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隋-吉藏卷二

卷二 第 371c 页


法华玄论卷第二

胡吉藏撰

第三释名。

具存梵本应云萨达磨分陀利修
多罗。竺法护公翻为正法莲华。罗什改正为
妙馀依旧经。远公双用二说。加以多名谓真
法好法等也。

评曰。什公改正为妙者必应有
深致。今当试论之。正以对邪受称妙以形粗
得名。以九十六术为邪五乘之法为正。斯则
正名劣也。五乘虽正犹未妙极。唯有一乘
最为无上。则妙名为胜。故改前翻用后译也。
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胜二乘也。于诸世
间为无有上出人天乘也。故对彼粗乘以佛
乘为妙矣。

问。妙有几种。

答。略明二义一相待
妙二绝待妙。相待妙者待粗说妙。绝待妙者
非粗非妙不知何以字之。故强名为妙。

问。
何故立斯二妙。

答。至人善巧一往对粗说妙。
卷二 第 372a 页 T34-0372.png
封执名者谓道乃非粗理应是妙。是故次云
待粗说妙未是好妙。所以然者虽复绝粗犹
未绝妙。若非粗非妙粗妙两绝乃名为妙也。
绝待之目起自于斯。观公经序云。寄花宣微
而道玄像表。称之为妙而体绝精粗。颂曰是
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二乘所以息虑补处
所以绝望。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评曰。观公冥
同今意也。难曰。详此释者唯明果妙。乘通因
果者不应偏执。答以理言之唯果妙耳。因乘
未极则非妙也。但因学果行故随分说妙耳。
有人但以因乘为妙者未究妙源也。

次明二
妙一开三显一以明妙。二开近显远以辨妙。
此是一经之宗领。故就此以明妙即释第二
法字也。就二中初总论十对次别详因果。此
义若成则名为妙。如其不成便非妙也。


论十对者。

问。此言妙者。佛果为是常故言
妙。为未是常故言妙。

答。光宅云公言。犹
是无常。所以然者教有五时。唯第五涅槃是
常住教。四时皆无常。法华是第四时教。是
故佛身犹是无常。又此经自说无常如下文
言。复倍上数虽复称久终自有限。故知无常。
又药草品云终归于空。终归于空者既是无
常终入无馀也。

问。既是无常为是了义为不
了义。

答。此经明一乘了义辨无常不了。故
亦了亦不了也。

评曰。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
相。开二种方便示二种真实。二方便者谓乘
方便身方便。二真实者谓乘真实身真实。若
尔前开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既是实说
名为了义。后开身方便身真实。云何未是实
卷二 第 372b 页 T34-0372.png
说为不了义。若同是方便真实。以后为不
了义则前亦应然。又同是方便真实。以前为
了以后为不了。亦应以后为了以前为不了
也。又同是方便真实。以前为了以后为不了。
则前分是满教后分为半教。前分为深后分
为浅。有颠倒过也。今所明者依佛口说。初段
明乘之权实后段明身之权实。乘之权实谓
究竟乘。身之权实名究竟身。若言乘权实为
究竟身权实不究竟。是人但信初分经不信
后分经。故信不具足。大经云于十二部中唯
信六部不信六部。斯言验矣。

第二明因果
义。旧云初开三显一以明因。次开近显远
以辨果。依旧判者因亦满亦半。果则唯半不
满。明会三归一故一乘究竟为因满。但明缘
因未辨正因。故因不满。明果虽有近远之异
皆是无常故唯半不满也。

评曰。此释二失。一
者云初段明因后章辨果。是义不然。昔明因
三果三今辨因一果一。何得开三显一但明
因耶。若今日明一唯是因者则昔明三乘事
亦应然。又明今一佛果乘究竟。明昔三因三
果皆不究竟。正引物果一。云何乃明因耶。此
义文中已说。二者若言初段明因了后章辨
果未了。即因胜而果劣因深而果浅。是义不
然。又因异声闻果同罗汉。所以然者会三归
一故因异声闻。犹是无常故果同阿罗汉。又
以今一因感无常之果。亦应以昔二因招常
住之报。不可以三乘因得常住果者。亦不可
以一乘因得无常果。又因满果半则因非果
因果非因果。故非因果义也。今所明者对破
卷二 第 372c 页 T34-0372.png
二失以明二得。初段开三显一。一者通因果。
故昔则有因三果三。今则有因一果一也。二
者此经辨究竟之因圆满之果。会三归一之
因。因名满因。开近显远之果。果名圜果。故
因名果因果名因果也。又因具二因故因满。
一者正因谓佛性。二者缘因即万善如前说
也。果具二果一迹身果二法身果也。

第三
辨三德。初段经明权实二智即是般若。后段
辨本迹名为法身。此二无累称为解脱。是
故斯经三德斯备故名为常。

问。大经可有三德
此经云何亦明三德耶。

答。此经明一佛乘因
一佛乘果。一佛乘因因具万行。一佛乘果果
具三德。二乘之因因不具万行。二乘之果果
不备三德。若果不备三德则果不异二乘。因
不具万行因不异二乘耳。岂可然乎。

问。何以
知初段明般若后段辨法身。

答。般若是口密
法身是身密。如四相品说。前明智之权实故
是般若。后辨身之本迹故宜明法身。解脱
者斯二无累即解脱也。

第四对二缘。初辨
智之权实对声闻说。今明身之本迹对菩萨
说。对声闻说。身子为小中之极。大小交接
故反小以归大。对菩萨说弥勒为因行之极。
与法身相邻故反因无常令證果常。若法
身犹是无常。则因果同位。因人复何所学耶。
又因亦无常果亦无常。则因位之人能测果
德。慈氏复何所疑耶。今所明者前对小人说
大令小归大。今对无常人说常令无常人證
常。又小劣而大胜故说大。以引小令小慕大。
无常劣而常胜故。说常以引无常。令无常者
卷二 第 373a 页 T34-0373.png
以慕常。故有二教二缘两段差别。若法身无
常者教无引缘之能。缘无欣教之理也。


五明双治。初段明一乘。异昔三乘。故以三
为病一为药以一斥三。后章明今常。异昔无
常。常为药无常为病以常斥无常。故有今昔
药病相治也。若后段犹明无常者。但有前治
无后治也。则前病得消后痾不遣也。

