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0c 页
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卷下
石鼓寺沙门 智云 述
释安乐行品馀
次广依文于中有三初正广此行与下会两经义同
三问答料简初正广中有六初牒前名涅槃有下次
略释因果各有三义其中皆有标数列名止行者下
三广释因中三义总此三下四结能所以彰本名大
论以下五引證因时用下六总会经文所说于第三
广释因三义中一一皆有三句谓初标体义次结示
广其别三结所附之文三义皆尔可以细寻所二示
别中皆言体者此字有三义一体达义二体性义三
履践义今意正取依性起修即后二义故云尔也大
略且尔未及委悉此所以不广释三德果者处处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1a 页 X29-0131.png
之故不繁也结云三行名道即因也行因道三名异
同一物也言行境者是所缘所趣之处所也若修究
竟转名果也引證既云常观涅槃故是所缘境也下
是第六总结会通经中所说于中复四初别明因果
异名因即三业六根清净果名佛眼等亦得名佛知
见应知两位通局思之此二合论名为因果安乐行
也因名止下别会对因以立果名又因以下今明因
果异名复有两重谓三蜜三转因同而果别蜜取各
具一切物所不测轮取展转无穷如此观下总结归
宗即此经意于中五句初一总标次三句释后一总
结标言无分别也下三释不可分别之义初二句释
安乐明一切法一切人皆即安乐人法也无复更有
非安乐者也后一句明一切行皆是涅槃之行亦无
更有非者也此即下一句即总结归宗即此妙因果
也此三句初一出大经次二出净名也此中不复更
广当品文者言异义同前巳略明入文自显故不繁
文。
次下会通两经义者谓大经及此妙也两经俱明此
行涅槃既即安乐明行同亦不异在言虽别义无暂
异恐不达者故须会之于中先会其总次会其别缘
两经皆有总别两说故也初总中先标两经同故也
次释会后结不异释中先牒大经所说如来行即此
安乐行也如来下释会彼从人此从法人法相即故
不异也结言总者对别名也总即人法别即各三向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1b 页 X29-0131.png
且言人法相即故言总不异不异即是同也言别亦
不异者是会别亦同也亦先总标次此明下释会于
中先三后五初会三中先别体后总名初中先出此
别三次下明正会彼别也彼三文皆是譬具如记中
可以消息彼呼下会总名也彼呼即前彼三义也呼
即此三义也无馀是决定了义德是大涅槃究竟圆
极故四无馀此三三方三世诸佛同修證入妙极无
过故云无上故是名异而体一也次会五别易见略
标不释圣行谓戒定慧俱会真空即此座也天行谓
依第一义谛天然之理起即此衣也梵婴病三即此
室也室谓慈悲慈能与物微著二善之乐故即梵婴
悲能拔苦故即病也故言事虽异意义恒同同其大
涅槃之行故也。
下是第三问答料简中先举两说不同后微前说不
异答中先略明同责其偏异理必四下广明不异即
两经各具四义缘前既各具二故即各具四也如此
附文何但当经亦乃附尽两经文也何但附尽两主
亦乃总两义矣所以广者正由于此思之思之次广
第三三法门者只是广明三定门亦三脱法门即空
无相无作又空即止无相即观无作即无缘大慈悲
三法门三门即能从此能所合名故云三法门也此
三义意大略如前可以意得故略不说总此三三略
广为名故名安乐行品思之。
下明第二意者品文有四行题但从通前释亦且从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1c 页 X29-0131.png
通此下三意兼明此义初中先标章前流通初五品
大科为四此品即当其第四明为恶世末代初心弘
经之人明其方法故云尔也上文虽明标初而巳未
可识会故此广明之也次下正明先简非此所为如
大经具明四依此中即五品十信也五品是初中之
首故云始心于中一简其人深识以下四义简非所
为之意四义如记中浊世以下结故非所谓次正显
是所为亦先示其人为浊所恼下明是所以无前四
义故为所恼既恼故无自他之益三是人下结是所
为故品来之由也。
次第三意者先微次释所以作此微者缘经前后两
文所说不定意显其道无方今将明之故此微起次
释中先明无方次明且为一绪初中法华是圆教所
诠故是圆行如何是定一即一切以故不思议不可
定也次明无而且者因缘故也先教次行亦先他次
自皆先明次第后结不定在文易见此下应四悉出
之。
自下第四体者正缘经文直标数便释其相而不列
名不知四是何物故须出之前之所明非不巳有但
是通谈其义未明其别正以安乐名通四则是别今
此正明四行之体于中有三初出旧解次述南岳大
师所释后正明今师所解初有三处初言二空者即
初身行也不分别是男是女即人空一切诸法有为
无为实不实法皆无所有即空法也以此之文故是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2a 页 X29-0132.png
二空为体次三并如经说故即为其体也次师言一
空者前对所故言二空此真从能故言一下三亦直
随经文次第三家远诸恶即十恼乱渐近空理即修
定慧也下三易见此一家虽未全当且胜前两家次
南岳师正以初文云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
不行不分别等故是此物为体巳口不说过即口行
中止于四过故是为体也敬上即文云于诸佛菩萨
起慈父师想接下即文云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故
是此物为体第四如经易知此四若望智者只得离
过一边亦未全尽其实故下更出方尽其体次出大
师所解初正标列其体次释其义初中但标此名前
诸释者不俟言可不自可知矣况更解释其义合理
会文极佛意修行有尽宗尽善尽美但何如前所言
今以后所有释者尚无与等况有过之幸明智者详
而志之何者止观慈悲是能导三业誓愿是所导此
是四安乐故须有雨体有四无三无能导有三无四
无所导无所非四无能非三有四无三非安乐行有
三无四三无所归三四相须阙一不可故必三四三
是安乐四即是行有三无四安乐无因有四无三行
非安乐有因无果何者此则以三导于四行三是能
导之体四为所导之体三若无四三则无能四若无
三四亦无用故三有四安乐有因四若有三因为有
果依三起四安乐之行依四显三行之安乐性修相
待于是存焉因果相须于斯在矣又能三唯心所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2b 页 X29-0132.png
即三业物别故必须此能所然三能导之物四行文
中悉皆有之入文自见言及誓愿者如前四释第四
皆以慈悲为体岂得更以为所导数非直他人不许
自宗皆亦不容今谓此昧何甚一宗处处皆言依慈
悲起誓愿况复经文自说先明慈悲后明誓愿非直
迷于一宗馀说亦自迷此经文固是惑之甚矣何者
慈悲在心誓愿通于三业又慈悲之心唯二誓愿三
业有四谓依二各起二誓故也如此差别岂得为一
问后三文自分何以知初是身以后形前故知是也
思之次释意者谓释行故四行必须此三为尊之所
以也于中初广释身后结例显馀之三行有何所以
应先反释然后顺显谓若无此三无大利益次顺有
故有大利益何者是无何者是有释无即危苦有故
大安乐也文释具有此二义出之何为大利益初明
能离凡圣二边生死因果有止行故以下次明能成
