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要集-唐-栖复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0a 页


*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 卷第一

* 自释疏卷一疏主叙(至)释叙经起之意
* 卷第二

* 自释叙经起之意(至)释破疑执
* 卷第三

* 自释后破执(至)释后彰行
* 卷第四

* 自释利今后(至)释施鹿林
* 卷第五

* 自释四种种性(至)释第三解经品得名
* 卷第六

* 自释第三解经品得名(至)释第六释经本文
* 卷第七

* 自释论说序品等(至)释经我闻
* 卷第八

* 自释经一时(至)释经阿罗汉下第二总别相门
* 卷第九

* 自释一应受饮等(至)释疏卷二经皆得辨才等文
* 卷第十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0b 页 X34-0170.png

* 自释皆得陀罗尼乐说辨才(至)释迦楼罗王
* 卷第十一

* 自释人王众(至)释眉间白豪相光
* 卷第十二

* 自释照境(至)释颂境所见分齐
* 卷第十三

* 自释颂照境所见六事(至)释经演大法义文
* 卷第十四

* 自释经即说大法(至)于序品终
* 卷第十五

* 自释疏卷三方便品始(至)释八甚深中第三果行甚深
* 卷第十六

* 自释果行甚深(至)释解脱三昧之总标
* 卷第十七

* 自释八解脱总名(至)释解脱体性(己下逸失)
* 卷第十八

* 自释是法不可示(至)释疏卷三终
* 卷第十九

* 自释疏卷四一乘章(至)释第二疑(经所以者何至无有是处)
* 卷第二十

* 自释第三疑(至)释无数法化门其实为一乘
* 卷第二十一

* 自释诸佛两足尊等文(至)于方便品终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0c 页 X34-0170.png
* 卷第二十二

* 逸失(经卷二譬喻品疏卷五)
* 卷第二十三

* 逸失
* 卷第二十四

* 自释经而告之言至皆当与汝(至)释疏卷六经墙壁𡉏坼等文
* 卷第二十五

* 自释经泥涂陀落等(至)释八寒八热处所(经其人命终至至无数劫)
* 卷第二十六

* 自释八寒八热果相(至)释信解品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等文
* 卷第二十七

* 自释经所以者何等文(至)释疏卷七药草喻品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等文
* 卷第二十八

* 自释经一云所雨至华果敷实(至)释化城喻品时诸梵天至唯愿垂纳受等文
* 卷第二十九

* 自释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当演深远音(至)释十二缘起中第五诸缘生摄门(经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
* 卷第三十

* 逸失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1a 页 X34-0171.png
* 卷第三十一

* 自释(经卷四疏卷八)五百弟子受记品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颂文(至)释见宝塔品尔时佛前至住在空中等文(巳下逸失)
* 卷第三十二

* 逸失
* 卷第三十三

* 自释(经卷五疏卷九)安乐行品但以因缘有至故说(至)释寿量品
* 卷第三十四

* 自释分别功德品(至)释药王菩萨本事品烧身行
* 卷第三十五

* 自释烧身行(至)释劝发品终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终)No. 638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一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栖复自大和末。罢律讲后。屡涉京师。辄厕经论末行。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1b 页 X34-0171.png
多戴星霜。不惮寒暑。然精神曚昧。巡历数度先辈法
席。随记得少善言。集成一家之说。冀其易见云尔。

今此妙法莲华经。本末前后。一十六译。若真伪相兼。
一十七译。若约全部而论。总有六译。六译之内。传于
汉国。三本流行。正法妙法添品法华。今此讲者。是后
秦弘始七年。鸠摩罗什三藏。译出妙法莲华经七卷。
或八卷。六万九千七百五十四言也。然造疏。前后十九
馀家。盛传于世者。即天台纪国嘉祥慈恩也。天台疏
名文句。纪国名赞述。嘉祥疏名义记。慈恩疏名玄赞。
今之讲者。即慈恩疏也。西国有千部论师。造论解法
华经。即天亲菩萨。唐国有百本疏主。造疏解法华经。
即慈恩和尚。古来诸德。科判此经绝多。今且道安和
尚。科一切经为三分。暗合西天佛地论亲光菩萨。科
一切经三分。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一品序分。序者
始也由也。即三根声闻。大乘之性巳熟。世尊集十五
类徒。先谈无量义经莲华体性。后入定雨华动地。放
光照境。弥勒发问。文殊为答等。皆是欲说正宗之渐
由。名序分。第二从方便品。至授学无学记品。为第二
正宗分。即是佛出定。三请巳后。如来法说。喻说。宿世
因缘。说于一乘。令声闻舍小归大。授菩提记。化彼二
乘。出浊水故。正为二乘。傍为菩萨。名正宗分。第三
从法师品。至普贤劝发品。一十九品。是第三段名
流通。即是显于此经书写供养。施他听闻。乃至思惟
修习。十种法行。若人若法所得功德。流通此经。正为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1c 页 X34-0171.png
菩萨。傍为声闻。是为第三流通分(境行果三科)。今且依初
八品。为正宗分。所释之经。既分三段。能解之疏。分三
亦然。初从盖闻。至觉权真巳下。疏之序分。将释此经
略以六门料简下。第二正宗分。某谈游之际。徒次传
陵巳下。疏主流通分。之段不同。初序中有二。初解疏
题目。后释本文。且解题目。言题目者。即是经题。目者
即是疏目。故言题目。然今疏本。多云妙法莲华经玄
赞卷第一。妙法莲华。即是本名。玄赞即是疏语。既有
本名。今当略释。

言妙法莲华经者。上之四字。即是别名。唯此经故。经
之一字。即是通名。不异诸经故。初中分二。初妙法二字
是法。莲华二字是喻。妙法如莲华。莲华是能喻。妙法
是所喻。故先解妙法。后解莲华。先总解妙法。二别解
妙法。先总解妙法者何义。答即是甚深难解。微妙希
有。无上殊胜。故言妙法。妙法者。是一切有情心心中
有佛性。佛性即名为妙法。本在有情妄想心。犹如何
等。如木中有火性。地中有水性。壁中有金性。镜中有
明性。即验有情心心中有佛性。见即虽然不可见。佛
性元居各自心。人人身中有佛性。佛性即妙法。妙法
有二。一理妙法。二行妙法。理妙法所谓真如。行妙法
即是菩提。菩提者是圆满报身。言理妙者。即清净法
身。即此法身。是此经题妙法体。究竟穷其妙法处。各
自心中法报身。既说有情各各心中。一一心中有妙
法。未审遣修何观行。即得心中妙法生。有人若要矿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2a 页 X34-0172.png
中金。鍊矿之时金自现。有人若要木中火。钻火之时
火自生。有人若要镜中明。磨镜之时明自出。有人若
要地中水。穿地之时水自来。应是有心有识人。人人
若要心中佛。闻思惟修慧断烦恼。障。尽心中佛自生。
闻教思惟修学人。贪心嗔心痴心薄。一二三僧祗劫
满。法报化佛果周圆。欲得成佛。但修心修净。则心生
佛。善恶由心。心是主。修心决定得菩提。佛遣修心敢
不修。实有心中妙法否。妙法在心元不见。何以修心
妙法生佛道。佛性实居各自心。见则元来不可见。只
为甚深难解了。分明举喻况莲华。莲华性在莲子中。
开破子时华不见。不以开时华不见。谓言莲子里没
莲华。有人于彼有情心心中。觅或佛时不曾见。不以
觅时不见佛。谓言佛性不居心。一一众生五蕴身。便
共莲华池不别。各各心中有烦恼。即同池内有淤泥。
佛性只居烦恼中。便似泥中有莲子。莲子因缘未和
合。长时且在淤泥中。若到因缘会遇时。莲子里莲华
自生长。我等心中有佛性。要须必假耳闻经句。闻经句
是因缘。滋润心中佛种。渐渐心中能悟解。只向心中
佛自生。故将妙法喻莲华。所即莲华如妙法。妙法即一
乘。一乘即宝所。宝所即妙法。妙法即名佛性。故云妙法。

二云。妙法两字属佛身。俱合理智。通因通果。因理果
理皆殊胜。因智果智悉幽玄。因果理性名法身。因果
智相称报佛。究竟穷其妙法体。是各身中法报身。故
名妙法。妙法难解难明。莲华则易知识。不识心中理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2b 页 X34-0172.png
及智。相似池中莲与华。莲者况果。表三身之果圆。华
即喻因。彰万善之因满。莲华淤泥不染。妙法烦恼不
不侵。莲华既生淤泥。妙法亦混于烦恼。烦恼之中有
佛性。淤泥池内有莲华。莲华缘会自开敷。妙法因圆
必成佛。欲使人人识佛性。故将妙法。况莲华也。

三云。经亦得名中。三师解。初唯取行果名莲华。行
为华。果为莲。第二师。唯取教理名莲华。教为华。理为
莲。第三师。教理行果。总名莲华也。教理行俱是华也。
理果俱是莲也。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也。经云诸
佛智慧甚深无量。理出水也。入佛知见。经云尽行诸
佛无量道法。论令證不退转地。并第二周牛车。此乘
此宝乘直至道场。行开敷也。开示悟三。并第三周宝
所。即果出水也。教有能敷妙理之功德。理有所敷出
水之力。行有因敷趣果之用。果有结实酬因之能故
(上总明妙法次别明妙法)

先解妙法。后解法。且妙者。初依疏主十玄门中。五义
解妙。后依北京瓒法师。十义解妙。一根本妙。二枝末
妙。三摄末归本妙。四绝待妙。五无粗妙。一根本妙者。
谓华严会中。明一乘因果究竟法身。彼云。欲令众生
生欢喜故。说王宫生。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双林灭
也。上名粗。又经云。如来实不出世。亦不涅槃。何以故
法身常住。同法界故。亦同此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
相常住义。又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
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等。名根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2c 页 X34-0172.png
本妙。二枝末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中之二。目之
为粗。佛乘为胜。故称枝末妙。三摄末归本妙。此经所
诠一乘。究竟圆满。故称为妙。四绝待妙。上之三义。皆
以对粗称妙。未辨不对于粗自体之妙。今约妙体。本
自离言。强叹为妙。何所有文。答涅槃云。不因少涅槃。
名大涅槃。又智论云。十八空为相待空。独空独空非
相待空。既有待不待空。妙宁无待不待妙。罗什弟子
慧观。著法华经序云。称之为妙。而体绝精粗。寄华宣
教。而道玄象表。下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什叹
云。善男子。若非深入经藏。不能作如是说无待名绝。
五无粗妙。即净土法门。故香积佛品云。我土无有声
闻辟支佛名。是即无粗也。唯有清净大菩萨众。即是
妙。智论云。七宝世界。纯诸菩萨。亦同于此(上根本枝末摄末归
本绝待无粗五妙了也)。

次依瓒法师十义妙。一对扬妙。二补翼。三说处。四长
时。五法多。六名定。七中道。八威力。九利益。十挍量。一
对扬妙者。馀经化众生。唯现在一佛身说。此经通十
方三世佛共说。三世者。多宝世尊是过去佛。经言尔
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等。释迦如来是
现在佛。八万菩萨未来。又文殊即过去佛。慈尊即未
来佛。本师即现在佛。又现在中。通十方故。经云尔时
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师子座。皆遣者。问讯释迦牟
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3a 页 X34-0173.png
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词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
及菩萨声闻众。悉安稳否。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
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诸佛遣使。亦复如
是。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化一会众生。不同馀经唯
一佛化。故言对扬妙。二辅翼妙者。前后二十一众。初
十五众。一释种清高众者。经云与大比丘众万二千
人俱等。二巳圆未满众者。经云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三承恩入道众。经云摩诃波阇比丘尼。四曩结深恩
众。经云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五圣难思众。经
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等。六帝释临天众。经云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
万天子俱。七属护舒晖众。经云复有名月天子。普香
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八小
大自在众。经云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
万天子俱。九跨柅娑婆众。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尸弃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十翳虚令洒
众。经云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十一清
歌雅乐众。经云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
那罗王等。十二胜芳烈乐众。经有四乾闼婆王。乐乾
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等。十三动山涌海众。经云有
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祛罗骞驮阿修罗王等。
十四吞龙啖毒众。经云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
罗王。大身迦楼罗王等。十五仁王自在众。经云韦提
希子。阿阇世王(上十五众)。后六众者。一宝塔陵空众。经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3b 页 X34-0173.png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纵广正等二百五十由
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等。二质影殊形众。十方分身
诸佛。集在八方三变土田八方严净等。三涌海承莲
众。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
菩萨。亦坐宝莲华。四裂地星形众。是诸菩萨闻释迦
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
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等。五鸾歌迥发众。经
云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
来。所经诸国。六种震动。皆悉雨于七宝莲华等。六御
象遐方众。经云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
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
诸国。普皆震动等。是诸众等。莫不云奔鹫岭雾拥灵
山。同嗟昔处二权。共喜今闻一实。虽鹿园趍道之众。
双树闻经之徒。方此来能过也。故云辅翼妙。三说处
妙。且诸经说处。各各不同。或在虚空。如胜鬘。佛于空
中现。仰惟佛世尊。普为众生现。或唯在地。或居秽土。
或处净方来。若此经三处皆说。初居秽土以陈说。欲
令舍权而厌俗。次居净方以宣唱。欲使忻乐于宝方。
后处空中。毕竟归于真性。是故称说处妙。四长时妙。
且说诸经时节。各各不同。只如过去灯明佛。满六十
小劫。为人演说。经云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菩萨。说大乘
经。名妙法莲华等。又妙光法师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大通智胜如来。八千劫未曾休癈。经云佛说是经。于
八千劫。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演此经。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3c 页 X34-0173.png
我今释迦文佛。序正之中。不言时节。涌出品内。菩萨
赞叹。满五十小劫。及说三身寿量时节极长。是故名
时长妙。五法多妙。且华严十万颂。大梵本三万偈。今
所传本。才七十千颂。未若此经。如威音如来说二十
千万亿偈。大通如来说法时节既远。久亦应长。日月
净明德如来所说法华经。六百八十千万亿那由他
等偈。以此菩萨具数多意。欲显其义广。故云法多妙。
六名定妙。且诸经名非一定。如涅槃经。俱留孙佛六。
万岁出。名曰法镜经。拘那含牟尼佛四万岁出。名甘
露鼓经。迦叶佛二万岁出。名分别空经。释迦牟尼佛
百岁时出。名涅槃经。名皆不定。此经不尔。灯明佛。大
通智胜佛。威音王佛。日月净明德佛。皆同名妙法莲
华经。云名定妙。七中道妙。如下云。十方世界中。唯有
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无二者无第二独觉乘。无三者
无第三声闻乘。计二乘为究竟。即是遍计所收。即是
空也。唯有一乘法者。即是一乘理智二事。依圆有也。
不有者即空识义。即二乘无。不空者即有义。即一乘
有。不空不有。远离二边。故云中道妙。八威力妙者。如
龙宫海会等龙女道成。由经胜力。智积问文殊师利
言。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
无量(云云)。又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等。又
不轻品云。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
亿等。九利益妙者(如利今后中说)。十校量妙者。如药本事品
十二喻挍量胜。经云药王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4a 页 X34-0174.png
之中。海为第一等。如清凉地等。故挍量妙也。上别解
妙。一对扬。二辅翼。三说处。四时长。五多法。六名定。七
中道。八威力。九利益。十挍量(上解妙十五义毕)