问。明果
亦异昔也。昔明八十或七百僧祇。今云复倍
上数。岂非异耶。

答。虽言复倍终是无常。但
短长为异耳。若终是无常终无后治也。若言
昔是短无常今是长无常。终是无常者。亦应
昔日粗三今日妙三。终有三也。若三一相对
昔三合不三。亦应常无常相对昔无常今不
无常也。

第六举二地。对两生死。前会三归
一则免于二地。人天乘入一乘故离凡夫地。声
闻缘觉入一乘故离二乘地。离凡圣二地故发
菩提心。渐渐修行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乃至等觉。此则因义圆满也。果若犹是
无常则未免二死。若未免二死则未度五百
由旬。若已度五百则已免无常。又若果未免
二死则果未圆。若果未圆则十地因亦不满。
辨因之义亦不成也。今所明者。初段令一
切众生离凡夫二乘之地发菩提心。乃至修
行菩萨行至乎等觉。后章明果永除五住。
具倾二死故果义圆。以因满果圆斯经究竟。

第七明二妙。初段明一妙后段明常妙。
初段明一妙者以道无有二故名为一。如华
严云。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但一道有
二种。一者无九十六种之异故言一。二者无
卷二 第 373b 页 T34-0373.png
五乘之异故言一。无此二种故言一道。以不
一故则便乖道。名之为粗。道无二故称之为
妙。故初段正示一切众生一道清净也。第
二段示一道是常者。虽知一道清净但未知
一道为常无常。故次明一道是常。以道是
常所以为妙。如来是證一道之人。以道常
故诸佛亦常。以道妙故体道之人亦妙。以
道一故体道之人亦一。故十方诸佛同一法
身。所以然者。非道既是无常。道亦无常者。
道与非道竟何异耶。若如由来说者。但有一
妙无有常妙。妙义不足故不名妙法华也。又
一道是常故一可称妙。由来明一犹是无常。
故一亦非妙。若尔非但无常妙。亦无一妙。
既无二妙但有二粗。今明唯一正道。随义说
之。以至极无二故名为一。体非生灭所以是
常也。

第八明三引。释迦一化始终凡有三
引。法华之前谓引邪归正。佛未出世有二种
邪法。一者九十六术出家外道。二者一切世
俗在家众生。此二种虽异并非佛法故名为
邪。如来出世引此二邪归五乘正法。此二种
人中有无闻非法者。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有三乘根性者以三乘法而化度之。故引此
二邪归五乘之正。二者引异归同。法华之
前虽免二邪仍执五异。是故引于五异归乎
一乘。即初段意也。第三引因归果。五乘虽
入一乘犹是因位。故引因归果令證法身。如
声闻领解明十信之始。弥勒疑除辨十地之
终。引此始终二因归如来究竟法身之果。此
三引无教不收无义不尽。非止局释迦乃贯
卷二 第 373c 页 T34-0373.png
通诸佛。已以三引究竟故名圆满之经。即
是了义常住。又三引究竟。是故下品明多人
得道。自法华之前但有初引未有二引。故得
道者少也。若后段犹明无常。但有二引无有
三引。又但有引声闻无有引菩萨。以声闻
不信一今令入一。故引声闻。菩萨与佛同是
无常。云何引菩萨耶。又亦不得引声闻。所以
然者。诸佛及弟子声闻缘觉众皆是无常身。
云何得引之。又佛若无常令二乘人而起退
心不复求佛。又三乘犹是无常名为半字。
大经云为声闻说半字。此经正教菩萨。云
何说半字耶。

问。三引究竟何故复说涅槃。

答。
诸子有二种一不失心二者失心。不失心
子闻三引究竟皆得领悟。馀失心子闻三引
不悟。故方便唱灭为说涅槃方得受道也。
若尔涅槃最为钝根人说。

问。涅槃为钝根人
说者应浅耶。

答。教非浅也。但于缘悟故转势
说之。如犹是一药。不失心者前服失心者
后服。犹是一正道。利者前悟钝者后悟。涅槃
法华更无异也。

问。涅槃为最钝根人说者何
得经云为人中象王迦叶说耶。

答。须识二缘。
一历教不悟缘。从见佛初生乃至闻法华不
悟者名历教不悟缘。此是最钝根人。至涅
槃方悟也。二者前已得悟今至涅槃更复进
悟。如迦叶等大利根人。为此人故说涅槃也。
又有根缘不闻前教直闻涅槃。即具足识如
来究竟因果名大利根人。

问。历闻前教得悟
何故是钝。直闻涅槃领解云何为利。

答。历闻
诸教从小至大从浅入深。故为钝。直闻究
卷二 第 374a 页 T34-0374.png
竟而悟名为利根也。

第九辨三轮义。初段
开三显一谓教权实名说法轮。次章辨开近
显远名神通轮。说法轮谓始终一切教。一
切教虽多不出权实。五乘即权教一乘即实
教。昔则开一为五今收五归一也。神通轮谓
始终一切身一切身虽多不出本迹身。始生
终灭前凡后圣名为迹身。无始无终不生不
灭名为本身。昔则以本垂迹故隐本为显迹。
今则以迹显本废迹而明本也。他心轮者通
贯二教二身也。

问。法华之前亦有三轮义不。

答亦有三轮。但说法轮未开教之权实。神
通轮未开身之本迹。今始俱开故与昔异也。

第十明二说。一者直说。二释疑成前说。直
说者初段明无九十六种之邪异。亦无五乘
之正异。三世诸佛唯有一道也。第二段成
前说者。道虽无二若犹是无常。还同九十六
种道。亦还同五乘之道。不名一道。今明九
十六道自是无常道。今明一道是常道。五乘
之道谓无常道一乘之道方是常道。故举常
道成前一道也。

