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妙玄(七)¶

妙玄(七)¶ 第 41b 页

读教记卷第七
天台沙门 法照

* 妙玄(七)

** 提谓经

「妙玄(十)(十)复次释论结集法藏初从波罗柰至泥洹夕
凡所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从初生至双树凡说大
乘结为摩诃衍藏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
未有僧宝故不应用提谓为初教也若言提谓是秘
密教一音异解者不应在显露之初。

(十)(十三)第五结集难中二初难不预五时次何者下
释不预所以六难一音可见。

(十)(十五)若如提谓波利闻五戒不起法忍三百人得
信忍四天王得柔顺忍皆服长乐之药佩长生之符
住于戒中见诸佛母即是乳中杀人也。

(十)(十九)次正明不定即今世发习且以提谓为首提
妙玄(七)¶ 第 41c 页 X28-0041.png
谓犹属显露未假秘密故至鹿苑方分显秘。

(十)(二十二)秘密合者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巳有密悟
无生忍者。

四教义(一)(七)问曰提谓经说五戒明人天善何意不开
为五教义耶(云云)答曰三藏教明世间布施持戒禅
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是正因缘所生善法此巳为三
藏所摄故不须为五也。

光明文句(上)(十一)提谓经云五戒是佩长生之符不死
之印即常德也出入不乱往还无间即净德也统御
一身即我德也以立道根即乐德也此是五戒对四
德。

(一)(三十)以大乘人了知五戒体是心性若受若持一
一顺性性具四德故五无非常乐我净。」

【大师只云为三藏所摄而神智以鹿苑收之玄文
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又三百人得信忍乃至乳
中杀人等者当知二文各有所以初破北地师别
立人天教次明引明不定教也释签云若言下难
一音者此点出大师纵破他师之文非谓提谓无
有密悟。】

** 六因四缘

「妙玄(十)(十)成论亦明三因四缘一切诸法皆为因缘所
成。

释签(十)(十四)言成论三因四缘者三因谓生因习因依
因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其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
妙玄(七)¶ 第 42a 页 X28-0042.png
如习贪欲贪欲增长依因者如心心数法依色香等
四缘者因缘者具足三因次第缘者心心数法次第
而生缘缘者如识生眼识增上缘者诸馀缘也若俱
舍中因缘五因性成论以所作因即是增上故不别
立但立报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习因是共因即依
因是。

止观(八)(廿四)云何名习因习果阿毗昙人云习因是自
分因习果是依果。

辅行(八下)(五)言习因是自分因等者新译经中名同类
因故俱舍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
许因唯六种今且依大论略出六因相次消今文论
三十二云言六因者所作因共因自种因遍因相应
因报因言四缘者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
次第缘名等无间缘缘缘名所缘缘馀二名同(云云)
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
以心心法共相应故名相应因心心数法以心相应
为因名相应因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
有为法各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
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
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一切
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为遍
因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名为报因言四缘者
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
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
妙玄(七)¶ 第 42b 页 X28-0042.png
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复次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
灭定从三缘生除于缘缘诸馀心数不相应行及色
从二缘生除次第缘及缘缘馀有为法劣故无有从
于一缘生者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除于遍因无
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谓相应共及无障碍成论但
应三因四缘具如玄释签第十记今业相发属习报
两因习因者自种因文兼释于习果报因因于前世
前念善恶故后世后念善恶得起并名习因既心心
数法共相因依亦得名为相应因也不障碍故亦得
名为所作因也俱有助作故亦名共因若蔽相起亦
名遍因以此习因未能招报不名报因言报果者亦
但四因所作自种共因报因当果相现故云报果据
理实是报因而巳不与五部染法为通因故非遍行
因非心心所无相应因若以习因对四缘中得是因
缘等三不托缘而起无所缘缘习因起时亦有增上
及有无间相续之义亦名次第报果但在增上因缘
夫因缘之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观之
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迷。

垂裕记(五)(廿五)四缘六因及以十二并是生死生死即
三道(云云)十二秪是四六而巳故知但是离合说耳
且如无明即是行家之能通也即同类因行必四相
即俱有也行中五部亦同类也无明行中心心所法
共行共感所作必同行有必招识等异熟此行必有
遍行五部之惑若四缘中论云增上即能作因缘五
妙玄(七)¶ 第 42c 页 X28-0042.png
因性比六因说可知。

