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第 472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四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诸品题名所从不同巳如上辨今此即单从譬喻以
为名也若言大无喻者一往别义亦如前辨今此正
从通也永云今品双用权实为名何者以法说周既
双明权实故以双譬于法在昔须云鹿苑三车在今
须云等赐一大所以权实俱名譬喻今谓此人睡长
梦而难悟岂至于此乃犹此言积习犹然况初习者
前云略广开三显一广中即约三周开三显一又云
本末相乘如何至此仍弃其开显之宗却双用为体
乃前法用之释他经之义何关此经意耶如何三章
并名为周信知此人未悟三周之义疏文自显何故
此言后学宜惊之矣应知品题虽嘱譬说而文一分
犹属初周于后当释记释此文无别科目今云释此
品文有三初释题名次定处所三消经文此不然今
谓释此为二初题次文初释题中记云有总有别全
卷十四 第 472b 页 X29-0472.png
云有别有总别中有四初标次譬者下释三前广下
来意四故言下结今谓初总有三谓标释结标言总
者全云此文二字各释下二字双彰而此翻称总者
对下别开四释此意贯之故云总耳今谓诸释皆同
此见而皆直明对下四释为别故名为总此一更能
曲辨以成虽能委曲要非直达今所未能信从何者
于此一部上下都无体例非直道理不可又亦乖违
于文故所未能信也今谓直约初因缘中自论总别
非对四释以为此名此义巳足但此见四积乍闻要
自警疑今当綄括上下体例则可无惑何者一约四
释论总别者则因缘一释为总馀之三释为别如上
所以中明是也二直就初因缘中论总别者自复有
四谓一约名义以论总别释名为总释义为别名即
是显义即四悉即如此文二字为总四义为别是也
二者唯约义中以论总别即世界为总馀三为别如
释序题涌出品是也三者或唯别而无总直约四义
以释如释其馀品名是也四者唯总无别即如后释
达多品名但有通含四义而无别四之名是也三者
于初名义总别之中又更有三或先总而后别释此
喻品是也或先别而后总如释法师品是先释四五
六等然后方释法师二字或先后皆总而中间别即
如释授记品是也先后皆论授记二字中间则辨诸
差别义皆随其便宜不可一例故有此异虽此差别
给不有对四释名为总别故今直依文义未能曲从
卷十四 第 472c 页 X29-0472.png
于后自见得此八意非直于此触途可通不然故不
得不破宜其思之。
上是释标竟譬者以下是正总释记于此释为三先
字训次字义三来意全云释中初字义托此下次正
释今谓此正释为二初释名次来意初中先离释二
字次合彰其义比况者比类以况显于物也晓训谓
教示也故玉篇云以类比况谓之譬开晓令悟谓之
喻上是事也下是意也作此比况者意在晓喻于物
令物得悟解故也又譬即喻体用亦义也有譬与喻
眼目之异名今谓体意也亦体用也然经论或直言
譬举体以摄用也意在其中或直说喻是举用以摄
体意本在其中或双举名其义可知今此其含体用
事意矣若譬即喻即体业合言若譬以晓喻此
即事意合论故今含此二义也释义之方有离有合
上是离竟下令明之也此谓此中能之事也彼谓前
所喻之法也许三与大世间粗显之物故言浅开三
显一出世妙道故言深此应结云从此事意令以为
名故言譬喻品此即妙事妙意也次有总结故略不
言前约结用释方便中但离而不合不结次约秘妙
中有离有合而略不结今此亦有离合而略不结前
后体势皆同而皆作异科目故并失其体要。
惜哉惜哉下明来意亦是释前之所以也于中有喻
有法法中初简上根不待故不作五佛长行偈颂即
同开显也次明中下有待故为之作喻虽迷未达而
卷十四 第 473a 页 X29-0473.png
有可除达之机感既有大悲巧智能为作深达之应
者大悲故能为大智故能作此二故能起化物之方
尽于是矣其状何似故下举喻明之然为喻有二一
为法二为譬大经触多此类此中经是为法作譬疏
即为譬而作譬不达此意虽复解释将求解会终不
可得如月隐风息或未见识而求见识则有知者为
之举动令其见识喻于当时中下未识于圆法故佛
更为而作喻犹如彼也动之与举同譬佛说树之与
扇同喻于譬事风之与月有通有别不出于圆理与
教也使其悟解正是作譬之意喻之义也翻前
迷未二字义也结者正从此意义以为名故云尔也
次别释者向之二字贯下四义下四义一一皆有二
字之义故二为总四为别也于中有二初正释四别
后结会二总初明四义即有四别于一一中皆先释
二字次引文證成初世出世总举喻显法也此释譬
义也因于以下是释喻也向云譬是事体喻是意用
义现于此即是全其因以致之故也曾未曾即上譬
也次引證者前世出世义现于此正取通谈世出世
间法之体相令其解会欢喜故属世界次者亦初解
譬生谓别明所可发生诸功德善法谓妙智也世与
出世于引證中明使蒙等是谈佛意即释喻也此一
切音皆即大乘音教生善之极也所引證者三车是
世间开三乘皆即一乘妙玩具也现应从玉不应从
习知之此故为人意也次明灭者别明所可灭除之
卷十四 第 473b 页 X29-0473.png
恶法也世灭即宅中大患乃至外世之患皆所灭出
世灭即妙断德也亦初释譬虽得以下次释喻也亦
是能令其得如此也證中苦难等即世间所灭之法
谓五八也应拔即为其除灭令成妙断德也此故对
治次不生灭生灭既智断此即实相理体也三义在
文可以例知非智断非因果而为智断因果之所依
亦假因果智断之所显故乘之至极会于本体不二
之理故是第一义。
下总结会可知一音者一妙音也得四妙益也此就
佛意说勿谦下未得前结从二义以得名此结从四
义以得名故云尔也记云世不生不灭者即大车也
文云本有故不生至处不怀故不灭出世者性德本
有故不生修得果常故不灭然前之三悉似寄施权
第一义悉方约开显当知三悉即第一义之弄引今
观文意生灭是约所生善所灭恶此是约事约修不
生灭即是约理性则四悉只是三德之总别则不生
灭世间即大车出世即一乘语通意别意在本体故
何以明之即如下颂中云以众宝物造诸大车既言
造故知就本说修也况复生灭既是智断不二俱是
实相理体以不二而为二所依亦因二以显不二若
尔世则此大车家中本有故不生以不生故不灭实
相一乘非智故不生非断故不灭而言安住非佛者
谓会于性不二而能二也故知四意并为妙物。
次约教者以其名通约以显前辨差以显会正明一
卷十四 第 473c 页 X29-0473.png
切譬喻皆成此义也初明此教法相说相譬喻如是
故是此初教也正后三皆尔正缘此经法说之后作
譬故皆尔也通名三车如下文也次简二乘自利故
受羊鹿之名次菩萨虽名为大乃初非真实也次共
教中亦有通别通谓三车别即如文三名异也声闻
但自缘觉兼他驰即自脱顾兼悯物菩萨自行既立
不畏六尘故早刀箭也悲智力大能大运他比三行
不同别以此三为喻此并大品三人有此喻也引大
经者更显此故二乘之异喻也此虽甚大但是对前
及当教二乘而得名亦非极也要而言之法说譬喻
如是故是此教义也次别中初简通次正显前三明
譬喻初二是法说之义后一譬喻也初约五事以简
近谓不求作佛尽未来时广度一切非直近亦乃局
三兽度河为能到底菩萨既喻于象何故皆言不到
然河有分段变易故有到不到以不到故未名度前
四因第五果也五皆此通简前两教三乘通别俱得
菩萨以下正显别义明五事胜发心久远如本业经
中所明过未皆非数量故理智即三谛三智也别惑