次解法者。可执义。可持义。夫言法者。必具斯义。且如
世出世法。悉备持轨之义。水有湿性。火有煖性。是其
持义。人闻水火。作湿煖解。即轨义。又如因明论中。佛
弟子对声论师言。声是有法。是持义。亲證皆许。佛弟
子以无常故为宗。作无常解。是轨义。外道以常为宗。
即作常解。是轨义。佛弟子声是有法。定无常故。宗因
之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异喻如虚空。即同品有。异
品非有。又所为喻作取。无常远作之性。外道量云。声
是有法。定常故。宗因云。所量性故。同喻如虚空。异喻
瓶盆。亦同品有。异品非有(广如因明论说)。然此法者。贯一切
有为无为。若色若心。有漏无漏等法。今此言法者。唯
取一乘相应教理行果四种。名之为法。言教法者。即
能诠之文。总摄三乘之教。教有根本方便。方便教者。
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
是经。胜鬘经云。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等。根本
教者。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也。理法者。即二乘
所證生空理。菩萨所證二空理。皆是所摄。经云是法
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巳。导师方便说。胜鬘
经云。声闻知有作四圣谛。佛知无作四圣谛。法华论
云。念观者。声闻人观人无我等。行法者。即六度四摄。
七地四菩萨行。皆是行也。经云乘此宝车。直至道场。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4b 页 X34-0174.png
又胜鬘经云。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受具
足戒。此六处为大乘。故说教是行所依此处。故法华
论。声闻人观阴界入。厌苦离苦。得解脱故。果法者。
即法报二身。方便品中。前三知见。及牛车宝所。寿量
品中。皆明三佛出现于世。又云是法住法位。果法也。
及彼二乘自昔所證。亦此所摄。故胜鬘云。四智不究
竟。名向涅槃界。由上所引。教理行果。根本方便。能成
佛德。皆号一乘。咸有运载之功能故也。此之四法。皆
具轨持。总名为法。一乘相应。故名为妙。此四法体上。
有此一乘相应之妙用。法体能持此妙用。故言妙法。
持业释。问妙法是教。经亦是教。何名持业。答经即所
说之经。是体。妙法即是声名句文。名诠自性。句诠差
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是经上之业用。故名持业。问
妙法是理。何名为教。答将理就教。俱得名教。能诠所
诠。总得名理。能诠所诠。总得名教。理为言生因也(上解
法解妙。后解法。初总解妙法。后别解妙法。解妙法二字毕)。

次解莲华者。问有何意趣。将莲华况法华耶。答佛遣
修心敢不修。实有心中佛性否。佛性在心元不见。何
以修心佛性生。佛性实居自心。见即元来不可见。只
谓甚深难解了。世尊举喻况莲华。莲华性在莲子中。
开破子时华不见。谓言莲子没莲华。有人于彼有情
心。心中不见佛不曾见。不以不见时不见佛。谓言佛
性不居心。一一有情五蕴身。便与莲华池不别。各各
身中有烦恼。即同池内有淤泥。佛性只居烦恼中。便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4c 页 X34-0174.png
似泥中有莲华。子华子因缘和合。长时且在淤泥中。
若到因缘会遇时。莲子里莲华自生长。众生心中有
佛性。要须必假耳闻经。耳闻经句是因缘。滋润心中
佛种性。渐渐心开能悟解。只向心中佛自生。故将妙
法喻莲华。亦即莲如妙法。妙法本来是佛性。只在众
生妄念心。三世诸佛说经时。一一诸佛皆同说。欲使
人解佛性。故将妙法喻莲华。问何名莲华。莲华是何
义。答言莲华者。即是有名相法。为众生故。以名相说。
欲令众生因此名相。悟无名相。是设意也。故大品经
云。一切众生。皆是名相中行。今欲止其名相。故借名
相。悟无名相。通而言之。妙法与莲华。皆是其名。经云。
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别而言云。妙法是无名之名。
莲华是无相而相。以此经题法喻双举。妙法是法。莲
华是喻。故名双举。故名妙法莲华也。

又由十义。将喻莲华。一者此华从种生。喻此一乘必
有其种。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二者此华从微至著。喻于佛乘渐渐增
长。经云。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巳成佛道。三者
此华增长满。具出浊水故。喻功德无不圆。果无不尽。
出离生死诸浊泥水。经云。如来巳离三界火宅。四者
此华虽出泥水。而不舍离泥水。喻如佛虽出四流之
外。而不舍三界之中。经云。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
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
著。长者闻巳。惊入火宅。方宜救济。五者此华微妙。鲜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5a 页 X34-0175.png
洁第一。如佛乘。五乘之中。最为第一。经云。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六者此华为凡圣之所称叹。佛乘亦尔。为
世间出世间凡圣。称叹爱乐等。经云。佛所悦可。一切
众生。所应称赞。七者此华台蕊具足。喻于佛乘万德
圆备。经云。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馀法。
八者此华诸佛菩萨。而坐其上。大乘亦尔。为诸佛菩
萨而住其中。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
庄严。以此度众生。九者此华开合有时。喻此一乘之
法隐显有时。经云。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
其时。决定说大乘。十者此华劫初成时。大梵天王。而
坐其上。为一切众生之父。经云。譬如大梵王。一切众
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提
心者之父。又普贤观经云。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
是得具五眼。及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所以方
等经。生三种身。三种身者。由方等经故。故悟实相。断
诸烦恼。烦恼断故。即法身显。法身显故有报身。报身
有故。乃有化身。有三身故。说十二部经。说十二部经
故有法宝。有三宝故。有世间出世间三善。三善者。人
天并出世。故知法华经。是世间出世间之本也。故喻
莲华也。

尔雅云。芙蕖又云芙蓉。通名莲华。今佛取为喻者。依
本论师。解莲华有二义。一出水义。出离小乘浊泥水
故。二华开义。以胜教言开真理故。前为教妙。后为理
妙。论中但解无量义经第十六名莲华故。唯指教理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5b 页 X34-0175.png
二种。准下疏解云。莲华二义。虽解无量义经。果秀因
敷。未乖通理。即教行二种。并有开敷。理果之中。并能
出水。即同此体通四法也。不同无量义经。然亦不乖
莲华二义。此中意言缘彼莲华。有其二义。一者莲是
台。此即是果也。二者华即是外华叶。此即是因。今言
莲华之时。双说因果二义。此中教为能诠是因。为所
显是果。所以易云。筌者在鱼。言者在意。即知华不开
而台不现。教不言而理不显。因华开而见台。教谕扬
而悟旨。故下疏云。如门为入室之所由。教为显理之
处所。书云。谁人入门。不由户也。由此即因为华。理莲
果。故论云。以胜教言开真理故。经云。诸佛智慧甚深
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即教理莲华也。二者行
为华。而果为莲。莲非一叶而能得佛果。非一行而独
成因。众华叶而共长养一个莲台。因万行圆而同成
佛果。由此即以开示悟入为果。入佛知见为因。总合
二义。教行二种并名华。皆有开敷义。理果二种皆名
莲。皆有出水义。况详四法。并皆超过二乘。并名出水。
今者唯言理果出水者。良为理果之上不具开敷。所
以偏言出水。教行独有开敷之义。所以偏言开敷。若
教行无出水者。岂教行不超出二乘。故知且约一义
而配。故下疏云。法既囊括四义。华亦苞罗四德。法四
义者。契秘赜之微诠教也。叶幽根之玄旨理也。尅上
乘之奥业行也。圆至觉之真宗果也。美无不殚。故称
为妙。华四义者。萏菡披敷。以见莲。类教论扬以悟旨。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5c 页 X34-0175.png
芙蕖秀出于灵沼。喻理频超于小运。举蘤开而得实。
譬因严而果满。标白华为色本。显佛智为乘源。举喻
莲华。斯有由矣。

问但名妙法即得。何要将喻莲华。共立题目。答下疏
云。然法藉喻明。微由著显。假奔茶利之华实。况萨达
摩之果因。法既囊括四义。华亦苞罗四德。问若以莲
华有因果二义故。取为喻者。馀一切华。皆应得喻妙
法。何以。有华有果故。答曰。诸华虽具因果。义乃不定。
且如桃杏。华开满树。结果能有几多。何以莲华个个
尽能结果。法中。论有因有果者。且如定姓二乘。行因
取果。如有果结。若不定姓二乘。舍小归大。皆为一乘。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无二乘之果。便是有华而无
果。又解。有漏善而无果者。如善星比丘。佛[悯-民+牙]富罗轮
王业谢恶果者。阇王造逆。忏悔业止。皆是有因而无
果。今此一乘。六度万行。定当成佛。恰似莲华个个结
实。故取为喻。又陆地诸华。虽具因果。即无出水之功。
水中有草虽出水。即阙他开敷之义。陆地有华虽开
敷。即阙他出水之义。今此一乘。一则出水。出离少乘
浊泥水故。二则华开。开真理故。转化生故。故疏云。华
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体业俱陈。法喻双举。由斯道
理。故取莲华为喻。斯有由矣。况云华叶则同菩萨道。
莲子还如诸佛身。要假众多华叶。然后长养一个莲
台。要须万行齐修。然后方成佛果。一个莲子落池内。
一朵莲华水上开。展转相生无尽时。看即莲华满池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6a 页 X34-0176.png
发。一个众生若成佛。为众又说法华经。此相生无尽。
斯何异莲华满池发。章僧录云。莲华萏菡若开敷。香
气氲氲薰远近。佛既转凡成圣了。威德光明遍十方。
若将手触一莲华。香惹遍身生喜悦。一念善心亲近
佛。罪障消除福德生。一切诸华悉是华。将比莲华不
香洁。菩萨二乘虽是圣。望我如来圣未圆。淤泥池内
长莲华。长得莲华香郁馥。烦恼之中出佛性。出得佛
身身最尊。既知莲子里有莲华。便了心中有佛性。欲
使人人生悟解。保知佛性在心中。闻思修慧善修行
戒定慧学勤观察。佛意慈悲立此喻。指示一切修行
人。各各认得自心中。一一心中皆有佛性。诱进众生
同出离。故将妙法喻莲华。水深华亦出。水浅华亦出
二障虽浅深。真如总皆出也。

又有四种莲华。一者泥里莲华。喻凡夫身中妙法。莲
子泥中虽未出。必定生长白莲华。众生未解修行。且
在凡夫流转。今日闻经修学。还如泥里莲华。烦恼如
彼淤泥。妙法还同莲子。凡夫闻经心不退。一朵莲华
泥里生。二者浊水莲华。喻二乘身中妙法。莲华出其
泥里。生在浊水之中。声闻我执虽除。法执尚由未断。
法执犹同浊水。我执恰以清泥。出却清泥在浊水。看
看即是见莲华。三者清水莲华。喻菩萨身中妙法。莲
华出其泥里。生在浊水之中。复出浊水之中。生彼清
水之内。清水莲华。胜彼前来两种。况菩萨證理次深。
至于凡夫及小圣。我法二执双除断。清泥浊水不沾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6b 页 X34-0176.png
华。出水在清水中看。即开敷水面上。菩萨修行不断
绝。何愁不證大菩提。四者出水莲华。喻佛身中妙法。
莲华开敷水面上。本从莲子长生芽。诸佛證大菩提。
还是凡夫修得(初法后喻解妙法莲华了)

言经者。下疏云。为常为法。是摄是贯等。杂心论五义。
结鬘。绳墨。出生。显示。涌泉。又云。经者径也。如人远涉
向他邦。事须知其有径路。不知径路。徒费勤劳。虚过
时光。终无到日。修行之人。亦复如是。欲得求释梵。修
行十善以化人。若欲得不失人身。持五戒而方得。若
欲得愿生兜率。须藉八戒以庄严。若欲早见弥陀佛。
十念事须成熟。若欲得小乘罗汉。须依四谛以身安。
欲得缘觉辟支。假藉缘生而进道。欲得此身当作佛。
要依妙法苦修行。若也舍离此因缘。永失菩提佛径
路。故将径字巳解经。故云经者径也。闻经必得菩提
果。未有闻经不得果。未有得果不因经。则知经是果
家因。因经必得菩提果。既也因经皆得果。人生须学
法华经(解经了)

玄赞者。问何名玄赞。答二义。一者所诠真如妙理名
玄。七卷妙法莲华经。十卷疏文名赞。是玄之赞。依主
释。玄者杳冥深远之义。经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
无人能倒。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即同法华
经。教下所诠。真如妙法理。唯根本智證。馀智变影。皆
不亲得。故名为玄。此解唯局真如理。不通教行也。问
何名赞。答赞者佐助义。如一县之中佐官。名玄府。助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6c 页 X34-0176.png
佐长官。理化一县之事。名曰赞。真如理。既是离言绝
相法名玄。欲拟将此教化众生去。事须假别法佐助。
众生始会。是故如来后得智中。于无名相法上。安名
相说。说出七卷妙法华经。佐助根本智中无言说法。
经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异方便者。即法华经
也。如来说经时。诠真如理一遍。疏主又更造疏。就上
解释。令义分明。众生易解也。此解真如理名玄。七卷
经文。十卷文名赞也。第二义。妙法莲华经。教理行果
四法名玄。此解兼通道理理也。十卷疏文名赞。玄者
玄妙。教理行果四法。总得名玄也。三周权实道理。早
甚分明。疏主又更造疏解释。令人易解。只此十卷疏
文。便名为赞。此解玄者妙。法之异名。赞者佐助之别
称。经是玄。疏是赞。是玄之赞。依主释。此后义偏胜。问
何以后义偏胜耶。答若取真如理名玄者。岂教理行
果不名玄耶。问何以故。将至玄字。属经教理行果耶。
答今总合诸文。玄有二义。一玄者悬也。即是远义。经
云悬远值遇难。二者黑义。即北方之行。名为玄虎。论
语云。羔裘玄冠。是依初义。复有二义。一者近远名远
意说。此经所诠。即是佛慧。佛慧有五种。一智慧性。即
是法身。二智慧相。即是报身。三智慧境。即真俗道理。
四智慧伴。尘沙万德。五智慧因。所谓教行也。此经具
说性相法报二身。要三大劫。长时不息。方乃證圆。故
说佛果。名之为远。犹如唐三藏和尚。天竺往来。经十
七年。即为所至远也。故经时多。岂同二乘三生即證。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7a 页 X34-0177.png
由此玄者即是妙法。故言玄也。此约證甚深说。法华
论有五甚深。一义甚深。差别义。二体甚深。自体性故。
三内證甚深。正智證如故。四依止甚深。法界法性。诸
佛本故。五无上甚深。体最胜故。名五甚深。甚深即妙
法。妙即是玄。下经云。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又云
五百由旬。方至宝所。故云玄者远也。此远名玄。二者
深远名远。即同咫千里。八寸谓之咫。此中意说。十方
世界中。唯有一乘法。虽昔说三乘。既无三乘体。由如
长者言有三车。羊鹿但有假名。实无二车之体。二乘
但有名字。究竟唯有一乘法。二乘法无。二乘不测设
教之意。遂乃执乘有三。即此不测。故名为玄赞。经云。
我说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言。但以假名字。引导于
众生。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
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即谓二乘不知故。所
以教门名甚深。即论解五难云。其智慧门。难见难觉
难知难解难入真。彼五难二乘不知故。一由所證义
深故。其门难见。二由智体深故。其门难见难觉。三由
智内證深故。其门难知。四由智依止深故。其门难解。
五由智无上深故。其门难入。疏主依此故言玄。此依
四阿含甚深。解初近远名远。初义讫。二者黑义。复有
二义。一者二乘不测知。名之为黑。故论云。二者难了。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不测言黑者。如道德经
云。恍兮忽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彼说道体难
知。今借彼文。以显此义。即是二乘不测教理二种甚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7b 页 X34-0177.png
深。下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
能测佛智。会前二深。悉皆不测。故言玄也。即同叹法
师妙中。三番五段。證理不圆。功德不满。说即不深也。
即是第二了义。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知
故。由此名玄。二者疏主自谦。故智论云。凡夫观佛性。
由如生盲人。二乘观佛性。如婴儿见月。地前菩萨如
病眼人。初地至七地如电光。入观即见。出观即无。八
九如隔罗縠中见月。十地菩萨唯自见性。不见他佛
性。即是黑暗义。疏主意云。远观佛慧。冥若夜游。故云
玄。今此所解。远义黑义。古有释名。未广行相。今将二
甚深义解。道理应通也。故名玄也。赞者佐助义。县烝
名赞。所以一县之中。县令名明府。诸烝曹名赞府。谓
以一县之事繁多。故乃疏简。别为曹目。功曹仓曹等。
然此诸曹。不离县令所管。道理亦同。经如长官。总摄
众义。疏如赞府。各别科条。即如科为三分三周之类。
一乘四谛等章。皆是助义。又如赞府等。皆须博达之
事。谙古达今。将古治人之法。临时随制而用。以俾县
令。今者疏主具依众教。先自三周以释经文。用俾佛
意。故疏下云。兢兢依于圣教。栗栗采于玄宗。由恐旨
谬言疏。宁辄枉为援据。诸厅虽各主领。所化不离县
中。但是佐助分治。今乃举一县字。总皆摄尽。十卷疏
文虽广。义理不离经中。但是助显分别。故言赞。所以
疏云妙法莲华经玄赞。

