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义疏-隋-吉藏药草喻品第五¶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8a 页


法华义疏卷第八

胡吉藏撰

* 药草喻品第五

所以有此品来者,自《华严》始集、终竟灵山前
会,谓开五乘之教也。此经之始至信解之终,
合五乘归一乘也。今此一品,举喻具释开合
之义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润,喻至理无二,故
合五乘以归一也。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谓随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8b 页 T34-0558.png
五乘根性说五种教门,谓开义也。若但开而
不合则得教而失理,若但合而不开则得理
而忘教,故今明虽开而合、虽合而开,虽合而
开,一而常五;虽开而合,五而常一。具识开合,
理教始成,是以此品释成一化开合义也。然
虽开而合,合名开合;虽合而开,开名合开。合
开即非开,开合即非合,故非开非合、非五非
一,强为开合。故下文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盖是诸法实体故称为妙,不为诸
边所染目为莲华也。

次依《法华论》明此品来
意者,火宅譬破凡夫病,穷子譬破二乘病,云
雨譬破菩萨病,菩萨之人闻上来所说唯有
一乘,便谓毕竟无复三乘方便,此即得实失
权、存体忘用。然识权方乃悟实,达用乃鉴于
体,既不识权亦不悟实,即权实俱丧、体用并
亡。为治此病,故明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
诸草木各有差别;虽至理无二而于缘有五,
故权实义成、体用方显。此经既称「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故令大士离凡夫二乘病及菩萨
病,始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次依述成意生
起此品者,〈譬喻〉一品正明说教,〈信解品〉明中
根领解,今此一品如来述成,述成者据譬而
言。一切草木凡有二义:一、不知同;二、不知异。
不知同者,不知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不知
异者,不知草木自有差别也。假设如有一
瑞草能知同异,即是奇特。禀教之人亦有二
迷:一、不知理同;二、不知于缘有异。而迦叶一
人能知理同、能知教异,乃名奇特。故下文云
「如彼草木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汝等迦叶甚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8c 页 T34-0558.png
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故举
云雨药草述成迦叶领解。若望迦叶,于〈信解
品〉十譬十恩叹佛功德犹自未尽,故更说云
雨草木之譬,广叹如来无方大用普益众生,
叹不能尽,故说此品也。若为释成〈信解品〉者,
上明十譬十恩,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
劣忍于斯事,即时众谓佛过去之始、今会之
终屈曲崎岖难心苦心,是故今明如来虽复
府仰顺从而无心屈曲。故《华严》云「无心于彼
此而能应一切」,故举云雨无心之譬释成〈信
解品〉也。

言「药草喻品」者,药是草木中治病之
通称,草即形木之别名,而言药草者,通、别两
举者也。但言药草不举药木者,明木二即少、
草三即多,故废少从多也。又今正述中根人
领解,故题药草不题药木。所以举药草喻中
根人者,凡有三义:一者、禀教得解,解生必能
灭惑,喻如药草治病义也。二者、药草能愈他
疾,喻闻教得解即成菩萨必有兼济之功。三
者、药草是草中之贵,显成菩萨人中之尊贵,
异上声闻未得领悟如鄙贱穷子也。

问:
药草
无情而受润,禀教有心而领解,何以为喻耶?

答:
欲明缘教相称义也。云雨无私而润,草木
无心而受,若无私而润、有心而受,即缘教相
乖,何由领解?故举无心之根显无私之教,可
谓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亦说如幻说、闻如幻闻,无言显道、绝听雨华,
即其事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文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我今既示不可示,虽示而无言,
亦是闻不可闻,虽闻而绝听也。

问:
譬喻,药草、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9a 页 T34-0559.png
化城皆是举喻,何故火宅独受譬喻名耶?

答:
通皆互得,而别不例者,火宅在初故受其通
称,馀皆居后当其别名也。

问:
文具举云雨草
木四事,何故偏题药草名耶?

答:
就文而言,药
草在前喻机感扣圣,云雨居后譬形声应物,
要由感方应,故从初立名。又今述中根领解,
故以药草题品,云雨不尔故不标名。

问:
举药
草以述成故云药草品者,上明穷子以领解,
应云穷子品?

答:
穷子通迷悟,今言信解故用
别以立名;卉木通于毒药,今云药草亦从别
为称。

问:
上明穷子信解,从信解以立名;今云
如来述成,应从述成以为称耶?

答:
今云药草
品者,可含二义:一者、得述成中根领解;二者、
广明佛教利益无边。述成但得成前,阙于后
义故不云述成品。又领解题信解,就法为名,
述成称药草,据譬为称,欲法譬两存,不应一
类立名也。

就品为二:第一、述成所解;第二、
广叹佛德。遍告迦叶者,迦叶是中根之尊,又
是说譬之主,故偏告之。「及诸大弟子」者,善吉
之流也。「善哉善哉」者,《释论》云「再言善哉者,喜
之至也」。「诚如所言」者,两善哉述其言巧,诚如
所言印其事实。但称叹有四句:或言巧而事
不实,或事实而言不巧,或两具,或双无;今两
具也。

「如来复有无量功德」者,第二、广叹佛德。
就文为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二:初、略标
佛德无尽;第二、广释佛德无穷。上明言巧事
实者,盖是一方之迹,未尽无方之化;无方之
化,非迦叶之所能穷也。《净名经》明佛三号,
大千声闻如阿难总持,以一劫寿不能受持,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9b 页 T34-0559.png
况无量号?号尚如是,况复功德?所以然者,法
身即是实相,实相无边故功德无边,应身有
众生数等方便,即功德亦不可尽。

「迦叶当知
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第二、广叹佛德无穷。就
文为二:初、法说明权实二智,次、譬说辨形声
益物。内有二智无幽不察,外有形声益物平
等无私,盖穷圣德之渊府、尽如来之化功,故
略举斯二也。上〈信解品〉有十譬十恩,今如来
对之即明八法八譬。言八法者:一者、诸法之
王;二、所说不虚;三、说一切教;四、同表一理;五、
叹佛有照理之智;六、叹佛有知机之能也;七、
叹佛善识教门;八、叹佛应机说教也。

「是诸法
之王」者,上十譬十恩但明一方之化即未能
自在,今明诸法之王即知化之无方。但于法
自在凡有二种:一者、体法自在;二者、化用自
在。具二自在,故名法王也。

「若有所说皆不虚
也」者,第二句,标所说不虚。既越其所叹,似言
过实,故今明言之实也。言实事多,略有三种:
一者、如来常依二谛说法故不虚也。二者、能
以巧智于一说三,说三之旨为诠一理,故于
理不虚;又于物实益,故言不虚。三者、就无方
释之,如来实说亦实、虚说亦实,顺说亦顺、反
说亦顺,以皆能开道、皆能益物,故无不实,故
无不顺。故《涅槃》明四句:道说为道,非道说非
道,道说非道,非道说道。以道心而说四句,四
句皆道;非道心而说四句,四句皆非道。故《思
益经》云「一切法正、一切法耶」。

「于一切法以智
方便而演说之」,第三,明说一切教。所以明说
一切教者,上十譬十恩盖是一方之教,辨教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59c 页 T34-0559.png
犹未尽,故今明说一切教,方乃穷也。「一切法」
者,《智度论》云「为、无为摄一切法;又识所知法、
智所知法亦摄一切法」,又云「五法藏摄一切
法:三世、无为及不可说也」。不可说即是诸法
实相,非有为、非无为,言忘虑绝。正量部云:第
五不可说者,即是十四无记也。《地持论》云「四
法摄一切法,谓世谛及世谛智、第一义谛、第
一义谛智也」。「以智方便」者,上句明所说之教,
今明能说之智。智谓波若,方便即沤和,此二
是诸佛父母、化物要方,故明之也。今正以智
为其体、方便为用,故以智方便说一切法也。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第四,明教所
表理。上明以智方便说一切教,即是其言巧
妙,此句明教所表理,谓其义深远,虽以智方
便说一切法,大宗终归一切智之正观也。

「如
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者,第五句,明佛知
一切法终归至极。此文释上归一切智地之
言也。由如来善知理无异趣,验向异说皆是
到一切智之义也。

「亦知众生深心所行通达
无碍」者,第六句,明善知根性也。既知理一而
说有万差者,以善达人根,随其所宜故也。

「又
于诸法究尽明了」者,第七句,明善识法药。对
上达人根也。

「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者,第八句,
应病授药不差根也。

「譬如三千大千」下,第二、
譬说。前、开譬,次、合譬。今以三义释此譬文:一、
广开有八譬,二、合八为四譬,三、合四成二譬。
言八譬者:一、能生大地譬;二、所生草木譬;三、
兴云譬;四、澍雨譬;五、受润譬;六、增长譬;七、同
一地一雨譬;八、草木差别譬。此之八譬即是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0a 页 T34-0560.png
次第,前有大地能生,次有草木所生,以有草
木是故兴云,初既兴云次必澍雨,既有云雨
即草木受润,初既受润后即增长,虽有受润
增长然俱是一雨所润一地所生,虽能生能
润是一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故此八譬次第
而来也。然要具八义譬义乃圆。今略合之,过
去世佛教能生如地,所生五乘善根种子如
草木,既有五乘种子感佛出世故如兴云,如
来出世必说正法次明澍雨,众生初禀佛教
欢喜故名受润,各蒙利益譬之增长,至理无
二如一地一雨,于五乘得益不同如草木差
别也。

次、合八譬成四譬者:初一双为能禀,次
一双为所禀,第三双为正禀,第四双辨同异。

次、合四譬为二譬者:初六名禀泽譬,譬于昔
教;后一双论同异譬,譬于今教也。

「三千大千
世界」者,有人言:此譬五乘众生所住处,下明
草木喻能住五乘之众生也。有人言:大地是
能生,譬过去世习因,草木是所生,譬现在世
习果也。今谓大地譬过去佛教,佛教无私能
生众生善根,譬同大地。故下文云「一地所生」,
即其證也。所生五乘种子,譬同草木,但过去
佛教广被无边,譬同三千大千世界,此对迦
叶叹佛一方之迹,今欲叹无方之化,故举大
千为譬也。「山川溪谷土地」者,上总叹佛教能
生,今别叹五乘教为能生也。有人一一别配,
义多不似,今宜略之。

「所生卉木丛林」下,第二、
明所生草木。前能生有两:大千为总、山川为
别。今所生亦二:一总、二别。「卉木丛林」,总明所
生也。卉是百草之通名,木是众树之总称,草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0b 页 T34-0560.png
聚为丛,木丛为林,此譬总明五乘众生也。「及
诸药草」下,别明所生也。草有能治病者称为
药草,所生别者众多而偏题药草者,犹其有
愈病之功多所利益,即是偏叹中根领解成
于菩萨,上绍佛业、下利益众生也。「种类若干
名色各异」者,通释草木差别义也。种谓种别,
类谓品类,略明草类有三、木类有二,合譬可
知。「名色各异」者,名以目体,色像外形,譬五乘
众生名字不同体相各异也。

「密云弥布」下,第
三、明兴云譬。前明草木谓五乘种子,即是能
感,要由感方得有应,故次诸佛出世,喻若兴
云,即是应也。云者喻佛身也。一、无心而应,譬
之如云,故《华严》明无心于彼此而能应一切;
二、应身润益,譬之如云;三、能遮热,总譬之如
云;四、应身为说本,如云为雨本,譬之如云。而
称「密云」者,利益深重也。「弥布」者,广益也。「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者,平等遍益也。如《华严》云「其
身遍坐一切道场」,即是有缘同见义也。《涅槃》
云「云名龙气,由龙有云,由云有雨,由法身垂
应身,由应身而说法也」。

「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者,第四、明雨譬。法施无前后,故云一时。又云
有感同闻。又如一时为说不偏故云等澍,遍
益无边义同普洽。

「卉木丛林」下,第五、明受润
譬。初禀佛教信受欢喜名为受润。就文为三:
初、总明受润。「及诸药草」下,别明受润。「根茎枝
叶」譬信、戒、定、慧四法也。三草各有四法名上
中下,随上中下各有所受总结受润。

「一云所
雨」下,第六、明增长譬。亦有三句,初句、明能润
是一。「称其种性」者,第二、明教称缘也。「而得生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0c 页 T34-0560.png
长」者下,第三、正明生长。未生五乘善根者令
生,已生五乘善根者令增长,各成五乘之因
如华,各成五乘之果如实,后合譬中更有馀
义,现下文也。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者,第七、
明能生是同譬也。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者,第
八、明所生差别譬。前三譬论昔教已竟,昔教
虽多不出三种:初双、明能禀,次双、明所禀,
后双、明正禀。今此两譬论能生是同、所生有
异,即是至理无二,于缘得益不同。所以论同
异者,为欲破今昔二病、称叹二人。破今昔二
病者,昔五乘人正执教异、不知理同,禀今一
乘教人偏执理同、不知教异,为破此二人,故
明理虽同不失教异,虽五乘教异而至理常
同,是以文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
木各有差别」。又破二病者,昔五乘人不知于
理未尝二,不知于缘未尝一,为破此病故说
于地雨未尝异、草木未尝一。今禀一乘教人
虽知至理未尝异,不知于缘未尝一,为破此
病故说于地雨未尝异、草木未尝一也。称叹
二人者,一、叹佛能知同异;二、叹迦叶能知同
异。能知同者,谓理一也;能知异者,谓教异也。
又能知同者,于理无异也;能知异者,于缘成
异也。

