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文句-隋-智顗释从地踊出品¶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0b 页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非远非近文为三:一、总标境智,二、别释,
三、结成。「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
境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
显皆空。「如实」去,别释也。二边三谛无一异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0c 页 T34-0120.png
名「如」,非七方便故名「实」,以实为相故言
「如实相」。「不颠倒」者,无八倒也。「不动」者,不为
二死所动也。「不退」者,心心寂灭入萨婆若
海也。「不转」者,不如凡夫转生死,不如二
乘转凡圣。「如虚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
中道观智亦但有字,求不可得。「无所有性」
者,无自、他、共、无因等性也。「一切言语道断」
者,不可思议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也。
「不出」者,如来所治,毕竟不复发也。「不起」者,
诸方便皆寂灭也。「无名」者,名不能名也。「无
相」者,相不能相也。「无所有」者,无二边之有
也。「无量」者,非数法也。「无边」者,无方所也。
「无碍无障」者,遍一切处也。「但以因缘有」者,结
也。上直明中道观慧,今明双照二边,理性
毕竟清净如上所说,非解非惑,而从惑因
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又因缘有有
于涅槃,从颠倒生者生于生死,此则双照
意显也。「常乐观如是等法」者,即三谛等法也。
又「但因缘有从颠倒生」者,结不思议三谛境
也。「故说」者,不思议教也。「常乐观」者,结不思议
三观也。又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标观体;不颠
倒去九句,释观相。不为二边八倒所动,名
不倒不动;不堕二乘凡夫二地,故云不退
不转。此二句明智用理。非未来故不生,非
过去故不出,非现在故不起,《释论》五十一
云「如虚空,无入、无出、无住相」,《摄大乘》亦尔,
无未来入处,无过去出处,无现在住处。第
四十三云「因边不起名不出,缘边不起名
不生。」凡有十九句,初一句总,后十八句对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1a 页 T34-0121.png
《大品》十八空。如实相即第一义空;不颠倒即
内空,内无六入我我所;不颠倒不动即外
空,外不为六尘流动也;不退者即内外空,
十二入空故,故言不退;不转即空空,空破
诸法,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无复诸法唯
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无
复能转,故言不转也;如虚空即是大空;执
方计破故言如虚空;无所有性即毕竟空;诸
法无遗馀故,名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
所有性也,一切言语道断即一切空,一切空
不可说故言语道断;不生即有为空,有为是
因缘和合,既不合即不生,不出即无为空;无
名出离,出离法空故名不出;不起即无始
空,求原初不可得故无起;无名即性空可
解;无相即相空;实无所有即不可得空;无量
即有法空;有法即有量,有量既空故言无量
无边即无法空;无法则是边表,今空故则无
边无碍,即有法无法空;二不可得故言无碍,
无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无障。十八空
皆是中道正慧,皆名为空,随十八种境故
言十八耳。《大经》云「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
故用十八空,用释十八句也。

偈有二十八
行三句,为三:初一行,颂标章;次二十二行,
颂修行;后五行三句,明行成。长行行、近别
释,偈中合颂,正言意同开合互现,广略之解
弥复可依。上行、近二文各有三,今偈合颂
不复次第。初、「应入行」下十四行,颂事远近,
上有十种远离,颂中略不次第,在文可见。
亦是颂人空行处,取意即兼颂近处三意,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1b 页 T34-0121.png
故偈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常离国王」者,比
丘亲近国王有十非法:一、阴谋王命,二、王
诛大臣,三、典藏亡宝,四、宫人怀妊,五、王身
中毒,六、大臣诤竞,七、二国交兵,八、王吝不
施民,九、敛民物,十、多疾疫,谓比丘行咒。
有此十事,一切臣民谓是比丘所作,作此
谤比丘,即谤法亦谤佛,故佛不令亲近
王也。「外道梵志」者,《摩隥伽经》云「初人名梵
天造一韦陀。次名白净,变一为四:一名
赞诵韦陀,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禳灾。
一一各三十二万偈,合成一百二十八万偈,
有一千七百卷也。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
子,各于一韦陀能广分别,遂有二十五韦
陀。次有人名鹦鹉,变一韦陀为十八。次有
人名善道,有二十一弟子,变为二十一韦
陀。如是展转变为千二百六韦陀也。」毗陀
论此云智论,婆耶娑造,凡四种:一信力毗
陀,明事火灭罪;二、耶受毗陀,明供养婆罗
门得福;三、娑摩毗陀,明和合二国;四、阿陀
婆毗陀,明斗战。读此四论自称一切智人。
毗伽罗此名记论,婆尼尼造,明种种经书并
诸杂语。卫世师论,优留祛造,此翻最胜,出世
八百年明六谛。迦毗罗此翻黄头,亦云龟
种,造论名僧祛,僧祛此云无顶,因人名论
故言迦毗罗,说二十五谛。「小乘三藏学者」,
佛在波罗柰,最初为五人说契经修多罗
藏;佛在罗阅祇,最初为须那提说毗尼藏;
佛在毗舍离猕猴池,最初为跋耆子说阿
毗昙藏。五百罗汉初夜集阿毗昙藏《相续解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1c 页 T34-0121.png
脱经》,此为三藏学也。「深著五欲」,欲相者,四
天下人、龙、须轮、四天王皆根相到,忉利天以
风为事,炎天相近为事,兜率相牵为事,
化乐天相视为事,他化自在心念为事,上天
皆离欲。「寡女处女」者,阿难问佛:如来灭后
见女人云何?佛言:勿与相见,设见勿共语,
设共语当专心念佛。「及诸不男」,彼名般吒
者,此翻黄门。黄门者,有男女形不能男
女。「入里乞食」者,《杂阿含》云「有一羊往粪聚
饱食,还群贡高我得好食,比丘亦如是,得
四事已起染著欲想不知出要,设不得,恒
生想,设得,向诸比丘贡高毁篾他人,我得
彼不能得,是为羊比丘乞食。师子王遇大
兽即啖,不味不著,得小兽即啖,不鄙不
薄;比丘亦尔,得四事供养不起染著无
有欲想自知出要,设不得利养,不起乱
念无增减心,是为师子王比丘乞食。乞食
行役病四事,而前后八时明八精进、八懈怠。
乞食前作是念,为修道补饥疮,乞虽未得
不废念行;乞食得已,为报恩念道不辍,
前后两时倍加精进。馀三事前后亦如是,反
此名八懈怠。《宝云经》明乞食作四分:一分
奉同梵行,一分与丐人,一分施鬼神,一分
自食。

「又复不行」下,第二,八行,颂非远非近理
远近处。

「若有比丘」下,第三,五行三句,明行成,
又三:初一行半,标行成。事成外仪无失,理
成内心无滞,故云「无怯弱」也。次「菩萨有时」
下,第二,三行,行成而得安乐。后,一行一句,
颂长行总结。「菩萨入静室」下,释安乐之因。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2a 页 T34-0122.png
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外则不
损,因修智慧离诸取著,得法无我内无
颠倒,是则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文
殊」下,第三,一行一句,颂长行总结也。

第二,
口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标章,
二、释行法。标章如文。「若口宣说」下,释行法,
又二:谓止行、观行。止为四:一、不说过,二、不
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初、不乐说人经
过者,人听有过,法有何过?七方便法是佛
随他意语,名不了义,若过其法则恼其人,
非安乐行相也。二、「亦不轻慢」者,不倚圆篾
偏、重实轻权也。三、不说他人长短者,初
不说一切人,次别举声闻。夫人恶闻其失
故不谭短,面誉对毁故不称长,亦不约张
说赵长,赵谓以他长讥己短、寄彼讽此,
亦不得向张说赵短,背毁于彼亦复背毁
于我,为此义故善恶俱止也。又「不说长短」
者,《日藏》第一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
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
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食
知足头陀精进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
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又如修多罗所
说空行,自读诵、教人读诵,不谤他、不说他
过、不称己长。于声闻人又根性不定,若叹
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呰二乘,或令
其大小俱失两无所取也。四、「不生怨嫌心」
者,若谓其人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谓其
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
过之源故不生怨嫌也。

「善修如是」下,观行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2b 页 T34-0122.png
门也。观诸法空,无所取著心不苟执,不
逆人意不违法相,则不说小乘法答。「但
以大乘答」者,若见无大机而说小,得方便
益;若不见无大而说小,妨其大缘;等是不
见,但说大无咎。

