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经文句私志记-唐-智云卷十二

卷十二 第 419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二(从广开显尽过去佛章开人天乘总问答)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疏卷第四

记于此文为三先分章示根次义门分别三依文正
释初文为四初引经标章次举品分周三亦名下三
周异名四引例显今云此文为三初科节经文次义
门料简三随文帖释今谓此文可大为五初重标示
其大科门次通示其文之分齐三即其文以科判四
八义门料简其所科五随其料以判释初中初是重
举经文广明开三显一是重标示其大科门前初巳
标举竟今更此言故是重也上下例示广是对略之
名如后所释三一通别准前可知凡七品半即此一
句即是通示其文分齐即尽迹门正说文也向举其
始令知其初未知其经故此尽言之也此文显前总
体分齐起下次别科也。

文为三下是依向通更别科节捡此文中将尽其体
正应为六一标其数二列其名三明异名四举例五
示文处六释所以如此方尽其势不尔都不知其势
数岂名解释文从省直便有四别然虽有此四之与
卷十二 第 419b 页 X29-0419.png
六要唯二也谓能所人法二也初标数次列名三异
名四举例初数者通文执直七品半别义仍更有三
将列先此标也下列三名各含三义虽各含三二显
一隐隐谓文处所也虽有隐显义必具三不可不知
法说是正标其名也为上根人即所为也亦名所以
亦名为意即初法说之所由也此二显也文处不言
隐也自可知故下二例知言上根者对下二以得名
中下亦尔法说名义于次当显应通为一切岂别言
上次文自显不俟此繁下别二名各具诸义例前可
知不繁尔也亦名八下明法异名也谓前三名亦即
名为此等故是前三法之意名即显约异名显前三
法之义令易解也然此二三之名并是相形待也法
是对譬之名理是对事之称馀二亦尔然理有通别
今是从通知前事理通名为理之义同也谓直案其
道理而说故名法说法即理理即法也事即是譬譬
即是事举世道理之事喻前出世妙道理之法故也
行即因缘因缘有进趣造会之义即因缘之功能故
名为行故即是三异名则前三义益以显矣此是其
别通名为周周遍市也于一功上三遍过而说故名
为周谓开显也次例显者向巳明之异名此显根机
亦异即成前之江为三也记引彼经第二十一方便
品有若广若略之说又云学是略般若则知一切法
广略相又云利根中根定散之心并入是门是门无
碍今云既云无碍下根必入经不云者略也又云或
卷十二 第 419c 页 X29-0419.png
指彼部其教退通三人云为三根彼三乘人同学衍
道并取所被而为分例示云单说智度为略具说六
度为广始自色心终乎种智为广但云色净即云乃
至种智即是略相今谓虽竞引彼经要于文义等不
相通会何者此为三根作三周说如向所引彼经总
要所说不过略广所被下出上中如何得与此文通
会今说强为会通谓既有上中即兼于下略广之说
自摄于中然此三周之说岂得名略中广理实难会
今恐所引兼未得其要实未及委寻然纵得其实亦
未会此中意此中正为开权显实法难妙解机性不
等故有二三差别彼经不尔何得为例由来并不言
此意直故会通其言亦矣以为辄谓文虽云例意在
于况何者彼经未尔犹尚有三而为三说况此既而
不为说耶意有于此故注(云云)若得此意称有可通
不然亦徒繁耳。

次下第四料简者谓疏理前所科也于中有四初总
标义数次列出其名三随名解释四释成前义此中
要者即以十义料简前之所科又以五重问答料简
成前三科十义以义意深广故递转次释之也初释
标数者应知此三周文含名势数一者此十一一皆
具二义即十双也文意具含十双古今多偏失其圆
旨今对显偏圆故有此释二者十只显前人法二也
三者于人九中初一声闻馀八皆通三乘四者又于
人中前三即论三周正说所被之根性以并闻三周
卷十二 第 420a 页 X29-0420.png
而获利益于利益中初是横浅深下并竖初横中初
二即三周领解以一即三周授记馀并通论也又既
十双即得有四句义不(云云)

次列十名虽此十章广要义唯二谓料简前法要之
二所谓人法也初一简前三周法次九简前所为三
根人也得此一意可会其宗要矣不然可不知何义
此十次第随文自彰不俟于先释。

初章中有三初正释次明通别三问答例法显人初
中约三别也明通文即有三于一一中皆先标次依
经文示其相状于示相中一一皆于别上示其通具
馀二之义初譬即喻开显之说时希也次即皆列开
佛知见因缘譬中示因缘义初因句两向故下更别
取即应宿缘所感惊入开示故即因缘义也导师正
喻开显引至宝所故即譬说上释引别而通竟下明
通而别意正从多正故别言三周而不从略傍故不
言通名字不监名别义通且从名也即从三义言三
周也一意者三中之一通中之别也机具有二义不
可定通别也下例法以显机问中初牒前人法本别
而今法说仍通例人亦应尔答中初例前通次例前
别非直以义亦有文至下自知不繁此述然则此初
一问亦即明人何独言法亦以向之文义而为例矣
(云云)

次有无论者谓所化声闻之人持实定有无也文具
二义古人偏执故今破会以显圆通虽寄声闻义通
卷十二 第 420b 页 X29-0420.png
三故云三乘初业名且别论于中有二初标起次正
释释中有三初述旧此二下次辨非今明下三正释
初述两家初家先述其计定有次述其破无显成定
有次家亦二初述其计定无次述其破定有显成定
无记于以破中初引彼经次以彼经之意破有明无
三会通此经明有之意记亦念处为初业破中外凡
即初业也知一乘即不愚于法也此举彼经要义宁
有以下正破执有可知此前两家各定计有无也。

次下是辨非也于中有二初标乖失次别释乖失谓
乖违其文失弃其义二家应各有此二过而释中且
明光宅乖文文作是说此据照实也今执定有故是
乖文次失义者所破其三并是义故则互举耳下更
取意别难光宅开善则一向权光宅宜权以显实故
别破之初牒其计即前文第二句也亦应等者取其
义以难之以光宅宜四乘义许有三藏三乘既有所
化三乘则有能化之主名为三藏佛也此教所化有
实能化则一向权故今宜二为能所也此义不例者
记云今文中之今谓此是假宜彼宗以救其义也此
意总明因有而果无也。

今明以下第三正释于中有三初略明要义次引经
论广释三更别明大义初中先标不可偏执下释所
以明经其有二义故初句前破光宅定有乖文义现
于此不得谓定有也次句前破开善定无二义现于
此不得谓定无也此则具有二义而并不可定执是
卷十二 第 420c 页 X29-0420.png
经之要义也下是以引经论广释于中有四初引论
解次会经释若从以下三会有无若得以下四总结
劝初引论明声闻得授记中先明声闻差有其四然
复明其授得否今文具引故尔义如次释前二非经
所被后二即是也次会经文论且有四义犹未尽故
加今经所明会而释之则有五种方尽其实于中总
标别释释中即有五别初释定性二退大三应化四
上慢五大乘初定性者此从昔为名以定取于小果
故云定性也次释退中疲厌等是取小之由即如文
佛道长远等也引经名别异名不因始终顿渐二种
故云别异此是退大取小故云退菩提心声闻三释
应化前二是实是所此一权能即同事利益权应化
实故云应化声闻四释上慢非上谬谓而慢于上故
云上慢五释大乘有标有释少闻四谛之声而自悟
大用佛道之声而利他少则闻彼声大则声闻彼(云呼)
此五者前四不出权实通论昔日此第五一即此经
开会前四以得名也上会释竟下明有无二义观此
文意当有四句初明从昔故有次明从今故无三明
实既有二权同于实则亦有无上慢一类既非前三
则非有非无故有四句总结劝者达四无方尚不可
执况各其一故不可而巳以下第三更别约前大乘
声闻以论有无以仍有此一义将尽无故于中有三
谓标释结释中四句初明权无次明实有三经意正
明自实四明既自复即能他次结者前结劝通能所
卷十二 第 421a 页 X29-0421.png
今结别论能也。

上通论三周所化声闻权实有无竟下释第三厚薄
之二义也中惑者谓能惑乱非不定也若尔字正从
心次薄存从博非从博从缚则为以博藉非也前是
论人此论其人性行以显三周差别之所从矣于中
有三初述旧以辨非三正释初中无释惑上根次下
以释厚薄初中无明其惑之由将必异下正明其惑
之状踟蹰以下明其因致得失初中正由理教入出
不同故致疑惑尔矣次得失中踟蹰于理教回遑于
出入俱是犹预不定之皃以故致得失以下约于三
根彰其厚薄惑教情多者执理一故不应多由此故
即悟次二可知以此则厚及中故为三所以三说正
由于此。

次辨非中三初总非次别难后结总非言不尔者不
尔所以如下难也下难破者直揽其前要以难破之
初一句总责定之缘于其义无的莫故此通责之也
若更别者谓为小大为复小大下别难此三也于中
一一皆先牒其谓然后难破初应结云既云得果之
后游观不应更有此惑次中既条然不监故不应有
此疑惑次难相惑者牒巳难之前二并昔此一义当
今会正由其言不分此疑无因故致此难(云云)结云
进退等者全云惑大曰进惑小曰退今谓前二约昔
难之是退后一约今难之是进二途无宗其所依约
教无据以故不可用也。
卷十二 第 421b 页 X29-0421.png

次正释中二先简定根惑即为以下次正释也初中
所以先简定此二者是此科之宗要故前释所以失
者正以无宗要故此二相因故先简定三乘也得圣
果不在更论根性通惑亦并巳除故须论其别惑若
直言根性与惑则因果不分通别莫辨非此中意故
须先间定也次正释中为二初约四句四人释次约
三根三品释初中先标列四句若别以下明四人释
初云即为四者谓即上二事共作四句也下列四名
此并由宿习致此差降不同三周以之而起也以四
句对三周四种人也前三句次第对于三周后既结
缘则前三是当机也次文重释者向将四对此束
四以对三记云第二释中应以中间二句为中文云
为中下者或剩下字若下根字别为下句今谓初既
云以初二为上根应以第三句为中根第四为下根
次重既云中间即以初句为上根二三句两为中根
与前同故直云下根而注(云云)如此道理并通所以
第四亦得为当机者虽重虽钝有缘而得始终三闻
故后文云闻一句随喜皆授三菩提记况具足闻故
并当机次约三根三品释者向直通论厚薄不同故
作三说此今更明三根初入直作皆有三品以论惑
之厚薄前是单论此似具足论上三则薄中三则中
下三极厚上薄故一闻中中故再闻下极厚故三闻
此约亦悟解不同故知见亦不尔何故然耶次例小
以显大记云十六刹那皆名无漏至第十五心犹受
卷十二 第 421c 页 X29-0421.png
向名故三品尽皆入初住上约三乘圣作以释此下
或即更通约凡夫以释即约三惑障三谛理以上故
初闻即破三中破二下破一次闻中破三下破二三
闻方了此并同体之三例如一粗惑先除义也亦有
此义故约此之释思之。

下明转不转者转是迁易之名也上明厚薄不均致
有三周不等从此以下明禀三周之化得益之差别
谓转不转异故有三处得悟解也此则明三周利益
之初渐故渐故次而来也于中亦三先述旧次辨非
三正释初中明三初一即悟次二明转义在其中易
知此则但明转无更不转之义未全应于科目次下
难言明其非也初牒其释为利以下难责也为利则
齐皆成上也皆上无中下犹有中下故无转义次举
类显此例甚切于中势数有四谓举有定有难有结
文阙其定可以思之闻證初果则无而有再闻故异
今此亦尔(云云)以此未当也下正释中二先正释次
料简初中有四初通四次别三结四喻初通释转义
不定故从缘以二故为转缘即知浅教略举善恶则
摄一切故是通也下正明此三故即是别也结异旧
者二义一者旧唯约现在今论宿世二者旧唯有转
不明不转若唯现在缘而无因若唯有转过同前虽
今异于旧顺于宗要义应科目喻中三刀喻三根同
斫一木喻同断惑證理利一等喻三而有差别利钝
下合喻前异而同而巳也料简中二番问答前明初
卷十二 第 422a 页 X29-0422.png
證同异此明入證后异同初问未證如前證此位巳
犹有次不答中明无真修体显是无之义任理而修
不修而修也次缘修者因向而起也未證名缘證巳
名真望上未极而更修进亦名为缘缘为也真是即
也前有差后亦尔不答中一一义明并无也其中有
无之所以可知此二似横竖义诸并不释可以思之
次释悟不悟者三周利益之中第二意也前明其始
且以转为其名此明其正故以悟为其目即言悟不
悟者然前所论三根义虽通于三乘而文且三根以
释从此向下并约三乘以论三根义方显了虽约三
根而文但明声闻顺记似只明其一得悟馀二犹未
今约不悟明不悟尽皆悟故以为科因矣于中有二
初通次别初且通者通论三乘三根有即异也初问
次释问中先举馀经说三次依经以同此三而言耶
者二疑之词也谓如此不如此耶然经以下是次合
释文有二句初是酬其列经别义下是酬正而通义
然别未了故云一往今此心通不得从别故义不然
也正谓三乘通有三根之义故也今经以下是欲别
释直约此经别论三乘各具三根故云别也并皆悟
解无不悟者也于中亦先依经作问多有此疑将释
破之故此问起即三周领解也支佛以下是次释会
先支佛次菩萨初中无约义明声闻领解即摄支佛
声闻三根有三领即摄支佛三根三领解也次引始
终二文證成文义具足故定有也旧云以下次明菩
卷十二 第 422b 页 X29-0422.png
萨三根同解悟也于中有五初述旧次辨非三重述
旧四重辨非五约例别显通初中有二谓总与别总
中有标厚其下释云域坏者域谓限域即要期也三
根以下是次别属对也此明菩萨三根并在法说悟
解次辨非中二别直以义破以是道理故不然也若
尔下更约文破忍是住上心是信作据文此说故不
然也文义不会故为非也次重述其救成前义后只
是前增损并在于前也下重非者如后文次第四乃
闻寿量说始入初住非增道也下是第五例菩萨通
以显三乘亦尔初问中准下答意此问意有深远何
者菩萨既通二乘亦应尔何故三周以后并不更言
二乘悟通既后不言故知并在于前后唯增道二乘
既尔故知菩萨亦然故不应谓前不尔虽例菩萨以
显二乘意在反例二乘以显菩萨防他此意故此释
破父子约会天性熟开既开会巳纵有未悟尽名菩
萨于后悟得并从通名故不从其别也。

次释领解有无者利益之中第三意也前二并从此
科中出前二是义此一是文即三周领解文也转悟
故领解解故转悟故三即悟解中初中极也若论二
乘此即第二意也正从第三第二两意次第故有此
也言有无者即就三乘论也如文自显于中有二初
问起次正释初问约前通义徵于别释起于借释次
释中先释缘觉不无次释菩萨借有初中先约义次
约馀文三约文此文以此义三种故不无也释菩萨
卷十二 第 422c 页 X29-0422.png
中二初且总略菩萨异于二乘故不尔以不尔故不
言次广借中二意初是翻前后意次是翻前初意仍
含义二从要从略也要对略广本有无从彼此(云云)
第三一意借收始终一切故云具足今谓初是有义
而未言次是有言而不得三前且略在从广又此总
别四义即四悉意义及次第可知。

次释授记得不者得利益中有自有他前三是自利
此即论他利又约经文领后有记故今亦尔以此意
故次而来而言得不得者亦以三乘文义故也将会
无文不得尽有皆得故也于中初徵起即得不得意
也此亦三下是次备释三义亦与前同一则有而未
言二则言从略要三借在于后前且略之言法身者
对应身也尚授法身记况不应身以此故总得无不
得也中亦含四意(云云)次问者因向法身记之而起
此问答中本者即法身也此明记应即记法也欲使
等者此释疑也疑云既法身为本何不记本以摄末
记法以应故释之云尔若记法本则阙此义广如后
文释也以明若至后记即同菩萨法身记若尔菩萨
但一二乘两授然向三中第二巳有此义不须此惑
(云云)

次释浅深前明利益且似横论此下三番并似约竖
论利益也文含二义前巳明横当明其竖故次来述
也且此浅深中二初标明晦即浅深也初闻下释释
中有法有喻法中二闻四重是浅深之由以是故有
卷十二 第 423a 页 X29-0423.png
浅深此正明迹而言本通谈其势尔也中二重皆喻
浅深也记云举凡况圣举粗况细单复下引事也以
是定知然矣如后分别功德及劝品末即其事明矣
于后白明故此门最略。

次释权实者盖明能引所引利益之有无也亦故前
初标云第九益有权实者是也亦通三乘前虽通有
其义且为明实故今此具之于中先述旧解有无如
文次今正释于中四有初作旧无而标有所以下次
释初无而后有文云以下三明非后初亦有故一音
下四證初后俱皆有云之意稍隐可善消息故注(云
云)。

次释待不待者明前利益通于二时旧释多偏故今
通会明二俱有上既通始终故属竖摄于中有二初
正释后料简初中文二初通论一化次别就当部初
中有三初标何故下释此乃下结初标可知释中有
徵有释释中有标有释标云佛有显密者大论有此
说也释中即有二别初释显中有义有證有结可知
次释密中有待不待有便悟入有结亦并可知结云
大判者通论一代也次别就当部中文亦有三初迹
次本后结迹有三周论待不待三周不悟待后三世
而悟即迹本待不待也结中据前后悟文显成待不
待也前悟即三周顺解后入则分别领解此亦大判
若曲就二门三分论之亦有待不待也可以准例不
俟繁文。
卷十二 第 423b 页 X29-0423.png

