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疏-宋-净源卷三

卷三 第 560a 页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三
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二谛品第四」

【初来意者。谓前观如来及菩萨行。二品大意。自他
兼济。悲智双修。而初心菩萨有智无悲。则多趣寂。
有悲无智。则成爱见。今以真谛绝于爱见。俗谛导
乎趣寂。故次来也。又约当品双资因果。而成下文。
护果护因。故次来也。次释名。二者数也。谛审实也。
真谛显理。修證俱亡。俗谛明事。因果历然。即俗而
真。如镜影即空。即真而俗。如空不坏影。真俗不二。
唯一中道。如镜中之明。若依相宗。真俗二谛。条然
不同。非断非常。果生因灭。非此所尚耳。
△三解经
五。初匿王致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

【先开双关。次牒之而难。】
卷三 第 560b 页 X26-0560.png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

【若无俗谛。则智不能照真俗之二。】

「若言有者。智不应一。」

【若有俗谛。则智不能观中道之一。】

「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双结前义。敢问如何。
△二如来正答三。初实相明
真俗境二。先长行略示二。初叙昔示义。】

「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王佛法中。巳问此义。」

【过去巳问。独善一身。自利也。今复请益。兼济大众。
利他也。】

「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即名为一义二义。」

【说听俱泯。真谛唯一。师资并存。俗谛具二。故华严
序云。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因言显言。方阐大
千之义。
△二敕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诫令审谛。勿杂馀缘。故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
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
可为说。然此经文。对前亦互望。明其一二之义。谓
前文叙昔示义。即说听俱泯。显真谛之一也。今此
敕听许说。显师资并存。即俗谛之二也。
△二偈颂
广答。于中九颂。初有一偈。真俗绝待。次有七偈。二
谛互陈。后有一偈。双结真俗。文三。今初真俗绝待。】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集经者叙。】
卷三 第 560c 页 X26-0560.png

「无相胜义谛。体非自他作。」

【真谛无相。体绝对待。不从缘生。非自作也。不逐境
起。非他作也。故肇论云。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

「因缘如幻有。亦非自他作。」

【俗谛幻有。因缘即空。亦绝自他。故中论云。因缘所
生法。我说即是空。
△二二谛互陈三。初约假明二
谛。】

「法性本无性。胜义谛空如。」

【随缘法性。本无实性。唯依胜义。不变空如。上半偈
约随缘不变。下半偈约体空成事。】

「诸有幻有法。三假集假有。」

【俗谛诸有。幻有体空。法受名集。成事假有。
△二约
空明二谛三。初法。】

「无无谛实无。寂灭胜义空。」

【真谛自无。非推之使无。故云谛实无也。寂灭胜义。
即真空也。】

「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俗谛诸法。缘会即有。缘离即无。故云有无义如是
也。
△二喻。】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

【缘生而有。缘灭而无。一生一灭。本自二也。故取分
喻牛二角焉。】

「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上句即照而遮。故无二谛也。下句即遮而照。故常
卷三 第 561a 页 X26-0561.png
不即也。
△三合。】

「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

【合法中上半偈。】

「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

【合法中下半偈。
△三双遣明中道。初法。】

「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

【上句明中道常一。即遣二也。上句显真俗常二。即
遣一也。故古德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若泥
于文。殊非得意。】

「了达此一二。真入胜义谛。」

【了达中道惟一。俗谛具二。即入胜义谛也。古德又
云。一双孤雁。略地高飞。一对鸳鸯。池边独立。
△二
喻二。初喻真俗。】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

【虚空喻真谛。华喻俗谛。故楞严云。譬如虚空。体非
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如影如毛轮。因缘故幻有。」

【托镜起者见现影。眼有翳者见毛轮。皆喻俗谛因
缘幻有矣。
△二喻迷悟。】

「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

【不了幻化空。凡夫迷于俗。】

「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

【了见谛幻无。圣人悟于真。
△三双结真俗。】

「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
卷三 第 561b 页 X26-0561.png

【如是法。即妙明真心。】

「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

【谓真谛俗谛。虽通别有殊。皆遍摄一切法。如是观
者。真俗不二。唯一妙源也。
△二观照辨权实智二。
初总标。】

「大王。菩萨摩诃萨。住胜义谛。化诸有情。」

【以实智證真。住胜义谛。以权智达俗。化诸有情。

二别释。于中分四。初能所不二。次惑智不二。三绝
待不二。四因果不二。然能所不二中。通能度所度。
能求所求。谓佛是能度人。有情是所度法。又有情
是能求人。菩提是所求法。既知人法两重。次下略
释经文。初能所不二。分之为三。初能度所度。】

「佛及有情。一而无二。」

【楚音佛陀。此翻觉者。即能度也。有情即所度也。

二能求所求二。初略徵释。】

「何以故。」

【徵意谓。佛与有情。迷悟迥殊。何故无二耶。次释云。】

「有情菩提。此二皆空。」

【能求有情。所求菩提。此二皆即真空也。故大品云。
诸法若不空。即无道无果。释曰。道即因也。谓诸法
若不得真空。即无有情之因。无菩提之果耳。
△二
互释。】

「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得置有情空。」

【置犹同也。先以能求人。同所求法空。后以所求法。
卷三 第 561c 页 X26-0561.png
同能求人空。故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
类悉皆同。次遣能空智。】

「以一切法。空空故空。」

【由所空一切法空。故能空之智亦空。
△三徵释所
以。】

「何以故。」

【以何义故。能空之智亦空耶。】

「般若无相。二谛皆空。」

【以能證般若无相由。所證二谛皆空也。庄周亦云。
因有而有之。因无而无之。可以例释。
△二惑智不
二。】

「谓从无明。至一切智。无自相。无他相。」

【由从无明惑因。至妙觉智果。无能断自相之智。无
所断他相之惑也。
△三绝待不二。】

「于第一义。见无所见。」

【第一义谛。绝诸对待。能见之智。所见之境。皆空也。】

「若有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

【随相有修。离相无修。随相离相。皆绝受著。】

「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

【非行即真谛。非不行即俗谛。若真若俗。皆不受著。】

「于一切法。皆不取著。」

【总结。谓若凡圣。若依正。并由对待。皆不受著也。

四因果不二。】

「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
卷三 第 562a 页 X26-0562.png
菩提。」

