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义疏-隋-智顗卷二

卷二 第 921a 页
卷二 第 929a 页



观音义疏卷下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灌顶记

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去。是明意机也。
释此为二。初贴文二观解。贴文为二。初正
明意机。次结意机。意机约三毒为三章。章各
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两即是明机。三明
离即是明其应三也。通称毒者。侵害行人喻
之如毒。但名有单复。有人解云。三毒多者不
知其是过故不求观音。少者念观音梵行之
德。所以能感。意谓此解乖文。文云。若有众生
多于淫欲念即得离。云何对面违经耶。今明
三毒多者。能念观音菩萨有力令多得离。何
况少相。此则以多况少尔。大论云。女人
违戒垢谤法馀殃。不择禽兽不避高墙广堑
之难。不计名闻德行。破家亡国灭族倾宗。
祸延其身。如术婆伽祸延其国。如周败褒姒。
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
青白。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
卷二 第 929b 页 T34-0929.png
心令生倒惑。如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
时。此举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过
狂醉是少欲相。瞋恚多者今世人不喜见。
如渴马护水如射师子母。故遗教云。劫功德
贼无过瞋恚。华严云。一念瞋起障百法明
门。菩萨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
瞋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瞋恚。若例
淫恚亦应有鬼。如柰女经。瞋则有蝎虫是
名多瞋相。与上相违是瞋少相愚痴多者邪
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毁大乘。如大经。例前亦
应有虫鬼。三毒过患如此。欲离此故至心存
念观音。即得离也。有人解云。起伏相违称之
为离。非灭离也。今谓经文说离何意言非。若
依请观音者。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今作
十番明救三毒。三番是伏惑论离。七番是断
惑论离也。

