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疏义缵-唐-智度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a 页


*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序品之馀
* 卷第三本

* 序品之馀(释别序)
* 卷第三末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四

* 譬喻品第三
* 信解品第四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卷第五

* 化城喻品之馀
* 五百弟子品第八
* 授学无学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宝塔品第十一
* 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涌出品第十五
* 寿量品第十六
* 卷第六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b 页 X29-0001.png

* 分别品第七
* 随喜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不轻品第二十
* 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品第二十三
* 妙音品第二十四
* 观音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品第二十七
* 普贤品第二十八
* 跋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终)No. 594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一
东春沙门 智度 述

释此经题五门分别谓名体宗用教相初名者是总
体宗用是别虽有体等名为妙故别即总虽是一妙
名而具体等三故总即别别别于总总总于别俱名
妙法也玄文寄教约行者辨其次第耳序品云以是
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是名助发实相义是体雨法雨
是宗断三乘疑悔是用此约寻名得体證体须宗了
极有用用即断疑此从自行辨次第也神力品寄教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c 页 X29-0001.png
者文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是名自在神力是用秘
要之藏是体甚深之事是宗此约化他门故用居第
二令他得体證体须宗故云寄教也一释名二辨体
三明宗四明用五判教。

初释名者夫名者原圣建名盖为开深以进始咸令
视听俱得见闻寻途趣远而至于极故以名名法施
设众生此从俗谛以立名也肇云名无召物之功物
无应名之用盖从真谛释也道场观云应物说三三
非真实终归其一谓之无上无上是妙引经云是乘
微妙清净第一又云寄言谈于象外而其体绝精粗
所以称妙光宅云妙者一乘因果法也待昔因果各
有三粗今教因果各有三妙巳上叙旧讫(云云)次今
正解先法次妙此从义便文云我法妙难思若从名
便先妙次法今从义便故先解法所言法者有三种
一众生法二佛法三心法言众生者经云为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
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即众生法妙之文也二佛法
妙者如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法虽多不出
权实又云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
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及佛诸馀法亦无能问者即
佛权智妙此二法唯佛究尽是佛法妙也三心法妙
者如安乐行云在于空闲处修摄其心又观一切法
空如实相等是心法妙也虽有此三只是一法故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略释法竟)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2a 页 X29-0002.png

次释妙字者又二初约待绝二妙次约迹本二门各
十妙初二妙者一相待妙二绝待妙言相待者待昔
半字为粗明今满字为妙他有五对一自行名半双
利名满二生空理名半法空理名满三生空智名半
法空智名满四烦恼障名半所知障名满五分段名
半变易生死名满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
文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
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即是待鹿苑粗为法
华妙也二绝待是无分别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
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
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能所俱绝文
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妙悟之时洞知法界无
法可论今言绝者约有门明绝也此绝亦绝约空门
明绝也是名绝待妙用此二妙妙上三法各具二妙
广如玄文(云云)问何意以绝释答只唤妙为绝绝是
妙之异名如人称绝能耳又妙是能绝粗是所绝此
妙有绝粗之功故举绝以名妙也(释绝待一妙讫)

次释迹本二门各十妙初迹十妙者一境二智三行
四位五三法六感应七神通八说法九眷属十利益
言境妙者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
是权境实相是实境也言智妙者文云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又云以此妙慧求无上道言行妙者文
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巳道场得成
果也言位妙者文云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开示悟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2b 页 X29-0002.png
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即是因位直至道场即果位
也言三法妙者文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
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是资成轨慧是观照轨即
三法妙也言感应妙者文云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
事又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即感应妙也言神通
妙者文云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
事言说法妙者文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
辞柔软悦可众心言眷属妙者文云但教化菩萨无
声闻弟子言利益妙者文云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
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脩罗乃至闻妙法华经
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又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
度而灭度之即利益也广如玄文(巳上述门讫)

次本门十者一因二果三国土四感应五神通六说
法七眷属八本涅槃九本寿命十本利益彼释有十
门今但取引證一门以示其相言因者文云我本行
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即本时行因妙言果
妙者文云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
万亿那由他劫即本果妙也言国土者文云我于娑
婆世界得三菩提教化示导是诸菩萨又云自从是
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此之国土非复迹
中娑婆即本国土也言感应者文云诸善男子若有
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
应度此即本时照机之智是感应妙言神通妙者文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2c 页 X29-0002.png
云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又中间文云或示
巳身或示他身等即本神通也言说法者文云阿逸
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
我所化令发大道心即本说法妙也言眷属妙者文
云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
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此等是我弟子我从
久远来教化是等众即本眷属妙也言涅槃者文云
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又云
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中间既唱涅槃例
本亦有涅槃即本涅槃妙也言寿命妙者文云自说
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年即寿命大小即长短常无常
也中间既尔本寿亦然即本寿命妙也言利益者文
云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即中
间利益例本亦然(释本门于是讫)

次释莲华者为四一定法譬二引旧释三出经论四
正解言定法譬者一云权实难显借喻莲华譬于妙
法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标题又解莲华非譬当体得
名类如劫初万物无名圣人观理准则作名如蛛罗
引丝仿之结网蓬飞独运依而造车浮查汎流依而
立舟鸟迹成文依而写字皆法理制事耳今莲华之
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
门为莲华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非譬喻也此二
解皆有理今融二意若定是法莲华法则难解故借
外莲华为喻若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莲华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3a 页 X29-0003.png
之解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莲华喻难解之
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约上是法名约中下
是譬名三根合论双标法譬如此解者与谁为诤。

二引旧解睿师序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
处中盛时名芬陀利远师云芬陀利伽是莲华开发
然体逐时迁名随色变故有三名如大经亦云人中
莲华芬陀利华二名并题者应有通别之异今取莲
华是通芬陀利是别称也道朗云翻为白色或翻为
赤色或翻为最香如此皆开盛之义光宅云馀华华
果不俱譬馀经偏明因果此莲华华果必俱譬此经
双辨因果(巳上引旧讫)

三引经论初引法华论十七名中第十六名妙法莲
华论自解此名有二义一出水义以不可尽出离二
乘泥浊水故复有义如彼莲华出于泥水喻诸声闻
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如来无
上智慧清净境界證如来密藏故二华开者众生于
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开示诸佛如来净
妙法身令生信心故今解论意若言众生见净妙法
身者此以妙因开发为莲华也若言入如来大众中
坐莲华上者此以妙报国土为莲华也何者卢舍那
佛处莲华藏海共大菩萨即妙国土为莲华彼论望
今十妙乃是行位两妙耳次引大集云怜悯为茎智
慧叶三昧为须解脱敷菩萨蜂王食甘露我今敬礼
佛莲华若依大集行位因果为莲华菩萨处上即是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3b 页 X29-0003.png
因华礼佛莲华即是果华故知因果依正悉是莲华
之法何须譬显为钝人者不解法性莲华故举世华
为喻亦应无妨(巳上引经论讫)

四正解云此莲华华果俱多可喻因含万行果圆万
德故以为喻又解云莲华粗喻九界十如因果此华
妙喻佛界十如因果此从相待得名又解此华喻佛
界本迹两门各有三喻言迹三者一华生必有莲而
莲不可见喻约实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文云我
意难可测无能发问者二华开莲现而须华养莲喻
权中有实而不能知今开权显实意在于权三华落
莲成喻废三显一唯一佛乘直至道场菩萨有行行
见不了了如华开诸佛以不行故见则了了如华落
莲成(迹门)又三譬本门者一华必有莲喻迹必有本迹
含本意在于本虽在于本佛智难知弥勒不识二华
开莲现喻开迹显本意在于迹能令菩萨识佛方便
既识迹巳还成于本增道损生三华落莲成喻发迹
显本既识本巳不复迷迹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
(此本门讫)

