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义释签-唐-湛然卷十

卷十 第 883b 页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

天台沙门湛然述

第四位妙为四:初明来意,次「但位」下略
叙诸位权实,三「今经」下略述今经,四「小草」下
依经广解。初文中言「体宗用足」者,境,体也;
行,宗也;智,用也。次文中言「地摄等论别叙一
途」者,此等多是别教一门,义不兼于大小,
方等诸经明位委悉不及《璎珞》,般若诸经明
位委悉不及《仁王》,然《璎珞》偏存别门,《仁王》
卷十 第 883c 页 T33-0883.png
多在圆别及含通意,而并不明辨位之意,
尚不辨粗妙,何况论开?故知但是当味明
义而不辨于始终位意。所言「意」者,诸教何
故权实不同?诸味何故增减差异?谓施开废
等即其意也。三今经者,先略叙意,次略属
对。初中今经明位虽即不及彼之二经明
位似细,而今经义兼大小及开判等,则诸
经未明。何者?如〈序〉天雨四华,〈方便〉开示悟
入,〈譬喻〉游于四方,〈化城〉五百由旬,并迹门
实位也;草庵、化城、三草二木并迹门权位也。
分别功德始从无生即初住也,乃至一生即
等觉也,此亦本实位也。庵城被废唯存渚宅,
草木并依一地一雨,此是会诸权位,咸归
一实,故云粗判权实。「文不尽度」者,相传云:
西方《法华》布一由旬。次属对中二:初引经,
次属对。四广释者,文中自分三草二木及以
一实以为六位。

初小草中三:初略引经以
立,次辨其因果,三「人位」下正释。释中二:谓
人、天。人中三:初辨其因,次「下品」下略明其
果,三「皆是」下重明人主。初如文。次文中人
位四轮者,《俱舍》云「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洲」,
铁轮王一洲,乃至金轮王四洲。夫轮王者先
行七法:一给施贫乏,二敬民孝养,三四时
八节以祭四海,四时修忍辱,五六七除三
毒,然后沐浴受斋发誓等,次神宝自应等。
人主秖是福中之最,为福之最故报为人
主。次明天位,自分三界诸天不同,于中先
略叙三界天因,次正释。释中初四王有四十
住处,略依《正法念》明四王住处。「持鬘天」者,
卷十 第 884a 页 T33-0884.png
《俱舍》云:「坚守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
四级,亦住馀七山」,身量寿命具如《俱舍.世品》
「四天王」者,《大论》云:「东方提头赖吒,秦言持国
主,南方毗留离,秦言增长主,西方毗留波叉,
秦言杂主,北方毗沙门,秦言多闻主。」此四为
王主四天下,四级各有十住处,此四十天
名皆从因行而立。「三归」者,准《希有经》中广
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得四
果,不如三归依功德多。」又如《增一》中有忉
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
于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汝可三归。即
时如教便免生猪。佛说偈云,诸有归依佛,
不坠三恶趣,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
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
文云「十拍手」者,恐是先持性戒,加尔所时
受三归依,寻即命终故得此报,依心不杂
故得白名,天胜轮王理数然耳。言「十六倍」
者,从胜归故。「山河流出」者,经中一切皆云
流河,乃至亦有酒河等,此四十天并须委悉
以其因行而消果名(云云)。「峻崖」者,河济难度
故。「果命」者,净戒如果。又种果树,塔福最多,
白为色本,如华见者皆生欢喜,以水灭火
行慈悲道,和瞋诤故爱欲,说法会生善境
故,见净田故动信心意,令他欢喜如乐
游戏,比因释名,准此可知。「日行天外道说
为日曜」等者,外人又计北方星不没者,又
《立世阿毗昙》有外道计大地恒去不息,佛破
云掷物向前物应向后。又有计云地恒坠
下,佛言掷物向上应不至地。有计星不移
卷十 第 884b 页 T33-0884.png
地自动转,佛言射应不至堋。六欲天因应
具十善,今云不杀乃至七戒者,具受分持,
所持增上故得名耳。「世间戒」者,讥嫌戒也。馀
有诸天寿命身量等,具如《俱舍》《婆沙》,此为
略知次位,不事广论。

