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文句-隋-智顗卷二

卷二 第 16b 页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
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
事虚哨;馀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
呞。」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于雁王,佛
一夏受阿耆达王请,五百比丘皆啖马麦,而
憍梵独在天上尸利沙园,受天王供养。《增一》
云:「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乐在天上者,是随乐欲,世界悉檀也;供
雁王福所致者,为人也;避人笑者,对治
也;天不笑者,第一义也(云云)。又云:「人但观形
不知有德,若笑罗汉即得罪,避人笑
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居天
也。」佛灭度后,迦叶集千大罗汉,遣下座僧
使追憍梵,憍梵问:「佛及和尚。」答言:「皆灭。」
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灭我灭。」四道流
注大迦叶所,水说偈(云云):「大象既去象子随,
世尊和尚既灭度,我今在此复何为?」斯亦第
一义也。

约教者,住天园是示善,有牛嚼是
示恶,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此示恶
非恶也,居天园而嚼,示善非善,通教意。
示界内外善恶者,别教意。示善恶实相者,
圆教意。

本迹者,本住四无所畏,安住圣主
如牛王第一义天;迹示牛呞乐居天上
也。

观心者,观于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
疾如风,即牛王观也。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
卷二 第 16c 页 T34-0016.png
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问经》称常作
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
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假和合者,有人
《释论》,空亭中宿,见二鬼争尸,告其分判。
设依理、枉理俱不免害,故随实而答。大鬼
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食竟,拭口而去。
其因烦恼不测谁身故,言假和合。常作声
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见拔去,若是他身
复随我行住。疑惑犹豫逢人即问:「汝见我
身不?」故言常作声。众僧云:「此人易度。」语云:
「汝身本是他遗体,非已有也。」即得道也(云
云)。《增一》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
第一。」

约教言,析破五阴非我所有,三藏意。
体达五阴本非我有,通意。分别十法界、五
阴皆非己有,别意。达五阴非我有、非他
有,见阴实相,即圆意。

本迹者,本住日星宿
三昧,迹示此名。

观心者,观心念佛,见十方佛
多,如夜观星(云云)

「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
五百世为婆罗门,馀气犹高,过恒水:「咄!小
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
谢,即合手:「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
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
坐,不避风雨者,婆蹉比丘第一。」

约教者,灭
慢无慢,三藏意也。即慢无慢,通意也。分
别十法界高下,别意也。八自在我具足佛法,
圆意也。

本迹者,本住常乐我净八自在我,微
妙梵声;迹示慢心恶口耳。

观心者,观粗言、
软语皆归第一义(云云)

「薄拘罗」者,此翻善
容,或伟形,或大肥盛,或腬囊,或楞邓,或卖
卷二 第 17a 页 T34-0017.png
性,然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十
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报。后母置熬槃釜
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持不杀戒故,
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
身常无病,能持一戒、四戒庄严,坚持不犯
不避火水,馀人虽持五戒,多毁犯也(云
云)。身乐寂静,常处闲居,不乐众中,眼不乐
玄黄等色,耳不乐闻世间之声,鼻不嗅世
间香臭,舌不曾为人说一两句语,意常在
禅定不散乱,乃至舍利塔亦乐闲静。阿育
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而说偈言:「虽自
练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增一》
云:「施一钱而贝子从塔飞出,来著王足。诸
臣惊怪,闲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故。」《增
一》云:「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
众中,薄拘罗第一。」

约教者,灭喧入真,三藏
寂静。即喧而真,通寂静。离二边入中,别寂静。即边而中,圆寂静。

本者,本住大寂灭定,
长寿是常,无病是乐,不夭是我,寂静是净;居
此四德之本,迹示六根寂静耳。

观心者,心
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乐、我、净观也。

「摩诃
拘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舅,由来论胜姊。
姊孕,论则不胜,知所怀者,智寄辩尚尔,何
况出胎?(云云)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
人笑之:「累世难通,一生非冀。」喟然叹曰:
「在家为姊所胜,出路为他所轻。」誓读不休,
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学讫还家,
问甥所在,人云:「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
八岁声震五竺,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
卷二 第 17b 页 T34-0017.png
姊子?」径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
语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义,此言一切
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言一切法不忍。」
佛问:「汝见是忍不?」此堕两负处:若我见忍,
前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
即低头,得法眼净。身子扇佛闻舅论,得阿
罗汉果。《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拘絺
罗第一。」南方天王毗留匐叉常来随侍。

约教
者,外通四韦陀,内通三藏,三藏四辩也。我
无所得,辩乃如是,通教辩也。若名、若义遍
十法界,别教辩也。依于实相遍一切辩,圆
教辩也。

本者,本住口密、口轮不思议化,大
定、大慧;迹示大膝也。

观心者,观心即空即
定、即假即慧,以严其心(云云)

「难陀」,亦云放牛
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净饭王偪
十万释出家,即一人也。有师言:「是律中跋难
陀。」

约教者,事欢喜,理无欢喜,三藏意也。即
事欢喜是理欢喜,是通教意也。欢喜地,即别
教也。欢喜住,即圆教意也。

本者,本住实际,
非喜非不喜;迹名欢喜。

观心者,观心与理
相似相应,故名欢喜观也。

「孙陀罗难陀」,孙
陀罗,此翻好爱,亦端正,难陀如前,种姓如
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特
与世殊异,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
来。《弥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
国人号为智者、见者,共身子论议,结舌,善
心生,欲于佛法出家。见难陀色貌姝伟,叹
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堂者乎?』难陀即
度出家。妇即孙陀利,极端正,食息不相离。佛
卷二 第 17c 页 T34-0017.png
与阿难途行乞食到其门,正共妇在高楼
食,即起迎佛,妇言:『须君还乃共食耳。』白佛
言:『转轮王种云何自辱?』持佛钵取饭。佛即
还尼俱类园,语阿难:『令难陀送食来。』阿难
宣佛旨,令其送饭奉佛,佛令剃头,握拳
语剃者:『勿持刀临阎浮提王顶。』佛偪不得
止,乃剃头。明日佛与五百比丘应请,求住
守寺,意欲逃去。佛令关房扫地,关南、北
开,扫此、彼污。复惧佛归,即逃走归去。于路
值佛,屏身隐树,树迥升空,佛见即唤将还。
问:『何故去?』即答:『昨与妇别,待还乃食。忆妇去
耳。』佛将游天堂、地狱(云云)。」故以妇字标之。

约教者,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三藏教也。
即俗喜是真喜,通教也。从通法喜,有俗法
喜、中法喜,别教也。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圆
教也。

本迹观心如前(云云)

「富楼那」,翻满愿;
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梵天
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
母怀,母怀子,父愿获满,从诸遂愿,故言
满愿。母名弥多罗尼,此翻慈行,亦云知识。
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尼者
女也,通称女为尼,通称男为那,既是慈之
所生故言慈子。《增一》云:「我父名满,我母名
慈,诸梵行人呼我为满慈子。」此从父母两
缘得名,故云满慈子。是人善知,内外经书
靡所不知,就知满故复名满。《增一》云:「善
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愿子最第一。」下文云:「于
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第一者,说满字也。欲
还本国利益,佛言:「彼国弊恶,汝云何?」答:「我
卷二 第 18a 页 T34-0018.png
当修忍,若毁辱我,我当自幸不得拳欧,
拳欧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自幸不得刀
刃,刀刃时自幸离五阴毒器。」是为行忍满,
故名满。《七车喻经》中说:「为大智舍利弗所
称叹,一切梵行人皆当萦衣顶戴于汝,若
见汝者得大利益。」是为叹满,故名满。