三德涅槃因果初不堕凡夫是无分段生死因果不
堕三乘地是离变易生死因果次能成中初能成三
德大涅槃因止行以下能成三德大涅槃果自两番
初能成三德次能成三轨谓资成观照真性法身也
文云资成即资成轨所资智德即观照所通断德之
理即真性法身也因之所得故名德为他法则故为
轨即果上之体用也是名下结示身行例显馀三言
身业安乐行者能离二边生死因果即非危苦行能
得三大涅槃因果故是安乐行也身业即具馀三身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2c 页 X29-0132.png
如是巳馀皆即然故云亦如是也得此要意不俟繁
碎幸善思之问身行自足更用馀之就说有四约行
一即一切故云说非行时故也。
次入文中言问浅行者若深自能不为说故知然也
经但总标其数而不列名释中亦不标示所以然者
正以合前之四之义不可偏为为题目故略不言四
即具三如前所出方尽此意初行中云行处近处者
此则释初行中自为此二也疏文略应云长行为二
谓双标别释文具释此二义而不分二章初或脱落
也或云下正释之双标文也于中先述旧来三释次
广辨非兼显正义初中言内凡等者只是次第大乘
教义即地前三贤位也复言初行者即十住以去或
通取十信并名初行言渐近即十回向近于初地真
实理也又引證即證第二近处义此则次第前深后
浅也有此二义故名行近也次师约两义释皆前浅
后深为此二义也然智境只释因果体反义也次第
三家释行中七住以上明之位古今人多呼地为住
也心体以下明行之义也绝行于理故云体也巳过
分段更约处以明也次释近中自此巳还明近之位
也无生未明之也此二以下结释以此故为四行之
中初之一也准此三处所释近处之义近字皆应同
上声呼私谓以下是次形非显正义也于中都有八
番前四正别辨非后四总明正义兼总显其非也初
中总束前三为二以三义只是二故言初家者即牒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3a 页 X29-0133.png
前两家也次两俱者既互浅不可即显互深亦非既
两互并非两俱安是前品即持品也俱浅则不应分
二故为方便非圆实也故并不可次下四番是约三
正义合破者以更有三义故不可定初约二义相即
破以行近俱是进趣但直与广历之别次别约方法
不异破又初约行近二义相即破次约方法二义不
异破三约事理互现不异破并破前四义不可定皆
可知次下略显正义者破非虽尽是义未彰故须更
有徵释结先设徵言尔者尔前三义不殊何为更有
三别释中各有二义谓理略事广是也诣谓依托亦
造趣谓直依托于理以明造趣又有是略说故名行
处以初行处之文望后近处之文固其然矣言附事
者皆谓十恼乱是事馀二非事或云初二是事后一
非事故经自结前二为近处即此意也今谓观文三
并事也何者禅中具含内外及以三业故并是事以
闲处即外又兼身口故即三业事也慧中既言观一
切法即观依正一切又历十八境显理此前广不得
言非事也约此三种修行故名附事三事之文望前
是最为多故为广下结无浅深者无前四种定浅定
深二也上三并约正理总彰不别破其前三定别最
后一番不别而别别而不别乃至四句不同古人一
向定浅深别思之思之。
此下是第二别释初行处之文也于中先标解释方
法次正依其方法以消文初者谓约三法消释显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3b 页 X29-0133.png
其方仍须至三方能显其势数故云尔也既标数巳
下应别出其名易省故不言也所谓三者即下一二
三也此亦即一谛二忍二谛三谛约此三法以为释
也所以约此三为释者正于此文要当故也何者文
云行处复云住忍辱地处之与地并是所依所依即
是谛理其言又总须约一谛释复言忍辱虽是一谛
所忍之境要必有二故须约二忍释亦即二谛在文
分明一谛必三方尽其理故须约三谛释如此方尽
其势数故必此三法也然应须知此一一皆通消尽
其文不得别分为三段也且释初中文自复为三别
此则别消文也于释三中又更为三初正释三如此
行下结会三法是名一下结归所释初中为四初标
列为一切所归下释无三行下结归所释如此下会
同三法初标列中初一标通名下三列三别然此经
文都有七句束为此三初所归即初一句次作本次
三句后无分别即后三句释初句中疏文五句初总
指初一句为释上所归二一句释出其地即地之体
也三一句释地义四一句释忍辱即释地用五后一
句结名此三释初句竟可知次释作本即释次三句
文疏文八句初两句总释作本之义有譬有合可知
若得理下次约四句义别消三句经文无量功德正
句总结以显功能地无所生下结各行处可知次释
无分别即释最后三句对前二义释此第三故不分
别二也文但略释及以结名可知无三以下总结名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3c 页 X29-0133.png
义一体二用体用不可思议故无三而三也可知。
次下第四会同前经中所说三法此著衣中即具三
也馀二亦尔故上文释中一一皆具三义良以于此
次约二法释者此还是一谛之上功能前明能生次
明能忍虽各有能所而前从能边故云一今从所边
故云二互举明其灼也于中大有二别初正释行此
行下复结会要初中有三初正明二忍若更开下次
因广明诸忍今且约下三更明四忍初中更复有三
初标列名数二忍即下次会名体异同二空以下三
简名同体异唯大论及阿含经明小乘有二空近代
经论不许小有盖佛随机两说后代各执不同大经
诤论正由于此今依大论及阿含经故斯简也然小
乘人只是大乘俗谛并为人空大乘法空非直空俗
亦空真谛故为异也大略如此宜善思之此既正约
二忍以释应明二义消文相状文略不出或准望前
后或复脱落或应须知者诸释不同不能更述今准
例前后略以明之何者应初一句总明二忍谓安住
中理对二边境不起二心故名为忍故是总也以下
二句别明二忍初三别明生忍次三别明法忍文虽
此别义无前后此是二忍入文相状略尔于后自明
此下第二因以广明诸忍义者经论所明忍义盖多
仁王璎珞最悉仁王经中大明五忍开为十四璎珞
经中大明六忍约位开之即成四十二忍虽此略广
修多要不出于二忍今既明二即举本要须知诸忍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4a 页 X29-0134.png
皆从二出故因二后广以明之于中有四谓四五六
义及一切也即此二忍文中含此四科之义故也且
初四名如次文中释列五者即向四上更加于信此
五具如仁王经中所明地前三贤名伏忍初地至三
名信忍四地至六地名顺忍七地至九地名无生十
地妙觉名寂灭经中开前四忍各有上中下三第五
寂灭唯上下二因果合论成十四忍以彼不立等觉
故寂灭但二合指善要字拟彼信义以善即是信从
之义故也六忍者仁王经中无六璎珞则有故彼璎
珞上卷明六位观门云复名六忍谓信忍法忍修忍
正忍无垢忍一切种智忍此六即次第对住行向地
等妙六位其中无和从之名未知此名所从或馀经
论中有或直依此文义立下第四科约位以开广摄
一切谓若更广开二忍即摄一切因果忍义都尽初
标次释况显初应言位那言地地局位通故也或通
言之明相即也下况释者华严义也言一忍者境虽
有二能只是一此况意者彼谈地中带历别义尚能
如此此遍开言圆妙无方固其然矣若作引證则易
况意则难略示尚善思之上以明二及诸忍竟。
自下更约四忍消文于中初标列更用前四此四以
下简别显圆初言今且者以二义为正馀但有义于
文不便随文起尽四义稍便四消文巳二义自彰故
云且也正谓今且更也且则对馀三更即对前二义
