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二)¶ 第 92a 页
读教记卷第十六
天台沙门 法照
* 止观
** 灯炷
「摩诃般若经灯炷深奥品须菩提白佛言菩
萨用初心得菩提用后心得菩提是初心不至后心
后心不在初心如是心心数法不俱云何善根增益
若善根不增云何当得菩提佛告须菩提我当为说
譬喻智者得譬喻则于义易解须菩提譬如然灯为
初燄焦炷为用后燄焦炷须菩提言非初燄焦炷亦
非离初燄非后燄焦炷亦非离后燄须菩提于汝意
云何炷为焦否世尊炷实焦佛告须菩提菩萨如是
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得菩提不用后心得
菩提亦不离后心得菩提而得菩提须菩提是中菩
萨初从发意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十地得阿耨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是十地佛言具足乾慧地性地
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巳作地支佛地菩萨地佛
地具足是十地得菩提。
大论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灯譬菩萨
道炷喻无明等烦恼𦦨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
三昧相应智慧。
辅行大品须菩提问佛为用初心得菩提为用
后心得菩提论七十五释云须菩提何故作此问耶
答须菩提闻上诸法不增不减心自生疑若法不增
止观(二)¶ 第 92b 页 X28-0092.png
减云何得菩提唯佛能尔何关菩萨佛以深因缘答
谓不但初心不离初心所以者何若但初心菩萨初
心便应是佛若无初心云何得有第二三心后以初
为本初以后为期佛以现喻喻此初后譬如焦炷非
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灯喻菩提道炷喻无明焰如
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焦无明惑
非初智不离初智非后智不离后智论通三教故约
断位。
四念处大论明灯炷云乾慧为初𦦨佛地为后𦦨
此即通家名乾慧非断道而为初𦦨者乃是论主申
含容别外人作此解乃以相似灯炷为𦦨耳复
有人言欢喜为初𦦨佛地为后𦦨此约别教断道为
初𦦨别家初地见常住理断无明见中道名欢喜是
初𦦨复有人言初住为初𦦨佛地为后𦦨是圆教意
初住见中性圆断一品无明故初住为初𦦨此是通
教通别通圆之义。
四教义故大智度论释灯炷品云有人言乾慧地
初𦦨佛地为后𦦨有人言欢喜地为初𦦨佛地为后
𦦨有人言初发心为𦦨佛地为后𦦨如此解释不同
者恐是诸大乘论师释满字教门三教明位不同各
取此意以释初后燄。
妙玄问大论三处明初𦦨约别圆皆取发真为
初燄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燄答别圆各逗一种根
性故用发真为初𦦨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
止观(二)¶ 第 92c 页 X28-0092.png
入通故含容取乾慧耳若钝者八人见地是初𦦨利
者于乾慧即能断结故是初𦦨问利人应无十地答
备有以根利故故不制位问别圆无利人耶答虽有
利钝以根性纯故但作一说宜如此也。
释签大论三处明焦炷等者谓乾慧地初地初
住大论四十八明四十二字门即初住巳上也第四
十九明菩萨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广明修治地业
续此文后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
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故知三教明矣故
知此中问意与止观稍自有殊此以三教为问见地
焦炷置而不论若得此意则止观宛然自别次问利
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地断见应二地乃
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佛是则无十地耶答意者教
门具有于利人不制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
果亦无人耶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
前焦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止观问三乘共断其义巳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
萨地耶答大论判三处焦炷则有三种菩萨断惑乾
慧是伏惑尚得为初𦦨今取八人真断为初𦦨有何
不可。
辅行次问者三乘共位借义巳成别立菩萨恐
无诚證次答意者初引大论三处焦炷者意引乾慧
别在菩萨断惑之位若共二乘不名初𦦨初𦦨即是
断位故也论别立菩萨故以初地而为断位故大论
止观(二)¶ 第 93a 页 X28-0093.png
七十八灯炷品云十地有二一菩萨初地为初𦦨二
声闻见地为初𦦨若独菩萨地即欢喜地为初𦦨论
文既以菩萨初地而为初𦦨故今取之以为况释于
共伏道尚得以为菩萨初𦦨今但退取共断位者为
独菩萨初𦦨有何不可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萨位
也下文自有独菩萨位即别菩萨位也所言三种菩
萨者即共地菩萨中根之人亦同二乘三四地断。」
【四念处云此是通教通别通圆义者此与藉通开
导不同文中因小大半满分门通是满字摩诃衍
门多所含容故标列云即开为三一通二别三圆
至引论三处焦炷各释结竟乃总结大科云此是
通教通别通圆之义若妙玄所谓别圆入通之文
答中标云通教为逗多种根性即释云所谓别圆
入通则知此句自出通教根性多种耳故含容取
乾慧之句方是定初地焦炷也非谓乾慧初𦦨是
别圆入通之人。】
** 六即
「止观若智信具足闻一念即是信故不谤智故
不惧初后皆是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巳智分若无智
起增上慢谓巳均佛初后俱非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
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辅行若智信下释意也信初心具不谤言无智
极方满不惧无分则初后俱是谓极在佛凡夫永无
止观(二)¶ 第 93b 页 X28-0093.png
名为后非谓凡有理理即是佛名为初非离初后非
