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870c 页
卷一 第 870c 页
No. 1725 [cf. No. 262]
法华宗要
元晓师撰
将欲解释此经。略开六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经宗三明诠用四释
题名五显教摄六消文义)。初述大意者。妙法莲华经者。斯乃
十方三世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灭入
一道之弘门也。文巧义深。无妙不极。辞敷理
泰。无法不宣。文辞巧敷花而含实。义理深泰
实而带权。理深泰者。无二无别也。辞巧敷者。
开权示实也。开权者。开门外三车是权。中途
宝城是化。树下成道非始。林间灭度非终。示
实者。示□生并是吾子。二乘皆当作佛。算数
不足量其命。劫火不能烧其立是谓文辞之
巧妙也。言无二者。唯一大事。于佛知见开示
悟入无上无异令知令證故。言无别者。三种
平等。诸乘诸身皆同一揆。世间涅槃永离二
际故。是谓义理之深妙也。斯则文理灭妙无
非玄。则离粗之轨乃称妙法。权华开敷实果
泰彰。无染之美假喻莲花。然妙法妙绝。何三
何一至久至冥。谁短谁长兹□□总入之不
易。诸子澜漫出之良难。是如来引之□权羡
□车。于鹿苑示有□之粗身。驾白牛于鹫岳
显无限之长命。斯乃□一以破三。三除一舍。
卷一 第 871a 页 T34-0871.png
假□以□短。短息而□忘。是法不可示。言辞
相寂灭。荡然靡据。肃焉离寄。不知何以言之
强称妙法莲花。是以分坐令闻之者。当受轮
王释梵之座。径耳一句之人。并得无上菩提
之记。况乎受持演说之福。岂可思议所量乎
哉。举是大意以标题目。故言妙法莲花经
也。
第二辨经宗者。此经正以广大甚深一乘实
相为所诠宗。总说虽然。于中分别者。一乘实
相略说有二。谓能乘人及所乘法。此经所说
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种声闻。三界所有四
生众生。并是能乘一佛乘人。皆为佛子。悉是
菩萨。以皆有佛性当绍佛位故。乃至无性有
情亦皆当作佛故。如宝云经言。菩萨发心便
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众生愚痴瘖哑无
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菩萨之所弃舍。如
是众生我皆调伏乃至坐于道场得阿耨菩
提。发此心时。魔宫震动。又言。菩萨成佛众愿
满足。方便品说。三世诸佛但教化菩萨。譬喻
品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故。又言。诸法从本
来常自寂灭相。佛子□道已。来世得作佛。斯
则无一众生而非佛子。所以广大。此众生界
即涅槃界。是故甚深。如论说言。三界相者。谓
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
是谓能乘一佛乘人也。此一乘人所乘之法。
略而说之有四种。一谓一乘理及一乘教。一
乘之因一乘之果。一乘理者。谓一法界。亦名
法身。名如来藏。如萨遮尼揵子经云。文殊师
利白佛言。若无三乘差别性者。何故如来说
卷一 第 871b 页 T34-0871.png
三乘法。佛言。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
非乘差别。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
三乘者。示小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乘
差别。何以故。以法界法无差别故。金光明经
言。法界无分别。是故无异乘。为度众生故分
别说三乘。又此经言。诸佛如来能知彼法究
竟实相。论释此云。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
体。不变相故。又下文言。同者。示诸佛如来法
身之性同诸凡夫声闻辟支佛等。法身平等
无有差别故。案云。如来法身如来藏性。一切
众生平等所有。能运一切同归本原。由是道
理无有异乘。故说此法为一乘性。如是名为
一乘理也。一乘教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
初成道乃至涅槃。其间所说一切言教。莫不
令至一切智地。是故皆名为一乘教。如方便
品言。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
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
种智故。是教遍通十方三世。无量无边。所以
广大。故一言一句皆为佛乘。一相一味。是故
甚深。如是名为一乘教也。一乘因者。总说有
二。一者性因。二者作因。言性因者。一切众生
所有佛性为三身果而作因故。如常不轻菩
萨品云。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论释此言。
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又言。决定增上慢二
种声闻。根未熟故。佛不与授记。菩萨与授
记。菩萨与授记者。方便令发心故。当知依此
经意而说趣寂二乘无性有情皆有佛性悉当
作佛。言作因者。若圣若凡内道外道道分福
卷一 第 871c 页 T34-0871.png
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无上菩提。如下文言。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
少倾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无
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广说。本乘经言。凡圣一
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悲经言。
佛告阿难。若人乐着三有果报。于佛福田若
行布施诸馀善根。愿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
