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签證释-清-智铨592-A¶

592-A¶ 第 557a 页

* No. 592-A
重刻玄签證释引

盖道法之心心相印。全凭文句以流通。故释迦如来。
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住世八十年。谭经百千馀
会。以法华经为第一。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亲證法
华三昧。获旋陀罗尼。张八教。会五时。九旬谈妙。注法
华。开玄义。十法观成。帝王长者。悦服赞扬。一代时教。
罄无不尽。章安尊者。记玄义十卷。明心法一千。兼佛
法众生法二千。记文句十五卷。明佛法一千。兼心法
众生法二千。记止观二十卷。明众生法一千。兼佛法
心法二千。乃知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实出当人一念。
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精明不惑。众生
即佛也。一念未了。佛即众生也。华严经云。心佛及众
生等。三无差别。智铨法师。述撰玄签證释十卷。开人
天之正路。设长夜之明灯。开示后学悟入。顿显心地
法门。惜此书原板无存。藏本希有。咸丰时。太邑梅溪
明因寺都讲彦净法师。发心募刻。因住持方丈。建造
讲堂。无馀暇。未果圆成。当顾诸僧。惟嘱(敏曦)曰。完竣
此书者必汝尔。(曦)亦住持台山华顶宁邑广润。及重
建佛陇真觉塔寺。光阴迅速。倏经三十馀年。法音在
耳。岂敢忘心。于是继募 诸山尚友。福慧善信。功德
圆成。同入龙华胜会。法轮运转。共升兜率陀天。略标
592-A¶ 第 557b 页 X28-0557.png
绣梓缘因。惟冀群贤珍重云尔。


光绪拾染年秋中 吉日

佛陇真觉寺敏曦谨识No. 592
玄签證释卷第一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释签缘起序者。谓序释签缘起。故云释签缘起序也。
详解云。释签者。玄文有疑。弟子签出。荆溪释之。师资
合标。又云签为能释。玄为所释。

○除馑男。古翻沙门
云乏。法云师云。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故称
除馑男也。普门子。佛祖统纪第十卷荆溪旁出世家。
禅师普门。岳阳何氏。父玠为常州义兴尉。因家焉。师
幼勤学问。登进士第。入仕于朝。一旦悟世虚伪。抽簪
去发。居南岳寺。左右唯儒释典籍麻衣葛履而巳。既
而去谒荆溪。学止观法华之旨。深有造诣。善属文。尚
古意。荆溪敬之待以友道。为释签辅行两序。自称普
门子(注云义兴县君山乡净乐寺荆溪之受业相去数里有南岳寺义兴宋改宜兴君山广兴记属江阴
县)。
592-A¶ 第 557c 页 X28-0557.png

此序口科分二。初释签缘起。次普下出作序意。初缘
起有三。初如来出世有妙经。次经文下天台释经有
玄记。三后进下荆溪弘讲有释签。又二。初玄义无注
难晓。次不远下叹有释签易明二。初有释签。次信所
下叹易明。初又二。初乘时出世弘讲玄义。次且法下
因弘释签添裨成书。

四教成列等者。四教指化法四教。成列即含顿等。合
会也。玄第十下约四法论开合云。即是四教。约圆开
别。约别开通。次开三藏。如是次第会来合圆。(云云)
来一期说法。秪用藏通别圆成顿渐等。故此四教成
列。法华开会之旨即蕴其中。

○十子既往等者。十子
即指舍利弗等十大弟子。此十子在华严如聋哑。幽
赞华严。在阿含證果。广佛略说。幽赞阿含。净名经弟
子品十子受折。幽赞方等。与殃掘经同。须菩提等转
教菩萨。幽赞般若。法华十子一一指名授记。幽赞法
华。文句云具足权实功德。而迹起五味。助佛调熟实
行众生。幽赞在人。十子既往。故云方绝。

○唯三转等
二句有二意。一约藏圆相对。阿含三转法轮。但是藏
教。今法华一乘再导。开藏即圆。经云佛昔于波罗奈
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二约次第一心。
阿含初转。方等次转。般若三转。即次第三谛。今法华
载导一乘。开次第即是一心三谛。(云云)

○蒙求。易经
蒙卦。童蒙求我。

○不远而复。复卦初九不远而复。又
象曰不远之复。

○孩提。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592-A¶ 第 558a 页 X28-0558.png
其亲也。

○志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以虚
受人。易。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毗坛即毗陵。秦
曰延陵。晋曰毗陵。东晋曰晋陵。隋唐宋曰常州。

○国
清。天台国清寺。即皇太子寺基。

○岛夷。括地志云。倭
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馀小国。

○美哉句。用札观
乐语。肯綮未尝。庄子养生主云。批大却。导大窾。因其
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耻躬不逮。上
论语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天台命家。
古有三意。一符定光悬记。二转平等志愿。三行道多
在天台。今荆溪不忘本。亦称天台沙门。

○观象。易经
注云。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

○击节。肇
论刘书末云。屡有击其节者。注云扣击节要也。

○独
不愧句。借项羽语。天王指唐代宗。越播越。陜古虢国。
即河南陜州。郛郭也。通鉴云代宗癸卯年十月丙子。
因土藩入寇长安。代宗幸陜州。普门子作序。即次年
甲辰。故云天王越在陜郛之明年。(云云)七月名相月。

释签卷第一上。

○天台等者。天台县名。东汉属章安。
梁曰天台。晋曰始丰县。佛祖统纪第七卷。九祖荆溪
尊者湛然。姓戚氏。世居晋陵荆溪。时人尊其道。因以
为号。家本习儒。故幼学夙成。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
志。年十七访道淅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
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云云)
宝大历间。朝廷三诏。并辞疾不起。师始居兰陵。尝与
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
592-A¶ 第 558b 页 X28-0558.png
白师曰。顷从不空游历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天
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至此
土邪。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晚归台
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
饥之际。学徒愈蕃。瞻望堂室以为依怙。建中三年二
月五日示疾于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
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谈
道而决。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
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
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他。在此而巳汝其志
之。言讫隐几而化。

○驯善也。马顺曰驯。易驯致其道。

○慈云云。玄文荆溪各有记释。犹五经之有正义也。

○私记缘起。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姓吴氏。临海章安
人。始生三月。能随母称三宝名。有僧过门。谓其母曰。
此子非凡。因以为名。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拯。日记万
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谒
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
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
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隋开皇十三年夏。受法华
玄义于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至
于馀处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帙部百有馀
卷。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

○五义本迹。下签云。故玄
意五章莫过本迹。(云云)

○东渐。尚书禹贡末章云。东
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注云渐音尖。渍也。

○汉明迦竺。
592-A¶ 第 558c 页 X28-0558.png
东汉显宗孝明帝七年。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
殿庭。傅毅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佛。帝乃遣中郎
将蔡愔等使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愔于中天竺遇
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像梵经。载以白马。达雒阳。(云
云)。

○隋文台衡。隋高祖文皇帝名坚姓杨氏。南岳思
大师。陈大建九年六月示寂。智者大师于隋文开皇
十七年示寂。

○三五七九等乘。谓藏教三乘三也。加
人天五也。再加通二乘七也。又加通别菩萨九也。


宋文宣王等。(考史。止有齐竟陵文宣王。名子良。好佛教简栖名巾)

○礼云。礼记
第六卷玉藻篇。

○高僧传。大藏晋高僧传。会稽嘉祥
寺皎师著。分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
明律。六忘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道。

○别传
即章安撰。一卷。

○大苏光州。大苏山见慧思禅师。示
以普贤道场。行法华三昧。代受法师。即指南岳为受
法师。南岳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


方便陀罗尼。辅行云所发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

○华顶佛陇唐溪。详天台
方外志。

○陈隋。陈家因姓号国。自武帝霸先。受梁禅
来。至少主叔宝。方始入隋。陈少主至德三年敕迎。正
月十一日。第二敕迎二月八日。第三敕迎二月二十
八日。故云频迎。隋敕书开皇十年正月十六日也。


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两卷。什师译。波
斯匿王起请。序品中十六大国王皆在会。

○陈少主
敕。此是遣主书罗阐口敕。在国清百录中。

○王制。礼
592-A¶ 第 559a 页 X28-0559.png
记第三卷第五王制篇。

○乐说辨。辅行第一卷云。辨
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也。义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
称说法之名字。辞谓能说名之语言。虽有此三。必须
乐说说前三也。谓于一法中说一切法。于一字中说
一切字。于一语中说一切语。皆入实相而无差谬。故
知皆是乐说力也。