约教
者,殷勤析法,所作已办,三藏愿满;体达即
空,于空法得證,通教愿满;法眼具足,别教
愿满;住秘密藏,圆教愿满。

本迹者,本愿久
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也。

观心者,
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也。

「须菩提」,此
翻空生,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一切皆空。
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从依报器皿瑞空以名正报,依正俱吉,故
言空生也。常修空行故言善业。若供养者
得现报故,故言善吉。常乐游止闲林石窟
寂静之处,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常入空定
住无诤三昧,喜说空法,有所宣辩皆分别
空。将护众生不令起碍,嫌行即住,嫌住
即行。佛忉利下,率土辐凑争前顶礼,端坐
石室念诸法空,色非佛乃至识非佛,眼
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佛告莲华比
丘尼:「非汝前礼,汝礼色身;须菩提前见
法身。」

约教者,自有灭色空智生,体色空智
生,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俗智,从俗
智生中智,空生即有智,是圆空智生,而今
是圆空智生也。

本者,本住实相法身,迹
示见空而生也。

观心者,不在内外中间,
非自有,是为观心法身也。

「阿难」,此云欢喜,
卷二 第 18b 页 T34-0018.png
或无染,净饭王冀太子为金轮霸其宗社,
忽弃国捐王,忧恼殆绝,魔来诳之:「汝子已死。」
王哭云:「阿夷语既虚,瑞相亦无验。」复有天来
云:「汝子成佛。」王疑未决,须臾信报:「昨夜天地
大动,太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云:「生儿。」
举国欣欣,因名欢喜,是为父母作字。阿难
端正,人见皆悦,佛使著覆肩衣。有一女人
将儿诣井,见阿难目视不眴,不觉以绠
系其儿颈。《中阿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
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发问时先为謦咳,
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默,行住坐卧,指撝
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阿难四月八日佛成
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
五,阿难年二十五。佛时求侍,五百请为如前
说,众劝阿难,阿难顺从,五百皆欢喜。目连
腾阿难三愿,佛言:「预知讥嫌,求不受故衣
食,欲自利益求出入无时。」佛印而许。佛言:
「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乃解,今佛未
发言,阿难已解如来意,须是、不须是皆悉
能知。」故以法付阿难,如来欢喜。四天王各
奉佛钵,佛累而按之合成一钵,四缘宛然而
此钵大重,阿难欢喜,荷持无倦。《中阿含》第七
云:「阿难侍佛二十五年,所闻八十千揵度皆
诵不遗,不重问一句。」念力欢喜。阿难随佛
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著,虽未
尽残思而能不染,一切天人龙神无不欢
喜。佛灭度后在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
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
难心。」自誓坐入涅槃,住恐离车有怨,进恐
卷二 第 18c 页 T34-0018.png
阇王有怨。于恒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
为四分:一与天,一与龙,一毗舍离,一阿阇
世。阿育王礼阿难塔,奉千万两金,偈叹白:
「能摄持法身,法灯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
设上供养,念持多所闻,口出微妙语,世尊
所赞叹,天人之所爱。」《增一》云:「知时明物,所
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
难第一。」

约教者,欢喜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
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难,圆也。

本迹者,本住
非欢喜非不欢喜,法身如虚空,智慧如云
雨,能持能受。迹为欢喜也。

观心与相似即
空、即假、即中相应,是观心欢喜,乃至真观
相应(云云)

「罗睺罗」,此言覆障,往昔塞鼠穴,又
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缘故故言覆障。太
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若汝
有子,听汝出家。」菩萨指指妃腹:「却后六年,汝
当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谛三藏云:
「罗睺,本名修罗,能手障日月,翻此应言障
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
世障我,我世世能舍,故言覆障。」佛出家后耶
输有娠,诸释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
声盈路,宝女劬毗罗證之小差。因焚火坑,
发大誓愿:「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
当为證!」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
王及国人,始复不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睺
奉佛欢喜丸,罗云以幼稚之年,于大众中
径持上佛,耶输以此息谤。谤由有子,故言
覆障。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孙为
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
卷二 第 19a 页 T34-0019.png
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
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
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罗睺以沙
弥之年喜多妄语,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来
求见佛,罗云答云:「不在。」令无量人不得见
佛,是为障他。由是妄语,佛即诃责。行还使
罗云洗足,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后覆地
命令注水,罗睺云:「盆覆注水不立。」佛言:
「汝如覆盆,于佛法中法水不立,今当实语,
勿妄语也。」后时修道殷勤不获,以问佛,佛
言:「汝为人说五阴未?」答言:「未。」「当为他说。」说
竟又问,「汝说十二入未?说十八界未?说法
是得道之门,若欲得道当为他说法。」因
广说法竟然后得道,是为覆障。既已得道,
见爱皆除,三界生尽,故言覆障。三界生尽,
愿不能牵,故言覆障。佛敕四大罗汉不得
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
无馀涅槃,故言覆障(云云)

约教者,析法道谛
障四住,三藏意也;体法道谛障四住,通教
也;次第三智障五住,别教也;一心三智障
五住,圆教也。

本迹者,本住中道,障塞二边,
八种障,障涅槃边,一种障,障生死边,一种非
障生死、非障涅槃,障无馀也。

观心例前
可解(云云)

六、结。「如是等众所知识」,或言知
秖是识,或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
为知、见心为识。

本者,本为众生作满字知
识,迹为半字知识(云云)

观行知识如止观。

多知识众竟,次列少知识众者。「复有学无
学二千人俱」,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呼此
卷二 第 19b 页 T34-0019.png
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绝交,亦不分别
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
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生
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

「学无
学」者,三藏中十八种学人,九种无学人;通
教五地皆名学,六地名无学,又通教九地名
为学,佛地为无学;别圆中,或就功用、无功
用,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学无学。《阿含》云:「外
道问佛:『罗汉更学不?』佛言:『罗汉不作恶法,
住于善法,学其无学即名为学。』」若尔,学人
亦称无学。学人齐其所断,不复更断,即是
无学,是为四句。就五方便,非学非无学,便
是五句。约四教中例亦应尔,四五二十句。

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满字学无学位,众生
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也。

观者正
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
观是名为学。若就观门明数者,观色心
具十法界、十如,界如互论即具二千,举迹
故标本法,迹即是本迹也。

次列尼众者,旧
以此例前为二众,今不用。若例前为多识、
少识二众者,又复无文,义亦不可。但是举两
众主,何须苦名为大小、多少耶?

