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10a 页
卷二 第 124a 页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卷第二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三罗刹难二初列义门。
第三罗刹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事三观释。
○二随门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贴文又为二一明难二结名难中为五一举数二
明遇难之由三遭难四明机五明应。】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
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
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二人数下随释二初明难五初举数二初释人
数。
人数者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
结伴无定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百千也。
【记】若百若千或万或亿以其泛海必乘大舶故云
结伴不可独往。
○二贤愚下明入海。
贤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
卷二 第 124b 页 X35-0124.png
得无量倍入海也。
○二次遭下难由三初正释难由二初證风非正
难。
次遭风是难由约下文證今若开风为正难下文
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此岂不独是罗刹难也。
【记】以古师足风为八难故据结文但成鬼难。
○二难由下推风难由。
难由正应无在由者何但由风由风堕难由入海
遭风求宝入海由贪求珍宝展转相由风灾难切
故风是堕难之由也。
【记】若展转推之皆是难由于诸由中风由最切是
故经文特言风耳。
○二七宝下追释宝物二初分真伪。
七宝是正宝珠是伪宝又如意珠宝最上今言等
者等上等下诸宝也。
○二示似真。
楼炭云巨海有七种似实一百二十种真珠宝。
○三黑风下更释风相二初他解三初旧师立。
黑风者旧云风无色吹黑沙故尔。
○二有人下他人弹。
有人弹云沙中无船水中无沙非是吹黑沙乃是
吹黑云尔。
○三今还下令例难。
今还例此难水中无云云中无船何得弹沙而取
卷二 第 124c 页 X35-0124.png
云风能吹黑云何意不能吹黑沙。
○二请观下今释二初经明风色。
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风黑赤青
天地火也受阴经明五风阿含亦云黑风。
○二风加下风黑怖甚。
风加以黑怖之甚也。
○三罗刹下遭苦。
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养之令鲜复有啖
精气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养精神鬼啖一遆
令头痛三渧闷绝七渧尽即死。
【记】罗刹鬼者本毗沙门天王所管有其二部一曰
夜叉捷疾鬼也二曰罗刹食人鬼也遍在诸处然
其本居海外有国或人飘往其国或鬼来此恼人
皆由恶因相关故也。
○四一人下明机。
一人称名。
○五明应。
馀者悉脱者同忧感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
觅福故俱获济是均若后值贼则同声者陆地心
多不并决须称号令使齐与水难为异。
○二何意下结名。
何意就此结观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称名而赖兼
群党明慈力广被救护平等显观音之名也。
○二约事。
卷二 第 125a 页 X35-0125.png
二约事證应验传云外国百馀人从师子国汎海
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
称观音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
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免脱。
○三观释二初明风义不局。
次观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黑业名风华严云嫌
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
道失人道善宝及无漏圣财。
【记】世界中风果报风也黑业名风至失人道善宝
皆恶业风也失无漏财烦恼风也以下第五又明
鬼难具明三障恶鬼之义故今观行且从难由风
义而示欲于六种明别圆观即是一切观境之式。
○二从地下释风通三障三初果报二初遭苦二
初上至三禅。
从地狱上至三禅皆有果报风难。
○二如僧下下遍诸趣。
如僧护经明地狱种种形相疾风猛浪没溺破坏
饿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风裂骨身碎碑䃀畜生飞
走之类倾巢覆卵何可胜言修罗亦有风难若风
灾起时诸山击搏上至三禅宫殿碎为微尘。
【记】僧护比丘明四阿含为众知识五百商人入海
采宝来就世尊请此比丘船中说法佛知有益许
之令去船还海岸登陆而行夜宿树下商人早发
忘唤比丘因兹失伴独行山林见僧伽蓝比丘住
卷二 第 125b 页 X35-0125.png
处若饮食若房舍若温室若园林若田地若受用
皆是苦具日夜之间受种种苦有百馀条僧护问
故皆答云当还问佛自当知之既至佛所具陈所
见佛皆答之悉是比丘破诸禁戒毁坏常住侵用
众物于彼海山受地狱苦学者览之足以自诫。
○二当此下明机应。
当此之时谁能救济唯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以
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无量方便令得解
脱也。
○二次明下恶业二初遭难。
次明若修诸善恶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
途鬼国及爱见境中大经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
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复食其夫。
【记】三途约果爱见约因皆由宿业令起爱见堕于
三途贪欲之心如罗刹妇破戒定善如随食子失
人天报如食其夫。
○二急须下机应。
急须称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力能令解脱。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声闻。
次明二乘人采圣财宝为烦恼风吹慧行船行行
舫堕见爱境为见爱罗刹所害若能称观世音得
脱见爱二轮永得免二十五有黑业也。
【记】圣财不出七种一闻二信三戒四定五进六舍
七惭愧慧行即无常析观行行即不净慈心等二
卷二 第 125c 页 X35-0125.png
行约凡位所修七财约圣位所得。
