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疏义缵-唐-智度卷二

卷二 第 17c 页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二
东春沙门 智度 述

【疏】算数目连者梵云没特伽罗旧云目犍连讹也此
云善算有赵达算得甘肴达取箸算曰乡东壁下有
酒壶西壁底瓫中有鹿脚何以辞之主人曰吾知善
算故试子术耳。

【疏】舍利弗才明等者西域记云舍利弗以才明见贵
尊者以精鉴延誉才智相比动止必俱结要始终契
同去就相与厌俗共求舍家遂师珊阇耶。

【疏】佛常上忉利宫西域记云佛升三十三天为母说
法后胜君王闻出爱王刻檀像佛乃造紫摩金像。

【疏】调达引者大论释教王杀父而为新王我当害佛
卷二 第 18a 页 X29-0018.png
为新佛为诱王故化为小儿坐王膝上因以唾饴口
中从佛索众佛不与之因兹结恨别搆五法婆娑云
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
及五味因佛集僧别行法舍罗云谁忍此五事者是
毗尼有五百新学无智投筹将住界外伽耶共作羯
磨身子目连往到其所彼命善来告舍利弗将众说
法我今背病便右胁卧目连现通身子说法将五百
从座起去卧起失众而生嗔恨。

【疏】帝释与脩罗战者长阿含帝释与脩罗战胜更造
一堂为最胜东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间
间有七支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有使人皆帝释
优给衣食庄严之具千世界中此堂无比故名最胜。

【疏】如来梵声深远者彼明报佛身相好梵天不见其
顶目连不穷其声佛在灵山目连自念欲知佛声所
至远近即从座起住须弥顶乃至西方九十恒沙佛
土光明幡世界佛号光明王至彼故闻犹如对面彼
佛身长四十里乃至目连于彼佛钵缘上经行故彼
惊怪佛令现通踊身虚空乃至彼诸菩萨叹未曾有
彼佛告言卿大误也假使过恒沙劫行莫知释尊声
之远近投心悔过归依释尊叉手说偈唯愿天人尊
冀垂力悯念愿显其国土身子闻之阿难白佛佛光
远照到巳忏悔。

【疏】佛求侍者者大论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难如日照
西壁目连观知(云云)
卷二 第 18b 页 X29-0018.png

【疏】十四变化者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三
禅四四禅五皆能自地及下地化不能于上地化也
例初禅作(云云)

【疏】依观练熏修十一切者观禅有四一九想二背舍
三胜处四十一切处练禅者九次第定熏禅者无漏
狭熏即奋迅三昧修禅者即超越三昧十一切者青
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巳上广如法界次第及止观
(云云)

【疏】迦旃延者昔佛在时有王名婆赖拿端正殊特国
中无比乃问群臣国人类有端正如我者不群臣报
王有佛弟子号迦旃延端正第一王闻屈请一申供
养供养巳王与旃延各坐一辇游出城外诸道俗唯
看迦旃延不看王面即回驾问旃延言弟子前生修
何福业今得为王端正不及尊者愿说其事旃延入
定观见所由便白王言勿羞耻过去有一乞人向僧
伽蓝巡乞有一比丘见巳令扫僧地乞人依命除粪
既了与一钱尔时比丘则我身是尔时乞儿则王身
是因扫地得端正报取比丘语得为王我内持戒得
罗汉果王闻是巳舍国付弟出家修道。

【疏】约教释者皆云破断常如止观第十云若于观支
之中忽发空有等解强于问难破他成巳即是三藏
破见惑断常若于观支起空幻化有等之解明利邪
心取著即通教见若于观支分别或言法性如井中
七宝如水酒酪瓶瓶喻其而无水酒酪喻而有水酒
卷二 第 18c 页 X29-0018.png
酪四微喻中道前空次假后中者别教见若于观支
无明即变为明明具一切法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
有非无四句融即破他成巳即圆教见皆当教智照
令成正观断惑證真故云皆破别教十住用藏通教
破外道断常次十行出假破前两教空有断常次十
向修中伏出假空断常至初地證中时破三断常即
无前后圆人初心即圆伏圆破(云云)

【疏】阿㝹楼驮中金轮相继等者有人引佛谱云始从
民主迄至善思父子相继三十二王自尔之后有十
族转轮第一伽㝹乃至懿摩总有八万四千二百一
十王并是十族兄弟支胤圣贤递兴懿摩之子名乌
头罗乌头罗有子名跋婆罗跋婆罗有子名尼休罗
尼休罗即生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净饭今疏从懿
摩至净饭四世铁轮者即饭所承从懿摩下四世也
文中云庄严即乌头者恐误应云乌头罗又除净饭
即成四世铁轮也若取净饭并前乌头即剩二人。

【疏】仁贤劫初当宝如来者有云只是贤劫即是二十
住劫之初名贤劫当宝佛即拘留孙也今谓劫初无
病劫末多病不感佛兴至第六住劫人寿六万岁时
拘留孙佛出世不应劫初定有佛出也民主是劫初
立人寿八万岁时瞿昙识神同时即不得言与宝佛
同时也。

【疏】眼食者增一云佛在给孤独为多人说法那律独
眠睡佛以偈呵之云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问曰汝畏
卷二 第 19a 页 X29-0019.png
王贼而出家耶答曰不也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佛
言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佛躬说法而眠睡耶即起
白佛自今巳后形融体烂终不于佛前眠睡因兹达
晓不眠睡眼根便失佛言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
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劝令寝息那律云不听违
愿所以佛令修于天眼发得半头也夫眼是报法既。

未得禅但可调停而巳若无禅不睡必是鬼也。

【疏】佛眼云云者大论云五眼修證之相若至今经皆
得五眼故注云云。

【疏】祷房星者此方宿二十八西方七奎娄胃昴毕觜
参南方七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七角亢弖房心尾
箕北方七斗牛女虚危室壁若西方经云从昂至柳
乃至从虚至胃如是递迁一方各七应是地异故星
移三座也。

【疏】与佛同宿下云云者令辩别圆次不次耳别人初
空与化佛同宿次假与报佛同宿后中与法佛同宿
所以然者空断见思三十四心佛齐假断尘沙与报
佛齐即他受用中断无明与诸佛齐所契是法身能
契根本智是受用合为法身若圆人一心三智俱空
是自受用俱假是他受用及化身俱中即法身也。

【疏】分别十法界根尘者别教望果修因十住即空断
六界十行断两教二乘及藏通入空菩萨即八法界
半十向修中伏出假菩萨登地證一法界佛断九界
也。
卷二 第 19b 页 X29-0019.png

【疏】后比丘为说法者佛化为老师与其同房示不知
房门处问劫宾那门在何处答在南边老师示向北
边逐壁倒地劫宾那言门在南何故向北便说偈云。

「 身触系时运
 心解长受苦
 身心既无主
 是非知是谁」


言下得果。

【疏】憍梵缘此翻牛呞(诗音)者佛一夏受阿耆至马麦者
大论第九问曰佛若神力无量威德何故受九种罪
报耶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罗汉亦被谤二者
旃遮婆罗门女系大杵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
压佛伤足小指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毗楼璃王兴兵
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
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聚落
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又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索三衣
禦寒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答佛在人中生受
人身不可思议岂受罪报为寒风之所困耶又二种
身一法性身二父母生身法性身满十方虚空不受
罪报受罪报是生身佛如人中法故受罪无咎。