次别明因妙义。旧云此经
但明缘因成佛未明佛性正因。故因亦未妙。
评曰。前已略说。此事不轻今当广说。此经对
粗言妙形三辨一。昔有三乘则有三性。今唯
一乘则唯一性。盖是数之然也。若乘一而性
三盖是数不然也。今请难之。若乘一而性
三者性既有三。则众生或有成佛或有不成。
所以然者有于三性无有一性。是故或成或
不成。若尔者何得经云一豪之善皆成佛耶。
又若今无一乘性而成佛者。昔应无三乘性
卷二 第 374b 页 T34-0374.png
而成三乘也。又昔有三性有成三之理。今无
一性无成一理。又无一乘性而成一者。等
无三性何不成三。又至法华虽明一乘犹有
三性者。则乘一而性三。若乘一而性三。则
昔乘三而性一。不可乘三性一岂得乘一性
三。又乘一性三即事相违。智人不信。譬如唯
成一味复云乳有五性。乳有五性者岂唯成
一味。若成一味云何复说性五。微识盐梅
少异木石。不说此言言尚不成。义何犹立。
若言今教无有三乘性。异昔有三性者。亦应
今教有一性。异昔无一性。盖亦是数然也。
若言今明无三性复明无一性者。既无三性
不成三乘。若无一性何犹成一。若言佛不
说有一乘性复不明无性。但覆相说一乘成
佛者。此无成佛因缘。何由得成佛。夫论成佛
者必有其义。众生有作佛理可成佛耳。不
明有理无理何由成耶。譬如不论黄石有金
无金而忽令人炉冶。事所未闻。

问。此经下
云人天两足尊知法常无性。既言无性岂得
说一乘性耶。

答。此明破性执耳。又破外道
及小乘人因中有性义。若如大经佛性之性
岂得言无耶。又难曰。既其无性亦无别佛
种异三乘种。今遂有别种异五乘种。何故
无别性异三性耶。若言万行为种无有性者。
此之万行既无有性何必成佛。又一行无佛
万行亦无佛。万行既成佛者一行亦无何不
成耶。龙树云泥中无瓶而出瓶者。指端无车
马饮食何不出耶。又若言恐昔我执未除故
不说佛性者。何不畏今不得成佛而说有性。
卷二 第 374c 页 T34-0374.png
不应观前则怯望后便勇。以众事推之必知。
应明佛性又应说佛性。所以然者。佛性是佛
乘本。由有佛性故假缘显之。而但明缘因不
说本性。则舍本攀条为不黠也。又天亲释金
刚般若已明佛性。况法华而不说。又成道五
年说如来藏经明有佛性。况法华未明。若
言此非次第教故不应引之。可言金刚般若
复是无方说耶。若言天亲等不足信者。五时
是慧观所制。四宗是光统著述。何由则受。
逆圣顺凡良所未喻。若言无文佛性之说故
不用者。涅槃华严无梨耶之文则涅槃华严
应未明八识。故不可即就一经令备一切教。
则唯有一部八方何施。以有佛性故修行成
佛。是故为妙。若无佛性则不成佛故非妙也。

次别论寿量。旧云从大品至法华皆无常。
汝以何义證法华常耶。

评曰。今以三證。一法
华前经證。婆数作金刚般若论云。三相异体
故离彼三相是如来。此明生住灭三相与法身
异体。离彼三相是如来一法身。则知金刚般
若已明常义。况法华在后而是无常。若法华
在后而是无常者。则般若为胜法华劣也。大
品常啼品云。诸佛色身有来去法身无来去。
则明法身是常。况法华耶。小品经分明辨法
身不可迁灭与大品同意。第三净名经云佛
身无漏诸满已尽。佛身无为不随诸数。此
二句具足解如来常身。

问。此二云何具辨法
身。

答。佛身无漏者子结断也。佛身无为不
堕诸数者果缚断也。子果既断岂非常耶。
又佛身无漏故异凡夫身。佛身无为异二乘
卷二 第 375a 页 T34-0375.png
无常身。是故佛身常恒无有变易。又佛身无
漏五住皆倾。佛身无为二死俱离。此异菩萨
身。菩萨从初发意至金刚已还。一念无明未
断犹名诸漏无常。苦报犹在不名无为。佛已
离之故是常也。又佛身无漏不可为有。佛身
无为不可言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法身故
名为常。若是二边则名无常也。又佛身无漏
即是解脱。佛身无为谓法身般若。但点虽有
三不出得离以具三德。是故名常。又佛身
无漏名之为空。佛身无为名为不空。故大涅
槃具空不空义。即是常也。净名尚辨法身是
常。况法华耶。又净名云诸仁者此身无常当
乐佛身。既言此身无常当乐佛身。佛身犹是
无常与己身同何所乐哉。

问。净名序说明常
耳。而未是经正宗也。

答。此是愚人问也。领
是净名所说皆是净名经宗。云何言非正宗
耶。故肇师云。始自净土终讫供养其文虽殊
不思议一也。又既非经宗即与宗相害云何
说耶。又净名有二处四会。二处者一庵园
处二方丈处。四会者佛国品庵园初会。方
便品方丈初会。问疾以去方丈重会。菩萨行
品以去庵园重会。若尔方便品是室内说之
云何言非经正宗耶。又若净名经序与正说
相违。则馀一切经悉应然也。又子夏之序诗
元凯之序传皆应乖正经也。次引法华文證
三说三领解以明之。方便品明一种说。一
广辨教之权实二略明身之本迹。如云唯有
一乘法谓实教也。方便说三乘谓权教也。我
始坐道场谓迹身也。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
卷二 第 375b 页 T34-0375.png
法谓本身也。身子还领二事。初文领解教之
权实。次云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
法轮。亦以方便说。此领身本迹也。既言从
生出家是方便迹身者。则不生不灭为实身
也。既以生灭为迹身。迹身是无常无生灭为
本身。本身则常斯一说一领也。次譬喻品明
三车为权教一车为实教。如来已离因果诸
患具一切德。谓法身也。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谓迹身也。又云是时长者在门外立谓法身
也。惊入火宅谓迹身也。迹身在三界八相成
道故有生灭。本身出三界外故是无生灭也。
信解品还领二事。一使谓实教也二使谓权
教也。长者严饰谓本身也。脱珍御服著弊垢
衣垂迹身也。

问。此明本迹诚如所言。云何用
此證常无常。

答。今请问。长者眷属围绕为是
法身为是应身。若是法身云何而有眷属围
绕。出内取与复云何言中止一城。是释迦应
身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复喻何身耶。今所明
者长者严饰即舍那身。出内取与谓舍那教。
若尔舍那形教蕴在法华之中。法华教岂不说
常耶。复云何言是半字耶。若法华是无常半
字教者。舍那佛教义亦应然。

