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玄义记-宋-知礼卷三

卷三 第 892a 页
卷三 第 908c 页

观音玄义记卷第三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第二释观智二。初标列。二结境下解释二。初
结束世音之境。欲明观智先束境界。世间音
声品类无边。尘沙莫喻。须依圣教结示谛境。
方可明观。观不依谛邪错何疑。十界是因缘
境者。以十如是类十二缘。义无别故。二二明
下正明能观之智二。初泛明诸境观。谛缘通
四教故四。三谛唯别圆故二。二谛加三接故
七。一实唯圆极故一。无谛体忘观亦不立。二
今约下今依三谛观者。境顺涅槃新伊之文。
观依中论相即之说。荡情立法示妙融心。像
末观门此为最也。初示境通别。通对顿观别
对渐观。二今对下明观渐顿二。初双列。二次
第下双释二。初历教释。二种观二。初偏圆并
释二。初约诸部释五。初依璎珞明三观。体于
三假四句不生。即俗见真名从假入空观。观
三假俗入即空真。由俗入真复名二谛。于空
不證。分别一切三假药病。应病授药。故名从
空入假。前用真破俗。今用俗破真。若俗若真
破用既均。复名平等。以前二破作双遮方便。
即以二用作双照方便。次第破用既立。一心
遮照可修。故云二观为方便等。三观俱用从
胜名中。心既即中思议忘泯。名第一义谛观。
二此之下依大品明三智三。初正明三智相。
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
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空
卷三 第 909a 页 T34-0909.png
观若成。于此名相悉能体达无我我所。故佛
言。摩诃迦叶婆罗门法皆知。沙门法皆知。故
云内外能知能解。然其空智但能总达诸法
无生。不能别知诸法缘起。故不能用诸佛道
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假观能尔。故以道种
而名其智。于一种等者。夫中观智者。则了一
切皆是中道。中则不偏绝待为义。一法若中。
则一切众生因种。一切佛之道法。无不咸趣。
一外有法不名中也。一法既尔。一切皆然。故
云于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一相等者。
结前所说而成遮照。双遮则一相寂灭。双照
则种种皆知。遮照同时。故名一切种智。二通
而下对上辩通别。璎珞三观大品三智。通则
异名别分因果。三此三下对大经四智二。初
略示四智相。大经二十五云。观因缘智凡有
四种。谓下中上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
不见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不
见佛性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见不了了。
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则了了。
得阿耨菩提。辅行释云。因缘不殊四观不等。
对别教中。云住十住地者。以次第行从住入
空。乃至十地方入中道。次第住三故名为住。
住及不了并约教道。二涅槃下对上判离合。
四教證修唯三观智。空分析体故成四也。大
经观缘明四智者。取藏析空为下智故。大品
三智璎珞三观简小明衍故。若以二经之三。
就大经四者。应开析空生灭一切智。若以大
经四就二经三者。应合下中同入空智。四若
将下以观智对五眼。肉天二眼是四智三智。
卷三 第 909b 页 T34-0909.png
所观境本不论开合。慧法佛眼与三观智。主
对己齐。若论四智须于慧眼。而对析体二空
智也。五中论下以中论四句结。二若将下对
四教释二。初正对四教二。初正对教。二所以