次释经字者是通名也具存梵音应云萨达磨分陀
利修多罗萨翻云妙或云正法护云正罗什云妙正
语通漫妙异诸经故翻为妙也达磨翻法分陀利莲
华新云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白莲华为分
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云嗢钵罗华
𤘽其陀华钵特摩华奔荼利迦华如次配青黄赤白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3c 页 X29-0003.png
四色若尔白为众色本喻一乘为三乘本青黄赤三
应喻三乘三乘即应体内方便是故不可莲者芙蕖
之实华者花也(音呼瓜反)华美也修多罗或云修单那兰
多或云修妒路新云素怛览彼方楚夏此土翻译不
同或云无翻或云有翻言无翻者彼语多含此语单
浅不可以单翻复应留本音而言经者开善云非正
翻也此间圣说为经贤说为子史佛经圣说称修多
罗菩萨称论既不可翻宜以此代彼故称经也既不
可翻而含五义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发亦云显示
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只作五义不可翻今家又一
中作三义一教二行三义本(云云)言教本者金口所
说一言为本流出无量言教闻即得道言行本者示
人无诤法导达通塞如教修行入清凉池故名行本
言义本者寻一句诠于一义寻无量句诠无量义寻
诠会入故名义本(释法本三义讫)二微发者佛说言辞巧妙
次第诠量初中后善圆满具足如大海水渐渐转深
教行义(例上)三含涌泉者从喻为名佛四悉说法文义
无尽法流不绝教行义皆如涌泉(云云)四含绳墨者
佛以四悉正教行义之绳裁邪见教行义之木(云云)
五含结鬘者结教行义如结华鬘令不零落世界悉
檀结教不零落为人对治结行不零落第一义结义
不零落(五义竟)又云经训常解曰天魔外道不能改坏
名为教常真正无杂名行常凝然不动名理常又训
法也法可轨为义即教行理皆可轨故不可翻二有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4a 页 X29-0004.png
翻者亦为五一翻为经经由为义由圣人心口故今
亦教等为由(云云)二翻为契契缘契义(云云)三翻法
本者即教行理等本(云云)四翻綖贯綖贯持教行理
令不零落五翻善语教者教善行善理善(出有翻五义讫)
来初释法字次妙字三莲华字四经字总释名竟。

第二显体者前释名总说文义浩漫今须点理正显
经体直辨真性非无二轨欲令易解是故直说体者
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非但会之至难亦乃说
之不易玄有七门今引初门为显经体又四意一出
旧二论体意三正明体四引證言出旧者北地师用
一乘为体此语奢漫(云云)又真谛为体此通小大又
一因果为体今亦不用因果二法未免事广叙(云
云)二明体意者释论云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
三法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是魔说也大乘经但
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若无实相是魔说
也今取实相为体也三正明体者三轨中真性十界
中佛界四谛中无作四谛三谛中第一义谛二谛中
真谛广简如玄义(云云)四引證者序品云今佛放光
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巳为汝等说又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要当说真实又
云为说实相印等(巳上显体讫)

第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衿显体之要奚如梁柱持屋
结网纲维提纲则目动梁安则桷存以喻显法准此
可知故知宗是要义广如玄文(云云)有云宗即是体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4b 页 X29-0004.png
今难云何者宗是因果因果为二体非因果体即不
二体二非体不二非宗今正明宗者迹门开佛知见
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权因权果为明弟子实
因因正果傍本门师弟亦有因果正明师果果正因
傍故总因果为正宗也(云云)

第四明用者用是如来之妙能为此经之胜用如来
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迹门
断权疑生实信为用本门断近疑生远信为用故四
章中名是总体宗用三是别开总出别境妙是体前
四妙是宗后五妙是用宗中前三唯因位通因果三
法唯果故前五妙佛乘因果为宗后五前三能化后
二所化能所俱名为用合别入总即体宗用摄入名
中俱得称妙也广如玄文(云云)

第五教相者若弘馀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
华不明教相者文义有阙但圣意幽隐教法弥难前
代法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袖衿虽阡陌纵横莫知
孰是然义不双立理无两有若深存所以复与修多
罗合者录而用之无文无义不可信用今依南岳大
师心有所證又勘同经论故天台述而从用也文为
五馀四章不引如玄(云云)今初大意者又四初大意
次藏部所摄三翻译时代四教所被机初大意者佛
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若说馀经各赴缘所益未明
教意如说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照直明次第
不次第修行地上之功德不辨如来说顿之意次说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4c 页 X29-0004.png
四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
长明破外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次说方等折
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呵
责之意次说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菩萨独进
广历阴入染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若涅槃在后
略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原始要终之意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谈佛意意趣
何之今经不尔絓是法门网目大小观法种种规矩
皆所不论为前经巳说故今经但说如来布教之元
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若宿殖
纯者初即顿与直明菩萨位行功德言不涉小文云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等(云云)
其不堪者隐其神德以贫所乐法方便附近语令勤
作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如此之人应以此
法渐入佛慧次既得道巳宜须弹斥即如方等以大
破小文云苦切责之巳示以所系珠次宜兼通半满
淘汰如大品遣荡相著会其宗途文云将导众人欲
过崄道次过此难巳定之以父子付之以家业拂之
以权迹(解云权是迹门三乘迹是本门之近迹)显之以实本(解云实是迹门一乘
本是本门之远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细网
(大意讫)

第二藏部所摄者大乘三藏中从开权显实修多罗
藏亦从开显十二分教中广分摄亦通十二(如玄文说法妙
中说)第三翻译时代如下调达品引前后六译今是什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5a 页 X29-0005.png
公所译(云云)第四教所被机者会权归实唯一圆教
逗佛乘机文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巳上五章略示委相
广如玄文释经题讫)。

初文句者俱舍颂曰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论曰
等取句身文身应知此中名谓作想如说色声香味
等想疏释云名谓作想者由于色等立色等名合于
色等起色等想名是想因名为作想此是因取果名
说名为想诠法相状义与想同故名为想梵云那(去声)
摩此云名是归义赴义随趣义谓音声归赴于法趣
其自相内有异求表呼专一即归之义由斯呼召能
引自体梵云僧若(阿你反)此云想是能取像专执之义
或是共契约之义释云诠法相状义与想同者名随
义变诠此诠彼种种不同想随境变缘此缘彼相状
差别想取色像巳而专带色想名诠于色巳亦永召
色体(云云)梵云钵陀此云迹如一象身有四足迹如
一颂总四句成今就义翻名之为句梵云缚迦(去阿反)
此云章是诠辨终竟义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直言诸
行是名非句义未究竟故文云无常方成究竟故云
诠义究竟名之为章若尔何故外典章句义别答诠
义究竟名之为章诠义之中有广有狭极狭名句广
名为章即于章中分其二义一句义二章义句义同
章故名为章梵云便善那此云文是能彰显义西方
俗呼酱酢盐扇等物为便善那以酱酢盐等能显于
味扇能显风故名便善那旧译为味误也以文显故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5b 页 X29-0005.png
与名句为依(云云)

【记】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释云
所言名者诸法之名也一切皆有其名如色声等言
自性者即唯诠得共相之自性也如青黄方圆等并
称为色即共相也呼召色时表非声等即自性也此
是共相之自性若体性之自性者五尘为眼等五识
现量所得名体性之自性色等体上之名但呼召时
不得体体为身识所得是故名不能诠自性也名召
得体唤火之时火应烧口故简体性之自性也言句
诠差别者如梵音斫刍两字但言斫唯言刍未有所
目若全言斫刍诠于眼体是名分位虽名分位未有
句分位更加阿萨利缚此言有漏即眼有漏是句差
别又若言色无常简非常色故云句诠差别也言文
即是字者文谓文言体即是字依于字义立名句也
如俗千文即千字耳如五言诗言即是文故文字言
虽三其义一也为二所依者谓此文字为名句所依
名句即能依也此二离声无有别体五蕴所摄声是
色蕴摄名句文是行蕴收色是实有名等是假今言
文句者以句而分经文故云文句从狭得名不言章
也若准方便品法师品安乐行品寿量观音等皆有
义门并合名章疏等今准馀品多分科节故云句又
言章者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即六国时名彼都
也西方呼此为文物国馀如记(云云)

次释六难者准下叹法希有四难初二全引次二开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5c 页 X29-0005.png
传译等四难记中广释今更三门分别一人法释初
双佛是人说是法次双传译是法开悟是人三双闻
师讲是人一遍记是法二通局释初双佛通通一代
故法局局醍醐故次双译通通诸部故开悟局约四
依故若所开悟大小法门洞朗何局之有第三双闻
讲通通大众故记局唯章安故三优劣释于三双中
三只属人佛望大师及章安也佛是妙觉大师初依
章安未入位以后后劣于前前馀三只中各一只是
法初醍醐味故云佛说次传译及一遍记等并皆佛
乘即无优劣纵传译通诸部皆佛说也记云广狭恐
未稳(思之)有云开闻法为自悟传译二难开能听出闻
讲一遍记此各开未可岂闻而不听耶(云云)