【未成约因。迷智为惑。巳成约果。悟惑即智。】

「何以故。于第一义。而无二故。」

【迷悟双泯。】

「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

【诸佛證第一义。未有不如如者。故净名云。一切法
皆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三文字显上二义三。
初匿王致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诸佛。一切菩萨。」

【望果标因。诸佛巳修。菩萨现修。】

「云何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问意谓。佛及菩萨。云何不离文字般若。而修诸行。
證实相耶。
△二如来正答。圭峰祖师谓。实相观照。
不一不二。以为其宗。文字性空。即是般若。以为其
体。今准兹宗体。科释经旨。文二。初文字性空即实
相二。初文字性空。】

「佛言大王。文字者。」

【十二分经皆文字。各有二相。如注配。】

「谓契经。」

【一总相。涅槃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皆
修多罗。二别相。杂集云。谓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
义。又有异名。谓法本直说圣教。或但名经。】

「应颂。」

【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长行说未尽故。二为后来
卷三 第 562b 页 X26-0562.png
应更颂故。】

「记别。」

【一记弟子生死因果。二记菩萨当成佛事。】

「讽颂。」

【谓孤起偈。一为易诵持故。二为乐偈者故。】

「自说。」

【一为令知而请法故。二为令所化生殷重故。念佛
慈悲。为不请友。】

「缘起。」

【因缘生起。一因请方说。为重法故。二因事方说。知
本末故。】

「譬喻。」

【一为深智说。以令解真故。二为浅识就彼取类。诱
令信故。】

「本事。」

【一说佛往事。二说弟子往事。】

「本生。」

【说昔受身。一说如来。二说馀者。】

「方广。」

【一广大利乐。二广陈正说。】

「希有。」

【一德业殊异故。二法体希奇故。】

「论议。」

【一以理深故论。二以义不了故论。并循环研覈。或
卷三 第 562c 页 X26-0562.png
佛自论。或菩萨相论。
△二教体实相二。初正明。】

「所有宣说音声语言。」

【宫商等音。语路言词。是谓佛教。声即所依也。】

「文字章句。」

【名句文三能依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
章明也。】

「一切皆如。无非实相。」

【实相无名。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岂不皆如哉。
△二
拣非。】

「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

【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故云。若取文字。即非实
相也。然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
△二文字性空
即观照二。初蹑前起后。】

「大王。修实相者。如文字修。实相即是诸佛智母。」

【诸佛以实相根本为智母。】

「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有情亦以根本为母。上明根本观照。下明后得观
照。】

「此即名为一切智体。」

【以根本智体。起后得智用。
△二修證观照二。初明
诸佛成护果二。初正明佛界。】

「诸佛未成佛。与当佛为智母。」

【上句标果修因。下句修因克果。能生当果。故名智
母。】
卷三 第 563a 页 X26-0563.png

「诸佛巳成佛。即为一切智。」

【既为当佛智母。即巳成佛。能生后得。即为一切智。
次二句结前。】

「未得为性。」

【未得成佛。为实相真性。】

「巳得为智。」

【巳得成佛。为观照妙智。
△二兼示九界。】

「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性。」

【般若即能證智。不生灭即所證理。自性即法性也。
故宗本义云。三乘等观法性而得道。但心有大小。
为异耳。上明三乘。下示六趣。】

「一切有情。此为觉性。」

【觉性即佛性也。所以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

△二显菩萨成护因二。初示教道三贤缘修。】

「若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

【著文字而丧真。离文字而倒惑。】

「无文字相。」

【覆疏不著文字。】

「非无文字。」

【覆疏不离文字。此同起信。依言真如生信境。
△二
明證道十圣真修。】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

【能如是修。牒前教道缘修。不见修相。明其證道真
修。】
卷三 第 563b 页 X26-0563.png

「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是为般若波罗蜜多。」

【以观照般若。證实相真性。此同起信离言真如观
智境。
△三结成二护。】

「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若
此也。」

【观如来品护果。既化有情。菩萨行品护因。亦化有
情。今此二谛品。双资因果。故总结云。护化有情。为
如是也。
△三蹑前请益二。初匿王申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无量。法
门为一为无量耶。」

【问意。谓所證真性是一。护化有情品类根行无量。
其所被法门。与真性一耶。同品类无量耶。
△二如
来总答三。初正答。】

「佛言大王。法门非一。亦非无量。」

【所说法门。若谓是一。随类各解。非同真性一也。若
谓无量。一音所演。非同有情无量也。
△二徵释二。
初徵。】

「何以故。」

【何故非一非无量耶。
△二释二。初约根相异性一。】

「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

【合色为一。开心为四。妄取蕴相。】

「我人知见种种根行。品类无边。」

【妄知妄见。根器不等。行迹不同。品类无边。】

「法门随根。亦有无量。」
卷三 第 563c 页 X26-0563.png

【所被法门。随其根器。逐其行迹。亦具无量。上明相
异。下示性一。】

「此诸法性。非相非无相。而非无量。」

【诸之也。法性唯一。非有相非无相。亦非无量相。

二约谛真一俗二。初拣非。】

「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

【若菩萨随逐凡情。以分别见真谛唯一。俗谛具二
者。】

「是即不见一二之义。」

【不见中道。俗不违真之一。真不违俗之二。
△二显
是。】

「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

【了知一是真谛之一。二是俗谛之二。非真非俗。即
中道胜义也。】

「取著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

【反显取一著真。取二著俗。以有无二法。即是俗谛。
亦同不真空论。有无虽异。皆俗谛耳。
△二通结。】

「是故法门。非一非二。」

【结前所被法门。非一亦非无量也。
△四诸佛同说
四。初一佛例多。】

「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蜜多。」

【先举所例。】

「我今说般若波罗蜜多。无二无别。」

【果同无二。教同无别。】
卷三 第 564a 页 X26-0564.png

「汝等大众。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佛之法。」

【△二显功德多二。初明能说多。】

「大王。此般若波罗蜜多。功德无量。」

【标示功德多。】

「若有恒河沙不可说诸佛。」

【能化诸佛多。】

「是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

【所化众生多。】

「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

【有情得果多。】

「是诸佛等。复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亦皆成佛。」

【展转成佛多。
△二显所说多。】

「是诸佛等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有无量不可说那庾
多亿偈。说不可尽。」

【谓展转成道。一切诸佛。各各别说。有尔所偈。不可
穷尽。那庾多此云一亿。
△三举少况多。】

「于诸偈中。而取一偈。分为千分。复于千分。而说一分。
句义功德。尚无穷尽。何况如是无量句义。所有功德。」

【一分句义。所说功德。尚不可尽。况无量句义。讵可
测度耶。
△四校量胜多二。初举一念信超苦。】

「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净信。」

【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难。」

【△二况四法行得乐。】
卷三 第 564b 页 X26-0564.png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即四法行。】