即十二品无明也穷无明源尽法界性亦名为度也
此就当教非圆极也此一教义备于本业未能具述
法说之义如是下正明譬喻二乘如萤两教二乘也
菩萨当别然此喻须有通别通论对前教故通受此
名若当教论登地乃可当于此喻故上文示教相中
以萤光喻折智以灯炬喻体智以星月喻别智以日
卷十四 第 474a 页 X29-0474.png
光喻圆智如此异者前文亦应兼义此中且顺经文
经文亦应有通别今且从别不言通菩萨者上文既
有灯炬之喻此中略不论也然此既对穷原到底亦
应同喻于象固当有之河可有殊象容有别经中所
明象类差别甚多乃至更有龙马何为无果要而言
之所说之法所立之喻如是不同前后故是此教譬
喻之义也又始见下是约圆教于中先明昔初不用
譬次明今时有用不用于此二中各有其由初中诸
佛久化其又积习障轻根利直闻法说即便悟入若
见闻影响即达其实何俟譬喻故云大无譬喻即此
义矣指华严者正明最初也然彼经譬喻甚多即如
日出先照等何谓不须然体势各别彼法说广喻则
略法说为宗主喻说汎尔助成故时众但是因法说
而悟入非时因譬以悟入此经一座迹门总唯三周
之说一一尽一化始终一一皆有四段谓正说领解
述成受记故与馀经势数永异故云不须同其实矣
为未入下是明于今于中初通对昔明同异上根以
下正别明今初中先辨异昔初直说佛慧总今开诸
权慧显于佛慧故为异也如今以下是明今昔同始
初即华严也准知下文今昔同名佛慧故无二义亦
不殊故不异此之同异不得相离常须知之不明一
向上根以下次正明今初明不须只为以下次明必
须用也二各有由在文易见踟蹰者犹豫之皃尔疋
云二达曰歧即于今昔权实二途进退未决故也结
卷十四 第 474b 页 X29-0474.png
是圆者略举初后中间可例知此约教释待绝义并
在其中不俟繁文。
本观例可知者一者义二者文义者成道久远三世
利物皆有此之譬喻中间今日迹也过去久远本也
此是义例也文者下文百岁子二十五之父父少子
老又良医治子来去无方此并本迹之譬喻也观心
者远即止观十乘结明大车是也近即向者约别释
中主灭不二即是止观不二三德譬喻之观行矣为
道之要莫过是矣如此文义皆可准知故云例可解
云云之意相状略尔或四此以譬说名譬喻品前既
诸说何不题为法说品若必齐者后文何故不题为
因缘品后既不然前何必例曰固应并齐但此一是
得其实前后未尽其要今谓近论可尔远则不然旨
既深远前巳略明广非此要故且置之。
自下第二释经文也于中有三初对品题显文属法
次明品题于此所以三正科释其文初云法说五段
者名目可知其一始竟谓正说也四犹未了次第并
在此品初也次所以中先明正应在后次明在此所
以释云为调其卷故也此义未了次当明之次述他
人所解初正标其意次引序事为例三结明此意亦
尔也破云人情者谓无此道理非是圣意故但是人
情言置后可不悟者中根得悟都不由此故也今谓
此一段文非直他解不当文自释亦可不会从来并
不言都未有疑何所论释或云此中有何异妨而此
卷十四 第 474c 页 X29-0474.png
疑惑今谓如此问者固是未解疑也何者此中本释
题譬喻品于法说中而释乃云为调卷故如此释者
其可会乎孰能疑哉今谓若释品题不应言调卷若
释其文与上不相承摄都失由致故此一文诚不可
会次述他释乃破亦尔今辄出其正体势者承四犹
未了文下应云既犹法说未了何故法说领记之前
题譬喻品释云准应在后正譬说初题之此初应更
题云方便品之馀诸经此类多矣今不尔者盖出经
者从省略耳如此则义巳了亦甚易会此是释题于
此之所以竟。
次若释疑其文之妨者亦摄向之未了言下即云四
既犹属法说何不置前品末而于此譬喻品初安之
释之如文为调卷故是也置前不调置此则为调置
也今文两疑不明两释不显就能致会者今若极理
而会通者此中释两义也初但直标而不徵释次但
直释而不徵问盖影略互显二意矣或写脱落其义
巳如向释了次引他解全是释其文意非关名题义
也嘉祥云此品题名正应在后而于此者有人言上
根人领悟望下既别立信解品此亦应别立品名但
文既少不足别题故寄譬喻初说今明弟子要
由解前法说方能请后譬喻故后说喻由前领法所
以立譬喻品在领解初今谓后正说初为他请主自
无疑惑请为他除既自陈解何须此中先立为表固
其不然悉人情矣。
卷十四 第 475a 页 X29-0475.png
自下第三科释文者即释五中第二领解章之文也
仍先释章名二字仍有二番初直释二义次约文释
二初者领外从佛所闻述巳内得其解由外闻故得
内解由内解故能外领也内外虽殊其实一矣皆约
开显一妙义也次约二文明离合者记云长行三业
各标释结标结二文并具三业而不分领解但于释
中以身口业为领口意业为解初今从世尊下领也
从所以者何下解偈各陈者三段各二至下偈中一
一点出全云偈中既无身意领解斯则唯约口领而
为比对于口领中偈与长行俱有三段谓标释结标
结之中偈与长行悉具领解皆是各陈则无复异而
疏辨离合之异者但为正说正说之中长行但叙昔
之三失反显今之三善然不别彰领解既不别彰领
解之相故称为合颂中二别分明也今谓领有
解解有领合也领与解别各也至文自见此段总此
内外离合为名故云领解章也。
初叙内解中文具四释初因缘中自具四义初一总
次三别初一总中四初正消文次明其由三引文證
四总结一初虽四字只是心形形跃由心喜心喜由
三事由三事故心喜由心喜故身形踊跃必具此三
又不相离故次第具明欢即喜踊即跃世俗释云趺
足而跳谓为踊跃今谓因既并妙果固其然即妙喜
矣三并云妙所以意得又以少况多彰其极也幸者
望外非意所图而致之者幸也故下文之说本无心
卷十四 第 475b 页 X29-0475.png
有所希求是也弄者抚手舞也诗序云不觉手之足
之手之即弄也足之即跃也心故形足必手故经云
踊跃今加以弄释之虽不全同于俗而亦其流故迦
业作况于此者引證具三可知结内外者解内
也身从闻外也总从以得故也致者得也成也总谈
众缘和合故是世界此对下三名之为总不同领文
总也下三别明喜跃之义义亦由也前三通具此三
故前为总此为别也谓进别业除别惑證别理以别
别其总令总成别四皆妙物也并因开显之所致也
一一皆先释次證后结可知诸本皆云改小学大全
作大字释云今得真佛子之名也今谓此谬之甚矣
记云在方等时被斥故忧至般若时住小故悔方等
彼斥故疑般若不取故难浊为外障小为内障又被
弹不受名外障蒙加不取名内障今则无三双之失
故云大朗全云于二苏中被斥故忧谓永失大故悔
自觉微劣故疑无心希取故难又闻略开皆是方便
故复生疑今谓忧悔一向在昔二味疑难则亦通今
日闻略说也双遣并除皆在今日闻广说也内外下
通结上二双也初即内妨障次即外妨障既双除并
遣故廊然大朗此并明其意领解矣。
次约教者前虽别而名犹通今将简通显别乃彰开
会故以释也于中初一句通明欢喜之义而阿罗汉
下别简偏以显圆初言入位者真位也得始而得安
能不喜故初名为欢喜地次简显者初简凡圣此简
卷十四 第 475c 页 X29-0475.png
藏也三界通气子果别明焚音烦惑言繁马使不行
也所知次简共喜无言说者即空等也而言体折者
以折而况体也彼尚不喜况此者耶况巳久證故作
其喜也次简别中先双标二欢次双释后明中自度
故隘未度变易故陋凡夫滞于生死故暄无自润益
故湫湫极水小也若言沸声者同是暄闹也于对土
应二物因是二空得入中道即是初地名极喜地故
云大上是简偏下是显圆义也此即例别以显圆义
虽巧拙不同同有三观智故别则决在初地圆即初