中草位中二:先定人
以判因果,次正释。释中三:先破古,次略示
二论,三广释有门。「二十七贤圣」者,《中阿含.三
十福田经》「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言:学人
有十八,无学有九。学十八者,谓信行、法行、
信解、见得、身證、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得
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及五种含,
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者,思、进、退、不退、
不动、住、护、慧、俱。」《俱舍》文同,应更检《成论》。正释
中二:先标,次释。释中即二乘也。初声闻中
先贤、次圣。初贤中二:先列,次释。释中三:
先释名,次功能,三正释。功能中七贤位已于
智妙中略辨。今云「爱见四谛」者,秖是爱见
二惑所依,虽有爱见皆属于见,具如八十
八使中说。正释中文自为七:初五停治五
障,具如《止观》第七对治中。言「苦谛为初门」
者,后文以支佛集谛为初门,声闻苦谛在
初,复初观四念处故,支佛无明居因缘首,
初破爱取有故。「境总观总」者,以四观通观
四境。「境别观总」者,于一一境四观观之。「境
总观别」者,以一一观总观四境。三二类知。
「煖」等诸文智中已辨。今明次位略知深浅,
仍略于彼,若欲广知,应寻诸论。

七圣者又
三:列位,释名,正释。广开具如《婆沙》《俱舍》,今
文极略足判浅深。释名中云「苦忍明发舍
卷十 第 884c 页 T33-0884.png
凡入圣」者,至苦忍已次第无间必入初果,
今从后说通云「圣人」。三结、八十八使、七生,如
《止观》第六记。中般为三者,谓速、非速、久住,
《俱舍论》总为九种,谓三各分三,谓中、生、
上流也。有行、无行生色界已方般涅槃,并生
般摄。言中三者,谓速非速经久,如迸火星
以喻三义,思之可知。并于中阴论速非速
等。生有三者,一生约速立,二有行约非速
立,三无行约经久立。并生色界,已论速等
也。上流三者,一全超约速立,二半超约非
速立,三遍没约经久立。从初色至色末
始终有此三人不同,如是三九由业惑根异。
言业异者,造顺现业成中般,造顺生业
成生般,造顺后业成上流般。言惑三者,
下品惑成中般,中品惑成生般,上品惑成
上流般。言根别者,上根中般,中根生般,下
根上流般。断上下分结者,言五上分者,谓
掉、慢、无明、色染、无色染。言五下分者,谓身
见、戒取、疑、贪、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谓
贪、瞋,「由三复还下」谓身见、戒取、疑。灭尽定
《止观》第九记。《释论》二十二释四双八辈
十摄十七,但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
阿那含。六种阿罗汉向摄那含五种者,恐是
现般一;中般三,速、非速、久住;生般一。六种阿
罗汉向者,谓有行、无行、全超、半超、遍没、无色
(此私对之),更加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
果为十七。「毗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者,
《杂阿毗昙》云:「阿那含者或五及七八,五谓中、
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于中般更分三,如
卷十 第 885a 页 T33-0885.png
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不定,且
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谓上中
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故约性
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性各五故。
处有八十,梵众至尼吒,十六处各五故。每
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何者?约十
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倍增之合
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二百八十
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二千五百
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种那含又五倍增之,
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论文难见故今略出)。」言九离欲
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为九人也。

罗汉有
五种者,依《婆沙》略释云言退法者,谓退思
法心生厌故。言思法者,持刀欲自害故。
言护法者,于已解脱心生爱乐善守护故。
言住法者,不退不进故。言进法者,能进
至不动故。言不动者,住本不动故。

问:
退
法必退耶?乃至进法必进耶?

答:
或有说者不
必退乃至不必进,以是事故罗汉有五种,
故作是说退不必退乃至进不必进。

问:

然何故名退乃至进?

答:
退者是退性,乃至进
者是进性,以有五种性故罗汉有五种,并
法行一人名不动,故有六种阿罗汉也。若
退果者,牵于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住,法
尔然也。

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人平地
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不即能
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得灭定
人因中即修性共念处,至果时但名俱解脱
人,以未修缘念终非无疑解脱也。「尽智」
卷十 第 885b 页 T33-0885.png
者,谓见苦已断乃至道亦如是。「无生智」者,
不复更断。「无学等见」者,得世智亦名等智。
《婆沙》云「所作已办名尽智,从无学因生,名
无生智。又曾得而得名为尽智,未曾得而
得名无生智。」又云「解脱道所摄名为尽智,
胜进道所摄名为无生智。」又云「尽智有五种
罗汉,无生智唯一种谓不动。」此即从根,不
论解脱道等。又「无学等见」者,一切罗汉等
有此见,自知我是阿罗汉果等有此见,故
名等见。「重空三昧」者,谓空空三昧,无相无
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空是圣法复修于空
击前圣法,故名为「重」。「沙门那」者,沙门此云
乏,那者此云道。