须知六即初心虽即但名为理故离初非极果虽遥
即故有分故离后非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
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
不晓六而复即初释理即约如来藏理释三谛
者一切众生具如来藏三谛无缺。
妙宗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而事有逆
顺名字等五是顺修事唯理性一纯逆修事此逆顺
事与本觉理体皆不二其逆顺名自何而立以知不
二事皆合理名之为顺其不知者事皆违理故名为
逆名字等五若浅若深皆知皆顺若初理即唯迷唯
逆而迷逆事与其觉理未始暂乖故名即佛所以者
何良由众生性具善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
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善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
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
指要一家所判法门名义无间高下巳他无不理
性本具全性起修分显究尽故今十门一一如是皆
为观体其义更明。
杂编引止观大意云理同故即事异故六凡诸
经中有即名者如生死即涅槃之流皆以六位甄之
使始终理同而初后无滥今谓理同者三千空中之
理迷悟咸同也事异者三千即假之事因果有异也
理虽具假由未缘起故对事边同名空中亦可得云
对事方合据理常开是则事为能即理为所即所即
止观(二)¶ 第 93c 页 X28-0093.png
如空无高下能即如飞者浅深。
涅槃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无见用即无分
佛初地初住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是多
分佛妙觉是满分佛以是义故一一法门皆有权实
本迹即此义也问蛣𧏙蝮虿义复云何答夫一善法
即有四分例一恶法亦应如是未见明教置而不论
且就权者言之小菩萨所作是无分蝮虿初地初住
所作是少分乃至十住十地等所作是多分如来所
作是满分。
妙宗又复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
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辨其初后
所谓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𧏙今释教主故就佛
辨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
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故蛣𧏙
等皆名六即。
止观问十法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相有而果
隔难显因通易知更引诸例凡圣皆具五阴不
可言圣阴如凡阴又佛具五眼岂可以人天果报释
佛眼。
辅行次问者为是一一因心具十界因为复一
一界果具十界果答中初总答云俱相有者法尔而
然一念因心道理具十一界之果岂当一界然言一
果具于十果果既隔越遍显似难若知随起十中一
心一必通十是则一果具十因一因具十因故曰因
止观(二)¶ 第 94a 页 X28-0094.png
通理则易知更引下略明果隔示难显相从事
理说即十界果各具十果故云凡圣皆具五阴
言不可者意说凡阴不同圣阴又佛具下举一佛果
具于十界然不可以圣阴同凡自是佛果能具十界
终不可以佛地狱界以为凡夫地狱界也佛果巳满
从事而说巳具十界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凡夫
但是理具是则一一界果各各具十不相混滥一往
从易且云因通及以果隔理而言之一念因心实具
十界百界因果问一心既具但观于心何须观
具答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
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
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奚尝不
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
妙记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则一心
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念俱观若身心
土若空假中更无前后故观成时一心见一切心一
身见一切身一土见一切土十方诸佛身中现故故
于自心常寂光中遍见十方一切身土若唯观他遮
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
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心耶观土既尔身佛心然
句。
解谤蛣𧏙名相至究竟者此明理性具十界也
既皆性具性必常住十皆法界法界无外界界遍收
法法高广博地但理名字初闻五品观成六根似发
止观(二)¶ 第 94b 页 X28-0094.png
四十一位分真体用不二妙觉等性究竟法应圆融
故蛣𧏙等若假若实与佛假实一一无非常乐我净
即无上众生无上五阴既皆四德复称无上岂一人
一法非尊特耶故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名义彰灼学
者自迷。
杂编夫六即之名本为拣滥虽一切法通于六
位若名有叨滥者故须甄之若名不叨滥不必拣也
且蛣𧏙蝮虿者畜趣之微物也俱是迷逆之号
故无叨滥之理何必须用六即甄分良为他人见涅
槃疏中明蛣𧏙蝮虿有于四分例彼四分立此六即
而不知虫名虽等分之与即二义夐殊何者彼之四
分既名为作盖约权造事用而言此之六位既名为
即须从实證理体而说。」
【圆谈法性须具三千三谛之法则十界实法十界
假名始从理即终至究竟位位无减既以三千该
乎六即岂非蛣𧏙假实通六即耶故修观者圆观
诸法即空假中以至果成一成一切成十界俱成
则不遗蛣𧏙矣讲者谓至究竟位但有十界之性
永无蛣𧏙之事只缘不合作畜生界蛣𧏙说了便
有转报不转报之说。】
** 四种三昧
「文殊说般若经文殊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
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文殊问经于九十日修无我想不离思惟除