问。离烦恼须智慧。但念岂得离耶。

答。经称常念即是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
住贪欲际即是实际。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
清净。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处觅智慧。此
慧不离烦恼。其谁能离耶。若如所难必须别
用。智慧破烦恼者。此则有惑可断有智能断。
非唯惑不可断慧还成惑。岂得名断惑之慧
耶。今此正念不以色念不以非色念。如是四
句亦以色念亦以非色念。如是四句或次第
论非念。或不次第论非念。或不次第论念。或
次第论念。或次第论离。或不次第论离。次就
观解者。七番例上可解。今但顺逆两意约界
外作也。不取分段三毒相。今取善欲之心名
贪。大经云。一切善法欲为其本。二乘欲乐涅
卷二 第 929c 页 T34-0929.png
槃名贪。厌生死名瞋。不达此理名痴。开三毒
即有八万四千宛然具足。净名云。结习未尽
华则著身。二乘未断此三毒。即变易三毒相
也。未断别惑菩萨亦同有此三毒。故云菩萨
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暂舍。多学问无厌
足即贪相。恶贱二乘不喜闻其名。故言宁起
恶癞野干心不起二乘心。如大树折枝之譬。
岂非瞋相。无明重数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
断。佛性未了了者皆是痴相。欲除此三烦
恼故。常念观音随机应赴即得永离。永离有
两种。若此菩萨于生身中全未除别惑。就变
易论全未永离。若生身中已侵别惑。就变易
中除残论永离。次明逆说三毒观者。一切
众生名为少欲瞋痴。何以故。止瞋三途之
苦。贪人天之乐。二乘只瞋生死欲得涅槃乐。
皆名为少。菩萨不尔。乐求佛法非但求一佛
法。遍求一切不可说佛法。如海吞众流犹自
不满。非但不受生死亦不受涅槃。故大品五
不受此即大瞋。无明力大佛智能断。菩萨于
无明大力之惑尚在。又痴如虚空不可尽。乃
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如此三毒即为三法
门。一取二舍三不取不舍。大慈大悲四摄十
力无畏三昧解脱无上菩提。净佛国土化度
众生。名为取门。即大贪也。一切法空无所有
不住不著。般若如大火炎四边不可取。大涅
槃空迦毗罗城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以
四句得菩提。无得无證即是舍门。名为大瞋
也。中道非取非舍。不憎不爱。不断不常。无去
无来。无生无灭。如镜中像不可见而见。见而
卷二 第 930a 页 T34-0930.png
不可见。非可见非不可见。遮二边故不可言
说。净名杜口名为中道。此即大痴。故文殊云。
我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邪见尸利。此即其
明證。欲满此三法门。常念观音即得满愿一
切。圣人自行化他无不从此三门而入。离此
更无有道。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
如是。如是三法中。具足一切佛法。一切佛法
不出万行波罗蜜。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中道
实相。此三法门不可宣示。悯众生故或作顺
说或作逆说互有去取。此即四悉檀意赴缘
利益。如华严四十二明。险难国宝庄严城
婆须密多女。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
见我。我皆为其女像。见我者得欢喜三昧。共
我语得无碍妙音三昧。执我手得诣诸佛刹
三昧。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目视我者
得寂静法门。见我嚬伸得坏散外道法门。
阿𪏭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阿众鞞我
者得诸功德密藏。住是离欲法门广为利益。
此岂非逆顺欲法门导利群品耶。又四十一
满幢城满足王。于正殿行王法。其犯法者斩
截烧煮劈裂屠脍。嗔目诃责苦楚治罪。善财
生疑。王断事已执善财手入其宫。见不可思
议境界不可譬喻。语善财云。我知幻化法门。
化作众生。而苦治之。以调一切。其见闻者发
菩提心。此岂非瞋法门。方便命婆罗门五热
炙身即是痴法门如前说。次此应明别圆两
观观三毒慈悲机感例可知。不具记。第三从
若有女人去。明身业为机亦为三。一贴文。
二引事證。三观解。贴文为二。一求愿满。二
卷二 第 930b 页 T34-0930.png
结叹求。又为二。一求男二求女。文云。女人求
男若是无子则绝嗣。有子则父母俱欣。云何
独标女人求男耶。解者或云。女厌女身非求
子也。又解女性多爱欣子偏重故标女人。今
解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之所弃并妇所轻旁
人所笑。又妇有七失。六犹可忍无子最剧。容
恶性妒不能事公姑贪食无子拙。无子既苦
故以标女人求男也。求男文为三。一立愿。
二修行。三德业。愿与行如文。德业者。明士有
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
贫触途壈坎。智与福合弥相扶显福则财位
高升。慧则名闻博远。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
男也。求女文中但明愿与德业不明修行者。
行同礼拜故不重论。愿德既殊故须各辩。女
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
寡相禄不佳。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
正则招宠爱相则招于禄敬。故文云。众人爱
敬。若爱带慢何谓为德。爱而敬之故是相也。
有人解。宿植德本是释疑。众人咸谓。观
音但能交会父母智慧端正儿之宿植。若
是观音与其智慧端正。则堕无因之过。私难
此语。若言福慧是儿业。观音唯能会其受生。
儿无生缘观音会生。儿无福慧观音亦能使
有。观音遂不能令无福。种福何能使无生而
生。论福畏堕无因。论生何不畏堕无因。若尔。
圣人全不能与福慧。只能作媒人。此不可解
也。难观音不能令儿有福慧者。上一人称名
多人皆脱罗刹之难。此无因而不与彼。无机
那忽脱耶。今明圣力甚大无所不与。能使先
卷二 第 930c 页 T34-0930.png
世有福慧者托生也。纵令先世不植善缘。亦
能令其于中阴中修福。此义出中阴经也。今
不取此句为释疑之意。若有礼拜福不唐捐。
此结成身业之机。亦是释疑之义。结义可解。
释疑者若言礼拜愿满。自有礼拜不蒙愿满
者。何得云不唐捐。唐者言徒。捐者言弃。由心
不志即愿未满。礼拜之功冥资不失。此得
是释疑也。