支佛「集谛为初门」者,三乘
之人通缘四谛,但有总别之异,以随义便
故初门不同,顺四谛义故苦谛为初门,顺
十二缘义故集谛为初门,顺六度义故道
谛为初门,并三藏义也。通教三乘以界内灭
谛为初门,别教菩萨以界外道谛为初门,
圆教菩萨以界外灭谛为初门。三藏六度缘
起及衍人斥小,具如《止观》第三记。于三藏
菩萨为二:初立门,次明位为三:初三祇
位,次百劫位,三佛果位。于中分凡圣位,如
文,具如《止观》记。

次通教三乘共位为二:初
明三乘同异,次正明位文自分二:初共位
如前,次义者文自为二:初二中二:初明立
位意,次「乾慧」下正释初文,又二:先指文,次
立意。次正释者,文相稍广,于《止观》中若读
彼文须知此意。于中二:先释,次结判。释中
自为十:初乾慧地为四:初通立共意,次「而
卷十 第 885c 页 T33-0885.png
菩萨」下立别意,三释四弘相,四从「是为」下辨
异。释四弘中,初誓广,次三誓略。初誓又二:
初释,次引證。次性地中三:初立共意,次「而菩
萨」下释行相立别意,三「如三藏」下判位辨
异。次八人见地为三:初立共意,次「而菩萨」
下正释,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次「复次」下
明薄地为三:初立共意,次「而二乘」下斥二
乘,三「菩萨」下正释。言游戏神通,具如《止观》
第五记。次「阿那含」下明离欲地,为四:初立
共意,次斥二乘,三「菩萨能」下正释,四「所以」
下明立地所以,辨不同之相。初三如文。辨
不同中二:初明观谛用智不同,次「故大论」
下引论證菩萨立名。次「阿罗汉地」去明已
办地,为二:初辨异,次引證。次「支佛」下明支
佛地,指同罗汉,故云「亦如是」。次明菩萨地
为四:初略立;次略辨;三「是则」下略释,十地
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地
边有菩萨地名,故知始终皆有菩萨位,故
云「别为菩萨」;四「齐此」下辨尽不尽。次「过菩
萨」下释佛地,为二:初略立,次「五相」下辨异。
于中三异,涅槃异中言「留舍利」者,若下本
门中通佛亦言同入灰断者,当教二义不定
故,利钝菩萨所见不同故。次简名别义通及
为菩萨立忍名等,具如《止观》第六记。

