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义疏-隋-智顗卷一

卷一 第 921a 页
卷一 第 921a 页


No. 1728 [cf. Nos. 262(25), 1729]
观音义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文既别出大部。有人亦作三段分文。谓初
问去为序。佛答去为正。持地去为流通。复有
云经家序者为序。无尽意白佛去为正。持
卷一 第 921b 页 T34-0921.png
地去为流通。今师有时亦作三段。有时不作
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
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
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
用也。若作问答分章则有两问答。初问答明
观音树王冥益等义。后问答明普门珠王显
益等义。就前问答为二。一问二答。就问为四。
一时节。二标人。三敬仪。四正问。一尔时者
尔言即也。即是说东方妙音弘经已讫。次说
西方观音弘经之时故言尔时。或可大众已
闻妙音弘经欢喜已竟。宜闻观音发心生善
之时。故言尔时。或可时众疑于妙音。若为
利益上来说法破众疑情已竟。时众有疑观
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时。故言尔时。或可时众
机在妙音闻即得道。如二土菩萨得道已竟。
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须闻观音。故言尔时。诸
佛如来不空说法。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
正是敷演四悉檀时故言尔时也。二标人者。
即是无尽意也。名无尽者。非尽非无尽为
对小乘名尽故言无尽。小乘明尽为对尽智
无生智。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也。又云。何
无尽所谓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故
言无尽。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
无尽也。又大集经释无尽意。东方过十恒
沙国微尘世界。国名不眴佛号普贤。纯诸菩
萨无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灭不生不出。
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是为念佛。即见佛时即
具六波罗蜜得无生忍。所谓不取色即檀。除
色相即尸。观色尽即羼提。观色寂灭即毗
卷一 第 921c 页 T34-0921.png
黎耶。不行色即禅。不戏论色即般若也。身
子问。谁为汝作字名无尽意。答曰。一切诸法
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无上菩
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
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
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心故
不可尽。众生性无尽。教化众生无尽。知一切
法性无尽故无尽。是名菩萨发心无尽。又檀
波罗蜜无尽。乃至方便无尽。凡八十无尽。八
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
尽意也。又净名云。何谓为尽谓不尽有为。何
谓无尽不住无为。华严有十无尽法门如此
等经皆就假名。分别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以
明无尽意。又如胜鬘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
亦复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经云。一切法
趣意是趣不过。意为法界意则非尽非无
尽。如是无尽例如非常非无常是乃为常。又
净名云。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
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故知非尽非
无尽是真无尽义。又大品经云。痴如虚空不
可尽。乃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色不可尽乃
至识不可尽。如此等经皆约中道之理。以名
无尽。通达空假中三谛之法不可尽。故名无
尽意菩萨。亦名无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义。
不可说不可说不能具载。菩萨者。外国云摩
诃菩提质多萨埵。此云大道心众生。始心行
者为烦恼所生。二乘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
菩萨为福德所生。别圆为中道所生。故大品
云。如来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如来身菩萨
卷一 第 922a 页 T34-0922.png
为众行生。故言众生发心求佛。故言为大
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众生。广释
菩萨义如别记。三敬仪者为三。一起二袒三
合掌。起者礼云请益起请业起。菩萨于佛备
其二仪故言起也。观释者菩萨常修远离行
故言起。亦是契诸法空空即是座。于此空无
所染著故言起也。又菩萨安住空理理本无
起。悯众生故乘机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
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起即
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也。偏袒右肩者。
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
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此方以
袒为慢。然古有须贾肉袒谢于张仪露两
髀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观解者。覆露
表空假二谛。又表权实实不可说。如覆左表
有冥益权于化便。如露右表有显益也。合掌
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
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
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观解者。昔权实不
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阴。仁王经云。法性
色受想行识。此即实智真身亦有五阴也。应
化因缘亦有五阴也。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
阴也。众生生死果报亦有五阴也。圣人为化
众生示有应身五阴。是则权实阴殊。若众生
法性理显。圣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合掌
表于返本还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故合
掌也。向佛者。表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也。亦
是行人分證权实合。向于究竟权实合故言
向佛也。四发问者。此下有两番问答。初番
卷一 第 922b 页 T34-0922.png
问观世音后番问普门。前问为三。一称叹。二
标所问人。三正问。大经云。汝具二庄严能问
是义。我具二庄严能答是义。今无尽意具二
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严。咨发如来。如来究
竟具二庄严。当答此义。释论云。问有多种不
解问试问赴机问。今无尽意即是赴机问也。
世尊者。即是称叹尊号十号具出释论。用彼
释此观世音菩萨。即是标所问之人也。具如
前释。何因缘者。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若
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
缘。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如上释也。第二佛答即
为三。初总答。次别答。三劝持。就初总答为
二。一明机。二明应。就机为四。一标人数。二
遭苦。三闻名。四称号。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
量而言百千万亿者。此乃通途商略。业同者
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降复有何量。
如一狱复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一一品格
复有百千万亿罪人。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
一品罪苦。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
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所以
举多数者。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
有机一时能应。皆得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
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
应大也。二明遭苦者。即是受诸苦恼也。此语
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苦
恼是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百千
万亿。上明数同下明业别。用此意历十法界
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也。今言受苦恼
卷一 第 922c 页 T34-0922.png
者。正是现遭苦厄也。此苦由于结业果多故
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遍该十界不
止人道而已。后别答中文广而意狭。别举人
间七难而已。故此处总答也。三闻名者。上明
遭苦次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闻有
四义如别记。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闻
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是思慧。一心称名。
即修慧。此文虽窄三慧意显。四称名者。称
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馀
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
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
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
意。故名事一心也。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
或广称如下文。南无者。归命之辞。皆是事一
心称名也。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
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
名无称。是为理一心称名也。二应者。先明应
次明解脱。应有多种。三教之应应不一时。圆
教观音一时圆应众机厄急应速。一时闻
即称是机速。称即应是应速。皆得解脱者。
即是蒙应利益也。皆者非但显于多机众益。
亦是显于圆遍之应也。或时为机速应速平等
利益速贴文。

