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第 948b 页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九
天台沙门湛然述
五教相中二:先明来意,次开章解释。初文中
又二:初正明来意,次「但圣」下述开章意。初
文云「若弘法华」至「有阙」者,法华前经,但当
文判释于义未失,当文辨教于理易明;若
弘法华,须辨一期五时教相,说佛本意,意
在何之?诸经有体,体趣何等?明宗明用为
何所依?是故前释宗用中云,用是宗用、宗是
体宗,名总标三、教相判四,是故法华不明
教相,使前四义冥无所显,四义不显妙法
难明,故不明教相于理实阙。次文为五:
初「但圣意」下述大意意,次「前代」下述异解意,
三「虽阡陌」下述明难意,四「然义不」下述去取
意,五「南岳」下述判教意。以圣旨难知,故须
先出大意。以诸师不同,故须逐失略列。以
无一全,是故一一难破。以不全非,故须
卷十九 第 948c 页 T33-0948.png
明去取,唯證可从,故准南岳正判。
次开章
解释中二:先列章,次解释中初大意者,大略
而言,五时教中前之四时当部被物,而不须
明设教多少、开合增减对带等意,意在何
之?于中为三:初明说之根本,次「说馀」下正
明大意,三「若能」下结劝。初文者,约佛自證
本不可说,若被此土机缘,须假立声教。
次
正大意中四:初明教法优劣,次「其宿植」下明
物机不同,三「如是」下明如来能鉴,四「又已今
当」下明校量所说。初又二:初明馀经当机
当部,不涉始终;次「今经」下明今经化缘教
旨始末,该摄远近。初文又三:初总略标示,
次「至如」下别明前后诸教,三「凡此」下总结诸
教未穷。初如文。次文自五,即四时并涅槃。
初云「至如华严」至「住上地上」者,今家为显
部中圆别二位不同,故云地住。新译经中初
会六品,秖明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藏
海,第二会六品,前之五品但明人法名号、
菩萨发问,为入住之端,第三会六品秖说
十住,第四会四品秖说十行,第五会三品
秖说十向,第六会一品秖说十地,第七会
十一品秖明十地胜进行耳,第八会明离
世间一品,及以最后入法界品,秖是令信善
知识教,故知一经三十七品,俱明菩萨行
位功德。言「圆别」者,住中多明圆融之相,行
后多明历别之相,而皆不明行位之意,不
语初成顿说大旨。四含灼然说小而已,而
亦不明说小之意,于大化不获,垂以劣
形,说以浅法,赴小机宜,岂非曲巧?方等折
卷十九 第 949a 页 T33-0949.png
小,如〈弟子品〉,弹偏,如〈菩萨品〉;如〈观众生
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及净名等,即是褒
圆。又〈弟子品〉,用折不同,有用三教,如诃
目连是叹大;有用圆诃,如诃身子是褒
圆;慈悲行愿如〈问疾品〉、〈佛道品〉;事理殊绝
如〈不思议品〉,〈香积品〉等,是事殊绝,〈入不二
法门品〉,是理殊绝,虽有此胜亦不明大小
并席具对众机等意。般若论通则通于三
教,故曰「三人」。论别则独在别圆,故云「独进」。
三教同被尽净虚融,二乘之人无心悕取,钝
根菩萨推功上人,别教地前谓为别俗,圆众
自谓一切圆融,故使文中始自色心、终乎
种智,融通遍入,而亦不说设教所以。别是
不共,而不明一部有共不共意也。涅槃重
施方便,又于经初已开常宗,斥夺三脩十
仙小證,中间广答三十六问,广辨菩萨五行
十功,而亦少明用方便意。
结文,可知。
次明
今经中二:先叙诸经以为纲目,次「但论」下
明今经以为纲格。初文言「法门纲目」者,自
法华已前诸经所明方便教门,如华严中别
鹿苑四含,方等中三,般若中二,并是圆门纲
目而已。虽诸部中有权有实而并不明权
实本迹被物之意,故非大纲。故说法华唯
存大纲,不事纲目。
次明今经者,欲明今
经复先叙始末,方显今妙。叙始末者,迹
门以大通为元始,本门以本因为元始,
今日以初成为元始,大通已后本成已来如
是中间节节施化,皆以渐顿适物机情,若
大若小皆为取物机而与法差别。若今日
卷十九 第 949b 页 T33-0949.png
中间言取与者,华严已后法华之前,观机为
取,逗物为与,适者得也,谓得时而用;诸经
不尔未为大体。次「大事」下正明今经,「说教」
等者,明今经是一代之纲格,「格」正也。「大化」等
者,明一化之极,「筌」字应从竹,「蹄」字如
《止观》记。
