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妙玄(四)¶

妙玄(四)¶ 第 21a 页

读教记卷第四
天台沙门 法照

* 妙玄(四)

** 十身舍那

「华严经(廿八卷)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
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此菩萨
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于众生身作自巳身亦作国土
妙玄(四)¶ 第 21b 页 X28-0021.png
身乃至虚空身。

(五)(六)八地说一切佛现身观莫舍忍门劝观常住入
无功用心是菩萨现十种身(云云)以此验知是别教
地相故至第八地始观十种身 玄(四)(九)

妙记(二)(廿二)云何七地等者古人所判云七地恐起二
乘心者此似通位是故难其不成别义难圆亦尔若
言七地始入无功用道此是别教教道明义故不成
圆 句(二)(十二)

妙记(九)(廿五)问华严十身此但二三身数既少摄义不
周是则此经身义不足答义有通别通义可尔别则
不然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也别释如来故不
应云业报国土佛等若欲通收彼经十身应开为四
则以化身收于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法馀皆应摄
 句(九)(十八)

十谏(一)若不现大便为尊特是则别圆之人见猿猴
鹿马无非他受用报以皆中道感应故也。

解谤(九)若中道感应名尊特者名多在佛(云云)若现
起九界差别之形未必显立尊特之号虽不立名非
无其义如华严明十身舍那其业报身岂不收于猿
猴鹿马耶既称舍那即净满义既净且满宁非尊特
三身正义(二十)(四)尝捡华严新旧二本皆说第八地菩
萨现十种身谓众生身(云云)经中并无十身舍那之
称又于如来身上自具十身谓菩提身(云云)观师名
此十身为法性身是则如来自具者方名十身舍那
妙玄(四)¶ 第 21c 页 X28-0021.png
妙乐所指未详其意。

光明记(三)(卅三)。」

【此八地菩萨分證十界之体起十界之用故经曰
此菩萨能以众生身作自巳身签曰是菩萨现十
种身记曰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也然中道
感应者理具三千能感理满三千能应故知感应
不出三千三千诸法法法即性岂猿猴鹿马而不
即耶八地菩萨果虽未满而能分起十身之应别
圆行人依业识修中者方感此应也或问国土身
既是依报且别教不谭无情佛性如何依报说法
耶曰此约菩萨神力变现现身利益随机设化固
非无情说法也。】

** 支佛(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亦名独觉毕勤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

「妙玄(四)(廿七)大论称独觉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
道此即独觉若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
名因缘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学人今
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为佛亦
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
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
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
智慧利于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集定常乐独处
故名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是
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侵习譬如
身壮直到所在不中止息故不制果。
妙玄(四)¶ 第 22a 页 X28-0022.png

文句(四)(七)问缘觉出无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缘觉答释
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生佛世华严
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不觉徙之大经
云彗星中论云支佛出世佛法巳灭此是独觉人也
愿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
不值佛即成独觉其既值佛亦不舍寿亦不被移愿
见佛故二果三果例然又有部行缘觉在无佛世师
徒训化也此应有二种佛去世后无文字众生根钝
故支佛不说法此非部行也部行者能说法也又有
变化缘觉宜应见者现缘觉身今三周之座有缘觉
者其义可解。

妙乐(四)(廿九)答中引经云徙之者问此佛亦有闻法缘
觉何不令其闻佛说法如方等般若中二乘之人耶
答未断惑者可令闻法巳断惑者自谓独觉以是应
知世无二佛问缘觉在小住亦何妨答元为法灭无
师独悟既有佛兴复不禀教去则不与禀教为妨是
故不同方等元是禀教之人问徙向何处答向无佛
兴处纵在此界亦是佛教所不及处如有德王兴岂
彗星不没若尔其得神通岂不知耶答为护物机不
护缘觉知亦无爽。