○二次明下诸位。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入烦恼海采一
切智宝八倒暴风所吹飘诸行船堕二边鬼国用
正观心体达诸法不生不灭入实际中即得解脱
鬼义合前后章故不重说也。
【记】八倒风者支佛六度通别圆入空之观以常等
为倒假中变易以无常等为倒用正观一心称观
世音即出二边恶鬼境界即能达到中道宝渚鬼
义合前后章前即此章贴文约事后即第五鬼难
章也。
○二法界下明应二初通示二观慈悲。
法界风难无量一时圆应者皆由别圆慈悲所熏。
【记】别虽渐修果能圆应。
○二菩萨下别明三昧渐顿二初渐二初修时逐
行起誓。
菩萨本修别观见事中风即起慈悲修戒定见恶
业风即起慈悲修三观时节节慈悲。
○二今入下明證时随难相关。
今入风实相王三昧中以事慈悲救果报风以戒
定慈悲救恶业风三观慈悲救烦恼风故能十番
拔难。
○二若作下顿二初修时三谛圆融。
若作圆观论机应者但观风字门具照十法界三
卷二 第 126a 页 X35-0126.png
谛宛然通达无碍慈悲遍覆。
【记】风字门者如请观音疏释六字章句以六道等
为六字门良由六道体是法界能通实相故名为
门今以风字为门其义亦尔字者召法之辞。
○二若分下用时一念差别。
若分别说王三昧者以十七三昧救果报风以二
十四三昧救修因风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
圆从假入空烦恼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
无知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风变易
可解如是遍救法界一切一时皆得解脱也。
○四刀杖难二初列门。
第四明刀杖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释。
○二解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贴文为三一遭难即是苦二称名即是善三应。】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
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二释义三初遭难二称名三今言下蒙应二初
据文消释。
今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
随断弥显力大。
○二问下对前料简二初问。
问水火何不令再灭耶。
○二答。
答刀杖折再来重明圣力水火灭后谁复持来既
卷二 第 126b 页 X35-0126.png
无持来灭何所显今只令绝炎不烧洪流更浅存
显力大各有其意不得一例作难也。
○二约證。
二约事證者应验传云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
枉为贼本供养金像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但闻
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又蜀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苌寇蜀此人
与苌相遇苌以手斫之闻顶有声退后看像果见
有痕其人悲感宁伤我身反损圣容益加精进晋
太元高简荣阳京人犯法临刑一心归命钳锁不
复见处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自身起
五层塔在京县宋太始初四方兵乱沈文秀牧青
州为土人明僧骏所攻秀将杜贺刑妻司马氏(云
云)。
○三观行二初通示三障。
三明观释者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恶业亦能
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
○二从地下别释三相三初果报二初明遭难。
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拄骨剑树伤身锯解屠脍狼
藉痛楚饿鬼更相斩剌互相残害畜生自有雌雄
牙角自相触突又被剉切㓟剥脩罗昼夜征战龙
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难诛复有
横尸塞外复有衔刀东市天共修罗斗时五情失
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
卷二 第 126c 页 X35-0126.png
【记】娑伽龙王本宫安住兴云降雨六天四域脩罗
龙鬼感见不同天见华宝人得清水脩见刀剑。
○二若能下明机应。
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所刀寻断坏若应战阵立
之等力令得安和。
○二次明下恶业二初遭难。
次明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
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
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
【记】恶业所感三毒炽然近障戒定远妨三观言思
绝处即微妙心。
○二起怖下机应。
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
乐即菩萨力也。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初声闻二初遭苦二
初释相。
次明声闻人厌患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
箭。
○二故大下引證。
故大经云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
阴爱诈亲善六拔刀贼趣向正路如为怨逐大论
云譬如临阵白刃间结贼未灭害未除如共毒蛇
同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五苦
章句云十二重城三重棘馆五拔刀人守门。
卷二 第 127a 页 X35-0127.png
【记】彼经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
饴瞻视卧起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
都市其人闻巳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
刀随之密遣一人诈为亲友而语之言汝可来还
其人不信投一聚落都不见人求物不得即便坐
地闻空中声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惶怖复舍
之去乃至路值一河截流而去合云蛇若害
人不堕恶道无三学力必为五阴旃陀罗害若不
识爱为诈亲诳观于六入犹如空聚群贼住于六
尘六入欲舍复值烦恼驶流应以道品船筏运手
动足过分段河十住未免唯佛究竟经文本喻三
乘始终今喻声闻观法十二因缘关禁如城黑白
不动三种之业系属如馆五欲为害如拔刀人魔
境难出如门被守。
○二尔时下得脱。
尔时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脱著于正路须一心
