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唐-窥基卷一

卷一 第 651a 页

No. 1723 [cf. Nos. 262, 1724]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盖闻至觉权真乘物机而诞迹,灵枢擅
妙应群品以扬筌,振融山而秀大千,腾
委海而津八万,叆慈云而广庇,骤法雨以
遐清,滋两木之分华,润三草之殊茂。然以
幼商倦于绵险,始循诱于化城;稚子玩于
羬轩,竟照晋于犪驾。由是摧十军之圣后,
解髻上之明珠,建八谛之医王,授掌中之
妙药,藻掞众筌之表,𨗉轶百宗之外,笼七
地而孤荣九分,冠五乘而独颖千古。大矣
哉!扬一实而包总太虚,振两权而遗罗万
象,岂可以溟输类其深旨、妙高方其峻躅
者乎!

首称「妙法莲华经」者,藻宏纲之极唱,旌一
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镜义类之鸿标,显
异筌之别目。法含持轨,绾群祥以称妙;华
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体、业俱陈,法、喻双
举,半、满之途已晓、取舍之路方著。经者为常
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摸
千叶,摄则集斯妙理,贯又御彼庸生,庶令
毕离苦津,终登觉岸。序者,由也始也,陈教
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品者,类也别也,
区玄旨而异类,派幽筌而汇别。第者,次也
居也。一者,极也首也。经有二十八类条贯
真宗,此品次居极首,故名第一。
卷一 第 651b 页 T34-0651.png

经「如是我闻」。赞曰:初释经文略以六门
料简:一叙经起之意,二明经之宗旨,三解
经品得名,四显经品废立,五彰品之次第,
六释经之本文。

第一叙经起意者,略由
五义:一为酬因请,二为破疑执,三为彰
记行,四为利今后,五为显时机。酬因
请中有二:一酬因,二酬请。

初酬因有六:
一酬行因,二酬愿因,三酬求因,四酬持因,
五酬相因,六酬说因。佛果不可虚成,必由
业行方得,行不孤起,必愿资生。行愿虽复
自兴,无缘不能独会,虽逢缘以求重,非率
尔而果成,要由持学始能得果,得果既圆
将陈应物。表经宗之深妙,先现大相之因,
大相既彰理须敷唱,故标佛本出世为一
大事故也。由此酬因具斯六义。

酬行因
者,〈方便品〉中准论释经八甚深云:「佛曾亲
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难
解法者如来能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一切
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八甚深者,一受持
读诵甚深,二修行,三果行,四增长功德心,五
快妙事心,六无上,七入,八不共声闻辟支佛
所作住持甚深。经唯有六,无第六第八,至下
当知。诸佛道法既尽行之,具行一乘种智之
因方得佛果,故今酬因说斯妙法劝脩因
行。

酬愿因者,〈方便品〉云:「舍利弗善听!我
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
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令入于
佛道。」〈寿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
卷一 第 651c 页 T34-0651.png
得入于佛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
果位,皆每发愿令众生犹如我身得入佛
道,故酬本愿而说此经;亦令众生发此愿
故,行愿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天授
品〉云:「吾于过去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
多劫中常作国王,求大菩提曾不退转。击
鼓宣令四方,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
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
闻仙人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
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奉事仙人
经于千岁,为求法故令无所乏。尔时王者
今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以佛过
去愿行虽成必由缘会,恒重此经,于善友
所专事求之。故今宣说令生求重。

酬持
因者,前八甚深中,第一佛曾亲近百千万亿
无数诸佛名受持读诵甚深。初依菩萨供五
恒佛,第二依菩萨供六恒佛,第三依菩萨
供七恒佛,第四依菩萨供八恒佛,值多善
友长时受持。又释迦如来过去自为常不轻
菩萨,于威音王佛灭后行不轻行,临终之
时闻虚空中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
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
万亿那由他岁,广说此经。命终之后,得值
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常持此经。以是因
缘又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亦于
此诸佛法中受持此经,常获如上六根清
净,其常不轻即我身是,故为往时常持此
经,今者说之劝常受持。

酬相因者,既成
佛已将说此经,先为菩萨说《无量义经》
卷一 第 652a 页 T34-0652.png
次入无量义处三昧。天雨四华、地振六种,
四众瞻仰、八部欢喜,放豪光以远瞩,众见
此已疑生。弥勒发问,文殊告言:「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击大法鼓、演大法义。我于过去曾见此瑞,
放斯光已即说大法,乃至广说。今日如来
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三世诸佛将说
此经必先有此种种大相,不同馀经,馀经
无此初大相故。相既非常故须说此,即将
说此经先现大相。先现大相者,为说此
经故也。

酬说因者,下云「诸佛如来唯以一
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广说。无声闻
弟子但教化菩萨,究竟令得一切种智。」故
三世诸佛成道究竟必说一乘,皆是因中方
便趣求。修学虽满未曾演说,今时机会不
可虚然,故趣宿因说斯妙法。上来义类经
文甚多,恐厌繁广故略指述。

后酬请者,
如经中说,菩萨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四顾观视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
脱,当复度众生。」作是誓已身渐长大,
游出四门见老、病、死及沙门相。既问识已,
欲舍亲属求无上果。中夜观察,见诸伎人
后妃婇女,状如臭尸深可厌患,即命车
匿令被楗低,诸天捧足夜半出城,行十四
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
持妙宝服贸鹿皮衣,遣车匿归报父王
已。于熙连河侧六师外道所,为降伏彼,六
年苦行,勤苦过彼,日食麻麦,厌其非道遂
卷一 第 652b 页 T34-0652.png
食乳糜。受吉祥草,诣菩提树坐金刚座,
以智慧力降伏魔军,證大菩提永出三界。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及馀天等,来诣佛所
请转法轮,化佛赞扬劝且权说,时机未熟
且说方便未说实法。今既合宜,鹙子等请
说乘权实之境,文殊等请说乘安乐之行,
弥勒等请说身真应之果。故下经云:「我始
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常思惟
是事。乃至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
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
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由是方便且说三乘。今机宜
熟,鹙子等请演畅真宗显斯一实。故下经
云:「汝已慇勤三请,吾今岂得不说。」〈安乐行
品〉中,文殊发请,世尊广说四安乐行。〈寿量
品〉中亦复如是,弥勒三请,佛言:汝等当信
解如来诚谛之语。三遍劝信,方说身之真
应,故为酬请说是《法华》

破疑执中有二:一破疑,二破执。破疑
者,佛自成道唯记菩萨当得菩提,不说
声闻有得佛果。声闻等疑永不作佛,故舍
利弗深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乃至广
说。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
悔,诸小菩萨昔闻大乘,亦疑菩萨独得菩
提、声闻无分,或不定性诸小菩萨,疑佛菩
提已亦无分。由是三乘俱有疑网。由此经
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又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
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又云:「菩萨闻
卷一 第 652c 页 T34-0652.png
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此中破疑亦兼破悔,昔悔修小不得作佛,
今闻得作悔所以除,知小乃为大之因故。
疑通三乘,悔唯小有,以宽摄狭,但说破疑
不说除悔,至后卷中当释差别,故为破
疑说斯妙法。

后破执者,声闻有二:一决
定种姓,得声闻果定入无馀身灰智灭。故
诸经云:「馀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善根不
尔。」二退已还发大菩提心,初是定姓、后不定
姓。然《瑜伽》《法华论》说声闻有四:一决定
种姓,亦名趣寂。二增上慢,此是凡夫得第
四禅谓阿罗汉。三退已还发大菩提心,亦
名不定种姓。且法华会得记,声闻名退菩
提心,舍利弗等皆是此类,故经自云:「告舍利
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
谓已得灭度。」《优婆塞经》说:「舍利弗修大乘
道经六十劫,因施眼故,大行难成退求小
果。」鹙子亦言,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化城喻
品〉说十六王子所教化众生过去结缘之始,
由是故名退菩提心,非不定姓皆是退类,
亦有昔日未求于大,今者但从小果趣大,
不定姓故。四者应化,应化非真。《摄大乘》说:
「诸大菩萨及佛等化示为声闻,引实声闻
向大乘故,富楼那等即其类也。」《法华论》云:
「此中唯为二声闻记,谓退心、应化。其趣寂
者及增上慢,佛不与记,根未熟故。」菩萨
与记,虽复总言:汝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论言与记令发心故,退菩提心正当根
熟,为说一乘正破其执。应化非真,无执
卷一 第 653a 页 T34-0653.png
可破,示相可尔。其增上慢既是异生,根现
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者,即常不轻
为具因,记令信有佛姓,复渐发心脩大
行故。其趣寂者既无大乘姓,何得论其熟
与不熟?应言趣寂由无大姓,根不熟故佛
不与记。菩萨与记具理姓因,渐令信大,
不愚法故。非根未熟后可当熟,故非菩萨
与记,令发趣大乘心,言当作佛。菩萨愿
心方便化之令生信意,如《般若经》「我皆令
入无馀涅槃,非皆入尽」,菩萨记于趣寂亦
尔。若许趣寂同增上慢,不但不得名为趣
寂,甚违诸教,义不相叶。由趣寂者与增上
慢合一处说,翻译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
发心,正义应言趣寂根未熟故不与记,菩
萨与记令发信解大乘心故;增上慢者根
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令发趣向大
乘心故。若趣寂者后亦作佛,违《涅槃》等处处
教文。

菩萨亦二:一者顿悟,二者渐悟。渐悟
有二义:一者若从得二乘果发心向大名
为渐悟,由生数小或全无故。若从二凡而
归于大即顿悟摄,未曾悟證二乘果故。生
数犹多不名渐悟,故《涅槃经》但说圣人八万
劫等,不说异生回心劫数。二者但从曾发
二心曾修二行,来归大者皆名渐悟。具彼
姓故修彼行故,闻思悟解亦名为悟,何必
證悟?况复亦有生数小者,谓已定生即此
生时及一坐顺决择分等。经据劫定但说圣
人,何妨异生有生数小者?此经所说一乘
之理,论虽言为二声闻说谓退心、应化,
卷一 第 653b 页 T34-0653.png
法华一会正唯为退菩提心说,兼亦为应
化,满慈子等亦在会故。若准《摄论》合以十
义说于一乘,义兼为三理亦无失,决定种
姓不愚法故,不定种姓回求大故,其应化者
为化记故。虽亦可为二菩萨说,正宗唯为
渐悟者说。故下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
已除」,义兼顿悟于理未爽。《摄论》十义解一
乘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馀,由不定种
姓,诸佛说一乘。」所引摄一类即退菩提心
声闻。及任持所馀即渐悟菩萨、退菩提心声
闻,执著小果自谓究竟故。舍利弗言:我悉
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尔时心自谓,得至
于灭度。迦叶亦言:佛令我等出于三界得
涅槃證,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此
皆昔时执著小意。即《摄论》云:「三种练磨心,
断除四处障,缘法义为境。」四处者:一二乘
作意,二诸疑离疑,三于所闻思法中言我
能然馀不能尔,四于骨琐乃至菩提执著
分别。二乘作意者,执二果为极故,为断此
执而说此经,渐悟菩萨执佛菩提于己无
分,欲生退败还住二乘,为任持此而不
令退。又复顿悟诸小菩萨,执唯已依大乘
修行可得成佛,已住声闻不得作佛。今
破此执,显二乘非极,住二乘者亦得作
佛,故说是经。由此《摄论》断四处言一二乘
作意,二言我能然馀不能尔,即此二种诸
疑离疑,即是前也。

