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382b 页
法华玄论卷第三
胡吉藏撰
问。释论解问乘品云。列十种大经所谓云经
大云经华手经法华经等。是摩诃波若经于
中最为深大。又论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
法明阿罗汉受记作佛。波若非秘密法不明
二乘作佛。又论释毕定品云。须菩提闻法
华经明一切众生皆作佛。又闻波若经中有
退。是故今问佛。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又释论大明品云。诸馀善法入波若中。论
云诸馀善法谓法华经。又云法华是波若果
名。是五处论文有三相违。初文列般若胜
而法华等劣。第二文般若浅法华深。馀三不
别浅深。此三相违云何会通耶。
答。依五时
之说四宗之论。言此相害矛楯不可会通。
问。云何尔耶。
答。众师并云般若浅而法华
深。决定无有言般若胜而法华劣。故知不可
通也。
问。既与旧说相违今云何融会耶。
答。
须广详旧论意乃明所以然者。此虽数句之
文乃网罗佛教。不可轻言宜谛详究。
问。旧
说云何。
答。宋道场寺惠观法师著涅槃序明
教有二种。一顿教即华严之流。二渐教谓五
时之说。后人更加其一复有无方教也。三大
法师并皆用之。爰至北土还影五教制于四
宗。今依大乘经论详其得失。释论云佛法有
二种一者大乘藏二者小乘三藏。又云佛法
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前约法
卷三 第 382c 页 T34-0382.png
分两后就人开二。又释论云佛灭后迦叶与
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亦与阿难结集摩
诃衍藏。大经云字有二种。一半字二满字。
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又云诸大众
凡有二种。一求小乘二求大乘。昔于波罗捺
为声闻转小法轮。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
菩萨转大法轮。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转生
灭小轮。今至鹫山转无生灭大轮。又法华
明二种教。一教声闻二教菩萨。教声闻者
如雇之除粪。教菩萨者如付穷子财。从付财
已去皆是教菩萨。又唯有草庵及以大宅。
唯有中道化城及以宝所。又摄大乘论明声
闻法菩萨法。声闻法但断惑障。菩萨法断
惑智二障。又地论明二藏与释论同。又净名
云菩萨法藏所摄。则知有声闻法藏所摄。
又中论云声闻法入第一义道。摩诃衍入第
一义道。又一切经初皆列二众。一小乘众二
大乘众。如是等处处经论但明大小二乘。
故唯有二种法轮不应立三教也。又以理推
之众生根有二种。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
道。堪受大道为说佛乘名为大乘。不堪受
者为说小乘。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又
三教之言无的明据不可用也。
次明亦无渐
教。旧云波若是三乘通教凡引四文。初云欲
得声闻地者。当学波若乃至欲得菩萨地者。
当学般若。又云是波若中广说三乘之教。
又云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又云欲住
须陀洹者亦不应离是忍。故知波若是三乘
通教。
评曰。论序说波若因缘意云。于三藏
卷三 第 383a 页 T34-0383.png
中但为声闻说法未说菩萨行。今欲为弥勒
等广说菩萨行故说波若。不言今欲通说三
乘人行故说波若。即知波若非三乘通教。
又论云波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若波若是