称观世音三业至到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劵度
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欲主魔王无如之何。
○二次明下诸位。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别圆变易等五住
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者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
通别刀杖脱二死地岂非法身慈力耶。
【记】各以本观一心称名即时解脱。
○二复次下应二初渐二初明本誓。
卷二 第 127b 页 X35-0127.png
复次明刀杖机应遍法界者良由本修别圆观时
见诸锋刃伤毁即起慈悲我当救护修善遮恶时
于善恶业复起慈悲若观刀杖是因缘生法修三
观时复起慈悲愿行填满。
【记】随见随修皆起誓愿拔于众生三障刀杖。
○二今住下明赴机三初赴机相。
今住王三昧中无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对果报刀
箭修善慈悲救恶业刀箭三观慈悲救烦恼刀箭。
【记】三昧神力称本诸誓一一能拔。
○二刀杖下所住法。
刀杖是质碍属地字门摄菩萨于质碍地门通达
明了。
【记】以七种难表内六种对于观门此地种门今修
成也。
○三如华下引经證。
如华严四十明弥多罗童女于师子奋迅城师子
幢王宫中处明净宝藏法堂不可思议庄校此堂
一一琉璃柱一一金刚壁一一摩尼镜诸宝诸铃
诸树诸形像诸璎珞中住是一切质碍具内悉见
一切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乃至成等正觉入
灭皆于中现无不明了如于净水见月影像此法
门名般若普庄严法门善财入此地法门时能得
不可说陀罗尼大慈大悲陀罗尼能作佛事陀罗
尼一切法无不具足当知地字门普应一切令得
卷二 第 127c 页 X35-0127.png
解脱也。
【记】六种遍收一切观境刀杖坚碍属地字门故引
屋壁地种能现诸佛及能发明善财定慧一切功
德当知地门能成普应。
○二复次下顿二初圆修。
复次圆观观地大质碍之法摄一切十法界三谛
宛然明了在地门中。
【记】地为法界生佛依正无不趣入地字法门当知
一尘无不具足三谛等者一尘即空一切皆空假
中亦尔。
○二圆起下顿应二初总示。
圆起慈悲遍于法界寂而常照无机不应。
【记】三谛慈悲无不遍摄故能一时遍拔众苦。
○二若欲下分别。
若欲分别说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
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
空烦恼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无知刀杖以
二十五三昧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一时皆得解
脱。
【记】圆悲该互不可别论若欲易知对机分别四洲
四趣四王忉利此之十有有事刀杖能感一十王
三昧力修有漏善遮恶刀杖感二十四王三昧力
四教三观一心称名感二十五三昧之力。
○第五鬼难二初列门。
卷二 第 128a 页 X35-0128.png
第五鬼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科经。
贴文为四一标处所二明遭难即是苦三称名即
是善四应。】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
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
复加害。」
【○二三千下释义四初标处二初大千假设。
三千大千满中者此假设之辞也若言满中复更
从何处来知是假言尔。
○二对上料简。
上水火何不假设满大千耶鬼有心识相延故满
假设为便水火无心假设为难。
○二遭难三称名四鬼所下蒙应。
鬼所以畏者观音有威有恩若非怀恩则是畏威
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于恶眼岂容兴害心害心恶
眼二俱歇也。
【记】恩威即是折摄二门以恩摄故害心恶眼二俱
休歇以威折故恶害亦然。
○二约事。
次约事證者。
【记】标而不释合注云云上罗刹难巳彰其事故不
重说。
○三观解三初果报二初明难。
卷二 第 128b 页 X35-0128.png
次观解者若果报论鬼难者地狱道亦应有弊恶
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恼于小鬼畜生
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何容为鬼
所恼如阿含中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床帝释大
瞋鬼光明转盛释还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天主
既为鬼所恼何况四王脩罗道耶。
【记】诸天等者瞋增诸恶助鬼之威慈为善本消鬼
之势行者当知若多瞋恚常与恶鬼同其事业若
常慈悲与佛菩萨同其出处。
○二如是下明感。
如是等处鬼难怖畏称观世音即不能加害也。
○二次明下明恶业二初明难二初鬼动三毒。
次明修因者自有恶业名为鬼自有鬼动三毒如
阿含云淫亦有鬼鬼入人心则使人淫佚无度或
鬼使瞋使邪当知鬼亦破善。
【记】虽是恶鬼使人淫佚亦是淫业所召以其多起
淫思致令淫鬼得便瞋恚邪见亦复如是又是宿
业互相招集故于今日同造恶因破于善业。
○二三毒下诸恶名鬼。
三毒当体是鬼者淫破梵行瞋破慈悲贪鬼恼不
盗戒嗜鬼恼不饮戒乃至十善诸禅亦如是皆为
恶业鬼毁损人天动不动业。
【记】如前业火业水业风故今诸恶得名为鬼皆以
三毒而名恶业与烦恼何异任运起者名为烦恼
卷二 第 128c 页 X35-0128.png
卒起决定能动身口名三毒业今既能破五戒十
善必非任运贪瞋痴也人天散善名为动业四禅
四定名不动业。
○二若能下明感。
若能称名即不加害也。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初明难二初所遭难
二初明满大千。
次明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若论此
鬼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非复假设之言。
【记】男性刚利如见推划女性柔染如爱缠绵。
○二何以下遍三界。
何以故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合有
九十八岂不遍满。
○二此鬼下遭难人。
此鬼欲来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大
经云唯愿世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
云愚痴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
【记】小草巳上八番行人俱为烦恼鬼之所害。
○二若称下明感。