彰记行中有二:一彰记,二彰行。初彰记
者,佛自成道未为声闻授菩提记,今为授
卷一 第 653c 页 T34-0653.png
记故说是经。故下经云:「我设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
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
大乘。又迦叶言: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
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不生一
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皆欢喜得未曾有。」
又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
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婆提舍经。」
唯为声闻说此九部,不说授记、方广、自
说,故此以前未为授记,今为授记故说是
经。

后彰行者,今说菩萨一乘之行,一乘正
是菩萨行。故下经云:「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
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
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又云:「舍利弗!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
事故。」要由修福、慧,照有、空,寻教诠、究
玄理,真解起、悟一乘。又且一乘有因有果,
因即七地四菩萨行,下随所应并皆具配;
果即佛位菩提、涅槃。在三身中此皆摄尽。
又三周说一乘,明一乘境,〈安乐行品〉等明
一乘行,〈寿量品〉等明一乘果,明境欲发声
闻心,明行令修菩萨行,因此方期佛果功
德,故为彰菩萨行说是《法华经》

利今后中有二:一利今,二利后。初利今
者,法华一会所有凡圣,宜闻法华而得益
故,此有二类:一果记利,二现證利。果记利
者,即为三机世尊三周说一乘义,会二
卷一 第 654a 页 T34-0654.png
破二以利益今。〈方便品〉下至〈譬喻品〉鹙子得
记八部喜赞已来为第一周。经云:「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诸佛
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舍利弗
闻是说已,〈譬喻品〉中深生领解,佛述成已
便得授记。其〈譬喻品〉中舍利弗请下佛说譬
喻,并〈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为第二周。
〈譬喻品〉云:「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
乃至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大迦叶等闻是说已,
〈信解品〉中方生领悟,〈药草喻品〉佛重述成,〈授
记品〉中佛便为大迦叶、须菩提、摩诃迦旃延、
大目犍连四人授记。其〈化城喻品〉、〈五百弟子
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为第三周。〈化城喻
品〉初说大通智胜佛事令其忆念,复云:「诸比
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乃至但是如来方
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富楼那等闻
是说已,于〈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深生领解,
佛述成已便为五百弟子及学无学人授记,
即是利今声闻众也。经出六处示现授记:
一者别记,舍利弗及四大声闻众所知识,名
号不同故与别记。二者同记,富楼那等五百
人千二百人,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者后记,
学、无学等非众所知识,共同一号就下根
中后时与记。四无怨记,示现如来无怨恶
故,与提婆达多记。五通行记,显示女人在
家出家修菩萨行皆證佛果,故与比丘尼
及天女记。此上五记说今时益皆如来记。
六具因记,常不轻菩萨礼拜赞叹言「我不
卷一 第 654b 页 T34-0654.png
轻汝,汝等皆当作佛」,示现众生皆有佛性
故,此之一种菩萨与记,说往时益。初三及
第五利闻《法华》记,馀之二种非由闻此记。
然前五记并名利今,即果记利也。然诸声闻
授记以后,受变易生,相状体义至后当知。

现證利者,复有多种,如〈提婆达多品〉虽
龙宫涌出龙女道成皆由法华,非灵山会益,
略而不说。唯有龙女成道演说法时,娑婆
世界菩萨、声闻、八龙天部、人与非人皆遥
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
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悟解得不退
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返震
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
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合四位益。〈分别功
德品〉有十一位得證,一位发心。佛说是如来
寿量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
众生得无生法忍,千亿菩萨摩诃萨得闻持
陀罗尼门;复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
乐说辨才,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
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
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转法轮,二千国土
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小千国
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四四天下
四生当得,三四天下三生当得,二四天下
二生当得,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
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说〈药王品〉,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
生语言陀罗尼。说〈妙音品〉,八万四千人得现
卷一 第 654c 页 T34-0654.png
一切色身三昧,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
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说〈观音品〉,八万四千
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说〈陀罗尼品〉,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说
〈妙庄严王本事品〉,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得
法眼净。说〈普贤劝发品〉,恒河沙等无量无边
菩萨得百万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
等菩萨行普贤道。前之五记记当得佛,此
二十五类现證因位,并是利今,故说法华
后利后者,散席以后因《法华经》所获功德
皆是利后。〈随喜功德品〉说第五十人一闻
《法华经》能随喜者功德,过于布施四百万
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金银七宝,又
胜令得阿罗汉果。若往僧房须臾听《法华
经》者,生生常乘象马车乘七宝辇舆及乘
天宫;若复分坐令他听者,生生常得帝释
坐处梵王坐处;若复劝人往听法华,生生常
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终不瘖哑,乃至
当来见佛闻法信受教诲。〈法师功德品〉说若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
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
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
严六根皆令清净。乃至〈普贤品〉云:「若有后
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
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
世得其福报。」是以《遗教经》言:「所应度者皆
已度讫,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故由
说此而与未来作大利益,是名利后故
卷一 第 655a 页 T34-0655.png
说是经。

显时机中有二:一显时,二显机。初显时
者,诸佛设教略有二种:一顿,二渐。顿即被
彼大机,顿从凡夫以求佛果,如《胜鬘经》
说一乘,一乘是权、四乘实故。渐即被彼从
小至大机,如此经中所说一乘,一乘是实、二
乘权故。此经多被从彼二乘以求佛果,多
是渐教大乘所摄。古有释言:教有五时。第
一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等五百贾人但说
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戒
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第二时者,
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有
行之教,未为说空,即《阿含》等小乘经是。第
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同行
空教,即《维摩》《思益》《大品》等是。第四时者,佛
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明演
说佛性常住实相,尚说无常佛果以为真实,
《无量义》《法华》等是,以前未明一乘义故,
此中犹未分明演说常住佛性故。第五时者,
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即
《涅槃经》、《大悲经》等是。乍观可尔,理即不然。《提
谓经》说五百贾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
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
本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三百
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
天王等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信忍,自馀天
等皆发无上道意,十亿天人皆行菩萨十善。
提谓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
或第八地。又《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
卷一 第 655b 页 T34-0655.png
贾人献佛[麸-夫+少]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
作佛名曰齐成。云何但言第一唯是世间
教也?但为此日犹未分明说三乘者同所
观谛,故未名转法轮,至五比丘时方名
转法轮。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
觉爱难云: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
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
众生五阴本空;又第九年说《鸯掘摩罗三昧
经》,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
深理。又《提谓》《普曜经》并明菩萨行,又与贾
人授记成佛,明初成道已说大乘。又成道
竟第二七日说《十地经》,又《大般若》云:「佛在鹿
野转四谛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
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生法
忍、住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
补处菩萨一时成佛。」云何乃言第二时唯说
三乘有教?是知一雨普润禀解不同,不可
说佛教必有先后。今依古义且破二时,
后馀三时并如古人破,乍虽可尔理即不
然,恐厌文繁且略应止。依今新经,顿教
大乘但唯一时,与一大机不从小起,教被
唯一,故渐次大教乃有三时。《解深密经》中「佛
为胜义生菩萨依于三性说三无性皆是
遍计所执性已。胜义生菩萨深生领解,广
说世间毗湿缚药、杂䌽书地、熟苏虚空诸譬
喻已,世尊赞叹善解所说。胜义生白言:佛
初于一时在波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
卷一 第 655c 页 T34-0655.png
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无能转者,
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
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
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
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
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
法轮,亦是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亦诸诤论
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
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
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
转法轮无上、无所容受,是真了义,非诸诤
论安足处所。」依此经文,《阿含经》等为第一
时,总密说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大般若》
等为第二时,总密说空,不明空者亦空何
性。《华严经》等为第三时,显了说有有依他、
圆成,亦显了说空空所执性。故《善戒经》
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空。」《金
光明经》亦说三法轮,谓转、照、持。转四谛法,
以空照有,非有非空可任持故。《涅槃》
言:「初有医师教人服乳,由纯服乳国人多
死。后有医师说乳为毒教并令断,国人并
差。后王有疾,问药所宜。医更药方以乳和
药。王瞋问彼:汝先所说乳为毒药,何故今
者令和药服?医答王言:前为纯服国人多
死,常纯服之故说为毒,恐不能断总令断
之。案实理者有病宜服,有病不宜;王今
此病宜和药服,正所应可。佛言:我法亦复
如是。」《法华》亦言:「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
卷一 第 656a 页 T34-0656.png
此事更无馀事」,初时教也。「我等若闻净佛
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第二时教也。「佛
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第三时教也。即同《金光
明》、《解深密》等三时教也。若以偏圆机宜渐
次,教但三时非一五等,不可难以一雨普
润三草不同教唯有一;其顿悟之机一果之
證,即依此理无三时之教。若机成渐次,大
从小生教定有三,应机说故,将理会教名
为一雨;将教就机,说三乘法,或三或一,理
不相违。此经三周说一乘处,多被声闻,先
《般若》已教其空,破彼有病;彼不愚法既
信解已,今说第三时令其归趣,亦化顿悟
因得发心,流通分中證获无生也。如前所
说亦通顿教,是知一雨滋益别故,为显第
三时真实之教故说此经。

后显机者,依
《涅槃经》唯有一机。故彼经云:「师子吼者是决
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众生亦尔悉
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此经亦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教化菩萨,
无声闻弟子。乃至广说,若声闻若菩萨,闻我
说法皆成于佛。」依此唯有一大乘性。此经
既说一乘被彼大乘根性,然性有二:一理
性,《胜鬘》所说如来藏是,二行性,《楞伽》所说如
来藏是。前皆有之,后性或无,谈有藏无说
皆作佛。依《善戒经》《地持论》中唯说有二:一
有种姓,二无种姓。彼经论云性种姓者,无始
卷一 第 656b 页 T34-0656.png
法尔六处殊胜展转相续,此依行性有种姓
也。无种姓人无种性故,虽复发心勤行精
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
成就之,即无性也。此被有性非被于无,此
依行性以说有无,已下多依行性而说,理
性遍有故,依有非无胜劣异故。天亲《摄论》
言:「上乘、下乘有差别故,菩萨、声闻各分三
藏。」又处处说如来十力中,有根上下智力,
此即上乘菩萨藏摄,被上根故,依有非无,
依异非同,以通就别。此经又言:「为求声
闻者说应四谛法,为求缘觉者说应十
二因缘法,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蜜法。」
此经说一乘,即为求菩萨者说应六波罗
蜜法。此经下文〈妙庄严王品〉八万四千人远
尘离垢,亦可言被声闻傍利益故,有无俱
彰大小类别,依同非异以别摄通。《涅槃经》
言:「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者若遇良医不
遇良医决定可差,即菩萨也。二者若遇即
差、不遇不差,即二乘也。三者若遇不遇决
定不差,即一阐提。」此经亦言:「轮王、释、梵是
小药草,声闻、缘觉是中药草,大小菩萨名大
药草。」随逆次第亦同《涅槃》。今此唯被菩萨
性人,先虽是声闻后作菩萨故;又亦可言
被彼声闻,如前已说依有非无通别类异。
《大般若》「善勇猛菩萨言:唯愿世尊哀悯我
等,为具宣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于声闻
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證得自无漏
地;于独觉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
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闻此法
卷一 第 656c 页 T34-0656.png
已速證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
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姓不定者,闻此法
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论虽说圣亦回心,
今说不受变易生死,以回心者故,言未入
正性离生。此经被彼大乘定性、声闻定性、及
不定性,如前已引,然无被彼独觉机文,有
无双彰以通从别。又《胜鬘经》言:「譬如大地
持四重担:一大海,二诸山,三草木,四众生。
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
任,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
根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
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此被
大乘可及声闻,非馀二姓,依有非无通别
类异,现当非有。《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有五
种种姓證法。一声闻乘姓,二辟支佛乘姓,
三如来乘姓,四不定乘姓,五者无姓谓一阐
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
萨藏,二者怜悯一切众生,作佛尽一切众
生界愿,是菩萨也。若众生不入涅槃我亦
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
言菩萨常不入涅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
以知诸法本来涅槃,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此经被声闻及如来乘姓、不定乘姓及一阐
提中大悲菩萨,非独觉性及断善者,有、无并
说,通、别类异,现断毕无。又《大庄严论》云:「有
五种姓,初四同《楞伽》;第五有二种:一时边,
二毕竟。时边即暂时,毕竟谓无因。」此经被前
四,中除独觉及第五姓,依有及无,当成、不
成,通、别类异。《瑜伽》又说有五种姓,前四同
卷一 第 657a 页 T34-0657.png
前;第五唯一谓无种姓。此经被彼与《庄严》
同。若以一乘为宗,唯被有菩萨姓不被
唯声闻姓,一雨所润三草各别,可被声闻。
《瑜伽》等云:「无间道能远尘,解脱道能离垢,
證此胜智名法眼净,即是见谛预流果等」,故
知非说一乘之处亦被声闻。经会既有,故
作此通,为被机宜说是经也。