善根不入涅槃。无有是处。是人虽不乐求涅
槃。然于佛所种诸善根。我说是人必入涅槃。
尼健子经一乘品言。佛语文殊。我佛国□所
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来住持力故方便
示现此诸外道。善男子等。虽行种种诸异学
相。皆同佛法一桥梁度。更无馀度故。案云。依
此等文。当知佛法五乘诸善及与外道种种
异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无异体
故。如法花论显此义。云何体法者。谓理无二
体。无二体者。谓无量乘皆是一乘故。而下文
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
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者
为显种子无上义故。旦约发心善根而说。非
谓馀善不得佛果。是故□违前所引文。由是
言之。若凡若圣一切众生内道外道一切善
根。皆出佛性同归本原。如是本来唯佛所穷。
以是义故广大甚深。如是名为一乘因也。一
乘果者。略说有二种。谓本有果及始起果。本
有果者。谓法佛菩提。如寿量品云。如来如实
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
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案云。此文
就一法界显一果体。非有体故非实。非无体
卷一 第 872a 页 T34-0872.png
故非虚。非真谛故非如。非俗谛故非异。如本
乘经云。果体圆满无德不备。无理不周。无名
无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体非无体。乃至广
说。又言。二体之外独在无二故。是明法佛菩
提果体。始起果者。谓馀二身。如论说言。报佛
菩提者。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经言。
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
劫故。应化菩提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谓出
释宫树下成道及与十方分身诸佛。如宝塔
品之所广明。总而言之。一切众生皆修万行
同得如是。□菩提果。是谓一乘一乘果也。如
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
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案云。此文正明如
来所愿满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众生。
如应皆令得佛道故。如宝云经云。譬如油钵
若已平满更投一渧终不复受。菩萨成佛众
愿满足亦复如是。更无减少一尘之愿。大云
密藏藏经云。大云密藏菩萨曰言世尊。唯愿
如来。为未来世薄福众生。演说如是深进大
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
故。佛出世难。此大云经闻者亦难。云何偏为
未来之。吾当遍为三世众生广门分别。花严
经云。如来转法轮。于三世无不至。依此等文。
当知诸佛初成正觉。一念之顶遍化三世一
切众生。无一不成无上菩提。如昔所愿已满
足故。设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愿即不满
故。虽实皆度而无尽际。虽实无际而无不度。
以无限智力度无限众生故。而此经下文言。
卷一 第 872b 页 T34-0872.png
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
数。论释此云。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以
本愿故。众生界未尽愿非究竟。故言未满。非
谓菩提不满足故。所成寿命复位上数者。示
现如来常命方便。显多过上数量不可数知
故。此论意者。为明约今众生未尽□如是时
本愿未满。非谓菩提已满。而其本愿未满亦
非本愿未满。而说佛法已足。如花严经云。一
切众生未成菩提。佛法未足。本愿未满。是故
当知愿与菩提不满。等则已满则等满。如是
名为一乘果也。合而言之。理教因果如是四
法。更互相应共运一人到萨婆若。故说此四
名一乘法。犹如四马更互相应共作一运故
说四马名为一乘。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问理
教及因共运众生到萨婆若。此事可尔。果既
到究竟之处。云何与三共运众生。解云。此有
四义。一者由未来世有佛果力。冥资众生令
生善心。如是展转令至佛地。如涅槃经云以
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未来佛性力因
缘故还生善根故。二者当果报佛现诸应化化
今众生令得增进。如本乘经云。自见己身当
果。诸佛摩顶说法身心别行不可思议故。三
者此经六处授记。记当得成阿耨菩提。由得
此记。𥮵心进修当果属彼□得运彼故。下文
言。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四者此经中说一切
种智。无□不尽。无德不备。一切众生同到此
果。众生缘此能诠所诠发心。胜进径四十心
游戏神通化四生类。故说众生乘于果乘。乘
乘能运因地众生。如下颂诸子是时欢喜踊
卷一 第 872c 页 T34-0872.png
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由方是四义当知果
乘与馀三法共运一人。人人四法因缘和合
远离诸边不可破坏。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
是名为广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实相也。所诠
之宗略述如是。
第三明能诠用者。如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