下出所以。观必教诠智由观得。今明观智须
能诠教。二教必下广明四相二。初四教主二。
初明教主一异。文有二义明其一异。初跨节
论。只一圆佛被四种机。说四教法。次或可下
约当分论。随机所见据教所诠。四佛体用优
劣硕异。二四教下明补处偏圆。补处亦明当
分跨节。例主可知。二若言下四教法二。初明
理尚无一。二答理下明赴缘说四。前通释
题。十义之首已明此义。證理绝言被缘须教。
初明赴缘。二三藏下明说四四。初三藏三。
初明教相二。初明愿行二。初依谛立誓。初为
陶师者。合云陶师之子。因遇彼佛入城乞食。
相好巍巍。乃发善心而兴供养。遂对彼佛发
于誓言。愿我当成佛。一如今世尊。故今释迦
法住之时。度人多少等。皆同往佛。言即起慈
悲者。发心拔苦欲与其乐。若不谛审非想结
集及轮回苦。又不谛审三无为灭。及尽苦
道。则不拔苦际非与真乐。凡外不谛二乘无
誓。菩萨双非依谛立誓。二行六下依誓起行
二。初六度填愿。文中所明六蔽为集。六道为
苦。六度为道。蔽息为灭。略举初后中四例知。
此教菩萨自伏六蔽。对破六道。令他断集离
苦故也。菩萨戒疏云。檀破饿鬼。尸救地狱。忍
济畜生。进拔脩罗。禅静人中。慧照天众。二行
此下六度满时。如尸毗王遍割身肉就鹰贸
卷三 第 909c 页 T34-0909.png
鸽。至尽一身不恼不没。自誓真实感身平复。
是檀满相。如须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
是尸满相。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
慈忍不动作誓即感血化为乳。是羼提满相。
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得珠坠海
抒海取之。筋骨断坏终不懈废。诸天问之。云
生生不休。故助抒海海水减半。龙恐海乾送
珠与之。是毗离邪满相。如尚阇梨得第四禅
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
鸟母不来。即更入禅鸟飞方起。是禅满相。如
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地为七分。城邑山川均
故息诤。是般若满相。所言满者度本治蔽行
期满愿。今蔽已离与拔遂心。即知六度其功
剋满二如此下明时位三。初约时明行相。从
古释迦至罽那尸弃佛。名初僧祇。准望声闻
位。在五停心及别相总相念处也。观力既微
故不知作佛。从罽那尸弃至然灯佛时。名第
二僧祇。位当煖法。既有證法之信。必知作
佛。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说。从然灯至毗婆尸
佛。名第三僧祇。位在顶法。内心了了自知作
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也。无脂肥羊者。大论
云。此菩萨虽有上妙五欲不生贪著。以有无
常等观故。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王
欲罚罪。语言。若得无脂肥羊当赦汝罪。大臣
有智。系一羊养以水草。日日三时以狼怖
之。羊虽得养肥而无脂。王问。云何得尔。答以
上事。菩萨亦尔。见无常空狼。令结使脂销而
功德身肥。二用此下约观明涉位。

问。声闻根
钝尚能速入七贤四圣。菩萨利智何故三祇
卷三 第 910a 页 T34-0910.png
犹居顶法。

答。声闻但于一境一门。修念处等
故易成就。菩萨遍于一切境界。一一四门。复
加六度久远熏修。使一一行摄诸众生令种
熟脱。故三祇内凡化几人超凡入圣。自身此
岸度人彼岸。故经劫长證位犹下。言三十四
心正习俱尽者。顿證罗汉及以支佛。亦三十
四心无间而得。但不以此顿尽正习一言于
习有见思习及尘沙习。菩萨修学尘沙法门。
治其劣慧。于一一门用四谛观。伏其正使于
一一门六度行熏见思习。故树王下三十四