第二明经宗旨,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其
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立五聚法有体
性故。二破性宗,《成实论》是,破法有体唯有
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状亦成
空故。四显实宗,《涅槃》《华严》《法华》等是,显于
真实中道义故。此经即是第四宗也。且古经
论宗致极多,旧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
《三弥帝论》上座部义;《舍利弗阿毗昙》、《梵网六
十二见经》正量部义;《四分律》是法藏部义。此
等经论复是何宗?然《文殊问经》《宗轮论》
小乘有二十部,谓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
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
住部、北山住部、说一切有部、雪转部、犊子
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
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并大乘二,合二
十二宗。今依文判教,教但有三;若以类准
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说有宗,诸《阿
含》等小乘义是,虽多说有亦不违空。二多
说空宗,《中》《百》《十二门》《般若》等是,虽多说空
亦不违有。三非空有宗,《华严》《深密》《法华》
是,说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为
空故,此等三教如前引文。

宗有八者:一
卷一 第 657b 页 T34-0657.png
我法俱有,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萨婆多
等。三法无去来,大众部等。四现通假实,
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说出世部等。六
诸法但名,说一部等。七胜义皆空,《般若》
经,龙树等说《中》《百》论等。八应理圆实,此
《法华》等、无著等说中道教也。《成实论》义、经部
师宗,即当第四现通假实,虽差别义合二
十二,据理全差莫过此八。然《华严》云:「如来
以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无垢称经》言: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无量
义经》言:「我成道来四十馀年,常说诸法不生
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彼无得无失,一切
无相,但由众生悟解不同得诸果异。」《法华》
亦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生长不同。」《优婆塞
戒经》言:「三兽渡河,得浅深别。」《摄论》亦言:「如
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故知诸教本无差
别,由机不同遂分大小顿渐之教。此经且
当大渐之教,此依化诱声闻以归于大,名
之为渐。〈妙庄严王本事品〉中,八万四千人远
尘离垢得法眼净,即初果等。〈寿量品〉中,八世
界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普门品〉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可成顿教。故知顿、渐
无别教门,随机以分,故此通也。半、满二教,
满宗所收,生、法二空通二教摄,有作、无作
可贯两门,世俗、胜义随应分二。虽知通
旨宗义若斯,随别所明一乘正为宗也。故
下文言:「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
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
卷一 第 657c 页 T34-0657.png
化」,故此定以一乘为宗。一乘之义,至〈方便
品〉「一大事因缘」中当广分别。

第三解经品得名者,且经题目妙法莲华经
名者,梵云「萨达摩奔荼利迦素呾揽」,「萨」者
正妙之义。故法护云「正法华」。罗什云「妙法莲
华」。「达磨」,法也。「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
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
色莲华,云殟钵罗华、拘某陀华、钵特摩华、
奔荼利华,如次配之。莲者芙蕖之实,花者
华也,华美曰花也。「素呾揽」者,经。义应云妙
法白莲华经。所以下云放白豪光驾以白
牛,白是众色所依根本,一乘乃是诸乘本故。
梵本无别白字,故总云莲华。然此经中鹙子
三请恶人退席,已后方说一乘深旨,多依
因果理智以名法华,开佛知见,双叹显理
智,法、报二身二种无上,令生欣趣。示佛知
见是法身理,示同令證;悟佛知见是报身
智,劝其脩悟。此上三种叹显佛果法、报二
身,涅槃、菩提理智二讫。入佛知见是此二
因,行一乘因趣极果故。等赐牛车是一乘
因,得如是乘与诸子等。日夜劫数自在游
戏是因乘故,灭去化城引至宝所是一乘
果,大般涅槃名宝所故。与《辨中边》三种无
上亦不相违。能诠之教名权方便,所诠智
慧名真实乘。真实乘中欲令二乘行因趣
果,故说因果名为法华。故本论解〈方便品〉
言:「自此已下明所说因果相,由此正取一
乘行果名为法华。」若依论解《无量义经》
七名中,第十六名妙法莲华。莲华有二
卷一 第 658a 页 T34-0658.png
义:一出水义,所诠之理出离二乘泥浊水
故。二开敷义,以胜教言开真理故。前为理
妙,后为教妙。又彼诸名第十四名亦名一
乘,故知法华亦通教、理,欲令菩萨观机授
道。故说教、理正名无量义,傍亦名为法
华。〈方便品〉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
难解难入」。论自释言:「有二甚深:一證甚深,
谓佛智慧所證智也。二阿含甚深,谓智慧门
即诠彼教,欲拂二乘令生惊心故。」从无
量义处定起,初以教、理名为法华,总揽诸
文据实而说,教、理、行、果俱是一乘,皆名妙
法莲华。教、理妙法如次前说。行妙法者,论
释入佛知见云:「令證不退转地,示现与
无量智业故,正是佛果之因乘也。」〈譬喻品〉云:
「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复
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又云「我虽于此所
烧之门安隐得出」,大乘因行名之为门,正
所行处故。二乘之因悲智所诱,名衣裓机案,
随宜出处故。上来三乘犹居分段三界宅,故
未与车名。又云「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
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
宝乘直至道场」,故知出宅无漏因行正名一
乘,自在不系无所依求。故〈方便品〉云:「尽行
诸佛无量道法。」论云:「修行甚深」,故知佛果能
成之行亦名法华。果妙法者,论解开示悟
云「无上义、因同义、不知义」,即是佛果涅槃、
菩提。下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故知
佛果真理亦名一乘。又云「说佛智慧,故诸佛
出于世」,故知佛果正智亦名一乘。由此总
卷一 第 658b 页 T34-0658.png
言大乘教、理、行、果俱有出二乘浊水莲华
之德,教有能敷妙理之功,理有所敷出水
之力,行有因敷趣果之相,果有结实为因
之能故也。然则法藉喻明、微由著显,故假
奔荼利之花实况萨达摩之果因,法既囊括
四义,花亦包罗四德。法四义者,契秘赜之
微筌(教也),叶幽机之玄旨(理也),尅上乘之奥业
(行也),圆至觉之真宗(果也),美无不殚故称为妙。
华四义者,菡萏披敷以见莲,类教踰扬以悟
旨;芙蕖秀出于灵沼,喻理颖超于小运;举
蘤开而得实,譬因严而果满;标实结为华,
本显佛智为乘源,故假喻莲华斯有由矣。
准此理应法四如华亦应为胜,然观经意
虽具有四,〈方便品〉意彰昔日教权说三,今此
会中理实唯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
言说意趣难知,故以佛智对诱二乘,教、
理二种取譬莲华,拂彼二乘令真圣者同
取一乘,令假圣者避席而去,三请已后许
其正说一大事因缘为法华正体,即取行、
果以为法华,开、示、悟为果,入为因行故,
《无量义》解莲华出水有二义,初不可尽
解顿悟菩萨性出二乘,后喻声闻入众中
坐,显彼依教观一乘理成渐悟故,亦如
菩萨常坐莲华,傍为二乘兼说教、理,或《无
量义经》为菩萨说,对众生性、欲以辨无量,
欲令菩萨以教、理二逗生机,故论解十七
名中,唯教、理二以解莲华;此经化彼二乘
发心求大,唯行、果二以名莲华。又复此经
化二乘者以归于大,令知教权设三、理体
卷一 第 658c 页 T34-0658.png
唯一,发心修行终成佛果,故教、理、行、果俱
名莲华,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故。下十
七名中更当分别。若但以真如为其妙法一
乘之体,莲华二义出水、开敷喻宽法狭,理必
不然,况论释名非解于此,法即是妙,是莲
之华;持业、依主二释如次,亦可大法之妙
是依主释,此妙法如莲华亦持业释。今此不
欲别解莲华,故非相违释;若理为妙、经但
是教,言妙法莲华经即依主释。妙法是教、
经亦是教,言妙法莲华经即持业释。若妙
法是理、经亦是理,言妙法莲华经亦持业
释。妙法是教、经是理者,亦依主释,依顺体
义、处中因、出世报,依人依法,依法依喻,
以为其名,如《宗轮》说。〈序品〉等义并如音训。

其品得名者,经有二十八品,谓〈序品〉、〈方便
品〉、〈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授记品〉、〈化城
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法
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安乐行
品〉、〈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随
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如来
神力品〉、〈嘱累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
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
本事品〉、〈普贤菩萨劝发品〉,于此诸品总为四
例:一义为名有十五,二义为名有十,三义
为名有一,不定为名有二。一义为名有十
五中复为四例,从法为名有四:〈方便品〉、
〈信解品〉、〈持品〉、〈陀罗尼品〉;从喻为名有三:〈譬
喻品〉、〈药草喻品〉、〈化城喻品〉;从人为名有四:
〈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常不轻菩萨品〉、〈妙音
卷一 第 659a 页 T34-0659.png
菩萨品〉。其法师品有法之师从人名中,法即
是师以法为师从法名中,随应可悉。从事
为名有四:〈序品〉、〈授记品〉、〈从地涌出品〉、〈嘱累
品〉。二义为名有十中复有三例,从人法为
名有八:〈授学无学人记品〉、〈如来寿量品〉、〈法
师功德品〉、〈如来神力品〉、〈药王菩萨本事品〉、〈观
世音菩萨普门品〉、〈妙庄严王本事品〉、〈普贤菩
萨劝发品〉。能所为名有一,〈分别功德品〉。因
果为名有一,〈随喜功德品〉。三义为名有一,
〈五百弟子授记品〉。五百者数,弟子者人,授记
者事,故成三义。不定为名有二:一〈安乐行
品〉,二〈见宝塔品〉。安乐之义通因果故,其见
之义通见、现故。安乐在因、见者现也,即一
义名中。若安乐在果、见者见也,即二义名
中。思准可悉,且依总类以辨得名,得名所
从至品当释。