问。礼拜是身业机亦应脱水火等
难不。

答。此举男女为言端尔。次引事證者。
应验传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国痴
人。次观解者。果报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狱
界已上乃至欲天皆有无子之苦。礼拜求愿
亦能满心。次明修因论男女者。先辩法门。
次明与愿。法门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
男六尘女。识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之子孙。
此男女不劳愿求任运成眷属也。若外书以天
阳地阴沈动为男女。何况佛法而无此耶。若
就佛为国王经教为夫人。出生一切菩萨佛
子。又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切诸导师。
无不由是生。又慈悲为女善心为男。或禅定
静细为女。观慧分别为男。二乘定多慧少。菩
萨定少慧多。大经云。若闻大涅槃佛性之法。
当知是人有丈夫相。正观刚决为男。无缘慈
悲含覆一切为女。今借世间男女以表法门
尔。

问。那得以男女表法门。无男女故即无法
门。如大经永离十相名大涅槃。大论云。无
男女相故名无相。净名云。一切诸法非男非
女。如佛所说亦非男非女。安乐行云。亦不
分别是男是女。入不二法门云。无声闻心即
卷二 第 931a 页 T34-0931.png
无于定。无菩萨心即无于慧。小乘三藏缘谛
理。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成论入空平等
亦无男女。男女既无所表安在。故知无定慧
法门也。

答。大乘实相不当有男女及无男女。
善巧方便以四悉檀说于有无。天女云。无离
文字说解脱义。文字性离即是解脱。皆以文
字有去来今。非谓菩提实相亦尔。非有非无
非二而二。明此二法未曾相离。譬如一身有
左右手。定慧亦尔。定静慧照。虽复二分。不离
法性。言定即有慧。言慧即有定。譬如女人而
有左手。亦如男子而有右手。定慧亦尔。
无缘之慈具正观慧而以定当名。中道种智。
具大慈定以智标目。何但理然今文亦尔。文
云。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此语自具二法门何
劳有疑而称男子也。文云。便生端正有相之
女。端正无邪丑表中道正观。离二边之丑。
即慧义也。相即三十二相慈心所种。即表
定义也。虽具二而名女。故知此文若作男
女二解。即表定慧不二而二。若作不二解。即表定慧二而不二。理实非二非不二。赴缘
为二为不二。即是表二法门文义斯在。次明
应机满愿者。果报满愿如前说。修因者。若就
修五戒事论。不杀是仁不盗是廉。属女表定
法。不妄语是质直不淫是贞良不饮酒是
离邪昏。此属男表慧法。若不得此五戒男女。
则失人天道。孤独堕在三途。归命求救五戒
完全即男女愿满。十善例可知。修禅时。方
便修慧精进等三方便为男。念一心为女。若
就支林。觉观喜为男。乐一心为女。乃至非想
卷二 第 931b 页 T34-0931.png
禅禅中细作可解。次明声闻男女者。五停心
观。治瞋用慈治散用数。此二为女。治贪用不
净。治痴用因缘。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属男。又
直缘谛理正智决断名为男。出观用法缘慈
为女。若不得此两法。即当堕落凡夫。为火宅
烧害贫穷孤露。若蒙垂应五停心男女生
即得入真。出观男女生得入假。二义既满则
不复畏二十五有也。次支佛者。缘方便道起
慈观名女。慧观为男。若发真缘理名男。出
观缘慈名女。支佛譬鹿犹有回顾之慈也。若
不得如此定慧。何由速出殷勤求法。若得愿
满坦然快乐。次明六度菩萨。菩萨有慈悲不
断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
男。女人法应生子。慈悲法应受生死化物。化
于前人善心开发。即是生子义。前人生五度
者是生女。前人生智慧是生男。若定慧义不
成。则菩萨行不立。故求观音而获愿满。次
通菩萨。既断烦恼则有智断缘谛理之慧为
男。慈悲扶馀习入三界名女。何以故。如男法
不生表智慧决断断于烦恼。不生三界而今
还生者。乃是慈扶馀习故得更生。称之为女。
求愿观音蒙此愿满。次明别教十信菩萨。修
福德庄严五波罗蜜为女。从一地二地智慧
庄严为男。三十心名男女交处圣胎。初地中
道正智开发名为男生。无缘慈心发名为女
生。此两要在初地方得开发。亦名男女双生。
若不如此即堕二乘生死两边之过。生此男
女者生大欢喜故称欢喜地。慈悲被物物荷
恩故称为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能成佛道生
卷二 第 931c 页 T34-0931.png
出般若。是诸佛之祖母故称为大女。十力无
畏等众生不知故不名为大也。次圆教以无
缘慈悲种三十二相业亦名为女。此女端正
有相以中道智慧为男。此男质直福德。十信
六根清净名为处胎。初住慈智男女双生。若
得此男不畏爱见大悲顺道法爱。亦不畏无
慧方便缚无方便慧缚。方便与慧俱解者。即
男女具足二求愿满也。变易两番可解。

