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隋-吉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78b 页

法华义疏卷第九

胡吉藏撰

*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宿世因缘说中有二段,第一、正为说法,此文
已竟。今是第二,次、为授记,以闻法悟解、行与
佛应,故授佛记。文凡有二:初、授五百弟子
记为一品;次、授学无学人记为一品。所以开
二品者,上〈授记品〉标其总名,今欲异上故以
人别品,故总别两题立名相避也。所以约人
分二品者,凡有十义五双:一者、五百弟子愿
行是同,现在同时得记,未来相继成佛;后学
无学人愿行亦同,现在同时得记,未来一时
成佛,为此因缘故开二品。二者、即欲以此二
义摄授记义周。夫论授记不出二种:一者、前
后相继成佛;二者、一时成佛也。三者、前五百
人谓高名显德众,后二千人藏名密行众,以
部类显密不同故开为两品。四者、即欲以显
密二人摄授记义尽。五者、前五百人同是无
学位,后二千人是学无学位,以部类不同故
分二品。六者、即欲以此二义摄授记义周。七
者、前五百人同有领解,后学无学人同无领
解,以部类不同故分两品。八者、即欲以此二
义摄授记义周。九者、前五百人亦有发迹亦
无发迹,如满愿则发迹,馀人不发迹,故为一
类;后学无学人亦有发迹亦无发迹,如阿难、
罗云则发迹,馀无发迹,复为一类,所以分为
两品。十者、即以有发迹无发迹摄授记义周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78c 页 T34-0578.png
也。

问:
此品实授千二百人记,何故题五百也?

答:
五百即千二百数,所以别题者凡有四义:
一者、佛在世时有高名显威德五百罗汉常随
侍佛,故偏题之。二者、此五百人愿行是同,现
在俱时得记、未来相继成佛。三者、此五百人
同有自能领解说系珠之功,故偏举之。四者、
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迦叶师徒,即成五
百,今从初立名,故偏举也。

品开为二:一者、别
授满愿记;二者、总授馀声闻记。别授满愿记
者,满愿有发迹、馀人无发迹,满愿无自能领
解、馀人有自能领解,以部类不同故开二段
也。

问:
发迹何故无自叙领解,不发迹有自能
领解?

答:
夫论领解,必是昔迷今悟,既其发迹
则昔不实迷、今非真悟,故发迹之人不自能
领解;不发迹人既实昔迷今悟,故有自领解。

问:
上中二人皆无发迹,何故至下根人有发
迹耶?

答:
可具五义:一者、文互有隐显,若并发
迹则无实悟之人,若不并发迹则隐菩萨德,
是以经文出没不同。二者、下根发迹则显菩
萨不可思议,现为声闻已是隐德,于声闻中
复为下根,是故名为不可思议。三者、示作声
闻本为化物,今三根皆悟则化物事毕方得
发迹,上章化事未周故不明发迹也。四者、下
根人尚发迹,中上根岂是实行耶?故《摄大乘
论》云「舍利弗等皆是化人」。故有经云「须菩提
者是东方世界青龙陀佛」,则知皆是权行人
也。五者、显示菩萨有发迹、不发迹二种方便
也。

问:
发迹有何利益?

答:
开一为三凡有二种:
一者、开一法为三法;二者、开一人为三人。上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79a 页 T34-0579.png
来虽明一法为三法、三法归一法,未辨一人
为三人、三人为一人。今发诸菩萨迹始得明
一人为三人、三人为一人,以具约人法明于
开会,义始圆也。

授满愿记为二:第一、闻法为
领解之缘;二、如来授记。初文又二:前、明得解
所由;二、正明得解。初有四句:第一、闻法为领
解之缘。「智慧」者,实慧也。「方便」者,权慧也。总牒
法譬二周中权实二慧法也。「又闻授诸大弟
子记」者,总牒二周中授人记为领解缘也。「复
闻宿世因缘之事」者,牒第三周化城事为领
解缘也。「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即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及现瑞等事也。又
解即是释迦能知过去久远之事为自在神通
之力。所以但明四事者,初事谓教,次事是得
益之人,宿世因缘叙教益所由,后明能化之
主;摄义既周,宜辨四事也。

「得未曾有」下,第二、
正明领解。亦开为四:初、明内心欢喜,得无生
忍,无有所得垢,故言心净。「即从座起」下,第二、
明外形致敬。「而作是念」下,第三、默念领解。「拔
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如前文「众生处处著,引之
令得出」也。言贪著者,非谓但是贪使,及说一
切有所得心也。「唯佛世尊」下,第四、祈请授记。
所以祈请授记者,凡有二义:一、为现摄下根
之流,二、为有缘众生发愿往生,是故请记。「深
心」者,无生法忍即是菩萨行,故名深也。「本愿」
者,无所得菩提心也。

「尔时佛告」下,第二、正为
授记。文开为二:初长行、次偈。长行为二:前明
行因、后辨得果。行因之中明三世行因:第一、
叹现德,谓现在行因;第二、明过去行因;第三、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79b 页 T34-0579.png
明未来行因。现德显彰是故前叹现在之德;
由过去修行,故次叹过去;二世行因犹未圆
满,故次叹未来。初文四句:第一句,告众问之。

问:
满愿在坐,云何问众言见不耶?

答:
众但睹
形、未见其德,今欲显其德令众仰恭,故告众
问之。

「我常称其」下,第二句,叹其有上弘之功。
「能于四众」下,第三句,叹其下利之德。「自舍如
来」下,第四句,出满愿之位,即十地人也。

「汝等
勿谓」下,第二、叹满愿过去德。时众但谓现在
有上弘下利之功,未知过去亦有此德,故今
叹之。就文为三:一、明过去九十亿佛所有上
弘下利之功;第二、于七佛所有上弘下利之
能;第三、于释迦佛所说法人中最为善巧。此
即从多佛以至少佛也。初文为三:第一、叹满
愿智慧;第二、叹其神通;第三、以具智慧神通
故广能益物。初开又三:前、叹有慧,即实方便
也。「又于诸佛所说空法」,第二、叹空慧,谓方便
实也。「得四无碍智」下,第三、合叹空有二慧,以
具了空有方能无碍说法,不尔则成有所得
也。「具足菩萨神通之力」,第二,次叹神通也。「彼
佛世人」下,第三,明以具通慧广能益物。就文
又二:初、叹成就众生。「为净佛土故」下,第二、叹
净佛国土。前又二句:一、通益四乘众生。「又化
无量」以下,别益求佛人也。「诸比丘」下,第二、叹
于七佛法中上弘下利之德。「今于我所」下,第
三、叹于释迦佛所说法中第一。

「于贤劫中」下,第
三、叹未来修因。亦开三别:初、叹于一劫中佛
所修行。「亦于未来」下,第二、多劫佛所修行。「渐
渐具足」下,第三、叹修因圆满也。

「过无量」下,第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79c 页 T34-0579.png
二、明得果。凡有六果:一、化主果。「其佛以恒河
沙」下,第二、明国土果。「地平如掌」者,释有二:一
云佛手掌平,指事为言;二云海底有石方四
千里平如镜面,名为掌石也。「诸天宫殿」下,第
三、明眷属果。凡有四句:一、明人天眷属;二、明
菩萨眷属;三、辨声闻眷属;四、总结。「劫名宝明」
下,第四、时节果。「国名善净」下,上出土体、今辨
土名。「其佛寿命」下,第五、明寿命果。「法住甚久」
下,第六、明住持果。

偈文为二:初颂行因,次颂
得果。颂三世行因即为三别:初、七行,总叹诸
菩萨,即显叹满愿现在行德;第二、五行,颂过
去行因;第三、二行半,颂未来行因。初七行为
三:初偈,标叹;五行,释叹;一行,结叹,明不可具
叹也。五行为二:初四行,叹菩萨作二乘方便,
次一偈,叹菩萨示凡夫方便。初四偈又二:前
三偈,叹菩萨作二乘方便能成就众生,次一
偈,明二乘方便能净佛国土。初三偈为三双:
第一,上半辨知机,下半示小乘威仪,谓机教
一双。第二偈,上半巧化他,下半自说是小道,
谓自他一双。第三偈,上半明度物,下半辨说
教意,谓教理一双。「虽小欲懈怠」者,虽现小乘
威仪说于小教,似如于菩萨法懈怠,而实非
懈怠。「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者,上现圣方
便,作声闻缘觉两圣;今示凡方便亦作二凡:
一、现为在家三毒众生,二、现出家邪见外道
也。又上现二乘方便,即是无烦恼人,今示两
凡方便,谓有烦恼人,今大士体悟烦恼未曾
有无,故方便示现有无。如《净名经》云「菩萨不
断烦恼亦不与俱,而能示现俱断二事」。「今此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0a 页 T34-0580.png
富楼那」下,颂第二、过去行因也。「未来亦供养」
下,颂未来行因。「其后得成佛」下,颂得果为二:
初、别颂得果;次、总结。别颂中半行颂化主果,
半行颂国土果,一句颂时节果,四行一句颂
眷属果,五句颂菩萨,一偈颂声闻,两偈颂天
人,从胜至劣以为次第。「法喜禅悦食」者,则定
慧能资养法身,故名食也。又外从佛闻法欢
喜为法喜,内如说修行为禅悦。又圣说法名
法喜,圣默然名禅悦,佛敕弟子常行二事,故
唯有二食。馀经说有九种食,世间四食、出世
五食。世间四食者,揣、触、思、识四食也。出世五
食者,一禅、二愿、三念、四八解脱、五喜。「富楼那
比丘」下,第二,一行半,总结净土也。

「尔时千二百」
下,第二、授馀声闻记。为二:一、授记;二、领解。就
授记中为二:初、请记;二、授记。

问:
千二百五十
人常随佛,此经前后何故但言千二百耶?