正理论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是染污馀之五因通
染不染又相应遍行二因唯心馀之四因通色通心
又遍行异熟二因通三界系馀之四因通及不通系
遍行异熟唯有漏馀之四因通漏无漏又遍行异熟
二因唯是非学非无学馀之四因行通三种(凡夫学人无学
人)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四谛及非谛摄遍行异熟
二因唯通苦集馀之三因通苦集道三谛摄。



【止观云集谛下十一遍使名遍因者补注(十四)(十五)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疑此之
十一遍为五部作因名遍因也五部染法者四谛
下见惑为四修惑为一即五也北峰曰因缘者亲
生为因疏助为缘然约法显相且以三道为言则
烦恼为因业行为缘因缘和合则招苦报报起惑
业循环无穷也或问成论三因于六因中如何会
妙玄(七)¶ 第 43a 页 X28-0043.png
同曰生因既云若法生时义兼所作亦可所作即
增上缘非生因摄习因既云贪欲增长贪欲是惑
即兼遍因依因既云心心数法兼相应因馀三签
文自对也或问俱舍颂云许因唯六种释签却云
五因性者何也曰六因四缘大论所释顺有宗义
故具明六若成论但说三因乃顺空宗义所作即
是增上缘故故不别立但云五也前后存没义恐
如此当知六四既以三道为当体即以四大为所
依也。】

** 楞伽制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入楞伽经十卷(元魏三藏菩提流支译)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断食肉品(四字函第六卷唐译)尔时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
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慈悯不应啖食(云云)是故菩萨
不应食肉(云云)若我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
心者修观行者行头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劝诸善
男子及善女人于诸众生生一子想断一切肉大慧
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
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偈云)象胁与
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

释签(十)(十一)寄此兼判楞伽成方等部他云楞伽非第
三时七卷经文第六卷中大慧问言外道尚遮不许
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令食肉耶若大
妙玄(七)¶ 第 43b 页 X28-0043.png
乘中梵网巳制犹作此说当知楞伽四含之后为渐
制之始下佛答中仍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
教中开 妙玄(十)(十一)。」

【记主研覈制肉之文判属方等既对梵网巳制而
说则曰仍云菩萨及以渐制何但制菩萨也北峰
谓三乘俱制盖有取焉偈指涅槃者此乃译师于
灭后见涅槃亦制故引成流类足偈文云。】

** 双游

「涅槃经(三)(三)长寿品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邻提
释签(十)(十七)大经第八鸟喻品云善男子鸟有二种一
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此品答前
共圣行。

涅槃疏(二)(十一)若二鸟双游明其二用二鸟俱息明其
双寂。」

【原夫涅槃开演常宗为显常即无常无常即常故
取喻二鸟游息共俱以答共圣行之问也疏(七)(四)
中备有凡凡共行(圆教内凡外凡共修圆行)凡圣共行(生佛虽异常无
常一)非凡非圣共行(理即之位非内外凡非分极圣即常无常用未始暂缺也)又
云取其雌雄共俱飞息不离以况一中无量无量
中一(一是常无量无常也显二用相即)非一非无量(双息)而一而无
(双飞)呼为双流乃名共行(文)凡圣共修故称曰双
非约二用立共行名又此二用经意虽局菩萨所
修法体遍收一切依正谏书约二用分割为难解
谤准本疏三翻释义二用相即显生身即尊特也
妙玄(七)¶ 第 43c 页 X28-0043.png
竹庵以事理二造对于二用又以一法为并息二
法为双游未也应先了理造三千之体非常非无
常事造三千之用能常能无常二用既全体作相
即之义斯成本疏稍难今当略辨分文为二。】