次明物机不同中又二:先明四种根性
不同,次明今经纯一根性教意纲纪。初文
自为四意,从「其宿植」去正出今经,叙于一
代用教之意,故前文云「始从华严至般若
来,皆不说于设教之意」,故从此下腾今经
意,述一代教用与之由,故初说华严意在
大根,言不涉小则三意未周,一不摄小
机,二不开权,三不发迹。从「其不堪者」去,
说阿含教,意在于小,亦有三意未周,一不
涉大机,馀二如前。从「既得道已」去,说方
等教具明大小,总有二意,一逗大逗小,二
以大斥小,亦三意未周,一者不明逗缘弹
斥之意,馀二同前。从「若宜兼通」去,说般若
教,亦有二意,一通被大小,二洮汰付财,亦
三意未周,一者无通被洮汰之意,馀二同
前。
次文二:初明开显,次结成纲纪。从「过
此难已」去唯至法华说前教意、显今教意,
故云「过此已后」。定之以父子,开权人也。付
之以家业,委权实法也。此约迹门开权显
实。次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此本门开迹
显本也。此即法华之大纲。今家之撮要不过
数行而已,收一代教法,出法华文心,辨诸
教所以,请有眼者委悉寻之。勿云法华渐
圆不及华严顿极,当知法华约部则尚破
卷十九 第 949c 页 T33-0949.png
华严般若,约教则尚破别教后心,如此教
旨岂同外人因中有果等而为匹类耶?一
一文中皆先述教意,次引文證。
次「当知」下
结成今经纲纪,中三:先法,次譬,三引无量
义意以合譬。若无诸数将何以纪定?若不
纪定将何以结归?若不结归则佛意杳漫,
若无诸数则化仪不周。故开权显实即
彼所行是菩萨道,开迹显本本迹虽殊不
思议一。
三明佛意鉴机中二:先明鉴机来
久,次「当知」下明佛意难测。初文又二:初总
述,次别指。初文言「法身地」等者,自本地真
因初住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
故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岂
今日迹中草座木树方鉴今日大小机耶?次
「文云」下别明鉴机,以今日之事验久远之
智,一代始成四十馀年,岂能令彼世界尘数
菩萨万亿诸大声闻便悟大道,现获无生色
声之益略难称纪,故知今日逗会赴昔成
熟之机,况若种若脱非言可尽?于中又二:
初略明始终一期佛意,次「信解」下重牒信解
领鉴證成。初文又三:初明佛垂世本意,
意虽知小而在大;次文云「殷勤」下明用
小化本意,意虽知大而用小;三文云「诸佛」
下明适机化仪佛意本畅,非始灵鹫其心泰
然。次信解文具足五时,初华严时大机未
起,以佛远鉴令见而复遥。次于窗牖中下
知小机先熟,故遥而不舍,所以密遣将护
大机,故体业领付其意在兹。
次「当知」下结,中
二:先正结,次「文云」下引證。
四明校量中二:
卷十九 第 950a 页 T33-0950.png
先引〈法师品〉与一代校量,次「将说」下以疑
请文与诸经校量。初文可知。次文中二:先
明与诸经一向异,次唯华严与法华经广
辨同异。初文中「三止四请」者,〈方便品〉初佛止
叹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次舍利弗腾众
心请;次佛止云:止止不须复说,恐惊疑
故。二舍利弗腾宿根利,是故复请;三佛复
止舍利弗护增上慢故。三舍利弗复腾宿
慧益多,是故更请;四如来许说,四身子愿闻。
「亦无疑网」等者,馀经虽亦有请有止,不
同此经三乘四众天龙咸有疑请,致请为
往、佛止为复,皆至于三,名为殷勤。「说诸
方等,观文可知」者,且如说
《方等陀罗尼》时,
初叙雷音比丘为九十二亿魔之所掩蔽,
华聚菩萨请佛救护,佛便许以摩诃袒持
调伏彼魔,后说灭罪脩行方法。如说
《净名》,
初因命问疾述昔被弹,文殊承旨,广论因
疾调伏慰喻,此等诸文由问疾生,已下诸
文,次第而起,不云再请,何况至三?「说大品
时,犹酬梵请」者,如
《大品》中,如来自敷师子
之座,入王三昧,身分次第放于六百万亿光
明,放光明已,复入师子游戏三昧,现神变
已,令无量人各各谓佛独为我说,十方世
界亦复如是。此中无请,仍用梵王初通请
竟,是故此说犹酬梵王。所言「犹」者,佛初成
道,梵王初请,请意既远,鹿苑方等未称梵
心,故至般若尚酬初请。故知三请,唯独法
华,验不虚矣。
次与
《华严》对辨者,今一家意,
岂欲贬于法界融通、普贤遍入、文殊弥勒
卷十九 第 950b 页 T33-0950.png
妙用无边耶?但据彼部文犹带行布,序首
