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唐-卷十六

卷十六 第 314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侈六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四明见得位者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
是利根人自以智勋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
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二果亦如信
解中分别但以利根不籍闻法不假众具自
能见法得理为异也见得但是不动根性若
證阿那含果亦有五种七种八种般不同也
五明身證位者还是信解见到二人入思惟
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
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巳断尽又断
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
卷十六 第 315a 页
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也何者入灭定似涅
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
灭故名身證也若约初果解身證者但以先
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得
见谛第十六心證那含果即修共念处还从
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身證
也是阿那含有二种一住果但是阿那含也
二带果行向即是胜进阿那含也亦是罗汉
向摄释论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
含六种阿罗汉向摄此身證者即是胜进为
罗汉向摄五种七种般皆有上流般八种般
但有现般无色般也毗昙分别那含有一万
二千九百六十种(云云)。」

【断上下分结者言五上分者谓掉慢无明
色染无色染言五下分者谓身见戒取疑
卷十六 第 315b 页
贪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谓贪瞋由三
复还下谓身见戒取疑灭尽定如止观第
九记释论二十二释四双八辈中摄十七
但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含六
种阿罗汉向摄那含五种者恐是现般一
中般三速非速久住生般一六种阿罗汉
向者谓有行无行全超半超遍没无色(此私
对之)更加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
三果为十七毗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
者杂阿毗昙云阿那含者或五及七八五
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于中般更分
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
不定且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
谓上中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
故约性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
卷十六 第 316a 页
性各五故处有八十梵众至尼吒十六处
各五故每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
何者约十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
倍增之合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
二百八十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
二千五百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种那含
又五倍增之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论文
难见故今略出)言九离欲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
为九人也。】

「六明时解脱罗汉者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
缘具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罗汉罗汉此无
翻名含三义杀贼不生应供也位居无学罗
汉有五种随信行生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升
进法也得尽智无学等见也若用金刚三昧
于非想九品惑尽次一刹那證非想第九解
卷十六 第 316b 页
脱成尽智次一刹那得无学等见也或彼时
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五种阿罗汉是信种
性根钝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处所说法
及人随顺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所欲进也
是五种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
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
因中偏修性念处若得灭尽定是人因中修
性共也證果时三明八解一时俱得故名俱
解脱也。」

【罗汉有五种者依婆沙略释云言退法者
谓退思法心生厌故言思法者持刀欲自
害故言护法者于已解脱心生爱乐善守
护故言住法者不退不进故言进法者能
进至不动故言不动者住本不动故问退
法必退耶乃至进法必进耶答或有说者
卷十六 第 317a 页
不必退乃至不必进以是事故罗汉有五
种故作是说退不必退乃至进不必进问
若然何故名退乃至进答退者是退性乃
至进者是进性以有五种性故罗汉有五
种并法行一人名不动故有六种阿罗汉
也若退果者牵于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
住法尔然也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
人平地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
不即能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得
灭定人因中既脩性共念处至果时但名
俱解脱人以未脩缘念终非无疑解脱也。】

「七不时解脱罗汉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动
法阿罗汉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时随所
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是人
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不动是不退义成
卷十六 第 317b 页
就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能用重空
三昧击圣善法以定舍定故言能击是不动
罗汉亦有二种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
二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
门修缘念处即发四辩名无疑解脱是名波
罗蜜声闻能究竟具足一切罗汉功德也名
沙门那沙门那者沙门果也。」

【尽智者谓见苦巳断乃至道亦如是无生
智者不复更断无学等见者得世智亦名
等智婆沙云所作已办名尽智从无学因
生名无生智又曾得而得名为尽智未曾
得而得名无生智又云解脱道所摄名为
尽智胜进道所摄名为无生智又云尽智
有五种罗汉无生智唯一种谓不动此即
从根不论解脱道等又无学等见者一切
卷十六 第 318a 页
罗汉等有此见自知我是阿罗汉果等有
此见故名等见重空三昧者谓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空是圣法
复脩于空击前圣法故名为重沙门那者
沙门此云乏那者此云道。】