今文
为二:初释,次料简。初文为四:初来意,次
列别位,三对位,四「是则」下结。初二如文。三
对位中前九地如文,至佛地中先指前文,
通教十地于别但名菩萨地也。次「此佛」下
与三藏辨同异,言「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
卷十 第 886a 页 T33-0886.png
者,诸部《阿含》《大论》皆有此说,云佛一日三
时入定求可度机,以约教门不能常见
故也。亦如《摩耶经》阿难近在于后,而便问
言阿难今者为在何许?又问祇洹何故多乌?
小近尚自不知,岂能任运常照?次料简中初
问可解。答中明此通位教相多异,致使人
师各据一途。于中二:先见,次思。初中三:先
出同异,次「但通教」下难,三「若断」下纵。次思惑
中二:先出异,次兼前总判。略云「不可定执」
者,通义不可定判,教门利他时长机杂故
令尔也。次问答中三:先略判,次「何者」下释,
三「此乃」下正判。次问者,「问大论三处明燋
炷」等者,谓乾慧地,初地,初住。《大论》四十
八明四十二字门,即初住已上也。第四十九
明菩萨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广明修治地
业,续此文后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
菩萨地,二者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
地。故知三教明矣。故知此中问意与《止观》
稍似有殊,此以三教为问,见地燋炷置而
不论,若得此意则《止观》文宛然自别。次问
「利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地断见,
应二地乃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佛,是则
无十地耶?答意者教门具有,于利人不制,
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果亦无人
耶?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
前燋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别位为大树者,为三:标章,列门,正释。初二
如文。释中有三:初又为六:初得名,次位
法所依,三「无量」下通列,四「别教」下判,五「然」下
卷十 第 886b 页 T33-0886.png
判傍正,六「既有」下结示不同。前二可知。三
通列中三:先举四数,次「有无量」下列四法,
三「云何」下释四法。初二如文。释意者,所以
四教断伏皆名无量,若断若伏相状非一故
通名之。此中皆约菩萨故也。初如三藏云
伏见思即指菩萨,今明无量多在出假
故,且置二乘故;通教中亦指出假,助谓助
别。别教中云「内外四谛」者,当知别人具四
四谛。言「乃有断无明义」者,若据始终虽登
地断,既證道同圆当知教道有断义耳。故
今从事且判地前属于别教,则回向中伏
望于圆理,故得事名。圆人破无明位长,故
指初住去以为无量四判。五傍正者,约别
教始终以判,可知。六结示同异,中二:初略
示,次「若华严」下示教不同,于中为三:先列
教,次「又断」下明教相不同,三「所以然者」下
明不同意。初又二:先经,次论。《十地论》唯释
《华严.十地品》《摄大乘》第七释第四因果胜相
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已,《地持》中明种性
等六位,如《止观》第五所引论文,《十住婆沙》
初文但明十地而已。次释地相亦无诸位,
《大论》略出通别,文但引例,故知诸论明位
粗略。次明教相断伏不同,如文。三明意中
二:先明圣教大意,次「今若」下明今家用圣
教意。又四:初总列大意,意在为成初心行
人入道正意,若无位次,将何以为闻贤思
齐?将何以越增上慢罪?若赴机异辙任彼
所忻,故使如上参差不等。若为成初心
教观,故且用三经。次「诸圣」下诫劝修行。三
卷十 第 886c 页 T33-0886.png
「今判」下正示用三经意。是故今家不同世
人解释经论,但依法相列位而已。今一家
别位若不依《缨珞》则位无始终,若不依《大
品》则诸位全无断惑高下用观分齐,若不
《涅槃》则菩萨愿行浅深相状远近莫知,
三经相成佛旨无失。四释三文,自为三:初
《缨珞》《仁王》中言「前四时般若」者,古判般
若总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光
赞》,五《仁王》。此亦未可全用,虽然,《摩诃》定在
《仁王》之前。何以知然?《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
九年,先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仁王》在后
明矣。若《光赞经》准诸经目录,弘始五年四月
二十三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成者是也。后
竺法护晋太康元年译上帙为《光赞》,又朱仕
衡译为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罗什又重译
为十卷,名「小品」,支谶又译为十卷,名「道行」。
又有人译为五卷,名「大明度」。又有人译略
《光赞》,名「大明度」。又有人译略《光赞》,名「大智
无极」。又有人译,名「大品」,当知《光赞》秖是《大
品》上帙,在后译之,故不可以为别时义也。
为是义故,与《仁王》《天王》而为次第者,未可
全用。《法华》意虽该摄且名位不彰,故但用
二经。言「地持九种戒定慧」者,论文既云六
度皆九,今但云三者或以三摄六,或略举
三要,然诸位功用、愿行法相、断惑品类、被物
广狭、依土净秽、示迹多少、真应优劣、对当法
门等,非可具列,是故今文但明一辙,所以
不暇广明法相,今顺文体亦不委曲,广
寻经论恐添杂本文,故知依此文相足辨
卷十 第 887a 页 T33-0887.png
权实也。

次总明位中亦约三经,先标,次释。
释中二:初约《缨珞》者列释,次依《大品》明三
观者。

问:
今此文中,将此四义以对三观,与
大论中释因中总别果上总别等,有何差别?

答:
言异义同。何者?空假为因,中道为果,从
假入空为因中总相,从空入假为因中别相,
别人修中初但总相为果上总,若入初地双
照二谛为果上别,当知四义与三不殊。


解七位者,如《缨珞》中明六种性,兼于住前
信位为七。「缨珞六位」者,谓十住习种性,十
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
妙觉性,应往四教本中寻。

三草二木位竟。次明最实位,即一地所生
之次位也。故前立三教及以人天,今唯在
圆,若不至《法华》开显,安知一地所生?于
一佛乘,分别说三,此之谓也。故知三草二木
各谓自立,蒙一味雨方知一地所生;如彼
穷子至临终时乃识其父,是故须明一实
位也。为令识父,是故须明前诸权位。于
中先标、次释。释中文自开为十意。初列十
意者,虽同释圆门不无小异,初之四意及
第十意正释圆位,馀之五意因此便明。何
者?此既唯明一实之位,不合即明粗妙等
文,故此等文应合在妙行文后、位妙章初
列之。应云一明诸位,次明粗妙及以兴
废开显等也。今来此者,欲更重与权位比
决及开显彼粗位故也。故先释竟,重判粗妙
及开显等。

问:
今此初约通别圆三,三句料
简,至下结文既云与藏通同,初料简中何
故不对三藏简耶?