言佛出难者约机未熟使佛出难佛自在故岂有难
易说是难亦尔言传译此难者有二一传难历涉山
海传来此土故云传此难也二译难者王臣敬信国
无诸难善二方音始得译梵为汉言也此又二义一
是此土二是此经前后六译故云此难也言开悟难
者约观行相似初依人开悟佛乘简分真位也言闻
讲难者闻开悟讲前后补接才闻一遍故云难也言
一遍记难者虽有不听泰先巳解梁摄论具明八识
今于唯识不听而讲此不为难今章安一遍制立章
疏善达五时明显八教故云难也言修补难者问为
是义难为是文难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言义难今
了义经依文判义复有何难若是文难文唯开合何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6a 页 X29-0006.png
名为难答既言二十七听六十九添削四十馀年缘
差不遂名修补难于传译前加结集难者结集人和
王臣敬信无诸魔外亦是难故记云八难也。

【疏】添削者添破古人释义及引经论不当欲斥非以
显是故名为添削者谓初听未成文体今削文约而
义丰故云削也。

【疏】共期佛慧者自他名共所求名期觉了名佛简择
名慧以实简权以果简因故名佛慧亦名根本智亦
名如理智亦名一切种智唯识名根本摄大乘名如
理智大论名一切种智皆是佛慧之异名今经名实
智即开昔三教智慧为今经佛慧也。

又义云阶位者二序各五义名阶位各具四悉也问
通序记中通对四释别序何故具通别二对耶答通
序五事有通无别各具四释不表四一故通无别别
序表四一又通别二释故不同也次义者谓次由述
也。

【记】释云次通二别者次序唯在通序由述唯在
别序。

【疏】五事冠于经首次序者冠即是首首即初应云初
序今云次者次正说后方有此序名经后序从遗属
故名首序从经后故名次序若云众序之首是通途
之次耳有云通由述者由阿难问佛述而安之名通
由述此则不然不由阿难问故得说此经故不得为
此经之由但述阿泥楼驮遣问不是今经之述故不
得云述言二别者由述是别序不通于次若言次正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6b 页 X29-0006.png
说为次者与光宅逆顺何殊但是通途为次耳故通
别二序不合相滥(思之)疏疑念序记云雨兼通于由述
望前现瑞生疑现瑞为疑念之由疑念为问由问为
答由此即通途之由与光宅逆顺相由何别故今疑
念发问答问三序唯局于述故疏云问答释疑述序
也又学舍养宫者古谓学舍是养胜人之宫切韵云
养老宫言序序者礼记云夏氏时养国老于东庠养
庶老于西序尧时谓左序右序并非今意。

次品者疏云跋渠此翻为品二十八品通释一部名
也有云三门分别一得名二废立三次第生起初得
名云二十八品总有四例一义为名有十五品二义
为名有十品三义为名有一品不定为名有二品初
一义名中又四例一从法为名有四品方便品信解
劝持陀罗尼品二从喻为名有三品譬喻药草喻化
城喻品三从人为名有四品法师调达常不轻妙音
品四从事为名有四品序品授记涌出嘱累品次二
义为名有十品于中三例一从人法为名有八品授
学无学人记如来寿量法师功德如来神力药王菩
萨本事观音普门妙庄严王本事普贤菩萨劝发品
解曰学无学是人记法如来是人寿量法法师人功
德法如来人神力法药王人本事法观音人普门法
庄严王人本事法普贤人劝发法二能所为名有一
品分别功德品分别是能功德是所三唯因为名一
品随喜功德是因也(他云通果)第三三义为名一品五百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6c 页 X29-0006.png
弟子授记品五百是数弟子是人受记是事第四不
定为名二品一安乐行二见宝塔安乐是果行即通
因果见是能见塔是所见亦通二义即在二义名中
若安乐即行见即是现在一义名中故名不定二云
废立者调达嘱累观音偈如下对文中辨(云云)第三
品次第者今疏随文销释巳有次第之意今向文前
更重生起凡欲说法必先惊觉群情令其渴仰故先
序品序品既讫次辩正宗正宗始指方便是真实故
说方便品上根易悟领解述成授记不别开品故寄
譬喻品之内明之中根之类虽闻法说由未能解不
因晓训无以解生故说譬喻品中根譬领佛譬故有
信解品佛以譬述解故有药草喻品堪与当果故有
授记品下根之徒殊无忆想必假叮咛之说要资郑
重之训说过去结缘之始觉照其心述彼化城非实
令归宝所之大故说化城品高名之辈因说即解故
领解述成文少寄授记中先陈高名当果之相故五
百授记品下位亦归次授学无学人记品三根并悟
讫说利巳周将使远代同规叹人美法令弘大义故
有法师品依法修学若法若人可师可轨故破小执
而成大道令权旨巳入真宗信学既稀归宗亦鲜多
宝现塔分身佛集劝长物信證说不虚故有见宝塔
品虽他佛说證信此经未若自尊劝人归仰故现身
作国王为重此经于彼怨家作床求法亦显经威广
大度龙宫众极多法力速成化龙女以成道故有提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7a 页 X29-0007.png
婆达多品既现自他俱为保重闻经菩萨皆受教而
愿持故有持品末代行法多越轨模今示仪方令易
宣畅故有安乐行品八恒菩萨闻妙道以愿持佛时
不许明巳有弘者遂有六万恒沙菩萨久离毁伤先
愿弘宣劝发时会故有从地涌出品巳下诸品如疏
次第(释品题讫总释品题竟)

第二依文又三初明分节经文二帖释下明销释用
义三序下依文解初文二初佛赴下明分节失次卢
山下明处中分章初又二初佛赴下明不分次又佛
下第二明分初又四初佛散华贯华下是佛不分次
集者下是结集不分三论者下是菩萨不分四古讲
者下是古师不分初二如文三言论不分者论有三
种一破执论中百是(今云通论不分章)二释义论如智论释
大品经(今云别论不分章)三集义论如唯识对法等是广集
名数释诸经故(亦名通论)此等三论不分节故云申之四
古讲者约人师不分如四子注净名刘虬注法华皆
亦不分章故云不识起尽(巳上不分矣)次又佛下第二明
分节又四初佛随义立品是佛分次增一下结集三
藏各有分节是结集人分三天亲下明论者分节无
著天亲释金刚经天亲论释涅槃经皆有分节四昔
河西下是此土人分章有大过之失故总结云若过
若不及也言增一至一分者此小乘三藏于中有三
初释名次佛说次第三结集次第初言契经者有翻
家五名中二名也(如前云云)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7b 页 X29-0007.png

【疏】阿含者秦言法归法归盖是万善之渊博弘富温
而珍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割判真伪异济之源历
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
无不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目法归为名。

言律
一分者别有四名一名毗尼二名木叉三曰尸罗四
名律言毗尼者梵音此云灭外国说灭凡有三种一
涅槃二尼留陀谓四谛中灭谛三曰毗尼问此三何
别答若通论之体一名异其由眼目耳若别分之非
无差别别相如何涅槃尼留当体立称此二又二所
灭不同如涅槃云诸结火灭名为灭度此是尼留陀
灭离诸觉观称曰涅槃二通局有异涅槃之灭偏据
满处尼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灭皆收随别灭
说为涅槃通相之灭名尼留陀约对品异名为事别
灭静妙离四义通宣名为通灭若论毗尼体非是灭
有为行德能有所灭故称为灭有能證得寂灭之果
故称为灭问何故戒行名曰毗尼有此两义一者戒
行能灭业非故称为灭二能得究竟灭果故说为灭
问何故律教得名毗尼答有二义一能诠毗尼二能
生行德今从所生故称毗尼二言木叉者此名解脱
解脱有二一无为二有为无为解脱直名木叉有为
解脱名毗木叉故相续解脱经说涅槃解脱名为木
叉五分法身解脱名毗木叉问何故戒行为解脱答
有二义一者戒行能无业羁故名为波罗提木叉也
二者能得解脱果故称为解脱问何故律教名为解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7c 页 X29-0007.png
脱答有二义一能诠于解脱行法故名解脱二能生
于解脱行德故名解脱三名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
戒三业炎火焚行人事等如禁戒能防息故号清凉
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问何故律
教名之为戒答有两义一诠戒故二能生戒故四言
律若有二义一就教论二就行辨若就教论诠量名
律者就行辨调伏名律毗尼之教诠此律行故称为律。