「二明辟支佛位者此翻缘觉此人宿世福厚
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大论称独觉
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
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
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学人今
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
为佛亦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
及舍利弗等大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
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
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于总
卷十六 第 318b 页
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集定常乐独处故名
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
是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
侵习譬如身壮直到所在不中止息故不制
果是名中草位竟。」

【支佛集谛为初门者三乘之人通缘四谛
但有总别之异以随义便故初门不同顺
四谛义故苦谛为初门顺十二缘义故集
谛为初门顺六度义故道谛为初门并三
藏义也通教三乘以界内灭谛为初门别
教菩萨以界外道谛为初门圆教菩萨以
界外灭谛为初门三藏六度缘起及衍人
[后-口+十]小具如止观第三记。

○于三藏菩萨为二初立门。】

「上草位者即是三藏菩萨位也此菩萨从初
卷十六 第 319a 页
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观察四谛以道谛为
初门行六波罗蜜。」

【○次明位为三初三祇位。】

「从初释迦至罽那尸弃佛时名第一阿僧祇
劫常离女人身亦不自知当作佛不作佛准
望二乘位应在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位中
以慈悲心行六度行也从罽那尸弃佛至然
灯佛时名第二阿僧祇劫尔时虽自知作佛
而口不说准望此位应在暖法位中即是性
地顺忍初心之位既有證法之信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修行六度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
说也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时名第三阿僧
祇劫是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无
所畏难准此位应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
谛解明如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也。」
卷十六 第 319b 页

【○次百劫位。】

「若过三僧祇劫种三十二相业者准此是下
忍之位用此忍智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
成一相因于下忍之位人中佛出世时得种
也。」

【○三佛果位。】

「若坐道场时位在中忍上忍从上忍一刹那
入真三十四心断结得阿耨三菩提则名为
佛尔前则是三藏菩萨上草之位也。」

【于中分凡圣位如文具如止观记。

○次通教三乘共位为二初明三乘同异。】

「小树位者即是通教明三乘之人同以无言
说道断烦恼入第一义谛体法观慧不异但
智力强弱之殊烦恼习有尽不尽为异耳。」

【○次正明位文自分二。】
卷十六 第 320a 页

「先明三乘共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云云)。」

【○初共位。】

「一乾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乾慧即是体法
五停心别相总相四念处观事相不异三藏
此三阶法门体阴入界如幻如化总破见爱
八倒名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
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
而总相智慧深利故称乾慧位也二性地位
者得过乾慧得暖已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
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无生方
便解慧善巧转胜于前得相似无漏性水故
言性地也三八人地位者即是三乘信行法
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
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四见地
位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
卷十六 第 320b 页
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也五薄地位者体爱
假即真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證第六解
脱欲界烦恼薄也六离欲地位者即是三乘
之人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
界烦恼也七已办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体
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七十
二品尽也断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八
辟支佛地位者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
大故能侵除习气也九菩萨地位者从空入
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
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
生学佛十力四无所畏断习气将尽也齐此
名小树位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
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究竟如劫火烧
木无复炭灰如象渡河到于边底虽菩萨佛
卷十六 第 321a 页
名异二乘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二
涅槃共归灰断證果处一故称为通也。」

【如前。
(○如前者即指本文为前)
(△次简名别义通)

○次义者文自为二初二中二初明立位
意次乾慧下正释初文又二先指文。】

「二简名别义通更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
萨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
通义巳如前说。」

【○次立意。】

「别立者别为菩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
名也。」

【○次正释者文相稍广于止观中若读彼
文须知此意于中二先释次结判释中自
为十初乾慧地为四初通立共意次而菩
萨下立别意三释四弘相四从是为下辨
卷十六 第 321b 页
异。】

「乾慧地三人同伏见惑。

而菩萨更加伏忍之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
而于无生四谛降伏其心起四弘誓愿。」

【○释四弘中初誓广次三誓略初誓又二
初释。】

「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度一切众生是菩
萨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