复次
从五戒十善齐第六天已来皆无禅定。番番
悉是散心慧法狂男子也。但慧无定四禅有
支林一心名为男女福慧备也。从三界定慧
男女。男无破惑之功。女无生出无漏之力。此
无用之男女。从二乘通教等。慧有断惑之用。
则是干事之男。女有发生无漏绍继之德也。
从二乘通教所有定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虽
男而女。定则不能怀于中道之子犹如石女。
虽女而男。故大经云。二乘之人定多慧少不
见佛性。通教菩萨之人慧多定少亦不见佛
性。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唯有别教
登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此乃名为真正男
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
方称经文男则福德女则端正。故知借事表
法。何得作媒嫁解观音耶。第三从是故众生
去。是劝受持也。即为三。一劝持。二格量。三
结劝。持者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
不辩形质相对正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
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二格量为四。一格
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格量本者举三
多。六十二亿举福田多。尽形寿举时节多。四
卷二 第 932a 页 T34-0932.png
事具足举种子多。旧但三意今持名号多。凡
举四多为格量本也。次问答如文。次正格量
者。还举四少以格四多也。功德正等持名少
田少时少种子少。

问。何意以少敌多。

答。佛眼
称量不增不减。四多重倍功德正齐如此。格
量秋毫无谬。

问。何意等。

旧解有五。一云其福
实殊引物论等。此解乃是虚谈。观音遂无实
德可贵也。二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如供养
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无学。此亦非叹德之
意。乃是以下比高法应优劣尔。三心有浓
淡故令福不等。四时得解不得解。此二释皆
是前人心力致福。何关观音德高也。五有缘
无缘者。如供毁路人罪福浅。供毁父母罪福
深也。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
一多则非多。同入如实际实际正等无异。一
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
观音展转生非实者。则是一无一实一从无
量生故。多无多实多从一生故其理正均。故
言不异智者。无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
疑畏。故言正等也。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
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佛名
与观音名功德无差别也。又约观解者。二观
发中道二观实不等而言等者。以中道等故。
故言为等。如乞人等彼难胜如来故言等也。
三结成一时称名福不可尽。大品云。一华散
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如文第二问答。从无
尽意白佛言云何游娑婆下前。

问。何缘得名
佛。

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法身灵智冥应。境
智因缘名观世音。此义已竟。今问。云何游此
卷二 第 932b 页 T34-0932.png
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
生冥机等十义。一问二答。问即为三。一云
何游是问身业。云何说是问口业。方便是问
意业。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
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三不
护者。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
计校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别
亦无前后。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对即现一
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也。三无失者。众生根
机不同深浅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逗机
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失。三轮不
思议化者。若示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
示执金刚神身。亦示金刚心口。虽普现色身
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净名云。善
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
此乃不思义化故也。