卷者。开合卷舒。名之云卷。第者次也。一者极也首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7c 页 X34-0177.png
疏有十卷。今居其首。故言第一。言并序者。作序者庠
序也。谟云馀边作。又名叙。此叙字有二义。一者头序。
二者次叙。且头叙义者。义同丝边。作者亦是头绪之
绪。如城外人家㨸丝玺哀。得丝头名绪。一卷疏文如
玺头。一纸疏序如丝头。欲拟撜丝去。先须得丝头。欲
拟造十卷疏文解经去。先须得疏序。二者次序之序。
欲行千里。最初一步。欲次叙。欲拟造疏。先最初一纸。
巳下疏叙为次叙也。二义之中。次序为胜。然与疏中
叙字不同。序者庠序也。礼记云。国学也。国子监读书
处。名国学也。乃至城邑村店学馆总名庠序也。今依
尔疋中解。与疏最相当。尔雅云。序者入门东西墙也。
即屏墙也。即是初始义。问何以东西墙。是初始义答
此国面南为上。衙门宅门皆面南。入衙门。得见东西
墙。便是见大官君子之初始。入宅门。得见板障屏墙。
亦是家宅好恶之初。十卷疏文。头头见此序。便是见
经义广大。疏义深远初始。上来头叙。次叙庠叙。三义
中。次序庠序为胜。二义中。庠序为正也。

言大慈恩寺沙门基撰者。寺胜人尊。立制述之别号
也。大慈恩寺者。报慈母之恩。故名慈恩寺。大者即十
大寺之数也。左街有五寺。安国荷恩荐福慈恩兴善。
右街有五寺。庄严(改为圣寿)永泰西明(改为福寿)兴福(改为奉恩)化度。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皇帝在春宫日。
警大孝之广。轸圣善之怀。为母文德皇后。奄弃万国。
酬昊天罔极之恩。遣左庶子。宣令有司。出京城内。择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8a 页 X34-0178.png
一故废伽蓝。事须显要胜地。挟带流泉。遂出宫城南
进昌里(古云里不云坊)。面曲江池。有一尼寺净觉伽蓝。久而
隳坏。回造僧居。号大慈恩寺。重楼幅殿夕惹云。叠阁
层堂。朝凝彩雾。于时皇储亲降慈恩。京城之内。度僧
千人。诸寺请举三百僧住。坊院资什。并令官给。故名
慈恩也。问大慈恩得名如此。寺者何义。答寺是此方
名字。梵云毗诃罗。唐云游行处。即众游行处。意徒省
略。此方以寺名替之。释名云。寺名嗣也。谓法官相续。
承嗣而住。即是旧官人下去。新官人上来也。谟云此
国有九寺九卿。即光禄酒肉司农碾磨庄宅卫尉卿
凶仪大常礼乐。宗正宗子大府斗秤大汉车乘鸿胪
宾客大理寺因提。今言寺。即鸿胪管也。本因摩腾竺
法兰。初到汉国。同外藩客。到鸿胪寺。安置师僧。不令
与未戒人同住。汉明帝所重。从汉鸿胪寺。别造房僧
居。分出白马兴圣二寺。天下寺舍。寺之一字。从此兴
矣。

言沙门者。所说沙门性之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
梵所转故。沙门此云息恶。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
道者。名曰沙门。

言基撰者。基字是疏主名。当时唐初未讳。今时国讳
字也。唐三藏弟子。多于大乘下。著单名。大乘基法师
大乘光法师等。亦有云慧基。亦云窥基。三名之中。基
与窥基最亲。唐三藏临巳谢寺表中。有窥基名字。又
于奏请御制经序表中云。大唐龙朔三年。于玉华宫。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8b 页 X34-0178.png
译经六百馀卷。至十一月二十三日。令弟子窥基。奉
表闻奏。疏主名窥基。字弘道。相洲人也。姓尉迟氏。贞
观二十年。抽簪入道。配住安定坊弘福寺。即今修德坊
与福寺今改为崇先寺。奉别敕择聪睿五人。住大慈
恩寺。亲侍奉三藏法师。习学梵语。一闻正说。一无遗
者。内外经典。目所览而心传。耳暂闻而口讽。实谓圣
哲间出。人宝挺生。一代莫豪。千龄俊彦。从思于文场
之内。游心于翰苑之中。横笔陈而词落。褰风鉴伪邪。
而心莹秋月。一乘奥义。亲禀前英。百本深文。仰遵慈
氏。所修玄赞。理无不穷。妙绝古今。未曾有也。年逾二
十五。应诏译经。兼讲经论。三十馀年。并撰法菀大乘
唯识法华等疏。一百馀本。盛行于世。以永淳二年乙
酉十一月十三日。终于大慈恩寺翻经堂侧少房。春
秋五十有一。其年十二月四日。葬于樊川北埠。唐三
藏和尚茔所。计从迁化。至今乾符四年。一百九十八
年。西国有千部论师。即天亲菩萨。东土有百本疏主。
即慈恩和上。今此十卷疏文。即百本中一本也。

言盖闻者。疏主自述谦字也。古来解释。恭闻盖闻。详
夫窃以。奥推等书。是发语之端。问若总是发语之端。
何故偏乍盖闻。答疏主将盖闻来此安置。即不是发
语之论端。自有别意。何意也。答谟云。疏主自述谦意。
贺云设疑词。问谦意与设疑词何别。若乍观名目各
别。若约道理。一种只设疑词。便是谦意。知而故疑。即
是谦也。三盖者略也。设疑词者。不定之义。疏主意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8c 页 X34-0178.png
此经道理。或权或实。不退菩萨犹迷。凡者何能得解。
今则造疏释经。不敢的言中理。所以言盖闻。既于义
不定。如何制疏以示后人。答然则以凡测圣。天地实
以不同。今将性相道理。参详上下经文比校。未必全
为不当。未必的定如斯。以斯不定。所以称疑。置此盖
言设疑意。论云。疑者犹预为性。问宁知疏主不敢定
言。答如下将火宅颂文。先科半颂喻贪。经云鸱枭雕
鹫等。一颂喻嗔。经云蚖蝮蛇蝎等。一颂喻痴。经云屎
尿臭处等。一颂喻疑。经云狐狼野干等。一颂半喻慢。
经云由是群狗等。经文无合等。奈宁知作是解。答下
疏中云。顺古且尔。理未必然。义符顺故。未必不尔。意
言宅既喻其本识。诸蕴即是墙壁屋宅之徒。五百人
是五趣名言。三十子。三乘种姓。既说有其虫鬼恶法。
即合喻十烦恼行相相当故。故云义符顺故。若言定
了者。经无明合。不同涅槃经。或即不尔。以此不定故。
是设疑词。问何以知盖字是设疑词。答论语云。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有人求学事业心。得似求财
色心否。答若道总无。于中悬头刺股。凿壁偷光。求学
事业心。与求财色心一种。若一向道有。只是耳里闻
说。眼且不见。所以夫子云。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盖
者说疑词。亦是谦退语。又孝经云。仲尼述五孝。天子
行孝。诸侯行孝。卿大夫士之孝也。皆言盖天子之孝
也。及至庶人行孝。便言此是庶人之孝也。夫子曰。我
不曾经过天子行孝。夫子官至司冠。更不作大官。未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9a 页 X34-0179.png
曾经过诸侯之中行孝。不敢定断。故云盖也。及至庶
人云。此是庶人之孝也。夫子曰。我庶人中事。一一亲
曾经过。所以不言盖也。问夫子制礼作乐。岂不知天
子诸侯行孝耶。答夫子实知假疑也。只此设疑。便是
谦退之语。此盖字。若向夫子身上说。即疑是假设。又
知而故问。便是谦词。通此二说者。将盖字向疏主身
上说。亦通二意。若疏主是菩萨化身。疑是假设。复得
名谦。若疏主实是凡夫。疑是实说。盖之一字。唯通设
疑。不得名谦。疏主既是凡夫。圣智悬隔。未曾亲證。不
敢定断。故置盖言。谟云。亦显教法东流。转丧真本。自
如来说。如手中叶。结集三藏。莫失曾文。菩萨造论解
不同。翻译之家。传不尽经。至于制疏。淡薄转多。自述
谦敬。故言盖也。如来在日。传与阿难。阿难传与千大
罗汉。罗汉书在贝叶。三藏将来。此间翻译。如多人手
中掬水相传。渐渐遗失。去圣遥远。造疏解释不测佛
意。不敢定准。所以设疑。故言盖也。三盖者略也。如大
般若经六百卷。多说性。当此经开佛知见。真谛三藏
传云。龙树于海中。见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三本上
本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中本四十九万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并在龙宫。
以须弥山聚为笔。四大海水为墨书。海云比丘所念
一品修多罗。上不能尽。下本。大唐显庆二年。三藏实
叉难陀译。然多说相。即此经牛车。悟佛知见。今此一
乘。双说性相。故论解方便品云。自下显一乘因果。疏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9b 页 X34-0179.png
解云。体相相状。有差别故。由此诸经。即是广陈。此经
即名略本。故言盖也。然有此解。盖字乃属于经。又非
发语之始。故不依。但取初二解。一设疑词。二谦恭之
意也。

言闻者玉篇云。知声也。切韵云。闻者耳知也。耳空为
门。方闻声境。故今耳字安在门中。耳根闻声。事须藉
空缘。塞却耳根。便不闻声。空处著耳。方得闻声。门者
即是空处。若四面打墙。不开门。来去拥塞处。一面开
门。是空处。空处著耳。方得名闻。耳识向耳根门中取
声。故闻字门里作耳。六书中会意字也。论中云。眼识
九缘生。耳识唯从八等。问何不言盖见觉知空闻耶。
答但是疏主谦词。且以闻思推度道理。如此言闻。未
是圣人亲證。故不言见觉知也。疏主自述谦意讫。科
云通叙者。谓通三身。教通馀教。故言通叙。

言此宗者。唯属此宗也。永泰科云。通列至教者。至觉
权真二句。叹三身通一切经。有名通至也。次言灵枢
二句等。名通教也。振融山等。别主教也。法华经是化
身佛。对二乘凡夫。灵山说法。故名别主教也。

且依谟科云言菩提现身者。初总叹实身能现权身。
上句总叹实身。下句能现权身。问何名菩提现身。答
菩提者。即自受用身。四智菩提也。有能现他受用身
大小化身功德能。名菩提现身也。言智辨应物者。次
二句疏。总叹实智能现权智。上句总叹实智也。下句
能现权智也。此自受用身。向上有四辨七辨利生功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79c 页 X34-0179.png
能。名智辨应物。言成上身智者。后二句疏。总说权实
身智。即为能说法人。上句总说权实身。下句总说权
实智也。合此二句。即是能说法人也。振融山而秀大
千。成上第一句第二句佛身也。腾委海而津八万。成
上第三第四句佛智也。问菩提现身者。未审三身中。
现何种身。答二解。一约性解。二约相解。一性师云。真
实至极之体。即法身。二者真实至极之用。即报身。体
用不相离。一身即三身。故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
常身法身也。一性解云。佛果位中。无有有为法。不可
三大劫修行。求有为佛果身。解脱道巳去。自受用身。
四智菩提。总是无为法。问若尔圣教中。如何说自受
用身是有为法。答一性宗会云。且约第十七地巳去。
菩萨所见之身。说是有为也。若有菩萨成佛去。同时
类菩萨相送。至大宝华王座上。入金刚无间道时。身
犹有限量。入解脱道巳去。此佛身形。无有限量。便是
无为。诸来菩萨。只见无间道身。不见解脱道身。只缘
见无间道身是有为。将谓入解脱道巳去身。亦是有
为也。所以五性宗师。向圣教中。说自受用身。亦是有
为法。此一性宗师会教也。计彼金刚无间道巳。前身
是有为。解脱道巳去。尽是无为。第二约相宗解。菩提
现身者。若法皈分别。不相杂乱。清净法界为法身。即
是无为也。四智菩提为报身。及大小化身。即是有为
也。谟有二解。一者言菩提现身。通现法身报身化身
三佛菩提之身也。二者若据灵山会上。正为三根声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0a 页 X34-0180.png
闻说法华。唯丈六化身。名菩提现身也。破谟义云。初
则太宽失。法身无形无相。自受用身体是菩提。今言
菩提现身者。即合取菩提家所现之身。不合取他受
用大小化身。菩提为能现。佛身为所现。名菩提现身
也。后解太狭小。今言通序诸经。亦有是他受用身说
者。今若唯取丈六小化身。为菩提现身者。乃成别序。
不名通序也。今依大乘正直道理。自作二解。一者约
增胜义。解菩提现身。问何名增胜。答四智中三个智。
现身增胜。说法义暗。妙观察智。说法增胜。现身义暗。
所以大圆镜智菩提。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菩提。现
十重他受用身。成所作智菩提。现大小化身。妙观察
智菩提。净秽两土说法。此智唯说法。不现身也。二者
约平等道理。菩提现身。四个智皆能现身。皆能说法。
名菩提现身也。大圆镜智菩提。能现身说法平等性
智菩提。能现身说法。成所作智菩提。能现身说法。妙
观察智亦尔。若四个智。通现三身不得。又若唯说法
不能现身。若唯现身不能说法者。只如成所作智。既
是现身之智。如何论说起三业化。作四记等。此智既
尔。馀智亦然。又佛果位中功德。无自在义。无上觉者。
神力难思。无形质法。能现质影。又唯识论中有二解。
一者大圆镜智。能现法身。平等性智。能现报身。成所
作智。现大小身。妙观察智。净秽两土说法。二者清净
法界现法身。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十
重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大小化身。妙观察智净秽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0b 页 X34-0180.png
两土说法。后解是正义也。今疏中意。菩提是自受用
身。四智菩提家所现身。即他受用。大小化身。正是菩
萨现身。道理方是也(上问答菩提现身了下略说三身好。然后消疏也)