【疏】五部律者昙无德部四分律萨婆多部十诵律弥
沙塞部五分律迦叶遗部解脱律(此有戒本)婆粗富罗部
律本未来至此依大集分别八十诵者即根本僧祗
律部言八十诵者优婆离一夏八十度升堂诵出。

言毗昙一分者别有四一名优婆提舍二名毗昙三
名摩德勒伽亦名摩多罗迦此正一名传之音异四
曰摩夷优波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也言阿毗昙者
此方正翻无比法阿之言无毗言比也昙摩中毗昙
最为分别中胜故曰无比言就行者毗昙诠慧慧行
最胜故曰无比毗昙之教诠此胜慧故名无比又能
生无比之智故曰无比言摩德勒伽此方正翻名行
境界辨障行义起行所依名行境界言摩夷者此名
行母辨诠行法能生行故为行母与前境界其义相
似西域记云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
后第四百年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堂说法而诸异
义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
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各据见闻因此感伤谓尊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8a 页 X29-0008.png
者曰去圣虽远由为有幸敢忘肤鄙绍隆法教随其
部执具释三藏乃至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凑
万里争驰七日之中四事供养恐其諠杂白诸僧曰
證圣果者住具结者还无学住未者还乃至内穷三
藏外达五明者住未者还等得四百九十九人王与
罗汉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论是时尊者
世友户外纳衣诸罗汉曰结业未除诤议乖谬尔宜
远迹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扬化方集大义欲制
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乃至世友曰我顾无学其
犹涕唾以至于此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
而诣曰方證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
何于此欲證小果时诸罗汉见此事巳谢咎推德请
为上座是五百贤圣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旧云优波
提舍讹也)释素怛揽藏(旧云修多罗讹也)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
娑沙论释毗奈耶藏(旧云那耶)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
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藏(旧云阿毗昙藏也)凡三十万颂六百
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若准此意但是释佛
三藏故知论藏佛说问三藏名通大小乘何故以小
为三藏耶答有二意一通大小各三二别小有三藏
大无三藏何以得知大智度论龙树释云迦叶阿难
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
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又法华云不得亲近三藏学者
名习少乘为三藏学准验斯文定知小乘备明三藏
(云云)次佛说教次第门一起说次第佛初成道第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8b 页 X29-0008.png
六七日仙人鹿苑为陈如等转四谛法是故先明修
多罗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若依今经第三
七日以为正说如下文(云云)依僧祇律五年巳后广
制戒律依四分十二年后须提那广制戒律故次第
二明毗尼藏如来复毗舍离国因于跋耆诸比丘等
本末因缘为比丘说第五怖畏法所谓杀生乃至饮
酒故次第三明毗昙(上次第讫)第三明结集次第经论不
同智论中明佛灭后迦叶先命阿难诵修多罗次忧
波离诵出毗尼后令阿难诵出毗昙阿育王传次第
复异先令阿难诵修多罗第二迦叶自诵毗昙忧波
离诵比尼五分律中先忧波离诵出毗尼次令阿难
诵出修多罗后令阿难诵毗昙此随传不同耳故知
论藏是佛说也。

【疏】增一长中杂者言增一者从一增一乃至百法名
增一二长者事义广多名长也三中者其义不广不
略名中四杂者杂明义类故云杂言人天因果五戒
十善为因感无记异熟果言破邪见者破九十五种
外道之邪见言深义者断三界惑尽證三无为名深
义言禅定者四禅八定也问何故不八禅耶答色界
具枝林功德即名禅各有一心支即名为定四空虚
无枝林功德即名定不名禅也。

【疏】天亲至功德者七种成就解曰具足圆满义次明
序中具足七义七义圆满馀经无故一序分成就者
论云此法门示现二种胜义成就一者一切法门中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8c 页 X29-0008.png
最胜故二者持一切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王舍城胜
馀一切城舍故耆阇崛山胜馀山故二众成就与大
比丘众下是论云有四种义一数二行三种功德四
威仪如法住胜馀经故(云云)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
就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下是先说无量义经具十七
名胜馀经故四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佛说此
经巳结跏趺坐下是依止定器众生三种法馀经无
故解曰定三昧器是器世间众生是众生世间五依
止说因成就尔时眉间光下是见能照之境所照等
事生希有之心馀经无故六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

尔时弥勒作是念下是虽问一人多人欲闻生希有
心馀经无故七者文殊师利答成就文殊师利以宿
命智现见过去因果相成就以十种事如现前是故
能答馀经无故解曰十种事者论别释十因成就(云
云)七中分二初二通序后五别序。

【疏】若过若不及者结前人师不分名不及末代尤烦
即名若过。

【疏】庐山下次明处中分文又二初诸师次天台初龙
师有三节初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次方便品至校量
偈为正宗后尽经名流通次从序至法师品言方便
等者明乘方便乘真实次从见塔品竟经为身方便
身真实三从方便至安乐行者为因门从涌出讫经
是果门今破云乘岂无身身岂无乘因岂无果果岂
无因耶又导法师云二十八品分为二文初一品明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9a 页 X29-0009.png
如来起化由序馀二十七品辩其正化序品陈其始
由正化明其利益讫至经末皆有益故(此师阙流通将流通益为
正不可)稠禅师分三段有二意一者别约会三归一为
三初品名序分从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校量偈巳
来为正宗次从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下为流
通分二者通就当时闻说悟解为三分第一序品为
序分第二尔时世尊至普贤品云三千大千等具普
贤道为经正宗正明当时说法晓悟时机第三从佛
说是经时讫经为流通分也(此师由〔京〕南岳云云)关中云此经所
明凡有三段一始于序品迄安乐行明三因为一因
次从涌出迄嘱累辨三果为一果从药王下讫经明
约三人为一人(因果偏云破如前)吉藏亦分三段初品名序
从方便讫分别功德半品校量偈来凡有十六品半
名正说从偈后尽经名流通就三段各开两章初序
二者一證信二发起正说二者从方便至法师明乘
方便乘真实次从见宝塔至校量偈末明身方便身
真实所以开此二者乘是所乘之法身是能乘人具
此二门乘义乃足流通二者始从校量偈至神力品
偈为赞叹流通次从嘱累竟劝发明付嘱累流通此
与光宅二十四段离合为异光宅二序各五二正各
四者嘉祥云前后两段各开四别初文四者一从方
便品尽偈是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二从尔时大众
竟身子三请第二段动执生疑由疑致请三从尔时
世尊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七品半经是广开三显一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9b 页 X29-0009.png
断疑生信段四法师一品是流通段次后经文四段
者一从宝塔至安乐行品明法身果是序段二从涌
出讫寿量明寿量果广开近显远段三从分别品初
至八世界发心是授记段四从佛说是诸菩萨得大
法利时七瑞是领解段光宅二正各四与此相应但
将迹门四品流通为本门序故不可也庐山印作四
段分文一序品为序二从方便讫安乐行明开权显
实辩三一不二三从涌出讫功德校量偈来明开近
显远辩长短不二四从偈后竟经为流通今疏云有
人作四段是也问云何作三段说耶答有六义一圣
人说法必有诠序深理化凡须惊耳目率尔而说不
起敬心故在经初宜须置序既静心信仰宜闻正宗
授法次明正说群生无边慈悲不止欲传末代故有
流通二者大智论云诸佛有三时利益一为菩萨时
过去利益二成佛时现在益物三灭度后未来益物
今序正现在益物流通未来益物三者序说发其信
心正说生其智慧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此二则能自行次令流通即是化他四者先闻如来
正说入流凡有二种一者燃灯二者传灯燃灯即是
序正传灯即流通五者三世诸佛凡有二种一受前
佛付嘱二者付嘱后佛序正即受前佛付嘱流通即
付后佛即是绍隆三宝能使不绝六者经唯三分一
者前方便是序说二者经体所谓正说三者经用明
流通说问序中入定放光雨华动地是说之由渐何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9c 页 X29-0009.png
名为经答论云泥洹真法宝入有多门经陈受悟不
同佛事非一或音声或默然或光明或香饭皆能入
道即六尘俱得为经也。