答:
或可出经人语其全数,或可本有千二百五
十,至法华时五十已亡,故但言千二百耳。

「我
等欢喜得未曾有」者,闻上来说法及以总记
故欢喜也。「不亦快乎」者,千二百罗汉见诸人
得别记,谓己不得别记故来请之,若得别记,
成佛事定故称为快。「佛知此等」下,第二、佛与
授记。就文为三:初、总许;二、别授记;三、命迦叶
令其宣记。今是初也。「于此众中」下,第二、别授
记。前长行、后偈颂。前长行二:前、别授陈如;次、
别授五百。须知五百及千二百皆是千二百
中之数也。千二百是得三乘道之初数,此千
二百中五百为标领,故云五百耳。设举五百,
亦是千二百中之数,如十七群及六群之名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0b 页 T34-0580.png
也。「其五百罗汉」下,第二、授五百人记。「迦留陀
夷」者,迦留此翻时,陀夷名之为起。《十八部疏》
云迦留者。「黑陀夷」者,上谓悉达太子在宫时
师也。「周陀」者,翻为不乐,又云小路。「莎伽陀」翻
为善来,本名恶来,外国亦云沙竭陀亦云沙
伽陀。「优陀夷」亦云乌陀夷,此云出也。

偈文亦
二:前六行,颂陈如得记;次三行半,颂五百人
得记。

「迦叶汝已知」下,第三段,命迦叶令宣记。
以无有二乘唯有一乘,一切声闻皆当作佛,
命之宣记意在于此。

「尔时五百」下,第二、自叙
领解。就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为四:一、
法;二、譬;三、合;四、结欢喜。初法说又四:一、标领
解之缘,得记即是领解缘也。「欢喜踊跃」下,第
二、内心欢喜。「即从坐起」下,第三、外形致敬。「悔
过自责」下,第四、发言自叙领解。又开为四:一、
悔过自责;二、述于昔迷;三、叙今悟;四者、解释。
悔过自责者,忏悔小乘有所得罪,令未改二
乘执者因此而改,已发大乘心者牢固不退。
然此经始终寄千二百人破十方三世一切诸
小乘人,令其舍有所得悟入平等正观,乃至
寄三根人破斥十方三世封执大小乘二见菩
萨,亦令悟入非大非小不一不三无依无得
妙悟,是以此经始终皆用千二百人为言端
耳。寄此人执迷以显大小有所得迷,托此人
悟引一切有所得大小迷心悉令得悟也。

问:

若尔,此经三周并是方便人,无实悟道耶?

答:

寄此三根述于迷悟,令实行小乘人于《法华
经》得信心,是故前云「诸馀声闻信佛语故随
顺此经」,即其證也。

问:
何故得知三根声闻皆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0c 页 T34-0580.png
是方便耶?

答:
无有实行之人闻《法华经》即能
领解助佛扬化,所以此经佛有三周说,弟子
亦三周说。若师若弟子皆是显发密教调伏
众生,然寂灭正观未曾师弟子,为众生故方
便师弟子,欲令受化之徒悟入平等。故《涅槃
经》云「说法非师亦非弟子是名中道」,师弟子
既是方便,迷悟亦然。平等正观未曾迷悟,为
众生故方便迷悟。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
能破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是名中道」,恒
须此意读《法华经》。若执昔开今会一有三无
及始终迷悟者则成有所得,有所得者即无
明,非平等大慧,有所得者无道无果不能行
于佛因得佛果也。有所得者名之为粗非是
妙法,有所得者即是染著,不名莲华。

所言悔
过者,佛过去令我发无所得不二菩提心,而
我颠倒厚重背大取小,是我罪之一也。从经
初已来两周为我说平等大慧,而疑悔不解,
是我罪之二也。已于二世劳扰如来,是故忏
悔过于佛。又执小疑大障法之深,故对法忏
悔有所得罪也。「自责」者,背大取小、执小疑大,
皆是己之钝根,故自责也。

问:
何故下根独有
此辞耶?

答:
三闻始了则有各累之深,故偏说
也。又三根声闻皆应悔过自责,但欲转势彰
过,故三种不同也。

「世尊我等」下,第二、述昔迷
也。「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下,第三、明今悟。「所以
者何」下,第四、解释。明应得大而保小自足,故
是无智之人,即释上如无智者也。

「譬如有人」
下,第二、譬说广述领解。此经佛有三周说,初
周法说,次周譬说,后周亦譬亦法。弟子三领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1a 页 T34-0581.png
解亦有三阶:舍利弗闻上法说还作法说领
解;迦叶悟前譬说还作譬说而领;今双了法
譬双作法譬而领,故前明法说领解,今明譬
说领解也。就譬始终凡有八句:一、贫人至亲
友家;二、亲友设以酒膳;三、醉酒而卧;四、系以
宝珠;五、都不觉知;六、起已游行求索衣食;七、
会遇亲友示以宝珠;八、贫人得珠欢喜。亲友
始终欲相利益,要具八事,以类相从义意唯
三:初、系宝珠譬;二、中途相失譬;三、会遇示
珠譬。所以立此三譬者,还领上三义:初、领昔
禀大乘,即大通佛时;次、领忘大取小,从过去
退菩提心竟今灵山前也;三、领还得悟大,即
灵山之会也。二者、领化城三譬,前领初说大
乘譬,次领中途说小譬,次领后还说大譬。三
者、领如来三种法轮,初领根本法轮,次领枝
末法轮,后领摄末归本法轮也。「譬如有人」者,
即下根之流也。「至亲友家」者,昔有大乘之机,
感说大乘教,故称为至。同有佛性又曾受化
为出世法亲,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名为友。
〈譬喻品〉作父子之譬,〈信解品〉还作父子,而领
〈化城品〉作导师伴侣譬,今还作兄弟而领,以
十六沙弥过去前悟故称为兄,兄即友也;禀
教之人后学,即是弟义也。「家」者,说大乘教处
也。「醉酒而卧」者,光宅等云:「贫人本醉,往亲友
家遂卧,譬众生为五浊所昏,情滞生死为醉,
无明惑心得解不久而忘解,后遂不行如卧
也。」今谓不尔。下偈云「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
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既醉来而卧,云
何得设?又既设肴膳,宁无酒也?此则譬事不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1b 页 T34-0581.png
成。今明此中可有二义:一者、亲友设于酒膳,
但长行略故不说,偈则具足。二者、即此长
行自含有之。文云「醉酒而卧」,酒者亲友所设
也,醉者贫人饮酒而醉也。昔说《法华》,即大
宗中道无相教为酒,滞教为醉,迷理为卧,
故经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

问:
何以酒
喻教耶?

答:
酒有欢适义,喻闻教欢喜自知作
佛;二、酒有昏迷义,喻其因教起迷。今喻大乘,
正欲明三根声闻中途迷教义,故正借酒为
喻,是以命初即云醉酒而卧。

问:
因酒故醉卧,
设教应起迷?

答:
亲友共会本为怡神,不使昏
醉;如来说教意在悟理,不使缘迷,但失旨故
惑耳。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菩萨化物自在
如官事。又大士益物非己如官事。又此土感
尽他方缘至,不得不去,如官事当行也。「以无
价宝珠系其衣里」者,此正明系珠譬也。《法华
论》云「有散乱增上慢人心实无有定,过去虽
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不觉知故不求大乘,
于狭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如是倒取,
为对治此故说系宝珠譬,即是示其过去善
根令忆念已,然后教令入三昧故也」。《论》又云
「示现解无上,故说系宝珠喻也」。大乘中道之
解譬之宝珠,理中之极故称无价。又由此不
二之解感佛大果,以多有所堪故称无价,解
由佛授故称为系,解隐微惑心中如衣里也。

问:
授解本由众生领悟,既云醉酒而卧都不
觉知,云何于不觉知时而授解耶?

答:
系珠者,
本说大乘之旨不令暂受而已,乃为染神历
劫不朽,故借醉不觉知时以明系珠耳,实非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1c 页 T34-0581.png
是不觉知时系。二者、夫解之珠喻菩提心,不
失正在后时,今欲显后时不朽之解由于佛
授,故在后时说耳。又所以知系宝珠非是不
觉知时者,珠喻菩提心,若都不觉知,云何发
菩提心也。但今据后时废忘,故云不觉知耳。

问:
系珠既是觉知时,饮酒亦有不醉耶?

答:

未醉后方醉,如初禀教时未迷后方迷耳。

问:

亲友何故设以酒膳复系珠耶?

答:
亲友惠益
可有始终二事:初则设以酒膳,终则惠之重
宝。重宝是后时富贵之因,酒膳是当时会遇
乐。初禀大乘亦具二事:一者、当时得益,如饮
酒怡情;次、解染神历劫不朽,譬同系宝珠也。

问:
既是始终一解,何故不举一譬?

答:
酒膳但
有当时之益而无后时不失之义,系珠但有
后时不失而无交益之理,故举两譬以喻始
终一解也。

问曰:
若唯是授于一解,则初见亲
友便是系珠,云何至醉卧时方始系也?

答:

譬实是一时,而前后说者取其二义:饮酒取
其初有微解后则昏迷,虽复后迷而解隐迷
内终不朽灭故如系珠,故酒譬显其解后起
迷,珠譬彰其解虽复起迷解不朽灭。

问:
经自
辨前后,云何言一时耶?

答:
后偈中明设酒膳
即系宝珠,故知一时,但欲显始终二义,如前
释也。

问:
酒珠但譬解亦喻教耶?

答:
通皆得喻,
中道之教圆正如珠,陶神养性事同于酒,教
既具两,解亦例然。但珠正譬解谓菩提心,
故下合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酒譬二义,一
者喻教,二者饮酒益身喻禀教生解,故知具
二义也。但酒正喻教也。

「与之而去」者,即时未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2a 页 T34-0582.png
可化,不得不舍之也。又初设酒喻说教,以系
珠譬授解,授解既竟此土感息,是故去也。

「其
人醉卧都不觉知」者,第二、中途忘大取小譬。
既滞教起惑,经历生死不觉曾有大乘之解
也。「起已游行」者,前句明忘于大解如都不觉
知,此句辨习行小乘故云起已游行。又前句
辨都不觉知忘失本解流浪五趣,此句辨起
求二乘出世法也。小乘机发为起,修行小乘
法为行。「到于他国」者,乃谓涅槃可證,所存非
本故云他国;即大乘为本国,二乘教为他国
也。信解譬中以大乘理为自国、生死为他国;
今以大乘为自、小为他。「为衣食故勤力求索
甚大艰难」者,二乘少乐义比衣食,伏惑不懈
为勤力,空有涉虑为艰难。又非是顺理故称
艰难。又菩萨如乐道、声闻如苦道,故如艰难。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者,上辨行因、今明得
果,保少为究竟故云自足也。「于后亲友会遇
见之」,第三、会遇示珠譬。

问:
今始见亲友,前已
见也?