偈有十六行半,为三:初二
行,颂标章;次九行半,颂前行法;后五行,明
行成。初二行,颂上住安乐行。上总称应住,
颂中别出行相。行相者有三:「安隐说法」者半
行,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果,即入室义;「清
净地」等半行,即坐座义;「油涂身」等一行,即著
衣义。三法导口业名安乐行。「安处法座」下
九行半,颂行,为二:初五行半,颂止行;次四
行,颂观行。上止行有四,今具颂。初「随问为
说」半行,颂不轻慢,慢则不随。「若有比丘」至
「随义答」,二,二行半,颂不说长短,但依义不
谭人好恶。「若有难问随义答」者有二:一、可
答,二、不可答。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
则自知,是为智者语;是放恣敢有违者诛
之,是为王者语;长短是非皆不知,唯觅胜
而已,是为愚者语。「因缘譬喻」去至「入于佛
道」,三,一行半,追颂不乐说人法过。若说人
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佛
道,佛道从喜生也。「除懒惰意」,四,一行,颂无
怨嫌。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以慈心说
法无怨嫌者,精进无忧。上长行皆约止善
说,颂中皆约行善也。

从「昼夜常说无上道
教」去,第二,四行,颂上观门。上云「但以大乘
答」,颂云「说无上道」;上云「令得一切种智」,颂
云「愿成佛道」。「我灭度」下,第三,五行偈,明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2c 页 T34-0122.png
口安乐行成。初一行,标行成。次「无嫉」下,第
二,二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
物蝇则不来。次「智者如是」下,第三,一行,明
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如我上说」者,若内无过,
如长行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次「其人
功德」下,第四,一行,格量功德,如文。

第三,意
安乐行,亦长行、偈颂。长行亦为三:标章、释行、
结成。释中亦先止、后观。止中有四:一、不嫉
谄,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夫二乘
欲速出生死先除贪欲,菩萨先除瞋见,嫉
是瞋垢、谄是见垢,嫉忌违慈悲之心,非化他
之法,谄诳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智慧
被障将何上求?慈悲苟妨将何下化?安乐
行菩萨最须弃之。「亦勿轻骂」下,不应以圆
行呵别,知机可责、不知勿骂,容有退善
根义。「比丘」下,不应以圆呵通,其本无大
机,强以圆呵乖心成恼,通既被呵圆复未
解,前疑后悔大小俱失。去道纡回名「甚远」,
此恼别行人;沈空取證名「不得」,此恼通人。
厌生死名「懈怠」,《悲花》明小乘者为懈怠。
「起大悲心」去,明观行,亦为四:约前四恶而
起于行善,一「于一切起大悲」,违于嫉谄。二
「于如来起慈父心」,违于轻骂。凡求佛道即
是学人,敬学如佛不得轻骂。「诸」者通三世,
此即未来如来也。三「于菩萨起大师想」,违
于恼乱。理论三乘皆是菩萨,有化训德、皆众
生师,应起师想,勿言其短。四「平等说法」,
违于诤论,平等破偏执诤也,不多不少量
器利钝也。「文殊」下,结行成,又二:一、由止恶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3a 页 T34-0123.png
恶不能加,故云「无能恼乱」;二、由观行故胜
人来集,「得好同学」也。

偈有六行,初五行颂
上止、观二行,各有四意;后一行颂行成。

第四,
誓愿安乐行,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又
二:初、明行法,次、叹经。就行法为三:标章、
行法、结成。标章如文。

行法为三:初「在家出
家」去,明标誓愿境;二、从「应作是念」去,明
起誓愿之由;三、从「我得」去,正立誓愿。初明
慈誓境,通取曾发方便心者,而未出三界
名在家,断通惑尽名出家,此摄得两种二
乘、三种菩萨,此辈亦具无明,亦应是大悲
境,但其皆曾发心,与慈誓相应,须与其圆
道圆果之乐,故言「生大慈心」耳。悲境者非
菩萨人,通取未曾发方便心者,名「非菩
萨」。全不归向方便,况复真实。此悲境摄得
一切三界内者,此等亦须与乐,但其流转无
际,正与悲誓相应,宜拔其罪因罪果,故
言「生大悲心」耳。从「应作是念」至「随宜说法」
者,即起慈之由。由诸乐小执佛方便以为
真实,不会圆道故言「大失」,大失是慈誓之
由。从「不闻不知」去,是悲誓之由。由未发偏
圆心、不闻偏圆二道故,以不闻偏道无
闻慧,不知者无思慧,不觉者无修慧。又无
圆三慧。何者?不问故不闻,不信故不知,不
解故不修,偏圆三慧权实皆无,甚可怜悯,
起悲之由。从「其人虽不问不信此经」去,正
发誓愿。彼虽不问不信偏圆二道,菩萨
不约偏发誓,但欲与其圆道三慧,故言「虽
不问不信此经,我得三菩提引令得入」也。誓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3b 页 T34-0123.png
愿、菩提、智慧、神通,皆约安乐行得。何者?深
观如来座,故得智慧力,四辩庄严,能以慧
拔也;深观如来室、如来衣,得大善寂力,不
起灭定现诸威仪;神通福德庄严先以定
动也。

从「文殊」去,是结行成,为三:初、总结
无过失则是行成。行云何成?以其立大誓
愿故,入如来室行成;以其知四众失圆
道故,即如来座行成;以其誓制其心不懈
怠故,如来衣行成。三行具立,故言行成。「无
过失」者,慈悲成故无瞋垢失,如来衣成故
无懈怠,如来座成故无谄曲也。「常为比丘」
下,第二、别结慈悲行成。以慈成故摄得四
众人天供养听法;誓愿成故感佛神通诸天
作护;如来座成听者欢喜。「所以」下,第三、释
誓行成。三世佛尚守护,况诸天耶?

从「文殊」
至「是法华」下,第二,叹经难闻。又二:法说、譬
说。法说又二:一、昔未曾显说故昔不得,二、
今日乃得。譬说亦二:一、不与珠譬,譬昔未
曾显说;二、与珠譬,譬今日得闻。二譬各有
开、合。不与珠譬为六:一、威伏诸国,二、小王
不顺,三、起兵往罚,四、有功欢喜,五、随功赏
赐,六、而不与珠。「轮王」譬如来化世,「降伏
诸国」譬阴界入诸境。二、「小王」譬烦恼等,未
得无漏调伏,名「不顺其命」。三、「起种种兵」譬
七贤中方法为前军,须陀、斯陀中方法为次
军,阿那、阿罗汉中方法为后军。所破者是
三毒等分八万四千之寇盗,能破者是八万
四千法门之官兵。「王见兵」下,第四、有功欢喜。
「随功赏」下,第五、随功赏赐者,「田」即三昧,「宅」即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3c 页 T34-0123.png
「智慧」,「聚落」初果二果,「邑」即三果,「城」即涅槃,「衣
服」即惭忍善法,「严身之具」,助道善法也,「种种
七宝」即七觉等,「象马车乘」即二乘尽无生智
也,「奴婢」即神通,得有漏善法如「人民」。「唯髻
中」下,第六、而不与珠。有出分毁机为小
功勋,有出变易之机为大功勋。「惊怪」者,未
有大勋忽赐髻珠,诸臣皆怪,譬众生大机
未动忽说此经,二乘疑惑、菩萨惊怪。合六
譬一一如文。

「文殊如轮王」下,与珠譬。又二:
一、有大勋,二、与珠。「明珠」者,明譬中道智、圆
譬于常,「在顶」者,极果所宗,「髻中」者,实为权
所隐,解髻即开权,与珠即显实。合亦二:「能
令至于一切智」,智即果名,是行一也。「第一之
说」者,是教一。「秘藏」是理一,兼得人一也。


有十四行半,为二:初四行,颂上行法;次十
行半,颂上叹经。初颂行法又二:初一行,超
颂行成。上总明行成,今颂别显。「常行忍辱」
颂著衣行成;「哀悯一切」颂入室行成;「乃能演
说」颂坐座行成。次「后末世」下,第二,三行,颂修
行法。上有三,境、由、誓等,偈具颂。次「譬如强力」
下,第二,有十行半,颂上叹法难闻。上有法
譬合,今但颂譬合。颂譬有二:初三行,颂不
与珠;次「如有勇」下,第二,一行,颂与珠。次「如来
亦尔」下,第二,合譬。初三行半,颂合不与珠;次
「既知众生」下,第二,三行,颂合与珠。其中细
(云云)