三乘通教者则应通属三乘。不应但属菩萨。
又论云在菩萨心中名波若。在声闻心中名
道品。又云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在二乘心
中名为道品。若波若是三乘通教则在三乘
心通名波若。不应有别名也。又难曰。若三乘
通学波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涅槃经云三
乘之人同观中道。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乃至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亦应是三乘通
教。若言盖是涅槃一枝之义不足以證大宗
者。劝学品劝三乘学波若亦是一句之言。不
足以證其通致。又云波若出生三乘。故是三
乘通教者。大经云即是声闻藏出生诸声闻。
即是因缘藏出生缘觉。应是三乘通教。又胜
鬘经明大地出四宝藏。摄受正法能生五乘。
亦应是三乘通教。
问。此非难也。涅槃胜鬘
明一乘佛性。波若不然。故不得为例。
答。若
涅槃正明佛性。复有同明三乘观中道者。
波若正明教菩萨法亦劝三乘同学波若。此
义应齐云何非例。又引释论辨十种大经明
波若最胜。既胜法华岂浅涅槃等耶。
问。波若
未明常故知浅也。
答。经题中以引文竟今当
更说。摄大乘论引波若云。乘有三种因乘缘
乘果乘。果乘者谓常乐我净。若尔波若以明
四德云何非常。但人不解经意谓言无常耳。
问。龙树何故不依此释耶。
答。论主亦明无
卷三 第 383b 页 T34-0383.png
为波若。又云常住波若非无此意。
问。波若
非三乘通教者何故劝三乘人通学波若耶。
答。今当为子述之。从波若至涅槃皆是教菩
萨法。但教菩萨法凡有二种。一显教二亦显
亦密。如法华涅槃显教菩萨。故明三乘人皆
是菩萨波若亦显亦密显教菩萨密教二乘。
显教菩萨者令菩萨修学波若成佛道也。密
教二乘者劝二乘学波若。亦令二乘成佛道
也。如付财中说密示大法以为己任。故付穷
子财。穷子根钝不知不觉。谓学波若得證三
乘。若言学波若成三乘者。犹穷子之气类耳。
问。经及释论亲明学波若成二乘。云何作
此释耶。
答。学波若成二乘者此终是不识波
若是菩萨法證二乘耳。若必识波若是菩萨
法即学波若不證二乘。
问。何以知然。
答。若
学波若證二乘者即在二乘心应名真波若。
何故论云在二乘心不名波若。又何得初劝
二乘学于波若。后證二乘果而不名波若耶。
希求味之贤留心此意也。又学波若成二乘
者。此是波若少许气分耳。何以知之。释论云
二乘證空比菩萨空。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
又摄大乘论云。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故
知二乘但得波若少许气分。
问。若如后意者
即以此言證波若。是三乘通教既得少许气
分。岂非通耶。
答。若得少分便说波若是三
乘通教者。大经云如人得食亦名涅槃。二乘
断三界惑岂不得涅槃少分耶。故不应以少
分之言證三乘通教。又小波若云。此经为大
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故知波若不通教三
卷三 第 383c 页 T34-0383.png
乘。
问。前言波若密教二乘。又何所据耶。
答。法华信解品云。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
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故知波若密
说一乘。此亦得即是显说一乘。但穷子钝根
不觉知耳。以此推之不应言波若是三乘通
教。又摄大乘论云。波若密说一乘。所以然者。
一切法皆是真如。三乘不离真如。即说一乘
义。但二乘人不觉知耳。又说一切处求人不
可得。若无有人云何分别此是声闻人此缘
觉人此菩萨人耶。以无我同故当知即是密