问。此中何处有
法身常文。

答。中止一城既是应身。中止之前
即是法身。故以法身垂舍那之迹。则法身是
常也。

问。释迦教中何处有三身文。

答。像法决
疑经云或见我身为舍那。为百千释迦围绕。
或见我身满虚空即法身。或见丈六即应身
也。

问。但应领解二身。何故此经领解三身
耶。

答。此经领解一化始终故具领三身。三
卷二 第 375c 页 T34-0375.png
身别自有科。第三周亦具二事。教权实易
知。如云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此即明身
之本迹也。领解中略而不陈例上可解。

问。
若尔三周具明形教寿量。何繁说耶。

答。二周
教广身略后周身广教略也。又初周举二身
为成二教。后周举二教为成二身。次就二
涅槃證即是。略释涅槃义就大小涅槃凡有
三异。一者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二断
三界内外惑异。三者具众德不具众德异。
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者。方便品云我设
是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是亦非真
灭。此明昔方便涅槃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
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此明今教真
实涅槃。

问。此二涅槃有何异耶。

答。文中已明
竟也。但有人谓此为一乘文非涅槃也。今明
不然。经文正对小涅槃明大涅槃。小涅槃为
方便大涅槃为真实。故前句明非真实后句
明真灭。

问。此二涅槃云何开权实耶。

答。如经
自说小乘人灭烦恼故名小涅槃。大乘中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名大涅槃也。

问。
灭烦恼何故名小。本来寂灭云何名大。

答。
小乘不知烦恼及身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故
见有烦恼生今欲灭之。是生灭观故名为小。
大乘人知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以无生
灭观故名大涅槃也。

问。以何亦證小乘人不
知本不生今不灭耶。

答。即前文为明据义可
知也。又释论云。大乘空门者。谓一切法自
性空自相空。小乘空门者即折法明空。摄
大乘论云小乘人不知诸法性空。故不得法
卷二 第 376a 页 T34-0376.png
无我真如也。又净名经云。佛为增上慢人
说断三毒名为涅槃。若无增上慢佛说三毒
即是涅槃。三毒即是涅槃者。三毒本不生今
不灭。岂非即是涅槃耶。又法华论释二乘与
一乘有无义。明无有二乘涅槃唯有如来大
涅槃。故知此经辨涅槃与小乘异。若尔身
岂同昔耶。第二明小乘涅槃与大乘涅槃异
者。譬喻品小乘人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
未得一切解脱。三界子果名为虚妄。二乘脱
之名得解脱。一切解脱者三界内外一切子
果并皆离之名一切解脱。故大小涅槃短长
义异也。

问。小乘灭三界子缚名有馀。灭三界
果缚名无馀。大乘复云何。

答。灭三界内外一
切子缚尽名有馀。灭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尽
名无馀。

问。小乘先得有馀后入无馀。大乘
云何。

答。即一时也。障佛无明既断无常苦
报即净。故二涅槃一时也。出摄大乘论也。
第三明大小涅槃异者小乘涅槃不具众德。
大乘涅槃具足众德。如信解品云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小乘涅槃
无身无智故名为空。唯有法无人故名为空。
大涅槃者具足身智及以人法。故信解品云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此文含一切义。无漏
故谓解脱德。无为故具法身般若德。无漏无
为即是法也。诸法之王即是人。故知如来
之身无漏无为即是涅槃人法具足。信解品
未具释此义也。又譬喻品明如来涅槃异二
乘涅槃。义如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此明大小二灭异。即是
卷二 第 376b 页 T34-0376.png
果果异也。又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
诸佛禅定解脱娱乐之具。此明佛众德异。二
乘德即果义异。

问。大经何故先明果后辨果
果。法华文前明果果后辨果耶。

答。摄大乘论
明佛二果与法华同。而两经异者。法华为小
乘人保灭为正。欲以大灭代小灭。如以大车
代小车。故先明大灭。小乘人不以馀德为贵
后明馀德也。大经云欲叹涅槃故铭涅槃是
果中之果居最后也。又此二实无前后。但约
义分之耳。

问。举二涅槃异欲何所明耶。

答。欲
例显二身异也。大小二涅槃既异。大小二法
身亦异。小乘五分法身是生灭无常身。大乘
法身谓无生灭常身也。若此经明法身犹是
无常者。亦应此经明涅槃不异小乘也。

问。此
经明涅槃与昔不异。何以知然。此经明佛既
是无常终入无馀与小乘同也。又初品云佛
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故知与小乘不异。


曰。此是大事宜请详定。前引方便品及譬喻
品。佛口自说大小二涅槃为异。何故违反佛
语而言不异。如此即是无信人也。又难曰。
若大小二乘同一涅槃则因异而果同。是事
不然。又大小乘本期在果。在果既同何须因
异。今所明者二因异故二果亦异。无复异因
终归一因。无复异果终归一果。

问。此经云佛
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此是小乘灰断涅槃。
云何言是大乘涅槃耶。

答。言薪尽火灭者感
以为薪应以为火。故感尽而应息耳。

问。何
以知然。

答。寿量品云以方便力故说有灭不
灭。岂同二乘灰身灭智云如薪尽火灭耶。又
卷二 第 376c 页 T34-0376.png
感尽应必灭。盖是数之然也。大经云诸佛法
尔有为亦然。

问。有人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
灭相。此明一乘寂灭三乘之相。汝今何故
以配涅槃耶。

答。此是人情义耳非佛义也。佛
经前偈明非真灭后偈辨真灭。云何将配一
乘义耶。若以此文明一乘无三相者。前文应
云三乘非真灭。不应言涅槃非真灭也。

问。今
正明三乘一乘云何乃解涅槃耶。

答。正以涅
槃异故分三乘一乘异耳。良由一乘涅槃是
真灭三乘涅槃非真灭。故一乘是真乘三乘
非真乘耳。若不以涅槃异以简三一者。复用
何物简耶。讲经者多迷此处希熟观文也。复
有人言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者。初段开
三显一。未得说言宝所涅槃。故且用大品
实相涅槃故云本来寂灭耳。

评曰。是亦不然。
若摄大乘及地论正明自性清净为大乘涅
槃。即是今文本来寂灭相也。彼论既释究
竟涅槃。则知法华辨圆极真灭。

问。众人何
故皆暗而子独明乎。

答。初释以五时局。后解
将二段判。不细寻文故失其妙旨也。次引
关河旧说以證常无常义。昔竺法护翻旧法
华犹未见判其宗旨。自罗什所译新本长安
僧睿法师亲对翻之。其法华序云。以寿无
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分身无数万形不足
以异其体。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
不实。普贤显其无来。多宝證其不灭。

