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四大,围于虚空,假名为身:头等六分,三
十六物、四微一一非身。观身由心,心由缘
起,生灭迅速,不见住处相貌。但有名字,名
字亦空。如是观息、色、心,不得三性别异。既
不得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此是修相。
證者,
内證真谛,空如观解。次第通达此身色息
分明,亦知世间天文地理与身相应,能具
三界禅定,能知非想有细烦恼,破惑发真
得三乘涅槃。悉在
《禅门》。世间禅竟。
二、明出
世间禅者,即有四种,谓观、练、熏、修。观者,谓
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通称观禅。
行人为破淫火,必须增想纯熟。随所观时,
与定相应。想定持心,心无分散,能除世间
贪爱,破六种欲:有人著赤、白、黄、黑等色、或
著相貌端严、或著威仪姿态、或著语言娇
媚、或著细滑肌体、或著可意之人。此六欲
渊,沈没行者。
能修九想,除此六贼:死想破
威仪、言语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
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
滑欲。九想通除所著人欲。又,啖想、散想,除著
意人。此九既除于欲,亦薄嗔、痴,九十八使
山动。虽是不净初门,能成大事。如海中尸,
依之得度。
八背舍名。背净洁五欲,
舍离著心,故名背舍。修者,行人持戒清净,
发大誓愿,欲成大事,端身正心,谛观足大
指,想如大豆,黑胀[尔*皮]起。此想成时,更进如
狸豆大;更如一指大;更如鸡卵大。次二指,
三、四、五指。次观跌底,踵、踝、[跳-兆+专]、膝、髀、臗,悉见膀
胀。次观右脚,亦如是。复当想大小便道、腰、
脊、腹、背、胸、胁,悉见肿胀。又观右胛、臂、肘、腕、掌、
五指,又头、颔等。从足至头,从头至足,循身
观察,唯见肿胀,心生厌恶。复当观坏、脓烂。
大小便道,虫脓流出,臭剧死狗。己身既尔,观
所爱人,亦复如是。内破见我,外破贪爱,久
住观察,除世贪爱。
次除却皮肉,谛观白骨。
见骨色相异,谓青、黄、白、鸽,如是骨相亦复
无我。得此观时,名欲界定。
次观骨青时,
见此大地东西南北悉皆青相;黄、白、鸽色,亦
复如是。此是未到之相。又观骨人眉间出
光,光中见佛,是初背舍成相。如是次第,乃
至八背舍发相,具如
《禅门》。
八胜处者,初
两胜处位在初禅;三、四两胜处位在二禅;后
四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乐多心钝,故不立
也。前背舍,缘中多少不得自在,是故胜处更
深细观察少多好丑,悉使胜知胜见,如快
马能破阵,亦能自制其马。
十一切处者,
以八色两心,更相淡入,广普遍满,转变无碍,
具如
《禅门》。
练禅者,即九次第定也。上来
虽得八禅,入则有间。今欲纯熟,令从初
浅极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间
秽,令不次第者次第,故名次第。亦是无漏
练于有漏,除诸间穬,故名练禅。亦是均调
诸禅,令定、慧齐平无间也。
《阿毗昙》明熏练,
但言以无漏熏四禅。今以无漏通练八
地,即是次第入无间三昧也。熏禅者,即师
子奋迅三昧也。前是次第无间入,今亦是次
第无间入,亦能次第无间出,除粗间及法爱
味尘;犹如师子,能却能进,奋诸尘土。行者
造境即真,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二乘尚不
知其名,况證其定!