○托胎诞育。别传云。大师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
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
白鼠。因觉体重。至于载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
邻室邻里。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眼有重瞳。父母藏护。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髫
龀精诚。从师访道。大岁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
门品。初启一遍即得。而父母遏绝不听数往。每存理
所诵。而惆怅未闻。奄忽自然通馀文句。后以经验。无
所遗失。年十五于长沙像前。发弘大誓。愿作沙门。荷
负正法。为巳重任。既精诚感通。梦彼瑞像飞临宅庭。
授金色手。从窗隙入。三遍摩顶。由是深厌家狱。思灭
苦本。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当拜佛
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后遭二亲殄丧。丁艰荼毒。逮
于服讫。从兄求去。兄曰。天巳丧我亲。汝重割我心。既
孤更离。安可忍乎。跪而对曰。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
于时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复处[砭-之+畏]磊之内。欲报恩酬
德。当谋道为先。唐聚何益。铭肌刻骨。意不可移。年十
592-A¶ 第 559b 页 X28-0559.png
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
戒。导以律仪。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兼通方等。故
北面事焉。时有慧思禅师权止光州大苏山。大师遥
餐风德。如饥渴矣。其地乃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而
能轻于生。重于法。忽夕死。贵朝闻。陟险而去。初获顶
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
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于时昏晓苦到。如教研
心。于是但勇于求法。而贫于资供。切柏为香。柏尽则
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息不虚黈。言
不妄出。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
静发。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
之游大虚。将證白师。师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
落景咨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师受。四夜进功。
功逾百年。问一知十。何能为喻。观慧无碍。禅门不壅。
宿习开发。焕然华敷矣。臣主珍敬。仆射徐陵。德优名
重。梦其先门曰。禅师是我宿世宗范。汝宜一心事之。
既奉冥训。资敬尽节。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云云)
仪同沈君理。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敕一日停朝事。
群公毕集。紫金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
周弘正等。俱服戒香。同餐法味。而陈宣帝诏云。禅师
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
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临终示相。大师
行至石城。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
592-A¶ 第 559c 页 X28-0559.png
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
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语巳右胁西
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索三衣钵。命净洒扫。唱
二部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竟赞云。沙门父母。慧解
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馀年蕴之。知谁可与。
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听无
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
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脩。行道
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
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见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
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虽复毕处。而同是此时。
唱经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
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
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池。若能于病患境达诸
法门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我今最后策观谈玄。
最后善寂。吾今当入。灭后应验。传有十条。其一晋王
梦中见大师飞空而至。为说净名疏。其二沙门慧延
梦见大师从观音西来说法除疑。其三土人马绍宗
梦见大师安慰劝施。尔夜宗兄及宗妻母三人亦见
大师。其四佛陇僧众坐禅。师现常形进堂按行。上应
道脩瞻奉良久。其五土人张造曳疾登龛。愿求度脱。
仍闻龛内应声。又闻弹指。其六永嘉僧法晓求见。龛
户自开。放光现相。其七八九十。(云云)

○建业亦云建
康。古金陵地。吴晋宋齐梁陈及南唐旧都。秦始皇改
592-A¶ 第 560a 页 X28-0560.png
曰秣陵。吴曰建业。晋曰建康。唐曰江宁。今为江宁县。

○旧称杨州者。禹贡杨州之域。乃九州中杨州。若今
杨州府。在秦曰九江。在汉曰广陵。隋曰杨州。

○京江
今镇江。隋曰润州。三国吴置京口镇。故云京江。江陵
汉时曰临江。又曰荆州。隋唐曰江陵。今荆州府。

○汉
南衡山者。广舆记云。汉阳府北带汉水。荆州府北据
汉沔。衡州府隋曰衡山。衡山即南岳。

○鹤林台岭。辅
行第一卷云。鹤林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树有
四双。复云双树。四方各双。故名为双。又云根分上合。
故名为双。佛于中间而般涅槃。涅槃之时。其林变白。
犹如白鹤。因名鹤林。

○馀分未说。谓止观十大章中
第七正观十境。至第七见境。馀不复宣。禅波罗蜜十
大章。至第六方便文。第七脩證不流通也。净名疏止
佛道品。馀不说。宫墙钻仰。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
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雪山童子。大涅槃经
第十三卷。佛过去世于雪山为童子。脩苦行。帝释现
为罗刹。试其有智无智。去雪山不远。其声清雅。宣过
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苦行童子闻巳。
心生欢喜。复求其馀半偈。罗刹即说生灭灭巳。寂灭
为乐。童子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

○甘
露。金光明空品疏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
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序王。相待粗绝待妙。辅行云。
今此相待则判为粗唯明绝观。又云借相待名判为
592-A¶ 第 560b 页 X28-0560.png
思议。故唯绝待方称为妙。

○今则不尔。今为判教。故
待与绝皆称为妙。后文云此经唯论二妙。

○圆中约
时待绝俱妙。谓圆教中道。约法华第五时味。若相待
若绝待。俱皆是妙。故云二妙唯在法华。圆中若在乳
生熟酥馀三味。约教则与或妙。约部则夺或粗。故签
云。若不约教。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则不知部妙。


前三教。即华严时别。阿含时藏。方等时藏通别。般若
时通别。从来是粗。至法华开显方妙。

○止观相待义
似于别。彼借相待名判为思议。义似别教。非是别也。
其义似别。彼判为粗。

○今此妙名等。谓今玄文妙名
判教。该通全部。须兼本迹。迹门须判须开。故待绝俱
妙。彼止观为成妙观。唯约法华开显迹理。故独绝圆。
故云虽异而同。

○下文广释。第二卷中明二妙文。


广如后释。第二卷广众生法及十如境。

○三义即施
开废。谓十界互具。一一界中。佛界为实。九界为权。此
是界如正义。施开废非正义。故云兼。

○总含等者。后
玄云前五约自行因果具足。后五约化他能所具足。
指要钞云。因果自他收十妙尽。本十妙迹十妙。但开
合不同。故云总含因果及体宗用三。

○并顺二义。既
莲与华。皆可为始。则莲前华后。华前莲后。无不可者。
故约机约佛。并顺莲华前后二义。

○最后开废。即法
华第五时开权显实废权立实。故云最后。若中间迭
废。约法华巳前。纵有废权。决无开权。故唯废无开。


且者。会玄云不尽之义。华严顿。约部名顿。

○二乘唯
592-A¶ 第 560c 页 X28-0560.png
在等。签第六上云。菩萨容有。二乘的无。故二乘唯在
法华。妙乐云。若开人者。前教所无。唯在法华。

○两教
因人指藏通。别教教道。證道同圆。故云教道。指实为
权等。妙乐云。当知以实为权。权名隐实。开权显实。实
外无馀。潜之与显。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尝增减。故
未开之前。非但不说显实之名。都无施权之语。故说
宜权之言。即须显实故也。故知此是法华之宗致。实
教之源由。释义之旨归。众行之府藏。若不体之。徒施
徒运。

○非此中意者。谓逗后复施。是涅槃经中意也。

○又者。详解云更端之辞。

○十九三十。妙乐云。若十
九出家。则二十四成道。若三十成道。则二十五出家。
槃师云。据宝藏经。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荆溪之言
有合于此。佛祖统纪第三卷明。

○如前如后者。谓如
前废权。如后正明。广如第七卷。在第七卷上明本妙
文初。谓本迹唯事。权实通事理。

○如金刚经。谓金刚
是喻。般若波罗蜜是法。

○譬前法譬。化城喻在第三
周中。谓譬前法说周譬说周。故言譬前法譬。

○具如
下文等。玄义第九卷下。先迹用次。破迹显本等。

○若
干者。荆溪云。若。如也。补注云。若万数也。干应作干也。
音乾无义。

○如疏十门。文句第四卷上云。今以十义
料简。一有通有别。乃至第十待时不待时。

○开其所
覆为发。妙乐云。发者。开也。若迹覆本。开其能覆。名为
发迹。迹既发巳。即见其本。以覆本故迹名能覆。本名
所覆。以但释名而巳。详解云。名谓名言。一部言句皆
592-A¶ 第 561a 页 X28-0561.png
能诠名。体宗用三皆偏始终。但题目是总。经文是别。
揽别为总。就题释名。故释名章能总含三章之别。


当知体等秪是三德。妙乐云名体宗用。三一总别。寄
行约教。一切三法。即下三轨文类通十种三法。下文
即第一卷上明开合中文。止观发心。止观第一卷上。

○私序王。含始末者。谓近含五时。远及宿世。故云始
末。

○文义因依。谓文因义。而义依于文也。故章安重
释。

○体业付财。谓方等体信。般若委业。法华付财。妙
乐云。方等令体信故般若欲委业故。

○为形华严等。
华严一偏一圆。方等三偏一圆。般若二偏一圆。故云
偏圆对明。

○四位六番。序中四种天华。表开示悟入
四位。开而言之即四十真因位。地六种动。表住行向
地等妙。破六番无明。

○至流通中。若迹本各分三段。
见宝塔品是迹门流通。从地涌出是本门序分。今明
始末。不及本迹。故亦同变土云流通中。

○大师序意。
初唯在色似局。次遍六尘故通。章安序意。声为经似
通。不谈六尘故局。

○至疏文初。即文句第一卷上云。
序者训庠(云云)。释品所以。文句云品者。义类同者聚
在一段。故名品也(云云)。若有品之由。文句云今药王
本事是佛唱等。即有品由。

○作此序者等。妙乐引尔
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序内外也。此可借用以释别序。
如由别序。方异诸经。又兼用安庠。即非忽卒越次意
也。亦二序共有。必先二序。后方正故。

○别序具五。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下讫品。名别序。分五。一众集。二
592-A¶ 第 561b 页 X28-0561.png
现瑞。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

○六瑞。一说法。二入定。
三雨华。四地动。五众喜。六放光。

○前开方便门引意
故尔。谓大师序云开方便权门示真实妙理。故章安
引意。于六瑞中独取此二瑞者。正要显破六番无明。
入四妙位。方是开权示实正义。故亦云开方便门。


谭玄本序。言异方便等。文句云。正因佛性即第一义
理。若用圆妙正观。此即实相方便。不名为异。若用七
方便观助显第一者。名异方便。

○云云。辅行第二卷
云云者未尽之貌。妙乐第一卷上云云者气象之分
散。如云在天。非可卒量也意言下未说者尚多如云。
又师古注云云犹言如此如此也。汉隽诸文横注云
云二字。

○本迹十义。即第九卷下迹用有十。本用有
十。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上。

准四明释云。妙法莲华经五字是所释。玄义二字是
能释。能释乃通。由智者解经多立五义。故以所释简
非他部。入文广解五字。今不预叙。能释二字者。玄谓
幽微难见也。义谓趣深有所以也。其幽微义而有五
重。大师搜括如是五义解释一题。欲使学者预知经
旨。然后寻文。使于文文成智行故。