别行疏(十一)(十)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

别行疏记(上)(十二)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
三多福慧既隆预侵二习虽未发真四流动名得浅
处顿證极果名到彼岸通教正尽得浅习尽到岸。」
妙玄(四)¶ 第 22b 页 X28-0022.png

【三多谓供佛事善友佛所闻法也若同性经列支
佛十地者(集解中引)盖从因行其位浅深从果则顿證
支佛又仁王经列独觉众经又云五百独觉从佛
闻法者便是缘觉也对声闻信行边说云独觉耳
妙乐云支佛是法行人者一往且对声闻禀教所
以支佛自思为法然支佛必自證(六)(廿八)然四明记
文有二节初对消疏文二虽未下文外示义也。】

** 借别名通

「妙玄(四)(三十)二用别名名者即是取别教之名准望通
教菩萨位也别名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
铁轮位于通义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
地柔顺忍也八人地见地即是初欢喜地得无生法
忍也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
也薄地向果向即是离垢地果即是明地也故大品
云斯陀含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离欲地向果向
即燄地果即难胜地故大品云阿那含智断是菩萨
无生法忍也巳办地向果向是现前地果是远行地
大品云阿罗汉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即
是第八不动地侵习气也大品云辟支佛地智断是
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地即是善慧地十地当知如佛
地佛地如前说。

(五)(廿一)次简名别义通及为菩萨立忍名等具如止
观第六说。
妙玄(四)¶ 第 22c 页 X28-0022.png


* 妙玄小树位二

* 初明三乘共十地
* 二简名别义通二

* 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萨别立忍名而义通
* 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

止观(六)(六)今言经借别义显通耳别见义长论三地四
地通见义短不出入观然名可借别义必依通若作
不出入观释者若言三地者据断见初言四地者据
断见后皆不出入观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见道或
言是思道。

辅行(六上)(七)今言下略示别见下略释然名下判断例
如下引例此十六心同是一位尚判两道何妨断见
二地不同问当通教中判断见位自分二地何须破
他自立借别立断见位还同通教答祇缘同通故得
名通通虽二地断时仍促三乘共故虽促复长是故
须分三地四地或时借别别见更长仍有二意若约
理说通至佛地若约教道云三四地虽二意各别见
义并长以别长故故借教道用判两地断见无爽若
依通义云不出观若依别义但云地地皆能破见以
此为异以别长故故后两番通用四地皆断见位人
多不见谓通义足何须借别此是大师通申经论有
此判者属借别名名通位也何者若定属通不应地
前而立伏位若定属别不应行向属四善根乃至四
地共断见惑亦复如是故立此式示后学者使古今
异说泠然可见。
妙玄(四)¶ 第 23a 页 X28-0023.png


* 止观破思假明位二

* 二初正释四

* 初藏
* 二通
* 三别名名通家共位有三

* 初破立
* 二先借别教始终名通
* 次单借别十地名通十地
* 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位 此单约菩萨
* 二兼申别圆

止观(连)言借别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贤是乾慧地而
名为十信内凡四善根是性地而名为十住十行十
回向八人见地是须陀洹而名为初欢喜地也薄地
是斯陀含斯陀含有向有果立向为离垢地立果为
明地离欲地是阿那含阿那含有向有果立向为炎
地立果为难胜地巳办地是阿罗汉阿罗汉有向有
果立向为现前地立果为远行地辟支佛位立为不
动地菩萨地立为善慧地或以菩萨地后心为法云
地或以佛地为法云地大品云十地菩萨为如佛得
作此释也。

辅行(连)言借别下正明借位先借别教始终名通通
教地前无位可论故借别教内外凡位但名通教初
地二地通教地后亦无复位故但以别教法云佛地
以名通教九地十地从容不定故有或言大品既云
十地如佛当如即是别名名通。