「所得功德。即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

【上同涅槃寂静乐。下成菩提觉法乐。】

「当知此人诸佛护念。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五闻法悟道。】

「说是法时。有十亿人。得三空忍。」

【三贤菩萨。得三假空。】

「百万亿人。得大空忍。」

【四加行菩萨。遍解十方空。】

「无量菩萨。得住十地。」

【始于欢喜。终至法云。随地證入。】
【△大文次三品。辨
外护者。初护国品。正显外护。二不思议品。兼陈外
护。三奉持品。广前二护。今初正显外护。】

「护国品第五」

【初来意者。前之三品。具明因果。总为内护。内护既
彰。外护宜显。故次来也。二释名者。注经题目。巳解
护国。然其护义。窃尝原之。有世间护出世间护焉。
何者。夫诸佛菩萨。悲智辅翼。洒诸法雨。救护群品。
此出世间护也。圣帝明王。五侯百辟。君臣护法。子
育黎元。此世间护也。世出世间。彼此同德。释梵四
王。天龙八部。尚自降祉。况乎三灾七难。讵有存而
不灭者乎。
△三解经四。初敕听许说。】
卷三 第 564c 页 X26-0564.png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谛听谛听。我为
汝等。说护国法。」

【此一唱经。盖答观如来品初诸王念请。故前文云。
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皆利
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即同华严交络相望中。第
三念请。亦以言说答也。然佛既知。王请护国。而先
说护佛果护十地行者。谓若无内护因果。则外难
无由悉灭。是故先说内护。后说外护耳。
△二正陈
护国三。初明护时。】

「一切国土。若欲乱时。」

【一切国土。即诸王所统。若欲乱时。亦是器世间有
情世间为所护也。如下经云。天地变怪等。即器世
间乱也。百姓丧亡等。即有情世间乱也。又云。置百
佛像等。即智正觉世间。为能护也。】

「有诸灾难。贼来破坏。」

【灾谓三灾。难谓七难。贼有二种。一外劫盗贼。二内
烦恼贼。护亦有二。一鬼神众。二般若教。以鬼神众。
断劫盗贼。以般若教。断烦恼贼。
△二示护法三。初
弘经置像。】

「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
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
经。」

【置佛像菩萨像各百者。非独表百法师所归所向。
谓观如来品为果护。即置佛像。菩萨行品为因护。
卷三 第 565a 页 X26-0565.png
即置菩萨像。是故先置因果内护之像。次请百法
师。说外护之教。此其表耳。然近世依经。建百法师
会。即请百僧。读金光明经。以谓仁王光明皆法王
之经。譬夫周易毛诗。皆素王之教。其益物皆同也。
尝取近喻。以况远旨。今夫冰之与水。其湿性皆同
也。融之则水。结之则冰。若依佛言。请百僧。读仁王
般若。其犹融冰成水。不远复矣。而叛圣意。请诸方
袍。读金光明。譬夫煎水求冰。不亦难乎。然而学周
易则究洁净精微。治毛诗则探温柔敦厚。若以二
经益物皆同。又何异以诗教温柔敦厚。同易经洁
净精微者乎。唯期有道。革凡弊而遵圣训。是所愿
焉。
△二备设供仪。】

「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华。广大供养。」

【灯然酥蜡。香烧沉檀。春夏散草木诸华。冬寒散缯
䌽等华。】

「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

【兰盆疏。以四事供养三尊。谓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此加卧具床座。即房舍之资用耳。
△三说听除难。】

「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且夫妙慧真诠。虽藉旦夕激扬。而不以生灭心行。
说实相法门。在乎止观双流。方清三灾。而涤七难
矣。然则百席讲筵。唯置一座。处于宸宫。而国王大
臣。咸允谛听。馀皆散置京畿别馆。洎诸外郡。俾夫
卷三 第 565b 页 X26-0565.png
僧尼士女。闻斯行诸。故曰。听受读诵。如法修行也。

△三彰护益三。初总明能护。】

「大王。诸国土中。有无量鬼神。一一复有无量眷属。若
闻是经。护汝国土。」

【每座各有主属无量。而说者宜乎自勉。发挥至教。
俾其尊法重人。则正法久住矣。
△二别列所护二。
初列幽明。】

「若国欲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
百姓丧亡。」

【鬼神乱者。有二因缘。一者国王破灭三宝。天神不
祐。疾疫恶鬼。日来侵害。二者王福尽时。一切圣人。
悉皆舍去。七难必起。若准涅槃。为贪国境。兴师相
伐。枉死者众。则百姓丧亡。既而善神出境。恶鬼为
灾。则当有贼起。
△二列依正。】

「国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

【汉制。皇帝之子曰太子。诸侯之子曰世子。互相是
非。如汉之巫蛊。】

「天地变怪。日月众星。失时失度。大火大水。及大风等。」

【是诸难起。文属此章。义连下句。
△三由教示益二。
初持说经文。】

「是诸难起。皆应受持讲读此般若波罗蜜多。」

【怪难竞起。修德可禳。所谓天作孽。犹可违也。
△二
获福祛难二。初获福。】

「若于是经。受持读诵。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
卷三 第 565c 页 X26-0565.png
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

【若于是经。受持读诵二句。贯通祛难之初。
△二祛
难。】

「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伽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
破四重戒。作五逆罪。」

【四重即淫。杀。盗。妄。五逆谓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
佛身血。破和合僧。】

「及毁诸戒。」

【及者有二义。一拣前义。显是二事。谓前明根本四
重。此显枝末馀篇。二合集义。非但破小乘轻重。及
毁大乘十重四十八轻。故云诸戒也。上皆别列。下
句总结。】

「无量过咎。悉得消灭。」

【△三引昔护国三。初引天王。】

「大王。往昔过去。释提桓因。为顶生王。」

【为犹被也。】

「领四军众。」

【象马车步。亦名四兵。】

「来上天宫。欲灭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此方云能天主。抚育劝善。能为天
主故。更有异释。如华严音义。】