结集,自云始成,存行布故,仍未开权;言
始成故,尚未发迹。此之二义,文意之纲骨、
教法之心髓,而彼部不开不拂,焉知化迹
无优劣耶?圆理无殊,故今许云「可为连类」,
斥人师不了,故复论之。于中为二:初总明
同异,次别比决。初连类者,如
《华严》中说十
住时,有十慧菩萨,法慧为首;说十行时,
有十林菩萨,功德林为首;说十向时,有十
幢菩萨,金刚幢为首,并云承佛力说;至
说十地时,有三十六菩萨,皆以藏为名,金
刚藏为首、解脱月居末。是金刚藏入大
智慧光明三昧,十方皆尔。从三昧起,告诸
菩萨言广大如法界等,次列十地名竟,云
三世十方诸佛无有不说此十地者,一切
菩萨随顺佛说,作是说已默然而住,一切
菩萨闻是语已渴仰欲闻,各各念言何故金
刚藏菩萨说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众中有菩
萨名解脱月,知众心念,说五行偈请金刚
藏,金刚藏复说六行偈止云,众生少信故
我默然。解脱月复请云:大众直心清净善脩
助道种诸善根。金刚藏复止云:众虽
清净不久行者,智慧未明了。解脱月复请
云:诸佛皆护念愿说十地义,诸菩萨同声偈
请,诸佛放光照,光中偈赞竟。金刚藏复称
叹十地义深妙难思谦退已,次方乃云承佛
力说,复诫众令谛听恭敬。又云:我之所说
者如大海之一渧,次方广说十地功德等。此
乃三请两止,犹阙
《法华》一请一止,故云「连
卷十九 第 950c 页 T33-0950.png
类」。况
《法华》所请独显本迹一实长远耶?又连
类者,但云止请、不云所说之法,法非连
类,不可为俦。而人师偏著,谓加于
《法华》者,
自古弘经论师不晓佛意,唯见
《华严》事广
文长菩萨致请,而谓
《华严》加胜
《法华》,近代
已来读山门教者,仍有此说。误哉!误哉!况
以人师但以请主胜劣相形,不云法门观
智胜此,而近代匠者更以教体谓胜
《法华》,
岂非误耶?总明同异竟。
次「身子」下别比决,
中三:初正此决,次「彼以」下明比决意,三「但
此」下结归本文疑多请倍之意。初文又二:初
斥古师云法华请者唯小,次「又弥勒」下救《法
华》不及菩萨疑请。于中又二:先引齐,次「又
本门」下明胜意。初云
《法华》中弥勒求决于文
殊,
《华严》中解脱月请释疑于金刚藏,若据
二处菩萨互为宾主,并是深位是则似齐,故
云「若为有异」,二处会主虽即释迦、舍那不同,
但是衣缨少殊内身不别。次文者,一往虽
然,所请之法、所被机缘不无同异,华严兼
别,法华纯圆。又十方诸佛皆是舍那分身,而
经中不说,亦是以权而覆于实,是故须此
比决令胜。于中又三:初总明请人说者所
说法胜,次「若彼」下别明眷属胜,三「又彼」下明
化主胜。初文者,
《法华》本门是佛说佛法,与
《华严》中加于菩萨说菩萨法,不无同异,如
此优劣,佛旨难思。故大师自云:若较其优
劣,恐失佛旨,佛旨但在诱物契真,但能被
教门不可一概。所以复云:此法华经开权
显实、开迹显本,如斯两意永异馀经;请倍
卷十九 第 951a 页 T33-0951.png
疑多复异诸教,故迹门三止四请,本门四请
三诫。次文中言「不无疏密」者,知识疏、发心
密,知识可互相成益,发心则师位不移,故
知知识之言,覆此发心之事,显覆不等疏
密何疑?第三意者,彼十方说法,法同人同被
加者同,是则化主、眷属并以一身无量身互
为主伴同而不同,一身多身一多自在,而
覆其分身之说,但云主伴相关。设彼一身多
身,但云法同名同,彼一华台立一化主,华台
相去其量叵量,今以八方土田满中诸佛,
凡集几许华台佛耶?举例而知尘数亦尔。比
决意者,彼华严佛何殊法华,已如前说,馀
并如文。及疏文中,广以十义辨于同异。
三
结归,如文。
二结劝。
○次异解中二:先明三意通用,次明诸师不
同。初文者,顿、渐、不定名虽不殊,但明义不
了,是故须破。初中言「南三北七」者,南谓南
朝,即京江之南,北谓北朝,河北也。自宋
朝已来三论相承,其师非一并禀罗什,但
年代淹久文疏零落,至齐朝已来玄纲殆绝,
江南盛弘
《成实》,河北偏尚
《毗昙》,于时高丽
朗公至齐建武来至江南,难成实师结舌
无对,因兹朗公自弘三论。至梁武帝敕十
人止观诠等,令学三论,九人但为儿戏,唯
止观诠习学成就。诠有学士四人入室,时
人语曰「兴皇伏虎朗,栖霞得意布,长干领语
辩,禅众文章勇」,故知南宗初弘
《成实》,后尚
三论。近代相传以天台义指为南宗者,非
也。自是山门一家相承,是故难则南北俱破,
卷十九 第 951b 页 T33-0951.png
取则南北俱存。今时言北宗者,谓俱舍、唯