止观(连)若借此别名判三人通位者则初地断见惑
二地断欲界一两品思三地断六品思四地断七八
品思五地断九品思六地断七十一品思七地断七
十二品思八地巳上侵习断无知等例前可知(云云)
妙玄(四)¶ 第 23b 页 X28-0023.png
辅行(六上)(八)若借下次单借别十地名通十地则彼此
地前通为伏惑通虽无位即未断惑不入地故。

止观(连)四借别名名通家菩萨位者乾慧是外凡性
地是内凡八人为初地十五心为二地十六心为三
地此三地皆不出观而断见惑又四忍为初地四智
为二地四比忍为三地四比智为四地此四地皆不
出观而断见惑(云云)薄即五地断六品思离欲即六
地断九品思巳办即七地断色无色思尽支佛即八
地乃至佛地断习无知例前。

辅行(连)四别名名通菩萨位者此单约菩萨故修观
断见不定(云云)薄即去菩萨断思位。

四教义(三)(十二)二简名别义通者即为二意(云云)。」

【妙玄明通教位既自就当教别立忍名故又用别
教名准望通教菩萨位也止观正为消通经论傍
为破斥古师故三借也故知二文义意各别有以
玄文用别教名同乎止观第三借者盖未深长思
耳何者二文虽同为菩萨而止观明菩萨断惑玄
文立菩萨忍名故不可雷同也或问初别为菩萨
立忍名非借别者何故在拣名别义通科中说曰
既别为菩萨立忍不通二乘故云名别义通非别
教之别也。】

** 如佛

「妙玄(四)(三十)菩萨位者九地十地是则十地菩萨当知
为如佛。
妙玄(四)¶ 第 23c 页 X28-0023.png

(五)(二十)三是则下略释十地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
佛地者以佛地边有菩萨地名故知始终皆有菩萨
位故云别为菩萨。

(四)(卅一)十地当知如佛地。

(二)(廿五)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

(三)(二十)若入圆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坐道场也即
是相似观行为如佛。

止观(三)(廿四)十地为如佛。

辅行(三上)(二十)言为如佛者此亦二义若别为菩萨立忍
位者则第十佛地边有菩萨位故云如佛若被接者
至此既破一品无明亦能八相如彼八相故云如佛
止观(六)(六)大品云十地菩萨为如佛。

转行(六上)(八)大品既云十地如佛当知即是别名名通。」

【如佛之文四焉一就通当教菩萨别立忍名如佛
玄云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是也二用别教
名名别义通如佛玄云十地当知如佛地止观云
大品十地菩萨为如佛是也三被接如佛辅行云
如彼佛地同得八相是也四发心如佛玄云菩萨
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是也然别立忍名如佛
与别名名通如佛虽涉两文义则一。】

** 六种性

「菩萨璎珞本业经(上贤圣学观品第三念字函姚秦竺佛念译)佛子六种
性者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
觉性(云云)
妙玄(四)¶ 第 24a 页 X28-0024.png

菩萨地持经(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维字函北凉昙无谶译)云何为性略说
有二种一者性种性二者习种性是菩萨六入殊胜
展转相续无始法尔是名性种性若从先来修善所
得是名习种性。

妙玄(四)(廿三)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初十信心即是
外凡亦是别教乾慧地亦名伏忍位也十住即是习
种性此去尽三十心皆解行位悉是别教内凡亦是
性地亦名柔顺忍位约别教义推应如燸法也十行
即是性种性别教义推应如顶法十回向道种性别
教义推应如忍法世第一法问今明别教何用四善
根名答别教十地既对四果今以方便拟四善根何
咎又通教通于通别真似两解作此比决于义分明
也十地即是圣种性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悉断无
明别见思惑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
佛若望佛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也妙
觉地即是妙觉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大涅槃之果
果也。

(五)(廿五)如璎珞中明六种性兼于住前信位为七璎
珞六位者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
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应往四教本中寻。

四念处(三)(二)若璎珞明十信十住为习种性十行为道
种性十回向为性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
略则七位广说五十二位也。
妙玄(四)¶ 第 24b 页 X28-0024.png