问。意业云何可示。

答。圣
意无能测者。若欲示之。乃至昆虫亦能得知
也。佛答为三。一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初
别答还答三问。应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
意业问也。何以故。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
何身宜说何法。随而化之。故知应以是答意
也。现身是答身业。说法是答口业。故知具
答三问也。又但作二答兼得于三。论其现
身不止色阴而已。必具五阴。即兼答意也。口
亦依身即兼答口。若说法者不止如树木无
心。欲知智在说巧运四悉檀方便。即兼口以
答意也。二释俱明答三问也。从别答中凡现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身。而文阙二
界者。或指上品云菩萨身。或翻脱落或依
卷二 第 932c 页 T34-0932.png
古本正法华文。或言观音即是菩萨身。何须
更现若三解皆有难今所不用。今依古本为
明菩萨义故。然菩萨一界或权或实。种种应
化义不可阙。故释菩萨界也。又无地狱界身
者。或指上品或言苦重不可度。或言其形破
坏人见惊畏故不现。今明别释虽无总。答中
有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何得言无耶。又
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言止
代受苦不论说法。若依方等婆薮教化即有
说法。释论云。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
不敢遮。以此而推。应有地狱界身说法也。
若尔。十法界身则为具足。今通约十身四句
料简。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
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自有十界身度一界
也。若妙觉法身应实报土。为舍那佛受化之
人。纯诸菩萨皆求佛道更无异身。此一界度
一界也。若方便有馀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
上文云。而于彼土求佛智慧于此土为佛。亦
是一界度一界也。若同居土寂灭道场。初成
佛先开顿说。禀教之徒皆有见思烦恼之人。
而是圆机同感佛身。亦得是一界身度一界
也。若寂灭道场禀教之徒诸界不同。或人或
天龙神鬼等。又根性圆别两异。虽诸界不同
同见一佛身而为说法者。即是一界度多界
也。若有一界之机但见一界身现则不得度。
则示种种之身眷属围绕。共逗一缘。是名多
界身度一界也。若佛身菩萨身遍作十法界
身。遍入诸道各令得见。同其形像而为说法。
此是多界度多界。用此四句。历五味五时现
卷二 第 933a 页 T34-0933.png
身皆如此。

复次约说法多少者。如善财从百
一十知识闻诸法门。则多法为一人说。如
净名云。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
乃至为梵王说胜慧。为帝释说无常。一人用
一法为一人说。若如通教说般若三乘人同
禀。此则一法为多人说也。若是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开佛知见。此则多法为多人说。
复次因果相对明多少者。五戒十善因少果
亦少。声闻五停心煖顶等入二涅槃此因多
果少。支佛见花飞叶落即得道此因少果多。
诸菩萨万行成就万德果圆因多果亦多。观
音明了众生根之所趣。或示现身多少。或说
法多少。或修因多少。或證果多少。逗彼机宜
必无有差。有人云。现因身说果法。现果身说
因法现一身说多法。现多身说一法。或现身
而无说。此比十法界机狭。旧释三十三身为
三。初三乘人。二四众。三八部。各有枝末以
人天为圣末。以其是受道器故。童男童女
为四众未。可成四众故。执金刚为八部末。
同有大力故。若尔。执金刚力大何意为末。
答此最在后为掩迹故也。今明三十三身文
为八番。一圣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众身。
五妇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刚身。
明其次第出自人意尔。一明圣人先明佛者。
为是应佛为是化佛。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
若一时欻有为化。应同始终名应。若寻此
文明于应义也。

问。何不以真佛为众生说法
而以应耶。

答。佛身多种。若应化非真佛。亦非
说法人。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
卷二 第 933b 页 T34-0933.png
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渊远不可说示。云何能
解。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况下地凡夫为示
真身耶。如为牛羊弹琴不如作蚊虻之声。若
从妙觉应。为实报圆满相好光明无量。同四
十一地实报土众生。为说一实谛正真之法
而教化之。如此之应非馀界所堪也。何以故。
此等诸地已分入地位。不可以馀界身应。亦
不得以馀佛身应。如此应者唯应彼土。非馀
土所堪也。

