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三大部科文-唐-湛然卷十四

卷十四 第 876a 页
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三
天台沙门释 湛然 述



* ○第七正修止观(二)

* 初标
* 二前六下释(二)

* 初结前生后(二)

* 初略
* 二膏明下广(二)

* 初明人法之得(四)

* 初明自行得(二)

* 初对辨解行(四)

* 初序解以对行
* 二行解下因解行故障生
* 三不可下教设方便
* 四当以下教用正观(二)

* 初法
* 二如猪下譬
* 二此金下行成互益(二)

* 初明行解成就
* 二慧净下明行解互益(二)

* 初法
* 二照润下譬
* 二非但下明化他得
* 三自匠下明自他功成(二)

* 初通明自他功成
* 二而复下别明佛乘为能化之心(四)

* 初法
* 二即是下譬
* 三此珠下重譬体用(二)

* 初约体
* 二照闇下约用
* 四驰二下譬功成
* 四香城下法恩难报
* 二其痴下明人法之失(四)

* 初明自行失(二)

* 初明无信罪大
* 二设厌下明惑重志小
* 二又一下化他失(二)

* 初明人非
* 二体心下明法非
* 三障难下双斥自他
* 四不应下结非法器
* 二开止下广解(八)

* 初开章
卷十四 第 877a 页 X27-0877.png
* 二此十下生起(十)

* 初阴入
* 二夫五下烦恼
* 三四大下病患
* 四无量下业相
* 五以恶下魔事
* 六若过下禅定
* 七禅有下诸见
* 八若识下上慢
* 九见慢下二乘
* 十若忆下菩萨
* 三此十下判位
* 四阴入下判隐显
* 五又八下判远近
* 六又若下明互发(三)

* 初立互发意
* 二互发下正明互发(二)

* 初列十门
* 二次第下解释(十)

* 初明次不次(二)

* 初明次第
* 二明不次下不次第(二)

* 初列
* 二发则下释(三)

* 初发
* 二修者下修
* 三法者下法(二)

* 初释(二)

* 初阴入
* 二烦恼下烦恼
* 三病患下病患
* 四业相下业相
* 五魔事下魔事
* 六禅为下禅定
* 七见为下诸见
* 八慢为下上慢
* 九二乘下二乘
* 十菩萨下菩萨
* 二是一下结
* 二杂不下杂不杂
* 三具不下具不具
* 四修不下修不修
* 五成不下成不成
* 六益不下益不益
* 七难发下难不难
* 八久不下久不久
* 九更不下更不更
* 十三障下三障四魔(二)

* 初障
* 二四魔下魔
* 三问答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七私料下章安料简○
* 八一观下依章解释○



* ○七私料下章安料简(三)

* 初一问答总问诸境(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十下九问答为成通别等四句料简(二)

* 初五问答成初通一句(二)

* 初一问答(二)

* 初问起
* 二答问(十)

* 初通称阴
* 二通言烦恼
* 三通称病
* 四通称业
* 五通称魔
卷十四 第 878a 页 X27-0878.png
* 六通称禅
* 七通称见
* 八通称慢
* 九通称二乘
* 十通称菩萨
* 二问境下四问答(四)

* 初问答行人通不
* 二问答无常通不
* 三问答有漏通不
* 四问答偏真通不
* 二问通下四问答六成下三句(四)

* 初问答(二)

* 初别句
* 二复有下答中兼出第三句
* 二若尔下二问答(二)

* 初正问答第三句
* 二答中兼出第四句
* 三问九下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四问十下四问答(二)

* 初问更难别句
* 二答
* 三问五下六问答通简十境令成不思议○



* ○三问五下六问答通简十境令成不思议(二)

* 初三问答略出观境及五分所发同异(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不思议相即答
* 二亦可下借小乘举况答(二)

* 初正借小乘观阴例
* 二岂非下结况(二)

* 初结
* 二小乘下况
* 二问若下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三问十下问答(三)

* 初正问
* 二答五下约同异答
* 三然五下通伏难
* 二三问答正显妙境(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他解下转释(二)

* 初出他解
* 二今解下今家解
* 二问十下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三问一下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八一观下依章解释(十)

* 初阴界入(二)
卷十四 第 879a 页 X27-0879.png

* 初明阴入境(四)

* 初略释三料(二)

* 初列
* 二阴者下释名
* 二毗婆下明三科开合
* 三数人下引二论以明同异(二)

* 初引二论(二)

* 初正引二论
* 二若就下释次第
* 二若论下释疑
* 四又分下正示境相(三)

* 初略列诸阴由心(二)

* 初通列诸阴
* 二正法下引大小教證
* 二世间下略示境相难思(三)

* 初举况夺夺其不知(四)

* 初指九阴及华严心造非凡能知
* 二凡眼下举不见譬以譬不知
* 三弥生下合譬况失
* 四如渴下重譬不知之人
* 二纵令下以小纵纵其知小
* 三故大下破执显大(三)

* 初引佛世不知之人为破
* 二况佛下举佛灭后不知之人为况
* 三故龙下引龙树破小为證
* 三然界下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四)

* 初重明正境为诸法之由
* 二佛告下引经论證(二)

* 初小经
* 二论云下大论
* 三若欲下举譬
* 四今当下剋示境体
* 二观心下明十乘(二)

* 初正明十观(二)

* 初明端坐观阴入(二)

* 初法(六)

* 初列十法
* 二既自下生起
* 三譬如下举譬(二)

* 初譬(二)

* 初胜堂
* 二又如下善画
* 二此十下合
卷十四 第 880a 页 X27-0880.png
* 四盖由下称叹
* 五一观下广解(十)

* 初观不思议境(二)

* 初标
* 二此境下释(二)

* 初明思议(四)

* 初明用思议意
* 二思议下明思议之由
* 三若观下正明思议
* 四此之下总结
卷十四 第 881a 页 X27-0881.png
* 二不可下不思议(七)

* 初总明理境(四)

* 初正引教
* 二法界下释境释名
* 三十法下明境所摄法(二)

* 初明三世间(二)

* 初明正释(三)

* 初明五阴世间(三)

* 初列十种五阴
* 二释论下引證佛界五阴(三)

* 初引大论證法
* 二无量下引无量义释疑
* 三大经下重引大经證佛为
* 三以十下总结十界以成世间
* 二揽五下释众生世间(三)

* 初列十种众生
* 二大论下引论佛界成众生
* 三大经下结成世间(二)

* 初引经
* 二直约下结成
* 三十种下释国土世间(二)

* 初列四土
* 二仁王下引證
* 二此三下结示
* 二又十下十如(三)

* 初五阴(三)

* 初标
* 二谓如下列
* 三先总下释(二)

* 初分科
* 二总释下正释(二)

* 初总释(十)

* 初如是相(三)

* 初法
* 二如水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如是性(二)

* 初正释(三)

* 初法
* 二如竹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世间下破古(二)