答:
一者通是大乘初门,
卷十 第 887b 页 T33-0887.png
堪入后故;二者二处罗汉名同,故初对通
而后兼藏。

此十章次第者,理虽无名,理藉
名显,名下有义,方显所诠,义上有名,方知
诠异,故名义一章最居于首。既知圆门名义,
次辨所诠位数,乃识圆位开合不同。虽知
位数,位数本为分别断伏,若不识者徒设
何为?故次明断伏。既知断伏,应明断伏功
用不同,既知圆门断伏功用,若不望前诸
位皆粗,焉知此位诸位中最?既知粗妙,何
不纯说一实之位,何用前来诸粗位耶?应
知粗妙皆为缘兴,缘既迭兴,事须迭废,《法
华》前教迭兴迭废,约人虽废,其法仍存,况大
小并兴受益不等?若显若密当座殊源,若
横若竖法味差降,时熟化毕咸会《法华》,根缘
既同应无异迹,诸粗至此妙理斯均,是故须
有开显相也。虽始立名义终至开权,权
实诸位理须凭据,虽不孟浪有始有卒,
其唯圣人。既是佛之本意,不得不委辨其大
体,故以十门括于一化,方了《法华》妙位之
意。于中先释名义,中二:先指下文,次辨今
意又二:先标列三意,次释。释中自三,今释
初意中二:先述,次释。述中先述二名与小
教同,次结。次「何者」下释,释中先释初名中
经,但述应供之名,今具以罗汉果上三义释
之,一一文中皆以偏显圆。言「三种意阴」者,
二乘在彼三中之一,今通言之,故云「三种」,
非谓二乘尽具三也。言「意阴」者,由意生阴
名为意阴,又作意生阴名为意阴,又意即
是阴名为意阴。前之两释从因得名,后之
一释从果得名。又虽名意阴,亦可具五。
卷十 第 887c 页 T33-0887.png
何者?佛尚具足常色等五,况复因人?但小教
中不云界外更有生处。然不了教尚云灭
心,何况于色?「净名曰其供汝」者,此借《净
名》折挫之言。彼经挫其同于悲境,当知声
闻应供义偏。次释后名,可知。次释名别义
圆,五十二名不异于别,从初至后观圆證
圆,《止观》第六卷末云「借下成高」,此之谓
也。次名义俱圆者,从始至终无非佛眼佛
智。言「入室」等者,皆云「如来」,故知名圆。既云
诸法空座,大慈悲室如来庄严,故知义圆。

次明位数,如名义俱圆中虽并以佛知见
之言谓之为俱,然诸教大量须晓位数方
能引于行者心期。于中二:标列,次释。释自
三:先释数中四,先列古师,次「今谓」下斥
旧,三「又有」下重述破,四「论诸」下正明今意。
初师意者,并列无位之文,或生臆见未当
大途,或引经文不晓圣者意别,是故须破。
「顿悟初心即究竟」者,然《华严》中位兼圆别,人
不通晓两教位意,又复不达圆位始终,直
指初心以为妙觉,唯尚顿门成佛速疾,乃
成圆教后位徒施,兼成出佛烦重之过,故
依旧判诚为未可。次斥中三:初总斥中云
「悉是偏」者,约理则證法无名,约事则不无
诸位,故知诸师偏从理说。次「然」下别述难
意。前之三师并云顿悟,故总以一顿悟斥
之,引经失旨其理自亏,故知悟即初住,未悟
即住前。既许有悟与不悟,何妨两位俱
有浅深,乃成五十二位耶?三「究竟」下引经
部所明皆有两意,如何独以无位为语?次
重述中二:先述、次难。初文者,此师意者,兼
卷十 第 888a 页 T33-0888.png
斥前之三师,故立定言。次「今例」下以见證
为难,又三:先正举权实两證,次引《大论》譬,
三引《普贤观》證。初如文。引《大论》中二:先引
论,次例论意,谓江海浅深。引《普贤观》云:
「大乘因有」等者,虽俱实相因果灼然,若有
因果即有深浅,如《止观》中及此下文圆渐渐
圆四句料简,则圆家之渐,冷然可知。次正明
今意为三:初总述用位意,次「还约」下列位
数,三「今于」下释。初文言「随顺契经」等者,是佛
所说契教根理,乃如符契,故名为「契」。佛尚
赴机以说诸位,末代弘教应顺圣言;若不
尔者,如来何故为此凡下遍说诸位?故知
皆为令物闻位,欢喜生善破恶发真,即是
明位利益意也。故今依诸教如下所引是
也。次列,可见。三释中二:先述今文所立,次广
释诸位。初文者,先述、次释。释中先大师,次私
释。前文为三:先正释,次「如此」下结叹,三「若
欲」下决位。初自为五,初品文者,又二:先述
境,即圆闻而起信也。一尘中有大千经卷,
《止观》第三记。次「欲开」下依信起行,又二:
先正明十乘行法,次「举」下结束示位。初文者
又三:初总明行意,次「圆行者」下总示行相,
三「略言」下别示行相。先举数,次列圆行为
十者,即十法成乘,广论具如《止观》第五初
至第七末。今此正意论于教门,是故观法文
相稍略,故但略列与前三教以为比决,显
经圆意。