「我灭度后」下二十三行,是品之第三,
总结行成感徵之相,以劝修行。为三:初一
行半,结劝四行;次二十行半,举三报以劝,
亦名三障清净;后一行,总结也。三障净转现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4a 页 T34-0124.png
生后世恶业尽,即得现生后胜报也。初一行,
「无忧恼」是报障转,转现报。二,半行,「不生贫
穷」是业障转,转生报也。三,「众生乐见」下十九
行,烦恼障转转后报也。今初「读是经」一行,
灭现世忧恼,即除苦受之报,此转现报心,
无病痛等即转报色也。「不生贫穷」下,第二,半
行,转恶业也。恶业因应感恶果,经力转恶
因得好果,即转生报也。不生即无恶生业,
现在持经不作贫穷业,来世不生卑贱也。
「众生乐见」下十九行,明后报转,转三烦恼
障也。为二:初三行,别明三烦恼障转;二,十
六行,总明一切障转也。初又三:初「众生乐见」
下一行,别明贪障转。多欲者则人忽慢,又障
生梵天,欲障转故人所乐见,天童给使也。
「刀杖不加」下,第二,一行半,别明瞋障转。舍瞋
则除内刀箭,入阵则外刀不伤。「智慧光明」
下半行,三别,明愚痴障转。「若于梦中梦见妙
事」下,第二,有十六行,总明一切烦恼障转
也,亦是后报转。持经现感此相,当知过去
久已成就,今藉缘而发耳。又有成佛因果
等相,并是后报,故于梦中见未来后报之
相。百千万劫事,在一念梦中,用表妙法不可
思议,一中无量、无量中一,是相前现,后当剋
果。又为六:从初信心乃至妙觉八相成佛,
皆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忍辱报。约初三行
梦入十信,又二:初二行半,慈悲报;次半行,正
见无痴报。次「又见诸佛」下,二,六行半,梦入十
住。次「又见自身在」下,三,三句,梦修十行。次
「證诸实相」下,四,一句,梦悟十回向。次「深入禅定」下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4b 页 T34-0124.png
五行,梦入妙觉。既云「證不退智即为授记」
者,当知得入初住无生得记之位也。「又见
自身在山林」,知是十行修习善法也。「證诸
实相」,知是十回向,正观中道位也。「深入禅
定」,即第十地中无垢三昧,入金刚定诸佛皆
现,摩顶受职也。梦八相佛以知妙觉,此中
或是初住能八相成佛之相,仍前次位寄谭
极觉耳。「若后恶世」一行,总结行成也。信根
者,于三宝得坚固信,一切不能沮坏;精进
根者得四正勤;念根得四念处观;勤方便
调伏贪忧;定根得四禅;慧根是得解四谛,
如实知也。又信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
净信心;精进根于如来所发心所起精进;
念根于如来发心所起念;定根于如来所
起三昧;慧根于如来所起智慧。八正是沙
门道,亦是沙门法,成就贪瞋一切烦恼尽,是
沙门义。四果是沙门果。梦者,从须陀洹至
支佛悉有梦,唯佛不梦,无疑无习气故不
梦。从五事故有梦,如偈说,以疑心、分别、
学习、因现事、非人来相语,因此五事梦,又
是所更闻见及诸患,为七事故有梦。

现在
意识尚不见色,云何梦中意地见色?答:皆
是曾见,曾闻故想耳。又是吉不吉相耳。

梦中
无通、无宿命智,云何能见未来世事?答:此
非愿智境界,乃是比知。诸人曾有如是梦
如是果,今以比知耳。

问:谁眠?答:五道及中阴
皆有眠,在胎诸根具者亦是眠,乃至佛亦
眠。

问:眠是愚是盖,此云何通?答:佛起现前欲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4c 页 T34-0124.png
调身故眠,非盖非愚眠也。

* 释从地踊出品

师严道尊鞠躬祇奉,如来一命四方奔踊,故
言「从地踊出品」。三世化导惠利无疆,一月万
影孰能思量?召过以示现,弘经以益当,故
言「从地踊出品」。虚空湛然无早无晚,或者
执迹而闇其本,召昔示今破近显远,故
言「从地踊出品」。寂场少父、寂光老儿,示其
药力咸令得知,故言「从地踊出品」。文云「是
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释品,
显四悉檀因缘之解,故言「从地踊出品」。此下
是大段,第二开师门之近迹,显佛地之远
本。其文为三:一、从此下,至「汝等自当因是
得闻」,序段也;二、从「尔时释迦告弥勒」下,至
〈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正说段也;三、
从偈后下十一品半,流通段(云云)

序文为
二:一、踊出,二、疑问。踊出为三:一、他方菩萨
请弘经,二、如来不许,三、下方踊出。他方菩
萨闻通经福大,咸欲发愿住此弘宣,故请
为之。如来止之凡有三义:汝等各各自有
己任,若住此土废彼利益,一;又他方此
土结缘事浅,虽欲宣授必无巨益,二;又若
许之则不得召下,下若不来迹不得破、远
不得显,是为三义,如来止之。召下方来
亦有三义:是我弟子应弘我法,以缘深广
能遍此土益,遍分身土益,遍他方土益,
又得开近显远,是故止彼而召下也。从「佛
说是时」下,是第三,下方踊出,为二:一、经家叙
相,二、明问讯。两段各五。初五者:一、踊出,二、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5a 页 T34-0125.png
身相,三、住处,四、闻命,五、眷属。住处者,常寂光
土也,常即常德,寂即乐德,光即净我,是
为四德秘密之藏,是其住处,以不住法住
秘藏中。下方者,法性之渊底,玄宗之极地,故
言下方。在下不属此,空中不属彼,非此
非彼即中道也。出此不在上不在此下,
不上不下住在空中,亦是中道也。来之由
者,闻命故来,弘法故来,破执故来,显本
故来,皆如上说。所将眷属者,若人情往
望,谓领六万五万恒沙者为多,领三二
一者为少,单己者只独;若依文往寻,六万
五万者为少,单己者为多。文云单己独处
者,其数转过上,若依法门者,一一皆是导
师德,能引众人至于宝所,当知一己非独、
六万非多,一即一道清净,二即定慧,三即戒
定慧,四即四谛,五即五眼,六即六度,一一度
具十法界,一一界各有十,十即有百,百即
具千,十善即有万,一度具万,六度即六万
法门,多不为多、一不为少,非多非少而多
而少(云云)

「是诸菩萨从地出」下,第二,问讯,为
五:一、三业供养,二、陈问讯之辞,三、佛答安
乐,四、偈颂随喜,五、如来述叹。

就初三业供
养,经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四众遍见,此乃
隐长而现短,借其神力令狭而见广,俱
是不可思议也。「拜绕」是身、「赞法」是口、「瞻仰」是
意;「五十小劫」与「半日」者,此是时节不可思
议。如来所见不以二相,下方菩萨常面称
扬,如来默然常受其赞,解者即短而长,谓
五十小劫,惑者即长而短,谓如半日,斯为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5b 页 T34-0125.png
本迹而作弄引。如来未说,闇本而执迹;佛
若开显,悟近而达远,亦知不思议一也。四
众遍见菩萨者,亦是不思议也。夫肉眼、天眼
所见不远,而今所睹充满虚空,见雨猛
知龙大,见花盛知池深,见应满虚空,则
知真弥法界也。初、标四导师。

次、陈问辞。
问又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问如来
安乐,二、问众生易度(云云)。但举四人者,欲
拟开示悟入四十位耳,如《华严》但举法慧、
德林、金幢、金藏说四十位(云云)

三,如来具
答。安乐、易度两事相成,易度则安乐,安乐则
易度。易度为两:一、根利德厚,世世已来常
受大化,始见我身即禀《华严》入如来慧,果
熟易零,是众生易度;二、根钝德薄,世世已来
不受大化,为是人故须开钝说渐,三藏、
方等、《般若》而调伏之,亦令此人今闻《法华》
入于佛慧。比前虽难,于佛甚易,佛识其宜
方便得所,薄须涂熨慧悟是同。今略举十
意释之:第一、始见今见,第二、开合不开合,
第三、竖广横略,第四、本一迹多迹共本独,第
五、加说不加说,第六、变土不变土,第七、多处
不多处,第八、斥夺不斥夺,第九、直显实开权
显实,第十、利根初熟钝根后熟。第一始见今
见者,初成道时名始见,法华座席久后真实
名今见也。日照高山即说于顿,不开不
合;为不入者开顿说渐,五味调伏令渐归
顿。顿直竖入入于法界故言竖广,不历
方便故言横略,今历五味即是横广,得入
佛慧亦是竖广。一台故本一,千叶故迹多,迹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5c 页 T34-0125.png
与众经同故言共,本与众经异故言独。
加四菩萨说四十位,自说开示悟入不加
于他。花王世界故言不变,二变土田故言变
土。七处八会是为多处,耆阇崛山远处虚
空故不多处。灭化城改客作故言斥夺,
无如此事故不斥夺。行大直道名直显实,
决了声闻法,名开权显实。根利缘熟始入
佛慧,根钝后熟今入佛慧。缘宜不同略为
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文云「始见我
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
习学小乘者。」今于此经入于佛慧,明文在
兹不须疑也。诸师见其缘异,逐缘异解迷
不知反去道转远,若识理同千车共辙,
佛慧则无殊也。旧云,《华严》了义满字常住,《法
华》不了义非满非常,今以此文并之,若始
入是了义,今入不了义者,始入是佛慧,今入
非佛慧,若佛慧既齐了义亦等,满字常住悉
(云云)。地人呼《华严》为圆宗,《法华》为不真宗,
今亦用此文并之。