问。十法界众生无量机既无
量。云何一时令得解脱。

答。譬如父母念子心
重多智多才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
拔之。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
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馀裕。安
乐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
卷一 第 923a 页 T34-0923.png
化世。即此意也。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
遍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
耶。又如磁石。亦类明镜。又是入王三昧力
一时十番利益一切。此义具在大本玄义。

问。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今见称唱累。年不蒙寸
敩何也。

答。经云。一心称名有事一理。一二
途。无取可能感圣。譬如临镜背视对谷闭
口。何能致影响耶。第二别答为三。一口机
感应。二意机感应。三身机感应。就口机为二。
初明七难。次结口机。有人云。次第三机者
口显居前音成由意意识成身也。通论口机
亦脱三种苦。但先除果苦。次除苦因。次满愿
与乐。

问。此中明拔苦那忽与乐。

答。少分与乐
欲引接之也。

问。何意不与其乐因。

答。因非
引接故不与。又其文在后为说法是与乐因。

问。悲门既少分与乐。慈门应少分拔苦。

答。前
悲全拔苦已竟后但与乐。无苦可拔何论少
分。有人解七难为两双一只。火水无识为
一双。鬼非类为一只。王贱是类为一双。鬼
开去来王论轻重故成七难也。次第者火水
无识为难则重。鬼虽有识非类为次。王贼有
识是类故轻。然鬼王相间初以鬼比王。王轻
则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鬼轻。此二相似故
间出。有师以风足为八难。有人弹之。文云。
称名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不道风为难。今
明圣人赴机何必如此情卜。次第何必不次
第。今不同前者。此本明赴机拔苦。那得更以
与乐间之。今言次第者。先入国随俗赴口
机为初。意冥身显以为次也。若寻经意一时
卷一 第 923b 页 T34-0923.png
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经不云次第观机。那可
作次第释耶。他既作七难次第。今还复作对
之耳。入火即有焦身绝命之忧。最为卒重故
居初。水漂沈浮小缓于火。罗刹虽暴如经云
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子受乐。时节
犹长。然后顿食。此复缓于水。王难非即得即
戮。研罪虚实实刑虚赦。不同于鬼一概并食。
故复次罗刹也。鬼来取者无的所取。衰乃逢
害逃脱可免。不同王法定判死生。故复次
王难也。枷锁节身不虑失命。但有禁固之苦
小缓于鬼。怨贼觅宝输宝即毕。若能卑辞善
巧方便即可免脱。此一往次第尔。至如凶贼
忽发与火烧何异。