说一乘也。又三乘人同断惑障。以断惑障。故
即是同一乘也。又古旧义云。波若已会法但
未会人。会法者一切法皆入诸法实相中。皆
入摩诃衍中亦皆入波若中。故云若有实语
摄一切善法者。当知波若是也。故知波若已
会诸行。诸行皆入大乘。但二乘根缘未熟未
堪开会。故言未会人耳。以密会法竟。当知已
是说一乘但未会人。故二乘人不觉知也。
次言净名是抑扬法轮。叹凡夫有反覆。毁声
闻为败根。
评曰。是亦不然。论主释波若魔事
品云。譬如痴犬不从大家求食。从作务者索。
犬者声闻人也。大家者云大乘教也。作务
者小乘经也。净名虽挫之以败根。未及波若
抑之以痴犬。抑扬之言亦为谬说也。又法华
云。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
实以大乘教化。此即指波若为抑扬。非以净
名为褒贬也。又净名具呵大小何故言抑小
扬大。
问曰。虽具呵大小而终叹大乘。故是
抑小扬大。
难曰。终为扬大何故呵大小。既
卷三 第 384a 页 T34-0384.png
云大则非专扬大。此义如释名中广说。第四
法华为一乘教乃应无疑而义亦未善。论解
波若毕定品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作佛。
又闻波若有退。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
若尔不应法华偏明一乘。波若都无此说。又
论云法华是波若异名。不应法华明一乘教
波若未明也。
问。若无五时者宁有五味相生
譬耶。
答。五味与五时义不相应。乃欲證成
反为自害。五时中以波若为第二时。五味中
波若为第四。虽欲曲会云波若即是法华平
等大慧。此乃回文就义非所以也。大经云如
我前于摩诃波若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可
是平等大慧引法华耶。此出人情深非文义
也。又摄大乘论明乘有三。初二乘次大乘
三一乘。一乘最胜何不言三时耶。
又五相
略经明教有三种。第一鹿野为声闻说四谛。
第二为大根说诸法离自性不生不灭。此亦
有上有馀不了义说起诤论处。第三为求一
切乘者。说诸法离自性不生不灭。无上无
馀非诤论处。此经一卷与摄大乘论相应。
何故不依经说三时耶。又无量义经且明三
时。初为声闻说四谛。而八亿诸天来下听
法发菩提心。次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
佛人。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声闻地。次说方
等十二部摩诃波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
劫修行。依此则有三时。今复说无量义亦
是四时。复说法华则为五时。涅槃为六时。
初说人天乘应为七时。何不立七时。不应
偏立四宗定执五教也。又释论云佛于鹿园
卷三 第 384b 页 T34-0384.png
说法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菩萨得一
生补处现身作佛。岂可言鹿园但小乘耶。
又大经云我初成道亦有菩萨已曾问我是甚
深义。即初后皆说涅槃不应言涅槃是渐而
华严是顿。又像法决疑经云或有见我入于
涅槃。或有我是报佛为百千释迦之所围绕。
若尔不应言华严是初成道时顿说至涅槃时
不说。是故渐顿不成也。又释论有二种法
轮。一显示法轮二秘密法轮。显示者如鹿园
说小法五人及八万天得道是也。秘密法轮
者于鹿园说大法。无量人发菩提心。乃至
现身成佛如向所引也。如鹿园有此二事。
以判显密者。一切处皆例然。如在祇洹身
子等见释迦说法。诸菩萨见祇洹舍那说法
徒众充满法界说法界法门。二乘不闻不见
皆其类也。又以四句总贯众经。一始说小
终说大。如鹿园先说小后明大乘。二初大
后小。初成道说华严教。鹿园已去说小教。
三始终俱大。如初后皆说涅槃。四始终俱小。