第四,菩萨领解随喜。能问
者,即是《华严》中四大士,《法华》中身子三请,俱
是能问也。所问者,即是问佛智慧也。

第五,
如来述叹者,与问硕异,问家随喜。能问人皆
是菩萨,及所化人闻已信行,我等随喜。如来
述叹能化人生随喜者,此义云何?然能问者
皆是古佛,汝能随喜即是如来,菩萨随喜其
迹,如来述叹其本,此亦密表寿量(云云)。「尔
时弥勒及八万大士」下,第二,疑问序。自寂场
已降,今座已往,十方大士来会不绝,虽不
可限,我以补处智力悉见悉知,而于此众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6a 页 T34-0126.png
不识一人,然我游化十方觐奉诸佛,诸佛
大众快所谙知,就履历之处亦所不识,
若来若去如是推之皆所不识。又彼诸大
士是前进先达,弥勒是后番末学,后不知
前故所不识。又彼等大士,本实相底应现
十方,别头教化所有真应,非弥勒境界,是故
不识。又佛托弘经召诸大士,大士闻师命
故来,密闻寿量,非时众所知,故言不识。此
约四悉檀,释疑问序也(云云)。疑问为二:一、
此土菩萨疑,二、他土菩萨疑。此土疑又二:初、
长行,疑念;次、偈,十九行半偈,正问,又为五:
初一行一句,间何处来;次「何因缘」下,第二,一
行三句,问何因缘来;次「一一诸菩萨」下,第三,
九行,叙其数量;次「是诸大威德」下,第四,两行,
问其师谁;次「如是菩萨神通」下,第五,五行半,
结请,又五:初两句,结叹;次「四方地」下,第二,两
行,请答来处;次「我于此众」下,第三,一行,请
答来缘;次「今此之大众」下,第四,一行半,大
会同请;次「无量德」下,第五,二句,请答师主
(云云)

二、他方菩萨疑者,分身眷属横在十方,
与弥勒同疑,二土俱不知本地,欲显成道
甚久,各各陈疑已佛,佛皆抑待弥勒(云云)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下,第二、正说。文为
二:先长行,次偈颂诫许,后正说。长行先述赞;
次诫,诫勿乱勿怠勿退;次许标果智,果智
者如来知见,知见妙果也;次开化教者,「宣示」
也。「自在神力」者,过去益物也,「师子奋迅」者,现
在十方分身所被之处也。或云奋迅将前之
状也,此表未来常住益物之相也。「大势威猛」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6b 页 T34-0126.png
者,未来益物也。或以此为现在震动十方,
随人意用耳。幸依文次第者好。又私谓,「如
来自在」者我也;「神通」者乐也;「师子奋迅」,奋迅
除垢净也;「大势威猛」,未来益物,即常也。此
点四德意也(云云)。四行偈,初三句,颂三诫;
后三行一句,颂许。初一句,颂标智慧果;次
三行,颂三世。

「尔时世尊」下,第二,即正说段也。
文为三:此去尽〈寿量品〉,正开近显远;二、〈分
别品〉初,总授法身记;三、弥勒总申领解。初
又二:先、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次、广开近
显远断惑生信。略又二:一、略开,二、因疑更
请。就略开有长行、偈颂,此中但答二问,不
答何因缘集,由不答故所以重请,长行双
答双释如文。释下方空中住者,《释论》明有
底散三昧,应作四说:有者三有也,底者非想
非非想也,以深胜故为底;又有者名相也,
底者空也,以空寂故为底;又有者二边俗
也,底者边际智满故为底。今经以下方空
为底,不是上界、不是下界,表中道为底,
此是约教分别(云云)。「于诸经典」下,释也。师知
弟子备智、断两德,初是双修智断,次双證
智断。于经典分别是修智,正忆念是修断,
不乐在众是證断,勤行精进是證智。从
「不依止人天而住」,是释处也。人天是二边,不
住不著也。「深智无碍」者,依不思议智也。「乐
于佛法」者,乐不思议境也。境智甚微,非近
行菩萨也。

偈八行半,初五行半,颂答两问,
下三行,颂双释(云云)

「尔时弥勒」下,因疑更请。
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一、疑,二、请。闻上「菩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6c 页 T34-0126.png
提树下乃教化之今皆住不退」,又闻「我从久
远来教化是等众」,闻此二说动执生疑。「白
佛」下,腾疑更请,又二:一、法,二、譬。法说为三:
初「即白佛」下,一、疑成道近所化甚多,执近而
疑远也;次「世尊此大菩萨」下,第二,所化既多
行位深妙,执远而疑近也;次「世尊如此之事」
下,第三,结请。譬说有开、合。开为三:「色美发
黑」譬上成道近意也;「指百岁人」去,譬上所
化甚多意也。淮北诸师以譬释譬,父服还
年药,貌同二十五,子不服药形如百岁,若
知药力不疑子父,不知者怪之;如来横服
垂迹之药,示伽耶始生,诸菩萨直论本地,
久发道心今住不退,若佛及佛快知此事,
自下不达不得不疑。「是事难信」下,结譬也。
初、合近譬,如文;从「而此大众」下,合远譬。
观此菩萨久种善根,非止伽耶发心。「善入
出住」者,九次第定是善入,师子奋迅是善出,
超越是善住,通藏意也;从初地至十地名
善入,十地入重玄门,倒修凡夫事名善出,
妙觉遍满名善住,别意也;毕法性三昧名
善入,首楞严名善出,王三昧名善住,圆意
也。次第习诸善法,据因为善习,就果为善
(云云)。「善答难问」者,具二庄严也。七方便之
尊,故云「宝」也。「今日世尊」下,请答也,又三,从
「今日」下,举佛语。从「我等」下,第二,明请意。请
意为二:一、为现在。我虽未达,信而已矣。「然
诸菩萨」下,第二,为未来。浅行喜生诽谤,新
发意者谤堕恶道,不退者虽信不谤,不能
增道。若为分别,谤者则生信,信者则增道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7a 页 T34-0127.png
(云云)。从「唯然」下,第三,请答。请答亦二:初、「除
我等疑」;「及未来」下,第二,除未来疑。

偈十四行,
颂上法譬:五行颂法说,九行颂譬说。法说
中三:初一行,颂执近;次「此诸佛子」下,第二,二
行三句,颂疑远;后「云何而可」下,第三,一行一
句,颂结请。颂譬中,初二行,颂开譬;后「世尊
亦如是」下七行,颂合譬。亦三:就初二句颂
合近;次「是诸菩萨等志」下,第二,三行半,颂
合远;后「我等从佛闻」下,第三,三行,颂合请
(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上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 释寿量品

先出异解。睿师〈序〉云「寿无量劫未足以明
其久,分身无数不足以异其体,然则寿量
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异,普贤显其无成,
多宝明其不灭耳。」河西道朗云:「明法身真
化不异、存没理一,多宝现明法身常存,寿量
明与太虚齐量。」道场观云:「会三归一,乘之
始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
神则明本,故迹无常而本常也。」注者云「非
存亡之数曰寿,出修夭之限称量,法身非
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不以伽耶
为成佛、百年为期颐也。」竺道生云:「其色身
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既形不实岂有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7b 页 T34-0127.png
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
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
有、有处不在者,于众生然耳,佛不尔也,
是以极谭长寿,云伽耶是也。伽耶是者非
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长短斯亡,
长短恒存焉。」前代匠者如向所说,多约无
量明常,近世人师多云寿是量法,前过恒
沙、后倍上数,终归限极而明无常。又惑者
执品明寿量,量是无常那作常解?今为答
之,品直道寿量,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
量,尔作无常、他作常解,此复何咎?鹬蚌
相扼,我乘其弊,应具四解:谓实有量而言
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
《金光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
「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
如八十唱灭是也。品文具有此义,岂可是
一而非三耶?

问:
若〈寿量〉明常,与《涅槃》
异?
今反质之,《法华》一乘与《胜鬘》一乘何异
(云云)?若分别答者,《法华》略明常,《涅槃》广明常,
《胜鬘》为一明一,《法华》会三明一(云云)

问:

成是方便,远成是真实者,《华严》寂灭道场、《大
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若尔,《法华》开远竟,常
不轻那更近?当知《法华》已复方便。若尔,会三
归一竟,亦应不会三归一。若尔,开三显一
诸佛道同,开近显远亦诸佛道同。若尔,诸佛
皆尔,非独释迦;若独释迦,前诸义坏。

答云:

我方便诸佛亦然,又诸菩萨闻〈寿量〉发愿,愿
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此即诸佛道同,亦
不偏言一近一远,故知寄无始无终、无近无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7c 页 T34-0127.png
远,显法身常住;有始有终、有近有远,论其
应迹。用此义望诸经,对缘虽异,终不异也。
既了众经,诸师不可师也。

问:
义推常可,然
徵文何据?