「迦叶!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合譬。但合
七譬、不合大地譬,以大地是过去佛教,今正
明现在法门,故略不合之也。就合七譬开为
二章:初、合前五譬;次、合后同异雨譬。以前五
譬明昔教、后二譬辨今教,故开两段合之也。
合初五譬又开为二:第一、正合五譬;次、举譬
帖之。就合前五譬转势明义与譬说不同,第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1a 页 T34-0561.png
一、合云譬;二、合草木譬;三、合雨譬;四、合受润
譬;五、合增长譬。所以与譬本不同者,譬本欲
明由感故应,故前明草木、后辨云雨。今欲明
前有如来出世唱于德号,故前合云;众生闻
唱德号故来至佛所,故次合草木;众生既来
至佛所故如来便为说法,故次合雨譬;众生
闻法欢喜,故次合受润譬;各蒙利益故次合
增长譬。

就初合云又开为二:第一、正举德号
合云;第二、劝物来听受。就初合云又开四别:
第一、举形合云;第二、总举声合云;第三、举外
号合云;第四、举内德合云。谓形声内外摄义
略尽也。初、正举形合云;次、以譬帖之。「以大音
声」下,第二、总举声合云,次亦以譬帖之。「而唱
是言」下,第三、举外号合云。所以举十号者,以
号令天下令知是佛出世,异九十六师也。「未
度者令度」下,第四、举内德以合云。内德之中
前明四弘誓者,此述如来出世意也。如来所
以出世者,良由昔有四弘誓,是故今明十号
之人出现世也。故肇师云:「结僧那于始心,终
大悲以赴难」,即此文意也。《璎珞经》云「约四谛
立四弘誓愿」,未度苦海愿令度之,故云未度
者令度;众生为集谛烦恼业缚愿令解脱,故
云未解者令解;未安道谛者令安;未得灭谛
涅槃者愿令得之。前二即是大悲愿,后二即
是大慈愿也。「今世后世如实知之」者,上举昔
四愿,此举今四德。然德之与愿并皆合云,悉
就今合以立名也。初德即是三达也。夫欲化
物要须知其根性,众生根性在三世中行,故
前明三达也。「我是一切知者」即是一切智也。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1b 页 T34-0561.png
三达但知有为智,故次明一切智即具知一
切法也。「一切见者」下,然二乘人又有一切智,
《大品.三慧品》说,而无五眼,故说一切见也。
「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虽具上来功德,意欲
物入道,故次说导师也。然道语通邪正,善恶
在心曰知,开其邪正二路为开,曲示通塞为
说也。

「汝等天人」下,第二、劝物来听受也。

「尔时
无数」下,第二、合草木譬,即受劝而来也。「如来
于时」下,第三、合澍雨譬。「种种无量」下,第四、合
受润譬。正以初闻说法心生欢喜为受润也。
「决得善利」下,合第五、增长譬也。此句总合增
长。「是诸众生」下,别合增长,有二:前、约世间利
合增长。「现世安稳」者,以闻法故现世障灭善
生,故得安稳也。「后生善处」,明生报也。「以道受
乐」,辨后报也。然此文通于生、后,且寄后报辨
之。由闻正道故感乐报,所以言以道受乐。「亦
得闻法」下,明得出世利以合增长,亦有三句:
初是闻慧;「离诸障碍」下,明思慧也;「任力所能」
下,明修慧也。

「如彼大云」下,第二、举譬帖合。今
初举云譬。「雨于一切」下,举雨譬。「卉木丛林」下,
举草木譬。「如其种性」下,举受润譬。「各得生长」
下,举增长譬。皆帖合上也。

「如来说法一相一
味」下,合第二、同异譬。就文亦二:初、正合同异
譬;二、明知不知。合同异譬即二:初、合一地一
雨,谓合同譬;次、合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谓合
异譬。「一相一味」者,合上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也。一相谓一实相,合一地也。一味谓一智味,
合上一雨也。故下偈云「其云所出一味之雨」
也。「所谓解脱相」下,双释上一相一味也。免五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1c 页 T34-0561.png
住烦恼缚故名解脱相,离三界内外业故名离
相,灭二生死苦果故名灭相,究竟至于一切
种智释上一味,离前三相故累无不尽,由离
三相故照无不圆,照无不圆故非无,累无不
尽故非有,即是中道之法也。「其有众生」下,合
上而诸草木各有差别譬也。

「不自觉知」下,第
二、明知不知。就文为二:初、明佛知同异众生
不知;二、叹迦叶能知同异,即是破二病、叹二
人也。就初又二:第一,明众生不知异、佛能知
异;次,明佛能知同、众生不知同也。初文为四:
前、明众生不知;二、明唯佛能知;三、结唯佛能
知;四、结众生不知。初言「不自觉知」者,盖是不
知理同、于缘成异,故言不知耳。然五乘众生
非不知五乘异也。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下,
第二、明唯佛能知。而标所以者何者,举佛能
知释成众生不知也。此中明佛知四种法:初、
知四法;次、知三法;次、知二法;次、知一法。知四
法者,「种」谓种别也。三乘种类不同也。「相」者,相
貌也。如慈悲是菩萨相,独静是缘觉相,从他
闻法是声闻相也。「体」者,三乘体也。道种慧是
菩萨体,一切智是二乘体,如〈三慧品〉说也。「性」
者,不改为义,昔三乘智体各住己分不互移
改也。

「念何事」下,第二、明知三慧。然三慧不同,
或以三乘人为三慧,声闻智浅如闻慧,缘觉
智小深为思慧,菩萨尽理如修慧;亦得三乘
各有三慧。文有三番:初、明三慧境;二、明三慧
体;三、辨三慧因也。作意守境为念,即闻慧也,
厝心思惟是思慧,深入是修慧。通称事者,以
境为事。依《毗昙》,三乘人同观四谛境生三慧。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2a 页 T34-0562.png
《毗昙》闻慧但缘文,修慧但缘理,思慧或时缘
文或时缘理;《成实》通观一灭谛境;大乘同观
一实相境缘理。三慧位者,《毗昙》前三方便是
闻思位,四善根是修慧位;《成实》四念处是闻
思慧位,濡法以去是修慧位。「云何念」下,第二、
明三慧体,谓能缘心不同也。「以何法念」下,第
三、明三慧之因,方便不同宿习各异也。

「以何
法得何法」者,第三、明因果二法也。以何法谓
因,得何法谓果也。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下,第
四、明佛知一法,所谓地也。而言种种者,五乘
地不同也。

「唯有如来」下,第三、结唯佛能知也。
「如彼草木」下,第四、结众生不知也。

「如来知是
一相」下,第二,明佛知同、众生不知同也。就文
为二:一者、明佛能知;次、辨昔不说之意,即显
众生不知。「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者,
有人言:虽过去过尘沙、未来复倍上数,终入
无馀灰断涅槃,故云终归于空,此释〈寿量〉佛
无常也。有人言:依覆相说常解释者,明此常
即空、无相、不可得,故言终归于空也。有人言:
空无二十五有,故名寂灭也。今明有二种:一
者、凡圣终归大涅槃,故云终归于空。亦如肇
《涅槃无名论》云「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
昏昧,九流于是乎交归,群圣于此乎冥会」,则
用此文意以作论也。二者、自昔已来开五乘
教用,至于《法华》息用归体,则无复五乘末;本
对于五故明不五,既无有五亦非不五,即言
辞寂灭,故称为空。

问:
上明终归一切种智,与
今何异耶?

答:
通是一道清净,随义立名,或称
种智、或名涅槃、或名一乘、或名波若,故前明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2b 页 T34-0562.png
终归种智,今云终归涅槃。若以二文共相会
者,前明终归种智,谓三菩提果也;今云终归
涅槃,谓果果也。良由二乘智非究竟智,故终
归佛智,二乘涅槃非究竟,故终归大涅槃也。
上合大车亦取此二义合之,如前释也。

问:

故偏明二果?

答:
二义:一者、二乘有馀涅槃智
非究竟智,故今明佛究竟智。二者、二乘无馀
涅槃非究竟断,故今明究竟断,谓二死果永
绝,超于五住流,故名灭度也。又上云究竟种
智,谓无境不照,即波若;今无果不寂,谓解
脱,而法身居内也。

问:
既言归涅槃,何故言终
归于空?

答:
或名究竟空、或名大涅槃、或名诸
佛道也。然《中论.破涅槃品》正破四种涅槃:一、
破有是涅槃,二、破空是涅槃,三、破亦空亦有,
四、破非空非有,而后结云「涅槃绝于四句、超
于百非,不知何以名之,强名为空也」。

「佛知是
以」下,第二,明佛虽知理一,为物未堪昔不即
说。此即显众生不知同也。

问:
上句云佛知涅
槃,今亦佛知众生心不堪故不说涅槃,何故
言昔不说种智?

答:
二义:一者、欲显大涅槃即
是种智,异二乘灰断无为。二者、若言昔不说
涅槃,于义不便,昔亦说三乘同入无馀故也。
即以此文责光宅等师,若终归于空既是灰
断涅槃,既言佛知涅槃,何得云昔不说灰断
涅槃耶?

「汝等迦叶」下,第二、叹迦叶能知同异。
今昔两缘各有偏执不知同异,而迦叶能知,
故名希有也。就文为二:初、正叹;「所以者何」下,
释叹。然应具叹迦叶能知同异,但偏对昔病
不知异是方便,故今偏叹迦叶于不知异人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2c 页 T34-0562.png
中为希有也。此文亦得具叹同异,「能知如来
随宜说法」叹知异也;「能信能受」叹知同也。


偈凡有五十四行半,分为二:初四行,颂第一
法说明权实二智;次有五十行半偈,颂第二
譬说明形声益物。上法说有八门,今转势说
法,序叹佛出世大意,明今昔有默、说不同。开
为四章:第一偈,叹佛昔随机权说;第二偈,明
如来昔日不说实法;第三,释佛昔不说实意;
第四,释昔权说之意也。「破有法王」者,有人言:
破二十五有名为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
三昧、破二十五有。如来自破二十五有,出生
死外、居法王之位;今出世亦为物破二十五
有。又言破有者,众生多滞于有,故以空药破
之。如《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然此
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者。破一切有
所得也。本谓有生死,故为说三乘;复言有三
破三说一,遂封于一,说言非三非一中道之
法;复言有此两非之中终不免有,今破此有
见故言破有。「如来尊重」下,第二、明昔不说实。
上半明不说之人,下半明不说之事。超凡圣
之表故称为尊,德不可称故名为重,此叹人
也。「智慧深远」者,竖不见其底为深,横不恻其
边名远,此叹佛内智也。「久默斯要」者,斯要即
是平等大慧,内證斯法故称为默。「不务速说」
者,昔不匆务而即说也。又言务者事务,佛昔
不得以大乘事务速为人说也。「有智若闻」下,
第三、释佛昔不说之意。夫论不说,其旨有二:
一者、至道无言言即乖道,是故不说。故肇师
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岂曰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3a 页 T34-0563.png
无辨,辨所不能言也」。二者、如今文所明,恐根
情未堪即生疑谤,故不说也。「是故迦叶」下,第
四、释昔权说意也。「令得正见」者,正见即正观,
正观甚难周正,三世诸佛种种因缘令人得
之。