【疏】离越翻星宿者此南方七宿中第四宿名星也或
室宿者假和合常作声此三共是一缘言室宿者从
空亭得名于空亭中初见小鬼担尸前至大鬼来夺
争既不允少鬼指人为證乃自思惟二鬼之力俱能
杀人依理枉理俱不免害宁以实答小鬼将来大鬼
便嗔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眼见自身为他食尽
卷二 第 19c 页 X29-0019.png
名假和合见人即问故云常作声。

【记】云毕陵如止观者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忏未
白佛言具见佛言忏竟无慢有此言者五百世为婆
罗性多慢故。

【疏】拘絺罗此翻大膝者膝骨粗因以为名是舍利弗
舅闻外生被佛化得果怨佛故语佛言我与瞿昙论
义我胜还我汝胜还汝即立宗云我不受一切法答
佛难我我皆不受佛言汝巳堕负汝今现来欲取身
子见此为自受为不自受若受宗言一切不受是故
违宗若不受汝不合来取身子若取无得胜我又违
他顺巳为宗汝自不受何得为宗即有两俱不成过
若言我宗自许何成俱过即有自语相违过。

【疏】难陀者有云牧牛人波斯匿王听往佛所听法即
念言我是下人不用馀事佛王宫生应不解牧牛法
我当问之若解即是一切知人不解即是多和博学
人耳智论第二云一牧牛须知毛色不令错入他群
喻汝须知邪正勿入外道二知匏刷勿令虫土著身
喻汝须常忏悔除诸烦恼三知肥瘦瘦者剩与草豆
肥者少著喻汝须知福慧双行四知覆疮痍勿令虫
匝喻汝须护六根门勿令外损五知道路勿令落坈
堑喻汝须行三乘正路勿行九十五种外邪道六度
水知浅深勿令失济喻汝依三宝度于彼岸七知牛
不安安置好所喻汝须远离恶友近善知识八知所
在见有虫狼喻汝须除其三毒九知放烟熏蚊虻喻
卷二 第 20a 页 X29-0020.png
汝发菩提心熏邪见虻十知搆乳犊子少多取大小
取喻汝须知檀越贫富富劝彼施贫少受十一知牛
主遍护诸牛不令毁失喻汝常搂六识心王勿令放
逸闻佛说此便悟道果与止观引稍别佛说偈云。

「 牧牛无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经六年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门自在
 六根而寂静
 六年成六通
 闻皆得道果」


【疏】孙陀至天堂者佛唤还巳都将出城令执衣角至
香醉山果树下见雌猕猴被火烧竟而无一目问汝
见天堂未令上三十三天事交合园见诸釆女种种
音声有一处有天女无夫问佛佛令问天女女言佛
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云天女何知孙陀
利答天女比孙陀利如孙陀比瞎猕猴以言持戒有
如是利乃至问见地狱未答云未佛引至地狱见一
地狱卒守空地狱问之答云佛弟难陀为生天故持
戒暂在天上后来此受苦闻巳愁忧不乐白佛佛为
广说胎相发心得罗汉果(云云)

【疏】阿难中云霸其宗社者礼律威仪曰帝者得其华
英王者得其根碗霸者得其枝叶故帝道不行不能
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得守其身宗社者
宗庙宗尊也庙皃也尊皃所居社谓后土土者吐也
土之所生如口吐物即地神也土地广博不可尽敬
故封之为社也稷谓五谷总名即五谷神也是故天
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卷二 第 20b 页 X29-0020.png

【疏】罗睺罗者什公云脩罗蚀月时生故以为名。

疏敕四大罗汉等者记引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
汉者未检经有云一宾度罗跋随阇二迦诸迦伐蹉
三迦跋梨四名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罗七迦理迦
八伐阇罗弗多九戎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
二那伽群十三因揭罗十四伐婆斯十五阿氏多十
六住茶半托迦南州人寿十岁时佛法暂灭增百岁
十六后出增六万岁正法流行至七万岁时正法永
灭即造塔供养至八万岁时独觉灭慈氏方兴自尔
巳前法住于世并是十六罗汉所持力也。

【疏】佛言汝为人说五阴未至十八界未者俱舍颂云。

「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十二处是生门义
十八界是种族义(云云)言蕴义者梵云塞健陀唐翻
为蕴旧言隐覆覆义此翻不正与梵语违梵本应云
钵罗婆陀或云淡聚名淡隐释云不然医方明云淡
饮非淡隐也或翻为众亦不然若众应云僧伽或云
聚亦不然若聚梵云曷罗陀言处者梵云阿野怛那
此云处旧云入不应理若言入者应云钵罗吠奢言
界者梵云陀都唐翻为界者有译为持恐非理论释
义处旧名入非理入是灭义而不得生义今十二处
作心心处所生长之处亦作灭没之处故通两义(云
云)言种族义者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
种族如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解曰雄黄是雌黄
卷二 第 20c 页 X29-0020.png
种类不同自类差别与界义等如是眼等展转至体
类等者如眼虽有五趣四生皆是眼等族总为眼界
问俱舍正理何别答俱舍族是能生义如张父生子
是张族正理族是类义如张性虽多举族收皆是张
类五趣四生多眼一族亦尔故有别也颂。

「 愚根乐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蕴等三门论传
说至愚色心者以意难知故云传说正理云善逝意
趣虽极离知据理推寻似应如是一为愚心所说蕴
一色四心所收之论云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也二或
唯愚色者疏云为愚色说处十全一少分是色一全
一少分心所故三为愚色心说十八界十全一少分
是色七全心一少分是心所故解曰愚谓迷境即身
等见根是根机信等为体乐是乐欲以欲为性或云
胜解论根者亦三谓利中钝为利说蕴蕴略说故为
中说处处非广略故为钝说界界门广故又众生根
性有二一解迟疾分三根别二记难易分三根别各
利者略钝者广等(云云)论乐亦三谓乐略中广故对
蕴处界三(云云)

【疏】罗睺中十种覆障者文分四悉记中通释今观此
文从初塞鼠穴至谤由有子来有五覆属世界义从
祖王下为人说法二覆障是生善为人义从既巳得
道至三界生尽一覆障是对治义从三界生尽愿不
能牵下二覆障是第一义。
卷二 第 21a 页 X29-0021.png

【疏】八种障涅槃者前七障有馀第八障无馀具二涅
槃也一种障生死者应云及无馀也非障生死及涅
槃者不从障生死及有馀得名从障无馀得名亦兼
障生死也。

【疏】观行知识者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
罗蜜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解云
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六度道品是入道之门
即同行也法性实际即是谛理诸佛所师境能发智
即教授也又各为三如佛威神覆护即外护诸佛圣
人亦脱璎珞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和光利物岂非同
行诸佛菩萨一音演法开发化导令得解脱即是教
授此人具三义亦名僧宝也六度道品亦具三义助
道名护助助发正道即外护义如定为助以慧为正
正助合故即是同行依此正助不失规矩通入三解
脱门即是教授此法门三义亦名法宝也法性亦三
义者境是所师冥熏密益即外护义境智相应即是
同行义未见理时如盲谛理显时如日智用无僻即
教授也此理三义亦名佛宝。

【疏】或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等者知其内识其外形
故名知识又远者多知而不识近者多识而不知又
知者远知有德而不识形愚者近识其形而不知有
德此各有所偏今文知者远近皆知皆识故云知识
愚者远近皆不知不识也又见形为知见心为识约
外名见形约内名见心陈如具历五时所證无生理
卷二 第 21b 页 X29-0021.png
等皆即名见心馀弟子准知。