先列「波阇
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主,
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

本住智度法门,迹
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

观释者,中观广博
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即自
行;爱即化他,如以爱故受生,慈故涉有;道
即通自行、化他也。

「六千」者,数也。

观门者,观
六根清净具千功德,虽眼有八百,耳千二
卷二 第 19c 页 T34-0019.png
百,以多足少,数满六千,表本法门,亦是观
行意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者,以子标母,
此翻花色,亦曰名闻,或云无翻,温良恭俭
德齐太子,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
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岂是无名闻
众耶?《十二游经》出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
输,三、鹿野。《未曾有》《瑞应》皆云,罗睺是瞿
夷子。《涅槃》《法华》皆云,是耶输子。二义云何
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处举所生。《释论》
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输子也。

本迹者,妻则齐也,岂有博地
为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
佛妻。《悲花》云:「宝藏佛所,誓愿为妻耳。」

观空
无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观假道种智法
喜,即以耶输表妻;观中法喜,即以瞿夷
表妻。

上当分明本迹、观心,今更总论,显善
权曲巧,明观行精微。夫首楞严种种示现,
称适根性靡所不为,今且近论,托迹王宫
降神圣后,法身菩萨,皆辅佛行化,散影馀
家,若三十二瑞,金姿诞应,诸大士各各出生,
或空室雨宝,寄辩通梦,若皇皇太子,舍国
捐王,踰城学道,诸大士悉从师请业,才艺
兼通,为彼宗匠,若法轮初启甘露门开,闻诸
大士化缘未熟,示同不受,分庭抗礼,崇我
道真,能化所化全生如乳;若所化缘熟,则素
丝易染,池花早开,革凡成圣转乳成酪;
师宗为佛上首弟子,或智慧、神通、辩才、三昧
各各第一,共辅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
于方等座席闻菩萨不可思议功德,耻小慕
卷二 第 20a 页 T34-0020.png
大,耻小则呜呼自责,失于如来无量知
见,慕大则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如
转酪为生苏;次闻般若摩诃衍门,初历色
心终于种智,含挟小大,出内取与,或共或
别或偏或圆,奉命领知而无希取,虽未顿
舍已渐通泰,如转生苏为熟苏;次闻《法
华》会天性,定父子、授记莂、付大乘,废三
归一,如馀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独得
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法王、法臣
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
五有之繁芿,成四枯双树利益众生。次用
半满法,破二乘之独善,成菩萨之广大,成
四荣双树利益圣人。后用常住满字,破二
边之前后,成非枯非荣佛秘密藏,究竟利益。
主将之功毕,大誓之愿满,故身子、目连于《法
华》而息化,圣主赎命,斯亦不久,文云:「如我
本誓愿,今者已满足,如来不久当入涅槃。」
唱灭之言起自于此,二万灯明迦叶佛等,皆
《法华》究竟,今以师弟皆于此经发迹,
内秘菩萨道,外现作声闻。「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亿劫」,以此推之,诸大罗汉从法身地,
俯影随缘迹临万水,为学无学,作男作女,
示道示俗,首楞严力靡所不现,方便善权
为若此(云云)

总明观者,上师弟施化法身所
为,若不作观方便,于行人无益,如贫数
宝、似盲执烛。然心数甚多,且约善数,如弟
子者众但举十人耳。十善数者,谓:信、进、念、定、
慧、喜、猗、舍、觉、戒,此十数辅心王,能改恶就善、
革凡成圣,办一切法门,但以十心为本,
卷二 第 20b 页 T34-0020.png
如十弟子,辅佛行化,共熟众生,立于佛法
也。信数对那律天眼第一,眼是五根首,如诸
方以东为上,信于诸数初入佛法也。进数
对迦叶头陀第一,抖擞勤苦对进数也。念
数对波离持律第一,念力牢强忆持不忘也。
定数对目连神通第一,慧数对身子智慧第
一,皆可解。喜数对阿难多闻第一,多闻分
别乐,乐即喜数也。猗数对旃延,论体穷微
尽理,除邪显正,如猗离恶得善,放苦入乐
也。舍数对善吉解空第一,若住空平等与
舍数相应。觉数对富楼那说法第一,觉是语
本,本立则辩说无穷。戒数对罗云持戒第一,
可解。十数扶心王能成观行,于一念中深
入善法,三宝具足,王即佛宝;数即僧宝;所缘
实际,无王无数,即法宝。若入实际王数之
功,力用足矣。

又取通大地十数与心王俱
起,入善、入恶遍通一切,谓:想、欲、触、慧、念、思、
解脱、忆、定、受也。想对富楼那,想得假名,其
人善达假名,辩才无滞。欲对迦叶,迦叶无
世间欲而欲于无为。触对旃延,触入二
事更相涉入,旃延善论义,能穷往复。慧即
身子,可解。念对波离,念持律之上也。思对
罗云,思是行阴,此人实行持戒也。解脱对善
吉,脱名无累,此人解空于有得脱。忆对那
律,忆动发取境修天眼,易三摩提。定数对
目连,可解。受对阿难,多闻领持无谬也。十
人各备众德,为引专门,宣示佛道,随众生
欲。欲慧者师身子,乃至欲多闻者师阿难,
共辅法王,各掌一职。

今观心亦如是,一一
卷二 第 20c 页 T34-0020.png
心中皆具王数,为成观故,王数相扶而取
开悟,或于想数入道,或于欲数入道,随
所宜者,心王、心数而共攻之,化取尘劳诸
心而作佛事。作此观未悟,观行如乳;若
发无漏,观行如酪;若破尘沙,如生熟苏;若
破无明,观如醍醐。至醍醐时王数皆毕,心
心法数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罗蜜。《普贤
观》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
无主。」即是无心、无数名为正观。是心数尘
劳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经言:「众生不度,
我不成正觉。」即此意也(云云)

第二列菩萨
众者,《释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
故别列?答:『有菩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
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佛,故今别列。』」同发
心求作佛者名菩萨众。文为六:一、气类;
二、大数;三、阶位;四、叹德;五、列名;六、结句。

一、
气类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若具存,应言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
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摩诃,此言大。
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又成熟众生故,
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菩萨多种,谓偏通别
圆,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而满
者,此欲调血众生为乳也;若《大品》明有
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此欲调乳入
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
净佛国土,又如《净名》中得不思议解脱者,
皆能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诃者,此欲调
酪为生熟苏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即
坐道树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者,此是
卷二 第 21a 页 T34-0021.png
调苏为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又云:「若菩萨不闻《法华》,非
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行菩萨道。」又
《涅槃》云:「菩萨不闻《涅槃》,常有希望;若闻《涅
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种也。

本迹者,本
地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善财入
法界见文殊色像无边,法门深远,本邻诸
佛,迹辅释迦为菩萨,普现色身三昧力,
散影垂容,以口轮不可思议化随宜广说,
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辩也。所以迹引四
味,归乎一实,譬如锤砧器诸淳璞,成醍
醐已,一期化息,然其本地究竟成就,岂是今
日始入大乘?亦非寂灭道场高山先照,若顿、
若渐皆迹所为耳。

观解者,中道观心双照二
谛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尘劳
名成众生(云云)

「八万人」者,数也。馀经集众甚
多,此经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
事,不可率土同谋(云云)

约观心者,观一善
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
十善即万法,约八正道即八万法门也(云云)