如释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阿含。
以显密二教及四句不同。岂可局在五时限
以三教。但知如来随缘说法教无定也。
问。
如是等经皆属无方教摄故无过也。
答。无方
之言经论无据不应立之。又不应立无方教。
所以然者。如以大品为第二时。诸馀波若
皆属第二时者。以涅槃为第五时。诸馀常
经皆属第五时。但应以类摄经。不应以无
方收教。若言相生者为次第。不相生者为无
方者。安知八部波若并皆相生耶。又五时
卷三 第 384c 页 T34-0384.png
是相生之言捡既不成。况有不相成为无方
教。又龙树天亲俱以类而分大小。呵梨法
胜以例而开三藏。不应立无方教也。
问。北
地诸地论师明四宗五宗等说。是事云何。
答。此皆影四五时教故作是说耳。五时既不
成四宗自废。又菩提留支此云道希。其亲
翻地论但明半满。留支是地论之宗。即知
半满有本。而依四宗无根。而辄信深不测其
所以也。
问。子虽广弹三教及斥五时。引前
论五文云何会通。龙树传云。智慧日已颓。斯
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外国为
之立庙宗之如佛。楞伽经云。有大德比丘名
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摩耶经
云七百年中有一比丘名曰龙树。灭邪见幢
燃正法炬。以经传而推之理非谬说。若斯言
可领则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流其四体。
如其未晓即寄心靡托。冥若夜游。请为通之
使无毫滞。
答。文异常规义乖旧格。虽欲会
通正恐未可即心。今当为子粗陈纲要。第
一文云波若于十种经中最大者。然捡众经
之极以实相为宗。统群圣之心用妙惠为主。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
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惠契彼
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数
于其间哉。斯二穷得一之原尽重玄之妙。
理无不统教无不摄。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
纳百川。波若盛明斯意论称最大岂虚构
哉。
问。子明大之有以今用何文證之。
答。四
悉檀摄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前三悉檀犹可
卷三 第 385a 页 T34-0385.png
破可坏。第一义悉檀不可破不可坏。最上无
过者此经正明第一义悉檀故。云故说第一
义悉檀故说是经。即知波若盛明实相證初
境大义也。又云前三悉檀皆归第一义。即
知八万法藏为显第一义。波若既正明第一
义。即摄八万法藏。故知最大也。二者龙树
开九十章以明二惠。六十六品明实惠。从无
尽品竟经辨方便惠此二惠是十方三世诸佛
法身父母。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
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此證第二智大
义也。以此二义即于一切经中最大。岂但十
经耶。盖是论主略言十耳。
问。众经且明斯
二。岂独波若将非论主一时揄扬耶。
答。波
若专明此二馀经不尔。又众经明此二者皆
摄入波若中。故前云诸馀善法者谓法华皆
入波若中也。盖是论主理实言之非随情称
叹。
问。馀经明此二摄属波若者。亦应波若
明此二摄属馀经。即馀经为大非独波若。
答。已如前判波若专明此二。又波若初说此
二馀经无此两义。故不得称波若也。古有
大品师谓波若为得道经。此言符论最大之
旨。以一切得道皆由波若故波若最大。此通
上第一文也。第二文明法华是秘密法明二
