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二以利益今。〈方便品〉下至〈譬喻品〉鹙子得
记八部喜赞已来为第一周。经云:「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诸佛
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舍利弗
闻是说已,〈譬喻品〉中深生领解,佛述成已
便得授记。其〈譬喻品〉中舍利弗请下佛说譬
喻,并〈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为第二周。
〈譬喻品〉云:「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
乃至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大迦叶等闻是说已,
〈信解品〉中方生领悟,〈药草喻品〉佛重述成,〈授
记品〉中佛便为大迦叶、须菩提、摩诃迦旃延、
大目犍连四人授记。其〈化城喻品〉、〈五百弟子
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为第三周。〈化城喻
品〉初说大通智胜佛事令其忆念,复云:「诸比
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乃至但是如来方
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富楼那等闻
是说已,于〈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深生领解,
佛述成已便为五百弟子及学无学人授记,
即是利今声闻众也。经出六处示现授记:
一者别记,舍利弗及四大声闻众所知识,名
号不同故与别记。二者同记,富楼那等五百
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者后记,
学、无学等非众所知识,共同一号就下根
中后时与记。四无怨记,示现如来无怨恶
故,与提婆达多记。五通行记,显示女人在
家出家修菩萨行皆證佛果,故与比丘尼
及天女记。此上五记说今时益皆如来记。
六具因记,常不轻菩萨礼拜赞叹言「我不
说是经。
显时机中有二:一显时,二显机。初显时
者,诸佛设教略有二种:一顿,二渐。顿即被
彼大机,顿从凡夫以求佛果,如
《胜鬘经》所
说一乘,一乘是权、四乘实故。渐即被彼从
小至大机,如此经中所说一乘,一乘是实、二
乘权故。此经多被从彼二乘以求佛果,多
是渐教大乘所摄。古有释言:教有五时。第
一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等五百贾人但说
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
《提谓》等五戒
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时者,
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有
行之教,未为说空,即
《阿含》等小乘经是。第
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同行
空教,即
《维摩》、
《思益》、
《大品》等是。第四时者,佛
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明演
说佛性常住实相,尚说无常佛果以为真实,
即
《无量义》、
《法华》等是,以前未明一乘义故,
此中犹未分明演说常住佛性故。第五时者,
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
《涅槃经》、《大悲经》等是。乍观可尔,理即不然。《提
谓经》说五百贾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
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
本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三百
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
天王等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信忍,自馀天
等皆发无上道意,十亿天人皆行菩萨十善。
提谓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
或第八地。又
《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
我法俱有,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萨婆多
等。三法无去来,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
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说出世部等。六
诸法但名,说一部等。七胜义皆空,
《般若》等
经,龙树等说
《中》、
《百》论等。八应理圆实,此
《法华》等、无著等说中道教也。
《成实论》义、经部
师宗,即当第四现通假实,虽差别义合二
十二,据理全差莫过此八。然
《华严》云:「如来
以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
《无垢称经》言: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无量
义经》言:「我成道来四十馀年,常说诸法不生
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彼无得无失,一切
无相,但由众生悟解不同得诸果异。」
《法华》亦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生长不同。」《优婆塞
戒经》言:「三兽渡河,得浅深别。」《摄论》亦言:「如
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故知诸教本无差
别,由机不同遂分大小顿渐之教。此经且
当大渐之教,此依化诱声闻以归于大,名
之为渐。〈妙庄严王本事品〉中,八万四千人远
尘离垢得法眼净,即初果等。〈寿量品〉中,八世
界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普门品〉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成顿教。故知顿、渐