问。诸难众多何意取七
耶。

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种成身。还以六种自
害。如人共七难同住复以七为难。今通用七
难等来表六种也。火水风即表身内三种也。
刀杖枷锁表地种也。鬼贼王等表识种也。三
千大千世界表空种也。云何空得为难。如人
身有内空。四大围之识于中住。何异大千界
围地水火风。王鬼贼等于中住耶。空为难者
空是来难之由。如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若
虚疏众疾逼恼。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则
进能来难。故空亦成难。识种是难者心识耶。
计横起爱见毁灭法身慧命。如王鬼贼劫夺
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是难。所以不多取者
正应表此。假令多举诸难亦是表此一。火难
为四。一持名即是善为机。二遭苦即是恶为
机。三应。四结。上总云受诸苦恼未判其相。今
别答故举水火等也。释诸难例为三意。一贴
卷一 第 923c 页 T34-0923.png
文。二举事證。三观行解释。贴文者。持者口
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
觉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若有设
有复有皆是不定挑脱之辞也。馀皆难起方
称名。此中前持名而遭难。此或是前后互
出尔。今为火难卒暴须预忆持。忆持必无
此难。设脱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从恶称
之为设。如慈童女因缘。若能至意修孝不遭
火轮。违母绝发受地狱苦。此是秉孝不纯
广出因缘。云云。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
差忽忘。设入大火若能忆先所持。即得免
难。火难既重机亦须深。故先持后脱其义可
见。威神力是结火难也。次约證者。晋世谢
敷作观世音应验传。齐陆杲又续之。其传
云。竺长舒晋元康年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
草屋下风岂有免理。一心称名风回火转
邻舍而灭。乡里浅见谓为自尔。因风燥日。
掷火烧之。三掷三灭。即叩头忏谢。法力于鲁
郡起精舍。于上谷乞得一车麻。于空野遇火。
法力疲极小卧。比觉火势已及。因举声称
观。未得称世音应声火灭。又法智遇野火。头
面作礼至心称名。馀处皆烧智容身所无损。
又吴兴郡吏此皆记传所明非为虚说信矣。
三就观行释者。火有多种有果报火业火烦
恼火。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
三乘人。果报火难者。从地狱有上至初禅皆
有火难。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
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焦然。畜生
燠煮汤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故。
卷一 第 924a 页 T34-0924.png
若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都尽。
初禅已下无免火灾。凡一十五有众生百千
万亿诸业苦恼。持是观世音名火不能烧。何
但止就阎浮提人作解耶。直就一十五有果
报。望旧解火诚可笑哉。馀九番非彼所知。
次明修因恶业火者。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
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
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术婆伽欲
火所烧。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破
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若能称名得离恶
业。故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
秽今得清净。由斯菩萨威神之力也。次明烦
恼火。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
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轮转堕落为火
所烧。生死蔓延昼夜不息。勤求方便竞共推
排争出火宅。称观世音机成感应。乘于羊
车速出火宅。入有馀无馀涅槃。即得解脱也。
次明支佛。次明六度行。次明通教。次明别
教。次明圆教。次明变易土钝根人。次明变易
土利根人。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时并为五
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
火难恒逼。称观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脱。一
一当其法门细作机感之义。