【初云生死涅槃在下在高者迷悟对分耳众生迷
故有生死名为下诸佛悟故得涅槃名为高以此
经正谈三德涅槃乃如来所證之果然所證果本
非别法全指众生生死三道当体常寂良以生佛
各具三千故常无常二用高下无亏虽尔各具迷
悟乍分互即互融体用不二双游者全体起用具
常无常事造三千也并息者指用归体非常非无
常理造三千也事理既即游息亦俱法法咸然心
心遍具故在高在下平等无差次文即事而理即
理而事者事即事造三千理即理造三千事造之
中具于二用用全体起当处即理理造之体法法
具足互融互摄不可思议即此妙体起于二用体
既互摄用岂相乖故知二用克就事论全由理圆
故二用即然此事理本无二体全是三谛故有次
妙玄(七)¶ 第 44a 页 X28-0044.png
番二谛即中中即二谛三千诸法一一无非即三
谛故中边既即三岂有三三谛俱亡虽亡而照故
有第三亡照释也三谛俱亡故非二中虽亡而照
三谛俱照故而二中虽有三番后二只是中边亡
照又复后二只是释成初番事理法体而巳故知
欲显事中二用相即若不约圆诠事理法体而辨
则相即之义无自而明矣既约法体故曰义成雌
雄亦成者雄喻于实即常用也雌喻于权无常用
也所喻二用既即能喻双游可知故云亦成竖判
者初二句结前生后其语犹略应云约事理相即
明二用双游其义既成名字等五前约法体横判
虽曰法法全体约行人修證何妨在下在高高下
虽殊而位位之中三千具足故迷则俱迷悟则俱
悟故曰名字巳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乃至果成
咸称常乐二用相即位位具足故曰皆成结中横
竖只是六即理同故即法法实相横义也事异故
六修證迷悟竖义也即横论竖一一具足即竖论
横无有缺减即横即竖事理义圆矣。】

** 华严教主

「华严经云摩耶夫人为卢舍那母(云云)

梵网经云尔时释迦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
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巳下生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
摩耶父名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为
释迦牟尼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王座说法。
妙玄(七)¶ 第 44b 页 X28-0044.png

妙玄(十)(十七)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云云)此乃明释迦最
初说顿也。

文句(九)(十八)梵网经结成华严教华台为本华叶为末
别为一缘作如此说而本末不得相离。

妙乐(九)(廿七)若华严中十方台叶互为主伴此梵网经
唯一台叶故天台戒疏判云华台华叶本迹之殊所
以华台华叶本迹定者被缘虽别道理恒同所结既
同能结岂别。

净名玄(一)卢舍那佛说华严经(云云)

妙宗(下)(七)有须现者即为现之如梵网华严及此经等
相多身大也不须现者即以力加令于劣身不取分
齐见三十二相即无有边以知丈六是法界故也。

解谤(廿)(三)汝执藏尘为尊特相树下之身有此相否故
升须弥山顶品云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
界一切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于树下各有
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常对于佛尔时
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岂
非华严是千百亿应身所说此身既被别圆之机见
是尊特何须独指华台受职身耶。」

【娑婆世界五时施化说华严教盖千百亿身中之
一乃现相之本也解谤巳辟净觉之失后人不本
经文有现起之相尚执三双六只之义以即劣尊
特而申明之未详鉴堂云示现与现起看经中有
文无文出解谤书。】
妙玄(七)¶ 第 44c 页 X28-0044.png

** 涅槃五味

「妙玄(十)(十五)今依大经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杀人
酪酥醍醐亦能杀人此谓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
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释迦声教其毒即发结惑人死
辅行(九下)(十四)尔时有菩萨名无垢藏王白佛言如佛所
说诸佛菩萨成就智慧功德百千万亿实不可说我
意犹谓不如此经能生诸佛阿耨菩提佛印可竟佛
言譬如从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从乳出酪譬
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酪出生酥譬从修多罗出
方等典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般若波罗蜜从
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

妙玄(十)(廿四)若华严为乳三藏为酪此则方便味浓大
乘味薄(云云)此取相生次第为譬不取浓淡浅深
(十)(廿七)不以味浓为乳味淡为酪故知自约次第相
生为譬。

妙玄(十)(十八)渐机于顿教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
凡成圣喻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教不
取浓淡优劣为喻也。

(十)(廿二)次渐机下释味名所以言不取浓淡者秪是
小机于华严如乳非酪浓于华严。

(十)(十七)又顿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为乳呼为乳者
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

义例(六)六者名义通局如置毒譬经中唯譬五道不
同佛性不变五味唯喻一代五时浓淡浓淡虽殊皆
妙玄(七)¶ 第 45a 页 X28-0045.png
从牛出今文从义处处遍入或定不定或行或人或
教或位或时或部不可壅义而守其名故用置毒则
有两种醍醐杀人若用五味则有两种乳不等。

别行疏记(下)(十五)应知约教明五味者不取浓淡但语
相生以其顿乳即醍醐故若约机者有浓淡义然就
三乘极钝者说为此一类于彼华严全无显益如鯹
血乳说三藏时此机成酪次第渐浓至于极味。