○天台等。辅行云。
天者巅也。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天。
浊而为地。台者星也。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
四明云天台。栖真之处。智者是隋主所称。大师乃群
生模范。说者拣异他师握笔撰述也。

○通序五义。文
592-A¶ 第 561c 页 X28-0561.png
句第一卷上。如是初举所闻法体。我闻次能持人。一
时三闻持和合。佛住耆阇崛山四闻持之所。与大比
丘五闻持之伴。

○四阿难。文句第二卷上云。约教者。
欢喜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
难圆也。

七番共解。

○根力觉道三解脱门。大论十九卷云。三
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
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持巳从法中求果。故
精进行。是时名正勤。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
名如意足。心调柔巳生五根。诸法实相甚深难解。信
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进
根。常念道不念馀事。是名念根。常摄心在道。是名定
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如
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
力。得力巳分别道法有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此
三法。行道时若心没能令起。除觉定觉舍觉。此三法。
若行道时心散动能摄令定。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
能遮恶法。如守门人。有利者令入。无益除郤。若心没
时念三法起。若心散时念三法摄。无学实觉。此七事
能到。故名为分。得是法安隐具足巳。欲入涅槃无为
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二十卷云。三十七品是
涅槃道。行是道巳。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
空无相无作。又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
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无馀涅槃
592-A¶ 第 562a 页 X28-0562.png
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馀涅槃为作门。此三法
虽非涅槃。涅槃因故。名为涅槃。以小准大。大论云佛
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

初标名。

○七方便。天台新立大乘七方便。方便从进
趣为称。谓三教菩萨。两教二乘。非旧小乘七方便也。

○华严至般若次第三谛。华严方等般若三时。非无
圆融。但有兼对带过。为次第三谛所摄。以不能会实
故。

○今经会实佛智照十法界十如。三谛具足。故曰
圆融。

○妙谛本有。荆溪始终心要云。三谛者。天然之
性德也。

○是法住二句。文句云众生正觉一如无二。
悉不出如。皆如法为位也。世间相常住者。出世正觉
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位相常住。世间众生亦以如
为位。亦以如为相。岂不常住。记云法不出如。皆如为
位。众生理是。佛巳證是。故名为住。如位一故。故名为
位。

○广如方便。文句第五卷上。

○正约五味。妙乐云
故一家显妙。必存五味。方成妙故。

○随他等三语。大
涅槃经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

○七重
即二谛境中七重二谛。

○今经舍不融说融。不融至
别教。融唯一圆教。

○华严兼等。华严兼于行布差别。
鹿苑但一生灭之粗。方等大乘对三藏半字。说通别
圆满字。般若中带通别方便。此等四味不及法华纯
一佛乘。唯今称妙。其义如此。

○细人粗人。借大论三
十九卷中文。

○吴录地理志。未详。

○南岳安乐行。南
岳大师说。一卷。即法华四安乐行。譬如世间水陆之
592-A¶ 第 562b 页 X28-0562.png
华。各有狂华不实。实者甚少。若是莲华。即不如此。一
切莲华皆无狂华(云云)

○为莲故华等。前序王中莲
华三喻。本迹各说。此中本迹合言。以本迹亦名权实
故尔。又初喻比前多华实句。故云喻即实而权第三
喻多莲成句。故云喻非权非实。

○机熟须开等。约本
门开近显远说。

标体。后玄云。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

○礼
记第七。礼记第四卷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巳。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
力为巳。大人及世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巳。故谋用是作。而
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
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
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
以为殃。是谓小康。

○故义同也。礼运文有二义。玄文
只有一义。签引虽有二义。然皆可以譬体同。故云义
同。思之可知。

○如斯之事如来明见。经云所以者何。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
592-A¶ 第 562c 页 X28-0562.png
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
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文句云。从所以
者何如来下。第二总释益物不虚。此中六句明照理
不虚。如实知见即是实智。如理而照三界之实。实则
无三界之因相也。无有生死。无有二死之苦也。起集
名退。无常果现名出也。亦无在生死之世及入涅槃
之灭。此二俱灭。故云亦无(云云)。非于灭度之实。非于
生死之虚。故云非实非虚。非于出世之真如。非于世
间之隔异。故非如非异。此四明中道也。不如二种三
界众生所见三界之相。唯佛一人。如实穷照三界之
实。(云云)如来二智明审二谛。(云云)二种三界。如法数
中明。

○二论。地论天亲造。中论龙树造。

○金刚藏说
佛甚微智。华严十地品。解脱月菩萨请金刚藏菩萨
说。天亲造地论释。先举经云。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
尽。远离于诸趣等。同涅槃相(云云)。论云此甚微智(云
云)。

○次中论四句。中论第六卷偈云。众因缘生法。我
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论第六卷亦
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

○义可
准知。谓中论通申诸教。若得此中圆妙意。则中论四
句亦同地论唯圆也。

○四句对教。后会异文初。云取
偈初句申三藏。次句申通。次句申别。次句申圆。

○故
不免异及尽下文云别教得二句。

○二家。龙树天亲。

○二珠等。颇梨譬小乘法性。如意譬大乘法性。鹿苑
是初闻。方等维摩弟子品是被斥。

○堕落二乘。大论
592-A¶ 第 563a 页 X28-0563.png
云一但空。二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
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处可堕。

○□□□□但
中异。别圆同一不但空。然不但空。有但中不但中异。
别是但中。故云迥出。

○唯一不但。正指唯圆中。

标宗。

○三乘微异。声闻断见思正使尽。缘觉更侵习
气。菩萨正习一时俱尽三十四心成佛。故云微异。


因大同果小异。四教仪云。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
色入空。又云声闻但断正使。不能侵习。支佛更侵习
气。菩萨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云云)

○因理迥出。
别不谈具。佛界理在九界外。故说迥出。妙乐云。别教
佛界三意。一以理性为佛界。二以佛果为佛界。三以
初地为佛界(云云)

标用。

○经有断生之力。谓迹门断权疑生实信。本门
断近疑生远信。此一经之力用也。

○始终力用。为实
施权之始。废权立实之终。

○萨婆悉达梵语。大论翻
为成利。西域记翻一切义成。又唐云顿吉。即佛幼时
名字。

○佛本行经有六十卷。第十二卷中。第十三捔
术争婚品。瞿夷。此云明女。

○掷象。过去因果经云。达
多以手抟头。即便躄地。难陀以足指挑象。掷置路傍。
太子以手掷象城外。还以手接。不令伤损。

○无生法
忍。大论云。依止生灭智慧。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
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标教。

○教相。妙宗钞云。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相
状。览而可别。上之四义皆是言教。谓诠名教。诠体诠
592-A¶ 第 563b 页 X28-0563.png
宗诠用之教。若以其相而分别之。则令览者观之显
了。故约五时等而示其相。

○四正释即广释。此中先
约迹门释初二意。次约本门释第三意。初又二。初根
性。次化道。

○八教。辅行云又此八教用各有意。藏等
四教。是教门法式。顿等四教。是敷置引入。如来权巧。
善达物机。颁宣藏等以为顿等。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云云)

○三照五味。佛祖统纪第三卷有三照五时五
味图。又云华严四喻。旧译性起品云。譬如日出先照
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及
一切大地。妙玄合四为三。(合中二为幽谷)一高山。二幽谷。三
平地。签开三为五。高山。幽谷。食时。禺中。正中(后三从平地开
出)。

○两经二义相成。若不用涅槃五味。则不显华严
演三成五。若不用华严三照。则不显涅槃后之四味
皆从牛出。故云二义相成。

○如华严。五时中初华严
时也。统纪云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总有七处
九会。会处不一。故以经标名。

○是顿部非顿教。顿有
二义。一约部。二约教。约部别在华严。约教通于馀时。
今此正当约部明顿之教。对下三渐化仪为言也。华
严二意不畅本怀。一教兼别故。二二乘无分故。

○照
幽谷。旧经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无不普
照。磐法师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四
教仪集注云。古人谓是经文合四为三。殊不知此文
只是照幽谷也。

○如三藏。即次鹿苑时也。统纪云。此
以处标名也。

○多跢婆啝。大涅槃经中婴儿行文。


592-A¶ 第 563c 页 X28-0563.png
一音。一音通大小。今意在大。法数第一卷明。净名经
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恐畏等。净
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
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统纪云。且约四悉明不定
相。三界可畏即世界。喜可生善即为人。能离于恶即
对治。疑断见理即第一义也。

○如方等。即第三方等
是也。统纪云。四教并谭曰方。四机俱被曰等。此从法
得名。依部教立。不同普贤方等(云云)。普贤观经约理。

○无时不遍。既云无时不遍。岂于法华有秘密耶。须
知显露竖论虽在四时。而有华严鹿苑大小之隔。若
秘密横论。则隐显在机。无时不遍。遍前四时。非遍法
华时也。

○于创禀者。谓方等会横来新进小乘。如佛
国品末得法眼净者是。

○三相即身土音三相也。


净秽。净名佛国品中。佛答宝积净土之行。后结文云。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
佛土净。尔时舍利弗念云。我世尊为菩萨时。意岂不
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告言。众生罪故。不见如来
国土庄严。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
时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云云)。我见释迦牟尼佛
土清净(云云)。净名疏云。梵王见净是同居净。身子见
秽是同居秽。

○嗅有薝卜华有著身。净名观众生品
云。舍利弗如人入薝卜林。唯嗅薝卜。不嗅馀香。如是
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支佛功德香
也。又云天女散华。菩萨不著。大弟子便著。乃至云结
592-A¶ 第 564a 页 X28-0564.png
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慧有若干。
净名菩萨行品云。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
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
慧无若干也(云云)