「皆于阿耨三菩提不退转」者,明位也。阿耨,
此云无上,道如境妙中说,位如位妙中说。
不退转者,约位、行、念论不退,应四种分别:
不生三恶道,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
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识宿命,即念不退,
具此名阿鞞跋致地。三藏义也。若六心已
前,轻毛菩萨信根未立,其位犹退;七心已上
从初地至六地,不退为凡夫二乘,名位不
退;虽正使已尽,而未能遍修万行,其行犹
卷二 第 21b 页 T34-0021.png
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犹起二乘念,故有
念退;至八地道观双流入法流水,名念不
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义
耳。地师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
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别教义,
不会此经,今所不用。《璎珞》云:「初地三观现
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此亦别教不退,今亦
不用。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
具三不退,此圆教不退,此是一实事,今用此
判位也。

本迹者,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
初住?尚非初住不退,况复别、通?别、通之位
宜释馀经列众,圆教之位正在今经,诸经
论师既不识迹安能知本?所叹既谬,毁在
其中,还成增减两谤,何谓叹德?观心者,三
观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观,即一心三不退(云
云)。旧云:「皆得陀罗尼」去,始是叹德。今取不退
转即具两意,成上属明位,起后属叹德。
旧云:「叹德作十二句,分为四意:初三句叹现
德,次三句叹往行,次四句叹内体,后两句
叹外名,四意不同而德居于初,故称叹德。
叹现又两:初一句叹自行,后二句叹化他。
叹行为三:初句叹行本,本从诸佛得般
若;次句叹本行,行福德也,既有福德能资
于慧;次句为佛所叹。体又三:初慈悲叹应
身,中间两句叹心慧报身,后一句叹法身。
叹名为二:初句叹名普闻,次句叹能度众
生。」此之分文极有眉眼,覈论宗体,殊无趣
向。若叹通教,通教无三身,又非入佛慧,名
不普闻,种种义不成。若叹别教,别教初地已
卷二 第 21c 页 T34-0021.png
过二乘,云何七地更起声闻、支佛之念?若叹
圆教,不应言七地已下无不退之德,进退
无当,竟知叹谁?是所不用。

今以十三句作
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住
义便。「不退转」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后即是
叹德,以对初地。初地名欢喜,喜其不退堕
二边,入中道获三不退,故知叹初欢喜地
也。「皆得陀罗尼」叹二地,二地名离垢,亦名
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善,即陀罗尼义,故
知叹离垢地也。「乐说辩才」叹三地,三地名
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说有种
种乐,说最胜故,故知叹第三明地也。「转不
退转法轮」叹四地,四地名焰,焰能破闇,又
能焦炷,转法轮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
迷如除闇,故知叹第四焰地也。「供养百千
诸佛」叹五地,五地名难胜地,此地得深禅
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遍至十
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叹六地,六地名现前,由得禅
能供养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
本,如植种于地,故知叹第六地也。「常为诸
佛之所称叹」叹第七远行地,此地二智方便
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知叹第
七地。「以慈修身」叹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
不出三界,但以慈董身应入五道,董口
为说法,董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董三
业,故知叹第八地也。「善入佛慧」叹第九
地,九地名善慧,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
义最合,故知叹第九地。「通达大智」叹第十
卷二 第 22a 页 T34-0022.png
地,十地名法云,法身如虚空,禅定如大云,
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
名智,互举耳。「到于彼岸」叹十地内德,到三
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名称
普闻」叹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
名普闻,内外相称。若开等觉位者,此二句
拟之。「能度百千众生」者,馀地度人,或一界
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胜前故称能度。诸
地悉具众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情好异
故,依十地名便故,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
途消文耳。

次,横叹者,直约初住说之,馀位
位例可解。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
边革凡超圣入中道,其心寂灭,念念流入
萨婆若海故,言得不退转。初住遮离取相
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解脱法身等德,故
言得陀罗尼。十信似解,尚能以妙音遍满
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乐说
辩才。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论其实处
无量无边,以能作佛,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
退法轮。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
诸佛,故言供养百千诸佛。初住得实相本,
能植众德也。初住开佛知见,知见已法与
诸佛同,故为佛之所称叹。初住无缘慈普现
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初住入秘
密藏,故言善入佛慧。初住一心三智无能
障碍,故云通达大智。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
到于彼岸。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
名称普闻诸佛世界。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
依止,安立救护,故言能度百千众生。初住更
卷二 第 22b 页 T34-0022.png
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略言十三
句耳。二住去乃至等觉亦复如是,故《大品》
云:「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茶亦具
诸字功德,中间亦尔,字等、语等、功德亦等。」

问:

此中叹断惑德,三藏不断惑,可不被叹;
声闻尚被叹,迹为通、别,何不叹德?

答:
通叹
于迹乃有此义,今经正明圆人,不叹方便
耳。

问:
云何诸句功德皆叹初住耶?

答曰:

位亦如是,何独初住。旧云「八地有诸功德」,
不以为疑;今圆叹初住,何德不摄?初住尚
尔,何况后位耶?《法华论》云:「上支、下支门,总
相、别相应知。」初得不退转一句是总。此不
退有十种示现:闻法不退转,即是陀罗尼;乐
说不退转,即是乐说辩才;说不退转,即是转
不退法轮;依善知识不退转,即是供养百千
诸佛植众德本;断疑不退转,即是为诸佛称
叹;入事不退转,即是以慈修身;入一切智如
实境不退转,即是善入佛慧;依我空法空不
退转,即是通达大智;入如实境不退转,即是
到于彼岸;应作所作不退转,即是度百千众
生。故初总句即是上支,次诸别句即是下支。
记中横叹初住德,即与此意同也。论云:「二者
摄取事门者,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
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何等应作所作故。」若
从此义,作竖叹菩萨德亦无妨。

观心解叹
德者,不退转如前说。陀罗尼者,空观是旋
陀罗尼,假观是百千旋陀罗尼,中观是法音
方便陀罗尼。又空观观心但有名字,即闻
持陀罗尼;假观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
卷二 第 22c 页 T34-0022.png
法门,即行持陀罗尼;中观观心,心即实相,即
是义持陀罗尼。假观观心具十法界法,即法
无碍辩;中观观心十法界皆入实相,即义无
碍辩;空观观心十法界但有名字语言,即
辞无碍辩。观一心即三心,三心即一心,一
界一切界,旋转无碍,即乐说无碍辩。空观是
转位不退法轮,假观是转行不退法轮,中观
是转念不退法轮。供养佛者,秖是随顺佛
语。今顺佛教修三观心,即是供养佛;为
破五住得解脱故,即供养法;三谛理和即
供养僧。又众行心资观智心,即供养佛;观
智心开发境界,即供养法;境智心和即供
养僧。实相心是观智心本,观智心是众行心
本,得本种植则立,故言植众德本。观智心
冥于境界,境界印于观智,智有所照常
与境合,即是为佛所叹。空观为法缘慈
所薰,假观为众生缘慈所薰,中观为无缘
慈所薰。空观入通佛慧,假观入别佛慧,
中观入圆佛慧。空观到一切智彼岸,假观
到道种智彼岸,中观到一切种智彼岸。空观
闻于真谛,假观闻于俗谛,中观普闻中道
第一义谛,亦普闻三谛。空观度四住百千众
生,假观度尘沙百千众生,中观度无明百千
众生。一心三观有无量德,叹不能尽,止略
说耳。