答:
明者贵其理,暗者守其文,但
寻诠会宗,是教之正意,苟执糟糠,问桥何
益?又教本为缘,缘异说异,或随欣随宜随
治随悟,悟则达到已矣,那更盘桓阡陌何
为?故云泥洹真法宝,众生种种门入,此之谓
也。又文有多少,《涅槃》以未来常住为宗,其
文则多,不以过去久成为宗,其文则少,若
随多弃少,则是魔说非佛说也。此经以过
去久成为宗,点尘数界其文则多,未来常
住其文则少,若从多弃少,头破作七分,如
阿梨树枝。譬天子敕,若多若少俱不可违,
违之得罪。〈方便品〉云「世间相常住,于道场
知已,导师方便说」,此文即未来常住不灭;又
云「我常住于此」;又云「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
处」;《普贤观》云「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
所安立处」,如此常文亦复不少。又此经处
处明法身,法身岂不常耶。

问:
既明法身,应
论三德。

答:
权实二智岂非般若?三世示现
岂非解脱?实相本地即是法身。三德明文为
若此也。

释品,「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
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量」者,诠量也,
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
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
品」。如来义甚多,且明二三如来,馀例可解。
二如来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
名如来」。乘是法如如智,实是法如如境,道是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8a 页 T34-0128.png
因、觉是果。若单论乘者,如如无所知;单明
实者,如如无能知。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
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道觉义成,即是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
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者,
即应身如来也。三如来者,《大论》云「如法相
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如者法如如境,非
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
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
如来也。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
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
即报身如来。故《论》云「如法相解故名如来」
也。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
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
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
来。故《论》云「如法相说故名如来」也。法身如
来名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
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
此翻度沃焦。是三如来若单取者则不可也,
《大经》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三法
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槃」,不可一异纵横
并别,圆览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梵网经》
成华严教,华台为本、华叶为末,别为一缘
作如此说,而本末不得相离。《像法决疑经》
结成涅槃,文云「或见释迦为毗卢遮那,或
为卢舍那」,盖前缘异见,非佛三也。《普贤观》
结成法华,文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乃
是异名非别体也。总众经之意,当知三佛
非一异明矣。

问:
此品无三佛名,那作此释?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8b 页 T34-0128.png

答:
虽不标名而具其义。文云「非如非异,非
如三界见于三界」,此非偏如显于圆如,即
法身如来义也;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
相」,即是如如智称如如境,一切种智知见即
佛眼,此是报身如来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
事,或示他身他事」,此即应身如来义也。若但
性德三如来者是横,但修德三如来者是
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
横三如来也,拣纵横如来尚非今义,况三
藏通教如来耶?又《法华》之前,亦明圆如来
者,同是迹中所说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
异诸经。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
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
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
得常涅槃,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
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不变,
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
义、论出其名,不作上释宁会经论耶?

明「寿量」者,「寿」者受义,真如不隔诸法故名
为受,又境智相应故名受,又一期报得百年
不断故名受。「量」者诠量也,量字则通无的
别据,诠量法如来以如理为命、报如来以
智慧为命、应如来同缘理为命,诠量诸命
若有量、若无量、若非量非无量。法身如来如
理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与
不相续,亦无有量及无量。文云「非如非异非
虚非实」,盖是诠量法身如理命也。诠量报
身如来,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
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8c 页 T34-0128.png
如是,函大盖大。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
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
报身如来智慧命也。诠量应身者,应身同
缘,缘长同长、缘促同促(云云),自彼于我何
为?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
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是诠量应佛同缘命
也。
复次,法身非量非无量,报身金刚前有量、
金刚后无量,应身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
无量。通途诠量三句在圣、一句属凡,有量无
常都非佛义。旧来所说乃是增减两谤加诬
于佛,非魔是何?四句诠量其义已显,为未
解者,更常等四句料简:先别作、次通作。别者,
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者即报
身也,报智境合亦非常非无常,但取正智圆
满不生不灭,过金刚心之前故,取常为
报身耳;亦常亦无常应身也,应用无尽为
亦常,数唱涅槃名亦无常,无常者,金刚心
已前智用增进,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
常。三佛各一句,凡夫共一句,此约别教别
分别也。通途圆说者,一一如来悉备四句。法
身四者:非常非无常,双破凡圣八倒故;常
者如虚空常故;无常者无凡夫生灭倒故;
亦常亦无常者,寂而双照故。报身四者:非常
非无常者,智冥境故,常者出过二乘故:无
常者无生灭倒故:亦常亦无常能双照故。应
身四者:非常非无常者,非报非生死故;常
者常应同故;无常者同无常故;亦常亦无常
者,两存故。凡夫既得无常一句,通途亦作
四句,但有性德之理,尚无四句名字,况行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9a 页 T34-0129.png
用耶?可以意得不俟说也。一身即是三
身,不一不异,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
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大经》云「凡夫二
乘见佛寿命犹如冬日,菩萨所见犹如春
日,唯佛见佛寿命无量犹如夏日。所以
然者,凡夫博地翳障朦胧,藏通二乘虽断
四住不见中道,若舍分段受法性身未
破无明,彼土所奉犹是胜应,当知二乘秖
见冬日。若诸菩萨未登地住,所见同前;若
破无明乃至受分法身,与而为语得见报
身寿命,夺而为语犹是胜应,未穷报身之
源,未尽法性之极,所见佛寿犹是春日。唯
佛与佛穷性尽源,见法身寿犹如夏日。」《大
经》举三譬譬之,于诸常中虚空第一,一切
寿命如来第一,此譬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
相凝湛不同应报也;二譬如四河皆归大
海,此譬报身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寿命海中
也;三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此譬应身寿命从
法报出,同他长短也。此品诠量通明三身,
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
便者,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义
便;文会者,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
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
故能益物,故言文会。以此推之,正意是论
报身佛功德也。
复次,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
是本时道场树下先久成就,名之为本;中间
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诸经
所说本迹者,即寂灭道场所成法报为本;
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所明,取寂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9b 页 T34-0129.png
场及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取本昔道场
所得三身,名之为本,故与诸经为异也。
「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也。」肇师之言,意在寂场之本
耳。
复次,寂场本迹复有多种,或以涅槃为
本,从真起应为迹,迹本俱空言思双断,故
不思议一也。或以俗为本,从俗起应为迹,
迹本深广,下地不能言思边涯,故言不可
思议一也。或以中为本,从中起应为迹,
迹本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不思议一
也。
复次,此三非三亦复非一,非三非一为
本,而三而一为迹,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思议一也。未知诸师指何处本迹不思议
一也。今摄[廿/执/衣]四番,皆是迹中不思议一耳;
远指本地三番四番不可思议以为其本。
从个本而垂迹,将个迹而显本,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如此本迹何得不异众经?何
得不异诸师?

问:
诸经各说位行,或多或少,
《华严》四十一位,《璎珞》五十二位,名义皆广,此
经始末都无此事,云何言异?

答:
譬如世人
修种种业、集种种宝、求种种位,若无寿命
用财位为?《大经》云「譬如长者生育一子,相
师占之有短寿相,不任绍继。父母知已,忽
之如草。」法门亦尔,行种种因、获种种果、
现种种通、化种种众、说种种法、度种种人,
总在如来寿命海中,海中之要法性智应,
喉襟目蒵非异是何?

广开近显远,文为二:
先、诫信,次、正答。佛旨论诫众受为信,此文
有三诫三请、重请重诫,迹门三请一诫,此中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29c 页 T34-0129.png
四请四诫,前后合五诫七请,奇特大事殷勤
郑重也。「诚」是忠诚,「谛」是审实,不欺于物言
则诣真。昔七方便随他意语非告诚实,今
随自意语示之以要,故言「诚谛」。菩萨既奉
诚诫不敢致疑,闻必取信,信受诚言也。