问。菩萨住何法
门而能如是耶。

答。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别圆两
观。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应。所以者何。菩萨
元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
悲誓当度脱。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
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八胜处中
有火胜处。十一切处中有火一切处。皆起慈
卷一 第 924b 页 T34-0924.png
悲当为众生灭烦恼火。又观诸火悉是因缘
所生法。体之即空。又从火空而观火假分别
因缘。又观火中见火实相。如是次第节节皆
有慈悲誓当利物。今住补处力用无尽。以本
誓力熏诸众生未曾舍离。随有机感即能垂
应。若事火起称名求救。即对本时果上慈悲
拔苦与乐。恶业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
烦恼火起即用无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
节节相关。若众机竞起一时牵感。慈悲遍
应皆得解脱。如华严第四十云。善财诣进求
国。见方便命婆罗门修苦行求一切智。有
大刀山四面火聚。从刀山上自投于火。语善
财云。能入此者是菩萨行。善财生疑言是邪
法。梵语善财。莫作此念。此是金刚大智人欲
竭爱海。自在天云。此菩萨五热炙身。令我灭
邪见离我心诸魔。又云。菩萨炙身时。我等宫
殿犹如聚墨。我即发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
天于烦恼中得自在法门。乃至龙鬼阿鼻皆
发菩提心舍本恶念。善财闻空中语已。即时
悔过。登刀山入大火聚。未至得菩萨安住三
昧。入火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此火山
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故举
彼经火法门如此。證成观音火法门慈悲救
苦十番利益也。次明菩萨本修圆观所起慈
悲者。但观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诸法入火字
门于一火门虽无分别。明识一切果报火业
火烦恼火等。明了通达。无缘慈悲遍覆一切。
是为火门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萨以本
地誓愿。普应众生如磁石吸铁。虽无分别而
卷一 第 924c 页 T34-0924.png
分别说者。以十五三昧救果报火。用二十四
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
六度别圆等入空烦恼火。还用二十五三昧
救别教山假火。还用二十五三昧圆救圆教
人入中烦恼火。虽应入诸火不为诸火所烧。
大集经云。譬如虚空火灾起时所不能烧。菩
萨亦如是。以不思议慈悲。普应一切皆得解
脱也。常途释七难。止解得救人中苦。失二十
四有及变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
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第二水难者。亦为
三意。一贴文。二引證。三观释。贴文为三。
一遭水是有苦。二称名是善。三得浅处是应
也。

问。何意言为大水所漂。

答。小水不成难或
戏故入水亦不成难。欲论其难故言大水所
漂。火难所以言入者。小火亦能断命。若故
入若不故入。入则害命。今举其重难。重难
既救何况其轻。是故言其入火不言入水。言
其大水亦言大火。水论其浅即成应。火犹
少在未成应也。二引證者。应验传云。海盐有
溺水同伴皆沈。此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困倦
如眠。梦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船人
送达岸。不复见人船。此人为沙门大精进。又
刘澄随费淹。为广州牧。行达宫停遭风。澄
母及两尼声声不绝唱观世音。忽见两人
挟船遂得安隐。澄妻在别船及他船皆不济。
道囧三人乘冰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
人次没。囧进退冰上必死不疑。一心称观世
音。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径得至岸。此例甚
多。皆蒙圣力也。三约观解者。果报水至二禅。
卷一 第 925a 页 T34-0925.png
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大小乘。如地狱镬
汤沸屎咸海灰河流漂没溺。饿鬼道中亦有
填河塞海。畜生淹没冲波致患。阿脩罗亦有
水难。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禅汎瀁无岸。是时
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何况永免耶。次恶业
水者。诸恶破坏善业者。悉名恶业波浪爱欲
因缘之所毁坏。澍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放
舍浮囊。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何
必洪涛巨浪耶。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也。
次次明烦恼水者。经云。烦恼大河能飘香象。
缘觉观爱欲之水增长二十五有稠林。潦
水波荡恼乱我心。暴风巨浪有河洄澓没
溺众生。无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
由可登。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机。运手动足
截有生死险岸。前途遥远一心称名。若发见
谛三果皆名浅处。无学为彼岸。次支佛侵习
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次别教断四住
为浅处。断无明为彼岸。次明圆教六根清净
为浅处。入铜轮为彼岸。变易中分分是浅处。
究竟无明方称彼岸。

复次初果免见流。三
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圆教方免无
明流。菩萨所以遍应水难者。皆是本修别圆
二观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所以者何。菩
萨修别观时。见众生漂果报水。起誓拯济。
菩萨修戒定时。以善治恶。于诸禅定水光三
昧水胜处水一切处。皆起慈悲以善攻恶。
又从水假入空发真无漏。从空出假达水因
缘。入水中道见水实相。节节法门皆起慈悲
熏诸众生。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众生报水
卷一 第 925b 页 T34-0925.png
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
悲救恶业水。三观慈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
皆得解脱。如华严三十八明。善财至海门国。
海云比丘为说普眼经云。十二年来常观此
海渐渐转深。大身居止珍宝聚集。如是观已
则见海底生大莲华。无量天龙八部庄严华
上。有佛相好无边。即申右手摩于我顶。为说
普眼经千二百岁。一日所受阿僧祇品无量
无边。若以海水为墨须弥聚笔。书写此经不
能得尽。当知水法门摄一切法。亦如大品阿
字门具足一切义。观音于水法门久已通达。
故能遍应一切水难。