第四显经品废立者,案此经根本,秦姚兴
时,鸠摩罗什所翻二十七品,无〈提婆达多
品〉。沙门道慧《宗齐录》云:「上定林寺释法献,
于于阗国得此经梵本,有此一品。瓦官寺
沙门法意,以齐永明八年十二月译出此
品,犹未安置《法华经》内。至梁末有西天竺
优禅尼国沙门拘罗那陀,此云家依,亦云婆
罗末陀,此云真谛,又翻此品,始安〈见宝塔〉
后。复有燉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
《正法华》,其〈提婆达多品〉亦安在〈见宝塔品〉后。」
什公本无之者,古传解云:葱岭已西多有此
品,已东多无,什公既在龟兹故无此品。若
尔,法献于于阗国如何得此品?于阗亦在
葱岭东故。又有解云:塔品命持,而持品应
卷一 第 659b 页 T34-0659.png
命言势相接,而忽间以天授,则文势疏断,
什公恐末叶多惑所以删之。若尔即取舍
真文并由罗什,删繁好丑并在一人,斯为
未可。释道安以翻经者多略经文,乃作五
失三不易云:「结集之罗汉兢兢若此,末代之
凡夫平平若是。改千代之上微言,同百王
之下末俗,岂不痛哉!」故〈天授品〉梵本皆有。又
〈天授品〉显已重法为床以求,经力势大龙
宫涌出,经威速疾龙女道成,赞劝于人,何
不此后即有〈持品〉?但知梵本有之,而什公
本阙,随本翻译故无此品,既非以东西判
定,亦不可义越删之,但是什公梵本差脱,
边国讹鄙多脱错故。又此经中〈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者,古有解言:什公善得经意,所
以不安经末置在前者,〈嘱累品〉中令分身
佛各还本土,若安经末则至说经竟始令
分身各还本土,未还已前此土犹净,妙音来
日何事被诫于此土中勿生下劣之想。又
下方涌出既普稽首分身,东土妙音不应独
顶礼多宝,观音奉珠不应但为二分,分身
诸佛何过不蒙。又〈嘱累〉一品既明付嘱,〈药王〉
等品受命弘宣,以此而推不应居后,所以
什公安于前也。上来所说乍虽可尔,穷其
旨趣理有八违:一众本相违难。晋时竺法护
所译《正法华》,及隋时崛多、笈多二人所添《法
华》中,此〈嘱累品〉并安在经末。二论经相违难。
《法华论》中说修行力略有七种:一持力,〈法师
品〉、〈安乐行品〉、〈劝持品〉示现。二说力,〈神力品〉示
现。三行苦行力,〈药王品〉示现。四教化众生行
卷一 第 659c 页 T34-0659.png
苦行力,〈妙音品〉示现。五护众生诸难力,〈观世
音品〉、〈陀罗尼品〉示现。六功德胜力,〈妙庄严王
本事品〉示现。七护法力,〈普贤菩萨品〉及后品
示现。既言护法力〈普贤〉及后品示现,明知〈嘱
累〉令居经末;若不尔者,〈普贤品〉后更有何
品?又〈神力品〉后即明〈药王〉,馀皆依次,故知
〈嘱累〉合在经终。三诸教不同难。馀经嘱累并
在经终,何故此经独在前说?四二事乖角
难。若以令分身佛还此土便秽,妙音来日
故被诫者,〈嘱累品〉中亦令多宝塔还,何故观
音奉珠犹为二分?五两命不齐难。若分身
多宝并各遣还,何故分身即还,多宝佛塔犹
在?若言命多宝塔还可如故,但是闭塔者,
若尔;何故《正法华》云可还本土?六塔无还
处难。又分身诸佛,释迦命去初即言归,多
宝佛塔迄至经终更无还处。七净秽有殊
难。又以妙音被诫便非净土,故知分身各
已还国者,分身佛集之日,何故各命侍者
手捧莲华并诣灵山,持散佛上变净土
时,诸山皆无通为佛国,五道亦尽,何有灵
山诣佛持散?又文殊海会将至此间,预在
灵山忽有华现。八众喜乖情难。又〈嘱累品〉
令分身佛还塔时不去,若非经末方嘱累
者,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何太早生?既非闻法
宝以喜生,乃是见客佛去以欢喜慰,深成
可怪;但是先放神力故现净土,由此土本
秽恐妙音兼见本土秽相而生讥毁,所以
被诫,非妙音至、分身已还而土唯秽,如
虽净土还见灵山,变不唯净兼见秽故,上
卷一 第 660a 页 T34-0660.png
见下故,何因不许二佛同坐妙音致礼?观
世音奉珠礼赠此二化主,别意不通馀佛,
只如〈天授品〉中文珠龙宫而出,独礼塔中二
世尊足,是时分身未还本土,文殊于时不
礼分身,故知归奉意别,何得例使通归?故
知〈嘱累〉合在经终,欢喜奉行并居彼故。又
〈观音普门品〉本皆无颂,或有安者后人添
足,俗每疑云:若佛说者,云何颂言「具足妙相
尊,偈答无尽意」,此乃经家结集为偈。如《胜鬘
经》云:「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等,从前偈
后乘便为偈以生后偈,中间文短长行不
便,理亦应通。又有疑云:若佛说者何故偈
云咒咀诸毒药还著于本人,岂佛世尊返害
生命?昔亦致惑曾问先师慈音妙大云义,大
师勘梵本既具此颂,正云梅怛剌耶末那,
应言慈意非慈音也。故定有之。又有无
失,乃是应宜而为调伏,如巧猎师善取罢
熊;亦如良医善用反药,初虽有损后必为
益,非后为损而初益之。有颂既不乖宗,
设无亦何违理?又隋时所添经中,庄严幢菩
萨问无尽意,观音名所由?无尽意菩萨遍观
观音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而说于偈。若尔,
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具足妙
相尊偈答无尽意,文既相违,故知差舛。又彼
经〈药草喻品〉加其后半,论释两喻破执乘
一,彼说乘同,日光为喻,《正法》《妙法》两经俱
无,论又不解四从三逆,有爽通途无顺成
理,彼经又以〈陀罗尼品〉安在〈神力品〉后,违
二本经及论次第。又云:〈富楼那〉及〈法师〉二品初
卷一 第 660b 页 T34-0660.png
皆脱少。既无诚文,理难依信。又云:合有二
十七品,以〈天授品〉与〈宝塔〉同品,四本违三,
寔为未可。

第五彰品次第者,凡欲说法必先警觉群
情,机集缘和乃可应物宣畅。陈说之渐,初
名序品。序品既说次辨正宗,众既集而未
闲,须陈宗以训诱,法说一乘为实,略开
二运为权,言一实而导彼归途,显二权
而令斯返迹,智扬善巧妙应上根,语演
神功津冥𨗉理,故次有〈方便品〉。上根领悟、
佛重述成方有授记,应有领、述及〈授记品〉,
良以鹙子独颖不可孤明,领述授记文小
略故,〈譬喻品〉初寄其领、述及为授记。中根
之类虽闻法说犹未能解,不因晓喻无
以解生,故有〈譬喻品〉。智者因喻领慧随生,
故有〈信解品〉。虽少信解尚未深知,为破疑
情重成其意,故有〈药草喻品〉。四大声闻既
深领解,记其当果,故次有〈授记品〉。上中二性
虽复解生,下根之徒犹无悟相,必假丁宁
之说、欣资郑重之训,说过去结缘之始觉
照其心,述彼所得涅槃本非真灭,令归宝
所趣大涅槃,故次有〈化城喻品〉。高名之辈
因说即解,应有信解复重净心,良由三遍
慇勤领解,文略印亦不广不别生品。先陈
高名当果之相,故有〈五百弟子授记品〉;下位
之俦时渐亦达,为之授记,故有〈授学无学
人记品〉。三根并悟说利已周,将使远代同
规,叹人美法令弘大义,故有〈法师品〉。依
法修学,若法若人可师范故,破小执而成
卷一 第 660c 页 T34-0660.png
大道,会权旨以入真宗,信学既希,归崇亦
鲜。多宝现塔、分身佛集,劝长时明信證说
不虚,故有〈见宝塔品〉。虽他佛说證信此经,
未显自尊劝人归仰,故显身作国王为
重此经,于彼怨家为床求法,亦显经威
广大度龙宫众极多,法力速成化龙女以
成道,故有〈提婆达多品〉。既现自他俱为宝
重,威弘用速,慇勤劝勉,闻经菩萨皆受教
而愿持,故有〈持品〉,若依论本言「劝持品」,此
经无「劝」,因前劝而今持,故名「劝持」理亦无
爽。其有末代行法多越轨摸,今示仪方
令易宣畅,法既易行自离伤毁,故有〈安
乐行品〉。八恒菩萨闻妙道以愿持,佛时不
许,明已有持弘者,遂有六万恒沙菩萨久
离毁伤先愿弘宣,劝发时会,故有〈从地涌
出品〉。众见涌出,谓此化而非真、父少子老,
疑非释迦所化;今明我道久成,所化故宜非
小,为释此疑难,故有〈如来寿量品〉。报佛之
身现寿量而长远,法身之体亦方便以宣扬,
故知释迦由来化质,佛德深妙,闻信者多,
利益既弘功德无量。今明时众差别获益,
故有〈分别功德品〉。时宜所益虽已具陈,有
能随喜福亦不小,故有〈随喜功德品〉。傍人
随喜尚获福多,正能宣阐功德弥众,故有
〈法师功德品〉。法师持经必当作佛,毁法师
者获罪无量,引己为證故有〈常不轻品〉。如
来劝说福事俱多,恐众生疑谓佛虚唱,
欲显已言不谬,何得诳汝众生,纵神力
以示之,故有〈如来神力品〉。药王昔者殉命
卷一 第 661a 页 T34-0661.png
持经,说彼本缘劝勉时会,故有〈药王菩萨
本事品〉。流行正法此彼之土皆通,药王己此
土加扬,故召妙音令他方传授,故有〈妙音
菩萨品〉。众生持经多诸障难,必假普示诸
法门大悲救护,故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虽念观音凭人救难,未持神咒仰法威
加,欲令广有威灵、持经易所成济,故有
〈陀罗尼品〉。持经之力不简怨、亲,经福所资
常生胜所,欲明古今相即以劝弘于妙旨,
故有〈妙庄严王本事品〉。虽此土他土皆有弘
经,未有此方他方俱为劝励,故有〈普贤菩
萨劝发品〉。赞劝既周化缘已毕,慇勤付授
远使流通,故有〈嘱累品〉。此依《正法华》及论,
〈嘱累品〉居后释其次第;若〈神力品〉后即说嘱
累,人情曲解未契通途也。
法华玄赞卷第一(本)


大治五年庚戌三月廿三日奉读受于善明
房得业已了僧觉印之。

保安三年十月十二日移点,今以兴福寺圆
如房之本为之左点为正(云云)

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之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末)