○巨细身。净名云彼时佛与无量
百千之众。乃至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又云始在
佛树力降魔(云云)

○声闻菩萨被折。辅行云斥小如
弟子品。诃大如菩萨品。

○止观记二处判属方等。辅
行第十四卷云。彼经别序中。世尊受请入楞伽城时。
以神通力作无量宝山。山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罗
刹及以众会。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此与净名合盖现
变何殊。尚未及般若十方请者皆名释提桓因。加说
者皆名善现身子。验知彼部方等明矣(云云)。又云况
复文立五种种性。谓佛菩萨声闻不定无性。以未开
权。诸性尚隔。岂同法华败种得记。第二处。辅行二十
七卷问答楞伽第二变化品中授声闻记(云云)。当知
大慧发起密说。是故发问授记之事。故知彼经义属
方等(云云)

○如大品。即第四般若时也。谓此从经标
名。禺亦作隅巳时。日景将中而尚在边隅。故曰禺中。

○一切智名通大小乘。此即小乘偏空智也。

○不令
有人。文句中不令一人(云云)。妙乐云。孤调涅槃。故云
独灭。尚无一人独灭。岂留多人。

○如今经。即第五法
华及涅槃时也。槃师云。法华涅槃二经同明开显。并
属醍醐。故合为一时。此并从经标名。又云五味有相
生浓淡二义。今通论一化次第。唯取相生之义。

○周
592-A¶ 第 564b 页 X28-0564.png
公测影。集注引周礼。用一尺五寸土主。立八尺之表。
夏至午时以测日影。求地之中以建国。宋严观二师
(云云)。表北得影一尺五寸。与土圭等。地上馀阴一寸。
天上万里。则知天竺方为地中。

○严观二法师与何
承天。皆南北朝时宋人。

○皆从法华开出。后玄第五
下云。此诸方便悉从圆出。故经言于一佛乘分别说
三。签云此有通别。若以道场思方便时分别说三。是
则别指三藏三乘。从顿巳后。赴鹿苑说。若通论者。诸
渐皆从圆顿开出。即是从顿开藏通别。

○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经方便品譬喻品同。文句云分别说于若
带二带三之三(云云)。般若带二方等带三也。

○无二
亦无三。即方便品偈。文句云无通教中半满相对之
二。无三藏中之三(云云)

○前三粗后一妙。圆望三教。
此约横论相待妙。前四味粗醍醐妙。此约竖论相待
妙。唯有待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

○五味相生。统纪
引元草堂。相生喻教。则有次第。从顿开渐。渐入转深。
终会于圆。

○十三圣行品。大涅槃经云。譬如从牛出
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孰酥。从熟酥出
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
部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
波罗蜜。从般若出大涅槃。

○二部同味。妙乐云。判味
同时。而有部异。有十六意。其二意云。约机彼称捃拾。
捃拾残机也。

○涅槃不应等。记云既引涅槃遥指法
华。故知法华为醍醐正主。所以经喻秋收冬藏。至涅
592-A¶ 第 564c 页 X28-0564.png
槃时犹如捃拾(云云)。此据五时相生以说。若论教旨。
法华唯以开权显远为教正主。独得妙名。意在于此。

○广略之殊。涅槃五味故广。华严三照故略。

○涅槃
迦叶。大涅槃经第三十一卷。迦叶菩萨品文。迦叶年
十二岁。章安疏云。此折摄涅槃用中。初迦叶品摄恶。
有二。初明佛性用中。初断善人。有二。初问。二答。初问
又二。初缘起。二正问。初缘起又二。初明佛有能化之
德。次善星下明善星有可化之缘。初能化又二。初如
来怜下内有慈悲。次不调下外有方便。次善星可化
又二。初明是子。次断欲下具三德。二如来何下正问。
又二。先作两难。二。初难何故记是恶人。次何不下难
何故不先为说法。二若不能下作两结难。何名大慈
悲结初难。何有大方便结次难。次佛言下佛答何不
先为说法难。有二。初明缘深浅故说次第。次善男子
下譬明佛心平等等说无偏。初次第又六。初教三子
譬有三。初问。次迦叶下答。三如来下合。然第三子虽
复极恶。以体同故。是故须教。下田虽瘠。以家业故。是
故不废。下器虽破。防急用故。下病虽必死。以亲属故
下马虽老。以代倦故(云云)。次善男下种三田譬。三又
有下用三器譬。四又有下治三病譬。五又有下调三
马譬。其六施三人譬。经文不来次善男子如大下佛
心平等无偏。前六譬中虽差别答。义兼无差。意犹未
显。第七譬中文转分明。举师子王不重象轻兔。俱尽
壮势。譬佛不厚善薄恶。等运大悲。若巨细而观。象不
592-A¶ 第 565a 页 X28-0565.png
足兔有馀。若量力而观。象须疾。兔须徐。兽王不尔。等
一无殊。就缘而观菩萨教深细。声闻教浅近。阐提教
世间。佛不二三。大悲平等。

○日光无私等。约华严三
照与涅槃三子等。正显义同也。

○则渐顿一向。谓且
约相生。则初味一向是顿。中三味一向是渐。其第五
味法华是非顿非渐。顿渐泯合。则非一向渐顿也。


无量义经说法品中。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今约意用。

○以三教诃小。荆溪云用圆诃身子。用通别圆诃目
连。以别诃满愿。又云词有渐顿渐如旃延。顿如空生。

○以圆诃偏。弥勒章净名以圆诃三偏。持世章以圆
诃别。

○得法眼净。佛国品中末云。佛摄神足。于是世
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
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俗众。方便品丈
室外凡俗众。经云维摩现疾。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
罗等。及诸王子并馀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
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自身无常无
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如疏。别序说法
瑞疏云。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
下故除。下为除序。从一派诸。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
复如是。

○二人。即大品中须菩提舍利弗。

○虽高山
顿等。统纪云由前四味机发未定。闻大證小。闻小證
大。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此有部教二
义分别。初约部竖论者。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云云)
此处不定。虽说四谛生灭(云云)。此法不定。虽为菩萨
592-A¶ 第 565b 页 X28-0565.png
(云云)。此人不定。当知即顿而渐。于顿得渐益。即渐而
顿于渐得顿益。次约教横论者。乳中得别圆相对以
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一人对辨。生
酥熟酥三四对辨。故知不定约部约教。遍前四时。


而不云无他等。大涅槃经三十卷云。非自非他之所
作。亦非共作无因作。故大乘经论明因缘生法。皆无
自性等。

○六十五云。于阎浮提等。大品经文。初转法
下俱大论文。统纪云陈如得初果即定八万诸天得
无生忍。即不定。此约鹿苑闻小證大而说。据声闻见
边。但可云得法眼净。不可云八万悟大。

○一显二密。
大论文是一密二现。今约意改用。

○声闻见八万一
人。今家不定所据。诸菩萨见无量等。今家秘密所据。

○大论三十一。今在三十卷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
诃萨欲发一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闻声。当学般
若波罗蜜。论问下略取论文。

○如向所说。辅行云。前
之与向。义俱在往。义而推之以小远者为前。以稍近
者为向(云云)

○此据别说等。谓显露不定。秘密不定。
总是一不定教。但有互相知互不相知。以分二教。故
云约体而论乃至相即而说。

○同听异闻。同禀如来
一音之教。故曰同听。互相知互不相知。故曰异闻。统
纪云。今诸师以一音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此不定体也。

○应问应遮。大经云。佛知众生利钝差
别。是故如来或遮或开。有轻重说。

○二经。胜鬘师子
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及金光明经。

○寄三法。顿渐
592-A¶ 第 565c 页 X28-0565.png
不定三也。

○此座说顿等。统纪云由前四味。有一类
机显露不解。宜秘密入。是故如来不思议力。隐覆蜜
说要令众生互不相知。得渐顿益耳。

○准此亦应云。
统纪中准签补出。

○互知互不知。互知是不定。互不
知是秘密。

○秘不出七。妙乐云故秘密所用。全是显
露。逸堂以三密四门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石坡以七教为所用体。虽皆有凭。要必以七教为义
足。

○不同华严等。见宝塔品疏云。大集明若干佛与
欲。华严亦说十方同说。大品亦云千佛同说皆不云
是释迦分身。如来成道十六年。广集十方诸佛诸大
菩萨于欲色二界大空享中。说大集经三十卷。后玄
第七卷上引大品说共般若时。十方有千佛现。问难
人皆字须菩提释提桓因等。

○是渐顿妙乐云。法华
一乘非顿渐摄。于一开出。乃顿渐生。故法华前。有非
顿而顿非渐而渐。今言是渐顿者。如签明。

○通夺并
非七。谓法华显露。非同法华巳前显露七教。故通夺
云并非七也。

○约部约教。古云约部通夺。约教别与。

○具如前判。前第五时明渐圆中判。二经。方等经般
若经。

○不同诸部中圆。妙乐云圆实不异。但未开显。
初心之人谓圆隔偏。须闻开显诸法实相。故此云法
华是合。即诸部中虽有圆非合也。

○俱非七教。谓以
七教是法华巳前显露。加巳前秘密。则成法华巳前
八教。故云此即对于八教简也。

○因中说果。大论三
十卷。

○又以他日等。是诱引譬中。第二取意领文。取
592-A¶ 第 566a 页 X28-0566.png
意领法身地久照方便。非道树下始知用小。

○先直
述等。药草喻品。是譬说周中第三述成段。有二。初略
述成中。先善哉善哉乃至诚如所言直述领实领权
等。次如来复有无量阿僧祇功德乃至说不能尽。述
其进退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