戒疏(上)(八)性习二性若据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
据行论性习同时故前后不定依体起用先明性种
后明习种寻用取体先习后性与教證二道相似就
位以论教道在前證道在后据行论之教證同时前
后不定依体起用先證后教寻用取体先教后證也。



【妙玄四念处四教仪戒疏并同唯四教义以性对
住以习对行四念处以道对行以性对向四教仪
以地等妙俱名圣种为异耳或问戒疏标六而释
二者何曰性习之名不可一槩今试言之标六则
依璎珞以六位不出地前修习故释二乃据地持
以登地證性故是知标六释二一举而两得矣以
梵网结华严地持正宗之故宜用彼结摄璎珞也
大师特会两处之文而言位行体用前后者盖有
旨哉鉴堂曰六种约位二种约行性习即修性之
义故有同时也但别人了真如为惑所覆还用随
染觉性别修缘了以明同时此乃异体同时非圆
教同体同时依体起用从性起修也寻用取体以
修显性也教證约行亦尔北峰谓期心中道而修
妙玄(四)¶ 第 24c 页 X28-0024.png
次第三观即从体起用前證后教义若修三观显
中道即寻用取体前教后證义既云同时非大异
也义例云部内唯有一文说之者指体相章得失
科也以圆对别相显故。】

** 三种意生身

「大乘入楞伽经(第四卷无常品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成文四字函)佛言大慧
意成身有三种何者为三谓入三昧乐意成身觉法
自性意成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诸修行者入
初地巳渐次證得大慧云何入三昧乐意成身谓三
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
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云何觉法意成身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
转所依住如幻定及馀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
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造所造与
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是
名觉法自性意成身云何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
谓了达诸佛自證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
身大慧三种身相当勤观察。

楞伽阿跋多宝经(第三卷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成文身字函)佛告大
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
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修
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云云)(此下释义与前
经同)。

胜鬘经(宋求那跋陀罗译位字函)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
妙玄(四)¶ 第 25a 页 X28-0025.png
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
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也。

妙玄(五)(一)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

(五)(廿四)言三种意阴者二乘在彼中三之一今通言
之故云三种非谓二乘尽具三也言意阴者由意生
阴名为意阴又作意生阴名为意阴又意即是阴名
为意阴前之两释从因得名后之一释从果得名又
虽名意阴亦可具五何者佛尚具足常色等五况复
因人但小教中不云界外更有生处然不了教尚云
灭心何况于色。

(六)(卅三)九番变易益者此是方便有馀土人益也前
八番中凡有四处或九处谓声闻缘觉通教菩萨别
教三十心圆教似解止破见思未除无明无明润无
漏受方便生(云云)胜鬘云三人生变易土谓大力罗
汉辟支佛菩萨等楞伽云三种意生身者一安乐法
意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槃安乐意也二三昧意
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意也三自性
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也通言意者安乐
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别圆似解犹未发
真皆名作意。

(七)(廿三)前八番中四处或九处者四处谓四教中各
有断通惑者生于彼界言九处者三藏二人通教三
人别教三人谓住行向圆教一人谓净六根(云云)
鬘当知菩萨义兼三教楞伽三人义当四人俱生彼
妙玄(四)¶ 第 25b 页 X28-0025.png
土。

净名疏(一)(八)一质一见谓罗汉支佛三种意生此五种
人界内结尽同生有馀所见无异(云云)二有馀土往
生者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别教十行圆信后心长别
三界皆实往生故胜鬘云变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
菩萨三种意生身所不能断故生有馀受法性身问
何等是三种意生身答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是通
教同入真空寂定之乐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
见佛性二觉法性意生身恐是别教菩萨虽證偏真
而觉知有中道法性三无作意生身此恐是圆教菩
萨观于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皆言意者未发真
修犹是作意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即生彼土受法
性身问如楞伽明三种意生悉在十地应生报土那
云有馀答曰约别十地判三意生即生报土约通十
地判正与向解三教菩萨界内惑尽则同生有馀意
同。