识,南方近代亦无偏弘,其中诸师所用义
意,若凭三论则应判为南宗。若今师所
用
《毗昙》、
《成实》及三论等大小诸经,随义引
用不偏南北。若法相宗徒多依
《大论》,观门
纲格正用
《璎络》,融通诸法则依
《大品》及
诸部圆文,故知今家不偏朋党。护身寺自
轨法师,大乘是人为立号,以重其所习,故
美之称为大乘。
○三明难中,先难南三,次难北七。初南三
中,先难五时,次「今更」下重难前文用三时
义。初文二,先难五时,次「五时之失」下结难。
初文正难用
《涅槃》五味五时,又三:初难五
时,次难共用顿等三教,三难用涅槃五味。
初文又二:初叙意,次正难。初言「先难五时」
者,以初二师立三四时,摄在五时中故。先
总标意竟。次「若言」下次第难其五时,即自
为五文,初难十二年前有相教者,先牒其
所立,次难。难中又四:初总难十二年前及以
有相,次「又阿含」下单以空难,三「又成道」下难
十二年前唯小,四「复次」下以
《成论》破意难。初
文中言「成论」等者,论属十二年前,论文自
明空义,论师判之为有相教,岂非以有
加诬己宗为有相教。次文者,
《阿含》即是十
二年前,及
《大论》所指皆明空义,如何云有?
言「是老死」等者,如
《止观》第六记。次论所指
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者,他云三藏通
大小,何为但属小?今明如
《法华》云「贪著小
乘三藏学者」。又
《大论》中处处以三藏对衍
卷十九 第 951c 页 T33-0951.png
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若论通者,小衍二门俱有三藏,自是通途非别意
也。若唯通途,如何销通
《法华》、
《大论》,具如
《四教》本中广明。故十二年前约显露教,秖可通
云三藏教耳。故不可云见有得道,若唯见
有,妨于三门,是故文中且破存于计有之
见。又三藏教,准不定教亦非独在十二年
前,如食檀耳是涅槃时,其事亦在四
《阿含》内,迦留陀夷亦复如是。故显露教十二年前
定唯在小。三难唯小中二:初文引
《央掘》仍是大乘明空,亦在十二年前。次又如《大
论》得道已后十二年中,亦说般若。四《成论》斥
意难中三:初直以论师斥意难教成虚设。
次「又拘邻」下以得道人难得道不无,则教
成无相。三「又若」下以得道与无相双折。又
为三:初难得道不得道教同无相及以邪
说;次难得道仍存有相,道亦成外;三结成
过相。
次难十二年后亦二,先牒所立以略
非,次「若言」下广破。彼师以般若教为第二
时,故般若无褒贬等。所以约此而为难辞。
于中为六:初难无相不成,次「若言」下难不
明佛性,三「若言」下以般若无会三难,四「若
言」下以般若无弹诃难,五「若言」下以般若
是第二时教难,六以般若通十二年前难。
初如文。次文又三:初单以正因佛性难,次
「故知」下以三佛性难,三「若言无常」下以八十
年不说佛性难。初文又二:初以共不共般
若难,次「大经」下以名义同难。又为四:初引
五名中有佛性般若难,次彼师救,三「若尔」下
卷十九 第 952a 页 T33-0952.png
重破,四「又涅槃」下重引文结同。初文云「佛
性有五种名」,如
《止观》第三记,意仍少别。次
救云「涅槃自是三德中之般若,非无相」者,
此过更甚:一者三德般若,犹有相过;二者无
相般若,非三德过,若非三德,即是无常,若
是无常云何无相?纵属小乘,亦非十二年后
般若,无相不成,况重破中还为
《涅槃》所指,
涅槃何殊般若耶?况重立结同中涅槃佛
性,与实际般若不殊。
次以三佛性难,中三:
初更牒
《涅槃》、
《般若》所明实相法性为正因,
对馀二性为三因。次重引
《金刚论》,證般若
为了因佛性。三「但名异」下举譬结难。
三以
八十年佛难,中二:先牒所计,次难。难中又
三:初以八十年佛亦说常难,次引
《大论》秖
是一身而分生法难,三以小况并难。初言
「云云」者,涅槃八十既说常,般若八十岂不
说?般若八十若不说,涅槃八十安得说?广
并。次引
《大论》又二:先分二身,次二身
合。初文者,般若之中既为诸菩萨,当知化
主必非生死,若非生死即是常住,若是常
住明常灼然。所言「佛有生法二身」者,如《大
品》中华积世界普明菩萨欲来此土,彼佛
命其问讯释迦少病少恼等。论问云:何故
诸佛问讯而言病恼?论答云:佛有生法二
身故,生身有寒热乃至九恼,法身无病,故
问生身不问法身。次「释论」下明二身合者,
教分二身为机劣故,岂以为劣机故暂
现无常,即以无常加诬法性令无常耶?