若称名诵念观智成就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
不能为害也。
【记】见爱尘劳即染而净是故净名取譬侍者随意
所转。
○二次别下明应二初渐二初随修立愿。
卷二 第 129a 页 X35-0129.png
次别圆本观慈悲机应者别观菩萨初发心时见
诸恶鬼恼乱世间无能救解如讫拿迦罗等恼毗
舍离是故菩萨兴起慈悲为作拥护若修诸善为
恶所坏亦起慈悲令善成就若观此鬼及以业鬼
皆是因缘生法从假入空出假入中皆节节慈悲
誓愿。
【记】如讫拿迦等即请观音经缘起也毗舍离此翻
广严彼国人民遇大恶病眼赤如血两耳出脓乃
至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讫拿迦罗吸
人精气。
○二于诸下乘誓普救三初示相。
于诸烦恼深达实相成王三昧以誓愿熏修法界
众生若遭鬼难能遍法界救护以事中慈悲救果
报上鬼修善慈悲救恶业鬼以三观慈悲救爱见
无明等鬼悉令诸鬼堪忍乘御不能为恶眼视之。
【记】渐修顿證法身自在法界众生三障鬼难关于
本誓一一救之能令诸鬼皆为佛乘。
○二如华下引经。
如华严四十三迦毗罗婆城娑婆陀夜天于日没
后见处虚空见其身上有一切星现一毛孔中见
所化众生或生天上或得二乘或修菩萨行种种
方便皆悉见闻尔时夜天告善财言我于恶众生
发大慈心不善众生发大悲心于声闻缘觉发安
立一切智道心我见众生远离正道趣于邪径著
卷二 第 129b 页 X35-0129.png
诸颠倒虚妄迷惑受众苦恼我见此巳无量方便
除诸邪惑安立正见。
【记】斯是菩萨住鬼法门能以鬼身广作佛事三障
之鬼或破或用得自在故一切鬼难一时普救。
○三故知下结益。
故知法身菩萨以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众生
观音菩萨于此鬼神法门岂不通达普应一切令
得无害。
○二若圆下顿二初明圆观慈悲。
若圆观识种是爱见鬼门一切法趣此识种鬼法
门十法界三谛具足无缘慈悲普被一切即是鬼
门王三昧力遍应法界。
【记】识种乃通今约鬼修别从爱见识种为境一识
一切识一切识一识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此
是鬼门十界三谛依此妙境真正发心乃能遍应。
○二若分下明随机分别。
若分别说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二十四三昧救恶
业鬼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鬼乃至
入中道一切一时俱不加害。
【记】事鬼既能恼于帝释故地居天四洲四趣感于
十种王三昧力馀义同前。
○六枷锁难二初列门。
第六枷锁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释。
○二随释三初贴文二初节经。
卷二 第 129c 页 X35-0129.png
贴文为四一标有罪无罪二遭难三称名四应。】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
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二上临下释义四初标罪。
上临当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无罪或是推
检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节明圣
心等本救其囚执不论有罪无罪也。
○二在手下遭难。
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此则三
木一铁之名也系名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检检
必被系系而具检忧怖亦深。
○三鸟死下称名。
鸟死声哀人死言善若能称观世音者。
【记】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
○四蒙应。
重关自开铁木断坏。
○二约事。
次引事證者应验传云盖护山阳人系狱应死三
日三夜心无间息即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锁脱门
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张畅为谯王长
史王及畅系延尉诵经千遍锁寸寸断不日即散
虚丞相。
○三观释二初正明枷锁三初果报二初明难。
卷二 第 130a 页 X35-0130.png
三观释者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系脩
罗亦被五缚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是巳
还无免幽厄。
【记】事系唯在四趣三洲。
○二若能下明感。
若能称名皆得断坏也。
○二次明下恶业三初明难。
次明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诸业虽有力不逐不
作者若有造业果终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劵若人
修习诸善被恶业覆如大山映覆于心使善败坏
更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
○二若欲下明感。
若欲脱此业者因时可救急称观音能令三恶业
坏。
○三故经下引经。
故经云妻子以为锁械钱财以为牢狱王法以为
狱籍遮碍行人不得修道望现在是果报缚望过
去是业。
【记】廷尉检系可有散时妻子钱财系无脱日望现
在等者只今妻子及钱财等亦业亦报何者若从
现说名之为报从过去说名之为业应知障善皆
是宿恶此之宿恶或巳成报乃附报为障即今妻
子及自身依报等也若未成报今在业道亦自有
力令善不成又今妻等不定为障若于往世同营
卷二 第 130b 页 X35-0130.png
善因今则能为修道助缘如妙庄严王因妻子故
见佛悟道现见有人妻子劝善畜财能施今从恶
因所感妻等名锁名狱若归观音则成报之业及
未成者是恶皆息。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明机二初约声闻二初约
小释二初明难。
次明声闻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罗汉是无罪
大品云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五
阴绳所缚三相无常检束印封之权实上惑名杻
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锁如
是等束缚行人不能得脱。
【记】凡夫见思全在初二三果思惑未尽皆名有罪
罗汉思尽名为无罪大品经指学无学名为大龙
故云摩诃那伽学人残思名为有罪无学断尽名
无罪俱未无馀名同在狱既有果身宁逃五阴及
以三相乃名检系权实等者此约有罪示也碍于
二智提拔名杻妨于二行进趣名械小以断常为
中道枷能障五分为法身锁只是见思对于所障
得杻等名。
○二称名下明感。
称名系念必蒙灵应若发定慧是械断若发权实
是杻断若破无明是枷断法身显现是锁断入无
馀涅槃是缚断免三相是离检出三界是出狱。
【记】二此复下明通大。
卷二 第 130c 页 X35-0130.png
此复有通别意。
【记】若就通惑论杻械等即藏通人若就别惑明杻
械等即别圆人。