答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二:法说、譬说。法说
为二:一、三世益物,二、总结不虚。近情唯见
现在八十,不知过去无央、未来不灭,故约
三世开近显远。如此利益非独我然,诸佛
亦尔,故总结不虚也。法说中未来语少,譬
说偈中文多(云云)。过去益物文为二:一、从
「如来秘密」下,出执近之情;二、从「然善男子」
下,破近显远。初又三:一、出所迷法,二、出能
迷众,三、出迷远之谓。「秘密」者,一身即三身
名为「秘」,三身即一身名为「密」,又昔所不说
名为「秘」,唯佛自知名为「密」。「神通之力」者,三身
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也;「通」
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报身也;「力」是干用自在,
即应身也。佛于三世等有三身,于诸教中
秘之不传,故一切世间天人脩罗,谓今佛始
于道树得此三身,故执近以疑远。此本说
中不复言及二乘,但对菩萨,菩萨摄在天
人修罗三善道内,馀三恶趣罪重根钝少智,
不知作此谓也。故《大品》但云「摩诃衍胜出
天人阿脩罗」,亦不言三途也。菩萨有三种:
下方、他方、旧住。下方即本日所化,故无执近
之谓。他方、旧住俱有二种:一、从法身应生者,
往世先得无生,或已先闻发迹显本,设未得
闻报尽受法性身,于法身地自应得闻长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0a 页 T34-0130.png
远之说,是故应生菩萨,多无执近之谓;二者
今生始得无生忍及未得者,咸有此谓也。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下,第二,明破执遣
迷以显久远之本,上文诚谛之诫即是此也。
就此复二:一、显远,二、从「自从是来」下,明过
去益物所宜。就初又二:一、法说显远,二、举
譬格量法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伽耶近谓
即破,破近显远略有十意,如《玄义》(云云)。此
文正用破近显远,破近谓情废近显远,废
于近教也。

譬中为三:一、举譬问,二、答,三、
合,显出长远。馀经或明数不可说,尘沙等为
喻;方此此则为多,直下尘被点之界已不
可说,况不下尘宁当可说?下尘不下尘
界尚不可说,下尘不下尘尘岂可说耶?况
复过是宁可说耶?「弥勒等」下,第二,答中举
三人不知也。合譬如文。

从「自从是来」下,明
益物所宜又三:一、益物处,二、拂迹上疑,三、
从「若有众生来至我所」下,正明益物所宜。
须显处者,上引譬甚久,久居何处?故云常
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如文。「于是中间」
下,拂执迹上之疑,疑因疑果,昔教所说处
处行因,又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
疑,指然灯佛者即拂因疑,又复言其入于
涅槃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
方便非实说也,故名拂疑。或有人云,方便
说然灯佛是我之师,然实是释迦现作,非生
现生、非灭现灭,故言又复言其涅槃。今谓
不尔,但取前释。何者?然灯佛于时缘熟,以
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从佛得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0b 页 T34-0130.png
记,得记即是果义,行行即是因,消文自足。
言「其」者,即是中间施化之其耳,非谓然灯
也。又中间益物,即有形声两益,若言值然
灯佛者,此有形益,又复言其入于涅槃者,
彼佛灭后助佛扬化,即有声益,若尔形声两
益,皆属中间因耳。既有形声之生,生必有
死,死即入涅槃,名此为果耳。不得言中
间已成佛果,何者?《法华》之前未说成佛,何
得有佛果之疑?旧以然灯是我现作,此亦
非解,《法华》前经未论昔已成佛,何教说然
灯是我所现而拂此疑耶?「若有众生来至我
所」下,第三正明益物所宜,又为二:一、感应,
二、施化。「至我所」者,即是过去众生渐顿两机
冥扣法身也。「佛眼观」者,即是久已成佛,用
佛眼鉴照无有遗差,将欲起于劣胜两应
而利益之。善机凡有二力:一、感人天花报,
二、感佛道果报。若以法眼观知万善,缘其
重轻各得花报,不能究竟知其终得种智
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万善知其始末。此经
一向明佛眼观知众生万善究竟得佛,一大
事出世之正意也。「信等诸根」者,信等五根也,
慧根即了因,馀根即缘因。此二善根各有利
钝,通摄顿渐机缘:顿机利钝即是圆、别根机,
渐机利钝即是藏、通机缘。又小乘根名钝,大
乘根名利。又小乘根名利,人天乘名钝。十
法界众生所有善根利钝为机,不用恶法,
恶法非缘、了二因也。如来悉照十界善机,
随所应度而现形声饶益也。从「处处自说」
下,正明应化所宜,又二:先、形声益,次、得益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0c 页 T34-0130.png
欢喜。先、形益又二:先明非生现生,次非灭现
灭。「自说名字不同」者,形既其现则有名字,因
名召体,机有优劣、形有胜负,形异故名则
不同。「年纪大小」者,即形胜负,胜者即胜应,
负者即劣应也。「名不同」者,即二佛现寿有量
无量也。「处处」者,竖论则过去之处处行因国
土也,横论即十方国土也。名字不同约竖处
所,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如今之应身望过
去然灯佛等;约横国土亦有生法名字,如
今之望分身,亦如《华严》十号中所列释迦异
名若干不同。又诸经所辩,佛有三身名字
不同,所召法体皆异,或说毗那、或舍那、或
释迦,法身佛或名如如、实相、第一义、般若、楞
严等比也。此约示现佛法界身名字不同,
若现九法界身名字不同,则无量无边,可以
意得。「年纪大小」者,此明寿命长短,逐上所
现应身,或说寿二万,如迦叶佛时;或说寿
八万时,如弥勒佛时,传互明大小纵横可
知。就法报应佛寿命大小,如《玄义》(云云)。或
三身相望辩大小,或三身各别皆为小、合说
名为大,例三默(云云)。此皆随所应度,为其
现身及命长短耳。「亦复现言当入涅槃」者,
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即现灭度也,令其
恋仰而得解脱。此义现下譬说中也。「又以
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者,是现声益也。小身短
寿即是说于渐教,故言「种种方便」也。大身
长寿即是说顿教,故言「说微妙法」。虽初以
渐,终令入大,故言「皆令得欢喜」。仍此欢喜
即是施化得益,佛依四悉檀,施形声两益,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1a 页 T34-0131.png
众生获于四利,称机则喜、乖机则恼,下文
云「皆实不虚」,即此义也。

从「诸善男子如来见
诸众生」下,是现在师子奋迅益物。此三昧有
十功德:一、分别他人诸根熟不熟清净不清
净;二、以如来法轮教未度者悉入法律;三、
弘誓遍满十方音声亦尔,或一音遍满,百千
万音皆亦遍满普教众类;四、转无上轮化
众生皆取灭度,馀人不能转独佛能转;五、
能示出家剃发持净戒,亦能使人乐;六、性
行合空;七、放光示灭或存或亡,或示相好
或隐相好;八、降伏四魔;九、令他得入至要
增长止观;十、具上十善之本,身三口四等(云
云)。此文为二:一、明机感,二、明应化。「如来见」
者,即佛眼照也。「诸众生乐小法」者,所见之机
也。《华严》云「大众虽清净,其馀乐小法者,或
生疑悔长夜衰恼,悯此故默。」偈云「其馀不
久行,智慧未明了,依识不依智,闻已生忧
悔,彼将坠恶道,念此故不说」。按彼经无声
闻二乘,但指不久行者,为乐小法人耳。师
云,乐小者非小乘人也,乃是乐近说者为
小耳。今当通说之,所谓贪爱二十五有,
即人天之机,来至我所名小法也;贪乐
涅槃求自解脱,即二乘之机来至我所,亦
名乐小法也;乐于渐次纡回佛道,即三菩
萨机来至我所,亦名乐小法也。「德薄」者,缘
了二善功用微劣。下文云「诸子幼稚」也。「垢重」
者,见、思未除也。

问:
非生现生,备施顿渐二
化,七方便等可是乐小法者,圆顿赴机是
应乐大法者,云何通判为乐小法耶?

答: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1b 页 T34-0131.png
略其意,今广释,凡为四义:一、约往日,虽发
大心不能专精,多著弊欲不得出世,名
弊欲为小法也。二、约现在,如佛未出世,
诸天人等虽有大机,而心染世乐著于邪
见,故名乐小法。此二义与下譬「宛转于地」
意同也。三、约修行,虽不乐于三界弊欲小
法,而乐三乘灰断亦名小法;虽不乐于三
乘近果,而乐历别修于一乘,不能于一心
圆顿普修,故名乐小。此三意约因门,明乐
小法也。四、约果门,乐闻近成之小,出释氏
宫始得菩提,不欲乐闻长远大久之道,故
言乐小。此等小心非始今日,若先乐大,佛
即不说始成,说始成者皆为乐小法者
耳。