【○次引證。】

「故金刚般若云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所谓灭
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三誓略)。】

「次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
(△四辨异)。】

「是为菩萨在乾慧地修停心别相总相念处
观时异于二乘故别称伏忍。」

【○次性地中三初立共意。】
卷十六 第 322a 页

「复次三乘人同发善有漏五阴生相似解皆
伏见惑顺第一义。」

【○次而菩萨下释行相立别意。】

「而菩萨独受柔顺忍名者菩萨非但伏结顺
理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行六度一切事
中福慧皆令究竟。」

【○三如三藏下判位辨异。】

「如三藏菩萨于中忍中三僧祇行六度不惜
身命今菩萨亦如是以空无相愿调伏诸根
为众生故满足六度故名顺忍也。」

【○次八人见地为三初立共意。】

「复次三乘人同发真无漏若智若断同名无
生。」

【○次而菩萨下正释。】

「而菩萨独受无生法忍名者以其见谛理断
卷十六 第 322b 页
结使不生取證之心故别受无生法忍之名
也。」

【○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

「何者若生取證之心即堕二乘地不得入菩
萨第九地。」

【○次复次下明薄地为三初立共意。】

「复次三乘同得神通。」

【○次而二乘下斥二乘。】

「而二乘不能用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故不受
游戏之名。」

【○三菩萨下正释。】

「菩萨能尔故别受游戏神通名也。」

【言游戏神通具如止观第五记。

○次阿那含下明离欲地为四初立共意
次斥二乘三菩萨能下正释四所以下明
卷十六 第 323a 页
立地所以辨不同之相。】

「阿那含虽断五下分结。

而不能舍深禅定来生欲界和光利物不同
其尘。

菩萨能如此故别受离欲清净之名。」

【初三如文。

○辨不同中二初明观谛用智不同。】

「所以三乘之人同观二谛用与不同若二乘
虽观二谛一向体假入空用真断结至无学
果菩萨亦观二谛始从乾慧终至见地多用
从假入空得一切智慧眼多用真也从薄地
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观得道种智法
眼多用俗也从辟支佛地学二观双照入菩
萨地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
种智佛眼佛地圆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同照
卷十六 第 323b 页
二谛究竟也。」

【○次故大论下引论證菩萨立名。】

「故大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是
伏忍声闻法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顺忍
声闻法名八人地于菩萨名无生忍道声闻
法名见地于菩萨法是无生法忍果声闻名
薄地于菩萨法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名
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

【○次阿罗汉地去明巳办地为二初辨异。】

「阿罗汉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何者三藏佛
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故名
佛地于菩萨法中犹名无生忍。」

【○次引證。】

「故大品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
卷十六 第 324a 页

【○次支佛下明支佛地。】

「辟支佛地亦如是。」

【指同罗汉故云亦如是。

○次明菩萨地为四初略立。】

「九地过辟支佛入菩萨位。」

【○次略辨。】

「菩萨位者九地十地。」

【○三是则下略释。】

「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

【十地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
地边有菩萨地名故知始终皆有菩萨位
故云别为菩萨。

○四齐此下辨尽不尽。】

「齐此习气未尽。」

【○次过菩萨下释佛地为二初略立。】
卷十六 第 324b 页

「过菩萨地则入佛地用誓扶馀习生阎浮提
八相成道。」

【○次五相下辨异。】

「五相如三藏不殊唯六成道树下得一念相
应慧与无生四谛理相应断一切烦恼习尽
具足大慈悲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
功德名之为佛七转法轮权智开三藏生灭
四谛法轮实智说摩诃衍无生四谛法轮通
教三乘人也八入涅槃相者双树入无馀涅
槃薪尽火灭留舍利为一切天人福田也。」

【于中三异涅槃异中言留舍利者若下本
门中通佛亦言同入灰断者当教二义不
定故利钝菩萨所见不同故。
(△次结判)。】

「是为通教共位别为菩萨立此名位也。」
【(△二用
别教名别义通)。
卷十六 第 325a 页

○次简名别义通及为菩萨立忍名等具
如止观第六记今文为二初释次料简初
文为四初来意次列别位三对位四是则
下结。】

「二用别名名者即是取别教之名准望通教
菩萨位也别名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
名也。」