「迦叶当知」下,颂第二、八譬,此文不依譬本
次第颂之,亦不依合譬前后颂之,但转势说
法更示一法门。第一、颂云譬;第二、颂两譬;第
三、颂大地譬;第四、颂草木譬;第五、颂受润譬;
第六、颂增长譬,第七第八同异两譬合而颂
之。要前兴云然后澍雨,故前明云雨。云雨是
能润,大地草木是所润,故前明云雨次明大
地草木。大地草木禀于云雨,故次明受润。受
润故增长,能禀所禀有同有异,故次论之。前
有如来出世故初明兴云,以出世故说法譬
如澍雨。众生所以感佛形声者,由过去佛教
生于善根,故明大地之与草木。既有宿习善
根,初闻说教欢喜譬如受润,禀教利益故增
长。至理无二,随缘差别,故次明同异。云譬中,
上长行略,今偈即广。凡有十种叹之:一者、大
云,谓简小叹,如轮王出世十善化物,乃至梵
天说出欲论,皆是小益故名小云,乃至二乘
菩萨不能普利皆名小云也。「遍覆一切」下,第
二、平等叹。《智度论》云「摩醯首罗天、韦纽天、鸠
摩罗伽天若爱众生,即令所愿皆得,若恶之
即使七世皆灭」,故非平等遍益。《华严》明大龙
王兴云,从四天下乃至六天皆悉遍覆,随所
见而兴云,随所乐而注雨。如来说法亦尔,于
四生六道随所见而示现形,随所闻而说法,
等观一切犹如赤子,故截手不戚、捧足不欣,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3b 页 T34-0563.png
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故名遍覆一切也。「惠云」
下,第三、惠利叹。有云兴而无益,今是有益之
云,故名惠云。如来亦尔,示形说法必能益缘
也。「含润」下,第四、作含德叹。自有焊云不能注
雨,今是有润之云,故云含润。如来之身大慈
所勋,是故垂应必能益物。「电光晃耀」下,第五、
放光叹。《华严》云「如大龙王,从四天下至六天
宫,随所应见出种种色光,或阎浮檀金色乃
至七宝色等」。如来亦尔,将说法时随所应见
出种种光。「雷声远震」下,第六、远闻叹。《华严》
「如大龙王,从四天下至六天宫,随所应闻出种
种声,或天音或乐音乃至人中即闻雷声」。今
取雷声为喻者,能生众生五乘善根,能觉悟
无明昏蛰。《华严》又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
实义雷也。「令众悦豫」者,第七称缘叹。《华严》
「随所见而兴云,随所闻而震雷,故无不喜」。佛
形声亦尔。「日光掩弊」下,第八、破邪叹。云未兴
时日有千光,以兴云故日光隐弊。佛未出世
有九十六种邪智光明,佛既出世皆隐弊也。
「地上清凉」者,第九、生善叹。由日光故众生热
恼,由邪教故有邪见热恼。佛出世破邪见,即
众生心地无邪见热恼,得正见清凉。「叆叇垂
布如可承揽」下,第十、不思议。叹「叆」者,叆晦也。
「叇」者,重累色也。大慈深厚,所现之身犹如叆
叇。府就于物为垂,随所见而普示形故称为
布。「如可承揽」者,遥观彼云可言傍揽及以下
承,如来府顺于物如可承揽,不同众生故不
可捉持,即是不思议也。

「其雨普等」下,第二、颂
雨譬。遍益为普,无私称等。「四方俱下」者,从四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3c 页 T34-0563.png
无量心出普益四生也。「流注无量」者,智慧辨
才无滞必彻通。

「山川崄谷」下,第三、颂大地譬。

「所生卉木」下,颂第四、草木譬。

「雨之所润」下,颂
第五、受润譬。无善众生令其生善,如乾地普
洽;有善根者令其增长,如药木等并茂。

「一切
诸树」下,颂第六、增长譬。

「如其体相」下,合颂第
七第八同异譬。

「佛亦如是」下,颂第二、合譬。释
合譬者不同,今宜开为二:第一、正合譬;第二、
末后两行重开示权实。就初合譬与上长行
不同,上长行开为二:初、合前五譬;次、合同异
譬。合前五譬中,初合云、次合草木、次合雨、次
合受润、次合增长。今转势说法,正合四譬兼
合馀四。正合四譬者:一、合云;二、合雨;三、合受
润;四、合增长。云、雨是能应之形声也,受润、增
长是所感之利益。四义既要故正合之,馀四
兼合,至文当出。上长行合云为二:初、正合;次、
劝众来听。今还颂此二也。上合云有四:初、举
佛形合云;二、举佛声合云;三、举号合云;四、举
德合云。今具颂之。初一偈,颂第一;次一偈,颂
第二;次一行半,颂第三;「出于世间」下两偈,颂
第四、举德合云。上长行举五种德以合云,今
但明二:五句,举大悲德合云;三句,举大慈德
合云。大悲拔苦如云能遮离于热恼,大慈与
乐如云能润也。「安稳乐」者,现世乐也;「世间乐」
者,后世乐也;「涅槃乐」者,出世乐也。又世间乐
者,生报乐也;涅槃乐者,后报乐也。《注》解云「安
稳乐者,二乘乐也。世间乐者,人天乐也。涅槃
乐者,大乘乐也」。

「诸天人众」下两偈,颂长行第
二、劝众听受。初偈,正劝众来听;第二偈,释劝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4a 页 T34-0564.png
听意。上半简异邪师,即上叹于佛;次半明下
益众生。

「为大众说」下,第二,八偈,颂合两譬。就
合两譬又开三章:初、借雨一味义以合譬;次、
借雨平等义以合譬;三、借雨无懈惓义以合
譬。所以但明此三义者,初章明所说为一理;
次章教心平等,等为五乘人令同归一理;第
三叹佛为物说法无有懈惓。三章各二。初章
二者:前偈,明所说之法无二,如雨一味,此即
兼合上一相一味之言。第二,一偈,明所说之
法无二,能演之音亦一也。「常为大乘而作因
缘」者,昔虽说五乘之味,此是为大乘作因缘
耳。「我观一切」下,第二,二偈半,借雨平等义以
合譬。亦开为二:初一偈,叹佛心平等;第二一
偈半,叹佛说平等。「常演说法」下,第三,三行半,
借雨无惓义以合譬。就文亦二:初一行半,明
能化之人说法无惓。「贵贱上下」下二偈,举所
化之人显成能化等说无惓,此即兼合草木
义也。

「一切众生」下,第三,十一行偈,合受润譬。
就文为三:初,八偈,正合受润;第二,一偈半,明
理同随缘益异;第三,一行半偈,称叹于佛。就
初又二:前一行,总明受润;次七行,别合三草
二木受润不同。三草二木既是《法华》名教,今
略序之。三草者,下中上三品草也。二木者,大
小两树也。此是无阶级阶级,故开诸位不同,
不如有所得人一向定作浅深之解。所以然
者,经中阶级之说无定,或说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或说久劫行行方證菩提,或劝起道意
令住不退转,或说实无发心亦无退者,皆是
善巧化物,不可定相执之也。今示一方浅深,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4b 页 T34-0564.png
故说三草二木。人天是世间乘名为小草,声
闻缘觉是出世间乘名为中草,地前四十心
既是大乘名为上草。若据无生忍而判义者,
初地始得浅无生忍名为小树,七地深入无
生忍名为大树。故《智度论》释无生有二位:一
者初地,二者七地。所以开二位者,若就二忍
明义,地前凡位名为顺忍,初地已上既是圣
位名为无生忍。若五忍明义,地前名伏忍,初
三地为信忍,次三地为顺忍,次三地为无生
忍。若依《璎珞经》,后三地名寂灭忍,谓第十地、
等觉、妙觉三地也。若依《仁王经》,但后二地,谓
法云地、佛地也。第七地既是无生之始故名
无生忍。若以功用、无功用分二位者,初地至
七地名功用位谓小树也,八地至等觉地是
无功用道名为大树。经论不同,具有二义,依
此经判位,三草二木总分三位,人天为下品,
二乘为中品,菩萨为上品;就菩萨中自开三
品,地前四十心为下品,登地已上亦开二品。
若尔者,二乘之人既称中草不及上草,即知
是十信前人也。成论师不应言罗汉与六地
齐功。又〈譬喻品〉云「声闻之人以信力故得入
一乘」,即知未回小入大在十信前也。

问:
三草
二木与五乘义何异?

答:
二科互有开合不同,
五乘即开浅合深,三草二木即开深合浅。开
浅合深者,开小草为天人两乘,开中草为声
闻缘觉二也。合深者,总合大乘因果悉入佛
乘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五乘之教并以果义标
乘,故〈譬喻品〉云「三车在门外」,即以三果为三
乘,菩萨为求佛果故还属佛乘摄也。人天乐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4c 页 T34-0564.png
果名之为乘,为求人天乐果故修人天两行,
故以果标乘,为欲引物令修因趣果,所以五
乘明义,开浅合深也。三草二木开深合浅者,
合前四乘为小中二草,以人天为小草,以二
乘为中草。开深者,开大乘为三品,即上草及
二木也。所以尔者,为扶此经赞扬大乘教菩
萨法,明人天犹在三界火宅、二乘未度五百
由旬,是故合浅而开深也。又五乘明义即有
佛果之乘,三草二木但取因乘不明佛果。所
以然者,五乘为欲将五果以引物,故说佛果
为乘;今明三草二木受润增长之义,故但说
因也。又昔教明开义,故开世间为人天二乘,
开出世为三乘,故成五乘;今欲显合义,故合
世间为一,合二乘为一,故合彼四乘归于一
乘。但一乘中自开三位:一者、地前四十心为
上草;二者、初地已上为小树;三者、八地已去
为大树也。

问:
此与《胜鬘经》四种重担有何异
耶?

答:
彼经明由大地故有四种重担,由摄
受正法故有四乘:合天人为一,开二乘为二,
合大乘因果为一也。与《智度论》五种善其义
不同,不须会也。

第二、别明三草二木。即为五
段:初一行,明小草;次二行,明中草;次一行,明
上草;次一行半,明小树;后一行半,明大树也。
「佛平等说」下一行半,第二、明理一而随众生得
益有异,即兼合上第七第八同异譬也。

问:

故合受润即合同异譬耶?

答:
上合云雨明同
义,故云「其法一味解脱涅槃」;次合受润明三
草二木差别异,今欲论其同异义也。明理唯
有一,随五种人故有五种异也。

「佛以此喻」下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5a 页 T34-0565.png
一行半,第三、叹佛智慧也。「如海一渧」者,上〈信
解品〉十譬十恩称叹于佛德,时众谓如来之
德尽在四大声闻言下,故品初明八法八譬
显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时众便谓叹佛德已
尽,是故今明虽设此譬于佛智慧如海一渧
也。

「我雨法雨」下,第四,十一行半,合增长喻。就
文亦三:初八行半,合增长喻;次一行半,明理
一随人得益不同;第三一行半,称叹诸佛。前
受润有三章,增长亦有三,以此科经于文极
便;旧说异此,宜应改之。就初八行半又开为
二:初三行半,总合增长;次五行,别合增长。就
初又三:初一行,法说;次一行,举譬;后一行半,
合譬。「声闻缘觉」下,第二,五行,别合。就文亦
三:初一行半,合中草增长;次一行半,合小树
增长;后二行,合大树增长。故总合有三,别合
亦三也。

问:
何故不合小草与大草耶?

答:
前受
润中已具合之,故今略彼二草。

问:
等是略者,
何故合中草耶?

答:
中草是小乘二圣,二木是
大乘二圣,同是圣位增长义显,是故合之。小
草是小乘中之凡,上草是大乘中之凡,既同
是凡,增长义不显,故略不合也。又一义,前之
二凡入总合中摄之,是以文云「令诸世间普
得具足」,世间即二凡也。但凡义增长不显,故
入总合中;增长意在圣果,所以别合。

问:
受润
亦明三草二木,增长亦明三草二木,有何异
耶?

答:
受润据草木之因,增长明草木之果,但
就因明受润不显,故前文寄果明之。

问:
合大
树中云「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是何空耶?

答:

上「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盖是明大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5b 页 T34-0565.png
涅槃果位之法,故大树因人闻之欢喜也。《智
度论》云「譬如震雷,小鸟闻皆怖,孔雀大鸟闻
之舞踊」也。毕竟空法亦复如是,小人闻之惊
疑怖畏,大士听受欢喜踊跃也。若言终归于
空是灰身灭智空,八地已上菩萨岂生欢喜
也。

「如是迦叶」下,第二,一行半,明理唯是一随
缘得益为异,兼合上同异譬也。故同异譬受
润增长二章兼合之,盖是转势之意,不应一
一依长行也。

「迦叶当知」下,第三,一行半,称叹
诸佛。前就不可尽叹,今就诸佛同有善巧叹。

「今为汝等」下,大段第二,结示权实。初偈开权,
次偈显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昔说大因
为小果,今指小果为大因,故二乘之果是菩
萨道。《法华论》明无上义有十种:一者、示现种
子无上,故说云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行善根不
灭,同后得果故,此意明本菩提心不灭,故此
善根即无上种子,由此种子故今闻《法华》,即
是云雨后得成佛。

问:
若尔,决定声闻善根应
非菩萨道耶?