又二横四竖欲约竖以显横故更约此四释忍之列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4b 页 X29-0134.png
名如文若对文者初句即伏忍以言住故次三句即
顺忍初句文云善顺故次二句并顺忍之能也次一
句即无生文云不行行即生起义故后两句即寂灭
无相无分别故或以无行如实相两句并为无生义
亦通也此四忍下简别显圆即为二别初简别异圆
次明圆异别初中先标异前明二空与小名同故简
之今圆四名前与别同故亦须简故有此言也彼前
二下释其异义言前二是生忍者二谓伏顺然仁王
经伏在地前三贤故得言生顺在地上从四至六岂
得同为生忍也此实难会或别有所出若以义言固
亦可矣何者准彼经伏忍有三十住为下十行为中
十向为上今以下中为伏十向从中修为顺虽顺中
道修而未證故犹属生忍位其义可矣登地向上前
九并为无生第十与妙并为寂灭义亦可矣虽有此
义未见其文非直此释难通经文亦不易会何者两
经同明信忍仁王在地从初至三璎珞在住自初至
十是则仁王甚深璎珞极浅固不易会佛说尚尔况
后解释宁无异哉故未足为疑矣如此不融故是历
别之义非圆明矣今圆以下是次明圆异别于中有
三初总明圆通之义若约无下别明圆通之相后更
别消顺忍之中二句之文初有三句先标圆通何者
以下释圆通义大经以下引證释中三句初一明体
异次二明位异如此体位同一中道故是圆通异于
历别义也引證发心即初伏忍毕竟即后寂灭不别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4c 页 X29-0134.png
是圆通义故自下是历四义别明圆通之相可知如
是约义则知一即具四约行亦尔前云一即一切何
但具四固是圆义可善消息不欲繁文次下是更别
消二句经文以经但云不卒不惊不知约何事依何
忍故更约所开之事及应释其所以初两句释不率
暴以此二事皆是令人应卒暴起而能不者故住中
空理而不起也次释不惊明有五事此亦皆是可惊
怖之事而能不者亦是住于中道故能尔也此即义
也仁王经中略有此义思之。
自下第二结归宗要即有二别初结会三法虽约二
法以释经文然并是释通经之方故须结会三法正
约二以显三故从二空巳下是次结归其要二是显
三之要义故在文易知次下是解约三法释即明前
一谛二空即是三谛之法故也后约三释一一皆有
能所初直从能故言一次从所故言二今正从所依
之理有三故言三也如此方能尽其文义势数于中
先正释后述异解初更有三先总标名体住忍辱下
次正入文相状此则以下后结会宗要初言不思议
者无三等又即一而三等皆微妙无方故云不思议
也下明用三入文消释七句之文仍有四别初一句
总明三谛次一句别对真谛次二句别对俗谛后三
句别对中道于此四中一一皆先牒文属对后释其
所以文自分明易见不复更繁其文此则巳下结会
宗要有四初结释经行处之名行亦以下结归释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5a 页 X29-0135.png
之要中三义合上以下结会弘经方法是为以下结
归释义之要有义可知故此前三释一一皆即三德
因果一一皆安乐行之义也思之思之。
次下更述异者既是释二义正应在前二忍文后明
之而在此者亦是文不次第故也于中先述后辨其
非显成异义初中此师以七句文为总别二初一总
二次三约三业别对生忍后三句约三义别对法忍
于次三义之中约文虽三约义只二不行无相只是
释上行空平等即是不行无相故下云有无两亡也
次明非者正以其不简不融故非当也如今前文先
简非后显圆融乃可彼但直尔偏圆不明非经妙意
故为不可今复不晓故述而辨之以彰其粗且如此
未及周备次下释近处者凡夫亲近是远离于此向
彼之名前直明住理而行故名行处此明远事趣理
故名近处于中有三初对前标列三章上直缘下次
更释成初助成之义也就初有下第三别释初标列
中三章各有三句谓牒文标章异名并在文易见十
种如次所列言远近者二字虽通上去今此应从去
呼何者离此趣彼故并去呼去此巳疏于彼巳亲故
并上呼今此即当初义故也十是所防之非故是惑
故璎珞云除形非是也并言近者三并释亲近处故
也并言助观者初心以观照谛理为正故以三为助
也所以必此三者于助之义最要故也又此三
即是圣行一妙正观更三助成摄一切也观与慧别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5b 页 X29-0135.png
者观是直令依谛理观察慧是令依教广解中边之
境次不明释成者向云三皆助观未知所助何者今
释出之即前初约一法释中三种行义以行即观故
以三种观合上三种行也何故但初不助二三两义
但初即摄后二故不繁文于中以今三属对上三即
有三别一一皆有三义初牒前行处所明之义次明
今所明义故是成前当知下结以是定知是成前也
初正由戒慧故免非展于今明中言非持等简异二
也谓凡夫二乘次但以下示其远离之方但以中道
正慧观之不取不舍也此则此当开显之义如此防
非故不同于凡少也下二亦然以定中正以定观故
不异惊次会中正以空慧正观故能如是故即是也
此三并以前三理观历今三事显发三观故总云附
事以助观也初戒中言十种应远者此十并非安乐
行故当须远离十是所离之非远是能离即戒能所
合论故言十种应远即助成矣十种并如文及诸记
释今未暇委论次束十为二边俱离即二边俱不可
得即寂忍者无二边生灭故此即前圆通之义诸法
本来常自寂灭今初心安此本寂不起二边故即是
寂不同历别要在妙觉。
次观心者寄外显内能修此观此则十非心即是总
别之名释之须有总别者一一非心莫非缘生悉是
即空假中依此照了十皆法界即一圆妙绝待观也
别者随一一名言之如记所辨可以许之不能更具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5c 页 X29-0135.png
次释定中言近近者即近以明近禅定当体自是近
法依此对前得名上近是当体下近是习向依此法
以明趣理故云也言三意者即向所明附定中之三
是也然三中前心处二是方便亦名为缘后一即是
正也若准止观所明方便即有五五二十有五今此
初一即彼第五五中初一乐欲心也次言处者即彼
初五缘中第三闲居静处也故但从要略举其二以
若修摄其心为彼第五五中最后一心者此则阙于
正修于理都为不可故应也注云云其意略尔近中
既说三事何故结为二耶此应深有所以疏既不释
先又不言然不可不知今谓且经意者为助成前行
中三行之义故说三为显成止观二义故结为二以
戒定二俱是止故若慈悲者在于止中何者禅名静
虑故属于此禅中有四无量心故即慈悲即同体慈
悲也但前从义故一向别谓不行行故此中禅名则
兼故属禅中摄也又正意者前明行中虽约三释义
要有二谓三二也以第三三法只是初三所依一实
之理故也今约三事助成三义结为二者助成成一
忍二空义也深有此意显中意显为此故牒不更释
也思之。
自下释非远非近章文有三节约义只是二也何者
初约境智总别释次又观下两番直约观行释所以
约此二三释者正以此文含此二三之义故也例如
三义释安乐行三义释行处并以其文今其义意故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6a 页 X29-0136.png
作是释尽其势数不然不能畅尽其数以文中有能
所总别之义故约初释正明慧观助成于前故次二
番直约观行释观行所以二者亦以有此二义故体
即方法相即相故又既总标观一切法空应须辨其
空相十八最要故约以释也空而有十八之别故当
正此空观之总别也所以略尔宜更详之以类相从
有九曲尽其相则有十八十八即总标中一切法也