无别教门,随机以分,故此通也。半、满二教,
满宗所收,生、法二空通二教摄,有作、无作
可贯两门,世俗、胜义随应分二。虽知通
旨宗义若斯,随别所明一乘正为宗也。故
下文言:「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
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
化」,故此定以一乘为宗。一乘之义,至〈方便
品〉「一大事因缘」中当广分别。
第三解经品得名者,且经题目妙法莲华经
名者,梵云「萨达摩奔荼利迦素呾揽」,「萨」者
正妙之义。故法护云「正法华」。罗什云「妙法莲
华」。「达磨」,法也。「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
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
色莲华,云殟钵罗华、拘某陀华、钵特摩华、
奔荼利华,如次配之。莲者芙蕖之实,花者
华也,华美曰花也。「素呾揽」者,经。义应云妙
法白莲华经。所以下云放白豪光驾以白
牛,白是众色所依根本,一乘乃是诸乘本故。
梵本无别白字,故总云莲华。然此经中鹙子
三请恶人退席,已后方说一乘深旨,多依
因果理智以名法华,开佛知见,双叹显理
智,法、报二身二种无上,令生欣趣。示佛知
见是法身理,示同令證;悟佛知见是报身
智,劝其脩悟。此上三种叹显佛果法、报二
身,涅槃、菩提理智二讫。入佛知见是此二
因,行一乘因趣极果故。等赐牛车是一乘
因,得如是乘与诸子等。日夜劫数自在游
戏是因乘故,灭去化城引至宝所是一乘
果,大般涅槃名宝所故。与
《辨中边》三种无
上亦不相违。能诠之教名权方便,所诠智
慧名真实乘。真实乘中欲令二乘行因趣
果,故说因果名为法华。故本论解〈方便品〉
言:「自此已下明所说因果相,由此正取一
乘行果名为法华。」若依论解
《无量义经》十
七名中,第十六名妙法莲华。莲华有二
唯一,发心修行终成佛果,故教、理、行、果俱
名莲华,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故。下十
七名中更当分别。若但以真如为其妙法一
乘之体,莲华二义出水、开敷喻宽法狭,理必
不然,况论释名非解于此,法即是妙,是莲
之华;持业、依主二释如次,亦可大法之妙
是依主释,此妙法如莲华亦持业释。今此不
欲别解莲华,故非相违释;若理为妙、经但
是教,言妙法莲华经即依主释。妙法是教、
经亦是教,言妙法莲华经即持业释。若妙
法是理、经亦是理,言妙法莲华经亦持业
释。妙法是教、经是理者,亦依主释,依顺体
义、处中因、出世报,依人依法,依法依喻,
以为其名,如
《宗轮》说。〈序品〉等义并如音训。
其品得名者,经有二十八品,谓〈序品〉、〈方便
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
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
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
品〉、〈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
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
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
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
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于此诸品总为四
例:一义为名有十五,二义为名有十,三义
为名有一,不定为名有二。一义为名有十
五中复为四例,从法为名有四:〈方便品〉、
〈信解品〉、〈持品〉、〈陀罗尼品〉;从喻为名有三:〈譬
喻品〉、〈药草喻品〉、〈化城喻品〉;从人为名有四:
〈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常不轻菩萨品〉、〈妙音
菩萨品〉。其法师品有法之师从人名中,法即
是师以法为师从法名中,随应可悉。从事
为名有四:〈序品〉、〈授记品〉、〈从地涌出品〉、〈嘱累
品〉。二义为名有十中复有三例,从人法为
名有八:〈授学无学人记品〉、〈如来寿量品〉、〈法
师功德品〉、〈如来神力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观
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
萨劝发品〉。能所为名有一,〈分别功德品〉。因
果为名有一,〈随喜功德品〉。三义为名有一,
〈五百弟子授记品〉。五百者数,弟子者人,授记
者事,故成三义。不定为名有二:一〈安乐行
品〉,二〈见宝塔品〉。安乐之义通因果故,其见
之义通见、现故。安乐在因、见者现也,即一
义名中。若安乐在果、见者见也,即二义名
中。思准可悉,且依总类以辨得名,得名所
从至品当释。
第四显经品废立者,案此经根本,秦姚兴
时,鸠摩罗什所翻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
品〉。沙门道慧
《宗齐录》云:「上定林寺释法献,
于于阗国得此经梵本,有此一品。瓦官寺
沙门法意,以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出此
品,犹未安置
《法华经》内。至梁末有西天竺
优禅尼国沙门拘罗那陀,此云家依,亦云婆
罗末陀,此云真谛,又翻此品,始安〈见宝塔〉
后。复有燉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
《正法华》,其〈提婆达多品〉亦安在〈见宝塔品〉后。」
什公本无之者,古传解云:葱岭已西多有此
品,已东多无,什公既在龟兹故无此品。若
尔,法献于于阗国如何得此品?于阗亦在
葱岭东故。又有解云:塔品命持,而持品应
命言势相接,而忽间以天授,则文势疏断,
什公恐末叶多惑所以删之。若尔即取舍
真文并由罗什,删繁好丑并在一人,斯为
未可。释道安以翻经者多略经文,乃作五
失三不易云:「结集之罗汉兢兢若此,末代之
凡夫平平若是。改千代之上微言,同百王
之下末俗,岂不痛哉!」故〈天授品〉梵本皆有。又
〈天授品〉显已重法为床以求,经力势大龙
宫涌出,经威速疾龙女道成,赞劝于人,何
不此后即有〈持品〉?但知梵本有之,而什公
本阙,随本翻译故无此品,既非以东西判
定,亦不可义越删之,但是什公梵本差脱,
边国讹鄙多脱错故。又此经中〈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者,古有解言:什公善得经意,所