上正释意下次料简二番问答明前二也初番简前
一化次番简前当部并因此经前后二文初即不在
此会之流次即在会而起去者也初答云馀经者谓
前四时一都不言之二者言之判为定性永灭无馀
净名败种准安乐行则为大失大经意与此同如后
当释此人非显非密非此非彼则为永失次答意者
弘经之人即四依也准下经文即遣使还告也亦馀
佛也此人略闻不生诽谤在人天中以有缘种故值
四依而得度即如下文迷惑之众世世与师俱生亦
其义矣亦是待后时也。

此上十门料简前三科人法竟下有五番问答记云
此下料简不关十门全云下五是汎料简今谓又重
料简前三之与十也于初之二番重料简前三科次
三番重料简前十义于初二中初简所为三根次简
能被之三法初番问中将经事通问今名别以前科
三皆云为故答中通责言不便者非善顺于道理故
也下释显其不便所以谓请虽通而悟解别今为科
文虽别而不遮通无方若是云何作定相应解故结
责云奇义从语此中即具四句妙旨故注(云云)次问
者前云三周亦名理事行今更例显亦得即是三世
义不言不者谓示为不尔也答十三句初文无义有
次释会其义有三结故如所问准后第三见明宿世
望前二周固当现未如拾所问三世义也。

次下三番重简前十义者初番重简前惑有厚薄次
卷十二 第 423c 页 X29-0423.png
番简前根转不转及悟不悟后番通简于前第五次
者约三乘中缘觉义也初问中记云障大者旧师计
也四句料简今家破之言如前者指上玄文五浊有
除不除大机有动不动不得一向云障于大亦可云
如后即后释五浊中具历五味四四句是有人下复
引他解断见惑竟有无明在故所證真与此无明共
为大障无明举修惑也即不发心初果故引法华论
證言无烦恼者巳断见故有染慢者有修惑也未知
常住即是大障若薄地不执未有所證未曾断见二
痴合明无明惑强故云独障意云五浊之中众生劫
命不全为障为障者见修两浊若尔下他难也意云
若二人无明若共若独俱能障者此之无明若定能
障即定须破若闻法巳破不妨闻法何障之有若未
闻法无明先破则闻法时无明巳去复不名障此是
三论师意不问无明为障所以直以自他责障有无
答至为通者闻法故破破由闻法言无前后者未闻
法破为前闻法巳破为后前名自破后名他破自他
无破无因不可次虽不前后等者虽非自他因缘故
破以因缘故亦前亦后亦前故闇灭亦后故明生今
从破说故无前后今从立说无明定障又亦应云虽
无前后闻法定破全云四句下是答答意云应以四
句料简不得一向为障言如前者如玄义中谓自有
五浊除而大机动二有不除而大机动三有除而大
机不动四有不除而大机不动此意答云亦障亦不
卷十二 第 424a 页 X29-0424.png
障也初四二障二三不障次问中先舒他义言断见
者谓得初果言与合者彼师通呼五住之惑而为无
明故次举博地凡夫即云无明独为障然此中既巳
断见则指馀之四住耳言合共者初果之人见偏真
理而又执之故与无明合而共为障也所指论者彼
师甚悟论意以阿罗汉破烦恼障为无烦恼具所知
障为有染慢耳言若尔者若向既直其二种障义此
则双指二然其难词仍但云无明者俱通说之执偏
真理二属于无明故言非是障者既闻法巳方破无
明斯乃惑破闻法二不同时故不成障答中云不可
定前后者若云前灭应灯未生而闇巳灭此譬未闻
法而破无明若云后灭灯初生时应闇仍在此譬闻
法巳方破无明既俱不可故不定其前后虽不前后
者理虽不灯生之前生之后闇灭闇定障者而正灯
生之时闇即灭故此譬正闻法时无明即破故得是
障不酬其所问也然百论云不破闇元康法师释云
以灯不到闇故彼记甚广不能具也今文意以闇不
得起即名为破故成能破之义与论不同上两释亦
之甚广今略明且初问中先引他宜若尔以下次明
他难是义云何明他以前二为问也初中无且通宜
有无有人以下次明别为障若博地下三明通为障
初言五障大者如后又云出世本为说大以五浊障
重而不得施故是障大四句如前者两解巳如前记
今谓此或仍是他人有此料简谓虽谓通言障若分
卷十二 第 424b 页 X29-0424.png
别之仍有四句与前第三惑有厚薄科中四句势同
故云如前但今别惑而彼通惑为异次明别为障者
即别明修惑为障大也言有人正指有此断见有修
惑障一类之人非谓别指更有一师作此释者名有
人也故次所引论文自分别也断见而与合者以断
见惑以此见智与修惑合共为障也总呼修惑为无
明也下引论證以明为障之义准此师意以无见惑
有修惑而为障故此言也若如前记所明论罗汉全
无见修名无烦恼而有智障名有染慢借论少分义
耳即全误下明俱为障者谓二惑通为障也总呼见
修为无明也即痴为根本也与初何别者初有四句
则有障有不障此即全当为障之义谓见修障重根
又钝也次是他人难者前所宜者以彰此经也三周
之所破也三周说法为能破也既有能所乖于性空
故用经论破性之义为此难也将且先预定前之所
宜故云若尔即指前通别二无明也次下难者文有
四句初二双定次二双难双定如文宜者应更反质
设尔何过将难者云二俱过宜者更云其过如何下
是正难显其过也谓既障不合得闻既闻故非为障
若未闻破此无能破既无性其能何有于所故都无
障又闻破是他破未闻破是自破若二合破是共破
若非二破是无因破非直有二过亦为有四句失既
无此四理何得有破义故云是义云何将前宜破之
义不成以问于今故云是义云何亦是将以通难一
卷十二 第 424c 页 X29-0424.png
切而今别为其答将显成前同所释正义故述他此
难问答中无指为者为显正义故为其通下是正为
仍举喻显此谓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故言无定先后
此明用既相即体即双非虽复双非本是闇障今是
通明乃是非明闇之闇障亦是非明闇之通明矣此
明能障所障能破所破皆不思议故非思议定判而
言定是障者亦是不定之定定即不定故注(云云)
云何者略如是矣。

以下一番明知不知义即简前转悟不转悟两番也
前云悟不悟此明知不知故是同也初问中先举两
经三文皆明初即知能知次以问此何故后犹不知
不愚是了知义自知当得作佛故云当觉此引戒经
两文展转释前也既初即知作何故仍有三乘之果
故引释云虽初一大且取既知何故且取故又引释
知易行难故也二虽三异正在初并同知以问此经
后由不知言三根之后者后是对初之名全云三乘
根性谓之三根三乘皆巳果满菩萨又云不退望彼
初业故云之后今谓此释将为近当初疑等者全云
初略开显执动疑生故四初不疑今谓三周之初皆
有疑请故云初疑皆待闻巳方悟故云后悟此则初
后极相违反云何通会故云此义云何答中有二初
明答此经后亦云知不得一向定谓不知次释答前
经初能知亦有不知不得谓一向知初中又二初明
前后亦知破其定不知全释又身子下释前起后初
卷十二 第 425a 页 X29-0425.png
中有三初总标经明知次示其文三释会意初标如
文次示文中含于三义下约三意释会前文知即前
初文是不知即前除佛巳下文是后有知不知义岂
谓一向不知次释起者释前不知起后释前经意于
中有三初引二文彼见闻下次以况结若执以下三
因诫劝初中意者前云灭后不知今释不知之义先
引后有不知次引初有不知次总况二虽初后异并
亲见闻犹且不知况于灭后如何得知故其宜矣若
执以下因以诫劝起后释也初诫无益论者下劝要
初诫意者圣意深远各有多意如前如后不得专固
甚其文自相破坏如彼矛楯此要并兵器也往者楚
有得卖矛楯之人有买矛者而谓之曰此矛能坏千
楯其买矛者尚在寻有买楯者至又谓之曰此楯能
坏千矛前买矛者乃问之云以子之矛坏子之楯为
得几许卖者莫对今意正取若定执二文互相破坏
如彼矛楯今会其意勿对文也于道无益者理无定
故馀事者劝徒勿秽恶谓绝大患致大道矣非尔所
识者此是大经之意皆是佛说若各定执皆言不解
佛意云在无偏不可造次故也下是释前初引二经
之意于中有二初约久近次约权实初中有标释结
标明其义通二不一向也三乘以下是正融也初牒
经文而标为二下约久近显其二即以其二显知不
知也初即此经下文发心宝所次即中入化城久近
不得定执昔经且语一边今经其言其二虽言其二
卷十二 第 425b 页 X29-0425.png
犹是说其昔若通言之即具三义故前无其三此但
明于二故结言其义尔也若得此下是次约权实解
此似直约向近之上以论二或亦通也(云云)于中有
三初即正解释次述意解今不取下简非以显正也
初中直以二字即显二义不知不名为权也次述意
中先宜二种人次宜四句有标有释意明为列四实
故有此四权也此从言而无义故下简非而显正也
不取简句非但取显成前正释也即于二名自会二
义故云于义自显徒烦其言于理愈隐(云云)之意尔
矣此上一科正止观第三文末及记所释甚要悉矣
下一问答重简前三周之中所被三乘中乘之义圣
教所说不同故须会通显成前义初问者先举经论
古今通有此说以问于今将备释之先此略起次答
中初约三类通释后结有无酬其所问初中三类文
即有三初明二又即有三初依论标二名次辨二意
即兼显其二义如此不同是其异也仍即此意是其
义矣可以思之次下是释其二初释独觉所引二经
一论并明是此人也世无二生其不禀教与禀为碍
故照徙之引大经者释成上言彗星者词纳苏遂反
二翻利扫义矣言其星形似扫帚其义可知以喻独
觉出时无佛法故以为喻大经疏中具解次释缘觉
并兼二义都以愿力并得值佛言得初果者以先是
声闻之人二果三果皆尔言十四生者人天七反故
成十四从极钝说广在馀文虽成独觉以有愿故仍
卷十二 第 425c 页 X29-0425.png
异于前皆得值佛故仁王经有缘觉众即此类也言
二三果例然者记云如一来人及五含中后之三人
知佛出世尚有从天下来亲近佛等若上流者纵至
无色般并有起欲界化来见佛若不见佛亦可容得
有馀般时亦名独觉故云例然以从愿故也言部行
者圣教所说又有此一类故也师徒训化即其义也
此二缘觉之中有此一类也言亦变化者上二就实
此一约权应也且如文应以支佛得度即为现之是
也下结詶者若例声闻亦容有五今略言之即有权
实及开会大乘三种缘觉义矣夫。

上来十门及五番问答并是料简显前大科三章门
意今自下即是第五随其科门判释于中大科五章
普兼示其文处也初直约法开三显一也异名准知
次是时众利根因以得悟发言了领佛所说彰其得
悟解也三即是佛重述所说成其所解实不虚四者
谓前是自行宜复今次化他也五者非真声闻利根
因以得悟三乘四众利者皆同悟入也此五若他古
今但以为四含第四五同为授记段也以通应下二
周但四故也今意以应中后二周并令有五以并有
文义故也又第五文虽有领解而无授记又通领前
非独第四故不得于第四文中开出以故必为五也
有若从要义亦是二也谓三属能二属所也能即初
科三中能被法也所即三中所被机也则前科三章
一云皆具此二此今是初周二矣名义次第总在其
卷十二 第 426a 页 X29-0426.png
中思说皆可知矣初三许者谓顺其所请许与说也
诫令精诚许为说也简非其人许为当者说也记云
三章合二即以其章二字当之亦即各有二文今谓
下之二科各有其文初之一科但例有其二义不得
有其二文则初一名顺即是许次有试有许下亦有
简有许故初一文二义下二各有二文二义宜善思
之初中先牒其请为所顺许亦其由也次许即有二
文疏释其诫而有两意先消此文对今三慧次会大
经四种善法初有标章属对正为今生此三利益故
作此诫不谛不善则不能生但三而非慧也三慧名
通此即妙也应以善字贯于二义谓善思善念也次
会四者彼经云有四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谓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此其四也
彼四此三如何一总三别经云吾当为汝即试令于
佛所谛等即是令近善知识也馀名义并同故云可
解此二并释诫意也非直能近生三慧二即能远为
大般涅槃三德极果而作近因以故建首为斯诫大
经又云若言离此四法而修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
是处此意若无正解而修苦行以名为无益与彼都
无异故下文云以苦欲舍苦即其义矣亦名无因而
行者也为最要故先此诫令生妙解行也许文易知
故不释前请颂云欲闻具足道今许之云为汝分别
解说即许为其是具足道也。

次释简许者此明妙道不可妄授其人犹摩尼宝投
卷十二 第 426b 页 X29-0426.png
白象子非徒无益翻致大损故简去之具如颂中文
即有二疏亦具解仍先标章次释其二初释简中经
文有六意初叙其由次叙数而退三释退所以四明
简去得宜五叹美现众六度于是退者疏文具解复
五其由有二谓远以近远由三止近由顺诚所以牒
其时者正由此也(云云)疏释初有数有退在疏文直
释简去之由众有其二前为此辈非当其人故三止
不说今将为当者说故须简去言威神力赞遣如后
颂文即是简非而遣令去故以名也前之三止都为
二众一简二显表三周即在显数之内显有二意一
谓令三请二表三周今此即含有其二三也(云云)
者云未明启节齐表先枯一实方谈五千便起斯译
均而初异也。

下是释退之由又有徵释结徵者所以简令退去者
何耶释云有三过故结云以有三失故以去也有云
次释起去所以由凡有二义一者大乘中有失二者
小中有失所言罪者执小乖大(此引二种古人云云)故称为罪
所言根者二义一者过去修习小乘故称为根二者
用此执小遂谤大乘故名为根言深重者为释疑故
来若对小乘遂障于大三根声闻亦执小乘并应障
大何故五千独去三根住耶是故释云五千罪根深
重十方诸佛不能救拔是故退廗三根之人虽执小
乘罪相轻浅故独住也。

及增上慢者第二明执小乘有障大之失此明于小
卷十二 第 426c 页 X29-0426.png
乘内自此失实未得小乘故现不闻正法及增上慢
谓现在失于现值佛修习小乘未得小果道果故名
为失又罪根深重者明过去失次于过去障他听说
大乘复谓此果以为究竟不受大法故名为失又以
此失简住馀声闻诸馀声闻但有小之失无有未得
谓得等故馀人在座五千退廗未得道谛谓得道谛
未證灭谛谓證灭谛故言未得證也即释上增上慢
义有如此失总结上二失也次有释云下释起去所
由此自徵云难得有五人身中国诸根值佛出闻正
法难五千之徒巳具其四将说妙法避廗而起去耶
此去之所以者何谓也今释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
有增上慢辈等类亦比类也罪者可毁可责可怖可
厌之义若因若果可毁可厌者皆名为罪若依小乘
此罪者三谓烦恼等三障(云云)今依大乘障有二种
一烦恼二所知所知障者随所应障入大乘圣作烦
恼障者随其所应障入三乘圣作(云云)依大般若重
障有四谓烦恼业异熟法烦恼谓一百二十八及随
(云云)业者依萨遮尼乾子经有五(云云)异熟障者谓
能障圣道法异熟果即三恶趣八无暇等其间佛前
佛后应云法前法后难是佛前后不得圣果法障者
谓于宿世障他化善道遗法菩提于此生中不得闻
法道之正法谓五果中等依增二果所摄罪根深重
者住遗法业是罪根故现不闻法是罪体故即第四
障也慢谓轻悔不长倨傲为义恃巳陵他高举为相
卷十二 第 427a 页 X29-0427.png
瑜伽等说慢有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
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初慢者谓于劣计巳胜或
于等计巳等过慢者谓于等计巳胜或于胜计巳等
慢过慢者于胜计巳胜我慢者恃所执我高举为相
增上慢者巳实少德谓巳多德卑慢者谓他多分胜
巳计巳少劣邪慢者巳全无德谓巳有德今增上慢
即是第五巳实少德谓巳多德得世间异禅定等故
未得谓多得未證得多谓得谓有为道證谓无为灭
此是增上慢相非全未得而谓得若尔便非增上相
乃是邪慢相故有此烦恼障及前法障二种障力故
不声闻法(云云)此上两家所释此文略言尔也初唯
约二次或二三四下明今解唯约三释谓罪重根深
上慢与旧异者旧通今别通者通大小乘通于凡圣
别者唯小乘凡位所以尔者正释小中上慢之流故
也此三如何别者罪通根别慢又别也通应因果别
当唯因又更因中之一物也(云云)然往随文谓但是
二故有所释皆唯约二以文云及故也今明罪根为
二并及故为三根言罪根者先举其二法深重显其
二功故重为罪之功深为根之用何为罪谓五浊世
何为根谓执小也五浊释其罪障多是释五浊之甚
也以此全具见修故即具三障也如后所释执翳是
其根极甚故为深正由浊多故此极执翳覆蔽也即
极信小不信大也。

下释上慢前通执小乘此谬执巳所得犹居凡而谬
卷十二 第 427b 页 X29-0427.png
谓为圣经文有标有释尔举释以释其标下更释经
所释前他两释皆对道灭今对三四者前通此别谬
谓通真极慢也如前引论所释巳实少德谓巳多德
此是增上以此陵他故为慢也结三失者一总二别
五障能障能障大小执小障于大上慢又自障于小
总别失于小大二道故云失也以释不止之意正为
显成向简遣之意也去有益无损住有损无益妙得
其宜故不止矣。

上巳简去非器下是显美行者正当机也先释经喻
文出大论此等以下合显法也谓喻此等也义同前
释门中破光宅义也此引经證执小弃大为不黠云
慧也喻其无深智慧也彼经意者弃除般若如舍根
本而习二乘所应行经如攀附枝叶此但释所遣去
者反显美于住者真实堪任器用能受妙道复能利
他他既显美住者堪能又庆于去者无妨故亦佳矣
佳善好也愆亦作𠍴正作愆谓过失也大光者大明
也即佛慧知见无所不明也在即不得说众无此益
故住有二妨去无二失也。