沙门基撰

第六释经本文者,古遵法师云:「二十八品
分为二文:初之一品明如来起化由序,馀
卷一 第 661b 页 T34-0661.png
二十七品辨其正化,〈序品〉陈其始由,正化
明其利益,迄至经末皆有益故。」吉藏师云:
「初一品名序分,次十五品半名正宗,至〈分
别功德品〉初格量颂末以来,明乘权、乘实、
身权、身实为正宗故。鹙子三请明乘权、实。
弥勒三请明身权、实,彼颂第二长行闻此寿
量信解功德无有限量,及下十一品名流
通分。」净法师云:「初一品名序分,次十九品名
正宗,〈神力品〉下有八品名流通。」虽有此判,
不释其所由也。今为二解:初一品名序分,
次八品名正宗,正说一乘授三根记,根本
所为皆已获益,化彼二乘出浊水故。此经
下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
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又〈提婆达多品〉「智积菩萨白多宝佛可还
本土」,故知事了方始请还,明知说一乘处,
正是经宗。若不说一乘但获益处皆正宗
者,〈普贤品〉中无量菩萨得陀罗尼,三千世
界微尘数菩萨行普贤道,亦是不说一乘
而获益故,皆应正宗。若尔,即古遵师乃为
指南。又事既未了,如何智积中路请还?或
并〈法师品〉半八品半为正宗,以〈法师品〉初,
授馀现座凡圣见闻随喜者,当菩提记故。〈持
品〉虽授现座比丘尼记,因请持经佛便与
记,仍言前已总与记讫,更不说一乘,故
非正宗。馀十九品总名流通,赞證受命付
令行故。或初序分如前无别,从〈方便品〉下
至〈持品〉合十二品,明一乘境,〈安乐行品〉、〈从
地涌出品〉此之二品,明一乘行,〈如来寿量品〉
卷一 第 661c 页 T34-0661.png
下至〈常不轻品〉,合此五品说一乘果。说境
令知乘之权实,劝应舍权而取于实,声
闻悟此遂便得记;说行令知因之是非,劝
应学是而除于非,学者由斯从地涌出,说
果令知身之真化、證之果因,劝识于化
求證于真,渐获因、果二位胜德,菩萨知此
遂便道證,具显果、因所成胜德。〈神力品〉下皆
名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此等所由皆
至下释。

论说〈序品〉有七种成就,成就者
具足圆满之义,欲明序中具足七义,七义
圆满馀经无故。一序分成就,始述通由具
圆满故,山城圆满表胜馀故偏得序名,实
七皆序。二众成就,「与大比丘众」下是,一数、二
行、三摄功德、四威仪如法住圆满,胜馀经
故。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为诸菩萨说大
乘经」下是,先说《无量义经》具十七名,胜馀
经故。四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佛说此
经已结跏趺坐」下是。依止定、器、众生世间,
此三种法馀经无故。五依止说因成就,「尔时
佛放眉间光」下是,见能照、照境、所照等事
生希有心,馀经无故。六大众生现前欲闻法
成就,「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下是,虽问一人
多人欲闻生希有心,馀经无故。七文殊师利
答成就,以宿命智现见过去因果相,成就
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能答,馀经无故。七
中分二,初二通序,后五别序。通序有五:一
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
五所被机,此入众成,序成但四,「如是我闻」
即为初也,为令生信显已闻故。论本但
卷一 第 662a 页 T34-0662.png
说序二成就:一者城,二者山。此二处胜与馀
经别,所以偏说;闻时及佛不异馀经,虽经
具有不别标胜。

「如是我闻」等,以三门分别:一说之所由,二
立之所以,三正释其文。说所由者,如大术
等经说其本缘,佛临涅槃时,佛命有疑当
问,时优婆离、阿㝹楼驮教阿难请问四事:
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
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治罚,四一切经首当
置何言。佛教之云: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
叉为汝大师,依戒而行;依四念处住安
处其心;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檀默然故
不应打骂,但默摈故;一切经首当置「如是
我闻」等言。后阿难结集还依佛教,广述所
由皆如经说。立之所以者,为令众生生信
顺故。《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
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
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
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说之法皆可
顺从,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建立。」于此信
中略为十释:一趣极果之初因,依《仁王》
经趣圣位之初因,故四十心以信为首。最
初发起大菩提心须具十德起三妙观,大
菩提心以善根为自体,以善友为缘,以
不退屈而为策发。善根即信、精进、念、定、
慧。故《摄大乘》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
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二入谛理之基渐,
诸论皆说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
故万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
卷一 第 662b 页 T34-0662.png
伏,因此经初创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證净,
能越恶道离贱贫因,故入圣已證四不坏
信,信三宝故能越恶道,由信戒故离贱贫
因,故论亦说有信现观。四荷至德之喜依,
《毗婆沙》说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
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
颈、以慧为头,于其两肩担集善法。象所
饮啖以鼻为手,故学佛法者最初生信。五
圣七财之元胎,法财初故,学者大商、元规法
宝、教获圣财,故初生信。《显扬论》云:「七圣财
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六善
本因之淑路,善法本故。」《瑜伽论》云:「入诸善
法,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受所引
摄、定为增上、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
为后边。欲为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数
警觉故,触所集起和心心所对胜缘故,受
所引摄领在心故,定为增上心微寂故,慧
为最胜择善恶故,解脱为坚固息缠缚
故,出离为后边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
最初令起。七启机门之胜手,接教手故,《俱
舍论》云:「拔众生出生死泥」;又后陈正宗为
佛教手,序令生信为众生手,两手相接出
淤泥故。又《智度论》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
随意所取,若其无手则空无所得。」有信心
人入佛宝山得诸道果,若无信心虽解文
义,空无所获。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净
故,《成唯识》云:「信如水珠能清浊水」,能治不
信性浑浊故。九建名道之良资,宣尼云:「兵、
食、信三,信不可弃,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
卷一 第 662c 页 T34-0662.png
立,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十颖衷诚之佳傅,《春秋》言:「苟有
明信,𡼏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可荐鬼
神、可羞公王,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此中
十义,初八依真、后二依俗,故经首置「如是」,经
义亲从佛闻,离增减失,为令众生起信乐
心顺修学故。

正释其文者,《佛地论》说:「如
是之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
是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
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
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二依教诲,
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此中『如是』,
远则佛之教诲,近则传法者之教诲也;或告
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
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
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
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
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
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
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所闻此事如
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故经初
皆置『如是我闻』。」真谛三藏云:「微细律明,阿难
升座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
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说。众
生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
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彼
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今显如是所说
之法,我昔侍佛亲所曾闻,非佛更起、他方
佛至、转身成佛。为除此疑,故经初言『如
卷一 第 663a 页 T34-0663.png
是我闻』。」

结集之缘如藏章说。《注法华》云:「如
是者感应之瑞,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
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
为应,传经者欲显名教出于感应,故建
言『如是』。」《注无量义》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
唯如为是,故言『如是』。」宝公云:「以离五谤
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
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减谤。第
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谤。第
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第
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
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
如是一部经,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呼
辙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义,是佛所说
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
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
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为
如而说故称为是。三就僧,以阿难闻望佛
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永离过非故称
为是。」由此同说,称理无谬,所传不异故
经可信。以上合有一十五释。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
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
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
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
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授等。今传法者随
顺世间指自称我,不同前二,即是无我之
大我也。

问:
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
卷一 第 663b 页 T34-0663.png
「无我」乃言「我闻」?

答:
有四义:一言说易故,若
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说谁。二顺世间
故。三除无我怖故,言无我者,为谁修学?
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

问:
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

答:
有三
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语不乖俗,理
虽显妙、言不乖粗,欲显真谛不离俗故。
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集法传》云:「有三阿
难:一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
陀,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云喜海,
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名别。」由是阿难,
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
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
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
难。

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我闻」,此将
为亲證。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
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
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谓耳根发识听受
所说。今废耳别、就我总称,故云「我闻」。虽
依大乘根、识、心所对境和合方名为闻,然
根五义胜于识等,故根名闻。根五义者,所
谓依、发、属、助、如根。如根者,如根明昧识亦
明昧,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
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耳根名闻者,
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以二为门
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闻,废别耳、
意总名「我闻」。

问:
庆喜于时亲亦见觉知佛
所说,何故但言「我闻」不言「我见」等?

答:
有三
义:一欲證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
卷一 第 663c 页 T34-0663.png
等故。二此界以声而为佛事,声为所依名
等有故。三希證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
成出世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
「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馀佛土以光
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于此义中应
生分别。

问:
为佛说法言我能闻,为佛不
说言我闻耶?

答:
有二解。一者龙军等言:
「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论曾不
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
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
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名
我闻,以为体性。故无性云:随堕八时,闻者
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彼自
难云:若尔,云何菩萨能说?」彼论初言:「薄伽梵
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
说〈摄大乘品〉,故为此难。」论复自答:「彼增上
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
中得论咒等,故经亦言:始从成道终至涅
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如母齿指,子生
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处、界等,
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
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
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
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
明显现,故名我闻。」世亲说言:「谓馀相续识差
别故,令馀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
缘故。由此经说:我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
说法如林中叶,如末尼、天鼓无思而作事
故。」此中二解随彼两文,绮互解释。应知
卷一 第 664a 页 T34-0664.png
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
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
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
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能离增减
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
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
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灭,是故闻者应
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经「一时」。

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此有二
义:一法王启化机器咸集,说听事讫总名一
时。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言
一时,机感、应化时无别故。初就刹那相续
无断说、听,究竟假名「一时」。此有二解:一者
道理时,说、听二徒虽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
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
所酬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
此二种说为现在,此过未世并于现在法
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
相续,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
生灭之一时也。二者唯识时,说、听二徒识
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
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
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听
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是不相应行蕴,
法界法处所摄。此言一时,一则不定约刹
那,二则不定约相续,三则不定约四时六
时八时十二时等,四则不定约成道已后年
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
说,说者慈悲、应机为谈,说、听事讫总名一
卷一 第 664b 页 T34-0664.png
时。不定约刹那等者,听法之徒根器或钝,
说时虽短、听解时长,或说者时长、听者亦久,
于一刹那犹未能解,故非刹那。亦不定
约相续者,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
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
时一切能解,故非相续。由于一会听者根
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
或促多劫为短念,亦不定故,总约说、听究
竟名为一时。亦不定约四时六时八时十
二时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暄寒、近
远、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
除已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等,经
拟上地、诸方流通,若说四时等流行不遍
故。亦不定约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三乘
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
近远各不同故。经拟三乘凡圣同闻,故不
别说成道已后若干年岁。然诸经中有说相
续者,此经下云「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
即其事也。有说四时者,《涅槃经》言「二月十
五日」。有说六时八时十二时,即《涅槃》云「于
其晨朝嚼杨枝时」,《金刚般若》云「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日正午时」,《上生经》
云「于初夜分举身放光」,《遗教经》云「于其中
夜寂然无声」。有说成道已后年数时节者,
《十地经》云「第二七日于他化自在天王宫摩
尼宝藏殿内说华严经」,又《法华经》云「三七日
中思惟是已,趣波罗奈转四谛轮」,又《无量
义》此经等云「我成道来四十馀年」等。虽有
是说,随一方域化土众生闻见结集,且作
卷一 第 664c 页 T34-0664.png
是言,仍非初总题说法时,是故俱应总说
一时。

问:
处中有净秽,随机定说处,时中凡
圣殊,何容不别说?