前根本旧禅如乳,练禅
如酪,熏禅如生苏,修禅如熟苏,九大禅如
醍醐,醍醐为妙也。复次,根本禅,爱味心中修,
即成乳;自度心中修,即成酪;慈悲心中修,即
成生苏;慈悲次第心中修,即成熟苏;实相心
中修,即成醍醐;馀四味亦如是,若不以实
相心修,皆名为粗。
若开粗显妙者,阿那波
那即是摩诃衍。法界实相摄持诸法,离此之
外更无别妙。故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皆在四禅。四禅中见实相,名禅波罗蜜,何
况馀定耶!此即绝待妙义。定圣行竟。
慧圣行
者,谓四种四谛慧。
生灭四谛慧者,还观
九想、背舍,依、正两报,膀胀、烂坏不净之色,是
逼迫相、现相、三苦相,是苦谛慧。
以不起迷
著依、正,作恩爱奴,运动身口,起三品十恶
业,感三途等生,生长相、转相、二十五有相。又
知世间因果,不净过患,深愧厌耻。终不杀他
活己,夺彼闰身,耽湎不净,隐曲求直,离
合怨亲,间搆荣辱,内谄外佞,引纳无度,纵
毒伤道,邪僻失真。不为不净,作十恶业;
惭愧羞鄙,行三品十善,感三善道生,亦是生
长相、转相、二十五有相。是名集谛慧。
观依、正
不净,破净颠倒;观诸受即三苦,破乐颠倒;
观诸行和合,破我颠倒;观诸心生灭,破常
颠倒。别相总相、善巧正勤、如意、根、力、觉、道,向
涅槃门。慈悲誓愿、六度诸行等,即大乘相。亦
是戒、定、慧相,亦是能除相,是名道谛慧。
倒不
起则业不起;业不起即因不起;因不起故
是名无量四谛慧。
无作四谛慧者,解、惑因缘
而成四也。
《大经》云:「宝珠在体,谓呼失去,忧
愁啼哭。但见其体及疮,不见宝珠及镜。唯
有忧悲,无复欢喜。」此迷道、灭,而起苦、集。若
解疮体即是宝珠,则喜不哭。因灭无明,即
得炽然三菩提灯。此解悟因缘,即是道、灭。道、
灭即苦、集。苦、集即道、灭。若尔,则四非四。四
既非四,无量亦非无量;无量既非无量,则
假非假;假非假故,则空非空。何但即空
非空,亦即假非假,双亡正入,即寂照双流。
《大品》云:「一切种智即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
皆知,名一切种智。寂灭相,即是双遮、双亡。行
类相貌皆知,即是双流双照。无心亡照,任运
寂知,故名不可思议,即无作四谛慧。
《大经》云:「无苦、无谛,有实。无集、道、灭、无谛,有实。」
实即中道、如来、虚空、佛性。如此观时,无缘
慈悲,拔二边苦,与中道乐。修色非净、非不
净,即空、即假、即中、非枯、非荣,中间论灭,一
切道品无不具足。遍舍十法界依、正,名檀;
中道、道共,到尸彼岸,名戒;住寂灭忍,二边
不动名忍;二边不间,名牢强精进;入王三
昧,住首楞严,名禅;实相般若名智慧;无
谋巧用名方便;八自在我名力;无记化化禅
名愿;三智一心中得名智。一波罗蜜具十,
亦具一切佛法。一行无量行、无量行一行,是
如来行,是名无作四谛慧。
修此慧时,即得
住于无所畏地,即初欢喜地。离五怖畏,谓
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大经》云:「不畏贪欲、恚、痴。」此内无三毒,外离
若圆行者,圆具十法界,一运一切运,乃名
大乘。即是乘于佛乘,故名如来行。如
《大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亦如
《大品》云:「从初发心行、生、修,乃至坐道场,亦行、生、
修,毕竟、发心二不别。」皆如来行意也。
此经
明安乐行者,安乐名涅槃,即是圆果;行即
圆因,与涅槃义同,故称如来行。入室、著衣、
坐座,悉称如来者,此就人为语;涅槃就法
为语。即人论法,如来即涅槃;即法论人,涅
槃即如来。二经义同也。
《涅槃》列一行名,而广
解次第五行;
《法华》标安乐行,广解圆意。
今
依
《法华》释圆五行。五行在一心中,具足无
缺,名如来行。文云:「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圆
圣行;「如来室」即圆梵行;「如来座」即圆天行;「如
来衣」有二种:柔和即圆婴儿行,忍辱即圆病
行。此五种行,即一实相行。一不作五,五不
作一,非共非离,不可思议,名一五行。
云
何庄严名圣行?文云:「持佛净戒」,佛戒即圆戒
也。又云:「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即罪即
福而见实相,乃名深达,以实相心离十恼
乱等,皆是圆戒。「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庄严」,即是佛之定慧庄严,故名佛圣行
也。
云何如来室名梵行?无缘慈悲,能为法界
依止,如磁石普吸,莫不归趣。又以弘誓、神
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故以如来
室为梵行。
云何如来座为天行?第一义天
实相妙理,诸佛所师,一切如来同所栖息。
文云:「观一切法空,不动、不退,亦不分别上、
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故如来座即天
时,无非佛法,是为圆心之行,岂与前五行
次第意同?当知次第为粗,一行一切行为
妙,即相待意也。若开粗显妙,无粗可待,
即绝待行妙意也。
问:
《法华》开粗,粗皆入妙。《涅
槃》何意,更明次第五行耶?答:
《法华》为佛世
人破权入实,无复有粗,教意整足。
《涅槃》为
末代凡夫见思病重,定执一实、诽谤方便,
虽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伤命早夭,故