【疏】十八学人九无学者准对法论第十三云说果差
别二十七谓随信行随法行见至身證预流向果一
来向果不还向果阿罗汉向极七反有家家一间中
般生般有行无行上流等十八也成论有信解现般
此论则无此有极七有家家一间成论则无(云云)
法自释云信行者谓资粮巳具性是钝根随信他教
證谛现观言法行者论云资粮巳具性是利根取一
生解脱分故此定入决择分种解脱分善在正五停
心总别相位入决择分者即入暖等四善根也此等
根性一生一坐定入见道唯取决择分善根一生者
巳邻见道最初也言见至者论亦名见到谓钝根者
因名信行至果名见至四果皆是也言身證者利根
因时名法行果名身證论云身得證八解脱定即不
还果于八解脱但得前七不名身證言预流向者住
顺决择分乃至未得初果皆名预流预无预道流也
言预流果者住见道十六心住名入正性言一来向
者谓于修道位中巳断五品言一来果者于修道中
断六品犹下三品惑共润一生故云一来言不还向
者于修道中断欲七八品言不还果者于修道中断
欲界第九品言罗汉向者断初禅一品至非想地八
品皆名为向言极七有者谓极至七生不至于八为
家家也言家家者俱舍论云即预流圣者进断修惑
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修惑三四品故二
卷二 第 21c 页 X29-0021.png
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
二生故(云云)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
趣生三二家而證圆寂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
家或一州二三等又云应名一来果向断第六品名
一来果故婆沙四十六云七生天上人中者依此圆
满预流而说人天等受七生然预流人天生别谓天
七人六乃至天二人一等即止观引两品家家是也
(云云)言一间者即一来果进至至不还向此人或于
天上唯受一有得涅槃故间谓间隙或一生间俱舍
云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具三缘(云云)与一来果
同言中般等者俱舍颂云。

「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馀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论曰此不还者总说有七且行色界差别有五一中
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上流言中般者对
法云谓生结巳断起结未断惑于中有才起即便圣
道现前得尽苦际有云一作业二起业同(云云)言生
般者二结俱未断才生色界巳即便圣道现前俱舍
云谓往色界生巳不久便般涅槃巳具勤修速进道
(解云得有馀般又云无馀般此不尔于舍寿时无自在故)言有行般者俱舍云
往色界生巳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般涅槃唯
有勤修无速进故言无行般者俱舍云谓往色界巳
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便般涅槃阙勤修速进道
卷二 第 22a 页 X29-0022.png
故言上流者谓于色界地地之中皆受生巳乃至最
后入无色界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俱舍云上流
者是上行义谓欲界没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證圆
寂要转生上方般涅槃解曰前四名般上流无者何
耶答前四此生定得故名般也上流容有多生故不
名般又异生般生般虽生上界即于生处得般无上
行义不名上流今此上流故不名般又此上流差别
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有杂
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
故(解曰开为二也由因果分别为二上流谓乐定乐慧别故言因别者乐慧上流杂修定乐定上流无杂修
定由果别者乐慧上流生色究竟不生无色乐定上流生有顶天不生净居既言二天为极处故亦容生下四
净居及三无色不尔下净居无色应无得罗汉果耶)又上流者此人根钝于上
界中初身不般二身巳后方得涅槃名上流(解曰上流有二
种一烦恼流二是道流断下烦恼上结渐起名烦恼流道行说名曰道流也)又四种一不
定般二一切处般三乐慧乐论义生五净居四乐定
乐寂静者生无色界又五阶差熏禅生五净居不者
生无色界言五阶者熏禅有下中上上中上上云何
熏禅用无漏熏于有漏令有漏定精胜清净熏法如
何行者修得四禅定巳先熏第四禅入众多无漏心
中次入众多有漏心中后入众多无漏心中如是往
返渐次略之乃至最后二无漏心二有漏心更二无
漏心为熏禅方便道成次后入于一无漏心一有漏
心后一无漏名熏禅成于此成中五遍往来初遍初
遍名下第二名中第三名上第四上中第五上上熏
卷二 第 22b 页 X29-0022.png
四禅巳三二初等禅悉同(云云)修熏禅巳若不退者
经生五净居名为生般不名上流若有退者生下天
中随身多少后还断结修得四禅还重熏之彼成中
一遍休者生少广天亦名无烦两遍休生无热三遍
休生善现四遍休生善见五遍休生色究竟尼吒天
也问此五为随业异为惑亦异答随业有异润惑不
殊同一系地故问此五净居得有生般上流人不答
一义云但有生般无上流般为五阶中遂胜受生不
先生下后生上故又解亦得本在下天下品熏禅生
下天中生彼天巳更修胜熏生上天中故有上流(云
云)俱舍又云有杂修者往色究竟有三种一全超二
半超三遍没论云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巳具
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
巳生梵众天处由于先熏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
虑从彼处没生色究竟最初处没生最后天顿越中
间是全超义论云半超者随彼渐次生静虑乃至中
间能超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半超也论云
遍没者彼渐次于一切处皆遍受生后方能生究竟
天一切处死故名遍没此五名行色界论行无色者
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
四种不同由生般等有差别故有解曰释乐定也差
别有四谓生般有行无行上流准此论行色界中有
二种别一得杂修生五净居二不得杂修生色界巳
后生无色行无色者在欲界中离色染巳生无色即
卷二 第 22c 页 X29-0022.png
乐定有二种也一生色界巳生于无色二不生色界
生于无色并前为七般也一中二生三有行四无行
五行色上流六行无色上流七现般若加转生即有
八种现般分二即九种(云云)或有十一如成论一现
二转世三中四生五行六无行七乐定八乐慧九信
解脱十见到十一身證无学九者对法论九种一慧
解脱二俱解脱三罗汉果四退法五思法六护法七
住法八不动九堪达成论九种一是退相二守相三
死相四可进相五住相六不坏相七不退八慧解脱
九俱解脱言退法者对法云最钝根者名为退相若
淤散若不淤散皆能退故(解曰淤散者谓心缘境等)毗昙本无学
地无常方便无顿方便所得可进俱舍云遇缘退所
得毗昙退失圣道成论退失三昧(云云)言死相者根
虽胜前深厌诸有不能得定不得定故无漏智慧难
得现前设得亦失惧得失故求自害故名死相俱舍
云思法者谓惧退失恒思自害同言可进相者所得
三昧转深增益名可进相毗昙升进同言住相者所
得三昧不进不退俱舍云无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
不退无胜加行亦不增进言不坏相者所得三昧种
种因缘不能败坏名不坏相此人慧利善取三昧名
不可坏言不退相者此人最胜所得功德尽无退失
名不退相此后二人俱达分定当毗昙中不动人也
亦与俱舍堪达不动同慧解脱俱解脱二如文。

【疏】庄严双树者涅槃经举六人迦叶阿难舍利弗须
卷二 第 23a 页 X29-0023.png
菩提阿那律目连在鹿苑为四枯在方等般若为四
荣至法华涅槃枯荣不二故如来于二树中间而般
涅槃表不二也。

【疏】观者下五句释学无学故言不缘等次若就下约
观释二千有云千如从理道理俱故千界从义义数
齐故此成曲巧文意约百界有千如约百如有千界
皆是理具不分理义之殊无烦异解(云云)