【初二如文。
(△三对位)。】

「铁轮位于通义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
即望性地柔顺忍也八人地见地即是初欢
喜地得无生法忍也故大品云须陀恒若智
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也薄地向果向即是
离垢地果即是明地也故大品云斯陀含智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离欲地向果向即燄
地果即难胜地故大品云阿那含智断是菩
卷十六 第 325b 页
萨无生法忍已办地向果向是现前地果是
远行地大品云阿罗汉智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动地侵习气也大
品云辟支佛地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
地即是善慧地。」

【三对位中前九地如文。

○至佛地中先指前文。】

「十地当知如佛地佛地如前说。」

【通教十地于别但名菩萨地也。

○次此佛下与三藏辨同异。】

「此佛与三藏佛亦同亦异同八十年同入真
灰断也异者三藏因伏果断通佛因果俱断
三藏一日三时照机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须
入也。」

【言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者诸部阿含及
卷十六 第 326a 页
大论皆有此说云佛一日三时入定求可
度机以约教门不能常见故也亦如摩耶
经阿难近在于后而便问言阿难今者为
在何许又问祇洹何故多乌小近尚自不
知岂能任运常照。
(△四结)。】

「是则用别名辨位名异义同犹属通教位也。」

【○次料简中初问。】

「问初地至七地对果出何经论。」

【可解。

○答中明此通位教相多异致使人师各
据一途于中二先见次思初中三先出同
异。】

「答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不同人师对之异
或用见地止对初地如今所用或向初取三
地并对初地仁王明四地并对初地此难定
卷十六 第 326b 页
判。」

【○次但通教下难。】

「但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
洹岂得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

【○三若断下纵。】

「若断别惑不共二乘此义有之。」

【○次思惑中二先出异。】

「又或言六地断结齐罗汉或云七地。」

【○次兼前总判。】

「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皆不定中间可
以意得今以义推不可定执也。」

【略云不可定执者通义不可定判教门利
他时长机杂故令尔也。

○次问答中三先略判。】

「问从七地八地观常住破无明者是何地位
卷十六 第 327a 页
答此则非通亦复非别。」

【○次何者下释。】

「何者通教始终不明观常何得中间而破无
明别教初心即知常住初地巳能破无明云
何八地始破无明。」

【○三此乃下正判。】

「此乃别接通意耳。」
(○次一问答)。】

「问大论三处明初燄约别圆皆取发真为初
燄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燄答别圆各逗一
种根性故用发真为初燄通教为逗多种根
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耳若钝者
八人见地是初燄利者于乾慧即能断结故
是初燄。」

【次问者问大论三处明焦炷等者谓乾慧
地初地初住大论四十八明四十二字门
卷十六 第 327b 页
即初住已上也第四十九明菩萨初欢喜
地乃至法云地广明脩治地业续此文后
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
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故知三
教明矣故知此中问意与止观稍似有殊
此以三教为问见地焦炷置而不论若得
此意则止观文宛然自别。
(○三一问答)。】

「问利人应无十地答备有以根利故故不制
位耳。」

【次问利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
地断见应二地乃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
佛是则无十地耶答意者教门具有于利
人不制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果
亦无人耶。
(○四一问答)。】

「问别圆无利人耶答虽有利钝以根性纯故
卷十六 第 328a 页
但作一说宜如此也。」

【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前
燋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次别位为大树者为三标章列门正释。】

「大树位者别教位也此为三一出经论不同
二总明位三别明位。」

【初二如文。

○释中有三初又为六初得名次位法所
依三无量下通列四别教下判五然下判
傍正六既有下结示不同。】

「此别教名义理惑智断皆别此正约因缘假
名恒沙佛法如来藏理常住涅槃无量四谛
而论位次。」

【前二可知。

○三通列中三先举四数次有无量下列
卷十六 第 328b 页
四法三云何下释四法。】

「无量四谛凡有四种。

有无量四谛不伏破尘沙亦不伏破无明有
无量四谛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有无量
四谛正伏破尘沙亦伏无明有无量四谛正
伏破尘沙亦伏破无明。」

