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诸部(下)¶

诸部(下)¶ 第 115b 页
读教记卷第二十
天台沙门 法照

* 诸部(下)

** 通相三观

【净名一经就正宗中托疾兴教有二初室外弹诃
折伏二室内引接摄受且折伏既通四教摄受不
应唯圆虽不唯圆经意在实闻弹机转所以须明
通相也慈室曰盖由问疾品能生经文空则但云
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假则但云以无所受而受诸
受中则但云如我病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
非有文犹总略故疏云问疾下半品略明实疾者
是至四品所生经文观众生品中正约观众生并
起四无量心六番穷源明三谛俱空佛道品中约
非道即佛道并烦恼即如来种资生眷属明三谛
俱假不二法门品香积品明三谛俱中所生既尔
以所从能则显问疾中略明三观能生经旨俱谈
三谛俱空俱假俱中岂非广略相显正显上下能
所摄受之法皆用于圆也虽则用圆但摄受必摄
其室外所折伏之机摄受是能成折伏是所成故
以通教空观并观众生品成上国王长者断有为
缘集别教假观并佛道品成上弟子品断无为缘
集圆教中观并不二法门香积品成上菩萨品断
自体缘集以下成上以能从所人之与惑皆有三
种岂非折摄相应意显于衍如此则知准下五品
诸部(下)¶ 第 115c 页 X28-0115.png
既从此生乃约摄受故不用次第下之五品复能
成上乃从折伏故不用一心如是之机谈如是之
观若不立通相从容之名无以尽折摄上下之旨
故须以通相三观释之(云云)虽则以摄从折有归
衍之义今文既以室内所谈三观正当以折从摄
须名圆门观法盖由室外国王长者巳劝乐常乐
之身弟子菩萨亦用圆诃故当摄受之际不得不
用圆门三观故云若不尔者国王长者亦乐佛身
诸大弟子用三教斥菩萨亦用三教为诃然则虽
巳摄受理须用圆但从折伏机犹是衍故云虽多
用圆义归于衍若用通相二意俱收故云故须通
相别在其中后之四句复用结释上意虽多用圆
乃结释准下五品既从此生义归于衍乃结释下
之五品复能成上故须通相别在其中者乃结释
须以通相三观释之也(文)具如彼章十义中明问
上明通相虽约成上生下折摄相应销经而立且
经必被机未审何机用此观法若谓别无通相之
机祖师不应云一观当名解心皆通虚解疏通未
成实益通途虚照三谛等也曰今论被机须通二
义一正被偏小转入圆机二傍被偏圆正接之机
初义者须知室内摄受正被室外弹诃之机疏云
前巳用四教折伏凡夫二乘诸偏菩萨今欢圆教
三脱之果接引摄受令修三观之因入不思议解
(六)(廿七)然此之机既在室外被诃必须转偏归圆
诸部(下)¶ 第 116a 页 X28-0116.png
也既巳转偏则室内摄受而修圆观但从偏入望
本圆人其根小钝所以三空但破见思三假但破
尘沙三中但破无明耳所谓带方便之圆虚解疏
通未成实益等正明此也次义者经意虽圆由方
等教中机杂未淳所以只一通相通被众机随闻
各解故云虽属通相复以教分圆教永异故云空
观多属于通等(云云)问折摄相应既通通别何云
通相的属于圆曰荆溪巳释行相无殊从教前后
也须知三空是凡夫转圆行相三假是小乘转圆
行相三中是菩萨转圆行相荆溪云然此通相三
观之圆但前二观唯云空假未有一中一切中故
故须更明圆教四门以圆四门皆悉入中故也问
成上生下通为三乘何故疏云今明三教但慰喻
菩萨不取二乘记云此通相空不关二乘一切皆
应云是菩萨曰二乘被折转小为圆则成菩萨也
问上明通相义归于衍空对通教何故疏云今但
约别圆以简三观(七)(十六)曰通无三观故就后明若
从偏转圆非无通教也。】