答:
说处标净、秽,净、秽
可定知,说时有短、长,圣、凡不可准,一会
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定准?故处
可定说,而时但总言「一时」。

经「佛」。

赞曰:第三说教主也。梵云「佛陀」此
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觉有三义:
一自觉,胜凡夫,凡夫不自觉故。二觉他,
胜二乘,彼不觉他故。三觉行圆满,胜诸菩
萨,菩萨虽复修于二觉,行未满故。《佛地论》
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
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
佛。」一切智者,能自开智,如睡梦觉智。观于
空智、理智、真智、无分别智,如所有也。总相
而言,断烦恼障得。一切种智者,觉有情
智,如莲花开智。观于有智、事智、俗智、后
所得智,尽所有也。总相而言,断所知障得。
准诸经梵本,皆称本师名薄伽梵,佛教安
置以此一言含诸德故;翻译之主,意存省
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

问:
此三身中何身
所摄?

答:
准处准机,应声闻而为化佛。准
文准器,教菩萨而即报身。感者根品不
同,应现故通报、化。王城、鹫岭,劫尽火烧,鹙
子闻经,即化佛也。我土安隐,寿量长远,文
殊在中,即报身也。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
者,推功归本即法身也。所以《称赞大乘功
德经》住法界藏,明法身说。《佛地经》等住宝
华王十八圆满,乃报身说。此经王城迹即
卷一 第 665a 页 T34-0665.png
化佛说。据理而言,实通三佛,应物现身非
定一故。《楞伽经》中说三佛身说法各别,皆说
法故。由此劬师罗长者,睹三尺以发心,五
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无边身之菩萨
穷上界而有馀,住小圣之凡夫观丈六而
无尽。今显主尊教随定胜,初标教主令生
喜心。

经「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赞曰:第四所化
处也。游化、居止目之为住,住者居止游化
安处之义。居止在山、游化在城中,佛依
此中游化安处。古人因此解圣、天、梵、佛等
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语邃义幽之处曾
不属心,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此为未
可也。梵云矩奢揭罗补罗城,唐言上茅城,
摩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所都之处,多出
胜上吉祥茅草,因以为名。崇山四周以为外
郭,西通狭径、北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
一百五十馀里,内宫子城周四十里,羯尼迦
树遍诸道路,华含殊馥色烂黄金,暮春之
月林皆金色。宫城北门外有窣堵波,是提婆
达多与未生怨王共为亲友,放护财醉象
欲害如来,如来指端出五师子,醉象𩢍伏之
处;次此东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逢马胜
比丘得初果处;次此正北不远有大深坑,
是室利鞠多此云胜密,火坑、毒饭欲害佛
处。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
山,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
特起,既栖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
淡分色,佛成道后向五十年,多居此山广
卷一 第 665b 页 T34-0665.png
说妙法。旧云耆阇崛山,乃云灵鹫山,鹫鸟
于此食人尸,名灵鹫山讹而略也。频婆娑
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岑峰
跨谷陵岩编石为阶,广十馀步,长五六里,
路有二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
以进;二谓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其山
顶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
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世多居说法。今
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精舍东有长
石,佛经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周三
十馀步,是天授遥掷击佛伤足出血者也。
其南岸下有窣堵波,佛说《法华经》处。山城
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园东有窣堵
波,未生怨王分得舍利建之供养。竹林园
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大石
室,是大迦叶波结集法藏之处。竹林园北二
百馀步至迦兰陀池,池西北二三里馀,至曷
罗阇结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坏无复遗
堵,内城虽毁基趾犹存,周二十馀里面有一
门,初频婆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编户之家
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邻罹灾,不安其居
众庶嗟怨。王曰:我以不德人庶遭患,修何
德业可以攘之?群臣白言:大王德化黎庶
不谨,请制严科以惩后犯,若更有犯迁之
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人
绝游往,便同弃尸。彼既耻居,当自摄谨。王
遂其言以施严令,乃先宫内自失火害。王
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自迁寒
林。吠舍釐王闻住于野,集军来伐,边候奏
卷一 第 665c 页 T34-0665.png
闻,王遂建城而居,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
舍城焉。有云至未生怨嗣位已后方筑此
城,乃更为高厚,非新筑也。至无忧王迁都
波吒釐,以王舍城施婆罗门,故今城中无
复凡庶,唯婆罗门咸千家矣。古人有说:
山城为王舍城,有九亿家;或云置千王于
此。皆谬也。王都既在王舍,佛住鹫峰,城
山两处双彰自他、二化俱说,利缁、素故。论
云:「序分成就者,此法门示现二种义成就:一
者一切法门中最胜故,如王舍城胜馀一切
城舍故,城乃摩揭陀国之正中,人王之所都
处,表一乘乃三乘之中道,法王之所住境城
既胜馀城故,经胜馀经故也。二者示现自
在功德成就故,如耆阇崛山胜馀诸山,显
此法胜故,俱苏摩城既是山城,近于王舍
乃有多山,此山独胜高而显故,表法高显
出过二乘,自在巍巍功德满故。」或如城胜
馀城,无丽物而不出;法胜馀法,无嘉德而
不具;山胜馀山,为好鸟之所栖止;法胜
馀法,为上人之所止游故。复云妙喻通
教、理,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理高如山出
二乘故,所以此经在王城居鹫岭,有所
表矣。般若通贯五门,舍卫丰其四德,故多
居彼不依馀处。金生丽水东俗所传,提河
有金西土咸悉,生死如河流不竭故,涅槃
如金可宝重故,既河中而有金,表生死中
而有圆寂,故于阿利罗拔提河边说涅槃
也。各有所表由来远矣。古说:此经合居四
处,初在灵山,二塔涌空中,三佛集净土,
卷一 第 666a 页 T34-0666.png
四〈嘱累品〉中分身佛还后居秽土。今解处三、
说唯在二。处有三者,无复还秽。〈嘱累〉居后
分身方还,迄至经终皆唯净土,复还变秽
说经便讫。净、秽唯二:一初在灵山秽土,二
分身佛将集佛便变净;并塔涌空,处有三
也。说唯在二,初在地上灵山创会,为二乘
等宣畅一乘;后塔涌空分身佛集,释迦与
多宝同座劝信此经,迄至经末佛令各
还,说经事讫佛方居地,以后更不说《法华》
故知说处但唯有二。今标创会故说山城,
住标化处,佛说化身,欲令三乘欣乐同故,
显佛悲深,乘、身俱妙,能于秽处而施化故;
若标报佛及显净土,恐二乘众疑非已分
不能修故,由此但显秽处、化身。

经「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赞曰:七成就中,
自下第二众成就也。众成就以五门解释:一
显来意,二彰权实,三定多小,四明次第,五
依论解。

来意有五:一为證信。标听众者,
助成庆喜闻法可信。众疑有三:一疑庆喜
自谈,二疑从他传闻,三疑馀人所说。今显
同闻,證经可信。《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
信故」。二为显德。如天帝释诸天围绕、大梵
天王梵众围绕等,今显法王诸圣围绕。三为
启请。利物之方必应所欲,次第宣唱先因
后果,身是果体、行是因性、乘为所学;〈方便
品〉下鹙子三请为乘权实故,显令舍权就
实之境;〈安乐行品〉文殊固请,正明舍权就实
之行;〈寿量品〉中弥勒三请,为身权实故,显
舍权就实之果,因缘之经令除法慢。若
卷一 第 666b 页 T34-0666.png
不因请企意难生,故声闻请境一乘正逗
彼根悟,菩萨请行及果赞,證、因亦利之。
四为当机。退菩提心者三根领悟,三周说一
乘,菩萨领悟说寿量等,随类获益。声闻
凡夫远尘离垢发菩提心,彼圣者类回向大
乘,菩萨凡夫疑网皆遣證真达圣,圣者菩萨
得无生法忍等当得菩提,故为三机说斯
妙法。五为引摄。当时众集,为引当时,馀生
发心经具陈者,为引今时众生发意,若无
胜侣净信不生。《佛地论》云「列菩萨者,辅翼
圆满;天龙等者,眷属圆满」,净土尚然何况秽
刹!上来五义并为来意。

二者彰权实。如
《佛地论》一处化佛净秽土中,声闻等实、菩萨
为权;报土之中,菩萨为实、声闻等权。今此化、
报俱有,随应两实二权。初列灵山化佛,菩
萨在中为权,众生见于劫尽净土常安,寿
量无边,报身报土声闻等众非实。况多宝、分
身悉为化现,准知报、化、权、实理彰。论中既
说有化声闻,满慈等是,自馀化众,多宝、分
身等也。

三定多少者,初有十五众:一高名
大德众,二无名大德众,三尊重诸尼众,四内
眷诸尼众,五圣德难思众,六帝释诸天众,七
三光四王众,八二自在众,九色界诸天众,十
龙众,十一紧那罗众,十二乾闼婆王众,十三
阿修罗众,十四迦楼罗众,十五人王众。

复有六众:一多宝,二分身,三龙宫,四涌出,
五妙音,六普贤。此众二徒,闻法證法、行法
持法、说法护法有差别故。此中有六门
异:一三乘无独觉,独觉多分出无佛世,教
卷一 第 666c 页 T34-0666.png
虽被彼时无果成,故不在会,《仁王经》中即
具有之,下文亦陈有求彼者。二三界无无
色界,光照有缘可来闻法,彼界光所不
及、机亦不熟,所以不来,《仁王》亦有。三五趣
无地狱,光虽照彼,无缘不来。来有二义:
一光照,二有缘。地狱光临,无缘不至,无色
并𨷂,所以不来。一乘进习必假容豫之身,
地狱苦逼无暇可习。《陀罗尼经》本息众苦,
威力所致,地狱亦来。此经进善,彼无容暇,
故彼不来。所以光照者,令见生厌故,令
彼见光发心苦息故。四四众无优婆塞优
婆夷,下威仪成就中具列,初文略故。五八
部无夜叉及摩睺罗伽,下亦具有。六二王
无转轮圣王,唯有小王,下亦具有,此后三
无,下明所依威仪成就中,一切具列。


明次第者,初众分四:一声闻众,二菩萨众,
三八部众,四诸王众。或内护、外护为次,内
护中声闻、菩萨为次,声闻中僧、尼为次,僧
中有名、无名为次,尼中尊重、眷属为次;外
护中八部、人王为次。八部中天、非天为次,
天中地居、空居为次,地居中帝、臣为次,空
居中非禅主、禅主为次。后众次第者,證法
众、开塔众、经利广大众、持法无边众、他方行
法众、他方劝持众。初众之中声闻居先菩萨
居后者,《佛地论》虽释,今为四解:一形相不
同,声闻出家形同诸佛,菩萨不尔。二处有
近远,声闻近佛、菩萨远之。三戒德有殊,声
闻出家持出家戒,菩萨不尔,随类化生故。
四欲令菩萨于声闻所舍憍慢故。然《华严
卷一 第 667a 页 T34-0667.png
经》、《罗摩伽经》、《炬楼王经》、《和休经》、《大五浊经》,
先列菩萨后列声闻,以德大小明先后故。