汝今下是次许也为令极佛意故云善也复更出者
非也上枝叶下是释受旨也谓时众受佛三许之意
旨也唯者敬诺也亦敬应也然者信顺也受旨亦是
请词并前故云四也徒者虚也正为有此损益非无
意也定云论云一止表其二相一表当机乐闻止其
现相俟其三请即今文表三周说是也二止表不乐
卷十二 第 427c 页 X29-0427.png
闻者结缘之众俟其起去即令去三止为枝叶未去
是也(云云)此正当受旨之文后更出者恐晚人加足
此下料简释成前义问答两番初会昔两说初问言
慈悲者为下二事之本无则应尔有不应然今既遣
去似不仁慈不住为说似无慈悯亦可初无悲悯次
不仁慈无在如聋哑者不闻不说也故如彼二也若
新经中明如聋如盲谓不闻不见要而言之旧取无
自利利他故新且言无自利故然大乘有自必他无
自故无他矣尔文约旧说也增状强为其作远期得
度因缘也大经云如人以药涂鼓众中击之闻者皆
死人者佛也鼓者法也毒涂者无缘大慈悲勋于妙
法也于众击者为众说者也死者破无明惑也死有
远近即世破者近也久后破者远也即喻当机结缘
二众也如喜根等者举例尔其然也出诸法无行经
彼明昔佛末法有二比丘一名喜根菩萨僧也二名
胜意声闻僧巳胜意执小喜根强为其说胜意不信
大生毁谤堕于地狱后还因以悟解与后不轻义同
不引不轻而引彼经者下文共知更欲今知多类故
也如来最大慈悲何不如彼二而止遣去不令闻耶
答中初总标其有由次别其所以初言各者昔与今
也释中初华严次喜根初中先明彼不须遣次明今
故须遣言未廗者若备说彼经常说无巳亦如此经
下文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教化颂云常在灵鹫山此
则何有未廗且据结集流通以说相传复约五时化
卷十二 第 428a 页 X29-0428.png
明无中而不妨于有也或云记传所记彼经三本略
本十万颂亦名百千颂经即十万也今八十卷三分
译一中广二本偈亦难思故亦名大不思议经此亦
经尔大通佛说偈如恒沙净明德佛则云閦婆偈不
轻菩萨则云二十千万亿颂智度论说云如大海则
今七轴最略本也今云未者则七处九会八无声闻
最后第九会初方有故云未廗所以尔者盖表必有
顿渐差会二化故也先顿次渐此是差也后明先二
即是会也具如前文无量义说及信解文正表必有
差二故在而隔此中应辨谬解(云云)次明今者此正
破会之时故必须遣此有三意为显法妙不可非其
人故为护结缘众不令伤巳闻故为笃当机之众令
锐意故以此三缘故须遣去灭化城破草庵并喻开
破方便显真实也。

下释次结缘意是俱谤故强为作因缘今巳为缘不
欲伤失故须遣去也以慈者远令得乐故以悲者不
令谤堕苦故此是各有其所以也次更释前住益之
义问可知答中先正显其义次引诸例显初结缘者
巳作妙乐之缘不令更作极苦之因此则幸令得知
断三作大涅槃常乐之果岂非无极慈悲之利益哉
如上说者如前待时中及次释不止中释皆于灭后
从弘经人得益故也下引三文并显结缘益也疑惑
未能信解不生毁谤故得世世与师俱生后以得度
大经记云是字即八万等也亦是闻而未能信解后
卷十二 第 428b 页 X29-0428.png
亦以是得度次二语谓信不信也例并结缘之灌并
意令后以得利益此意并明无苦得乐之因明真大
慈悲妙道之利益人多不晓此意谓犹简奇何名为
妙当应之此真妙矣有妙因者令其入妙无其因者
为作因缘故所被机有二谓当结也能被之法有两
谓广略也亦何有妙于此哉非直于此总显三世佛
化利益不出此二意也若不明此意非直不晓此经
妙旨只都不晓佛教大宗若得此意邪难无所容其
惑矣或曰略广直为二缘此文未达其要旨今对此
文且作是说何须定执或曰声闻有此二类馀二云
何曰此例易知何更此惑下文云其馀众生千万亿
种皆生疑惑又引大经及光明尚通一切何独三乘
故知此意普勉一切令结良缘以为当机之根本故
岂不思而勉哉此意最广远达此意者方知此经利
益之广远释之妙绝岂不思而志之。

此前简许之意极须详审此二文者结许之文前略
不释受旨前巳释意今更于此出者此盖晓人不达
起尽还依寻常体势辄尔加足故不然矣云云前许
之文既不言之此何言之受旨之义巳释于前何须
于此更言之正为受旨之文承第三许文次便故疏
亦承次便释之然后料简以此义故云此二文后人
辄加足矣。

下是正广说者即第三章也既许既受故正说也疏
文此中有三初重举尔科门次科其文总释其义三
卷十二 第 428c 页 X29-0428.png
随其科别解初重举尔者正是对前二为方便广是
对前略以为名文为二下是次科判总释即有二别
初对前二略科以直二广上句逼下次释其义初中
二科各有二义谓科及意上二但言诸佛释迦今明
五佛故以四广上诸佛以四广诸则可会释迦唯一
将何以广则以六义以为广也若尔则诸佛人法俱
广释迦唯义广矣正以此故约三以释也并言广权
实者谓上权实二智也今谓不然若尔上是略叹此
是广叹二也疏乖宗旨正谓约开显义以论略广何
称开叹二智故是失宗旨也易知故略言之直云尔
耳。

下释略广之所以也于中复有二初通释略广二之
所以次别释广义之所以初中二合有三而有略广
对三略以明三广故名为广也句逗即是文三行半
故是少诸佛即是人以总故是略开显是经之要义
但二故是略前言略者义现于此也下是对上明三
广也广义现于此矣此是合明二略广也在文易知
此义正应于前最初重举尔广章之下言之贯通三
周四章五佛六义统尽正宗之文何故曲列于此然
正约能用显边对前略以明广故也又以广文开为
三章于前明之不便故于正广之初明之义便故也
(云云)

次下别释广义之所以于中有四初列六名次释六
意三明五均四明次第初列名者应知此六中二为
卷十二 第 429a 页 X29-0429.png
宗主初后各共成之初二通成后二别显通成开示
五别释开权六别劝信实此虽列六义之名而又即
是通科文也次释六意亦尔并通挟生而熟者挟谓
合挟谓般若中通教含中真生者谓只在般若禀通
不彼方等弹行名生也即于般若中便涛汰合熟故
云挟生而熟也若无在方等入通人至般若巳熟不
名生也并酪明苏者方等中新禀藏人此人与生苏
并谓即被弹得生苏益也若鹿苑人至方等任运得
生苏益不名并也五佛故也次释六意所以此六义
者释文如文法谓开显妙法也将开显之故先称叹
意正令恃众生尊重故一一皆先牒名示其意也在
文可寻此则妙义所从尽于此矣为此故约此六彰
其义矣次会五章均五者谓五章中文互而义均也
其文三句初明义均次明文互三释互不之意互出
者具如后文盖大也谓大要而明之意在文略而义
备意会而不繁于文也全云诣者至也谓但论至要
之旨而不繁文此恐不可今谓诣契会也如向释也
无开显则巳有必具六故不在繁文下明次第不定
而皆得也前后亦后文随文自见不俟先具妙义无
方何定先后故云无在广虽有三明此六义摄人与
文尽矣此之一科恐有经来未之有矣非直经妙科
实妙矣何者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二是
经之宗要矣必待馀四而共成之方尽其致况更五
佛则三十矣况更偈颂则六十矣况诸佛道同互
卷十二 第 429b 页 X29-0429.png
相成显则一一佛说经数皆六十矣况更本门三九
十方岂复数哉其旨者何在妙之矣一言蔽诸何俟
辞费有云以不结通十方非了义说先后有言良由
各守所习而牵文不能虚怀而寻旨信哉当矣如得
向者之意则一言尽于大虚无馀外矣后学宜其详
而演之。

下是第三随科别释于中初科二次明六后消文初
总义通于五次别且在三世此则四五在其中矣次
明总六中初标义有其六次列现文唯四三明二在
后文谓五六二也即互现也后文有阙还指于此四
文处所易知故不言初约二以叹法也初释叹中初
通标次别释即约二以叹法也法中妙之与时虽皆
是叹而正取时为叹也应知二字皆有简显二义思
之。

初释法中但解时义即显妙也五浊是开三之由故
云必也此谓施设名开非开废也久后方说不同寻
常故即妙物下更重释不速而久之意初明三可未
时故不即说下文云不务速说无智永失也次明三
可是时故今说下文有智若闻则能信解也应知有
通有别通者并约昔日五千通言一切小执者也若
别者正是施时未可开故以人不堪故亦别拟中间
且调熟也五千未去者定起不即说也别拟此三故
此云也今人堪者约当机也即是时也且止请许正
令去也喻中二句即以显法中二也华即妙华喻于
卷十二 第 429c 页 X29-0429.png
妙法久时方出喻久乃说也有云何西道朗云此言
灵瑞华又云空起华天竺有树而无其华若轮王出
世此华即现明众生若应闻一乘教成法轮王者佛
乃说是经故灵华为轮王之相法华为成佛之徵其
次有云梵云邬昙钵罗此云瑞应全轮王出大海减
少金轮既现其华乃至应金轮之御世名瑞应华此
法华经轮王出生死海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故举
为喻今文所释先释其喻次明表法初中先释其华
次释其时下明所表即令释上之二也言灵瑞者此
旧翻也新译如前灵谓潜通瑞即表非也此华为金
轮王之先兆故也次下释时言三千年或轮王将出
之前此时先现也诸释并无此言或圣教不同或古
相承有此说也以此时出故云时一现耳现则金轮
王出故是轮王之先兆灵瑞之义矣。

下约所喻法释仍有两番初约人次约法初有三义
三乘后合三千年方说妙法表其华现授法王记合
轮王出下更约法释者义又相会故此是时味并是
法也此会渐说也三昧合三渐乃说合时前现文略
不言授法王记合轮王出故注(云云)

次约观中重出者谓标起及正释也中观名瑞约体
就初也能通名灵彰其后用也释从义便故此次第
观法无二是中是瑞能导一切皆入实相是灵又能
初修中观如瑞华现必能通至于实果如轮王出又
一心三观平等故名中名瑞必能通于三谛三智名
卷十二 第 430a 页 X29-0430.png
至实相虽但言中实正表于此不能说与时三义会
以故注(云云)也。

次释劝信中初总释名次别释意后总释劝信人法
也初名谓劝持众令于当所说之法必定信受真实
无虚妄也次别者谓四一也仍有二重初约相待次
约绝待后结意深谓三谛一实妙异谓不同昔三权
粗也妙谓一实圆异谓昔三权偏也至普谓住妙理
而行一行一切行不同昔偏胜局胜者同一妙人皆
长者子不同昔日作人志意下劣也此并对昔以显
今故是相待义次明全昔异粗是今一妙无今昔异
故是绝待结者此二并反于常不劝必谤故先劝也
结者经合劝人法向且约法故此合结劝也无虚妄
即向绝妙法也佛即妙人妙人所说岂不信。

次释开权即第三也经文二句初说昔施次说施意
即此名为开矣文释初句言佛道者谓诸佛权化之
道也随三种机释随也宜说方便释宜也合结故云
随宜也正为破执昔施故言三也而佛以下释昔施
三之意意在实释意趣物莫能释难解合言此二故
云意趣难解此明施三在一事近意远故难以难故
物不能知故云难解次释者释向随宜难解之所以
也初徵可知释中即举自释谓亦明昔施方便乃意
趣难知一与前同而意趣之文属结又属显实但文
广于前也经有二句即总方便即三五七九化也次
言因缘总举三业施化事也下是别明口业也释云
卷十二 第 430b 页 X29-0430.png
举今等者以文云如我故也即举自巳以释诸佛也
既二事还与前同如何为释诸佛事隐自巳事显时
众易知故以为释巧慧同者释上以自释诸之意正
显施化道同故也借者此字二呼俱得此与彼去呼
彼从此入呼故并得也言开权者皆云开显今谓犹
施也以释结为两向者以文含二义故是结开权复
即是显实对前释故是结对后释故即标结即约人
标此即属法非真经妙释亦然能尽妙矣且结开权
者是法二字总指前无数方便也非思量等明昔施
为无数方便之意难知唯有诸佛乃能知也佛意等
者初句标非思量等明施化意难知次约所禀者以
显能化者意能化虽三意在于一禀者谓三而不知
一故能化者非难所禀故为难此具消经两句意也
以此故结开权是约人也次显实者向说昔三是方
便故即开权今说昔三为于一故即显真实也经云
示今云显其义一矣胜人法即真实妙法也出世本
为此也将重显示更徵起既起而正尔也而有五者
以此五方能显示其真实也能成若是也二言胜人
法者谓胜人所證知之法也人即是佛也经有二文
故文即无分别义即当妙也前言是法者总举昔权
以显施意意在于此故今言是法者总指向方便之
法即是真实之法分别者思议也权实定实则可分
别思议今权即实则不可思议分别能知故云尔也
所以尔也此是实权故也非则不然是故然矣释中
卷十二 第 430c 页 X29-0430.png
初句正消文次句释上之所以下句结示其要此即
如前甚深境界是也应知此标文为后四之宗也观
古今诸释并不能明所以其义流浪真知所从一宗
虽明说释罕知其要徒言开示莫知本合哀哉弱丧
复者鲜矣孰知此之一句是昔是今是权是实是开
是显是结是标是人是法疏文一双合此十义贯下
诸说一一皆尔不达此意徒言开显义其所从后学
宜其详诸无得因修惑趣尔矣。

次标出意者正为释成前义也仍先徵云所以施权
要令入实者何耶出世之本意在于一实故也以文
云为故是为大事等即所为之境也复起于次广释
故疏仍云标也疏释此文仍先标列解释之方次正
依以解释此是宗要故释须有其方总谓通谈大意
别谓分字别消其文初中三意初正标意即詶酬愿
令他同巳得妙实也唯为等者引下草喻證也除诸
等引大證论释不他之所以也正为自得佛令他同
得岂更为他而依魔事故不为也次分字者别释五
字也于中有二初正释五字以彰为实而出世次更
约开权以显成初有标释结释中五字即有五别初
释一中先标其体一实相谓无相即前非思量分别
之法也非五等简非以释其义九即九乘谓人天两
三乘为八别菩萨即是九也馀义易知以此等是数
是相是权今非此等故名一约相待也若绝者外无
也其性谓实性即一切法天真之本分也以下释其
卷十二 第 431a 页 X29-0431.png
义初二字正标其义下约诸非以显于是此等并局
狭故非也用以化物故此实仍即为或事曾习故为
机为机故致感致感故为因因即招感义对因感发
助而成之故为缘也应知此一即大此一大即事此
一大事即因缘以此因缘故出也次约开施释成者
本意如是但事不获巳且作先渐也而言今者出世
后也有标有类有證可知。

次释重标之意其意有二一为正释之端端本首也
二为爱重此大事故引大论者论云昔有国王久而
无子因出游猎夫人于后诞娩太子寻即奏报王闻
默然如是至三因白其故王答我欲多闻其名遂且
不言令汝数数说之无有厌足论申彼经数说般若
之意今借类显数言大事之意太子是王种故爱重
无厌般若大事皆诸佛母故数以称之也(云云)之意
略尔有此二意故再言之若后又提以结则三称矣
今更一助释者初标之中含于二义一总二别总谓
权实别谓四句初一徵释且明其总而别义未彰故
更徵起然后释别为此故二徵释于经于释其意愈
彰经含二义疏亦有之但词微密今略申之尔矣(云
云)。

次正释中此文稍广大略有三初述异解次引论释
三心能正科释初中自复有三初总标次正别述三
总结非标云诸解者此文是此经之宗体从来异解
盖多故云诸解皆未当理将使辨是识非无或多致
卷十二 第 431b 页 X29-0431.png
故出之也。

下正出诸实也都有一十三家前十一家通释四句
后之两家但释佛知见义于中一一皆先述然后辨
非初家先通标四一以彰显实次正别释果以此文
(云云)当果一故其所以呼为果者以佛知见正是极
果之名即令众生皆得同一佛果故名果一一是同
义无三之义故也今言理者一切众生本来同有此
佛知见理体故名理一切后广释其明四虽同显于
果理而有说受二门之别约以消其四也先来四为
二谓说受也其此意者以初云开示次云悟入义当
此二故也既大判为二次释又各更为二以各有二
句故也有何所以说受各有其二故文答如文言因
果者其呼今迹本二门名因果也意谓初说令弟子
得入一乘因故前名因门后说师久成长远之果故
名果门今意一门俱有因果如玄义破以前后二门
略广二说故名开示以票二说得二利益故名悟入
同显体果理故是果一次辨非者先总非次别破所
以总不用者违文背义故不可用如下所释何者以
下次别难破初破其束四为二次破其释二各且初
破其相不应为说受二相中先举经文次明经意三
总以理意责之正应以四句并约所化不应以二为
能化王应知四句并通能所若离二为能所都无道
理今正破其离别故云悉主前机机是所主能主者
谁故有其人既有其所固有其能所主既通能不可
卷十二 第 431c 页 X29-0431.png
别经之与疏文义甚明有人于此强作道理申救殊
非宗旨次破其释各二之非初明二门所说各别因
起不同正是开三未论显远无因缘故因缘如后说
若尔下纵例破之言若尔者谓若如所说因内即待
说果门者序中应得略说略中即待广说二处等去
结难也因中如向二处既不得然果门二义何得于
因门说因无其理下方等者此明果门因缘未会故
未应说若果门因缘未会而得说者因门亦应尔因
既不然果安得尔故此师所释都不知其义之所从
来无异于谄呓。