○如满
愿等。五百弟子受记品初。佛发富楼那本迹(云云)


俱有二意。谓师与弟。俱有约时长短及约所行处也。

引證五章。我见灯明佛偈。文句云。又前弥勒释四伏
难。令文殊必定有答。此中有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
莫复更问。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
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
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第一偈云我见(云云)。此断
其疑名之问也。

○难云四众欣仰等。此偈是弥勒疑
念后。发问序末。释文殊四伏难。文殊初伏难。汝云众
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
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云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
得仁答。今记主又即弥勒释伏难偈为难。故言释云
我见等也。

○五佛章。方便文中。从如是妙法去。明四
佛章。次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去。明释迦章。

○并云
亦以。谓四佛章中。未现二章皆云亦以。其馀二章无
亦字。

○今佛放光明偈。文句云弥勒因此又疑自有
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
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云云)。此是断
其疑体之问。

○佛当雨法雨偈。文句云弥勒因此又
592-A¶ 第 566b 页 X28-0566.png
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
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云云)。此断其疑宗之问。

○诸求
三乘人偈。文句云弥勒因此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
亦润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
疑悔者(云云)。此即断其疑用之问。

○七方便九法界。
妙乐云照九界机说七方便者。九是所被。教不出七。
说七被九。渐令入实。九界从自分立名。方便从进趣
为称。又九界从物机立名。方便从化主受称。

○助成
二文。深因深果二文。凡有所说等。谓妙法莲华经正
宗。凡一句说。皆能诠实相。故正宗文皆名妙法莲华
经。是能诠名。实相是所诠体。如来證体说今妙经。使
舍利弗等断疑生信。故言依体起用。

○引显实四一。
即五佛章中。总明诸佛章显实明理一文。

○疏文四
释。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今用约
位一释。文句云开者。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
见实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悟者。障除体显。
法界行明。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
从阿到茶。入萨婆若海。

○十譬叹教。文句云叹所持
法。故云叹教。

○分喻即大涅槃经中八喻之一。

○坎
德。坎为水。水流而不盈。

○三教对江河川。应以别对
江。通对河。藏对川。

○山王四宝。西域记云。东黄金。南
琉璃。西白银。北颇梨。十宝山。法数云须弥。雪山。目真
邻陀。大目真邻陀。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大铁围。
妙高处中。九山围之。

○四山如四味。只宜以四喻四。
592-A¶ 第 566c 页 X28-0566.png
不必分对。若必欲分。应以大铁围对乳味。馀三如次
对酪生熟三味。

○与月譬意同。前次明今经以显妙
科中。

○灯等四譬二乘通别菩萨。应以灯对藏通声
闻。炬对缘觉。星对通菩萨。月对别菩萨。

○梵王众生
父。此是如来随世俗说。二中。别圆二中也。

三生起。

○肇云。肇法师不真空论云。夫以名求物。物
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
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
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理性。即法性也。法性
无明。二俱无住。故并云无体全依。又互相即。皆云无
体全依。后签云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
即无明为法性(云云)。既了无明全是法性。则理性外。
无复有法。故云理遍一切而无所依。

○是则下。约二
谛明名与体互为因依。正要显今立名显体。使人达
俗即真(云云)

○第二第四为异。神力品用居第二。序
品用居第四。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二卷末。此生起
文无云云。次开合文有云云。然辅行正释止观生起
五略中云云。

四开合。

○十种。后明三法妙中。开七科。第六科类通
三法云。三道三识三佛性。乃至三德。辅行云。然此十
三展转相对。其义不殊。义虽不殊。生起次第不无前
后。无始流转不出三道。流转由识。识内具性。照性由
智。智满成道。道由乘至。至故身显。显必涅槃。涅槃具
故。称为三宝。宝必具德。是故始终且列此十。乃至九
592-A¶ 第 567a 页 X28-0567.png
三者。谓开三道为三轨。即为十条之始故。释名总五
双等。莲华喻在总名中。而释名恒通五双。故释名总
于五双。总名既含三别。故莲华须可对体宗用也。

五料简。

○新旧二医。出大涅槃经哀叹品。

○初说小
隔于大。谓阿含也。

○具如后简。玄第七卷中。本迹同
异。

○一切法皆佛法。大集经第九云。一切法者名为
佛法。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云云)

○下文日月纲天
等。后玄第八卷上。显体约譬中。譬如日月纲天。公臣
辅主。

○具如下引。玄第九卷下。

○并意者。重释上并
也。

○以自望他智断俱为智。即同上文自他智断俱
为宗意。故玄文不用以自望他。但用以他望自。而言
化他智断俱为用也。

六观心。

○详解云。一家传通。则唯观为正。是故三部
皆以观心而为正要。妙乐云创心脩观。莫不皆以第
六王数为发观之始。

○自立起观一门。后玄云。幽微
之理。非观不明。契理之观。非悉檀不起。签云观假悉
成。理由观显。

○附事义例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一
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二约
法相。如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
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详解
云。妙玄文句各有事法玄约四谛五行等。即是附法。
托感应等事脩观。即托事也(云云)

观心五章 心如幻𦦨。详解云。立行有二。先定境。后
用观。定境者何。立阴是也。若不立阴。妙观就何处用。
592-A¶ 第 567b 页 X28-0567.png
妙境于何处显。今心如幻𦦨等。义同定境。

○幻𦦨通
偏圆。幻𦦨两喻名。藏未空法。故不说幻详解云。通是
缘生无体幻。别名一理随缘幻。圆名以性夺脩幻。


如幻三昧。玄第四上慧圣行中明四种四谛慧。第四
无作四谛慧。约大经广明二十五王三昧。地狱有用
无垢三昧破。乃至非想非非想有用我三昧破。其中
郁单越用热𦦨三昧破。阎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南
天下果报杂。杂寿命等不定。犹如幻化。此则从心出
幻业。幻出见思。幻出无知。幻出无明。乃至见思幻破
真谛幻成。无知幻破俗谛幻成无明幻破中道幻成。
故云如来是大幻师。大经二十五三昧在次第五行
中。故义通圆别。而藏通无分。

○观法。一心三观也。心
性观之。但有名字。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今一
心妙观。观现一刹那心。唯见三千妙假。假即空中。故
心如幻𦦨。但有假名字。又心从因缘生。则无自性等。
但有名字。言有下。别明三观。初空观。若言心有。观现
刹那一念从法性因缘生。因缘无性。当体全空。则一
念心尚不可得。何况十界百界千如等。此妙空观也。
若言心无。从观行位观理性三千乃至初住中三千。
起十法界应。则能顿起三千十界影像。何况一界一
念耶。此妙假观也。上既言有不有。言无不无。则此心
性非有非无不可以有无思虑则知现刹那一念心
相。是不生不灭即寂灭相。何以故。非有是不生。非无
是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无生寂灭相。龙树云。此有相
592-A¶ 第 567c 页 X28-0567.png
寂灭即无相寂灭。故云则一念心中道泠然。此妙中
观也。末句结心是妙。以一切心即一心。一心即一切
心。非一心非一切心。即一心即一切心非妙而何。亦
总结是妙观也。上观心是妙。妙即下观心是妙法。承
上中道妙心即是妙假。故云妙即三千。三千妙假法尔
空中。即妙三谛法。故云三千即法。三谛即三轨。故云
法故三轨。轨生妙解。故云可轨。此之下观心是妙莲
华含体宗用。妙名总中。元含体宗用别义也。研一刹
那下。观心是妙经。仁王经云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刹
那经九百生灭。心法如是。色法亦尔。故云研一刹那
等。又天台圆顿止观。只观现在一刹那念心。不论几
识。古人云圆人脩观。顿穷八识。谁言观第六识耶。


心名不生不灭。心即实相。谓观心即是法性。为因缘
所生。因缘无性。即空即假即中。仁王经云是法即生
即灭。既即生故不灭。既即灭故不生。则知不生是即
空。不灭是即假。不生不灭即中道寂灭相。故心即实
相。大论云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

○遗教经。此经是
四阿含结经。开小即大。故亦引用。

○不得从近而解。
遗教经及觉观心。是小乘等法。当准今经开显。约圆
而讲。

○同起偏起。小乘十大地同起。法相宗五遍行
同起。五别境偏起。又小乘数。有同有偏。

○心是诸法
本。详解云心者万法之本。众病之源。心能具故。心能
造故。

○心即总。谓释名为诸章之本。故名是总。总即
合也。

○三支无明爱取。七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
592-A¶ 第 568a 页 X28-0568.png
死。二支行有也。妙乐云。性德秪是本有三道。故惑业
苦即三德。辅行云约理云即。约事须离。

○六道差降
四圣高下。由六道因惑不同。造业亦异。招六道苦心
生。亦有差降。四圣灭心。细分有四。大槩而言。二乘灭
六界心。菩萨佛灭九界心。或八界心。

○约十二因缘
一念三道。妙乐云一念者。非唯经于一念时。须指一
心法名为一念。金錍云惑业苦即理性三因。一切众
生除三道外。更无别法。故惑即了因种。业即缘因种。
苦即正因种。此对种也。亦性种也。全性起脩。脩妙三
观观之。苦变法身。惑变般若。业变解脱。

○十界三道
在一刹那。约人界言。如是相即业。如是性即惑。如是
体即苦也。

○秪一生灭。圆人观十界色心亦见生灭。
以十界法皆从因缘生故。唯能观生灭即不生灭。转
思议境即不思议境。非前三教人所及观心料简。


大论云。大智度论四十一卷云。一者坐禅。常观身骨
等诸分和合。故名为身。即以所观为譬喻。二者诵经。
以草木枝叶华实为喻。

○信行法行。辅行云听即信
行。思即法行。四教义云。信行钝。法行利(云云)