次「行者」下明第二品,于中为四:初
正明第二品相,次「内外」下明第二品中十观,
三「金刚」下引證,四「闻有」下结位。初二如文。
引證文三:初引《金刚》以證能资,次举次品
卷十 第 888b 页 T33-0888.png
资于前品,三引弥勒论以證能资力大。「论
云于实名了因」等者,颂意正明读诵《般若》
资于实相,是故持诵名为了因,故云「于实」,
降斯已外,但名生因,生因者有漏因也,故
云「于馀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者,布施
七宝如须弥山,福也。受持及读诵此二,趣
菩提,是故此二名为了因。论文「福不趣菩提」
二句在前,「于实名了因」二句在后,今从义
便,于理不违。又准五种法师,于论二文各
开为两,更加说法名五法师。今引论文,
且存自行,故无说法又不名师。安乐行
疏广释五种法师。

次「行者」下明第三品,为
三:初明第三品相,次「安乐行」下引證,三「说
法」下结位。初如文。次引三文者,〈安乐行〉,可
见。次《净名》文云「说法净」等者,唯说圆常内
心无著故名为净,如引〈安乐行〉云「但以大
乘法答」等,故知以说法力内熏自智,令倍
清净化功归己,意在于斯。大小同然,故引
毗昙以为类例。若言「听法得解脱」者,在
随喜位初,文意各别相从来耳。

次「上来」下明
第四品,为四:初明位相,次「大品」下引證,三
「此则」下明位意,四「事福」下结位。

次「行人」下
明第五品,中二:亦先明位相,次「具足」下结
位。初文二:先总明,次「若布施」下别示六度之
相。故知正行六度文中,为欲略明圆境故,
云「十界依正俱舍」。广明行相,应如随自意
《止观》,正助合行、事理不二方名正行。若取
其意,但用三藏事、六度相,皆以实相融令
不二无非法界,即是其相。「无畏等施」者,论
有三施,谓资生、无畏、法。舍于依正名施资
卷十 第 888c 页 T33-0888.png
生,略不言法故云「等」也。次结叹,可知。三决
位中「类如三藏念处位」等者,但大小相望俱
是外凡,不论内观及境优劣,下去格位一切
皆然,一一品中皆应具十更倍增明,文无者
略。故十信初复重牒云「令五倍深明」也。


释中因向决位,故以五品对于五停。于
中为二:初总对,次别对。言「文字是法身气
命」者,例如欲界有漏色身,息住命住、息尽命
尽。法身亦尔,有能诠教法身则住,大乘教
没法身岂存?故随喜位内观法身,无读诵息
持于慧命,则被觉观破坏法身。正行六度
中云「即事而理」等者,理即是佛,事妨于道,
于事会理使事无妨,妨即是障,即事而理
无障可论。