心。于尘沙法上證四真谛。故令正使及二习
气俱时而尽。故能二谛皆究竟也。方异三乘
弟子独彰佛眼佛智。三此中下约佛明补处。
二若就下结观智。若于三藏明观音人其相如
是。三料拣二。初简超劫二。初问。一超九劫
者。婆沙云。尔时有佛。号曰底沙。有二弟子。
一名释迦。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二名慈
氏。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彼佛念曰。回多
人就一人即难。回一人就多人即易。欲令释迦
先成道故。于是舍二弟子入至山中。时释迦
菩萨随后入山。寻求本师不见踪迹。正行之
次。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
特异于常。行次忘下一足经于七日。说于一
偈叹彼世尊云。天地此界多闻室(即北方多闻天王之室也)
宫天处十方无(逝宫即梵王宫。外道计彼为常佛为破彼。故称逝宫)丈夫牛王
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因此精进超于九
劫。在弥勒前成佛。二答。弗沙与底沙梵语赊
切耳。弥勒值佛必有超劫。恐梵文未至。二简
百劫二。初问。二答。住此法门者。若任运行
卷三 第 910b 页 T34-0910.png
于六度法门。则须百劫。此据常途理数而言。
若精进功倍。亦何局于时分。二通教二。初明
教相二。初示名教。三乘因位共能忘言契真
谛故。同断见爱故受通名。然有利根通入后
教。今分四相且从钝说。前教菩萨至果方断。
三乘不通也。二此事下辩行相二。初斥三藏
明行位二。初对事度显空行三。初斥事非度。
大论斥三藏菩萨云。具足三毒。云何能集无
量功德。譬如毒瓶虽贮甘露皆不中食。菩萨
修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
具清净法门。菩萨之身犹如毒器。具足烦恼
名为有毒。修习佛法如贮甘露。此法教他令
他失于常住之命。檀有三品。谓命上身中财
下也。贸鸽割身犹是中舍。既不了空焉到彼
岸。二不见下明空成行。施本治悭悭不可得。
三事既空施相不立。能所既泯真空现前。是
真檀度。下之五度能所皆空。是则名为道不
二相。以此空慧荡生法执。故令众行称理圆
成。三又复下斥定三祇。空心立行长劫忘劳。
摄无量生经无量劫。何得限定三阿僧祇。为
逗衍机须破三藏。非是废除彼教接物。二大
品下约断结明共位二。初衍门行位二。初断
结行。梵云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发心与此空
智相应。即能断见及破思惟。即是无生人法
法缘慈悲。自行化他积行填愿。皆与无生四
谛相应。故能因中断结證理。二则有下断结
位。二若将下对小阶级。八人地对八忍。人者
忍也。世第一后十六刹那齐道比忍。犹属于
贤。至道比智即名为圣。二位同在无间三昧。
卷三 第 910c 页 T34-0910.png
故以十六对八人见。此教菩萨从已办地。留
习润生用慈悲道。与真空观双行化物。前断
正使今侵二习。至于佛地。见思习尽真谛究
竟。尘沙习尽俗谛究竟。第七地中有断有留。
故尽不尽。二以誓下约扶馀习以利他。正使
既尽习不润生。以誓扶之能生三界。以藏通
教俱不谈常。生死之身全由惑业。二乘惑尽
不受后身。菩萨利物恐同二乘。故藏菩萨用
慈悲誓。扶于正使受生化物。通既断正以誓
扶习而作生因。尽在不久故似微烟。既为益
他留形三界。故称名感见能拔苦与乐。二此
是下结观可见。三别教二。初明教相二。初示
名教。诠中故异通。次第故异圆。故名为别。不
共般若不共二乘。全别前教。圆亦不共故未
别后。不名不共意在于兹。二此教下辩行相
二。初约次第明行位二。初明次第意。虽说众
生见闻觉知体是佛性。而全起作三种之惑。
故须用此觉知之性。观空破有观假破空待二
均平。方照本性中道之觉。故名方便。次第显
理既此迂回。故经尘劫。从初标志。次第修学