* 初总
* 二又有下别(二)

* 初破分十如属凡圣
* 二又涅槃下例破
* 三如是体
* 四如是力
* 五如是作
* 六如是因
* 七如是缘
* 八如是果
* 九如是报
* 十如是本末等
* 二类解下别释(四)

* 初标
* 二三途下释(四)

* 初明三恶类
* 二三善下三善类
* 三二乘下二乘类
* 四菩萨下佛类
* 三因缘下辨逆顺
* 四若依下辨报有无
* 二众生下众生
* 三国土下国土
* 四夫一下结成理境(三)

* 初法
* 二例如下譬
* 三今心下合
* 二问心下明自行境(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四种四句破执以明行相(二)

* 初正释(四)

* 初横四句(五)

* 初引二论师依论各计示性过之人
* 二若从下示各计之相判属性过
* 三若法下正破性计成过(二)

* 初破地师
* 二若言下破摄师
* 四又违下引经论證
* 五更就下寄梦喻以破性过(三)

* 初喻(三)

* 初定四句
* 二若依下徵破
* 三四句下结喻
* 二心喻下合
* 三当知下结
* 二既横下释竖四句
* 三亦纵下亦横亦竖句
* 四非纵下非横非竖句
* 二言语下结成修境
* 二大经下引證
*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
* 四若解下结略自他理以成三谛○
* 五如如下举譬譬于自他等○
* 六此不下明境功能
* 七约时下收摄诸法以入观境
* 二起慈悲心○
* 三巧安止观○
* 四破法遍○
* 五识通塞○
* 六修道品○
* 七对治助开○
* 八知次位○
* 九能安忍○
* 十无法爱○
* 六今止下总结示乘至
* 二总喻大车○
* 二明历缘对境○
* 二更举三喻劝修(第七卷末)
* 二烦恼○
* 三病患○
* 四业相○
* 五魔事○
* 六禅定○
* 七诸见○
* 八上慢
* 九二乘
* 十菩萨



*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四)

* 初结前生后(五)

* 初约二谛结生
* 二如佛下约佛经證结生
* 三龙树下约论以證结生
卷十四 第 882a 页 X27-0882.png
* 四大经下复引大经明结生
* 五虽四句下释前诸结生
* 二或作下正明化他相状(四)

* 初世界四句
* 二云何下为人四句
* 三云何下对治四句
* 四云何下第一义四句
* 三佛旨下明佛意体性相即(二)

* 初正明相即(三)

* 初约佛体性二谛相即
* 二又四下约所化二谛相即(三)

* 初法
* 二若为下譬
* 三即世下合
* 三当知下总结自他体性相即
* 二天亲下判得失(二)

* 初明失
* 二若得下明得
* 四若随下明佛教大体(二)

* 初正明说教大体
* 二一性下明所生法妙(二)

* 初明所生
* 二何者下解释



* ○四若解下结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谛(二)

* 初历法示妙境
* 二若法下结三谛等(三)

* 初结三谛等(五)

* 初成三谛(二)

* 初释
* 二如是下例
* 二若一下成三观(二)

* 初释(二)

* 初别
* 二一空下总
* 二历一下例
* 三若因下成三智(二)

* 初别
* 二例上下总例
* 四若随下成三语(二)

* 初结
* 二遍历下例
* 五若解下成三趣
* 二此等下会异名
* 三种种下诫劝



* ○五如如下举譬譬于自他等(二)

* 初正明三喻(三)

* 初珠喻
* 二又三下三毒喻
* 三又如下梦喻
* 二若信下劝信



* ○第二起慈悲心(六)

* 初标
* 二既深下正释(二)
卷十四 第 883a 页 X27-0883.png

* 初悲(三)

* 初明誓境(二)

* 初牒前妙境
* 二自悲下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二)

* 初九悲(二)

* 初明苦集(二)

* 初明三途(二)

* 初明苦因苦果(二)

* 初苦因招苦果
* 二而今下今世果上复起于因
* 二百千下誓由
* 二设使下明人天(二)

* 初明无道灭
* 二把刃下惊叹
* 二自惟下明悲他
* 二假令下二乘心(二)

* 初明无弘誓但有二乘因果(二)

* 初二乘因果
* 二不信下惊叹
* 二思惟下自悯伤他
* 二即起下正明起誓(四)

* 初依境立誓
* 二众生下明誓相
* 三何者下释相斥偏
* 四今则下显正弘誓(二)

* 初法说
* 二如鸟下举譬(三)

* 初譬
* 二虽空下合
* 三是故下举譬帖合
* 三故名下结
* 二又识下慈(二)

* 初明誓境(二)

* 初总牒前境
* 二我及下别明誓境
* 二今方下明发誓(三)

* 初正立誓
* 二虽知下明誓相
* 三是名下斥伪显正
* 三如此下结会境智
* 四不同下总简非斥伪
* 五是名总结
* 六观心下观心



* ○第三巧安止观(二)

* 初标
* 二善以下释(三)

* 初释名
* 二上深下结前生后
* 三无明下解释(二)

* 初总(二)

* 初明止观(二)

* 初明理境(二)

* 初法
* 二如寒下譬
* 二今当下明止观(二)

* 初止(二)

* 初明用止
* 二体达下略明成相
* 二观者下观(二)

* 初明用观(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介尔下明成相(三)

* 初明观成
* 二如前下譬
* 三法界下合
* 二止秖下显止观体同
* 二若俱下别(二)

* 初序来意(四)

* 初重述总安非宜以为徵起
* 二夫心下总出不安之相
卷十四 第 884a 页 X27-0884.png
* 三敌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
* 四当殉下总示事安之仪
* 二安心下正释(二)

* 初列二门
* 二教他下广释(五)

* 初自他一百二十八番(四)

* 初辨师判行(二)

* 初辨师(二)

* 初列二师
* 二圣师下释(二)

* 初圣师(三)

* 初明三力
* 二如毨下引人以例圣师难值
* 三育龟下譬圣师难值
* 二二者下凡师(四)

* 初开凡师施他
* 二譬如下譬凡师化益(二)

* 初重譬以圣显凡
* 二若不下正譬凡师化益
* 三身子下举圣况凡
* 四今不下正结示令凡师化他
* 二他有下判行(五)

* 初略立二行
* 二萨婆下引二部
* 三然敬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
* 四今师下明今师意
* 五若论下今师判利钝
* 二巳说下正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师应下正释(二)

* 初明自他一向(二)

* 初化他(二)

* 初示法相(二)

* 初单明二行(二)

* 初总设问答为设化之方(二)

* 初问
* 二其人下答(二)

* 初明信
* 二若言下法
* 二既知下正释(二)

* 初信(三)

* 初标法数
* 二咄善下释(二)

* 初止(四)

* 初世界
* 二又善下为人
* 三又善下对治
* 四又善下第一义
* 二其人下观(四)