住真證同故而名发心者义非一故初通显圆义次
别明身子通者初地有名前二但是义例以圆妙何
所不可身子不可定判故进退释皆是喜义而义多
在超位此犹相待若开会者诸非尽皆是也。
明本迹者彰其非始实也初明其本即久住究竟喜
也如上文释次明其迹初总次别后结并如前释如
此等者总指向五时也可知。
次约观者前别此通通于一切初中后故妙达于心
善识六位即大欢喜可以义例故注。
次释外仪者外即身仪谓体则即起等是也疏文有
三先标章次正释后结会初言身领解者即寄此外
仪名身领解也如次所释下正释者正消经文明身
领解之义也经文但三而义含四故文具释四义初
释合掌者二即表于二法也未故不合即表昔也下
表其妙解开显之意也下释向佛经文虽无义固有
卷十四 第 476a 页 X29-0476.png
矣亦对昔显今今中先重释合成因因必下方释向
佛之所表也。
次释瞻仰此有二义初双牒标其所表实即以下别
释双牒经文即能所也表其解实双标其所表即上
能所也下别释中先释其所即尊颜也下释其能即
瞻仰也虽带其所正释能也一切皆同成佛知见更
何有馀思念如对尊颜无更叹馀思念意解以下结
束会通二义使齐等也向初二义皆明达昔权实不
二次释二义皆但明达实今以意例于身则义皆等
文且互举若尔意既并言解身亦应并言领身既有
言解意亦言领则明俱有领解亦俱有权实亦似互
也诸释虽多亦未能会故不能述宜更详之。
次释口中即正发言也对前经家故言其自陈也准
应于此分出长行偈颂以是发言自陈颂中正颂此
文固应于此开也所科三章乃有三三曲尽论之乃
有十二以三结成之中二字自复各三故也初标三
喜者谓口发言领解因佛三业而生欢喜故云三喜
初谓因见法身次谓闻说妙法三谓意得妙解此即
因佛三业而生欢喜也。
次明释者释前三喜之所以也昔失即此释文也今
得即向标文也知者此文皆说昔故向文说今故今
所以喜由昔失忧今得故喜故向先标今举昔释失
得之言皆具三也初释身中先举身昔佛下所以闻
如是下正消文初举身者谓举其文示其义意也言
卷十四 第 476b 页 X29-0476.png
所以者释其所以也自无成佛之义不见佛法身虽
近而远故无身喜故忧今则翻是故得喜也次正消
文经文四句初二明昔失次二明昔忧此举昔因果
也初闻法即圆法也释先简非而显是也今正明显
非密故于彼时言不闻也方等则显露并闻故亦应
通于般若且从初说又般若不对折机故不言也释
受记者亦是等者为说圆法得圆悟解故与其记而
二乘都未涉言也故二乘不预由此故有次二事也
若言阿含中授弥勒记者今谓经云闻如是法则阿
含中巳开显竟所举二经并方等部褒美于大即叹
其人法与受记也折挫小乘人法下劣不与记也由
此故内自疑所得外鄙耻于他定云外见佛菩萨不
思议事鄙而不受此谬也总此名为感伤极忧恼也
佛知见正是所失之物也眼智是体知见是用佛是
圆妙之人即失圆妙之体用也昔不得此故极忧恼
而今得之故大欢喜。
次释口喜亦三初举示文义良以下释所以也我常
下正消文初可知释所以中三义初二为不闻无喜
之由也次消文中经文三句初二述昔过失后一明
今悔谢文中具解初思过之所者谬思为过失之处
也其中含能所知之经本不定或尝或常疏本作尝
尝犹曾也故应作尝坐行思过之仪也每作是念思
过之心也曾于如是处依如是仪用心思念也次言
正者对向三是方便故言正若对前心是能此即正
卷十四 第 476c 页 X29-0476.png
是所思念之事如此思念不尝其理故为过也此是
昔事今述显之故言出也执所即同入法性疑能即
云何以小等也对此二句文故是执是疑也谓理一
而教异教虽异理恒一谓教是能通之门能通虽殊
所通理一文云三教释者或云前三或云后三唯馀
独云藏家三乘教也据下释疑云佛常教化下执昔
三教也而今疑惑执昔理一也今谓既云所一能三
述昔闻弹斥只应当分三乘之教则全义当矣此上
是双标也一理下是明正明执疑之状初句约能从
所而文但约所次句约所从能文但从能互举稍难
见何者初执能疑所能门虽异所入理同我见證同
应得知见授记何故失知见不得授记执所疑能一
理既同三教虽异终无别理既无别理菩萨不应独
得知见别与授记既同无别而别得记因是佛有偏
也此是昔自情谬非道理然故是过失今知引失自
归故即悔也此取次句意也应知执由初教疑由弹
斥知过由今解谢过从发言四义初二昔由教由斥
次二从今心与口也若尔三教下既之一字恐
误应作虽字传写滥误不然此文难消且尔当详之
次释后句正谢过也向述昔谓由佛有偏此明今知
由巳迷惑迷权者不知三乘理教皆是权方无佛知
见不应得佛记也惑实者不知别有真实理教明佛
知见应与佛记也此中今昔失得忧喜之义皆可例
知不繁文也。
卷十四 第 477a 页 X29-0477.png
次释意喜亦三先举标良以下所以不待下正消文
初二可知正消文中三句初二不解后一双责疏文
解前二略不释后一释权前二中仍先举二文标示
次别解释初标所以是实是权者二文自分明故文
直云待知是不待今始言待彰昔是不故是不待此
二并因今解知昔不解也次别释中初别释不解实
中所因之义后略双示二文初中有四初总标举二
别属对三释其相状四总结其名义因所举经也二
义总标也故是总举也列者既标二义须有二名故
下列之兼巳属对既言间即有初后若非此二义有
不了释者此三文甚有参差初举标因二义次别乃
待二名今此释中双释因待次释者初不受中初照
高山此释于前即是初也三谛之慧是释所因正是
其法所由以此待对于我是释待也即释所因正是
其法所由于以对于我是释待也即初拟宜而我不
受是释不受即无机也失之于前即是结名不受待
也。
次释不停但有三义初释于后直实即所因之法以
此拟宜于我即待我权后也文阙此句义不阙也我
不停待停即待此也是卑时无后之机故不停待亦
应结云是初失之于后易略之也释此二文参差奇
时甚矣或谓此非大义都不为奇特今谓此义精密
固不易知也始终言之凡有多异何者初举标因二
义及列乃待二名于其释中双释因待此文巧密一
卷十四 第 477b 页 X29-0477.png
也释初则有五释次乃但三文虽但三义仍自五此
势巧密二也同明所因所拟之物初言谛慧后言真
实此是显体巧密三也只一待言具于二义綄一化
之始终此会要之巧密四也如此精密岂直经领解
之妙亦释者之妙信矣于此以下双结二名及显一
义结二名者正由中间故三名生故有不受不停二
种待也若据此言不停亦兼中间二味今据未开会
故且不论也一义者谓不解也所以不受不停都由
不解故前云不解实权也此不解者根障重钝故也
忽忽者早早急忙也全云两楹者楹柱也此譬类类
言也右本并单今并改从木此取仲尼梦尊于两楹
间莫不同为此见今恐皆谬也正取亏盈之义谓虚
实也对二实有明中间虚缺名两盈间非借彼死相
之事自为衰亡故为谬失上下一切尔后学宜其慎
之。
经云所因既菩提之所由信为大义向且消疏文今
须略更明之记云应知所因不出因果及以愿行行
即六度愿即四弘故佛地论中通因三种一应得因
谓菩提心二加行因谓诸波罗蜜三圆满
因即指佛果通取果者果为因所期故亦名因尅体
而论唯在前二成就菩提即是果也诸释皆同于此
今谓记中所引之佛地与佛性论大同而犹难见今
更引佛性论显之故论第二卷初出佛性体论云佛
性体有三种三性所摄应知三性者所谓三因三佛
卷十四 第 477c 页 X29-0477.png
性三因者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应得因者