一切法是有空即空无极略而言以对一空总名为
有以次言之对中道故即有无边也然此理寂绝非
有非无从因缘故有有无从昔未闻故不知无而恒
有今为令知无而不无故为分别令知无而恒有正
是此经之意思之应知初番三科各有二义初中二
义文目分明第二之义观智更宜善思结中二者亦
境观也思之然此结中文有三重义亦但二初二约
二结谓通别也后一重结三结三法结谓三境观也
思之。
颂中言初一行者应言一行半文脱半字不然非颂
长行也应知。
颂与长行略有五异谓前后广略开合间杂重出其
也思之第四行中应与前对辨前三无慈悲此一无
止观盖互现耳何者如前品入室为初此品衣座为
首心行法应尔也前是约行亦互现耳前三自本为
他故二必一后一必他故一必二若自无他不异二
乘若他无自不异凡夫并非安乐行故一一行皆即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6b 页 X29-0136.png
具三况此文云我得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引之令得
生是法中良以三法具足自得菩提从慈悲心定而
起神通力从观而起智慧力若无三力焉得菩提若
无三力焉能令修况后颂中首便颂出颂出思之文
释颂中末后而明道品等两科文有梦事释因不疑
道品之义义无所从咸生疑怪或云既无所以故当
不用或云应是释馀文不次误于此中今谓不尔此
文甚要亦非不次第何者夫道品是行道之法数虽
三十有七类聚只是七科行之成就即證真道正释
经中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两句文也求道过七
日者谓修行道品七科成就也得诸佛之智者行七
科巳即得證入佛知见也七科并以观智为主故喻
之以日不然何以能消此二句之文故为甚要非不
次第然于七科之中但释其二者正以释二即显馀
五故也何者释五根即释前之三四及后一五释八
正即摄七觉具在文中可以寻之自见故但释其二
七义自显然一宗教门咸释道品而并未有此中所
释之义盖是经论异出不同此义最有便故于此中
明之于初正释五根中自统有二初释信中言三宝
者是所信之境若本乘中有四更加成一今且通说
修行之前必先以此为本故初明之言阻坏者字误
正应作俎音谓毁败也人多不晓此音辄改为
阻非也进念二义自对分明定即四如意足并是定
义故也应知此中经论义对不得依常求其次第五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6c 页 X29-0136.png
力之名全与根同但根取生长力取堪能义与常同
故不更出。
次更一重释者专约发菩提心为释前义犹通此既
云于胜境发心故当别在大乘也并言如来者皆法
界真如之上起此五种行也一一皆须以发菩提心
贯之文中但初言之次后略也知之皆可寻也。
次释最后八正一科然道品多种或时八正在前七
觉在后今此约位次第故八正最在于后应是圣教
所释七觉与常义不异故不更释但释八正所言道
者因义亦所行处法是所依亦是用也言义者二义
谓义理也亦义利也沙门此云勤息勤修道息诸患
累显道去非二能合以为名故也亦修智断之名也
息即寂也亦尽也言成就者谓无始来具足一切烦
恼尽也果通分极故有四也或以成就二字属上句
今且于下然沙门义通大小四果之名亦尔知之。
次释梦义于中有三初辨梦有无者先明五人有后
佛一人无又明佛无梦之所以无二事故无反显前
之五人有此二事故有从五事下次通明一切有梦
之因都有七事为其因也在文可知若瑜伽论中都
有十九事故梦若世典周礼列子同明六梦以
下更有四番问答料简释疑前两番答义并现于前
七事中可寻次二番论于眠者眠亦梦之由虽前多
因若不眠亦不致梦故更论之初番通论一切同有
后一因释别疑明虽同而异也言愚盖者眠之因也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7a 页 X29-0137.png
无明暗弊永尽无馀即无二也前云无疑无智故无
梦亦即无眠今言有者即是相违故何通所答
意者即示同世间故也世间有二事故有眠佛示同
世间二事故二示有眠二事谓欲起现前事业欲调
治身体故外示有眠相非内实有也意明身同心异
以心无愚无盖故也此盖三藏教中所明之义矣。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应二能但从能赴即知有能召即又二能各人事
能赴人谓菩萨事即踊出能召人即佛事即言声能
赴中但事知有人又二能各三能召中三者谓人事
意题中全无文中有二意则全隐能赴中三者谓人
事意此三并显于文约此赴三显瞙知召三隐又两
品文皆有涌出众见而两题前云见不言出后言涌
出不言见又此前有显密此品专显又前自出
此品因召又命此师又亦并师所谓法也诸品
得名不同品正从人事为名具足应言菩萨从地涌
出品菩萨是人涌出是事品中名诸菩萨从地涌出
从此人是事合以为名故云尔也虽略从事而又三
之义即自现其中故不繁文又此品是明能召能赴
文亦直从能赴为题亦即自显有能召义又经直从
能赴以为名疏直从能召以释义岂直经题之能疏
释亦以妙矣简而能备真所谓矣此两义并具疏文
不得此意经之文与疏亦不易会疏文释名即有二
别初释名中自复有二初正释后总结初有四义初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7b 页 X29-0137.png
明师资赴召二为广明三世利益三为破近显远四
为开近显远总此四义为名即是四悉之意故云尔
也又此四义不出总别仍有三重皆以初一为总后
三为别总谓总后三虽谓别初一且初总者谓直从
赴师召而来为名别谓赴召各有三意从此总别合
以为名也又初一直总释名次三是别显其意从此
总别义意合为名也又初直通明奉命而来未言本
迹之意次三皆别言本迹之意从此总别合以为名
也总此三重总别之义合以为名故云尔也若不得
此三意文亦难消。
于初义中文有五句前四正约命赴以释名后一结
从以立称初中初二句泛举世间师资以况类次二
句正合以显此中义初两句中初句明师次句明资
初句出自儒典故礼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
后民知敬学郑玄注释云严尊敬也此谓学者于其
师先须严敬然后尊重其道如是则皆知敬学也今
此中虽泛借用其言意则别也何者此中凡有三义
谓师也道也德也文云师者明是师也严者明师德
备也道尊者明师道高极也师能匠成释之人严谓
师德尽善无诸瑕累道谓师道无所不通此是世间
师之极也下句资者鞠穷尽也躬身也祗敬也奉承
顺也或虽是师道德不极尊严资则不能尽形心以
敬奉既具三义则极身心以奉从故云尔也此二正
与类以赴下之二也且世间师资尚尔况在于佛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7c 页 X29-0137.png
德备极极言往命而不奔踊以赴故云如来一命等
也上句合上初三义下句合上次句言一命者谓一
言往命亦一句一偈一度等往召命对下四方并通
得为一也言四方者经云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只对如来座处四面而出故也结者赴师此召命之
义而来故云也应知此中有互义上不言命下不言
道德。
次下三别意者向一但言为资赴师召而集不知师
者有何意召之故今明之要有三意并从向一中出
故初一总次三为别且初意中又有七句初六正明