* 初明世界
* 二又善下为人
* 三又善下对治
* 四又善下第一义
* 三如是下结
* 二其人下法(三)

* 初重辨根性
* 二当为下正释(二)

* 初止(四)

* 初世界
卷十四 第 885a 页 X27-0885.png
* 二其人下为人
* 三若言下对治
* 四其人下第一义
* 二彼人下观(四)

* 初世界
* 二若勤下为人
* 三观能下对治
* 四观观下第一义
* 三是为下结
* 二复次下明回转(四)

* 初总标未意
* 二萨婆下引二论
* 三今明下明今意
* 四若法下正明回转
* 二转不下结数
* 二自行下自行(二)

* 初正明行相(二)

* 初直明行相(三)

* 初徵起
* 二若欲下标二行
* 三乐寂下正释(二)

* 初法(二)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
* 二其心下为人
* 三若念下对治
* 四修止下第一义
* 二是为下结
* 二信行下信(二)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
* 二听观下为人
* 三或时下对治
* 四或听下第一义
* 二是为下结
* 二若法下回转
* 二自行下结数
* 二复次下明自他相资(三)

* 初标
* 二如法下正释(二)

* 初明信资法(二)

* 初释(二)

* 初止
* 二又闻下观
* 二此乃下结
* 二信行下明法资信(二)

* 初释
* 二是为下结
* 三前作下结信法数
* 三夫心下结安心意(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八番下结
* 四一种下斥偏修之失
* 二若就下历三观结数
* 三三悉下寄四悉相显
* 四若离下以所显能
* 五一目下举譬(三)

* 初譬
* 二众生下合
* 三须广下提譬帖合



* ○第四明破法遍(二)
卷十四 第 886a 页 X27-0886.png

* 初略立来意(二)

* 初对妙境以明破意(二)

* 初牒前境以徵起
* 二但众下明破意
* 二上善下对安心以明破意(二)

* 初牒前安心
* 二若未下正明破意
* 二然破下广明破遍(二)

* 初明所依门(二)

* 初通举诸门(二)

* 初列经论所出
* 二依教下明生起互通
* 二三门下别取教(二)

* 初明去取
* 二三藏下正取教门(二)

* 初通列诸教
* 二今不下别用圆教(二)

* 初牒前心境以显圆门
* 二馀门下正用圆门(四)

* 初辨遍不遍
* 二所谓下列圆四门
* 三今且下去取
* 四无生下明用空门功能(二)

* 初略明横竖摄相(二)

* 初略明横竖(二)

* 初竖(二)

* 初标能通光显二意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明到因(二)

* 初教门能通(二)

* 初正明教门通行至因
* 二净名下引二经为證
* 二止观下明光扬能显(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门通下明到果(二)

* 初明教门能通
* 二止观下止观能显(二)

* 初正明能显
* 二巍巍下引證
* 二无生下横(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大品下正释
* 二横竖下结
* 二此意下广示相释义功能(二)

* 初标列来意
* 二佛藏下释(二)

* 初引佛藏示相(二)

* 初约事释(二)

* 初明外用
* 二彼经下内合无生门
* 二须识下约观心
* 二大经下引涅槃释义(二)

* 初引经释(二)
卷十四 第 887a 页 X27-0887.png

* 初释四句(三)

* 初略举经文
* 二案此下略明摄法
* 三不生下广释经义以明摄法(四)

* 初不生生句(二)

* 初引经释
* 二今解
* 二经释下不生不生句(二)

* 初引经释
* 二今解(二)

* 初结成因果
* 二因果下以佛藏结
* 三经释下生不生句(二)

* 初引经释
* 二今解(二)

* 初重(二)

* 初正解(二)

* 初正释此句
* 二此释下以此句释初句
* 二初句下佛藏结
* 二经重下二重(二)

* 初引经释
* 二今解(二)

* 初正解
* 二或灭下佛藏结
* 四经释下生生句(二)

* 初引经释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此句
* 二四住下重释四住菩萨(二)

* 初引论释
* 二经称下今释经音
* 二经又下释六句(二)

* 初正破六句不可说(四)

* 初正破六句不可说(二)

* 初列六句示遍
* 二若破下解释(二)

* 初明大师释经(二)

* 初正释(二)

* 初判思议不思议
* 二何者下正解(二)

* 初思议(二)

* 初惑(二)

* 初别释显可思议义
* 二所化下总释显不可说义
* 二若破下解(二)

* 初别释两句成可说
* 二理尚下总释不可说
* 二若破下不思议(二)

* 初惑(二)

* 初释
* 二无明下结成不可说
* 二若破下解(二)

* 初正明不思议
* 二理不下结成不可说
* 二将彼下结无生门破遍
* 二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

* 初释不生生句(二)

* 初牒佛释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释不生生
* 二生即下解不可说
* 二云何下释生生句(二)
卷十四 第 888a 页 X27-0888.png

* 初牒佛释
* 二今解下明今解(二)

* 初释生生
* 二生生下解不可说
* 三云何下释生不生句(二)

* 初正释(二)

* 初牒佛本句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生不生(二)

* 初约四性解
* 二又般下约化他解
* 二若般下解不可说
* 二据此下判属界内之解
* 四云何下释不生不生(二)

* 初释(二)

* 初牒佛本句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不生不生
* 二尚非下解不可说
* 二据此下判
* 五经云下释生(二)

* 初牒佛释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释生
* 二缘生下解不可说
* 六经云下释不生(二)

* 初牒佛释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释不生
* 二理绝下解不可说
* 二佛以下结成破遍
*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
* 四又楞下引楞伽释成(二)

* 初释楞伽义(三)

* 初引经双标二法
* 二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二)

* 初释自法(二)

* 初牒
* 二释曰下释
* 二本住下释本住法(二)

* 初牒
* 二经曰下释
*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
* 二此义下引同大经
* 二大经下引大经可说○
* 二问答料简○
* 二复次下正明广破○



* ○二大经下引大经可说(二)

* 初立(三)

* 初略标
* 二今解下结遍
* 三亦如下以佛藏结
* 二十因下释(五)

* 初列出十支
* 二立有下明三法(三)

* 初列三法
* 二立众下解释(三)

* 初立众生
卷十四 第 889a 页 X27-0889.png
* 二立根下立根机
* 三立声下立声教
* 三众生下显遍
* 三故大下引證
* 四佛藏下以佛藏结
* 五如地下引地持释成



* ○二问答料简(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约门开句
* 二大经下引證智断
* 三若无下明摄法周遍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二正明广破(三)

* 初正约识阴破遍(三)

* 初标章列章
* 二竖则下明章意(二)

* 初明章意互融
* 二法华下引證
* 三一无下广释(三)

* 初竖破法遍(三)

* 初标数列章
* 二如此下示章意(三)

* 初略示章意
* 二大论下引證章意(三)

* 初引论为易解故别列
* 二华严下引华严
* 三法华下引法华
* 三今欲下以总别结前章
* 三从假下广解(三)