【初二如文。】

「云何无量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若三藏
伏道有十六谛观明障真之惑有无量种此
乃伏于见思何关尘沙例如外道分别世智
非伏见思云何无量是傍伏破若通教七地
出假分别药病此助灭界内非正伏破云何
无量正伏破尘沙此是别教分别内外四谛
有无量种即是伏破尘沙亦伏无明乃有破
无明义今从事得名伏无明者为便也云何
卷十六 第 329a 页
无量伏破无明若圆教三谛俱照法界事理
无不明了破自地无明伏上地无明。」

【释意者所以四教断伏皆名无量若断若
伏相状非一故通名之此中皆约菩萨故
也初如三藏云伏见思即指菩萨今明无
量多在出假故且置二乘故通教中亦指
出假助谓助别别教中云内外四谛者当
知别人具四四谛言乃有断无明义者若
据始终虽登地断既證道同圆当知教道
有断义耳故今从事且判地前属于别教
则回向中伏望于圆理故得事名圆人破
无明位长故指初住去以为无量。

○四判。】

「别教无量四谛非前二非后一正就恒沙佛
法当名。」
(△五判傍正)
卷十六 第 329b 页

 五傍正者约别教始终以判。】

「然实通缘诸四谛次第为论不无傍正初心
缘诸无量发心誓愿初正以生灭四谛伏通
见思傍修三种次正以无生破通见思傍修
两种次正以无量破内外尘沙次正用无作
伏无明次正用无作破无明。」

【可知。

○六结示同异中二初略示。】

「既有如此无量阶差是故经论名数断伏高
下对诸法门多有不同。」

【○次若华严下示教不同于中为三先列
教次又断下明教相不同三所以然者下
明不同意初又二先经。】

「若华严明四十一地谓三十心十地佛地璎
珞明五十二位仁王明五十一位新金光明
卷十六 第 330a 页
经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般若明十四忍大
品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约义配位
似开三十心十地佛地而文不出名。」

【○次论。】

「又十地论摄大乘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
大智度论并释菩萨地位而多少出没不同
(云云)。」

【十地论唯释华严十地品摄大乘第七释
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
巳地持中明种性等六位如止观第五所
引论文十住婆沙初文但明十地而巳次
释地相亦无诸位大论略出通别文但引
例故知诸论明位粗略。
(△次明教相不同)

○次明教相断伏不同。】

「又断伏高下亦异对诸法门行位亦复殊别。」
卷十六 第 330b 页

【如文。
(△三明不同意)

○三明意中二先明圣教大意。】

「所以然者既明界内界外生法两身菩萨行
位如来方便用四悉檀化界内众生随机利
益岂得定说不广寻经论如无目诤日。」

【○次今若下明今家用圣教意又四初总
列大意意在为成初心行人入道正意。】

「今若明位数须依璎珞仁王若明断伏高下
须依大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涅槃用众经
意共成初心观教两门使分明耳。」

【若无位次将何以为闻贤思齐将何以越
增上慢罪若赴机异辙任彼所忻故使如
上参差不等若为成初心教观故且用三
经。
(△三经者缨珞大品涅槃)

○次诸圣下诫劝修行。】
卷十六 第 331a 页

「诸圣上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知大意者
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文引物希向
不可偏执诤竞是非也。」

【○三今判下正示用三经意。】

「今判位名数依璎珞仁王者华严顿教多明
圆断四十一地不出十信之名诸大乘经多
明诸法门不正辨位前四时般若多明菩萨
观行法门意亦不正辨位。」

【是故今家不同世人解释经论但依法相
列位而巳今一家别位若不依璎珞则位
无始终若不依大品则诸位全无断惑高
下用观分齐若不依涅槃则菩萨愿行浅
深相状远近莫知三经相成佛旨无失。