二空所显真如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
至道后法身故称应得加行因者谓菩提心由此心
故能得三十七品十地十波罗蜜助道之法乃至道
后法身是名加行因圆满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
得因圆满及果圆满因圆满者谓福慧行果圆满者
谓智断恩德此三因前一则以无为如理为体后二
则以有为愿行为体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
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住自性者谓道
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菩提心以上穷有学圣位至
得性者无学圣位以上是佛性论所释明因有三种
列释释中对义甚自分所释明于前所引然此论明
因有三差别如是若依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此
三总为菩提心所摄故彼论发初颂云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得离生死老死痛苦过失论释曰菩提
心略说有十种义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无
差别故分位故无染故常恒故相应故不作义利故
一性故此中最初显示菩提心果令见胜利次即彼
所起之因然后安立此出生相及显异名而无差别
于一切位无有染著常与净法而共相应不净位中
而无功用于清净位能作利益何者名为菩提心果
谓最寂静涅槃界此唯诸佛所證非馀能得唯佛如
来能永灭尽一切微细烦恼热故于中无生永不复
生意生诸蕴故无老此功德增上殊胜圆满究竟无
卷十四 第 478a 页 X29-0478.png
衰变故无死永舍不思议变易死故无病一切烦恼
所知障病及与习气皆永断故无苦依无始时来无
明住地所有习皆永除故无过失一切身语意误狂
皆不行故此则由菩提心为最上方便不退失因一
切功德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即涅槃界谓诸佛所
有转依相不思议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议果因如
日月初分故今稽首又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
生长之所依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
种子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如是巳说菩提心
果云何此因于法深信为种子智慧通达为母三昧
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为乳母
以哀悯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厌倦一切种子得圆满
故云何自性谓二种清净谓自性及离染故云
何异名谓至成佛位不名菩提心转名法身常乐我
净故云何无差别谓此法身于众生身有十种无差
别相谓无作无初无尽无染性空无形圣所行境一
切法依非常非断故云何分位颂曰不净众生界染
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谓菩提心过此
三位也云何无染谓此心心于一切不净位中性恒
清净无所染也云何常恒虽为种种生死而恒不变
云何相应谓佛法身有功德法谓空不空二藏智不
离不说故云何不作义利谓在缠时不能作诸利益
之事云何作义利谓及于前出缠巳后能作大利益
故云何一性谓虽在三德同一体性颂曰众生界清
卷十四 第 478b 页 X29-0478.png
净应知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涅槃即如来此即论前
所列之十二义也论中一一皆有颂释其广今略撮
如此然此初名果者即本有果正是菩提即是发心
所缘之境即是佛性论中应得因也馀九并属修即
加行及圆满二因也是则佛性论通作因说果亦名
因故有三因此法界性论通作菩提心说故一切因
果总名菩萨心故有十二种义今经言所因者正在
一乘因果之法是成佛之所因缘也即前经佛种从
缘起是故说一乘也二时并以一乘拟之不得故云
不待然此乃顺众旁通未论正要正要之义具在疏
文何者初云三谛之慧即是佛境智亦名佛知见著
了于此即得成佛故云是得佛因以此拟之即将具
开示悟入也此是令其即得而无机不受也次云说
真实即正是此经佛知见也说即令其开示悟入此
并成佛之因拟之也而机未发事未尅遂故不停待
然不停说于二味今且从极说也此并当文所因之
义自足简而且易何俟房求致令学者竟不会其义
无并不言惜哉惜哉。
有云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谓四菩提行一菩
提分二波罗蜜三诸神通四成就有情待者承望竭
仰希须之义如有此心即说心无故不说也又云或
因即菩提心略为三种一厌离有为二求菩提三深
念众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今谓
并非此文员要祥云六度求行为因此犹不及
卷十四 第 478c 页 X29-0478.png
菩提心并悠悠言非切要也又云不解权实如文者
或云向巳释不解实此下是释不解权文剩实字今
谓向但略释实中所因二字馀及权文并犹未消以
非难故直指双如文也。
言初文遇便信受者有云初过頞鞞次门舅论是也
今谓但是初门小教不识权实便即受行不俟迂曲
次言结成为二章者结谓结撮其文以彰其要前文
虽广只是三喜成者重约其义显成前文使益明也
又前是约昔反显于今此正约今结会使三喜之义
定成就也断疑悔者疑通今悔但昔悔昔不二待疑
于权实两说不定于今闻广法说二并无也。
上束三番并约三喜消文竟今更四意消文又初是
约三以消文今更约四以明意以更有此意故也先
结前起后今从以下正释初言文尽者文起之势故
尽于此理义也初标三喜是总论世间之法故是世
界以身口为为人举失彰得信喜之极意为对治以
有尅责故即对治也證得妙法故第一义更约喜心
者向云两番通论于三三之要不出于心今更约本
要以论则妙极尽故云更约心也言喜动者由心喜
故形即动悦此动圣人心形喜悦之极此别彰妙总
论心形故是世界常未曾有别彰胜利之极故是为
人喜动觉观表破别惑故是对治形即是体表證法
身故第一义一喜心上有此四义故注。
次释颂为三者即颂前正发言自陈中标释结之三
卷十四 第 479a 页 X29-0479.png
也不得更云颂经家也记云上云领解各陈者前长
行中以身口为领以意为解全似各陈而言合者领
中合解解中合领故云合也今言各者三业各有领
之与解虽似合明但一一业中自分领解故名各也
