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文句(五)¶

文句(五)¶ 第 65c 页

读教记卷第十二
天台沙门 法照

* 文句(五)

** 知法常无性

「经一颂未来佛章。

文句(四)(二十九)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乃至
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是名无性。

(五)(二十二)一实理上性相二空(云云)。」

【私科分五初一实理下帖释本文二具如下例明
文句(五)¶ 第 66a 页 X28-0066.png
观体三若不了下立宗斥非四故于下的示观相
五问世下双明料拣。】

** 佛种从缘起

「文句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云云)记(云
云)。」

【记释佛种下私科分二初破古二于中下正释初
破古又二初破佛种二然应下破缘起初破佛种
又二初破古二故于下示义二破缘起又二初示
义二他云下破古二正释又二初立本无性即是
佛种二迷此下双明染净二种缘起为三初标染
净二染中下释染净三若也下重论染净释中分
二初释染缘起性种二解此下释净缘起类种又
分为二初释净缘起二欲起下释结净缘起归教
一记释结果乘成相私科分四初修性下示性二
具明下指广三故知下自他四如是下依理于中
自他又四初总标二先推下别释三若推下离计
四以性下结示。】

** 索车

「文句(四)(四)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索有三
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
为不得即此意三发言索即是殷勤三请也昔教之
中巳有二求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问昔出
宅索三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此乃求三何关
求一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
文句(五)¶ 第 66b 页 X28-0066.png
亦得是索一也。

(五)(三十三)索有三意者二索既云在机在情机中但
云有感果义情中既云密求而巳故前二在昔发言
唯今昔言虽即通于四味此指二酥并闻大时是故
得有二索之言又二索言有通有别通则俱通二味
机则冥在于内情则内动于中二味咸然故云通也
别则二索别对二味在方等中闻不思议虽斥为非
冥有大利被斥不谤义当于索故知不谤理在有求
在熟酥时为大洮诱虽无希取转教情亲纵不彰言
索义渐切虽二不同机遥情近得不得者为独菩萨
亦利声闻情中进退义当于索是则情带于机稍切
于昔故至般若别受情名至领解时以得显失故云
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请索虽即唯在今教及至
启言机情必具从强属口机情亦殊在昔但潜伏居
怀于今乃助彰于口三索咸扣于至圣赴亦自分于
显密时熟既会内因具也闻略说故外缘足也因缘
具故发言于兹问昔出宅等者举譬品以显今彼云
诸子诣父愿赐我等三种宝车今何得言机等索实
答意者未出闻许出巳不见所许之车唯见许人是
故从人索昔所许所许不与必有异途故索昔在今
元求异意今问鹿苑出宅唯保小果何曾索车答若
在法说至鹿苑时义当出宅复经二味二索在怀但
譬短含长义至法华之始故譬中诸子诣父索车索
乃与之仍赐于大故彼譬意兼含二酥信解譬长方
文句(五)¶ 第 66c 页 X28-0066.png
开体命故譬品文义含三索。

(五)(二十五)譬既三车一车今昔相对法亦若权若实
并列偏圆若不尔者开何所开本许三车索而不与
及至为说等赐大车当知其车本无三一为物方便
权立三名出宅废权破三唯一。

(五)(十五)门又二宅门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要路
也此方便教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
也若宅门是车门初三车救子亦应即是等赐大车
若所出门非所入门验车宅异也。

(六)(八)五若宅下设难且以今昔相待为难宅是所出
车是所入宅门是所出之路车门是所入之路既二
路不同出入各异是故宅门非车门也故今难云若
车宅门一何故出宅仍未得车若绝待者今应徵云
若大车门非宅门者索时亦应别有出路何故还从
所出索大长者亦秪于此与大又问得宅门巳未得
车门住在何处答大小异途是故云别开小即大同
异如何故今申之斥则车宅永殊开则二门不异宅
与车一二门何殊是故三乘具有二义承教出宅不
见小车中间巳经二味调熟乃从父索先所许车既
索须与开彼小门无非大教门下小理终无别途绝
理无二粗妙体一。

(五)(二十二)索是求请之别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请
索在身名乞索如朦者求知如饥者请食如迷者问
道凡居不达之地何有不索之理由索故许与许与
文句(五)¶ 第 67a 页 X28-0067.png
故欢喜今文具有请与欢喜法说中千二百人身子
为首殷勤三请菩萨众中弥勒为首佛口所生子大
数有八万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譬说之初身子
为中根人请又总为四众请傍为下根请文云善哉
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云云)