○论四
句。大智度论第五卷末。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五卷。

○百论。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什师译。上下卷。上
卷破神品中。外道云神无触。不可断。但有恼。内曰若
尔。无去。若神无触。身不应到馀处。外云如盲跛。譬如
盲跛相假能去。如是神有思惟身有动力。和合而去。
内曰异相故。如盲跛二触二思惟故。法应能去。神无
592-A¶ 第 568b 页 X28-0568.png
二事。故不应去(云云)

○次引牟子。梁僧祐撰弘明集
十四卷。牟子理惑论三十七篇。在第一卷中。

○止观
第一记。一字误。在第五记。方册第十九卷云。汉献帝
时。有牟子。深信佛宗。讥斥庄老。著论三卷。三十七篇。
第二十一救沙门谭是非中。立问云。老子曰知者不
言。言者不知。又云大辨若讷。又曰君子耻言过行。设
沙门知至道。何不坐而行之。空谈是非。虚论曲直。岂
非德行之贼耶。答。老亦有言。如其不言。吾何述焉。知
而不言不可也。不知不言愚人也。能言不能行国之
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
品之内唯不能言不能行。为国之贼(云云)

○勤三观。
即观现一刹那念三千空假中。六即。详解云六即义
蕴大经。名出智者止观。故于止观发大心约六即显
是。观经疏约六即释佛字。荆溪云此六即义。起自一
家。深符圆旨。又云体不二名即。四明云当体全是。方
名为即。

○理即乃至究竟即。详解上卷云。三千法门。
理性本具不可改变。荆溪云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
随缘即不变。乃全事成理。理同故即也。约事乃论迷
解等。即变造三千。全理成事。遂分六位之差。即事异
故六也。事理两种三千。本圆融相即之义。理即迷此。
名字解此。乃至究竟显此。今以理同事异。对两种三
千者。不分而分。以事异故六。即理之事。对事造三千。
理同故即。即事之理。对理造三千也。又四念处云。解
五十二地文义。通畅无碍。为名字即。六即简位。如法
592-A¶ 第 568c 页 X28-0568.png
数第六卷明。

七会异。

○大论第一卷云。有四悉檀。一者世界悉檀。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
檀。

○须圆妙四悉。大论释大品般若经。悉檀义通三
教。故简须圆四悉也。

○大品是般若部。有九十品。龙
树释论百卷。

○何得将通法华。谓大论既释大品般
若。约教一妙二粗。约部是粗非妙。而法华约教约部
皆妙。故云粗妙既殊(云云)。中论通申者。中论不单释
一经。故是通申。

○释论云即大论缘起中。先问曰。佛
以何因缘(云云)。次答有二十三复次。此四悉檀是第
十七复次。文云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
千法藏皆是实(云云)

○破法方便等。大乘经论有此
三方便。如因明论中。真能破为破法方便。真能立为
立法方便。此二能利益众生为利益方便。中论有破
立等。谓中论前来诸品破执见既尽。如观四谛品中。
立三宝四谛四沙门果即是衍中三种四谛等。

○止
观第五卷。第五下云。有人难。中论云不生不灭。未会
深理。何者。烦恼是生法。三相迁谢是灭法。秪不此生
灭。故言不生不灭。但是入空。不见中意。部论师解云。
不生不灭者。不不生不不灭。以显中道。天台云此解
扶中。而伤文失义。何者。龙树之意。兼通含别。故言不
生不灭。不生者不二十五有之生。不三相迁灭之灭。
能破二十身见成须陀洹乃至无学岂非兼。申通意。
亦兼三藏意。若生若灭皆属于生。涅槃但空唯属寂
592-A¶ 第 569a 页 X28-0569.png
灭。不此之生不此之灭。双遮二边。岂非含别之意。若
生灭是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不生。即
假故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中道。此正是圆。按文解释。
兼二含别显中。四义宛然。

四悉十重。

○名有同异。二名同。二名异。

○菩萨地持
经。弥勒造昙无谶译。第六卷云菩萨脩此三三昧。如
是建立。如实知。若有馀行悉入三三昧门。所谓声闻。
所学所行。有四优檀那法。诸佛菩萨为令众生清净
故说。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优檀那法。一切行苦
是优檀那法。一切无我是优檀那法。涅槃寂灭是优
檀那法。诸佛菩萨具足此法。复以此法传授众生。是
名优檀那。过去寂默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是名优檀
那增上涌出。乃至具足出第一有。是名优擅那。

○大乘
一印。唯一实相印。大论云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
灭一相所谓无相。小乘三印。大论二十二卷。问曰。何
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
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
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知见。如流水灯𦦨
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
倒谓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
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
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
相不可得故。是名无我印寂灭者无涅槃。三毒三衰
592-A¶ 第 569b 页 X28-0569.png
火灭故。名为寂灭印。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
多说。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
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
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
是名寂灭涅槃。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世苦。既知
厌苦。存著观主。谓能作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
一切无我。于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
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无我。作
如是知巳。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
寂灭涅槃印。

○梵汉兼称。大字是汉。涅槃是梵四法
遍施。大论云。四悉檀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
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
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二辨相。

○五众。大论什师译五阴为五众。

○若无人
者等。大论问曰。如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
此生彼。乃至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说人等。人者下论
答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

○如如下至世界
故有。论文同。有于五阴等非论文如如法性实际。大
论三十二卷明。

○正因缘。下文世界悉檀起初观云。
先观正因缘法。

○观人心而为说法。大论观人心行
而为说法。

○以杂业故。成实论第三卷引经云。说杂
起业。杂受身。杂生世间。当知有中阴。破群那经亦在
中阿含五十卷。

○无受巳上。签准论出。非全是论。


所得真实法。大论云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
592-A¶ 第 569c 页 X28-0569.png
法。不可破不可散。名世界下。大论中有法字。

○止观
第二记。辅行第十卷云。根利如快马。闻说如鞭影。杂
阿含云。佛告比丘。有四种马。一者见鞭影即便惊悚。
随御者意。二者触毛便能如上。三者触肉然后乃惊。
四者彻骨然后方觉。经合喻云。初马如闻他聚落无
常。即能生厌。次马如闻巳聚落无常。即能生厌。三者
如闻巳亲无常。即能生厌。四者犹如巳身病苦。方能
生厌。

○趣举。趣音促。

○然阴终是所观境。意显自有
能观妙观转五阴。辅行二十卷明。

○若互有无终不
见理。谓行者果能见佛性理。自然善常生恶常灭。故
第六签云。理善生时。理恶必灭。维摩诘云。一切善法
不灭。一切不善不生。是名不生不灭。亦由真见法性
寂灭理。故能不生不灭。

○三种法治人病。即不净等
三。治贪欲等三。

三释成。

○申经别论。大论别申通大品经。

○禅经。今
大藏中禅经。未见四随。恐别有禅经。止观云四随是
大悲应益。悉檀是邻悯遍施。盖左右之异耳。

○欲为
其本。中阿含二十八卷云。一切诸法以欲为本。净名
云净名经佛道品。文殊问维摩言。菩萨云何通达佛
道。维摩诘答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
云示行贪欲。离诸染著。后颂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
佛智。荆溪云非道即蔽。佛道即性。

○止观第五记。辅
行二十二卷。引大经云。虽有身子目连非真知识。生
一阐提心因缘故。如我昔于波罗奈时。舍利弗教二
592-A¶ 第 570a 页 X28-0570.png
弟子。一令骨观。二令数息。经历多年。皆不得定。以是
缘故。皆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若其有者我应
得之。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二人生邪
见心。唤舍利弗而诃责之。云何乃为此二弟子颠倒
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主金师。金师
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子应教观骨。以错教令生邪
见。我即为其如应说法。二人闻巳俱得罗汉。是故我
为众生真善知识。

○如前私释。第十五番别约四谛。

○次第三观。出璎珞本业经。后文引。

○此是證前第
一义。妙乐云。于诸内外凡位。亦得名第一义也(云云)

○一心三观。如摩诃止观。三观具四法。如法数中明。

起教。

○大论云。大论七十七卷云。一者贤圣默然。二
者说法(云云)

○义通诸教。大论申般若经。故通三教。
彼经义在圆。荆溪云先三十二菩萨义有圆别。最后
维摩默然无言。自在于圆。

○大经云生生等。辅行云
以生生居初。用对四教。以随生等义便。故为别也。不
可说者。约自行故。四皆不可说也。十因缘。即十二因
缘中除未来二支。今明从过至现以为机缘。故不取
也。即无明支乃至有支。十支为因缘也。大经中明。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三卷。此中当看止观第五下
文。

○可说。辅行云不可说后明可说者。先自證巳。必
化他故十因缘为生作因者。以宿种子在无明行中。
来至今世。复依本习起爱取有。复由现在闻法发习。

○如来说四种法。后签云。故知依如来藏同体权实。
592-A¶ 第 570b 页 X28-0570.png
依大悲力所缘誓愿。物机所扣。不获而用。致法差降。
从一实理开于权理。权实二理能诠教殊。故有四种
差别教起。

○界内事理。迷真重故从事受名。迷真轻
故从理得名。界外事理迷中从故重事得名。迷中轻
故从理得名。

○起教是转法轮。大论二十五卷中广
明转法轮义。

○十二部经。新译恐滥部帙。改名十二
分经。

○脩多罗。翻译名义云脩多罗。此云契经。有通
有别。通则圣教之都名。别则直说法相者是别脩多
罗。祗夜此云重颂。和伽罗那此云授记。伽陀此云孤
起。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尼陀那此云因缘。阿波陀
那。此云譬喻。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阇陀伽此云本
生。毗佛略此云方广。阿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优波
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又义翻论义。