【疏】天台等者次今师分文章安对古人称天台也此
地上应三台星彼山对之天者颠也颠者顶也台是
星名。

【疏】华严处处集众者释签云旧经七处八会新译更
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会第二摩竭熙
连河曲普光明殿会第三忉利天会第四夜摩天会
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天第七重会普光明殿第八
三会普光明殿第九逝多林会除四天王化乐天即
四天并地居三处名七处并三会普光明殿名九会
名处处集众也。

次帖释文中【记】云况因缘语通者约十法界辨因缘
故云始地狱终佛界中间八界即具十界各有感应
因缘此十界中机发有渐顿不定三种若从地狱一
有历四教机名渐因缘若即悟圆名顿机若浅深前
后得悟不同是不定机馀九界例然又若历六道四
圣入圆者是渐因缘若住一一界而入圆者是顿因
缘若随历一一界或二三界即入圆者是不定因缘。

【记】云大事四悉者四释互通也大事因缘大事开显
大事本迹大事观心即因缘摄四也开显是教即开
显大事本迹观心是教中摄四也本迹四者例云本
迹大事本迹开显本迹四也观心者开显。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0a 页 X29-0010.png

本迹等皆互相摄(思之)

【疏】慈善根力者修无缘慈不佳法相及众生相乃至
十二因缘七觉八正十力无畏诸佛神通无不皆以
慈为根本乃至手出师子调伏醉象举石空中力士
惊怖现作庄严降诸外道令狂女又见是巳子等并
无缘慈力也。

【疏】帖释中记云设应虽众不过于慈今云慈悲虽遍
不过于应即对众虽多不过于感其名则顺(云云)

【疏】如华严偈者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
半钱分多闻亦如是譬如盲瞽人本习故能𦘕悦彼
不自见多闻亦如是譬如聋騃人善奏诸音乐悦彼
不自闻多闻亦如是。

【疏】四示相中云且约三段等者记云种等三名三段
今观文意有二种三段一约三世二约序正流通而
为种熟脱此等三种依序等三序等三依三世三于
三世中闻序等三成种等三即因缘义也故疏云其
间节节作三世九世此举三世次云如是等此举序
等三也(思之)

【疏】令种佛道等者问既言因缘即具四悉若有第一
义悉即名为脱何名为种耶答准下释结缘众中竖
明住前三悉为结缘初住巳上入第一义悉为当机
即结缘[舄-臼+(血/?)]下种当机为得脱今以横明结缘亦具。

四悉故闻第一义亦名为种下皆例然。

【疏】示教相记云教家之相名为教相者问教是名。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0b 页 X29-0010.png

句文如何名相答教即是相谓声上屈曲名句文即
名为教教诠于理是理家之相智能说我智是理家
之相教宁非理家之相耶应云教即是相持业释也
教家之相依主释其义稍疏又记云五味分别之醍
醐相此二释烦重失(云云)

【疏】九世者引华严第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谓
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过去
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去现在说未来
现在说平等现在说三世平等彼经为成十句故又
璎珞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言汝问何
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故疏三九世是也。

【疏】杨叶等者大经第八云善男子云何名婴儿行善
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
起者譬常德如来终不起诸法相谓不起中边诸法
之相不能住者喻净德如来不著一切诸法谓生死
涅槃也不能来者喻我德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从
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能去者如来巳到大般涅槃不
能语者喻乐德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
所说记判是圆教也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
虽名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
一切众生种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
亦令一切因而得解记不判所嘱今谓通于四教既
云一切众生方类与净名一音随类同又婴儿者能
说大字如来亦尔證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0c 页 X29-0010.png
者无为是名婴儿又和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
如来说常众生闻巳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
记判藏教有为半字无常之教是六度菩萨即和字
也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亲疏菩萨亦尔为众生
故不见苦乐是泯忧喜无昼夜想是齐明闇于诸众
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者是等爱憎记判通教
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亦尔不造生死
作业是名不作大事大事即五逆也小事者即二乘
心菩萨终不退菩萨而作二乘是齐巨细记判别教
又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杨树黄叶而
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金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
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资于妙
宫殿受五欲乐乃至众生闻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
不为恶记判人天也彼疏释云杨树喻妄常黄叶喻
妄净木牛木马喻妄乐木男木女喻妄我(云云)

第三依文释言序有通别者又二初辨通别次如是
下释初又四初标次从如是下列三通序下释四通
序为下辨离合初二如文三释中又二初释名次辨
通局初言通者亦名證信序阿难禀承佛化欲以所
闻传之末代我从佛闻證成可信与传经作末代之
由非此经正说之由也名證信序言别序者亦名发
起序佛将说经前且显诸灵瑞发起所说与正说为
由名发起序问何故二耶答由经二故问经止是一
何曾有二答经虽一约时就人故得分二如来所说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1a 页 X29-0011.png
盖在当时阿难所传传在末代对佛所说名发起对。

阿难所传名證信也又如来名经前阿难名经后又
證信名遗教佛临灭度遗言教置故言遗教也二通
局者通别二序俱名證信齐号发起何者立序之意
皆为生信故俱名證信同为发起正从经初号发起
若望经后不名发起(云云)言局者阿难小圣惧人轻
谤立序之意专为生信如来大圣人皆尊重立序之
意多为发起四离合中为三一定句多少二明置序
原由三立序所以一多少者关中五句合佛住处为
一句释立如是传经者辞也所以经传遐代休音不
绝者有由而然也世有符印无开而不通经有五句
印其首者亦令斯道无难而不通矣或六者天亲灯
论云前三明弟子后三證师说一切修多罗法门皆
如是故知有六前三弟子者如是谓弟子之信次句
弟子称我闻三明闻法有时次从佛住巳下既标于
佛故知后三句證师说也或七未见所出(云云)第二
置序原由者龙树菩萨集法藏云传者阿难见佛欲
入涅槃心没忧海阿泥楼驮谓阿难曰如来今日即
有明日即无所有未了何不请问乃忧愁也即有四
问一依何而住二依何修道三恶性依何摈治四一
切经初皆安何等佛答依戒而住念处修道用梵檀
治皆安如是对之可见问何故但四不多不少答摄
义其足但立四句初是明其正行(是戒)次明正解(念处)
明治障之义修行之缘(恶性车匿用梵檀持)四明上三义必依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1b 页 X29-0011.png
圣教(一切经初皆具如是)第三立序所以即是文中四悉释序
所以也智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究竟之
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由信故所
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从故说听二途师资建立又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世界)生长无量之善法(为人)
除一切诸起恶(对治)开发显示无上道(第一义)

【疏】此皆因缘和合次第相生因缘是世界和合是为
人次第是对治相生是第一义(云云)

【疏】如是者光宅云此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
是一部经义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弄胤耳有云呼
(如记破之)智论云如是者信顺之辞其信者是事如是
不信者是事不如是(如疏引)经云如是者感应之端也
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知
来以顺机为应故云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
如为是瑶师云如是者将传所闻之言于未闻良由
善当其理不失机宜为如是梁武云如是者如斯之
言是佛所说故云如是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
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二就法诸
法实相今古不异名如如如而说称是三就僧阿难
与佛不异为如无非曰是(于三宝佛法与今二悉同僧与今藏教释同)

【疏】大论时方者时谓一时方即住处人谓佛及阿难
同闻众等三事称于五事所传可信也。

【疏】对破外道者今欲简异故标五事在初即具三宝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1c 页 X29-0011.png
如是我闻是法宝佛是佛宝同闻众是僧宝三宝最
吉祥故我经初说阿沤(捡云云)

【记】云兼但至权实远近者权实约四教三权圆实远
近约本迹释法华经前体用明本迹无久远本迹(有辞
别云云)。

【疏】一匙者记云因缘一释为一匙今谓古师所解云
一部经义亲从佛闻名如是者如何分八教之别故
云众户他不云因缘释也(云云)