○二次明下例诸位。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
○二若论下明应。
若论枷锁犹是地质碍别圆本观所起慈悲遍应
之义不异于前。
【记】因中渐顿慈悲果上圆普与拔皆如上说。
○二若三下兼明空识二初普应指前。
若三千大千以表空种王贼鬼等以表识种论其
十番普应此亦如前。
○二论其下本观今说二初渐二初本观慈悲二
初随观示。
论其本观今当说菩萨见众生以空识成果报身
还为空识所恼修诸善时空识之业亦能坏善观
空识有三谛之障有三谛之理如是节节皆起慈
悲悲欲拔众生苦慈欲与众生乐。
【记】一切烦恼是识所为识最是难空虽非难能来
难故空亦名难空为业者亦是业由身内有空故
能动作造于业因外空亦然空为惑者于境迷悟
成障成理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而于节节起誓与
拔。
○二故净下引经證。
卷二 第 131a 页 X35-0131.png
故净名云菩萨观四大种空种识种皆空空故无
四大无空无识是为入不二法门。
【记】入不二法门品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
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
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云
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就性明空空是中理此以中
理不于事二彼约五种即性故不二今明六种岂
不即性得经意故加于识种弥显不二若其空识
不即中道将何以为王三昧体。
○二成王下乘誓应赴二初示相。
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应以事中慈悲救果报
空识难以修善慈悲救恶业空识难以三观慈悲
救烦恼空识难故知观音于空识法门而得自在。
○二华严下引證。
华严三十九善住比丘于虚空中大作佛事。
【记】见空实相能于虚空立种种事利诸众生。
○二若作下顿二初空识圆修。
若作圆观观空种因缘性相本末究竟等则一切
十法界悉趣空门识亦如是。
【记】诸门观法多推心识从近从要初心易故人根
不等有宜观外而得益者四念处中下界众生多
著于外故令摄境观于内心上界众生多著内心
故令观色夺于内著今观空种亦是色类唯是一
色空外无法故一切十界悉趣空门空即三谛故
卷二 第 131b 页 X35-0131.png
一切法皆即三谛三谛慈悲无生不摄。
○二起无下慈悲普应。
起无缘慈悲熏诸众生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
时而得解脱。
○第七怨贼难二初列门。
第七怨贼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释。
○二贴文下随释三初贴文二初正释怨贼二初
科经。
贴文为四一标难处二标遭难人三明有机四明
应。】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
【○二难处下释义四初标难处二初明处。
难处者先明处即是大千国土。
○二次明下明难二初释满中。
次明难即满中怨贼满中假设之辞也国旷贼多
圣力能救显功之至也。
○二怨者下释怨贼。
怨者此难重也贼本来财怨本夺命今怨为贼必
财命两图若过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财名贼如此
怨贼遍满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也。
○二二标下遭难人二初示四义。
二标遭难人者即商主也此又为四一明主二有
从三怀宝四涉险。】
「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
卷二 第 131c 页 X35-0131.png
【○二商者下释四义四初释商主。
商者训量此人择识贵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
为商人之主。
○二既有下释商人。
既有商主即有将领诸商人。
○三既涉远下释重宝。
既涉险远所赍者必是难得之货故言重宝也。
【记】以人众路远显所赍宝贵。
○四险路下释险路。
险路者或可旷绝幽隘名为险路或值怨贼冲出
之处名为险路者也。
【记】以处以人二事释险。
○三机者下明有机二初示经四义。
机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劝称名三叹德四众
人俱称。】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
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
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
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二所以下通释四义二初明前三助进二初释
二初明设三所以。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劝称名者设其上
策也所以叹德者奖令定胆也。
【记】一心称名为计策者更无过此知德可凭其胆
卷二 第 132a 页 X35-0132.png
则定。
○二若不下明无三不进。
若不安慰则怖遽慞惶虽安慰止怖若不设计唐
慰何益故劝称名虽劝称名若不叹德设计则心
不定胆亦不勇所以叹德。
○二故知下结。
故知此菩萨决定能施无畏决果依凭。
○二三义下明后一能感二初明因三故唱。
三义既足俱时称唱。
○二南无下翻梵就华。
南无云归命亦称为救我。
○四明蒙应。
机成获应即得解脱也。
○次结下寄结口机二初举经。
次结口机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二今言下释意二初约威力明。
今言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七难而巳当
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
○二巍巍下约字义显。
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辞也明观音之力出于分段
之外竖应二土故云重明载沐神应故云高累以
是义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约事證。
卷二 第 132b 页 X35-0132.png
二约事證者应验传云慧达以晋隆安二年北陇
上掘甘草于时羌饿捕人食之达为羌所得闭在
栅中拣肥者先食达急一心称名诵经食馀人稍
尽唯达并一小儿次拟明日达竟夜诵犹冀一感
向晓羌来取之忽见一虎从草透出咆哮诸羌散
走虎因齧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叛得免又
裴安起从虏叛还南至河边不能得过望见追骑
在后死至须臾于是称观世音见一白狼安起透
抱一掷便过南岸即失狼所追骑共在北岸望之
叹惋无极道明于武原劫夺船道往径遇贼难等。
○三观释三初果报。
三观释者若果报论怨贼者从地狱至第六天皆
有关诤如阿含云忉利战不如脩罗索援至第六
天如此怨会称名得脱也。
○二修善下恶业。