【疏】举迹故标本法迹者例前观解二千也前本迹解
学无学竟未解二千为本迹故疏云举迹者举二千
之迹也标本者标本二千也二千迹即是本家之迹
故云即是本迹也。

【疏】波阇波提等者摩诃翻大波阇翻爱波提翻道是
佛姨母佛亲母生佛七日命终者问但有妇礼尚益
寿保安亲诞神仪何以翻令命没答化不一途无非
佛事故若通此难有多释一云今子生满七日夫人
不见得子在胎受乐及诸天威力护故遂便命终二
云夫人寿命唯在七日是故命终何以故昔来常法
菩萨幼年出家母见此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终三云
萨婆多说菩萨母见所生子身体端正世间无比欢
喜遍身不能便死。

【疏】温良等者敦美润泽名温行不犯物名良和从不
逆名恭去奢从物名俭推人后巳名让。

【疏】鹿野夫人者有云善星菩萨在家时子问若尔何
故父王恐失嗣位不许太子出家旧既有子如何不
卷二 第 23b 页 X29-0023.png
许答善星虽是在家时子非长妇生即第三夫人鹿
野生也所以父王不听若准今疏鹿野不生者望不
生罗睺云不生耳。

【疏】善权曲巧者为实施权为曲引权归实为巧。

【疏】今且近论者此本迹总释约八相义初降神圣后
降神托胎住胎三相次金姿诞应是出生相三捐王
下是出家相兼学世道是得道相四若法轮下至主
将功毕是转法轮相五圣主下是涅槃相故法身为
本八相为迹也。

【疏】十数相扶心王者具四一相一同一刹那时二同
一所依根三同一所缘境四同一事业即是行相谓
心王缘青等今言相扶即同一时也。

【疏】又通大地十者俱舍颂曰。

「 心所且有五
 大地法等异」


论曰诸心所法具有五品何等为五一大地法二大
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
法此则列名也地谓行处若此是彼所行处即说此
为彼法地也总释五地名也大法地故名为大地者
别释大法地也谓地是心王大法是心数论彼法是
何重问也颂曰。

「 受想思触欲
 慧念与作意
 胜解三摩地
 遍于一切心」


论曰传说如是所列十法诸心刹那和合遍有正理
云地即是心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
卷二 第 23c 页 X29-0023.png
有名大地法谓遍与一切品类一切心俱合生由此
故心非大地法非心俱故准上论文受等十法遍一
切心故名为大心王与大为所依故名为大地受等
十法与心俱生名大法地法馀心与心王不俱生故
非大地法婆娑十六云问大地法是何义答大者谓
心如是十法是心起处大之地故名为大地大地即
法名大地法有说心王名为本体用胜故即大是地
故名大地是诸心所所依处故受等十法于诸大地
遍可得故名大地(云云)

释菩萨众。

【疏】菩提萨埵菩提云道者旧名道士其言最胜世学
张李之道张李之道本名槌头及鬼卒后盗取佛法
道士之名萨埵云心道即无上中道是所求境心者
是能求之心能所合举故云菩提萨埵等新经亦不
相违问三乘人皆有菩提何故初二不名大道心众
生答欲显三乘优劣义故小乘道劣又非中道故不
与大道之名问二乘但云一名菩萨有两称者答二
乘但能超凡故立一名大士德踰凡圣故有两称言
菩提萨埵简异凡夫者凡夫不能求道故非道心众
生言摩诃萨埵简异二乘者二乘虽求于道今约求
于大道故名大道心众生也摄大乘论云三义释之
具般若故名菩萨具大悲故名摩诃萨具实慧故名
菩萨具方便慧名摩诃萨具智慧名菩萨具福德名
摩诃萨此即依内德立中道之名也新译云菩提觉
卷二 第 24a 页 X29-0024.png
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
菩萨又觉是所求果萨埵是求菩提之有情又觉是
所求果萨埵是勇猛精进不惮长时求菩提故今文
云求广博大道是所求果又成就众生是悲所度生
从弘誓一义馀二则阙又此菩萨约修行说以自利
故大智为首以利他故大悲为先。

【疏】阿耨此云无上者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
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觉然经论
多说直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根本故今此双取佛果
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转者问不退
与不转何别答释弥勒所问经云得自分功德名不
退得分外功德为不转又得智慧为不退得福为不
转又得般若不退得方便名不转。

【疏】六心巳前轻毛菩萨者此是璎珞经六住退也龙
树云欲怖地前菩萨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实不
退如后释(云云)

【疏】初地名欢喜者瑜伽四十七云以能摄持菩萨义
故名地唯识四义一与行所依二能持功德三能生
四令长大合此依生长三义为瑜伽能持义也二能
持是瑜伽能摄义言十地体者四智是有为无漏从
种生故(解曰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理是所显故名
无为总为十地之体即能證所證俱为体也言欢喜
者唯识云极喜地初获圣性谓断凡夫性得圣故疏
不堕二边是断凡夫性能入中道是得圣故(云云)
卷二 第 24b 页 X29-0024.png

【疏】二地名离垢者唯识云初地能离遮犯戒垢第二
地全能离微细毁犯故又云初地性戒巳成于遮戒
犹有毁犯今第二地并皆离故名离垢也疏云离遮
诸恶是也。

【疏】三地名明地者唯识名发光地论云成就胜定大
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云云)疏云内智明是成
就胜定大法总持外说辩是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疏】四炎慧地者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
慧炎增故谓第六识内俱生身见等烦恼由得此菩
提分法慧故此慧喻如火炎烧第六识俱生我见等
诸烦恼薪永灭不行名炎慧地。

【疏】五名难胜地者论云真俗两智互违合之相应极
难胜故巳前诸地真俗别观唯此地中真俗合照照
胜前故名极难胜世亲云真即无分别智此二相违
合令真俗二境二智同观于一念中真俗双照故云
难胜。

【疏】六现前地者论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
令现前故谓观十二因缘有最胜智观无染净名分
别此智现前地即是疏云福资种智种智名无分别
智也。

【疏】七远行地者论云至无相位功用后边出过世间
二乘道故解云无相位者从初二劫有相位行至此
无功用后边经历时长称远行矣解云地前三贤为
一劫初地至六地为二劫是有相位七地是无相又
卷二 第 24c 页 X29-0024.png
是功用后边世亲云此地于功用得至究竟(即后边义也)
谓一切相不能动摇而至无相位也(虽至七地无相由有功用)

【疏】出过一切等者论云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者谓于
前六地虽求于缘起染净无二相犹有所治细现行
执有流转还灭相故未能空中起有缘行者解云流
转是十二缘生还灭是十二缘灭但得是空未能空
中见有名缘行行也今七地能于空起有故云二智
方便出过一切也。

【疏】八不动地者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
不能动故相谓有相用谓功用即此相用不能动心
故名不动解云疏云正智是论无分别智疏云不动
是论相用烦恼不能动此第八地伏第七识执是烦
恼永灭不行能净无漏无相无间无分别任运相续
不同第七地虽至无相然不自在未能任运有加行
故犹有烦恼六地有间七地无间八地任运虽同无
相有此差殊故疏云以慈熏身等业能应一切是任
运义。

【疏】九地名善慧者论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
方善说法故世亲云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云證
无碍解此智最胜智即是慧故云善慧(云云)

【疏】十地名法云者论云一大法智如云含众德水二
蔽如空遮重名云三充满法身如云注水故十地论
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法云地如云遍满如王太子
而得自在无性云由得一切法智缘一切教不离真
卷二 第 25a 页 X29-0025.png
如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如净水
智能藏彼如云含水(云云)又如云覆隐虚空智如彼
云覆隐遮障又如大云注清净水充满虚空此智生
诸功德充满法身。