【疏】佛明即色是空等者肇论解云若如来者观色空
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
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
也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
若非色于非色若非色者大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若以色于色者则非色不异色非色不异色色即非
色故知变即无明无明即变今解色有二种一质碍
二非质碍虚空是无碍色馀是碍色皆即是空空是
无漏故云即色是空。

【疏】闻持和合者闻是所闻法体持是能持之人故名
和合记解闻持二字唯属能和合二字即通能所恐
成曲巧谓和合二义一阿难与时众和合二阿难能
持至末世与机和合也。

【记】云有人不许灭度后色经至改闻者闻说法声通
佛世及灭后若眼见经卷唯在佛灭后若唯名句行
蕴所摄不许色声色蕴所摄者经初皆改我闻后于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2a 页 X29-0012.png
行蕴故一字一声二识不俱名句皆不成就。

【疏】我是耳主者即第六识有分别俱生法我二执由
第六执我令六识能闻故名为主望四缘名总也唯
识具八缘(云云)

【疏】三摩耶是假者胜论外道执六句义于实句中有
九法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九佛法破云离识之
外皆是假无有其实体也。

【疏】释佛觉中云世出世总别相者约四谛中苦集是
世道灭是出世各有总别行相苦谛四行苦行是总
馀三是别集谛四行集行是总馀三是别是世间总
别相灭道四行总别亦尔此出世总别也。

【疏】老比丘像记云如止观第六记(检)

【疏】圆佛自觉觉他【记】止观华严初住断无明者检小
乘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者染污有三种断
一自性断谓对治道力舍彼得时名之为断二缘缚
断谓望他身名缘缚断断缘他身生烦恼故三不生
断谓烦恼至不生位毕竟不生故言不染污无知劣
慧为体者谓无覆无记劣慧为体通四无记谓异熟
威仪工巧通果也言味者诸法资味或苦等味言势
(诸法损等势力)熟者(诸法成就位)德者(德用)数者(一二等数)处者(近远等处)
时者(远近等时)同者(相似)异者(差别)解曰法资味者如观行者
观苦谛境起苦谛行相得苦味乃至缘道得道味或
华药等苦涩等味言势者谓诸法损益者如甘草释
毒名益野葛杀人为损言熟者二义一所化根二华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2b 页 X29-0012.png
果等言德者谓诸法所有作用如根取境刀割物等
即习气相应劣慧名不染无知如目连曾为猕猴今
爱跳踯迦叶曾为乐人闻鼓笛声不觉起舞袖中弹
指魔知娆之化作乐人告迦叶曰我动音乐请尊者
舞尊者云我老不能舞与汝唱歌歌曰我不求于阴
界入无始时来虚妄法若有求于如是者是人终不
得解脱魔闻此巳忽然不现有二种断一缘缚断二
不生断二乘分断佛全断故。

【疏】释住中言三三昧是对治门者入空灭见入无愿
灭爱入无相灭无明也。

【记】如止观第七记者彼明道品能开三脱三脱开无
漏无漏即三明引大论云不净开身念处身念处开
四念处四念处开道品道品开三脱三脱开涅槃即
无漏故三脱望道品名近虽指此文对治义疏不如
前解(思之)言圣住者会正之解名圣圣为人依名住亦
可圣是依处故名圣住又圣者正也一理正二事正
理则约实事则约世间顺法也言梵住者净行名梵
梵为人依名住亦可圣人离次名梵梵所居处名梵
住言天住者八禅之法故名为天天为人依名天住
亦可圣人是净天天所居处名天住也【记】问若尔今
释佛性何以约欲色二界及三果皆非佛住耶答从
通趣别谓从广之狭即欲色二界广今王城狭二从
胜以摄劣者谓佛所居胜馀人天名为胜此从人说
名为胜也若从处说欲色即胜于王城。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2c 页 X29-0012.png

【疏】王舍城者西域记云矩奢揭罗补罗城(唐言上茅宫城)摩揭
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多出胜上吉祥香茅
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峡径北辟山门东西长南
北狭周回一百五十馀里内城馀址周三十馀里宫
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姑栗陀罗矩吒山唐言鹫峰
亦谓鹫台旧云耆阇崛山讹也接北山之阳孤标特
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
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其山顶则东西长
南北狭临崖西垂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其
南崖下有率堵波昔在如来于此说法华精舍言王
城者梵音曷罗阇姞利呬城(唐言王城)外郭巳坏无复遗
堵内城虽毁基趾犹峻周二十馀里西面有一门初
频婆娑罗王都在此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
灾一家纵逸四邻罹灾防火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
德下民罹患修何德业可以攘之群臣曰大王德化
邕穆政教明察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
后犯若有灾起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也既耻
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令于后王宫中先自
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故自
迁焉时吠舍釐王闻频婆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
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
称王舍又云王舍等者一是城处二是山处城是华
处俗处处则宽广山是野处道处处则狭小所以引
处者吉云證成可信异外道故(云云)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3a 页 X29-0013.png

【疏】仍说四非常偈者普明王归国依七佛法请百法。

师一日二时讲说仁王般若第一偈云。

「 劫烧终讫讫坤洞燃
 须弥巨海都为灰扬
 天龙福尽于中彫丧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


第二师云。

「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
 无眼保养以为乐车
 形无常主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第三师云。

「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实者必虚
 众生蠢蠢都如幻居
 声响俱空国土亦如」


第四师云。

「 生老病死轮转无际
 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
 三界皆苦国有何赖」


【疏】耆阇崛山者此云鹫头山其形似鹫故名佛灭后
阿育王见其山头似鹫使人凿之作两翅两足及尾
故全如鹫鸟出陆澄地理记又多圣灵所居故名灵
鹫亦名鸡足亦云狼迹增一云此山久远同名灵鹫
更有馀名汝等知不亦名广普亦名白墡亦名仙人
山山城相去凡十五里稠疏云其五山者一名鹫头
山此山高峻在城南二十五里二名王山在城西南
去城百里三名耆阇崛山崄峻故得名在城西四十
(释论耆阇名鹫崛名为头)四名崛山在西北去城八十九里
五名小香山在城东去城一百五十里未知孰是(云
云)问如来说法多以城山为会者何耶答注解云欲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3b 页 X29-0013.png
明华野两存潜显兼导教流皇屋之下理邈姑射之
上此释意初之两句明如来慈悲普广隐显兼化华
是城人之所居野是山神之所依如来说法兼化也
下之两句约所表皇屋天子所居显处表教迹流行
故云教流皇屋之下姑射山名隐处表教下之旨隐
故云理邈姑射之上。

【疏】天主穴者帝释常居此山也蛇神穴准知。

【疏】三阴如鹫者受是领纳在色阴中想取相行造作
亦依于色故鹫居山中也。

【疏】鹫即聚集者三隐聚集如六度万行即福德庄严
也。

【疏】像法决疑四见不同者准净名疏四土相望不同
一同居二方便三实报四寂光有十种差别相望名
竖四教对四土名横宝器喻土体饭色喻土用用有
九种一同居自异二同居与方便不同三方便自异
四方便与实报不同五实报自异六实报与下品寂
光不同七与中品不同八与上品不同九诸土总对
寂光不同十诸土非垢寂光非净但明诸土之体故
知体无净秽随机不同也今亦尔体用不二即非横
非竖。

【疏】诸经多尔者从多分说声闻在前若华严唯有菩
萨无声闻众若炬楼王经利体经大五浊经等先列
菩萨后列声闻从德大小明先后也。

【疏】与大比丘众等者释论三义翻摩诃天竺语具足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3c 页 X29-0013.png
摩诃槃那摩诃名大大有六义一者常义故涅槃云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譬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
二者广义故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无所不至涅槃亦尔三者多义德别非一故涅槃云
譬如大藏多诸珍异涅槃亦尔多有种种妙法珍宝
故名为大四者深义渊奥难测故涅槃云大者名为
不可思议一切世人若声闻缘觉不能测量涅槃之
义故名大五者高义位分高出馀人不至故涅槃云
譬如高山一切世人不能得上故名为大涅槃亦尔
凡夫二乘及诸菩萨不能穷到故为大六者胜义如
世间中胜上之人名为大人涅槃亦尔诸法中胜故
名为大此六义中摄在三义常义广义大中摄深义
高义胜中摄多义又三义与起信中三大同一体大
是性净涅槃体穷真性义究法界二相大是圆净涅
槃过无不尽德无不备三用大是方便净涅槃妙用
广周化现无尽亦十种三义同也(云云)疏中四教释
如文今疏三众从所表释他解云有十五众一释种
清高众(是多知识)二巳圆未满众(是少知识)三承恩出俗众(是佛
夷母)四曩结深恩众(耶输)五神功广大众(是菩萨)六战修罗
(帝释)七春护舒晖众(三光四王)八大小自在众(二自在是)九跨
握娑婆众(梵王)十翳虚含洒众(八龙)十一清歌雅乐众(四紧)
十二胜芳列乐众(四乾)十三动山涌海众(修罗)十四吞龙
啖毒众(四鸟)十五人中自在众(阇王是事释而无所表是新罗解矣)