次修善时恶多是怨犹如冰炭称名恶退善业成
就如闇灭明生。
【记】修善治恶若恶多善少恶即怨贼若善多恶少
恶为仆从冰炭之势多能灭少系念成机恶销善
立。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略明机二初通明四行遭
贼。
次明烦恼为怨贼者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商主
是三师羯磨受戒人是商人无作戒是重宝五尘
卷二 第 132c 页 X35-0132.png
是怨贼或法师是商主商人是徒众理教是重宝
两遇魔事是怨贼或心王是商主心数是商人正
观之智是重宝觉观为怨贼或般若是商主五度
万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
【记】以前六遍备明八番破惑感应故今怨贼但明
四行遭烦恼贼将历四教自摄八番言四行者一
戒法受持二听习教理三研修正观四正助合行
出世行人要先禀戒随境护持持心习教凭教显
理称理修观以正导助若非此四入圣何期初商
主下戒中三句明受一句明持五尘能杀持护之
心名戒怨贼次或法下听法中师徒说听皆欲依
教而显至理此二俱得名重宝者以其诠旨得则
俱得失则俱失其犹识指方乃见月故知解教诚
为不易何况理乎而其徒主两喜杂魔二宝俱失
师为利故说徒为名故学斯之两人皆成魔业或
师瞋弟子或弟子恨师亦是二人值于魔事或心
下修观中心王若正心数亦正王数同求正智之
宝三毒觉观能劫此宝最为怨贼或般下正助中
正观般若导五助行共显理宝般若如知金藏五
度如用功掘出六蔽之贼害此二因还令藏隐是
名怨贼。
○二将此下历诸教明感。
将此意历诸教义自在作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
【记】四教行人一一须四若遇怨贼一心称名四行
卷二 第 133a 页 X35-0133.png
皆就。
○二例明应。
复次约怨贼难结成别圆慈悲应例前可解云云。
【记】例前六种故略不说。
观音义疏卷上。
观音义疏卷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第二意业机二初列门。
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去是明意机也释此
为二初贴文二观解。
○二贴文下随释二初贴文二初科经。
贴文为二初正明意机次结意机。】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
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二释义二初正明意机二初总示经文。
意机约三毒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
此两即是明机三明离即是明其应三也。
○二通称下通释经义三初依经论释三毒二初
通释二初明单复。
通称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但名有单复。
【记】云贪瞋痴此三单也今从复列故云淫欲瞋恚
愚痴大本疏云自爱为欲爱他为淫自忿为恚忿
他为瞋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卷二 第 133b 页 X35-0133.png
○二有人下明多少二初他明少。
有人解云三毒多者不知其是遇故不求观音少
者念观音梵行之德所以能感。
○二意谓下今明多二初立少乖经。
意谓此释乖文文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念即得
离云何对面违经耶。
○二今明下明多能感。
今明三毒多者能念观音菩萨有力令多得离何
况少相此则以多况少尔。
【记】毒之多少由习重轻求之进不由机有无无机
者毒多毒少俱不求离若其有机毒之多少俱能
求离古人不解执多不求今明能念任多亦离。
○二大论下别释二初正别释三初贪欲四初大
论明宿因。
大论云女人为戒垢谤法馀殃。
【记】意同此经谤经之罪历诸恶道纵得人身淫欲
炽盛不择禽兽若不求离复沦苦趣无解脱期。
○二不择下现事明过患。
不择禽兽不避高墙广堑之难不计名闻德行破
家亡国灭族倾宗祸延其身如术婆伽祸延其国
如周败褒姒。
【记】术婆伽缘略如玄记褒姒者褒国之女也周幽
王伐褒褒人以姒献之王甚惑之初幽王与诸侯
约有寇即击鼓举烽诸候来赴及惑褒姒褒姒无
卷二 第 133c 页 X35-0133.png
笑王欲其笑乃击鼓举烽诸侯皆至而无寇姒乃
笑又好闻裂缯之声发缯裂之以适其意及申侯
与犬戎兵至击鼓举烽诸侯以为如前见欺无复
至者遂败。
○三净住下二经明虫鬼。
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青白
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心令生倒
惑。
【记】各自有情以其业故资人倒惑又阿含云淫亦
有鬼鬼入心则使淫佚无度。
○四如大下大经明多少。
如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举多欲相也
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过狂醉是少欲相。
【记】习果若成报果在即故云熟也如人灾至合当
王宪即有恶人奖助为恶虫鬼如助者地狱如王
宪此多欲相也若反此者名为少相。
○二瞋恚四初约喻明瞋相。
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见如渴马护水如射师子
母。
○二故遗下二经明障道。
故教遗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华严云一念瞋起
障百法明门菩萨以瞋乖慈障道事重。
【记】慈是一切善法根本瞋既乖慈名劫名障百法
明门者即障别圆地住所證之法也仁王云初地
卷二 第 134a 页 X35-0134.png
得百法明门二地得千法等地论云入百法明门
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百法者应如百法
论所明。
○三大集下二经明魔业。
大集云一念起瞋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瞋
恚。
【记】佛以慈定能伏天魔是知瞋心为魔所降习近
瞋恚是报熟时。
○四若例下例上有虫鬼。
若例淫恚亦应有鬼如柰女经瞋则有蝎虫是名
多瞋相与上相违是瞋少相。
【记】若虫鬼潜伏是瞋少相。
○三愚痴二初明过患。
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如大经。
【记】三句明于邪痴之相如大经者合云习近愚痴
是报熟时此乃邪痴习报二果痴心习成地狱报
熟也。
○二例前下例虫鬼﹂多少随人。
例前亦应有虫鬼。
○二三毒下总结过。
三毒过患如此。
○二欲离下约伏断明得离三初示念得离。
欲离此故至心存念观音即得离也。
○二有人下斥非显正二初他解非灭离。
卷二 第 134b 页 X35-0134.png
有人解云起伏相违称之为离非灭离也。
【记】以由他师不解常念致令三毒不得灭离。
○二今谓下二经明尽净。
今谓经文说离何意言非若依请观音者净于三
毒根成佛道无疑。
【记】经直言离那专伏释若以念故唯能伏者系念
六字能净毒根至成佛道亦只伏邪。
○三今作下正明伏断。
今作十番明救三毒三番是伏惑论离七番是断
惑论离也。