评曰。睿
公亲承罗什制斯序者。即明常其明證。盖是
法华宗本不得不依之矣。次河西道朗对翻
涅槃。其人亦者法华统略明说法华经凡有
卷二 第 377a 页 T34-0377.png
五意。第四意云。为明法身真化不异存没理
一如多宝品说。而群生不解为显此义故说
斯经。又云多宝塔现明法身常存。寿量品明
与大虚齐量。

评曰。道朗著涅槃疏世盛行之。
其所解法华理非谬说。明常之旨还符睿公。
道场慧观云。同往之三会便归一乘之始也。
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神则明
本。故迹无常而本常。

评曰。还同睿公义也。次
注法华云。非存亡之数曰寿。出脩夭之限称
量。明法身非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
不以伽耶而成佛百年为期颐也。

评曰。注释
犹是明常而意极清玄也。何者既云非存非
亡。即是不生不灭不修不夭非常无常。与涅
槃经明法身绝百非不异也。次竺道生云。夫
色身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也。形既不实
岂有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
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
有处不在者。于众生然耳。佛不尔也。是以极
决长寿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
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长短斯亡长短斯存
焉。

评曰。道朗僧睿但明常义耳。生公注经明
非常非无常义也。常无常皆是斥病对治悉
檀耳。第一义悉檀即是法身。法身岂常无常
等五句可取耶。

问。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终归于空。岂非终入无馀舍无常身
智耶。

评曰。光宅此言不识文意也。若云此经
明涅槃空即是灭身智者。涅槃云大涅槃空
可得然耶。又若身智终无常者与二乘竟复
何异耶。今明药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举两
卷二 第 377b 页 T34-0377.png
果。一者初文云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举智
果究竟。显二乘人智不究竟也。二者云究竟
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举断究竟。显二
乘人断不究竟既明两义。是以前后开二文
也。以后明断究竟故。所以涅槃空无诸相。

问。
何以知举果及果果耶。

答。譬喻品合大车亦
举二果皆以如来灭度。灭度谓果果也。诸佛
定慧谓果也。佛德虽多莫出斯二也。又龙法
师为法华之宗。其人云。大涅槃空无诸相。又
云空无烦恼。与今意同也。印法师云终归常
住第一义空。忠法师云终归第一义空智慧
也。又有人云佛果无累故空。注经云空有同
尽乃名为空。

评曰。前法师皆云常住空无相。
或注经意迥越前判。谓空有俱绝故名为空
也。

问。既言寿量岂是常耶。

答。若尔称无量寿
应是常也。阿弥陀经云无量寿既非常者。今
明寿量岂无常耶。今明有四句。一者实有量
叹美长远故言无量。如阿弥陀经。二者实无
量欲明量齐大虚故言寿量。即此经也。金光
明亦尔。三者实无量而言无量。如大经云唯
佛睹佛其寿无量。四者有量而言有量。如言
释迦寿八十也。

问。若此经明常何用涅槃耶。

答。前已说竟。法华已明一乘胜鬘复何用明
一耶。大品明空解诸般若复何用明耶。又若
尔者第三时但有维摩明抑扬。思益应无用
耶。

问。二经明常者有何异耶。

答。此经直明
二义。一者教权实二者身真应。略开斯二众
便解了。大经广明四德三点缘正二因。故
与此经语异意同也。

问。汝虽种种门说佛是
卷二 第 377c 页 T34-0377.png
常。此就道理明是常耳。而此经文佛口自
说无常。不应违经明是常耶。如经云复倍
上数终有限极。故终是无常也。

答。此经明
久已成佛。斯久已證常。證常之时尚非补
处所知。今言复倍上数者證常已后。此岂
可知。穷学不知则唯佛睹佛其寿无量。是
故常也。又复倍上数者欲叙佛无始终义也。
前明久已成佛而逸多不见其初。明无始
义。今言复倍上数弥勒不见其后。明无终
义。

问曰。何故明无始终。

答。见宝塔品亦因
事密表不生灭。今假微尘譬明无始终。以
身无生灭异凡夫二乘之身。寿无始终异凡
夫二乘之寿。以凡夫二乘之身为生灭所
迁。寿则有始成终尽一期所坏。故如来身
不生灭寿无始终也。又肇法师涅槃论正
明此二义。六趣无以摄其生。力负无以化
其体。谓无生灭也。随之不得其踪。迎之罔
眺其首明无始终。肇公不见涅槃华严。还采
法华般若以作斯论。故与经意符也。

问。此但
经明成佛久耳。云何是无始终耶。

答。今请详
经意。若但明成佛久者于缘竟有何益耶。所
以然者。始成之与久成皆是无常。今开久成
竟有何利。今深取佛意者。昔明始于伽耶
终乎双树。故是无常之寿。补处不见其初穷
学不知其后。唯佛睹佛其寿无量。考斯文
旨岂不允哉。三省愈彰再思已决也。故法华
论云。复倍上数者示现如来常命。方便显多
数过上数不可知故也。余见此文悲喜交至
也。

又问若以近成为方便以久成为实说者。
卷二 第 378a 页 T34-0378.png
法华明久成此实说。华严辨始成正觉便是
方便。未可然矣。又大经云我闻半偈超弥勒
九劫先得成佛。今请问之。超九劫者为是实
说为是权教。若是实说者则法华为方便。又
若超九劫为实说者诸小乘经论明超九劫。若
尔三藏为实教法华是权经。若言法华明久
为实。大经明超九劫为权者。则法华为实涅
槃为权。又法华已开近云何涅槃更覆远耶。
若近远两经回互者。三一之教义亦应然。

又问若法华开近显远。明久已成佛为本近
成为迹者。何故常不轻品更覆远明近隐本
辨迹耶。

不应一经之内前后相违。若一经之
中本迹或覆或开。则三一或会或不会也。又
若此经为明久已成佛实说者。则初开三显
一诸佛共同。开近显远则释迦独有也。若
言此义为例者。下分别功德品诸菩萨皆发
愿。愿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岂得言释迦独
有开近显远而馀佛无耶。以此众事详之。但
知是寄无始终以显法身常义。有始终者皆
是应迹。以此义通上诸经无一豪滞也。此义
难明。本迹义及寿量品文更广论之。又设以
复倍上数之言證无常者。经有二文前文明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后明复倍之
言。若以后说为无常者。何故不以前證为
常。