(六)(十八)索是求请至名求索者引前三业皆有索文
(云云)索义有三及引文證具腾始末由索故许由许
故与许与有文何得无索。

(五)(二十三)别駮其一云齐三藏明菩萨不断惑依法
华有四句谓障除大机动障未除大机动机动则知
索。

(六)(十八)言依法华有四句者谓准今经须作四句摄
机方尽若无四句恐人谓机发独在无障之人故第
二句即三藏菩萨若独二乘二乘何曾障未除耶。

(五)(二十六)然但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断见思惑皆是
因乘尽无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断除惑尽方得
果乘尽无生智故言车在门外但果正因傍就果为
言车在门外。

(五)(二十六)今言情索者昔日依教谓尽无生能入无
馀而于方等中见菩萨不思议闻净名弹斥若我所
得是实大士不应折挫若我非实佛不应说真故云
茫然不知所云至大品中领知大法闻此乐大心起
方欲进修大乘而不能知得与不得此等皆是情中
巳索大乘之义故身子领解提昔疑情见诸菩萨授
文句(五)¶ 第 67b 页 X28-0067.png
记作佛不预斯事呜呼自责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
失即是指昔方等巳有情索也今加口索者因闻方
便品初偈略闻佛说并是方便即复执今方便疑昔
未极故云我今不知是义所趣动宿疑情故发言三
请索求昔日所说之实机在大乘情求昔实又情求
大乘口问昔实六度通教例尔。

(六)(二十三)言昔日者昔住小教既其被斥情有所望
准此判意情通二味因斥旧解情索理违故今为立
情索之义若单论情取意为语以机生故所以情动
故机情索通遍二酥别分二味索求至之实者若是
方便昔实何在机在天乘等者释求实意至口索时
大机巳发情求昔实意在今真此则机实而情假又
情下重申假以扣实故情实而口假故机情时未彰
于口口索之日必具机情六度通教例尔者向明两
教二乘既然故知两教菩萨亦尔何者昔五百八千
俱被弹斥般若洮汰受益事同既见身子腾疑佛释
理应沾巳默然在座伫圣申通。

(六)(二十七)第四领付家业譬近领火宅等赐大车远
领法说中无上道就此为二初领后付又各为二共
领火宅等赐大车中四意(云云)

(七)(十八)第四领付譬者是第四五合为一段则使鹿
苑文后不入方等之文大章虽尔细开仍有免难等
文以应一代五时之说今犹存开标领及付领谓领
业指方等般若中付即付财在法华中譬文开为等
文句(五)¶ 第 67c 页 X28-0067.png
赐四章即今文中初二后二者是即免难索车等赐
欢喜以方等般若为索车者彼二周文免难之后即
云索车但索车文促既不对二味故以口索对之今
以二味为索亦秖且对机情索名虽同不无少别况
前索文义非局口今言索者不局机情。

(六)(二十一)问车城俱方便有无义必同何故有无异
致令索不等答车由斥方便失实故须索城若非真
实亦同车处无。

妙玄(五)(二十四)圆教三法者以真性轨为乘体
(六)(十四)然此四教各具三轨非但深浅不同亦乃乘
体诚异以诸乘体不同故也所以藏别两教咸以智
慧为体通圆两教咸以真性为体者良以体为所乘
未可暂废以藏别真性果满方成傥指体在当以何
为运若用观照则从始至终故通圆居因即事论悟
即事之性果位乃穷是故两教真为乘体。

辅行(五中)(三)十如秖是法华实相权实正体亦是车体
亦宝所体。

义例一实相妙理以为车体无漏妙观以为白牛自
馀诸法皆庄严具。」

【北峰师曰文句云要因因乘断除惑尽方得果乘
尽无生智是知乘因乘出宅则出宅之说不须疑
也文句云因闻方便品初偈故发言三请记云车
由斥方便失实故须索是知失车须在法华略开
之时若二酥机情则非显然失车则失车之说不
文句(五)¶ 第 68a 页 X28-0068.png
须疑也文句云机在大乘情求昔实情求大乘口
问昔实是知机索唯大情通大小口索唯小依虎
溪说则三索大小不须疑也问志求佛道等是机
情索大如何作愿赐我等三种宝车索小譬本曰
譬本之文义含三索机情亦大况索昔在今元求
异意亦是索一既情意求大故不相违若尔则以
机情为口索譬本而口索无法本耶曰上根得入
由闻略开机发三请佛说令悟中根譬说机发索
车愿赐我等正譬三请所以大师正明口索两处
之文并指三请但偈颂譬本文略直语机情扣佛
故云志求佛道者皆来至我所不言口索所以大
师据文直对则法说无口索据义委示则法譬俱
三又问藏别以观照为车体以何为前导通圆以
真性为车体以何为所依曰藏别只一观照就慧
体边为车体就照达边是前导通圆谈即亦即所
依为当体也若妙玄四教之体皆云真性者乃通
示所依也。