显扬论归敬颂云。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證教
法。上乘真实牟尼子。我今志诚先赞礼。若论诸佛之
身。本无有二。众生所宜闻见。乃至三种。一法身。即离
垢之真理。二报身。即会真之实智。三化身。即应物之
权质。故佛地论云。自性法身受用变化差别转身分
三。三身之义。准论中。十三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
三常三德。四说法不说法。五二利分别。六凡圣见殊。
七功德各异。八依止差别。九身土同异。十建立因由。
十一五法相摄。十二辨相多少。十三问答分别。此中
不可广说。略解二门。释名出体。且释名分二。初解通
名。通名者。三是数义。身者。唯识云。体依聚义。总说名
身。二解别名分三。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释曰。断
烦恼障名清。断所知障名净。二云。断二障种名清。除
二障习名净。三云。伏障现行名清。断障种习名净。最
胜王经云。譬如真金镕销冶练。既销打巳。无复尘垢。
谓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如是法身
与烦恼苦集除巳。无复馀习。谓显佛性本清净故。非
谓无体。譬如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障屏巳是空界。
非谓无空。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
非谓无体。法者轨持义。身者体义。依止义。无为理体。
阙积集义。毗卢遮那者。此云遍一切处寂。问异生二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0c 页 X34-0180.png
乘诸菩萨所有真理。名法身否。答未有依止义。不名
法身。故成唯识云。自性身者。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
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
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
功德法所依止故。大功德法者。即是四智菩提也。故
唯识云。故此四智品。总摄佛他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也。又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大法身。释曰。如
来藏有二。一空如来藏。烦恼有漏。虚妄不实名空。能
覆真如。名如来藏。慈恩云。亦名能覆藏。藏如土覆物
名藏。二云不空如来藏。真如无漏。体非虚妄。名不空。
彼烦恼所覆。名如来藏。慈恩云。亦名能显得藏。如金
铤等。问真如佛性。是所显得。如何却名能显得藏。答
谓真如佛性是本。能流出大定智悲等。如金铤能出
钗铛钏等。若准楞伽经。亦有两种如来藏。一空。二不
空。有漏第八识。性虚妄故名空。能含四智本有无漏
种。故名如来藏。慈恩云。名能含藏。藏如库藏等。四智
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名不空。能含当来四智现
行。名如来藏。慈恩云。能生得藏。如谷麦等。二者圆满
报身卢舍那者。释曰。圆谓周圆。满者遍也。舍那者。此
云光明光明遍照有二。一内。二外。内遍照者。目自受
用身。以无漏本智。照自内身中惑障闇也。外遍照者。
目他受用身。说十波罗蜜法。化十地菩萨。所化众起
智断惑。故报谓报。报者酬义。万行所感。果报之身。酬
往因行。故名为报。身具三义可知。此有二种。一自受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1a 页 X34-0181.png
用身。论云。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慧资粮。
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
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名自受用。二他受用
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
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
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问十地
菩萨。出过见道。巳无疑网。如何论云决众疑网。答慈
恩二解。一云。若约理疑。入见道即除。今据事疑。不妨
许有。二云。是法执异熟生心。于境不决似疑。故与疑
名说。后解善。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曰。千百
亿是数也。释迦牟尼者。此云能寂。能寂有二。一能自
寂。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灭烦恼种习。百论颂云。
顶礼佛足哀世尊。于无量劫荷众苦。烦恼巳尽习亦
除。梵释龙神感恭敬。二能寂他。即是令所化二乘菩
萨众。断灭烦恼也。亦云。释迦牟尼是姓。此云能。牟尼
是名。此称为仁。能仁之号。因此得也。成唯识云。三变
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
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
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释曰。变化者。转换旧质名
变。无而忽有称化。故言化身。问他化二身。俱从化五
蕴。如何报化名别。答他受用居纯净土。为登地圣众。
现示相说法。故得报名。化身亦居秽土。为化中小二
乘凡夫异生等众。示有妻子贪嗔痴等。或金锵马麦
背痛等。等现种种苦相。故名化。又他受用身。色相细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1b 页 X34-0181.png
妙。故得报名。化身粗著。故称为化。后结归六释。慈恩
云。三身皆唯持业。法即是身等。荐福云。兼通依主释。
法是真理。理体为主。与恒沙功德为依止。身用属客。
此是法家之身。名同体依主也。又云法身持业者。法
是真理。身者依止义。摄依止用。归真理体。名法身者。
法即是身持业释也。如言水即波。此亦未了。如何摄
所归依止用。应云法身两字俱通体用。法即是身。身
即是法。方为尽理。如言思量即意。意即思量等。报身
者。若约自受用说。自报即身。持业。若约他受用论。他
受用之身。依主也。二出三身体者。一自性法身者。于
百法中。取真如无为为体。问何不取前五无为为体。
答前五无为。是假非真实。法身体既是真如无为。俱
取果中无垢真如。不取因位有垢真如。问因中真如
既有垢。应不清净。答成唯识云。虽有容染。而性本净。
如玉处泥。莲华在水。问真如本性非平等。有垢无垢
分两般。真如既是平等法。如何因果分两。答若约真
如离诠论。平等实性元无二。将就诠约位说。因果门
中分两般。故唯识云。真如是迷悟依。在因是迷依。不
为法身体。在果是悟依。堪为法身体也。二者自受用
身。以实无漏五蕴为体。是大圆镜智。一分后得智所
现相分。故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离诸分别。
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
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杂。释曰。离诸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1c 页 X34-0181.png
分别者。佛地论说。离我所执一切所取能取分别。所
缘行相微细难知者。境及行相。二俱颇难测。不妄者。
恒现前义。由此如来不成妄失法。不愚者。不迷暗义。
由此如来。名一切智及一切种智。性相清净离诸杂
染者。有漏永亡故。纯净圆德者。纯者无杂。简因无漏。
净者离过。简一切有漏功德。圆者满义。简二乘无学
功德。现种依持者。现行功德之依种子。持功德种故。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者。若自色心等。望第八识。别有
种生。名能生。若他身诸趣等。无别种子。但于识上现
影。名能现。问此镜智王所。二十二法为共变。一自受
用身。各别变耶。答心王变此身是实。心所变是似。若
言心所同心王变。身是实者。即犯众生界增过。若令
不变即阙缘。同义反例。因果有漏。本识王所变身。心
王相分是实。五所相分是假。实假令杂。共成一身。三
他受用身者。以化五蕴为体。是平等性智。后得智相
分。此相与见。同种而生。此五蕴相分。色蕴是化有。似
色之用。馀蕴是心有。似缘虑之用。此佛为居无漏净
土。所化唯是登地圣众。无天龙八部等。他心所中。但
有遍行别境善十一心所。无根随不定四心所也。四
者变化身。亦以化五蕴为体。是成所作智相分。佛地
论云。以化五蕴为体者。即以所化众生为本质。如镜
外树。能化佛身。如镜中树影。影似于质。名之为似。此
五蕴中。色蕴是化有。似色之用。馀蕴是心有。似缘虑
之用(下消疏文)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2a 页 X34-0182.png

言至觉权真者。三解。一云。至觉者。三身之总。名号不
配法身。唯取自他二报。并大小化身。总名至觉。不取
法身者。以无色相故。譬如虚空烟云不染。亦如白玉
湿而不缁。问自他化三身。如何总名至觉。答梵云佛
陀。此云觉者。由此三身总名至觉。问何名权。答权者
大小化身具相好。随类化身不具相好。总名为权也。
真者自受用他受用身。总得名真。问自受用身。实无
漏五蕴为体。可得名真。他受用身。功德非实。如何亦
得名真。答对彼化身。亦名真也。二云。至觉同前自他
化三身之总号。总名至觉也。问何名权。答他受用大
小化身名权也。问何名真。答法身自受用身名真也。
法身离妄名真。自受用身真实名真。三云。至觉者报
身。权者化身。真者法身。谟云。二说。一至觉者。唯自非
他。唯自受用身真实。故名至觉。简他受用身功德非
实。向权字中收。故云唯自非他。二者兼他受用身。亦
向至觉中收。问他受用身。何名至觉。答以能教化上
位大菩萨故。能化之主。就所化论。亦名至觉也。权字
亦有二说。一者他受用身。大小化身。总名权。问他受
用身。何以名权。答是彼平等性智之上。权巧智用。亦
名权也。二者唯大小化身名权。简他受用身。非是权
摄也。真之一字。唯配法身也(将至觉等配三身下消疏文也)。至者极
也穷也边也。觉即佛也。权宜也。真实也。简要云至极。
至极即觉。至极之觉。持业依主二释。问何以通此二
释。答前来贺解至觉二字。通法身报身。所以作此二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2b 页 X34-0182.png
释也。问至有能至所至。何者是能至。何者是所至。答
四智菩提报身为能至。法身真理为所至。觉有能觉
所觉。何者是能。何者是所。答四智菩提是能。法身真
理为所。由此果中本智。證尽真理。名为至觉。问报身
是四智。可许为至觉。法身是真如。云何言至觉。答报
身是觉相。觉相名至觉。法身是觉性。亦得名至觉。问
报身是于智。可许名至觉。化身是于悲。云何言至觉。
答报身是觉体。觉体名至觉。化身是觉用。何妨名至
觉。南问云。菩萨二乘及与外道等。皆有觉义。应名至
觉。答外道邪觉。二乘偏觉。菩萨分觉。所以菩萨等。不
得名至觉。唯有如来。因圆果满。得名至觉。至觉有二。
一至极之觉。二至到之觉。名为至觉。此即生死为此
岸。烦恼为中流。乘六度船。至菩提涅槃彼岸。如睡梦
觉等。名至觉。问如何外道名邪觉等。答外道不契正
理。名邪觉。凡夫不觉察烦恼。名不自觉。二乘见理不
正。名偏觉理智二利。各得一边。名之为偏。故经云。眇
目矬陋。无威德者。菩萨名分觉。故唯识云。稽首唯识
性。满分清净者。菩萨虽断二障證二空理。觉未满故。
但名分觉。所以如来。即名满净。菩萨名分净。故云满
分清净也(上解至觉了)

言权真者。谟云。变化名权。自受用身后智上。有随生
性欲权巧智用名权。他受用身大小化身。本来无权
宜施设名权。后义胜。真者离妄名真。即法身也。若真
实名真。即兼自受用报身。今取真实义为胜。摄法宽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2c 页 X34-0182.png
故。问此至觉权真。如何配属三佛菩提。答至觉二字。
总目三身。权真二字。别配三身。问报化是有为。可得
名至觉。法身是无为理。如何名至觉。答法身觉之性。
故得名至觉。智度论云。菩提菩提断。皆名为菩提。又
云。说智及智处。皆为般若。所以法身亦名至觉。问报
身体是实。可得名至觉。化身是化相。如何名至觉。答
报身是觉体。故得名至觉。化身是觉用。何妨名至觉。
故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所以化身。亦
名至觉。问报身能證理断惑。名至觉。化身不證理。不
断烦恼。如何名至觉。答依彼报身。方起化身。报身是
本。化身是末。摄末归本。化身亦名至觉。是三身总目
至觉(下解权真别配三身)

问权真二字如何别配三身。答化身名权。法报二身
名真。故权真二字。别配三身。问如何权之一字。配于
化身。答权者权宜。随根化物。从后得智。现起化身。是
化五蕴。故名权也。问法报二身如何名真。答真者实
义。法身是真如实理。故名为真。自报身从无漏四智
菩提种子生。是实五蕴。亦名真故。法报二身。总名真
也。问他受用身。为属于权。为属于真。答是权所摄。问
如何是权。答以他受用身是化五蕴。为应十地菩萨。
故名权也。若尅体就此疏说权。权宜权巧。即他报化
身。应有情根而现身故。如应初地菩萨根宜。乃现身
坐百叶莲华。为二地菩萨。坐千叶莲华说法等。为应
地前资加二位二乘凡夫。所现大小化身。如斯所现。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3a 页 X34-0183.png
为应有情。故名权也。又云至觉二字。唯配自受用身
亲證理。权之一字。配他化身应物权现。故真之一字。
唯配法身。不生灭故。问疏主欲解经。何要先叹佛身。
答欲识所说之法。必有能说人。必有能说人。不过于
佛。故先叹也。问佛有三身。法身最胜之法。报身化是
劣。何不先叹法。岂有在最胜后叹法身耶。答三说。一
云。经以意趣求。随文逐便。何先何后。不可一一难之。
二云。法身与报身。为平等所依也。能依化身在上。故
先说所依。法身在下故后说。三谟云。疏主造疏。释经
体下经文之意。所以先言至觉。今此经中。化回心声
闻。令舍羊鹿。上大牛车。所以出宅巳后。先言诸佛智
慧甚深无量。求于种智。疏主得此意故。所以言至觉。
能化声闻回。心向大。是化身之功能。故能权。以此之
二种必依法身。故最后言。真之一字。三解之中。应存
后解(菩提了)

言乘物机而等者。明现身也。问有何所以而说现身。
答疏言乘物等。乘由驾也。凭也。今取凭义。凭托五乘
根性众生。而现于迹。二云。乘者乘御。他化佛为能乘。
五乘根性众生为所乘。经云。馀国有众生。恭敬信乐
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后胜)。物者。品物人物。一从
喻为名。如世间非情物乃至一物。皆具能造四大。所
造四尘。色香味触。除声也。具此八法。然后得成。故言
物也。有情言物。亦复如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成。
故言物也。二对乘称物。如来身中有常乐我净自在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3b 页 X34-0183.png
真我。众生身中。元来没我。不合言我。故但称物。根者
本来作机字。玄宗皇帝名讳。改为根。机者机巧机要。
今取机要之义。有情身中。有此机要。经云。如来于时
观是众生诸根利钝。是也。机者亦是从喻为名。如世
之机。以足蹴踏。文显即开。以掷之左右织络。然后成
疋。法中论者。二深先唱。如以足践踏。慇勤三请。文显
即开。即是腾疑致惑请。供佛修因请。闻法欢喜请。如
来为说开示悟入。以言教拔左右织络。然后当来成
佛曰华光。即是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绫锦华
窠也。改为根也。亦是从喻为名也。根上千华万叶。颜
色各各不同。良由向下根。根大树即大。根小树即小。
一切众生。三乘五性。各自修行得果。大小差别。良由
种性大小各别也。而者助句。诞者切韵育也。大也。即
大人降迹。亦为生也。大人生也。尚书四云。帝乃诞敷
文德。言降诞。即天子生日也。今取大义。迹者踪迹。如
承云中行有迹也。人所可见。见睹谓之迹。即他受用。
释小化身。故名为迹。此说自受用身。诞他受用大少
化身迹。此正是此中疏意也。又云三身皆乘物根。三
身皆能诞迹。第一法身是佛身。乘自受用身三个根
本智并相应心品。各有二十二法。为物根。法身依此
物根之上。现一味清净相。名为诞迹。唯果位出缠真
如。能现此相。第二自受用身。乘三无数劫。度众生悲
愿。为物根。诞自受用迹。众生度尽。我即成佛。众生界
法尔无尽。自受用身穷生死际。尽未来时。建立佛事。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3c 页 X34-0183.png
故寿量品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复倍上数。愿既不尽。佛身终不尽。名乘物根而诞迹
又云自受用身。佛佛相见。语言谈说。亦名乘物根而
诞迹也。第三他受用身。乘十地菩萨物根。诞十重他
受用身迹也。大小化身。乘四加行位菩萨二乘凡夫
物根。而诞大小化身迹也。上说三身总乘物根。总能
诞迹也。

问他化身等。为度众生。可说诞迹之义。只如法身。体
是真如。在因不减。至果不增。无去无来。冯何诞迹。答
若望法身。不可言迹。以智證圆。方为法身。故说迹也。
问自受用身。体遍法界。自受用法乐。佛佛皆齐。不外
化众生。冯何物根而诞迹。答他报身及化。悉皆有用。
有用之处。体必在中。化报身诞迹之时。则是自受用
身诞迹。又他化身皆是相分。无实缘虑用。明知说法
皆是自受用之身。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
身。约此而论。自受用身。有诞迹也。又准寿量品中。解
三身寿量云。法身寿量住法性。报身寿量随愿缘他。
化身寿量应嘱根。据此则自受用身。冯三大劫中悲
愿之力。为诞于迹。由因中发愿。无边众生誓愿度。由
此愿力。得成佛身。众生度既未尽。明知佛身元来常
住。则是冯因中悲愿之力。故说自受用身而诞于迹。
问即悲愿之力。如何言乘物根缘。答对根性方现他
报大小化。亦得名乘物根。只他报大小化身。现身之
时。则是自受用身诞迹。问与前解在用中。用现体现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4a 页 X34-0184.png
何殊。答前解则定约体用。不言乘悲愿力。此解则兼
言乘悲愿之力。故胜前解。由因中悲愿之力。方现于
身。所以众生善根若感。如来则现。善根若无。佛则入
灭。如月处空。有水影现。随水大小。月影圆缺不同随
根胜劣。佛身有差别。所以下疏云。澄空壁彩。洞皎无
涯。任水旋光。晖华有极。水清而月影便现。水浊乃月
影便沉。全破器现不同。暗明犹未有别。所以经云。菩
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据
此有感则应。感尽则无。经云如薪尽火灭。众生善根
如薪。如来应之如火。善根感尽。有类薪无。佛入涅槃。
还同火灭。故知三身皆乘物根诞迹。此解胜。若约正
说法华经。二乘凡夫物根。诞丈六化身迹也。即是真
佛之身。众生不见。见现令见。权于真身之上。现大小
化身之迹踪。故名乘物机而诞迹也。