止观(二)¶ 第 94c 页 X28-0094.png
食及经行大小便时悉不得起。
止观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
行三昧方法者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
九十日为一期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二常行三昧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
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
观星三半行半坐此出二经方等云旋百
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
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四非
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
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
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就此
为四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诸
经行法上三不摄者属随自意也。
辅行言一行者剪略身仪不兼馀事名为一行
非所缘理得一行名若所缘理名一行者四行莫不
皆缘实相经部虽即义通三乘今意在圆不通
通别以彼二经是般若部由此观故见色
身佛虽非本期观力使尔次释常行部属
方等机通四人二乘被斥非文正意故四教菩萨亦
通行之今意在圆故意止观寄色身佛以成三观(云
云)见相好身身出光明遍十方界如融金聚如须弥
山在大海中日照发明。
止观(二)¶ 第 95a 页 X28-0095.png
光明记今家依二经明常坐三昧一文殊说般若
二文殊问菩提。
文殊问经般若波罗蜜品第六尔时文殊师利白
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一切声闻缘觉从般若波罗
蜜出不一切佛一切法从般若波罗蜜出不佛告文
殊师利如是如是世间戒品第十尔时文殊师
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归依佛告文殊师利归依者应
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归依佛乃至菩提归
依法乃至菩提归依僧次言大德我持菩萨戒
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杀生离杀生想乃至菩提不盗
亦离盗想。
止观文殊问菩提经禅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
辅行文殊问经三十六垢未检。」
【文中两般若者一文殊师利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多经二文殊师利问经是知行相要制
两经相成也然文殊问经虽无菩提之目以文中
有般若品故大师云出两般若又世间戒品云发
誓至菩提等故四明云文殊问菩提经然四明亦
本止观禅境中云文殊问菩提经禅定有三十六
垢即文殊问经若文殊问菩提经无九十日与三
十六垢文也。】
** 事理二观
「占察善恶业报经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
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
止观(二)¶ 第 95b 页 X28-0095.png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姓无生无灭不住
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广如类集观法
中。
止观初明四运者夫心识无形不可见约四相
分别谓未念欲念念念巳未念名心未起欲念名心
欲起念名正缘境住念巳名缘境谢若能了达此四
即入一相无相问未念未起巳念巳谢此二皆无心
无心则无相云何可观答未念虽未起非毕竟无如
人未作作后更作作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无人若
定无后人谁作作念巳虽灭亦可观察如人作
竟不得言无若定无人前谁作作念巳心灭亦复如
是。
辅行又观四运者是随自意中从末从事而修
观法如常坐等或唯观理谓一切法无非法性是故
当知修三昧者于此二途一不可废故占察经观有
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
识历事真如观理今文观于十界四运义当占察一
切唯心故傅大士独自诗云独自作问我心中
何所著巡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当知无
垢大士亦以四运而为心要大士虽即不云十界既
云万绪意亦兼诸。
义例夫观心法有事有理故东阳
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
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
止观(二)¶ 第 95c 页 X28-0095.png
何处生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况复三观本
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
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十义书止观四种三昧不出二观唯识历事实相
观理实相观理者则于阴心唯观理具三千
实相也唯识历事专照起心历于能造十界之心也
又须知事理不二之语得意之者随修一观必
含二义如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
则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造十界之心须
知全性成修则善修唯识观也事理二造既
其不分事理二观因何而起。
指要实相观者即于识心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
空假中唯识观者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故