耨菩提皆属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文
正明是经胜用。用有二种。谓开及示。开者开
于三乘方便之门。示者示于一乘真实之相。
总说虽然。于中有三。先开次示。第三合明开
示之用。先明开义即有二种。谓所开之门及
能开之用。所开之门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
有四义。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说教。依主立名
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顺三机。持乘作
名名方便教。三者为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
后说一乘正教。对后正教名为方便。四者于
一乘理权说方便非真实说。是方便义对真
实说名为方便。依此四义故名方便。此名为
门。有其二义。一者出义。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义。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门有二名。
若言佛门人门。则门非佛人。若言板门竹门。
则门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门者。同板竹
门。门即方便。是故名为方便门也。开方便门。
方便有其二义。若望出义说三乘时。开而不
闭。望其入义说三之时。闭而不开。虽出三界
未入一乘故。今说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开
方便门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当知诸佛方
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言正开方便
之门。诸馀言语例此可知。次明示用。于中亦
卷一 第 873a 页 T34-0873.png
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真实相。谓如
前说。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
道所不能破。三世诸佛所不能易。以是义故
名真实相。而非三非一。无人无法。都无所得。
如是正观乃名真实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诸
有所得无道无果不动不出。故知如前非三
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
得。云何说此为真实相。解云。此言不然。所
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
得非究竟者。是则有得为非无得为是亦入
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观。若言寄言说无
所得而非如言取于无得是故无得不入四句
者。他亦寄言假说一乘而非如言取于一乘
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当知遂言俱非。不
如言取二说无异。
问。若不取言皆为实者。彼
三乘教亦应是实。
答。通义皆许。而有别义。以
三乘教下都无三理一乘教下不无一理故。
三是权。一乘是实。虽不无一而非有一。是故
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真实其相如是。能示□
用有其二种。一者则开之示。如前开三是方
便时。即知一乘是真实故。如开门时即见内
物。二者异开之示。异前开三别说一乘。闻之
得悟一乘义故。如以手□方见内物。如下文
言。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如是
等言是示真实相也。第三合明开示用者。一
开示中合有四义。一者用前三为一用。前三
乘之教即为一乘教故。二者将三致一。将彼
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会三归一。会
昔所说三乘因果还归于本一乘理故。四者
卷一 第 873b 页 T34-0873.png
破三立一。破彼所执三乘别趣以立同归一
乘义故。此经具有如是四种胜用。故言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
问。用三为一。将三致一。是二
未知以何为證。
答。方便品言。佛以无数方便
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
三为一之證也。又言。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
竟。皆得一切种智。此言正是将三致一之證
也。
问。会三因果归本一者。为当三皆非实
故归于一实耶。为当唯二非实故归于一实
耶。若如后者。何故经言。我有方便力开示
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复言。唯是一事实馀
二则非真。
答。或有说者。三皆非实。如前文
说。而言一实二非真者。三中之一与无三之
一俱。是佛乘。通说是实。馀二不用开别言非
实。由是义故二文不违。或有说者。唯二非实。
如后文故。而说三乘皆方便者。于一实中加
二非实合说为三。是三非实。如人手内实有
一果方便言三。三非是实无三果故。考而论
之。一果是实。二是方便。有一果故。如智度论
云。于一佛乘开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为
三聚亦得言会三聚归一亦得言会二聚归。
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也。或有说者。前
后二文各有异意。不可一会。所以然者。三乘
之教有其二种。一者别教。二通教。别教三乘
三皆非实。皆是方便。以彼教说三僧祇劫唯