答:
决定之人即是守教封执小
果,即被破不会;若转悟者即会而不破也。

* 授记品第六

授记既是《法华》要义亦是众经大宗,今略释
之宜开七门: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能受人
门;四、所授人门;五、阶位门;六、料简门;七、同异
门。初来意门者,为中根说法凡有四门:初、譬
说;次、领解;三、述成;四、授记。今即第四也。以领
解十譬十恩于前,以八法八譬述成于后,其
心安泰即当果可记,所以如来为其授记也。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5c 页 T34-0565.png
《法华论》意者,自上三品破凡夫、二乘、菩萨
三病,即悟非凡非圣、非大非小,得无依正观
行,与佛相应故授以佛记也。若望今昔二病
除者,昔执异不知同,今即执同不知异;若了
前同异譬意,即今昔病得除,便悟至道未曾
同异,善巧方便同异适缘,以悟未曾同异即
生于实慧,了随缘同异即生方便慧,具足二
慧即佛道可成。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
便为父」,父母具足则当成法身,故与授佛记
也。若接品末生者,上品末开方便门、示真实
相,诸声闻众皆非灭度,谓开方便门;汝等所
行是菩萨道,谓示真实相。昔不悟大因为小
果,故执小果而迷大因;今悟小果是大因,故
便有大因,有大因必得大果,故授以佛记也。

二、释名门者,「授」者云与也。「记」者云决也,亦云
莂也。所言决者,于九道内分决此人必当成
佛,故云决也。莂义亦然。悬说未来事以授前
人,故名授记,前人领受故云受记。又汎论记
无记有三:一、就三性门论记无记,若有善恶
可记故名为记,无善恶可记故名无记。二、善
恶能感苦乐果,有苦乐果可记名为记,无
记不能感苦乐果,无果可记故名无记。三者、
有物可记故名有记,无物可记故名无记,如
《华严》以十四难为无记门也。即是无物可记
故名无记也,如石女无儿可记也;而与此相
违故名有记。今云修佛因得佛果,即是有果
可记故名为记,圣记示人称为授记也。又释
记者言录,示果有可记录也。十二部经中有
《授记经》者,以因果事大物多惑之,宜别开一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6a 页 T34-0566.png
部。

第三能授记人门者,此经授记人有二:一
者、佛授记;二、常不轻菩萨授记。此二不同者,
佛具授通、别两记。言别记者,如来具三达智,
知此人未来成佛久近,故与其劫数之记,如
授三根人记等,故名别记。言通记者,如〈法师
品〉云「闻《法华经》一念随喜皆与授记」,而不说
其劫数久近,以去佛道长远义故但与通记。
常不轻菩萨迹居因位、三达未圆,故但得与
通记不得授别记也。

第四、所授记人门者,汎
论得记人自有三种:一者、凡夫;二者、二乘;三
者、菩萨。今此经备与三种人记,以此三人皆
有佛性必当成佛,故并得记之。依《法华论》
授声闻记中有四种声闻:一者、决定声闻;二
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
化声闻。二种声闻佛与授记,谓应化声闻及
退菩提心还发菩提心者也。决定、增上慢二
人,根未熟故,佛不与授记。然决定声闻保执
小乘,增上慢人自谓究竟不信作佛,即不堪
与记亦不堪破执及会归义,而此经会一切
二乘以成佛者,盖是对应悟之人故说此经
明破及会义耳。增上慢亦尔,如五千之徒不
堪闻于破会,以根未熟故;常不轻所对增上
慢者,其根已熟堪闻破会,故为说一乘也。


五、明阶位门者,经论不同,或说一种授记故
直名为授记经也。或说二种授记,如《涅槃经》
明,应与迟记者授之以迟,其人闻速得佛心
生轻慢,故授以迟记;若言佛道难得久受勤
苦然后成佛,心即退失,为此人故授以速记。
又善根熟者授之以速记,善根未熟者授之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6b 页 T34-0566.png
迟记。又乐久处生死化物者授之以迟,厌恶
生死欲早成佛者授之以速。又有二种记:一、
总记;二、别记,如上释之。《智度论》明三种授记:
一、自知他不知,为利益自故不为利他;二、他
知自不知,为利益他故;三、自他具知,具利益
自他故。又有四种授记:一、未发心授记;二、发
心授记;三、现前授记;四、不现前授记。未发心
授记有二:一、都未发心而授记,如鸠鸟等;二、
虽已发心而未成立,亦名未发心也。二、已发
心授记有二种:一者、初始发心即与授记;二
者、发心成立名为发心,即十信位。三、不现前
授记,谓三贤菩萨未得无生忍,故不堪现前
与无生记。四、现前授记,初地已上得无生忍,
堪为现前授无生记。《地持论》云有六种授记,
四种大同于前而明位小异;第五、时量时定,
谓劫数有限;第六、时无量时不定,谓劫数无
限。此二犹是上总别记耳。

第六、总料简门者,
《法华论》明此经有六种授记:一者、舍利弗、迦
叶等众所知识故,名号不同故与别记。二者、
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
与记。三者、学无学人等俱同一名,又非众所
知识,故一时与记。四者、与提婆达多记示,现
如来无怨恶故。五者、与比丘尼及诸天女等
记,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皆證佛果
故。此五是如来自与授记。第六、常不轻与四
众记,示现众生有佛性故。今更以四句释之:
一者、同时得记成佛有前后,如五百罗汉是
也。二者、同时得记同时成佛,如学无学二千
人是也。三者、前后得记前后成佛,如四大声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6c 页 T34-0566.png
闻是也。四者、前后得记同时成佛,义应有之。
又有四句:一者、小乘无优劣、大乘有优劣,如
五百弟子同时成罗汉,故小乘无优劣,而转
次成佛,如初人成佛竟授第二人记,故大乘
有优劣。二者、小乘有优劣、大乘无优劣,如学
无学二千人,有学无学故小乘有优劣,同时
成佛故大乘无优劣。三者、小乘劣、大乘胜,如
阿难住初果故劣,罗云得第四果故胜,而阿
难在前成佛,罗云在后成佛,故大乘胜。四者、
小乘胜、大乘劣,则罗云得第四果故胜,阿难
在学地故劣,而阿难在前、罗云在后则其事
也。

问:
何故经中呵受记,如净名破弥勒三世
门中无受记、无生法中亦无受记,今何故说
受记耶?

答:
《净名经》为破有所得病,言人为能
受、法为所受,佛为能授、菩萨为所授,是故破
无受记。今为对声闻人言罗汉不成佛,是故
与其成佛之记也。又彼经明不见能受所受、
能记所记,故则不得记,今经明记无所记故
云授记,二经不相违也。又佛法有二谛,如来
常依二谛说法,依世谛门说法故有授记,依
第一义谛门说法故无授记也。

第七同异门
者,

问:
授二乘记与菩萨何异?

答:
《法华论》云「二
乘有佛性法身故授记,非修行具足是故与
记。若菩萨有佛性法身又修行具足,是故与
记」,故大小得记不同。

问:
授声闻记与缘觉记
云何异?

答:
大开四句:一者、缘觉果人但在三
界外闻《法华经》亦三界外得记;二者、缘觉因
人及声闻因位并在三界内闻经得记。罗汉
有二:一者、值佛界内闻《法华经》得记;二、不值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7a 页 T34-0567.png
佛,如〈化城品〉中明佛灭后罗汉生三界外闻
经然后得记,此四句大判为言。

问:
何以得知
缘觉界外闻经?

答:
《华严》云「菩萨将欲下生前,
以天眼观世界,若有缘觉放光照之,若觉知
者则取灭度,不觉知者移住他方」,此人既三
界内不值佛,故知三界外闻经方得记也。若
有缘觉值佛者,亦有三界内闻经得记,此义
小耳。

就此品有二:初、正授记;二、闻下根之端
许说宿世因缘。就初又二:前、授四大弟子记;
次、授五百弟子记,逆击其心也。初中有二:前、
授迦叶;后、授三人。初授迦叶中,前长行、次偈
颂。长行又二:初、告大众;后、正明授记。

问:
授身
子记但告一人,授迦叶记何故通告大众?

答:

互显其文也。又上根唯一人,故但告身子;
中根数多,故通告大众。又欲开身子化物之
路所以别告,欲广发时众求佛之心故通告
也。

「唱如是言」下,第二、正授记。又二:前、辨行因;
次、明得果。行因中三句:一者、奉觐诸佛;二、「供
养」已下,明三业殖福;三、「广宣」已下,明弘法以种
慧。「于最后身」下,第二、明得果。有六种果:一、化
主果;「国名光德」下,国土果;「劫名」下,时节果;「佛
寿」下,寿命果;「正法住世」下,住持果;「国界严饰」
下,重明国土果。前出土名,今出土体。「其国菩
萨」下,明眷属果。「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者,
大明土有三:一者、秽土,一向有魔作于留难;
二者、纯净土,一向无魔;三、中容之土,亦有魔
亦无魔,顺同馀方示现为魔是故言有,皆护
佛法所以言无。然魔佛难识,了悟即魔为佛,
不悟即佛为魔也。

十二行半偈分为三:初一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7b 页 T34-0567.png
行半,总标与记;十行半,别释授记;后半行,总
结授记。就十行半又有二:初两行半,颂行因;
次八行,颂得果,就初两行半中颂上三章:初
一行半,颂亲觐佛;次半行,颂三业修福;次半行,
颂前弘法以种慧也。「于最后身」下,颂得果:半
行颂化主果,三行颂国土果,三行颂眷属果。
眷属果中前颂菩萨、次颂声闻,半行颂寿命
果,一行颂住持果,略不颂时节果也。

「尔时大
目揵连」下,第二、授馀三人记。又开两别:初、请
记;二、授记。请记为二:前长行,次偈颂。初请记
者,示佛从修因所得,是故请也。「皆悉悚慄」者,
三大弟子自谓已解大乘,而佛未为授记,三
人恐所解非解堕增上慢,故悚慄也。又三人喜
其所解,次至惧于未堪,喜惧交集所以悚慄
也。

偈文为三:初两行,正请;次四行,释请;后一
行,结请。三中各二。初文二者:前一行,明叹佛
已赐通记;次一行,正请别记也。次文二者:一
行半,譬说;二行半,合譬。小无大食为「饥」,背
小向大为「来」。「忽遇王膳」,得总记也。「未敢即食」,
未得别记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若得
别记领解方决也。「我等亦复如是」下,合前「如
从饥国来」也。「虽闻佛音声」下一行,合上「未敢
即便食」也。「若蒙佛授记」下半行,合上「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也。后一行为二者:初半行,叹佛;
次半行,结请。

「尔时世尊」下,第二、授三人记。即
为三别:授善吉记中,前长行、次偈颂。长行有
二:前明行因、次辨得果。得果之中有七种果,
一化主果,二时节果,三国土果,四眷属果。眷
属之中凡有三种:一者、其土人民,谓凡夫眷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7c 页 T34-0567.png
属;次、声闻眷属;后、菩萨眷属。盖是下中上品
人也。次寿命果,次住持果。「其佛常处虚空」下,
明说法果。以善吉因时解空,得佛之时处空
说法也。

偈文为三:初二行,总标佛记;次一行,
颂上行因;馀九行,颂得果。此中一行颂化主,
一行半颂国土,三行颂眷属,眷属之中不颂
凡夫但颂声闻、菩萨。长行从劣至胜,前声闻、
后菩萨。今从胜至劣,前菩萨、后声闻。次两行
颂说法果,次半行颂寿命果,一行颂住持果,
略不颂时节果。偈与长行前后不次第者,皆
是转势说法,各示一门,有意寻经观文而生
起之也。

授栴延记,长行为二:前行因、次得果。
行因为三:初、于少佛所行因;「过是已后」下,明
于多佛所行因;「供养是诸佛已」下,第三、结因
义具足。得果之中略明五果,无时节果也。「阎
浮那提金光」者,阎浮者此云秽,那提者州也。
阎浮提州有水,水下有金光,金光出水上,借
此为名也。

偈文为二:初三行,颂行因;后四行,
颂得果。得果之中,三句略颂化主果,一句颂
国土果,二行重颂化主,一行颂眷属,略无馀
三果也。

授目连记,长行中前明行因、次明得
果。行因中,前、于少佛所行因;「当复供养」下,明
多佛所行因也。得果中具足六果也。「多摩罗
跋」者(草叶香名,此云葵香也),眷属果中,前从劣至胜故菩萨
在后,次从胜至劣故菩萨在前;今示菩萨行
于中道故在中间。又人天形心俱劣故在初,
菩萨心胜形无定方故在第二,声闻心形俱
胜故在第三也。初五偈,颂行因。「于意乐国」下,
颂得果。一句颂国土果,三句颂化主,半行颂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8a 页 T34-0568.png
寿命,半行颂说法果也。二行颂眷属,一行颂
住持。

「我诸弟子」下,第二段,一行半,总授五百
人记;「我及汝等」下,大段第二,一偈,许说宿世
等因缘也。

* 化城喻品第七

今以三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决疑
门。来意门者,乘权乘实凡有三周之说:一、法
说门;二、譬说门。此二已竟,今是第三,亦法亦
譬门。〈化城〉之前名为法说,〈化城〉已去称为譬
说,上中二根各禀一说,下根之人须具陈法
譬也。〈化城〉之前明法说者,谓说过去世结缘
之始;〈化城〉已去明譬说者,由过去结缘、现在
更复相值,故重为说化城之譬。具序二世始
终,钝根方乃领解,故有此品来也。二者、为释
疑故来。疑者云:声闻之人禀《法华经》即能解
悟,现在得记、未来成佛,若尔,何用菩萨历劫
修行?为释此疑,故明:三根声闻久劫已来曾
发大心修菩萨行,但中途忘失暂證小果,今
闻大乘还得本悟,故现在得记、未来成佛。为
释此疑故说今品。故上二周领解,即是得悟
之果,今一品明得领解之因,故虽有三周,不
出因果二义也。三者、〈譬喻品〉云「为诸声闻说
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但声闻有二
种:一者、本乘声闻;二者、退大證小声闻。为二
种人明二种说:为本乘声闻直说现在法门,
谓现在有三乘根性,在三界火宅之中,权说
三车引令得出。既得出宅,更以种种方便调
伏其心,令小志渐移、大根稍熟,然后为说佛
慧,令初起信心。上法譬二周多明斯意,谓化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8b 页 T34-0568.png
本乘声闻也。二者、为退大證小声闻说过去
世法凡有三时:一者、初学大乘时;二、退大取
小时;三、舍小悟大时。现在说化城譬亦有三
时:一者、初说大乘时,二者、中途说小时,三、后
还说大时。如此之说,多为退大證小声闻人
也。故声闻不出二种,三周唯此两门。此皆大
判为言,二门互通前后也。依《法华论意》者,《论》
云「实无而谓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三
摩跋提对治此,故说化城喻」。《论》明凡夫人得
世间禅定,计非想无想为涅槃,故今明声闻
涅槃尚如化,何况凡夫是实也。欲令声闻人
舍小涅槃得大涅槃,故说化城喻也。

第二释
名门者,竺法护所翻名「往古品」,此从初为名。
罗什师所译称「化城喻」,即从后文受称。但二
名各有一义,题往古者得显过去结缘之始,
标化城明现在破执之终也。但往古意通漫、
破执义奢;化城语别斥病切要,以其无而忽
有故称为化,防非却敌称之曰城,晓喻下根
明昔果非真则是开方便门,进至宝所谓显
真实义,直制此名具得开权显实故执断疑
亡,故云化城喻品也。

第三、决疑门者,

问:
三车
二使一城并皆是权,此有何异?