【疏】阿字门等者有引止观记释云字等者如金刚藏
说十地十方说十地能说之人并名金刚藏名为字
等同说十地即是语等功德无差名功德等此横望
也今谓一字一切字名字等如初住名阿字门四十
一位俱名阿字名字等如荼字是妙觉名究竟馀四
十一位俱名究竟中间亦尔故名字等言语等者皆
具四十二音声也言功德等皆具十力四无所畏十
八不共名功德等也是约竖故不同也(思之)

【疏】何七地更起声闻支佛之念者唯识论文云七地
出过二乘道是也。

【疏】云法华论上支下支等者支者分义上支谓总下
支是别应知皆得阿耨至菩提不退转是总相馀是
别相于十示现初云住闻法不退转经云陀罗尼者
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解云通于
定散名摄此即闻持于义理但持不忘即所闻之法
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体是念慧二散者施也有四
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慧四明神咒施与众生故
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后是所持馀四种是
二示现乐说不退转经云乐说辩才辨才即四辨而
乐说是四中之一故一法辨二义辩是教理故三词
卷二 第 25b 页 X29-0025.png
是诸方音词无滞故四乐说乐说前三故言七辩者
一捷辩须言即言无疑塞吃故二迅辩悬河注写不
迟讷故三应辩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辩凡
说契经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辩相续连环终无竭故
六丰义味辩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
妙辩具足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种种声故解云有五
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明闻者悦乐四入深敬
爱五听者无厌有云乐说辩才者有四义称辨一在
眼称明在耳称听在心为智在口为辩此别辨也(下释
良医巳释记也)又云速疾应机为辩言含文釆为才故言辩
才三说不退转法轮者经云转不退转法轮轮是所
说此不退转法故转有三义一圆满义八正道等毂
网辐等皆圆满故解云正见正思惟为毂是根本故
语业命为辐依前起故正念精进定为网能摄录馀
故二不定义佛从见道转至修道从修道后至无学
道自得此巳后为他说安置圣道于他身中如是展
转他得圣巳复为他说喻轮不定故名为轮解云有
三种处轮即不行一高山二险道三深泥今法亦尔
一为众生我慢自矜高是二为愚痴险道故下云著
乐痴所盲是三为贪爱深泥故下云以贪爱自蔽是
若有此三法轮不转也私云此解义局若有利使凡
夫及阐提等岂应转耶三摧坏义蟷螂拒辙轮能摧
之圣道在身能摧烦恼摧其未伏能镇巳伏如王轮
宝等(下释法轮中更释云)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经云供养至
卷二 第 25c 页 X29-0025.png
殖众德本论云善根根是众德之本也有云八万四
千诸波罗蜜名众德以为根论云以身心业依色身
摄耳故菩萨修行莫过身心今举殊胜色身之业供
养诸佛深殖德本摄取巳之身心五断一切疑不退
如经常为至称叹者由诸菩萨入初住位断事理疑
烦恼所知二疑分尽所知是俗中二理之障烦恼是
空理障又所知是尘沙无明惑烦恼是见思惑合则
二障离故三惑理事唯思及被诸佛常所称叹为者
便也被也得也六入事不退转者论云为何等等事
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如经以慈修身论云以大慈
悲而修身心经中阙心口论中阙口正法华具三业
语虽有阙其意皆含互隐显耳此释所由诸菩萨为
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證诸法故引经释以大慈
悲而修身心故以慈悲熏身现五道身拔苦与乐慈
悲熏口说种种法拔苦与乐慈悲熏意种种方便拔
苦与乐显二利行一自利故内證诸法二利他故外
为说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者此言倒应云
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入观照智与下第
八别今谓證一切智名为入从能證人名入也境智
俱为所入也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者如经通达大
智俱生分别二我俱空名为我空智俱生分别二法
俱空名为法空智第七识有俱生我法二执无分别
法我二执第六识有分别俱生法我二执第六与妙
观察智相应时断分别我法二执引第七与平等性
卷二 第 26a 页 X29-0026.png
智相应时断第七俱生我法二执方證二空智果为
门所显真理广如唯识(云云)今谓法我二空皆见中
道方异别教思之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如经到于
彼岸故即穷理性名到彼岸。

【疏】应作所作至百千众者论云应作所作住持不退
转疏阙住持二字经有二句名称普闻至众生故能
住持佛法令法不灭众生闻名信向修学能度无数
百千众生故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益众生也。

【疏】论云二者摄取事门者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
地中等者论有二释论摄取事门者摄取诸功德事
初番释云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
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此为总标论地清净者下
牒释十三句中应分为三于无上正等觉不退转一
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
之二句何境界中应作所作故于牒释中唯解初二
句标不释第三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地清净者八
地巳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解云八地无相无
功用行不为有相功用行所动七地虽能无相而有
功用八地无相无相无功用也九地寂静者寂是止
也静是默也即法身第九地不为功用所动清净不
为烦恼所染是第十地十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觉
故后三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名不退
转非诸垢染有相之所退转故此解由带别教教道
别教證道准璎珞经初地三观现前心趣解脱若望
卷二 第 26b 页 X29-0026.png
于圆应云初住论主寄别故作此释可思(云云)第二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
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论云任持妙法者经
云皆得陀罗尼由得闻持任持妙法令不舍离任自
在心持之不忘故名任持论云以乐说辨才故论云
为人说者经云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转轮
(巳上三句)论二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
作故者此摄经三句论以依善知识者经供养无量
百千诸佛论作所应作者经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德
本即谓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经云常为诸佛之所
称叹(巳上三句)论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
一句经以慈修身故以大慈悲熏习身心能不舍一
切众生常能拔济论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
入彼智故此摄三句经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
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故初智知如实
智自利智也今谓与一切同次智事智利他智也今
谓与道种智同后彼岸智是真理智实性也今谓一
切种智(巳上三句)论中唯解初标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
应作所作故此摄三句经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是何
等境界如经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是所应作由菩萨
具三智等故名闻远振十方世界中度百千众生即
是菩萨所应作故(巳上二句)论第二复次下复有摄取等
事门不称今经故疏中不用(云云)

菩萨列名中略为四对一巳成当成对文殊巳成势
卷二 第 26c 页 X29-0026.png
至等当成二在家出家对弥勒出家跋陀在家三此
界他方对弥勒在此方舍卫国观音他方四主人宾
客对导师贤护王城为主宝积毗耶离人为客有人
问此中列十八人何故文殊在初答灯明佛因妙光
说经释迦因文殊说经既有开说之功故初列也又
因文殊释弥勒疑佛得定起说经故初列也河西云
文殊游方大士十方法会多为开发之端故偏说也
又云文殊具三世佛过去龙种上尊王佛现在摩尼
宝积佛未来绍佛位即三世佛也问大品亦王城说
何故跋陀菩萨在初答跋陀是王城旧人客旧为次
常精进者众生有诸苦是故大士恒须拔济故云常
精进也无閒曰精趣入为进既恒济拔即具四悉(云
云)言不休息者从长时以得名经勇施者了毕竟空
舍身命财不生怯弱故宝月者以巳智慧照显幽夜
注云如智慧明清人三毒热恼斯殄如月此解亦浅
所清既浅能清岂深月光者以巳智光除去郁蒸注
云慧能破闇如月之光亦深解之(云云)满月者得无
不圆照无不普故也大力者智用无边注云道门尅
二乘为大功德灭十恶为力注解尅二乘为大但成
藏教菩萨可灭十恶为力但是大乘耳今解尅七方
便为大灭五住为力无量者化用无边注云无相之
力不以有相量为名越三界者慧逾生灭道跨三有
今解慧逾二死生灭道化内外三界跋陀罗者此云
贤守邻极亚圣曰贤行道能固曰守。
卷二 第 27a 页 X29-0027.png