佛召之意后一结以得名初中初二句明佛本迹化
利事广次二句明总所昔日未说物所不知无深利
益三二句为令知得妙益是以召之言三世者即本
迹施化也惠谓施恩及物即慈悲利益也疆界畔也
明所益多也一月喻上如来三世化道也万影喻上
惠利无疆利益极多也孰能思量喻二世利物并不
能知其利益也正为令知而得利益故召之故云召
过等也即召过去得益者示现命现在复令未来而
得利益也而弘经即流通二门之妙法也具如神力
属累品所明也后一结者向文仍略但言佛召之意
不言赴者之心正应更言菩萨为赴佛此召命之意
而来从此召赴为名故云也。
次意者文亦七句前六正明佛召之意后一结以立
名初中初有二句明佛修德有本有迹次有二句明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8a 页 X29-0138.png
皆所不知不能除极暗障三有二句正为除总极暗
故所以召之初中喻者或约事理释或通别释今谓
此中正明本迹将明修有先谈性无夫性德如空何
有早晚早本久成也晚迹近成也性即第一义空无
有二相谁论久近无二而不从因缘故云得有二谓
即性而修有自有他自成久远故云早为物不定故
有近迹前释如是文中亦以有此义上下可以相显
次明物不知者由前经未说物全不知有本迹二也
正由未说不知执迹为实故全不知亦由前执权则
全不知权实也执之由者从来未说故也以此执故
不能破极暗障故也正为破此召亦来也结之正言
此诸菩萨为赴佛此召意而来从此为名故云也。
最后意者文但五句初四召意后一结名初中初二
句明师弟本迹初句明师示迹近成寂场即始成道
处旧云寂灭道场新云菩提场言异义同少父喻佛
近成寂光之义可知即表本成之处以诸菩萨居下
空中故也老儿喻涌出者位极高众不识也此老少
之喻具在后文此明如来垂迹菩萨从本故有如是
异也示药力者正为发迹显本也如前老少颠倒之
异物并不知不能致于妙道今为开显今即妙体故
云尔也如来为薄德垢重不乐闻于久成病者服垂
迹之药也亦现始成故父少菩萨为诸垢障轻微乐
闻长远之说者服发迹显本之药居实高位故子老
约佛即开方便门约菩萨即示真实相互现共成一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8b 页 X29-0138.png
致咸令得知非老少也此明本门开显之利益也谓
咸令一切皆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略举知之一
言统收四知见也前迹门适令会入此本门令于此
四增进究竟也又为此意而召之也结者明诸菩萨
复为赴此召意驰惊而来从此命赴之意为名故云
也总此四意而立此名故云等也文云以下是次总
结向释之所从也以何因缘集是问来之由也即四
悉意是其来之由也因果之要不过于四故以为释
前既直言一命何以知必具四既言为令物得极佛
知见非四不能故须必四上之四义似易而难今亦
未能要备宜自祥悉此下少许本中来不用有别本
在功德品后可寻之此下约教本迹观门可思而出
之。
以下即是第二消释其文初标示章门言是大段等
者前无此科今何有此言今谓此意亦深远矣而说
者皆以为浅近并不言也今不能巳试略言之何者
经含通别两义上言本迹二门此义则通若言开权
显实此义则别通谓通于能所师弟俱有本迹别则
局于能化之主不通所化之资又是横竖之异迹门
约十界论开显故是横竖本门唯约佛论三世开显
故是竖前既约别约横开显巳竟今当约通约竖以
论文直玄对义以言之略而且赞故释者都不置意
言师门者即彰前巳开弟子本迹也第三周末及达
多等是也而未明师弟子尚有远迹况师而无久本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8c 页 X29-0138.png
言近迹者且此一世也然弟子显本犹通因分今师
之本一向在果极故更言佛地之远本本如后点广
复过是数也一经横竖通别要妙尽此两句而皆以
为寻常并无一言惜哉惜或世人有云气说心事旁
人如等闲直可谓矣大略且尔来及简当宜更思之
自下是第二消释其文初标示章门言大段等者前
初科文无此名目而今为此名者岂非语其异耶不
可不会今谓正以异名显前义耳前科文中第二约
二门科云初十四品约迹门开权显实从此品下一
十四品约本门开权显实今正重标示此章门而作
此名者意虽不殊而语其异宜其会通先释并不言
理有未了今辄言之何者言本迹者此二并属能化
之圣不涉馀人若言开权显实者此则有别迹门约
所本门就能故也言约所者谓所化之人即三乘九
界也文云诸求三乘人等云欲令一切众等即是为
此等人开显并是所化弟子亦即通是一切众生故
也故文云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迹门开义在是也所
言本门就能论开显者即约化主也即师也师即佛
也前约所化有通有局弟子则局众生则通既局宜
通故含两义今此亦尔言师犹通故更举佛的彰其
人故以两言之也就本亦言开权显实者则以迹本
而权实本是久远自得故为实迹是巳后中间今日
未来三世为物示现是权二门权实之名虽同而意
义体不异要而言之即横竖异也宜善思之今此形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9a 页 X29-0139.png
前门中二义是故言师又言佛也如此说者互现其
美若不如此要旨不同信作者之巧妙矣此意玄远
造次难会仰之而巳且略如是宜善思之重出也。
* 寿量品第十六
将释此名必须先知得名之由及以通别之意然后
乃可辨古今之释是非何者此品从人法为名如来
是人寿量是法此章广明此妙人法从以为题故云
尔也言通别者此名义有通而意则别何者如大经
及金光明并同有此名义故是通也但明未来不明
过去本迹之义今此正明本迹三世之义故是名通
而意永别所以说此门最报难良以于此以此两义
观古今所释但得通途之义全不识别何足揄扬显
妙意哉疏释亦即为二初名次文初中亦可分为二
谓通别也。
初释名中有四初述异解前代巳下次辨成异义鹬
蚌以下三对异义略而示义宗释品以下四正广释
然此四者此正谈大事因缘之宗极事非聊尔经有
两妙今将明其正先知其非故先辨异虽述未知何
所以而为异故次辨成既知其非须知其是而不可
顿彰故且略言之理未究竟故须广释故有此四章
也思之亦于此四中各有二义初中有二者总标别
出次中二者先总结定判前后成二异义又或以下
别破后一异执三中二者初对前二家偏略示圆具
四义次标料简后意又第四意中二者初正释后辩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9b 页 X29-0139.png
本迹正显本今品之意思之思之。
初标异解者明其未圆经旨不与巳意所同故云异
解盖辩非为正释之由也次别略出五家皆前代匠
者又言旨并同故特举之也初及第三第五即同译
此经之人亲受于什法师者第二即西凉与昙谶同
译大经之人也注者即南齐高士刘虬也而不次第
者或云并非正义趣尔而巳何必次第或云生义稍
广故在后出今谓前三并是作此经序中所明其序
次第具载梁朝僧祐三藏记中但是通谈本门之义
非正释品之名注者即是注中正释此品题目生义
即其疏中释品内之文非释品名之义盖随此次便
故其然也应知此名义合其五一人法二人法各具
三义谓三身三寿也三三身三寿各有通别四句谓
量无量等四须辩修性修性名具前三义义虽似通
今正别别明修德五须明本迹本迹各具前四义义
虽四今意正在本久远四也不然但是通途诸经之
义非此中意亦可明此五来由品既有此五义