「时彼天主。即依过去诸佛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
讲读般若波罗蜜多经。顶生即退。天众安乐。」

【天福自在。威光特尊。尚崇般若。请加救护。况于人
卷三 第 566a 页 X26-0566.png
王。孰不修奉。然帝释亦于善法堂。说十善法门。唯
被天众耳。
△二引人王二。初班足依邪教二。初过
邪师。】

「大王。昔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

【以足斑驳。故立其名。贤愚经智度论。皆叙彼缘。】

「登王位时。有外道师。名为善施。与王灌顶。」

【至妙虚通。目之曰道。心游道外。即称外道。轮王太
子。将登王位。亦取海水。以灌其顶。】

「乃令斑足。取千王头。以祀冢间。」

【祭而无巳曰祀。冢间所住处也。】

「摩诃迦罗。大黑天神。」

【上句梵音。下句唐言。翻大黑天也。神斗战神也。若
贤愚经说。祀罗刹王。断肉经说。祀山神。
△二取千
王。】

「自登王位。巳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北行万里。
乃得一王。名曰普明。」

【普明王经断肉经。皆说取百王。
△二普明遵正法
四。初陈愿允从。】

「其普明王。白斑足言。愿听一日礼敬三宝。饭食沙门。
斑足闻巳。即便许之。」

【△二敷座请讲。】

「其王。乃依过去诸佛所说教法。敷百高座。请百法师。
一日二时。讲说般若波罗蜜多八千亿偈。」

【△三正说偈辞。即于八千亿偈中。举其无常苦空
卷三 第 566b 页 X26-0566.png
无我八首偈文。俾王与诸眷属。悟解證空。展转闻
益耳。文二。初标说人。】

「时彼众中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

【△二正说偈四。初演无常。】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劫谓坏劫。能坏者三灾。今唯言火灾。故俱舍云。此
千陪大千。皆同一成坏。】

「须弥巨海。磨灭无馀。」

【具云须弥卢。此云妙高巨大也。上坏器世间。下坏
有情世间。】

「梵释天龙。诸有情等。」

【梵谓梵王。通四禅天王。释谓帝释。即忉利天主。举
此摄馀诸天。天龙通八部。诸有情即六趣四生。】

「尚皆殄灭。何况此身。」

【三界有胜劣。六趣有苦乐。彼皆坏灭。何况自巳一
身。
△二宣八苦。】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此之四苦。于欲界中。随逐违境。忧悲交切。苦恼相
陵。】

「怨亲逼迫。能与愿违。」

【怨谓怨憎会苦。亲即爱别离苦。逼迫即五盛阴苦。
能与愿违。求不得苦。】

「爱欲结使。自作疮疣。三界无安。国有何乐。」

【无明爱欲。九结十使。是作业因。自既作业。自受苦
卷三 第 566c 页 X26-0566.png
果。如疮如疣。三界皆苦。一国何乐。
△三说法空。】

「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有为之法。虚妄不实。从因托缘。和合生起。缘聚则
盛。缘离则衰。其犹电转。暂生即灭。】

「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三界胜劣等处。随共业所感。六趣苦乐等身。随别
业所感。如明镜现影。空谷应响。一切有法。毕竟皆
空。
△四阐无我。】

「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谓总报识由业漂动。乘其四大起为身相。内有无
明。于五蕴中。而执为我。外有爱缚。于国资具。而起
我所。】

「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即前报识随业迁往。馀趣受生。即无主也。正报既
迁。应知依报国土幻化。亦复如是。
△四因偈获益
五。初普明受偈益。】

「尔时法师。说此偈巳。时普明王。闻法悟解。證空三昧。」

【若闻前偈。应得初果。以无常等苦谛行故。或闻法
證空。解法空理。即至初住也。】

「王诸眷属。得法眼空。」

【次王领解。至十信位。
△二诸王诵偈益。】

「其王即便诣天罗国。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
就命时到悉。应诵持过去诸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
偈。」
卷三 第 567a 页 X26-0567.png

【即前八偈。】

「诸王闻巳。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诵持。」

【诵偈悟理。如普明王。
△三斑足闻偈益。】

「时斑足王。问诸王言。汝等今者。皆诵何法。」

【斑足缘熟。问以辨之。】

「尔时普明。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王闻是法。亦證空定。」

【空定即空三昧。
△四叙误还国益。】

「欢喜踊跃。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

【内喜外跃。故自克责。】

「汝各还国。当请法师。解说般若波罗蜜多。」

【展转化人。法利无尽。
△五出家获證益。】

「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得无生法忍。」

【即證初地。然斑足外道。或内秘外现。逆顺化迹。欲
使圣教流芳。岂凡小心思口议哉。
△三例诸王三。
初例过去。】

「大王。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由常诵持。故受现报。
△二例现在。】

「汝等十六诸大国王。修护国法。应当如是受持读诵
解说此经。」

【请百法师。如向所陈。
△三例未来。】

「若未来世。诸国王等。为欲护国。护自身者。亦应如是
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然则提纲举领。巳扬三世之言。修法崇规。伫播万
国之誉。
△四闻法悟道。】
卷三 第 567b 页 X26-0567.png

「说是法时。无量人众。得不退转。」

【不退有四。信位行證。各随所宜。】

「阿修罗等。得生天上。」

【等馀七部。皆得上升。】

「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大品云。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
【△大文第二不思
议品。兼陈护国。】

「不思议品第六」

【初来意者。前品百座讲演般若。护国安民。灾难悉
灭。此品献华。显般若妙旨。功深难测。故次来也。二
释名。然不思议。略有二种。一德相。二业用。如华严
经明。尘含法界。量等虚空。即德相不思议也。净名
经以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即业用不思议也。今经
世尊为诸大众。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乃至无量
大海入一毛孔。无量须弥入芥子中。即业用不思
议。是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同法华。非言所宣。
非心所测耳。碧海法师又谓。不思议有二。一者内
本。谓实相。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二者外
迹。谓巨细相容。殊形并应。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
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
议一也。释曰。虽彰内本外迹。多明业用。同教一乘。
而涉德相。别教一乘耳。
△三解经四。初闻法忻跃。】