【疏】弥勒中引国王见象师调象者因见牸象奔逸无
禁教王执树枝免于象扑乃责象师象师云欲心盛
故非身不调却后三日欲心息巳便取其象烧七铁
丸使象吞之竟身死方赦其罪诸臣问曰如此欲心
谁能调者时有天神感悟象师云佛教能调王闻发
心愿作佛至今果获次补释尊也唯见象苦应合言
悲今从与乐说引济未免缘者恐误是释迦因地为
鹿居处被烧避火涉水有多少兽不能度之以身为
桥过他彼岸乃至蹇兔后至才过鹿终西域记云苏
跋陀罗此云善贤是如来最后弟子即昔后度蹇兔
是也不合引此同證弥勒(云云)宝积者广积众德注
云财法二宝积累兼言导师者善开慧路注云以法
引物妙达邪故如海导师善知识险(共同法解)

【疏】正慧不动者以正慧化生不为生死所动。

【疏】珍宝心者三德之宝也杂众生界无无色六道无
地狱如疏(云云)四众无优婆夷八部无夜叉摩睺罗
二王无转轮圣王发起序中皆有。

【疏】中阴经亦化无色者经第二云尔时世尊即以神
力到悲想非非想天摄中阴众生至非想非非想天
佛为说法非想非非想识如是等类皆发无上道正
真道意于无馀泥洹又三十六亿那由他众生厌患
劫寿闻清净法即成道果也无量四众声闻菩萨观
世音等并在会中广如彼说问曰中阴众生五阴具
足可得闻法无色界天既无耳识云何闻法能发大
卷二 第 27b 页 X29-0027.png
心答曾欲色中闻大乘法熏成种子今佛说法强缘
击发令先熏成大乘种子及法尔功德能意识心上
影像相现由此世力能发大心修行得佛也理教既
尔此释为正故无识凡夫四蕴分段尚化色身佛边
侧泣泪下如雨。

【疏】有圣者帝释二地梵王七地故十王中对六欲并
色界四禅是十地菩萨也。

【疏】先标帝释次列四王者恐误梵作四字即须列梵
王色界主也。

【疏】果报与形服杂者权人与实人同受果报形服故
云杂。

【疏】约教释云云者准八番应具四种言因缘者八番
异是世界天人众是为人鬼畜众是对治得道是第
一义本迹释者得佛道为本示八番及无漏沤和皆
是迹观心释无漏是空沤和是假佛道是中即具四
释故注云云。

【疏】释提桓因等者新云释迦提桓因达罗释迦性也
此翻为能提桓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俱舍
(云云)

「 妙高顶八万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峰
 金刚首所在
 中宫名善现
 周万踰缮那
 高一半金城
 杂色地柔软
 中有殊胜殿
 周千踰缮那
 外四苑庄严
 众车粗杂喜」


论曰三十三天住迷卢顶四顶各八十千与下四边
卷二 第 27c 页 X29-0027.png
其量无别有说周八千四边各唯二万山顶四角各
有一峰其高广量各有五百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
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宫名善见面二千半
周万踰缮那金城量高一踰缮那半乃至天帝所都
城也于其城有殊胜殿种种妙宝具足庄严蔽馀天
宫故名殊胜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缮那外四苑庄严
是诸天共游戏处一众车苑二粗恶苑三杂林苑四
喜林苑为外庄严大城也。

【记】及三光四王者俱舍颂云。

「 妙高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坚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众
 如次居四级
 亦住馀七山」


论云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
十千踰缮那量如是乃至从第三层尽第四层层亦
十千量此四层级从妙高山傍出围绕尽其下半最
初层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层级如其次第八
四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初层级有名持鬘住
第二级有名恒憍住第三级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
部天众第四层级四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云云)
持双持轴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
村邑是依地住于欲天中此天最广长阿含经化四
天王品云须弥山正东千由旬有提头赖吒天王城
名坚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众宝严饰须弥山
南千由旬有毗楼勒叉天王城名善见须弥山西千
卷二 第 28a 页 X29-0028.png
由旬有毗留博叉天王城名周罗善见须弥山北千
由旬有毗沙门天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
名众归纵广六十由旬今疏云广二十四万里者是
阿含中纵广六千由旬。

【疏】名月等者又有本迹观心二释阙因缘约教今三
光异是世界各名净并生善各除暗是对治各表本
是第一义即本迹摄因缘也观心摄约教准思(云云)

一日光者俱舍颂云。

「 日月迷卢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没中
 日出四州等
 雨际第二月
 后九夜渐增
 寒第四亦然
 夜减昼翻此
 昼夜增腊缚
 行南北路时
 近日自影覆
 故见月轮缺」


论曰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
上力共引风起绕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
停坠彼所住去此几踰缮那(解曰日月等去四万踰缮那计六十四万里)
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日月住量几踰缮那日五十
一月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卢舍其最大者十六踰
缮那日轮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月轮
下面颇胝迦宝水珠所成能冷能照(云云论云于北州夜半东州日
没南州日中西洲日出)日行此州路有差别故令昼夜有减有
增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
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解曰雨际第二月初即是四月十六日第一月初即三月
十六日若八月为雨第二月即此方十月十五日为第一月初若十一月为寒际第四月即此方七月十六日
为寒际之初若二月为寒际第四月即十月十六日为寒际知之)昼增减位与此相
卷二 第 28b 页 X29-0028.png
(云云)若取此义即秋分巳后是夜增春分巳后名
昼增(云云)即夏至日巳去名夜增冬至日巳去名昼
增也问何故增减答由日行南向北故(云云)婆娑云
增位极长十八牟呼栗多减位十二昼夜停等位各
有十五(云云)

言昼夜增腊缚者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一百八十日
增至极长一百八十日计番六须臾减亦然论问何
故月轮于黑半初白半初位见有缺耶(解曰西方黑月在前白月
在后)世施设中作如是释以月宫殿行近日轮月被日
轮光所侵照馀边发影自覆月轮令于尔时见不圆
满若准楼炭经者第五云劫初未有三光众生福力
盛风吹火精黄金二宝作日天子城郭七重东西二
千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围八千里又乱风吹琉璃白
银二宝作月天子城郭七重东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南北高下亦然周围七千八百四十里又乱风吹水
精作星天子城郭大风持住右转而行大者周围七
百二十里中者四百八十里小者二十里此经与俱
舍论不同(解曰经云五十由旬四十里笇成二千里论五十一由旬十六里笇八百一十六里)
日行三道故长短夏行北道冬行南道春秋中道月
三事故缺减一者角行二者侍臣形服琉璃色在前
三者日有六十光明照之故减也又三事故增一月
正行故增二十五日处正殿侍臣不当前三日放光
月皆不受故满也修下品十善施灯明等而生星宫
中亦有男女月宫亦有男女一日一夜当人间五十
卷二 第 28c 页 X29-0028.png
年身长十里修中品十善并施灯明而生其中日宫
有男女寿命与日同知游行修上品十善施灯明等
而生其中。