* 初从假入空破法遍(二)

* 初列
* 二从见下释(三)

* 初从见假入空(二)

* 初列
* 二见惑下释(二)

* 初明见假相(二)

* 初明能依能障(三)

* 初法
* 二如炎下譬
* 三此惑下合
* 二然见下正明见惑(二)

* 初释从解得名名为见惑(二)
卷十四 第 890a 页 X27-0890.png

* 初释名
* 二见惑下正解(二)

* 初明外外诸见(二)

* 初正明外外(二)

* 初列
* 二单四下释(二)

* 初释三种四句(三)

* 初释单四见(二)

* 初列
* 二于一下释(三)

* 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二)

* 初列十使(二)

* 初利
* 二是巳下钝
* 二如是下历三界结数
* 二馀三下馀三见例
* 三若历下广历六十二见(二)

* 初历(二)

* 初历六十二生八十八
* 二五十下历六十二见八十八名一百八
* 二当知下结斥(二)

* 初结
* 二世讲下斥(三)

* 初斥旧(二)

* 初斥谬有去取
* 二此语下斥违经贞心
* 二经云下引證
* 三中论下正判属见(四)

* 初据中论不免性过故判属见
* 二又此下验无非證故属见
* 三诸外下是邪人所行故是见(三)

* 初通教邪人所计
* 二如长下别引长
* 三高著下引高著举况
* 四今判下今家结判
* 二复四下释复四见(二)

* 初正明复四见
* 二于一下明见所生惑
* 三具足下释具足四见(二)

* 初正明见
* 二一句下明见所生惑
* 二绝言下释无言(二)

* 初正明绝言见
* 二一一下明见所生惑
* 二如是下结
* 二又约下明佛法生见(二)

* 初正明见(二)

* 初明四见
* 二又一下明绝言
* 二如是下明见所生惑
* 二复次下释当体名假○
* 二二明下明空观○
* 二第二下从思假入空○
* 三三四下四门料简○
* 二从空入假破法遍○
* 三中道破法遍○
* 二横破法遍○
* 三非横非竖破法遍○
* 二例馀阴入○
* 三问答料简○



* ○二复次下释当体名假(三)

* 初释名
* 二例前下例前立相
* 三又于下解释(二)

* 初通释三假(四)

* 初正释三假(二)

* 初明小乘随事三假(二)

* 初约心(二)

* 初正释(二)

* 初列
* 二法尘下释
* 二开善下引开善證相待义
* 二又约下约色(二)

* 初正报
* 二又约下依报
* 二但此下明大乘随理三假
卷十四 第 891a 页 X27-0891.png
* 二又释下会异(二)

* 初会三有(二)

* 初列
* 二相待下释(三)

* 初相三有
* 二假名下假名有
* 三法有下法有
* 二论又下会三假(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会
* 二论云下释
* 三缨络下引證
* 四当知下总结
* 二所谓下别明所假生惑(二)

* 初正明生惑
* 二如来下明生惑之由



* ○二二明下明空观(二)

* 初列
* 二观又下释(三)

* 初破假观(三)

* 初横破(三)

* 初列
* 二破单下破单四见(四)

* 初破单(二)

* 初正破(二)

* 初立二门
* 二略者下解释(二)

* 初略破(二)

* 初重序略境
* 二应当下正明略观(二)

* 初止
* 二又观下观
* 二信行下广破(四)

* 初有见(四)

* 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结前
* 二其钝下引中论意以生后
* 三今亦下明依论意以立广观
* 四若一下正明广设观法(二)

* 初牒三假以为所破
* 二当观下正明用观(三)
卷十四 第 892a 页 X27-0892.png

* 初总历有见三假以修观(三)

* 初明用观(三)

* 初破因成假(二)

* 初四句破(二)

* 初列四句
* 二若心下推破(二)

* 初破(四)

* 初自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结
* 二若言下他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结
* 三若根下共生(二)

* 初直难(二)

* 初破(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根尘下合
* 二如是下结
* 二又根下难性
* 四若根下离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结
* 二中论下引證
* 二若推下结成二空(五)

* 初略示二空相
* 二若四下以二谛结成二空
* 三性相下结成从假入空
* 四故中下引同
* 五若根下结成十八空
* 二若不下破相续假(三)

* 初来意
* 二此之下正破
* 三如是下结
* 三若不下破相待假(三)

* 初与前两假辨异(二)

* 初略标其由
* 二因成下释出异相
* 二上既下破古(三)

* 初牒开善旧解
* 二又因下明今正解
* 三释既下结斥
* 三今捡下正破相待(二)

* 初正破
* 二如是下结成二空等
* 二非但下例破馀见
* 三是名下结成无生门
* 二若不下别明回转六十四番
* 三以被下明见度计转
* 二夫破下无见○
* 三亦有亦无见○
* 四非有非无见○
* 二所以下结劝○
* 二次破下破绝言○
* 三复具下破复具○
* 二上来下竖破○
* 三今世下杂料简○
* 二二料下明料简得失○
* 三三明下明破见位○



* ○二夫破下无见(二)

* 初立二行三根结前生后(二)

* 初二行
* 二若上下三根
* 二又当下正破(二)

* 初列二门
* 二总破下释(二)

* 初总(三)

* 初总破
* 二楞伽下引證
* 三然无下斥谬
* 二别破下别(三)

* 初正破(二)
卷十四 第 893a 页 X27-0893.png

* 初来意次第(三)

* 初略示空见相(三)

* 初牒前有见破假之相为无见之由
* 二寂然下正明用有见假伏为无见体相
* 三而起下略明见过
* 二释论下比决邪正二空(二)

* 初明破外人邪空(二)

* 初明邪空以生使故
* 二如是下结归邪空
* 二佛弟下明佛弟子正空
* 三云何下正示空见三假(二)

* 初重牒转计为无见之出
* 二无生下正观三假
* 二当推下正用观破(三)

* 初正明用观
* 二当知下结成二空
* 三非但下例破诸见
* 二若未下六十四番
* 三勤修下见度计转



* ○三次破下亦有亦无见(二)

* 初序次第(三)

* 初明见相(三)

* 初牒前为起见之由
* 二或进下正示见相
* 三发此下示见过患
* 二如长下引人为例(三)

* 初正引长爪
* 二发见下引同长爪
* 三云何下示改过之相(二)

* 初苦
* 二又我下集
*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 二今破下正明修观(三)

* 初正明观(三)

* 初正明用观
* 二如是下结成二空
* 三即是下结成眼智
*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 三亦有下见度计转



* ○四次破下非有非无见(二)

* 初明次第(二)

* 初明略见相(三)

* 初明起见之由(二)

* 初正明由
* 二所以下释
* 二若不下明见相(二)

* 初正明见相
* 二何以下释
* 三坚著下明过失(二)

* 初正斥
* 二我心下明十使
* 二又一下示见三假
* 二若破下正明用观(三)