「为是人说」下,第二,现在应化,又二:一、非生
现生,二、非灭现灭。现生又二:一、现生,二、利益。
现生又二:一、现生,二、非生。现生者迹现于生,
非生者非始尔生也。为是人说我始得菩
提,前明利钝二机来感法身,今即现胜劣
两应,劣应应钝根、胜应应利根。此两应并
有生法二身生,劣应二身生者,以正慧托
胎,出生行七步,如迦旃延子所述,乃至六
年苦行已还,是名生身生也。法身生者,即
三十四心断结习尽,所得五分法身是也。
胜应生身生者,如《华严》《大经》等说,与诸菩
萨处摩耶胎常说大乘,出行十方各各
七步,是名生身生。法身生者,于寂灭道场,
金刚后心断无明尽,得妙觉相应慧穷照
法性,万德种智圆明普备,是名法身生。「出家
者」,劣应出分段家,胜应出二死家。「得菩提」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1c 页 T34-0131.png
者,劣应得有作四谛所发无漏尽无生智,名
为菩提;胜应即照三谛一实之道,一切种智
为菩提也。「然我实成」下,明本实不生,但
天人修罗,见此二种生法二身谓言始生,
此则不然。然我久已得此生法二身,今日之
生非实生也,故云「久远若斯」。「若斯」者,如上
譬之长久也。「但以方便」下,明既非实生,何
故现生?为利乐小法人德薄垢重者使得
佛道,故言「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是说」者,
非生而现生,故云「作如是说」也。馀经破劣
应生身生非生,尚不破劣应法身生非生;
今经正破胜应法身生非生。何者?我实成佛
已来久远若斯,故知今日劣胜两法身生皆
被破故生非生,与馀经永异也。「如来所演」
下,第二,明现生形声益:先明形声,次明不
虚。说即声教、示即形规。形声不出自他,若
说法身是说己身,若说应身是说他身益;
言值然灯佛即是说己身,然灯是我师,是
说他身;示正报是自己事,示现依报是示
他事;随他意语是说他身,随自意语是说己
身。示己他事,亦类如此。「诸所言说皆实不
虚」者,又二:先、明不虚,次、释不虚。初偏据声
益不虚,释则双释不虚。初不虚者,渐顿二
机禀此二种形声皆益不虚。上过去章明
皆欢喜,似如世界之益,今明皆不虚,胜劣
形声逗于二机,获四悉檀皆不虚也。《大论》
明四悉檀并实,世界故实,对治为人故实,笃
而为论,三是世间实此实则虚,缘中亦有世
间三实、第一义则虚,若以此虚实约迹本二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2a 页 T34-0132.png
门,渐顿益者虚实,昔方便行未得实道之
益,是其因虚,执于近迹未得本地真实之
益,即是果虚;今闻迹门之说同入实相,即
得因中实益,闻本门之说,即除执近之情,
得于长远果地之实益。今得二实对昔二
虚。约圆顿众生,于迹本二门一实一虚得
中道之行,是得因中之实益而执近果,是
于果虚;今闻说因更不别得真实之益,闻
说远果即得实果之益,昔有一虚今得一
实,故云皆实不虚也。

问:
今昔大乘所显实
相,前后悟者应有异耶?

答:
初入次入,乃至
坏草庵通入中道,但入有渐顿故分二教。
例入真谛,钝者依析法、无常等观,利者用
体法空观,故分藏通耳。

从「所以者何如来
如实知见」下,第二,总释益物不虚。先、释形
益,后、释言益不虚。此中六句显于应身不
离法身,法身无形亦无起灭,众生有起灭
之机感于法身,如来愿力应同起灭,起灭
之见出自众生,故约三界以明诸句。又为
二:一、照理不虚,二、从「以诸众生」下,明称
机不虚,达理称机、设教化物,必不虚也。
「如实知见」即是实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实,
实则无三界之因相也。「无有生死」者,无有
二死之苦也。起集名「退」,无常果现名出「也」,
亦无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之灭,此二俱
灭,故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于灭度之实,
非于生死之虚,故云「非实非虚」也。非于世
间之隔异,非于出世之真如,故云「非如非
异」。此四明中道也。若双非二边,结句定一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2b 页 T34-0132.png
边,例如非生非死结句为生,是生是死结
句为死,是退是出结句为退,非退非出结
句为出,非虚非实结句为实,是虚是实结
句为虚,如此之流今皆非之,乃至单复具
足亦非之,方显中道意耳。「不如三界见于
三界」者,不如二种三界众生所见三界之相,
唯佛一人如实穷照三界之实,内具实智之
用,亦是随自意语,亦是或说己身之事,故《大
品》云「第一义中无所分别」也。如来权智如
量知见三界之相,即如三界众生之见,如
实知见无二死,而随他意示二死身说
有二死;无退无出而随他意说有退有
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而随他意示生世
间示入涅槃,说有在世有得灭者;无实
而说涅槃之实,无虚而说三界之虚;无三
世之异而说有异,无真谛之如而说有
如。同于三界见于三界,皆是随他意语,名
为或说他身事、示他身事。如来二智明审
二谛,所以形言两益,皆实不虚也。「以诸众生
下」,第二,释称机不虚:先明机感,次论施
化。以诸众生根机利钝渐顿不同、性欲行智
种种差别,欲令各得增诸善根,故说己
他之教,不虚因缘譬喻也。渐顿根性各有
种种,此须用为人悉檀,为人悉檀正为生
诸善根。善根犹是性,习欲成性,今何故先
性后欲?释云,因有本日根性,能起今日
之欲乐,如因烦恼故有五阴,复因五阴
更有烦恼,不前不后;性欲亦尔,要因习
欲而成性也。欲者渐顿二机,若种种欲乐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2c 页 T34-0132.png
不同,此须用世界悉檀也。行者起作业
行,随乐欲而修诸行也,此须用为人悉
檀也。行中好多爱著致有妨障,此须对
治悉檀。忆想者是智慧即相似解,由修行
故能得解生,此是方便犹未称理,无言说道,
犹是念想之观,渐顿众生居在内外凡位,有
诸善根欲乐,欲乐故修行,修行故得似解,此
须用第一义悉檀,随其所得忆想之解更
为说法,即得朗悟第一义。乃至初地欲乐
修行二地时,亦忆想二地之境,即是念想;
若发生二地真解,即是念想观除、言语法灭,
乃至佛方得究竟离于忆想,获常寂照耳。
「欲令生」下,第二,正对机。施己他声益,于渐
顿种种根机,令生种种善根,故现若干己
他身事、若干自他声教、若干因缘譬喻。若对
渐机,以三藏中四门若干因缘譬喻,于一一
门中复有若干,如为懈怠者说苦忍,为
我慢者说无常忍等。通教四门亦如是,若
对顿机如别圆等,亦各四门若干种种,如
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华严》中种种
行类相貌,皆为种种根机,施若干譬喻言辞
说法也。「所作佛事未曾暂废」者,总结不虚。
如上若干己他形声,皆令众生入佛知见,
不为人天二乘小事,故云「所作佛事」也。若
一人独得灭度,馀人不得者,所作佛事即
为有废,废即令众不得实益,岂得会皆
实不虚?云何皆实?昔云我坐道场不得一
法实,七方便并非究竟灭,二涅槃者方便空
拳,故知唯虚未见皆实。若昔施七权遂不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3a 页 T34-0133.png
得入一实者,可言其虚。虚引得出,无有
虚出而不入实者,故知昔虚为实故也。皆
实不虚佛事无废,即此义矣。