次光宅者即约三慧总别以释四句初以二义释开
通指于昔谓开除开显昔说方便是开除说真实是
开显权实通以言之故开也其所以尔者以经云开
佛知见又云使得清净正当此义此是出世之大意
故云也次下三句是约今也示中言不说所以者全
云未彰为二施三及会三归一之所以也今谓未说
开除开显之所以所以者正明为开会令生三慧故
也次二可知此是出世之大意尽于此四也次辨非
中有二初总非次约四义别难初谓语义相违过次
滥偏权过三抑深从浅过四总结以故不可用初可
知次三句明名义既通不能显简别故是通滥通三
未深开则深以未释开故是抑深就浅过也亦是违
经文义过结者初结前通滥过次简三过谓相违及
抑深也以三以浅俱非果义故也(云云)之意略尔上
卷十二 第 432a 页 X29-0432.png
言逾远者上声呼逾益也谓转益远也正应作逾世
多借用应知其义不得依文。

次地师即约大四依之位以消四句地前为开地上
为示悟入初云五恒者记云大经四依品文经明八
恒初云若有众生于一恒沙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
能于恶世中不谤爱乐是经未能为人演说二恒正
解信乐受持未能广说三恒能为他说未解深义四
恒广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五恒八分六恒十二分
七恒十四分八恒十六分具足解释尽其义趣具足
其体皆如初恒言十六分者如世间秤十六两为斤
故大论云佛语鍱腹外道汝若出家比舍利弗智慧
十六分中不及其一西方挍量多用此义古人五恒
用对贤位以六七八用对初地以上至十地以三地
对十二十四十六(云云)今谓初云五恒等者释开义
谓于五恒沙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于大涅槃之义十
六分中解其一半为开即以解而释开也即三十心
正显其位即三贤也次言初至六者示之位也或尽
解明示之义也即六恒十二分解也而言见思尽者
此借共十义也经四依名借共十地义通于别圆古
人所释义只是别而借共位故此云也次七至八是
悟之位空有并观是悟之义即七恒十四分之解也
次言十者前既尅至八此应云九十略十此是入之
位也引经释入义也大经十地名眼见馀名闻见既
云眼见故是入极也即八恒十六分中尽解者也次
卷十二 第 432b 页 X29-0432.png
简非者有三初总简非不用次明不用所以及结以
故不用次所以中初举经言佛以以下明经之义云
何以下以经之义责其所释不当如此以下是结其
非以非不会故不用也但约别犹不能明岂以释圆
妙故注(云云)

次第四家约理就解理一解三合有四句亦三慧之
总别也初标次释释中先明昔闭次显今开前明光
宅初开在昔次三在今此师四句并在于今则释初
句仍有胜异馀三则同次明难破言同前者如前光
宅也其解大同小异就其同边故云同前同前有三
过也。

次第五家竖约四时之教以释四句初言别者即初
教三乘当分分不同又对次共三乘故别也通即般
若三乘同共临故抑扬即方等抑小扬大故此直约
渐释也虽将入以显顿而不知四皆言佛知见同异
云何经意以四异一同以四显一以一收四今作此
解如何同异故未思也。

次第六家势数同前直就大乘四节以释故深初别
加无量义次合破者僻却三以破向裂取一以置此
本是一体今分置二故云擗裂如此擗裂并是人情
穿凿全至于伤害诬誷于妙教失巳甚矣。

次第七家亦约四位以释四句其中意义可以意得
不在繁文故云傍通等者并非正至故云傍挟以云
初地至六与前义同故是傍通以三十心故云挟别
卷十二 第 432c 页 X29-0432.png
尽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绝待圆妙挺拔于常教是
挺经之奇特简不可以相待圆妙以解释况乃傍通
挟别而释于兹故未见明矣对其傍狭之言故须此
释不可异也。

次第八家亦用四位以释四句而直取地前不取登
地所以简取地前者意谓数义并相当故于中初引
经论通明位数地前以下正别用前四十心以对四
句何不用之者仍责古人正当其义而不直用而奇
前直曲取地上以释初引三经摄大乘下次引三论
十七地者即陈真谛三藏译瑜伽之异名也有五十
卷唐朝玄奘法师所译名为瑜伽论也论最初明十
七地义旧本直从此义为名故云十七地论人不晓
此事便除七字为十地论然十地论直解十地之义
何有五十二位盖不思也言十七地者瑜伽论第一
云何等十七位嗢拖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
有依乃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
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
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
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
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
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馀依十七者无馀依地如
是略说十七地名为瑜伽师地(云云)论数十卷解此
十七地义或恐要知其名略述尔矣言五凡夫论者
卷十二 第 433a 页 X29-0433.png
明五位差别通有凡夫之名未知作者或云非真而
旧共用具如净名疏中所释言皆有等者谓上经论
六本同明有此位数也谓十信至等妙也然华严十
信等觉两位义有文无本业则备仁王无等觉下三
论可知次简破者初斥文谬巳略如向所明次约义
非纵而夺之皆非断者别则四十心并非断道圆则
但三消文不足何因等者责其无理不应皆漫语者
若文若义皆不得其实也。

次第九家约论四句以释四句且四智者道慧道种
慧一切智一切种智出大品经言总别者大论释也
初二因次二果皆有总别故各有二因果所得皆无
前后故云一时即以于彼四对于此四破中有三初
破其用论定一时不通于前后次破其用论定高极
不通于浅深三总会释前两义论中言定此不言定
故须通浅深虽横而坚故云似也明在极果一时而
得故局在高今此义该四位故通浅深此二并言浅
深何以取别者前言一时须通上下次言位高局于
极果须通下位下位犹多故言浅深也结会前二者
论一时则局定此一时则无方若时会无方则达论
四亦尔故后还用论四以释此四若不达此妙则论
不可会若达此意则横竖无方乃至四句不思议矣。

次第十家约二谛以释四句谓作此说二谛即令物
开示悟入也初双非显是真理故是开次双是能在
二事故是示次复能泯合二故是悟又能不滞而存
卷十二 第 433b 页 X29-0433.png
其二故是入此徒有言都无所以次破者先判其所
解虽四句要不出于空有故直是二谛次明但是权
粗非此妙实记云不出二乘恐涉通教今谓初教二
乘恐不能尔故当共二乘也然其既空有此乃复论
真俗即大乘二谛但义不融故是通二乘义(云云)

次第十一家约三谛以解四句虽约行释义通于教
三谛理谓同一空无性也即三无三也昔不达故为
闭今达故为开此意应在十住次即不三而三为示
此在十行出假位也达于前二不二故名为悟此即
十回向修中观也事理既融顺以趣极故名为入位
即登地以上也破中亦先定其所释次明犹彼权粗
后明非此圆妙言逦迤者谓连延也即次第前后相
接续也虽似具足三谛之观而要历位不即圆融故
是别菩萨法非佛妙法如后所释。

上述十家并通释四句竟此下二家但解佛知见也
初家用大论释二智义释此知见言总相者谓同一
空无相也以此照了智为智知如种智能了一切差
别之相名为别相以照了分明为见意见审于知故
以此释次破中初总不然下明不然之义于中有三
初述论所释此是以下判论义之是非何以以下责
其谬用论别以释此圆非所应也。

次述一家以尽无生二智以释知见尽智约无生死
因而见理名知无生通无因果更审于前名见次责
破中言通者谓此名义通前多教三乘因果皆有故
卷十二 第 433c 页 X29-0433.png
也向别且非况通焉可故不然矣祥云虽有四句不
出二门初之二句明能化门后之二句明所化能化
门有大开之与曲示所化门中有始悟之与终入故
此四门无义不摄开者众生佛性名佛知见亦名一
乘涅槃云一乘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
无明覆故不能得见为说佛性名之为开今除烦恼
使得清净故开佛性即德无不圆使得清净累无不
尽示者曲示五性差别之义故名为示(云云)悟者既
开示竟今以令其有佛性名之为悟修行證之故摄
为入知有佛性谓十信以上證入佛性谓妙觉以还
举始及终位无不摄今谓四句分二过同于前此意
以略广两说拟其二能然无二领解二所安在若以
惊疑为者谓佛为魔为略悟耶就不为悟略悟既无
广入何必曲示二所既不云信二能固非实说况依
四句皆云为令总通于能所何为间绝为二故所未
闻其又依此经四智释佛知见谓知者盖般若之异
名正观之别目即是四智六道本来寂灭一切众生
本来是佛一切种者虽知众生本来寂而灭于众生
成不寂灭故于道未曾二六道当法身于缘未始一
法身当六道道当法身名为一切智法身当六道名
一切种任运当知此法名为自然智此三不从师得
名无师智此之四智为三世佛心一切众生宜以恒
此镜行即是初佛也(云云)如上以下是三总结非也
起尔用诸经论相似之言全不识此经要妙之旨都
卷十二 第 434a 页 X29-0434.png
不知从何处而起复当归何处去奇哉奇哉自彰于
复正释中矣。

次下第二引论所释此有二意一为成前诸释之非
二显大师所释高远大师当时不引丹丘于后见有
二能故引以成显也于中有二初述论解后会师释
初中论有三番准疏意初通约三乘次别约菩萨三
别约凡夫初番具解四句后之二释但释后之三句
不解初也今述论文有三初述初番论言以下次略
述论初番之意又一以下三述论中后之两番所释
初释四句论文一一皆先释义次引经文帖成初番
释中观论文意以前三句是显果理后之一句令修
證入于初三中初句为总次二句别总明本有一切
功德故云无上别明身智二种故云法身及一乘也
初约无上解开佛知见言无上者正以一切智为无
上盖总指一切所有境智智断名一切智非谓别指
四智中之一正以为总故若境若智若断总名无上
亦名无馀向上无法故云无上旁外更无所有故名
无馀即横竖皆尽矣言无馀者二义一成无上义如
向所明二明出世意唯为于此更不为馀事也此但
释佛知见开义如何谓为物说此即是开也说此知
见即无或业一切染累都尽故即清净有智即具断
故引经帖者文具三义谓说一切智断也论次又禀
释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證以如实知彼深义故今文
不引者义巳现于前文故不繁也次约同义释尔谓
卷十二 第 434b 页 X29-0434.png
向者显叹佛知见为开今示三乘同有此无上义名
示示即说也谓说以示之同有也次引文帖可知佛
性法身下是论家重释上经文也三约不知义以解
悟悟者还是为其说令其觉悟知有也次释入句不
退转即初地以上證不退也业谓行业亦即因也谓
无量智之因也亦以说为令入也次下明證意者论
意此是约前后次第消经四句文也故详云祥论此
意四门即为次第也所述次第之意与此大同其亦
言三乘也。

上述初番中两意竟下是述论第二第三两番也初
言约菩萨者论初句即言菩萨次二句皆言菩提心
故知别菩萨也开如前者论无文今以例显论意故
言如前次番亦尔言菩萨者论亦不局但是禀大乘
方便化者通言之唯今意者即三菩萨也具如前文
斥中所为疑者即前斥不知之人及略开显中之方
便示三唯一真实而有其疑今为令知唯实决定无
馀令修一实行也此约巳入浅位者次令初发心次
令其證入次言凡夫者初通指一切三界六道即前
诸馀众生类又下文一切众尽教以佛道也外道即
邪僻凡夫岂如正妙故觉悟之入中既言小果何名
凡夫或从多言今谓前既巳明二乘此不应重论恐
论文既未字谓令未得声闻小果者入大故也以此
故并是约凡夫也论文非直初番次第三番皆有其
次第也今观论意三番大要不出二意初开无上义
卷十二 第 434c 页 X29-0434.png
即前称叹诸佛二智之义次之三句即次开权显实
意也初显一切本体只明一切本有佛知见义次别
为三乘人开显不知同者令知同不觉悟者令觉悟
巳知悟令證入也次番更别为菩萨次番更为凡夫
并以初义为本故后二番不更释初句深有以矣故
此三收十界文统前后尽矣以见观之故前诸释并
浅局矣。

次下丹丘会者明大师所释与论所解互有相成显
也于中初通标不乖次别明其义初言四解不乖者
此就论初番也论初番具解经之四句今作四番释
四句文与论解四义会故云不乖下明不乖之义初
总标次别会标者论句句别释今于论一句中皆作
四释则论别今通即令论四皆具今四则使论别成
通及益论之深博何乖之有下别会者初即论第四
义次即论第一义三即论第二义四即论中第三义
也不退地是位故约位释智是能證实是所證既能
證实故约智释同即心性故作观释不得其门故不
知处故作门释论别消文今从通义次第不同次第
虽异当分义同故是相显会矣(云云)之意略示此之
四释收法界一切义尽故论馀之二番不俟更言。

自此以下即是第三今文正释于中有二初且通释
后别消文初中有二谓标释也今释显实者此总标
也对前人师及论故云今释对前言权此是正释显
实故云显实合有旨宗以起下释文无脱也无量以
卷十二 第 435a 页 X29-0435.png
下是次释也于中有三初通立三义次通释三义三
简通从别初立三者谓无量也十也四也此三者即
广中略也初文亦略具足应云所言一者一切法皆
一也为会前经收无量以归一故云无量也正释显
实而言一者具含三义谓一实妙今且对数以言之
也次二例尔可知若无量下通释三义初约经论释
无量一即大品大论文也略举二境应知十八界尔
中道即一实妙三义具矣所以皆尔者上下数明不
俟繁也次释十一言帖文整足次于此当文有其义
也言不次第者谓此文义与玄义中次第不同而义
数具足所以以下约文示其十相初简开权次正约
实以显初正是妙理故次正是妙智故次者文具三
义以通从别故者为行一次明位者以是妙物无差
而无不差故一知见而有四十同是圆妙故云位一
又取结为三法一者前标相从合之为行今复开之
为三前明三即一今明一即三以妙故也一即妙也
应赴于感此即妙应故云一也眷属即是人也行通
因果此是果用故即神通令得佛知见故是利益一
教即说也经文下总结前标云文义整足今属当巳
结云信合此下是明四一于中初通明同异次别明
同异同言通者四一故是数同四义并别故是义异
下别明者初二名义俱不同后二义虽不同而名是
同初名义异中初对旧标异依义以下释成以文义
二故须此名以魔不解妙理故不得妙道以此道理
卷十二 第 435b 页 X29-0435.png
故不乖所知所见是本有妙实夫作是说故不可违
次亦名义俱异因是简果之名故单以名单故义不
局定行通者因即趣果为行果即利用为行此上二
是名义俱别次下二是名用而义仍亦有别何者旧
之所明只二乘人教今之所论三五七九方尽其实
岂非名同而义仍别故前数同义异是矣上是通释
三义竟今且以下是简去通二从别四也所以尔者
前二通释其义今是正消其文文但四一故简去前
二以从略四。

此下即是第二正消文也此中即有四别初中文略
应云就初理一文更有二初明一后总结成初中即
为四释初正释中疏又有四初标释之方数次列其
名三随名以释四总结明所用之由致释此初文复
须三义方尽其实初文言先释理一者对馀三一以
起初也复四意者正标能释之方数之也谓作四法
以释初理一之文也而言意者谓佛说此理一含有
四意今以四义显佛元意故云尔也然开显是此经
之宗况此四句横竖尽实之体贯一部统二门尽三
世深广若是释之无方何能显发故须有矣理尽于
此不可过减故约四也次列四名者并是约修显性
馀非要便故用此四名也修中有通具显二义故须
如此次第下是第三释者正依所列四名以消释也
记科此文为八初标次以所依能用显于所涉同述
来意三二智下简于能用进否不同四经云下引文
卷十二 第 435c 页 X29-0435.png
约位以简得失五三教下约教以判六故寄下结意
显正七如瑞相下引序表證八开者下正释四位(云
云)全云约位为四初标次明约位所以三正释四然
圆下由位有浅深之义(云云)今观释此四文一一皆
有三意初通释意次别消文三结宗要初言通者经
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出世今且通释此
意故云通也仍经从后释向前所以尔者经为令从
修显性故今为约性起修故即本末性修互相显也
文。

初释知见意二智以下次释佛知见意经云以
下三释众生佛知见意三教以下是四简显众生佛
知见意故寄以下总结所约四位以释之意如瑞以
下是会前序四华所表结成释意谛境性也智眼修
也性待于修所藉能显故先明知见知见名通简显
其妙故明佛知见也佛自知见久巳證得不俟更论
众生有而未得为之开显故言众生开佛知见众生
之名又通不知何等故简三显一此约相待若绝以
言全三并是无非圆矣然圆又通始终今即显真中
四位则众生及佛见四义并得成立以此之故寄此
四位以释得一理次会前瑞所表者天雨四华正表
依谛境性起知见修得开示悟入四真因位乘以趣
果即而散佛上能垂之人即大众也前表如此故今
约修四位以显理性矣。

此是通释约位意竟下正别约四位消四句文于中
即有四别初释开中有标释结初标三事二义三谓
卷十二 第 436a 页 X29-0436.png
惑藏理二即开与知见也又二即开破开显显藏即
不空妙有也实相即真空妙无也此即修显性也次
何者下释中初明全未修时性为惑闭初心以下次
明虽修初名未开内加以下正明真能开破初言通
别者通即见修界内四住别即尘沙无明界外无明
染者有本作染著著义稍切夫人经云不染而染染
而不染并难可了知此明解或方不可作定知解即
不思议也此即起下明修开也明虽开隐而不闭故
可修以开也圆信等即名字观行相似也又即闻思
修三慧也此三虽修但伏未开此即简未下是正明
开破中有法譬合法中内外二事通为下正开破显
出之缘此即所知见性体知见即能知见也此或含
藏一切漏无漏种故名为藏譬中三事喻上三也合
者从开破开出理智能所合论故名为开佛知见缘
修以下更释使得清净句此别指前固非指后前有
正助两行今言或通或别应从通也正则显理助则
破或对智明断故言使得清净次下结会初引经彼
正是释十住义故彼经义犹通别今正取其圆义即
中道妙理也修与性合故名为住次结为十住位又
会此序华瑞所表故云小白次释示中有释有结释
中初牒前开三事谓开除开显能所也体备万德正
明示之体即所示佛知见也法界以下明示之义也
以是故名示也即是十行结其位也大白等者会序
瑞之所表也次释悟中初牒前二事理以下正显悟
卷十二 第 436b 页 X29-0436.png
体即所悟也事即示行理即开住融通谓相即双非
也无二趣唯一道也次引论会异名也先引次会二
必不二故云今不二也此二只是权实之异名即权
实不二也结谓会瑞皆可知也次释入中先释次会
论后结位初释中先两句牒向第三悟理明递传摄
前故也自在以下正释入义自在流注正明入义即
造会也任运到恭即中道体用无功用也阿即初住
无生恭即妙觉究竟借字义以释也萨婆此云一切
智有通有别今是通指果地一切智慧功德深广如
海非别指也即是恭字所證法也次亦先引次会初
通达即双照用也次会正显二用也遮者绝除尽也
次结位瑞可知。