问。何故前后相违耶。

答。后文举因说果。明
行菩萨道时所得寿命于今未尽。况得佛寿
命而可尽耶。如在太子之位资财犹尚未竭。
况登天子之位俸禄可尽耶。

问。云何因中寿
命不可尽耶。

答。从十信至十地位。行既深
卷二 第 378b 页 T34-0378.png
则寿亦无量。况法身之龄而可竭尽耶。又必
是无常而说是常者。此依道理则应获福无
边。以佛说教本为显理故也。若是常住而
言无常得无量罪。如释论云实无十方佛敬
言有者则得福也。实有十方佛而言无者则
获大罪也。今明是经究竟法身。百非不非
百是不是与大经及华严不异。尚不可言常
岂可言是无常耶。故名果妙。以此因果妙
故名为妙法。次释莲华义。有人言外国名
分陀利。此间翻为莲华。莲华有四色简三取
一。谓白莲华名分陀利。白者诸色中本亦是
喻白净平等慧。

问。何故佛眼喻青莲华。

答。青
者喻佛眼色取相似为喻。白者诸色之本明
一乘是三乘之本。故取白不取三。

评曰。不
然莲华者盖是通名。分陀利此为别称。何以
知然。睿师序云诸华之中莲华最胜。而华
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
盛时名分陀利。远法师云分陀利伽是莲华
开发时名。然此华体以时迁名随形变。初
出未开名屈摩蓝。衰落之时名为摩赖。当开
发盛美色香具足时名分陀利伽。大经十六
卷解十号云。人中莲华分陀利华。二名并出。
应有通别之异。又列四华最后云分陀利华。
河西道朗云鲜白色。又馀处翻为赤色最香
莲华。今明莲华是众华中之胜分陀利。又
是莲华中之美所以云分陀利华也。又大经
偈问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下菩萨品具
举四华答。故知莲华是通名分陀利为别称
也。今以通名为翻故云莲华也。若未开但
卷二 第 378c 页 T34-0378.png
因而无果。若已落但果而无因。今取正开因
果分明。华譬因实喻果华譬教实喻理。

问。何
故梵本举其别称谓分陀利。此间存其通名
称为莲华。

答。分陀利必是莲华。今取分陀
利之莲华非异莲华也。又外国此华有三时
异名。此间无有三时异翻。故存其通称故含
得别也。

问。以何义故取莲华喻此经耶。

答。
略明十六种义。一明此华众华中最第一。
释论云陆生中须漫那华为第一。水生中青
莲华为第一。以喻此经众经中最为第一。
故下云诸佛已说今说当说。而此法华最为
深妙。

问曰。已说即是法华之前谓般若等。
当说即是法华之后谓涅槃等。何因缘故言
法华最为难信解也。

答。诸大乘经显道乃当
无异。但法华已前大小分流法华已后会三
又竟。但此经是反三之始归一之初。故最为
难解称为第一也。二明此华由种而生喻一
乘从缘而起。故下偈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
一乘。三明此华开合有时。开则为昼合则
为夜。以喻一乘隐显有时。大缘未熟故隐
缘熟故显。四明此华能为瑞相。喻见法华
必知众生皆得成佛。五明此华有三时之异
终不离一华。以喻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说
三乘终归一乘。六明此华从微至著。以喻
此经明众生一礼之福一念之功渐渐成佛。
七明大梵王众生之祖从此华生。喻十方三
世诸佛根本法身由此经有也。八明此华为
人天之所爱敬。喻此经众圣之所尊重。九
明此华虽生淤泥泥不能染污以喻一乘虽在
卷二 第 379a 页 T34-0379.png
三乘污泥污泥不能染污。十明此华生必在
淤泥。喻一乘之人必起自生死。十一明此华
开而现实。喻此经言巧而理显也。十二明
此华不生而已生则华实俱含。喻此经不说
而已说则因果双辨。

问曰。若华实俱含将非
因中有果因果并耶。

答。莲华未是果故非一
时。离莲华无果亦非前后也。十三者明此华
必生于果。馀华不尔或生不生。喻一乘之因
必当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十四者明
此华为诸佛之所践玩众圣之所托生。喻此
经诸佛护念教菩萨法也。十五明未敷之时
而莲实不现。喻佛初出世说法明有三乘一
乘莲实未现。华开实方现开方便门一乘真
实方现。故此华有开未开。喻三乘之权一
乘之实也。十六者佛初成正觉。故莲华藏
世界说一乘法门。今为二乘人说于一乘。
令二乘人同入法界共在莲华藏土。故借莲
华以表此义。

问。莲华但是譬名亦得是法说
也。

答。大集经偈云。慈悲为茎智慧为叶三昧
为须解脱为敷。菩萨蜂王采甘露味。是故敬
礼妙法莲华。若观此意具以众德为莲华也。

问。莲华有几种。

答。释论云有三种。一人中莲
华十馀叶也。二天中莲华百叶。三菩萨净土
中华有千叶或无量叶。取其最胜为喻。即
举菩萨华也。借近以况远者取即目华也。
晚见法华论明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显示甚深功德。应知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
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
甚深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法故。二
卷二 第 379b 页 T34-0379.png
名最胜修多罗者三藏中最胜妙藏成就故。
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门随众生根住持成
就故。四名教菩萨法者为教化根熟菩萨随
器法成就故。五者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
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
深如来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来功德三
昧之藏在此经故。八名一切诸佛密处者根
未熟众生非法器不与故。九名能生一切诸
佛者闻此法门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诸
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阿耨三菩提。非
馀修多罗故。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
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故。十二名一切说佛
坚固舍利。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
坏故。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
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
支佛等法故。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法门
显示如来阿耨三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
竟故。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
来法身究竟住处故。十六名妙法莲华经者。
有二种义何等为二。一者出水义不可尽出
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喻诸
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
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證如来密藏故。二
华开者众生于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
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
门者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
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也。