答:
起已游行中已见亲友,但说小乘教
未称昔日友,故不说见耳;今既示珠,还如昔
友,方乃称见也。

「于后」者,即说小教之后,大机
潜发名为会遇,为佛智所照称为见之也。「而
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者,向
明见机、今辨说教,昔发大心行于大行,志力
雄干故称丈夫,今遂弃大学小,此可伤叹也。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者,昔欲令众生
得于佛乐也。「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
衣里今故现在」者,大通智胜佛时为年日月,
为说《法华》授一乘之解为系珠,昔因不朽为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2b 页 T34-0582.png
犹故现在。「而汝不知」者,明不知有大解也。「勤
苦忧恼以求自活」者,明其取小也。「甚为痴也」
者,忘大取小盖是无明烦恼,故称痴也。「汝今
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以菩提心宝贸易,必
感佛道圆德也。以因感果即是贸易之义也。
「佛亦如是」下,第三、合三譬。即三。「为菩萨时」者,
合上亲友也。「教化」者,合上设酒也。「令发一切
智心」者,合上系宝珠也。「而寻废忘」下,第二、合
弃大取小譬,即兼合上醉酒而卧也。废忘正
是合上都不觉知也。「既得罗汉」者,上合忘大、
此合取小也。「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者,合第三、
亲友示珠譬也。「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下,合上
咄哉丈夫乃至如是之言也。「我久令汝等」下,
合上我昔欲令汝得安乐至系珠文也。「而汝
谓为」下,合上而汝不知甚为痴也。

「世尊我今
乃知」下,第四段,结悟解欢喜。

偈有十二行半,
颂上四段,即为四,两行半颂法说,六行颂喻
说,三行颂合喻,一行颂结欢喜。上法说有四:
初半行,颂第一领解之缘;一句,颂第二内心
欢喜;一句,颂第三外形致敬;一行半,颂第四
悔过。悔过自责有四,今但颂两:初半行颂悔
过,次一行颂昔迷,即是释悔过之事。次六行
颂三譬,即为三别:一行三句,颂第一系珠譬
也。「具设诸肴膳」者,长行举酒,偈举肴膳,酒譬
说菩提心,设肴膳譬说菩萨行;亦得转譬,上
以酒譬法华教,今以肴膳譬教也。言具设者,
佛略说于前,沙弥广说于后也。「默与而舍去」
者,解之不朽既显在后时,则后时之解非是
言教所授,故称默与。有人云:尔时不道此一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2c 页 T34-0582.png
发之善历劫不朽,更相值遇故称默与。有人
言:当时虽为说教,钝根不解与默无异,故称
默与也。又酒膳譬教名之为言,系珠授解故
称默与,此释为正。

问:
偈中何故辨设肴膳则
辨系珠也?

答:
为说大乘时即授菩提心解,实
无异时,故知相次说也。

「而舍去」者,说教授解
在益已圆故舍之而去。「时卧不觉知」下两偈
一句,颂上中途忘失大譬。「与珠之亲友」下两
偈,颂上会遇示珠譬。「我等亦如是」下三行,颂
上合譬。初偈颂合第一譬;次偈颂合第二;后
偈颂合第三;「我今从佛闻」一偈,颂第四结欢
喜也。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学无学有大小乘不同,小乘学无学者,《成论》
云「学法者,学人在第一义心也。无学者,无学
人在第一义心也。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
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
学。若出世俗心非学非无学」。依《毗昙》云「会理
进求名之为学,会理息求名为无学,缘事之
心名非学非无学」。然今品都不论此义,学无
学既在观心,不可得记亦不可得受,今但就
位判耳。三果名学,罗汉名无学,而言人者,《智
度论》云「须陀洹者人也。须陀洹道者十五心
也。须陀洹果者第十六心也」。今正标其人以
目品也。大乘学无学者,佛名无学,登地以上
称之为学。就因地中,七地已还是功用道名
之为学,八地已上无功用道名为无学,故《大
品》云「菩萨有学无学地」。

问:
大乘有果地学无
学,复有因中学无学,小乘何故无因中学无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3a 页 T34-0583.png
学耶?

答:
小乘因中无有功用无功用义,故不
开二也;但有功用故但有学道也。

今明此中
诸人多是佛之同行,则是大乘学无学也。今
授显名及密行二种学无学人记,故以目品名
也。品开为二:初、请记;二、授记。请记为二:初、阿
难罗云二人请记;次、二千人请记。

问:
〈序品〉列
众,阿难皆在无学众摄,今何故入学无学人
众摄耶?

答:
凡有三义:一者、上品明阿难之
德,预是佛法第二师,虽非无学而在无学众
摄;今据其位分,既是初果故不入无学众摄。

问:
若尔,罗睺既是无学,何故不入前品摄也?

答:
要授阿难记方得授罗睺记,阿难既入今
品摄,罗云亦入今品摄。

二者、阿难、罗云与上
五百弟子愿行不同,故别入今品摄。三者、上
明无学人有权有实,如满愿为权、馀人为实;
今欲明学无学人亦有权实,阿难、罗云有发
迹故所以为权,二千人不发迹故目之为实。
然发迹不发迹皆是权人,如上释也。

初文有
三:一、内心思惟;二、外形致敬;三、发言请记,则
三业次第也。「我等于此亦应有分」者,有二推、
二结。二推者:一、举自推应得记。明我等于此
亦应有分者,叙己得悟解也。「唯有如来我等
所归」者,请佛證明验其有解。又迹居声闻、宗
归佛道,故设此言也。「又我等」下,第二、举他推
必应得记。此二人最为亲近,若遂不得记凡
有二失:一、乖于物望;二、违其本愿。「若佛见授」,
第二、明二结。「我愿既满」结上自推,「众望亦足」
结上他推。又「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同馀声闻
故应得记。「又我等为一切世间」,明异馀声闻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3b 页 T34-0583.png
故应得记,「我愿既满」结同馀声闻,「众望亦足」
结异馀声闻。

「尔时学无学」下,第二、二千人请
记。

「尔时佛告阿难」下,第二、授记。前授二人记,
次授二千人记。前授二人记中,初、授阿难记;
次、授罗云记。初授阿难记有四:一、授记;二、新
学生疑;三、释疑;四、结喜。初授记中,前长行、次
偈。长行,前行因、次得果。得果之中偏明寿长
者,欲显阿难护法因缘故得长寿果也。「尔时
会中」下,第二、新学生疑。所以疑者,佛加其神
力欲发阿难之迹,故兴此疑念也。「尔时世尊」
下,第三、释疑。「空王佛」者,毕竟空是诸空中之
王,故《智度论》云「性空菩萨所行,毕竟空是佛
所行」,释迦、阿难同以毕竟空为本,故言俱于
空王佛所发菩提心。释迦发心已后勤习毕
竟空故自成佛,阿难多闻故以为侍者,师及
弟子同起毕竟空,记与不记何所疑耶?

问:

习毕竟空何故成佛?阿难多闻何故为弟子?

答:
寄迹而言,多闻是众行中一行,勤进遍策
众行,故有成与未成。

「阿难面于佛前」下,第四、
领解称叹。次、授罗睺记如文。

「尔时世尊」下,第
二、授学无学人记。初、授记;次、领解称叹也。「寂
然清净」者,显二千人知诸法先来寂灭本性
清净,故堪与无生记也。馀文易知也。

* 法师品第十

今以四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体相
门;四、阶位门。

来意门者略明十义:一者、上乘
权乘实凡有四章:第一、略开权显实动执生
疑;第二、执动疑生申疑致请;第三、广开权显
实断疑生信,此三已竟;今是第四次明流通。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3c 页 T34-0583.png
所以明流通者,上但一处一时利益一会,然
群生不穷大悲无限,今欲一切处一切时利
益一切人,是故明流通也。二者、依《智度论》
「释般若有二门:一、直说门;二、称叹门」,今亦两
也。上来直说《法华》,此下称叹门说,故有下诸
品也。三者、又有二门:一、智慧门;二、福德门。上
来三周说权实二智谓智慧门,此下明受持
读诵功德无边谓功德门。四者、复有二门:一
者、体门;二者、用门。上来三周广说平等大慧
不二正观谓法华体,今明受持读诵如说修
行能生福慧谓法华用门。五者、约人又为二
门:一者、福德深厚众生现在值佛面受《法华》
二者、福德浅薄但值经卷不睹如来三周说
法。上来为福德深厚人,自此以下为福德浅
薄人。故《智度论》云「福德厚者亲从法尚面受
波若,福德薄者但值金牒文字」。六者、众生有
二:一者、与佛结重因缘;二、与菩萨为善知识。
自上以来为佛结缘众生说《法华》竟;今为与
菩萨结缘众生说于《法华》,是故如来三周说
竟付嘱四依,令有缘众异世同益也。七者、有
二门:一者、燃灯;二者、传灯。释迦自说平等大
慧谓燃灯也;今劝一切众生展转弘宣,明众
生不尽、法灯常照,谓传灯也。八者、演说正法
凡有二门:一、正说门;二、證说门。自上已来明
正说竟;从此以下辨證说门,故〈宝塔〉、〈涌现〉證
说不虚,令未信者信、已生信者不退。九者、如
来出世演说正法凡有二门:一者、正说;二者、
诫劝。所言劝者,令物受持乃至如说修行。所
言诫者,一言毁法及弘经人,其罪祸无边。自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4a 页 T34-0584.png
上已来明正说门,从此以下辨诫劝门。十者、
接上受记文相生者,如来授记凡有二种:一
者、别记;二者、通记。上来但明别记、未辨通记,
则授记义未尽。今欲辨通记之义故有此品。
言通别记者凡有三种:一者、世通别。上但别
明佛在世人得记,今通明二世人得记。二者、
人通别。上别明三根声闻人得记,今通明幽
显凡圣预闻经生信者皆与授记。三者、时通
别。上别明劫数有限之得记,今通明得记不
论劫数期限。所以然者,劫数有限必是深悟,
今通浅深故不明期限也。

问:
何故具授通别
两记耶?