** 料拣三土即寂光

【问大师自于三土即寂光荆溪徵释却指三外虚
通为寂光何耶曰三土即寂光体即也三外虚通
名寂光相异也疏记并有二义何者万法是性无
不虚通众生迷情见实差别然则生实别处佛见
虚通佛真空处生自差别所以众生三土佛常寂
诸部(下)¶ 第 116b 页 X28-0116.png
光相自常分体即俱偏故疏云若诸土不空则寂
光不遍既遍一切则三土皆空(文)此文巳明体即
相异而三外之空是寂光恐人不了故自问云别
有寂光土耶答不然只分段变易即常寂光答意
明体常即而相须分记云三土即是何须别求体
即也又三尚遍有三外虚通何得不有相异也是
则遍一切处有三土遍一切处有寂光故云三尚
遍有等又以寂光遍处虚通与太虚辨异文云若
尔虚通之有为与大虚同耶异耶答若同太虚那
遍三土(文)以太虚是三土无物处虚寂光之虚令
三土法体是虚故云若同太虚那遍三土释虚字
也又云若异太虚岂得通三以若异太虚是实碍
法岂得遍入通于三土释通字也虚通寂光正是
灵知觉性此性非三土内不住诸法故非三土外
不违诸法故只一灵知性不可得故云内外灵知
遍而非遍若但推离内外四句并滥通教显真以
通教多推四句所以纵夺拣之又栋虚通寂光有
相无相须知寂光是法性体天台云大乘法性有
色心体四明云但离染碍有清净相故问三土之
外何殊太虚答遍通理别遍通者寂光遍太虚遍
皆性无碍周遍也理别者体外之顽空岂同诸法
之觉体又徵约理云遍为复常遍为或在无答法
体恒遍常在性无谓理性法体常遍常在诸法诸
法是理性不可得故云性无是则吾人日用照常
诸部(下)¶ 第 116c 页 X28-0116.png
寂理法体恒遍常在性无则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复以八句戒之。】

** 四土净秽

【问钞中折观感秽可在三藏体通衍门次文唯圆
名体前三皆析何耶曰前文通取生方便人故定
衍门感方便净次文的约此经圆观正符修观感
土之义故少不同。

问钞中约别圆分实报净秽净觉论云正应双取
偏则成非其义然否曰霅川过论不能繁叙须详
四明约果论上用于教道明次第因者其意深也
良以感土合约果明别人初心闻实报果期心往
生若至果时證道同圆但有教无人故对圆实證
名之为秽正如实报用别教道则有故以教道销
今疏文。

问寂光净秽刊正约分极释妙宗文义难见云何
拣别曰有云钞文二节初拣诸文是分极义(若就别人
下止而分净秽)次正释今疏(今论教道下止名寂光净别教教道断十二品名秽初住
至妙觉名寂光净)四明此释顺韦提希生彼分破无明感
寂光净若依孤山约分极分则显当机入住但感
寂光之秽何名感四净土为宗耶等觉百千万劫
入重玄门岂可位极方感其净往生记亦作此看
读妙宗故约圆教真因极果分对净秽深不可也
今详妙宗亦约分极则前说及神智皆误看四明
之文疏下文云分得究竟上下净秽(此以上品为上中下品为
诸部(下)¶ 第 117a 页 X28-0117.png
下)钞云分得下明分满净秽(此约分极分)据此义解妙
宗有三节初地住巳上对圆极果而分净秽文云
言分證究竟(止)而分净秽(此正释今疏非据他文)二拣别圆
极果显别极果教道犹秽文云今论教道(止)名寂
光净(别之究竟唯十二品此教道说寂光犹秽唯圆能断四十二品惑尽究竟寂光方净)
点始终观体明今疏文谈究竟意文云乃要了知
(止)修心妙观也问据理只应用分极义何须复拣
二妙分净秽耶曰究竟名通理须重拣显别妙觉
止齐二行同是圆家分證之秽复显圆极断惑方
尽堪作行者唯心观体况前释实报既约渐顿今
拣别圆方尽文旨若尔韦提但感三土净耶曰经
家自约圆位始终论感四净通被现未不可以当
机为难也。】

** 内外二境

「别行玄(上)(十九)此境复有二所谓自他他者谓众生佛
自者即心而具华严云心如工𦘕师(云云)

四念处(四)(十)而众生有两种一多著外色少著内识二
多著内识少著外色如上界多著内识下二界著外
色多内识少。

不二门外谓托彼依正色心(云云)

指要(上)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巳心法名
为内境(云云)既以内心为自乃指依报及生佛色心
为彼此乃正立外境。

别行玄记(上)(卅七)一家明观不出二境四念处心对色
诸部(下)¶ 第 117b 页 X28-0117.png
阴而分内外此文心对生佛而分自他十不二门以
心对彼依正色心而分内外则依报生佛及巳色阴
皆名为外荆溪特会两处之文立外境也。」