* 初直明用观(三)

* 初正明用观破假(二)

* 初明用观
* 二复次下点示四谛(三)

* 初正示四谛
* 二夫一下明四谛功能
* 三如来下以小况大
* 二若非下例破诸惑
* 三是名下结成二空
*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 三此见下见度计转



* ○二所以下结劝



* ○二次破下破绝言(三)

* 初示见相
* 二略有下引类斥
卷十四 第 894a 页 X27-0894.png

* 三法华下引證



* ○三复具下破复具(二)

* 初明复具
* 二又复下明绝言(二)

* 初出见相
* 二如此下破(二)

* 初破
* 二何以下释(二)

* 初横破
* 二又竖下竖破



* ○二上来下竖破(二)

* 初更判横竖
* 二今当下正明竖破(二)

* 初明竖四句(三)

* 初破生句(三)

* 初徵起
* 二为是下列
* 三用此下结
* 二若计下破无生句(二)

* 初正破无生(二)

* 初徵起
* 二为是下列(三)

* 初约三障以明不生
* 二为行下约行理等以明不生
* 三世人下约三佛以明不生(三)

* 初斥旧
* 二今释下正解(四)

* 初事理应显释
* 二又无下对所治三惑释
* 三又业下对能治所显释
* 四又应下对三因释
* 三三佛下结(三)

* 初约理结
* 二若闻下引證结
* 三将诸下责
* 二有人下寄中论师辨异(二)

* 初斥旧(三)

* 初引他难
* 二中论下论师教
* 三此解下今家破论师之失(二)

* 初略总斥伤文失义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释失义(三)

* 初明所失
* 二案文下结示
* 三龙树下正示文义推功论主
* 二若开下释伤文
* 二今解下用彼非名以显今是(二)

* 初正显(二)

* 初标
* 二一者下列释(三)

* 初第一第二明不须破
* 二若三下第三至第九皆以两不破两生
* 三若妙下第十智断不复生
* 二若作下结斥
* 三竖破下释第三第四句(二)

* 初略指上文
* 二若谓下别释(二)

* 初释第三句(三)

* 初徵起
卷十四 第 895a 页 X27-0895.png
* 二为是下释
* 三若非下结
* 二若言下释第四句(三)

* 初徵起
* 二为是下释
* 三既非下结
* 二若绝下明竖绝言(三)

* 初约外外等
* 二三藏下约佛法(三)

* 初正责
* 二不可下况责
* 三为此下明过患
* 三更重下复以十种四句外责之(五)

* 初标
* 二十种下列
* 三一往下解释
* 四若不下结责
* 五前横下判横竖



* ○三今世下杂料简(二)

* 初斥伪(二)

* 初斥邪人法滥正人法(二)

* 初正斥人法滥真(二)

* 初正明人法之失(二)

* 初明邪人滥法(二)

* 初以正滥邪
* 二以道下以邪滥正
* 二何者下引例结责
* 二诸法下以九事比决邪正(二)

* 初正比决(九)

* 初约理
* 二教相下约教
* 三况以下约苦集
* 四况将下约道灭
* 五本既下约示迹
* 六佛以下约相好
* 七佛说下约化境
* 八复次下约轨仪
* 九如来下约因位
* 二育人下结责
* 二复次下更别出所滥之法(二)

* 初正明外人滥法
* 二又问下料简
* 二一切下通斥凡夫(二)

* 初正斥
* 二当知下见破由观功能(二)

* 初明方便道
* 二若得下明真道
* 二问从下释疑(二)

* 初释能破疑
* 二问束下释所破疑



* ○二二料下料简得失(二)

* 初标
* 二问如下释(二)

* 初问
卷十四 第 896a 页 X27-0896.png
* 二答(四)

* 初列四句
* 二譬如下举四譬
* 三前二下判
* 四所以下释(二)

* 初二句外道得失
* 二三佛下二句佛弟子得失



* ○三三明下破见位(二)

* 初正明位(二)

* 初正列位(二)

* 初正列
* 二断伏下判同异
* 二问答下料简(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为发习者故
* 二又欲下令行人遍识诸位故
* 三又半下为助道法门故
* 四又岂下为显同体法门不异故
* 二体假下结成



* ○第二竖破思假(三)

* 初标章
* 二即为下列章
* 三思假下解释(三)

* 初明思假(七)

* 初列思假名
* 二历三下列数
* 三皆能下明功能
* 四初果下与见辨异
* 五称思下释名
* 六数人下和通他部
* 七但令下明立境意(四)

* 初明意在破惑
* 二譬如下举譬
* 三若欲下示本论
* 四空假下结本意
* 二二体下明体观(二)

* 初明体折不同
* 二今体下正明观法(二)

* 初标
* 二欲惑下释(三)

* 初正明修观破假(三)
卷十四 第 897a 页 X27-0897.png

* 初欲界(二)

* 初正明破思(二)

* 初正明破思(二)

* 初广明破贪(二)

* 初总标九品各三假
* 二如女下别释(二)

* 初明初品(二)

* 初明初品三假(三)

* 初因成假(三)

* 初出欲境
* 二此六下举境防过(二)

* 初明境能生过
* 二初果下正明防过(二)

* 初举况(二)

* 初举初果圣以况凡
* 二难陀下举无学圣以况凡及初果
* 二法华下防过
* 三若取下明因成假相
* 二念起下相续假
* 三以有下相待假
* 二假虚下正明止观(二)

* 初总
* 二观此下别(三)

* 初破因成假(四)

* 初正用观
* 二四句下结成二空
* 三设未下明用六十四番
* 四断一下结成无生
* 二若钝下观相续假(四)

* 初明有假之由
* 二为前下正明用观
* 三问句下明二空
* 四若不下六十四番
* 三修又下相待假
* 二初品下例馀品
* 二破贪下略例馀使
* 二九品下结成能显光扬功能
* 二问欲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列道多故品多
* 二若从下明由数出观故品多
* 二次破下色界思(二)

* 初明用观(二)

* 初明所用智不同
* 二若初下正明用观(四)

* 初初禅(二)

* 初破贪欲(二)

* 初明初品(二)

* 初因成假(七)

* 初明事性两障
* 二性障下明禅正体
* 三其中下辨当地惑相
* 四品品下约惑相以明三假
* 五若不下明破思假之意
* 六今用下明信法回转
卷十四 第 898a 页 X27-0898.png
* 七方便下结成空观
* 二相续下例馀假
* 二破初下例馀品
* 二破贪下例馀使
* 二若初下明二禅
* 三二禅下明三禅
* 四三禅下明四禅(三)

* 初明无云等三
* 二若无下明无想
* 三若五下五那含
* 二色界下结数
* 三次破下明无色界(二)

* 初明所灭之色
* 二是时下正明破假(四)

* 初空处
* 二先缘下识处
* 三先缘下无所有
* 四先识下非想(七)