扶戒、定、慧,显大涅槃。得《法华》意者,于《涅
槃》不用次第行也。
○第四明位妙者,谛理既融,智圆无隔,导
行成妙。三义已显,体、宗、用足。更明位妙者,
行之所阶也。但位有权实,布在经论。若《成
论》、《毗昙》判位,言不涉大。《地》、《摄》等论判位,别
叙一途,义不兼括。方等诸经明位,
《璎珞》已
判浅深。般若诸经明位,
《仁王》盛谈高下而
未彰粗妙。今经位名不彰,而意兼小大,粗
判权实,然梵文不尽度,本经必有。
今〈药草
喻品〉但明六位。文云:「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
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独处山林,…得
缘觉證,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
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
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
是名大树。」追取长行中「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及后文云:「今当为汝说最实事」以为第六
位也。前三义是藏中位;小树是通位;大树是
别位;最实事是圆位也。
小草位者,人天乘也。
轮王是人主位,释梵是天主位,皆约报果明
广五百由旬。
第三、名清净天,焰摩天王名
牟修楼陀,身长五由旬。百千帝释和合所不
及。
第四、兜率陀,此云分别意宫。其王名删
斗率陀。
第五、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
乐。
第六、名婆罗尼蜜,此云他化自在。色、无
色不复书。小药草竟。
中药草位者,即二乘
也。此就习果判位。旧云:「
《成论》探明大乘,
解菩萨义。」此则不然。论主自云:「今正自明
三藏中实义。」实义者,空是。人师岂可诬论
主耶?此即空门明二十七贤圣断伏之位。《阿
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断伏之位。委在两论。
今略出有门中草之位:初:明七贤,次:明七
圣位。
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
念处。四、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
通称贤者,邻圣曰贤。能以似解伏见,因
似发真,故言邻圣。
又天魔、外道,爱见流转,不
识四谛。此七位人明识四谛。
《大经》云:「我昔
与汝等不见四真谛」。见四谛者,识属
爱四谛,识属见四谛,皆能明了。若解四谛,
则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
一、
初贤位者,谓学五停心,观成,破五障道,即
是初贤位。所以者何?若定邪聚众生,不识
三宝、四谛,贪染生死。若人归依三宝,解四
真谛,发心欲离生死、求涅槃乐。五种障道,
烦恼散动,妨观四谛。今修五观成就,障破
道明,行解相称,故名初贤。
二、别相念处位者,
以五障既除,观慧谛当能观四谛,而正以
苦谛为初门,作四念处观,破四颠倒。若慧
解脱根性人,但修性四念处观,破性执四
倒。若俱解脱人,修共四念处观,破事理四
倒。若无疑解脱根性人,修性、共、缘三种四念
处,破一切事、理、文字等四颠倒。善巧方便,于
念处中,有四种精进,修四种定,生五善法,
破五种恶,分别道用,安隐而行,能观四谛,
成别相四念处位也。
三总相四念处者,前已
别相念慧破四颠倒,今深细观慧,总破四倒。
或境总观总,境别观总,境总观别。或总二阴、
三阴、四阴、五阴,皆名总相观。是中,亦巧方便,
能生正勤、如意、七觉、八道,疾入后法,故名
总相念处位也。
四、暖法位者,以别、总念处
观故,能发似解十六谛观,得佛法气分。譬
如钻火烟起,亦如春阳煖发,以慧钻境,发
相似解,解即喻煖。又如春夏积集华草,自
有煖生,以四谛慧,集众善法,善法熏积,慧
解得起,故名煖也。即是内凡初位,佛弟子
有、外道则无,是名暖法位。
五、顶法者,似解转
增,得四如意定。十六谛观,转更分明。在暖之
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
法。
六、忍法位者,亦是似解增长。五种善法,增
进成根。于四谛中,堪忍乐欲,故名忍法位。
下、中二忍,皆名忍位。
七、世第一法位者,即是
上忍一刹那,于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为
世间第一法也。上「智妙」中,已略说竟。
七、圣位
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
身證。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通名
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
见理,故名圣人。
一、随信行位者,是钝根人,
入见道之名也。非自智力,凭他生解。是人
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
慧耳。若钝者,八人、见地是初焰;利者,于乾
慧即能断结,故是初焰。
问:
利人应无十地?