答:
此经明唯有一乘无有馀乘,一切
众生并皆成佛故悉与佛记,亦是悉与佛记
则显唯有一乘,故举授记释成一乘也。

第二、
释名门。言「法师」者,法谓妙法,平等正观可为
心轨故称为法;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
故云法师。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
不言为药作师;法师亦尔,不言为法作师名
为法师。然复有以法为师故云法师,是以经
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下文亦有此意,故示
弘经模轨,则是以法为师。然虽有二事,合成
一旨,上既师于法,然后方能为人作师也。


三、体相门者,旧云:五种法师合受持为一。龙
树解受持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则受为其
初、持为其后,久久不失方是持义。则分受持
为二故成六种,故成六种法师;若加正忆念
者则为七种法师,然多小适时无定数也。

问:

五种法师具几业义耶?

答:
受持谓意业也,书
写谓身业,读诵说谓口业,此大判为言耳。然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4b 页 T34-0584.png
书写具二业,运手必经意地,读诵等具三业
也。约福慧者,说法多是智慧,自馀四种可两
通之也。

第四、明阶位门。然通而言之,十信已
上皆能弘法为物作师;别而言之,依《涅槃经》
十六分中解一分义堪为物师也。旧云:流通
凡有五品,开为三章:第一、三品命觅弘经之
人;第二、〈持品〉受命弘经;第三、〈安乐行品〉示弘
经方法。所以有此三者,一周说法既竟,必须
弘通,是以叹法美人令人欣慕弘宣于法,故
有第一命觅弘经人也;如来有命大众顺旨,
故有第二受命弘经;但既于恶世欲弘善道
必多留难,令安住四法则身心快乐乃可弘
道利人,故有第三示弘经方法。初又两:前品
正命觅弘经之人,第二两品證说。今谓不无
此意,但〈法师〉一品正是流通;〈见宝塔〉已下别
属大段,后当具足说。

就此品中两长行、两偈
颂,开为二别:第一、一长行一偈,叹持经人德,
令其心悦以劝弘经;第二、一长行一偈叹法,
示弘经模轨以劝弘经。初文又二:前长行、次
偈。长行为二:第一、前叹二时弟子;第二、次叹
两世法师。叹二时弟子即二:前叹佛在世闻
法弟子,次叹佛灭后闻法弟子也。「因药王告
八万大士」者,

问:
《智度论》云「说智慧门对出家
人,说功德门对在家人」,今何故说智慧对声
闻,说功德对菩萨?

答:
两经各异,彼经明出家
人好智慧、在家人好功德。此经明声闻有执
三之病故说平等大慧以斥之,所以对声闻
也;菩萨无有此执故不对之。大士本欲弘道
利人,今流通正是其事故对菩萨。又上来开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4c 页 T34-0584.png
三显一其义已周,则皆成菩萨无复声闻,故
宜对菩萨也。又依龙树云:「此经是秘密法,不
可付嘱声闻,故付菩萨」。

于菩萨中别告药王
者,其人亲闻《法华》得悟,以舍身命财弘通斯
法,今欲令馀人学之故别命之。所以因药王
菩萨复告八万大士者,此八万人末世有于
重缘,今欲令八万大士上学药王下利末世,
故因药王而告之也。「药王汝见是大众中」者,
凡有二义:一者、欲使药王八万大士流通此
经令其善根成就,故列二世弟子闻经得记
令师识之,故云汝见之不?汝若弘经化之行
则成就,若不弘经化之行则不成就,是以告
之问言见不?二者、欲以二世弟子付嘱药王
及八万人,如《金刚波若论》云「以根未熟菩
萨付根熟菩萨」,故列众问之也。「一念随喜则
与记」者,闻法一念随顺至理则与理会,与理
会故而生欢喜,便行与佛应故得佛记。又一
念随喜则知唯一无二,必当作佛、不退为二
乘,故得佛记。《注经》云「能现在闻法一念随喜,
譬如松柏始萌便有陵云之势,今闻法虽浅,
已树菩提之根故与记也」。

「佛告药王又如来
灭后」下,第二、明佛灭后弟子闻经得记。所以
有此文来者,凡有二义:一者、前令八万大士
于佛在世十方佛土弘经,今于佛灭后弘经
也。二者、有人疑云:佛在世时众生福德利根
闻法随喜可得记耳;佛灭度后薄福钝根虽
复随喜应不得记。是故释云:但使闻经信解
功德一等,皆与授记也。

「若复有人」下,第二、叹
两世法师功德。所以前明弟子功德,今明法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5a 页 T34-0585.png
师功德者,凡有三义:一、从浅至深,前叹弟子
浅功德;今叹师深功德。二者、前明弟子出所
化之相,谓闻经随喜即与受记,谓所化之相
也;今明法师功德出能化之人相貌,有此相
貌故是法师。三者、上告药王列二世弟子令
师识弟子;今出法师相貌令弟子识师,以师
弟子相知则弘法化人义成也。就文为二:第
一、别明二世法师功德;第二、通明信毁。初又
二:前明佛在世二种法师,次辨佛灭后二种
法师。初明二种法师即为二别:一者下品,二
者上品。法师品位既多,今略明上下二品。约
位而言,初依之人为下品,馀之三依为上品
也。所以分此二者,初依具烦恼性既是凡位,
是故为下品;后三同是圣位,故合为上品。然
位义难知,聊寄一门以为次第也。初人又四:
一、明现德则出法师相貌,谓有此相貌即是
法师也。「药王当知」下,第二、出成法师往因,即
是明法师过去德也。「成就大愿」者,明寻此人
既供养多佛应生净土,但成就大愿故来生人
间耳。「药王若有人问」下,第三、明此法师未来
世果。此人既现在弘宣大乘,过去殖因久积
故必定成佛也。「何以故」下,举现因释当果也。
「是人一切世间」下,第四、劝物供养。以具出法
师三世功德,则是无上福田初心之佛,故应
以佛供养而供养之。又弘于佛道,宜设以佛
供。「何况尽能受持」下,第二、明上品法师。此人
文理俱备故称尽能受持也。

「若是善男子」下,
明佛灭度后二种法师,亦前明下品次辨上
品。此二品与前二品异者,前约弘法广略以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5b 页 T34-0585.png
分二品;今约为人少多以分二品。「则如来使」
者,宣转教命为使义也。「如来所遣」者,流通得
其旨趣,必可委之以理,为所遣也。「行如来事」
者,佛以益物为事,弘说有益为行如来事也。
「何况于大众中」,下第二、明上品法师也。「药王
若有恶人」下,第二、通明信毁。就文为二:初、明
毁之得大罪;后、明信之得大福。所以明信毁
者凡有二义:一者、如来出世欲示众生罪福
二门,故《大品》云「若不说魔事魔罪则是众生
恶知识」也。二者、上明二种法师宣通正法之
时,不应轻毁宜须供养。毁持经人罪重佛者,
汎论罪福凡有二种:一者、约心;二者、约境。约
心者,重心则罪重、轻心即罪轻。若尔重心毁
佛则罪重,轻心毁佛则罪轻。持经人亦尔,不
应言毁佛罪轻、毁持经人罪重。二者、约境,若
骂胜境则罪重,毁劣境则罪轻,亦不应言骂
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既不约心就境,云何
释此文耶?有人言:骂佛不作断法意故罪轻,
毁弘经人作断法意故罪重。所以然者,由此
人弘法是故被骂,此则骂人复毁于法,罪兼
二种所以重也。竺道生云:「法出于佛,若闻说
骂佛,是则骂人非骂法,是故罪轻;今受持有
我,若毁呰之则是毁人有法乃毁法也」。今明
佛以离八风无复忧喜,虽复得毁不妨正化;
今弘经之人犹是凡夫未免八风,若逢毁呰
心则退悔不能弘法,法既不弘便无行法之
人,既无行法之人谁复得佛?以断三宝种故
罪重也。又弘经人闻毁则妨自行,自不得成
佛,亦妨化他,他又不成佛,则罪之大矣;佛闻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5c 页 T34-0585.png
俱不妨自行化他,故罪轻也。

「药王其有」下,第
二、叹弘经人福重也。「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者,
佛以正观之法庄严于人,通经之人亦入正
观故以法严人。又佛住大乘用万德而自庄
严,弘经之人行与佛应,亦随分具佛万德
也。「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如来荷担于法,持
经之人既其弘法,佛以恭敬于法,既担所弘
之法亦担能弘之人也。

就偈颂为三:初二偈,
颂第一、二世弟子劝供养两种法师兼自受
持;次十三偈,颂上二种法师;后一偈,叹法释
成美人。就初两偈又开二别:第一偈上半,明
欲成就自然智者,此是无功用智也。第二偈,
明一切种智慧者,此明二种智:一切种智照
有智也,慧者一切智照空慧也。「若有能受持」
下,第二,十三偈,又开两别:初七偈,颂两世法
师;次六偈,颂前信毁。就前又二:初四偈,颂佛
在世二种法师;次三行,颂佛灭后二种法师。
就前又二:一行颂下品,三行颂上品。佛灭后
亦二:二行颂上品,一行颂下品。次颂信毁亦
六行:二行颂毁之得罪,四行颂敬之得福也。
供养持经人胜佛者,亦不就福田及心,但得
供养称叹则增进自行化他,佛则不尔,故过
佛也。而《智度论》云供养十方补处菩萨,不及
佛者,此约福田优劣判也。

「尔时佛复告药王」
下,第二段。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四义:一者、
上来叹人、今则美法,以叹人美法成流通之
义也。二者、上叹人,明人为法师;今美法,以法
为法师,欲释成〈法师品〉有二种法师义,故有
是文来也。三者、上叹人弘经得无量福,今美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6a 页 T34-0586.png
法则生无边慧,以福慧具足流通义成。四者、
上正叹人弘经,今示弘经方法,释成上弘经
之义也。亦有长行与偈。长行有三:一、叹所弘
之法;二、明弘法之方;三、明弘经利益。此三即
是次第。