五、列名者,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
行德,或从本愿,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
经、依观,销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
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
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
卷二 第 23a 页 T34-0023.png
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
德。」《悲花》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
十方先成正觉,令我天眼悉皆见之,我之
国土皆一生菩萨,悉令从我劝发道心,我
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宝藏佛言:『汝作功德
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殊师
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
宝积佛。』」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
像,影响释迦耳。观心性理,三德秘密,不纵
不横故名妙德。

「观世音」者,天竺云婆娄吉
底税。《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时毕定得于菩
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名观音。」《悲花》云:
「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者、念我者,为我天
耳、天眼所见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宝
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
汝为观世音。』」此下文自释名(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观心释者,三智名观,三谛名世,三观是
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者,《思益》云:「我投足之
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
至。」《悲花》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
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
当字汝为大势至。』」

观心释者,三止为足,投
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
卷二 第 23b 页 T34-0023.png
倾动(云云)

「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
日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
亿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
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受记,心不休息故
名不休息。」

观心者,观空不住空,出假不住
假,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

「宝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
败,令释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
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珍宝心无所
贪惜,故名宝掌。」

观心者,不思议三谛名之为
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观掌执此谛
宝,自利、利他故云宝掌。

「药王」者,《悲花》云:「愿
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
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
大医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
火净药王,在后作佛即楼至如来。』」观心释
(云云)。此下欠释七菩萨。

「跋陀婆罗」者,此言善
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
得三菩提,故名善守。」

观解者,中道正观,于
诸善中最为上首,故言善守。

「弥勒」者,此云
慈氏。《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
故名慈氏。」《贤愚》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
心生,从是得名慈氏。」《悲花》云:「发愿于刀火
劫中拥护众生。」

今观解者,中道正观即是无
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体大慈
法中,离诸不善,故称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无胜,下文(云云)。此下欠释
宝积。

「导师」者,《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
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观解
卷二 第 23c 页 T34-0023.png
者,三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坠二边,皆入正
观,故名导师。未释者,俟后追注(云云)

六、「如
是」下,是结句也。

第三列杂众者,旧云凡夫
众,此中有圣;旧云俗众,此中有道;旧云天
人众,此中有龙鬼;皆不便。今呼为杂众,意
则兼矣,所谓五道、二界、八番,是故言杂。方等
经亦列地狱,《中阴经》亦化无色,此皆随机
适现,不可一例作并,复不可定其次第。
旧云人是土主,让诸客在前,《无量义经》
与此经同席,明国王、国臣,国士、国女,不论
宾主相让。出经家趣列在文,或有别意未
详。今观此文有八番,先标帝释,次列四
王,前龙后鸟,鬼神重出,为此义故呼为杂
众,不可言其次第。又杂众者,此中有得道、
未得道者,杂果报与形服杂,故言杂。其中
得二乘道者,无漏智与无明烦恼杂,故言
杂;其中得菩萨道者,沤和与众机杂,故言
杂;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杂。
杂义如是,岂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复不
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故言杂也。此是
约教释(云云)

「释提桓因」,因陀罗,或云旃提罗,
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
四面各八城,就喜见城合三十三,共居须弥
顶。须弥,此翻安明,四宝所成,高广三百三十
六万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杂阿含》四十
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
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
因。』『何故名富兰陀罗?』『为人时数数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本为人时名故。』『何故名娑
卷二 第 24a 页 T34-0024.png
婆罗?』『本为人时此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
『本为人时姓故。』『何故名舍脂钵低?』『舍脂是妇,
钵低是夫。』『何故名千眼?』『本为人时聪明,于
一时坐思千种义,观察称量,故名千眼。』『何
故名因提利?』『为三十二天主。』」《璎珞》第三云:「天
帝名拘翼。」

教门者,《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般
若明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桓因。别、
圆中明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證不同,
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云
云)。

本迹者,十住、行、向即三十,十地为一,等觉
为二,妙觉为主,同栖第一义天,共服实相
甘露即本也,居须弥顶迹也。

观心解者,自
行十善,劝他随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
即是三十三观门也。

「名月」等三天子,是内臣
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宝吉祥
月天子,大势至应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虚空
藏应作;宝光是宝意日天子,观世音应作。此
即本迹释也。

观解者,三观即二智,三智即
三光,从三谛生三智,谛即天、智即子(云云)

「四
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四宝山,
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云
持国,亦言安民,居黄金山,领二鬼:揵闼婆、
富单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亦云免离,
居琉璃山,领二鬼: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
博叉,此云非好报,亦云恶眼,亦云杂语,居
白银山,领二鬼:毒龙、毗舍阇。北毗沙门,此
云种种闻,亦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鬼:罗
刹、夜叉。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迹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不令
卷二 第 24b 页 T34-0024.png
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常王护东方常、无
常双树,乐王护南方乐、无乐双树,我王护西
方我、无我双树,净王护北方净、不净双树。枝
干喻常,华喻于我,果喻于乐,茂叶喻净,护
此华果,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迹为四王
而护世也。

观解者,观四谛智即是四王,一
谛下除爱见二惑,即是护八爱见也。次忉
利上有焰摩,此翻善时,《大论》云妙善,去
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此
翻妙足,去焰摩如地远,而不列者,略耳。何
者?下天钝、上天著乐,尚知来集,况不著、不
钝而不来耶?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顶
大自在。此不应超至彼也。

本迹者,此两天
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为两天耳。

观心
者,入空是自在观,入中是大自在观(云云)


列色界天。「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
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花经》
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
恼,故名忍土。」亦名杂,杂九道共居(云云)。「梵」
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
欲,亦称高净。「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
唤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
界惑,从德立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
似如两人,依《释论》正以尸弃为王,今经
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住禅中间,内有
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
民,加四无量心为王也。初禅有梵众、梵辅、
大梵,今举王摄诸也。

「光明」者,二禅也,此有
卷二 第 24c 页 T34-0024.png
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密身亦无挂碍、无量密亦受福、密果
亦广果、无想密亦无想。又有五那含:不烦、不
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罗,
经文存略不具出,但等等此诸天也。例
有教门、本迹、观心,自思之。

次列八龙者,
「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摩竭提,雨
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
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居
海中。

本迹解者,本住欢喜地,迹居海间。


解者,三观即中道,生法喜也。

「娑伽罗」,从居
海受名,《华严》所称,旧云因国得名。本住
智度大海,迹处沧溟。

「和修吉」,此云多头,亦
云宝称,居于水中。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
示多头也。观者,入假之观,分别无量法
门也(云云)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或
云两舌,本住乐说无碍辩法门,迹示多舌。
「阿那婆达多」,从池得名,此云无热。无热池,
《长阿含》十八云:「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
中有五柱堂,从池为名,龙王常处其中。阎
浮提诸龙有三患: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
肉及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
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
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
之,怖惧热恼。此池无三患,若鸟起心欲往
即便命终,故名无热恼池也。」本住清凉常
乐我净,迹处凉池。观者,三观妙慧,净五住
之烦唼,免二死之热沙(云云)

「摩那斯」,此云
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罗排海淹喜见城,
卷二 第 25a 页 T34-0025.png
此龙萦身以遏海水。本住无边身法门,迹
为大体。观者,中道正观其性广博(云云)

「沤钵
罗」,此云黛色莲华池,龙依住,从池得名。本
住法华三昧,迹居此池。观者,三观即是修
因,因即莲华也。《正法念经》云:「龙为诸天保
境,修罗兴兵前与龙斗。」故知为天所管也。