河沙观智。破河沙惑。显如来藏河沙性德。故
缘无量四谛发心。二十信下明伏断相二。初
法。十信缘中通伏三惑心正著有。要先观空
伏断四住。方袪滞有。复偏著空故观六界药
病。成就体析八门道种。又观四圣惑智因缘。
无量无作八门道种。二观既成故照中道。此
时三观只在一心。别向圆修斯之谓矣。二喻。
圆譬冶铁作器。别喻烧金作器。冶谓镕铸。淳
朴顿融任运粗垢先落。烧谓锻鍊。物体犹坚
卷三 第 911a 页 T34-0911.png
特要粗尘先去。然后融金以除细垢。圆观顿
穷法界。无意先观二谛。二惑任运先落。别观
次第显中。有意先观二谛。故使二惑先除。二
此菩下期真应以利物。初虽次修后能圆应。
二此是下结观智。

问。别向圆修。何但结为出
假之智。

答。后胜受名故。约教道故。如辅行云。
一教始终虽具三谛。若入證道不复名别。是
故别教但在于假。四圆教二。初约行位明圆
二。初广示相二。初正释行位二。初约法示相
二。初教所诠理。说一切法皆是中道。一色一
心一染一净。皆具三千悉非空假。非内即非
性。全性成修故。非外即非修全修在性故。既
其空假双亡。修性俱泯。则中道之义显矣。二
观十下教所诠观二。初正示二。初明修观二。
初对境示观。教所诠法令生妙解。今依妙解
而修妙观。十界众生所观境也。镜水譬性德
三千。像月喻修起三千。内外有无皆无实性。
而三千三谛终自宛然。二观智下就观明谛。
此无缘观照无相谛。以无相谛发无缘观。谛
观名别其体本同。是故能所二。即非二。二大
品下明證释二。初證发心相。若发真心似心
观心及名字心。随位约即明坐道场转轮度
生。故佛藏云。众生身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
理即尚尔况修中位。二即于下初发心德。二
入十下入位。二文云下引文称叹四。初此经
叹真实。二大品叹具法。三涅槃叹初心。四此
中下诸文叹眼智二。初约此经总示。开示悟
入皆佛知见所知见境既该百界。验能知见
即三智五眼。从胜称一。如海具众流。二引二
卷三 第 911b 页 T34-0911.png
文别释二。初大论明智。言十智者。谓世智他
心苦集灭道法比尽无生也。如此十智通于
三藏三乘。唯如实智属于衍教。今但證圆。
二眼亦下大经明眼。既见粗色。即是佛性具
一切法。即观行五眼从胜名佛。肉眼见性褒
之以佛。慧见偏空贬之为肉。二若能下兼明
人法二。初示圆六双。二以无下明经二益。三
点涅槃者。大经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
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而上
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
法各异亦非涅槃。此乃三德即一而三。名大
涅槃也。二是名下结归题如文。二问答显妙
三。初明无缘与拔二。初据中道妨慈问。二指
净名成慈答。观众生品文殊问维摩言。云何
观于众生。维摩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如智
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等。文殊言。若
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言。菩萨作是
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
慈也。彼品既是通相。从假入空彻见三谛即
是中道无缘与拔。二明中道建立二。初约双
非皆破问。二明中道遍立答二。初约明中能
立偏圆三宝四谛二。初略示迷中之失。四教
四谛是权实相。皆依中道非权非实。而得建
立。今既迷此则一切皆失。二若明下广示明
中之德二。初示四种四谛唯心。十种法界忘
言之理。名为中道。得此理故方施权实之
教。十界融即说者名圆。十界次第说者名别。