乘作佛。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故波
若浅而法华深者。诸讲论师虽诵此言多不
体其意旨。故异释纷然。或赞杨波若抑破法
华。或悬信师说不详文意。今断如是种种异
说以龙树论文为正。论云波若非秘密法不
明二乘受记作佛故也。而法华是秘密法明
卷三 第 385b 页 T34-0385.png
阿罗汉受记作佛故也。正据二乘作佛不作
佛故辨秘密非秘密也。
问。波若不明二乘作
佛。何故是显示教。法华明二乘作佛。何故
是秘密教耶。
答。前已释竟。今当广述。波若
但明菩萨是佛因故作佛。二乘非佛因故不
作佛。此义于昔易解故名显示。法华经明二
乘作佛与昔教相违。于昔难解故名秘密。论
主云如用药为药其事即易。用毒为药其事
即难。波若明菩萨作佛如用药为药。不明
二乘作佛如不用毒为药。法华经明二乘作
佛如用毒为药。其义即难解所以为秘也。
问。秘密与显示为深为浅为大为小。
答。总
论此二义即有两途。一者小乘为显示大乘
为秘密。如论第四卷云。佛法有二种一显
示二秘密。显示教中明阿罗汉断烦恼清净。
诸菩萨未断烦恼未清净。即菩萨不及阿罗
汉。故烈罗汉在前而菩萨居后。秘密法中
明诸菩萨得六神通断一切烦恼。智慧清净
超出二乘之上。此文正约小乘浅易为显示。
大乘甚深为秘密。若尔者则波若之与法华
皆明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并属秘密甚
深教摄。即指三藏教为显示也。二者以明义
犹浅为显示。明义甚深为秘密。如第百卷说。
波若但明菩萨作佛者。波若已明佛乘是实
未明二乘作佛者。未开二乘是方便。约此
一义有劣法华。故名波若为浅。法华即明佛
乘是实复开二乘为权。故法华为深也。此
同就大乘中自有浅深。故分显秘二教。
问。
波若未开权显实应是秘密。法华已开权显
卷三 第 385c 页 T34-0385.png
实应属显示。何故不尔耶。
答。若以未了为
秘以了为显者则如所问。但今以浅易为显
示甚深为秘密。故以波若为显示。法华为秘
密。说经因缘中已明此义竟。
问。若波若明
义未了故称显示者。前何故言波若于一切
大乘经最为深大耶。
答。各有其义。所言深
大者据前二义也。后云未了者就未明二乘
作佛也。
问。若法华胜明义已了波若劣明义
未了者。何初言波若胜明义已了。法华劣
明义未了耶。
答。不例也。初辨波若广明实
相等二义故胜。法华不专明二义故法华劣
耳。不言波若明义已了法华明义未了。以判
胜劣。若是法华胜波若劣者正就了不了判
也。
问。汝为自作此判。为义有所求耶。
答。
理数自然何繁今问。作此释竟复见关中僧
睿小品经序。盛判二经优劣将余意同。睿
公言波若照也法华实也。论其穷理尽性夷
明万行则实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无
三则照不如实。是故叹照则波若之功重。
美实即法华之用高。考关中此文深见论意
妙得经旨也。
第三毕定品云。须菩提闻法
华经辨不退。复闻波若中有退。是故问佛。
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佛答皆毕定。毕
定者初心后心一切菩萨皆不退。是故毕定
也。此论意明波若与法华无有优劣。以波若
法华同明一切众生毕定作佛。是故二经无
优劣。既无优劣则二经同名秘密也。
问。此
文与第二文相违云何会通。
答。论主云波若
非一时一会说。以此言推者则前分明退者
卷三 第 386a 页 T34-0386.png
在法华之前。后分不退者在法华之后也。
故两言不相违也。又五不思议中佛最不可
思议。如大经云。或见佛今夜入灭。或十五
日后方始问讯。或一年后方取涅槃。像法
决疑经云。或见今日双树泥洹。或见应生出
家。或见为舍那处莲华藏。或见佛身满于虚
空。若尔者不可定波若前而法华后法华前
而波若后。故适时而闻随机而见也。第五法
华是波若异名者。论云波若不属二乘但属
菩萨。即波若是教菩萨法法华明一乘。亦
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是故波若法华异名