初门有五:一、约法叹;二、就人叹;三、约
处叹;四、约行叹;五、明得失显成叹义也。「我所
说经典无量千亿」者,谓《华严》已后、灵山之前
诸教非一也。「已说令说当说」者,略举三说摄
一切教也。已说者,《法华》之前一切大小教也。
今说者,谓《法华》也。当说者,谓《法华》已后《涅槃》
之流也。「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者,《法华》之前大小分流其言易信,《法华》之后
三一已会亦非难解,此经开方便门显真实
义,反三之始归一之初,于昔执异之人故成
难信难解也。始不受为难信,终不悟为难解。
又破三归一斥短明长名为难信,非三非一
不短不长目为难解也。「此经是诸佛秘要之
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者,此经明二权二实,
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
秘,如人妙宝蕴在于内故名为藏,既称秘要
之藏故不可妄授与人也。「诸佛世尊之所守
护乃至未曾显说」者,释上秘要之藏也。所言
守护者,然法相寂然不须守护,非器妄传则
便破法,以防于破法之情故言守护。「而此经
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者,释上不可分布妄授
与人也。一切群生处处染著,大乘处处破之,
与世相违故称怨也。「况灭度后」者,佛在世时
众生烦恼犹薄尚不信受,况灭度后颠倒厚
重而能解也。

「药王当知」下,第二、寄人叹。凡有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6b 页 T34-0586.png
五叹:一者、为佛衣所覆。《注经》云「以一极为衿
带,无断常之飘落」,解从佛所来,故曰以佛衣
覆之。「又为他方」下,第二、佛护念叹。以弘经人
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令外恶不侵为护,内
善得生为念也。「是人有大信力」下,第三、内善
成就叹。信于三乘名为小信,今信一乘称为
大信。初有信力、次起大愿,则菩提心名志愿
力,次修菩萨行谓诸善根力,此三则次第也。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第四叹。共宿有二种:
一者、自行论共宿,一乘之理是佛栖止,弘经
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二者、化他共宿,佛
以生死为长夜,应迹居生死中为物说经为
宿止,此人能入理弘经参乎应迹谓共宿也。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者,第五叹。父母念子故
手摩其头,持经之人既是佛子,理应重爱。《注
经》云「手摩表弘法人得宿止也。头表其行高
也」。又释佛以一乘智手摩其心顶劝其受持,
故言手摩其头也。

「药王在在处处」下,第三、寄
处叹。前明在人则人尊,今辨在处则处贵也。
「不须复安舍利」者,《法华论》云「此经具说三种
佛菩提,故十七名中一名坚固舍利,如来真
如法身于此经中常不坏,故不须更安碎身
舍利也」。

「药王多有人」下,第四、约行叹。就文为
四:一、法;二、譬;三、合;四、释。法说二对:初、明善行
不善行一对者,若未闻《法华》开权显实,未精
识道之权实,则行菩萨道犹自回惶,或谓进
成佛道,或可退住二乘,故不善行;以得闻此
经有一无三,直进不退,故名善行也。又未闻
此经开权显实,则未识二慧、不能化物,不名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6c 页 T34-0586.png
善行;与此相违名善行也。又不闻此经明身
权身实,则不深厌生死、欣乐佛身,亦是未善
行义;与此相违名善行也。「其有众生」下,第二
对、明近菩提不近菩提。梵本具足,今翻译者
略,故但有于近也。「药王譬如有人」下,第二、譬
说。此譬但有二意:一、明去佛远;二、明去佛近
也。「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渴乏」者,求佛之
志其心猛决如渴思水也。「于彼高原穿凿求
之,犹见乾土去水尚远」者,今须进退论此义:
一者、就《法华》之前明去佛道远义;二、就《法华》
自论远义。就《法华》前论远义有二:一者、于二
乘教中求佛去道远也。故《大品》云「以声闻经
求菩提者名为不黠」也。二者、三藏后诸大乘
经未废二乘者,于此教中求佛道亦有远义,
以此教中明大乘,乃与法华不异,但未废二
乘,则始行菩萨犹未精识权实;又犹有回遑
之望,则求佛之心不决定,约此一边则有求
佛远也。「施功不已」者,闻《法华经》生闻慧也。「转
见湿土」者,于此经生思慧也。「遂渐至泥」者,于
此经生修慧也。「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既生
三慧,知佛性水必定近也。

问:
《法华论》何故水
譬佛性耶?

答:
正言水隐地下,如佛性之不显,
故水譬佛性也。竺道生及《注法华经》云「此对
小乘教求佛,故知去佛远,就法华教求佛,故
去佛近也」。

二者、就《法华经》自明近远。若禀《法
华》未生三慧则去佛为远,若生三慧此则为
近也。

问:
何故就法华教论近远耶?

答:
但明一
高原求水有近远,只是一法华教求佛有近
远也。

「高原」者,譬法华教也。法华教于二乘为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7a 页 T34-0587.png
难信,故称高原。又取佛道难得为譬,所以言
于高原求水也。「穿凿求之」者,谓书写受持如
穿凿也。「犹见乾土去水尚远」者,未生三慧故
去佛远也。「施功不已」者,读诵解释如说修行
深求法华,发生三慧故去水近也。

「菩萨亦复
如是」下,第三、合譬。亦得就二义释之:一者、未
《法华》不生三慧故去佛远;若闻《法华》发生
三慧去佛则近。二者、虽闻《法华》未生闻慧犹
名未闻故去佛远;若闻《法华》发生三慧故去
佛近也。「所以者何」下,第四、解释也。「三菩提皆
属此经」者,此经明三佛菩提,故三佛菩提皆
属此经。又三佛菩提皆从此经出,故皆属此
经也。「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开二种方
便、示二种真实。昔不言二种是方便,故名方
便门闭,方便门闭则不得示两种真实;今说
二种是方便则方便门开,方便门开故得示
二种是真实也。「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
能到」者,二权二实蕴在此经名之为藏,渊渊
难测为深,古今不改为固也,求之芒然为幽,
探赜所不及为远,十住未明名无人能到也。
「今佛教化」者,为释疑。疑者云:若无人能到,众
生云何得解?是故释云:为教化菩萨,故开示
之令得信解也。

「药王若有菩萨」下,第五、寄得
失以称叹也。「惊疑怖畏」者,非处生惧为惊,以
一往闻无三乖其本情为惊,讵是佛说耶故
疑,若无三即谓谤法故怖,一向不敢决为畏,
心有所惧名怖,畏者面怖也。菩萨名新学、二
乘称增上慢者,声闻谓已满足,是故名增上
慢;菩萨直已昔不闻今忽闻之,不谓已足,是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7b 页 T34-0587.png
故称新。又有此文来者,未来有如此相者莫
为说《法华经》,当为说三乘教也。

「药王若有善
男子」下,第二、示弘经方法。文有四句:一者、请
说方。「是善男子」下,示说方。「如来室者」下,释说
方。「安住是中」下,结说方。慈悲有覆荫之功,喻
之如室;忍辱止于瞋恚恶容,如衣之𦿔丑;空
是安神之所,如坐是安身之处。此之三门即
是次第。大悲拔苦、大慈与乐,盖是种觉之洪
基、弘道之本意,欲说妙法宜前建此心,是故
第一明入如来室;此诫菩萨莫为利养名闻
势力徒众,但起慈悲心为物说法也。既于恶
世欲弘善道必多留难,宜应忍之,故次明著
忍辱衣。慈悲外荫、和忍内安,若无空观虚明
则二行不成、无由悟物,是故次说毕竟空坐
也。「不懈怠说法」者,上谓意业,今身口业也。

问:
《净名经》云「慈悲心为女,毕竟空寂为舍,四禅
为床坐」,与今何故不同?

答:
二经各有一义,彼
明慈悲有养育之能、化适之用,故喻之如女;
今取其拔苦与乐之功在荫盖,故譬之如舍。
彼明毕竟空至虚无累,能障非法风雨,故喻
之如舍;今明重玄憺怕可以栖卧于神,故目
之为坐也。

「药王我于馀国」下,第三、明利益。以
识所弘之教,复达弘教之方,便感嘉瑞,则是
利益。所以举灵瑞者,奖劝弘经人故也。凡有
四事:一、遣化众;二、遣实众;三、见佛身;四、还得
忆法。遣化众者,供养法师故、引导实人故、权
护法师故。遣实众者亦具三义,复令实众得
利益故。时时见佛身者,弘经之人若常在正
观则常见佛身。故《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7c 页 T34-0587.png
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但行人不
能常在正观,故时时得见佛身。

偈为三:初、一
行,总标奖劝;第二、十五行半偈,正颂长行;第
三、两偈,结叹说法之人。就第二中颂上长行
三段即为三:初四行,颂叹法。上叹法有五,今
但颂第四寄行称叹。上长行寄行叹有四:法、
譬、合、释;今但颂譬、合二事也。「决了声闻法」者,
昔未开权显实则未知声闻非是究竟,今开
权显实定知声闻非是至极,乃是入大乘之方
便耳。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
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也。「若人说
此经」下,第二、四行半,颂弘经方法。「若我灭度
后」下七偈,颂第三、感于灵瑞。上文有四,今开
为五,但不次第。初三行颂第一遣化众,次一
行半颂第三见佛身,次半行颂第四还得忆
法,次一行重颂第三得见佛身,次一行颂第
二遣实众也。