垂裕(一)(廿一)今文既上云罗汉支佛下云三种意生即
此三种并指通教菩萨也故知二乘收乎两教菩萨
止在于通共为三乘三藏菩萨既同人天非今所论
(云云)别教十行等者荆溪云准理别教应云住向
今不云者住以同于藏通五人十向修中虽亦同生
有馀之土非为正意故取尅体但云十行而云圆信
复云后心者七信巳上亦可得生但是略耳(文)故胜
下引證(云云)荆溪云释三意生皆云恐者尊重圣典
妙玄(四)¶ 第 25c 页 X28-0025.png
兼示无执三种阶降经文义含为是何教三昧正受
若约通教七地巳上或至九地言自性者别住同通
应取十行圆教既云伏于无明即知七信智(文云云)
意者楞伽意生既在十地合生实报何故向解胜鬘
但指通人及地住巳前生方便土耶。

止观(三)(廿一)三种意生身亦是五种意生身。

辅行(三下)(十五)楞伽大慧问佛何名意生佛言譬如意去
速疾无碍名为意生此即从譬故彼生身譬如意去
彼经两义而释通名初云如十万由旬外忆先所见
念念相续疾至于彼次云如幻三昧力忆本愿故生
诸圣中初云忆处次云忆愿二义并是意忆生故名
为意生今山门家作意生故名为意生经即云忆忆
即作意是故义同次第四卷释三别名初无常品云
意生三种一入三昧(被接类节)今家玄文判楞伽意生之
位以劣而摄于胜故指二乘等以摄通别若对别位
未摄證道是故但从地前判位故知今判与经意同
经文未摄别位为异言五种者约开合耳名唯有三
义开成五于三昧正受开出三藏二乘于觉法中开
出别教十行若作七种两教二乘名开为二别教十
住义仍同于通教入空故下文云凡有多种若论九
人生方便土则取圆教六根净位摄入三种意生身
中亦应可解。

别行义疏(下)(十一)五种意生利钝之别赴此根性故示
二身但说次第不次第两种大乘故不须馀身馀法
妙玄(四)¶ 第 26a 页 X28-0026.png
化也。

别行疏记(下)(十二)方便两应但说次第不次第二种大
乘五种意生其土禀教虽有利钝既皆禀大学佛智
慧俱知佛身是大觉性能修中观伏无明者见相则
胜若在二观未伏无明见相则劣相虽胜劣祗一尊
特故非合身。」

【三种意生盖本楞伽大师所用者实宋译荆溪以
唐译会释之其揆一也然只一三种意生而妙玄
对前三教净名疏对后三教辅行对通十地及以
别接三文进否不同何耶曰辅行别约经文而释
妙玄净名疏通从文中意义而释何者辅行判三
种约菩萨是通当教及别接人而斟酌经文若云
别圆何故在八地普入佛刹出假利生若云通教
何故有无作了佛别圆之名是故引经判为通教
及以别接后即自出意云既云八地是觉法自性
等乃至云故知今判与经意同经文未摄别位为
(文)准此则种类俱生了佛證法是别接通七地
属空八地属假正是通教也妙玄以安乐法入空
是三藏二三昧意能现神通出假是通教三自性
意修中是别教此约名义通释若安乐作空意三
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是约观义通释故荆溪云
玄文并云在前三教者以通诸教释义故也净名
疏乃顺胜鬘经大力菩萨彼既约菩萨断惑生方
便且三藏菩萨不断则不生一往看净名疏似指
妙玄(四)¶ 第 26b 页 X28-0026.png
二乘及大力菩萨成三人是三种意生而下徵释
文中明判第二是别菩萨第三是圆菩萨准知第
一亦别指通教菩萨同二乘入真空寂定也况妙
玄引胜鬘云三人生变易土谓大力罗汉辟支佛
菩萨等签云当知菩萨义兼三教(文)但胜鬘中只
有三种通名故大师用楞伽三种别名释成之以
楞伽三种不的判是何教故用对后三也或疑据
何而明曰大师明引胜鬘三种后即问云何等是
三意生乃引楞伽三名对后释之仍自问云如楞
伽明三种意生悉在十地等是知若非释胜鬘意
生但用楞伽意生者何特提云如楞伽耶况又显
云三教菩萨界内惑尽验知拣去三藏明矣垂裕
既云向解胜鬘但指通人及地住岂非大师判胜
鬘后三菩萨耶名义师云玄文顺教旨也以作意
名从偏立故净名亦顺教旨以界外土小未诠故
辅行盖顺本经故也且二乘之人志存断惑经何
得云意忆生耶曰忆生之言亦是譬喻况经正对
菩萨说之往收二乘其义无爽又三四五地通惑
未尽何得论生曰自二地来既是破惑入三昧乐
至六七地必得往生以后兼前故通言耳。】