○四释三文自为三。】

「今谓璎珞五十二位名义整足恐是结诸大
卷十六 第 331b 页
乘方等别圆之位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恐
是结成前四时般若别圆之位也法华但开
权显实显一圆位涅槃大意亦明别圆两位
而不摘出名目(云云)。」

【初依璎珞仁王中言前四时般若者古判
般若总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
光赞五仁王此亦未可全用虽然摩诃定
在仁王之前何以知然仁王云如来成道
二十九年先巳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仁
王在后明矣若光赞经准诸经目录弘始
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
成者是也后竺法护晋太康元年译上帙
为光赞又朱仕衡译为二十卷名放光般
若罗什又重译为十卷名小品支谶又译
为十卷名道行又有人译为五卷名大明
卷十六 第 332a 页
度又有人译略光赞名大明度又有人译
略光赞名大智无极又有人译名大品当
知光赞秪是大品上帙在后译之故不可
以为别时义也为是义故与仁王天王而
为次第者未可全用法华意虽该摄且名
位不彰故但用二经。
(△次依大品三观)。】

「断伏高下依大品三观者于次第义便也。」
【(△
三依涅槃)。】

「对观行法门依涅槃五行者正是末代入道
所宜也何者别教明观行有二种一者不共
二乘说如华严十地论地持九种戒定慧及
摄大乘论等是也二者共二乘说如方等大
品中论释论是也今涅槃五行从凡至极故
是末代行用为要也。」

【言地持九种戒定慧者论文既云六度皆
卷十六 第 332b 页
九今但云三者或以三摄六或略举三要
然诸位功用愿行法相断惑品类被物广
狭依土净秽示迹多少真应优劣对当法
门等非可具列是故今文但明一辙所以
不暇广明法相今顺文体亦不委曲广寻
经论恐添杂本文故知依此文相足辨权
实也。

○次总明位中亦约三经先标。】

「二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

【○次释释中二初约璎珞者列释。】

「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亦是别教乾慧地亦名
伏忍位也十住即是习种性此去尽三十心
皆解行位悉是别教内凡亦是性地亦名柔
卷十六 第 333a 页
顺忍位约别教义推应如暖法也十行即是
性种性别教义推应如顶法十回向道种性
别教义推应如忍法世第一法问今明别教
何用四善根名答别教十地既对四果今以
方便拟四善根何咎又通教通于通别真似
两解作此比决于义分明也十地即是圣种
性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悉断无明别见思
惑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
若望佛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
也妙觉地即是妙觉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
大涅槃之果果也。

二约大品及三观合位明断伏高下者大品
菩萨欲具道慧当学般若即此十信习从假
入空观伏爱见论欲入十住位若得十住即
断界内见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
卷十六 第 333b 页
般若此即修从空入假十行也欲以道种慧
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此即修中道正观入
十回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
学般若此即是證中道观入十地也欲以一
切种智断烦恼习当学般若此即等觉地也。」

【无明烦恼习尽名之为佛即妙觉地也。

次依大品明三观者问今此文中将此四
义以对三观与大论中释因中总别果
上总别等有何差别答言异义同何者空
假为因中道为果从假入空为因中总相
从空入假为因中别相别人脩中初但总
相为果上总若入初地双照二谛为果上
别当知四义与三不殊。】

「三约涅槃明圣行合位者初戒圣行定圣行
即是十信位也生灭无生灭四真谛慧圣行
卷十六 第 334a 页
即是十住位无量四圣谛慧即是十行位修
一实谛无作四圣谛即是十回向位次若发
真见一实谛證无作四圣谛即是圣行满住
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欢
喜地五行具足次后说十功德者恐表住大
涅槃十地之功德也过此明佛眼了了是妙
觉地也。」
( 三别明位)。】

「三别解七位馀本寻大树位竟也。」

【别解七位者如璎珞中明六种性兼于住
前信位为七璎珞六位者谓十住习种性
十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
觉性妙觉性应往四教本中寻三草二木
位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音释

(居例切)

(坐五切略也)
卷十六 第 33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