也。又要从二慧父母乃生诸佛。波若既明此
二者则法华明作佛亦同波若。即波若法华
不异但开权一边异波若耳。
问。以波若望法
华既具三义。可得将波若望涅槃亦具三义
以不。
答。亦具三义。例此可知。一者波若正
明境智二义涅槃不正明此义。例法华可知。
以二义故波若胜而涅槃劣也。
问。何以知然。
答。论列十种大经云波若最大。十种经中
有大云经。大云经明佛性常住等。故知波若
胜涅槃劣也。二者波若未明众生有佛性。
例如未明二乘作佛。故波若劣而涅槃胜也。
三者二经无异。波若既与法华同明二乘作
佛亦同明佛性。故二经齐也。又波若唯教菩
萨则涅槃亦然是故无异。
问。波若后分明义
与法华同。明不退何处有同明佛性与涅槃
齐耶。
答。波若文既明一切菩萨不退。即知
皆有佛性。又既与法华齐。法华经中说佛性
即是波若明有佛性也。此略举三文以论同
卷三 第 386b 页 T34-0386.png
异耳不可以局馀义。
问。波若与净名法华同
异云何。
答。净名及波若初分并已显佛乘是
实。但未开二乘是权此处无异。今略明四义
不同也。一者波若广说菩萨行如释论云。今
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也。净名略明菩萨
二种要行。一净佛国土二成就众生。如佛
国土品说净土行。从方便品去破三种人明
成就众生。方便品破凡夫见。故说生死过
患也。叹法身功德令凡夫人入菩萨法门。
次破二乘见明菩萨法门如弟子品说。三破
菩萨大乘见如菩萨品说。凡夫著生死。生
死是凡夫烦恼。二乘滞涅槃。涅槃是二乘烦
恼。菩萨著佛道。佛道是大乘烦恼。故破此三
种人皆悟不凡不圣不小不大不二法门。然
后以权实二智适化。无方随缘益物。净名大
致为如此也。
问。净名经何故明成就众生净
佛国土耶。
答。释论云。菩萨得无生忍已后
无有馀事。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净名既
得无生故今行斯二事。又适化不同不须问
也。净名破三种人令入菩萨法门。此三种
人即是五乘人。破凡夫谓人天乘也。次破声
闻即二乘人。破菩萨即大乘人。破五乘人令
入菩萨法门。与法华会五乘归一何异答
显实与法华同未开权与法华异。
问。云何显
实同。云何未开权异。
答。破三种人显菩萨法
门甚深微妙无碍无方。法华亦明菩萨法门
甚深微妙究竟真实。是故同也。但虽破三种
人明其是有所得。未明五乘皆是方便。是故
异法华也。又三异一同。三异者一者未开三
卷三 第 386c 页 T34-0386.png
是方便。二未会三归一。三未废三立一也。
一同者净名呵大小乘法华亦破三乘异执故
言同也。
问。二种破义有异不应言同。净名
破其有所得义。法华破其执五乘异义。何
得言同。
答。此义即两经有异。但法华破执。
破执必是有所得。今取同是有所得。是故被
破。所以言同也。
问。但净名显实与法华同。
波若显实亦与法华同。
答。一切大乘经明道
无异。即显实皆同。但波若净名之时二乘根
缘未熟故未得开权。至法华时二乘根缘始
熟故方得开权耳。不可言未开权故亦未显
实。波若净名辨菩萨无碍之道究竟无馀。
法华辨菩萨行复何能过此耶。
问。以何文波
若净名已显实耶。
答。法华信解品云一切诸
佛所有秘藏。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
我说斯真要。岂非指波若为秘藏真实法耶。
问。净名波若未明三界外事。如未辨五百
由旬。显实云何无异。
答。若以五百由旬为
界外者。大品明四百由旬宁非界外耶。又
华严涅槃诸大乘经无有分明文辨三界内外
事。但胜鬘分明说耳。可言华严涅槃未明界
外事耶。
问。法华明罗汉受记作佛。即是明
界外事。净名大品亦尔耶。
答。释论解大品
往生品。云菩萨从一佛土至一佛土。至一佛
土者此是出三界外净土。云何言不明界外
事耶。又明菩萨舍肉身受法性生身。二乘
亦尔。岂非明界外事耶。又大品净名未明界
外事者。为未得开权故。若分明说界外事。
则辨罗汉生处。便是开权。此时根缘未堪