** 三藏菩萨断惑

「妙玄(五)(十一)三藏菩萨全不断惑(云云)若毗昙婆沙中
明菩萨义龙树往往破之谓其失佛方便是故须破
申佛方便是故须立此是龙树破立意。
妙玄(四)¶ 第 26c 页 X28-0026.png

四教义(三)(六)问曰声闻经何意不得论断结受生答曰
三藏之教正化小乘傍化菩萨若说菩萨结尽受生
二乘即疑若结尽而得受生者诸声闻人得罗汉果
将不更受生耶是故不说菩萨断结受生也(云云)
曰智论何意从始至终一一弹破答曰龙树为欲申
摩诃衍明菩萨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破也若就
小乘明三藏宗途罗汉圣人之所撰集何容顿乖僻
也大论(未捡)复次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
场然后断者是为大错。

止观(三)(十六)三藏是方便之教但明二谛菩萨初心中
心缘真伏于四住令烦恼脂消三阿僧祇修六度行
使功德身肥百劫种相好获五神通得法眼照俗谛
分别根性调熟众生而作佛事后心坐道场三十四
心断见思惑尽。

辅行(三下)(一)初文是俗从后心下即是真也是故始终
但有二谛(云云)见无常空狼令结使脂消而功德身
肥。

别行玄(下)(三)但伏惑不断如无脂肥羊取世智为般若
即此意也。

止观(六)(廿四)三藏菩萨虽复出假有漏神通非真起应
世智分别非法眼明虽利众生而非成就虽作佛事
非净佛土止是少分教化为益甚微。

辅行(三下)(四)大论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
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萨同凡夫
妙玄(四)¶ 第 27a 页 X28-0027.png
(云云)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巳断竟
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云云)此与俱舍不同什公
翻译及龙树意俱不应误不同意者今且以一意销
通令二论理齐俱舍取修禅时巳断惑竟不复更断
智论依馀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菩提树但断非
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
论用义不等。

文句(六)(廿七)阿含说五种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
子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

(七)(十七)阿含至子义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断结
惑菩萨而大论斥权非谓全无论云迦旃延造者从
所造论及所计者说岂以会二还归阿含法华准旧
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北峰曰此文有三初既阿含下牒经判论二论云
下约义释疑三岂以下因便斥谬初既阿含中佛
亦明菩萨不断惑何独迦旃延而大论以大斥小
非谓全无不断惑菩萨也非全无者约实斥则无
约权立则有权实相对故曰非谓全无二既是佛
说大论何云迦旃延耶释曰论云迦旃延造者从
所造论及所计者说耳两个所字俱语词也三古
师见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谓但开二乘成菩
萨不分大小之殊如此则阿含既有菩萨会二乘
为菩萨应还归阿含耶是则法华依旧只在十二
年前不亦可笑乎。】
妙玄(四)¶ 第 27b 页 X28-0027.png

读教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