复次变易土明应佛者。小乘经云。
三界外无生大乘五种意生身方生方便土。
此即三界外受生生变易土也。释论云。法性
身菩萨生三界外。既有生宁无应佛。法华云。
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即是此义也。此应佛即有两相。一示胜应身。圆满相海如前
实报之应。二示劣应。令见者劣于前。但为二
佛更不示为种种诸身。何故尔。五种意生
利钝之别。赴此根性故示二身。但说次第不
次第两种大乘。故不须馀身馀法化也。若圆
人无明未破及已分破。别人于回向中及分
破无明者。此人生于彼土则利。别人未修未
破。及通教断惑者。三藏中断惑者。生彼皆钝
也。凡圣同居土明应佛者。土有二种。一净二
秽。如富楼那土西方等土。其中众生具三毒
见思。无三恶名果报严净。此名净土。如此娑
婆三恶四趣荆棘丘墟。是名秽土。若净若秽
皆是凡圣同居土也。二土众生各有二种。根
利浊重根钝浊重。根利浊轻根钝浊轻。浊重
者若娑婆众生身形丑恶矬短卑小。命止
八十或复中夭。烦恼炽盛诸见心彊。时节粗
卷二 第 933c 页 T34-0933.png
险。是为五浊重也。净土不尔。是为五浊轻也。
何故尔。不多修福德生重浊土。多修福德生
于轻土。若秽土中生有戒乘俱缓。有乘急戒
缓。有乘缓戒急。有戒乘俱急。戒急受人天
身。乘急有感圣之机机有二种。一大二小。小
机则示三藏佛身说法。大机应以舍那佛身
说法。是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顿机所感即
见舍那菩萨与百千围绕处胎说法。十方众
圣皆在胎中。出胎光明遍满寂灭道场。成卢
舍那佛转一实谛无量四谛等法轮。譬如日
出高山前照。即闻顿教见佛性得度也。故涅
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
醐。此之谓也。若小机之人感佛。正念入母胎
出生王宫。六年苦行树下坐草。成老比丘佛。
于鹿野苑转生灭四谛法轮。拘邻五人初得
甘露悟小乘道。既非醍醐未名得度。故云。但
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堪
大教如聋如哑。于其无益于大教中。止有冥
勋之力。取譬如乳。闻方便说三界断见思
时。尔时转乳名酪。次闻方等四种四谛。用大
弹小耻权慕实。起殷重心名为生酥。次闻
般若三种四谛转教。其心稍纯名为熟酥。次
闻法华舍三方便。但说一实佛之知见。声闻
疑除受记作佛。菩萨迷去增道损生。尔时名
为醍醐。菩萨之人处处得去。钝者亦同二乘。
二乘之人始自于此得见佛性。故云。始见我
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證前大机
人初得醍醐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
令得闻此经入如来慧。即證小机始于法华
卷二 第 934a 页 T34-0934.png
得入醍醐也。若复有钝根于法华不悟。更于
般若调熟至于涅槃。说胜三修。即明常住得
见佛性。乃是醍醐。是为同居秽国示现佛身
说圆渐法。或示种种身说圆渐法。四句此开
五味义。秽国既尔净国亦然。既有利钝两机。
宁不顿渐二说以明应身及说法也。此中应
明别圆本观所起慈悲。今遍法界起应例前
思之云云。

问。经但言游于娑婆。不言实报方
便等国。

答。总答中云游诸国土诸是不一。岂
止独娑婆耶。又如大本。文云。若能深观见我
在耆阇崛山共声闻菩萨僧。此即娑婆而是
方便也。又云。即见我纯诸菩萨无声闻缘觉
者。即此是实报也。故约二土明义无咎。