义例云夫观心法有理有事从理则唯达法性更不
馀途从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亦名本末相映事
理不二又应知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
亦然此皆止观及辅行文意非从臆说。
显性录一者唯心识观谓于外诸境界知唯是
心二者真如实观谓观心性无生无灭真如观理唯
识历事理事相即二观互收一实境界即一心三千
三谛也真如观即内心若净也唯识观即遍历诸法
也故真如观成得心寂三昧唯识观成得色寂三昧
圆通记须知观察知唯是心则于色界及诸外境
不起分别所以经云色寂三昧非谓外观专观外色
止观(二)¶ 第 96a 页 X28-0096.png
真如实观思惟心性不生不灭以能超过无色四空
心及心所二俱寂灭是故经云心寂三昧非谓理观
专观内心。
杂编若约起心论具即是修具乃是唯识观境若
约不起心论具乃真如观境辅行云理具变为修具
一一修具无非理具。
文心解三千色心同居一念念无念相三谛现前
当知观外三千亦见心性空中之理观内心性亦见
三千即假之事故义例云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辅行
云修三昧者于此二途一不可废初阴入界或
唯观理下之九境随发而观多是历事义例云
修观次第必先内心以此净心历一切法任运
㳷合若尔外观必须内心净后方可修耶此有二意
一者如义例所示即不思议境后历一切法是也二
者自有内心未净复修外观如破法遍末历馀阴入
是也故文云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馀心等(云
云)。
纂要事理二观其实通于四种三昧何者常坐十
乘中第一理观一念三千非一异等岂可不是实相
理观次修德境四性推检岂可不是唯识历事
第四三昧辅行释历诸善中云念念称理无横计思
后方觉了故引起信文岂非理观唯达法性更指何
耶。」
【事理二观之名出自荆溪依占察经发明此义义
止观(二)¶ 第 96b 页 X28-0096.png
例问答甚是分明但说者多暗须究问意或云诸
法即是法性或云四运四性推检则知或云诸法
即是法性此问理也或云四运四性推检此问事
也答云从理则唯达法性更无馀途此答理也从
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此答事也不言四运固
可知矣指要钞十义书准此或问不思议境推四
性何也曰此不思议四句乃寄起明相任运离四
性计若推四性则堕事中矣余尝断曰不思议境
只可通贯事理不可分对事理。】
** 三止名
「止观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
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
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
若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详此三止与前释名
名彷佛同其相则异。
辅行此三止名等者释疑此是大师谦退之辞
次释论下證三止意何但映望三观使名有凭大论
亦许随义立名言依三观立三止者大小乘经止观
二名皆悉并立况止观秪是定慧异名既定慧之名
处处并列故今望观以立止名所以璎珞三观义必
兼止。
首楞严经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
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孤山云涅槃明三一奢摩他此云止二毗钵舍那此
止观(二)¶ 第 96c 页 X28-0096.png
云观三优毕叉此云止观等今阿难虽专请于止以
即一而三故此止即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
妙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今于此止复有三名奢摩他
即体真止止即真谛三摩提亦摩他此云等持即方
便随缘止止即俗谛禅那此云静虑即息二边分别
止止于中观第一义谛。
霅川集解孤山专用天台三止配今三名者斯又
得经之深也何则止属于定观属于慧阿难既以多
闻少慧自欲正以楞严大定为请大定非三止而何
况三摩禅那显是止名则知天台三止冥符圣言矣
止观而诸经赴缘偏举一法以示义端如首楞严
偏举止边止具一切法不减少智度法华偏举
观边观具一切法不减少。
圆觉经(下)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云云)名三摩钵提(云
云)名为禅那。」
【问大经圆觉名字与楞严同大师既见涅槃何云
映望而立曰孤山谓圆觉明三观大经初止次观
三止观平等而楞严唯明三止也。】
** 含中
「止观通教真谛发二眼二智俗谛发一眼一智
若作别接通者俗谛发一眼一智真谛发一眼
一智开真出中发一眼一智。
辅行通教中云真谛共发二眼二智者含中故
也次接中云开真出中者若巳被接得入正道乃成
止观(二)¶ 第 97a 页 X28-0097.png
三谛也。
释签次释接义者即含中入真也。」
【先达云含中时未论被接被接时必藉含中含中
须就当教而说何者通教是摩诃衍门谈幻有即
空是故如来于此体空含中道佛性而说利钝两
机解入有异若钝根人闻此空法唯證但空之理
利根之人闻此空法即于此空能深观空即见不
空故有但中不但中别也。】
** 别教闻中
「止观别教止观亦顿亦渐何以故初心知中故
名亦顿涉方便入故名亦渐复次前三止观教行證
人未被会时尚不知圆何况入圆。
辅行解顿行渐解但知于顿理而巳行必经历
恒河沙劫数故知此教初从方便故方便之言兼具
二义一藉地前之方便二闻但中之方便别亦知中
今言不知者前三不知圆理故也。
妙记别人初心何尝不达三谛之理至十行
位分明见假至回向位观无一异若入初地方顺法
流。
光明记此教初心便闻但中中虽不具九界依正
非无界佛妙色妙心。
金錍云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
辅行别带方便虽初闻实从教成权
妙宗别人初心信今知觉本是常住中道佛性
止观(二)¶ 第 97b 页 X28-0097.png
从教道故名为但中。」
【北峰师曰应知中道佛性是真实之理非权理也
别人初心既闻中知中即是实理但其根钝迷中
重故未得即修须藉方便次第而入是故如来说
此中理在于果上出空假外成乎但中此由机钝
教权故也初心既闻此中无更别闻是则约所闻
中理是实从教门说之成权约知中理是实故亦
顿涉方便入中居边外故亦渐所以辅行释方便
兼具二义一藉先修空假二藉闻中离边约中离
边则当方便亦渐句收约中实理则当知中亦顿
句收故云教权故但理实故中也。】
读教记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