* 初略明圣种
* 二阿毗下释名
* 三大论下判漏无漏
* 四此定下示具惑
* 五应知下明具假
* 六今一下结成无生
* 七九品下例破诸品
* 二若用下判用二智得名不同
* 三是名下结破法遍
* 三三明下明其位○



* ○三三明下明其位(二)

* 初正明位(二)

* 初列章
* 二三藏下解释(二)

* 初正释(四)

* 初明三藏位(三)

* 初出诸部
* 二今且下正释(二)

* 初声闻(二)

* 初正释
* 二三界下结成无生
* 二若论下支佛
* 三此约下结
* 二二通下明通位(三)

* 初依经列共位(二)

* 初列共位
* 二所言下释所以(二)

* 初法
* 二如烧下譬
* 二乾慧下释(四)

* 初声闻位
* 二辟支下支佛位
* 三菩萨下菩萨位
* 四佛地下佛位
* 三此即下结
* 三三别下借别名名通位(三)

* 初破立(四)

* 初述古
* 二今覈下略破古师(二)

* 初略破
* 二何者下广破
* 三人师下斥人师谬敕
* 四今言下今家通经(四)

* 初正通古师谬释
* 二别见下释名名通意
* 三然名下正判
* 四例如下引例
* 二言借下始终列别位以对通位
* 三若借下借别十地判通断位
* 四四借下以别名名通菩萨位(四)

* 初略对位破古(二)

* 初对破见位(二)

* 初对位
* 二如此下略破古
* 二薄即下对破思位(二)

* 初对位
* 二旧云下破古
* 二今若下正释
* 三此皆下推教离执
* 四问三下释疑(三)

* 初一问答释地疑(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引教證(四)

* 初引證初地破惑
卷十四 第 899a 页 X27-0899.png
* 二又大下引證十地并是菩萨地业
* 三又大下引證十地皆为菩萨立忍等名
* 四故大下引證十地始终得名不同
* 二如此下结意酬难
* 二二问答释依界制果疑(二)

* 初问答正释(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转释(二)

* 初问
* 二答
* 三一问答释得名不同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若就下兼申别圆(二)

* 初别教
* 二若就下圆位(二)

* 初正释
* 二华严下引證(二)

* 初正引證
* 二云何下释经意(四)

* 初略释
* 二若尔下徵难
* 三然以下重释
* 四复次下辨异
* 二问答料简超果○



* ○第二问答料简超果(四)

* 初二问答明有超不超(二)

* 初一问答教行相对(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标教行不同
* 二若三下释(二)

* 初声闻
* 二又如下佛果
* 二一问答明超不超(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三藏(二)

* 初身子
* 二阿难下阿难
* 二通教下历三教
* 二超果下以四种判超(二)

* 初列
* 二本在下释(四)

* 初本断超
* 二若凡下小超
* 三本在下大超
* 四如佛下明大大超(二)

* 初约三藏佛
* 二圆人下约圆人
* 三璎珞下引三经明亦超亦不超
* 四实相下明非超非不超



* ○三三四下明四门料简(二)

* 初略序须门意
* 二阿毗下正释门相(四)

* 初释三藏教(四)
卷十四 第 900a 页 X27-0900.png

* 初正释四门(四)

* 初明有门(六)

* 初引正论起观
* 二如此下用观破惑成破法遍
* 三鹿苑下明得益之人
* 四大论下明入门方便
* 五大集下明佛世根异證方便门
* 六成论下论人不晓论宗以斥非
* 二若成下明空门(七)

* 初引正论起观
* 二修如下破惑结成
* 三故彼下引證门体
* 四须菩下引人为證
* 五大论下以失显得明入门方便
* 六大集下根异
* 七阿毗下斥非
* 三若如下明亦空亦有门(三)

* 初引正论起观
* 二观此下破惑结成
* 三故大下明方便
* 四非空下明非空非有门(三)

* 初指正经超观
* 二此观下破惑结成
* 三当知下引人简滥
* 二如此下通明门中得益之位
* 三四门下明门异理同(二)

* 初正明门异理同(三)

* 初法
* 二如城下譬
* 三故大下引證
* 二跋摩下依理通诤(二)

* 初正通诤
* 二何故下辨诤有无(二)

* 初明二乘专一故诤
* 二三藏下明菩萨遍习故无诤
* 四涅槃下引證唯小
* 二次通下释通教(四)

* 初正明四门(四)

* 初有门(二)

* 初立门体
*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 二若言下空门(二)

* 初立门体
*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 三若明下亦空亦有门(二)

* 初立门体
*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 四既言下非空非有门(四)

* 初立门体
* 二如此下破惑结成
* 三若三下形斥三藏
* 四体而下重立门体
* 二故论下引證四门
* 三若不下叹门无诤(二)

* 初正明无诤
* 二问佛下与三藏辨异(二)

* 初问
* 二答
* 四中论下引證共乘
* 三次别下明别教(四)

* 初料简行相同异(二)

* 初略辨异
* 二大经下引大经约行相辨异
* 二言四下正释(四)

* 初有门
卷十四 第 901a 页 X27-0901.png
* 二空门下空门
* 三亦空下亦空亦有门
* 四非有下非空非有门
* 三如此下明得失
* 四涅槃下引證
* 四圆教下明圆教(七)

* 初辨同异
* 二云何下正释(四)

* 初有门(二)

* 初立门体
* 二大经下引證
* 二空门下空门
* 三云何下亦空亦有门(二)

* 初明门体
* 二如一下引證
* 四云何下非空非有门
* 三云何下融通
* 四如上下结成门意
* 五若尔下开权显实(四)

* 初徵起
* 二但凡下正开
* 三法华下引證
* 四若得下开说即理以结门意
* 六涅槃下引證
* 七上无下用权意



* ○第二明从空入假观(二)

* 初列
* 二入假下释(四)

* 初入假意(五)

* 初辨所从不同
* 二夫二下简小
* 三菩萨下正明出假意
* 四善巧下示假观相
* 五若住下总结意
* 二入假下明入假因缘(三)

* 初释五缘(五)

* 初大悲
* 二二忆下忆本誓愿
* 三三智下智慧猛利
* 四四善下善巧方便
* 五五大下大精进力
* 二如此下引證(二)

* 初示文处
* 二以巳下正引證(五)

* 初證同体大悲
* 二当识下證大誓
* 三当念下證智利
* 四忆所下證善巧
* 五勿生下證精进
* 三从空下料简(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今住下合
* 三三明下明入假观○
* 四四明下明入假位○



* ○三三明下明入假观(二)

* 初标列
* 二知病下释(三)

* 初知病(二)
卷十四 第 902a 页 X27-0902.png

* 初正明知病(二)

* 初标
* 二知见下释(二)

* 初见(四)

* 初正释四意(二)

* 初列四义
* 二云何下释(四)

* 初标根本(二)

* 初明起(三)

* 初明见根本
* 二从此下从本起见
* 三为此下明起成苦业
* 二如旋下明息(二)