上正释文竟下是第三会宗要者一为显此经位义
故二为简名同义别故三以世人所见有无名定此
并粗方非妙无方之物故为此三义故须此释于中
有法譬合法中有三初明无浅深次明就智分别既
有二智实理非有权量不无三引證有初中道明无
有以圆妙故何有浅深次明就智分别既有二智实
理非有权量不无今就权量言之故有浅深异矣下
引證者此大经伽叶品末之文全华严谬矣初引次
释意明无而有也次举喻无而有也朔生也苏也明
也即月初也望即圆满日月相望见也月体无二就
用有此明暗之别合中实相之体无四浅深约事而
论浅深四位之别应知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事随一
卷十二 第 436c 页 X29-0436.png
即圆是此经之妙位非别家之所明是一家之所明
不同世人之所说故是此经一家辨位之宗要矣(云
云)之意略尔。

次释约智释者前通性修能所此约修能照也又即
前位之当体矣文亦三初简异次正释后会要初中
以此四智出大品经仍通三教今则唯圆故不同彼
应知即是无偏之圆矣次正以四智消经四句文也
仍有两番各有四别初言道慧即标其名见道实性
是明其义道通性相慧是照实故见道性实性中下
是会消于开文此达即佛知见昔无此达故即不开
今既此达故即开也次以道种释示亦三义初标其
名知十界下是释其义一一皆下是消示文此慧固
中之照权事差别加之以种十界即诸道种类差别
世间出世间皆有解或知此了达即佛知见用未不
知故非示今作此达故即示佛知见也次释悟亦有
此义名义文一切即十界一相即无相寂即无二此
亦照理故也如此知者是佛知见从来不如此知即
不悟今如此知故即悟也释入中亦三名义文此智
即理而达事故加以种名义中于中道体而双照故
也此即佛知见从来不尔知故不入今作是知故即
入次更一番者将前经中四智会论中理量二以释
之义益明矣易知此亦下是三结融会数一如前释
记云慧因智果各通总别因果之上各加种者故得
别名各加一切故受果称初言道者故受因称慧之
卷十二 第 437a 页 X29-0437.png
与智一往且然若依诸经未必全尔今谓此经下文
二处皆明四智何故不以为释而以他四释耶故他
即以为释然义亦可但名有少不便故从便易以释
通会诸经论若得今此释巳则当经义亦可会又佛
地经中明四智论中广释又可会否然彼局在极果
今则通因乃至初心修观皆会故不通也(云云)次约
门释者记云门既是教理应先列今在此者各有其
意若专释此四则先教次观后方知位此中释理四
皆能诠于四法中亲者先列具如下文逆顺生起以
亲先故故先位智次及教观于位智中位为所践涉
智为能證则所亲能疏故先位次智于教观中非教
不观故教前观后(云云)今于此中亦三谓标释结会
标言圆等者以四通故简三对一故言圆标正以四
门诸教共有今即妙四故云圆矣所言横者对前二
义是竖故此义当于横如城四门无复优劣法亦尔
矣四门同證一理故也记云初心所禀教法具四以
法相望无复优劣故名为横应知位智多约于竖约
观乃成非横非竖通论并是约非横竖以论横竖观
门亦有浅深故也教四相望似亦浅深今谓经文四
句义含横竖故得为两句释观既依门观亦属横故
知二竖此下二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亦即四义不
但二矣次下正释言一切者馀三门也馀三例尔此
即开佛知见也未说不知闭也既说而解故即开矣
次有门者三皆有也此即示佛知见也未说不知故
卷十二 第 437b 页 X29-0437.png
非示今说而知故即示也次二例知能通以下是总
结融会一理非四以四显不四而四四而不四一四
无方妙门斯矣次约观解总前能所为此门也亦标
释结标者但观自心具四句之义此为最要故初以
释次辨观相状全云此门亦约竖今谓不可思议不
可定也心性具三义一心而三三而一心不可定一
定三处绝故不可思议此即自心佛知见矣未作此
观唯暗唯秽故名之为闭今作此观唯净故名为开
下三例然一宗盛明可以意得不繁文具是为下结
会记云观本无障不须融通前三附理故须融通观
正依理故也今谓既云一三而四亦是无四而四四
即无四此融会之义意极分明不为无矣所以四释
必融会者此经之义法固尔矣别别论之意如是正
要通论都由佛知见矣佛之知见圆妙无方何必数
四而复浅深为此故须融之四与浅深皆无方矣此
是至要位妙道之知见若定四与浅此深皆凡人住
于恒情违于妙道今为顺理去情故一一皆融会之
宜善知其要旨不得趣尔无从(云云)

所以四下是第四通明前四释之由次也有徵释结
徵含三意一何故四二何故此四三何故如此次第
前列名中亦巳略释今此释中逆顺两番三义在其
中矣所以初顺释者从亲向疏本向末修极以显初
也次逆释者翻前三也(云云)此逆顺各具前之二义
不四不尽非此四馀不能尽次第必然不尔失其叙
卷十二 第 437c 页 X29-0437.png
矣结身理者皆令同證会得方名理一非直谈其理
同名为理一应知位智二别四观则通通谓一切凡
夫别谓三乘圣位以当时具有凡圣众故故不得一
向浅一向深亦不得离对凡圣为此故虽一四而用
四番释也下释第二结成理一之文准经道理及所
释意而大事因缘该于四一则此结文应在最后教
一文下何故于此独结理一今谓此有四意一者理
是本正三助成故二者说理一中巳具有馀三义后
但是重显成故三者将显佛意极于此故四者后文
自有通结之文不可重故为此故即于此结矣馀三
可会第二即具馀三如何经云为众生开示悟入佛
知见故此即具矣如或未晓当更言之为令令即教
也众生即人也开示悟入即行也佛知见即理也以
言简密物或未会故更别说后之三矣故疏四释正
以于此又玄义中此文即證三义佛知见体也开示
悟入宗也为令众生用也何但具三亦即具五总此
三法名为妙也纯说此妙如彼莲华不同馀经是其
教也收一切尽何但三四而不具足以故即结为大
事矣全云佛出世意何不化物令至极果而但令至
开等因位释云从难为意自凡阶圣会小归大斯为
极难若至开等巳入无功用道任运趣果斯则但令
至开便是令其至极故不云耳此之一疑积习有之
矣非直无能释者牢有疑恨无其人文矣今见此见
有此疑释云未当文且有其疑故知乃不无矣然其
卷十二 第 438a 页 X29-0438.png
所疑当矣所释全未所以未者不知当文不统上下
当文者若直论位则应如所释上一四句具显二义
所谓横竖横为显理竖为明位理极四句不可过减
故直论四即理以论位亦不可加减以此之故疏约
四释以彰二义正谓此矣不达意便谓从难此固不
可言不统上下文者序中四华散佛上六种震动六
位破惑皆因果也方便之题四句十双此横竖尽矣
称叹二智寄言绝言皆具四句因果即高广极矣下
四佛章皆云究竟皆得一切种智颂云本愿如我无
异今巳满足譬喻云游四方至道场寿量云得入无
上慧速成就佛身如此一部通说因果之文极多而
局取此一文两句之义而曲为释固是未[纻-丁+死]一部上
下要意宜审详之然应知此一文释前起后前谓胜
人法亦即开显意后谓后诸开显而作本也前含通
别二义故有两教释今即释别也应知前之一言即
具二四谓理等及开等也理既具四次三亦然则前
一言非直二四亦具四四矣今释理一四句既约四
番馀之三一既例有四句之义亦即例知皆有四番
之义则有四四一十六句之义然但一即具诸故不
别论总章既尔下四例然长行既尔偈颂中亦然上
周既尔中下亦然广说既尔略说亦然迹门二十二
重既尔本门二十重亦然而要以此一为馀作本若
于此中不深得意馀能会哉宜放常情从其妙道勿
拘于积习以疑于正要思之思之。
卷十二 第 438b 页 X29-0438.png

昔方便下简权释疑显成实义何者昔日方便三教
亦得有此开等义不释云约义亦得有开等四义而
无佛知见义是故权而非实今并开入佛知见故是
显真实本有之理故为理一前之二教不说本有此
佛知见性无可开显别教虽有而与惑隔初心无分
缘修除粗惑巳然后方见故并为今所开破会故并
为权法也既无圆妙性德何用须更辨其修故不须
更曲辨三教开等四相故今不复论矣次释人一者
有通有别通即九界别且三乘开会皆成一乘真实
之人故也文释有标释结释中举昔化事以显化心
事虽是权心正为实此由本是故也次引文證二结
者以此之故即是开权人显一实皆同一妙也次行
一中初且约行一消文次更明有两向之义初中有
标释释中经文四句但是二义初二句正明行一下
二句是重明意且初三乘释诸众行释作此明昔权
实之行非一实也为圆下释次句常为一事也圆即
一事一实行也此亦就佛意与向一也此行下重释
成即下二句是上所为之一事也即是者能如此说
者即是开权显实皆同一妙行也下约两向释者含
有二义故也于中初且约行明二次仍通约四一皆
明二义以彰圆妙无方故也初中标次释后明所以
今意释中明所以得为两句之义初明为教之义次
明为行之义光宅从初义故为教今从次义故为行
以义便故次约通明二中亦有标释结也标云然四
卷十二 第 438c 页 X29-0438.png
句者仍前别起此通也四句即一文也义所以也释
中行二巳如向释但明馀之三也应知虽通二今且
从一便也初中亦得呼为位一今从理者义如前释
馀并可知下结通义显今别意故如文所明也次教
一中初标章次略消文三广释初他人为因者即向
所明乘运之义今言教一义亦如向圆顿下略消文
也经云但者对权明实即佛意也圆顿对于偏渐今
则绝待之名也引前證成教义也说大乘经名妙法
莲华故是教一义也下释无有馀乘之义先出馀乘
即不了不释为馀义总指三教为馀即有馀乘三字
皆所无也此句即是总也义者以所诠并未了悉故
名有馀如大经说以此有不了故非一佛乘以非一
乘故非教一今既云无故是一矣约开会义故云无
也。

下广释者先述异次正释初有三家初家总束三乘
为二初无二乘故云无二次无萨故云无三即是无
初教三乘也下当合破故此未论次家亦是无三次
第与前翻也若作以下合破前二释也三乘有二皆
佛明言所无尽不会但一文义乖反故并未可次第
三家但无二乘不无菩萨以菩萨为第一故次第尔
前二家无三且犹未可况此直无此二又次第反常
故甚不可次破中先破其所无次破其次第初中先
破二三之义次结其过初言三藏者以其但知有初
三不知有共三故也言其过者如此所存仍是有馀
卷十二 第 439a 页 X29-0439.png
何关无馀故非一佛乘也下破其次第中有三初明
违经论次第以经论次第而破之后结其过失并如
文易知。

今言下是正释即约五味以释前数就横今更竖释
故约五时以文义便故初释一佛乘即第五时正显
此经开会意也义巳如前次释无馀即对华严彼犹
带别别教何故名为有馀释言带方便故以能诠次
第历别非圆顿了义故是有馀说也此则有馀不是
一物但以一无为能有馀以下便属所也次消无二
无三约次二味般若有三所无有二以有馀故方等
有四故所无有三并有馀故次况显于三藏此非直
经释亦尽矣并从语义便故故云尔也祥云无缘觉
第二声闻第三也问何以知者答数之次第从一至
三上既言但一佛乘是故今明无第二及第三也文
相历然不应更有异释有人云二谓声闻缘觉二乘
也若三者谓三是中大乘也有言二者大小二乘也
有云若二者谓人天二乘若三者谓三乘也此悉非
解不须破之今谓儒者云博而冥要续僧传云此师
学最当博今谓博则不博矣要且未要何者经论所
明二乘众多菩萨不一如其所执且犹不知有多二
乘况更能知多种菩萨若必尔者则婆娑四阶三乘
十地三祇六度百劫与三大无数十度万劫应皆是
一乘不如其是者昔时巳说则皆巳得何故定起斥
并不知三皆疑请三周说巳三皆疑除馀解如是一
卷十二 第 439b 页 X29-0439.png
部之中义尚不能知岂谓为博非直不能精要亦未
为富博能横达三五七九皆会如谓富博竖达五味
同一醍醐如谓精要矣如后喻中当委明之此中未
正要矣然前四一同是释出世意应须会令易见谓
为令众生一句贯通于四谓为令同会一理但为教
化菩萨但为一行但为一乘说法文云以者为也但
为此四一而出更不为其馀也故并出世之意若准
皆具六义此六应明五浊简劝二也谓出世本为一
实为五浊故权说于三今浊除实显故不得不信不
信则上慢矣文虽互现互现于后义必具于此中知
之。

次下是总结者前于诸佛显实章中开为五章今此
章当第五故云尔也而疏本拟从成诸佛四一文也
七字误落次总谈三世章末故前语不成就后义无
所从故并除之所不应矣故今移次于前则尽矣今
文为结前嘉祥为标后今观文势义当两向不得偏
故经云如是谓皆为显实令得四一故也此结成前
三世十方皆尔即起后也故前云此总为后诸别作
本即此意也。

次三世章中有三初因论四义次因明九世三正消
其文初中所以先明四一者因向总四复论其别故
也先约文次约义初亦三世皆云一佛乘一切种智
故是教行二也亦即兼是科文谓总别也次约义者
相状如后自明次因明九世者因文明三三必九故
卷十二 第 439c 页 X29-0439.png
故明九世于中有三初举经总标过去以下次略以
点示一世各三故也未来以下三别示相状初中文
云十三全云十三无文出第十一经中但标三世各
有三亦不具出相状缘经中先言未来故文先明也
过去准知者准望现未可以知之不欲繁文故但注
(云云)初释过去章先明义应有六约文但二馀之四
义指上指下上即诸佛也下即释尊下正消二文举
昔开施为今开发也说昔施权之意即是显一实也
并如前所明例上以下即明显实具四一也权教皆
实教故教一馀三例知不次第者不与总章次第同
也虽不同前此中义仍为便谓为人说教人禀教识
理依理修行此却为次便然妙道无方亦不必定二
文二义故云兼也次未来章二文兼六又二兼四并
如向明易知故直注(云云)次现在章正是十方现化
主也正欲以现證故在后与释尊接引初出意者更
作异名重显意也前言大此言多一也此即出世之
因缘也别即为得菩提涅槃通即还是一乘四一乃
至四四义矣前为别释前起后故在显实中明今为
通成开显之意故在初说(云云)

次开显二文馀四义亦指后也文具四一者前二章
约义兼具今即文义并具二别二总所以前以此为
总者以有是诸佛之言故开不俱得应知此三世章
与前总章有二不同何者前总四一并约能化以论
三世章中皆约能所以说故文皆云是诸众生从佛
卷十二 第 440a 页 X29-0440.png
闻法望下颂中即是所化受行悟入又前理一有开
等四句今但有三而不明开所以尔者今谓此盖互
略理实均等或取论意以解今且依所宗义大略尔
也。

次言广释迦章者前初分二章谓广前二略向总别
四巳广诸佛略开显竟此下即当广释迦章故云尔
也于中有四初标示章门次六义阙一三科出其五
四随以解释前三可知次释开权中经文有三初明
照机随其以下二明施化即叙昔之此二名为开权
也将全尽文体应大分为二初明道同次正明施化
于施化中方开五六文从省要故道同之文仍寄于
开权中释宜应知之疏释中具解三文初顺同中先
释我字次释如是我即指自身如是正明化道同谓
先差而后会也所以尔者正由体同故用不得不同
故同出浊世故也次释照权机文有二句释有三义
三谓根欲性故也此文有欲性二字而兼三义有何
者文云欲次文云本牲是二字又云深心即根义故
即具三又颂中云知众生性欲文统收以彰三世故
有三也次释三义最初习故名根现有好乐故欲后
时遇缘发生故是性总此三为因为感佛照而化之
为缘为应方便下释施权化即权应利益也开者施
也此总指昔四时权化也下释显实言如此者总指
昔四三之权法也前四佛章皆云是法今云如此皆
明权为于实作此说者即显实也前总章但约能三
卷十二 第 440b 页 X29-0440.png
世章佛乘属能种智约所今此二句并通属能通所
也然显实必具四一故即明之言一切是行一者应
知一切通于能所正应一切种智能知即是行所知
是理一文从简显故互言之有此三则人义自明故
不言也。