问。
二土同称为法性云何异。

答。真谛中道此则
大异。次明应以菩萨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
藏通别圆等辅佛不同。若佛于实报作佛。观
音即为实报菩萨形。或作方便土菩萨形。或
作同居土菩萨形。赴利钝两缘。赴利缘者即
如华严中法慧金刚藏等。赴钝缘者或如弥
勒等。若佛转五味法门。法门兴废辅佛菩萨
亦节节兴废。若权若实广利众生。此中亦应
明别圆本观机应。次明应以支佛者。如文殊
二万亿劫作支佛。化众生现身说法。次明应
以声闻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声闻。或作
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庄严。四枯四荣引导众生。次引华严中诸菩萨比丘入法界所
见住不思议法门者。成此义也。次引大经四
种观十二因缘观。别圆本地慈悲不取不舍。
今作四种圣人普应一切。

问。佛云何度佛。

答。
卷二 第 934b 页 T34-0934.png
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地佛。何意不得。如人
亦能度人云云。二明梵身者。梵即色天主名
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言
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
之主也。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
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四句
现身以权引实。应以帝释身者。此地居天主
也。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言能。桓只
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罗名主。能作天主。
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四
句现身以权引实。自在天是欲界顶。具云婆
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
即是魔主也。净名云。多是不思议解脱菩萨
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
即是佛界。四句现身以权引实。大自在即色
界顶魔醯首罗也。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
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
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
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
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
天最胜故非第六天。释论云。魔醯首罗此称
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天将。未知此
是同名为即指王为将。天大将军者。如金光
明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健提天中力
士。释论称魔醯首罗如前。又称鸠摩伽。此云
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韦纽此称遍
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乌。皆是诸天大将。
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四句相对。小王身
者。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就人王中四种
卷二 第 934c 页 T34-0934.png
转轮王自有大小。如非四轮王者名粟散王。
自有小大。中国名大附庸名小。传传相望。今
言小者。小尚为之何况其大耶。此亦有四
句。何独为福业受报。入同居土具足化他。
共修功德慈心利物。是为王也。长者身者。应
释十长人之德内合法门。居士者。多积贿货
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宰官者。宰主义官是
功能义。谓三台以功能能辅政于主故云
宰官。郡县亦称为宰官。宰政民下也。婆罗
门者。称为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人以称
之也。一一身皆有四句本观。次列四众释如
旧。次妇女者。不明小王妇女者。王家禁固不
得游散。化物为难故不作。若如妙音即云于
王后宫变为女像也。童男女者。取妙庄严
二子释之。华严童子算砂嬉戏也。七明八部
者。上列大威德天。今更举二十八天等。或可
星宿掌人间者也。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
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
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
轮王大福人藏也。肇师但出三不出天龙。夜
叉此云捷疾。此有三处。海岛空中天上。传传
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
乾闼婆此云香阴。帝释乐神。在须弥南金刚
窟住。天欲作乐其心动。什师云。在宝山中住
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也。阿脩罗千头二千手。
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此云无酒。一持
不饮酒戒。男丑女端。在众相山中住。或言居
海底。风轮持水如云居其下。上文云。居在
大海边。有大力口诃日月。日月为之失光。掌
卷二 第 935a 页 T34-0935.png
搏须弥须弥为之跛𨁟。入海齐腰。见天饮
甘露。而四天下采华。置四海中酿。海中众
生业力持。进失甘露退不成酒。即断酒故云
无酒。神不饮酒故得大力也。迦楼罗者。此云
金翅。翅头金色因以名之。此鸟与龙约汝绕
须弥令断。我搏海见泥。我不如输子为汝给
使汝不如输子与我啖。天力持须弥不可断
故龙输子。卵生食卵龙。不能食三生。湿生
食二胎生食三。化生食四。紧那罗者。天帝丝
竹乐神。小不如乾闼婆。形似人而头有角。亦
呼为疑神。亦为人非人。今不取人非人释紧
那罗。此乃是结八部数尔。摩睺者。什师云。
是地龙。肇师云。是大蟒腹行也。八部皆能变
本形在座听法也。金刚非八部数。手执此宝
护持佛法。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诸天。即大
权神也。经云。是吾之兄。