复次本修圆观法门。无
缘慈悲遍应一切者。观水字门。十法界趣水
字是趣不过。水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
十法界趣水是俗谛。水尚不可得即真谛。云
何当有趣不趣。即双非显中道第一义谛。如
此观水字十法界三谛之法。即起无缘慈悲
遍熏三谛十法界众生。故能圆应一切。若分
别观者。以十六三昧救果报水。以二十四三
昧救恶业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
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
于有流中令无染湿。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
入中无明流水。一切一时俱得解脱也。第
三罗刹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事。三
观释。贴文又为二。一明难。二结名。难中为
五。一举数。二明遇难之由。三遭苦。四明机。
五明应。人数者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
明入海求珍结伴无定。难无定数终不可独
往。故举百千也。贤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
卷一 第 925c 页 T34-0925.png
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入海也。
次遭风是难由约下文證。今若开风为正难。
下文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此岂不独是
罗刹难也。难由正应无在由者。何但由风。
由风堕难由入海遭风。求宝入海由贪求珍
宝。展转相由风灾难切。故风是堕难之由
也。七宝是正宝珠是伪宝。又如意珠宝最
上。今言等者等上等下诸宝也。楼炭云。巨
海有七种似宝一百二十种真珠宝。黑风者。
旧云风无色吹黑沙故尔。有人弹云。沙中
无船水中无沙。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云尔。
今还例此难。水中无云云中无船。何得弹沙
而取云。风能吹黑云何意不能吹黑沙。请
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风黑赤
青天地火也。受阴经明五风。阿含亦云。有黑
风风加以黑怖之甚也。罗刹是食人鬼人尸
若臭能咒养之令鲜。复有啖精气鬼。人心中
有七渧甜水和气精神。鬼啖一渧令头痛。
三渧闷绝。七渧尽即死。一人称名馀者悉脱
者。同忧戚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
觅福故俱获济是均。若后值贼则同声者。陆
地心多不并决。须称号令。使齐与水难为
异。何意就此结观音之名。此正就一人称名
而赖兼群党。明慈力广被救护平等。显观音
之名也。二约事證。应验传云。外国百馀人
从师子国汎海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
便欲尽食。一舶众人怖称观音。中有一小乘
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索此沙门。沙门
狼狈学称亦得免脱。次观释者不但明世界
卷一 第 926a 页 T34-0926.png
中风。黑业名风。华严云。嫌恨猛风吹罪心火
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道。失人道善
宝及无漏圣财。从地狱上至三禅。皆有果报
风难。如僧护经明地狱种种形相。疾风猛浪
没溺破坏。饿鬼所啖若鬼道中寒风裂骨身碎碑。䃀畜生飞走之类倾巢覆卵何可胜
言。脩罗亦有风灾。若风灾起时诸山击搏。
上至三禅宫殿碎为微尘。当此之时谁能
救济。唯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以王三昧力。
或以手障或以口吸。无量方便令得解脱也。
次明若修诸善恶。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
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大经云。罗刹妇女
随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复食其夫。急
须称观世音菩萨。以慈悲力能令解脱。次明
二乘人采圣财宝。为烦恼风吹慧行船。行
行舫堕见爱境。为见爱罗刹所害。若能称观
世音得脱见爱二轮。永得免二十五有黑
业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圆变易等。入
烦恼海采一切智宝。八倒暴风所吹飘。诸行
船堕二边鬼国。用正观心。体达诸法不生不
灭。入实际中。即得解脱。鬼义合前后章故
不重说也。法界风难无量一时圆应者。皆
由别圆慈悲所熏。菩萨本修别观。见事中风
即起慈悲修戒定。见恶业风即起慈悲修三
观时。节节慈悲令入风实相王三昧中。以事
慈悲救果报风。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三观
慈悲救烦恼风。故能十番拔难。若作圆观论
机应者。但观风字门具照十法界。三谛宛然
通达无碍慈悲遍覆。若分别说王三昧者。以
卷一 第 926b 页 T34-0926.png
十七三昧救果报风。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
风。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从假入空
烦恼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无知风。
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风。变易可
解。如是遍救法界。一切一时皆得解脱也。第
四明刀杖难者。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
观释。贴文为三。一遭难即是苦。二称名即
是善。三应。今言刀杖段段坏者。明人执杀
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力大。