次五浊中言释开者兼意以标章即释成向有开显
之所以也次文释之明矣将举等者即更科此文为
二意也而言意者谓今昔隐显之大意也如文自释
释中初标其意言未明者今此是明之也其法以下
是正明也中有二初约当文明有而无只为以下采
取正文以明无而有初者复有二义一有无之由二
正有无由者正由法界体性清净湛一如空故其法
就体清净位也湛一相也如空喻也法界一切性依
清净无相离染湛一普遍不动如空三义常遍无碍
喻上三义正由此义故唯有一无二三也此文但明
无颂中具明有无故颂云十方佛土中等也而言十
方佛土者正寄通明法体以明有无之由故也又正
应知无五故有无五故无有五故无有如文所明即
无五也(云云)尚无以下明其无也略明无中间三时
之所有即无三五七九之物也只为以下明无有也
前有而无唯一而无三有由有正今明无而有无一
而有三亦有由有正五浊障重是无而有之所由也
实不得宣即明无实也须施以下明有权也正明故
有故言下引證分别下例显此是举五浊释开之意
卷十二 第 440c 页 X29-0440.png
矣此义特要宜极思之。

次正明五浊中言唱数者五是其数以言宣之故言
唱合而言之故云唱数既言诸佛岂独释迦通前总
别故前云互矣就浊是滓秽暗恶不清明义故馀经
中亦呼为五滓也次列五名则此五物皆同暗秽使
于妙道不明故也下明体相者如是是指前之词即
是示前之体相也记云如是为体相者浊体及相不
可具颂颁但略云如是经虽不具疏文略述还指释
文共为体相下所引文是也云悭贪等即见修二浊
又不善之言通于见修唯有命浊经文不释既有众
生等三命必有故全云体相者从如是乃至嫉妒是
也言如是者将明其名下体相先更指上所列之名
然经从略但有劫等三浊体相仍合明之如云劫浊
乱时命等四浊聚集之时方名乱之时也故经云乱
时即出劫浊之时也乱又即浊恶之相也次云众生
垢重即出众生浊之时也垢重亦即浊恶之相也次
云悭贪嫉妒此略出烦恼浊之体也亦即浊恶之相
也经为从略合而明之疏释务其易知所以离分先
出其体方示其相就相是体家之相故开合俱可。

疏文为四初标次释三生起四料简初文云如是者
明体相也者斯乃略牒经之二字非唯指此二字而
为体相今谓此文从前以来不能决定今且依疏文
于中有五初正料体相次明其次第三广料简四明
四悉五多门杂释初体相中二初合标次别释初言
卷十二 第 441a 页 X29-0441.png
如是者此二字是结指于前谓向列其名即有体相
是名下之物云则有相状文虽阙略义必有矣故列
名巳而直指云如是即名体相并在其中疏从此义
便寄以释故举以标云尔次列释中初体中应有通
别两体以有通别二名故文中但出其别也初劫云
无别者对馀四有别体此一总四故云无别劫是等
者梵云劫﨟娑此云时也通于长矩虽通长短而经
论多说劫名长时故今云尔刹那短者论云时极短
者即一刹那故论颂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﨟
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
二月为年以故刹那是短之极也准此文体次第应
先翻名释义及辨长短次则正出其体谓无别体但
约四等及引文成则易知今文似不次第知之广如
大小二章未及会也所引次释文者正明总四为体
亦正明浊义也次众生体众生之义后文当释且言
无别体者众生是人人无别体但揽因果二法之上
立此名字故也所引文者亦是释浊义也以是因果
法上名故是垢重以重故即浊也次二体及义于次
相中自显连持色心即先业种之功能也亦于次自
现故注(云云)次释此别释也若通言者皆不出于无
明即无明以为浊之总也次释相者谓五浊之相状
也先正释后结广示略初中即有五别初劫相中有
标释结初云四浊等者记云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
住劫中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
卷十二 第 441b 页 X29-0441.png
为五浊始四浊增聚故小劫名浊此总标也下别历
四浊显劫浊相于中有法譬合法由四浊聚小三灾
起次嗔恚下明小灾由烦恼盛次灾起下明由三小
故四浊增烦恼倍隆明由劫浊烦恼隆炽次诸见下
明由劫烦恼故见浊炽盛次粗弊下明由前三故众
生浊摧年等者由四浊故命浊积年成寿年摧寿减
故是命浊众浊下总结约譬中水譬劫浊由风波等
水则奔昏由馀四故致劫成浊风譬见及烦恼二浊
波譬命浊鱼龙譬众生浊合中初正合次举二例助
显初云时使然者互相浊也次举二例欲界地使之
然园处使然类明显时浊使馀四浊转盛总结如此
略是劫浊之相广如二章所明应知此中皆约极甚
以论为浊之义下四例尔烦恼相中约五钝使各以
喻显其相贪心之相如海纳流嗔心之相如蚖吸毒
挠诸世间下三例尔虺或作蚖正应作蚖故下文毒
蛇虺蝮也吸毒盖纵恣其毒也挠者(乃饱反)扰也亦音
蒿义同蚖踞(许遥反)喧也非此中意亦音遨训困亦非
此意正应作嚚(鱼斤反)传云心不测德义为顽口不道
忠信为嚚今此中意都不识世出世间是非道理故
也度谓法度故孝经云进退可度去呼不得为入疑
心如纳网事生疑岂可语实道理结如是五状不同
是烦恼浊之相次明见浊相此是五利使亦应即有
五相文中举四前二即五中之二次二即五中之等
类也无人谓有记云身见也有道谓无邪见也又应
卷十二 第 441c 页 X29-0441.png
反云无道谓有戒取也所通非胜即见取也偏执有
无即边见也十六知见大论初列其名谓一我二众
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九作
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
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论次第释云谓于阴入
界等法中无明不了妄计有我我所所实名之为我
谓于阴等法中妄计我生故云众生谓于阴等法中
妄计有计我能受一期果报长短之寿故谓于阴等
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名为命者等也广如论
中及法界次第中释不可具载然此十六且依大论
若近所释其数增减不定都名亦别具于别文未及
通会六十二见如后自释总此诸见横竖周密故总
立二事喻之缠缚重显上罗网屈曲重显上稠林不
能得出双显上二既稠且密何由能得出离故是浊
之相次众生浊相众生总六道色心即五阴实法妄
情不了揽之立以假者故云宰主次喻合正显其相
二是黏物荦固总喻其妄计为实宰主次略合正显
其相情之甚矣由此甚计造业故故漂流受六趣
果报次又重喻显其妄执虽处处受生都无定实而
谬执能如此之甚是其浊相次命相中此是业报所
得业不定故报命如是是其浊之相也下总结广示
略广如诸经论中所说此向略语其大要虽馀广说
非此所立亦不能更具论故示云尔。

上明体相正消文竟次明次第者谓五之次第也如
卷十二 第 442a 页 X29-0442.png
文所释即因果总别故为次第然次第不定二义今
此是次第义若当时从机所宜则不定故经文不尔
正显佛出施权之时故先劫也。

次料简者疏通释疑也都有四番问答初番论大次
番论小三番论大小四番大不即小释此四种疑也
初问者正是此章之要旨正缘障大故初不得说即
初说大相违故有此论也答中明具有四义初总标
明有障有不不得一向也次别释释中初一句正酬
华严之问后一句正显今文之意中间两句义有相
从来耳今言正当第四义矣次约小者例前作问本
言障大而有不障本不障小今亦得有不故是例作
问也其既两向只应二句何故为四若言亦有与宗
相违若言不则尽应初得度何不得者故须有四句
答中亦例有四义但约小乘为实亦有标释释中初
义一闻即悟故生来无过故具如上文所明前云钝
此云利者大小相望也次亦闻即悟故现极作恶业
如其经中所明故其人虽迹本为于实取为实边说
正为显此一类之义故也经中具说皆共所知不在
繁文次义根钝共知遮轻生来无过故也第四句通
说一切以果验其因故也此四句前三酬其为障违
宗难第四一句詶其不障尽初得度难明有不障今
言不者约前三句从多说也义仍有者约第四句一
分义也次第三番者初番约顿次番渐初今此一番
即当渐说中间三时意也何以知者以中间具四三
卷十二 第 442b 页 X29-0442.png
教义故也问中不在两处指前二而得闻者即指次
二时也答中欲明大小皆得故约四门为对四种相
性故此不依常之次第所通无实当体后后名义胜
前故致然矣初两四门能所不殊能入巧拙故得有
二次二亦尔此则前二所不入者并皆得入不在他
方亦非永不但使有缘无不得矣此亦待时不待时
义此则妙经之前差别之化尽于是矣应知根遮知
根等四出大论二十四释十中义通小大故今正用
彼义然若委得前来乘戒煖急之意一切皆可通矣
(云云)之意略尔宜善思之次第四番前之约昔意此
一番用此经意料简初第一番中第四句意即明最
初不得钝说法华即以此一类于此妙乘为障不尽
皆然故云一往不得即说法华故云障大而即得闻
小益故不障小问此所以故云何故答中初答障大
所以次答不障小所以初中引大经意有释结證释
中初明本浊若闻以下明根钝闻重增疣下引大经
显成增障之义旧即外道邪师骏痴也乳即法骏好
恶即邪正也不知即不知药不知病者病即通别两
或起根源者即因邪正二药而起也药饵即服其药
谓修行二法也初以无常等破其妄计常等之病遮
也后令修真常等破其无常等病是开也彼都不知
是不知授药之可否也无所知等结以故障于大也
次引證是阵大也若闻以下次明不障等也即客医
翻于前也厌苦集欣道灭也破其邪计即能除苦集
卷十二 第 442c 页 X29-0442.png
證道灭也结云以此故不为障引證成不障也。

次于四悉者五是所治四是能治即寄所以彰能也
记云劫命只是依正二报故即世界今谓二俱报法
同是不相应行劫通依正命局于正正是所显通别
二时故为世界次二并属所为之人令成善正见故
次是所治次第一义可知通论各具四从除障之义
故此相对合论四也。

若论以下第五更约多门杂料简于五浊初约因果
二因谓烦恼及见馀三是果因所致故一人下次约
人法门人谓众生法即馀四并是众生所依所用故
是法也四法下是法时门时劫也馀四属法以对时
说生亦属法二报以下是约三障二报谓生命二恼
即见及烦恼通说并名烦恼烦恼间业业能招报故
云其间众生下是三假门初二可知言相待可知者
即劫烦恼见也记云劫即长短相待烦恼违等故相
待见即有无等相待若通證者各具三假依正二报
莫不皆从三假而成今从分别且别说也故别对之
众生下三假施设门前三出中论此三出智论记云
众生和合受众生名命等并是众生计法又有所计
假名对众生名故故云名通两处委释具如止观第
五记烦恼下约凡圣门记云烦恼在凡者谓诸凡夫
定有故耳然见必在凡烦恼通圣如具缚者及罗汉
向言三通者劫减有佛劫增唯凡又减则有佛增通
馀圣又增与减各有无以大小乘不同故也众生之
卷十二 第 443a 页 X29-0443.png
名具通凡圣命有凡圣报命不同命短以下约长短
门一劫之中数数生故故长短别此乃约人及以欲
天见佛处说若论初禅即劫命等二禅以去劫短命
长乃至无色准说可知三通长短者烦恼在凡故长
在圣故短诸见在馀凡夫故长在利根外道故短亦
可在馀凡夫故短在钝根外道故长亦可在小故短
一生断故在大故长长留惑润生入生死故又见前
尽为短烦恼后尽为长今分别浊入生死者不名为
浊众生准说劫但下带不带门命是不相应行法须
带阴法论长短时馀并属法非不带时非亲带故但
在于法劫通下内外门大劫害器故名为外小劫害
人故名为内或可四浊聚时特通内外三小下害
不害门物即外器大劫起时人巳上生随三不同生
三禅处小劫下五道三界门准应别论三五相参故
合明之通色如前言命通者亦应云馀云馀四通于
三界五道命通具如俱舍中明五道寿别人间五十
年等亦应云通于四生四生各有长短故也劫是下
共别门易知是通别门从八万下释上大小劫全云
住劫之中凡二十劫初之一劫唯减谓从寿无量岁
则百年减一至寿十岁中十八劫具增与减谓从十
岁则子年倍父则增至寿八万又从八万百年减一
至寿十岁方名一劫后之一劫唯增至八万虽此不
同然二十劫时量皆等今文中约其最初故但论减
耳然云从八万去未详所出准对法论从无量岁而
卷十二 第 443b 页 X29-0443.png
减故彼论云初从无量减至寿唯十次增减十八后
增至八万言为小劫者此准大论及立世经若梁摄
论呼为大劫俱舍杂心地持等论呼为中劫然中劫
多种有以二十增减有以四十有以六十悉名中劫
言八十遍等住劫既有二十增减馀三亦准住劫而
定多少合此四劫共为大劫故成八十(云云)

上十二门是杂分别五浊义竟下有一番问答是对
浊以明清佛是相待之名故也亦是显成浊有轻重
之义故也初问可知答中举例以显全云非理曰邪
今谓反显理则为正知初果有正无邪儒云凡人任
情喜怒违理颜生任道怒不过分此亦近邪止义矣
全云准此以清反浊此去增劫及减中二万之前既
未名浊皆是五清此上五门既释五浊准其次第应
先体相次次第三杂辨后可料简四悉以三正释五
浊故次论障不障故料简后明五为能所治故有四
悉次第正应尔也思之思之次下应明释结之文疏
略不释记亦不言定云从劫浊乱时下是释诸佛以
方便下是结但释三而不释见命二浊者众生摄命
随彼众生连持有命故见是烦恼摄故既云诸不善
根则摄一切烦恼故全云从成就诸不善下方是释
结之文即以所化之机成就诸浊之不善根遂致如
来施权隐实此即释成为浊施权之意亦是结成其
意故云释结言诸不善根者通指五浊由有此五广
生过恶故也今谓一住随文初释似是谓释前五结
卷十二 第 443c 页 X29-0443.png
前五也意虽如此义未的明也若其次释于文起尽
似如未然释结只是一义故云亦也今谓从如是下
通是释结如是二字含于二义谓即指前而复起后
谓如是舍利弗由是五浊之故云诸佛方便等也如
是既含前后二义故疏取指前义边名为体相下为
释结释成昔日施权之由亦即是结其意要如是含
前后及释结皆不相离也下文颂中所牒此名皆云
结归释意以二义是一故不定也至下当更明之此
中且尔又经中故字古今上下不定今谓义虽可通
正应属下详释亦然。

次下释简真者全云真是巳證小果敦迫之今谓此
恐不然上释昔日施权疑竟下约简伪笃令必信今
日所显之真实敦者厚笃之谓厚逼之使必信也所
分二章初言真伪者谓简非真显是伪也此二章名
各即含二义也初章之二即向所明二也经自分明
初简非中经文三句初二句举非真正是所简后一
句正是简非也初句三人初弟子通次二则别今释
其通下二俱非也初略消文次广约义初明真弟子
随顺即闻知也嗣续也既不闻等故即非真也经云
菩萨即圆人也次更约义对昔得是于今非也此则
施权则是显实故为非也此即两重通释简非文竟
下更别明非义行是知解为本故此文中无真字而
具有其义下文具有体證真而非妙实故非理一弟
子贯三并是其人既非弟子故非人一次明上慢者
卷十二 第 444a 页 X29-0444.png
前以非真此明是其伪也经文有二初明是伪次更
释成初中先举伪当知以下正显是也如此谬谓故
是伪也既言皆是故即显是也疏先标章次释即正
消二文三更重约四一正消中三句初二释举伪后
一释是也初言何者者消文以释上意也言身尚无
量者身有其二谓分段变易变易极多故云无量无
明是彼生因既未损一毫分故身果无量以大击斥
之二百由旬即界外所生处也如后文释此并伪也
未得等者即显定是伪也下更举真以显伪也真者
如是今既不然故定是伪言真是者即妙法也上是
约二真以显伪下更约四真以显伪能如此则是真
既其不然故皆伪也上慢是伪信行无故即成真信
从于教亦即所信故真是佛子能信之人即真人也
如此之词并敦逼令其必信举也。

次开释者此中疏文稍似难会言易见者应云第二
开除释疑即为二别初开除中谓开除二非即有二
别今文从略初标大章即是二科从先开下即是初
中更开为二仍兼以显其义若佛以下方释其文然
两科及意可知次正释中经文但开其非疏文更对
前之是后正释经显其非也二句各有所以可知次
释第二经文亦直开非疏亦仍先举是然后释经以
显其非也二文亦各有其所以在文易知所以知如
此者以文义势数固当尔耳不然则无以。

