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文句(七)¶

文句(七)¶ 第 78a 页
读教记卷第十四
天台沙门 法照

* 文句(七)

** 舍利

「文句(八)(十二)夫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处法王
所游皆应起塔此经是法身生处得道之场法轮正
体大涅槃窟此经所在须塔供养不复安舍利者释
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此经是法
身舍利不须更安生身舍利生法二身各有全碎皆
可解(云云)

(八)(二十一)生处得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处具如止观
第七化身八相此四相处尚应起塔况复五师及此
经所在即是法身四处皆应起塔况经著塔中则为
巳有法身全身舍利故引论證生法二身各有全碎
云云者令释出四相生身全碎如释迦多宝法身二
者诸方便教法身碎也法华一实法身全也四教五
时委简可见故知诸经全碎相半唯此法华法身全
身更无馀法皆入实故。

妙玄(七)(十七)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断结(云云)以火阇毗
收取舍利者此三藏佛涅槃相。

辅行(九下)(十五)方便土中通佛涅槃不可亦同界内通佛
灰身入灭唯留舍利等。」

【大小两乘皆留舍利者小为人天福田故大表化
化无穷故若顺教旨空中则大有小无如章安说
文句(七)¶ 第 78b 页 X28-0078.png
若顺同居化仪则小有大无如妙玄若就法性土
则大小俱无如辅行相传谓一生修行其火烧不
坏击之则碎二生修行烧击不碎三生非但不碎
亦有光明也。】

** 法华分身

「璎络本业经(上)释迦文佛分身百亿悉遍其中为彼
国说贤圣本业璎络之行(云云)若近相见皆来集此
金刚寂灭道场树会。

戒坛经佛告目连汝往祗园戒坛鸣钟召十方僧如
观音普贤等集我分身百亿释迦各乘楼观至戒坛
所。

华严经(五)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转众生深重障故能
分身遍十方悉现菩提树王下。

(二)(十八)首楞严下卷坚首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云)
难言如我解佛所说彼佛是释迦异名佛告阿难汝
承佛力乃知是事乃至上方有土名一灯明等并释
迦分身。

文句(八)(二十)诸佛同与欲开塔如僧中作法与欲意也
大集明若干佛与欲华严亦说十方若干佛同说华
严大品亦云千佛同说般若皆不云是释迦分身准
今经者应是分身彼带方便故时中不显说耳今经
非但数多亦直说是分身咸来与欲也。

妙乐(八)(三十)如僧中与欲者不必全同僧中法事故云
如耳多宝愿力须诸佛集复令时会知分身多故此
文句(七)¶ 第 78c 页 X28-0078.png
诸佛为开塔集集又不至但遣侍者传问讯等状如
与欲故诸侍者但申问讯无说欲辞大集若干诸佛
与欲者于欲色二界大空亭中广集十方一切诸佛
(云云)今巳开权次欲显远使诸佛道同故令诸佛与
欲。

释签(一)(二十三)况同居分身寂光地踊睹巳咸信一道
无偏不同华严云是眷属大集亦无分身之言般若
但云问者加说名字咸同故知此经与馀经异显密
意别思之可知。」

【按疏记言分身但今昔多少显密异耳。

逸堂曰诸文并不曾一槩断昔日无分身但只可
云对诸经拣盖前人不晓便谓在昔不说分身乃
问者之过应知今经与诸经对辨有二义一者名
义如华严大集般若但有分身之义今经有义有
名二者多少昔经纵说分身而数不多今经数多
或云本迹异迹中今成分身则通本门久成分身
则局。】

** 三变土田(签七(十三)三变土田者土田梵云佛刹物所生处名为土田即生
处所也亦是一切诸法之生处三变表三智破三惑)

「妙经(四)是宝塔品
文句(八)(二十)三变土净者此正由三昧三昧有三初变
娑婆是背舍能变秽为净次变二百那由佗是胜处
转变自在后变二百那由佗是一切处于境无碍又
初一变净表净除四住次一变净表净除尘沙后一
文句(七)¶ 第 79a 页 X28-0079.png
变净表除无明(云云)

(八)(二十九)三变净土由背舍等者问佛有楞严三昧
之力何以仍用小乘事禅又表破三惑复非所治答
是定圣行揽因成果果地事用无爽于理即楞严中
具诸三昧非昔因时见禅法界岂背舍等变过三千
然化佛事宜附小名故大论中亦是准小故云欲得
自在修胜处欲得广普修一切处若但小用唯于三
千又初一变下表破三惑者既楞严中即理之事不
妨一一皆破三惑况今三昧直论功用破惑乃是所
表而巳表前破巳表后更破。