四教仪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答有二一者
但取相生次第二者取其浓淡。」

【北峰师曰原经意由无垢藏王叹涅槃教胜佛印
可后叙出五味故知若非浓淡叹教不成若相生
者约义通也妙玄约教相生次第则不取浓淡若
约机行不无其义四明之说善矣义例云故用置
毒则有两种醍醐杀人若用五味则有两种乳不
等然置毒两种非无乳等五味两种非无醍醐盖
互显也若两个唯字望下义通八种云。】

** 通别五时

「妙玄(十)(二十)三引信解品四大声闻领教證次第者(云
云)。

(十)(廿二)言次第者华严初云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
在初明矣诸部小乘虽云初成自是小机见为初耳
据信解品脱妙著粗故知居次大集云如来成道始
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后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
九年巳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
妙玄(七)¶ 第 45b 页 X28-0045.png
仁王在大品后法华云四十馀年大经云临灭度时
当知次第有所据也。

(十)(廿二)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无量义云次说
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入佛慧即是通至
二经又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座中无央数众各见不
(云云)夫日初出前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馀辉峻
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后况前教耶若修多罗
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迦留
陀夷于法华中面得授记后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
起又如身子法华请主后入灭均提持三衣至佛问
(云云)当知三藏通至于后若方等教半满相对是生
酥教别论是第三时通论亦至于后何者陀罗尼云
(止)法华后(如后授记中节)般若带半论满是熟苏教
别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何者从得道夜至泥洹
夜常说般若(云云)当知般若亦至后若涅槃醍醐满
教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于初何者释论云从初
发心常观涅槃行道前来诸教岂无发心菩萨观涅
槃耶(云云)此则通至于前若法华显露边论不见在
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故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
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岂非證昔通记之文。

(十)(廿六)初明前四味通后次若涅槃下明涅槃法华
通至于前初文自四(云云)初文又二初明通二经次
明通至涅槃初文言二经者谓般若法华以般若亦
妙玄(七)¶ 第 45c 页 X28-0045.png
得名华严故法华佛慧不殊初故次通至涅槃为二
初正引经次夫日下述意初文者彼经既有住世无
量劫之言又见报身莲华藏海说心地法门等故知
华严至涅槃后以彼像法决疑结涅槃故(云云)次文
者二人虽于法华得记此后犹作三藏结戒之缘(云
云)文在涅槃故知涅槃共结小藏(云云)通记者昔日
授记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无悕取况约秘密巳记
二乘据斯以论通至鹿苑。

(十)(十)如提谓时无量人天得无生忍成道六年巳说
央掘摩罗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萨来问是义如
汝无异当知鹿苑不应纯半。

(十)(十三)次引诸文皆是十二年前巳有满教
净名疏(五)(三十)问自净名弹诃之前亦应有滞方便者
因诃转教何不出之答未可定判故不别出。

略记(下之上)(一)问自净名等者亦应合有方等生酥通
乳酪耶若其有者何不说之答文虽尔应须具如法
华玄文第十卷中今若复欲论理有者鹿苑理须密
说弹斥又华严中四何须更论亦是其例既其一切
俱通初后岂可方等不通于初准此问前亦应问后
文无者略若尔一音之教非无小得但失于钝以历
五时故不全用玄文所引。

(十)(八)问殃掘之经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馀经弹
斥明常分明馀教释梵四王及十弟子乃至文殊皆
被诃斥同闻宛然应入次第。
妙玄(七)¶ 第 46a 页 X28-0046.png

(十)(十二)言央掘列众者彼经初云尔时世尊与无量
菩萨摩诃萨及四众天龙八部毗卢遮富单那等日
月天子及护世等皆云无量。」

【不明别五时则不见化仪次第不明通五时则不
见随宜赴物问妙玄明般若法华涅槃皆有遍前
独方等不明者何曰妙玄云方等弹诃教在三藏
之后被诃之时应在十二年前有云若约显露如
玄文则无若约秘密如净名疏则有也有引殃掘
经是如来成道六年所说證方等显露遍前有云
殃掘经六年说者乃秘密说非今结集者若今结
集者文中即无六年之说盖由天台见他文指出
耳却引妙玄如提谓等文为證顷因此说曾阅彼
经虽无六年之文正是玄签第十所引者盖在大
藏量字函四卷成文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方等授记

「妙玄(十)(廿三)陀罗尼云先于王舍城授声闻记今复于
舍卫国祇陀林中复授声闻记昔于波罗柰授声闻
记身子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
等记故知方等至法华后。