* 见宝塔品第十一

释此品不同,凡有三说:第一、河西道朗等云:
「从此文去是第二大段明一乘果」。次、光宅法
师云:「此品犹属前章,为證上所说不虚故来」。
次、印法师,明此品具兼二义:一者、證上所说
不虚,二、为开后寿量之义。今同第三證前开
后,而以开后为正。所言證前者,證上开权显
实不虚义也。所以须證者:一、为断疑心,众中
犹有疑心,如闻大通智胜佛说时亦有生疑
者,是故今须證说断彼疑心。二者:为已信之
人增长善根令不退转,如《华严》中七处八会
说法既竟,十方菩萨来为作證,彼以菩萨说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8a 页 T34-0588.png
故菩萨来證,今以佛说故佛来證也。言开后
者,此经初后二分略有十事不同:一者、化主
不同。说初分经但以释迦一佛为化主,说后
分经则有多佛,谓十方分身及过去多宝。所
以然者,说初分经但明所乘之法、未论能乘
之人,故不须多佛;说后分经正论能乘之人,
故须明多佛。集十方分身欲显本一迹多,开
于宝塔示真实应灭,是故初分经但明一佛,
后分经辨多佛也。二者、说处净秽异。说初分
经在秽土中,明后分经居净土中说。故《法华
论》云「示现国土无上故现多宝塔」。所以然者,
说初分经未集分身故不变净;说后分经普
集分身所以变净。又说前分经虽开乘权乘
实犹覆身权身实,众生心垢一半犹自未净,
故土犹秽也;至后分经俱弊二权、双开两实,
则心垢悉除,故国土清净也。三者、说处空有
异。说初分经在于灵山有处,说后分经能化
所化并升虚空。所以然者,说初分经宝塔未
现故在地说法,后分经宝塔升空故处空说
法。又说初分经未辨佛身无生灭,由明有生
灭故在有处;说后分经显法身如虚空、方便
有生灭,故升空说法也。四者、徒众异。说初分
经菩萨众少,说后分经受道众多。所以然者,
说初分经但为三根声闻、未正为菩萨,故菩
萨众少;说后分经欲显释迦成佛已久,故明
涌出菩萨众多,显释迦成佛已久。又明法身
果德,令菩萨修习取證,故辨菩萨众多。又说
初分经有三乘杂众,说后分经但有菩萨众。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正会三归一故列三乘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8b 页 T34-0588.png
众;说后分经会三已竟,故但令菩萨修因證
于佛果,故但有菩萨众也。五者、时节异,说初
分经时节即短,说后分经时节即长。所以然
者,说初分经未明涌出菩萨问讯于佛故时
节即短,后分经明涌出众多故问讯时久。又
明问讯时久显涌出众多,以涌出众多显释
迦成佛来久,初分未辨斯义,故不辨时长也。
六者、请主异。说初分经声闻为请主,说后分
经弥勒为请主。所以然者,说乘权乘实正会
三归一,令声闻人回小入大,故声闻为请主;
说后分经明身权身实,使穷学菩萨得證如
来无生法身,故弥勒为请主也。七者、说法异。
上说所乘之法,今说能乘之人。说所乘之法,
但明释迦一期始终教门,说法则略;能乘之
人,自从过去得道之初乃至穷未来劫一切诸
教,故说法则广。八者、利益异。说乘权乘实但
令声闻回小趣大入于十信,谓浅益也,又得
益则少;说身权身实令无数菩萨得十二种
甚深之利,又得益则多。所以然者,说初分经
但开乘权乘实犹覆身权身实,故利益则少;
说后分经俱废二权、双显两实,故教不纤隐、
理无毫翳,故应得道者皆并领悟,是故得益
者多也。九者、瑞相异。是前分略明三瑞,但至
万八千土;后分广明八瑞,现瑞处广,一一方
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十者、功德异。前略叹持
经之善,后广辨格量之福也。

言「见宝塔品」者,
凡有二义:一者、据事而言,宝塔从地涌出,大
众睹见,因事立名。二者、宝塔涌现,显法身无
生灭、方便有生灭,欲令大众因此悟解,故称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8c 页 T34-0588.png
见宝塔。品开五段:第一、明宝塔涌现;第二、释
现塔意;第三、次明开塔;第四、二佛分座共坐;
第五、命觅持经之人。此五即是次第。

初文大
明形声二事,细分十句不同:一者、明宝塔出
时,二、明宝塔现方,三、辨名字,四、明形量,五、明
出处,六、辨住空,七、明庄严,八、明至处,九、叙供
养,十、明出声也。

「尔时」者,明塔现时也。有人言:
宝塔来意为欲證经,非今始涌出,应在广说
之前。何以知然?前放光动地召集有缘,若当
一人不集,众生受道缘则不具,是以得知应
在略说之后、广说之前、三请中央,乃至普贤、
妙音亦并前来,以略说一周如来则止,若列
其事则隔绝经文、义势不次,是故待詶请广
说,乃至流通竟方得列之。今谓此事难知,若
在前列则有二过:一者、夫论證说要待说经
竟,是故《华严》《普贤观》等经皆在后證说;若
在前者不成證义。二者、宝塔涌现为开身权
身实,前但辨乘权乘实故不应涌现,故知在
后出也。设令前出亦未得发声印證,以未说
《法华》平等大慧,何由得唱如是之言耶?又依
《普贤观》亦最后出,为證行者罪灭故来,则知
證说不在初也。今言「尔时」者,一、开法身时,二、
證说时也。

「佛前」者,第二、明塔现方。欲證佛说
故现佛前,欲开佛二身故在佛前也。

「有七宝
塔」者,第三、列塔名字。所以明塔涌现者,凡有
三义:一者、依《法华论》云「所以明塔者,示现如
来舍利住持故」。二者、多宝誓愿为證说不虚。
三者、小乘之流谓佛毕竟无常,是故起塔。今
塔涌现佛遂不灭,则知生灭是方便、不生灭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9a 页 T34-0589.png
为真实,为此因缘故明现塔;馀经但辨證说
不虚,不欲开身权身实,故不以塔为證也。

问:

何故十方分身佛集但有一塔现之?

答:
《法华
论》云「存略故也」。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
摄取一切佛法身故也。

「高五百」下,第四、叙塔
形量。五百表法身无生灭,二百五十表应迹
有生灭,以实胜权故相挍一倍。

「从地涌出」下,
第五、明塔出处。昔以权覆实故权教如地,今
废权显实如从地涌出。又昔执迹迷本,以迷
执为地,此执将倾故如地裂塔现也。

「住在空
中」者,第六、住处。明佛法身住于实相虚空,如
《普贤观经》云「法身住常寂光土也」。

「种种宝物」
下,第七、明塔庄严,表法身众德所成也。「五千
栏楯」譬总持众多,「龛室千万」谓种种法门度
人无量也。「无数幢幡」谓六神通也。「垂宝璎珞」,
四摄法也。「宝铃万亿」,四辨八音也。「四面出香」
者,戒香普勋四生也。「其诸幡盖七宝合成」者,
明一一诸德皆为众德所成也。

「高至四天王
宫」者,第八、明塔至处。旧云:表说四谛理尽也。

「三十三天」下,第九、明供养塔。表三十心十地
内外凡圣等崇仰法身也。

「尔时宝塔」下,第十、
明出声。向现灵塔容谓意识不存,今大音既
发者则知法身不灭也;又欲證上所说不虚
故发声也。「平等大慧」者,如来之慧不一不三
绝缘绝观,离一切高下取舍断常诸边,故云
平等,此是体平等也。而说因果权实皆是法
华妙用,诸用之中正明果用,唯有一果故果
慧平等。所以然者,题称「妙法」,唯佛果为妙、因
行未妙,故正以果慧为平等大慧也。因中随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9b 页 T34-0589.png
分有妙,亦随分有平等也。再称如是者,明开
权显实二事俱不虚也。

「尔时四众」下,第二、明
现塔意。又开两别:初、疑问;次、佛答。疑问为二:
初、大众疑;二、大乐说问。大众有二疑:一、疑有
塔;二、疑出声。问亦二也,文处易知。「尔时佛告」
下,第二、答。就文为三:一、明多宝因中誓愿时,
以詶其二问。二、从「彼佛成道灭度时」下,即显
有塔因缘,詶其二问。第三、从「今多宝」下,明今
日涌现时,正答其二问也。佛答云多宝有大
誓愿乃至为證明者,《释论》第七卷云「解请佛
云: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如《法华经》中多
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
塔,證说《法华》一时出现,亦如须扇多佛,弟子
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
生」。相传云:多宝成道时,无大机感,不得说此
经而取灭度,故说此经处皆出證明。《释论》
此意也。而经云菩萨时有誓愿者,无妨因地
缘事发愿,或一化众生无大机、不闻此经,故
发斯愿,则因果及经论俱不相违,具二义也。

「是时大乐说」下,第三、次明开塔。所以须开塔
者,向虽亲承音旨,未若睹形生信,故须开塔
现形成信弥笃,则是开方便门示法身真实。
就文为二:第一、普集分身为开塔之缘;第二、
正明开塔。所以普集分身者,欲辨本一迹多
也。所以然者,释迦与诸佛互指为分身,即知
彼此皆非实佛,别有统一之本为妙极法身,
故垂净秽等迹,则知法身不二、迹身不一也。

问:
释迦何故指净土佛为分身耶?

答:
净土佛
妙尚是应而非真,则显释迦秽身弥是迹而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89c 页 T34-0589.png
非本,所以俱集净土分身之佛有其深旨也。

问:
何以得知二佛俱非真实以显法身非净非
秽虚空之身乃为真佛耶?

答:
睿师传罗什解
云:「分身明其不实,则知二佛非真,不二为实」;
又理数应尔,但应直开宝塔,何因普集分身?
故知托多宝之愿,欲显不二之本、不一之迹,
所以集分身耳。《法华论》云「示现无量佛者,示
现彼此佛所作业无差别,故说集分身佛」。


开为二:初、明集分身佛之缘;二、正明分身佛
集。二章各四。初四者:一者、神力发引令大乐
说问;二、佛答;三、重问;四、如来放光召集也。初、
以神力故问者,将说法身大事,故受大乐说
之名,及以神力加之然后问也。「佛告」下,第二、
佛答也。「大乐说白佛」下,第三、重请,前欲见多
宝,即欲识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也。今欲
见分身佛者,欲了本一迹多故也。本迹之义
无穷,略而论之,不出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
灭及本一迹多,故此品始末但显斯两义。「尔
时佛放白毫一光」下,第四、正明召集分身。前
四章是皆远缘由,今是近缘由也。就文亦四:
一者、放光遍照十方;二者、叙十方诸佛来意;
三者、变秽为净;四者、十方佛集开宝塔。

初文
有二:前、明光照一方;次、例馀九方。所以放白
毫光者,上显乘权乘实、今显身权身实,昔二
权覆两实喻同垢暗,今俱废二权双开两实,
义既明显故以白毫表之,故但放白毫光也。
上明所乘之法不二,今辨能乘法身唯一,故
但放一光,法与人俱是中道,故俱放眉间光
也。既是中道即俱妙,故有妙法、妙人也。次、例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0a 页 T34-0590.png
馀九方,如文。

「尔时十方诸佛」下,第二、明十方
佛欲来之意。而言「欲见释迦及多宝」者,由十
方佛集得开二义:一、开释迦本一迹多;二、开
多宝真常应灭。

「时娑婆世界」下,第三、明变净。
所以变净者,此是世界悉檀,为待宾故庄严
土也。《释论》第十卷云「如人请贵客则庄严处
所,家主则庄严一家,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
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王则庄严三千土,佛
是法王则庄严十方也」。二者、表众生执迹迷本
之心应净,故明土净。三者、欲以依果显于正
果,诸佛依果本是秽土今还清净,则知秽是
权土、净是实土,欲显正果生灭是权身、不生
灭是实身也。《法华论》云「云现一切佛土清净
者,示现出世间无漏善根所生也,非世间有
漏善根所生」。

问:
何故三变土耶?