(九)(十八)今云变者秽为施权变表显实秽属五浊元
在小机机会权开变土为表(云云)

(八)(三十四)问三千之外各四百万亿无复大海文殊
何故仍云海来答事释未爽况不思议今三义通之
一者既移天人及变大海从所移处来应无远弊二
者海众纵移而龙宫不动龙谓不动而所居巳变从
变而不变处来有何不可三者无缘者被徙有缘者
今来此不思议山海宛然令众不见但是变见非谓
改体文殊既不起而往其土亦即秽而净故净名云
移置他土都不使人有往来想此中乃使有往来想
而本不移故知应有机者而土变众移而尚来其无
缘者土复众来而不至所以理虽无动化事成规故
使所见不同来往时异菩萨化仪尚尔岂佛设变同
凡。
文句(七)¶ 第 79b 页 X28-0079.png

妙玄(七)(十四)复次三变土田者或是变同居之秽令见
同居之净或见方便有馀净例如寿量云若有深信
解者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僧者是
也或见实报净例如见娑婆国土皆绀琉璃纯诸菩
萨即其义也或见寂光等也法华三昧之力使见不
同耳。

释签(八)(五)三变土田或见同居净乃至方便有馀者三
变之净若据土相似同居净据移天人置于他土纯
诸宝树宝狮子座唯有诸佛及诸菩萨则似方便有
馀故著或言准文又应亦似实报无障碍土。」

【或问净名丈室容受三万二千狮子宝座及一切
大众又华严中无碍法界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何
法华开显反不及二经须用三番变净耶曰净名
现座大士空室正彰弹斥故华严法界毛端现刹
乃果上无碍故法华更变机会权开表破三惑故
应知净名华严不变而变法华开显变而不变随
顺物宜无优劣也。】

** 龙女成佛

「妙经(四)提婆达多品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
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
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
演说妙法。

文句(八)(二十七)正示因圆果满胎经云魔梵释女皆不
舍身不受身悉于现身得成佛故偈言法性如大海
文句(七)¶ 第 79c 页 X28-0079.png
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
取證如反掌(云云)南方缘熟冥以八相成道此土缘
薄秪以龙女教化此是权巧之力得一身一切身普
现色身三昧也。

(八)(三十四)问为不舍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成佛
此龙女成佛及胎经偈云何通耶答今龙女文从权
而说以證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是
则权实义等理不徒然故胎经偈从实得说若实得
者从六根净得无生忍应物所好容起神变现身成
佛及證圆经既證无生岂不能知本无舍受何妨舍
此往彼馀教凡位至此会中进断无明亦复如是凡
如此例必须权实不二以释疑妨言权巧者不必一
向唯作权释只云龙女巳得无生则约体用而论权
巧非谓专约本迹而为权巧也故权实二义经力俱
成佗人释此或云七地十地等者不能显经力用故
也。

教行录(答日本十问中)。」

【愚谓北峰承广智云龙女是实人在海巳證无生
今作始證体用权实释非同古人判是十地人权
示此说不可易矣窃详圆果一科经文自有现身
成佛舍此往彼之义大师标因圆果满文初云现
成明證即是龙女现身成佛以證圆经故引胎经
偈现身成佛是同未分权实之异记主详考二文
虽皆现身成佛而权实不同故云今龙女文从权
文句(七)¶ 第 80a 页 X28-0080.png
而说故胎经偈从实得说因修北峰科令记文明
白记文初问下约龙女及胎经现身成佛问二答
下约权实现成舍此答有四初约权实义等消文
二若实下约实体权用答即舍三凡如下嘱必须
权实不二释妨四言权下释欢喜文断体用权实
俱显经力然言权下虽是欢喜科文而意与上连
属也次又二初明圆人当教二馀教下例从偏入
圆初又二初以体用正释现身疑二既證下以体
用结释不舍疑记云从六根清净得无生忍即前
文殊言龙女得不退转也记云应物所好容起神
变现身成佛即今龙女因圆果满现身成佛也看
胎经證字今经变字则体用明矣记云不必一向
唯作权释又云非谓专约本迹而为权巧盖对斥
古人通本迹义也。】

** 寿量四句

「文句(九)(十六)鹬蚌相扼我乘其弊应具四解谓实有量
而言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
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与佛其寿
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灭是也品文具
有此义岂可是一而非三耶。

(九)(二十四)品文具有此义者即此品后文具三句义
还揽此三分为四句是故应知今品题意迹中指本
本具三身故不偏执常与无常今正应以本地之长
用开迹短晓长本巳方达本理无复长短故借迹中
文句(七)¶ 第 80b 页 X28-0080.png
三身四句对本以释当知本迹俱具四句本四俱本
迹四俱迹。