初通标者我门标口欢喜标心言兼佛者兼从佛也
即是兼标身也既是总标且以我门是法音下领也
心怀大欢喜解也今谓亦可初二句是标三下二句
是标喜即领喜即是解也领谓领前开权显实
解谓解前权实不二也。
次颂释三喜即为三别也初言失远等者上论昔被
弹斥故颂论具蒙开会故言互现者昔既显今今亦
形昔故也初一行蒙佛教故是身近佛也次二句是
喜故即因身喜也即此二文是领与解也。
次口喜中记云初八行明领后一行明解领解昔口
之过今谓亦可初举昔不门故忧后行显今得门故
喜亦即举昔无领解显今有领解谓初二句是领次
二句是解次入法性中记云初一行半明领次半行
明解以领解昔口之得故今谓此举昔證入故无门
无喜显今有也亦即是无领无解显成前今有领解
也在文可以思之此不门中分二章者初即长行中
我尝独处山林树下也次即我等同入法性等也长
行文略故但一此颂稍广故开为二初九行中初八
行明昔失初一行未自感叹失次四行半明所失谓
妙语业身德名称也次二行半明所疑初一行半明
卷十四 第 479b 页 X29-0479.png
疑次一行明其疑之由上明昔竟后一行正明今日
得门欢喜领解也次入性中初一行明初證性次二
句谓为究竟以故不门不门故无喜既不门无喜何
有领解故此口喜二文十行只有中间一行是今是
喜是领是解馀十并举昔无以显今有也无漏难思
议一句望下句似犹叹佛可以思之疏释二著者以
入法性文中有此著之文故也二乘著即最后谓为
究竟是也此即生死涅槃二边故并不得闻于中道
妙法疏文正承此文义势数便解初文疑中日夜之
义仍有两番并约所表以释若直昏晓以释未尽其
致亦如前三七日思惟之义故今约所表释方尽其
实初番通释通于小大且在昔方等也未是此文正
意次番别释正是此文意也初中先解日夜次释疑
三释除生死暗秽故如夜涅槃明净故如月涅槃明
净故如日下正明疑此通小大凡圣也由方等具门
四故作此疑也除者悟藏知在外悟通知在内以即
空故差别人次第遣其三故圆人不次遣故随其得
除理显皆如日出亦可四句藏在外通在内别两亦
圆双非次番此正此经意也亦先解所疑总束
二为夜涅槃犹是无明故疏未尽应更云实相中道
如日极明净故此并所疑下仍阙于疑文应云为二
即中道为二外有中下释除应云此疑得除名为日
出日出无二阙中理智显明无二疑也文似少许未
便可以思之此即正当身子疑除谓闻开显一切疑
卷十四 第 479c 页 X29-0479.png
闇都尽也又世人下此是叹美身子领解之能也于
中有三初通明二大优劣次类小二以显大毗昙有
门分别事理解行周备馀论所明则不如也三合明
大二同若顿入者深达于实未洞权方故十地中更
学三乘法门为化三乘人故香积世界来此学双流
之行本业等觉之位将成正觉倒修凡事皆其类矣
五味等者渐顿权实无不备知故次具领解五佛之
化何但释迦准如此文应合最在领解领后因释日
夜之义相从而来也。
次颂意喜者谓颂上因佛妙心令我心得妙解而生
欢喜故也记云初八行意领次一行半意解今谓亦
可初二行是意解佛于大众中下是意领初一行别
明领实说我作佛即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最
后云自知当作佛是也疏既云指为待所因故是领
实初闻以下别明领权初一行明初闻未解未领佛
以以下一行别领诸佛章开权我以无量方便譬喻
言词非开叹法昙华喻也海明深广百川所归同一
咸味喻妙法界深广无边底会无量法同归一妙更
无异趣也次一行别领过去次一行别领现未次一
行别领释迦开显下一行半重明因前而意得妙解
也疏云待所因作佛是果果由于因说果即知是得
因也固即领实也五章及解魔是解方便者对得所
因为显实故此是解开权也。
下颂结成者文虽略义推亦有结与成二初一行结
卷十四 第 480a 页 X29-0480.png
三喜上三句明因三最后一句总明三喜善从三谛
故云柔软及可意得次二句成身后二句成口总而
言之因他致三义皆成就具足也上来长行偈颂都
合二十四重只是上根初闻妙法欢喜而领解矣若
能深达前旨决信无惑亦岂远乎哉可以思而勉矣
次释成于中有三初重举示三章门上身子下次总
明来意文有三下正科释来意中佛所化道深广或
恐身子初心所领未得其实故佛述佛所化之事如
是成其所领是实不虚即成上根不虚使中下而必
信也次科释中先三章次明所以三正消文次所以
者其前所领明现因佛三而致三喜今述昔曾三化
故使现能致三即述佛昔三成其现致三事不虚故
名述成三事意谓前三喜也。
次正消文初文三意一正化二受行三随遂初中二
文含有五义谓时处主为正在文易知疏但释三谓
所为受行谓随遂也所遂也所为谓无上道也文中
先引论释无上次引经释道三约今经合释无上道
所以尔者缘经论各释此义仍未尽今经之旨故先
引经论所解后更明今经之意以前经论之义犹通
别圆更约今经方唯圆妙尔乃可矣初中正有七义
释仍二番记云初番前一为果后六在因于六因中
初二六和次二福智次二證行虽分三二互相与力
是故六因并名无上今谓次重既别约果初番通因
果以相好亦通因故应知两番皆有体有义而初番
卷十四 第 480b 页 X29-0480.png
带义明体次番带体明义且初何者是身无上谓相
好二此二但且是身无上之法何义名无上有此相
好庄严于身此身得名无上下六例尔何者是受持
谓自他二利之行何故名无上常行不替更无过者
故是无上何者具足谓三正行何名无上此三离一
切邪显一切正过尽德圆故是无上智慧是体无碍
是用即用显体故智指四此四名师子吼一切无畏
故名无上六度是其法何故名无上者横则一一更
互相摄亦即摄于万行竖则到于彼岸横竖无方故
不思议以不思议故即无上二障谓烦恼所知是所
脱也能脱此二即一切解脱故是无上圣行谓戒定
慧自行也梵行要而言即四无量心利他行也涅槃
行总有五何故但言其二二即摄五天行则圣行自
證真巳从真起修婴儿则梵行中大慈同于小善病
行则梵行中大悲拔于重苦故二即本举本摄末故
但举二则自摄三故不言也既是三德大涅槃行故
为无上故此一番义通因果下之一番全约果也大
丈夫即十号中之一以大故无上也虽皆兼体并正
显其义也大慈悲者前兼自利此唯利他而大故即
无上究竟到彼乃名具足以故即无上一切智者此
名有通有别别即三中之一通者总指果地一切智
慧总名为一切智如言佛是一切智一切智者此是
总也人不达此多约别释失矣无种不知无能过者
故是智无上也阿罗呵者此名为应亦有通别别者
卷十四 第 480c 页 X29-0480.png
谓应为大福田应受一切供养通者但言应也此应
之一字略则有三广则一切皆所应也巳如前文人
亦但知其别不知其通亦未尽理以此圆备功德故
不思议故名无上解脱涅槃者此亦有通别涅槃通
摄三德解脱别当其一然解脱有三即大涅槃三德
别即是通故名涅槃既大涅槃德极于此故是无上
三佛陀旧云正遍知新云正等正觉此是自行觉满
之位普觉一切故是行无上也。
上是引论释无上竟下是引经释道义也即大王玉
非本业也于中十义非出道体亦非释义乃是寄行
以明道若约彼经乃是教诫行道之人若约此文乃
是寄行以明道也说释之人若不知此义徒言说释
不知说释何义此中十义一一皆有欢诫欢是而诫
非然至道无是非诫欢亦何有道虽无量非由来背
是而为非故须劝是而诫非然从来于无是非中而
背是行非今亦于无劝诫中而诫劝矣略明此意则
文可知任道则清净不任则此秽浊也恭谓节约也
亦可作捡意谓拘捡其心无纵恣放逸也显曜者至
道无私任之则公故显任情则私故非道也连属者