六界无生说者名通。六界生灭说者名藏。此
卷三 第 911c 页 T34-0911.png
之四教各论四谛。若识中道诸法皆融。故于
一心具四四谛。二所以下释一体三宝具渐
二。初约圆观明三宝。佛但双非者。且从略
示。遮必具照三智圆觉。方名佛宝。以法三谛
显佛不孤。僧宝中云。理事和者。上三谛法
性本圆融。名之为理。随情差别名之为事。
佛实相慧具于权实。实慧和理能说圆法。权
慧和事能说偏法。故文句明法用方便云。智
诣于规善用圆法。逗会众生如圆举指目于
圆处。智诣于矩善用偏法。逗会众生。如偏举
指目于偏处。言事和即有前三教等者。权慧
随情照谛差别。即说别教次第三谛。或说藏
通即离二谛。乃有三教行人。禀法修行成三
僧宝。若其实慧和随智谛。即说不次第三谛。
乃有顿修行人。禀法成于圆教因果之僧。不
独令他禀教成僧。亦能应作偏圆行人。修成
僧宝。

问。四十二位。自等觉来合判为僧。妙觉
为佛。云何因果皆名为僧。

答。别相三宝乃以
因果而为僧佛。今论一体。一人一念具足三
宝。四十二位位位报智冥于法性。皆名二宝。
位位应身皆名僧宝。故妙觉应最能三土统
理大众。是故僧宝究竟成就。若能善识一体
三宝。任运能具诸渐教中三宝之义。以能和
于理事三谛故也。二故大下引月爱明。僧相
二。初据经文明诸地智断二。初正引涅槃二。
初通譬诸地二。初顺喻白黑论增减二。初举
月光喻。白月光增以喻发智。黑月光减以喻
断惑。喻虽前后法乃同时。二月性下以体用
合。实相则因果不二。智断则增减有殊诸法
卷三 第 912a 页 T34-0912.png
不生诸法不灭。三千无改也。烦恼灭般若生。
无明即明也。大经等者。以无明体是彊觉。故
亦称为明。二如是下约法地地论智断。舍喻
就法四十二地。一一智断故云皆具。二若十
下别对诸地二。初以晦望对妙觉。月望以喻
妙觉理体智德二俱圆极。故重云不生。月晦
以喻妙觉独头相应二皆究尽。故重云不灭。
二初三下约开合对诸地。合前开后。故以十
五对四十二。此中初三即有黑白两初三也。
乃至十五亦复如是。二仁王下例诸般若。但
明因位故以十四对四十一地。地地之中具
三般若。二如此下结僧实立一切因果。若与
中道理和。必与三教事和。是则权实由果皆
由中道而得建立。二若不下约迷中。即破渐
顿三宝四谛二。初示得前失后。四教三宝及
四四谛。但依二种中道而立。藏通依离断常
中别圆依佛性中。各有即离故成四教。外计
断常都迷二中。故失四教三宝四谛。三教得
失在文可见。二传传下明前多后少。二以权
显实二。初约圆诠废渐问。二约权能显实答
二。初舒渐显圆二。初以观例教。观既以次
显于不次。教亦以三显于一圆。利可直谈钝
宜渐显。今若四说利钝不遗。二若不下以三
显圆二。初示立三意。二虽说下引文證释。馀
深法者。藏通馀而不深。圆教深而不馀。别教
亦馀亦深。故将唯馀及以两亦助显唯深。弄
引者。引去声。谓曲弄之前必有引起。言开空
法道者。谓前三教是开通圆空之法道也。二
若入下卷权归实二。初废三立圆。前是为实
卷三 第 912b 页 T34-0912.png
施权。今明废权立实。十方三世法皆尔也。二
复次下忘言契理。寄言显理从偏入圆权非
实是。恐失意者是非不泯。故以双非绝其思
议。权既不生实亦不生。故二不生彰乎妙
契。应知此立非权非实。但是袪乎著语之情。
其所契悟理无别途。勿谓双非理过一实。二
观心明二种观。

问。上明诸教无非对境立乎
观门。况复约圆境观皆妙。何故至此更说观
心。

答。上为解释观世音名。故约四教明乎观
法。既观世音。正以他生而为观境。心佛众生
虽无差别。就生佛境高广难观。若就心境近
而易照。佛世当机随闻悟入。境无远近。灭后
初学修观要须拣难从易。故今诸部约教释
中。纵己明观。后须更立观心一科。又复他生
不出心性。若观自心。则能明见十界众生。故
知观心成前约教世音之观。今示观心其意
略尔。先标。次夫心下示二。初约心源本无境
观二。初明本无心境二。初明性绝百非。心源
本净等者。只现前心当处即中。名之为源。离
一切相名为本净。无为下列所离相。既其若
此焉立心境。二虽复下明心非四运。尚不可