(九)(十八)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品
(云云)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
故义便文会义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
故云义便文会者我成佛巳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
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
物故言文会以此推之正意是论报身佛功德也。

(九)(二十五)今正下结归品意乃指今之本佛(云云)
法报是本应身属迹何以乃言本地三佛答若其未
开法报非迹若显远巳本迹各三(云云)此品下约身
以文义判品令知久成又三初正出本报何以故下
释出所以上冥法本下契物机三以此下结成本报
(九)(二十二)弥勒问涌出菩萨从谁发心等者意疑伽
耶成来未久如何所化身相难思本既不疑长寿何
须以非长而长为答但先以长为答显所化多长寿
之由其唯法报是故今以三身释之法华论意亦复
如是。」

【鉴堂传觉庵之说寿量四句收一代名言今取之
余重讲如来寿量品尝曰如来十号尽是假名寿
量三身初非实法虽非实法三身炳然虽是假名
十号宛尔应知如来三世利益并是应身故颂云
应身寿量还知否尘劫分明在目前处处同行复
同住相逢不必语生年。】
文句(七)¶ 第 80c 页 X28-0080.png

** 品信开合

「妙经(五)分别功德品。

文句(十)(六)一现在四信二灭后五品云何四信略解三
人广说二人观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
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佗说
四深信观成(云云)初二品是闻慧位广闻广说是思
慧位观行相成是修慧位自浅之深成六根清净十
信位也。

(十)(九)云何四信者问意两兼一问云何但立四数二
问云何四俱名信略解去释也四人通名为信则二
义俱成摄五成四不须至五又名从初得故俱名信
略解三人者去通从别则受别名广及观成必有略
故故略通三人唯除初信初无解故广说二人除略
解者广局第三不通前二观成一人复除广解不通
馀三除信一事馀不通四唯信通四名为四信若一
念信解未有下三乃是初信最局略具初信广具初
二观必具三故后渐宽但后后者胜于前前故成后
局。

文句(十)(七)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读诵三
加劝佗受持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
五人者通论皆自行化佗下文云五十人展转相教
也既皆有自行通称弟子皆有化佗通称法师也别
论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佗作法师往名在三不在
五自行既通所以皆称弟子也(云云)结此五品前三
文句(七)¶ 第 81a 页 X28-0081.png
人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
都是十信位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
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六根清净位也
(云云)不久诣道树者其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
八相作佛也(云云)此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同是修慧
位若论入位同是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未佛世灭
后之异耳。

(十)(十二)第五品齐第四信者以初二品当初信解第
三品当第二信故二处判三慧将二信及此三品共
在闻慧位也问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其
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耳
(十)(八)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判以法师功德六根互用
为十信位而为内凡于十信前以分别功德末如来
灭后巳下文立五品位为外凡宁判十信断三界苦
仁王经意何由可消。

妙玄(五)(七)此经分别功德品明初心五品弟子之位文
甚分明法师功德品明六根清净相。

止观(七)(三十一)若尔五品之位在十信前若依普贤观
即以五品为十信五心但佛意难知赴机异说借此
开解何劳苦诤。

(十)(十)前是相似功德今是相似位初功德耳
(十)(十六)前是相似功德等者指分别功德品中云灭
后五品大师有时依普贤观判五品位在六根内故
云相似若指四信正当相似。
文句(七)¶ 第 81b 页 X28-0081.png

(十)(十)初品既尔四品加然相似既尔分真倍然。

(十)(十六)四品加然者明发不定始自随喜终至正行
皆发六根何必过五方入相似言加然者以初望后
初尚得入后四加前相似既尔等者以分真中根净
倍前以真望似故云倍也。

(十)(十二)在三不在五者师从利佗故除初二准法师
品读诵亦得通名法师但此中文意且资理是故尔
耳。

(十)(十)法师义如上说。

(十)(十六)问此品既云是随喜果法师之名何以指前
(意谓今品明法师自当十信何以释名却指上品莫也浅深不便)答弟子通初后(言五
品弟子皆通初后)法师唯二三义亦兼后二(此指五品中第二三品兼于四
五得称法师)或全未入品何者若以五品入六根中五师
但为六根因耳(此说五师未入五品言五品等者此名五品合十信也五师等者言五师
与五品有高下)
纵以五品在六根外五师不云修于观行(纵说
五品在六根外亦不与五师同以五师不云修观五品是修观行位)但以诵说名通且
通第二三品说复该于四五故且一往似通(言诵说名通者
如五师中有诵说之师五品中有自诵之品劝佗等三义当于说故可会通以五师中三师会五品中二三以
五师中第四会五品中四五故以彼法师释此法师之名亦且一往以诵说位会通之)若具约
位简之一向未入凡位(若约位简则五师未入五品外凡位也)以法师
名彼品释广故须指彼以消今名(据理不可以彼释此只缘约诵说属
对一往义通况复彼文释法师广故故指于彼)法师之称既通不隔四信五
品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 五师 |受持 |读 |诵 |解说 |书写 |
文句(七)¶ 第 81c 页 X28-0081.png
| 五品 |随喜 |读诵 |劝他 |兼行 |正行 |」