「尔时十六国王。及诸大众。闻佛说此般若波罗蜜多
甚深句义。欢喜踊跃。」
卷三 第 567c 页 X26-0567.png

【闻于前品。今昔护国。皆由般若。此亦蹑前闻法。起
后散华。故总科云。兼陈护国也。
△二大众散华。先
华成宝座三。初散华成座。】

「散百万亿众宝莲华。」

【若约表法。即地前菩萨。缘文字般若。修因舍果而
无染故。】

「于虚空中。成宝华座。」

【表诸法空。为行所依。
△二佛坐说法。】

「十方诸佛。」

【表化身如来。】

「无量大众。」

【若例纂要。即信解位。】

「共坐此座。说般若波罗蜜多。」

【△三持华成轮。】

「是诸大众。持十千金莲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

「合成华轮。盖诸大众。」

【上句表巳转法轮。下句表闻法获益。
△二华为云
台三。初散华成台。】

「复散八万四千芬陀利华。」

【即白莲华。王等重散。故云复也。表初地见道。最初
一念。具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于虚空中。成白云台。」

【表观照般若。破无明闇。见性明白。下经亦云。譬如
卷三 第 568a 页 X26-0568.png
有人。登大高座。即等觉位。今唯表初地圣人。
△二
台中说法。】

「台中光明王佛。与十方诸佛。」

【表他受用报身。】

「无量大众。」

【例纂要。欢喜他證道。】

「演说般若波罗蜜多。」

【一音演说。随类各解。
△三持华供佛。】

「是诸大众。持曼陀罗华。」

【曼陀罗。此方云适意。】

「散释迦牟尼佛。及诸众会。」

【△三华作宝城二。初散华作城。】

「复散曼殊沙华。」

【曼殊沙。此方云柔软。】

「于虚空中。变作金刚宝城。」

【表实相般若。證涅槃城。无破坏故。
△二诸佛说法。】

「城中师子奋迅王佛。共十方诸佛。」

【亦表报身。】

「大菩萨众。」

【依纂要。即二地巳上诸大菩萨。】

「演说胜义般若波罗蜜多。」

【复言胜义者。以中道妙理。唯佛穷尽故。亦同金刚
大因清净第一胜。是名第一般若波罗蜜耳。
△四
华成云盖。前之三段。以三种般若。表修因證果。即
卷三 第 568b 页 X26-0568.png
摄用归体门。今此一科。亦以三种智慧。表得果不
舍因。即依真起应门。】

「复散无量天诸妙华。于虚空中。成宝云盖。」

【成一宝盖。即表根本智。證实相真性。】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表流出后得智。发观照妙慧。】

「是华盖中。雨恒河沙华。从空而下。」

【表流出大悲心。即文字般若。说三藏十二分教。

二王等发愿。】

「时波斯匿王。及诸大众。见是事巳。叹未曾有。合掌向
佛。而作是言。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常说般若波罗
蜜多。」

【下文今日即是现在。】

「愿诸众生。常得见闻。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三佛印劝持。】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
菩萨母。」

【上印般若体。下印般若用。】

「不共功德。神通生处。诸佛同说。能多利益。是故汝等
常应受持。」

【十八不共。六种神通。皆从母生。
△三佛现神变二。
初总标。】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现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蹑前不可思议所散之华。起后迥超言念依正之
卷三 第 568c 页 X26-0568.png
报。即大同业用解脱也。神通即诸圣神境智通。变
化有二。依瑜伽云。一能变通。谓改转故。二能化通。
谓化现故。下文前四相入。即改转能变通。第五中
依正互现。即化现能化通耳。
△二别列五。初诸华
相入。】

「一华入无量华。无量华入一华。」

【此中但有一入无量。无量入一。第一第二两句。若
取上句一字。对下句一字。即第三句一华入一华。
又上句无量。对下句无量。即第四句无量华入无
量华。下文准此。皆成四句。思之。
△二佛土相入。】

「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

【若望诸佛所说佛土。亦有净秽。故法华云。三界朽
宅。属于一人。亦如净名。身子所见丘陵坑坎。佛言
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大疏谓。感娑婆者。对华藏而
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彼约净秽。隐
显自在。今明一多悉皆相容。
△三尘刹相入。】

「一尘刹土。入无量尘刹土。无量尘刹土。入一尘刹土。」

【谓一微尘中刹土。入无量微尘中刹土。故大经偈
云。尘中悉现无量刹。清净广大如虚空。一切尘中
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初半偈释上句。后半释
下句。又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
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皆显德相不思
议耳。
△四巨细相入。】

「无量大海。入一毛孔。无量须弥。入芥子中。」
卷三 第 569a 页 X26-0569.png

【此中两句。但明多入一。例前亦有一入多。今具出
之。则成四句。谓无量大海入一毛孔。一毛孔入无
量大海。无量须弥入一芥子中。一芥子入无量须
弥中。龙树指净名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为小不思
议。则业用解脱。指华严尘含法界。量等虚空。为大
不思议。则德相解脱。然不坏须弥芥子大小之相。
亦具德相解脱。如大疏释善财赞弥勒楼阁中说。

△五凡圣相入三。初明正报身。】

「一佛身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

【圭峰祖师谓。生佛交彻。净秽融通。即事事无碍法
界。
△二显依报土。】

「大复现小。小复现大。净复现秽。秽复现净。」

【现大现小。即变化土。故唯识云。若变化身。依变化
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
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然彼论。约化为佛土。成
熟随未登地有情。既云化为佛土。前后改转。即同
今文。复现大小净秽耳。或以八地巳上。搅大海为
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
生。即此依报。净复现秽。秽复现净。其正报之身。即
大复现小。小复现大。若依此义。义则粗通。奈何违
于唯识。大小皆属依报耶。
△二双结依正。】

「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
议。」

【请观结文。如次对之。
△四众睹获益。】
卷三 第 569b 页 X26-0569.png

「当佛现此神变之时。十千女人。现转女身。得神通三
昧。」

【得神通用。犹證如幻三昧。】

「无量天人。得无生法忍。」

【若据闻菩萨行品时众获益。无量天人大众。有得
伏忍等。闻护国品。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今得无生法忍。是亦闻法增道。自浅阶深也。】

「无量阿修罗等。成菩萨道。」

【前闻护国品。修罗八部。得生天上。然菩萨道言。通
地前地上。今成菩萨道。即自下升为高。地前菩萨
也。】

「恒河沙菩萨。现身成佛。」

【前闻菩萨行品。无量菩萨得一生补处。即等觉位。
今现身成佛。即升妙觉。或谓。闻第三菩萨行品。得
补处等觉。何故经中有无量菩萨。闻第四二谛品。
但得住十地耶。答夫證道之众。有始终在座者。则
闻法增道。有后来之徒。从闻思修。或住十地。昔人
亦云。有横入之机。此其例欤。】
【△三奉持品。广前二
护。】