逸堂曰出宅是乘因车若云车在门外须索者乃
是果车若失车则有二义密失在方等弹斥时显
失在方便品初若三索大小亦依虎溪也问若口
索唯小者且法说志求佛道者之文何得为譬说
愿赐三种宝车譬本曰譬本正是方等般若大乘
机动机情索大祖师以三种宝车譬之者如荆溪
云譬短含长故法说文长譬说文短法说之文出
文句(五)¶ 第 68b 页 X28-0068.png
宅之后正是方等般若譬说之文出宅即是法华
之初以无文譬于方等般若故以口索之文兼含
譬之意以所含机情以譬二味机情两索也非是
直将口索譬于机情之二也记云譬品义含三索
即此意也又问口索是小何故三请之文愿说第
一法又云欲闻具足道耶曰第一具足之名则通
今是小中第一具足法也。

鉴堂曰出宅者约法是乘观照约喻是乘白牛若
但通途指因乘者未知因乘是何法或如古人以
三十七品是因乘者若为助道之乘则可若为正
乘此认庄校为所乘如文句所破或谓望果而出
或谓乘教出者皆非也失车者索虽通于三味失
车唯在法华大小者机情大口索小原夫小机遍
历二酥具开大法调停淳熟至今法华理优入实
而犹口请小者盖由鹿苑證小佛曾亲许虽经弹
斥疑惑居怀既未云权执由未舍才闻方便三乘
言下顿弃所欲但昔是佛许今亦佛斥犹豫未决
故寄昔许以求今说故知口虽索昔正意在今故
云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问方
便请大之文云何消耶曰先达重提佛语还是索
小以方便品初佛叹如来方便波罗蜜皆巳具足
又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又云要当说
真实由是身子三请重提佛语云欲闻具足道愿
说第一法时为如实说虽提佛语小机乃谓昔具
文句(五)¶ 第 68c 页 X28-0068.png
足等也或问二乘在昔證果不證果若證那云出
外不见必有异途作此问者可与一笑愚意机情
在大口索在小三味对论也而文句机大口小情
通大小自就法华中论机情助彰于口故云若尔
机大口小诸说同然但有谓情索亦只在大者盖
误以般若之情为法华之情有谓情通大小者亦
误以法华之情为般若之情故未免偏失若夫出
宅因车观照之说皆非也荆溪自云承教而出何
不依之失车之处皆指法华文义既详将于是乎
取。】

** 身子六心退

「本业璎珞经(念字函上卷)诸善男子若一劫乃至十劫修
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复值诸佛菩萨善
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当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
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
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
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
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欲入第
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
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
见及五逆无恶不造名为退相(辅行三下三十五略引)

戒疏(上)(五)旧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第六心
难云十住云性地性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二乘其
文句(五)¶ 第 69a 页 X28-0069.png
犹一答性是不作一阐提不妨退大向小终是难通
止观师说是十法信中六心退耳比释论师及金刚
般若论师皆作此解是信习十心中六心耳七心巳
上永离二乘是时设为利弘经不无轻漏而度物心
不失恒有菩萨之名也。

四念处(三)(七)问十住十信退不答经明六心退七心不
退。

妙乐(六)(十六)准璎珞意身子于十住中第六心退恐是
尔前见思俱断至六心时见犹未尽六心尚退。

教行录(四)(二)日本问云近代疑者云别教初住界内见
惑皆巳断尽岂第六住见犹未尽退作凡夫逆罪人
耶法智答曰若常程别教皆云初住断见更不起诸
重过也况见惑名数虽多乃一位顿断思惑乃经诸
位方尽此常所谈别教分齐也今记主见云身子六
住尚退复起重罪遂以义求恐有教门见思俱断至
六心时思既未尽见亦馀残所以能牵恶道也此是
记主约义斟酌之词不可将现行别教难也若据起
信唯云不退乃尅就圆人辨之若论示迹亦须示其
阶位约惑分齐方有退义。」

【今疏云是信习十心中六心中者正是六坚中信
坚六定中习相定故云信习中六心退耳。
文句(五)¶ 第 69b 页 X28-0069.png



** 四种缘集

「妙乐(六)(二十七)自体者实报土也此是摄大乘师从因
立名谓有为缘集即同居因无为缘集即方便因自
体缘集即实报因亦云法界缘集今疏前二仍旧从
果立名后一依彼从因立称。

净名疏(二)(三十一)一有为缘集二无为缘集言有为者
即是界内染净国土迷真滞有而起结业禀分段生
死皆其类也二无为者即是界外有馀果报及开中
下寂光此三土众生迷中道佛性滞无为缘集起诸
结业受变易生死皆是此类约教辨者藏通有为缘
集谓生灭无生之类别圆无为缘集即无量无作之
类故约四教开两缘集四种众生问所明三土禀报
不同所居各异云何悉同无为缘集答所迷理同皆
是无明变易生死故通为一类。