字通二呼义亦并通常须继续无断绝也矜吝是情
非任道道体虚通故也习恶谓习近恶知识也此并
约人明修道也。
如是等者总结前经论二七释无上十义释于道也
虽有如是差别未是今经正要下正明者是也先正
卷十四 第 481a 页 X29-0481.png
显今次简馀教前别释无上道今别合以圆释无上
通字释道开会一切故圆向上非有故是无上无非
实相中道故是通故是道前文云但说无上道也然
世俗释道乃有多义或云大通与此文同也或云道
等也还是通义或言由万事皆由之也易注云道之
者何无之称也无不由也无不通也然有通别未遑
备述然此无上之言是简美之词道即所显美之法
简于有上显美尊极故下文云为无有上也无上妙
也道即法也即显过去曾教此妙法也若偏若次等
者简非圆顿无上妙也他经即馀三教所明之道也
次释受行句昔得为种故今约显了种尚不虚了固
真实次下释随遂句未證常非也言两句者缘有权
实两化方便之义又通故须有两释虽有两向正应
属前即大方便也次释中妄亦含二义或举往中间
以显于今故经云今故由有大小之因故致有昔忧
今喜不虚也次释第三以此故意得解欢喜事不虚
也。
下释授记于中有四标章次第释意消文明次第中
说法有利益利益中之要不逾自他前之陈述是自
利竟下授其记明得利他必先自而方他故次前二
之后明与其记次第固应尔矣次下广显记意先徵
此约自以起他故此徵也。
下释其义有四而文有三谓标释结释中初明大乘
之化利益必二昔菩萨巳悟其二故与授记二乘未
卷十四 第 481b 页 X29-0481.png
悟故未与记今既悟入故须与记次则复为勉励下
二令悟故也三通令一切作从其受化得度因缘故
四为过去久远曾门皆有斯愿即如前文长夜随我
受学是皆有显令为满足故以是四义故须与记此
四义通于三周而中周除其中字然此四义先虽不
言亦当即是四悉之意名义次第皆自可知故今诸
释虽广要不出此故不繁述若其名义及以差别相
状具如后授记品中所释此且略且尔。
初时节者或曰闻法悟真何故更经尔许时节方致
成佛妙道岂应尔耶今谓徒闻授记之名曾不思其
义常情无不此惑积学者尚不能辨况不学者纵复
或辨而又未明今据圣教一宗所说记有二种一自
二他亦名法身应化即如此三周所记即应化利他
以八相故如下分别功德品初即自行法身记但论
智断圆满不论八相故或曰自他各皆不三身今谓
不然自故三并名法化故三并应化可知于此
二中悉皆不定并以因缘故自行因缘不定故时节
久近不同即如下文同闻寿量所获功德而有十一
节浅深不同时节有异皆由积习参差故也故超日
明经云自得成佛亦有迟速深解其道勇猛精进则
速不然则迟其义明矣若为他成皆从机缘机缘不
一故时节有异即如三周所记时节不同龙女则即
时而南方化此皆机生熟不定斯乃自彼于我
何为然此且就佛一一时一一处若馀佛馀时处又
卷十四 第 481c 页 X29-0481.png
不定若得此意则知因缘不可尅定今三人若学若
修都不知此之要唯一向谓速是迟皆为非或云即
本来是何迟速之可论或云迟速皆是对治实体定
三无数今谓如此说亦未通意前二悉是人情乖圣
教理此不足诫若后意者虽是论文乃佛别为一类
机缘而作是说论正观时机宜正为申通此之意故
不相违不可谓定要如此若定尔者则违其馀经也
如前所引若得此意则达宗要虽闻异途终不为所
惑大略且尔后文犹更自释。
于此记十章中唯除第十前九经文皆含二义初时
节中有通有别次行因中有行有具三得果中有别
有通华光是别十号通也注云众宝因曰华万品皆
照曰光今谓妙福妙智二种庄严法身故云华光谁
不尔者其智第一福固亦然最初明之从以为名例
如阿若义也召体曰名美德称号即彰證得体妙有
此十种功德故云十号前文正在发起非是正意故
前不论今是正意于此释初总明经论所说广多不
同今且略也初明能所皆真实故次虽言福田实能
一切功德也法界谓一切法体分真也即事理染净
也今谓不出十界十如性相也三明即明了尽三世
也足谓圆满非谓脚足古新云明行圆满也逝去往
也永无生死之因故云善也二种世间并是所解无
不通会故解士犹明也极法界之即始终无所不通
故无上也能调伏未为丈夫而谬谓者故也眼者因
卷十四 第 482a 页 X29-0482.png
以于道得知见故三聚俱善不善无记又邪正不定
并为三也佛名知者觉者三聚所知觉也此即具含
三种觉义也新云薄伽梵具六故佛地论颂云自在
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
知总号为薄伽具释如论未能繁述今云坏波旬即
论六中初自在义波旬魔之异名此云恶者亦云极
恶与佛为怨能学道即恶中之极故云也旧译但名
世尊即论六中最后尊贵是也不空三藏更有广释
未及具述此中有十一而言十者旧云总别新云合
无上士及丈夫为一故但十也四国土中二皆国名
土相八交道者有云四方四维也说法二者有标有
释此并开权即知显实故略不言今消现文故且标
释释中何者本愿如大悲空藏经云身子昔于禅陀
罗佛所六十小劫行菩萨道为婆罗门乞眼得巳置
地蹋之因生悔心谓菩萨道长难行愿成佛而说三
乘法略是其事彼虽无障不妨亦有根钝不妨借权
显实或亦即施即开不全同于此土于劫名中
亦有标释不以宝为宝以人为大宝以有之极也于
众数中初明众数若欲行下明其德行不出福慧次
寿量中有佛有民所以佛寿长者众生短者二因不
同故生由自业佛由机感故有异也可知补处
中初明所记之人次明说之相状第十但一易知疏
释末后小劫中初通解小劫若依此即三十二增减
时又直下间别也初显次简彼既净土应无此间三
卷十四 第 482b 页 X29-0482.png
灾故显直是昼夜日月时年等时为小劫也非三等
等简前通也三灾能灭众生所灭何故翻以所为外
物全云此以能灭之三灾对所灭之众生呼为外物
非指器世间为外物以小三不容器世间故虽作此
释终未可命今谓此文或传写脱误据实应云非灾
外起灭物之时为小劫也此则自显不用义建立也
颂中初一句颂时节有本多脱此句既言颂九故不
合无知是脱也次言超颂前当第三此当第二故是
超也长行果通别今初一句即总颂十号也下颂别
也因是第二故言追也劫名前第六故云超也下去
或追或超文略可次例知后结叹者长行文无法说
五章此一专为身子故于此一仍加总结叹也于中
初二句结次二句叹三二句总结劝勉之也文释欣庆
表其入位从住以上总得此名劝其深度幸亦勉众
也向明自利證体此下文明得体即有利他之用即
最胜无匹谓妙用也别则登地圆则初住经中多明
初地皆是别义今例别显圆故云初住故经云初发
心时便成正觉即圆义也又复例住显后诸位可知
四众领解者法说五段上四巳竟此即当第五也故
今诸释皆同但为四段此文即从第四身子授记章
中开出今谓诸家但从现文上下相应故但为四今
从于义亦兼于文故即为五将表四众八部皆有三
根各随三周得悟入故也故三周后法师品初总明
一切三乘四众八部之辈皆与记此则不乖文义故
卷十四 第 482c 页 X29-0482.png
须例为五也准此文应大为二初经家叙欢喜供养
次发言自陈领解二文各二初二如文后复各有三
初中三者总叙喜众喜由正喜次文三者初总次别
三相。
次自陈中二者谓长行与偈颂二复各二谓各有权
实也如此方略尽其文体势疏从省略便作是开兼
顺疏文且尔若欲尅要以论文大分为二初经家叙
喜供养次是发言自陈领解二文各二初文二者初
总次别二各有三且初三者初总叙喜供之众见舍