三举小为况者,「均提沙弥」缘出《大论》,如《止
卷十九 第 952b 页 T33-0952.png
观》第四记。彼小乘言「不灭」者,以无作之业
至未来世名为不灭,非常住不灭,且引不
灭破彼无常。
三般若无会三难者,其实般
若未会其人,今且以会法而为难者,彼亦
不晓会法不会人故。又为二:别汎引天
子发心,天子虽非二乘,然发菩提即当
会义;次引声闻发心正明会义。又为二:初
引经,次「若声闻」下释。初文中云「与生死作
障隔」者,灭智灰身永断生死,若其发心大悲
利物,应处生死与物结缘,若种若脱而成
熟之,是故二乘已断生死,永与生死作障
隔故,不能复入生死益物。「若发三菩提心
者,我亦随喜」者,折挫小行令发大心,于权
教中虽云败种,佛以实理而发动之,假使
能发菩提心者,我亦随喜。
四难无褒贬,中
四:初引斥智,次「又十三」下引斥教,三「又云」
下以引失教旨难,四「岂有」下结。次文言「不
从大家求食」等者,经云「汝是上人应求上
法,不应自鄙唯居下位,不应如彼攀附
枝叶,狗狎作务」等。三引失教旨中言「见
象」等者,立小乘教本期于大,住小亡大
斯为不黠。四结如文。
五难是第二时,中二:
初引诸经,次「经经」下结难。
六难十二年后
有无相,如文。
次难第三时者,彼以方等
为第三时教,故须约褒贬等难。于中为
二:初牒所计,次「今问」下正难。初如文。次为
四:初难方等不应在般若之后,次「又弥勒」
下难被弹不应独在声闻,三「若言」下难不
应以七百之寿用判方等,四以三佛性难
卷十九 第 952c 页 T33-0952.png
同涅槃常住。初二如文。第三中又三:初难,
次「文辨」下再辨,三「又云」下引證常身。初文
中云「七百阿僧祇」者,
《楞严》七百及
《净名》、
《金刚》二经俱是第三时教,何故不取
《金刚》为正?
而人师苦以七百判为无常,若七百无常,《金
刚》岂常?方等金刚若无常者,涅槃金刚何必
是常?涅槃无常,佛性何在?言「何疾何恼」者,
《乳光经》中「佛在毗耶离音乐树下众会说法,
佛少中风当用牛乳,时城中有梵志,名摩
耶利,五百弟子,为国大长者,不信佛法,不
知布施,罗覆宅庭,不令鸟侵,所居之处去
佛不远。佛告阿难:汝持我名至梵志所,
索乳[豸*童]来。阿难受教而往,持钵门下立。时
梵志欲入王宫,因见阿难,问曰:何故晨朝
持钵住此?阿难具以佛意答梵志。梵志默
然思惟:若不与乳,诸人咸谓我悭;若与乳
者,诸梵志谓我事瞿昙道。复思惟已,即授
弊牛,令阿难自𤚲,欲令弊牛触杀阿难,折
辱瞿昙。如谋而行。梵志五百弟子皆笑云:瞿
昙常自言能度生老病死,今者自病须乳。」时
维摩诘诃辞=词【甲】辞问答空声等,具如
《净名》,仍广于经辞问答空声等,具如
《净名》,仍广
于经。「时五百弟子,闻空中声,即无狐疑,皆
悉欢喜,发无上心。时梵志内外眷属,及聚落
中无数千人,皆随阿难往看𤚲牛。阿难
至牛傍,自念我师法,不自𤚲乳。言竟,忉
利天座,为之大动,从天下来,化为小梵志,
往牛傍。阿难见之欢喜,请取乳。即答阿难:
我非梵志,是帝释耳。闻世尊须乳,故来至
此。阿难言:何能近此醒秽耶?答言:我之何
卷十九 第 953a 页 T33-0953.png
如佛世尊耶?欲为取乳。唯愿知时。帝释诺,
即持器至牛傍,牛便静住。观者惊怪:小梵
志有何缘来,为之𤚲乳,傥为弊牛触死,
当奈何耶?帝释说偈言:今佛小中风,与
乳作乳种,令佛服之差,得福无有量,
佛尊天人师,常慈心忧念,蜎飞蠕动类,皆
欲令度脱。尔时犊母说偈云:此手扪摸我,
一切快乃尔,取我两乳[豸*童],置于后馀者,当
持遗我子,朝来未得食,虽知有多福,作
意当平等。于是犊子为母说偈云:我从无
数劫,今得闻佛声,即言持我分,尽用奉上
佛,世尊一切师,甚难得再见,我食草饮水,
自可足今日。更有五偈云云。于是阿难
满𤚲乳去,梵志及亲邑人见此称叹,信解
佛法得法眼净。阿难至世尊所具述之。佛
言:如是。此牛过去曾为长者,喜出息,偿钱
毕复抵触他人,坐此堕畜生。今罪已毕。放