「奉持品第七」

【初来意有二。一广内护。谓此品十三法师。依持建
立。广前菩萨行品十三忍位。明了觉解。说般若教。
故次来也。二广外护。以此品明五方菩萨。说秘密
般若。永除七难。广前护国品。一百法师讲。显了般
卷三 第 569c 页 X26-0569.png
若。灭除诸难。故次来也。二释名。言奉持者。谓钦奉
圣教。轨持物解。亦受持讲说耳。
△三解经四。初见
佛说教。】

「尔时波斯匿王。睹佛神变。」

【蹑前。】

「见千华台上。遍照如来。」

【贤首梵网疏谓。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然照
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
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言如来者。亦
同疏文。坐华台上。实身成佛也。】

「千华叶上。千化身佛。」

【即同疏云。其千华上。千释迦为是千。摩榼首罗天
上。各有一释迦。】

「千华叶中。无量诸佛。」

【即同疏云。此千释迦。一一各化作百亿释迦。故有
千百亿释迦。故云无量诸佛也。上疏文皆释彼经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等偈。义既大同。故略引
释。】

「各说般若波罗蜜多。」

【然梵网明十重四十八轻。多说菩萨戒波罗蜜。今
经说菩萨般若者。以其实教六度皆互相摄。如弥
勒颂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彼一檀度。尚摄
后之馀五。今说般若。岂不摄前之五度耶。故纂要
云。万行之中。一一不可阙此。故云各说般若波罗
卷三 第 570a 页 X26-0570.png
蜜多。矧匿王见自他受用之身。闻无量诸佛各说
是经。亦非聊尔人矣。
△二匿王申问。】

「白佛言。世尊。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多。不可识识。不
可智知。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为人演
说。」

【问意。谓般若深经。非凡夫所识。非二乘所知。云何
等人。于理则明。于事则了。觉解利他。为人演说耶。

△三如来正答三。初法师奉持。文三。初修观为法
师。】

「佛言大王。汝今谛听。从初习忍。至金刚定。」

【习忍即十住菩萨。金刚定即法云地。】

「如法修行十三观门。」

【地前三贤缘修。地上十圣真修。】

「皆为法师。依持建立。」

【以道德教人。曰法师。为出世凭托。曰依持。始而发
之。曰建。终而成之。曰立。
△二敕众令供养。】

「汝等大众。应当如佛而供养之。百千万亿天妙香华。
而以奉上。」

【尊法重人。故应奉供。
△三广列贤圣位。先明三贤。
具三十位。今释位名。则正依华严大疏。或引诸经。
若夫申明三贤经义。则多引大经长行。盖遵清凉
之茂规。至下经文。当晓傍正。今初十住法师即初
贤。于中有三。初总标。】

「善男子。其法师者。习种性菩萨。若比丘比丘尼。优婆
卷三 第 570b 页 X26-0570.png
塞优婆夷。修十住行。」

【初法师列僧尼士女者。由修观门。有德业故。如善
财往南方。初见德云比丘。乃至休舍优婆夷。其类
非一。无相大师集云。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
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石壁靖师注曰。
但怀出世之心。随尘无染。即号丈夫。不论男女。故
涅槃云。若具四法。即名丈夫。何等为四。一善知识。
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无此四法。不名
丈夫。愿诸有智。思而行之。
△二别列。】

「见佛法僧。发菩提心。」

【初发心住也。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
劫。巳于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发
心即住。名发心住。华严云。此菩萨见佛世尊形貌
端严。色相圆满。乃至或闻如来广大佛法。发菩提
心。初发心住为总。下之九住为别。故前菩萨行品。
明十住。但云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
是也。】

「于诸众生。利乐悲悯。」

【二治地住也。谓常随空心。清净洁白。练治心地。使
悲智增明。名治地住。华严经云。此菩萨于诸众生。
发十种心。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
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巳心。师心。导师心。今云利
乐悲悯。即十心中。利益。安乐。大悲。怜悯四心也。亦
摄馀六。以总收别故。】
卷三 第 570c 页 X26-0570.png

「自观巳身。六界诸根。一切无常苦空无我。」

【三修行住也。谓巧观空有。增修正行。名修行住。然
华严经。开此一住。而为二门。一自分。二胜进。自分
即一切无常苦空无我。胜进即自观巳身六界诸
根。初自分有十种。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
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
切法无坚实。今文但有前四。亦摄后六。如彼疏广
释。后胜进有劝学十法。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
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今文但
言六界。即地水火风及空识界。以无色界空无边
识无边。为六耳。言诸根者。秦本谓五色五受男女
意命十四根。为诸根。即以四大成身为所依。诸根
即能依也。】

「了知业行。生死涅槃。」

【四生贵住也。谓生佛法家。种性尊贵。名生贵住。故
华严经云。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一永不
退转。二于诸佛所。深生净信。三善观察法。四了知
众生。五国土。六世界。七业行。八果报。九生死。十涅
槃。今文有四。若将了知二字。贯于业行生死涅槃。
但有三法。此即自分。文无胜进者略。】

「能利自他。饶益安乐。」

【五具足方便住也。谓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
住故。而华严中。乃以二门释之。谓自分十心。亦是
卷三 第 571a 页 X26-0571.png
方便也。胜进十心。亦是具足也。故经云。此菩萨所
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
一切众生。哀悯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
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
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
咸證涅槃。今但有二。谓饶益安乐。即自分利他也。
其胜进即自利十。心备如彼经。】

「闻赞佛毁佛。心常不动。」

【六正心住也。谓成就般若故。闻毁赞三宝。正念不
动故。故大经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所谓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闻
赞菩萨毁菩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闻说众
生有量无量。闻说众生有垢无垢。闻说众生易度
难度。闻说法界有量无量。闻说法界有成有坏。闻
说法界若有若无。馀九句下。皆有于佛法中心定
不动言。今文但有初一。以摄馀九。】

「闻有佛无佛。心定不退。」

【七不退住也。谓入于无生。毕竟空性。心心常行空
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坏。故名不退住。故大经
云。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所谓闻有佛无佛。
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闻有菩萨无菩
萨。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
行不出离。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闻未来有佛未
来无佛。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闻佛智有尽佛智
卷三 第 571b 页 X26-0571.png
无尽。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馀九句皆有于佛
法中心不退转言。今文但有初一。亦例前释。】