卷三 第 387a 页 T34-0387.png
故不说。但直明三界外净土菩萨往生。则
菩萨利根悬得领解。二乘根钝故不知界外
更受生身。又难若言净名大品未明二乘作
佛亦未显实者。华严云大药王树根不生二
处。谓深水火坑。既言二乘不生菩提心。若
尔华严应未显实也。又华严法界品明二乘
未入法界。法华已明入一乘。然一乘法界是
异名耳。岂可言华严未明二乘作佛。故显实
亦未足耶。
问。何故华严未明二乘作佛耶。
答。华严多是初成道时。二乘根缘未熟故说
其未得成佛。如净名大品之时二乘根缘未
熟故未开权。诸菩萨道缘已熟故已显实也。
不可言未开权故亦不显实矣。二者大品令
二乘人口自说菩萨行密教二乘。净名经令
菩萨人说菩萨行密教二乘。密教二乘不出
自他两门。故二经为异。三者密教二乘复有
二门。一佛自密教即大品付财也。二菩萨密
教谓净名等也。四者密教二乘者。二乘有二
病。一者住著空有。故大经云二乘人名有所
得。波若多破其住著之心。辨无住无得。睿
师释论序云。知滞有之为患故波若为之照
即其事也。二者二乘人不能知无方无碍之
用。净名等经正辨菩萨无方无碍之用。菩萨
体无碍法。故心有无碍慧身有无碍通。口具
无碍辩以密斥二乘。令悄鄙小心欣慕大智。
此皆大判耳。
问。大品法华涅槃华严四经同
明因果。因果何异。
答。大品因果者释论云。
佛于三藏中为诸声闻说种种法未说菩萨
行。今欲为诸菩萨说菩萨行故说波若。中论
卷三 第 387b 页 T34-0387.png
云先于声闻法中说生灭十二因缘。次为菩
萨说无生灭十二因缘。以二论详之。三藏望
波若即是开生灭无生灭二种义。以菩萨行
无生灭因故得不断不常果。无生灭因即是
波若。不断不常果即是萨婆若。故经云以不
住法住波若中。以无所舍行檀等六度。不生
故具足三十七品等。所以睿师云。启彰玄门
以不住为始。妙归三慧无得为终。不住为始
谓行不住因。无得为终即是得无所得果。
适化当时即便取悟也。波若因果大宗若斯。
法华因果者此经正开权显实。故辨因明果。
可谓融会今昔结束始终。总序释迦一化之
大意也。一期出世教门虽多不出权实二智
真应两身。初则开权显实。明三乘为方便一
乘为真实。故破昔三因三果。明今日一因一
果。以因无别感唯有一因。果无异酬唯有一
果。时众虽知唯有一因无有异因。唯有一果
无有异果。未知一果为同昔果。为异昔果。
是故次辨开近显远。近谓如来应迹。远即常
住法身。但昔方便说近以覆远。今开近显远。
近远既彰则本迹义显。本迹义显故成一果
义。果义既成一因始立。是故此经正明一因
一果。法华之会闻便领悟也。次明涅槃辨因
果者。依寿量品明诸子有二种。一不失心二
失心。不失心子闻波若法华皆得领解。馀失
心子不肯服药。保执昔无常教。是以如来唱
灭。因此广破无常病逗以常药。正以佛性为
因涅槃为果。
问。此经正明常无常今昔开
覆。何故以佛性为因涅槃为果耶。
答。为释
卷三 第 387c 页 T34-0387.png
成常无常意故明佛性为因涅槃为果。如来
之身所以常者良由本有佛性。见佛性故。所
以为常故纯陀品云。未见佛性名为无常。见
佛性故常恒无变。故佛性之因涅槃之果更
无有异。隐名佛性显名涅槃。亦隐名如来藏
显则成法身。又隐则为因显则为果。然佛性
未曾隐显。约众生不了故名为隐。若得了悟
自为显也。
问。佛性为因涅槃为果为释成常
无常义。三宝一体异体复释何义耶。
答。亦
释成常无常义及因果义。昔三宝异体。是故
无常。今三宝一体。所以常住。故长寿品末
云。如汝父母各各异。故知是故无常。以三
宝不异所以常住也。以三宝一体故果义则
成。果义既成因义便显。所以复是释成因果。
问。然作此释者与旧何异。
答。涅槃明常者
此是对治悉且。非究竟说。大经云诸优婆
塞常乐观察诸对治门。谓常无常乃至我无
我。昔破邪常故说无常。今斥无常是故说常。
然如来身未曾常与无常。常无常方便用具
足。三宝未曾一体异体。一体异体方便具足。
涅槃正宗大意如此。其中一化教门有未了
者并皆融会。故涅槃亦名开秘密藏经也。
问。法华中三根声闻皆得领悟。何故三脩沙
门至涅槃时犹执苦无常耶。
答。以是义故开