第四辨经宗旨。

问。此经以何为宗耶。

答。说
者甚众。略陈所见有十三家。

第一远师云此
卷二 第 379c 页 T34-0379.png
经以一乘为宗。一乘之法所谓妙法。如譬喻
品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评曰。未见远师序本。相传云尔然。寻经始终
虽明一乘而一乘具有因果。何得但用于因不
取于果。此则得在于因失在于果。又且果门
已备可得称妙。因行未圆何得称妙。以果妙
故可得为宗。因既不妙岂得为宗也。

第二龙
师云此经但以果为宗。彼云妙法者如来灵
智体也。陶练滓累众粗斯尽故云妙也。动静
轨物故云法也。法既真妙难以言辨。故借莲
华为譬。所以果智为宗也。

评曰。光宅受经于
印印禀承于龙。龙为法华之匠。然此释以文
义两推实符会经致。何以知之。开宗之始广
说之初皆叹佛慧。故云为说佛慧故诸佛出
于世。又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故知一
经始终皆明佛慧也。以理推者三乘智慧犹
未圆满。唯佛智慧乃称究竟。既欲引三趣
一宜令皆学佛慧。则以佛慧为宗也。然此
慧照无不圆。累无不尽。称之为妙。体可轨
模名之为法。唯此一慧为实馀二非真称为
一也。虚通自在纵任无碍目之为乘。详此释
意应无间然矣。但既有妙果必有妙因。考
经始终因果斯备。若偏以果为宗即得在于
果失在于因。义亦未允也。

第三宋道场慧观
法师序云。此经以妙一为名真慧为体。妙一
为名者。三乘异流是即非真。终期会归其乘
唯一。其乘唯一谓之妙法。颂曰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真慧为体
者。释迦玄音始唱赞佛慧甚深。多宝叹善
卷二 第 380a 页 T34-0380.png
则称平等大慧。颂曰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
世。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其序又云。会
三归一乘之始也。此明三乘同入一乘始得
信解。故名为始也。觉慧成满乘之盛也。此明
佛果成满谓乘之盛。灭影澄神乘之终也。
此明息迹归本。明法身常恒。谓乘终也。慧
观作序竟以示罗什。什叹曰。善男子自不深
入经藏。岂能作如是说。

评曰。寻观此释名体
具足因果圆满。始终两举本迹双明。文旨允
契如什所叹也。

第四中兴寺印师云。此经
亦以一乘实慧为体。下开宗中叹云。佛智
甚深即是实慧。又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
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一乘妙境。故境智为
经宗。所以然者非实境无以生实慧。非实慧
无以照实境也。所以铭一乘。为实相境者体
无三伪故称实相也。

评曰。印受经于龙龙明
佛慧为宗。而印加之以境。故以境智为宗。
然经非无境智。但又阙因果方之于观亦未
尽美矣。

第五光宅法师受学印公之经而不
用印公之释。云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故经
有两段。初开三显一以明因。后开近显远以
辨果也。

评曰。光宅所明盛传于世末学推之。
又既有因果之文应符经旨。今以文义推寻
意犹未允。何者后明开近显远可得是果。前
辨开三显一非专明因。所以然者。昔日明
三则有因三果三。今日辨一则有因一果一。
开昔因三果三皆是方便。显今因一果一并
为真实。何得开三显一以辨因耶。又因果
乃圆本迹未足如前评也。

第六师云。此经
卷二 第 380b 页 T34-0380.png
既开权显实。则宜以二智为宗。开三即是明
权显一所谓辨实。以下开近显远义亦例然。
开近谓权显远为实。未详作者。

评曰。权实二
慧总贯一经。诚如所说。考斯权实唯是果智。
终以果为宗。同前评矣。又若以权实为宗则
应具以三一为体。今不可以三一为体。何
得以权实为宗。又初段开权显实宜名权实
二智。后章开近显远宜称本迹二身。若皆
用权实则身智相浑也。

第七师云既名妙法
即以妙法莲华为宗。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
本真实法性也。此法性不受惑染。不与惑
同名之为净。以是净故称为妙也。故用此
为题即以为宗。莲华者如前引大集经。取
众德为华不用世间莲华也。

评曰。寻此师
学集出此方。谓第八识自性清净亦名性净
涅槃以为妙法。既云是佛所得还是果义同
前评也。又摄大乘论阿僧伽菩萨所造及十
八空论婆薮所造皆云八识是妄识。谓是生
死之根。先代地论师用为佛性。谓是真极。
昔般若未度远师已悟真空。涅槃不尽生公
照知佛性。诸地论师有惭先见之明矣。又
此经所兴不正明八识。八识之义别付馀解
说耳。

第八师云此经以常住为宗。所以然
者。大论佛教所宗在常。是故此经以常为宗。
但教门未极止。是覆相明常耳。

第九师云
此经以显了明常故以常住为宗。如下文云。
常住不灭但与涅槃明常广略为异耳。

评曰。
此二师虽有覆显为异而明常义同。然非无
有常住之文。但常义是开近显远之意。非
卷二 第 380c 页 T34-0380.png
一经始末之说也。又释论云。法华经是秘
密法。明罗汉授记作佛。非正明常义也。覆
相之与显了至寿量品自具详之。

第十师云
以万善为体。但使是善善必无朽皆当作佛
也。

评曰。万善为体犹是因义为宗。得在于初
章失在于后段。复同前评也。

第十一师云
万善为体。此大通漫。此经既明一乘但取乘
之饰具。宜用一乘为体。乘饰具者如下云。
其车高广乃至驾以白牛。但取无漏大乘简
除有漏之法也。

评曰。寻此释用一乘为体。
与初师不同。初师总明一乘。今但取无漏
明义。既局非所用也。

第十二长安僧睿法
师法华序云。寻经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
岂但说实归本毕殊途而已哉。乃大明觉理
囊括古今。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实。普
贤显其无来多宝明其不灭。此乃丧功于本
无忘期于二地也。

评曰。睿公亲承罗什。是传
译之宗。制斯一序。故自冠绝众师。与光宅一
门数条硕异。初开三显一以明因。睿公总云
说实归本。说实归本者一乘一因名为真实。
非但初段正明于因。此一义不同也。光宅云
次章明果犹是数量。睿公云寿量定其非数。
非数者常恒不变无有限数。二不同也。光宅
云此经未明常唯一法身而垂万迹。睿公云
分身明其不实。不实者释迦之与分身皆是
应迹。非是实身则显法身为实。三不同也。普
贤无来多宝不灭。乃至丧功于本无忘期于
二地。此皆辨忘名绝相无住无得不因不果
非始非终不一不二乃至非常非无常。显诸
卷二 第 381a 页 T34-0381.png
法实相不可言宣。四不同也。与光宅四异将
慧观。三同既其共禀什公。一车无二辙矣。