以不安经末置在前者,〈嘱累品〉中令分身
佛各还本土,若安经末则至说经竟始令
分身各还本土,未还已前此土犹净,妙音来
日何事被诫于此土中勿生下劣之想。又
下方涌出既普稽首分身,东土妙音不应独
顶礼多宝,观音奉珠不应但为二分,分身
诸佛何过不蒙。又〈嘱累〉一品既明付嘱,〈药王〉
等品受命弘宣,以此而推不应居后,所以
什公安于前也。上来所说乍虽可尔,穷其
旨趣理有八违:一众本相违难。晋时竺法护
所译《正法华》,及隋时崛多、笈多二人所添《法
华》中,此〈嘱累品〉并安在经末。二论经相违难。
《法华论》中说修行力略有七种:一持力,〈法师
品〉、〈安乐行品〉、〈劝持品〉示现。二说力,〈神力品〉示
现。三行苦行力,〈药王品〉示现。四教化众生行
是我闻』。」
结集之缘如藏章说。
《注法华》云:「如
是者感应之瑞,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
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
为应,传经者欲显名教出于感应,故建
言『如是』。」
《注无量义》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
唯如为是,故言『如是』。」宝公云:「以离五谤
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
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减谤。第
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谤。第
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第
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
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
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呼
辙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义,是佛所说
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
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
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为
如而说故称为是。三就僧,以阿难闻望佛
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永离过非故称
为是。」由此同说,称理无谬,所传不异故
经可信。以上合有一十五释。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
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
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
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
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授等。今传法者随
顺世间指自称我,不同前二,即是无我之
大我也。
问:
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
经》、《罗摩伽经》、《炬楼王经》、《和休经》、《大五浊经》,
先列菩萨后列声闻,以德大小明先后故。
五依论释解众成就,中有四:一数、二
行、三摄功德、四威仪如法住。数成就者,谓大
众无数故。总谈无数,论各别标,谓万二千人
等。行成就中有四:一诸声闻修小乘行,依
乞食等自活,以比丘等为名。二菩萨修大
乘行,求觉利有情,以菩提萨埵为目。三菩
萨以神通力随时示现,能修行大乘,如跋
陀婆罗等十六人,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由
不定故,而能示现优婆塞等四众之形说为
菩萨。四出家人威仪一定,不同菩萨,由此
定故说为比丘。摄功德成就者,十六句叹
声闻德,十三句叹菩萨德等是。然本论中
不别标牒,文义显故。威仪如法住成就者,尔
时世尊四众围绕等是。明其四众绕佛威仪
恭敬听法而住相故。虽各礼佛亦是威仪,
非听法相,故此不说。十五众中合为三类,
菩萨、声闻具四成就,其有学、无学及比丘
尼具三成就,不叹德故;馀天等具二,无行、
无德。论说众成中,合有四成就,不言一
一皆具四种。
然经明众成中有二段:初别
明十五众,后明威仪。初中复二:初别列众,
后明礼佛各各退坐。十五众中分二:初明
内护众,后明外护众。内护众有二:初明声
闻,后明菩萨。声闻有二:初明比丘,后明尼
众。比丘中有二:初有名高德,后无名大德。
初中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
此初也。有二成就:一数,二行。
「与」者兼、并、
共、及之义。龙树释言:「一处、一时、一心、一戒、
一见、一道、同一解脱道,是名为共。」
「大比
丘」者,
《智度论》云,三义解大,诸众中最大,大
障碍断,大人恭敬。真谛三释:一胜大,学、无
学人中胜。二体大,功德智慧极高广。三数大,
万二千人。今合为六:一数大;二离大,大障断
故;三位大,大阿罗汉故;四德大,如经所说
故;五名大,名称远闻故;六识大,大人大众
所知识故。梵云「苾刍」讹云「比丘」,由具五
义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
故。二言乞士,既出家已乞食目活故。三名
净持戒,渐入僧数应持戒故。四云净命,既
受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发,不依于贪
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依圣道灭烦恼
故。
「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
已上得僧名故。
经「皆是阿罗汉心得自在」。
赞曰:此叹德
也。经有六句,新翻及旧论中有十六句云: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
在」。论云:「心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论云:
「善得心慧解脱,如调慧马」。论云:「心善调伏