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业。最后身中修于
定惠。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如是因果以为佛
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论通教所说三乘。
佛乘是实。定馀二非真。以彼教说于十地中
卷一 第 873c 页 T34-0873.png
具修六度万行圆满致萨婆若。此萨婆若果不
与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实此为佛乘。岂
是方便。是故当知二文意异。我有方便力开
示三乘法者。是显别教所说三乘也。唯是一
事实馀二则非真者。是对通教所说三乘。其
馀诸文皆作是通。
问。若说别教三乘因果皆
是方便故归一者。为归一因为归一果。
答。于
一佛乘分别说三故。随其本归因归果。是义
□何声闻缘觉若因若果皆于一因分别为
二。如经说言。声闻缘觉若智若断。皆是菩萨
无生法忍。当知此二皆归一因。归一因故终
致一果。彼教中说。佛乘因果分别佛地化身
少分。如经说言。我实成佛已来。百千万亿那
由他劫故。当知彼说佛乘因果同归于此一
乘果内。若有菩萨依彼教故望树下佛发心
修行。如是愿行归于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
故。通而言之。应作四句。一以方便因归真实
因。谓菩萨因及二乘因。二以方便果归真实
果。谓于树下成无上觉。三以方便因归真实
果。谓树下佛前菩萨行。四以方便果归真实
因。谓二乘人之无学果。总摄如是四句。以说
会三归一。
问。方便教中有人天乘。何故不会
此二唯会彼三。
答。会三之言亦摄此二。所以
然者。法花教中说。三乘有二。一者三车所譬。
出喻品。二者三草所咒。出药草品。此义云何。
人天二乘合为小乘。如小药草。声闻缘觉名
为中乘。如中药草。依彼别教发心菩萨。说名
为大乘。如大药草。会此三乘即摄五乘。然彼
人天会因而不会果。果是无记。不作一因故。
卷一 第 874a 页 T34-0874.png
彼因善法有二功能。报因功能亦不会之。有
受尽故。等流因用是今所会。无受尽故。会此
因义入第一句。
问。会三归一其义已显。破三
立一云何可知。
答。欲知此义。有广有略。略而
言之。破四种三。一执三教定非方便。二执三
人定是别趣。三执三因别感。四执三果别极。
破此四种所执之相。遣其四种能执之见。是
故建立一乘真实。谓立一教故则破三教。立
一人故则破三人。立一因故则破三因。立一
果故则破三果。立一理性通破四三。以四一
皆同一乘理故。略说如是。广而论之。为破十
种凡圣执故。说七种譬及三平等。此义至彼
第六门释。第三明诠用竟也。第四释题名者。
具存梵音。应云萨达摩分陀利修多罗。此云
妙法莲华经。言妙法者略有四义。一者巧妙。
二者胜妙。三者微妙。四者绝妙。言巧妙者。此
经巧开方便之门。巧灭执三之见。巧示真实
之相。巧生已一之惠。以是四义而作真轨故。
言妙法言胜妙者。此经能宣一切佛法。能示
一切神力。能显一切秘藏。能说一切深事。以
此四义最为胜妙故名妙法。如神力品云。以
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
神力。如来一切秘密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
事。皆于此经宣示显示显说。故言妙法。言微
妙者。此经所说一乘之果。无妙德而不圆。无
杂染而不净。无义理而不穷。无世间而不度。
以是四义故名微妙之法。如譬喻品云。是乘
微妙清净第一出诸世间为无有上。故言妙
法。言绝妙者。此经所说一乘法相。广大甚深
卷一 第 874b 页 T34-0874.png
离言绝虑。以是四义故为绝妙之法。如方便
品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馀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故。此四义中。巧妙胜妙之法当
能诠用立名。微妙绝妙之义从所诠宗作目。
合而言之。具含如是。巧胜微绝十有六种极
妙之义十方三世无二之轨以是义故名为妙
法。妙法之名略释如是。莲花之喻有别有通。
通者。此华必具华须台实四种。合成殊为美
妙。喻于此经具四妙义合成一经。故名妙
法。别而言之。即有四义。一者。莲花之类有四
种。中分陀利者是白莲花。鲜白分明花开实
显。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
二者。此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时名屈摩罗。将
落之时名迦摩罗。已敷未衰处中之时开荣
胜盛称分陀利。喻于此经大机正发之盛时
宣示显说之胜妙也。三者。此花非直出离泥
水。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喻于此经所说
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
也。四者。此花非直荷广[廿/祸]深。亦乃不着水渧
不染尘垢。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
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由是四义有同
妙法故。寄是喻以立题名也。
第五明教摄门者。是法华经何教所摄。为是
了义为不了义。有说。此经是不了义。所以然
者。大分佛教有三法轮。一者有相法轮。唯为
发趣声闻乘者。依四谛相转法轮故。如阿含
经等。二者无相法轮。唯为发趣菩萨乘者。依
法空性转法轮故。如般若经等。三者无相无
上法轮。普为发趣三乘者依诸法空。
卷一 第 874c 页 T34-0874.png
无自性性而转法轮无上无容故。如解深密
经等。此中前二是不了义。第三法轮是真了
义。是义具如彼论广说。此法华经是第二摄。
如偈说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
道已。来世得作佛故。是故当知第二无相法
轮所摄。既属第二。是不了义。此义即以二文
为證。一者即彼解深密经云。一向趣寂声闻
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