【疏】四大天王中阙因缘约教者约本迹释中摄因缘
者四王异是世界各领二鬼是为人不令恼人是对
治表四德是第一义摄约教者四枯是藏通四荣是
别圆故本迹中摄馀二也。

【疏】忉利天上至二自在者二自在阙因缘及约教本
迹摄因缘二天异是世界化五欲是为人二自在是
对治表本迹第一义故摄得因缘也观心摄约教入
空摄藏通入中摄别圆也。

言忉利上有炎摩等者俱舍云巳辨三十三天所居
外器馀有色天众所住器云何颂曰。

「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宫殿」


论曰前所说三十三天上有色诸天住依空宫殿云
何名上有色诸天谓夜摩天都史多天乐变化天他
化自在天及梵众天等十六处合有二十二天皆依
外器六欲处妙境初二天与人同馀四抱执手笑视
淫(云云)随彼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女歘尔化生(云
云)颂曰。

「 欲生三人天」


论曰欲生三者谓诸有情乐受现前诸妙欲境彼于
如是现前欲境中自在而转谓人趣及下四天有诸
有情乐受自化诸妙欲境彼于自化妙欲境中自在
卷二 第 29a 页 X29-0029.png
而转即第五乐变化天谓诸有情乐受他化诸妙欲
境彼于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转即第六他化自在
天问何故人及前四天众合说后天众各别建立答
人及前四天烦恼粗后二天烦恼细有说人及四天
受自然生境故合为一第五第六独乐受用自他化
境故各立一(云云)问身量如何颂曰。

「 瞻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东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论解曰瞻部洲人身多分长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
四肘东胜身洲人长八肘西牛货洲人长十六肘北
俱卢洲人长三十二肘(解曰肘长一尺八寸准姬周尺南八东丈六西三丈二北
六丈四巳上身量也寿者南一百二十东二百五十西五百北一千巳上寿也故云增如次因者持五戒也南
下品东中西上北上上出正法念经也)颂曰。

「 欲天俱卢舍
 四分一一增」


论曰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卢舍四分之一如是
后后一一分增至第六天一俱卢舍半(四王天身长半里忉利一
里夜摩一里半兜率二里化乐二里半他化三里巳上身四王五百岁忉利千岁夜摩二千岁兜率四千岁化
乐八千岁他化一万六千岁四王一日一夜当人间五十年忉利一日一夜人间百年夜摩一日一夜人间二
百年兜率一日一夜人间四百年化乐一日一夜人间八百年他化一日一夜人间一千六百年巳上寿修因
者四王修中下品十善忉利中中夜摩中上兜率上下化乐上中他化上上四分一一增者人间身分分增从
五百岁下约寿倍增也云云)论曰色天身量初梵众天半踰缮那
梵辅全一缮那大梵一缮那半小光二缮那故云初
四增半半也此上诸天皆增倍倍者谓无量光天倍
增二至四缮那光音八缮那小净十六无量净三十
卷二 第 29b 页 X29-0029.png
二遍净六十四无云一百二十五应云一百二十八
减三缮那福生天二百五十广果五百无想亦五百
无烦一千无热二千善见四千善现八千色究竟一
万六千(解曰从梵众天巳上身寿齐等如梵众身长半由旬寿半劫乃至究竟身长一万六千由
旬寿命亦一万六千劫也云云)言俱卢舍者此云鸣唤言无云减三
者有人云从变异受初修不变异难此似倒也既得
难定身寿应加求异理也应言下变异受似乐欲心
胜由此造业引寿等胜不变异受引欣心劣由此造
业引寿等减问欣心劣何故唯言减三耶(云云)持双
巳上日月并无彼天云何建立昼夜及光明事依华
开合建立昼夜如拘物陀钵特摩华又依鸟鸣静差
别或依天众寤寐不同或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云云)无色四天从下如次寿量二四六八万劫颂云
小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者为坏为成为中为大小
光巳上大全为劫自下诸天大半为劫即由此故说
大梵王过梵辅天寿一劫半谓以住坏各二十中劫
六十中劫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为下三天
所寿劫量(解曰论中问意云为坏摄四十劫共为坏劫名为一劫为二十成劫为一劫约住劫
中一下一上中劫为一劫为约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又解为坏二十中劫为成二十中劫为一上一下中劫为
八十大劫)有云并约坏劫火水风等八七火一七水一个
风随一一坏顺初禅一劫寿故故七火一水坏二禅
顺二禅八劫寿故八七火一七水一风坏三禅顺六
十四劫寿故问初禅三天何故不言顺第三天寿一
劫半耶二三两禅何故不言第二天寿耶。
卷二 第 29c 页 X29-0029.png

【经】娑婆等者问摩醯首罗天居色界顶此名大自在
有大威德力倾覆世界举世尊之大论华严并云第
十地菩萨又毗纽天此云遍净俱舍云居第三禅顶
劫初化生水齐中出千叶莲华梵王因华方下生念
世界空有八天子忽然化现因有众生八天子是众
生之父母梵王是八王子父母毗纽是梵王之父母
二天既大何不为主而取初禅梵王耶答远推根本
是彼二天今据有言语等也(云云)言娑婆者新云索
诃此云堪忍俱舍论云有馀师说禅初静虑地宫殿
依处等一四洲第二静虑等小千界第三静虑等中
千界第四静虑等大千世界有馀师说下第三静虑
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静虑量无边际故颂曰。

「 四大洲日月
 苏迷卢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


此有万万为大千若言百亿即百万为一亿万万为
百亿是娑婆世界也恩云世界主是四禅主尸弃初
禅主光明二禅主等取三禅也今疏依智论第一卷
云娑婆世界主举处以显主梵天出位以简民尸弃
标名以立称尸弃翻顶有肉髻似螺故云尸弃又顶
上如髻瑜伽正理三十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
即大故名大梵由彼护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
没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领故名梵
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大论第九云初禅
卷二 第 30a 页 X29-0030.png
三天有贵贱者修三品慈不同故也下品为梵众中
品为梵辅上品为梵王今文云加修四无量心是也
二禅三天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小光光明转
胜数量难测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
净今疏云光音三禅天者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
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小净转增难测名无量净此净
周普故名遍净第四禅中九天下空中天所居之地
如云密合故说名云疏名密身身居此地名密身也
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
胜福方得生彼说名福生今疏名无量密亦受福密
也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今文同离欲诸圣
无漏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
又云或住于此害生死边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
净居又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烦谓烦杂或
谓烦广无烦杂天中此最初故烦广天中以此最劣
故说名不烦巳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
伏离诸热恼故名无烦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
离得无热名巳明上品杂修静虑果得将易彰故名
善现杂修定障馀品至微至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
有处于有色中无能过此名色究竟或此巳到众苦
所依身最后边名究竟也。