利弗下次明喜供之由心大欢喜正明喜供有喜有
供释提以下次别明也于中亦三初别叙众亦以以
下次别明喜供所散以下三明所供相状。
次自陈二者长行偈颂各领开权显实二也如此方
尽文之体要又疏文或为非难故略之云尔或当时
简略后修加足不尽其实知之亦不须改四众八部
故是总举后唯论二界天王故是别也其由应通前
四别言第四何耶准下发言故当通四今举最后收
于前也言上衣者随其道俗皆以其上表重法也俗
众则可道众如何可舍大品经中亦有此例大论释
云忘相为法或云当日更得记云若通说之以兼俗
故或如论解然此既證真空妙道故当忌犯道力自
在不思议事不应以思议之解而定局也次别正供
养中前但云衣此中衣华乐略明三尘缘一切也尽
于空中者表其得于妙解了法性空知一切权实之
卷十四 第 483a 页 X29-0483.png
法尽归一妙故于空中圆回自在散及雨者并表达
性而为因也供养佛者并表尅于妙果也。
次发言中先长行中知昔是为实而施故即领开知
今是开显故即是领实此直语要就半满相对以说
故但言此二也此中具领解也言无上者若时若味
皆当第五故云无上开会一切尽入其中故云最大
说巳与彼令彼如巳故言转法轮也。
颂中初二行颂长行即二具领解一也初行颂权有
时有处所说及相状也众生不识世出世间因果之
法故初为其说四谛略举一苦馀三可知亦是通说
四也众即阴新云蕴也一一合积聚多故名众蕴覆
蔽于真道故名为阴次实中初四并形前是粗是下
是小是浅露也唱高千万亿众一人领解故云少能
信也前既生灭此即不生灭也前既即生灭此即无
作四谛也下之四行非后颂前直是对昔陈今巳之
志意也四行之文起尽有五疏文但三五者初一行
得解赞叹也次二句随喜也次一行半愿请以同也
次二句重赞叹也后一总结回向亦可初一行半得
解随喜次一行半愿请以同三一行半赞叹回向疏
文略举其二义正有此三也。
疏释愿请同中文但举一何以知三义应尔也四而
但三者一通三别同闻同解但未有别三故愿请于
三也何故无忏悔等者五悔非此中意故不论也正
意在二也次问者举胜况劣亦举圣况凡且顺世间
卷十四 第 483b 页 X29-0483.png
作是问起答中初约实释向劣能领解。
次约权释胜未领解引净名證众生即实菩萨即权
也彼通此别中下二周实者为病未悟入为未愈若
二周竟则别病者皆愈一切皆领解授记非直一世
领解在乃九十亿佛所故发迹显本大意略尔故注
上来章不同大要不出能化及受化者所致之
利益也能化之人谓佛所受化者即大众能化之法
即开权显实所致利益即权开而实显皆得开示语
入佛之知见自利之人也诸佛出世大事利益要有
其三其一法说略如前竟。
自下是第二譬说名应在此处于中有三初重标举
次总解释三别消文初有重举文标示章门对理托
事以显法故云譬说中根即显所说之意当时鉴化
缘之所宜故作是说也。
次总释中有五初总示文分齐次科节其文三结归
宗要四例中以彰下五例上以释中初云文有四品
通明譬说之文分齐尽于是也次明即此四品便是
四章次明虽有此四差别不同莫非皆约譬说故总
名为譬说周也四中其三约譬分明若授记中譬者
即请云如从饥国来等是也以此反显前五皆须例
显下四皆属因缘标巳略出后二并前正说并是因
缘之事故名因缘说细寻皆具四因缘也明有此意
故注次例上五释中但四之所以释有二义正
具有此二义故阙一也此明杂众例有三根故不得
卷十四 第 483c 页 X29-0483.png
无但即可以例显故文略无义必有也。
次下别消四章之文初正譬中言请答者对请中兼
问故云答答有詶义对上请初自述无疑者正由自
无方能为他除请自举三事彰其无疑之由谓前四
段唯除自领解也于次文中先释二章之意同行即
同学也怀旧谓思念昔时同在疑悔之地自今巳无
惑彼犹未故也今新运者既悟大道同体大悲普为
一切故须为也下正消文文有二类二执后总结明
疑惑也初中初是其人即前万二千数也自在者俱
解脱也昔住下执次类中初是其人即前少识众也
学人断见尽而思未尽无学则俱尽此约二人释若
合约一人即学无之人见尽思未尽一也亦各以下
是其执此二是执昔教行为实而今下总明二类执
昔闻今理教之真而生疑惑也疏文合释二由经云
闻所未闻前身子四章也理教异于昔为大疑惑之
由也并由未达前来权实之义故致然矣有人等者
因明中根疑惑仍破旧人谬解记云古人意谓身子
法譬二周之初各有一疑故云新旧以千二百初周
未疑故止有新破中言少者今谓旧人对面乖背持
甚此定不足可破前后二文皆云千二百有疑如何
但一前身子自言其有此文自言其无如何却云甚
多故是谬之甚矣身子文自云无何故言少明其證
智未极且纵容而言之故云尔也云何等者责其所
释颠倒违文义也。
卷十四 第 484a 页 X29-0484.png
次普请者此文普字含于二义于前是别此通为一
切故云普又前但叙同辈之执未请为除今通请为
其除不但别为四众故又云普经文三句初一叹佛
次句正请三句利益善哉叹也世尊所叹此有六义
如前所明此中举要谓具功德之要谓大悲妙智具
足如是无极大悲无方妙愿请必为说其由也得离
疑惑生信解也疏云前三后一之因缘此解何义前
后释者莫不皆道解因缘义今谓举可以类诸至显
尚且不晓况更深隐今谓正释文中其之一字如前
执昔三疑今一释者各得其要直呼为其今释妙得
其心故云前三后一因缘者所以也谓有何所以作
如是说也正请为斯信所以也然前三后一皆是开
权显实之义前巳明之既不能悟今还请为说此何
能利益先来诸释虽复甚广而都未近其要今亦不
能更述今谓请说其因缘不谓还请依前所说何谓
还作前之势数同是未近其要此中有其三异故能
令得悟也何者前单法此中有譬有法故二者前略
此中极广故三者前约法事后约譬事约如师弟父
子五浊如譬火宅此巳异约此三义彰于前三后一
之因缘酬其之所请有此三异于前使中辈因得悟
入正约三义为其明因缘也文义分明而作馀解且
无其一岂能通显其所以哉得此三意自达其要于
后自见此不繁文。
次释答文大开三章第三即品最后文也次开二章
卷十四 第 484b 页 X29-0484.png
一往谓抑扬义也然抑是击发击之令发既发而进
之也慧净法师呼此文为控引控是遏勤引是策进
与今义是同也初抑经文三句谓举前开权显实同
令入一乘也但言此三者上文虽广要不出于开显
令得四一显实总四为化是教菩萨是人有教有人
任自有理有行也言无住涅槃者全云令其勿住小
乘之涅槃也今谓此恐不尔或云涅槃有四谓性净
有馀无馀无住前三则通无住则别唯大涅槃故也
皆令住佛道入此无住大涅槃也今谓虽有此理而
无此例此是近代新章所解一宗教门都无此名忽
此言之恐无诠次今谓二句是显佛意皆令住于佛
道不令住小涅槃即上文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
下文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但离虚妄等也故不应
谬作别释三句文竟。
上巳以下是释我先不言四字之文以明抑责之义
也执教谓执昔权教理迷闇谓闇于今实教理也此
是抑责其滞情乖于妙道不应复如此也次引接者
经文先许次欢疏文标释结劝勤尔迩云怨恨也
谓极鄙耻尅责于巳也直法理而不解托事类况当
约解也即三中之一意也正譬说者譬有多种大经
八喻此即当其遍喻尽佛一化之始终故亦是非喻
为喻无是实事假施设故易中有假象皆无实事假
施设也诗中有比兴比即譬也兴虽如通亦以通是