问。上界身可化下。下
界身云何化上。

答。菩萨所为应以得度乃应
之尔。如王闻蚁斗。第二从成就如是功德
者。是总答也。此则结别开总。成就如是功德
是结别也。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是总答也。诸
名不一。横则遍周十方。竖则冠通三土。随机
变现何止三十三身。托化逐缘岂局在娑
婆世界。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游诸国土
总明所化处广。度脱众生总明得益广。言虽
略上义极广前故。称为总答也。善财入法界
文虽广义未必该十法界。地人见文广判为
圆宗。见法华文略判为不真宗。若寻此意无
不真之义也。三从是故汝等去。是劝供养也。
佛答前问先总后别。末劝受持而众生仰
卷二 第 935b 页 T34-0935.png
荷冥益。但可持名秉字而已。故前开三段始
终开合于义相称。佛答后问前别后总。末
劝供养众生既荷显益。见色闻声故劝供
养。此则开合始终相称。而总别前后者互举
尔。有人以总答为叹德。此分文伤义。

问。后
劝供养受旨奉璎珞。前劝持名何得无耶。

答。
默然持名故不彰文。供养事显须脱璎珞也。
又欲成冥显义前是显机。更持名默念即成
冥机。后是冥机。复更供养即成显机。合二
义具足。

问。亦应更成二应耶。

答。二机既具必
知有应。故不更说。初劝供养。二奉旨。初又
二。先称美功德如文。二出供养之意。意者正
由能施众生无畏从德受名。众生于畏得脱
为作此名。德既无量名亦应多。不可说不可
说也。奉旨供养中为六。一奉命。二不受。三
重奉。四佛劝。五受。六结其德。经文不定。或
众宝璎珞或珠或众宝珠。此翻译减长尔。
众宝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

若依璎珞经。
从初住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摩尼璎珞。今无
尽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两金。

答。此略言百
姓万氏尔。实不啻堪此也。若就观解者。
将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颈者表中道一
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
在颈。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
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著无依无
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
珞。庄严法身也。百千是十万。此表一地有万
功德。即十万也。法施者。旧云。如法施重法施
求法施学法施皆名法施。无尽意重法故施
卷二 第 935c 页 T34-0935.png
也。今明如法施也。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是
法财。即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
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
是法施。不肯受者。事解无尽意奉命供养。我
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须逊让。观解者。不
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重白悯我者。或
可请上悯下。或可地位相齐故相悯。或可我
为四众故施。仁悯四众故受。以无所受而受
诸受。佛劝悯者。即是悯一切众生及四众
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二分者。表
事理二。因奉二佛者。将二因趣二果也。理圆
即法佛。事圆即报佛。二佛表二果也。第三从
持地说去。叹闻品功德也。文云。闻是观世
音者。是闻上冥益一段问答也。普门品者。是
闻显益一段问答也。此中明自在业。者若是
凡夫之业为爱所润。有漏因缘不得自在。观
音为调伏十法界。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
受生。不为烦恼所累。故言自在业。为中道第
一义谛所摄。于二谛中得自在无等等者二
乘虽出三界犹有上法非是无等。佛是极地
故言无等。发求佛心故言无等等。等于佛
也。又约心。心中具足八万四千法门。若发
实相心即是等八万四千法门也。亦是八万四
千波罗蜜。亦是八万四千尘劳门为如来种
故。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
今发初心等于后心。初心难发故言是无等。
等于后心名无等等。此即四悉檀意明发心
也。发心有三。一名字发。即五品弟子。二相似
发。是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即初住已上此。
卷二 第 936a 页 T34-0936.png
发心是真发心也。
观音义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