问。水火何
不令再灭耶。

答。刀杖折再来重明圣力。水
火灭后谁复持来。既无持来灭何所显。今只
令绝炎不烧洪流更浅。存显力大各有其意。
不得一例作难也。二约事證者。应验传云。
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本供养金像
带在髻中。后伏法刀下但闻金声。刀三斫颈终无异。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
有一人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苌寇蜀。此人
与苌相遇。苌以手斫之闻顶有声。退后看像
果见有痕。其人悲感。宁伤我身反损圣容。
益加精进。晋太元高简荣阳京人。犯法临刑
一心归命。钳锁不复见处。下刀刀折。绞之
寸断。遂卖妻子及自身起五层塔在京县。宋
太始初四方兵乱。沈文秀牧青州。为土人明
僧骏所攻。秀将杜贺刑妻司马氏云云。三
明观释者。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恶业亦
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
从地狱去即有刀山挂骨剑树伤身。锯解屠
脍狼籍痛楚。饿鬼更相斩刺互相残害。畜生
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触突。又被剉切㓟剥。脩
卷一 第 926c 页 T34-0926.png
罗昼夜征战。龙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
白刃却怖难诛。复有横尸塞外。复有衔刀东
市。天共脩罗斗时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
失命之苦。若能称观世音。若应刑所刀寻
断坏。若应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次明
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
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
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复
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
升受乐。即菩萨力也。次明声闻人厌患生死。
即时观三界见思剧于刀箭。故大经云。宁以
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爱诈亲善
六拔刀贼。趣向正路如为怨逐。大论云。譬如
临阵白刃间。结贼未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
室居。如人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五
苦章句云。十二重城三重棘馆五拔刀人
守门。尔时思惟如此怖畏何由得脱。著于正
路。须一心称观世音。三业至到机成感彻。则
能裂生死券度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
欲主魔王无如之何。次明支佛。次明六度
行。次明通别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
慧命者。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别刀杖
脱二死地。岂非法身慈力耶。复次明刀杖机
应遍法界者。良由本修别圆观时。见诸锋刃
伤毁。即起慈悲我当救护。修善遮恶时。于
善恶业复起慈悲。若观刀杖是因缘生法修
三观时。复起慈悲愿行填满。今住王三昧
中。无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对果报刀箭。修善
慈悲救恶业刀箭。三观慈悲救烦恼刀箭。刀
卷一 第 927a 页 T34-0927.png
杖是质碍属地字门摄。菩萨于质碍地门通
达明了。如华严四十明。弥多罗童女于师子
奋迅城师子幢王宫中。处明净宝藏法堂。不
可思议庄校此堂。一琉璃柱一金刚壁一
摩尼镜。诸宝诸铃诸树诸形像诸璎珞中。住
是一切质碍具内。悉见一切如来从初发心
行菩萨道。乃至成等正觉入灭。皆于中现无
不明了。如于净水见月影像。此法门名般若
普庄严法门。善财入此地法门时。能得不可
说陀罗尼大慈大悲陀罗尼。能作佛事陀罗
尼。一切法无不具足。当知地字门普应一切
令得解脱也。

