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鹿苑大小永融,才说方等,则同座并闻
者何?
答:
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若约横
论竖则隐显在机,佛本意在大故遂本居
初,然由一分渐机致使圣慈未畅,前已专
大、次复专小,今虽同座大小仍隔,但小被
大弹为成生苏,以此为次耳。故知于创禀
者,仍互不相知,故有此诸喻意不同。「影临
万水」譬现身不同,「逐器方圆」譬示土不同,
「随波动静」譬说法不同,「示一佛土」至「不共」
合譬也。从「故见有」下明机见不同,对前三
相,初见净如梵王、见秽如身子,开彼三
相,总引经文,兼约六根明斥小也。「见有净
秽」对前现土眼根也。亦应更云睹相优劣,
已举见土身必称土,故不繁文。「闻有褒贬」,
耳根也。「嗅有薝卜」,鼻根也。「华有著身」,身根也。
「慧有若干」,意根也。唯阙舌根,以褒贬兼之。
若语身者,应云如须弥山巨身也;始坐佛
树,细身也。一一根中并一褒一贬,寻之可
见。又佛叹文殊、净名,褒也。声闻菩萨被折,
贬也。其例盖多不能具记。随其心净即佛
土净,入此室者不嗅馀香,结习尽者华不
著也。声闻有若干,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即
是褒贬之意。世人判
《楞伽》,或同
《华严》,或同
《法华》,具如
《止观》记已有二处引
《楞伽》文判
属方等,以彼经文具四教故、有弹诃故。此
中阙说意,应云方等本折小弹偏,圆无所
间。又阙说由,应云良由小未全转,致使
五百闻大成斥。
「复有义」者,
《华严经》譬但云平
地,今离彼平地,以譬方等般若法华,方等
佛一音何别?答:有限无限。问:若尔何故阎
浮提人来佛边听法?答:佛有二种音声,一
者密,如向所说;二者不密,须来佛边。」此据
别说。约体而论二义俱时,故今文中相即而
说。
次引大经證中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
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
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与
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故名为即。今亦浅
深同席,故著「或」言。「应问」谓开其问端,「应遮」
谓置其所问,亦开置同席故成不定。
三示
相破古中,先示相,次破古。示相中云「一时」
等者,从广之狭。「时」谓五味之一,亦是一部
一会,「说」谓一句一言,「念」谓一刹那顷,具
如前文不定教相,此显如来不共之力。
问:
此与方等恐畏欢喜等,为有何别?
答:
不定
遍前四味,若直语方等,但弹斥而已。既以
身土令物殊途,正当不定;般若亦然,思之
可见。
次破古中云「不同旧义专判一部」者,
如第十卷判教中云「南北通用渐顿不定」,不
定者即指
《胜鬘》及
《金光明》,故今家判义,味味
之中皆有不定,故不同旧专指二经。言「味
味」者,乳中则约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
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对辨不定;生熟
二苏三四对辨其意可见。次「此乃」下秘密,为
四:初结前生后,次「如来」下略叹,三「此座」下释
相,四「虽复」下结叹。初文可见。
次略叹中云
「若智若机」等者,智谓大圣权谋,机谓不同
次第,不择时处,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
自在,适时称会皆无虚设。
三正释相中且
及五佛其名咸同。
问:
大通名同,在文可见,五
佛章中未闻其同。
答:
释迦既名法华,馀之
四佛并云「亦以」,故知同也。况妙法秖权实一
体,四佛皆云「为令众生得一切种智及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下释云「开示悟入即其
文也」,名同义同其意在此。
次文云引證经
体中总引三文,引今文者,亦是文殊释伏
疑中释体疑也。「今」是今佛之文,馀二并是
灯明之文,故云「古」也。
次文證宗中二:先引,
次「即是」下释。初文亦是文殊释伏疑文也。次
释中先约迹、次约本。迹门约弟子因,本门
约佛果也。师非无因、弟子有果,且互举耳。
次「文云」下證用,中亦二:初引、次释。初文二:初
引释伏疑文正證,次引〈方便品〉略开权文
以助成,即化终为久。次释中前引经文但
云三乘,以三乘义含故今释出。若五若七
但是开合异耳。「五」开人天,「七」开菩萨,「九」合
菩萨复开四趣,若不开人天四趣,断九法
界上佛法界疑不尽。
问:
若尔,经何不说?
答:
馀趣会实诸经或有,二乘全无,故合菩萨对
于二乘,从难而说,释据尽理故须论九,
断此等疑,生一乘信。
次引〈神力品〉,先列经,
次释。一切之言即权实相摄,相摄故妙。内用
自在,故除疑、等方遍即「自在神力」,具含三千、
通摄三德,故名为「藏」。尔前非器,不授斯要。
「甚深之事」者,因果名「事」,实相名「深」,是实相家
之因果名「甚深事」,若非此因果则非今经
宗也。次重引〈法师品〉者,助成二文耳。非
无馀文,所以但引宗文助释者,圣人垂
以消前五,令一一文俱入观门。然须细释
令成妙观。
问:
若尔,何不以此观心之文居
于第七,以消前六?
答:
会异文广,故不越之。
所以会异文中自立起观一门,则全悉檀体
是于观,不假附事而为理观。依前文起
自为五段,初约标章者,复为五章。初约标
名中言「幻焰」者,幻焰之名通于偏圆,如二
十五三昧中有如幻三昧,仍义通圆别,今从
圆说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理惑体一境智
如如。「适言」下观法,心性观之但有名字,言
有则一念都无,况有十界质像也;言无则
复起三千虑想,况一界念虑耶?不可以此
有无思故,则一念心中道冷然,故知心是妙
也。妙即三千,三千即法,法故三轨,故云「可
轨」。此之心法非因非果,此举因果所依之
体。「能如理观」此语能取因果之观,故得名
为体家之宗。用者但是宗体功能,因华果莲
可以意得,是故名中本含三义。「由一心」等者,
研一刹那既成观已,即以此观复观后心,
后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名「教馀心」。
经是被下之教,故观下惑名「经」。
次别约体
中「心本」等者,秖是实相双非有无,双非生灭,
转释有无。「初观」下宗也。「以观」不用也。恶觉之
名不局于浅,不起之相意实在深,故得观
心为今经用。「心数」下教相,教相分别,故云「同
异」。分别此教无不会实,故云「而转」。次引證
五章。不得率尔从近而解。
次约生起中「以
心观心」名也。「境」体也。「观契」因也。「得脱」果也。此
因果宗也。令馀亦脱,用也。「分别王数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