【两处文者即别行玄四念处以别行外境只是生
佛正报一法而无生佛依报并生佛之心及自巳
色阴应以不二门四法显之四念处中外境只是
自巳色阴一法而无生佛依正生佛之心亦以不
二门四法显之有此义故故云特会也非荆溪孰
能会之非法智孰能明之若尔则显大师立境不
足曰随文便故何者且如念处以色为外色言岂
不收于依报及自巳色法耶依必该正正即生佛
也又如别行生佛为外正必该依是故二文于义
无缺所以荆溪会同者要显二文皆具四法以为
外境也或问念处云若圆说者亦得唯色乃至唯
识别行记何云唯心之说有实有权唯色之言非
权非实(上)(卅七)曰唯心通权以别教中谈能造是佛
性故唯色唯实者别教破九色不即性故。】

「正义(未捡)观音玄义明境有二所谓自他者他谓众生
佛自者即心而具彼之自他即今内外前门但是自
巳色心不二此门是以巳摄他色心故云依正色心
依报但色正兼色心以色心只是依正故云依正复
举色心。」

【评曰四念处别行玄皆独以心为内何得将自巳
色心俱为内耶今分内外且是阴境何云内心摄
诸部(下)¶ 第 117c 页 X28-0117.png
外依正既摄诸法为外境则滥妙境矣。】

「文心解(内外门)今详究文义秖是前门总在一念为内
别分色心为外(云云)一家教观以事理为内外其文
非一(云云)应知内外二境即占察经中唯识真如二
种观境也。」

【评曰天台以心为内如何反以理为内占察乃事
理二观何却云境则成以境为观耶总在一念别
分色心乃明一心具法岂可将色心为外境耶。】

** 见见

「净名疏(三)(廿八)二为发起弟子品者若不现疾无由顾
命弟子参问若其不命岂敢辄述昔日所诃普令二
乘同闻往昔滞小被诃其有乐小执小之徒闻此折
伏慕仰大乘近为入室闻不思议成生酥之由藉远
为大品法华成熟酥醍醐之弄引亦是生果报土之
良缘三为发起菩萨品者若不托疾菩萨无由被命
岂得各述往昔被诃普令三教菩萨折其方便之滞
同欣圆顿之道咸入不思议解脱净佛土之胜因。

垂裕(四)(廿四)乐小执小者即是小乘方便执小即是小
乘见有果人慕仰大乘者知有大乘起见敬服尔时
必能发于大心远为至良缘者若无弹斥不堪挑汰
况复二味为见醍醐因得记舍生必招果报普令三
教等者荆溪云虽有三教正意以圆诃诸菩萨菩萨
不任大旨见见同少其藏通人即以别折其执方便
者于方等中利者入实钝者仍未故知此中折三语
诸部(下)¶ 第 118a 页 X28-0118.png
通或但入通入别而巳至法华会方乃见见咸归。」

【以由二乘鹿苑见小果至方等慕大见有大乘故
云见见即大小二见若至法华见见俱忘钝根菩
萨亦同二见也。】

** 遣非

「大经(第二卷十一纸)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
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

涅槃玄(上)(六)今作三番九义浅深别异各各不同者虽
复多含摄胜未是今经正意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单
作三身释大文云解脱亦非那可单作三脱释灭文
云般若亦非那可单作三智释度故知单释非今经
意意者文云三法具足名大涅槃三法即三智三智
即三点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三法即九法是不
纵九法即三法是不横不并不别亦复如是。」

【广智释曰此一节经文遣两重非亦乃各遣两重
非亦乃共遣两重非共遣两重非者法身亦非等
此显三即是九三法各异故亦非者此显九即是
三也如一伊字具足三点三点互具成九亦无九
点之别名九只是三故一伊字只有三点一伊字
者譬一佛性也具三点者譬法身般若解脱也言
法身亦非者天台释云真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
般若解脱真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真
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故云法身亦非
般若亦非解脱亦非此乃共遣第一重非显三即
诸部(下)¶ 第 118b 页 X28-0118.png
是九次遣第二重非显九即是三恐逐名相者错
作头数解之谓各有体不知只一体性人身即体
也心智即般若也作务即解脱也岂可作三人解
之故曰三德只是一法虽是一人而有三德不可
谓是三人三体各别(云云)此乃三德共名遗两重
非义也言各遣两重非者故章安云点点是字目
目是面也据法身当名自立五章之义(云云)所谓
体者有体礼体底体达体礼即经体体底即经宗
体达即经用此三亦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而三而
一非三非一如此分别者未免浅深各异故亦非
(云云)总既属修有修有證修则修义浅性则性
义深体礼体底体达亦即一而三岂非九法遣第
一重非即三而一岂非三法遣第二重非此三俱
属体属性故名深故三法各各论遣两重非者未
免浅深各异故亦非也广智释曰体三即宗三宗
三即用三故都遣两重非涅槃各具五重只一五
重雅合经文遣两重非显不思议一名秘密藏略
明大旨耳教相具五者亦可例云分别二十七法
亦所诠即能诠故只一不思议之三法不可以头
数分别取性九修十八义加释名之总二十七兼
教相之二十七增法相头数者一百二十之分别
尔疑者曰共遣各遣两重非依何义立广智释曰
章安既云点点是字故一字之体用者须论即一
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方全一伊字之体用故
诸部(下)¶ 第 118c 页 X28-0118.png
一点具一伊字之体用作般若之三释引摩天三
日为譬立宗本宗要宗助之三名与一伊字之无
别岂非一点全伊字之体用般若例然解脱例然
此乃别论一点遣两重非方显今家即是圆体名
空假即中全此圆体一性洎宗用二假故云中即
空假。】