复次圆观观地大质碍之法。摄
一切十法界三谛宛然。明了在地门中。圆起
慈悲遍于法界。寂而常照无机不应。若欲分
别说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以
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
入空烦恼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无知
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
一时皆得解脱。第五鬼难亦为三。一贴文。
二约證。三观解。贴文为四。一标处所。二明
遭难即是苦。三称名即是善。四应。三千大千
满中者。此假设之辞也。若言满中复。更从何
处来。知是假言尔。上水火何不假设满大
千耶。鬼有心识相延故满假设为便。水火无
心假设为难。鬼所以畏者观音有威有恩。若
非怀恩则是畏威。所以闻名尚不能加于恶
眼。岂容兴害心。害心恶眼二俱歇也。次约事證者。次观解者。若果报论鬼难者。地狱道亦
应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恼
卷一 第 927b 页 T34-0927.png
于小鬼。畜生道鬼亦啖畜生。人中可知诸天
既领鬼何容为鬼所恼。如阿含中云。有大力
鬼忽坐帝释床。帝释大瞋鬼光明转盛。释还
发慈心鬼光明灭即去。天主既为鬼所恼。
何况四王脩罗道耶。如是等处鬼难怖畏称
观世音。即不能加害也。次明修因者。自有恶
业名为鬼。自有鬼动三毒。如阿含云。淫亦有
鬼鬼入人心则使人淫佚无度。或鬼使瞋使
邪。当知鬼亦破善。三毒当体是鬼者。淫破梵
行。瞋破慈悲。贪鬼恼不盗戒。嗜鬼恼不饮
戒。乃至十善诸禅亦如是。皆为恶业鬼毁
损。人天动不动业若能称名即不加害也。次
明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若论
此鬼即得满三千大千世界。非复假设之言。
何以故。以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
界合有九十八。岂不遍满。此鬼欲来恼二乘
人乃至六度通别圆等行人。大经云。唯愿世
尊。善良咒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
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若称名诵念
观智成就。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不能为
害也。次别圆本观慈悲机应者。别观菩萨初
发心时。见诸恶鬼恼乱世间。无能救解。如讫
拿迦罗等恼毗舍离。是故菩萨兴起慈悲为
作拥护。若修诸善为恶所坏。亦起慈悲令善
成就。若观此鬼及以业鬼。皆是因缘生法从
假入空出假入中。皆节节慈悲誓愿。于诸烦
恼深达实相成王三昧。以誓愿熏修法界众
生。若遭鬼难能遍法界救护。以事中慈悲救
果报上鬼。修善慈悲救恶业鬼。以三观慈悲
卷一 第 927c 页 T34-0927.png
救爱见无明等鬼。悉令诸鬼堪任乘御。不能
为恶眼视之。如华严四十三迦毗罗婆城。娑
婆陀夜天。于日没后见处虚空。见其身上有
一切星现一毛孔中。见所化众生。或生天上
或得二乘。或修菩萨行种种方便皆悉见闻。
尔时夜天告善财言。我于恶众生发大慈心。
不善众生发大悲心。于声闻缘觉发安立一
切智道心。我见众生远离正道趣于邪径。著
诸颠倒虚妄迷惑受众苦恼。我见此已。无量
方便除诸邪惑安立正见。故知法身菩萨以
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众生。观音菩萨于
此鬼神法门。岂不通达。普应一切令得无害。
若圆观识种是爱见鬼门。一切法趣此识种
鬼法门。十法界三谛具足无缘慈悲。普被一
切即是鬼门。王三昧力遍应法界。若分别说
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二十四三昧救恶业鬼。
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别圆入空鬼。乃至
入中道。一切一时俱不加害。第六枷锁难亦
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释。贴文为四。
一标有罪无罪。二遭难。三称名。四应。上临当
被害此定入死目。此明有罪无罪。或是推检
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节。明
圣心等本救其囚执。不论有罪无罪也。在手
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锁。此则三
木一铁之名也。系名系碍检是封检。系未必
检检必被系。系而具检忧怖亦深。鸟死声哀
人死言善。若能称观世音者。重关自开铁木
断坏。次引事證者应验传云。盖护山阳人。系
狱应死。三日三夜心无间息。即眼见观音放
卷一 第 928a 页 T34-0928.png
光照之。锁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
方息。张畅为谯王长史。王及畅系廷尉诵经
千遍。锁寸寸断不日即散。虚丞相云云。三
观释者。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系。
修罗亦被五缚。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
降是已还无免幽厄。若能称名皆得断坏也。
次明修因恶业即名枷锁也。诸业虽有力不
逐不作者。若有造业果终不失。故云不失法
如券。若人修习诸善被恶业覆。如大山映覆
