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方宜救济,即因缘说。下周别名宿世
因缘,通亦具三,「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令入
佛慧」,是法说;「有一导师」是譬说,而作三周
者,从多从正,从略从傍,欲令名字不滥,
各据一意耳。
问:
三周为三根人,一周通有
三说者,一说应具三根?
答:
法说非止逗上
中之上,又有中下,从正略傍,故言逗上根
人耳,馀二周亦如是。
二、明有声闻、无声
闻者,光宅定有实行声闻,若言无实,权何
所应。开善解无实行声闻,引
《胜鬘》「三乘初
业不愚于法」,外凡已知一乘,宁有二乘犹
执小果?经明有者权也,此二家偏执,乖经
失义;若定有者,经那言无声闻弟子但化
诸菩萨?若定无者,谁入化城?亦无三可会,
权何所引?若言实有为权所引者,亦应实
有三藏佛,复为权三藏佛所引;若实无此
佛,但有权佛者,何意不许但有权声闻、
无实声闻耶?此义不例,实有断界内惑
者,呼此为实,而权者应之。何处有断界内
惑佛,而有权佛应此佛?今明有无不可偏
执,若从长者实智往观则无客作人,若就
穷子根性则便自谓作人。
《法华论》有四种声
闻:一、决定;二、上慢;三、退大;四、应化。前二未
熟不与授记,后二与记。若依今经应有
五:一、久习小,今世道熟,闻小教證果,如
《论》是决定声闻;二、本是菩萨积劫修道,中
间疲厌生死,退大取小,
《大品》称为别异善
根,佛且成其小道为说小教,齐教断结
取果,是退大未久习小来近,理应易悟,如
「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生佛世。」
《华严》云:「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
不觉徙之。」
《大经》云彗星。
《中论》云:「支佛出世
佛法已灭,此是独觉人也。愿生佛世者先
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不值
佛即成独觉,其既值佛亦不舍寿亦不被
移,愿见佛故。二果、三果例然。」又有部行缘
觉,在无佛世,师徒训化也。此应有二种,佛
去世后无文字,众生根钝故,支佛不说法,
此非部行也,部行者能说法也。又有变化
缘觉,宜应见者现缘觉身。今三周之座有
缘觉者,其义可解。
○初周法说,文为五:一、从「殷勤三请岂得不
说」下讫卷,正是法说;二、从第二卷初讫偈
颂,是身子领解;三、从「吾今于天人」下,讫「佛
所护念」,是佛述成;四、从「汝于来世」,讫「宜应
自欣庆」,是与授记;五、从「四众」讫「尽回向佛
道」,是四众欢喜。
初有长行、偈颂。长行为三:
一、许,二、受旨,三、正说。许文为三:一、顺许,二、
诫许,三、拣许。「汝已三请」是顺许,「汝今谛听」
是诫许,「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
修慧。
《大经》明四善法,为大涅槃因,一善知
识,如来也,馀者可解。「说是语时」,是拣众许,
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
故名拣众。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
名根深,未得谓得名上慢,未得三果未
證无学。「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种之失
也。「而不制止」者,上闻开三显一,言略义隐
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
也。「是法非思量」者,此有两义:或作结开权,
或正作显实。结开权者,佛意难知,唯佛与
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作显实
者,即属后文,文为五:一、标胜人法,二、标出
世意,三、重示,四、正释,五、结成。标人法者,举
无分别法唯是佛所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
无分别法,即是显实法也。「所以者何」下,二、标
出世意者,为两:初、总,次、分字。总者,诸佛觉
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秖令众生
得此实相,唯为此事出现于世,曾无他事,
除诸法实相,馀皆名魔事。分字释者,一则
一实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
其性广博,博五、三、七、九,故名为「大」。诸佛出
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佛,故
名为「因」,佛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
之本意,而今开三者,为一弄引耳,如人
欲取,先当与之,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即此义也。「舍利弗云何」下,三、重标者,将欲分
别,更重提起为解释之端。又此大事佛所尊
重,如
《释论》中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
说之无有厌足。「诸佛世尊」下,第四、正释
者,先出诸解,旧云:「四一,谓:果一、人一、教一、
因一。果一者,初两句据说者,后两句据受
者。就说者,一往于前因门,略说果理,先开
佛知见,卒终于后果门广显果理,示佛知
见。约受者,先因门略开,始得悟解,后果