「三业无失。起六和敬。」

【八童真住也。谓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萨心。故
名童真住。故大经云。此菩萨住十种业。所谓身行
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
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
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此经但有前三
无失。为自行化体故。而后七皆为利他。又前三业
起六和敬。谓身行无失。则身和同事。戒和同修。语
行无失。则语和同默。利和同均。意行无失。则意和
同忍。见和同解。秦经云。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
同见同学。】

「方便善巧。调伏众生。」

【九法王子住也。谓从法王教。生于正解。当绍佛位。
名法王子住。然华严中。明此一住。经疏皆广。今但
略引。自分经疏释上句。胜进经疏释下句。如自分
经云。善知所行方便。疏释云。知诸乘作业。所入法
门。及善巧故。即上句谓方便善巧也。胜进经云。法
王处观察。疏释云。入则观父王。察其声色。出则观
群臣。知其贤愚。菩萨入则观佛教理。出则审机可
否。即下句谓调伏众生也。】

「勤学十智。神通化利。」

【十灌顶住也。谓从上九住观空。得无生心。最为上
卷三 第 571c 页 X26-0571.png
故。诸佛法水。灌心顶故。如胜进经云。此菩萨应勤
学诸佛十种智。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
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法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
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
无边诸佛智。下句神通化利。即赞胜经云。此菩萨
身及身业。神通变现。成就佛土等。
△三结品。】

「下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三贤之初。名为下品。具修诸度。对治八万四千尘
劳门耳。
△二摄信成位三。初总明三聚。】

「善男子。习忍以前。」

【即十住前。】

「经十千劫。行十善行。有退有进。」

【上明不定聚。下举喻例释。】

「譬如轻毛。随风东西。」

【谓修上品十善。随邪正风。志无决定。大疏亦云。毛
道凡夫。随风不定。】

「若至忍位。入正定聚。」

【若至伏忍习种性位。慧住于理。得住不退。即入正
定聚也。】

「不作五逆。不谤正法。」

【拣邪定聚。即不为阐提。
△二修观显位。】

「知我法相悉皆空故。住解脱位。」

【上句修观。下句显位。即同本业。始入空界。住空性
位。大疏亦云。仁王不开十信。摄在十住。信为能成。
卷三 第 572a 页 X26-0572.png
住为所成。
△三结住进行。】

「于一阿僧祇劫。修习此忍。能起胜行。」

【能起中贤十种胜行。
△二十行法师四。初总标中
贤。】

「复次性种性菩萨。住无分别。修十慧观。」

【住无分别智为总。修十慧观为别。即次文十行。

二别列十位。】

「舍财命故。」

【初欢喜行。谓施悦自他。故名欢喜。而言舍财命者。
一外财。二身命。如经云。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
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乃至云修此行
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此即舍外财也。又云。受
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
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
尽。此即舍身命也。】

「持净戒故。」

【二饶益行。谓三聚净戒。亦益自他。故名饶益。如经
云。菩萨如是持净戒时。诸大恶魔。各将天女。欲来
惑乱菩萨道意。是故不生一念欲想。此即摄律仪
戒也。又云。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
心。即摄众生戒也。又云。作是学巳。离诸恶行。以智
入于一切佛法。此即摄善法戒也。上皆义引。】

「心谦下故。」

【三无违逆行。谓忍顺物理。名无违逆。如经云。此菩
卷三 第 572b 页 X26-0572.png
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上
三治瞋行忍。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次三治贪。正
成忍行故。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后三治痴修忍。
然大经具明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此三
文广故。但引三毒。兼释忍顺物理。】

「利自他故。」

【四无屈挠行。谓勤无怠退。名无屈挠。如经云。此菩
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乃至
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悭嫉。此自利行也。又云。
菩萨以此所行方便。于一切世界。令一切众生。乃
至究竟无馀涅槃。此利他行也。】

「生死无乱故。」

【五无痴乱行。谓以慧资定。离沉掉故。名无痴乱。如
经云。此菩萨成就正念。心不散乱。坚固不动。广大
无量。无有迷惑。死此生彼。心不散乱。入胎出胎。心
不散乱。发菩提意。心不散乱。事善知识。心不散乱。
然本业经说。无明之鬼。不乱不浊。住正念故。名离
痴乱。今此但从一义。故云生死无乱。】

「无相甚深故。」

【六善现行。谓慧能显发三空之理。般若现前。故名
善现。如经云。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
净。乃至无得无相。甚深难入。菩萨如是解一切法。
悉皆甚深。复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
人。独得解脱。此皆自利甚深也。又我云。当先化众
卷三 第 572c 页 X26-0572.png
生。行菩萨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此即利他甚深
也。】

「达有如幻故。」

【七无著行。谓不滞事理。故名无著。如经云。此菩萨
以无著心。于念念中。能入阿僧祗世界。严净阿僧
祇世界。于诸世界。心无所著。上引严刹无著。兼释
住名。次引称深兴念。正释经文。达有如幻。如下经
谓。菩萨作是念。我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
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乃至一切法如实际。不
可变异。然则前明法界如幻。即体从缘。后结一切
法如实际。即事而寂。】

「不求果报故。」

【八难得行。谓大愿可尊。故名难得。如经云。此菩萨
成就难得善根。难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坏善根。
此亦先引修成善根。兼释住名。次引度脱众生。正
释经文。不求果报。彼经又云。我于众生。无所适莫。
无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缕一毫。及以一字赞美之
言。前第七行。以方便为体。此难得行。以大愿为体。】

「得无碍解故。」

【九善法行。谓善巧说法。名善法行。如经云。此菩萨
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等。作
清凉池。摄持正法。不断佛种。释曰。清凉池即喻无
热恼池。下经云。得具足义陀罗尼故。义辩无尽。得
觉悟实法陀罗尼故。法辩无尽。得训释言辞陀罗
卷三 第 573a 页 X26-0573.png
尼故。辞辩无尽。得无边文句无尽义无碍门陀罗
尼故。无碍辩无尽。此四辩才。如彼大池。流出四河。
相续入海。此位以力度为体。】