口光授记:从此却后命终,七反生兜率天
及梵天,复七反生人间豪家。牛母见弥勒
成阿罗汉,犊子上下二十劫竟作佛号乳光。」
当知世尊无疾无恼,为度人故现身有
疾,为度众生现行斯事。故净名安慰阿
难云:但为佛出五浊恶世,为众生故现行
斯法。二三如文。第四文又三:初引经题总
具三脱即三佛性难,次引下文具三脱三
佛性难,三「三义」下结难。
次难第四时为法
华同归教者,又二:初牒文总斥,次「法华」下别
难。别难又为二:初略举
《法华》明常辨性,次
「华严」下别引并难。初文云「命章」者,「命」字口令
卷十九 第 953b 页 T33-0953.png
也,谓教也;即命召也,谓章初也。次文又三:
初引明常文,次引佛性文,三破神通。初文
又五:初以
《华严》为并难,彼许
《华严》亦明
常住,故将为并;次「又无量义」下以序文验
为难;三「若言」下以敕语多少为难;四引今
文;五「法华论」下引三身为难。初文又二:先
以迹门并难,次「又华严」下以本门并难。初
文言「菩萨智慧如爪上土」者,
《大经》三十二
云:「尔时世尊取大地土置爪甲上,问迦叶
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耶?迦叶答言:
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经文本譬
舍于人身得人身少,今借以譬菩萨智者
如爪土等,华严甚深但为今序。第二第三如
文。第四文者,引文三身寿命为难。第五文
者,若不明常岂明三佛?次明三佛性又
五:初引〈不轻〉文,次引《法华论》文,三引《涅
槃》遥指,四引
《涅槃》同明一乘,五汎举
《涅
槃》犹劣。初二如文,第三文言「八千声闻得
授记别」者,如《止观》第七记。第四同明一
乘中言「毕竟」者,经云:「毕竟有二种,一者庄
严毕竟,二者毕竟毕竟。又有二种,一者世间,
二出世间。庄严毕竟谓六波罗蜜,毕竟毕竟
谓一切众生悉是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是
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第
五如文。三破神通者又二:初略举身土不
灭,验非神通,次正破神通义,如第二卷,故
著「云云」。
次破第五时中又二:初牒,次难。又
二:初以二谛为难,次「众生佛性」下例难。初
言欲破第五,先难成论师二谛判教。古人
卷十九 第 953c 页 T33-0953.png
虽云二谛,而不分共别含显之异,故将常
住以例诸教,诸教并是十二年后所明二
谛,与十二年前二谛何别?若言无别,自
涅槃已前、法华已来,应俱无常;若其别者,
那同名二谛?次例难者,二谛既同,应俱
明佛性,并云云。二谛既同,应俱明阐提
作佛,并云云。已难渐中五时。
次难顿等三
教。初难顿者又二:先以同难,次「权虽」下以
别难。华严至法华来,无不有顿,何独华
严得称顿耶?次明别难中以权别故,故
有诸部不同者,权是事法,不应从权异边
而分顿与非顿。
次难不定者为三:初总
举诸经,次别引《央掘》列众明常,三以《净
名》为并。次文言「央掘列众」者,彼经初云:
「尔时世尊,与无量菩萨摩诃萨,及四众天龙
八部,毗舍遮、富单那等,日月天子及护世
等,皆云无量。」始从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
槃,经初列众,皆有声闻菩萨杂众,央掘亦
尔。仍云无量,故云委悉。「弹斥明常」者,如彼
《央掘》偈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
如来藏,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
色,此是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云何名为四?