次列四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
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
十宝山,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佛时说法,诸
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奏四
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总
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也。本住不可思
议,不起灭定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
王,迹寄弦管歌咏十力。观者,观音声即空、
即假、即中,随顺三谛即是赞佛也。

四乾闼
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
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
音者,鼓节弦管也,美者幢倒中胜品者,美
音者弦管中胜者也。

「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
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
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弥天安师
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相
称。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
者,居大海底。

「婆稚」者,此云被缚,或云五处
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故云被
缚。亦云有缚,为帝释所缚。本能五系,系魔
外道,迹为此像耳。《正法华》云「最胜观」者,以
三观智,缚五住惑,入实际中。

「祛罗骞驮」,此云
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正》本云宝锦。
卷二 第 25b 页 T34-0025.png
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故,迹为广肩胛。
观者,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

「毗摩质
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
名毗摩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云:「光音
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净,堕泥变
为卵,八千岁生一女,千头少一,二十四手。
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岁生一男,二
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为毗摩质多。
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
宝殿,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
水、手攻喜见,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
《正》本云「燕居」。本者色心本净,迹为此名。观
者,正观中道即是净心。

「罗睺罗」,此云障持,
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种,身长八万四千由
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观天女天园
林,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者,诸
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诸天入宫
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见,举
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怪险,种种邪说;
掩月亦如是。或作大声,世人言天兽吼,险
乱王衰,种种邪说。怖日月时,倍大其身气
呵日月,日月失光。来诉佛,佛告罗睺:「莫吞
日月。」罗睺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
日月力、众生力、佛力,众因缘故不能为害。昔
有婆罗门聪明广施,四千车载食,于旷野
施。有一佛塔,恶人所烧,即以四千车载水
灭火救塔,欢喜发愿,愿得大身,欲界第一。
既无正信、好斗爱战、喜施,故生光明城,作
罗睺罗修罗主也。《正》本云「吸气」。本、观(云云)


卷二 第 25c 页 T34-0025.png
列四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
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有人
言:《庄子》呼为鹏,鹏行众鸟翼之,亦称为凤
皇。私谓凤不践生草,啖竹实,栖乳桐;金翅
啖龙,云何是类?「大威德」者,威胜群辈,又威
摄诸龙也,《正》本云「具足」。「大身」者,大群辈也。
「大满」者,龙恒充满己意也。「如意」者,颈有此
珠也,《正》本云「不可动」。迦楼鸟有神力,雄化
为天子,雌变为天女,化己住处有宝宫,亦
有百味,而报须食龙,胎能啖胎,不能啖
三,卵能啖二,湿能啖三,化能啖四。《观佛三
昧经》云:「正音迦楼,一日山东啖一龙王,五百
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年。临终
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口*熬]嘇之不得食,即
嗔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
轮,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
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将烧宝山,难陀
雨雨灭之,肉烂心冲风轮亦七返,堕山上
成如意珠,龙得之即为王,人王亦感此珠
者也。」

次列人者,「韦提希」,母也,翻思惟。频婆
娑罗,此翻模实,父也。「阿阇世」者,未生怨,或
呼为婆留支,此云无指,内人将护呼为善
见,善见之名本也,无指之称表迹。《大经》云:「阿
阇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
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不生烦
恼即见佛性。又阿阇者名不生,世名世
法,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故名阿阇世,此是
本义也。《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
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
卷二 第 26a 页 T34-0026.png
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
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其迹
既尔,本岂可量?说《法华》时预清净众,至《涅
槃》时引逆罪者,何异迦叶于《法华》受记,于
《涅槃》不堪付嘱?不可迷迹而惑其本也。

观解者,贪爱母、无明父,害此故称逆,逆即
顺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问:
佛在人中说
法,列人众何少?

答:
文略不载,人实不少,文
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无量义》中列四轮
王,国王、国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

问:
天、人、龙、
鬼皆见佛闻法,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
列?

答:
此义今当辩。夫诸道升沈,由戒有持、
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持戒有粗
细,故报有优、劣;持乘有小、大,见佛有权、实,
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依《涅槃》一句开为
四句释之,其义则显: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
急,三、戒急乘缓,四、戒乘俱缓。若通论戒乘,
一切善法,一切观慧,皆得称戒,亦皆是乘,
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
今就别判,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
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
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
二缘、六度、生灭无生灭等,智能破烦恼,运
出三界者,名之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
不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能出。」即此义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报在人中,
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教时见佛
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报身,于通教大乘
乃至带方便诸大乘经时,见佛闻法;持上
卷二 第 26b 页 T34-0026.png
乘乘急,以人报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
教中圆,见佛闻法,预列为同闻众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报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
以欲界天身,于三藏时见佛闻法,馀如上
说。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无色
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无色天身,于三藏
中见佛闻法,馀如上说。释第一句竟。若
戒缓乘急者,三品戒皆缓,报堕三途,持小
乘乘急,以三途身,于三藏中见佛闻法,
馀如上说。释第二句竟。若戒急乘缓者,三
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无色天身,三乘缓
故,佛虽出世说三乘法,爱著乐报耽荒五
欲,不见佛、不闻法,舍卫三亿家,及诸不见
闻者,三界著乐诸天等是也。释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缓者,受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
也,释第四句竟。此文不列地狱者,以其
戒缓,苦重报隔;上乘又缓,不能于法华见
佛闻法,馀经有列者,馀乘急耳。又不列无
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缓
故,不能于法华见佛闻法;馀经有列者,
有馀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龙八部,
皆识本缘缓急,来、不来义悉可解,广释如
《净名疏》。又识权者引实,本迹义转明,将此
勘已观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识。

「各礼佛足」
者,总结众集也。

「尔时世尊」下,讫品,名别序。文为五:一、众
集,二、现瑞,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光宅逆
顺生起,由众集故现瑞,乃至由问故答,答
由于问,乃至瑞由众集,此乃翻覆缘起,钩
卷二 第 26c 页 T34-0026.png
锁相连,序于正意,竟自未显,直是因缘一
释,尚自不明,况二三四缘,了无趣向。今明五
序,序正中四一,集众叙人一,现瑞叙理一,
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此则因缘释也。
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别,乃是
序于圆正耳。约本迹者,若以序序〈寿量〉中
本地四一者,此义自可知,不复记。观心可
(云云)。就众集又二,初众集威仪,次众集供
养,《法华论》目此为威仪如法住。

「四众」者,旧
云:「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不
周。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众、当机众、
影响众、结缘众。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知时,
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
得饱,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
问答等,皆名发起众。当机者,宿植德本,缘
合时熟,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即得道,此
名当机众。影向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
其圆极,匡辅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
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向众。结缘者,力无引
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而过去根
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
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
缘众。比丘众既尔,馀三众亦然,合十六众。类
如大通智胜佛时,王子覆讲即彼时发起众,
闻法得道即彼时当机众,闻法未度而世世
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即彼时结缘众。
彼佛世时尚有四四十六众,今佛道同,宁得
无耶?此是圆教十六众,约三教亦例可知。

本迹可解。

观心者,研境作观,在名字观行
卷二 第 27a 页 T34-0027.png
位中,即成结缘众,入相似位即成当机众,
入分真位即成发起、影向众(云云)