答:
若一变者
时众则不觉土旷佛多,今欲显土旷佛多令
起信敬,故三变也。二、欲表三根之秽而得净
悟也。又表三乘之秽皆除、显一乘之净如净
土也。又表彼此无量土同为一佛土、彼此无
量身同一法身也。

问:
亦得分身佛表三乘为
一乘不?

答:
亦得也。本是一佛分为多佛,本是
一乘开为三乘,今既集分身之佛皆是一佛,
亦会三乘以归一乘也。

就文明三变土即为
三别,初文为二:一、明变土;二、辨佛集也。「无大
海山林」者,欲辨同成一法座客受佛菩萨也。
《法华论》云「所以无秽者,示现一切佛国土平
等清净故。言多宝者,示现一切佛土同体实
性故」。《十地论》云「一佛土摄一切佛土者,以诸
佛土同体故也」。「移诸天人」者,无缘众生不得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0b 页 T34-0590.png
闻也。「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者,第二、明佛
集。但将一菩萨来者,凡有二义:一、法身之果
无二;法身之因亦一也。又将一侍者来,为欲
遣信开塔之用,即表诸佛云集欲开一法身
用,故但将一人来也。「各到宝树下」者,欲树立
法身义也。「皆坐师子座」者,今显法身不畏众
生起于疑怖,同上今我喜无畏也。次、两变土,
如文易知。

「尔时东方」下,第四,十方佛集欲同
开塔也。就文为二:初、说结佛集;次、诸佛欲同
开塔也。「是时诸佛」下,第二文也。彼某申佛与
欲开此塔者,此明诸佛同欲开宝塔,现多宝
身示于大众,令知法身不灭,不必如僧中羯
磨与欲也。又《大集经》二十一卷云「南方金刚
藏佛答彼菩萨云:北方释迦牟尼欲为大众
说法,为破大慢,遣使从我索欲,我今与之。次
西方东方皆亦尔。」似僧事与欲,十方佛虽各
为化主,一时共为佛事,亦得少分同僧,但不
恒尔,故异僧事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
身」下,第二、正明开塔。就文为四:一、释迦升空;
二、大众起立;三、正明开塔;四、大众睹见赞叹
供养。初、二,如文也。「于是释迦以右指」者,第三
正明开塔。右指谓手之便,即是方便智用,说
教化物事便,《华严.法界品》云「安住长者开栴
檀塔,见过去佛皆不灭度」,即是显法身无生
灭也。《法华论》云「破三种无烦恼人染慢颠倒,
一者信种种乘,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
彼此身异」。为对此三种染,故说三种平等:一
者、乘平等,与声闻授记唯有大乘无二乘故。
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入于涅槃,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0c 页 T34-0590.png
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别故。三者、身平等,
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
身平等无差别故也。「尔时四众」下,第四,大众
睹见称叹供养也。

「尔时多宝佛」下,第四、明二
佛共坐。就文又四:一、多宝要释迦就坐;二、释
迦坐其半座;三、大众睹见念欲升空;第四、释
迦接在虚空。此四文处易知。所以二佛同坐
者,正欲以多宝显释迦也。多宝灭既不灭、不
灭示灭,释迦双林唱灭义亦同然。又多宝灭
既不灭、不灭示灭,即显释迦不生而生、生而
不生,以多宝出现欲显释迦实无生灭、方便
生灭,故要释迦共坐也。所以多宝欲显释迦
者,正为禀释迦教人执释迦实有生灭,故举
多宝以显释迦,破执释迦生灭病也。分身佛
亦尔,以禀释迦教人正谓释迦是实佛,故集
分身以显释迦,明净土佛尚是迹而非本,则
知释迦是应而非真。《法华论》云「二佛共坐者,
为显化佛、报佛、法佛皆为成大事故也」。此欲
明诸佛同心共显大事故共坐也。大事即是
法身。

「以大音声」下,第五,命觅弘经人。就文为
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偈文为二:一者、颂诸
佛来意;二、颂命觅弘经人。所以颂诸佛来意,
有二种义:一者、时众虽睹多宝涌现、分身佛
集,并未达来意,故今释之。二者、将欲命觅弘
经人,故前叙二佛来意以高励下,释成命持
经意。初文为二:一、释多宝来意;二、释分身集
意。二佛各为三义故来。释多宝来意有三:初
一行半,以高励下故来;次一行偈,显法难遇
故来;次一行偈,举佛本愿故来,释成上二义。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1a 页 T34-0591.png
「又我分身」下,第二、释分身集亦有三意:初一
行,明为听法故来;次半行,欲开宝塔显真常
应灭故来;「各舍妙土」下,第三、令法久住故来。
就文又三:初一行半,标为法久住故来;次五
行,释为法久住故来;后半行,结法久住故来
也。「告诸大众」下,第二、颂命觅弘经人。颂多宝
佛,明过去世佛弘《法华》;颂分身佛,明现在世
佛弘《法华经》;今命诸菩萨弘经,即辨未来佛
弘经,此即三世诸佛共弘此经。

问:
何故现在
十方佛集,过去但多宝一佛耶?

答:
《法华论》
「以略摄广故但明一佛,即略摄一切佛也」。又
颂二佛来即辨所弘之法,今命弘经即辨能
弘之人,以二佛来辨真应二身,故有所弘之
法。

次、明能弘之人,凡有四命四释:初一行半
正命,次两行释命意。言「当知此意」者,有二种
意:一、欲显诸佛流通法故来;二、欲显真常应
灭、本一迹多。意在于此,故言当知此意。「诸佛
子等」下,第二一命一释,初一行命,次四行释。
「诸善男子」下,第三一命一释,初一行命,次十
九行举六种难事解释。开为七别:初五行,明
广说难,次二,行明书难;次两行,明读难;次
两行,明为一人说难;次三行,明问难;次三行,
明持难;后两偈,叹教释成六难。

问:
现见世间
《法华经》者无量,何故有此六种难也?

答:

六种人不信法华:一者、贪著五欲,见小乐而
忘大乐,故不信《法华》。二、外道人执著诸见,不
受离见之法。三、小乘人执权迷实不信一乘,
《智度论》云「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况
闻有一无三也。四、执此经是无常教人,闻《法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1b 页 T34-0591.png
华》常不生信受。五、执此经是覆相常,闻说显
了常不生信受。六、有所得人执著此经决定
是常,闻说非常非无常、不三不一、无依无得不
生信受。若然者古今南北信解者少,经唱六
难言不虚也。「诸善男子」下,第四一命一释,初
一行半命,次六行叹持经利益释命也。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所以有此品来者,〈见塔品〉既證前开后具于
二义,今亦然矣。言成前者,凡有二义:一者、远
来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一切方便、
示一切真实。但方便有二种:一、顺方便,谓诸
佛菩萨,二、违方便,如调达、善星。自上以来开
顺方便其义已竟。如满愿实是菩萨,方便示
为小乘,释迦是果德方便示有生灭。今次开
违方便用,亦有二人:一、调达,谓人为违方便;
二、龙女,谓畜生为违方便用。故顺方便真实
有因果两人,违方便用有人畜二种也。二者、
上品明过去多宝自来證明《法华》,今此品释
迦引调达为證明,由调达过去世为我说《法
华经》今得成佛,是故法华功力深重宜须信
持。故上是引他證,今引自證,是以两品相
次来也。又上四番命持经,今叹经三力释成
四命。三力者,引提婆达多證有成佛力,龙宫
众集證经有广大力,龙女成佛證有速疾力,
以经亲有三力故宜应信持,是故引三力释
成四劝,所以有此品来也。

次、生后者,凡有四
义:一者、上以多宝不灭示灭,显释迦方便生
灭实无生灭;今复举调达例显释迦,调达非
恶示恶,故恶是方便、善为真实,类显释迦不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1c 页 T34-0591.png
生灭示生灭,故生灭是方便、不生灭为真实。
故上以他佛显于释迦,今引他菩萨显于释
迦,是以两品相次来也。二者、为成信义故来,
《涅槃.师子吼品》说「云何为信?信如来毕竟
不生灭,信提婆达多终不破僧」,涅槃既两事
相次,今亦然也。故说此品以违顺相对,故二
品相次也。三者、然流通劝信皆是为始学耳,
若深行人无劳劝也。今为接恶人自轻己身
不敢学大法,是故今说调达虽是恶人,得闻
大乘受记成佛,故应须学之。四者、根缘不同
适时而说,以众中应闻此品得悟、故应机说
之。

提婆达多是斛饭王子,提婆此翻为天,达
多言热,以其生时诸天心热故名天热。所以
然者,诸天知其造三逆罪破坏佛法,见其初
生心生热恼故因以为名。此品叹经三力即
为三段:一、成佛力;二、广大力;三、速疾力。由提
婆达多说经遂致作佛,故经有成佛之力。由
文殊说《法华经》,无量无边众生并得悟道,故
《法华》有广大力。龙女闻经现身成佛,故叹
此经有速疾力。所以叹此三力者,为成命觅
弘经人故也。今从初作名,故云提婆品。