【疏】与字云直明两意章安涅槃疏中云比丘与佛同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4a 页 X29-0014.png
共七一也若依三藏明义丈六佛与诸比丘同鹿苑
处同转法轮时同律仪戒同禅定心同无漏知见同
涅槃道同有馀脱一一皆与佛同故言共也若藏通
两教相对明义五同二不同何者体法智慧即色见
空非色灭见空此见不同也摩诃衍道非隘路道此
道不同当知通佛不与藏比丘二同通比丘不与藏
佛二同亦尔两教比丘自相望不同亦然故云直明
两意(今疏心见道三种异者恐误禅定心不可异也)若通教佛望比丘七
一皆同问通比丘望藏佛五同者鹿苑时应有两教
如何玄文云三藏但耶答今从共部方等说也若作
别教明义者尊特身佛时处二种望前两教比丘所
不能见如为盲设烛何益无目者乎戒心见道解脱
五种望前两教比丘不闻如为聋人奏乐何益无耳
者乎即不与前两教比丘共也别比丘不与前两教
佛共况与前两比丘共耶若圆教佛七一皆是佛之
境界唯与圆菩萨住首楞严示为比丘像者不与前
三教佛及比丘共也若开显竟成圆共也问疏引法
华论四种声闻何耶答为證四教皆有声闻也问阿
难是有学残思未尽何名解共耶答既是结集人数
从后得罗汉时名共也问二乘之智如盲摸像各各
不同何得言一见耶答约后得智则异根本智无差。

【疏】道即性念处至韦陀者性念处者观四念境身是
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得无漏理大外道
有漏一切智言共念处大神通者前观念处是无漏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4b 页 X29-0014.png
慧断烦恼障更加灭定除禅中事障名心自在是俱
解脱起无漏通故胜外道五通也言缘念处者遍学
藏教四门法及五明等论即大四韦陀外道四韦陀
者一读诵二祭祀三歌咏四穰灾各四万偈偈有三
十二字言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
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耶药
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伪五曰内明究畅
五乘因果妙理。

【疏】五系者大经四依品中四依菩萨驱逐魔波旬若
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解云系有二一五
尸系二系五处五尸者死狗死马死蛇死人死猪也
喻不净观治于爱魔解曰狗如贪蛇如嗔人如慢猪
如痴马如疑也言五处者两手两脚及头喻观身阴
界入空理治于见魔言头喻我见两手喻边邪二两
脚喻二取见也故首楞严中佛令身子观于诸魔来
恼之事也见巳问佛谁之所作佛言是首楞严三昧
之力但有说三昧之处魔欲为障自见五系佛灭后
有说三昧处亦复如是疏肇师云净命等之四种异
是世界乞食并持戒是为人破恶是对治怖魔是第
一义由證理故使魔怖也不同记释云云(此可在五系上)

【疏】十魔者新译华严五十八菩萨有十种魔一阴魔
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
心魔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慢故
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4c 页 X29-0014.png
魔起著心故十菩提心法智魔常不舍故。

【疏】九十人三明者如第二经释(云云)

【疏】不依净命者正命也起四邪等名破正命四邪者
一方邪谓通国使命二维邪谓医方卜相三仰邪谓
仰观星宿四下邪谓种植栽五谷等又五邪一为利
故现奇特相二为利故说巳功德三为利故卜相吉
凶四为利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
动人心并高流上辈所慎也。

【疏】无翻名含三义三义异是世界不生是第一义杀
贼是对治应供是为人今获下即约教也不同记(云
云)。

【疏】后世田中止观第六(检)

【疏】亦是供应者止观引阿含中有譬喻经云昔波罗
奈去城五十里山中有比丘居平旦入城乞食中后
还山日暮乃至疲极不堪安禅历年如此劳而无获
佛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安慰之答曰四大之身
去城道远有何乐耶止念毕命而巳化沙门曰夫道
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道朽弃躯命食以支形
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养身纵情何得免苦
愿诸道人明莫乞食吾当供养一日之粮明日佛送
食五人食巳即得罗汉食为道缘此之谓也即供应
义。

【疏】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者止观第二记云即广平
实相之理修此理故心有阶降若能修行得全分宝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5a 页 X29-0015.png
但能读诵得中分宝种种供养得下分宝若人积宝
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与持经者一食
充躯命实相观即当持义故别供养显观功能。

【经】皆是阿罗汉者第四叹德论有三释一上上起门
二总别相门三摄取事门言上上起者由上句故下
句得起或由下句故上句方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
门此依论十六句今疏依经五句皆以下释上初约
三德叹如疏次约四智释初二句我生巳尽次一句
梵行巳立后二句初句是不受后有次句是所作巳
办问此四智属何智耶答婆娑云我生巳尽属尽智
馀三属无生智又婆娑云我生巳尽是断集智灭尽
诸漏名我生巳尽初二句梵行巳立是道智第三句
所作巳办是灭智功德成就名所作巳办第五句不
受后有是断苦智第四句问上明三门相貌如何答
上上起门上下相释总别相门有卷舒也摄取事门
明句多少故有差别解曰言卷舒者一句为卷十五
句为舒言摄取事门者一句摄多句等为多一句摄
一句为少。

【疏】诸漏者一总释者论云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
解曰言随增者一约所缘二约相应言所缘随增者
谓诸随眠于此法中随住增长即是随转增湣滞义
如衣有润尘垢随住有润田种子增长解曰诸随眠
者九十八使也于法中者诸所缘境也随住者如尘
住衣增长者如田种子也随转释随住增湣滞释增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5b 页 X29-0015.png
长也论释相应随增者正理如何随眠于相应法及
所缘境有随增义如城邑侧有杂秽聚粪水土等所
共令成于此聚中由粪过失令水土等亦成不净由
水土等力令粪转增更互相依皆甚可秽污如是相
应聚中由烦恼力深心心所烦恼由彼心心所故烦
恼势力于此转增更互相依成秽污义此聚相续秽
污渐增(释相应也)又如猪犬等居杂秽聚生极耽乐眠戏
其中粪秽所涂转增不净复由猪等秽聚渐增(释所缘也
引正理具解二随增义也)大乘解者漏是泄失念故堕生死故名
为漏又释漏有两义一住义名漏即留住之义令诸
有情留住三有生死二流义名漏即流转之义令诸
有情流转三有生死又云漏义则宽通其流义住义
流义即狭不通住义又流义是宽通其傍顺漏义即
狭不通顺流此二释从喻立名此喻六根漏泄烦恼
即住生死不顺正流趣向涅槃此住义也虽亦因业
住其生死若无烦恼虽有诸业即不受故烦恼为漏
非业名漏二列名者一欲漏二有漏三无明漏是(小记
有出体离合不记)三得名所从者虽三界一切烦恼应皆名
有漏漏于三有有之漏故下界烦恼多缘欲起从胜
为名说为欲漏上界诸惑更无别胜得其本名名为
有漏无明不以馀法为名彰自行相名无明漏此漏
非一故名为诸今疏但有列名及总释二门(云云)
扼等者流者溺三恶趣漂人天趣随惑不舍如瀑流
从喻为名一欲流准大乘法相欲界四谛谛别贪嗔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5c 页 X29-0015.png
慢疑并修道贪嗔慢三总十九数及随二十为欲流
体二有流者以上二界各五部(四谛修道合为五部)下十四合二十八惑
为体以无嗔故二界各八大随及憍色界謟诳亦是
此体三见流者三界四谛各五并三界修各身边二
见总六十六为体四无明流者三界五部各一无明
总有十五为此流体扼亦同之。