「围绕」者,佛
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下化为人像,到
已右旋,旋已敬礼,礼已却坐听法。因于天
敬,人以为楷,此因缘解也。围绕者,行旋威
仪也,表四门机动,俱见圆理,以圆对偏,例
有四义,即教门解也。又佛身周匝相好庄严,
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观心解也。若观佛色
身,得见法身,即本迹解。

「供养」者,通三业皆
是供养,别论卑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
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叹,施其依报名供
养。此中文略,具辩应如《无量义经》广说。天厨、
天香、天钵器等即是供养。大庄严菩萨及八
万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是
尊重,说七言偈即是赞叹。今论众集,指彼
文者,彼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即彼座席
仍说《法华》,故知三业供养不得有异,用彼
广释,此略,于义无咎。

从「为诸菩萨说大乘
经」下,讫「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现相序。瑶师
明七瑞,此土开六,他土总一;光宅此彼各六
瑞。此六者,动则说法度人,静则入定观理,
动静为一双;上天雨四花,下地六种动,上
下为一双;大众内怀欢喜,如来外放光明,
内外为一双。今谓寻文起尽如光宅,若取
名义便易,表报之意并自未彰。今明智定、
因果、感应为三双:智则指一说多,定则谛
缘义处;因则四位天花,果则六处地动;感则
大乘机发,应则圆毫照之。此六皆称瑞相
者,文云:「今相如本瑞」,瑞秖是相耳,人情分
卷二 第 27b 页 T34-0027.png
别,以密报为瑞,奇异为相。相何所报?妙理
玄赜说之至难,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先以
异相骇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钦渴,故以
异释相,以报释瑞。略明六瑞,表报十妙,感
应妙中已说,今更道说法瑞,表报说法妙、智
妙;入定瑞,表报行妙;雨花瑞,表报位妙;地
动瑞,表报境妙、乘妙;众喜瑞,表报眷属妙、利
益妙;放光瑞,表报感应妙、神通妙,是故六种
俱名现相序。

「说大乘经」者,《善戒经》有七大:
一、法大,谓十二部毗佛略也;二、心大,谓求
于菩提也;三、解大,谓解菩萨藏也;四、净大,
谓见道净心(云云);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
也;六、时大,谓三僧祇行行也;七、具足大,
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七、是
果大。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也。今将十妙
义捒经应可解。

生师云:「无相空理,大乘之
本,封三来久,顿说无三,不能取信,故说
无相为《法华》序。」观师意同。若尔《般若》《净名》
应是序,何独《无量义》耶?彼释云:「如此由五
时故后教得起。」更问:「若尔,《无量义》与诸经
皆通途相生,非关别序。」基师云:「空理无形
故云无量,序意同前,难亦如是。」印师云:「无
相善有成佛义,故言无量。」又云:「彼经不说
有三、无三有异,《大品》《法华》所指,指者不
来秦地。」今谓此经是宋元嘉三年慧表比
丘,于南海郡朝廷寺,遇昙摩耶舍受此本,
还武当山,永明三年始传于世。经既已来,岂
可送还天竺?光宅云:「《无量义》以万善同归
能成佛道,《法华》正明无二、无三,破三与一
卷二 第 27c 页 T34-0027.png
为异,故即为序。」若言万善同归,二三何不
同归?二三若归,序正不异;若言破二、破
三,何不破万?破二、破三,则无二无三,既
其破万,是则无序。取经互举意为异者,不
成异也,异意不显,序义亦不成也。刘虬注
云:「无相为本,无相一法含义不赀。」若含义
不赀,即是有相,何谓无相?寻诸师各偏一
种,若言有相之善有成佛义,此三藏意耳;
若言无相之善有成佛义,此通教意耳;若
言含法不赀,此别教意耳。并他经所明,皆
非序《法华》意耳。若《法华论》列十七种,皆
《法华》之异名,无量义者,即《法华》之一名也。今
申论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
序。《大品》《金光明》《涅槃》,皆先唱名,于序无妨。
今经文殊引古佛,亦名无量义;又云:「当说
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亦序中唱名,与论
意同也。今按彼经释无量义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
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今
释此文,无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
槃相也;涅槃亦无,故言不相无相,指中道
为实相也。二法即顿、渐,顿谓《华严》顿中一
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
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此等诸
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
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
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
故除下为除、序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
合序亦复如是。如此消释,不违彼经论,
卷二 第 28a 页 T34-0028.png
亦与此经合(云云)

复次《无量义》赞偈,明法
身百非洞遣,应为丈六紫金辉。《普贤观》明常
乐我净四波罗蜜住处。前后两文皆明常,岂
有中间寿量而是无常耶?他难云:「序已说常,
正何所道?」今反难之,《涅槃》以纯陀是序,已
开常宗,正何所道?他又例《净名》序金刚无为
无数,而正说不明常,《法华》亦应尔。今还反
难之,纯陀序常,《涅槃》正应无常,今论序常,
正常何疑也?

「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
菩萨也,义处即谛理也。下文:「普令一切众,亦
同得此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
即此意焉。

「佛所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
所證得,是故如来之所护念。下文云:「佛自
住大乘也,虽欲开示,众生根钝,久默斯
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佛说经已,入无量
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须先入
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而
智,先后入出,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
量义可入斯定,说此经已何故入定?」释
言:「先入此定,后说此经,可解。说此经竟
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序耳。何者?若不先
开,则后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
称为瑞相,即此义焉。若作次第者,先入无
量义三昧已,应入法华三昧,若明文彰显
时众则知,何俟弥勒殷勤、文殊靳固,故知作
序其义转明。」

「身心不动」者,与所缘之处相应
也。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
大通智胜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其心常
憺怕,未曾有散乱。身若金刚不可动转,
卷二 第 28b 页 T34-0028.png
心若虚空无有分别,无量义处三昧法持
于身心故不动也。称为无量者,此定寂而
常,照能知世间,从此一法出无量法也。若
作序义,身法体动运,今令不动运;心法体
分别,今令不分别,序义明矣。

问:
瑞相本论
奇异,说法入定,佛之恒仪,何得为瑞?

答:
说法
虽竟,时众不散,肃有所待,故知前之说法,
举众来集,待于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异,
何意非瑞?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
定有异,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古佛六
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
同然,岂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天雨四花」
者,旧云:「小、大白,小、大赤。」《正法华》云:「意花、大意
花,浦向花、大浦向花。」《释论》九十九云:「天花妙
者,名曼陀罗。」又七十九云:「八百比丘成佛国
土,常雨五色曼陀罗花。」旧雨小、大白,表在
家二众,小、大赤表出家二众,表其昔来因而
未果。今谓此解狭而不当,直论四众,收三
藏中十六众尚不尽,况复四十八众?是故为
狭。夫花相密报其因,四众昔来已是因,何
俟花报?若报其果,天应雨实,何故雨花?
故云不当。今言雨花,明其昔因非佛因,三
藏中因是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别中是菩
萨因,皆非佛因。今天雨花,报其当获佛因。
佛因者,即四轮因也,小白表铜轮,习种性开
佛知见也;大白表银轮,性种性十行,示佛知
见也;小赤表迦轮,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
见也;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
也。四轮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从天
卷二 第 28c 页 T34-0028.png
而雨,由是因位故,以花表之。但因有趣果
之义,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谁当感剋?秖
是此会时众,故言「及诸大众」也。下文殊释
疑,吹大法蠡等四句,又正说中开示悟入,又
与大车中游于四方,节节相承皆是位义,故
知花表因位也。

问:
四轮是别位义,那得释
圆位耶?