五依论释解众成就,中有四:一数、二
行、三摄功德、四威仪如法住。数成就者,谓大
众无数故。总谈无数,论各别标,谓万二千人
等。行成就中有四:一诸声闻修小乘行,依
乞食等自活,以比丘等为名。二菩萨修大
乘行,求觉利有情,以菩提萨埵为目。三菩
萨以神通力随时示现,能修行大乘,如跋
陀婆罗等十六人,具足菩萨不可思议事,由
不定故,而能示现优婆塞等四众之形说为
菩萨。四出家人威仪一定,不同菩萨,由此
定故说为比丘。摄功德成就者,十六句叹
声闻德,十三句叹菩萨德等是。然本论中
不别标牒,文义显故。威仪如法住成就者,尔
时世尊四众围绕等是。明其四众绕佛威仪
恭敬听法而住相故。虽各礼佛亦是威仪,
非听法相,故此不说。十五众中合为三类,
菩萨、声闻具四成就,其有学、无学及比丘
尼具三成就,不叹德故;馀天等具二,无行、
无德。论说众成中,合有四成就,不言一
一皆具四种。

然经明众成中有二段:初别
明十五众,后明威仪。初中复二:初别列众,
后明礼佛各各退坐。十五众中分二:初明
内护众,后明外护众。内护众有二:初明声
闻,后明菩萨。声闻有二:初明比丘,后明尼
众。比丘中有二:初有名高德,后无名大德。
初中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
此初也。有二成就:一数,二行。

「与」者兼、并、
卷一 第 667b 页 T34-0667.png
共、及之义。龙树释言:「一处、一时、一心、一戒、
一见、一道、同一解脱道,是名为共。」

「大比
丘」者,《智度论》云,三义解大,诸众中最大,大
障碍断,大人恭敬。真谛三释:一胜大,学、无
学人中胜。二体大,功德智慧极高广。三数大,
万二千人。今合为六:一数大;二离大,大障断
故;三位大,大阿罗汉故;四德大,如经所说
故;五名大,名称远闻故;六识大,大人大众
所知识故。梵云「苾刍」讹云「比丘」,由具五
义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
故。二言乞士,既出家已乞食目活故。三名
净持戒,渐入僧数应持戒故。四云净命,既
受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发,不依于贪
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依圣道灭烦恼
故。

「众」者僧也。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
已上得僧名故。

经「皆是阿罗汉(至)心得自在」。

赞曰:此叹德
也。经有六句,新翻及旧论中有十六句云: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
在」。论云:「心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论云:
「善得心慧解脱,如调慧马」。论云:「心善调伏
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论云:「善得
正智,心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论有三
释:一上上起门,二总别相门,三摄取事门。

上上起门者,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
句上句方起,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论以
第二句释初句云:「诸漏已尽故名阿罗汉」,
即是论言「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名阿罗汉」。
卷一 第 667c 页 T34-0667.png

漏以五门分别:一释总名,诸论皆云「烦
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
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
立以漏名,此唯现行,无复烦恼是种子故;
据实通种。二列名,漏有三种:一欲漏、二有
漏、三无明漏。三出体,欲界见道四十烦恼,
四谛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谓贪、瞋、慢、
无明、身见、边见。此中除五无明,馀四十一
根本烦恼并忿、恨等二十随惑并名欲漏;
色无色界以无瞋故,各四十一,于中各除
五痴,合七十二根本烦恼,并色界谄、诳及
二界憍,合此四小随惑、十六大随烦恼说名
有漏。三界合有十五无明,名无明漏。四离
合癈立,欲唯散地唯有漏地,通五趣地,
具四生地,不善、有覆无记二性惑地,所以
独立为一欲漏,上界俱定,通无漏地,一趣
一生一性烦恼,由此合立为一有漏。无明
力增通相应、不共,为前二所依,以具十一
殊胜事故离诸惑立。五得名所从,虽知三
界一切烦恼应皆名有漏,漏于三有有之
漏故。下界烦恼多缘欲起,从胜为名,说为
欲漏;上界诸惑更无别胜,得其本名名为
有漏;无明不以馀法为名,彰自行相名
无明漏。此漏非一故名为诸。然依《瑜伽》
有别释,繁故且止。以第四句释第二句云:
「得真自在故名诸漏已尽」,由證真无为、漏
尽自在,故名诸漏尽。以第二第三句释第
四句云:「以尽无烦恼故名得真自在」,尽
者诸漏已尽,无烦恼者无复烦恼,由现种
卷一 第 668a 页 T34-0668.png
惑无故得真自在。亦有本言「以无烦恼故
名得真自在」而无「尽」字,唯第三句释第四
句。又以第五第六句释第四句云:「以善得
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名得真自在」,以离
定障名心解脱,离性障故名慧解脱。又离
无明、贪爱等体名慧解脱,彼相应心得离缚
故名心解脱。由离此二,證获无为得真
自在。以第二句释第三句云:「以远离能
见、所见故名无复烦恼」,烦恼体唯取种子,
远能见者离相应缚,离所见者离所缘缚,
以离现行诸漏二缚故名无复烦恼。或复
单释,能见者执我心,所见者所执我,由无
能执我见心故,所执我相当情不现,名离
二见。前诸漏尽是总无烦恼,此无烦恼是别
无我见。我见为本,诸漏生故,故不相违。
以第五第六句释第七句云:「以善得心、慧
解脱故名心善调伏」,故如良马其性调顺。
以第九第十两句释第八句云:「亦如大龙
者,行诸恶道如平坦路,无所拘碍」,应行
者已行、应到处已到,故新经云「已作所作
已办所办」,故如大龙,由已作道谛、已办灭
谛,所以如龙。如龙威德,虽行生死险阻之
处,如平坦路,无所拘碍,不为生死而所
留难,生死因果皆已尽故,灭、道满故。论单
释第九句云:「应作者作,人中大龙已对治
降伏烦恼怨敌」,道谛满故,能降集谛烦恼怨
敌。论单释第十句云:「所作已办者,更不复
生,如相应事已成办故」,苦谛已尽灭谛满
故。以第九第十句释第十一句云:「离诸
卷一 第 668b 页 T34-0668.png
重担者,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后生重担
已舍离故。」由灭、道圆,便舍后身生死诸法,
名弃重担。以第十一句释第十二句云:
「逮得己利者,弃舍重担證涅槃故」,即以
涅槃为己利故。以第十二句释第十三
句云:「尽诸有结者,已逮得己利,断诸烦恼
因故」,烦恼为生死因,名为有结,三有之结
也。已逮得涅槃己利故,所以能尽三有之
结,生死之因能和合苦,能结故名结。此有
九种: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
取结、嫉结、悭结,由此九种数数现起,损恼
自他,招当苦增,偏立为结。以第二句释第
十四句云:「正智解脱者,诸漏已尽故」,以诸
漏尽正智能證无为解脱,名智解脱。单释
第十五句云:「至心自在者,善过见道、修
道智故」,住见、修道心未自在尚有惑故,
由成上诸句至无学道一切惑尽心自在位。
以第十四句释第十六句云:「第一究竟者
善得正智心解脱故,善得神通、无诤三昧
等诸功德故」,成到彼岸之声闻也。

准上
论文唯有三句,以下释上名上起,谓以第
二句释初句,以第四句释第二句,以第九
第十句释第八句。此以所起名起,上即起
名上起,若能起名起,上之起名上起,此类
非一名上上起,准论唯有七句以上释下
名上起,谓以第二句释第三句,以第五第
六句释第七句,以第九第十句释第十一
句,以第十一句释第十二句,以第十二句
释第十三句,以第三句释第十四句,以第
卷一 第 668c 页 T34-0668.png
十四句释第十六句,此以能起名起,上即
是起名上起。若以所起名起起之上名上
起,此类非一名上上起,准论唯有三句单
释,谓第九第十第十五句,或第三句亦是单
释。有二句不释,谓第五第六句。有一句以
上释下,亦以下释上,谓第四句。总说颂曰:
「下释上有三, 上释下有七, 三单二不
释, 一通于上下, 或上释下有六,四单
二不释。」今依此经文,十六句中唯总有六
句,以下释上有一句,谓以诸漏已尽释初
「皆是阿罗汉故」。以上释下有二句,谓以诸
漏已尽释「无复烦恼」,又以逮得己利释「尽
诸有结」,自馀𨷂故当句自释。

「漏」如前释,唯
取现行一切烦恼,此诸漏已尽名阿罗汉
者,即是应已永害烦恼贼义解阿罗汉,故
入十地得阿罗汉名。「无复烦恼」者,论云远
离能见、所见故名无复烦恼。烦恼种子得
烦恼名,此可由彼双离所缘相应现行二
缚,诸漏皆尽,无复更有烦恼种子能重断
故,名为远离能见、所见;或总漏尽,别执亦
亡,故远二见,名无复烦恼。「复」者重也,种子
断故无复重生。由断生死流转法故,名弃
重担,故能逮證涅槃己利。违」音(徒载反)如音
训释,至也及也,即由逮得有馀依涅槃己
利故,能永尽三有之因九结烦恼。由上漏
尽以下四句,彼阿罗汉,善过见道、修道智,
故得心自在,离性、事障八解脱满,亦得名
为心得自在。文既阙小,不可次第依论解
释,但可总取论之大义以释经文,诸有
卷一 第 669a 页 T34-0669.png
智者当自详矣。

第二总别相门者,谓皆是
阿罗汉者,是总相门。馀十五句是别相门。
阿罗汉者总名「应」义,「应」有十五义,诸漏已尽
下是。一应受饮食等供养恭敬等者,即诸
漏已尽堪为福田。二应将大众教化一切,
无复烦恼离名利等故。三应入聚落城邑
等故,得真自在非为欲境所牵惑故。四
应降伏外道等,心善解脱具智辨故。五应
以智慧速观察法,慧善解脱了诸法故。
六应不迟速说法,如法相应不生疲倦,
如调慧马善称心故。七应静坐空闲处,饮
食、衣服等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小欲知足,
犹如大龙离阓闹故。八应一向行善行不
著诸禅,已作所作,常进修故。九应行空圣
行,已办所办,我我所非有故。十应行无
相圣行,弃诸重担,观灭理故。十一应行无
愿圣行,逮得己利,不愿生死故。十二应
降伏世间禅定净心,不生味著二有界定,
尽诸有结,乃至于二界禅不生爱味故。十
三应起诸通殊胜功德,正智解脱,解脱谓神
通故。十四应到第一义功德,至心自在證
无为故。十五应如实知同生众得诸功德,
为利益一切众生第一究竟故。波罗蜜多声
闻广度众生令同己利得功德故。第八修
行不息,十二于禅不著,是二别意。恐厌文
繁略相配嘱,其间义意随解可知。应说
颂曰:「受、将、入、降、以, 中、静、行善行,
 空、无相、无愿, 伏、起、到、实知。」经中六句
唯有十五句中第一应受妙供,第二应将大
卷一 第 669b 页 T34-0669.png
众教化,第十一应行无愿圣行,第十二应降
伏世间禅净心,第十四应到第一义,次第
配下五句,初阿罗汉是总句故。