上释开除二意下释疑者此亦势数同然矣疑在文
卷十二 第 444b 页 X29-0444.png
外经直是释今仍先出其疑然后消释文也初出疑
者以释文义观之固当尔也释中有四初引经略次
释引广成三引南岳所释四述他人异解初即下化
城品中文也次论释者向之经义现于此故初引论
后显今意初中先引论问先世即业报之身也有漏
业果不得不灭既灭更于何处何因而得具足此中
准令述论此问之由以论释大品而为此问故须有
其由诸并不述诚为未了今未暇寻捡论次答中初
正释次引證初中先明无内因果漏因缘即有漏惑
业不生即无有漏果出外以下即明有也即外因缘
果处所言无烦恼名者无前惑业因缘也闻经即具
足佛道因缘也次此经为證初證前无内之人我于
馀国證前外处即界外有馀国土也为说是事谓说
此经即具佛道因缘故名是事上引论释竟下明所
引用之竟共成一致故也永云他人所释云生灭度
想及于馀国值佛者是博地凡夫预生此想此人即
横于他方见佛闻法非谓罗汉罗汉以定力不舍身
近代皆同此说今谓此经下文大经八六等说楞伽
醉酒及大论释彼若典据任彼所依今且依如向经
论所说最后了义为凭未能从其馀说次述南岳所
释记云下有三义并南岳释今谓向以从有馀国土
中佛故名馀佛此以四依为馀佛此是圆因之位同
以妙知觉了一切故名为佛而未究竟故名为馀次
下两释直对释尊指其馀他佛名为馀佛初二约罗
卷十二 第 444c 页 X29-0444.png
汉后一约凡夫初二正消经后一约义也罗汉念十
方者善睹妙教大机发故也南岳每讲大论而更此
三释者为显含多意义故也次异解中初出两家后
明今意初家非约罗汉正约凡夫次家不约凡夫正
约罗汉初家先以三义显非罗汉后正会文显是凡
夫初三义者初直明非何容以下破他言是末法以
下三是举况以此三义故定非约罗汉既非于经如
何即牒释云正是约凡夫也次家即破瑶师正显是
约罗汉文有四句初明凡夫易信次明罗汉极难三
引文證四结是非注(云云)明意尔矣又言此直异解
今不用者是今意也谓此两家相抗但是异解非是
正义正义如前依论及南岳总有四义是也记云此
九字应作白字书之前二家亦非全失故云异解全
云破古为三初叙昔次引他人辨非其义必然下今
师正释(云云)注文者既引昔破又许其当不合更云
不用纵指所破云不用者不合注多是后人谬加足
耳今谓若实是今所断固然如其非今此又一谬宜
其详之次结不虚者总结开之与显皆不虚也止物
谤心四字是科之意言此为三者又有三句点以显
义亦不用便即以为三科既非急然不俟更碎科也
次释颂中大分为二者上文有三谓许说受旨正说
今不颂受旨故但二也虽言简诫只是简许以诫听
即上简中许之文也正从其要故三中但颂其一简
之二也又上中简有释今但颂释简退之由初明其
卷十二 第 445a 页 X29-0445.png
障重故退次明无机故简总二因缘故退故简合要
言之但云简也文中初举三失通四次明经从别说
通者通是凡夫故别者各有所以并从多说又正是此
五千非谓一切皆尔慢有其七如前所明此三众以
显其二得禅谓圣果者如大论阿兰若比丘修得四
禅生增上慢谓得四果恃此自高不肯复进临终之
时见四禅隐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恶见生
故先种中阴阿鼻相现命终而堕诸比丘问佛此人
今生何处佛言生阿鼻狱诸比丘惊疑坐禅持戒便
至尔耶世尊为说上因缘巳说偈多闻持戒禅未得
漏尽法虽有是功德是事难可信堕地狱由谤佛非
不开第四禅言矜高者自恃其贤白矜男况多尔有
云慢中之增慢中人之上名增上慢今明增上是胜
之法谓得增胜之法恃此自高名增上慢与邪慢何
以异真谛释云都未得圣法而恃怙邪法以起慢名
邪慢若得少證法如得四禅等谓是究竟名增上慢
有怀者有心于胜道故即是慢今谓只未得谓得也
正直之道深故浅不能信也不自省者不自省察巳
之过位有无惭事矫诳故是无惭反此则为有美此
即内凡圣位此犹未得举有以显无也于戒等者戒
名通十如大经大论所明今文言缺漏即十中无前
五也律仪含三谓不穿不缺不不破经略举其一即
摄三也漏即次之二也定能防心地恶故定名戒道
能除恶故道名戒既无定慧起诸恶过故是漏也此
卷十二 第 445b 页 X29-0445.png
前五既无后五不在论故不言也瑕玼是玉病之内
外故喻此无内外之戒也覆罪释护自得释惜都不
知是非也小中小者四果之智巳是小四禅又是小
更加谬以有为无愚小之极也。

释糟糠中先解二字次约法合三释所以但释其一
亦应例显未得出世禅定故如糟糠易知故略次合
释二喻者无大机不可起发也非好器不堪受妙道
也双结遣退之由以故尔矣此两释初是正义。

颂诫许者正颂简许义即兼于诫许故也释初颂诸
佛章文有二先与长行对辨其异后正料释初中有
三加四初三先标列次相状此文义相状分明至是
易知不俟更繁述也所以如此异者至圣当时鉴机
理故互显不繁文故前云次第亦无在故要具此六
义乃圆成馀不俟论也次料释者上文有四今加五
浊及劝信故成五也文虽有五义只是四仍阙叹法
及简伪也初中又为二者上文有三谓标释结今此
二文兼前三义也初言施即是开也此有二义同体
又即化他并是修得也言权法者同体之权果上之
用也祥云所得法谓实智方便方谓权智也(云云)
颂上元数方便者释也颂随宜者即上初标之文初
一行即所照机宜也即照九有七之机也而为说七
法而发之即次行意也佛悉知一行正颂随也次说
八部即随之分齐也随欲之宜下约四悉以显随宜
之状也宜即因盛感即缘应以权道感应而能致利
卷十二 第 445c 页 X29-0445.png
益也即权乐宜治也既为方便故不论第一义次更
释经所照机宜之文希望名念者与欲义同种种所
行道即所念法谓三五七九等法此二句通言今约
别释即属现也过去以下经文虽通义即当别以下
句有先世之言故文便约过去以释性欲即念也或
可下更释即互为也现欲成当性过欲成现性皆有
其理虽通现未正意在于往现也全云或可下释伏
难伏难上长行中释随其本性之文云过去名根未
来名性名性今云过去所习名性者何乃相违故释
云习欲成性属未来性生习欲即属过去义兼二理
两释何妨(云云)有意略尔故注(云云)言传传为者其
言虽通今正约机感故别论其通也善恶有通别别
论世出世大小等可知通论递传是善是恶乃至别
教地前登地相望也今通说故云传(云云)心略尔
佛以以下总揽其要释此开权文也九部如经文或
说十二部有通有别通则大小各十二部别则大十
二小但九或说大小各但九而义有别谓大无缘喻
义以根利故小无广问记并是一往为缘别说通皆
十二部也故大品云魔作比丘为菩萨说声闻十二
部经今此正论开权显实故且从别说也指玄义者
如彼说法妙中广辨此不可具故指彼也然经论古
今诸说不同后学或不能旁通今先略明其要实然
后正消此文有云经论不同凡有四句一大小俱有
十二大乘具足小乘随分所以明十二部者以是一
卷十二 第 446a 页 X29-0446.png
数之圆又治众生十二缘病故也二大小俱明九所
以但九者亦是一数之圆又为九道众生故说九部
小乘法浅故除三浅狭故无方广授佛记非其宗人
小无补处义故除授记法浅有人能问故除无问自
说又大士能为他不请之友故有无问小不能济总
要待请方说故无无问自说大乘根利直说即解不
须因缘及以譬喻亦不假论义故略此二也第三句
小广而大略如地持论说菩萨藏名方广经声闻藏
谓十二部此意明大乘十二为明方广之理从所诠
之理为名故十二名方广小乘十二不名方广之理
故在其十二部名没方广之称第四句大广小略显
大乘是满字故具足十二小乘是半字故唯九部即
今文所说正是法华宗也次明体者通以言教为体
今谓有能有所合即五法能中三假一实可知他又
为二谓虽有十二不出长行偈颂今谓即贯散也他
又为三谓修多长罗祇夜伽陀也此上之三并是体
(云云)

上是通论巳竟下正消此文者言修多罗者亦修单
兰亦修始路正云素怛览亦素怛兰含于五义要而
言之此云经也即如一切经初皆云其经者是新云
契经谓圣人之言契会理机故也此有总别如从如
是终至奉行皆名多罗此总相也于其中总随事分
出十二经其馀直说法相者是别相修多罗也有云
成起二修明直说语言为修多罗谓别相也涅槃云
卷十二 第 446b 页 X29-0446.png
从如是至奉行谓通相多罗也言加陀者此云不重
颂亦云不等颂新云讽诵谓不颂长行亦名孤起颂
经言本事者此方言也梵云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
谓说他往时之事也如下药王有本事是也言本生
者亦此方言梵云阇陀伽此云本生谓说自巳昔时
所生之事也经中多说其事繁不能叙言未曾有者
梵云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法经亦希有法经新
云直云希有法经即如经中所说所现奇特殊常之
事皆是希有之法也言因缘者梵云尼陀那此云因
缘谓因缘事也而说开施等教名为因缘言譬喻者
梵云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谓托事类以显法即如此
方比与之义也言祇夜者此云重颂谓重颂前长行
也长行巳说今更颂之故云重颂亦如此方序颂之
流也言优波提舍者此云论义谓自为为他光扬发
起问答往复以论尽其道理故名论义经也此是略
明现文九部竟也若十二者更加其谓广问记梵云
毗佛略此云方广谓语义真正直而广大为求无上
菩提广度一切众故也梵云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
谓其法甚深无能问者佛自唱说故也梵云和伽罗
那新云缚誐罗拿此云授记谓记三乘六道所得果
报及成佛道等事故名授记经也此三并前九为十
二部也新云十二分教诸异义同今此正约施开权
教别说故云九部大略且尔广如玄义。

次言结意者结束以明施开之意也即长行中是法
卷十二 第 446c 页 X29-0446.png
非思量等是结开之意也初一行明无大有小下二
句明以无有故息大而说小也由贪著因故有苦果
有小而加有苦故为说于小也此意者以此之故且
为说小意在一大教即是结施开之意也。

次颂显实中三行理一总标既言佛慧佛道大乘并
是所为所令会于本有故并理一次三行别显四义
以前长行显实理中有总别四义故也初一行即颂
总也是者是向九部也但前续出世此兼说法之意
知之次行总颂别中三义第三行以有入字故即颂
别有第四义也以故者正是显实也并有通义且从
别要。

次颂上人一者疏文先标所颂上直以下与上辨异
有佛子下正消经文初言人一者文皆约人故也辨
异者前略此广显义会机固当尔也上就能意此约
所也略广能所互相显矣祥云初三行半叹昔闻法
巳得入者不是开会方便之人后一行始明今教之
意此人都不识开会之分齐故作此执所会唯是三
藏二乘尚不出于共教二乘况于菩萨既不知有其
方便菩萨何能识于能开圆实一乘此未足以论此
妙道今意并是方便所开会矣初三行半即别同会
别教次第大乘也后一行通开会一切方便也初中
文初牒示其人即初行文也即地前六度行同堪为
说也为此佛者即释次二行半文有为说与记欢喜
结成为说即开显心喜即领解并现经文可寻次一
卷十二 第 447a 页 X29-0447.png
行通中初一句通举其人次句明闻法次二句即利
益也初通明两教三乘也所以前列别言别此更七
者恐将别为究竟故先别言之也此总者言其同皆
是方便故也闻我说者即闻此说也一偈者要在开
显也成佛无疑者如理觉了权实无方妙解而无或
也此盖以妙解诫劝之也。

次颂教一中经初三为正明实教唯一次三句权则
有三后一句明方便为三之意疏文初标所颂次正
释初释初三句唯一次释次三句方便有三后释最
后一句施三之意说三句为一今牒经以显故云尔
也然他人从说佛智慧下属后明佛出世意即唯为
大事出世也此是与前义及以次第并不相应故今
不尔次更释初三句中第三无二无三义也长行云
无有馀乘若二若三释云无馀者无别教带方便有
馀之说无二者无般若中之带二无三者无方等中
所对之三也如此二三皆无况三藏中三耶今此颂
文无无有馀乘之言但有若二若三之说疏释仍具
约三虽具约三而与前义不同言圆入别者圆接别
圆是无馀非不是有馀非直别是有馀以圆接之亦
是有馀昔未开显故有此义今并开显故亦无此有
馀之说也记云通中半满相对之二者通真合二故
也由阙别故更引上馀乘来此释成说假则通论三
教言馀及以二三且云相入以有馀皆假故得相入
无馀无复相入之名以纯一故此指乳及二苏二味
卷十二 第 447b 页 X29-0447.png
文尽全云此文应传写之误领颂既无疏岂从释况
前长行巳释与此都不相会纵异释则于前文便合
重出岂容于此辄尔增之又云无通教中半满相对
等者亦恐文误但准前长行自摄诸权教何须异解
以或其文若云欲无诸教相接故别解者理亦非要
(云云)馀文多所不用况勘授旧本与今文同诸新写
本或多异者盖鱼鲁之谬并宜改正但无方等般若
之二三不云华严鹿苑者收教巳尽故从略耳今谓
一宗所释有此二义今意正显文含二义不欲繁文
故前后互出若还只与前同只合指如前释何须繁
长此故不可若云后人辄足亦恐不尔何有辄能此
者耶若云勘挍旧不尔者亦寻三教旧本未有异于
此者此非甚为利害亦且从之未敢从所断也。

次颂一行经文有四初三句正显所为次二句遮次
一行半显成初后一行释前遮意疏文具释此四初
言事者释是行义即消初三句也事即所行故是行
也长行与颂皆言事也大事出世所谓四一前为三
一竟此即颂前为行一一事而出世也次者经约遮
疏约显不以彼正以此行也。

次正释显初意也或以初句为总为自次二句为别
为他今准馀文初三句即三德三身自修證得亦即
以利他故云力也定慧即身手也自證等三句即令
他同于巳无上道及平等同是三德即玄义三大乘
也。
卷十二 第 447c 页 X29-0447.png

释不以者释前终不以等也所以终不以者以有此
二自證于大而不与他即悭贪乖理违愿故不可全
云文脱半字应云一行半释自大而以小化不可劝
信中二者内有过则外有畏所说不可信既无故所
说可信也恶即五住因果也次者由内无故外益明
显内外德备故说可信是举果德极可信以劝物信
也次举因者果由于因果可信者正由因可故也亦
是况也无誓不可有故可信因尚如此况于果耶今
菩提等者举三事即自他通别通语一期别言身子
极举此三以结成可信劝必信也。

次问答释疑初疑问言事相乖世多此疑故以问也
次释中三世益物此答本誓今明现在此答今满此
文古今诸释不同今文与诸释异宗中消此文者亦
并难见今且论经意者昔自行初禀开显之教了知
一切皆同一体立此誓愿成佛得开显说即愿是愿
满总统经文有五二因三果今言满者即统彰其五
意谓本禀此教立此誓愿今得说此是愿满以此经
开显一切众生无遗馀故所化有差会差即未满会
即满也如无量义一而无量意归一从实施权皆如
是也疏文云三世者此含二意一显二密显且就迹
过去约因现在就果因即辅佐开会乃以流通开显
并是愿满即如文殊释疑佛得定起开显文殊入海
流通遮沙成佛释迦亦尔此即约因论愿满也现在
约果可知若密意者即潜彰本果地三世开显则世
卷十二 第 448a 页 X29-0448.png
世得开显巳即是愿满若但一世开显分而未全若
得三世开显方究竟满密意通本故云三世今且显
迹故云现在从知显密不相离也今之学者若深得
此意知佛意唯为于此当立此誓但得弘宣流通此
经即是愿满此是妙意不俟异途古诸释虽多未有
显斯意者又宗中诸释亦未深统是意后学宜其敬
请。

次释五浊中疏文有三初标章上明以下释意此文
以下是科释意中先叙上下二文异此明以下正明
其意虽明道同正明成现化主故释迦前后两重出
也次科章中云障大者障不得说大也次言障三者
是三所治之障为对初章而作是名非谓不得说三
为障义自现于第三章中第四即开显也应知此五
浊一章亦即自统收诸佛一化意尽而以五浊为主
也。

释初中应知二意谓经及疏经文四句义只是三谓
相遇尽教不受疏意有二一者科题二者释文科题
即二义谓障大释文即四义科题以束经三为二初
二句大也次二句障也四义即初句中有能所也疏
文初释初句中众生如是等下次释初句中相遇夫
大悲下三释尽教佛道但众生下四释无智下二句
前三即释大后一即释障又前四正消文后更通料
简初中先通举经文次别释先众生中二初释通名
正法念下次辨差别初有三义记云初释对他得名
卷十二 第 448b 页 X29-0448.png
次释从自立称后释即是功能新译恐滥称为有情
三义都失今若直依文三结即是其义若欲即名易
解者初约众人共生故次约众法共成人故三约众
因诸处受生故此故易知若依證契大乘经(旧译名大乘同
性经)楞伽城主名毗毗产而白佛言世尊众生者是何
义注云梵云萨埵旧译云众生或为有情也佛言主
众生是有情总众和合故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
界入缘起及因业果会对而生犹如芦束或执为我
或曰众生生者养育者乃至受者想者当知即此皆
是众生想今谓经中此释即今文三义之中次后之
二义也故知今文三义释名义足言众共者即三灾
之后上界天众来生下世界故也正法念下次明差
别于中有二初明十种后会五类若依后文初是果
报后约造业今且从初初中先标列次随释释中初
二通五道馀则不定初言长者有漏果上长时受报
更习其业解脱未期故云长也而四但言身心者举
身摄于口也次释短中五道生死有此二类上一类
竟今此一类果报之上而能此业解脱有期故云短
也方是常定之义从善至善因果常定故名为方有
漏善之因果故云生死圆者唯恶因果无巳故也角
者聚也下所列者是其三也即于果上起三种业还
约三种果也亦名为杂也青是怕怖之皃义亦兼于
果也次二易知次总人天名为白也望于下三并是
善净故名为白要是有漏故名生死而不释紫者记
卷十二 第 448c 页 X29-0448.png
云即修罗种类多故谓天鬼畜如紫间色意谓四是
正色紫不定色故以拟之义有之矣若但明五道举
四巳摄于五举青以释地狱则兼摄紫以此故不别
释若约六道即当之也次会异中先举经说五异后
问其异所以故云其义云何答会之云尔前云生死
故是果报今云心𦘕故是造业最重无明暗心造其
故云黑也次渐微故也又云赤者有云赤是喜色今
谓善心稍纯如云丹心者也白者净也离下秽也经
论辨其因果状皃异多不可具述故注(云云)略消其
文尔也。

上释众生竟下释相遇之文初牒以徵次释中有二
初就事次约理事由于理理必假事事即感应理即
天关既相由藉故须双释若虽遭而不患悲不能拔
反是则能并令会天性矣前文以天性为理一不信
请观此文下释尽教佛道文有四句前三明简非
后一正明教也前简三非即七方便非一妙故一一
皆明其过佛无此过故不教也后一正明但教有标
释结證体达等释上实相妙慧也妙慧能体即三观
也实相所体即三谛也即前妙达于方真秘义矣此
即开意尽矣生死即二种意如此故云永也次后二
句经即第三疏即第四科即第二释障也根钝释无
智罪重释错乱迷惑也总由此二故障大也即总言
五浊障不得说一大佛道也。