* 初譬
* 二知心下合
* 二云何下知见起因缘(三)

* 初标
* 二何以下释(二)

* 初以能辨所
* 二内外下释(二)

* 初外
* 二形貌下内
* 三如此下结意
* 三云何下知见起久近
* 四云何下知见起重数(二)

* 初释
* 二若更下结
* 二病相下结成苦集
* 三又入下为成入假方便(二)

* 初正示为出假方便
* 二二乘下斥小
* 四而菩下明菩萨修观观成破遍
* 二次明下思(三)

* 初正释(二)

* 初列
* 二三意下释(二)

* 初明前三
* 二重数下释第四重数(三)

* 初释相
* 二若细下举广况略
* 三若准下准例
* 二二乘下为出假方便
* 三别修下菩萨修观破惑结成
* 二上见下结劝
* 二入假下明识药(二)

* 初总对病辨药
* 二略言下正释(二)

* 初列名
* 二大品下正释(三)

* 初正释三药(二)

* 初引證
* 二释论下正释(三)

* 初世间法药(六)

* 初明法药意
* 二大经下明法药体(二)

* 初引教
* 二何以下解释
* 三如是下结劝
* 四出假下示修观处
* 五大悲下明眼智开发
卷十四 第 903a 页 X27-0903.png
* 六然世下判浅深
* 二次明下出世开法药(三)

* 初正明法药(二)

* 初直明法药
* 二又如下约增数摄广
* 二是一下明习法药意
* 三为欲下明观成破惑结成
* 三又知下出世间上上法药(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喻
* 三入假下合
* 二又如下别譬(二)

* 初依佛经(三)

* 初二番譬药病不同(二)

* 初譬(二)

* 初譬体用
* 二又如下譬用乐意
* 二入假下合(二)

* 初合初譬
* 二欲治下合次譬
* 二又如下三番譬开权显实(二)

* 初譬
* 二法药下合
* 三又如下四番譬以四谛结(二)

* 初譬(二)

* 初譬约四谛不同
* 二汤饮下譬设治不同
* 二入假下合药
* 二复次下譬出假菩萨依经造论(二)

* 初譬(二)

* 初总举
* 二所以下解释
* 二佛初下合(二)

* 初合神农
* 二后代下合华他(二)

* 初正合
* 二释论下引證
* 三菩萨下明破遍结成
* 三三应下明授药法○



* ○三三应下明授药法(二)

* 初总举药病
* 二若众下正明授药(二)

* 初世法
* 二又授下出世法(三)

* 初总明随根授药
* 二谓下下别明授药(二)

* 初列四根
* 二下根下释(四)

* 初明下根(二)

* 初佛经(三)

* 初列
* 二乐小下释
* 三是为下结成
* 二虽是下菩萨论(三)

* 初标
* 二乐闻下释
* 三是为下结
* 二次中下明中根(二)

* 初四悉
* 二此又下四门
* 三次观下明上根(二)

* 初四悉
卷十四 第 904a 页 X27-0904.png
* 二就此下四门
* 四次观下明上上根(二)

* 初四悉
* 二亦有下四门
* 三若入下总明授药当宜之相(二)

* 初法
* 二如一下譬



* ○四四明下入假位(二)

* 初列
* 二人意下释(三)

* 初历教判位(三)

* 初序意
* 二今当下明历四教位(二)

* 初约教简(二)

* 初藏通(二)

* 初藏通(二)

* 初三藏(二)

* 初二乘(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行人下合
* 二若三下菩萨
* 二通教下明通教(二)

* 初破古
* 二但佛下正释(三)

* 初下根
* 二中根下中根
* 三上根下上根
* 二若七下斥夺(二)

* 初明堕二乘地于法华前不能发心(三)

* 初法
* 二有大下譬
* 三菩萨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是鸟下借譬帖合
* 二如人下明被会方始能发(三)

* 初明馀经不能治(二)

* 初譬
* 二华严下合
* 二唯有下明法华能治
* 三又阐下挍量涅槃
* 二别教下别圆(二)

* 初别教(三)

* 初下根
* 二十住下中根
* 三又别下上根
* 二圆教下圆教(三)

* 初下根
* 二又五下中根
卷十四 第 905a 页 X27-0905.png
* 三又初下上根
* 二上来下正判根
* 三既有下问答料简(五)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谓情下答(二)

* 初直答
* 二情入下释
* 二若尔下问答有何益(二)

* 初问
* 二此有下答
* 三若益下问答退不退(二)

* 初问
* 二不并下答(二)

* 初直答
* 二设退下防一伏难
* 四问通下问答辨通别圆胜劣(二)

* 初问
* 二答
* 五若尔下问答以胜摄劣(二)

* 初问
* 二然尚下答
*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
* 三三结下结破法遍○



*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三)

* 初总序真应之相(二)

* 初明有真应之由
* 二应以下略明应益
* 二三藏下列四教正释以简真应(三)

* 初历教以简真应(二)

* 初藏
* 二若通下通
* 二应有下举真应相以斥藏通
* 三别教下正明真应之位(二)

* 初别
* 二乃至下圆
* 三若得下料简邪伪



* ○三三结下结破法遍(二)

* 初约三谛以明破遍(三)

* 初真谛(二)

* 初明破遍(二)

* 初明所破之见(二)

* 初法
* 二如盲下譬
* 二故历下破遍入空
* 二就文下明结意
* 二从空下约出假(二)

* 初明比斥
* 二六根下明妙位
* 三障通下唯约中道方是破意
* 二举要下举要结示(二)

* 初示不次第方遍
* 二前观下释疑



* ○第三明中道破法遍(二)

* 初总序来意(二)

* 初标
* 二前生下释(三)

* 初牒前序后明非本意
* 二生不下融前次第
* 三种种下结前说意
* 二就此下别释(二)

* 初开章
* 二其意下别释(四)

* 初修中道意(四)

* 初明三藏
* 二明通教(四)

* 初明体同三藏
* 二开善下斥旧
* 三虽无下辨异三藏
* 四亦得下明所通长远故须中观
* 三明别教(三)

* 初约谛离合
* 二此理下约譬说(三)
卷十四 第 906a 页 X27-0906.png

* 初法
* 二如眼下譬
* 三云何下合
* 三例如下举例说
* 四明圆教(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二)

* 初譬能所共论
* 二又如下譬偏譬于能
* 三为是下合
* 二二修下修中观缘(二)

* 初正释五缘(二)

* 初列
* 二一无下释(五)

* 初无缘慈悲(七)

* 初正出慈体
* 二大经下引经释名功能
* 三上两下比决同异
* 四故大下结成三谛
* 五迦叶下明慈具德
* 六上慈下结成无缘慈义
* 七手出下明无缘慈用(三)

* 初手出师子明折伏用
* 二如慈下譬磁石明摄受用
* 三欲修下举修行明断惑用
* 二二满下满本弘誓(三)