释须释出此五故后今文正释具明此五而向所述
五家所释并无此五义全乖经旨非异而何故后结
责云诸师不可师良由此矣而学此者若不知此意
将求通会亦不可得况在其馀者哉此一段释应在
何咎下定之。
且初家者文有六句通明本门之义彼序文广明今
略撮要初二句先明名言未尽形寿之实次二句正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39c 页 X29-0139.png
明其实并非数量三二句举二事以證成初两并云
未足者徵释其所以初云未足明久者正明真见亦
久近非实寿也不足异体者正明一多非实体也所
以举身以数量并是数故者助显寿量之义也身若
一多寿亦久近以身非一多故寿非久近也正中言
此句亦须徵释其所以非数者久近长短皆是数量
之物故也非是常也正明非也言不异者一多皆是
异物明真实随多少也真实非数不异即非一非多
也普贤此二亦释所以功德久圆而犹在因即常如
义位者正表成而不成来而无来也灭久而复现者
正表灭而不灭也共成前二义也此品明佛法身此
意总明非久近非一非异非生非灭常之义故云如
来寿量也多宝久灭而复出现并非正为显于此要
显法身常住不灭是佛寿量之义也。
次明师者此亦其序中通谈寿之义非的释品名也
彼文且广今略撮之文有四句初二正标立其要义
如此下二句举之两以显成也初言明者谓此本门
所明要致正如此贯下二义法身总举真化明别正
明非真非化二身同一体也此是分身集之意也此
明法身也存没理一此明寿量也下引文结成多宝
现正发相于此正中非灭而灭以此非灭而灭为常
存此释成上真化不异也常存之状如何故寿量明
与大虚等即经所云常住不灭是也此本门佛身寿
量要义如是观师意者亦其序中通谈本门之要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0a 页 X29-0140.png
非正释此品之名也文虽通谈一部始末正意在明
本门之要也彼序文亦广今亦略撮其要文有五句
初二通标二门之要义次二句别释上第二之终句
后一句总结归其宗要且初二句虽复通述其始正
意在终故次二句别释成其终义故复结归宗要初
会归亦即开显之异名也前虽皆明一乘独此言始
者前非会归一乘始于此初故云尔也次影神者即
彼本迹之异名也灭与澄者义当今文废迹以明本
也应知此师明一经有此二门共显一乘之始终也
盖说教利益之意二皆始终也下别释上第二句者
以上第二句言音监于涅槃故须更此别释分明若
此不得更作异解非直注狂于彼亦更设此后学宜
详填之此释要者正明息用归体也然神是妙用之
名故易云神无方庄子云神人无功故皆用义今以
对迹为用故神为体即大经后分应尽还源同也下
一结者本门之意正在于此故即寿量之宗要也此
师意望今虽未造极若望馀家最简而明故彼呼为
宗要亦非徒尔。
次注家正释此品名也文有六句初二正释题中下
二字法身以下二句是释明前二义意不以巳下二
句是结成前二也初言非存亡等者一期报命曰寿
长短之分称量其意正明佛寿命分量故以非存亡
出长短而为释也正明法身非寿为寿亦非量而为
量也言法身等明说如此寿量之意也初一句举前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0b 页 X29-0140.png
要而起后正释意也谓如此义者正明佛法身非形
非体寿量数之所摄也意在何者正今前巳会入之
众闻佛如此功德速證究竟极地也以此之故不以
馀所说生为实生灭为实灭老死也以是故寿量品
也斯有二义出之。
次生师意者即其疏释品文之中有此义也其文稍
广于前大意有四初明应化身寿非真然则巳下正
明法身真寿量义若有时下三更举应化反释非真
是以极下四结正也于中先别简两非后双结中是
亦可大为之初简应化之寿非真然则巳下次正明
法身之寿为实若有时下三重简非以显是于中自
复有三初总显非是以以下别明长短下之非后长
短下总结以明长短存亡以明是也又大为四初约
应化以简非真次约法身方是真实其义相是以以
下三结所以非真长短以下四结所以为是总此四
义是寿量之大要也思之初色身即应化也所以举
应化之寿非真显法身方乃是实也复举身者以寿
也寿依于身故也身何故非应现为其由也故解应
现以释之也次明法身为是者亦约身以释寿万形
应化无方也同致致理也同一法身无形之理体也
此明身同下明寿同无前后始终故古今为一此明
由身同一故寿同无量古亦等者明全长短也寿非
限量也无时等者明法身即应也无不存也若有等
者约为物用故如之反释显自显则不然也下结长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0c 页 X29-0140.png
短二俱非也言非复者此明短非短也非更甚故也
下明短既非短既长短同非长长亦非者同是有形
相待之物未识无相不二体世故非长短也此并言
昔教后二句结显真实者正明不二而二乃可盖明
法身之体用如是是此寿量之正要也上来五家明
此本门大要不过开破于彼各谓尽得权迹以明法
身实本体用义耳正要于今并未尽其真实故并为
述异解也。
前代巳下是第二总结辨成异义正由各偏未会经
之圆旨又非巳意故为异也于中亦有二者初总结
判前解兼明后释各得一方未尽圆道次破执向近
义难前所释之义为非初言如向者总指前五家所
释也约无量者据经所说是其明常之所以也其中
亦有明有量无常而正意在明常故云多也近代等
者此正破光宅也齐梁所执其过为最甚故上文云
前代皆不云尔不知光宅何意独然嘉祥亦甚破之
知是其义也不欲繁文故直约结前便明之也其所
计无常者正以品文据此两为所以故作是说此僻
亦以甚矣古今所释虽多不出此上二义故今总言
之也次破执前近世之义此盖光宅之宗徒也专固
品题以为其义今为等者代其破也其正难先非开
于今故为之也所以为者乖正之甚等是未得无常
最甚故为破之先据品义次结责之其直据品题为
难今还以品题之义而责破之明其不达品之义故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1a 页 X29-0141.png
也此下应安前五义明诸家各得少分明今其全也
鹬蚌以下即是第三对先两释示其义宗如前所释
各固一方未尽圆通之道对判次示之有此释也于
中亦有二者初略标示其圆通次问答以料简初中
有三初结前标后次正示其相状后总结示正义如
是不应偏非初四字结指向前后两家所释义类如
是为下正释之由鹬蚌相扼者鹬即翠鸟倍谓之真
庸是也蚌世蚌易知谓此二物更相抑持不相放舍
也喻前两家此是春秋后语中苏秦兄苏代为燕说
赵之词也故燕语云燕照王时赵将伐燕苏代为燕
说赵王曰今者臣自外来过少蚌出暴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爽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者不
许相舍渔父遇而并擒之今赵伐燕燕赵相支交抱
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大王熟计之赵王乃止今借
以喻前两家各执一以相破状亦如彼也我乘者正
标今意乘因也弊自弱也义并未全而上以相破是
其弊也今因以备释之故云尔也文合有此四义必
具四此方尽经到故云应也文具四义古今但二合
取其二以归于全同彼泰父故云我弊应具四解下
是次列释其状分别。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分别是能功德是所能所合论故云尔也能分别之