答:
本有三乘
根性故说三车;二乘人领解,知唯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故称二使;二乘虽异,同断见思
烦恼、同得无为涅槃,故名一城也。

问:
三车与
三使何异?

答:
长者遣傍人唤子不得,更遣二
使唤子便得,故一使是真实、二使为方便,此
义同长者衣裓机案化子不得、三车救子得,
衣裓机案是真实、三车是方便。

问:
三车中大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8c 页 T34-0568.png
车为是实、为是方便也?

答:
具有二义。若道理
无二唯有一者,则二是方便、一是真实,是故
前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后又云「唯有
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也。

问:
若尔,既一使化不
得、二使化便得,亦应一大车引不得、二车引
便得。

答:
亦例。但〈譬喻品〉意,宅内本三十子,不
可但以一乘化之。故衣裓等救不得,为说三
车便得。今二使正为二乘作譬,故一使唤不
得,二使唤便得也。二者,云「一乘是真实三乘
是方便」者,而以方便密遣二人,故二乘是方
便,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
此之佛乘亦是方便。所以然者,无有从凡夫
身于道树下始得成圣,为二乘故方便示现
也。

问:
二车一城俱方便,何故城一而车二?

答:

通而为论得互相类,既得称为一城,亦得称
为一车,故声闻缘觉同名小乘,约智优劣既
分二车,亦得就人不同开二涅槃,故下文云
「为止息故说二涅槃」。《涅槃经》云「世若无佛,非
无二乘得二涅槃」。又言「舍利弗等以小涅槃
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以中涅槃而般涅槃」。而
今车二城一者,欲就根性利钝故明智有优
劣,所以开为二车,俱出三界同止息义,故合
为一城。大宗而言:欲显二乘异义故分为两
车,二乘复有同义故合为一城。

问:
二乘有几
义异、几义同?

答:
异义乃多,略明十一种异。一
者、根有利钝异。二者、修因短长异,声闻极疾
三世,极迟六十劫,缘觉极疾四世,极迟百劫。
三者、时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与佛异世。四
者、有悲无悲异,如《智度论》,三兽被围,声闻如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9a 页 T34-0569.png
鹿,但免自身,是故无悲,缘觉如羊,虽得出
围回顾念子,则有少悲。五者、福德厚薄异,缘
觉身必有相好,但或具足不具足,声闻身或
有相好或无相好。六者、有印字无印字异,缘
觉手中有十二因缘印字,声闻手中无四谛
印字。七者、现通说法异,声闻多为人说法,缘
觉多为人现通,假令说法唯说一偈。八者、利
益浅深异,声闻说法能令人得七贤七圣,缘
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法、顶法乃至罗汉。所
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故闻
说教法得成圣果,缘觉出无佛世,众生薄福
钝根,虽闻说法不能深悟亦不堪多说也。九
者、境界异,声闻天眼依《智度》《杂心》以二千
世界为境界,缘觉天眼以三千世界为境界。
十者、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缘觉隐处山林。
十一者、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證一
果也。所言同者略明七种:一者、断惑同,谓同
断见思二惑。二者、出义同,同出三界。三者、智
同,依《大品》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同得尽无生。
四、涅槃同,同得馀、无馀二涅槃。五、见同,同见
四谛理。六、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事。七、同名
一小乘。

问曰:
诸子出门,何故不见三车,中路
见于化城也?

答:
据譬而言,子在宅内、车在门
外,就说法轮作譬,父虚指门外明有三车,诸
子出门不见有三。此就今教为譬,欲显道理
无三,为成等赐大车义,故寄诸子出门不见
有三,就父索三以显无三。城就神通轮为譬,
城在迥道无物隔之,同侣诸子举目便见。此
就昔教为言,明众人欲退,故令其见城而入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9b 页 T34-0569.png
城也。若以城例车,昔既见城而入城,昔亦见
车而乘车,车是涅槃,昔已證涅槃,如身子云
「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若以车例城,今出
门既不见车,今中道亦不见城。但如来转势
说法,约今昔不同,故城车有见不见异。又不
见车,显理无三,明实智义;见有城,显方便有
三,明权智义。又城车异者,车多据有为智德,
取其运动为喻;城多据无为涅槃,取其静一
以立譬也。

宿世因缘说凡有三品,例前二周
皆应有四:一、正说;二、领解;三、述成;四、授记。今
明虽有三品,宜分为二:初品正说,后两品明
授记,其中并明领解,不可别开。所以但明二
者,诸佛说法有略有广,前为利人是故广说,
后为钝人故所以略明。

问:
初二周何故前领
解后方授记,今宿世因缘说何故前授记后
方领解?

答:
旧释云:欲表下根人取悟为难。今
虽为说,尚未明了,更须授记解心始决,方述
领解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前云「心犹怀疑惧未
敢即便食」,中根尚须待记解心始明,岂况下
根人也。今谓此释小成难解,若中根待记解
心始决,亦应待记方述领解。今更以一义释
之,下根人闻说宿世因缘及化城之譬即为
领解,是故如来便为授记,得记已后方述其
领解,盖欲辨教门不同,故三周得记、领解前
后为异耳。

此品大意正欲明过去世作十六
沙弥为汝说大乘经,但中途忘大是故取小,
今还欲令汝舍小悟大故说《法华》,但此义不
可直明,必须具陈宿世缘由之事,宜开二别:
初、一长行一偈,略述过去结缘时节长远;次、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69c 页 T34-0569.png
一长行一偈,广明过去世结缘之事。就前又
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五:第一、明结缘时
节。「尔时有佛」下,明结缘之佛。「其国名好成」下,
明结缘之处。「劫名大相」下,明结缘劫名字。「诸
比丘」下,第五、明结缘时节久远。所以明时节
久远者,欲示诸声闻薄福钝根,昔本学大乘,
经尔所时乃至于今由住小果,一何可伤。二、
欲明生死长远,令诸众生深起怖畏、坚固道心,
令不退转。三、欲叹如来能知久远犹如今日,
令二乘人自鄙浅劣欣乐佛智。四者、欲示《法
华》是古佛道法,小乘闻说不应惊疑。就此文
内又开五句:一者、法说。「譬如」下,第二、举譬以
问比丘。「不也世尊」下,第三、比丘奉答。「诸比丘」
下,第四、正明过去长远。「我以如来知见」下,第
五、称叹佛智。《地持论》明佛有三智:初、第一义
清净智,谓断惑空智也。二、一切智,知有法也。
略知四法:一者、知一切时,谓三世也。二、知
一切界,谓世界及众生界。三、知一切事,谓有
为无为事也。四、知一切种、谓世出世因果种
别也。三、无碍智,亦是有智也,于上四法欲
知则知而无有碍。今云如来知见者,即是后
二智也。又亦具三智,所以知然,叹佛观于
久远犹若今日,此近远不二,故《华严》云「一念
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
事」也。

偈文但颂三事:半行,颂第一时节;半行,
颂第二化主;馀六行,颂第五过去久远。上长
行有五,今但颂三:初二行,颂第二、举譬问诸
比丘;次两行,颂第四、明过去长远;次两行,颂
第五、叹佛智也。

「佛告诸比丘」下,第二,一长行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0a 页 T34-0570.png
一偈,颂广明过去结缘之事。就文亦二:初长
行,次偈颂。长行又二:第一、明过去结缘之始;
第二、明现在复相值更为说法。此二是过现
始终也。

就初又二:第一、明结缘之由;第二、正
明结缘。二文各二。结缘之由二者,一、结缘远
缘由;二、结缘近缘由。正结缘中亦二者:初、
明一世结缘;二、辨世世相值。结缘远缘由中
开之为四:一、明大通智胜成佛;第二、十六王
子请转法轮;第三、成佛竟现瑞相;第四、十方
梵天云集供养劝请。四段次第者,初缘熟故
成道,以成道故近众云集请说法,近众虽
来远众未集故现瑞召之,有缘同见故远众
皆集供养劝请。虽有四章,不出二事:第一、第
三明能化事,第二、第四辨所化事。就此四章
各开三别,合十二章经。初门三者:第一、明十
劫坐道场未成正觉,第二、诸天供养,第三、过
十劫乃成佛也。初文明佛寿五百四十万亿
那由他劫者,凡有三义:一者、成上过去长远,
佛寿已如此之长,况灭度后经尔所劫也。二
者、将明十劫坐道场及后入定八万四千劫,
故前须明佛寿长远也。三者、三周说法明乘
权乘实将竟,欲远开寿量之义,故明古佛寿
远也,使后开释迦寿远不生惊疑。

问:
何故十
劫坐道场?

答:
适缘不同,如释迦六年苦行,弥
勒即出家日成道也。而言十劫不成佛者,此
欲待物缘熟在于十劫,故此时方成也。又有
二益:未成道,令其供养生物福也;成道竟,受
请说法生物慧也。

问:
菩提难得易得有何义
耶?

答:
《大品》数处明之,一者、约有方便无方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0b 页 T34-0570.png
便明其难易,无方便故为难、有方便故为易,
难易出两缘耳,菩提实无难易。又世谛门明
菩提难得,第一义门菩提易得。又为轻贱佛
道众生故言菩提难得,为怖畏生死长远众
生故言菩提易得也。

问:
云何名道场?

答:
道场
有二种:一者、法身道场;二者、应身道场。法身
道场者,道谓三菩提果道也,场谓万行也。如
《净名经》说由万行故能成三菩提道,是故因
行为果道之场也。应身道场者,摩竭提界元
吉树下起道之处为道场也。

问:
若言因行为
道场,何为《净名经》云「一切智等为道场」耶?

答:

道场具通因果,一者、即因能起道名为道场,
如前说之;二者、即果亦是道场,无上虚通故
称为道,即此妙道圣所履践故称为场。今以
四句释之。一者、道而非场,谓无上果道也。二
者、场而非道,谓菩提树下起道之处也。三者、
亦道亦场,即如前说谓果道场也。四者、非场
非道,泯上三门归于寂灭,言忘虑绝也。

「时诸
梵天王」下,第二、明诸天供养也。「诸比丘」下,第
三、明过十劫大通智胜成佛。但成佛有二种:
一、法身成佛,如从初发心至等觉地后转成
妙觉地佛,此是变易生死将倾,故于三界外
法身成佛也。依《摄大乘论》三界外有四种生
死,三地以还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因
缘生死,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刚心一
刹那名无有生死。《佛性论》云「三地是世间地
宜名世谛,亦是福德」。福德望智慧则福德是
缘义,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间地
亦名真谛,称为智慧。智慧是因,名因缘生死。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0c 页 T34-0570.png
《论》举喻云「方便生死如无明生行,因缘生死
如行生识」,故知无明为方便而行,正是因也。
「有有生死」者,有生亦有死也。「无有生死」者,但
有一刹那生,后则转成法身,法身成佛正是
离无有生死。应身成佛者凡有二种:一者、依
大乘,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或有三界外净土
中成佛,或三界内净秽土中成佛。二者、小乘
成佛定在三界内。《俱舍论》有二种释:一云、佛
于菩提树下坐,作不净观,乃至次第證尽无生
智始出观,名为成佛。二云、于道树下从四善
根次第入见、修道,三十四心成佛。大小乘成
佛异者,小乘从凡转成圣,大乘从圣至圣。

问:

依小乘而说,佛是大利根人,无有坐道场佛
法不现前义,上云何佛法不现前耶?

答:
今就
大乘方便住待缘三昧,故言佛法不现前耳。
若就小乘释迦六年苦行,亦得称为佛法不现
前也。

问:
六年苦行是坐道场以不?

答:
非也。六
年苦行竟,受乳糜已后,始取草坐于道场,方成
佛也。

「其佛未出家时」下,第二、明十六王子请
转法轮。亦开三别:一、与眷属至于佛所;二、到
已恭敬赞叹;三、正请说法。

问:
何故初列十六
王子,不前标其祖转轮圣王耶?