* 初立誓体
* 二空假下誓境(二)

* 初斥偏(二)

* 初明偏境(二)

* 初以枝叶譬前二观所破苦集
* 二空假下以灯炬譬前二观所明道灭
* 二虽修下明偏意
* 二娑伽下显正(二)

* 初譬
* 二中道下合
* 三为满下结观意
* 三三求下求佛智慧(四)

* 初出佛眼智体
* 二上两下比斥
* 三若修下功能
* 四欲得下结归
* 四四学下学大方便(三)

* 初总明从体起善巧之用
* 二如弥下引寄事显用(三)

* 初寄净名弹偏
* 二又如下别寄如来化小
* 三上二下别寄文殊化外比斥
* 三欲得下结归
* 五五大下大精进(三)

* 初正释(二)

* 初略示
* 二法华下引證
* 二上两下比决
* 三为大下结归
* 二修中下引例
* 三三正下正修中观○
*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



* ○三三正下正修中观(二)

* 初总释(三)
卷十四 第 907a 页 X27-0907.png

* 初明不知
* 二例如下例示(二)

* 初以观真例
* 二次观下以观俗例
* 三今观下略示观境(二)

* 初释智障即是观境(三)

* 初番无明是中智家障
* 二又下次番明中智被障
* 三又下后番能所合论
* 二云何下正示智障体是无明
* 二观此下开章别释(二)

* 初开章
* 二一观下别释(二)

* 初正释(三)

* 初推观无明即是因成假(五)

* 初总立观境
* 二观此下别明用止观(二)

* 初观(三)

* 初正明用观(二)

* 初用观
* 二如是下指上广文
* 二作此下明观相(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起四下合
* 三前见下结成(二)

* 初更述所破
* 二观破下结成三观
* 二复次下止(三)

* 初正明止
* 二如持下明止相(二)

* 初譬
* 二若谓下合
* 三前生下结成三止
* 三复次下用六十四番
* 四如是下重示用观方法
* 五若执下明得失
* 二二约下观法性即相续假(四)

* 初牒前惑为所观境(二)

* 初法
* 二如闇下譬
* 二即当下正示观法
* 三如是下用六十四番
* 四虽未下示用观方法
* 三三约下观真缘即相待假(二)

* 初自行(五)

* 初先立相待相
* 二如是下列出四句以为观法
* 三若缘下正观破计(三)

* 初以常无常破
* 二释此下述二论师所计
* 三真自下判属性过
* 四四句下明观成之相(二)

* 初正明成相
* 二何以下释
* 五若执下明得失相(二)

* 初明失
* 二若不下明得(二)
卷十四 第 908a 页 X27-0908.png

* 初明能通门得
* 二若得下明所通理
* 二若有下化他(二)

* 初明佛经(二)

* 初明逗化四说(二)

* 初总述
* 二所谓下别释四句
* 二无得下结成三观
* 二诸菩下菩萨论(五)

* 初明四门说论
* 二若用下明门中四悉
* 三经论下明教法功能
* 四如此下明观法功能
* 五明眼下举得失
* 二问无下料简(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五)

* 初明入位之法
* 二修此下斥权立实(二)

* 初斥权(三)

* 初具举三位
* 二若别下权立前二
* 三如此下复斥前二
* 二今明下立实(三)

* 初正立圆(三)

* 初五品
* 二始从下六根(三)

* 初明牒前五品
* 二见鹄下举喻
* 三例如下引例释成
* 三今五下初住(二)

* 初兼牒前
* 二故华下引證
* 二如自下明观功能
* 三不待下重斥权位
* 三前教下判实(三)

* 初总判
* 二法华下引證
* 三复次下历教
* 四虽言下正明中位破惑功能(五)

* 初举略
* 二譬如下举譬
* 三又如下引劣例胜
* 四初住下正示
* 五如首下引證指广
* 五前两下结破法遍



* ○第二横破法遍(二)

* 初标
* 二上约下释(二)

* 初明来意
* 二横门下正释(二)
卷十四 第 909a 页 X27-0909.png

* 初正释(二)

* 初列诸横门(二)

* 初列中论八不
* 二一论下广指诸门
* 二中论下竖来度入(二)

* 初通明度入之相
* 二若无下正明度入之法(二)

* 初正以无生门度入(二)

* 初正明度入(二)

* 初将十境互发十双来入
* 二若无下将阴境十法成观来入(四)

* 初阴入不思议境
* 二若无下发誓
* 三若无下安心
* 四若无下破遍(六)

* 初破见假入空
* 二若无下出假知见重数
* 三若无下入中观无明因成
* 四若无下入中观法性相续
* 五若无下入中观真缘相待
* 六若无下结破遍
* 二以无下总结
* 二若得下举二经为例(二)

* 初通重明度入之相
* 二所以下正明二经度入(二)

* 初正明二经(二)

* 初无行
* 二若释下无住(五)

* 初正释
* 二此无下得名
* 三故仁下引證
* 四若尔下破常途
* 五天亲下收摄论意
* 二略举下指广结要
* 二问无下料简(二)

* 初正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教(三)

* 初通举诸门
* 二若言下略斥他释
* 三今解下正解(三)

* 初示中观为能通之门
* 二此菩下明自行
* 三又他下明化他
* 二复次下约行
* 二张罗下以譬结



* ○第三横竖一心破遍(二)

* 初明来意(三)

* 初正明来意
* 二若无下以横竖度入一心
* 三虽种下结略
* 二但一下正释(二)

* 初列二门
* 二总者下正释(二)

* 初总明一心(五)

* 初略明总观
* 二若不下明悬超度入(三)

* 初空
* 二前来下假
* 三今闻下中
* 三何故下结示
* 四如是下约此一心开佛知见
卷十四 第 910a 页 X27-0910.png
* 五此观下判位(二)

* 初正判位
* 二大经下广引證结论三身四德
* 二历馀下历馀一心



* ○二前来下历馀阴入



* ○三问入下问答料简(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答入空五因缘
* 二夫空下答四门
* 二智障下释智障(二)

* 初引法尚释(二)

* 初标出人名
* 二烦恼下徵释(二)

* 初徵起
* 二智有下释(三)

* 初正释智障
* 二涅槃下引證
* 三地持下引地持释涅槃意(五)

* 初正释意
* 二入大下引證无明是智障
* 三二障下释难(四)

* 初更转难
* 二无明下释难
* 三例如下引例
* 四爱即下释烦恼非即智之惑
* 四复次下明爱与无明体不同
* 五无明下重简无明名同体异(六)

* 初问
* 二地持下正引地持答
* 三若尔下判向地持
* 四又智下约事智被障释
* 五若尔下徵向所解
* 六照事下会向二解
* 二又心下出异解(三)

* 初正出异解
* 二又非下释智障与中智非别
* 三人作下破执见
* 三问璎下问答(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三
卷十四 第 911a 页 X27-09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