人是佛能分别事相即十一节所分别之人即能闻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1b 页 X29-0141.png
法大众所分别功德即十一类不同此则能所合有
其事合章故云品也又能说所说寿量之法能听所
得利益总合四以为名故云也分别功德品释此亦
二初题次文初者分别是能行之人即佛也功德是
所行之法亦所證之法也即此章明至妙之辨时众
会闻说久远无方妙道所得利益之法从此能所人
法合以为名故云也疏具释此二种也经题先能疏
释先所者各从其便故也题从言便故先能释从义
便故先所由众闻而得益然后如来为其分别此则
义次第也经约能显所是言次便故也例如妙法义
也有人云能所相即意明为显能所相即故互言也
谬矣然功德二字有其二义一者功谓功行德者得
也所以功行皆得其宜无有过失体得合言故言功
德二者由其功力致有所以得是从因果合论故言
功德今文正当后义文中初释功也得种种益即释
得也以德字训得故云得也从此二义合以为名故
云功德此是结也言二世者即现未也现即初正说
中真似及流通中四信也未即后五品也以品文具
明现未正通故也若以过现为二世者恐乖文义故
不可也乖文易见乖义者现未二相分别若分求过
现不可知故以过纵更得益并同现在又但得正说
失流通故幸孰详之或云经言闻佛说得利益若是
灭后岂云闻佛说今谓若尔前文云当来世恶人闻
佛说一乘应亲从佛闻耶言浅深者谓辨其所得利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1c 页 X29-0141.png
益有高下等仍之殊即正有似真一十一节流通四
五之别故云尔也此是因缘文既通总但是世界之
义然功德虽多要不出于智断及以非二文中增损
是也总三即世界智即为人断即对治非二即第一
义即具四义易见不在繁文故略不言馀之三释可
以类知。
从此是第二释其文也于中有三初重举示章门论
分别以下是次因述本论通途科释光宅以下正是
别释今初授记之文初且标云授记段者从前正广
说中开出故也上迹门中授记皆属正广中出故尔
亦尔然授记与分别同异者大同少异如前释云记
谓记别即分别也异者授记但在正说分别则无处
不通即如四信五品随喜法师皆云功德如来为辨
皆是分别故最宽也若尔此一品名义是通后之两
品是别也如上释序品中略巳分别今示品中之别
故云尔也此中授记体状与前都别而同称为授记
不知其义云何然前约化他此约自行前约应化此
就法身前约未来此复现巳前约八相此约寂灭前
约外用此就内体其名虽同有此差别并是如来辨
其差际圆满时节不同异于经家故得名为授记此
义特宜知之未遑叙悉后学宜须置意然前明与记
之意是有多种今此如何固当有深广意未及出也
亦略具出于后释此所未论思之然迹门三周皆有
四段今此何故但二若责其四亦应求三如前巳辨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2a 页 X29-0142.png
不应出于此。
次明引论意者此中大要有其二意一者别意为显
此释授记之义趣次正释授记之文二者通意以述
其通科判为显成后正科判流通之文也虽未正当
借以显要宜善思之于中大分为二次释名为五初
者法即教法修行即约人也次释中法虽初三别指
本门馀并通于一部能修行即人奉教法而修行也
并言力者谓功能也能有所得即正释功字义则今
前后所明功深福重是也正由法力深广故使修行
即有自他深大利益并是功力义也释中證者能令
證人能令信解能令供养皆如今品即是授记一段
文借以显成今文要能今闻者深生随喜致大功德
也下并例之三品并名持者并是如来劝令奉持故
也正明持者能大利益也所以追指前三品者通明
一部流通之义故也次二品并名说者所以二品命
及奉命弘宣故皆说也若持若说并致广大利益并
是功之义下释修行力中虽不言五文中正有五也
可寻言示功德者谓显是为善知识能致如是深大
功德也总此意者明诸菩萨奉敬修致其功德以劝
末代勤修行之并致如是大利益故皆功力义也。
次下是三正释授记之文于中有四一述光宅所释
次引本论所解三辩前二未当第四正以科释初中
有三初述其所明授记有三义夫授记以下次述其
释为此三之所以下八巳下述其释三义相初文可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2b 页 X29-0142.png
知所以中言因果者三中初后二是因中一是果又
初后并现中一当也于第三中先释第三者以成因
果次第故也而言应者固恐不应于后当明其明三
义不当于后自明。
次述本论所释甚略言义浅近都不可无会于次辩
中自见。
次下辨前二皆非也于中将辩其非先明须辩之由
由前两家如此未有能知其是非者今既知之焉得
不辨故须辩之其所以先浅者以最后发心为次第
故也其有二别先初光宅中有四初别破其最初无
生忍义从初地下次别破其呼为福德门义从七地
巳下三别破其判损生门义最后一句是四总结其
过初中又更有三初约经论所明四种差别又净名
下次更别约两经以明义通浅深而光宅下判其所
释义之所属初中自复有三初总标经论所说不同
次下示其不同相状初一即论也次三即经也后一
句总结不同相状如是不可一也次别引两经先引
两经后判以是不可定属初地下是牒其所判之义
定属于此教也次破呼为福德之失三向初牒其所
判次引经显其过失三结其义所属次破其损生义
亦有三义先牒以明名义通次若言等者举其定义
非通别下判其所属下一句总结其失游深定将浮
游不定如前义涉于三处故也今经开会一圆故其
不得会矣次辨论者亦先牒其所释专据以下判其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2c 页 X29-0142.png
义定属于彼别次不会此圆义上来所明若不如此
下辩者焉能识此圆妙略如是未暇委悉。
自下即是第四今文正释对前正约圆妙释授记也
文为三者前述论及光宅皆各有三三数虽同名体
有同有异何者论三是今之二阙初一故光宅之三
但是今一阙初后故言总叙者但功德也即正授记
也。
于第二正分别中为五一标宗旨下八以下二正依
宗消释若论以下三简异类今有简异能二有显于
今有喻有结或可以下四既释云文极无方要旨然
本门下五释深广之由应须深知此五文之意以何
者前二释乖宗今正将释故先标其宗旨经意既尔
故即依以正释既正释巳既更对异以显成故有简
显文显意密若直依文未尽妙意彰其无方之致故
通极要此中利益顿高广者故有深知致故须明之
此五并要而其后二特既为最深宜善而详之。
初标旨者旨存圆妙夫位义通权实今是开会如前
两释只得权义殊乖宗旨全不可况复显本故一向
须约圆妙次引迹證既四不同即是位义并言佛知
见故是圆妙迹既尔本固其然故须顺此宗旨以圆
妙释下是佛正释分别授记之文即合论二及光宅
三而为一段也经文一往言之有三初约增道小千
以下是约损生此二并约真位最后八界非增非损
是似位此三若依现文但有一十一番若依义理者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3a 页 X29-0143.png
都有一十五番利益并名功德并是佛所为其分别
故但合为一段初释十信经文存后今在初者皆有
以也前迹门为未开会者开会巳开会者增道进至
极故有开示悟入浅深之殊如此始终皆真修證深
极之位最后通明一念随喜即明极浅以明利益当
机结缘固其宜矣今此本门亦先深
极后明浅近势数固其然矣为明此义故二门所明