门广得深入理趣。」今不用此解,何者?经明
四句,皆云「为令众生」,语意悉主前机得益,
非关化主,应作所化人开悟,那即分两句,
句是略解,谓八苦、五浊障当果是闭,今教除
五浊,佛果知见显故名开,秽累除而理显名
清净,后三句是闻思修。」难此同前。有人言:
「三乘别教为开,三乘通教为示,抑扬为悟,
《法华》为入。」又人解:「三乘通为开,抑扬为示,
无量义为悟,
《法华》为入。」此二解擘三句向
他经,裂一句置
《法华》,擘裂穿凿,伤害诬誷
其过大矣!有人言:「三十心是开,初地至六
地为示,七地至九地为悟,十地为入。」此
人傍通挟别,作如此语,未见
《法华》奇异,
何俟称叹耶?有人引《华严》、《缨珞》、《仁王》、《摄大
乘》、《十七地论》五凡夫等皆有五十二位,地前
有四十心,何不用之?此人谬引
《华严》,
《华严》不明十信,纵使诸部明地前四十心位者,
皆非断道,何因用此解开佛知见,皆漫语
耳。有人引
《释论》四智总别一时而得。不应
用此解开示悟入,开示悟入似有浅深;又
四智位高,开示通浅深,此应非例。此人
但见
《释论》四智之一时,不见开示之一时。
有人言:「非空非有是开,能空能有是示,空有
不二是悟,了空有不二而二是入。」此人约
二谛作解,尚不能拔出二乘,宁是
《法华》一
意?有人言:「达三谛理为开,三谛分明为示,
不见三谛一异为悟,任运顺流为入也。」此
人约逦迤三谛作义,尚不出菩萨法,宁是
佛法?有人解:「佛知见者,一切智总相为知,
一切种智别相为见。」此亦不然,
《释论》明一切
智是声闻智,道种智是菩萨智,一切种智是
佛智。此是历别一切种智,非三智在一心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四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二、广释迦章,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
初开权,次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
敦信一实,五无虚妄。「我今亦如是」,我即释
迦,现在先三后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
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者,即是五乘根
性欲也。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
「深心所著」者,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
开三乘权法也。「如此皆为得一佛乘」者,即是
显实也。佛乘是教一,一切是行一,种智所知
是理一。从「十方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者,是
第三、举五浊释开权也。将举五浊,先标
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
权,其法清净湛一如空,尚无带二、带三之
权,况有单三、单五之权?秖为五浊障重实
不得宣,须施单五、单三之权,亦施带二、带
三之权,故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分别说
于若带二、带三之三,若单五、单三之三也。「五
浊」者,自有四别:初、唱数,二、列名,三、体相,四、
释结。唱数、列名如文。「如是」者,明体相也。劫
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
浊立此假名,文云「劫浊乱时」,即此义也。众
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
文云「众生垢重」,即此义也。烦恼浊指五钝
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
持色心为体。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
在三藏而得闻大、闻小乘者,何也?
答:
此
就四教,教教中作四门分别。根利遮轻者,
闻非空非有门入也;根利遮重者,闻亦空
亦有门入也;根钝遮轻者,闻空门入也;根
钝遮重者,闻有门入也。两教四门,约小乘
分别,两教四门,约大乘分别,细推可解。
问:
五浊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
答:
众生
浊重,妄计五阴为四德,若闻常我即执非
为是,旧医顽騃不知乳之好恶,不知病起
根源,不知药饵开遮,无所知晓故浊障大
也。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即此义
也。若闻无常、苦、空,即厌生死、欣涅槃,破其
邪计执,故五浊不障小,文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即此义也。
约五浊论四悉檀者,劫、命是世界,众生、见
是为人,烦恼是对治,用三悉檀除其五浊,
后为说大第一义悉檀也。若论因果则二因
三果,一人四法,四法一时,二报障、二烦恼障,
业在其间,众生是因成假,命是相续假,相待
假可知。众生是受假,四是法假,名假通两
处,烦恼、见在凡夫,馀三通凡圣。命短、劫长,
馀三通长短。劫但是时,命带法论时。劫通
内外,命但在内。三小害人、不害物,三大害
物、不害人。小劫但在人,大劫通色界,命
通五道、三界。劫是共浊,四各各浊,小劫是劫
浊,大劫通浊不浊,从八万至十岁为小
劫,八十反为大劫也。
问:
既言五浊,何者是
五清?