言灵枢擅妙等者。问既会證真理。复乃冯物现身。为
当说法。为当不说法。答疏云灵枢擅妙等。况能说法
辨也。灵者即是神也。周易云。妙万物而为言。阴阳不
测谓之神。妙万物而为言名神。妙者胜妙。过上之义
名妙。万物喻佛。四辨七辨。利他门中。首出万德。万德
利他。更不过四辨七辨。阴阳不测谓之神。况佛说法。
凡夫二乘菩萨。不测知也。即是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新发意菩萨不知。不退
菩萨不知。喻佛四辨七辨。故名灵也。枢者枢要开要。
门下轴也。俗书偷人舌作枢也。枢机一发。荣辱之本。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4b 页 X34-0184.png
不可不慎。枢者门枢机。谓弩牙有杪。喻佛舌根。非也。
今疏中意。喻佛四辨七辨。为正也。有二义。一开闭之
主。二明闇之主。十二部经。五乘教法。如门扉。四辨七
辨。是枢也。上至城门。下至独扉门子。开闭之时。事须
得枢。华严法华。是大门扉。二乘教法小扉。大乘法小
乘法。说与不说。皆由四辨七辨。四十年前于一乘道。
分别说三乘。即是开门也。法华会上。破却二乘。即是
闭门。四十年前。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即是闭门。法华
会上。今是其时。决定说大乘。即是开门。门户开之与
闭。皆由其枢。法教说与不说。皆由四辨。二云。门者明
闇之主。门若开著则明。闭著则暗。明之与暗。皆由枢
也。法中喻。如来说法喻明。不说法入涅槃喻暗。说与
不说。皆由如来四辨七辨。问若如此说。但唤作枢即
得。何更安灵字耶。答十地菩萨。二乘之人辨才。不得
名灵。二乘小分得。菩萨之人初地分得。九地任运。佛
位圆满。因位菩萨。是有漏辨才依声。不得名灵。如来
声是无漏。能依辨才。亦名灵也。菩萨虽说。以彼舌根
是本识相分所变。所变同能皆是有漏。不名灵枢。菩
萨若与声闻人说。只四谛。与缘觉人说。只十二因缘。
如来则不如是。本为声闻。说四谛法。三乘各各禀解
不同。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等。又云。于一语
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等。是故如来辨才。称为灵枢。
擅有二义。一专义。二独义。独义为胜。唯佛一人。独得
此辨。名擅也。妙者巧妙胜妙。简粗得名。一简外道说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4c 页 X34-0184.png
法不得妙。二简二乘说法。亦不得妙。唯有如来。独名
擅妙。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等。如来说法。无非时失。
无非器失。无非处失。若合见灵山而得道者。即现灵
山等。故云灵枢擅妙也。

言应群品以扬筌者。问既有灵枢擅妙。因何说法。答
疏言应群品等。应字通平去二音。若乐法之心。如来
说则去声呼。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等。若无
请与说。如来知众生令闻此法。佛观众生根机器堪
说何法。乃先为说。则平声应。音(于兴反)当也。经云应以
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又云父知诸
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
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
悔。父知诸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今此取
去音也。

言群品者。对上物根。故云群品。三乘五性众生。十地
菩萨。是也。群者众义。品者品类。品类众多。故言群品。
扬者宣扬。扬者说也。筌者教法。则是如来应诸根性。
宣扬教法也。疏中都有三诠字。第一筌字。竹下作全。
唤如来教法作筌者。从喻为名。此是取鱼之器。江东
多有。截流而施。一面有孔。织竹为户。犹如叉手。鱼入
则顺。鱼出则违。庄周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蹄者寻脚迹也。则知言
所以表象。得象者忘言。今有二义。一者将教喻筌。将
理喻鱼。即因筌而得鱼。因教而悟理。二者教喻于筌。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5a 页 X34-0185.png
众生喻鱼。无量义经云。张大教网。至生死河。漉人天
鱼。置涅槃岸。欲得鱼兔。无过结网织筌。欲得度众生。
无过说于教法。二者金边作全。秤权衡也。权是秤锤。
衡是秤干。铨是秤上星故。言筌者。秤量审定义。四分
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知轻知重。皆由秤权衡。改为
铨也。亦与铨曹字同也。兵部史部。东铨西铨。此铨拣
此铨拣择身。言书判。堪与何官。故名铨也。如来教法。
铨量所铨道理。如秤权衡。故名铨也。诚将能铨教为
称。秤量所诠道理。著轻重恰亭。又将五戒十善教法
为秤。坐人天果。向秤头著。称看恰停。试将三聚净戒
法为秤。权衡称量佛果菩提。看轻重恰停。又教能楷
定正邪。诠显善恶。义亦同诠曾之诠也。三者铨言边
作全。名为铨。切云平也。如来说法。称物而谈。即是平
义。表法中道。一则一等。言二乘是权。乃至谤法入恶
道等。决定果报。故诠平也。此是教法为诠。此解为胜
也。教法当体名诠也。

言振融山等者。振者动也举。今此动义为正。即动转
移动。名振也。自受用身。体周沙界。无有分限。向无限
身上。起有分限身说法。教化众生。可见底。丈六化身。
乃是自受用身上。移转动转来。故名为振。振者动也。
融者明也。即是明山。明山即是金山。问何处经教唤
佛身作金山。答经下文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山。
既尔。经教有文。故言融山。问缘自受用身。从体起用。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5b 页 X34-0185.png
摄用就体。体用不相离。为复只唤自受用身。作融山
秀出大千。为复自受用身。从体起用。所起大小化身。
只此大小化身。便是振融山。而秀大千耶。答若一性
而论。吾今此身。即是常法身。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
身。若法归分别。不相杂乱。灵山所见。唯丈六化身。若
准又准器教菩萨。而即报身感者。根器不同。应现故
通报化。若依此文。振融山而秀大千。通报通化。若疏
主深意。住标化处。说化身佛。即唯取化身。为胜也。秀
者出也生也。起化身出于三千界。名秀出大千。即是
成所作智。击大圆镜智。起化身出大千界。名振融山。
问既是小化身。只合出一四洲。如何出大千耶。答二
说。一约身解。云出大千界佛。是大化身。四加行位菩
萨所见。丈六释迦。是凡夫二乘所见。只此丈六释迦。
是大化身上现起来。摄用就体。举胜身摄劣身。言出
大千。二云约界解。小化身只王一四洲。只合言出四
洲。以彼四洲是大千界中所管。不离大千界。举其总
数。言出大千。如言长安城中住。不是总占得长安城。
所住宅子。属长安城管。举其总数。又云若从凡夫。化
入声闻。即合是小化。不合言出大千。今既声闻回心
向大。则合是大化身。缘令声闻所忻。所以疏言出大
千。故经云。如大云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云则是
佛身。所以言出大千也。问若言大化身是声闻所忻
之境者。如何穷子遥见其父。疾走而去。故知大化不
是声闻所忻。答当初见走。由来化以二乘。今既得声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5c 页 X34-0185.png
闻果。却化令回心向大。何妨言大化身是声闻所忻。
之前后两存妙矣。

言腾委海而津等者。腾涌腾泻之义。腾泻正。谟云。委
源所成之海。委是能成。海是所成。纳委细之流。积小
水以成其大。百川奔注。故得成海。喻佛智海万德所
归。果位智强。总名智海。此委之海。依主释。礼记篇中
意。委即是海。持业也。三王之祭川也。或源或海也。皆
先河而后海。君子务其本也。问何名为源。答泉所流
处。水本曰源。河名委。泉所流聚之处曰委。三王欲拟
祭海。事须先祭于河。欲拟祭河。事须先祭于源也。问
何以如此。答源是河之本。河是海之因。黄河出于昆
崙山。江出堀山。淮出于王屋山。初之处名为水本。水
本曰源。是故积众流而成委。众流是能成。委是所成。
委即是海。故名委海。持业也。两释中。持业为正。委者
委输。输者输纳百川。输纳之处。名曰委。法中论之。自
受用身根本智。含蕴万德。万德委积之处。名为委海。
最初为凡夫时。发得菩提心。如河出自昆崙。后供养
却二十六殑伽沙佛。或以身为床座。或一句投火。半
偈舍身。六年苦行。七日翘足。或剥皮为纸。刺血为墨。
折骨为笔。书写大乘。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穿针
之善。尚自不遗。总喻积集众流。而成委海来。三大阿
僧祇劫。所修福智。二种深广如海。欲拟将此智海功
德。教化众生。所以从无相法界海中。腾至根本智从
根本智。腾至后得智从。从后得智。腾至他受用身。从他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6a 页 X34-0186.png
受用身。腾至大化身。从大化身。腾至小化身。从小化
身。腾至二乘凡夫耳中。直从无相海中腾泻水。将来
灌注。令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故言腾委海。
而者助句也。津八万者。津润八万四千病行众生。如
来后得智中海内。演出十二分教。利益五乘众生。名
津八万病行也。问何不言八万四千。答举其全数。如
言诗三百篇。俱舍云。数有八十千之类也。上解津者
润也。又津者际也度也。如论语中微子云。长阻桀溺
[禾*禺]而耕(注二人隐士也)。夫子至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三日不朝。孔子行次。逢楚狂接舆歌而过。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孔子欲与云言。趍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后
逢长阻。使子路问津。注津济水之处。故渡也。长阻曰。
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
也。曰知津矣(马曰言数周流自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滔滔者天下
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曰。滔滔者周流之皃。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被。曰谁己
易之)。且而与其徒。避人之士。岂若避世之士哉(出有避人之法。
有避世之法。长阻桀溺。谓孔子为士。从避人之法也)。所以言津者。隆也。八万
即是八万四千法门。缘众生有八万四千病行。所以
如来说此际渡也。八万四千病行者。一百二十八烦
恼。十烦恼。六通俱生。十分别起。取邪师邪教。引起十
烦恼。互相引起。即成一百。过去未来现在成三百。过
去渐长成一千。未来成一千。现在不长。但一百。三世
合说。成二千一百。对五停心观。各二千一百。即成一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6b 页 X34-0186.png
万五百。巳起一万五百。未起一万五百。成二万一千。
对多贪嗔多痴等分四种人说。即成八万四千烦恼
门。今如将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故言而津八万也。

言叆慈云而广庇等者。辨此宗也。亦名别序。三身七
辨。通贯诸经。五喻四法。局此经内。问平等无上。何故
不欲。答平等无上。依理教行果向上功能分出。离却
四法。无平等无上。但叹四法。即摄得平等无上。故不
别叹。问经有七喻。何故唯叹五喻。不欲穷子系珠。答
二说。一云穷子但是四大声闻。领解火宅喻词。更无
别义。故不叹穷子。其系珠喻。但是五百弟子。领解化
城喻词。属化城喻。故不别叹系珠也。以不是佛说故。
问若不是佛说。应非是经。答虽然不是佛说。佛所印
可。总名为经。如赦书敕所印可。总名敕语。问如何世
尊于药草品初。叹言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
功德诚如所言。佛既印述。即同佛言。如何疏主而不
叹穷子也。答二云。五喻是佛自说。故主叹之。馀二喻
虽佛印述。但是声闻亲谈。故疏主不叹。但叹五喻也。
问此穷子喻有佛印可。故名为经。系珠喻。无佛印可。
应非是经。答佛印有二。一则言印名印。二嘿印名印。
如下大通佛。嘿然许之。故名印也。问七喻之中。依经
文火宅居首。次穷子药草。何故疏主先说药草耶。答
四解。一云药草喻中。说其五性。破乘同之病。疏主谓
顺五性。所以先说药草。显三乘五性差别。二云先说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6c 页 X34-0186.png
药草者。疏主有深意。前来虽明菩提现身智辨利物。
未委现身之相。如何说法。复被何根性。所以疏主先
药草。药草喻中。说佛身现。犹如于云。云则遍于长空。
佛则遍于三千世界。云起为下于雨。佛出则说法利
生。雨则本来是一。草木禀润不同。教法元本无差。五
乘性殊。解亦有异。意明菩提现身之后。便通论如来
一世时中现身说法利生之相状。所以先叹药章。三
云疏主此处悬叹五喻。何必例便依经次第。馀四但
叹。即得何必例使一云依次叹。四云疏主将药草。向
牛车喻。向前安置著顺如来说。权实次第。如来初成
道后。唯说华严经。菩萨悟解。声闻凡夫如聋如醉。如
来若强将大乘为他说。即破法不信故。所以于粗野
菀中。权说于一乘道。分别三乘。便转四谛法轮。菩萨
悟实理智。声闻人悟权理权智。不知是权。执为究竟。
所以如来灵山会上。说法华经。破权说实。各赐诸子
等一大车。不说羊鹿。即是执所以药草喻。亦是如来
鹿野菀中设权。牛车化城。是四十年后法华会上破
权。顺彼如来设权破权次第。所以先药草喻品。顺先
设权也。问疏主作此安置。应可疏主巧于如来。如来
当日。何故不说药草。后说诸喻耶。答如来说经。其意
又别。且药草喻品中。解来意处。疏主会前方便品初
阿含甚深。阿含甚深。即昔三乘教法。法华经不越教
理行果。理名證甚深。即是法华经。权实道理也。牛车
是行。宝所是果。若行若果。皆是所證理收。即是会理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7a 页 X34-0187.png
也。药草喻品。即会教也。三乘权教。唯药草喻会教。故
居先说也。是佛意也。问准天亲菩萨造论释经。方便
品下。有二十七品经文。明其三法。所谓七喻三平等
十无上。此三是法华经大纲。疏主如何空叹喻文。不
叹三平等十无上。答三说。一云。喻文居初。所以先叹。
二种在喻后。所以不言。二云。经品题中。有喻名者。如
药草化城等。所以先叹。平等无上。不为品题。所以不
叹。三云。平等无上之名。是论家安立。喻文是经中自
有。疏主若解造论文。即须三法总叹。今既造疏解经。
所以先叹经文自有者。不叹论家安立之者。故不叹
也。

言叆慈云而广等者。本喻有四段文。今叹中唯叹前
三段经也。叆慈云而广庇。叹法王出世喻。骤法雨以
遐清。叹说教普滋喻。滋两木之分华。润三草。之殊茂
两句疏。叹禀润各异喻也。下喻有总有别。初总喻。经
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
木丛林。及诸药草。不叹总喻也。唯叹别喻。别喻有四。
第一法王出世喻。经云密云弥布。即同此中叆慈云
而广庇。第二说教普滋喻。经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即同此中骤法雨以遐清。第三禀润各异喻。有二。初
一雨所滋。二禀润各异。此中唯叹一雨所滋。一雨所
滋中。初则横滋。二乃竖长且一横滋者。经云小根小
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叶。
即同此中润三草之殊茂。二竖长者。经云。诸树大小。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7b 页 X34-0187.png
随上中下。各有所受。即同此中滋两木之分华。阙第
四不自觉知喻。且一雨所滋中。本处经文。先叹横滋。
后叹竖长。此先叹竖长。后叹横滋。滋两木之分华。是
竖长。润三草之殊茂。是横滋。横滋通三乘五乘。竖长
唯大木小木也。问经文既有四段。此中何唯叹前三。
无第四不自觉知耶。答二解。一云造文云人。要广要
略也。要著即依文。不要著亦无过失。二云。长行法述
喻述。无不自觉知经文。经文幽隐也。问不自觉知。既
法述喻述无文。疏主依何道理开出。答疏主本处分
疏云。此解似疏。寻合当悉。缘向下合文云。如彼卉木
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以此一段经文
分明。疏主返照向前法述喻述。合有此意。此是疏主
以义开出也。叆慈云而广庇者。此明能说人(于代反)。云
者。玉篇云。山川之气也。龙吟即云起。叆叇谓翳荟也。
云兴盛皃。喻佛身也。如经云。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喻
佛初作婴童子。如云未盛。三十四心成等正觉。如云
兴也。二叆者。如含雨未绝之状。如慈心龙。欲下雨时。
先云七日。待诸众生作诸事业终毕。方降甘露。即同
如来下降阎浮。八年作婴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
明。十年受五欲乐。二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三十五
成道。成道后树下思惟。三七日不说法。待众生根熟。
方可说法。所以叆者。含雨未绝之状也。又有一般云
雨。总未下。早收云了。如多宝佛。亦成道了不说法。却
入涅槃。问何唤佛身作云。答从龙起云。化身必从自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7c 页 X34-0187.png
受用身起。自受用如龙。龙则必能吐云。有云必降甘
雨。有自受用身。必起他化。他化必说妙法。故唤佛身
作云也。经言譬如大云普覆一切。又唯识云。大法智
云。含众德水。问既唤佛身作云。何故言慧云。答佛团
智慧成佛身故。故唤佛作智慧云。问既唤智慧作云。
何故此间不言智慧。而慈云。答如先有龙。然后吐云。
由先有慈心于先。然后起智慧。慈心为能起。智慧为
所起。能所合说。故言慈云。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
不同外道是无雨之云。虽说法化众生。乃是无利勤
苦。终不解脱。所说之法。不能润菩提之芽。故外道与
无雨之云不别。广者宽广无边之义。庇者庇荫覆荫
之义。经云。密云弥布。遍覆三千世界。又云。我今卢舍
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
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意言密云
满空。行行皆能阴覆。万亿佛身。佛身皆慈悲利物也。
故云广庇也(能说人了)