【品既合信从品言之五品即十信之五心耳若一
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也或问品伏信断义安可
合曰品伏开也品断合也不可以开妨合普贤观
明无生忍前十种境界是相似位于中有深信大
乘受持读诵等五品之义故知五品合十信也北
峰师云明断伏故位开约赴机故文合即伏即断
理亦无殊。】

** 六根盈缩

「妙经(六)法师功德品。

文句(十)(十一)今按三业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
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佗为二千约如来
室如来衣如来座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
净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复次一心中具十法界
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
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庄
严等千二百也若论六根清净清净则不言功德若
少若多若言庄严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根根六
千若言千二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若言清
净无盈无缩无等六根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议故
(十)(七)此土三根强弱引大论文全不应此此文眼鼻
身八百耳舌意一千二百论中眼耳意三用强故不
相当(云云)今依安乐行以明三业正当法师依于弘
经方轨故令获得六根清净(云云)准华严六根各十
文句(七)¶ 第 82a 页 X28-0082.png
十义亦与此中文同但真似别耳是则五十俱通真
似又五与十但离合异。

妙玄(六)(十)问若以六根为六通者云何功德有增减答
大论四十云鼻舌身同称觉眼称见耳称闻意称知
三识所知为一三识所知为别而三识助道法多故
别说三识不尔故合说又三识但知世间事故合说
三识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故别说(云云)若例此义
三根种种义强故有千二百功德三根力弱故但八
百功德者盖一途别说非经圆意正法华功德正等
等千今经显六根互用将三根足二百向三根而互
用耳自在无碍能等如正法华说能缩如身眼鼻之
八百能盈如耳舌意千二百经云若能持是经功德
则无量如虚空无边其福不可限互用之意彰矣。

(七)(三)言三根增减者此引大论四十文云鼻舌身三
者但引彼论云有增减若对六根与今不同意云论
文许有增减何妨今经眼鼻身三数劣馀三是故引
论以例今经故云若例此义馀如所说。

楞严经(四)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
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
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
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
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
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
文句(七)¶ 第 82b 页 X28-0082.png
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
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
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
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世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
三一切众生识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
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
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
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
德有千二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
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
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
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
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
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
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
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
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
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
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
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英法师云楞严一经无逾解行先依圆心明解
脱竟次示起行之门欲使机缘悟入圆通先令审
观烦恼根本作达理之处然烦恼本不出根尘睹
对世界相涉故曰则汝现前眼耳舌鼻及与身心
文句(七)¶ 第 82c 页 X28-0082.png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
等此由总示过患殆至以世界历六根别明行相
数量多少则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乃至四数必
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
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是
知此一节经文乃别明凡夫见闻觉知行相数量
也但经文幽隐解者多说或但算数而法义无表
或专理趣而数目不明翻令学者终日迟回余谓
流变三叠者流变则是从小增多之谓也三叠则
是三番也但此经乃房公润笔措词文雅故云叠
也上明五浊中亦云五叠浑浊也一十百千者则
出其三叠之数也一十乃初叠百则次叠千则第
三叠耳才言一十便该十二也此乃总举其数以
一字贯三谓一十一百一千或谓之四数恐未可
也且十二是初叠者当知众生现行境界一念心
起根尘才对便落方世以此方世三四相涉故成
十二也此乃六根六尘所依之处也若于此中便
论优劣则眼等三便只有八以前明后暗左右傍
观等其意等十二反说可知然既根尘相对则必
于中起贪瞋痴身三口四故曰身口意三作杀盗
淫自业所感作其习因今且以一尘起十恶示之
十恶业体既依尘起还应不离方世十二以此十
恶遍造业故则谓之业有十恶等以此十恶在前
念故则谓过去有十恶等宛转相涉一中有十是
文句(七)¶ 第 83a 页 X28-0083.png
故成百二十为次重增数是第二叠也其实只十
恶但随方世召之成百二十当知初叠之中唯论
四方三世故成十二其如一方涉世亦只一四方
但亘乎三世以谓世世皆四方故成十二上来方
世既尔故今依方世造十恶亦不出只一十恶遍
方世而成百二十也例如今家只一千如以对实
法国土假名故成三千也若眼根等三只成八十
虽则十恶无亏但所依方世元阙一分故耳其次
炽然作此十恶必能互相庄严于中趣一恶为所
严必以馀九为能严且如欲杀者宁不由有瞋有
痴有盗淫等所以行杀是知九能庄严一也馀九
互严准说可知其实亦只一十恶但由互严故一
中有十则成百也亦例今家只一十界以谈互具
故成百界也然既互严成百应知此百恶体还亦
不离前来方世十二一中有百故成千二百为第
三重增数成第三叠也眼等三根亦只成八百例
上可知然此三叠初则十恶所依之处次则正论
十恶所起但遍十二故成百二十也三则明乎十
恶互严其实虽有三叠成千二百不出十恶耳是
知经意大率欲明六根三业为烦恼本耳但其根
尘所造必依方世仍须互严故成三叠增至千二
百以为极数耳盖法理而然岂复心多耶然其根
根各千二百者此乃总括始终以六根能分别识性
相同为言也盖眼等一期对境之时虽则前明后
文句(七)¶ 第 83b 页 X28-0083.png
暗而有增减其实能分别性还有顾视四方之德
既通四方则成千二百也身鼻亦尔故经曰汝等
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易生性中相知用
中相背孤山释曰元无异性者了别之心唯一故
众尘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然其六根所作十恶皆
名功德者盖由此十恶体全是性恶法门故如来
欲令机缘当处解脱全体圆通言中有响则以功
德明之故下劝详择经云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
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
令汝增进又曰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安
乐妙常亦是六根更非佗物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者以三世涉四方有一二以四方涉三世亦十二
也。