【记】果报修因六度菩萨此三伏惑声闻缘觉通别
圆菩萨方便土人实报土人此七断惑。
○三问离下约问答明常念二初约念非离惑难。
问离烦恼须智慧但念岂得离耶。
○二答经下约念即智慧释二初略明正念之德
二初即念明慧之功。
答经称常念即是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住贪
欲际即是实际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清净如此
正念非是智慧更何处觅智慧此慧不离烦恼其
谁能离耶。
【记】念想观智等诸名字有过有德有偏有圆须约
六句定其法体故圆中念破偏小智圆中之智破
偏小念偏小之念修圆中智偏小之智修圆中念
圆中之念即圆中智圆中之智即圆中念以此六
卷二 第 134c 页 X35-0134.png
句评法是非方解一切经论名相问家昧此故使
非念而是于智今此圆文既云常念显非二边有
生灭念双遮双照中正之念也体烦恼性是观音
身不破烦恼不立观音破立既忘能所斯绝是为
常念恭敬观音不离三毒而离三毒若有观音可
生缘念若见三毒须灭离者此乃增毒非离毒也。
○二若如下离念说慧之过。
若如所难必须别用智慧破烦恼者此则有惑可
断有智能断非唯惑不可断慧还成惑岂得名断
惑之慧耶。
○二今此下委明修观之相二初忘照各论四句。
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此四句亦以
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此四句。
【记】此之正念染体既绝忘照不妨即照三谛即忘
三观虽约四句唯忘三观以双非双亦只是中故
不以色念忘俗也以色例于一切诸法不以非色
念忘真也合云不以非色非非色念忘双遮中也
不以亦色亦非色念忘双照中也约照三谛复成
四句亦以色念照俗也亦以非色念照真也亦以
非色非非色念照双遮中也亦以亦色亦非色念
照双照中也应知善忘假者方善照假善忘空者
方善照空善忘双非方照双非善忘双亦方照双
亦不须以空忘假以假忘空双非双亦皆悉尔也
此就圆论念即法界无德不备故作四句说之自
卷二 第 135a 页 X35-0135.png
在终日忘四终日照四如此方是常念观音。
○二或次下渐顿有诸四句。
或次第论非念或不次第论非念或不次第论念
或次第论念或次第论离或不次第论离。
【记】次第非念忘四句也次第论念照四句也忘照
本求离于三毒故次第离亦有四句若得别教三
观之意诸句可见何者如照空时必须忘空以遣
著故忘照成者必离见思故此空观有忘有照有
离次观假后观中皆须论于忘照离三若不次第
忘照及离斯是圆观如向四句。
○二结意机﹂经文可见。】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二次就下观释二初前七番指上。
次就观解者七番例上可解。
【记】果报巳上至通菩萨皆不能破无作之集别人
虽破而在后心今从初心故同前指。
○二今但下后三番当说二初三毒逆顺委示二
初约界外双标。
今但顺逆两意约界外作也不取分段三毒相。
○二今取下依法相广释二初逆顺各示二初顺
约烦恼释二初明毒害二初二乘三毒二初明毒
相二初合明三毒。
今取善欲之心名贪大经云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卷二 第 135b 页 X35-0135.png
二乘欲乐涅槃名贪厌生死名瞋不达此理名痴。
○二开三下开成八万。
开三毒即有八万四千宛然具足。
【记】既有三毒须论等分四分各具二万一千是故
成于八万四千界内既尔界外亦然何者以大乘
说诸法不灭云断惑者但转有漏而成无漏入假
入中八万四千随观而转至果乃名八万四千波
罗蜜也。
○二净名下引经證。
净名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二乘未断此三毒即
变易三毒相也。
【记】观众生品天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
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
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
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
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
别想耳乃至云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
不著也彼疏解云华至菩萨皆堕落者表菩萨住
不思议解脱生实报土巳离别惑彼妙五欲所不
能动故华不著身皆自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者二乘但断界内五欲故世间五欲所不能动别
惑未除故为界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故诃言结
习未尽华则著身下文料简云结习未尽华则著
身何关别惑答大论云于声闻经说为习气于摩
卷二 第 135c 页 X35-0135.png
诃衍说为正使即是别惑。
○二未断下菩萨三毒。
未断别惑菩萨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萨贪求佛
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多学问无厌足即贪相恶
贱二乘不喜闻其名故言宁起恶癞野干心不起
二乘心如大树折枝之譬岂非瞋相无明重数甚
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
【记】同有此三毒者望前二乘名同义异前但贪空
今贪俗中前瞋生死今瞋涅槃前不达真即是中
道为痴今见中道未得了了为痴如大树折枝之
譬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枝觚
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
之而折泽神问其故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
来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
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折一枝所全
者大彼喻菩萨畏二乘坏灭佛乘心也。
○二欲除下明机应二初明正念机应。
欲除此三烦恼故常念观音随机应赴即得永离。
○二永离下明上土全分。
永离有两种若此菩萨于生身中全未除别惑就
变易论全未永离若生身中巳侵别惑就变易中
除残论永离。
【记】生身菩萨若未得入别圆地住生方便土故于
变易论全未离无明之惑若在生身入地住者即
卷二 第 136a 页 X35-0136.png
生实报故于变易除残别惑一变易土分于方便
实报异者只由生身于无明惑有侵未侵不同故
也。
○二次明下逆约法门释以烦恼名立观法称不
顺常途故云逆说然若不知性恶之义云何三毒
而为三观于中二初明毒观欲成二初明凡小毒
少。
次明逆说三毒观者一切众生名为少欲瞋痴何
以故止瞋三途之苦贪人天之乐二乘只瞋生死
欲得涅槃乐皆名为少。
【记】法略于痴人略菩萨痴随贪恚亦名为少菩萨
偏假三毒非多。
○二菩萨下示圆人毒多二初就毒名论大。
菩萨不尔乐求佛法非但求一佛法遍求一切不