初章
有四:一、明提婆过去世事;二、结会古今,明现
在世事;第三、为提婆授记,明未来世事;第四、
称叹此品利益。初文二:前长行,次偈颂。长行
又三:一、明释迦积劫求经;二、辨仙人施法;三、
明释迦报恩供养。初又三句:第一、明过去受
种种身常求《法华》。「于多劫中」下,第二、别作国
王求无上道。此中,前明求果,「为欲满足」下,次
明修因。修因之中,初、总明欲满六度,「勤行布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2a 页 T34-0592.png
施」下,略辨檀度。檀度之中初明外施,「头目」已
下,次辨内施。「时世人民」下,第三、正明求《法华
经》时。「时有仙人」下,第二、仙人授法。「王闻其
言」下,第三、为法勤苦报恩供养。七偈半颂上
三章,即有三别:初两偈,颂王求法;次二偈,颂
仙人授法;次三偈半,颂王报恩。「佛告诸比丘」
下,第二、结会古今,明现在世事。「告诸四众」下,
第三、为提婆达多授记,明未来世事。提婆为
释迦本师,今翻为授记,则知师弟子方便无
定,违顺等用亦适时为物。小乘经明提婆堕
无间狱竟后成辟支佛,然今大乘中明未来
成佛,然既随缘违顺,亦适时大小也。「二十中
劫」者,然大劫有三、小劫亦有三,《杂心》文但说
小劫以为中劫,《善星经》云十八小劫为一中
劫也。「佛告诸比丘」下,第四、明说此品利益。所
以偏言闻此品不生疑惑者,小乘经中明调
达教世王杀父,汝若杀父我杀瞿昙,便有新
王、新佛,不亦快乎!调达自造三逆,复教他造
逆,则是极恶之人。今遂言是过去善友、未来
成佛,学小乘者莫不惊疑,是故偏云不生疑
惑。又外国诸小乘人不信方等,皆言是调达
所作、非释迦说;今劝信调达,即是劝信大乘
也。「不堕地狱」者,依《成实论》明四轮治于八难,
今明一念信《法华经》不疑此品,具离八难,「不堕
地狱」,离三涂难;「生十方佛前」,离佛前佛后难
也;常闻此经,离世智难;「若生人天中」,离聋音
难;「若在佛前莲华化生」,离边地、长寿天难。

「于
时下方」,第二、叹经广大力。又有七句:一、智积
请多宝还本土,发起论端。「佛告智积」下,第二、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2b 页 T34-0592.png
释迦止请也。「尔时文殊」下,第三、明文殊来。〈序
品〉文殊在座,今品称从海宫来者,据事而言,
例如《涅槃》,文殊初虽在席,寻与纯陀相随而去,
至〈大众问品〉与纯陀共来,今亦然也。初分开
经既竟,或可往海宫化道;今欲赞经功能及
问安乐行,故复来也。据理而谈者,文殊本停
鹫岭,而忽在龙宫,可谓虽去而住、不往而来
也。「智积问文殊」下,第四、正问也。「文殊师利」下,
第五、答。初明文殊化直往菩萨;「本声闻人」下,
明化回小入大菩萨。「尔时智积」下,第六、智积
称叹也。「文殊师利言」下,第七、推功归于《法华》
即是赞叹经力。

「智积问」下,第三、明龙女成佛,
叹经速疾力。亦有七章:一、问;二、答;三、设难;
四、龙女来;五、身子难;六、龙女举譬答;七、明
时众悟道。「文殊师利言」下,第二文也。「于刹那
顷发菩提心得成佛」者,《伽耶山顶经》明有四
种发心:一、初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二地
至七地;三、不退发心,谓八九地;四、一生补处
发心,谓第十地。龙女发心成佛,是第四义也。
然十信菩萨亦能八相成道,位不可知也。又
适化无方,可有四句:一、迟方便,如十劫坐道
场;二、速方便,龙女刹那成佛;三、亦迟亦速,如
释迦六年,形此二种是也;四、非迟非速,如净
土中成佛。不论迟速又四句:一、男身成道,则
释迦之流。二、女身成佛,别有经云佛出女国
作女身成佛。三、亦男亦女,则龙女是也,本是
女变为男。四、非男非女非天非人,如净土成
佛。又三句:一、出家成佛,如释迦。二、在家成
佛,如《智度论》云「天王佛是,故不须钵及袈裟」,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2c 页 T34-0592.png
则调达成佛号天王佛是也。三者、俱非,谓净
土佛。又三句:一、童真成佛,龙女是也。二、非童
真成佛,释迦是也。三、俱非,净土中佛。所以
如斯不同者,良由体无碍之道故有无碍之
用,适无方之缘、应无穷之益,若然者不应疑
云此品非佛说,盖是有限之情局无方之化
耳。「智积菩萨言」下,第三、作难也。「言论未讫」下,
第四、龙女来。「尔时舍利弗」下,第五、身子作难
也。「尔时龙女」下,第六、龙女举喻总答二人难
也。「尔时娑婆世界」下,第七、明时众悟道得益。

* 持品第十三

此品来亦具二义:一者、成前;二者、开后。言成
前者,〈宝塔品〉偈文四番命持,〈提婆达品〉叹经
三力,亦是劝持。今菩萨声闻应命持经,故有
此品。言开后寿量者,以菩萨声闻各明住于
忍力者,恐闻远寿心生惊疑,故逆遮之也。所
以应命者有四:一、欲上报佛恩;二、欲增进自
行;三、欲将劝馀未弘宣亦令传化;四、既是菩
萨欲利益众生,故有此品来也。为秉持此经
以化物,故名「持品」也。品开为五:第一、二万菩
萨发誓弘经;第二、五百声闻发誓弘经;三者、
学无学八千人发誓弘经;四者、诸比丘尼发
誓弘经;五者、重命菩萨发誓弘经。就此五人
可为二例:初四人是应佛前命自誓弘经,后
一人佛重命弘经。就初四人中,初一是直往
菩萨自誓持经;后比丘、比丘尼是回小入大
菩萨自誓弘经。又为三类:初、明诸菩萨慈悲
深厚忍辱力大,能于秽土弘经;二者、自馀三
众迹示劣弱,净土弘经;第三、诸菩萨住不退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3a 页 T34-0593.png
地,通于净秽二土弘经。初偏举二人者,药王
既流通所寄,乐说能发辉涌塔,故为宣持之
首。药王流通所寄者,流通乘权乘实也。乐说
发辉涌塔者,开发身权身实之端也。

「尔时众
中」下,第二文也。回小入大菩萨又分二别:初、
比丘自誓弘经;次、比丘尼自誓弘经。初又二:
前明无学人自誓弘经,次明学无学人自誓
弘经。

「复有学无学」,第三文。《涅槃》云「八十」,今云
「八千」,或可「千」字少点,故误成「十」耳。或可别有
八十也。然经既会三归一皆成菩萨,而犹言
声闻者,凡有三义:一者、仍本为名。二者、虽复
悟一不失于三。所以然者,本破三病是故说
一,三病既除一药亦息,非三非一故能一能
三也。三者、即詺菩萨以为声闻,如前云「我等
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声闻于
异土弘经者:一者、迹示钝根,如前释之。二、斥
此土难化。三者、《注经》云「菩萨于此土、声闻于
他土者,欲明一乘既显万流可一,国无彼此、
悟无少大,在誓虽异所畅弥同也」。

「尔时佛夷
母」下,第四、比丘尼弘经。就文为二:前、授记;次、
辨弘经。授两尼记即为二别:初、前请记;二、授
记。此经始终授记有二:一、不请而授;二、请而
授。请而授中自有三种:一、发言请,如目连等。
二、心念请,如千二百等。三、现相请,如大爱道
等。「于时世尊」下,次、授记。授比丘尼记最在后
者:一、依上列众次第,最在后故;二、示女人罪
垢深重;三、欲息世讥嫌故最后授之。「憍昙弥」
者,憍昙是姓,翻为泥土,弥者女也。次授耶输
记亦两:初、请;次、授也。「尔时摩诃」下,第二、发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3b 页 T34-0593.png
誓弘经,亦开为二:前、领解欢喜;次、发誓弘经。

「尔时世尊」下,第五、重命菩萨弘经。就文为二:
初、明眼视;二、诸菩萨发誓弘经。初眼视者,显
诸菩萨智慧利根,悬得佛意及悬得经旨趣,令
物信之。如庄周云「目击道存」故也。「是诸菩萨」
下,第二、发誓弘经。就文为二:前长行,次偈颂。
「佛今默然不见告敕」者,佛虽叹菩萨悬得佛
意,而菩萨住谦让门,故言佛不告敕。师弟叹
让合论,各据一义也。「时诸菩萨」下,明菩萨重
自思惟:佛虽无言,我为菩萨,法应上弘下利,
满愿报恩也。「遥见守护」者,久知寿量常恒,双
林非永灭也。

偈文为三:初一行,总标发誓弘
经;次十七行,别明发誓弘经;后两行,结发誓
弘经。第二段中又开二别:第一、明菩萨忍恶;
第二、明忍恶故为物弘经。忍恶中有二:第一、
明大士忍恶;二、释起恶所以。初又二:第一、一
偈,忍三业恶,如害提婆外道是也。「恶世中比
丘」下,第二、忍口业恶。又开为二:第一、起恶之
人;第二、正明起恶。各有二段。人中二者,「是
增上慢人」即出人,「或有阿练若」下,第二、明处。
出处摄一切人尽也。「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起
恶,亦两:第一、明恶言谤;第二、作善言谤,皆明
菩萨能忍。恶言谤者,谓毁法谤人,毁法谓是
外道论,谤人谓是邪见之人。就文又三:初两
行是私处毁法谤人;「常在大众中」下,第二两
偈,向公处毁法谤人;第三、半行,明菩萨能忍。

问:
初既云说外道论义,复何得云自作此经
典?

答:
初云说外道,而外道十八大经复无此
说,故是自作,但既非内教,理同外道也。

「为斯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第 593c 页 T34-0593.png
所轻言」下,第二、作善言谤。故人中唯有,出处
谤中不出善恶也。又二:初半行,明起谤;次半
行,明能忍。「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者,小乘
人谓学大乘人明诸法本性寂灭无有二相,
便作是言。「若众生与佛无二相者,汝应是佛」,
如世人云汝作此学便是佛也。此言重意轻
也,以轻心出此言,故名轻言也。「浊劫恶世中」
下五行半,第二、释毁谤意。恶人所以毁谤者
凡有二义:一者、外魔来入身中令其毁谤,三
行文是也。二者、内愚痴故不知小乘是方便
执以谤大,二行半文是也。「诸城邑聚落」下,第
二、一偈,释菩萨忍恶故处处为物弘经。后两
偈,结誓,如文也。
法华义疏卷第九

时永仁三年交钟七日,中原氏女等勠力同
志也,雕一卷《义疏》,祷工亲得脱夫恩山叠叠
碧罗八万之巅、德海洋洋苍溟三千之底,故
会稽曹[女*戒]投衣裳于江水、吴郡女子晒屏风
于堂床,以畴孝行,知今志然,则玩直至妙乘
于江北,为即往安乐之指南耳。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