行方便化道。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證得无上
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
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乃至
广说。二者对法论言。众生意乐。乐乐者。如
为不定种性者舍离下劣意乐故。记大声闻
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案云。彼经既
是究竟真实了义说。说言声闻永不成佛。是
知法花说诸声闻当得作佛。是方便语不了
义说。是故阿毗达磨□云。是随众生意乐而
说。非是直说真实道理。修多罗者。以文为胜
阿毗达磨以理为胜。由有如是二种明證。当
知法花一乘之教定非究竟了义说也。或有
说者。法花经是究竟了义。所以然者。如来一
代所说教门。略摄不出三种法轮。何者为三。
一者根本法轮。二枝末法轮。三者摄末归本
法轮。根本法轮者。谓佛初成道花严之会□
为菩萨广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
但薄福钝根之流深不堪闻一因一果故。于
一佛乘分别说三。谓枝末之教也。四十馀年
说三乘之教陶练其心。今至法花之会始得
会三归一。即摄末归本教也。如信解品明。长
卷一 第 875a 页 T34-0875.png
者居师子坐眷属围绕罗列宝物。即指花严
根本教也。唤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脱珍御服
着弊垢衣。谓隐一说三枝末教也。如富长者
知悉下劣□伏其心乃教大智。谓摄末归本
教也。是□诸门处处有文。当知此中初后二
教同是究竟了义之说。第二教者。于一说三。
皆是方便不了义说。为成此义。明證有二。一
者修多罗。二者阿毗达磨。修多罗者。略引三
文一者如安乐行品云。此法花经能令众生
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
今说之。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
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
乃与之。二者化城品云。是诸佛方便分别说
三乘。唯有一佛乘□处故说二。三者胜鬘经
云。阿罗汉辟支佛。四智究竟得苏息处。亦是
如来是方便有馀不了义说。如是等文不可
具陈。阿毗达磨者略引三处文。法花论云。决
定增上慢二种声闻。根未熟故佛不与授记菩
萨与授记。菩萨与记者。方便令发心故。二者
智度论说。
问。阿罗汉先世因缘之所受身必
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得阿罗汉
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故。更不复生三界。有净
佛立出于三界。乃至无有烦恼之名。于是国
立佛所闻法花经具足佛道。三者宝性论云。
问。说阐提无涅槃性常不入涅槃者。此义云
何。为欲示显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
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依无量时。故作
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依是等文。当知诸
教说有二乘定不成佛。及说无性有情等言。
卷一 第 875b 页 T34-0875.png
皆是方便不了义说。若说一乘更无第二一切
众生皆当作佛。如是经典是真了义。问若立
初师义者。后师所引文云何和会。彼师通曰。
诸一乘教所说诸文。皆为护彼不定性者。皆
是方便。故不相违。法花论文及宝性论。亦为
述后方便教意。智度论文说阿罗汉生净土
者。是约不定种性声闻。由是道理亦不相违。
问。若立后师义者。前所引證云何得通。彼师
通云。深密经说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證得无
上正等菩提者。是明决定当入无馀永不能
令不入无馀直證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为
一向趣寂。然彼声闻入无馀时。住八万劫或
住六万四万二万。然后起心即入大生于净
土具足佛道。若论不定种性人者。唯住有馀
依地入大。如瑜伽论分明说故。是故彼经亦
不相违。对法论文说一乘教为方便者。是述
三乘权教之意而非究竟道理之说。如彼执
三乘者说云。十五有漏□无记者。是约粗相
境界而说。非是究竟真实道理。是故当知彼
对法论或有述于方便教文。由是道理不相
违也。
问。二师所通一据相违。何者为实何者
为胜。
答。皆是经论。有何不实。所以然者。为
护一向趣寂者意。则如初师所通为实。为护
不定种姓人意。则如后师所说为实。皆当物
机各得和通故。若就道理判其胜负者。彼师
义狭而且短。彼说佛□不遍一切故。又说二
□竟断灭故。第二师义宽而复长。返前短狭
其义可知斯则以短狭义会宽长文。文伤□
□会。用宽长义容短狭文。文狭则无伤义。则
卷一 第 875c 页 T34-0875.png
易会。由是道理后说为胜。是故当知此法花
经乃是究竟了义之教也。今依是义以通诸
文。诸文相违皆得善通。所以然者。以诸了义
究竟教内不无方便不了之言。如解深密经
中说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同皆共一此妙
清净道。皆同是一究竟清净如。□是道理为
彼经宗。所以彼经是真了义。而彼经说寂趣
声闻终不能得坐于道场。如是等文是方便
说。为护决定二乘意故。作是方便不了义说。
由是道理夫人性等说彼以为不了义说。如
是二文不相违也。又此法花经中说言。为□
□故。化作宝城。更止息已终引佛果。依是道
理以说一乘。是为经究竟了义。此经亦有不
了义语□直说言唯有□□无二无三是文为
□□定□□说无趣寂二乘之行。而实不无
趣寂二乘之行。是故说无是方便语。由是道
理对法论说为方便者。亦有道理也。
法花宗要
弘安六年八月十七日相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