第三摄取
事门者,以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事,为示
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此中意说,十五句中
摄十种功德事,为显阿罗汉所得有为可说
果、无为不可说果,有相、无相,粗、细异故。下
随应配;一摄取得功德有二句,谓诸漏已
尽、无复烦恼;缠及随眠二惑若在,不能摄
取功德,由二惑亡故能摄取功德。二摄取
诸功德有三句,谓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
善解脱。此三句中得真自在一句降伏世间
功德,世间之心不得自在,种种惑娆;由
得真自在故永离惑娆。心善解脱、慧善解
脱二句,降伏出世间学人功德,学人未得
离二缚故。三摄取不违功德有一句,谓心
善调伏,随顺如来教行故,犹如良马善随
人心。四摄取胜功德有一句,亦如大龙有
大威灵,神力圆满故如龙也。五摄取所应作
胜功德有一句,谓应作所作。所应作者依
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非财供养名所
应作,正行法供养者是所应作,彼已皆作此
道谛法行供养佛故。六摄取满足功德有
一句,谓已办所办,满足学地故。所学之地
皆满足故,得灭谛满。七摄取过功德有三
句,谓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初句过
爱故,生死重担莫过贪爱,今已过故。次句
过求命供养恭敬等故,诸求供养恭敬皆
为资命,今得己利已證涅槃,过于邪命
卷一 第 669c 页 T34-0669.png
求利养等。后句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
有结者谓九结,今已过有学之地,过上下
界故尽诸有结。八摄取上上功德有一句,
谓正智解脱。解脱者无为果,诸德之中最
上上故。九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有一
句,谓至心自在。由得神通得心自在,及自
内心离系缚故摄取利益之行。十摄取上
首功德有一句,谓第一究竟,谓波罗蜜多声
闻堪到彼岸,胜馀钝类故。应说颂曰:「初
二名摄取, 次三摄诸德, 顺胜作满足,
 如次配四句, 三句名摄过, 过爱、命二
界, 上上、利、上首, 各一名摄德。」此经六
句,摄取十德中唯摄三德:一摄取功德有
二句,谓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二摄取过功德
有二句,谓逮得己利、尽诸有结,过求邪命,
及过邪二界。三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
有一句,谓至心自在。阿罗汉是总,所以不
取,唯下十五句摄功德故。《成唯识》中,阿罗
汉有三: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
供养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上上起门摄
应永害贼无分段生;总别相门摄应受妙
供养;摄取事门非彼三摄,彼三但约决定
义说,一切阿罗汉不过三种故(摄取事门唯俱解脱到彼
岸者之所成故。又上上起门永害烦恼,总别相门堪受妙供,摄取事门无分段生死宗义配之,非理
定尔。新翻经云「除阿难陀,独居学地」,此中略文)。

经「其名曰(至)那提迦叶」。

赞曰:此下第三列
名,有二,初别列名,后结名高。此二十一人
中,或有以出家前后为次第。《报恩经》说:
卷一 第 670a 页 T34-0670.png
「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门徒五十,次度优楼
频螺门徒五百,次度伽耶门徒三百,次度那
提门人二百,次度鹙子门徒一百,次度目连
门人一百,合举大数成一千二百五十人。」
或有行德大小为次第,如迦叶在第二列,
鹙子在迦旃延上列等,随应不定。《无垢称
经.弟子品》以德辨为次第,以命问疾要假
智辨方堪对扬故。《十二由经》「初成道二年
度五比丘,三年化迦叶兄弟三人,五年度
目连」,机宜不同,诸部结集诵经异故。《无量寿
经》云「了本际者,即阿若憍陈如」。梵云阿若
多憍陈那,憍陈是婆罗门姓,那是男声,阿
若多是解义,初悟解故。《因果经》中具说度
憍陈那、优楼频螺、伽耶、那提四人所以。初
太子踰城之后,父王乃命内外亲族合有
五人营卫太子,五人交诤修苦乐行以为
道真。太子诫捡依诸外道修苦乐行以过
彼行,皆非正术,舍食乳糜,受吉祥草觉树
成道。后趣鹿园度此五人,初转法轮,佛
问解、未。五人之中陈那先报我今已解,净
居等天亦言已解,因以为名名之为解。憍
陈之姓乃众多,以解标名,那是男声以男
简女,故复云那。《大般若》云「解憍陈那」。梵
云摩诃迦叶波。摩诃,大也。迦叶波者姓也。
此云饮光。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
饮蔽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迦叶身亦
有光能饮日月,以姓为名故名饮光。大
富长者之子,舍大财、姓出家,能为大行,
少欲知足行杜多行,大人所识故标大名
卷一 第 670b 页 T34-0670.png
简馀迦叶。如《因果经》第三卷并弥勒疏,具陈
上二姓之所因。次三迦叶皆饮光种,兄弟
三人,梵云邬卢频螺,言优楼讹也,此云
木瓜。当其胸前有一癃起犹如木瓜。又池
中龙亦名木瓜,从彼为称故以为名。伽耶
山名,即象头山,亦云城,城近此山故名
伽耶城。梵云捺地迦,言那提讹也,此是河
名。《正法华》云「上时、象、江三迦叶」也。然《因果
经》说此三人皆近河边修道,佛作神通
化之入法,以大者胸上有木瓜癃,或从池
龙,第二从山,第三从河以为名也。

经「舍利弗(至)劫宾那」。

赞曰:梵云奢利弗呾
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
鸟亦曰春鹦,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辨喻如
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又
云过去身为瓦师,值释迦佛发愿愿作释
迦弟子,不但今者,亦符往愿;复名优波提
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

梵云摩诃没
特伽罗,言大目乾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
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
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
而为其名,得大神通,简馀此姓故云大采
菽氏。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匕/示)*(入/米)]多,先云
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
此二因缘如弥勒疏。

梵云摩诃迦多衍那,
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
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种者是婆罗门姓。上
古多仙,山中静处,年岁既久须发稍长,无人
为剃,婆罗门法污剃发故。一仙有子,兄弟
卷一 第 670c 页 T34-0670.png
二人俱来观父,小者乃为诸仙剃之,诸仙
愿护后成仙贵。尔来此种皆称剪剃。尊者
身是男子威德特尊,简馀姓故云大剪剔种
男。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今显是父姓故
置男名。古云「绳扇」,母恋此子不肯改嫁,
如绳系扇故名绳扇;真谛云「思胜」,皆非也。

梵云阿泥律陀,此云无灭,佛之党弟。云
阿㝹楼驮讹也,应作[(而/而)*(少/((色-巴)+兄))]字,不知㝹字所出。

劫宾那者,此云房宿,佛与同房宿,化作老
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或云
房星,房星现时生,故云房星。

经「憍梵波提(至)摩诃俱絺罗」。

赞曰:梵云笈
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
摘一茎禾,数颗堕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
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
相比丘。

梵云颉丽伐多,此云室星,北方
星也,祀之得子因以为名,离波多讹也。有
云假和合,即《智度论》说二鬼食人事也。

梵云毕蔺陀筏蹉,此云馀习,言毕陵伽婆
蹉讹也。五百生中为婆罗门,恶性粗言,
今虽得果馀习尚在,如骂恒河神,故名馀
习。

梵云薄矩罗,此云善容,言薄俱罗讹
也。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甚患
头痛,善容时作贫人,持一呵梨勒施病比
丘,比丘服讫病即除愈。由施药故九十一
劫天上人中受福快药,今生婆罗门家,其
母早亡,遂遇后母方便杀之,经五不死,
后求出家得阿罗汉。出家八十曾不患头
痛,目不视女人面亦不入尼寺,不为
卷一 第 671a 页 T34-0671.png
女人说一句法。后无忧王巡塔布施,知其
少欲但施一钱,塔踊置地犹尚不受方知
少欲。如《付法藏传》说此因缘。

梵云摩诃
俱瑟耻罗,此云大膝膝盖故,俱絺罗讹也。
此舍利弗舅氏,因共佛论悟解得果,如律
中说。

经「难陀(至)罗睺罗」。

赞曰:梵云难陀,此翻为
喜,根本乃是牧牛之人。因问佛牧牛十一
事,知佛具一切智,获阿罗汉,甚极聪明音
声绝妙。

梵云孙达罗难陀,此云艳喜,孙陀
罗讹也。艳是妻号,色美端严无比名艳,喜
是自名。简前牧牛难陀故言艳喜,艳之喜
故。是佛亲弟,身长一丈五尺二寸,佛到本
城二日度之。大胜生主之所生也。

梵云
补剌孥梅呾利曳尼弗呾罗,此云满慈子,云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讹也。满是其名,慈是
母姓,母性其慈,今取母姓,此满尊者是
慈女之子,或满及慈俱是母号名满慈子。

梵云苏补底,此云善现,旧云须菩提、翻为
善吉非也。

梵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但言
阿难、翻为欢喜亦讹也。世尊成道内外咸
庆,当喜时生故名庆喜。

梵云罗怙罗,此
云执日,旧言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


中九人,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乾连、摩诃迦
旃延,阿㝹楼驮、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
阿难、罗睺罗。如《说无垢称经.声闻品》疏第三
四卷广说所由,恐繁不述。

经「如是(至)大阿罗汉等」。

赞曰:结名高也。论
云「诸王、王子、大臣、人民、帝释、梵天王等,皆
卷一 第 671b 页 T34-0671.png
识知故。又复声闻、菩萨、佛等,是胜智者皆善
知故,名众所知识。」初解贵贱大众所知,后
解大小圣众所识。《无垢称》云「皆为一切众望
所识」,含此两义,举二十一例取馀人,故名
为「等」。皆名「大」者,论自解云:「心得自在,到彼
岸故。所言『等』者,以阿罗汉等非阿罗汉,
由阿难陀是初果故。」

经「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赞曰:二无名大德
众也。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
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唯无
漏法为体。

经「摩诃波阇波提(至)六千人俱」。

赞曰:三尊重
诸尼众也。梵云摩诃钵剌阇伏底,此云大
胜生主。佛母有三,此为小母。大术生佛七
日命终,此尼养佛,大术姊妹之类故号为
姨母。大胜生主本梵王名,一切众生皆彼子
故,从彼乞得因以为名。又一切佛弟子名为
大生,三乘圣众名为胜生,由养佛故为大
胜生。大胜生之主名大胜生主,虽从彼乞
得亦以义为名。旧云波阇波提、名大爱道,
皆讹略也。度此因缘,如律中说。

经「罗睺罗母(至)亦与眷属俱」。

赞曰:四内眷诸
尼众也。梵云耶戍达罗,此云持誉,耶输陀
罗讹也。形容美丽近远闻知,生育罗睺天
人赞咏,故名持誉,「誉」美称也。相传释云,是
乾闼婆女,彼生儿为乐神,生女为玉女也。
若称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后,持誉父
母欲得将还,明非玉女。《未曾有经》、《须达拿
经》、《瑞应经》皆云罗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
卷一 第 671c 页 T34-0671.png
夫人:一瞿姨,二耶输,三鹿野,各有二万婇
女。瞿姨无子是玉女,彼经从长母为名,亦
无过失。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
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
家之子」。

上二尼众各得出家,道行久成希
闻妙法,有缘皆至眷属俱来。
法华经玄赞卷第一(末)


保安三年二月八日(丁酉)书始,同廿八日本
末合二卷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月十五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
房本为之。法隆寺僧觉印以左点为正。

长承三年(甲寅)四月十五日(壬午),同寺僧良胜
一遍奉□已了,教授之师觉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