次过去下释疑显成前义两番问答初疑问中先举
卷十二 第 449a 页 X29-0449.png
往二以问于今初举往二记文不释诸释皆云未知
所出此问意者初一但愿自国此容更有第二又愿
十方此则巳尽如何今日犹故有云何答止意谓通
示其意别故言人身报言人身仍须有机缘乃可得
矣若言得人身者尽得则更须有别愿也以人身与
得道因缘别故颇有以下第二问也道理不定假设
此问故云颇有答中四句初遮通次显别三释遮四
喻显可知次别明中五者五即有五故也初众生中
初一句即众生也馀并是其浊也都无本唯有恶报
恶因恶果三恶六趣故是其浊义矣善事本即妙种
也五欲即粗恶本也从痴等引净名释痴爱等也从
痴有爱释痴爱也则我病生释生恼也病有二种身
心今云生恼即心病也。

次释命浊命谓识中业种识受胎形既微命亦甚危
故即命浊义矣疏文便约观门解者记云但随便也
今谓若无事释即可如此次既广约事解正符托事
明恐文仍是不次惑之恐是大师当时宜约观丹解
丘于后依经补助便直依次而释故其然也一念即
无明心也一念无明即有行行即业行业即有识名
色故即胎如是复有念业故展转无穷故即世世增
长此是心法尔也受胎之微形下是次约事释也于
中有二初略清文以显命浊次更约经广明受胎之
相以显命浊之义初受胎即有名色故微形名色即
具其五故即五阴阴名世谓实法世也此之阴世皆
卷十二 第 449b 页 X29-0449.png
由报命连持故即命也下释增长即是释浊义矣后
之二句皆是浊义也所引阴经十时不同即是十世
以世世增长亦兼微形之义祥云胎内十时不同为
世世增长即应是此十也又约大期以明世世即生
生也若馀文入胎经即有三十八七日以论增长经
说不同故也若依俱舍但列五位一羯剌蓝位此云
和合或染或凝二頞部昙位此云疱疱起也三闭尸
位此云耎肉四健南位此云坚肉五钵罗奢祛位此
云支节乃至形相满皆第五位也如是不同皆增长
义随所须下既兼明内外好丑亦即兼释最后二句
义矣都由薄少之故乃有如是逼迫故并是其浊义
随所须者业所感也。

次释见浊经文初一句总标二义下别明本末总二
义者谓见与浊邪见即总一切见稠林喻其见行繁
密故为浊也此取见之极甚故为浊也疏文初略释
三义或云下别解六十二初言五见者具指五利使
也经文但言邪今具言五通言外异并非正解故云
邪也故嘉祥云总明外道诸见为一邪见邪见众多
故云稠林次释有无即是断常二见也言因等者经
云依止即是因也因即本故为本末也有引智论云
爱多者著有故起有见见多者著无故起无见又云
四见多者著有邪见多者著无也次释六十二文有
两番初中先色阴四句初二即离次二不即言根本
者即断常也有云十六为即阴四十六为离阴也有
卷十二 第 449c 页 X29-0449.png
云大品又云一异为本此经云有无为本亦不相违
由计有我故生诸见则我为其本以有我故计我与
阴一我与阴异故以一异为本我与阴一则阴灭我
灭便起断见我与阴异则阴灭我存故起常见断常
即是有无故以有无为本有无谓边见也边见与六
十二见为本我见为边见之本也大品佛母开十四
难为六十二十四难者一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二
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三死后如去不如去等四合
为十二及身与神一身与神异合为十四也常无四
约五阴作之一阴具常无常四句故成二十边无边
亦约五阴故成二十如去不如去亦二十合为六十
一异为本为六十二有人问云五见摄六十二见不
答我见为六十二本邪见拨无而六十二计有故不
摄邪见见取以六十二为第一戒取谓六十二见为
道则四见非六十二摄而六十二见属边见也更别
异解繁不具述。

次烦恼浊者即五钝使如前所明他云犹属见使名
虚妄法全云三界依正皆虚妄法非谓指上六十二
见若是著见只是利家背上之使非烦恼浊今谓他
人不约五浊释故必属见今约五浊故属烦恼则初
二句通举下二句更别举我慢自衿谄曲媚物正以
深著故为浊义也。

次劫浊中初约事解复有二重初明无次明有经云
不闻释云无者正以无故不闻更又由无僧故不闻
卷十二 第 450a 页 X29-0450.png
佛法故无二即无三宝也以长时无三宝故浊之甚
也次明有者只总缘此也此无三有四故为时浊次
释难度之所以只为有五重障无一信机不可度也
次观解中明有二邪无二正二邪即是爱邪法邪觉
观也二正即正观观正道理无此解行何由能度自
度之要故约之也。

下明权者施开义在其中结前浊障起后权除故云
是故方便者下二句是即道灭对除前五浊之苦集
矣次终令入大者经文初二句斥前权伪次一行正
显今乃一真实有性有修此三疏文具解疏标终令
入大者前是一往意为于此今是究竟正遂本怀故
终令入也言拆等者解伪也拆斥非体灭障不即显
上拆义正以此故则非真实但是权宜伪物拆字从
木旁斥后人意工然从手从来不辨字体谓与折滥
故改从斥然折从手由来非木人自为滥字亦非滥
也文中多有此字能从正者善矣。

次释显真初性次修初皆对前伪以显体达对折灭
无明即心摄一切法即释诸法本无谓本性无生灭
即释本来也常寂者寂即释常自也寂即释寂灭也
此是体性本尔故即是真实也下释约修以显真也
言本无虽寂等者牒性以起修也虽字应在本上谓
性虽本来无者二常自寂灭必待修而致显故也今
人直闻本有便认性为即是更不论修或直勤苦修
习而不辨其本性若真谓性即是亦可冰即水用水
卷十二 第 450b 页 X29-0450.png
便火用若直勤修不须识性此即凿石求水错水求
不知其性之有无矣今此一文除此二过显于二德
也可谓妙要矣然此一文义意深广上下多释故疏
略点而巳既为妙要仰之不巳更略申之以彰所忘
何者妙法虽旷不逾开权显实虽广不过修性性德
虽广不出通别性虽多要在于四修果虽广不出自
他此之五要即文具有之矣何者初二句即开破一
切方便门也。

次一颂即显示真实相也于显实中初二句彰其体
性也次二句明其修会也性中初四是其别也寂灭
相三字是其通也初别四者诸法也本来也常也自
也此四对下三故即是其别下三收上四故是其通
诸法者一切法也即十界十如斥三不通故云诸法
即一切法也此一切法皆灭也不然非妙何时寂灭
非谓有初本来寂灭不然则本无今有也有始有终
既无其始固无终故常寂灭何因缘尔非谓有使之
然性自尔故言自寂灭也无形无声不生不灭故云
寂灭大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也彼经明修此中
明性故云本自也又诸法寂灭谓一切生灭本常无
生灭也生灭既即无生灭无生灭亦即生灭也有无
既然故即非生既非不生灭也亦即常能生灭能无
生灭微妙无方显实之四义名为妙物矣是佛之知
见众生之本有一切诸佛巳修得一切众生悉当得
次修会者既言行巳作佛故即修而会矣谓因圆果
卷十二 第 450c 页 X29-0450.png
满宜极其体也佛子能行之人也道即前性之义也
行者修也妙达其性都任而锐之也巳者因圆也作
佛果满也一切生灭因果转成一切种智名来世作
佛又随时处有感而应觉而化之故云来世作佛此
即自他作佛义矣世有谬习之人辄谓本来即是而
来世为未了矣此即增上慢人都不晓圣教之旨趣
直率于愚情自增益其无明之咎谁复与其过欤此
上诸义信为妙慧岂不志而勤之者耶(云云)何故性
云寂灭修成觉智从便互举理恒均矣修性各应具
三性三皆寂灭修三皆照了性修既相即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绝言虑矣一部妙旨复尽在于此中(云云)
今举上之四义释于五浊亦可即四悉之意初总障
大即世界世界总三故次别障三信知为障故是为
人说三除五即对治终令入大即第一义非直数足
文上次第义又允合可无惑矣。

次开别颂不虚文中标章来意消文消文虽明其三
即当消文非别为三但应为一文也下明颂过去章
大消文非别为三但应为一文也下明颂过去章文
为二者上文只有开显今有二即颂上之二也初二
行谓开之人及正开也。

次颂显实言兼具者上并约当章前兼此具上文但
略今有二者随机理应宜故也又前长行三世章中
有二谓先明佛施化次明众生悟入总及释迦章中
则无今颂中过去未来释迦此三章中则有诸佛及
卷十二 第 451a 页 X29-0451.png
现在二章则无有则于义更显无则明其不定或略
或存随宜言兼得行一者能入即属行也。

次广者于中复自总别总别与略广者前约文此就
数也思之又初总专约能次别专约所各有能所而
互有耳所以过去广明受行悟入者击今时众必信
悟入故也此文并是历别开显实义今对前巳别明
开权故直名显实又直说昔为实施权即是显实义
也初总中初一行明昔初照机次二句明昔初化意
正为于后也若就佛意昔四并为后之四故即以明
四一初即人一次二句即具三一方便通教行故即
二一异方便下重显理一若用以下简同显异圆谓
同体即异而修也异谓异体各有所为也今之所言
即是用异显于同也祥云异谓神通异于前说法故
云异也此情见谓。

次开别中五为三者约义故五就文但三故云五复
为三也初菩萨者以文明六度故是菩萨是菩萨义
通今是何等若作下释于中初约义通两向今但以
下明当文则不可定寻上以下准前文义以定判初
两向中约五则但一约七则三三藏最即具五故但
初后大中加二故云兼所以兼者七中菩萨即有三
种皆行六度而心有异故何者下释此二义有总标
别显其状相以相无相二义可知双非即所为为此次
第而修初修相无相次无相而相十回向中修非相
非无相初地證得出本业经若开会即地前也既通
卷十二 第 451b 页 X29-0451.png
有此二义今定何等释云若此当文但言一种六度
则不可定判经前文义即通三也其故然者既言以
异总语一切即须具七不然方便不尽权化不尽故
定通其三也下明三菩萨既同入实皆成四一之义
次约二乘显一所引二文释者即兼得缘觉例如只
一六度兼三菩萨只證一声闻即兼两教二乘也此
人皆闻教亦并成教一略不言也。

次释人天乘中有四初标章次释会三异解四正消
文释会中初明文不的彰但明下以义故是人天之
因不同大要皆谓善业文明造起供养并有相善而
有专散之别故知是矣入文自见次述异解中先述
彼谓下破言地师者盖弘十地论师也述其解童子
聚沙为佛塔之义童子者即童真地正言此位之人
也然地无此名即住位中第八住也古人多分呼住
为地故也无二等者解童真义下解聚沙为塔之义
沙是表其无著众行塔是安佛身体之处表其众生
积集含藏以成正觉之心如塔之义也。

次破非中二初破其非后问答显是初中有三初标
其两过次释出其两三双结其二初中先出其意今
谓正显其两失即文义亦深广也下释显其二过先
标竖狭夫佛分明下释乖文失初中先破其非有法
有喻次显正义亦有法喻喻于圣凡高下以义可消
息也次破其乖文失广于中初明文广而弃以下正
明其乖若如以下结责其挟既言地住即唯别教于
卷十二 第 451c 页 X29-0451.png
菩萨中犹不能尽况二乘与凡夫殆者危也非此中
意又几也几近也亦未全是此意也郭象注庄子云
殆尽也正当此是即全不摄也下双结深则狭而不
通初心故一致致者得也道理也但得一种道理也
经文约五乘而都不会故甚乖下是问答正显是也
问中举其道理问经之所说也可知答中初云应明
三佛性者谓义相开涉应约以明之也三谓正缘了
也亦涉于五且约三也。

下约大经以释显之然大经有四句准应先标列之
然后释会于此文直取经一句便释不复标列稍似
难见若解释者应须略知经之通意然后乃可释会
此文从来诸释都不可会今略明之然后消疏大经
三十二云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
二人俱无此即经文在列之四句也经文直列而不
释不知何者为善根人佛性多种不知有无何等此
是经中一科大义义甚难会古今诸释种种不同丹
丘所释于中先出旧解然后正释旧有三家一云阐
提人有有于恶邪境界之性善根人有有于万善了
因亦名缘因二人俱有并有正性或心或众生性俱
无俱无果与果果性也河西云阐提人有有恶五阴
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阴善性二俱有俱有无记
五阴性俱无俱无妙绝涅槃之果性此释与旧语异
而意同兴皇作三种释一总就诸义二就理内外三
卷十二 第 452a 页 X29-0452.png
单就理内通就诸义者理非善恶而有善恶二用善
根人有有善用阐提人有有恶用俱有者各有一边
俱无者各无一边次就理内外者佛性本非得无得
约缘或有得无得理外阐提是有得理内是无得善
根人有无得之性阐提人有有得之性俱有俱无如
上说次单约理内阐提人即善星善根人即罗云此
是顺逆二化阐提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顺化
善法之性俱有俱无如上说上是丹丘述旧竟下自
正释今明欲依此解四句者阐提人有但有于没善
根人有但有于出二人俱有在河中二人俱无俱不
到岸欲更作者亦应无量略出如此又约三谛释者
阐提人有者世谛恶因也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也
二人俱有者俱有世谛果报身也二人俱无者俱无
中道因果也此丹丘之所释也而不言前三家之是
非者亦各有其道理故不言也若前三家之义广如
别论今更略中丹丘所释之意文有两释初约彼经
所明河中出没二义中以消四句次直约三谛之义
以释四句河中七人正譬于此故约以释此中正明
佛性之义故约三谛以释以此二最要故约以释然
佛性未始四亦无不四故约无而明有也但有没者
即河中初之二人造恶业堕恶道故名为没即但有
恶性亦即境界因性次有出即第三人以上齐第六
人不复起恶退堕亦可即是因因观智善性二人互
无可知或可别指第三人也次俱有同河中者河有
卷十二 第 452b 页 X29-0452.png
多种或生死或涅槃若同在涅槃河中谓理性涅槃
即中道正因性若在生死河者二人俱有生死生死
是苦道亦是正因性二河义俱得当更详之俱无即
无二果性不约佛性释不能消得佛性有无之言正
与五性义相应也次结示略广然犹释在何处此结
意谓此是依文故前云欲依文也谓若欲更依文释
者亦更有多种四义皆得略要具尔令后知之故也
次更约三谛之义释者即此正明中道体用体即中
道用即二谛并佛性义故约以释也虽有四句只是
三谛何者第一第三共是世谛第二句真谛第四句
中道谛也初言有者有如此性也世即简真然世通
善恶因果此人非直无出世善亦无世善又既真谛
为善纵有世善亦名为恶故以恶字甄之人为简果
故云因也次既出世故是真谛即是善也因者对未
至果故也依真修行故是因也俱有世果者犹同世
间果报身也无中因果者此语稍似难会不能更述
妨难直释之者正谓恶人未修中道因善人未至
中道果合以言之故云尔也不然文实难消恶人但
有世谛恶因佛性次有真谛善因佛性互无可知俱
有界身佛性俱无中道因果性若欲对五性者前三
亦可对三世性果报身正因性第四俱无二果性且
论三谛也(云云)远法师云阐提人有善人无者有不
善性无其善性佛法缘起为不善阴故不善阴名为
佛性阐提有此善根人有一阐提无者初地以上名
卷十二 第 452c 页 X29-0452.png
善根人通则种性以上菩萨斯名善人彼有善性无
不善性二人俱有俱有理性或三俱无俱无果性也
此师所解其易亦是亦是一解并有此理故丹丘云
更作无量释也然尅论善根人位分者下既对于阐
提上又对于极果则其人分位不言自可知矣今更
一义助显之者阐提即邪定聚也善根人即不定及
正定聚通大小乘可以思之。

上以通述大经义竟次当释疏文者于中有三初
引大经所说即是以下判会此文昔方便下正释此
文詶其所问初引大经四中第二句以彼此义正相
当故也判会彼文即是此说之义人天小善犹通位
头等更别彰其最劣行也又举譬显之老氏九层千
里皆其类矣可知然大经河中七人初一常没即邪
定聚次一出巳复没即不定聚次四人出巳不没而
未到岸即正定聚第七一人到岸即是极果佛也其
次六人即是次第行人皆禀大涅槃教同闻佛性次
第而修有此差别今此直是从来禀人天化未闻圆
实之说今言即是者不取其解但取初行微善之行
即如止观云初修归戒等是也下明开会詶其问者
若巳闻实说任运自到无住果报若未闻实灼然须
住有漏果报今开有漏善行即是缘因佛性故能趣
菩提定成显实之说缘是助正因对于果正即了因
智慧也缘即善行福德也助正显果故云因能生觉
果故云佛性缘因即佛性也同是开显而前三乘皆
卷十二 第 453a 页 X29-0453.png
明四一今作缘因虽同开显而有通别前三出世皆
有谛理故明四一此二但是世间事行今开其多有
漏善行即成无漏福德庄严故即缘因佛性然此缘
因即具三因行一即具于四虽异而同无方之义恒
在同为有方之见应知要旨有漏之善若不开之终
无不受之义三乘无漏尚须开之况于人天有漏而
能不受而本业云善不受者彼约巳开大乘发大心
修次第行者以说非谓全未闻大道者也都非此意
今正约开以说若既开之无微不妙何复更有滞粗
果报人多谬封良由不体开显之要故也或曰若尔
但开于善恶则无分同常没者不然每言通别今正
语别何以迷通诸法本末常寂灭相此岂远乎况一
句即四句况三谛遍收一切上通释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