净名疏(三)(二十八)一此半品明折伏界内有为缘集二
弟子一品即是折伏无为缘集三菩萨品即是折伏
自体缘集问无为与自体为同为异答诸说不同今
言名别体同二乘迷自体起无为著著无为故正受
无为之名菩萨亦迷自体起无为集而菩萨观破无
文句(五)¶ 第 69c 页 X28-0069.png
为但无为未尽此惑附体别受自体之名。

略记(中之上)(二)今言二乘与诸菩萨同有内外无为缘
集既分出巳即见见二乘人顺从著于无为立名菩
萨不著唯观自体及以法界故别得名名为法界法
界非缘以缘与彼法界体合从所障说故云自体法
界缘集以是应须并置尘沙从无明立以尘沙惑并
不牵于界内外生故且置之不从其立。

垂裕记(三)(六)一有为二无为三自体四法界此论师所
立今家但用二名。」

【三惑亦名缘集盖诸缘积集之谓也。】

** 涅槃五人得菩提

「涅槃(壹字函十一卷现病品北凉昙无谶译)迦叶有五种人于是大乘
大涅槃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何等为五一断三结
得须陀洹果(云云)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
耨菩提(云云)迦叶第二人者断三结薄贪恚痴得斯
陀含果(云云)过六万劫便当得成阿耨菩提(云云)
叶第三人者断五下结得阿那含果(云云)过四万劫
优当得成阿耨菩提迦叶第四人者永断贪欲瞋恚
愚痴得阿罗汉果(云云)是人过二万劫当得成阿耨
菩提迦叶五人者永断贪欲瞋恚愚痴得辟支道(云
云)过十千劫当得成阿耨菩提。

辅行(七上)(五)次引大经以證权位经于劫数大经前后
总有四文大同小异第十云经尔所劫当得菩提第
十九云至菩提第二十云得菩提第二十一云住菩
文句(五)¶ 第 70a 页 X28-0070.png
提住者秪是住于初住菩提住处当谓经劫方得菩
提至之与得名异义同至谓从于方便中来得谓得
于发心处所言须陀洹等者从本为名绝七生巳任
运入般生彼复经八万劫竟方发大心一来六万不
还四万无学二万支佛一万比说可知从根利钝故
便出界经劫长短发心巳后修中道观断无明惑得
见佛性乃可名为过于五百此语三藏入灭二乘通
教多分即生能发如此论者无益初心然向五人皆
云发心若到若得是故不与唯识义同长时乃发教
尚是权况计永灭宁非方便若执权论破佛实经招
过既深良恐未可。

(六)(十六)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佛以胜
应应之纯以大乘家业训令修学。

(七)(六)既云五人彼土生者皆为菩萨故八六等至彼
土时不须小化渐趣圆实岂仍滞偏习方便者多迷
其教止观第七判八六等教道须废法华开显方堪
此闻菩萨机成所应何别五人即是四果支佛从本
立名云须陀洹乃至支佛断尽乃云断通惑者或取
三藏二乘及通三乘为断通惑者此亦可尔三藏五
人自摄通五通教菩萨先名菩萨不可更云至彼皆
是菩萨当知全指两教二乘兼通菩萨若以四人例
通菩萨名皆为菩萨有何不可但彼对胜应其义不
成但两教二乘彼尚回心通教菩萨岂应守旧若准
改观通别菩萨并须发心故云训令修学不云别者
文句(五)¶ 第 70b 页 X28-0070.png
以此五人證同故也若也通论方便人数则应云九
藏二通三别三圆一不得云五今且对小故云五耳
(七)(二十九)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到到初发菩提
心处也此取钝根任运用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
中四果不经少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
(云云)

(八)(十二)大经下正判但至初住也此取钝根者有二
义一者五中前三人钝以住果故二者五人大乘根
钝以教权故故云若如三藏中至岂须八万与十千
耶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
华即发岂定界外必尔许耶云云者释出教权须废
所以当知诸教长远之位多是教道岂有出界闻胜
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二。」

【杂编疑者云罗汉支佛出界可尔前三果人通惑
未尽如何出界经劫发心曰涅槃此说须兼二义
一被钝根待至界外方得见性二被利根意令弊
远即生能发何者其利根者闻佛所说若于现身
止得初果乃至但證缘觉不学大乘未来须过八
六等劫方至菩提是则今世回心免斯历劫故求
宝所不住化城逼发之言妙得经旨。

或问文句只云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记主何
意便作四果支佛释耶曰既云纯以大乘家业训
令修学此即劝逼之言正同大经劝发意也以五
人生方便唯出大经故云耳。】
文句(五)¶ 第 70c 页 X28-0070.png
读教记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