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自动转,佛言射应不至堋。六欲天因应
具十善,今云不杀乃至七戒者,具受分持,
所持增上故得名耳。「世间戒」者,讥嫌戒也。馀
有诸天寿命身量等,具如
《俱舍》、
《婆沙》,此为
略知次位,不事广论。
中草位中二:先定人
以判因果,次正释。释中三:先破古,次略示
二论,三广释有门。「二十七贤圣」者,《中阿含.三
十福田经》「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言:学人
有十八,无学有九。学十八者,谓信行、法行、
信解、见得、身證、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得
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及五种含,
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者,思、进、退、不退、
不动、住、护、慧、俱。」
《俱舍》文同,应更检
《成论》。正释
中二:先标,次释。释中即二乘也。初声闻中
先贤、次圣。初贤中二:先列,次释。释中三:
先释名,次功能,三正释。功能中七贤位已于
智妙中略辨。今云「爱见四谛」者,秖是爱见
二惑所依,虽有爱见皆属于见,具如八十
八使中说。正释中文自为七:初五停治五
障,具如
《止观》第七对治中。言「苦谛为初门」
者,后文以支佛集谛为初门,声闻苦谛在
初,复初观四念处故,支佛无明居因缘首,
初破爱取有故。「境总观总」者,以四观通观
四境。「境别观总」者,于一一境四观观之。「境
总观别」者,以一一观总观四境。三二类知。
「煖」等诸文智中已辨。今明次位略知深浅,
仍略于彼,若欲广知,应寻诸论。
七圣者又
三:列位,释名,正释。广开具如
《婆沙》、
《俱舍》,今
文极略足判浅深。释名中云「苦忍明发舍
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不定,且
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谓上中
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故约性
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性各五故。
处有八十,梵众至尼吒,十六处各五故。每
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何者?约十
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倍增之合
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二百八十
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二千五百
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种那含又五倍增之,
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言九离欲
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为九人也。
罗汉有
五种者,依
《婆沙》略释云言退法者,谓退思
法心生厌故。言思法者,持刀欲自害故。
言护法者,于已解脱心生爱乐善守护故。
言住法者,不退不进故。言进法者,能进
至不动故。言不动者,住本不动故。
问:
退
法必退耶?乃至进法必进耶?
答:
或有说者不
必退乃至不必进,以是事故罗汉有五种,
故作是说退不必退乃至进不必进。
问:
若
然何故名退乃至进?
答:
退者是退性,乃至进
者是进性,以有五种性故罗汉有五种,并
法行一人名不动,故有六种阿罗汉也。若
退果者,牵于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住,法
尔然也。
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人平地
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不即能
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得灭定
人因中即修性共念处,至果时但名俱解脱
人,以未修缘念终非无疑解脱也。「尽智」
者,诸部
《阿含》及
《大论》皆有此说,云佛一日三
时入定求可度机,以约教门不能常见
故也。亦如
《摩耶经》阿难近在于后,而便问
言阿难今者为在何许?又问祇洹何故多乌?
小近尚自不知,岂能任运常照?次料简中初
问可解。答中明此通位教相多异,致使人
师各据一途。于中二:先见,次思。初中三:先
出同异,次「但通教」下难,三「若断」下纵。次思惑
中二:先出异,次兼前总判。略云「不可定执」
者,通义不可定判,教门利他时长机杂故
令尔也。次问答中三:先略判,次「何者」下释,
三「此乃」下正判。次问者,「问大论三处明燋
炷」等者,谓乾慧地,初地,初住。
《大论》四十
八明四十二字门,即初住已上也。第四十九
明菩萨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广明修治地
业,续此文后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
菩萨地,二者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
地。故知三教明矣。故知此中问意与
《止观》稍似有殊,此以三教为问,见地燋炷置而
不论,若得此意则
《止观》文宛然自别。次问
「利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地断见,
应二地乃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佛,是则
无十地耶?答意者教门具有,于利人不制,
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果亦无人
耶?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
前燋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次
别位为大树者,为三:标章,列门,正释。初二
如文。释中有三:初又为六:初得名,次位
法所依,三「无量」下通列,四「别教」下判,五「然」下
「今判」下正示用三经意。是故今家不同世
人解释经论,但依法相列位而已。今一家
别位若不依《缨珞》则位无始终,若不依《大
品》则诸位全无断惑高下用观分齐,若不
依
《涅槃》则菩萨愿行浅深相状远近莫知,
三经相成佛旨无失。四释三文,自为三:初
依
《缨珞》、
《仁王》中言「前四时般若」者,古判般
若总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光
赞》,五《仁王》。此亦未可全用,虽然,《摩诃》定在
《仁王》之前。何以知然?
《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
九年,先已为我说
《摩诃般若》」,故知
《仁王》在后
明矣。若
《光赞经》准诸经目录,弘始五年四月
二十三日译
《大品》竟,二十七卷成者是也。后
竺法护晋太康元年译上帙为
《光赞》,又朱仕
衡译为二十卷,名
《放光般若》,罗什又重译
为十卷,名「小品」,支谶又译为十卷,名「道行」。
又有人译为五卷,名「大明度」。又有人译略
《光赞》,名「大明度」。又有人译略
《光赞》,名「大智
无极」。又有人译,名「大品」,当知《光赞》秖是《大
品》上帙,在后译之,故不可以为别时义也。
为是义故,与
《仁王》、
《天王》而为次第者,未可
全用。
《法华》意虽该摄且名位不彰,故但用
二经。言「地持九种戒定慧」者,论文既云六
度皆九,今但云三者或以三摄六,或略举
三要,然诸位功用、愿行法相、断惑品类、被物
广狭、依土净秽、示迹多少、真应优劣、对当法
门等,非可具列,是故今文但明一辙,所以
不暇广明法相,今顺文体亦不委曲,广
寻经论恐添杂本文,故知依此文相足辨
六喻爱乐,云何得知此喻智断?此是通问。
答中以《仁王》、《胜天》两般若助證《大经》,验《大
经》文义当智断。「仁王十四忍」者,忍是因义,至
果名智,今欲通论智断,故以智名替忍。
《胜天王》中亦以般若为十四,般若即是智
德。彼二经中既有十四智断,何妨
《大经》十四
智断,十四义成十五可例。次引
《大品》者又
二:先引经,次「诸学人」下释疑。初文中云「四
十二字门」云「语等」等者,南岳释云言「字等」
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
慧,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等」者,十方
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
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
「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法皆互
相在,是名诸字入门等也。前是事解,次是理
解。次释疑中二:先出疑,次「但论文」下释。释
中二:先引论文略释意,次「今谓」下以字义
意释。释中又四:初略引字义;次引
《华严》与
字义同,同是圆意;三「经云」下引经释四十二
字为證;四「广乘」下引经文次第以證字义。
初二文可见。三引经者,经中具释四十二
字功德互足,具如南岳两卷中释,释兼三
教,今意在圆。四引经文次第为二:先正引,
次结酬。初文者,
《大品》第五释广乘中,彼广明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已,广释四十二
字门,次第六卷。〈发趣品〉中明菩萨摩诃萨发
趣者,从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法云中明
修治地业,次〈发趣〉后〈出到品〉中「须菩提问:
是乘从何处出?到何处住?佛言:无人乘
而到乾慧等地。」是故结云「经文次比」。
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