答:
名通义圆尚无所失,况名别义
圆而不得用耶?

问:
别义贤圣,圆亦有耶?

答:

《玄义》,若言四花俱从天雨,表四众当同
成一因,如此释者,出三藏义未出通义;
若言四众同是菩萨因者,此释出通义,未
出别义;并非佛因,皆非《法华》意也。《法华》
如前说。

「普佛世界地六种动」者,旧云动三
乘人因果决定六执者,此破三藏家三乘六
执,未破通教三乘六执。通教约法,三人因
果同,若约人,三人因果异,此之同异俱被
破,而旧家破意不破此也。别教无三乘名
则无六执,旧所不破。今明别家因时三法
纵横,果时三法亦纵横,此则须破。今释地六
种动,表圆家六番破无明,无明磬礴未曾
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若转
即变为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表
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优婆塞清净行经》云:
「菩萨生时动地,示此生已尽无复烦恼,一
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将灭故动。」即此义
也。

本迹解者,如文殊释疑,引古佛为答,密
得此意即是识本,非谓他佛昔现斯瑞,而
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云云)

观行者,
动六根也,地相坚固如六根水执,未曾入
卷二 第 29a 页 T34-0029.png
大乘之道,动难动之地,表净未净之根。东
涌西没者,东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
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烦恼互
灭,鼻根功德生、眼中烦恼互灭,馀方涌没
表馀根生灭亦复如是。六动者,动、起、涌、震、
吼、觉,一一中又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
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
馀五亦如是,合十八种动,此即表净十八
界也(云云)

次明大众心喜瑞者,众见雨花地
动,知甘露将降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
于胜应。

问:
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

答:
天花
悦眼,地动震心,《大经》云:「动时能令众生心
动。」花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
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而能一心观佛,
何得非瑞?若言欢喜动阴心者,人天义也;
若喜动真谛无漏心者,藏通义也;若喜
动即假心者,别义也;喜动实相心者,圆
义也。

次明佛放光瑞,即表应机设教,破
惑除疑。白毫具种种功德,《观佛海三昧经》
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丈四
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
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
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
在二眉之间,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表
乐,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净,放光破闇
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觉、觉
他。

复次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如有
二眉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中
具一切法,当知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
卷二 第 29b 页 T34-0029.png
毫内者,即表圆教之意。

复次,众经明放光
不同,《大品》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顶髻,一
一各放六万亿光明,如彼广说。《大经》面门放
光,此经白毫放光,缘宜不同耳。又收光
不同,《育王经》云:「收从背入,欲记过去事;收
从前入,欲记未来事。」而不见记现在事,私
谓胁入应记现在事也。足入记地狱,踝入
记畜生,脚指入记鬼,膝入记人,左掌入记
铁轮王,右掌入记金轮王及记诸天,脐入
记声闻,口入记缘觉,白毫入记菩萨,肉髻
入记佛。而今经放白毫光,而未见收光之
文者,略耳。又解云,放光照现在事,收光明
将来事,此经正论此土、他土诸佛道同,故正
论放光。若解诸佛道同,即开示悟入,任运获
记则放光为正,收光是傍,故略而不说耳。
若丈六佛放光者,三藏义也;若尊特佛与丈
六佛共放光者,通义也;若尊特佛独放光
者,别义也;若丈六佛即毗卢遮那法身放光
者,圆义也。旧云:「此土六瑞讫至腻吒天。」今寻
文从照东方万八千土下,即是他土六瑞之
文,盖斟酌由人耳。旧云:「实照十方,照东方
者,表一乘因果是诸因果之上,万是数圆表
果位满,八千数缺表因果未足,若照东方
义已足,更照九方复何所表?」今明东是方始,
表十住是位始,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
入于十住开佛知见。举初即知中后,故云:
「靡不周遍者」。当知诸方亦然,诸位亦然,若
就本门说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门说法,法身
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也。

观解「万八千」者,
卷二 第 29c 页 T34-0029.png
约十八界,论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万八
千,此等境界佛慧未开,今应当开,故以数
表之耳。文云:「从阿鼻狱上至有顶」即六法
界也。又见诸佛、菩萨、比丘等,十界具足,故文
云:「靡不周遍」,即此意也。若分文属此土第
六相,若属他土即是总相照他土文。

次明
光照他土六瑞者,一见六趣,二见诸佛,即
是上圣下凡为一双,三闻佛说法,四见四
众得道,即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行,六
见佛涅槃,即是始终一双。既有可化众生,
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
弟子,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致终也。若此土
六瑞,总报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总报
众生当获觉他。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诸佛
道同。从「尽见彼土六趣众生」下,至「行菩萨
道」者,是现彼土已与此同。从「复见诸佛」下,
至「七宝塔」者,是现此土当与彼同。略说竟。
更广说者,从又见六趣众生,是现彼佛为
五浊故出现于世,此佛亦然,二土出世意
同也。及「闻诸佛所说经」者,是现彼佛初从
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土初说《华严》
同也。从「并见诸比丘」下,是现彼佛非渐而
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也。从「复见诸
菩萨」下,是彼佛三藏之后,说方等、《般若》
经,与此土佛三藏之后意同也。从「复见诸
佛」下,至「起七宝塔」,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
显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
起塔,光照彼土始终究竟炳然在目。当知
此土从一出无量,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
卷二 第 30a 页 T34-0030.png
事已竟,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
实、息化归真,与彼土同也。

复次种种因缘
者,昔善为因,今教为缘。又别说者,正是三
藏之后,明共不共般若为因,助道戒定慧
等为缘。约三人即有种种因缘。又就共不
共人种种因缘、种种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门,
一一门复有无量相貌,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即其义也。不共四门亦如是,故知因缘、相貌
种别无量,皆是彼与此同,彼明此相因缘相
貌,还入一因、一缘、一相、一貌,当知此土亦与
彼同。

「尔时弥勒作是念」讫「今当问谁」,是疑
念序,文为两:一、弥勒疑念,二、大众疑念。弥
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三、念文
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
疑也。

「神变」者,神,内也;变,外也。神名天心,即
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首楞
严》云: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
盖一切。弥勒不测外变,亦不知内慧,故兴
念至此,若夫庸人不知术者,散人不知定
者,凡人不知圣者,小圣不知身子,身子不
知菩萨,菩萨不知补处,补处不知尊极,
此就极处亦不知也。又弥勒值佛植善既
多,何容不髣髴知?应须隐明示闇,权言不
知也。大众有两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
谁。若将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云:「四众
欣仰,瞻仁及我。」无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
中无者,欲推补处居先也。旧解先有三意:
一、是补处,二、有三念,三、能发问。为此义故
大众阙一念也。

问:
文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
卷二 第 30b 页 T34-0030.png
一问一答?

答:
夫机有在无,位虽齐等,宾主
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又法门
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又迹有久
近,近问久答。又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
众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此即
四种消文意。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