【疏】结者即二十五有生因者又二初释总名次列九
种初总名者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
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名为结次列九
者一爱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见七取八悭九嫉前
七犹是十使五见合为二结馀五名为一结更加悭
嫉合为九结释曰所言爱者于顺境贪染名爱犹是
贪使言嗔结者于违境上乐相名嗔犹是嗔使言痴
结者于中容境缘而不了故名痴痴使有二无明一
不共二相应今结唯取不共无明九结皆取作意独
立强名之为结言慢结者自高名慢言疑结者于正
理道犹预不决言见结者身边邪三见颠倒推求故
名为结言取结戒见二取取执境界故名结悭结者
忌他胜巳故名嫉悭等(云云)

【疏】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者二十五三昧名王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一无垢破地狱有二不退破畜生有
三心乐破饿鬼四欢喜破脩罗五日光破弗婆提六
月光破瞿耶七热炎破郁单越八如幻破阎浮九不
动破四天王十难伏破三十三天十一悦意破炎魔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6a 页 X29-0016.png
十二青色破兜率十三黄色破化乐十四赤色破他
化自在十五白色破初禅十六种种破梵王十七双
破二禅十八雷音破三禅十九注雨破四禅二十虚
空破无想二十一照镜破那含二十二无碍破空处
二十三常破识处二十四乐破不用处二十五我破
非想处颂曰。

「 无垢不退心
 欢喜日月光
 热如幻不动
 难伏悦青黄
 赤白种种双
 雷雨如虚空
 照无常乐我
 是名二十五」


【疏】八自在我者大经二十三云何等为八一者能示
一身以为多身身数大小如微尘充满世界如来之
身实非微尘以自在故现微尘身名为大我二示一
尘身满大千界如来之身实不满大千界何以故以
无边故名为大我三能以满大千界身轻举飞空过
于二十恒沙诸佛世界而无障碍如来之身实无轻
重四以自在故而得自在云何自在如来一身安住
不动所可示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
一事而令众生种种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
他土一切悉见(云云)五根自在云何自在如来一根
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量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
见色等(云云)六以自在故得一切法而如来之心亦
无得想何以故无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
所得云何为得七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
无量劫义亦不尽所谓戒定施慧等如来尔时都不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6b 页 X29-0016.png
生念我说彼定等(云云)八如来遍满诸处犹如虚空
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
令一切见等(云云)

释名二十一尊者有束为九对一舍邪离染对阿若
舍邪如来成道最先悟解悟解之先名了本际等迦
叶离染不触女人少欲知足故二林水城邑对如优楼
迦叶三人依林河城修道故三胜智妙通对身子智
慧目连神通四辩高见广对迦旃延论义词高那律
天眼广劫宾通二五昔习今成对憍梵波提牛呞昔
习离婆多假和合今成六恶习善馀对毕陵骂河神
名恶习薄拘罗五不死报名善馀七返迷割爱对拘
絺罗因与佛论名返迷孙陀罗难陀是佛弟名割爱
难陀通二八化有谈空对富楼那说法化有情须菩
提解空为第一九解深行密对阿难尽持佛教名解
深罗睺罗密行名第一。

【疏】陈如皆共等者一与上座简异下座二与名者简
异无名三与有德简异无德故云皆大也。

【疏】父王遣五人追侍者记云三人父亲马星摩男拘
利有云拔提摩男十力是叔类拔提与摩男是梵语
异本是一人今云拘利太子他云迦叶未知孰是(云
云)。

【疏】八万诸天远尘离垢者据显露说得小果准智论
释秘密法轮得无生忍即是證大故玄云三藏但于
显露中不合言大也离垢是初果法眼亦然五人得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6c 页 X29-0016.png
无生是第四果。

【疏】巳知等者五人巳知證灭谛理地神等巳知他巳
證。

【疏】拘邻最初见佛道相者见太子得道之相也初闻
太子说四谛法名闻法鼓记云佛如鼓机如槌说四
谛法如鼓出声今谓此二陈如见闻佛也次云初服
道香下约拘邻自闻法巳修證以说即修三十七品
名服道香离苦集之臭也初證灭谛名尝甘露初入
道流是初登真谛释前甘露故在一切人前也。

【记】云镜譬至第五记者彼止观文约三假复推重责
自他等不生因成相续相待名自他等四句求生无
生四句求灭无灭等(云云)

【疏】若能知道下记云观中三初正明观次既下观成
破惑三如是下明准因破果初法喻合今谓有结文
非合文(云云)次既知下记分先破见次准因破果者
亦恐误破二十身见即破因因破即无果故但成法
说次盲下喻亦无合文若云是名观阴下为合文者
殊不相当同是结观阴耳(思之)

【疏】别观中镜喻法界者以法界为依持迷是九界悟
是发心登地为理地前为事地狱为始妙觉为末自
是佛界他是九界皆以果地法界为依持唯识中第
八识为所依持为前七识所依复能持于七识种子
故名依持第八但名无覆无记自净之识此梨耶生
一切法也若法性为依持者既计法性生一切法也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7a 页 X29-0017.png
(止观破云云)

【疏】观镜团圆者观是能观镜是所观境智俱圆也。

【记】云团圆是境者境智俱境俱智亦然。

【疏】无生观智云云者记释云阿若权实始终不迷者
权在鹿苑实至法华此从内秘以说本是小机初禀
权教后方入实鹿苑为始入实为终即法华得记时
也。

【疏】阿含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等欲显其本故也。

【记】云诸弟子在大在小若显若晦为主为伴示讷示
辨有屈有申厌外欣内背大向小引小入大会偏归
圆自因之果皆为众生作种熟脱者解云在鹿苑为
小在方等般若示为菩萨则大示声闻得记则显示
八部得记则晦三迦叶于礼为主所领弟子为伴富
楼那示辨周利示讷方等般若闻大不受是背外现
是声闻是向被净名弹示屈为能呵是申示厌外道
忻于内教或引小唯藏或会偏前三教或引因是今
与先巳入十住是也。

【记】云况令后代闻名起行者行者感应也禀教识体
者是约教意思迹观本是本迹意寻大通时下种子
今日得记是脱名广照始末意又解云于一人所于
经一句者了经一句为上求境若于一人是可化机
五时八教是圣者化仪四教五乘是凡众禀益于禀
益人须识名义同异如闻无生一名是同四教无生
各别是义异或闻名异义同者如云真如实相实际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7b 页 X29-0017.png
等名异而义是同言行等理殊者四教行行名殊言
随闻成观者如闻一句无生即四观不同言解迹本
人法者本中之本是久成本中之迹是大通前各有
人法迹中之本王子时迹中之迹大通后至今日迹
门前各有人法化事长远是人久成言圣恩难报者
如来随逐众生不舍或现巳身他身巳事他事等言
众生难化者退大之后流转五道中间小接今日方
闻故云难化会理至难亦尔如此消释诸弟子行行
尚恐未了况但翻名而巳。

【疏】迦叶缘名毕钵罗者健驮逻国东南八九里有毕
钵罗树高百馀尺枝叶扶蔬荫影蒙密过去四佛巳
坐其下今犹现有四佛坐像贤劫之中九百九十六
佛皆当坐焉即菩提树也出西域记。

【疏】十六大国者出阿含经一央伽二摩竭三迦尸四
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居楼十槃阇
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婆十四乾陀罗
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梨提。

【疏】约教斗薮十二种过者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斗薮
律论不同律有随坐不作馀食法及一抟食大论则
无论有节量食中后不饮酱及次第乞食律中则无
又律云纳衣论云粪扫衣律但云乞食常乞食此二
名异义同馀七俱同下文自列。

【疏】空慧为食者观资于境慧即正行诸行为衣者五
度为助行于正行上起于助行名行行也行资于理
法华经疏义缵目次¶ 第 17c 页 X29-0017.png
如衣覆身常性下释食处空慧下释食妄想下释衣
诸相应下是处第一诸苦行下是衣第一斗薮下是
食第一。

【疏】圆教中云于一切下是处诸佛下是衣过诸下是
食清净即般若也故注云云。

【疏】舍利者其母眼似舍利鸟此云鹙鹭即百舌是亦
名春莺舍利弗五纳衣者西域法护衣是也。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