答:
凡有二义:
一者、十六王子有请转大小二乘法轮之功,故
前列之。二者、十六王子又能覆讲。今正明与
王子结缘,故初列也。「名曰智积」者,平等大智
皆已积聚,故能请转二轮及覆述《妙法华经》
也。「皆舍所珍」者,至佛所意必欲出家,故舍
小乐而求大乐也。「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者,爱
情未断是故涕泣,道缘已会故而随送之。「到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1a 页 T34-0571.png
已头面礼足」下,第二、次明敬叹。前长行身业
恭敬,次偈颂口业称叹。自有叹而不敬、敬而
不叹、亦敬亦叹、非敬非叹,今具二也。偈文为
四:初一行半,叹佛成道;次两行,叹坐道场;次
四偈,明自庆;后半偈,结叹。「尔时十六王子」下,
第三、请转法轮。前长行、次偈。偈文为三:初
二行半,正请说法;次一行半,叹佛知机,释堪
请之德;后半行,正结请。而言「百福」者,一善有
五品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十善合五十,
始有五十心,终有五十,故名百福也。

「佛告诸
比丘」下,第三、明成道已后现于瑞相。所以现
瑞者,为欲广集有缘令受道法。又十劫坐道
场谓圣默然,意业利物;今辨放光,谓身业利
物;后受请说法,谓口业利物。又成道已后具
三业利益,放光为身业,动地为意业,说法为
口业。就文又三:初、动地;二、放光;「又其国界」下,
第三、明二瑞所至。所以放光者,表智炬将晖
故身光前曜;二者、欲灭众生障碍;三、欲召集
有缘令知佛出世。所以动地者,后偈颂释云
「为觉悟群生灵动于一切」,令众生知有佛出
世也。别明二瑞所至者,前二章为利益馀众,
今的召集梵王也。「尔时东方」下,第四、明十方
梵天云集请转法轮。所以但明梵王请者,上
明十六王子为近众请,今列十方梵王明远
众请,略举近远,其中间例可知之。故后文云
「诸梵来时见十六王子请及八部恭敬」,故知
略举近远例中间也。又十六王子明人请,今
辨天请,以天人是受道器故。又十六王子明
内眷属请,今明外眷属请。就文亦三:第一、明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1b 页 T34-0571.png
三方梵王来请;第二、例于六方;第三、别明上
方梵天来请。三方请即三段,一一方例有六
章:第一、睹瑞生疑;第二、诸梵谋议;第三、寻光
至佛所;第四、三业供养;第五、请转法轮;第六、
如来默许。「是时诸梵天王」下,第二文也。「尔时
五百」下,第三文也。真谛三藏云:衣裓是衣箱
也。今谓衣前衿也。「即时诸梵王」下,第四、三业
供养,前长行明财供,次说偈明法供。又前是
身业供养,后是口业供养。又前是供养,后是
称叹。长行为二:初、辨恭敬。「即以天华」下,明供
养,初以华供养,表欲行因也。次奉宫殿,表欲
求果也。华供养中,前供养佛,谓正果也。次供
养菩提树,谓依果也。又前表人尊,后明处重。
奉宫殿者,舍形之所栖,欲求神之所宅。偈文
为三:初两行,称叹佛德;次一行,自序来意;后
一行,请受供养也。「尔时诸梵天王」下,第五、请
转法轮。前供养以祈福,今请说以求慧。又前
叹佛之福田,今叹佛为施主。又前是自行,今
请法是化他。「尔时大通智胜」下,第六、默许。

问:

涅槃时亦默而不许受供养,今亦默然,何以
知受请耶?

答:
有人言:佛颜有舒敛,故知受不
受。有人言:身光上下表之,故有受不受。有人
言:初成道时佛有唱号默然者便是受请,涅
槃时默然者便不受请。

馀二方如文。西南方
乃至下方,第二段,例馀六方。上方梵王说偈
称叹中,十行半偈,开为二:初八行半,叹佛;次
两行,请受供养。初叹后请者,初叹明佛有胜
德,故后请受供养。就初叹中初两偈,叹佛慈
悲德,前偈叹大悲,次偈叹大慈。「于昔无量劫」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1c 页 T34-0571.png
下有六行半,第二、叹佛难值。初四行半,明昔
不值佛;次两行,自庆今得值佛。初四行半中
为二:初三行半,明起爱众生不值佛也。「住于
邪见法」一偈,明起见众生不值佛。

问:
东南方
诸梵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次南方梵
云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今此文云于昔
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何故三处不同耶?

答:

佛应世感见不同者,犹由众生行有厚薄之
异,故睹接致久近之差。一百三十劫,上品人
也。一百八十劫,中品人也。于昔无量劫,下品
人也。略举三品不同,则略摄感应义。

「尽失乐
及乐想」者,对境发爱为乐,心取境故为乐想。
又释乐谓乐具,想即乐受,生死无有实乐故
称为乐想。「尔行大通智胜」下,第二、明近缘由。
以去覆讲事近,名近缘由。亦开为四:初、受请
说小乘法轮;第二、十六王子请转大乘法轮;
第三、受请说法;第四、说经竟入定。前一明说
小,后三辨说大。就此四章各开三段,亦合十
二章经。

初章三者:第一、明受请;第二、明一会
说法;第三、多会说法。初文前列十方梵天、后
明十六王子者,前文从近至远故自人及天,
今从天及人自远至近。又遂文势便接上天
众,故前列天后列人也。「即时三转」下,第二、正
明说法。就文为二:初、明说法;二、时众悟道。就
初又二:前、说四谛;次、说十二缘。就说四谛为
三:初、表三转十二行;次、明馀人不能转;后、
正明三转。言三转者:一、示转,谓是苦、是集、
是灭、是道;二、劝转,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證、道
应修;三、證转,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證、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2a 页 T34-0572.png
道我已修。引佛为證转,复有一谛三转,谓是
苦、苦应知、苦我已知,馀三亦尔。十二行者,若
用教为法转,说此十二种教生众生解,解行
于境故称为行。又佛如行而说,而众生如说
而行,故云十二行。若以解为法轮体,一转生
四行,谓眼、智、明、觉,眼谓法忍,智谓法智,明谓
比忍,觉谓比智,一转生四行,故云十二也。

问:
一转既生四行,则生四法忍、四法智、四比忍、四
比智,生行已足,后二转更何所明?

答:
成论师
云:初转生闻慧,次转生思慧,后转生修慧。依
婆沙宗,为三根人故有三转,初转上根即悟
生于四行,乃至三转下根人悟亦生四行。今
三根合论故有十二行,若广开之便有四十
八法轮,初转四行谓见道十六心,馀二转各
为十六,合四十八也。又初转生未知欲知根,
次转生知根,后转生知已根。又初转生见道,
次转生修道,后转生无学道。依释迦趣鹿苑
说法,天人但證初果,宜用前约三根人释之。
若依大通智胜说法,皆悟罗汉,宜用三根三
道二义释之。

问:
依毗昙宗,用何为法轮体?

答:
《杂心》云「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谓见谛解
起具戒定慧,以三种戒为轮毂,三种慧为轮
辐,二种定为轮辋」。三种戒谓正语、正业、正命,
三种慧谓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二种定谓正
定、正念也。所言轮者谓轮转义,观欲界苦,次
观上界苦,次乃至观欲界道,次观上界道,以
三界四谛上下轮转故名为轮。断见谛惑为
轮用,照四谛境为轮行四方也。

问:
《毗昙》见道
但有十五心,云何具十二行?

答:
道比智是忍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2b 页 T34-0572.png
家流类,印證见谛惑无,然非见道摄也。《成实》
见道唯一空行,亦无十二行,故数论二家释
十二行,于文为难解也。别有经说十二因缘
为十二行,若尔,三转目四谛十二行,约十二
因缘两事合说也。

「若沙门」下,第二、明馀人不
能转。智慧人有二分:出家为沙门,在家为婆
罗门。天有二分: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及
馀世间」,此天人以外称为馀也。

问:
三乘人尽
得见谛道,何故言佛独能转、馀不能耶?

答:

乘人虽能入见谛道成无学,而无一切智,不
能善识机缘,不为物情所信,故不能转。又佛
能自转、能为他转,声闻不能自转故不为他
转,缘觉虽能自转,而缘觉出世无他人成圣,
故不能为他转。故《涅槃》云「缘觉说法不能令
人得燸法等」。

「谓是苦」下,第三、正明三转,略举
其一也。「及广说十二因缘」下,第二,所以明
说十二因缘者有二种义:一者、广上四谛义,
广苦集为十二相生,广灭道为十二还灭。二
者、时坐有二种根缘,一、求声闻;二、求缘觉,为
求声闻说四谛,为求缘觉说十二因缘,故〈信
解品〉云「密遣二人」,即其事也。言「无明」者,一、显
通隐别故说无明,过去世中一切烦恼皆有
闇惑迷理之义,就此通义故说无明。二者、无
明烦恼迷于本际,集起生死其力最强,从强
为名故说无明。无明有四:一、迷理无明,所谓
迷于二谛之理,故《地经》云「不知世谛第一义
谛故名无明」。二、发业无明,所谓三根、三毒烦
恼,三根烦恼能发思业,三毒烦恼发身口业。
三、覆业无明,谓造业已重于前境起贪瞋等,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2c 页 T34-0572.png
复助前业令其增长。四、润生无明,若依《成实
论》,唯爱能润馀但远助。若据斯义,润生即狭
唯在于爱,受生则广通于馀结;《地经》亦然,故
彼经言「爱水为润,无明覆弊,我心溉灌」。《毗昙》
云「润生受生诸结皆能,但缠垢等能润不能
受生」。「行」者,谓罪、福、不动三行,亦身口意三行
也。「识」支者,凡有三种:一、种子心识作行已后、
受生之前所有心识,为业烦恼所勋发,故能
生后果识,说为识支。二者、无明行中所有心
识亦是识支。三、受生心识名为识支,谓生时
一念之顷染污识也。「名色」支者,四阴名名、
色阴名色,当于尔时四阴才裁有其名未有
其用,故称名也。又释名色两字但目于色,谓
此是内色,受众生名,异外色也。又释色当法
体为目,心从能诠名字受称,以心法隐昧,故
以能诠之名目之。「六入」者,生识处名入,色增
长名五入,名增长名意入也。「触」支者,触对前
境故名为触。依《毗昙》解触有五种:一、增语触,
谓意地触数能发语言。二、有对触,五识中相
应之触,触对现境故名有对。三者、明触,谓无漏
触。四、无明触,谓诸烦恼相应之触。五、处中触,
所谓一切有漏之触。所言「受」者,或总名一受,
或分为二:谓身、心两受。五识相应为身受,意
识相应为心受。或三或五或六,六根生受或
十八,六忧、六喜、六舍,此亦二:垢、净,为三十
六,三世论之合百八受。所言「爱」者,《涅槃经》
「染集一爱」,尔时但有食爱未有欲爱,故称为
一。所言「取」者,烦恼既重,四方驰求,故称为取。
《毗昙》四取具摄百八烦恼,欲界烦恼之中除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3a 页 T34-0573.png
于戒见故名欲取,以缘外欲故名欲取;上二
界烦恼除于戒见缘于内生,名我语取。此二
分上下界异故开二取。次三界四见名为见
取,三界戒取名为戒取。此二通三界论,钝使
分二取、利使分二取也。若依《成论》,身见一使
名我语取,实无我体但著我名故云我语;依
此身见起于边见取著断常,若见断者即著
五欲名为欲取,以无后世贪现乐故,若见常
者有利有钝,若钝根者则便持戒望后世乐
名为戒取,若利根者说神是常苦乐不变即
无罪福故起邪见说为见取。《成实》四取摄惑
不尽,所言有者,业能牵于三有故名为有。又
含有未来果故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
在名色以去四果名为老死。十二缘义广,今
略释名也。

「说是法时」下,第二、明悟道。欲显说
教不虚,故明得道也。「不受一切法」者,心无爱
著,故名不受。有人言:空观现前不受三有相
续故名不受。有人言:得道之人五根缘五尘
不起烦恼,不起烦恼故不造恶业,无恶业故
不受三恶果报,故名不受也。

「第二第三第四
说法时」下,第三、明多会说法。然弥勒有三会
者,度释迦馀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
戒人,初会得道;受三归人,次会得道;一称南
无佛人,三会得道。复有独与弥勒结缘,更为
说法,不止局于三会,今四会说法类此可知。
就文亦二:初、明说法;次、辨悟道,文处易知也。

「尔时十六王子」下,第二、请说大乘法轮。所以
请者凡有二义:一者、见诸人皆成罗汉,大机
欲熟,故为请说大乘。二者、远欲讥斥今日下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3b 页 T34-0573.png
根声闻,明我昔日为汝诸人以请说《法华》,况
今成佛而不为汝说大乘耶?自昔至今凡经
几载说,犹故不解,此为极愚也。就此文亦三:
初、为请法故出家;二、正请;三、王眷属亦随出
家。「皆以童子出家」者,四岁已上称为童子,即
表菩萨修童真行也。又幼而悟道则众所归
伏。出家者欲通化道俗,在家之人不得化出
家人。二者、欲引导八万亿人令出家。「沙弥」,此
云息恶行慈。谓息恶行慈,欲表菩萨为物请
法有大慈也。前称智积举智慧门,今名沙弥
明功德门也。作沙弥覆讲者,明幼而早悟世
所希有,使物信之。如身子八岁登坐说法,道
俗赞扬震名遐迩。「俱白佛言」下,第二、正请。「声
闻皆已成就」,有二义:一、欲令其回小入大;二、
明已化小今须教大。「尔时转轮圣王」下,第三、
王眷属出家。以见王子舍于重位,故亦随出
家。

「尔时彼佛」下,第三、明佛受请说大乘法。就
文亦三:第一、正受请说法;第二、明时众感悟
不同;第三、明说经时节。

问:
彼佛受沙弥请即
应说法,何故过二万劫然后说也?