○圆教十因所
成众生。后玄第九卷上云。此众生昔四门中推理。欲
翻无明即成慧根性。昔四门中脩善。欲翻恶业即成
福德根性。福慧因缘感今名色触受。各于本习而起
爱取。是为十法成圆性众生。

○普贤观经一卷。释迦
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寂静门者。由观心故。通至寂静。是故诸根为寂静门。
止观第二记。二字误。在第四记。辅行十六卷引宝箧
经上卷云。文殊师利于东方庄严国。佛名光相。现在
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因文殊问。默而不答。彼佛
告文殊言。可说法门。令诸众生得无上道。文殊答言。
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示寂静故。

○智母。以生智故。
592-A¶ 第 570c 页 X28-0570.png
九种大禅。初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
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
九清净净禅。第八复九。一神足示现调伏众生禅。二
随说调伏众生禅。三教诫调伏众生禅。四为恶众生
示恶趣禅。五失辩众生以辩饶益众生禅。六失念众
生以念饶益众生禅。七令正法久住世禅。八书算数
计资生方便禅。九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天亲菩萨
造十地经论。菩提留支译。毗昙此云无比法。舍利弗
阿毗昙二十二卷。五百阿罗汉造大毗婆沙论。此土
不见有。毗婆沙此云广解。大论云阿毗昙是佛说。汝
小乘随阿毗昙论议。是名毗婆沙。诃梨跋摩此云师
子铠。造成实论。宗经部。什师译。二十卷。大论十八卷
云。昆勒有三百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
灭度后。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
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翻译名义中云昆勒此
云箧藏。无著造摄大乘论本三卷。真谛译天亲通法
华。即法华论也。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八卷云。达
摩郁多罗。佛灭度后。八百年出。于婆沙中取三百偈
以为一部。名杂阿毗昙。

○文行诚信。今论语中文行
忠信。或云论语有齐鲁不同。垂裕后昆句。出尚书仲
虺之诰赏延于世等。大禹谟篇。帝德罔愆。临下以简。
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
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注云过者不识而误
592-A¶ 第 571a 页 X28-0571.png
犯。故者知之而故犯。过误所犯虽大必宥。不忌故犯。
虽小必刑。

○尔雅。书名。相传周公著。

六起圣说。

○思益。西晋时译名持心梵天所问经。第
二译姚秦罗什译名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第三卷
第十五如来二事品。等行菩萨言。如佛所说。汝等集
会。当行二事。若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默然。
文殊答云。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
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为即是僧。是名圣默
然。

○大集云。大集经第二卷云。尔时世尊说优陀那。
甚深之义不可说(云云)

○大集十三。疑误。在第十七
卷。第七无言菩萨品中。因身子问。尔时舍利弗白佛
言。师子将军之子。身根具足。而不能语。是何恶业因
缘。佛言汝不应作是语。轻是童子。是人即是大菩萨
也。时无言菩萨以巳愿力神通道力。令大众各自见
其右手。有大莲华。一一华台有一菩萨。现如是等大
神通巳。遂唱三宝。十方震动。踊在虚空。向佛说偈云。
如来无色示现色。亦复于色无染著。若有众生八佛
法。云何当知真实色(云云)。又藏中有无言童子经上
下卷。

○第十经。憍尸迦即释提桓因。大论五十九卷。
举经云。知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
亦不得。云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出。何
以故。般若波罗蜜性无所有不可得。所用法不可得
处亦不可得。

○付法藏传。第五卷云。在母胎中六十
馀年。生出𩯭发尽白。未曾以胁至地而卧。时人即号
592-A¶ 第 571b 页 X28-0571.png
为胁比丘。

○若毗婆沙。即迦旃延子造阿毗昙毗婆
沙论。在第二十卷中。

○贤劫经。有十卷。喜王菩萨在
第二卷。请诸菩萨好慕佛道诸度无极。佛遂说脩度
无极。至分舍利无极(云云)。诸度无极品末云。其二千
一百诸度无极贪淫怒痴等分四事。各二千一百。合
八千四百。八千四百各别有十事。合八万四千。以能
具足是度无极。便以备悉八万四千众要上业。八万
四千诸总持门。自然达矣。第三卷云。一一分为六度
(云云)。第七卷末云。佛告喜王菩萨。是二千一百诸度
无极。说法教化诸贪淫种。乃至二千一百诸度无极
说法训化等分种。是合八千四百诸度无极。一变为
十。合八万四千诸度无极(云云)。斯八万四千诸度无
极。欲为百千种人。除八万四千众垢尘劳。建八万四
千诸三昧门。终不能成。由是脩立八万四千空行法
义。以是化导百千种人。消除八万四千众垢尘劳。逮
八万四千诸三昧门。是谓佛道深入无极致一切智。

○止观文。方册止观第二卷。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
五卷云。若贤劫经。佛初发心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
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
千四百。一变为十。合八万四千。彼经第二结一一名
名度无极。结名唯有一百九十六。如三十七道品之
流。但结为一数。若各开之。即三百五十。亦不别云对
于六度。但初文列有二十法。并以六为名。古来列释
皆应具六。若法华疏云佛地三百五十。一一皆有十
592-A¶ 第 571c 页 X28-0571.png
善。对四分六根。故成八万四千。婆沙楞伽等。其意大
同。总攒一切大小乘教。则有众多八万四千。合而言
之。不出四谛。法藏即苦。尘劳即集。对治即道。波罗蜜
即灭。

○大璎珞经。即菩萨璎珞经。有十三卷。宋译。

七明得用。

○净名诃满愿。净名经富楼那昔在树下。
为新学说法。时维摩谓言。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
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古疏云。以别教诃
满愿。秽食喻如小法。宝器喻如大根。

○止观第六记。
辅行二十七卷。引宝箧经下卷。因舍利弗叹文殊师
神力智慧不可思议。时富楼那语舍利弗。我亦曾见
彼之所为。一时佛在毗舍离城。时尼乾子有六万眷
属。我入三昧。见百千尼乾应当受化。往为说法。反见
轻笑。出粗恶言。于三月中无受化者。便舍之去。尔时
文殊化五百异道师徒。往尼乾所。顶礼白言。我承名
德自远而至。汝是我师。我是弟子。愿见哀纳。令我不
见沙门瞿昙。不闻彼法。答言善哉汝巳纯熟。不久当
解我调伏法。尼乾告众。与此摩纳和合共住。互相问
讯。彼有所说汝专听受。次第而坐。用尼乾法。文殊师
利威仪殊特。于时赞说三宝功德。亦赞尼乾所有功
德。令彼亲附。后于异时知众巳集。便语言。我等所行
咒术经书。若赞诵时。瞿昙所有功德入我经中来者。
是瞿昙实功德。何以故。是瞿昙父母真正。转轮王种。
百福严身。生时地动。梵王扶侍。自行七步。口自宣言
一切众中唯我为尊。乃至广赞。一代化物。渐次开解
592-A¶ 第 572a 页 X28-0572.png
示其正法。五百外道得法眼净。八十外道发无上心。
时文殊所化五百弟子。五体投地。言南谟佛陀南谟
佛陀。彼外道中未信解者。亦皆相效。供养文殊。文殊
领来至佛所巳。佛为说法。无不得益。

○第七记七误。
在第五记。辅行二十二卷。前巳引。第九记。辅行三十
六卷。引禅法秘要经云。阿难问佛。此迦絺那比丘何
因缘故。随转法轮者五百比丘为其说法。都无益耶。
佛言此比丘过去然灯佛所出家。名阿纯难陀。聪明
多智。憍慢放逸不脩念处。身坏命终。堕黑暗地狱。地
狱出巳。五百身为龙。五百身为猴。以前持戒力故。复
得生天。天寿既尽。来生人中。前读诵三藏力故。今得
值佛。以放逸故。今不觉悟。佛因为说不净观法。先从
脚起初指一节。如是具如八背舍。观之次第。九十日
中不移心念。至僧自恣时。得第四果。三明六通。

○论
云此比丘等。大论第七卷。摩伽罗鱼王。但不说福增。

○部行。集注引俱舍。独觉有二。一麟喻。二部行。又文
句云。部行者能说法也。如法数中明。

八明权实。

○诸经不说第一义。大品带通别正说于
圆。故大论中以大品般若为第一义。三藏诸经为三
悉。

○故释论云等。大论第一卷缘起文。

○且约即空。
大品有共般若不共般若。未明不共即中第一义。故
云且也。

○涅槃十二权四实。涅槃方等。名数虽同。其
义则别。

○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三卷云。前之两教教
證俱权。圆教教證俱皆是实。此并易明。但别教中教
592-A¶ 第 572b 页 X28-0572.png
权證实。意稍难晓。人多迷之。使此别教其义壅障。是
故今家借用他论教證二道以销别门。于中应须先
知二意。一者约行。则地前为教。登地为證。何者。地前
仰信。登地现前。岂有亲證。复存隔历。二者约说。为地
前说。始终属教。何者。如云真如为惑所覆。或将十度
以对十地。互不相收。或云须离二边脩真如观。或云
等觉入重玄门。或云五地习学世法。或云八地入无
功用。等觉一位或有或无。断十二品称为妙觉。如是
等例。不可具载。悉是权施。为引凡下为入地方便。入
地自證。权门自开。故云初地即是初住。入證道也。法
数中有释。