以知觉而求。岂能以生灭而取。是故不可立
心为境。二岂可下明莫陈观法三。初法。心境
本无观于何设。二犹如下喻。无以比况强指
虚空。三此下合二有因下由缘感须立观心
二。初由缘立心。有十因缘能修證者。无能所
中立所观境。二既有下由心立观二。初略立
三。初法。二喻。三合。二若作下委示二。初示
渐观。虽明二观二意在圆。故次第观略指而
卷三 第 912c 页 T34-0912.png
已二。若观下示顿观二。初明全性成修二。初
就法直明二。初示二。初于一念观性三因三
谛即正因。三观即了因。一切法即缘因。具缘
了之正名为三谛。具正缘之了名三观。具正
了之缘名一切法。故大经云。法身亦非般若
亦非解脱亦非。此之三法举一即三三即是
一。非纵非横同居一念。二十法下观千法皆
有三谛。以其千法皆因缘生。故趣举一性相
叵得故空。缘起宛然故假。性绝待对故中。一
法既然千法皆尔。学者须知千种三谛只一
三谛。说千不散说一不合。以圆融故千法各
得三谛全分。盖由三谛体是三德。名秘密藏。
一切诸法不出此藏。此藏全体遍入诸法。如
世真金具灿烂色。具转变能具不改性。若成
师子。则全以色等作头作尾作乎胸背四足牙
爪众毛。岂有一处不具色等三邪。此三岂可
暂分隔邪。得此喻意则于千种三谛。不起合
散一多之计也。况今千法且总略言。广则三
千一一三谛。故荆溪云。三千即空性了因。三
千即假性缘因。三千即中性正因。心法既
尔。众生三千诸佛三千同一秘藏是故一一皆
具三谛。此等法门同居一念。二此即下结。即
不次第观者。不思议境境即是观。若境自是
境更起观智。来照此境。此乃别修非性德行。
故止观十乘是观别相。三千空假中是观总
体。以此为妙境。以此为发心。以此安其心。
以此能遍破。以此通塞著。以此调道品。以此
合助道。就此论次位。以此忍他缘。以此离似
爱。此外无行此外无果。以将果理为妙行故。
卷三 第 913a 页 T34-0913.png
故示千种三谛之后。便云此即不次第观也。
二华严下按经委示二。初引经示观二。初明
心造一切。十种世间皆住真法。真法无碍故
十互融。融故百界千法具足。此之理具已有
造义。由理造故方有事造。故一言心造即二
造也。二若观下观一切皆三。理事二造各论
一切。略则千法广则三千。若观心空理事三
千无不空也。观心假中理事三千无不假中。
既三千空空即三观。三皆能破故总言空。观
三千假假即三观。以皆立故故总言假。观三
千中中即三观。皆绝待故故总言中。此乃三
德三谛三千故也。二如是下结法归心。二若
能下指修是佛二。初广引经文二。初引證齐
佛三。初约大经观缘得佛。十如即是十二因
缘。今观即性故见三千即空假中。名上上智。
初心修此即名得佛。二引净名观身等佛。观
境虽异实相岂殊。故得观自身心等彼果佛。
三引华严心佛无差。如前委说。二若作下约
经叹观二。初叹正观。馀观望此皆悉偏邪。迦
叶未闻已前皆是邪见。二即开下叹是佛。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今家四释。一圆四位住行
向地。二圆四智谓道慧即毕竟空。二道种慧
不思议假。三一切智双遮中道。四一切种智
双照中道。三圆四门。即不思议空门有门双
非双亦也。四圆四观即三观皆空。三观皆假。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皆如次对开示悟入。四
位竖论馀三横辩。故知开等通浅通深。座室
衣三皆称如来者。以用果法为行故也。位虽
高下境观无殊。是故四仪皆应起塔。二如此
卷三 第 913b 页 T34-0913.png
下结成佛法。非今所明难越九界。三明普门
二。初开章。二随释二。初通途明门二初列。二
释六初略列门名三。初列门下通约喻显。二
凡鄙下别就法示二。初世间二。初示诸门。外
唯世间故至惑苦。惑即集也。爱著三界常乐
我净。故言四倒。见惑虽多。不出有无及以一
异。各执四句。二善恶下束归生死。二若就下
佛法门二。初示四教通之能所。通真含中钝
入化城见空真也。利达常住见中真也。二此