十三刘蚪集注采安林壹远什肇融恒八师之
说。其序大意云。教凝于三一之表果玄于
丈六之外。无名无相者此经之旨归。自非
道越三空智通十地者孰能辨。名于无名厝
说于无说者哉。

评曰。寻注意与睿观等大同
同辨无依无得忘言忘相之说也。

问。已闻异
说未见今宗。为异众师为同诸匠耶。

答。若
以悟而言禀斯异说各蒙益者。则众师释无
可为非。若闻而不悟则众师无可为是。一
师之意唯贵在于悟耳。宜以悟为经宗无论
同异也。

问。符经须录背文宜弃。何故朱紫
共贯之清浊尚混流。唯悟为宗未详可领。

答。假设符经闻而不悟于缘非药则应弃之。
如其释背佛经。闻而受道则成甘露理应须
录。故甘毒无定唯悟为宗。晚见摄大乘论与
一师大致符会。菩萨于一切法无有定教无
有定身。唯利益为定也。

问。若于缘取悟无
不契道。论中何故显正破邪。

答。为缘不悟
是故破邪。如其契道无非正说也。

问。唯悟
之言乃应会道。未知此说出在何文耶。

答。
斯乃众圣之本怀经论之宗领。非但会理亦
有诚文。故大经云。一切诸法无有定相。若
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非佛法相。以无
定相是故如来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常说
非常非常说常。法若有定是应说是非应说
非。而是非反论真伪互说者。故知法无定相
唯悟是从。又诤论中云。我诸弟子闻是说
卷二 第 381b 页 T34-0381.png
已不解我意。虽领正言乃成邪说。又中论云。
一切实一切非实。亦实亦不实。非实非非
实。了者于四句皆是佛法。不了者四句皆是
魔法。又释论云。不得般若方便力故学阿毗
昙门堕有见中。学空门堕无见中。学昆勒门
堕空有见中。学非有非无堕愚痴论。得般若
方便学此四句不堕四见。又文殊问经云。十
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
来起斯二十部。皆是如来赴缘方便。闻皆
得道故无非大乘。又大集经云。虽有五部皆
不妨如来法界及大般涅槃。又求那三藏师
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也。以此而推用悟为宗。斯判宜
允。此非但欲通一教乃总贯众经也。

问。若唯
悟为宗子前何故评其得失耶。

答。若领先通
无俟今问。如其未晓更为折之。大判前言
凡有三辙。一者于缘并悟则众释无非。二者
闻悉失迷则异说无是。三者自有于此即悟
于彼生迷。则此说成正彼言为邪。故法无
定相。显在于兹唯悟是宗事彰今说也。

问。
若约缘悟为正缘迷是邪此言通漫。自有是
佛口说非佛口说。然佛说中有了义经不了
义经。若尔者则应有正说邪说。今就文而判
何释符经耶。

答。如前所评得失已彰。

问。前
明得失自是旧宗。今欲安心愿闻异说。

答。
夫欲安神好异者。盖是入道之巨累通教之
尤毒。今当为子陈之失心。有所安则情有
所寄。情有所寄则名有所得。有所得者则
有所缚。有所缚者盖是众累之府藏万苦之
卷二 第 381c 页 T34-0381.png
林苑。子欲安神事招斯过。又云愿闻异说。若
云求异则异更有异。使异异无穷。古语云真
言归于竞。辨宗逾出于好异。可谓去城逾远
岐路逾多。乖之弥至失之弥甚。必欲会虚宗
契玄寂者。宜自同于前冥异于后。内视不己
见外听不我闻。虚其心实其照者。即是闻
所未闻。未曾有法如此。法者称为法华。法
华大宗其意在此。

问。若心有所依既称有所
缚。情无所寄还复染无。其犹逃峰趣壑俱不
免于患难。故下经云。若有若无见具足六十
二。

答。诚如所问。前为借无以出有。有病既息
无亦不留。释论云如霜雹草死草死而雹消。
若能远离二边乃称妙悟也。

问。有无双离乃
可二见不生。今明非有非无即堕愚痴论也。

答。子初关滞有次辙染无。今虽两是病消双
非疾起。可谓众生处处著斯言验矣。若能远
离二边不著中道。萧焉无寄理自玄会。返
本之道著乎兹矣。

问。虽云众生处处著复云
引之令得出。请示玄宗令虚心无寄。

答。经
言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今当示不可示。
子宜闻无所闻。此经以实相正法为宗。明因
辨果。开权显实皆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为
其用也。

问。何以知实相正法为宗。

答。如前
所引。是法不可示即是实相也。又过去二
万亿日月灯明佛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
说。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诸法
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文处甚多非可具举。又
夫欲辨宗须观经题。题云妙法者即是正法。
正法者如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
卷二 第 382a 页 T34-0382.png
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相。正法绝于名相故
乃名为妙。若四句所及何妙之有耶。

问。若非
因非果亦应非正非邪非虚非实。何故名为
实相正法耶。

答。实如所问。非邪非正非实非
虚不知何以目之。为欲出处众生于无名相
中假名相说。故强名正法耳。故大经云低罗
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皆有类也。

问。若言
非因非果非虚非实者。斯乃真谛四亡。复何
开一乘妙旨。

答。既言非因非果亦非俗非真
非缘非观。故释论解般若云。因是一边果
是一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又云缘是一边
观是一边。离是二边乃名中道。肇公涅槃论
云。法无有无之相故无数于外。圣无有无之
智故无心于内。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已寂
灭乃名涅槃。岂是真谛。

问。云何因果为用耶。

答。正法实非因果。为众生开因果法门。故名
为用。权实亦尔。但今明因果异旧因果。所言
因者具足二因。一者佛性二者缘因。以众生
有佛性故修万行方得成佛也。所言果者亦
具二果。一无德不圆。二无累不尽。此义现
法华论后当说之。故言正法为体因果为用
也。
法华玄论卷第二(终)
卷二 第 382b 页 T34-03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