「十信位」者,又为五:初牒五品
为十信因,次正明十法横竖对十信,三「普
贤」下引證,四「入此」下功能,五「此位」下指广所
明。初文者,然此中先重牒前五品之初,闻
圆起信能习十法,成于圆行,入随喜品;品
品渐进入十信位,名为圆位。次「以善」下正
明十法,既由十乘入于十信,故今文义理
须具对横竖二意,故先竖对,次引《缨珞》十信
有百以对横文,故知十信与十乘义义同
名异,须善会通令不失旨。今比望竖出
其横相,一一信中言「善修」者,由缘实相行
于五悔,策勤精进,至第五品得入十信,名
为善修。由善修故相似解起,是故十法在
相似位,转名信心,乃至愿心亦复如是。何
者?不思议境以信为本,慈悲弘誓藉念
力持,心安止观功由精进,破于三惑妙慧
方遍,于通无塞由决定力,元修道品为
卷十 第 889a 页 T33-0889.png
求不退,正助无阙回因向果,不滥次位
方能护法,内外不动由善防非,于法无爱
由大愿力,故得至此名为信心乃至愿心。
十法既许初心具修,当知信信皆具十法,
是则十信有百明矣。三引二经證,可见。四
功能中二:先正叙功能,次引《仁王》。證云「十
善菩萨发大心」者,亦有人云:六根清净名为
顿义,十善菩萨此是渐义。今文所引十善菩
萨以證六根,岂应引渐而證于顿?故知二
文俱顿明矣。但《仁王经》语其初后,《法华经》
论其中间,人不见之徒生异见。五指广教,
中二:先总举,次「华严」下引众多文。初云「华
严法慧」等者,彼经不列十信之名,唯于住
前观十梵行,自古讲者判为十信,故今引
之以为信位。十梵行空,具如《止观》第七记。
「譬如入海先见平相」者,《大论》六十六云:「闻深
般若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人不久授记。如
欲见海,发心欲趣,不见树相山林等相,
当知是人虽不见海,知海不远。何以故?
大海处平无树等相故。」菩萨受持般若正
忆念等,虽未佛前闻劫数记,自知近于菩
提不久。树山等者,生死也。又如春树陈叶
若落,当知是时新叶不久;闻深般若,观
行成就亦复如是。「仁王、普贤观如前引」者,《仁
王》偈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
海。」次文即云「习种铜轮二天下」,故知十善是
铁轮位。《普贤观》云「十境界」等,又云「三昧力故
六根渐净」,具如经说。六根净已,为诸如来
摩头授记,授记即是入初住也。故知六根即
是住前十信位也。引今经意者,既云安乐
卷十 第 889b 页 T33-0889.png
之行,安乐名涅槃,即指初住已上。前通望
位,虽以五品为行;今此望證为行,故知
明行必在住前。行处则通,通于五品十信,
近名有通有别,如疏释云「约远而论近,即
离十恼乱,约近而论近,即指在空间处修
摄其心,约非远非近而论近,即指不动不
退等一十八空。」菩萨应须观察如是三法,
故俱名近。是则所近之法有亲有疏,故云
「通别」。通疏、别深故也。引《涅槃》意亦与安乐
义同。《大论》意者,即涅槃为所观所證,故知行
道亦在住前,亦是如来之行。

次明「十住位」
者,为五:初总牒信为入住之因,次「初发」下
明三法开发,三「举要」下明十法分成,四「仁王」
下略引證,五「此位」下指广教法。初二如文。
三从「举要言之」去十文,即是初住十法,从
證受名,故名为「住」。故《仁王》云:「入理般若名
为住」,住于三德一切佛法,乃至能生后后诸
位,位位无不皆具十法故也。故今十法从
住为名,后去诸位用此初住十法为因。于
中为二:初大师释出初住十法,次私会释。
初又二:先正释,次「华严」下称叹。初文中意言
从證者,證不思议名住一切佛法,證三
种菩提名住慈悲普覆,證寂照止观名住
成就万行,證破三惑遍名住一心三智,證
于通无塞名住佛眼圆见,證无作道灭名
住法身冥益,證助道万行名住神通显益,
證圆门实位名住开显一乘,證安忍内外
名住严净佛土,證无诸法爱名住诸地
功德,此初住證转似为真故也。四引證,可
知。人见浅深之言,多不晓于圆别之意,具
卷十 第 889c 页 T33-0889.png
如下辨,亦如《止观》中文。五指广教者,并是
證一分无生,能八相作佛,故云「坐道场」等。
《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等者,此并迦叶叹
初住文也。《华严》释初住中赞文甚广不能
具记,行向地文多是《华严》《缨珞》文意,《缨珞》
虽次第,亦可借用念念进入之言。妙觉位
中名大涅槃,十法至此俱名为大,是故文
云御车达到犹名为车,自尔已前虽具诸
法,未究竟显不名为大。虽有慈悲为无
明隔,故不名大。虽常寂照所严未穷,能严
非大。虽破三惑智未周穷,故智非大。虽知
通塞,塞仍未尽,故知非大。虽得道品道未
至极,故道非大。虽用正助正行未满,故
用非大。虽复开权理未穷终,故开非大。
虽忍二边犹有馀惑,故益非大。虽不著
位,位未至极,故位非大。是故妙觉十皆名
大,名究竟乘。十法成乘对大车喻,如《止观》
第七。乃至分别此十法中或七或一等。