所谓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一切
诸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乘谛,非苦是真
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宗,
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
具如
《止观》第七卷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如
是等文,弹诃声闻明于常住,最为显著,馀
如彼经。又如
《无垢施女经》「阿阇世王有女
卷十九 第 954a 页 T33-0954.png
名无垢施,于晨朝时著玉屣踞父殿坐。
尔时舍利弗与八大声闻、文殊师利等八大
菩萨,入城乞食,各先作念。舍利弗念言:我
当入如是定已,愿舍卫城中一切众生闻四
圣谛法。目连念言:愿令城中一切众生无
有魔事。如是十六人各作念已次第到城,
入无垢施女门,诣其乞食,皆被此女如其
心念种种弹诃。此十六人还佛所述已。佛
记是女等。」三文者为三:初以同有弹
诃为并,次「又净名」下以诃在昔与
《央掘》同为难,三「若谓」下以明常被缘为难。
三难
用涅槃五味中二:先叙其非,次别明难。难
中又二:初总斥非,次「何者」下释。释中自五。
初难从牛出乳为十二部,中三:初以非初
说及无十二部为难,次「救云」下彼救,三「今
问」下纵难。初如文。次文言「彼救云小乘亦有
十二部」至「异耳」者,
《大经》二十五云:「雪山有
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异
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
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山喻如
来,忍辱草者喻大涅槃,异草者喻十二部
经。若有能听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
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既云
十二部中无有佛性,即是无佛性之十二部
也。忍辱草者,既喻佛性,佛性亦不出于十
二部。彼师依经救云,大小乘俱有十二部
也。今意从别,且存大乘佛性十二部也;无
佛性者且对九部。三纵难中二:先直纵难何
为不用有佛性之十二部,次引第七中判
卷十九 第 954b 页 T33-0954.png
其堕罪。
次难第二时又四:初牒计,次「脩多
罗」下明难,三「解云」下彼救,四「若言」下重破。破
中又三:初以譬喻等例破,次「般若」下以馀
经例般若直说为难,三「若言」下破第二时。
次破第三时又二:先牒计,次「净名」下指前
文破。
次破第四时又二:先牒计,次正破。破
又二:先破回文,次引
《涅槃》破其谬立。
次
难第五时,亦先牒计,次正破。譬云「很㑦」者,
两字本为一义,谓诤竞不顺,今随语便,故
分字释。结及更难用四三二时,可见。
次难
北地中自为七文。初难五时中但难初时,
次馀四同上。初时为二:初牒计,次正难。难
中又六:初单约戒善难,次「又彼经」下用彼
经体难,三「又云五戒」下以五戒为诸行本
难,四「又提谓」下以经中结得道众难,五「复次」下以结集法藏次第难,六「若言」下以在
初难一音。初文又二:先直难,次纵难。次文
者,「符谓三乘法」者,所谓行行法也。「印谓泥
洹道」者,「道」谓能通,「印」谓实相,有实相印,
道则可行。第三文者,「灵」谓情识,有情识故,
藉戒为本,「天」谓诸天正报依报,「地」谓地神
依报正报,四天王持之使四时调顺,地神
持之万物成熟。「父母道源」,秖是能生为义。第
四如文。第五结集难中二:初难不预五时,
次「何者」下释不预所以。六难一音,可见。
次
难菩提流支中二:先牒计略斥,次从「得道」
下正斥。正斥又二:先斥半教,次从「般若」去
斥满教。初又二:初总难,次引诸文,皆是十
二年前已有满教。言「涅槃云,我初成道,恒
卷十九 第 954c 页 T33-0954.png
沙菩萨来问」等者,第三经「迦叶设三十六
问竟。佛赞言:善哉!善哉!汝今未得一切种
智;如已得之,如汝所问,如一切智,等无
有异。善男子!我初坐道场,初成正觉。尔时
无量阿僧祇恒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
曾问我如是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皆
亦如是,等无有异。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
量众生。」次斥满中又二:先引论以明法华