按经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
谓以三世涉四方有十二以四方涉三世亦十二
故曰宛转盖一念才动便落方世成十二数即此
十二各变为十成百二十又即百二十各变为十
成千二百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比说可知是则
变一为十是第一叠变十为百是第二叠变百为
千是第三叠故曰流变三叠一十百千然则一念
之功未至三叠而势不可巳既至乎三叠又不可
复增虽无量世之不同要且不出乎三虽无边方
之不等岂逾于四耶夫千二百之功而兆于一念
善若有力恶亦有力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可
文句(七)¶ 第 83c 页 X28-0083.png
不谨欤。

北峰问曰楞严与法华并以眼鼻身具八百功德
耳舌意具千二百功德根数既同文意同否答有
二不同一迷悟不同二数法不同初义者楞严明
烦恼根本乃就凡失迷妄说六根业用优劣劣故
八百优故千二百法华明持经得悟发相似圣用
六根互用功德论能盈能缩缩故八百盈故千二
百次义者楞严约三世四方十二之上各有十恶
成百二十又约十恶互严一一具十成千二百法
华约一心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
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是一
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庄严等有千二百也又问
谷响引晋本华严三十五云菩萨有十种眼谓肉
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无碍
眼普眼馀根亦然与法华何异耶答法华六根各
五即是似位华严六根各十即是真位位虽高下
法体是同但离合异耳谓法眼离智眼慧眼离生
死眼佛眼离明眼无碍眼普眼也。】

** 文殊位次

「妙经(七)妙音品。

文句(十)(二十二)问若文殊位下辞不应求见若文殊位
高相来那忽不识答虽同一位有始中终止此一事
不知无忝高位又众中见瑞不了发起令知故问佛
耳。
文句(七)¶ 第 84a 页 X28-0084.png

(十)(三十五)若文殊位下等者妙音辞彼佛时云及见
文殊岂可远来求见下位文殊位高见华应识何以
问佛以何因缘等答中二义并文殊位高或同是补
处一位之中分始中终或同是古佛则无高下同位
居始未谢不知忝者辱也岂一事不知成屈辱耶又
大众无敢问者文殊虽高为欲发起示为不知。

别行玄(上)(八)下品不知上品冥显两益如文殊不知妙
音。

(上)(二十三)上不测上亦通圆人故引妙德不知妙
音。

别行疏(下)(十一)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遮
那乃名真佛真佛渊远不可说示云何能解如妙音
所作文殊不知况下地凡夫为示真身耶。

(下)(十一)问妙音东来先现八万四千众宝莲华文殊
见巳而问于佛据此亦是不识应相那忽引證不知
真身答斯乃见迹不识其本即是不知真身也故下
问云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行何三昧三昧即
真法也。」

【按疏记二文自言文殊亦是高位人非谓文殊高
于妙音也。】

读教记卷第十四
文句(七)¶ 第 84b 页 X28-008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