答:
备有。以根利故,故不制位耳。
问:
别、圆无
利人耶?答:
虽有利、钝,以根性纯故,但作一
说。宜如此也。
大树位者,别教位也。此为三:
一、出经论不同。二、总明位。三、别明位。此别
教,名、义、理、惑、智、断,皆别。此正约因缘假名、恒
沙佛法、如来藏理、常住涅槃、无量四谛而论
位次。
无量四谛,凡有四种:有无量四谛,不
伏破尘沙,亦不伏破无明;有无量四谛,傍
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有无量四谛,正伏
破尘沙,亦伏无明;有无量四谛,正伏破尘
沙,亦伏破无明。云何无量不伏破尘沙,不
伏破无明?若三藏伏道有十六谛观,明障
真之惑有无量种,此乃伏于见思,何关尘
沙?例如外道分别世智,非伏见思。云何无
量是傍伏破?若通教七地出假,分别药病,此
助灭界内,非正伏破。云何无量正伏破尘
沙?此是别教分别内外四谛,有无量种,即
是伏破尘沙,亦伏无明,乃有破无明义。今
从事得名;伏无明者,为便也。云何无量伏
破无明?若圆教三谛,俱照法界事、理,无不
明了,破自地无明,伏上地无明。
别教无量
四谛,非前二、非后一,正就恒沙佛法当名。
然实通缘诸四谛,次第为论,不无傍、正。初
心缘诸无量,发心誓愿。初正以生灭四谛,
伏通见思,傍修三种。次正以无生破通见
思,傍修两种。次正以无量破内外尘沙。次
正用无作伏无明。次正用无作破无明。
既
有如此无量阶差,是故经论名数、断伏高下、
对诸法门,多有不同。若
《华严》明四十一地,
谓三十心、十地、佛地。
《璎珞》明五十二位。
《仁王》明五十一位。《新金光明经》但出十地、佛果。《胜
天王般若》明十四忍。《大品》但明十地。《涅槃》
明五行、十功德。约义配位,似开三十心、
十地、佛地,而文不出名。又《十地论》、《摄大乘
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并释
菩萨地位,而多少出没不同。
又,断伏高
下亦异;对诸法门行位,亦复殊别。所以然
者,既明界内、界外,生、法两身菩萨行位。如来
方便,用四悉檀,化界内众生,随机利益,岂
得定说?不广寻经论,如无目诤日。
今若
明位数,须依
《缨珞》、
《仁王》。若明断伏高下,须
依
《大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
《涅槃》。用众
经意,共成初心观、教两门,使分明耳。
诸圣
上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知大意者,为
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文,引物悕向,
不可偏执,诤竞是非也。
今判位名数,依《缨
珞》、《仁王》者,华严顿教,多明圆断四十一地,不
出十信之名;诸大乘经,多明诸法门,不正
辨位;前四时般若,多明菩萨观行法门意,亦
不正辨位。今谓
《缨珞》五十二位,名义整足,恐
是结诸大乘方等别、圆之位。
《仁王般若》明五
十一位,恐是结成前四时般若别、圆之位也。
《法华》但开权显实,显一圆位。
《涅槃》大意亦
明别、圆两位,而不摘出名目。
断伏高下,
依
《大品》三观者,于次第义便也。对观行法
门,依
《涅槃》五行者,正是末代入道所宜也。
何者?别教明观行有二种:一者、不共二乘
说,如《华严》十地论、《地持》九种戒、定、慧,及《摄大
乘论》等是也。二者、共二乘说,如
《方等》、
《大品》、
《中
论》、《释论》是也。今《涅槃》五行,从凡至极,故是
末代行用为要也。
二、总明菩萨位者、即约
三经。一、约《缨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亦是别教乾慧地,亦名
伏忍位也。十住即是习种性,此去尽三十
心,皆解行位,悉是别教内凡,亦是性地,亦
名柔顺忍位。约别教义推,应如暖法也。十
行即是性种性,别教义推,应如顶法。十回向
道种性,别教义推,应如忍法世第一法。
问:
今
明别教,何用四善根名?答:
别教十地既对
四果,今以方便,拟四善根,何咎?又通教,通
于通别、真似两解,作此比决,于义分明也。
十地即是圣种性,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悉
断无明,别见、思惑。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
菩萨,名等觉佛;若望佛地,名金刚心菩萨,
亦名无垢地菩萨也。妙觉地即是妙觉性,即
是究竟佛菩提果,大涅槃之果果也。
二、约《大
品》及三观合位明断伏高下者,《大品》:「菩萨
欲具道慧,当学般若。」即此十信,习从假入
空观,伏爱见论,欲入十住位。若得十住,即
断界内见、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
学般若。」此即修从空入假十行也。「欲以道
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此即修中道
正观,入十回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