秘密难,次「又若」下以三味名展转互难。互
难又二:初正难,次「能譬」下结难。
次难四宗
中自为四。初难因缘宗,中二:初以通途因
缘为难,次「又因缘」下假名义同不应立异
为难。初文言「六因四缘」者,略如
《止观》第八
记。言「成论三因四缘」者,三因谓生因、习因、
依因。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其因,如业为
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依因者,
如心心数法,依色香等。四缘者,因缘者具
足三因,次第缘者心心数法次第而生,缘缘
者如识生眼识,增上缘者诸馀缘也。若
《俱舍》中因缘五因性,
《成论》以所作因即是增上,故
不别立,但立报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习
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次难假名宗,中二:先
据本论得道为难,次引
《大论》空门为證,宗
应顺本论,异不成宗。
次难不真宗,中三:
先引
《大论》弹方广破,次「若谓」下难不明佛
性,三「何但」下难幻化语通、立宗不成。初文
破不真宗,指
《大品》十喻者,如
《止观》第五记。
十喻既是
《大品》正文,龙树弹者但为方广不
晓即空不空等理,但指如幻为不生灭;如
卷十九 第 955a 页 T33-0955.png
幻但是俗谛而已,如何得立为般若宗?般若
意在空及不空,故云「失般若意」。次文可见。
第三文又二:先难,次结。
次难常宗,指涅槃,
于中为二:先以八术并难,次「彼云」下重述
彼救重破。又五:初述计;次「宗则」下重破
其宗,教真不真等不应别立;三「彼引楞伽」下
破其谬引失意;四「若尔」下以因缘假名为
例;五「覆却」下结难。初文言「彼云诳相不真
宗」等者,彼云四宗家自判云,不真宗是通
教,常宗是真宗,彼依
《楞伽》作如此判,具
如下引。今以真不真及宗教有无却覆并
决,令二名齐等,使宗必有教、教必有宗,教
是能诠、宗是所诠,必互相有,不可孤然。既
无此义,当知汝之所立真及不真亦须互
有,既不别立其名便齐,何须别立宗教二
耶?说大意竟。更重消文,从初至「者」字,有
二十二字,先述彼定计二宗,次从「宗则」下
重破中,初至用教二句有十五字,难其不
真不合无宗。从「真宗」去至「立宗」有九字,
难其有宗不合无教。次从「宗若」去至「知
真」有八字,重徵其无教之失,宗为所诠,教
为能诠,真宗既无能诠之教,如何得知所
诠之真?次从「真宗若没」去至「通教」,有十二
字,以真却并不真,若使真宗还例不真无
宗有教,则真与不真同名通教。次从「若俱
没教」去至「通宗」,有十一字,复以不真却并
于真,若使不真还例于真无教有宗,则真
与不真同名通宗。次从「若俱安」去至「宗教」
有一十字,立理难其宗教合俱,若真与不
卷十九 第 955b 页 T33-0955.png
真俱有教有宗,则真与不真俱名通宗及
教。次从「若留」去至「宗教」有十六字,以真不
真却覆并难宗之与教,宗教既等,不应复
分真不真别,是则宗教之上俱有真与不
真,真与不真既同,宗之与教复等,是则但
成一句,谓通不真真宗教。文中似开为两
句者,为开次文,难势未毕,故云「通不真宗
教」、「通真宗教」。次从「通不真宗」去至「脩也」,有
二十一字,以法却覆难其行人,法既一例
俱有教宗,人不合分大小之别。若言不真
通三乘人,真宗亦应通三乘人。亦应更覆
并云,真既独教菩萨之人,不真亦应独教
菩萨。亦应更并云,三乘通有真与不真,如
何辄分宗教等别?次「若言」去至「真也」,有十
九字,纵难也。借使真宗是融通之通,亦不
应独无教而立宗也。通教亦是通宗之
真,岂得无宗而立于教?从「此则」下总结宗
教二义既其齐等,真不真名亦皆混同。三
从「彼引」去出其谬引,所凭便成不晓教
旨。彼经明于三乘共位,即简二乘,名为「童
蒙」。说秖是教,以教通故,不隔童蒙,故
云「说通兼教童蒙」,虽通童蒙,宗在菩萨,
是故宗通本教菩萨。教是能诠,何故立云真
宗无教?兼被于小则童蒙有教,何故立云
无宗但教?彼人不知三乘之真兼空不
空,不空复有教證两别,他不见此,望声释
义,徒分宗教,失旨逾深。四从「若尔」去例
难。且依彼立,以难因缘假名二宗,同成不
真;若更并决,亦应准前,故云「不便」。
次破五
卷十九 第 955c 页 T33-0955.png
宗六宗,又二:先破,次总责无凭。初破五宗。
彼立五宗,四不殊前,已如前破;次「若言」
下正破法界宗中二:先难,次结。初文二,先
以
《涅槃》难,次以
《大品》难。初文二:先以二部
不应优劣难,次「若常」下以二法对并
为妨难,二法不别,何得别立以为两宗?次
引
《大品》中「一切法趣」,如
《止观》第二记。结如
文。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