答:
一、欲令
时众生勤重心,如昙无竭过六年竟乃说《波
若》。二者、例上十劫坐道场待于缘熟,今亦然
也。三者、或可例同释迦说小乘已后、《法华》
前,明二种教:一者、付财密化,谓波若教;二者、
诸方等经陶练小心。以此二门调伏其心,然
后始得令入佛慧。故下偈云「说六波罗蜜及
诸神通事」,即其證也。四者、诸佛教法不同,或
初说三乘教、后说一乘,即释迦、灯明是也。或
初说二乘、后说一乘,即大通智胜是也。

「说是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3c 页 T34-0573.png
经已」,第二、明时众感悟不同。此中有三根,上
根即十六沙弥,中根声闻人,亦能信解。沙弥
前讽诵次信解者,夫欲覆讲必具二义:一、诵
持;二、得意,故具此二也。「下根之流皆生疑惑」
者,有四种义:一者、中根声闻于佛有缘皆得
信解,其馀众生于十六沙弥结重因缘,故佛
不能度,覆讲之事起自其人。二者、欲明过去
世佛说《法华》时众生有信不信,显今现在有
三根人亦有悟不悟。三者、欲励今下根明过
去世佛说《法华》利根能信解、钝根生疑,汝等比
丘应同利根,云何乃同钝根?四者、明我之与
汝俱在彼会共听《法华》,我以早悟,汝今犹未
解,一何可伤也。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者,第三
明说经时节。以其文广是故时长,所以下云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也。

「说此经已」下,第
四、明说经竟入定。就文亦三:第一、正明入静
室;「住于」下,第二、明住定;「八万四千」下,第三、明
在定时节。所以入定者,欲令十六沙弥覆述
《法华》故也。但诸佛化仪不同,此经始末略有
三种:一者、灯明佛说《法华》竟即便涅槃,此明
于佛结缘所应度者皆已度竟。二者、今文明
于佛结缘度之有尽不尽,利根者度之已尽,
钝根者未尽,须佛起定称叹沙弥劝物亲近,
故佛未得入灭也。三者、释迦佛说《法华》竟不
更再说,以应闻《法华》得了悟已竟,故不更说
《法华》,仍别说《涅槃》

「是时十六菩萨」下,第二、正
明结缘。前缘由有二:一远、二近。今亦开二:初、
明昔日结缘;次、辨世世相值。二文各四,合八
章经。初文四者:第一、明知佛入定为覆讲缘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4a 页 T34-0574.png
由也;第二、正为众覆讲;第三、明时众蒙益;第
四、辨佛称叹。「各升法座」下,第二文,夫白日潜
光即明月接耀,如来戢影故菩萨舒晖也。「一
一皆度」下,第三、明众蒙益也。「示教利喜」者,《智
度论》五十四卷云「示者,示其善恶也。教者,教
舍恶从善也。利者,未得法味者心生退没,为
说涅槃胜果使修善因,令其心见利益为利
也。喜者,随其所行而称叹之令其欢喜,若乐
布施者即叹布施,以此四事庄严说法」。今就
《法华》释四事者,初、示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
实,故名为示;次、令舍三入一故云教;次、说三
乘果劣、一乘果胜,使修一乘因,令其心见利益
为利;观其根缘,或以法说门说一乘,或以譬
说门说、或以宿世因缘说,随其所乐应机说
法令生欢喜,故言喜也。

「大通智胜佛」下,第四、
明佛称叹。以其说法会理称机,今欲令时众
信受,故佛印叹也。「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者,以
与沙弥有缘故令亲近,如十方佛劝常啼亲
近法涌。

「佛告诸比丘」下,第二、明结缘已后世
世相值。就文亦四:一、明所化得益;二、辨能化
得益;第、三结会古今;第四、明未来相值也。初
文三句:一、明沙弥常乐说《法华》。以《法华》明于
佛乘,菩萨常求佛果,故常乐说。又《法华》结会
始终,具摄一切教,若说《法华》则摄一切教。「一
一菩萨」下,明现在所得益缘也。「世世所生」下,
第三句、明后时得益也。

问:
此中结缘后恒相
值,穷子何故父子相失不相值也?

答:
有人言:
此中明世世相值者,据大期一劫二劫,恒得
相值;穷子不相见,细论一世两世不相见耳。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4b 页 T34-0574.png
今谓与沙弥结缘有三品人:一者、上品,如此
中说,得值多佛与师俱生,过去即悟也。二者、
中品人,如下文说「于今有住声闻地者,过去
不悟《法华》,现在值释迦,闻一乘方悟」,则穷子
是也。三者、下根,如后文说「未来世弟子,现在
不事法师,未来随闻故始得悟」。以有三根,就
三世得悟不同,是故今文与穷子不相违也。

「于今不尽」者,一者、过去善根未尽;二者、值多
佛犹自未尽也。

「诸比丘」下,第二、明能化得益。
所以明能化得益者,为击下根人也。明我闻
《法华》遂进成佛,汝闻《法华》云何乃退作声闻,
一何可悯耶?

「诸比丘我等」下,第三、明结会古
今。就文有三:初、牒上根人。「此诸众生于今有
住声闻地者」,第二句,明过去中根人也。「是诸
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者,释上常教化无上
菩提也。疑者云:既常教化无上菩提,何故说
声闻法?又昔为沙弥时尚教大道,今云何乃
说小乘?是故释云:说声闻法渐令入佛道,以
佛慧微妙不可顿入故也。当知说小是渐说
大乘。又昔有大机是故说大,但为退大取
小,是故今说于小。「尔时所化下」,第三句,正会
古今也。

「我灭度后」下,第四段,明未来相值,即
出下根人也。此是佛灭度后修道成阿罗汉,
此人命终生于净土,释迦于净土中作佛更
有异名,为此人说《法华经》方乃得悟。所以说
此事者,明无有毕竟永住二乘,会须闻《法华》
后当成佛,励下根人令及时信受。

问:
三根相
貌云何?

答:
上根一闻《法华》世世与师相值,复
值四万亿佛早悟一乘;中根人退大取小,值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4c 页 T34-0574.png
释迦于灵山之会;下根人亦退大取小,不面
值释迦亦不闻《法华》,于未来方值佛闻《法华》
方得了悟也。

问:
何故言更有异名?

答:
释迦是
秽土佛名,今于净土化物,故更有异名。

「诸比
丘若如来」下,第二大段,明现在相值更为说
法。又开为四:一、法;二、譬;三、合;四、举譬帖合。


说为二:初、明说大;次、辨说小。若依上来次
第,前明说小、后明说大;今但远寻往昔曾禀
大化,故今还说大法,中间废忘习于小乘,故
次明小。后譬说中义亦同然。又诸佛说法有
二:一、从实起权;二、摄权归实。上来多明摄权
归实,今欲辨从实起权也。说大中有二:一、知
机;二、说教。知机中五句:第一、明说法之时。入
大涅槃,谓闻《涅槃》机熟;今是一乘缘熟,谓将
涅槃时也。故〈信解品〉云「临欲终时而命其子」。
「众又清净」者,以四教调柔其心故得清净,用
人天及二乘教调伏其心,故无复凡夫烦恼,
以付财密化及陶练小心,令二乘烦恼渐得消
除,既离凡圣二惑,故言众又清净也。「信解坚
固」者,上辨无障,今明有堪受之机,谓大信大
解可得闻经也。大信是钝根,大解是利根。又
大信为初,大解为后。此二不退,称为坚固也。
「了达空法」者,前已闻《波若》等大乘毕竟空法
开悟大心,若不闻毕竟空无所得法者,闻说
一有三无则堕二见也。「深入禅定」者,未必是
深入八禅,如《大品》云「一心向佛道,无复凡夫
二乘有所得动散」,是故名为定也。「便集诸菩
萨」下,第二、正说。初句即是序说,为说此经明
正说也。正说虽多,不出无二有一也。

「比丘当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5a 页 T34-0575.png
知」下,第二、明说小。所以说少者,既无有二乘、
唯一佛乘,而昔说二者,为知众生不堪闻大
但欲乐小,故为说小。文有三句:初、知机,为是
等故明正说。「是人若闻」,辨得益。知机中云「如
来方便」者,为释疑故来。疑者云:若无二乘,何
故昔说有二涅槃?是故释云:如来有权巧之
智,随机而作,故说有二也。「是人若闻即便信
受」者,既称机而说,便信受得益也。

「譬如五百
由旬」下,第、二譬说。凡有九句,少第九闻一乘
得益,开为三章:第一、初说大乘譬;第二、中途
说小譬;第三、后还说大譬。所以开此三者,有
三种义:一者、譬上二世始终有于三事,十六
沙弥初为说大。二者、中间退失大乘为说小
法,谓释迦初趣鹿苑竟灵山之前也。三者、废
小说大,谓法华会也。二世始终唯此三事,故
立三章也。二者、三世诸佛有三种法轮:一者、
根本法轮,谓一乘教也。二、支末法轮,于一说
三。三、收末归本,谓摄三归一。为显三轮故立
三譬。三者、上〈譬喻品〉破本乘声闻初小后大
故开六譬,今为退大證小声闻,故初明说大、
次明于小、后摄小归大。初文二句:一、所度恶
道譬;二、欲度之人譬;三、导师将导譬也。「五百
由旬」者,所度恶道也。有人言:五百者喻五道
生死也。今谓不然,岂免三涂三百名为二乘?
又二乘已免五道,应已度五百。有人言:有四
种生死:一、流来生死;二、变易生死;三、中间生
死;四、分段生死。度三百,免分段生死;度四百,
免七地二国中间生死;度五百,免八地以上
变易生死。有人言:三界为三百,七住二乘为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5b 页 T34-0575.png
一百,八住以上复为一百。今谓义并不然,《玄》
中具释。今正取三界为三百,二乘为二百,所
以作此释者有义有文。言有义者,今正化二
乘人令趣佛道,昔已度三界,未度二乘地,犹
在恶道,岂住恶道之内为涅槃也。宜应舍之,
则必到佛道。

问:
若度三界二乘地,云何得到
佛道也?

答:
有二种到:一者、因到;二者、果到。言
因到者,如《涅槃》云「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
辟支佛人十千劫到」,谓到菩提心,即十住位
成种性人也。至此位时免凡夫位及退为二
乘,必到佛道故名为到。二者、三界为分段生
死,二乘之人居变易生死,度此五处免二种
生死得大涅槃,谓到果也。

问:
何故得知有二
种到?

答:
后偈文云「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此因到也。汝證一
切智乃是真实灭,谓果到也。

言文證者,《智度
论》释〈闻持品〉云「度四百由旬,即知去城邑不
远」。龙树释云:「三百譬三界,四百譬二乘」,但《大
品》合二乘为一百,此经开为二百,开合不同,
义无异也。又《大品》未废二乘、此经始废,以此
为异;俱是恶道,两教不殊。又此经合譬中自
明三界为三百、二乘为二百,诸经义师不观
文意而横有异释也。

「崄难恶道」者,明度意也。
三界,二乘度之即难,故称崄难。《智度论》云「菩
萨退有二事:一、贪三界,及乐二乘也」。恶道者,
三界于二乘为恶道,二乘复是菩萨之恶道。
《涅槃》云「求二乘者名为不善」,故此五处皆
名恶道。又三界,爱为其本;二乘,见为其本。爱、
见皆是恶也。又三百是凡夫有见,二百是二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5c 页 T34-0575.png
乘空见,诸见皆是恶也。又凡夫外道谓三界
为涅槃,既是痴迷颠倒,二乘谓变易生死为
涅槃,亦是痴迷颠倒,以俱谓生死为涅槃,并
是无常而计常,故称恶也。「旷绝无人」者,五百
玄远故称旷绝。诸佛菩萨之所不住故云无
人。「怖畏之处」者,学大乘人深畏此五处,三界
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涅槃》
「今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智
度论》有怨家树上来譬,即其事也。

「若有多众」,
第二、永度之人也。即沙弥所化徒众是也。上
云无有智人,今明欲度人多,故云众多也。「欲
过此道至珍宝处」者,菩萨发心凡有二意:一、
欲度凡夫二乘地;二、欲求无上菩提也。

「有一
导师」下,第三、明将导师譬,即上十六沙弥及
释迦也。道既无二故体道之人亦一。又善知
道通塞之相一人而已,故云一也。有导示邪
正之能故名导师。「聪慧明达」者,智在耳曰聪
慧,智在眼为明达,略叹二事也。又聪慧譬种
智,明达譬三达,种智横照万法,三达竖鉴三
世也。「善知崄道通塞之相」者,知大机发堪可
度之名通,不堪度之名塞。又知得理为通,乖
理为塞,此明导师内智也。「将导众人欲过此
难」者,叹外化能也。指期佛道远超二生死,是
欲过此难也。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第二、中途
说小譬。亦有三句:一、知小机发譬;二、说小教
譬;三、禀教得益譬。小机发有二:初、明小机发;
次、明佛智照。小机发有三句:一、标欲退;二、释
欲退;三、结欲退。今是初也。「中路」者,初发大心
欲出离生死,远求佛道欲离小行,而大解未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6a 页 T34-0576.png
成于此中间而退也。若譬上过去世事者,自
昔化已后讫至今化之前,二楹之间废忘大
心退失大行,亦得是未成佛道中间,名为中
路也。「白导师言」者,既其退大,则有小机以扣
于佛,为佛慧所照,谓白师之义也。「我等疲极
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上标懈退
也,今释懈退也。夫退有三事:一者、疲极故退,
喻习大乘观解微弱未有力势,不能进至佛
道。二、怖畏故退,譬生死中多诸患难。三、路远
故退,譬佛道三僧祇劫然后乃阶,过小之外
一行不堪修习,故言不能复进也。「今欲退还」
者,此第三句,结退也。退有二事:一、退为凡夫;
二、退为二乘。今欲退还生死,故名退也。亦得
发始即不求佛,故止而不进,名为退还。

问曰:

此即是退,何故言欲退也?