言骤法雨以遐等者。问云既广庇。未委云中下雨不
下雨。答疏言骤法雨以遐清。骤者速疾之义。如经云。
四方俱下。一时等澍也。问小乘罗汉尚说法。不迟不
速说。况佛三十二相中。有迟不速说法之相。又经云。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如何疏中言骤法雨。答不是匆
匆说名骤。应根说法。不失于时。赴救旋还。义同相骤。
如鸡孚卵。呼啄同时。正是众生根熟时。便是如来说
法时。所以四十年前不说。缘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8a 页 X34-0188.png
时。所以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时既不失。便是骤也。法
者五乘教法名雨。雨者是喻。合说故名法雨。问何以
唤化教法。名法雨。答能生长万物。雨若下时。万草种
子。芽生吐叶开华。如来亦说法时。一切众生菩提芽
长。故唤佛教法作雨。雨有三个功能。一者雨有清净
功能。经云具足清白。又经云。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
恼。洗除众生身中烦恼尘垢。是清净义也。二者雨有
清凉功能。经云。佛教如甘露。除热得清凉。又云。日光
掩蔽。地上清凉。三者雨有生长功能。经云。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又云。一切众生。闻我
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由具三义。故佛教法如雨
也。遐者远也。四方俱下。流注无量。率土充洽。是遐义
远义。此亦有三义。一云约器解。云既遍满三千大千
世界。雨从云得。所以名遐清。二云约所被根。佛以一
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
得成实。故名遐清。三云约世论。如来在日说法。灭后
向二千年。直至于今。众生闻者。罪灭福生。又经云。从
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从久远劫来。是
遐义也。赞示涅槃法。雨也。生死苦永尽。清也。故遐清
(上叹说教普滋喻了)

言两木之等者。叹禀润各异喻也。问法雨既骤。今被
何根性。答疏主滋两木之分华等。滋者润益之义。然
疏中意。两木配滋。三草配润。经云。一切诸树。上中下
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又云。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8b 页 X34-0188.png
名大树。而得增长。即是滋长也。唯目两木向上也。经
云。百谷苗稼。甘庶蒲桃。雨之所润。润即唯目三草也。
又经云。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此
滋与茂。便一处说。两木者。大木小木。况大小菩萨。华
者美谓之华。华好菩萨所修一乘之行独胜故。名之
曰华。大木小木。大小菩萨。各自差别。故名华。华字若
作花。音呼。即花者因义。因能得果。唤菩萨万行作花。
地上地前。漏与无漏。各自差别。总能感果。故名分花
也。润三草之殊茂者。对上分华。故言殊茂。小草中草
大草。故名三草。三草况五乘众生。经云。小根小茎。小
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殊
者异也。荣茂三草。开华布叶。各各不同。法中论。三乘
五性众生。得道尅果各异。故名殊茂。经云。一雨所润。
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上说分华。唯大小菩萨殊茂。通贯五乘也。

言然以幼商倦于等者。叹化城喻。然以者。谟云。虽明
盖闻之种类。不辨然以之所由。意道解盖闻处。详夫。
窃以。元来不是盖闻义。诸抄总引将来也。此间解然
以两字。要解之处。诸抄尽无解处。今此都有三解。第
一是发语之由。问既然是发之由。即合向五喻头安
之。何故置在中心。故此不当。第二云文家属对。对下
由是。上安然以。若尔然以两字与是。文势悬远。义亦
不相当。第三云通难词。亦是答难词。然则前喻文。以
者。即陈后所以。因说著药草喻品。生得众人疑心。药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8c 页 X34-0188.png
草喻品。是难词。然以两字。是答词。药草品经文。则属
法华经正宗。药草喻义。则不属法华经正宗。以法华
权实为宗。药草喻破乘同病。不说权实。法华经破二
归一。药草喻说三乘五性。如来本意。缘小菩萨。乍闻
著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三。便执唯有一
乘无别二乘。此名乘同病。如来破之。说药草喻品。说
二乘五性众生各自差别。问前陈药草。所滋药草。况
根性有三。说能滋之雨。以喻教唯有一。故经云。一雨
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一雨者。即昔三十年前所
说。三乘之教。经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既今一
雨。即昔三乘。何故四十年前。不会于教。言是一雨。答
疏言然以等。意言。然今一雨。即昔三乘。四十年前。不
言一雨者。有所以。有何所以。缘幼商倦于绵险等。恰
似幻商惧于路远。初不言此路而往宝方。且说若
入城即便快得安乐。汝等勿怖莫怖。莫得退还。良为
二乘倦修大行。如来昔不言唯有一乘。且说有三乘
解脱不同。未为会言唯一。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
不欲见佛。不欲闻法。今时根熟。为说一乘。所以竟照
进于等意。说二乘之人。不能直发大心。故说有三乘
解脱等。二问云。前药草喻品说三草。以喻五性不同。
何故今此会中。言唯有一乘。无馀乘也。答疏云然以
昔言三乘。今言一乘者。良有所以。缘幼商倦于绵险。
始修等。顺彼且言有三乘。今时大性以熟。故言唯一。
初得将能滋。后约所滋。故成二解(此中二意。初初难不依不定性)。三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9a 页 X34-0189.png
云。问下言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又云究竟令得
一切种智。以彼不定性人。无处令入二乘灭度。下经
云。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
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既也究竟唯有
一乘法。何故四十年前。不作是说。今修行大行。令他
鹙子日夜呜呼。今日乃言唯一乘法耶。答疏言然以。
以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
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似幼商倦于路远。且说
入于化城。今时说一乘者。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方竟照进于𤛾驾等。四云。问准胜鬘经说。四乘是实。
一乘是权。今此经中。二乘是权。一乘是实。说此两本。
经教实有三乘五乘众生。既若实有三乘五乘。则合
法华经羊鹿实登。化城实入。如何更说先权后实耶。
量云。二乘是有法。定实有故。宗因云。三乘中随一摄
故。如大乘。如大乘三乘随一摄。大乘是实有。二乘三
乘随一摄。同彼大乘是实有。量云。大乘是有法定实。
是权不实有故。宗因云。三乘之中。随一摄故。如二二
乘三乘随一摄。二乘是不实。大乘三乘同一摄。同彼
二乘是不实(此违理)。二者违教。若不许二乘是实者。即
违胜鬘经四乘定实。违彼经文。如何通会。答疏云然
以幼商等。据其道理。然则如此。然则。然前难家之词
也。以则生下答家之所以也。然则依定性人。以则约
不定性也。然依定性人说。实有三乘五乘也。以依此
经中为不定性人。事须先说权后说实也。先说权者。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9b 页 X34-0189.png
鹿野苑中。顺化小乘根性先熟。所以始修诱于化城。
转四谛法轮。后说实者。则是法华会上。顺他大乘根
性后熟。所以竟昭进于𤛾驾。交上牛车。然自目于难
词。以字出答家之所以。两字合说故然以。又然以者。
世尊一代时教。三乘九部法。总是一乘故。四十年前
所说。但名阿含般若。不名法华。法华会上说经。但名
法华。不名阿含般若耶。答若据其道理。然则如此。以
缘四十年前大乘根性不熟。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乘。
说熟。与说法华经。但名法华。不名阿含般若。即是竟
照音于𤛾驾也。意言胜鬘经所对四乘定性。法华经
所为者。是不定性人。后必作佛。故言二乘权。非是此
经拔无定性。故不相违。故此经一乘。是密意说一乘
权实。道理亦同胜鬘四乘外权。一乘者。即指此经。且
对不定性。唯言一乘。不说有馀乘。是随根权时说。故
言权。非体无名权。今言实者。说不定性后必作佛。故
言实。今言然以幼商倦于绵险。始修诱于化城。即说
二乘权。大乘根熟。即一乘实。便即晋于𤛾驾也。二经
亦不相违(解然以了)

言幼商倦于绵等者。化城喻也。有四。初将离险喻。中
途方退喻。为设化城喻。众倦皆息喻。此疏中唯叹前
三喻。无第四众倦皆息喻。且初将离险有四。欲过恶
道。将往宝方。商主谙途。方行引导。经云。譬如五百由
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
道。至珍宝处。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89c 页 X34-0189.png
人所怖畏处。即同疏中。幼商倦于绵险。又经云。导师
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悯。云何舍大珍宝。而欲
退还。作是念巳。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
作一城。即同此间始修诱于化城(上引经配疏下解经文也)

譬如五百由旬者。变易分段生死。惑业苦三。名为五
百由旬。生死苦逼。名为险难恶道。生死之中。本无圣
智。名旷绝无人。若有多众者。二万佛时。闻法华经众
生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佛果位中。大般涅槃。大
功德法。而为依止。名珍宝处。白道师言。前路犹远。大
乘行修行取果难。况前路由远。不能复进。不肯修行。
今欲退还。即却退大乘。至第六住前。遇乞眼缘。退却
大乘。导师多诸方便者。导师者。佛也。多诸方便者。身
语意方便也。见他不肯修行。无计可为。不免别呈方
便。而于中道。向三百旬外。二百由旬里。两楹中间。名
为中道。即是为止息故。化作一城。是即为设化城喻
(上略解经文。下消疏)

幼商者。谟云。小乘之人。名为幼商。二乘种性。对大乘
名幼。幼者小也。又行卖曰商。坐卖曰贾。商人于诸处
补货。向廛市中。卖求宜利。三乘圣众。于佛边闻法。于
人天身上。规求二乘法宝。修行不住。义同行卖。名曰
商。得罗汉果名利。显声闻教化。唯行自利。不能利他。
劣于菩萨。名幼商也。若唯喻中意。幼商却是大乘人。
经云。奖导众人。欲过此道。至珍宝处。珍宝处正是大
乘佛果菩提涅槃。此未起倦心巳前。是大乘人心。谈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0a 页 X34-0190.png
他本心。欲拟过五百由旬取宝去。法中论。本拟取佛
果菩提。无心取有馀涅槃。谁知中路怯行广时长。所
以退也。谈彼本心。是大乘也。退名幼也。退去巳后。方
入二乘。问若是大乘人。何名幼商。答大乘心初发。未
广修行。名幼也。规求大乘法宝。名商也。倦者疲也。倦
用也。绵者远也长也。五百由旬。前路长远也。险者危
险。险阻恶也。则是商人。见于路远。又复险阻不能前
进。故拟退还也。譬如险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
是险义。始者初也。问化城对前发大乘心名后。如何
言初始。答化城对向后发大乘心。亦名始也。以彼化
城。对他法华会上大乘心。化城便是初诱也。又依不
定性人。事须初说小乘。后说大乘。故化城亦名初也。
又鹿野苑。对法华会。亦名始修诱也。修者。尔雅云。从
也。顺从之义。顺从他小性设化城。名修也。诱者导也
引也。既见阻于路远。恐却退还。所以且初顺根诱引。
为设化城。令其心息也。意言则是如来。恐声闻退入
生死。且初顺根宜。权设有馀涅槃。令息分段生死之
苦也。又论语云。夫子修修然。此修学。是次第义也。夫
子依次叙。教人礼乐。名修修也。俗书作次叙义解。先
说权后说实。亦是次叙。

言稚子玩于羬轩者。叹火宅。皆是破权显实。破羊鹿
权智。归牛车实智。破化城权理。归宝所实理。既一种
是破权显实。如何疏主先叹化城。后叹火宅耶。答缘
二乘执。所得有馀涅槃为极。先说化城。破彼执极之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0b 页 X34-0190.png
心。以二乘人。不执生空智为究竟。所以不先叹火宅
喻。故先叹化城也。问如二乘之我生巳尽梵行巳立
等。即是执生空智为实。如何不先叹火宅。答缘化城。
实能息苦。故即先叹。以羊鹿无体。又不能实息苦。所
以后叹火宅喻也。稚子玩于羬轩者。羊车也。竟照晋
于𤛾驾者。牛车也。稚子者。谟云。大乘人大心未久。名
为稚也。又云。稚者即是小乘人。对大乘名稚也。问何
名为子。答言教所重。故名为子也。玩习也。玩好也。著
也。经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
物。情必乐著。遂于宅内。权说有于二车。顺于子心。故
是玩好。如来知二乘人大性未就。故且顺根。为说二
乘。令取小果。法既契根。故名玩著。羬者(五咸反)尔雅云
羊高六尺曰羬。切韵。山羊曰羬。说文云。字从鹿边作
咸也。又云。羬者羊之总名。虽有多解。疏主取山羊为
喻。缘诸羊多居闲处。唯山羊居山乐静。似声闻故。取
为喻也。又山羊少分似鹿。似鹿喻缘觉。乐静喻声闻。
是疏主深意。字书云。从鹿边作咸。况缘觉。羊边作咸。
为胜也。轩者车上作舍。似轩廊样。故四羬轩。羬轩即
羊车也。

言竟照等者。竟谓究竟。昭者明也。四十年前不究竟。
密说不分明说。名暗晋。晋者进也。今日灵山会上。分
明说法华。令进取一乘。故名照晋也。经云。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者。又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
本所望。意云。稚子虽复玩于羊鹿。究竟门中。昭进于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0c 页 X34-0190.png
𤛾驾。故说一乘。无馀二乘也。长者初顺子心。权与羬
轩之玩弄。若论长者之本意。究竟令进趣牛车。如来
初顺二乘根宜。密意且说化城羊鹿。若论究竟昭进。
即令取宝所牛车。初顺根宜。说化城羊鹿。是佛密意。
故疏无昭进之言。今回心向大。知化城不实。悟羊鹿
非真。遣上牛车。令往宝所。是究竟显了之说。故疏有
昭晋之言。谟云。若论密诱明进。三周皆有。四十年前
为说小乘九部之法。乃是权说。为入大乘之资粮。名
为密诱。今时灵山会上。为说法华。是真实言。即名明
进。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
说是经。即密诱。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名明进。
第二周中。长者知三子性。各各所受不同。故于宅内。
总唱三车。名为密诱。及至门外。则言羊鹿无体。唯令
上于牛车。即名明进。经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
至如此种种羊车鹿车今在门外。即密诱也。尔时长
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即明晋也。第三周中。导师知
商人倦于路远。中路权设化城。即是密诱。商人息定。
乃灭却化城。令往宝所。即名明进。经云。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即密诱。汝今
勤精进。共至宝所。此昭晋也。缘疏中𤛾宗。极多诸解。
今再论𤛾也。山海经云。东海有流波山。山中有兽名
𤛾。大如牛。苍色独足。唯有一角。其声如雷。黄帝伐蚩
尤得𤛾。以筋作弦。发矢五百里。以皮作鼓。击出声闻
五百里。以威天下。出入水中。皆有风雨也。山海经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1a 页 X34-0191.png
岻山多𤛾。只有一足。肉重千斤。日行千里。能兴云致
雨。疏主应见此文。将替牛也。意言一足者。将喻一乘。
肉重千斤者。喻一乘中尘沙万德。即经云肥胝多力
也。此牛力大。能运载置远。喻此一乘。能令众生从生
死岸至涅槃岸。能兴云致雨者。况慈云注其法雨也。
日行千里者。况本后二智。一刹那间。遍缘法界。了达
有情心行。有多功能。故取此也。若不尔者。牛之别名。
其类甚多。何偏取𤛾。以替牛也。贺云。此解有二妨。一
者牛之与车无别妨。二者与疏相违妨。且牛车无别
妨者。经中既言其车高广众宝庄挍。斯谓一乘也。驾
以白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者。斯即大乘也。今将牛
足。以喻一乘。故知牛之与车无别。二者与疏相违妨
者。经说牛车。疏主以喻于法空。根本后得二智。今以
牛一足。便喻一乘。岂不与疏相违也。自申解云。疏言
𤛾者。但是都释白牛。不取一者矣。对于羬。标于𤛾也。
文章相对。词云美斯。释牛车有殊。不违疏也。