答:
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清,
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浊障轻,此义可
后间出,三、开合不同。上有叹法希有而无
五浊,颂有五浊而无叹法。上先叹法,次明
不虚,开权显实;今先开权显实,后明不虚。
上劝信与不虚合说,今分劝信隔于不虚
也。私谓上以释迦方便,释成诸佛之权,偈
中以释迦之实,释成诸佛显一,是四异也。
此初颂文为五:初、从「诸佛所得法」下,五行三
句,颂诸佛施权;二、从「我设是方便」下十三
行,颂诸佛显实;三、从「若人信归佛」下四行
半,颂诸佛章劝信;四、从「若我过众生」下九
行半长颂五浊;五、「我有方便下」两行,颂上
不虚。今初释开权,文为二:初、四行一句颂
正施权;次、一行半,颂结施权意。今初,「诸佛
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无量方便
力」下,颂上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演说诸法也。
「众生心念」者,颂上随宜说法也,颂中广出
随宜之相,即是照九法界机、说七方便,总
言九七不可定判,故言若干。随欲之宜,
应用世界悉檀;随性之宜,应用为人悉檀;
随恶业宜,应用对治悉檀。现起希望名
「念」,法门不同名「种种」,过去所习名「性」,现在
欣乐名「欲」,或可习欲成性,成性生习欲(云
云)。「善恶业」者,七方便传传为善恶(云云)。佛以
权智照诸方便性欲,然后以诸因缘譬喻,
随其所宜说九部经,十二部如
《玄义》中说。
「钝根乐小法」者,一行半,结施权之意。前世根
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
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
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从「我说是方便」
佛心清净,无明悭垢众恶已断净心中说,故
是可信。「我以相严身」下一行,明外色。身相
炳著光色端严,内无闇惑外有光明,则口
无欺诳为众所尊,说大乘印则可信受。
「我本立誓愿」下二行,是举因劝信,此亦为二:
初、「我本立誓」下一行,举昔誓;二「如我昔」下
一行,明愿满。我昔誓愿非但自誓菩提,亦
誓众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说,是亦可信,
今菩提既满,众生亦入,汝既自證佛慧,亦
验我誓不虚,结成举因劝信也。
问:
本誓既
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
答:
佛三世益物,今
明现在论愿满也。
「若我遇众生」下,第四,九
行半,举五浊,上明五浊在释迦章后,今颂
文在总佛门末,释迦门中又更重出,此明诸
佛同出五浊,皆先三后一也。此文为四:初、
一行,总明五浊障大;次、六行,别明五浊障
三;三、一行,明为五浊故方便说小;四、一行
半,明为大说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若
我遇众生」者,
《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
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
生。」此据最初也。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
此据一期受报也。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
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
《正法念》云:「十
种众生,谓长、短、方、圆、三角、青、黄、赤、白、紫。云何
众生生死长?在地狱时身受不可思议苦,
心念无量无边恶;在畜生时,身迭相吞啖,
心迭相逼恼;在于鬼时,身若烧山、心如沸
镬,邪见炽盛抵突痴凶;在人时,身、口、意常
作不饶益事以自劳苦,身、口、意常念不饶益
钱不任造像,可换取如法净钱造像。
《地持》不用雌黄臭物,
《戒经》不许造半身像,得失
意罪,善相不起堕落生死中。然造像各有
所拟,若当堂佛必须坐,消息佛或坐、或卧,
行动佛必应立。而弟子于塔殿立像前不
得坐,此处定属佛故;若白衣舍馀处坐像
前不能久立,乞坐者得;立像前即不得坐
也。次「乃至童子」下,第四,一行,明人业。次
「如是诸人」下,第五,一行半,结成显实。诸人皆
成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
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已成佛复能四一,但
化菩萨,即是教一。次「若人于塔庙」下,第
六,三行半,约诸尘供养明天业。「铜钹」者,长
安人呼露盘为铜钹,在彼翻经故用彼
名之耳。次「若人散乱」下,第七,一行,约散心
用尘供养明人业。次「或有人礼」下,第八,一
行,约身业供养明天人业。礼拜一句,五体
著地是上礼即天业,合掌低头是中礼是人
业。次「以此供养」下,第九,一行半,结成。非但显
实自成佛道,亦能开权薪尽涅槃也。次
「若人散」下,第十,有一行,约口业,例上应具
天人业,今但出人业。「南无」大有义,或
言:「度我度我,可施众生。」若佛答:「诸佛度我。」
义不便。
《五戒经》称惊怖,惊怖者正可施佛
也。生死险难实可惊怖,以大救之不得,今
同诸佛以小济之,惊怖施佛可也,故文云:
「喜称南无佛」。喜者,喜得救物仪也。
《五戒经》又云:「归命,悉施众生耳。」调达临终称南无,
未得称佛便堕地狱,佛记其从地狱出,
「我见佛子等」一行,明大机发,为下见子免难
譬本;六、「咸以恭敬心」一行,明三乘索果,为
下诸子索车譬本;七、「我即作是念」二行一句,
明如来欢喜,为下长者欢喜譬本;八、「于诸菩
萨前」三句,明为说大乘,为下等赐大车譬
本;九、「菩萨闻是法」一行,明众生欢喜,为下
诸子得车欢喜譬本;十、「汝等勿有疑」一行半,
明佛无虚妄,为下长者不虚譬本也。有人
评之,若以句判应有十九句,若以义判则
有六义:一、总,二、见火,三、一乘化不得,四、三
乘化得,五、还说一乘,六、不虚,自馀摄入六
义之内。又十譬则法譬参差,法说中索车在
前、父喜在后;譬说中父喜在前、索车在后,
虽欲会通,终成迂回。又大小相违,法说见
大机动故喜,譬说见小缘免难故喜;法说
明大因,譬说叙小果;法说大障将倾,譬说
小难已离,义势乖各。又有无异故,法说中叙
上根易悟,故无索车;譬说明中根犹惑,故
有索车。若引恭敬为索车者,殊不体文
意,今无此四失。然有无者,长行有五:一、开
三,二、显一,三、五浊,四、真伪,五、不虚。偈亦五,
但长行有真伪,偈则无;偈有叹法,长行则
无,互现耳。次第者,长行先开三、后显一;偈
先显一、后开三。开合者,开三显一,为总譬本,
二偈合而不开;次离五浊文,为四譬之本,
开而不合。不虚为不虚譬本,不合不开。明
取舍,四段经文为六譬之本,取而不舍;叹
法一章非六譬,故舍而不取。论总别,初开
三显一,总叙释迦一化教门;从五浊去,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