【疏】本迹观心自思之者梵翻离欲名清净约本迹者
三得本净迹名离欲耳言观心者三观无三惑名离
欲观也言梵众是梵民也本为实教净众迹为梵民
卷二 第 30b 页 X29-0030.png
言观心者一中无量即假观名众也言梵辅者是梵
臣也本迹者本是住行向地法身大士名臣迹为辅
也观心者三观之行辅三谛之理也言梵王者本住
王三昧迹为此名观心者中道双遮双照名自在观
也二禅三天者本是三智迹示三光天也观心即三
观心即三观为三光耳三禅三天者本三谛理无三
惑垢名净迹为此天耳观心者一心三观净于五住
名净观也四禅九天言密身者本一身即三身三身
即一身名密身迹示此名耳观心者观不可思议假
一界即十界十界即一界非一非十名无量密观也
言广果者本證无边身名广果迹示此名也观心者
中观广博名广理极极名果也言无想者本得中道
法性无二边假想迹示此名耳观心者即空故无见
思想即假故无尘沙想即中故无无明想一心三观
故无次第想约六即明之(云云)言不烦者本实相理
自性清净故名不烦迹为此名也观心者三观即中
体能双照永离三惑也言不热者本住法界体性清
凉迹为此称观心者三观清凉无三惑热也言善见
者本得佛眼触境皆理名善见迹为此名也观心一
念见三谛名善见也言善现者谛理障云名现例前
(云云)言究竟者本證实际名究竟迹此名观心者
以中道观是究竟观也亦六即判故云自思之。

【经】八龙者先束四对初二能喜能善对次二八海九
头对次二多苦少恼对后二依色依心对凡有四义
卷二 第 30c 页 X29-0030.png
一为其身最大五不思议中龙为其一智论云小乘
法门有五不思议一业力二世间三龙力四坐禅力
五佛力今五中之一也二正法念云恶龙助修罗善
龙助天今是善龙次天列也婆沙云天将修罗斗时
今龙与之斗故知龙助天也故今疏云龙萦身以遏
海水是也三调适阴阳于人有恩今疏云常护摩竭
是也四外书说文云龙是鳞虫中之长能小能大能
幽能明春升天冬入渊广雅云有鳞者为蛟龙有翼
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娑伽者即
咸海龙华严所称者亦云从国立名者此国近仙人
而王触悟仙人仙人咒此国令成海此龙居中从本
国立名也阿那婆达多者华严云七地为此池龙起
大悲云隐覆一切众生经苦法门而得自在于鳞甲
中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瞻部洲诸有情类摩那斯
者此慈心龙华严经云将降雨时先云七日待众事
讫然后始雨故名慈心复有诸龙各各自说过去于
七佛所曾作俗人或因听法或因舍施等如是因缘
后还寺舍有信心人为供养众施种种饮食及四方
僧食比丘食巳回施于我我饮食云彼业因缘堕三
恶道受种种苦馀业未尽今生龙中常受热水热风
热沙铜汁铁丸入口喉燋腹烂通身穿穴直过堕地
唯愿世尊救济我苦佛言此罪难脱汝可受三归至
贤劫中最后楼至佛世罪方得灭佛言信心檀越施
僧之食水草巳上若有私入若与白衣此罪重于阿
卷二 第 31a 页 X29-0031.png
鼻地狱广如龙王经说(云云)

【疏】十宝山者一雪二香三轲梨罗四仙圣五由乾陀
六马耳七尼民陀八斫迦罗九宿慧十须弥一一皆
王也。

【经】四乾闼婆者乐音(五孝反)梵云末奴此翻为乐谓令
人爱乐也今疏乐音(五觉反)若云飒缚罗此云可意音
亦名如意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非乞求也今
文云嗅香以其清净虚餐香为食故云嗅香恩云乐
有二类一非丝竹如鼓磬之类二是丝竹箫笋之类
鼓磬下者名乐上者名乐音丝竹下者名美上者名
美音问二类尽是有声之乐二下品者何不言音故
今疏云幢者是无声之乐故不云音自有上下下者
名乐上者名美有声之乐下名乐音上名美音。

【经】阿脩罗者五门分别一翻名二明属诸道摄三辩
住处四释名义五得报所由初翻名云无酒神者过
去持不饮酒戒报得此身名无酒又毗婆娑云阿之
言不脩罗云端正彼不端正以男丑女妍今文云亦
云不端是弥天云阿云无脩罗云质谅以其多谄曲
为立此名馀其直信恩云彼土正云阿素洛此云非
天阿之言非素洛云天彼多谄诈无有天行故名非
天第二明诸道摄者一瑜伽佛地论云为天趣摄杂
心论云鬼趣摄正法念经鬼畜二趣摄与今文同伽
陀经说鬼畜天三趣摄第三辩住处者十地经说脩
罗五类一极弱者在人间山林中住即今西方山中
卷二 第 31b 页 X29-0031.png
大有深窟多是非天之宫与今文鬼道摄者居大海
边同馀四类居海下者与今文畜生道摄者居大海
底同言海下者十地经云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
一千由旬有罗睺宫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
今经婆稚是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宫今经祛
罗骞驮是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今
经同第四释名义今依经次第婆稚者新云跋稚迦
此云围圆今云被缚者其人是脩罗前锋与帝释斗
被帝释缚有勇健力于缚得脱故今文云有力为帝
释所缚。

【疏】本住权实二智至肩胛者准下文在背曰荷在肩
曰担非权非实名为荷而权而实名为担故言权实
毗摩者或云宝饰用冠其服问脩罗何故与帝释战
答婆沙云脩罗有美女无天甘露帝释有天甘露无
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斗也第五文云昔有婆罗门下
是如文。

【疏】本观云云者记释恐误今谓是罗睺中自明本观
耳应云本證权实二智迹示障持日月也观解者空
中如日即假如月言启者玉篇云众口也。

【疏】迦楼至啖四者问化生顿尽如灭灯光无有形质
何堪食用耶答鸟未飞时暂尔之间能为食用亦有
资益也。

【疏】韦提希者新云吠提呬弗呾罗吠是胜美提呬云
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吠提呬女
卷二 第 31c 页 X29-0031.png
声中呼弗呾罗是子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从
彼乞得因以为名也。

【疏】云思惟者善能思量亦云思胜胜馀女人故不以
父标子者尔前巳害其父故不称也阿含经云世王
忏悔竟犹堕柏鞠地狱后出成辟支佛涅槃云阇王
不值耆婆来月七日当堕地狱而忏悔竟不复更堕
所以大小乘经不同者小乘经力劣故重罪微薄犹
堕轻地狱大乘经力胜重罪都灭所以不堕问说法
华时为造逆未若未造与阿含普超相违彼巳入地
狱竟又不得为王杀父竟方得为王若造逆竟是业
障摄即五浊未除不合闻一乘经即同五千及诸天
被移今既在会当知尔时无逆答法华中示为权人
害父竟身疮未发故来听经涅槃示为实人经唱灭
五逆之罪王巳忏悔得无根信也若非实罪云何须
忏悔耶又是权行欲显正教能灭重罪显经力胜至
彼疮发邪教不能灭也问此经是一实之教何不能
灭耶答涅槃正明灭恶用傍明生善知如五千至彼
得入是此经正明生善用一毫之善皆得成佛阇王
虽作五逆不断善根亦当成佛傍明灭恶如调达得
记是具足而言皆具四悉思之可见问涅槃云得无
根信普超云柔顺忍如何会通答涅槃据迹明是罪
人故得信心若言得顺忍者众生便谓实罪人则不
灭也彼经据本故顺忍也又问王造几逆一云杀父
杀母杀圣人父是须陀洹果无量寿云是那含四放
卷二 第 32a 页 X29-0032.png
狂象害佛五破和合僧二言唯具二逆父及圣人耳
言世八法不污者亦名八不净一田二宅三奴四婢
五牛六马七金八银。

【经】云礼佛足等者第二结有五功德增一阿含云一
者令身端正二得好音声三生(贵)家四为人恭敬五
必定生天有此五利故各礼。义缵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