次引
證中三:初总标,次广引,三「如上」下结酬。初如
文。次文者又二:初引诸经,次引此经。初
引诸经中二:先《大经》,次《大品》。初引《大经》
二:先正引释,次「问」下释疑。初文又二:先引
月爱三昧以證位中智断,次引第二经以
證三德。初文又二:初「大涅槃」下證约智断
论法身,次「大经」下證约法身论智断,合前
智断等共显三德。二文各有譬、合。月爱三
昧,〈梵行品〉文。次文者,合前三德秖是秘藏。
次释疑中先问、次答,问意者,经中耆婆为阇
王说,总有六喻:初喻善心开敷,次喻行者
心喜,三四二喻善根增烦恼减,五喻除贪,
卷十 第 890a 页 T33-0890.png
六喻爱乐,云何得知此喻智断?此是通问。
答中以《仁王》、《胜天》两般若助證《大经》,验《大
经》文义当智断。「仁王十四忍」者,忍是因义,至
果名智,今欲通论智断,故以智名替忍。
《胜天王》中亦以般若为十四,般若即是智
德。彼二经中既有十四智断,何妨《大经》十四
智断,十四义成十五可例。次引《大品》者又
二:先引经,次「诸学人」下释疑。初文中云「四
十二字门」云「语等」等者,南岳释云言「字等」
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
慧,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等」者,十方
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
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
「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法皆互
相在,是名诸字入门等也。前是事解,次是理
解。次释疑中二:先出疑,次「但论文」下释。释
中二:先引论文略释意,次「今谓」下以字义
意释。释中又四:初略引字义;次引《华严》
字义同,同是圆意;三「经云」下引经释四十二
字为證;四「广乘」下引经文次第以證字义。
初二文可见。三引经者,经中具释四十二
字功德互足,具如南岳两卷中释,释兼三
教,今意在圆。四引经文次第为二:先正引,
次结酬。初文者,《大品》第五释广乘中,彼广明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已,广释四十二
字门,次第六卷。〈发趣品〉中明菩萨摩诃萨发
趣者,从初欢喜地乃至法云地,法云中明
修治地业,次〈发趣〉后〈出到品〉中「须菩提问:
是乘从何处出?到何处住?佛言:无人乘
而到乾慧等地。」是故结云「经文次比」。

次正
卷十 第 890b 页 T33-0890.png
引此经为二:初引〈分别功德〉、〈法师方便品〉,
通證始终圆位;次引〈譬喻〉及〈序〉,别證四十
二因果之位。初文者,初明因位,次「又云」下
證果位。初因位中二:先引两品證内外凡,
次引〈方便〉以證圣位。又二:初正引,次引
南岳释證。證中又二:先以事證谓开等,次
引理證同證实故。次果位,可知。次引两品
中初〈譬喻〉意者,宝乘是诸子所乘,乘必从因
至果,果必究竟道场,既先游四方,非因何
谓?诸声闻等既得记已即入初住,验知即是
真因位也。此因无易,故云「直至」。次〈序品〉意
者,凡为序者作正弄引,睹引知正应不徒
施,以正宗中谭实相因果故也。用正验
序始末炳然,是故四华从天然理,毕竟因空
而雨果佛,使见闻者莫不修一乘因、感一
乘果,故复及诸大众,故知表因真位明矣。
言结酬者如文。「炳」明也。故知前以无位难
者,不然。

三料简中二:初料简品位,次以四
句料简开合。初文又二:初料简品位,次「末
代」下劝诫。初又二:先料简品,次「此诸」下料
简位。前是《缨珞》,次是料简《涅槃》《大品》。品位
相成共显一义,观心不须料简。初问如文。
答中言「法爱」者,即真道法爱也。次文中意
者,虽用涅槃不可定执。何以故?非證不
知。凡明位者,但是为接凡下等耳。于中
二:初恐失佛旨,次「如此」下明诸位非圣莫
测。初文中云「若专对当法门」乃至「别解别执」
等者,如是圆位,若不以四十二字门譬
之,不以一心三观为行,不以无明重数
意消,但专对当《大经》次第五行十德法门,寻
卷十 第 890c 页 T33-0890.png
者多生次第别见。

次明难测中三:初总明
难测,次引《华严》證,三「且置」下引例。又二:
初引大师举极浅位以明难测,次「又且」下
展转比决。初文二:先叙事,次章安述。初文中
云「一旋陀罗尼」者,此经列三陀罗尼,下文
释云「旋假入空名之为旋,旋空入假名
百千万亿,中道实相名为法音」,今举三中之
初,以劣况胜,故云一旋。约位竖明虽在
六根七信已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次文中
言「此语有意」者,如智者大师,初见南岳,所
證之法,即此初陀罗尼也。何由可向下类
人说,令他解己所證法耶?此即章安述大
师己證,可知。次比决中二:先约内法,次约
外事。内法又二:无漏方便及以事禅。言「斲轮
人」等者,《庄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如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搥
凿而上(去声)问桓公曰:公之所读者何耶?公
曰: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死矣。然则
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读书,
轮人何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人
曰: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
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
心,口不能言,有教存焉。于其中间,臣不能
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
行年七十而斲轮,古人之意不可传者死矣。
故知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此则人间
之事亦不可说。

次四句又二:先正明四句,
次明开合意。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
卷十 第 891a 页 T33-08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