** 习气

【问净名疏(一)(卅二)圆教补处四十一品并尽虽馀一
品有若微烟乃可得名悉巳清净(文)玄疏(二)云始
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止习气微
薄事等微烟又净名疏(五)(卅五)弥勒法身四十一品
无明巳尽住等觉地馀一品及习气在生阎浮寂
灭道场朗然大悟一品无明及习气俱尽(文)三文
不同者何曰各有所以且初文因释列众三万二
千菩萨叹德中悉巳清净故以习气合正使而说
故云虽馀一品有若微烟也次文因释净无垢称
之名故以正使一品作习气说若更有无明在何
得名为三惑巳净以叹无垢耶第三因释弥勒一
生当得菩提但取当生阎浮故于正使外别有习
气而说也然此三文初二盖顺经文帖释故以习
正合之其实依后文习气在正使外也问等觉入
重玄断正使耶若然四明何云断正使外更入重
玄断于习气文甚分明耶曰诸文或单说断正使
或单说断习气或合说无明及习俱尽虽各顺文
诸部(下)¶ 第 119a 页 X28-0119.png
有此不同升妙觉时正习俱尽也若四明记文一
为消正习皆尽故约断习为入重玄二破孤山正
习不分故云也问前断习气唯在等觉何故优婆
塞经九地断见习十地断爱习耶净觉云当知经
在教道之说耳今问若顺别教教道者何故净名
中引證圆教等觉云一家圆断义转分明耶须知
准十地论不开等觉十地即等觉也既是界外同
体见思若分二习之相故约九地十地明之其实
在十地等觉论断也问藏通菩萨支佛断习可见
其两教声闻何处断习若谓无习可断者大经中
我衣我钵大论难陀欲习等正是声闻见思之习
何谓无之又复别教见思之习何处断耶曰声闻
于鹿苑但断正使虽历二酥皆未断习至开显时
但破无明通习任运而去若别教者应十向后心
方断也。】

** 随缘

【中道无性故能全体起于三千但理随缘则以一
真生于九界原夫实相之体如净明镜十界依正
差别之法无不毕备体性本然一切皆妙此所谓
不变性也此性虚通不定于一随染缘则三千皆
染全为九界无明迷事也随净缘则三千皆净全
为佛界法性净用也故天台大师曰迷此理者由
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犹教行为缘则
有正觉起而荆溪作染净二种随缘释之此即圆
诸部(下)¶ 第 119b 页 X28-0119.png
理随缘之谓也然不变随缘藏师之言荆溪借用
以申圆义曷为四明却立别教之理亦随缘耶盖
法智深得荆溪之意云尔荆溪曰别教亦得云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无明覆理能覆所覆俱名无住
又曰真如在迷能生九界法智夷考文义乃断之
曰既许所覆无住别理安不随缘又曰若不随缘
焉能生九今反之曰若不生九岂曰随缘四明立
别理随缘者本乎此也虽然窃尝疑之不变随缘
乃藏疏真如门相即之义则与今家圆即若是其
同欤曰不同也夫圆理论相别者全体是用举用
即体事理不相妨内外皆一致又何体用事理内
外相待于其间哉若藏师二义相即者直今家之
别义耳彼云随缘即不变不变即随缘今家别理
二义奚尝不即今试言之夫别理随缘之所以者
由真如之理非凝然不变非顽骇之性故能随九
界缘作差别法虽复随缘而始终不变故知随缘
不变之性自能相即要知其所以随缘者实但中
之德岂不即耶不然不足以为但中也若以理望
随缘之事则彼此角立事理不融此无他为非体
具随缘故也故知藏疏虽论相即皆指事中随缘
之性与不变之性自论相即以理对事终成相离
必须破九显一故曰藏疏相即之义直今家之别
义耳则知即名虽同而于圆即之义固不可同也
然而既曰随缘乃引生法之文为證何也四明亦
诸部(下)¶ 第 119c 页 X28-0119.png
既言之矣若不随缘安能生九以生法即是随缘
义也若得此意则相宗凝然不变之执藏通偏空
之理不待申而自明矣。】