言由是摧十军等者。此是解珠喻也。问疏主忽然言
由是二字。有何所以。答此生起之词。此亦不然。喻以
说三。何要生起。又云对前然以。故言由是。此解不然。
若言嘱对者。以隔数句。嘱对之义亦不成。谟云。由前
舍权就实故。所以如来解珠授药。由者因。是以。由前
声闻舍权就实。是以如来解珠授药。声闻昔执化城
为实。羊鹿是真。未舍小心而归于大。如来则不解珠
授药。今既舍化城而归宝所。弃羊鹿而上牛车。由除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1b 页 X34-0191.png
昔日执小之心。归趣一乘。以为究竟。是以轮王解珠。
医师授药。又准经意。前五喻即向正宗中说。正破执
小之心。后二喻向流通分明。乃表声闻舍权就实。是
故如来说法华经分付。若不尔。何不于正宗分中明
此二喻。既此两喻向流通分别明。乃知由是声闻舍
权就实之后。是以世尊解珠授药。疏主得此经意。故
安由是也。

言摧十军之圣后者。摧者坏义。十军者。有云十烦恼
为十魔。非也。今依杂宝藏经。解十魔为正。欲为初军。
忧愁为第二。饥渴为第三。睡眠为第四。爱为第五。怖
畏为第六。疑为第七。毒为第八。忧为第九。名利为第
十。即合饥渴。今即开饥渴为正。欲通三性。九名利。十
慢。忧愁通二性。颂曰。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
及名利。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
箭定刀。摧坏瓶枚水(如下说)。后者君也。佛是圣君。故名
圣后。尔雅云。皇王后譬君也。此间皇后之后。所以天
子亦为皇。复称为王。亦号为后。三般皆是天子异名。
故如来为圣后也。因中自破十魔了。今此是破十魔
底圣后也。此中只要取圣后而解珠。不要摧十军。只
要医王。不要八谛。因便引来。

言解髻上等者。解者说也。如来四辨七辨。说法华经。
名解。髻者头髻。明珠是轮王保爱之物。藏在头髻之
中。法华经教。在如来大圆镜智同时无垢识中。所以
如明珠于髻上。明珠于髻上。轮王长自守护。不妄与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1c 页 X34-0191.png
人。法华经教。在如来心中。如来长自守护。不妄宣说。
经云。此法华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
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轮王见于兵众。昔日功勋狭
小。则赐与馀物。今见功勋大。乃赐明珠。如见声闻未
回心时。乃说馀经。今见回心向大。当必能破变易四
魔。故为说法华经也。若得轮王之珠。威德与轮王不
异。若闻妙法莲华。当必能得菩提。经云。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又云。若有闻是法。皆巳成佛道。问妙法
是如来所说本质教。是无漏。如何将世间明珠。以喻
妙法。答明珠是世间有漏之法。不合况本质无漏妙
法。珠上有于三义。所以将喻斯经。一者光明义。表于
此经。能破痴闇。经云。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二者圆满义。表此经能诠之教。诠理周圆故。问妙法
华经。能诠所诠圆满。即将明珠为喻。馀大乘经。能诠
所诠。亦圆满故。何不将明珠为喻。答馀大乘经。无二
乘回心。亦无授记之事。义理未圆。故不以明珠为喻
也。三者可重义。明珠在于轮王顶上。表此法华经诸
佛宝重。经云。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
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又云。巳说今说当说。而于其
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缘明珠具其三义。故喻
此经也(珠喻了)

言建八谛之医王等者。建者立也起也。施设也。法本
无言。如来于后得智中。以方便建立。经云。诸法寂灭
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2a 页 X34-0192.png
轮。八谛者。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名八也。二乘人
修有作四圣谛。断烦恼障。菩萨人修无作四圣谛。断
所知障也。二乘之人。唯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望后
更有一重。可修可作。名有作也。问若不定性人。断所
知障之望。可名有作。定性声闻缘觉。无断所知障之
望。何名有作。答自是定性声闻。无心回向修行。无作
不得。岂得道无无作四圣谛耶。如一个僧。只听百法。
便休去。岂得法华经。唯识亦无耶。此依三乘。立八谛
也。亦有依五性立八谛者。瓶盆车乘。唯俗非真。第八
一真法界。唯真非俗。中间六个亦真亦俗。两解总得。
就中依三乘解八。为善也。医王者。医中自在。故号医
王。空识病不识药。亦不名医王。空识药不识病。亦不
名医王。声闻说法。虽解说法。不识根。如识药不识病
人。亦有识根。不解说法。如识病不识药人。善穷四病
之源。沙闲八术之要。故名医王。如来说法。观根受道。故
如医王也。经云。譬如良医。智慧聪远。明练方药等。又
云。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言授掌中之妙药者。有说。掌
中是男女。人唤男女作掌中珠。意道。医王授与狂子
药交吃。名授掌中之妙药也。此解不然。掌中对髻上
文家属对。六是向手掌之中著药。与儿吃也。即经言
与子令服也。妙药者。诸家抄记。尽唤法华经作妙药。
若将向下疏照此间。即合是小乘法为妙药也。本文
之中。三生四生。排到妙药。是二乘教。即是经云。色香
美味。皆悉具足。㨶筛和合。与子令服。此二乘教也。若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2b 页 X34-0192.png
不如此者。由是两字。应成无用。疏主制作。多取向后。
却结前义。如前来成上身智也。此间由是之字。生前
起后也。前来幼商倦于绵险。始修诱于化城。下隔句
重成云。建八谛之医王。授掌中之妙药。前云稚子玩
于羬轩。竟昭晋于𤛾驾。下重成云。摧十军之圣后。解
髻上之明珠也。所以掌中药。成前来化城喻。将髻上
明珠。成前牛车喻也。谟云。明珠与药。俱是法华。则重
言也。今取药是小乘。珠是大乘。珠与药。重成前化城。
升牛车𤛾驾也。若不尔者。由是之言。应成无用(上五喻了
下四明法)。

言藻㧡众等者。叹教也。藻者。切云。文彩也。水草有文
曰藻。诗云。鱼在藻。王在镐。藻况文章。况此经文词句
美丽也。论语云。山节藻税。亦此义也。有云。且如人天
交接两得相见。僧大课睿公云文。香风吹萎华。更雨
新好者。词扬笑诗人之笔。笈多之践迹。竺护之推轮。
无以加也。掞者(书炎反)。如剔火令更盛之皃。意言。文章
炳焕。如火炽光焰上照。亦如夜设庭燎。文选蜀都赋
云。王褒炜晔而秀发。扬鸠含章而挺生。幽思绚道德。
樆藻掞天[廷-壬+(序-予+手)]。此法华经能诠词句。对于诸文字。华丽
名藻。众诠者。即是多也。筌者能诠也。即是四十年前
所说馀经也。表者上也。出过之义。意道。法华经文藻
能出众经之上。名表也。经云。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
经。而于此经中。法华众第一。又此深妙典。能光掞众
经。故言藻掞众诠之表也。问如何能光掞众经。答佛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2c 页 X34-0192.png
自成道来。处处毁责声闻。此则化利门中道理。未是
了义。今者说彼声闻当得作佛。此于化利门中。义理
圆。是则是馀经不了义教。总为不了义。所以道。此法
华经。能光掞馀众经。问法华经教。对外道小乘等教。
可言众筌之表居。对四十年前所说大乘。何得亦名
众筌之表。答南曰。虽四十年前所说大乘。但为诸菩
萨。不为声闻。说授说。方广自说。不说声闻当得作佛。
但得名大法轮。今日说此法华经。名为无上最大法
轮。今既言最大。信和能越四十年诸馀空教大乘经
之佛。昔于波罗奈。初四谛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
法轮。故云藻掞众筌之表也(教了)

言邃百宗等者。叹理也。邃深也。远即甚深之义。轶者
出义(逸音)。过义也。书云车相过也(果个反)。两乘车并头行。
一乘牛牡。忽然向前去。名轶。轶者出过义(果波反)。又云。
况如众车彼权。忽有一辙车。改而出越于诸车。名为
轶也。百宗者。二说。一云百家诸子书。名曰百宗。二云
九十六种外道。佛法四宗。破相立性立相四宗也。共
成百宗。后义胜。此经所诠道理深邃。出居百宗道理
之外。出居九十六种外道教法。佛法四宗之外。名邃
轶百宗之外。经云。此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
理过一切。名邃轶(理了)

言笼七地而孤等者。叹行也。笼者笼罗。七地者。一种
性地。十信巳前。在凡夫位。总得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
在资粮加行二位。以胜解力。而修行故。能印能解。此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3a 页 X34-0193.png
位菩萨。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少分还住定门。唯识论
云。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
灭。此四十心位也。暖位明得定。观所取空。顶位明增
定。重观所取空也。忍位印顺定。观能所取空。世第一
无间定。一刹那中。入真见道。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
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三净胜意乐地。即
初地也。经云得无生法忍。初得在初地。四行正行地。
从二地至七地。皆此摄初二三地。相同世间正行。四
五六地。同出世间正行。从初至四地巳来。修菩提分
法观。五地作四谛观。六地作缘生观。七地作六度三
性三无性观。相同菩萨出世间故。问何名正行。答简
异外道。名为正行。五决定地。即第八地。有三决定。此
即是第三不虚行决定也。六决定行地。即第九地具
四无碍解。七到究竟地。即第十地满足。及佛地究竟。
有二种。等觉位因究竟。妙觉位果究竟。今叹行。但取
因究竟。不取果究竟也。又七地是所依。菩萨是能依。
今只取能依行。不取所依地也。若言七地。即宽。通摄
得地前。名之为笼。若言十地。即狭。摄地前不得。故言
七地也。孤荣者。孤者独义。荣者荣茂。茂盛也。一切菩
萨所行之行。不离此七地。七地之中。所有菩萨行。此
经笼罗总尽。此经一乘行。有二功能。一能笼罗七地
菩萨行。二孤荣小乘九分教。故名笼七地而孤荣九
分。问此叹行。何故说说九分教。答此取九部教下所
起行。不取教也。此一乘行。向三乘九分教下所起行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3b 页 X34-0193.png
中。独自荣茂。故言孤荣也。问四五六地。菩提分法观。
相同二乘。只此菩萨行。便是九分所起行。如何言孤
荣九分。答若约所似人说。即是相同二乘行。若望所
取佛果。论所修修行之行。即是菩萨行。问如何孤荣
大乘行。答治云。大乘行有二。一者共行大乘。二者特
达大乘。共行大乘行者。即四十年前。说三乘之行。虽
三乘人共行。是未了义。不名特达行。但名共行。如宅
内唱有三车一种也。今车四十年后。灵山会上。说法
华经。声闻回心授记。即是了义大乘。对四十年前大
乘之行。名为特达行也。即是出门巳后。唯见牛车一
种。此行殊胜。故云孤荣也。九分者。即是小乘九部教。
即经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
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提舍经也。治云。或是大乘九
分。如涅槃经说。护大乘者。受持九部。但于大乘十二
分。除论义。以大乘菩萨人不假问答。故除论义。二菩
萨无犯。不假因犯制戒。故除因缘。三菩萨既是上根。
不假说喻。故除譬喻。谓疏中叹教理行果越于众筌。
乃至千古。兼越大乘。小乘何故唯说孤荣。小乘九分。
违此疏文。今依涅槃经。取大乘九部为正。若说小乘
九部者。非也(上行了)

言冠五乘而独等者。叹果也。冠在首。谓之贯。首者头
也。一身之最上。莫过头首。冠在头首之上也。高上之
义。曰冠(古说反)。二十曰冠岁。今取去音。冠者盖也上也。
此经最胜。能盖于五乘。故言冠也。五乘者。定性人天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3c 页 X34-0193.png
乘。定性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五不定性
乘。妙法莲华经。出过五乘之上。故言贯五乘。盖覆却
五乘。如向五乘头土著盖。故言冠五乘也。问若法华
经。离五乘外有。可言冠五乘。法华经是五乘内。不定
乘收。除却不定乘。只合言冠四乘。如何言冠五乘耶。
答二解。一云。法华经四十年前空教大乘。中道大乘。
出于破相大乘。名冠五乘。二云。此经一乘。出馀四乘
所得之果。又因一乘之中果乘。出于因乘。故言冠五
乘。问若如此说。馀大乘经皆尔。何独此经。答但表此
经出于五乘。不遮馀经也。若似此经。指昔无为今有。
谈前果为后因。明舍权熟实。与声闻授记。如此胜事。
馀经即无。一则是中道大乘。冠彼故相大乘。二则叹
果乘冠彼因乘。三则与声闻授记。明权实之事。有斯
多胜。独言冠也。颖者出也。禾末谓之颖。一段禾。于中
一穗独出。出于众禾之上。名颖。尚书云。嘉禾异垄同
颖。颖者出义也。千古者。对上百宗。而言千古。意表此
经出于五乘。独迥千古。即自受用身寿命。尘劫不尽。
且说分限。故言千古。即是法华经。出于五乘。盖覆五
乘。而独颖出千古。叹果也(上别叹四法了)

言大矣哉者。标总叹四法也。大矣哉者。是极叹美之
词也。如多宝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
华经。是极叹词也。疏主以经宗玄远论旨幽通。蓄吐
凤之词。[改-己+易]烛龙之智。融性相于一实。束波澜于九流。
五喻举而诸子知归。四法标而百家悦服。愿搜微于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4a 页 X34-0194.png
尽美。指包博于经篇。故言大矣哉大矣哉。问何故别
叹了。更总叹耶。答缘前叹叹不尽。如言藻掞众诠之
表。唯叹著教。其理行果三叹不著。如言邃轶百宗之
外。唯叹著理。其行果二叹不著。行果亦然。所以此总
叹也。如爱一今君子人端正美皃。赞叹云大端正大
好人。可于总叹了。君言大好耳朵大好鼻孔大好眼。
从旦至暮。言语虽多。叹终不尽也。今此疏主意。徒叹
四法总尽。都言大矣哉三个字。叹一部经教理行果。
总了(上标之了下释)

言扬一实而等者。问大矣哉则可知矣。未委大矣哉
义乃如何。答疏言扬一实等。扬者宣扬。扬者说也。一
实即一乘。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又经云诸
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一大事者。所谓开示悟
入。菩提涅槃。虽理智有殊。皆是一实也。包者含也。总
者总摄也。一乘宽广。理无不包。事无不摄。亦说实亦
说似。门何物。答大似虚空相似也。虚空则参罗万像
山岳草木无不含容也。一实者。若事若理。若权若实。
无不包尽。所以似太虚空也。