(十)(廿七)言至法华后者即指王城授记同于法华舍
卫国记即指方等在法华后彼经下文云舍利弗闻
文殊得记问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文殊语舍利弗
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华不(云云)燋种生芽不舍
利弗言不也文殊言若不可得云何问我得记生欢
妙玄(七)¶ 第 46b 页 X28-0046.png
喜不授记无形无相无我无有言语无去来今犹如
野马如是观者乃名得记此文是文殊破舍利弗得
记之相。

文句(四)(五)七得记不得记者(云云)

大乘入楞伽经(第六卷变化品四字函)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
复白佛言世尊如来何故授阿罗汉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记(云云)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我为无馀
涅槃界故密劝令彼修善萨行此界他土有诸菩萨
心乐求于声闻涅槃令舍是心进修大行故作是说
又变化佛与化声闻而授记别非法性佛大慧授声
闻记是秘密说。

辅行(六下)(三)问若言方等不记二乘何故楞伽第二变
化品中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言三意故
记一为入无馀界者密劝修菩萨行故二为此界他
土菩萨乐求声闻涅槃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变
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大慧授声闻记是秘密说
判曰今闻法华是显露记不同方等隐密与记若据
斯理净名大品皆应有之何独楞伽故方等云第二
第三授我等记初意自为巳入灭者次第二义但为
斥于钝根菩萨对彼说记何关二乘第三判非法性
佛者此是以实而隔于权未若法华显久远本我土
不毁而众见烧况法性之佛尚不记菩萨何独声闻
故知三义并异法华当知大慧发起密说是故发问
授记之事故知彼经义属方等与法华异岂待固论
妙玄(七)¶ 第 46c 页 X28-0046.png
数数斥夺二乘等故故法华中三周授记偏语声闻
者为显馀经所不说故是故委授劫国之名菩萨授
记处处有文故但通途云当作佛乃至本门某生当
得法华称妙斯言可凭。

妙乐(三)(廿六)如华严法界何所不含隔彼声闻使如聋
哑后分虽有授记事乖鹿苑初闻一向唯小方等尚
昧般若犹生虽楞伽方等有记小之言楞伽乃密对
菩萨方等为斥夺声闻故一代教文彰灼唯此。

方等陀罗尼授记品(第二卷覆字函)佛告五百大弟子众汝
等亦当各各作佛俱同一号号宝月王如来无所著
至真等正觉(云云)。」

【记主云楞伽乃密对菩萨方等为斥夺声闻盖点
云楞伽方等陀罗尼二经之意也楞伽密记小乘
佛对菩萨说出方等陀罗尼经小之后舍利弗与
文殊问答之文即斥夺也。】

** 十行横学

「妙玄(十)(廿四)别教复有四(云云)

释签(十)(廿七)别教复有四者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
修无量十向修于无作登地證无作故云有四又十
行中习诸佛法具足于一十六门亦名为四问住巳
习八何故行中更习十六答前是自行随用一门后
为化他是故行中更习前八是故十六俱须广习。

(四)(八)道灭即苦集苦集即道灭。

(五)(三)苦集即道灭者发心之来谁不为断烦恼生死
妙玄(七)¶ 第 47a 页 X28-0047.png
广集佛法求无上道但此教意达道灭体于生死烦
恼之中故云众生心行中求此则实知真断妙修理
證故竖行住行犹迷回向薄知初地少證即其意也
(五)(一)今此四四谛虽并在别教既约生灭等四竖判
一教别教菩萨即此自行而用化他故十行中横辨
此四全为利物所以四相各附彼教而为相状。

辅行(六下)(一)应知此中若全不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
出假之位即能授他圆教四门。

辅行(六下)(四)圆教六根名下根者出假名同功逾十向
此是相似圆融三谛不同次第出假之位。

辅行(六下)(五)通别入空但照六界两教出假长短不同
尚未能出佛法界假岂能九界见即中耶(云云)纵带
此空即十界假既无法性的非圆融。」

【北峰师曰良以别教迷中重故不能顿修中道之
观遂使如来说此一教始终次第边居中外破九
显一机缘禀之依教起行于十行中自既未能圆
修安能为他圆说住行犹迷自行化他皆须断九
考之文理只是但中故杂编云十向圆修可由实
道十行实无作且顺权方良以修中之位巳深出
假之位尚浅位深故知昔日化他无非妙行位浅
故知将来自行亦是但中不应以实难权以他妨
自。】

读教记卷第七
妙玄(七)¶ 第 47b 页 X28-00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