则下明四种有乎教观。大本立云。若于一教
以四句诠理。即是四门。四四合为十六门。若
以行为门者。禀教修观因思得入。即以行为
门。藉教发真则以教为门。若初闻教如快马
见鞭影。即入正路者。不须修观如依电光即
得见道。不更须教。并是往昔善根习熟。今于
教门得道名信行。于观门得道名法行。三能
通下广指大本。二二示下示门相四。初三
藏。俗既实有不即真谛。故于俗谛明四种门。
以通于理。假人叵得四门是同。但就五阴分
别四相。实法无常是有门观。三假浮虚是空
门观。二门俱用从容而修。是两亦门观。离
空有相绝言而修。是双非门观。随成一观皆
得会真。二通教。二谛相即四门不诤。或观幻
有或观幻空。或双存观或双泯观。但随根性。
依一门修皆得入道。三别教。言观佛性者。信
分别心是本觉性体是三谛。根钝不知性具
九故。致令三谛体不融即。随禀一门而修观
法。禀有门者。观本觉性是真善妙有。如瓶
盆寻为闇覆故。不能显现。佛藏十喻皆此门
卷三 第 913c 页 T34-0913.png
意。禀空门者。观于本觉是毕竟空。无相可
得。由我执者不得睹见。如迦毗罗城空者。此
城本是释尊生处。为琉璃王之所破灭。释种
既尽城邑荡然。阿难愁恼。世尊怡悦。因阿难
问。故佛答言。汝见迦毗罗有。我见迦毗罗城
空。大涅槃空亦复如是。禀双亦门者。观本
觉性不定有无。如石中金福人见故亦有。罪
人不见故亦无。有无双照可以證入。禀双非
门者。观本觉性不可有无而思说也。绝念而
观方可妙悟。圆教者。真善妙有及毕竟空
双遮双照名岂异前。但以别人不知三谛体
是三德。不纵不横一一互具。以此三谛而为
四门。失此意故。随门各解名有四之四。今
圆得旨。乃于彼四融即而观。故得名为不四
之四。虽立行位皆不思议。三次论下明权
实。偏真为权中道为实。前之二教能诠能观
共十六门。所诠所證但在偏真。故皆是权。别
教教道能诠能观皆次故权。见所诠理及所
證地同圆故实。圆教教观。能诠所诠能行所
到始终俱圆。故皆是实。四次明下明普不普
二。初凡渐不普。二圆门是普二。初约法直
示。三千之法即空假中。乃以所通而为能通。
门外无理能所泯亡。此之妙门普义成就。二
复次下引经委释二。初众经圆门二。初别示
四门三初约二经一往属空二。初引净名。不
专引文。已含释义。彼经文云。善意菩萨云。
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
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彼疏释云。生死是缚是然。涅槃是解是灭为
卷三 第 914a 页 T34-0914.png
二。今观生死性本来常寂。本自不缚何所论
脱。又亦不然岂应是灭。既无然灭不复有
二。是为入不二门。

问。经疏但以中道之一。不
于缚解然灭之二。今文何故更加非一。

答。所
言中者。体绝待对。若定是一必须待二。善
谈中者必忘中也。故末陀摩经正诠中道。而
以忘中名为中道。故自注云。末者。莫义。陀
摩者。中义。即莫著中道也。又复今文以彼。善
意所谈不二。建立圆空释普门义。若于三谛
荡之不尽。非毕竟空。岂成普邪。故知四依深
谛中义。破用自由。不可执文难于妙解。二何
以下释经义二。初据本经释。若真不二必不
存一。亦名不有不无者。圆教中道也。此中能
破藏通二教单俗单真。故云不有破假不无
破空。又破别教复俗单真。故云不有破二不
无破一。盖前三教各以二谛为缚解故。圆中
能具三种二谛。具故融即乃以融即破于不
融。令成不二。若尔下明能融亦荡。虽曰圆
中存则成待。二大经下例涅槃释。净名生死
与涅槃不二。大经无明与明不二。二遣一亡。
两经义合。既其二边与中俱荡。名毕竟空。此
乃约空明普门也。二三十下寻净名门。门具
四二。初举一品诸门。三十一菩萨妙德净名。
若说若默无非实相。当体为门。若就现文增
胜而说。可以分对空等四门。及以第五不可
说藏。皆名不二无非普门。二细寻下示圆义
各四。大师妙解尽理而穷。见一一门具四门
义。如向所引生死涅槃。二既即中中亦即
二。中即生死名妙有门。中即涅槃名妙空门。