言振两权等者。振者举也。前振融山。振者动也。作移
动义解。今此振者。作举义解。两权者。即二乘教也。谟
云。扬一实。则上包总大虚。谈实无不尽。振两权。则下
维罗万像。说权无不周。然则万像不遍太虚。表二乘
之狭劣。太虚含容万像。表一乘之究竟也。此经之中。
举两权。权行众多。似虚空之中。维罗万像。非虚空不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4b 页 X34-0194.png
能含容于万象。万象依虚空。若不是虚空。含容他万
象不尽。万象不合依馀法。只是依托于虚空。虚空似
一实也。非一实不能含于两权。馀经说两权。说他权
行不尽。此经之中。说两权。似虚空中万象。非万象不
能依托于虚空。非两权不依托于一实。一实之中。含
两权。似虚空之中含万象也。有疏遗。遗者落也。即是
下义也。意道此经上包一乘万行。如虚空相似。下罗
二乘之行二乘之行。如似万象。故名遗也。有作维者。
维持也。即网上纲绳。亦名大也。此经之中。扬一实。万
行皆成。此经之中。举两权。一切权行。无不摄尽。问似
何物。答似举纲。提网万目开张。举裘。提领众毛皆整。
故作维也。罗谓该罗也。万象者。小乘五蕴三科。有为
无为。若色若心。名万象。大乘万象。即六度万行。三性
三无性等。名万象也。

言岂可以溟输等者。破古人。见下经文。以山海为况。
便将山海。以况此经教理。问古人是谁。答即纪国净
法师。净法师疏云。因以深同溟渤。高类须弥。照灼夺
朗月之华。破闇齐白日之力。以况此经也。故疏破云。
岂可以溟输等。岂可两便是责古人也。溟者。北溟南
海名也。输网之处也。深旨者理也。古人见药王品中
说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又如一切川流江河诸
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是分喻也。古人不知是少分喻。
只将山便喻此经教。将海便况此理。将喻全喻得了
也。疏主道。溟海虽深。八万由旬之数。尚可知之。此经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4c 页 X34-0194.png
二空之理。不可测量。岂法华经教。只如海耶。须弥虽
高。八万四宝所成。亦有量数测知。此经一乘之教甚
深。不可将妙高为喻。减多经德。所以责之。岂可以等。
古人不了下文。取其分喻。乃将山海。全况此经教理。
故疏破云岂可以。岂可以者。不可也。峻躅者。迹也。即
是法华经教迹也。

言首称妙法等者。标也。首者头。是初始义。卷之初头。

言藻宏纲等者。问妙法莲华经者。何义。答疏言藻宏
纲等。谟云。藻者文藻。藻饰也。宏者大也。纲者网上大
绳。极唱者。即极说也。最初名极。亦是初首也。妙法莲
华经五个字。是一部之首唱也。法中论。何名横纲。何
名极唱。答二说。一谟云。法华经中。七喻三平等十无
上。是一部中宏纲。妙法华经五个题目。能与宏纲。为
文词藻饰。亦能与宏纲。为极唱首唱。欲拟说经去。事
须先向头。先向头安妙法莲华经五字。故名首唱。首
唱即初说也。二云。妙法莲华经。即是宏纲。即是藻饰。
即是首唱。七卷妙法莲华经。是纲也。网举其纲。万目
开张。提纲即目正。举领即毛斊。网上众目虽多。举大
纲而皆见。经文义类虽广。观品题即知是妙。故言藻
宏纲之极唱也。

言旌一部之都名者。问何要经首安题目耶。答题目
能与一部经为旌表。故言旌也。如见树居白鹭表
水。非无旌者。由如旌旗。官健千人万人。一处争简得。
但看旌旗。便知是神策威远。军骁骑龙武。将旗立以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5a 页 X34-0195.png
为标。作三军之标表。故旌者训为表也。此经七卷。文
句虽多。见题云妙法莲华经。即知一部经文。总皆是
妙法莲华经。便知不是维摩经。不是楞伽经。涅槃经。
各自差别。不相杂乱。故唤题目为旌表也。问题目与
经本文。其义何别。答题目是一部之都名。一部经文。
是别也。教理行果。总是法华。散在一部之中。今此题
目。既言妙法。与一部经中妙法。为都名也。所以言旌
一部之都名也。

言序品第一者。牒也。序品两字。是能诠也。一品之内
经文。是所诠也。能诠诠所诠。

言镜义类者。序品者是何义。答疏言镜义类等。如镜
照物。镜则能照物像。镜中分明显现。教能诠。能诠诠
所诠理。所诠理向教下。分别显现。故教喻如镜也。问
何故唤一品经文。作所诠耶。答自下解品经得名中。
能诠却是所诠。今此间经是能诠。一部经文是所诠。
对经题目。立所诠也。镜者鉴也。明镜挂台。妍蚩自现。
序品两字。如镜也。义类者。即序品之中七种成就。七
种成就所诠义类。序成就。与众成就。与说法时至成
就别。七般所诠义类。各自差别。虽然各自别。被头上
安此两个序品二字。照著一品经中七般义类。总属
于序。由他头上。安两个字为镜。故见面之好丑。犯镜
照则便知。义类七种虽多。见品则知一品。皆是其序
也。问何名鸿标。答毛诗云。鸿者大也。大者曰鸿。小者
曰雁。故唤鸿字作大也。能与七般义类为标题。举著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5b 页 X34-0195.png
序品两字。七成就义类总名。故名鸿标也。

言显异诠之别目者。七种成就。皆有能诠所诠。问何
名异诠。何名别目。答文字章句。名为能诠也。由所诠
道理别。故向能诠教上。有七般文义差别。故名异诠。
向异诠上安题目。名异诠之别目。别目者。序品也。七
种成就。题名言各异。名曰异诠。今安序品两字。向头
上著。更与异诠。为差别名目。遂令七种成就总名序
品。此序品两字。与七般成就为镜。亦为大标。亦为差
别目也(上总解经题了)

言法含持轨等者。解法字。持谓任持。不舍自体。轨谓
轨则。令物生解。故名法含持轨。问教理行果四法。何
名为妙。答绾群祥故称妙。绾者摄义也。祥者善也。绾
摄众善。故称妙也。问何处是绾摄众义。答教有能敷
妙理之功。理有所敷出水之力等。又契秘赜之微诠。
教也。叶幽根之玄旨。理也。尅上乘之奥业。行也。圆至
觉之真宗。果也。美无不殚。故称为妙也。问此经有四
法。此经得名妙。馀经有四法。何故不得名妙。答馀经
有四法。四法不绾于群。祥此经有四法。绾群祥。故称
(上别明妙法)

言华兼秀发等。别解莲华也。问何名秀发。答谟云。秀
者出水义。发者开敷义。若尔一切陆地华。皆能结果。
皆能开敷。应名莲否。答陆地者。但得名华。不得名莲
华。以不具众美也。馀华虽秀发。无众美。故非莲也。是
法皆含轨持。失群祥故非妙。此莲华向上有二义。一者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5c 页 X34-0195.png
结实义。二者开敷义。所以言兼也。又具众美。独名莲
华。若依谟。前来解秀与发。俱在华上者。众美不别。言
势便重也。此华具有开敷义结实义。能含众美。号莲
华。妙法胜诸法。莲华胜诸华。将来况妙法。法喻等无
差。[(哉-口+(万-一))/立]得桃李与杏华。千树万树不为誇。一朵莲华供
养佛。福由无量胜诸华。大集经云。慈悲为茎。智慧为
叶。三昧为须。解脱为敷。菩萨蜂王采其甘露。故我顶
礼妙法莲华。问何处是莲华。具众美处。答菡萏披敷
以见莲。类教谕扬以悟旨。芙蕖秀出于灵沼。喻理类
超于小莲。举蘤开而得实。譬因严而果满。标实结为
华本。显佛智为乘源。举喻莲华。斯有由矣。此四句名
众美。是莲华向上德也。陆地华无此德也。

言体业俱陈等者。合解妙法莲华也。体业俱陈。标也。
法喻双举。释也。半满巳下二句。结也。一云。法是体。妙
是用。二云。无量义经出生。是体。法华经功能摄入。是
用也。三云教理是体。行果是用。四云。一乘是体。破二
会二是用。五云。妙法是体。莲华是用。诸抄偏取。法是
体。妙是用。但向法上解体业。不向喻上解体业。若尔
争得名体业俱陈。今取妙法是体莲华是用。为胜也。
空言妙法是体。更著莲华是用。名体业俱陈。空名妙
法是法。法更著莲华是喻。名法喻双举。今言妙法是
体。即教理行果也。莲华是用。不取眼所见色尘莲华。
准下释名门中。妙法如莲。亦持业释。今此不欲别解
莲华。莲华是色法。妙法是心法。色法不成持业。今取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6a 页 X34-0196.png
妙法教理行果体上。有开敷出水功能。只此功能。便
是莲义。摄此功能。就彼法体。名体业俱陈也。此解一
则与下句疏文相承。法喻双举。二则与下释名门中
相承也。

言半满之途等者。二句疏。结前妙法莲华四字。疏本
有作途路字。有作徒辈之徒。亦准涅槃经。云为声闻
人。说半字教。声闻人依半偈教修行。名半徒。菩萨依
满字教修行。名满徒。晓者。日欲出晓。世界明朗。万物
皆都名晓。若天未晓。物皆不见。法华会前。声闻人未
晓所修二乘法是半教。自身半徒。悟今日所闻是满
教。依大乘修行。自身是满徒。法华会上。是晓处也。若
作途者。途彻轨彻道理。对下取舍之路者。即知羊鹿
可舍。牛车可取。化城可舍。宝所可取。取一乘宝所。舍
二乘化城。取一牛车。舍二羊鹿。著者明也。对上晓也。

言经者等者。妙法莲华。则可知矣。未委经者何义。答
疏言经者等。标也。

言常则道等者。问何者是常义。法义。摄义。贯义。答疏
言。常则道轨百王等。释也。百王不可改易。名常。常即
经也。经与百王为游履之处。名道。亦与百王为无为
治化之处。垂衣南面。故名为道。经与百王为轨彻轨
则。故名轨。一能与百王为大道。二能与百王为轨彻。
帝代相承。不可改易。名常也。常则是经。问何名为法。
答疏言法乃德摸千叶。此经法与百王为德能。名曰
之德。此经法与百王为摸轨。故名德摸千叶。一世一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6b 页 X34-0196.png
代为一叶。千代之王。不可改易(上二依俗)

言摄即集斯者。问何名摄。答摄即集斯妙理。契理也。
问何名贯。答贯又御彼庸生契根。教能摄理。名之曰
集。贯者。贯穿不散。御者。控御制御也。西方持华供佛。
遇风吹散。皆以线贯。令不散失。众生不造恶业。皆由
经教贯穿。华若得线。遇任风而不移。众生闻经。逢邪
见而不动。故云贯。又御彼庸生。庸者次下义。庸愚庸
下庸锁。谓之常人愚短也。本性与佛无差。不能学出
离修行。只拟轮回恶道。世尊恐其堕落。故将经制御。
不令造恶轮回。如衔制马也。夫子曰。动行不知所务。
正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
所归。若此可谓庸流人也。

言庶令毕等者。问佛将经教贯穿摄持众生。意在于
何。答疏言庶令等。叹经功德。庶者幸也普也尽也。具
此三义。毕者毕竟也。如来说法意。即是务令毕离苦
津。苦津即二障生死也。生死为此岸。巳起烦恼是。未
起烦恼为中流。大般涅槃为彼岸。六度为舟。越于此
岸至彼岸。名毕离苦津也。津际也。

言觉岸者。菩提涅槃也。

言序者由也者。问则何者是由也始也之义。答疏言
陈教起等。释也。方便品说法一乘。名教起。此品放光
雨华等。为教起之因由也。问何名始。答始者初始。方
便品说法名法兴。此序品放光雨华动地。与法兴作
渐次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6c 页 X34-0196.png

言品者类也者。标也。问何名品。答疏言区玄旨而异
类。区分也。玄者深也。旨者意也理也。区分所诠理。作
二十八段。故名异类。问何名别也。答疏言泒幽诠而
汇别。能诠教也。派者水分流皃(普拜反)。亦作怕音。亦如
一河水。分成数流。一乘法问。分成二十八品。为派也。
幽诠者。即是法华经教。意言。品能区分幽旨。道理成
其异类之义。七卷义理虽多。被品区分。乃成二十八
类。

言汇别者。位音。类也。周易云。拔茅连茹。以其汇征。茅
是茅草。此草千修万修。皆同一根生。把著一条。连根
不断。此经所诠理是一。能诠教。乃有二十八品不同。
虽二十八品不同。品品皆是同诠一乘之理。故言汇
别。若论一味之法。不合有品类多般。恐众生难解。遂
分品类。令其易解也。名为汇别。

言经有二十八品类条贯者。都结一部经题目。品题
目也。

言如是我闻者。奉天云。缘第六门。有解释经本文。故
前举也。更解前虽叹序等。今总聊简一部经文。欲释
大意。故先举四个字也。

言初释经文者。标也。略以六门聊简。是举也。亦有疏
本作将字。将由欲也当也欲解拟解释。其未解之前。
略以六门科简。略有二义。一少略名略。玄谈之中。不
能广说。广说不尽。且略以六门聊简。二略者束略总
略。故名略。一部妙法莲华经。三周大意。总作此六门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7a 页 X34-0197.png
说尽。故名略。然天此经。体含理智。彰权表实。则大事
之因缘。会偏入圆。则玄经之旨趣。行斯羊鹿。终滞化
城。指彼牛车。直归宝所。智生无漏之眼。方转法轮。识
辨不测之先。询文殊师利。多宝德圆曩劫。尚为法来。
慈氏位在一生。由迷佛事。不可六门究尽。疏首故置
略以之言。标举讫。

言叙经起之意等者。正列六门也。六门分为五对。一
能说所说对。叙经起之意。一门为能说。馀五门为所
说。二能诠所诠对。明经宗旨为所诠。解经品得名为
能诠。明经宗旨是理所诠。经品得名是教是能诠。三
本末对。经得名。是佛说是本。品得名。是阿难结集安
置是末。又佛说是本。弟子说是末。四单重对。即是经
品癈立也。经癈立。药草品加日光喻。普门偈颂也。此
是经癈立。名单也。问何名重。答单说经癈立。更明品
癈立。重也。即是天授品有无。属累品前后。是也。五次
第释文对。次第者。即是彰品品次第。释文者。释经文
本末。问何只说六门解释。答则云将陈至教。必有所
从。虽圣人无心。而为物应现。故先之以起意。言教之
既立。固有所明。亦大言无党。而对根遂显。故次之宗
旨。实相虽著。假名尚存。则冥性无。而随冥虽设。故次
之以得名。然后论其癈立。则有无斯备矣。论次第。则
前后斯成矣。离有无而即有无。非前后而仍前后。玄
关既阙。至教方陈。故次释经文本。居后而说也。路云。
夫三藏教法。各有趣求。何者论以性相求。故今疏主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7b 页 X34-0197.png
依斯上义。科判经文。先叙经意。虽知意趣。若不开宗
所修之行。而无所归。故次第二明经宗旨。虽闲宗旨
巳明所归。若不了知品号经题表彰何义。故有第三
经品得名。虽明品题。不开癈立。阙具由迷。故有第四
经品癈立。虽彰癈立。品次须分。故有第五品之次第。
既知次第。须识本文。故有第六释经文本。由此疏主
立以六门。解释此经也(总别了)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一

唐乾符六年冬。温州开元寺讲。慈恩比丘。弘举传
写供养。

此书从巨唐来。在智證大师经藏。深秘不出。只闻
其名。今兴福寺释真喜仲算。与彼门徒智兴阇梨。
有刎颈交。相烛借请。始以书写。后贤鉴。于时天禄
元年。岁次庚午也。

弘长元年(辛酉)七月二十三日。法隆寺僧圣赞。全
本写留之。施入于专寺大经藏。以无类本恐失坠。
更书写之讫。

法隆学问寺 正应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目次¶ 第 197c 页 X34-019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