利益皆先深极后明浅近若初明浅乖于正体故不
然也今解释义为彰其位须最前明之显其次第其
意如是而光宅云应在前者但见其一未知其二若
如其意似如经家失其论序故不可也引證云十善
者有二今即十信名十善也此则博地凡夫闻经发
心即住此位无前无后例如信解义也以无四住之
因故无三界苦轮果也若言此位方能发心得入十
位为长别者不与彼此经会非今意也次得忍为十
地者證中道体不生不灭名无生忍也言发心者此
是真体开发名非向缘境希求名发言一一切者十
中初一即有十义乃至后位皆分有之故云一一切
也若要而言之即三身三德也言一身即真身无量
身即应身清净等即释上二身净妙身即上一身应
一切即上无量身也若仁王中明七八九三地对无
生忍者历别之义非此圆妙故引华严證以释成次
二对行向理势固尔下之四地经文虽阙略义不可
暂无故具出之然经论位始终总五十有二今此所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3b 页 X29-0143.png
论因位之始终故且五十有一如向所对义之与数
信若符契得谓其不然哉。
古今释者不思其宗旨杂乱取诸论中名义以消此
文不达者信之深达者知非妙意思之思之然上文
且语其真故云四十此通于妙故五十一前文末后
总明随喜即无不齐不知此释焉能会其宗要或曰
馀经尚有即座妙总此经二门体用妙绝所养固应
有会宗极而但因者何耶略有二义一者最难皆是
开破凡小偏权之人同入圆圣位故馀经多为邻极
之人故经云有无垢大士即座闻法达法性源十方
作佛即其證也二者此是极略之本故且云尔若梵
广备之本固应有即造极之益不得专固其略而不
思其广本宜慎详之又更有义如次所明。
次下是第三简显者于中先简异前二正论增损二
义异也并言不如谓不同也此两家有何过者略言
有亦过一专就二生之义定异二者专固二文定别
不知其通具足总有三失谓前二上更加有浅深浅
深之失前也破竟故今但明二失但约以下是释不
同前二之义如何不同检彼正以二义故如次所明
于中有法譬合法中约智即有断增即有损此则具
两文不可定判以经家互说故二者但言智断皆通
因果若别言之即失通义不可别固以此故不同彼
二释次喻智断可知约一月体下总牒合譬以显三
德故知所益虽广不出三德亦即三身乃至十种三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3c 页 X29-0143.png
义如玄义中明要而言之即相似分真二种三德之
利益也何故不明究竟盖者亦可移以前问答之义
致此中也。
或可以下是第四更释文下去要无方之有失言似
定意者乃无方故言文不尽意佛言不解我意如前
又四秘密语近意远也无谛(对一〔对〕是故云无也即能非无无不而能句无
不无四句无方即是也)从神力下八品明付属流通准此八品
俱为付属者故知属累有通有别通谓通于八品总
得称为付属别谓唯在属累一品也经有此二义故
疏依经意两科也闻上三同及本开显證体讫此下
十一品半从体起用流通也前分与后分重不同者
可例迹门也且分别中现在四信灭后五品并随喜
功德及法师功德品是广上法师品也常不轻中毁
信二者其毁者亦即广上法师品中毁者其信者即
广上提婆达多品信者也神力属累即广上持品也
药王下六品即广上安乐行也宝塔过去达多文殊
现在法师持品安乐未来也本门三世准说或从药
王以下六品是从体起用准华严亦尔也药王诚师
妙音观音或众由此人流通盛致内外法护法也普
贤通前人法法内外尽流通也准华严如来入法界
及出现两品意入法界体也出现起用也入自行出
化他今前十五品半如来开显体也后十一品半起
用也开显自行也起用利他也故十一品半俱是起
用之义故属流通也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者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4a 页 X29-0144.png
谓首四比丘次妙庄严三净德夫人净藏净眼即是
今华德妙音药王药上此四既同禀妙法从性起修
因会体今报恩兴供养是以药王下次妙音妙音中
又华德次陀罗尼药王又咒内护次严王四人总在
其问为外护又普贤外护巳前六品广上安乐行也
本门流通初先告药王者则显迹门流通初二先对
告药王之义显矣。
* 妙音品 妙音菩萨
妙音者初从世间音乐名妙音世界也次能助发妙
音之音名妙音为人也三能宣妙法之音名妙音此
二义初能宣开破妙法音对治也次能宣开显妙法
之音第一义也破即相待显即绝待也先现莲华者
表来助发听闻莲华妙经也申二问答正是法华也
经云听疏云弘此互举也听即自行弘即利他听弘
二俱属妙音昔奉八万四千七宝钵證得八万四千
三昧门而能现此八万四千莲华表昔闻开显因果
也法也众宝普贤答三昧经是答经也十九
说法者谓准文说是经举东召西等显十力俱弘经
也佛答华德及文殊问说妙音能事因缘即是法华
开显也。
汝身第一端正者即是妙幢相三昧之相状也世三
身(一身即世三身)一切身即世(三身即一身)空(无性故)何故无性(从因
缘生)何者是因缘因缘有二一邪因缘二正因缘邪有
九十六种不出八种邪无也正即内谓无明为因父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4b 页 X29-0144.png
母为缘因缘和合生得巳身即所生法也外谓众业
为因四大等为缘因缘和合生得无情世间即所生
法也此有情与无情皆从因缘所生故无性也以无
性故空。
或云自下第二消释其久初标示章内之大数
等者前初科文无此名目而为名此者意虽不别而
语其异住则不会其意释又未通其文事不获巳试
言之何者科久中第二约二科门科初十四品约迹
开权显实从此品下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今正重
标示此章门而但此名岂非语其异耶不可不会今
谓正以意名显前义耳何者言本迹者此二并属能
依之不涉馀人并言开权显实者此则别迹门约所
本门就能也言约何者谓所化之人即三乘九界也
文云诸求三乘人等又云欲令一切众等即是为此
等人开显并是所化弟子亦即通是众故也文云其
中众生悉是吾子迹门开义在此矣所言本门就能
论开显者即约化主也主即师也师即佛也前约所
化有通有局弟子则局众生则通既局宜通故令两
义今此正为对显前义故言师犹通故更举佛的示
其人故以两言之也就本迹亦言开权显实者即以
迹本为权而实本是久远自得故为实迹是巳后中
间今日未来为物示现故是权二门权实之名虽同
而其义体送然永异要而言之即横竖异也今欲寄
此一言彰显前科二文之义故更为此名也不得此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第 144c 页 X29-0144.png
言前科文云义亦难凡也然二门亦应各有能所盖
约别互说彰其约通若不尔妙旨难固信作者之功
妙矣然此中意致去远造次难通之不巳且略如是
信馀能去思之。
石鼓寺随难记一卷
吴群僧义众会昌元年七月二十日于灵石寺借
得华亭大明寺深座主处本本无是武丘等因定
本听次 遽抑审之故记。
延历寺千光院僧觉满以去延喜十三年六月二
十日写得戒坛院唐本自其巳后以山王院秘本
比挍存没不同异本多端左右详定既其退详若
背书不同复在记秼殊智眼审之又涌出品记末
二十九行文或本置于最后见者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