失心子不失心子。不失心是利根人。闻初段
开三显一后章开近显远。皆得领悟。馀失心
子闻而不解。故至涅槃方得悟也。
问。身子等
昔有二执。一执三乘异二执佛无常。闻法华
教二执皆除即便领悟。失心子至涅槃时犹
卷三 第 388a 页 T34-0388.png
具二执。则涅槃教起应破三乘异执复破无
常执也。
答。事如所问。明佛常住即破无常
执。明同一佛性破三乘异执。二病既消即便
领解。
问。法华破二执有二段经文。涅槃破
二执复云何耶。
答。法华离破故开二门。涅
槃合破但有一段。何以知之。开宗即辨常
便说佛性。故知合破也。以根性不同取悟非
一。法华离破未解至涅槃合说便解。又法华
广明一乘广破异执。略明常义略破无常执。
涅槃广破无常执略破异执。以取悟不同故
广略互显。华严明因果者前已释竟。此经
但为菩萨广开舍那能化所化二种因果法
门。皆是无方无碍。任道平正无所斥夺究竟
圆满。望前诸教谓根本法轮。所以明根本法
轮者。三世诸佛出世唯应为菩萨直说。究竟
之因圆满之果。菩萨行此因故直趣佛果。故
名根本法轮。但为众生薄福钝根不堪受此
法。是故方便息于大化种种杂说。或前小后
大或始三终一或先无常后常。皆是释迦屈
曲为缘。故深隐说法。若任道而言唯应有华
严教也。
问。四经同明因果。何故涅槃具明
缘正两因缘正两果。缘因即因与因因。缘果
即果与果果等五性之义。而馀经不明此耶。
答。受悟不同故圣教非一。如华严开世心
十地等因及依正二果。而馀教不作此说。故
知逗缘不同也。
问。何故馀经不逗缘说此法
耶。
答。大品法华是合明义。涅槃是开明义。
所以合明义者。大品直明无所住因无所
得果。破众生有所得心即便了悟。不须别
卷三 第 388b 页 T34-0388.png
开缘正因果也。法华直破异因异果明一
因一果。众生即得了悟。亦不开缘正因果。
大经为钝根众生闻上合说未悟故。广开缘
正两因两果始得领解也。以根缘宜。闻合
以取悟则为之合。应闻开以受道故为之开
也。
问。就大品法华华严亦有缘正文以不。
答。傍有此义。释论解方便品云。波若为种子
是正因。五度等为水是缘因。能生菩提果树。
又大品已有明佛性义。亦有缘正因义也。法
华中明众生有佛性即正因。万行等是缘因。
华严中正法性起文云。微尘中有一经卷。
经卷中广说一切事。此即是众生身中有佛
性。破微尘出经卷。即是除烦恼见佛性也。
佛性既是正因。诸菩萨修行三十心十地等
即是缘因也。
问。若皆有缘正二因者。云何
有四经之异。
答。但众经皆有傍正二义。波
若广破有所得明无依无得为正宗。佛性一
乘为其傍义。法华广明一因一果为其正宗。
无所得及佛性为其傍义。涅槃广明佛性常
住。为斥无常之病为其正宗。一乘及无所得
为其傍义。又众经逗缘不同互相开避。波若
已广明无所得实相故法华不明之。未广说
一乘因果。故广明之。法华已明一乘因果故
涅槃不广明之。未广明佛性常住。故广说之。
又唯是一道三义说之。无境不照义故名波
若。真极无二义称为妙法华。常恒不变义目
为涅槃。又在菩萨心故名波若。在佛心故名
萨波若。具在佛菩萨心故名一乘又须领。众
经显道无异而作异名说之。如大品作波若
卷三 第 388c 页 T34-0388.png
之名。不作一乘及佛性之目。法华作一乘之
名。不作波若佛性之称。乃至涅槃亦然。
问。
何以知然。
答。法华无佛性文。而天亲释法
华论有七处明佛性。故知一乘是佛性异名。
谓论主知名虽异而体是同。故就法华中明
有佛性义浅识之流迷名丧实。闻名异故谓
实亦异。便言一乘非是佛性。又释论云若如
法观佛波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
异。故知波若是涅槃异名佛性别称。但随
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如将息病人以一种
食作诸异味。又随义说譬喻之一金作诸异
器。以此推之不得局以五时限之四教也。譬
喻义后当广说之也。
法华玄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