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论云:「善得
正智,心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论有三
释:一上上起门,二总别相门,三摄取事门。
上上起门者,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
句上句方起,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论以
第二句释初句云:「诸漏已尽故名阿罗汉」,
即是论言「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名阿罗汉」。
求利养等。后句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
有结者谓九结,今已过有学之地,过上下
界故尽诸有结。八摄取上上功德有一句,
谓正智解脱。解脱者无为果,诸德之中最
上上故。九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有一
句,谓至心自在。由得神通得心自在,及自
内心离系缚故摄取利益之行。十摄取上
首功德有一句,谓第一究竟,谓波罗蜜多声
闻堪到彼岸,胜馀钝类故。应说颂曰:「初
二名摄取, 次三摄诸德, 顺胜作满足,
如次配四句, 三句名摄过, 过爱、命二
界, 上上、利、上首, 各一名摄德。」此经六
句,摄取十德中唯摄三德:一摄取功德有
二句,谓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二摄取过功德
有二句,谓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过求邪命,
及过邪二界。三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
有一句,谓至心自在。阿罗汉是总,所以不
取,唯下十五句摄功德故。
《成唯识》中,阿罗
汉有三: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
供养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上上起门摄
应永害贼无分段生;总别相门摄应受妙
供养;摄取事门非彼三摄,彼三但约决定
义说,一切阿罗汉不过三种故(摄取事门唯俱解脱到彼
岸者之所成故。又上上起门永害烦恼,总别相门堪受妙供,摄取事门无分段生死宗义配之,非理
定尔。新翻经云「除阿难陀,独居学地」,此中略文)。
经「其名曰那提迦叶」。
赞曰:此下第三列
名,有二,初别列名,后结名高。此二十一人
中,或有以出家前后为次第。
《报恩经》说:
简馀迦叶。如
《因果经》第三卷并弥勒疏,具陈
上二姓之所因。次三迦叶皆饮光种,兄弟
三人,梵云邬卢频螺,言优楼讹也,此云
木瓜。当其胸前有一癃起犹如木瓜。又池
中龙亦名木瓜,从彼为称故以为名。伽耶
山名,即象头山,亦云城,城近此山故名
伽耶城。梵云捺地迦,言那提讹也,此是河
名。《正法华》云「上时、象、江三迦叶」也。然《因果
经》说此三人皆近河边修道,佛作神通
化之入法,以大者胸上有木瓜癃,或从池
龙,第二从山,第三从河以为名也。
经「舍利弗劫宾那」。
赞曰:梵云奢利弗呾
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
鸟亦曰春鹦,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辨喻如
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又
云过去身为瓦师,值释迦佛发愿愿作释
迦弟子,不但今者,亦符往愿;复名优波提
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
梵云摩诃没
特伽罗,言大目乾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
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
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
而为其名,得大神通,简馀此姓故云大采
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多,先云
俱律陀讹也。
《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
此二因缘如弥勒疏。
梵云摩诃迦多衍那,
云迦旃延亦讹也。
《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
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种者是婆罗门姓。上
古多仙,山中静处,年岁既久须发稍长,无人
为剃,婆罗门法污剃发故。一仙有子,兄弟
识知故。又复声闻、菩萨、佛等,是胜智者皆善
知故,名众所知识。」初解贵贱大众所知,后
解大小圣众所识。
《无垢称》云「皆为一切众望
所识」,含此两义,举二十一例取馀人,故名
为「等」。皆名「大」者,论自解云:「心得自在,到彼
岸故。所言『等』者,以阿罗汉等非阿罗汉,
由阿难陀是初果故。」
经「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赞曰:二无名大德
众也。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
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唯无
漏法为体。
经「摩诃波阇波提六千人俱」。
赞曰:三尊重
诸尼众也。梵云摩诃钵剌阇伏底,此云大
胜生主。佛母有三,此为小母。大术生佛七
日命终,此尼养佛,大术姊妹之类故号为
姨母。大胜生主本梵王名,一切众生皆彼子
故,从彼乞得因以为名。又一切佛弟子名为
大生,三乘圣众名为胜生,由养佛故为大
胜生。大胜生之主名大胜生主,虽从彼乞
得亦以义为名。旧云波阇波提、名大爱道,
皆讹略也。度此因缘,如律中说。
经「罗睺罗母亦与眷属俱」。
赞曰:四内眷诸
尼众也。梵云耶戍达罗,此云持誉,耶输陀
罗讹也。形容美丽近远闻知,生育罗睺天
人赞咏,故名持誉,「誉」美称也。相传释云,是
乾闼婆女,彼生儿为乐神,生女为玉女也。
若称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后,持誉父
母欲得将还,明非玉女。《未曾有经》、《须达拿
经》、《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