于心。使善败坏更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缚无
由可解。若欲脱此业者因时可救。急称观音
能令三恶业坏。故经云。妻子以为锁械。钱财
以为牢狱。王法以为狱籍。遮碍行人不得修
道。望现在是果报缚。望过去是业。次明声闻
者。凡夫及三果皆是有罪。罗汉是无罪。大品
云。摩诃那伽虽有罪无罪同在三界狱中。五
阴绳所缚三相无常检束印封之。权实上惑
名杻。定慧上惑名械。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
惑名锁。如是等束缚行人不能得脱。称名系
念必蒙灵应。若发定慧是械断。若发权实是
杻断。若破无明是枷断。法身显现是锁断。入
无馀涅槃是缚断。免三相是离检。出三界是
出狱。此复有通别意。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
圆。若论枷锁犹是地质碍。别圆本观所起慈
悲遍应之义不异于前。若三千大千以表空
种。王贼鬼等以表识种。论其十番普应此亦
如前论其本观。今当说菩萨见众生以空识
成果报身。还为空识所恼。修诸善时空识之
业亦能坏善。观空识有三谛之障有三谛之
卷一 第 928b 页 T34-0928.png
理。如是节节皆起慈悲。悲欲拔众生苦。慈欲
与众生乐。故净名云。菩萨观四大种空种识
种皆空空故。无四大无空无识。是为入不
二法门。成王三昧能遍十法界垂应。以事
中慈悲。救果报空识难。以修善慈悲。救恶业
空识难。以三观慈悲。救烦恼空识难。故知
观音于空识法门而得自在。华严三十九善住比丘于虚空中大作佛事。若作圆观。观空
种因缘性相本末究竟等。则一切十法界悉
趣空门。识亦如是。起无绿慈悲熏诸众生。
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而得解脱。第七怨
贼难亦为三。一贴文。二约證。三观释。贴
文为四。一标难处。二标遭难人。三明有机。四
明应。难处者先明处。即是大千国土。次明难
即满中怨贼满中假设之辞也。国旷贼多
圣力能救显功之至也。怨者此难重也。贼本
求财怨本夺命。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若过
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财名贼。如此怨贼遍满
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也。二标遭难
人者。即商主也。此又为四。一明主。二有
从。三怀宝。四涉险。商者训量。此人择
识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
主。既有商主即有将领。诸商人既涉险远
所赍者。必是难得之货。故言重宝也。险路
者或可旷绝幽隘。名为险路。或值怨贼冲
出之处。名为险路者也。机者亦四。先明一人
安慰。二劝称名。三叹德。四众人俱称。所以安
慰者止其恐怖也。所以劝称名者设其上策
也。所以叹德者奖令定胆也。若不安慰则怖
卷一 第 928c 页 T34-0928.png
遽慞惶。虽安慰止怖。若不设计唐慰何益。故
劝称名。虽劝称名。若不叹德设计。则心不定
胆亦不勇。所以叹德。故知此菩萨决定能施
无畏。决果依凭三义既足。俱时称唱机应即
得解脱也。南无云归命。亦称为救我。次结口
机也。今言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旷。岂止
七难而已。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
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辞也。明观音之力出
于分段之外竖应二土。故言重明。载沐神
应故言高累。以是义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约事證者。应验传云。慧达以晋隆安二
年。北陇上掘甘草。于时羌饿捕人食之。达
为羌所得闭在栅中。择肥者先食。达急一心
称名诵经。食馀人稍尽。唯达并一小儿次拟
明日。达竟夜诵犹冀一感。向晓羌来取之。忽
见一虎从草透出咆哮。诸羌散走虎因齧
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叛得免。又裴
安起从虏叛还。南至河边不能得过。望见
追骑在后死至须臾。于是称观世音。见一白
狼安起透抱。一掷便过南岸。即失狼所。追
骑共在北岸望之叹惋无极。道明于武原劫
夺船道往径遇贼难等。三观释者。若果报论
怨贼者。从地狱至第六天皆有斗诤。如阿含
云。忉利战不如修罗。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
会称名得脱也。次修善时恶多是怨。犹如
冰炭。称名恶退善业成就。如闇灭明生。次
明烦恼为怨贼者。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商
主是三师羯磨。受戒人是商人。无作戒是
重宝。五尘是怨贼。或法师是商主。商人是
卷一 第 929a 页 T34-0929.png
徒众。理教是重宝。两遇魔事是怨贼。或心王
是商主。心数是商人。正观之智是重宝。觉观
为怨贼。或般若是商主。五度万行是商人。
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将此意历诸
教义自在作。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复次
约怨贼难结成别圆慈悲应。例前可解云云。
观音义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