「如是我成佛甚
大久远」下,明非灭现灭,又二:初、明非灭现
灭,二、从「如来以是方便」下,明现灭利益。初
又二:先、明本实不灭,次、从「然今」下,明迹中
唱灭。「我成佛已来」下,明果位常,常故不灭,
寄此四字明未来大势威猛常住益物也。
从「我本行」下,举因况果以明常住。旧人据
此以證无常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神通
延寿犹是无常。僻取文意大有所失,经举
因况果,果非数也。经云久修业所得寿命
无数劫,非神通延寿也。何者?佛修圆因登
初住时已得常寿,常寿叵寿已倍上数,况
复果耶?云何弃所况之果,苟执能况之因?
纵令此因已是于常非无常也。譬如太子
时,禄已不可尽,况登尊极,禄用宁可尽乎?
明文在兹,何须回捩疑误后生耶!「然今非
实」下,第二,迹中唱灭。三身并有非灭唱灭
义,如《净名》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即是法
身非灭;又云「是寂灭义」,即是唱灭也。何者?
若已了达不唱寂灭,为未了者唱耳。若言
照寂即是唱灭,若言寂照即是唱生。夫法
身者,虽非生非灭亦有生灭,若迷心执著,
即烦恼生而智慧灭;若解心无染,即智慧生
烦恼灭。灭惑生解此是无常灭,若解生惑
灭即是寂灭,此之生灭悉约法性而辨。若
无迷解二缘,则不唱有此生灭也。报身非
灭唱灭者,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3b 页 T34-0133.png
能破,此即明闇不相除,即报身不灭义;众生
未了,闻此便谓其即是佛,而生憍恣不复
修道,故复唱言道能灭惑,有烦恼时则无
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岂非智慧能灭
烦恼耶?应身非灭唱灭者,应是法报之用,体
既无灭用岂有穷?即应身不灭,但为众生
若常见佛则生憍恣故,唱我于今夜当
取灭度。又法身当体明不灭,报身说不灭
必约法身,以理而论,智慧能破为到故破,
不到故破为共为独。如此推理无有能
破之功,即智慧不灭惑义;就有智慧则无
烦恼,即是慧能灭惑。应身说不灭须约法
报,法报常然应用不绝,众生不尽即不灭
度。若法身当体论不生灭,报身了达无能
生灭,应身相续不生灭(云云)。从「以是方便教
化」下,第二,明现灭益物,又为二:先、不灭众
生有损,二、从「以方便说比丘当知」下,若唱
灭者于物有益。初又二:初、不灭有损,次、广
释不灭。有损者,如前乐小法人,见佛常
在,不种善根、贫穷下贱,不生二善故无
益;见、思不断,不断二恶则是有损。贪著
五欲入于忆想,忆想即是见惑;五欲即是思
惑也。由此众生垢重故须唱灭,不唱灭则
二恶生而不灭,二善损而不生。若依四悉
檀现灭,则二恶灭、二善生,为灭二恶故,
用对治、第一义,第一义灭未生恶,对治灭
已生恶;世界、为人生二善,世界生未生善,
为人生已生善。又世界灭已生恶,对治灭
未生恶,如禅五阴灭欲界恶,即是世界灭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3c 页 T34-0133.png
已生恶,为人生已生善,第一义生未生无为
之善。「若见」下,第二,广释。若见佛常在,便起
憍恣心等故有损,不能生恭敬故无益。「憍
恣」即增见惑,「厌怠」即生思惑,「不生难遭想」
即不能生见谛解,「不恭敬」即不能生思
惟道,为是义故宜应现灭。若见闻三佛
不灭,悉有憍恣义,便谓众生如弥勒如,一如
无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于憍心上慢,谓
一切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何须修道,
即便恣情放逸,为是唱言是寂灭义。又闻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
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
不复修善懈怠放逸,为是等故,唱言报身
智慧能灭烦恼。无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
灭。应身非灭现灭易解。若唱言法本不生
今亦不灭,要须灭惑方乃寂灭。经云「智慧
不灭烦恼」,然明时无暗,汝今具足烦恼,何
能有慧?当知智慧能灭障惑,众生闻是唱
灭,便于三佛生难遭想、起恭敬心。「是故如
来以方便」下,明唱灭有益:先、叹佛难值,次、
释难值,三、佛并难值。众生乐著小法见
思障重,闻三身不灭则不修道,难得契
会也。「所以」下,释也。诸薄德人过百千劫,或
有见佛或不见者。若见三佛,其人多善少
恶,不为其人唱灭,是人见佛常在灵山
也;或不见佛,其人障重善轻,为说三身难
会,众生闻之便作是念,三佛虽复非生非
灭,必须生善灭惑乃得證见,此事不易,故
云「难遭」也。「心怀恋慕渴仰」者,此明现灭无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4a 页 T34-0134.png
损。灭于见思名无损,种善根名有益。

「又
善男子」下,第二大段,结三世益物物得实
益。又为三:先明诸佛出五浊,必先三后一、
先近后远;次明皆是为化众生;后明皆
非虚妄也。「譬如」下,第二,譬说,有开譬、合譬。
开譬为二:一、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应化所
宜;二、治子实益譬,譬上三世利物不虚。上
未来文少,此中具有。就初为三:一、医远行
譬,譬过去益物;二、还已复去,譬现在应化;
三、寻复来归,譬未来应化。过去文为二:一、
发近显远,二、明过去应化所宜。今但譬应
化所宜。所宜有三:一、处所,二、拂迹疑,三、正
应化,今但譬应化。应化又二:一、机感,二、正
应化,今具譬之。「如有良医」者,超譬上「我以
佛眼观」,有能应之智也。从「多诸子息」,是追
譬上「若有众生来至我所」,能感之机也。上应
化所宜又二:一、益物,二、明欢喜,今但譬益
物。上益物又二:一、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今
但譬现灭。初「良医」者,医有十种:一者治病
病增无损,或时致死,譬空见外道,恣意行
恶教人起邪断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
二者治病不增不损,譬有见苦行外道,投
岩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禅定不能断结
即是无损,亦不能断善即是不增也。三者
治病损而无增,但世医所治差已还复生,
即是修定断结外道也。四者治病能令差
已不复发,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
两种有缘者,不能遍治一切也。五者虽能
兼遍,而无巧术用治苦痛,《释论》呼为拙度,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4b 页 T34-0134.png
即是六度菩萨慈悲广治也。六、治病妙术,
治无痛恼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
萨体法,但治有反复凡夫,不治焦种二
乘也。七虽治难愈之病,而不一时治一切
病,即是别教菩萨也。八、能一时治一切病,而
不能令平复如本,即圆教初心十信也。九、
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复如本,而不能令过
本,即圆教后心也。十、一时治一切病即能
平复,又使过本,即是如来。前三种医即《大经》
中之旧医用乳药也;后七并客医,无术者,
但用无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药也,有术
远来还令服乳,最后究竟良医也。良者善
也,内有三达五眼即是八术。妙得药性善
治者,外识病源能用药也。「智慧」者,权实二
智,深知二谛也。「聪达」者,五眼鉴机顿渐不
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药」,
依四悉檀治众生病,如「善治众病」也。《无量
义》云「医王大医王」,以大医故称为良医。「多
诸子息」,「若十」,声开;「二十」,支佛;「百数」,菩萨。菩萨
之子,凡有三种子义:一、就一切众生,皆有
三种性德,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此文云「多诸子息」也。约十心数
法即有百子,心王为正因佛性,慧是了因
性,馀九相扶起属缘因性,一数起时九数
扶助,如是成百也。性德佛子非善非恶而
通善恶,故此十数及与心王为通心数,是
以性德三因,悉属正因佛子。二者就昔结
缘为佛子,如十六王子覆讲《法华》,时闻法
者亦生微解,即成了因性;昔微能修行,为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4c 页 T34-0134.png
缘因性;正性为本,此三因并属缘因,资发
今日一实之解,故以昔日结缘,为缘因佛
子,即火宅中三十子也。此约十信,一信起时
即具馀九,还有百信,故得结缘为佛子也。
三者了因之子,即是今日闻《法华经》,安住实
智中,我定当作佛,决了声闻法,是诸经
之王,从佛口生、得佛法分,故名真子。此
亦有三因性,今既显了见于佛性,并属了
因佛子;百子之义还将十数入十善法中,十
信入初住中,是故正因通于本末。此文明
百子,不取了因子,了因子属下不失心服
药中明之。「以有事缘远至他国」者,譬过去
应化中现灭也。「诸子于后」下,第二,还已复去,
譬现世益物,又二:一、诸子于后饮毒,譬
上机应相关,见诸众生德薄垢重,众生于佛
灭后,乐著三界邪师之法,故云「饮他毒药」,
即是「游行诣他国」,轮转诸趣堕在三界,故
云「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下,譬上我
少出家得三菩提第二非生现生也。上有二,
形声及利益不虚,今言诸子饮毒去譬上形
益,信受邪师之法名为「饮毒」,「失心」是无大
小机感生,不失心是有大小机感生。又失心
者,贪著三界,失先所种三乘善根也,为是
人非灭唱灭。不失心者,虽著五欲而不
失三乘善根,为是人故非生现生,善强恶
轻见佛即能修道断结,如子见父求药病
愈;善轻恶重得见佛,亦求护而不修道,
如子见父求救不肯服药,父为此子唱言
应死。「遥见」者,明佛出世时众生亦见色身,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5a 页 T34-0135.png
而为见、思障隔五分,不得亲奉法身,故云
「遥」也。见闻佛出皆有喜敬之事,现诸经文
梵王请等,例是求救之辞也。「父见子等苦」下,
譬上声益,又二:初譬佛受请转二谛法轮
也。「而作是言」下,譬诫劝。「经方」者,即十二部教
也,「药草」即教所诠八万法门也。从佛出十二
部乃至出《涅槃》,此出渐顿药草也。直从佛
出十二部,此出顿药草也;从佛出修多罗,
此出渐药草也。「色」者譬戒,戒防身口事相
彰显也。「香」者譬定,功德香熏一切也。「味」者
譬慧,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
八正道能见佛性。又「色」是般若,照了法性
之色分明无碍;「香」是解脱,断德离臭也;「味」
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依
教修行得入此藏也。说三乘空三昧力如
「捣」、无相如「筛」、无作「如合」,一一三昧具戒定
慧也。又空观如「捣」、假观如「筛」、中观「如合」,此
三观各不离戒定慧。将此法与渐顿众生
令修行,名「服」也。从「而作是言」乃至「可服」,即
是劝门也。从「速除苦恼」乃至「无复众患」,即
是诫门也。将诫劝二教,令诸众生服法药
也。「其诸子中不失心者」下,譬上得益不虚。上
有二:一、不虚,次、释不虚,今云「其诸子中不
失心者服药病差」,即譬上皆实不虚也。释
不虚,不作譬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下
释从地踊出品¶ 第 135b 页 T34-0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