九开权。

○亦须会三。谓藏通别三教菩萨。亦须会也。

○赘疣者。辅行云横生一肉著体为赘。疣者肉之馀
也。

○同异之相。文句涌出品广辨二经同异。

十通经。

○根利钝大论问。钝根者。二十二根中。何者
是。答。有言慧根能观诸法。以久著禅味故钝。有言信
等五根皆助成道法。以受报著味故钝。有言菩萨清
净福德因缘故。十八根皆利。罪故则钝。乃至菩萨于
三无漏根不證实际故利。与利相违故钝。

○转邪忆
想见第一义。大论云忆想遇佛法。化成智慧。

第二别解五章。

○略广。大论四十六卷。诸佛说法。或
初略后广。为解义故。

○随自意语。迦叶菩萨品云。善
男子。如我所说十二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
随自他意说。

○三十二菩萨。维摩经第九入不二法
592-A¶ 第 572c 页 X28-0572.png
门品。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云何菩萨入不二法
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法自在菩萨言。生灭为二。
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
门。乃至第三十一乐实菩萨(云云)。三十一菩萨说完。
问文殊言。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第三十二文殊
云。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
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问维摩。我等各说巳。仁者
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
二法门。

○阿那波那亦云安那般那。翻释名义十三
卷云。此云遣来遣去。入息出息也。安般守意经云。安
为身。般为息。安为生。般为灭。安为念道。般为解结。提
婆菩萨偈云。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
第一安隐道。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西域人。宋文
帝时来至此土。敕住祗桓。临终遗书自说巳證。传与
此土及外国僧众。偈有四十六行。先归敬三宝巳。次
说不净观。后说得二果。末后云那彼阿毗昙。说五因
缘法。实义脩于智。名者莫能见。诸论各异端。脩行理
无二等。求那依毗昙得道。故斥成论不得道者。但计
异端无行契理(在辅行二十六卷)

○智度云。即大论。第十八
卷引赞般若波罗蜜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大经中。大涅槃经第五
卷四相品文。又三十一卷为迦叶菩萨说一名说无
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无生(云云)。次一义说无量名。犹
592-A¶ 第 573a 页 X28-0573.png
如帝释。亦名憍尸迦(云云)。憍尸迦此云能天主。婆蹉
婆此云好严饰。婆祛婆此云无胜。因陀罗此云光明。
千眼天能一时知千义。断千事。帝释娶阿脩罗女舍
脂名舍脂夫。身相坚固名金刚。馀宝顶等可知。

第三料简。

○前二释。即广略二释也。具二义。即当分
跨节二义也。谓若依施权即当分。若据佛意即跨节。
二途即当分跨节。

○即脱璎珞等。文句中第三脱妙
著粗譬。脱妙服譬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
(云云)。容服若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
故脱之。

○生空法空。文句生忍法忍。妙乐云状。似也。
权似实也。

○成论无畏。成实论第三四无畏品。如经
乃至似有见也。即引阿含经文。

○语言勤作。第四亲
教子作譬。初语诸作人譬。即是说三藏示四念处。是
除粪之器。断结之境。能破四倒。即闻慧。第二勿得懈
息。即是勤脩四念处也。若起懈息。不能灭二恶生二
善。以二勤故。能发煖火。入脩慧煖位也。第三咄男子
者。咄是惊觉。亦是责数。上正勤中纷动。即是智法。是
男子是阳性。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阴性。良以正
勤策动不得与真相应。故咄惊责数。令舍散入静。故
咄男子也。第四好自安意者。得五根安固难坏也。所
以者何下。第五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巳具智断。故
言老大。汝居道始。未有智断。故名为少壮。此即忍法
位也。无五过者。得五力。离五恶法也。得信力故不欺。
进精力故不怠。念力故不瞋。定力故不恨。慧力故不
592-A¶ 第 573b 页 X28-0573.png
怨言。第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得八正入
见道中。竞共驰走。故言名之为儿。世第一法与真不
久。故言即时。阿含说五种佛子。四果及支佛。名佛真
子。虽忻此下第七常令佣作譬。譬虽为子。思惟未尽。
犹居学位。

○煖法不能发真。煖法观中不能发真。如
意观中能发无漏。故言加价。

○偈文中。第四亲教子
作譬。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

○信
解品疏。文句第六卷。□□□□□□妙乐云。若云不
起道树而游鹿苑。此即迹中圆成佛相。则知舍那身
从境本定身现起也。

本果妙中。玄第七卷上。

○大经第四卷四相品云。我
之所有声闻弟子。不能消是常住之法。是故我先说
苦无常。若我声闻弟子功德已备。堪任脩习大乘经
典。我于是经为说六味。云何六味。说苦醋味。无常咸
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淡味。彼世间
中有三种味。所谓无常无我无乐。烦恼为薪。智慧为
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谓常乐我。令诸弟子悉皆甘
嗜。章安疏云。以出世三味对破世三味。然咸酢苦是
凡夫报味。无常苦无我是贤圣道味。凡圣合称为世
间三味。甜辛淡亦是凡夫报味。常乐我是出世道味
合称出世三味。此别有意。

○粪器。三藏道品为除见
思粪之器。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二卷。言一音者。名
通大小。今意在大。言小乘者。如毗昙云佛为四王作
圣语说于四谛。二解二不解。佛又作毗陀罗语说。一
592-A¶ 第 573c 页 X28-0573.png
解一不解。佛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问。若圣语说
二天不解。佛若能者。岂有不解。若不能者。偈云何通。
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若干义。众生皆谓
独为我。解说诸法不为他。答。一音者。梵音也。若大会
中有多贪等。皆谓世尊独为我说。以此四天各念不
同。故佛三说以赴彼念。复破众生谓佛独能圣语说
法。复有众生须变形言而受化者。有不须变。是故不
同大乘一音。今之所引。如起信等圆音一演。异类等
解。

○婆沙即迦旃延子造。

○二义当分跨节二义。二
俱难明。即理相二也。今经相待妙。若望前四时。是约
竖论相待。故前四时虽有圆。以兼对带。今法华纯圆。
若望前四时中前三教。是约横论相待。前方等般若
华严有前三教。今法华唯圆。故前四时为粗。法华为
妙。故云当分成今相待义也。今经绝待妙即开显前
四时中前三教为今法华圆。点权即实。无复形待。名
绝待妙。故云跨节成今开权义也。又方等般若华严
三时虽有圆教。以对带兼故。仍是施权。若来至下。明
当分成今经判权实。跨节成今经会开废。既开显巳。
唯有绝待。无有相待(云云)

○老子云。史记列传。老子
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
曰聃。著道德经。上篇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
以观其复。

三出旧解。

○道场观。晋高僧传云。宋京师道场寺慧
观法师。会稽基。传云会稽郡山阴法华寺惠基法师。
592-A¶ 第 574a 页 X28-0574.png
法华今改天衣。

○光宅师。续高僧传云。法云姓周氏。
义兴阳羡人。母吴氏。初产坐草。见云气满室。因以名
之。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云云)。尝于一寺讲散此经。忽
感天华。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堕。讫
讲方去。有宝志神僧。与云互相敬爱。呼为大林法师
(云云)。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经一卷。是泥洹四相品。
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
师。以事勘校。时云年始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云
云)。

○南朝。东晋后即分南北朝。南宋齐梁陈。皆都
建康。北魏东魏周齐。至隋文帝混一海内。两道。江左
江右。即江东江西也。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限。东
以函谷关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

○一切法摩诃
衍。大品经广乘品会宗品。皆会一切法是摩诃衍。摩
诃此云大。衍此云乘。思益经第一卷第三正问品。尔
时世尊说偈云。明解于诸法。不疑道非道。爱惜心无
异。是菩萨遍行。

○犹是无常因。光宅以寿量品为神
通延寿。故云犹是无常因。

○般若明咒。大论五十八
卷。举经云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等。

○上
人求上法。大论五十四卷。须菩提语帝释云。诸天子
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更求上
法。我终不断其功德。

○净名等。佛国品云。菩萨三万
二千。众所知识。乃至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又问疾品
592-A¶ 第 574b 页 X28-0574.png
末云。菩萨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
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净名不思议品末云。尔时维
摩语大迦叶言。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
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乃至譬如龙象蹴
踏。非驴所堪。

○处处说破无明三昧。玄第五上引大
论云。无明品类其数甚多。是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

○是事不知等。大论四十三卷。举经云舍利弗白佛
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明无明无二等。
净名三十二菩萨谈不二法门。其第十六电天菩萨
云。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
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习应
品。大论三十五卷。又三十六卷云。习者。随般若波罗
蜜脩习行观。不息不休。是名为习。譬如弟子随顺师
教。不违师意。是名相应。

○色无边般若无边。大论五
十五卷。举经须菩提云。憍户迦。色无边故。诸菩萨摩
诃萨般若波罗蜜无边。何以故。是色前际不可得。后
际中际不可得。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何以故。受想行识前际中际后际皆不可得故。乃至
一切种智无边。般若波罗蜜无边。

○般若佛母。诸佛
守护。大品第四十八品是佛母品。譬母有子常守护
其母。是深般若能生诸佛。诸佛常以佛眼视般若波
罗蜜。

○首楞严三昧经有三卷。此引在下卷。坚首恐
误。经中是坚意菩萨。

○止观第五记。五误。在第六记。
592-A¶ 第 574c 页 X28-0574.png
辅行二十八卷云。如楚有卖矛及卖盾者。有来买矛。
语买者言。此矛坏千盾。有来买盾者。语买者言。此盾
坏千矛。买矛犹在。买盾者复至。买矛者语卖者言还
与汝矛而坏汝盾。为得几盾。卖者无答。自相违故。
玄签證释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