可说佛法如海吞众流犹自不满非但不受生死
亦不受涅槃故大品五不受此即大瞋﹂无明力大
佛智能断菩萨于无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痴如虚
空不可尽乃至死如虚空不可尽。
【记】语稍同前意则永异前在二谛偏论取舍是可
离法今就三谛说贪瞋痴是究竟道理性之毒莫
不遍周故皆名大五不受者谓受亦不受不受亦
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
受亦不受皆言不受者即无生观荡于取著也前
四即离四句也后一谓观亦自亡也故大品第二
卷二 第 136b 页 X35-0136.png
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答云般若波罗蜜空故
自性不受无明下明痴毒须论即性异前唯修又
痴下明痴等若非即性岂皆如空不可尽邪。
○二如此下约法门明妙三初标列三门。
如此三毒即为三法门一取二舍三不取不舍。
【记】理性之法德过一际或称毒害或称功用今明
三毒是三法门则佛菩萨无不修證。
○二大慈下解释三相圆观见思三毒之境即三
法门摄一切德三初大贪法门。
大慈大悲四摄十力无畏三昧解脱无上菩提净
佛国土化度众生名为取门即大贪也。
【记】大慈大悲者诸佛以无缘慈悲普熏三业于十
方世界普现色身而作佛事慈悲之名虽同四无
量中而体永异四摄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
摄四同事摄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以四
接引导以正道而度脱之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
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无畏者即四无
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
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于八众中广说自他
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
畏三昧即百八三昧解释并如法界次第也。
○二大瞋门。
一切法空无所有不住不著般若如大火炎四边
卷二 第 136c 页 X35-0136.png
不可取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不以四句得菩提无得无證即是舍门名为大
瞋也。
【记】般若即三般若四边不可取者观照般若即寂
而照不可以有取也方便般若即照而寂不可以
空取也实相般若非寂非照不可以双亦取也而
寂而照不可以双非取也迦毗罗城如玄记。
○三大痴法门前取舍二门虽具中道而取门终
以立法为宗舍门终以荡相为主今两舍门岂不
具于二边而终以双非为体不三而三二门宛然
三而不三门门绝妙初约无缘直示。
中道非取非舍不憎不爱不断不常无去无来无
生无灭。
○二举鉴像难思。
如镜中像不可见而见见而不可见非可见非不
可见遮二边故不可言说。
○三引净名杜口。
净名杜口名为中道此即大痴。
○三引人證结。
故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邪见尸利此
即其明證。
【记】诸法无行经云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
名为无碍尸利上尸利无上尸利文殊语诸天子
言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
卷二 第 137a 页 X35-0137.png
上中下如汝所说文殊义者我是贪欲尸利瞋恚
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乃至云我是
凡夫从贪欲起从瞋恚起从愚痴起我是外道是
邪行人诸天子言以何事故自言我是凡夫等文
殊言是贪欲瞋恚愚痴性十方求不可得我以不
住法住是性中故说我是凡夫文殊汝云何名外
道文殊言我终不到外道诸道性不可得故我于
一切道为外诸天子言汝云何是邪行人文殊言
我巳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是故我是邪行
人说是法时万天子得无生法忍。
○二欲满下常念感应四初明机成德满。
欲满此三法门常念观音即得满愿。
○二一切下明诸圣所依。
一切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离此更
无有道。
○三故无下引无行经證。
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
中具足一切佛法。
○四一切下结成佛法。
一切佛法不出万行波罗蜜不受三昧广大之用
中道实相。
○二此三下逆顺合谈二初被物双示。
此三法门不可宣示悯众生故或作顺说或作逆
说互有去取此即四悉檀意赴缘利益。
卷二 第 137b 页 X35-0137.png
【记】就三烦恼常念求离名为顺说约三法门常念
求满名为逆说满离俱时但约悉檀去取说耳。
○二如华严下引经委證三初證贪欲逆顺。
如华严四十二明险难国宝庄严城婆须密多女
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见我我皆为其女
像见我者得欢喜三昧共我语得无碍妙音三昧
执我手得诣诸佛刹三昧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
三昧目视我者得寂静法门见我频呻得坏散外
道法门阿黎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阿众鞞
我者得诸功德密藏住是离欲法门广为利益此
岂非逆顺欲法门导利群品耶。
【记】说离欲际顺也随类见女逆也欲是烦恼是故
说离欲是法门是故说住即离即住唯离唯住离
深住深离极住极今观世音乃是际极住离贪欲
故一切机求离求住皆须常念。
○二又四下證瞋恚逆顺。
又四十一满幢城满足王于正殿行王法其犯法
者斩截烧煮劈裂屠脍瞋目诃责苦楚治罪善财
生疑王断事巳执善财手入其宫见不可思议境
界不可诸喻语善财云我知幻化法门化作众生
而苦治之以调一切其见闻者发菩提心此岂非
瞋法门。
【记】以调一切顺也苦楚治罪逆也恚害烦恼是故
须调瞋恚法门是故须行逆顺无二调行不偏例
卷二 第 137c 页 X35-0137.png
前贪欲其义是同但欲是乐法故作实事接物令
离恚害是苦故以幻事调他令离若其机缘宜以
实杀而得益者即如仙豫杀婆罗门为瞋法门此
乃假实互现例于贪痴亦可幻设但得逆顺相即
之意不拘假实也。
○三方便下證愚痴假实。
方便命婆罗门五热炙身即是痴法门如前说。
【记】如前火难具引经文逆顺满离例前二毒其义
不殊。
○二次此下明二观慈悲例前。
次此应明别圆两观观三毒慈悲机感例可知不
具记。
【记】大士本修三毒满离之观复见众生为三毒过
之所恼害亦见欲满三毒法门故起慈悲誓令众
生离三毒过满三毒德今成补处邻极三毒故能
任运遍法界应普令众生满离成就然渐顿观皆
观三毒顿则满离不二而观渐则初心但观于离
后乃满离相即而照。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卷第二
卷二 第 138a 页 X35-013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