卷三 第 914b 页 T34-0914.png
二即中道中必遮照。双照是第三门。双遮即
第四门。虽于一门约义开四。此四皆悉摄法
遍周。俱得名普。馀三十门既皆融二。而归
不二各四宛然。文殊以言显于无言。净名以
默彰于无说。盖示三谛体是秘藏本绝言诠。
既示三谛岂非四门。复由向者三十一菩萨。
皆从无说显示四门。门门妙绝不可言思。得
意之机随其所闻。忘言而證。其失意者犹谓
有说。莫契无生。故二大士以言以默。显乎四
门离言说相。则使彼彼四门之机。各于其门
忘言趣理。须了无说被四门机。其功最大。故
诸菩萨虽各兴言不谈一字。净名杜口广说
四门。是则说时常默默时常说。若不尔者。何
故备举三十三门。而言皆有四门义邪。非旋
总持莫穷斯旨。细寻之说其致甚深。三肇师
下就诸经分文对四。三十三门门门具四。义
虽成就。文且幽深。欲使咸知故。就显文示四
门相。肇注净名经云。诸菩萨历言法相文殊
言于无言。山家准肇判属二门。思益一切即
邪即正。邪是俗有正是真空。华严游心遍入
法界。岂非妙有。即达如空岂非妙空。故此
二经皆双亦门也。复取净名杜于言说。显于
诸法皆非二边。示第四门其文甚显。此则诸
经据圆实理开乎四门。深而复广皆是普门。
二大品下通明普门。大品法华三句明门。虽
不别属四门之数。而遍摄法皆是普门。四十
二字字字皆具三种般若。非纵非横而高而
广。故能互摄诸字功德。智门一门皆通实
理。难入狭小其义相成。难入故狭狭故难入。
卷三 第 914c 页 T34-0914.png
四十馀年调机方说。此门甚妙非七方便能
解能入。斯乃至广而受狭名。三众经下结门
名普。此经开权永异诸部。显示实理与昔圆
同。故与众经同明普门。四随观心并在大本
第八辩体中明。谓随彼根机种种差别。赴欲
赴宜赴治赴悟。故四门异说也。观心者。若以
教为门。即于四门随门得悟。不须修观。名信
行人。若闻而不悟。应须修观。名法行人。四教
四门各有十观学者寻之。二别释普门二。初
标。二至理下释六。初明中适。二列十章。三
上通下辩异通。十双通释既以十只释观音
人。即以十只释普门法。故云通途已约法竟。
今之十门于二严中。就福德论因果自他庄
严法身。然是性德之行。还严于性能所本亡。
即非庄严庄严也。四分别相。五总生起七。初
慈悲。菩提之心非小智能发。心由旷济之
念。而兴无上之心。二誓愿。通释慈悲即是誓
愿。不分两门。今明弘誓能制慈悲。功力既
殊故须别立。又复慈悲通语与拔。誓依四谛
别示要期。又慈通凡小誓唯菩萨。三修行。福
德财者。即前四度。神通力者。即禅定之用。智
谋即般若也。四断惑二。初引两论二三道。
修行断惑及入法门。此之三门有开有合。若
依成论断即解脱。对于无碍只立二道。若依
毗昙断證不同。对于方便乃成三道。二引
释下依释论用三道。菩萨有断故行无碍。佛
果无断故行解脱。既分因果不可合明。故用
毗昙三道为次。故今列章。第三修行即方便
道。第四断惑即无碍道。五入法门即解脱道。
卷三 第 915a 页 T34-0915.png
五神通。从初至五乃是自行从因至果。今论
化他不出三密。第六神通即当身密。第七方
便即是意密。第八说法即是口密。六供佛。以
法供养结于自行。七度生。言入诸法门者。以
中道实智。入二谛权门。化度众生同归中道。
六随章释二。初标。二始从下释三。初且约十
义释普门十。初慈悲二。初约次第三慈通释
二。初就人标列。凡圣慈悲三种摄尽。大经十
四梵行品云。慈有三种。一缘众生。二缘于
法。三者无缘。众生缘者。缘一切众生如父母
亲想。法缘者。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无缘者。
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大论二十亦云。慈有三
种。文意与涅槃大同。又论第五明悲。亦有众
生等三。辅行云。将三慈悲以对三谛。义甚显
了。
观音玄义记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