喻之义也若诸论中有同异喻此即同喻法譬
卷十四 第 484c 页 X29-0484.png
皆相似故言有长行偈颂者此科正得其实以后劝
信之颂乃是孤起非关长行故以此验上叹二智文
后人误也。
此下颂初更开为劝信亦后人之意见也开譬如上
说者释初开中有四初通指上法本次分此譬文三
初此譬显上法四别消譬文初指上本中科不同者
上文有四节或三是也若约疏兼义通论之者有众
多势或二谓总别也或三谓总一别二也或五谓总
一别四也或七谓总一别六也或为十一谓总一别
十也或为十二总别各六虽此两势不同文中所指
谓三节也今为二下且约总别二以消文也总别之
义上巳略明于次当更明之次约两喻以显法者然
此二对之名极为要数诸释并不言之非直无释疑
亦牢矣今请申疑如此二待于三义巳明于前何更
此惑全云总者谓不委示舍机用车索车等赐及诸
别同故也今谓前都未论化事谁论舍用此人都未
识其名义何但此一莫不皆尔巳如前明次别文初
当更以明之。
此下第四别消文者先消总文有四初标列此喻之
名数次对上所喻法本三别消六文四结会上法中
权实先后初标列如文。
次属会法本者但取我之一字不取其馀前明会同
诸佛故云今亦如是今直取我谓是释尊所以别者
正是当代一化之主故也上约法身本自住及以化
卷十四 第 485a 页 X29-0485.png
意故云安稳此就应化论处故是三界火宅上约即
权显实故云种种此直约实故云一门五六众生并
通论所化也不安稳处必有不安稳事故性欲不同
要且三乘故即三十子也此则法譬各六是同未论
其馀义也。
次当委释长者三文一往随文初即处所次出其人
三是年德若直依此名则义有不显故消如文所立
义势乃彰虽三从中故云长者释初名行中初直约
喻次合显法三合广显初中有三初明通释能遍之
名行次释所遍三处之名三总结彰于能所遍初五
字解其名行之义名谓声名行谓德行内有德行则
外有声名如有主则有宾也庄子云昔尧让位于许
由曰名者实之宾吾将为名乎此以帝位为声名以
道德为实物且为求实物未遑于名位故不受也今
明内有德行圆备外白有其声名故约处所释也行
有以下通释遍处所之义只行亲疏故名远近名行
俱遍故也记云实行则亲权行则疏行亲名远遍于
三土故行疏名近唯在同居故方便实报迭为远近
全云第三示名行相中初标能遍之名行近不
以下示亲行之相远但下示疏行之相口无择下总
示上二行之体身行礼乐口言诗书心则德义有何
择耶名行下通结亲疏之行能摄近远之名故成其
大也次法合中亦三然文随便先合示相次合释名
后合显意初如来合长者行及真实大人三业下合
卷十四 第 485b 页 X29-0485.png
口无择言等称机随陀双合亲疏之行名称合名行
相称普闻下合名行遍于三处也今谓此中且论长
者名行行只三业身口外彰故疏心意内密故亲此
行此名皆遍三处以此故约处所显名行也又此亲
疏有三谓权实事理三业分二也然名有二谓名体
声誉今即声誉之名也。
次别释三处名义疆境界畔也望次二故云最远世
俗释云小曰邦大曰国而有通别别则诸侯所封界
域名邦国天子名天下通而言之天子亦名国故云
天子建国我国家等也今此义则通也国中别封宰
主所治之处名之为邑邑中民所居止之处为聚落
聚谓圣集总语正报群居广雅云聚落居也人所聚
居落亦庭院也落谓[迄-乙+品]域分别同是𨓍中之别故合
为一从通次第至于极局也此方五家为邻五邻为
里闾即里中之门巷也。
长者以下三合明其能所遍之相状初据其遍近不
见下总显三密之义近谓三处当分皆不测其心行
浅深故名心密远谓三处亦不测其身口但敬仰其
风化故是身口二密三业名行皆不思议故名三密
此挹酌也应此揖谓钦承也意通用亦只可就权实
论亲疏也口无以下别约三业无过彰其行也名
行以下总结以简显也口无等者即如此方云言满
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纵心所欲不逾矩也
并言无择者常人智有未周故三业有善不善故颜
卷十四 第 485c 页 X29-0485.png
子庶而伯王寡矣故可简择今大长者道行纯熟智
周万物唯德无失故无可以简择高风即名誉也亦
言教也世间名行可有四句今此即当名实相称故
是真实大人称为大长者也净名疏云以有长人之
法故名长者大人即大长者也此即国师之异名也
别论从仁德以为名通论从一切德行也。
上是约喻释竟下约法以合同也如来合长者三业
合前行随智等合释其行无过之所以彼世长者习
先世明王之德行口道圣之法言心达先圣之体义
故能无失今佛法以为师以此道法导达于智以智
导于行故所行必以智先导然后随行故内合道而
外合机其犹目足自他无失以故名为德行此是行
遍无过。
名称以下是总结彰名遍也名称普闻德声周遍法
界即三处是遍所化之处所也此亦名三随行三不
护三无失初一因次二果也下是第三别约法释三
处义也于中有三先简此方旧义次明大论所释三
正依今经以解初中先述两家后双简却初家意谓
佛化有通局中故举此中三以喻之也心遍被一切
故别王一界故居止一天下故次家直以三对于三
故也下结所以皆不用者初者通局及中俱不当故
合一切世间之父云文又生三界火宅何为不当正
约从本垂迹所王之境若如其释乃虽通而局故为
未可次家三义并局次明其家未开前之三处故皆
卷十四 第 486a 页 X29-0486.png
不可为用恩云此三处所既说三乘明化佛化佛但
王三千国土国大而宽邑中而次聚落最小此三次
第喻大中小三千界也今谓此与其家何以取别又
与合文不相应也祥云国等正辨化处也开聚落为
二即有四处依智论释谓一佛化王凡有四处初一
世界二明一世界海三明世界种四世界所度之分
今谓彼论虽明此四处而无此中国
邑聚落之名又古今释此但三不明四义义全不相
应故今文不用论良有以也今谓等是会于异说即
不如依华严有世界海有世界种有世界刹此名义
甚便文既不论置而不论。
次引大论释者以此二名同故城即国也然二忍之
位圣教不同初或地前次即初地以上或二并在地
上无生即八地巳上也判言因果者此含三义一者
自行二者犹是分真因果三者多别义为对显故沈
引之也今此正在圆极利他果用于中有三初标异
次正属对三结叹知直果者本喻佛故次对三土此
三土名散在经论所以对此三者数义并相当故出
之本即寂光垂三土迹摄化三土众生同归寂光法
身之本故大经后分品名应尽还原文云归大寂定
即其义也名实无差不同也世间有差故无异也彪
炳虎豹皮文之皃也喻美行庄严外彰洋溢喻于声
名广遍也之状也。
次位号者三中之主二也既是利物之主故须有其
卷十四 第 486b 页 X29-0486.png
位号利物必有处所之地故明位位仍通简显其极
故须明号谓大长者既美为大故是尊之极也前名
由行行必有名故明其二今位有号号显极位故明
此二即前处所之主名行之人也释此位号为三先
标列解释之方次依方以解释后约文以帖成初总
标言为三者作三种解释显其义也必约三者方尽
其义势也所列三名如文必约此三者初是正消譬
喻之文故次是寄能以显所之法也即所喻前二是
正说此第三是流是正今所解释之要意正合末代
览他巳得而修巳也以是故须此三净名疏中亦尔
不然则解释之体所未者。
次下依列名数须识义状故也于中次下依列解释
三合有五其十义初牒标其数列出其名此即世间
假名长者也故是正消譬之文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