** 八相

「起信论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
转法轮入于涅槃(大乘)

四教义(三)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
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小乘)

华严经(第五十八新译)离世间品云或见菩萨住兜率天(一)
或见入胎(二)或初出(三)或出家(四)或成道(五)或降魔
(六)或转法轮(七)或入涅槃(八)

妙乐(三)(十四)四佛各有四降魔相(云云)既降魔巳应转
法轮。

妙宗(上)(廿二)佛应三土且说同居化有始终须彰八相
大机所见八相难思若应小机八种皆劣。」

【先达谓小无住胎以不谈常住故大无降魔了魔
即法界故且了魔法界唯圆可尔如华严文何当
知经论随机开合存没不同非必然也若开住胎
应合降魔在成道中若开降魔应合住胎在入胎
内以入胎必住胎也成道必降魔也虽止观引大
经云为声闻人说有调魔为大乘者不说调魔(八卅
三)妙乐云以能即魔为法界者(十)(十一)此等非不降
魔但不作意云不调耳但大与小异如签云皆云
或者一一相中皆八相故疑云文句(八)(六)明衣室座
诸部(下)¶ 第 120a 页 X28-0120.png
破四魔云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魔空破烦恼魔
死魔(文)记云并须约于界外圆释(八)(十七)且界外岂
有天魔耶曰恐指能破属界外教非谓天魔通界
外也。】

** 尘沙

【咸教主曰须知尘沙无别惑体全以见思药病方
法名为尘沙何以知之故止观所示出假有三谓
知病识药授药方法知病者知一切众生见思之
病知见思根本知见思因缘久近重数等识药者
有世间药有出世间药有出世间上上药授药方
法者须能观机随病与药先须自能晓了药病亦
能了达授药方法应病与之令他欣乐随服而治
若能了达知病等三名破尘沙此三不了名之为
惑以由见思有通有别故尘沙惑有内有外若能
分别通见通思授药与治破界内尘沙若能分别
别见别思授药与治即破界外尘沙故知尘沙无
别惑体即指善能分别见思药病等相名破尘沙
菩萨既以利物为先所以习学恒沙佛法广为众
生分别药病虽于界外无明未破亦能学习四种
四谛十六门假至地住时破一品无明方名真益
夫如是则尘沙惑者乃他人分上见思之病见思
因缘见思久近见思重数及治见思之药也所以
不能牵生者我自见思先巳断竟但未能分别他
人见思如何牵我之生耶故知自巳分上所有惑
诸部(下)¶ 第 120b 页 X28-0120.png
者唯见思无明二种能牵界内外生欲亡此惑修
空修中断此二惑即自行功满故云自行唯在空
中然于菩萨职在利他始初发心菩提为本众生
无边誓愿度脱称此本故故须为他分别见思种
种重数令一切人厌离生死永出轮回若也不能
洞了此等见思法门坐在尘沙如何为物故云尘
沙障乎化导识此惑体唯四明一人而巳故曰见
思重数如尘若沙也如此解会非但能识尘沙惑
体亦见四教所诠之理终自行入道故唯真中从
出假化物故兼俗谛即此自行而为化他令他依
此四教二理之所修习是故俗谛遍在四教分界
内外在我名俗谛以破尘沙在他名空中以破二
惑故知俗理在乎学习法门为他分别令他治病
破他生死以他不知此等是病故招无量生死受
无量果报故四念处云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
量尘沙招无量果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也若
文句云若无四住分段不生若无无知方便不生
若无无明实报不生者以惑对土之义也(文)其馀
邪说得以略之。】

读教记卷第二十
诸部(下)¶ 第 120c 页 X28-0120.png

诸文撮略引之者虽异本文校讹款内不出之旧
刻有脱误者从书本改之两本俱误则不敢改易
有本文者存校讹于冠头焉。

比睿山沙门亮典较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