答:
此明根性不定。
一者、可退为凡夫;二者、可住为二乘;三者、可
进为菩萨,以不定故所以标欲也。

「导师多诸
方便」,第二、明照机。亦有三句:一、叹能化有知
机之德;二、明叙所化之过;三、释所化之过。「多
诸方便」者,前有引向大之能,今复解趣小巧,
故云多也。又纵之而退,或逼之而进,或令永
住二乘,悉非善巧;今不令退为凡夫,复不逼
进求佛,能于中路权说小乘终悟大道,故云
多方便也。「而作是念」下,第二、叙所化之过。「云
何舍大珍宝」下,第三句,释所化过。弃于佛乐
名舍大珍宝,乐生死苦名而欲退还,举此二
事释上可悯义也。多诸方便叹导师智慧,可
悯以下叹导师慈悲。

「作是念已」下,第二、明设
小教。凡有三句:初、正设教;二、诫;三、劝。二乘利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6b 页 T34-0576.png
钝虽异,同断三界烦恼在分段之外,故言过
三百也。非实究竟而言究竟,故名为「化」。断惑
义同、證无为不异,所以称「一」。防生死患难,故
称为「城」也。「告众人言汝等勿惧莫得退还」,第
二、诫也。「勿惧」者,不须深惧老病死也。「莫得退
还」者,莫乐生死五欲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
者,第、三劝也。累尽涅槃比天人之乐故名为
大。二种涅槃是息驾之处,名可于中止也。「随
意所作」者,结累既尽,心得自在。「若入是城快
得安稳」者,若證此涅槃,离生死危苦也。有人
言:烦恼既尽随意自在,即有馀涅槃也。若入是
城快得安稳,因果两患危苦都亡,即无馀涅
槃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有人言:佛
果譬宝所,声闻人若能发菩提心求佛智慧
亦可得去,如《大品》云「若能发心我亦随喜」。若
就理中释者,此句显化城意,说二乘教本令
得佛,譬如暂息脚欲令进路,昔不得显于斯
意,故假设此言,明虽暂證小乘终归大道。若
就昔教明者,如云六十劫修得声闻、百劫修
證于缘觉,此二同證无馀,喻可于中止。今譬
菩萨三阿僧祇劫修行趣佛,故云「若能前至
宝所亦可得去」也。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
下,第三、禀教得益也。就文三别:一、信受;二、修
行;三、證涅槃。说教称机故称欢喜。「叹未曾有」
者,二种涅槃是出世之法,世间所无,名未曾
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谓离生死苦也。「快得
安稳」者,得涅槃乐也。至此已来皆是初闻佛
教生信受也。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第二、辨修
行求涅槃也。

「生已度想生安稳想」者,第三句,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6c 页 T34-0576.png
證涅槃果也。出三界生死名生已度想,證无
馀涅槃生安稳想。又得有馀名已度想,入无
馀名安稳想。又得尽智名已度想,得无生智
名安稳想。实非究竟谓是究竟,故称为想。

问:

无学乃可生已度想,凡夫学人亦得起此想
不?

答:
凡夫学人乃未出三界,亦谓二乘涅槃
是究竟法,故亦得起此想也。

「尔时导师」下,第
三、后还说大譬。就文为二:初、知机;二、说教。免
退为凡夫、住小涅槃,称为止也。望进求佛道,
为暂息脚之义,故云息也。「无复疲惓」者,以小
乘法调柔其心除粗烦恼,心用稍强堪闻大乘
也。「即灭化城」者,第二、说教也。废三乘究竟之
教称为灭也。又会三为一无复三名亦是灭
也。「语众人言汝等去来」者,劝声闻人修行求
佛也。「宝所在近」者,释上劝进之意,前路既近
宜应去也。已度三百,今唯二百,故云近也。「向
者大城我所化作」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
为止息者释说三之意,有止有息如前二义
也。「诸比丘」下,第三、合譬。合三譬即为三别。
上初譬有三句:一、所度恶道;二、求度之人;三、
明将导。今正合第三,兼馀二义。「知诸生死」合
上所度恶导,「应去应度」合上善知通塞之相
兼求度之人也。「若众生」下,合上第二中道说
小譬。上有三:一、机发;二、说教;三、得益。今具合
之。上机发有二:初、明机发;二、照机。今具合也。
「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合上中路懈退乃至我
等疲极。「便作是念佛道长远」合上前路犹远
也。「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合上而复怖畏。「佛知
是心怯弱下劣」,合上第二、佛照机也。「以方便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7a 页 T34-0577.png
力」下,合第二、正说教也。「说二涅槃」者,合上化
作一城也。

问:
上云一城,今云何言二涅槃也?

答:
有人言:上明同断三界惑故言一,今据馀、
无馀故言二。有人言:大涅槃为第一,今是中
路涅槃称为第二,故名为二。如《胜鬘经》云「涅
槃有二种:一、无馀,在佛;二、有馀,在二乘」。今谓
二释悉非,此文但以二乘人所證为二涅槃
耳。如下偈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也。

问:

上何故云一、今称二也?

答:
二乘之人有同义
异义。上取同出三界、同證无为故言一,今约
人利钝不同故复明二。又欲明五百由旬义,
开三界为三百,二乘涅槃复为二百,欲令度
二乘地故说为二也。

「若众生住于二地」合第
三、后还说大譬。上文有二:一、知机;二、说教。今
具合之。初文即是合后知机,兼合前第三得
益义也。又称「住于二地」者,上合度三百由旬
竟,今馀有二百,故称二地。此文分明以三界
为三百、以二地为二百,旧经师不熟审其文,
故有诸异释也。「如来尔时」下,合第二、正说教
也。初合即灭化城。「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合上
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
非真实也」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然二乘
有近佛慧、远佛慧义,自谓所得涅槃为极,不
受大乘,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五无间
罪犹能发意」,此即二乘人远佛慧不及凡夫
也。今言近者,以二乘断粗烦恼胜于凡夫,故
言近也。

「如彼导师」下,第四、举譬怗合也。

四十
九行半偈,颂长行。长行本有二:初、说过去结
缘;二、现在更为说法。今还颂此二也。说过去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7b 页 T34-0577.png
世事又二:初、结缘缘由;二、正结缘。今还颂此
二也。缘由中有二:初、远缘由;二、近缘由。今还
颂此二也。初中有四:第一、大通智胜成佛;二、
十六王子请转法轮;三、大通智胜现瑞;四、十
方梵王请说法。今具颂此四也。初本有三:初、
明未成佛;二、明诸天供养;三、明成道。今具颂
之。初一行,颂第一也;次两行,颂第二;次一行,
颂第三。「彼佛十六子」下,第二、请转法轮。长行
本有三:初、十六王子为请法故至佛所;二、
至佛所故恭敬称叹;三、请说法。今具颂之。初
一行,颂第一;一句,颂第二;「而请转法轮」下三
句,颂第三。「世尊甚难值」下,颂第三现瑞。上有
三:一、地动;二、放光;三、二瑞所至。今一行但颂
第一。「东方诸世界」下,颂第四、十方梵天集。上
有三:初、明三方梵众;二、例馀六方;三、明上方。
今开为二:初三行,颂一方;次两行,例九方。上
一一方有六,今但颂五,略不颂谋议也。又「诸
梵见此相」一句,含于谋议,故具颂六也。

「无量
慧世尊」下,颂上第二、结缘近缘由。上有四:一、
受请说小法;二、十六王子请说大;三、受请说
大;四、说经竟入定。今具颂之。上受请说小中
为三:初、正受请;二、明一会说法;三、明多会说
法。今具颂之。半行,颂第一;两行半,颂第二,「六
百万亿垓」者,长行明六百万亿那由他,今云
垓是此间数,代彼那由他也。「第二说法时」下
两行,颂多会说法。「时十六王子」,颂第二、请说
大法。上有三:一、为请故出家,半行颂之;二、正
请,一行半颂之。略不颂第三王眷属。「佛知童
子心」,颂第三、受请说大法。上有三:一、说教;二、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7c 页 T34-0577.png
感悟不同;三、明说经时节。今两行半但颂第
一。「彼佛说经已」,颂说经竟入定。上有三:一、明
入定,半行颂之;次、明住定,一句颂之;三、明住
定时节,亦一句颂之。

「是诸沙弥等」,第二、颂正
结缘。上有二:初、明一世结缘;二、明世世相值。
今具颂之。初章有四:一、知佛禅未出,今半行
颂之;二、正为说教,一行半颂之;三、明时众得
益,一行颂之。略不颂第四佛从定起称叹也。
「彼佛灭度后」,颂第二、世世相值。长行有四:第
一、叹所化得益,一行颂之;二、明能化成佛,一
行颂之;三、明结会古今,一行颂之。略不颂第
四未来相值。

「我在十六数」下,颂第二大段,现
在说法。长行有四:一、法;二、譬;三、合;四、怗。今具
颂之。初两行,颂第一。上文有二:初、说大;次、说
小。今但颂大。「譬如崄恶道」下,颂第二、譬说。上
有三:一、初说大乘譬;二、中途说小譬;三、后还
说大譬。今具颂之。上初譬有三:一、所度恶道;
二、求度之人;三、导师将导。今具颂之。「多毒兽」
者,有爱见烦恼,能害法身慧命,为毒兽也。「无
水草」者,无大乘无漏定慧以自资也。「无数千
万众」,颂第二、欲度之人也。「时有一导师」,颂第
三、将导也。

「众人皆疲倦」下,颂第二、中途说小
譬。上有三:一、知机;二、说教;三、得益。今具颂之。
上知机有二:初、小机发,一行颂之;次、照机,一
行颂之。「寻时思方便」下,颂第二、正说教,上有
三:一、说教;二、诫;三、劝。今具颂之。「城郭」者,城者
别譬二涅槃,郭是城外郭邑,通譬无学果位
诸功德也。「庄严诸舍宅」者,舍宅园林皆在郭
内,别譬果地诸馀功德,有漏五阴既名生死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8a 页 T34-0578.png
舍宅,无漏五阴圣人所栖为舍宅也。「周匝有
园林」者,《净名经》以总持为园,小乘亦随分有
也。《阿含经》中慈悲喜舍以为四园,无漏诸行
称之为林也。「渠流及浴池」者,九次第定更相
灌注称为渠流,八解脱名为浴池。《阿含经》
四禅为四池:一、有觉有观池,二、无觉无观池,
三、护念清净池,四名、无苦无乐池。「重门高楼
阁」者,三三昧名曰重门,尽无生智称高楼阁。
又诸禅中有勋禅练禅,皆是禅之极,名高楼
阁。「男女皆充满」者,定慧为男女,亦得慈悲心
为女、善心诚实为男,声闻随分有也。「即作是
化已」半行,颂第二、诫门。次半行,颂第三、劝也。
「诸人既入城」一行,颂第三、得益。

「导师知息已」,
颂第三、后还说大譬。上有二:一、知机,初句颂
之;二、说教,两行一句颂之。

「我亦复如是」下,颂
第三、合譬。上有三:初、说大乘譬,第二、中途说
小乘譬,第三、后还说大乘譬。今具颂之。初半
行,颂第一、初说大乘譬。「见诸求道者」,合第二、
中途说小譬,上文有三:一、知机;二、说教;三、得
益。初行,颂第一;次行,颂第二;「既知到涅槃」,
颂第三、后还说大譬。上有二:一、知机;二、说教。
半行,颂第一即兼颂上第三得益,三行半,颂
第二。

「诸佛之导师」一行,颂第四、举譬怗合也。
法华义疏卷第八

时永仁甲午黄钟中旬,缁素男女合力运功,
雕□当文颂行普率,愿上报四恩、下施三有
也。

     都干缘沙门 素庆 谨志
药草喻品第五¶ 第 578b 页 T34-057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