「念念示现佛神力故。」

【十真实行。谓言行不虚。故名真实。如经云。此菩萨
成就第一诚实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此菩萨
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念念悉见不可说不可说诸
佛及佛庄严清净国土。示现如来自在神力。普遍
法界虚空界。向引两节经文。初释行名。后释经旨。
若约智度为体。受用法乐。成熟有情。并如行能说。
如说能行。即是真实。
△三修观明空。】

「对治四倒。三不善根。三世惑业。十颠倒故。」

【十行为能治。十倒为所治。谓四念治常等四倒。三
善根治贪等三倒。三世惑业。治外道断常等倒。同
前十二因缘明三世因果。以惑为因。业报为果。】

「我人知见念念虚伪。了达名假受假法假。皆不可得。」

【上明人空。下明法空。】

「无自他相。住真实观。」

【无自相即能缘心。无他相即所缘境。心境双泯。唯
一真空。名真实观。
△四结行进向。】

「中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于二阿僧祇劫。行诸
胜行。得坚忍位。」

【行十胜行。进十向位。得名坚忍。
△三十向法师四。
初总标上贤。】
卷三 第 573b 页 X26-0573.png

「复次道种性菩萨。住坚忍中。观诸法性。得无生灭。」

【梵网以十回向。名十金刚。即住坚忍。大经云。了一
切法。證寂灭性。故无生灭。
△二别列十位。】

「四无量心。能破诸闇。」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大悲广济。名
为救护一切众生。大智无著。故云离众生相。如经
云。此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多。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修如是等无量善根。古德詺此。以为行体。若顺前
名救护众生是悲。离众生相为智。则以悲智为体。
次经又云。为一切众生作炬。破一切无明闇故。为
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上句如人执
炬委悉而照。下句令得解脱。故涅槃云。澄渟清净。
即真解脱。】

「常见诸佛。广兴供养。」

【二不坏回向。谓于三宝等。得不坏信。以此善根。用
将回向。如经云。此菩萨于去来今如来所得不坏
信。悉能承事一切诸佛故。于一切佛法得不坏信。
发深志乐故。于诸菩萨得不坏信。誓修一切菩萨
善根无疲厌故。上句佛。次句法。后句僧。上皆义引。
以兼释名。次引经正释本文。下经又云。见无量佛。
承事供养。以阿僧祇宝。阿僧祇华。阿僧祇鬘。阿僧
祇衣等。广有六十七供事。故云广兴供养。】

「常学诸佛。住回向心。」

【三等一切诸佛回向。谓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
卷三 第 573c 页 X26-0573.png
诸佛。如经云。此菩萨随顺修学。去来现在诸佛世
尊。回向之道。如是修学回向道时。见一切色。乃至
触法。若美若恶。不生憎爱。心得自在。若准此文。但
等三世诸佛回向之道。准下经亦等善根故。文云。
如过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故。】

「所修善根。皆如实际。」

【四至一切处回向。谓菩萨令其善根至一切处。如
经云。此菩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
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
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
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音声。至是能至。所
修善根即是所至。然准下经文。若因若果。皆至一
切。】

「能于三昧。广作佛事。」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回向故。能成无尽功德之
藏。如经云。此诸菩萨具大威仪。宿植善根。入不思
议自在三昧。方便善巧。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
世间。无有限极。乃至生如是处。有如是德。常作佛
事。然此位菩萨。由缘无尽境行回向。故成无尽善
根功德之行。得十无尽藏之果。从能回行及果。受
名耳。】

「现种种身。行四摄法。」

【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谓顺理修善。事理无违。
入于平等。如经云。此菩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威
卷三 第 574a 页 X26-0574.png
德广被。名震天下。凡诸冤敌。靡不归顺。发号施令。
悉依正法。周行率土。所向无碍。乃至以四摄法。摄
诸众生。为转轮王。一切周给。然大经本分中。名入
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牒名中即云。随顺坚固一切
善根回向。疏释云。入即随顺。平等即坚固。平等之
理。不可坏故。】

「住无分别。化利众生。」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以善根等心。顺益众
生。如经云。此菩萨如是施时。但发专求一切智道
心。一切悉舍心。哀悯众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
住一切智智心。然此位经文甚广。而引此五句者。
谓疏以前之二句即大智。后之三句即大悲故。引
释此经。上句住无分别。即同彼大智。下句化利众
生。亦同彼大悲。】

「智慧明了。甚深观察。」

【八真如相回向。谓善根合如。以成回向如。大经偈
云。以妙智慧恒观察。究竟广大真实理。断诸有处
悉无馀。如彼真如善回向。然此位中。初明长行。后
说偈颂。长行有三种回向。一回向菩提。二回向众
生。三回向实际。前二随相行。后一离相行。今但引
偈颂中。离相回向一偈。释经对如合辨。文旨有据。
亦表三藏之巧译。非说者之穿凿也。】

「一切行愿。普皆修习。」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谓不为相缚。不于见著。作
卷三 第 574b 页 X26-0574.png
用自在。故名解脱。如经云。以无著无缚解脱心。成
满普贤回向行愿。勤修普贤诸根行愿。得聪明根。
勤修一切善根。一切佛平等境界根。受一切菩萨
不退转记大精进根。然大经疏。具明信进念定慧
五根。今但略引以释勤修一切行愿耳。】

「能为法师。调御有情。」

【十入法界无量回向。谓称性起用。以法界善根。回
向法界故。如经云。此菩萨摩诃萨。以离垢缯。而系
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于
菩提心。为诸众生。作调御师。示诸众生一切智道。
大疏以法施为总。慈等为别。皆是法施。夫法施者。
生解之妙方。起行之根本。入圣域之阶渐。超苦海
之津梁。古德云。此经中托人以弘道。叹法师之胜
德。故知法施之功。过财施之难喻。
△三修观受生。】

「善观五蕴三界二谛。」

【并如菩萨行品。但前广此略为异。】

「无自他相。得如实性。」

【释义。仿前十行。】

「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

【初标。次徵。后释。当句自释。不俟繁文。】

「于人天中顺道生故。」

【在天而天。处人而人。顺修中道。随报受生。
△四结
贤进圣。】

「上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于三阿僧祇劫。修二
卷三 第 574c 页 X26-0574.png
利行。广大饶益。得善调伏诸三摩地。」

【诸三摩地。即止观双运。故大经回向品偈云。禅定
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上结三贤。下进十圣。】

「住胜观察。修出离所。」

【大经回向品亦云。皆巳观察。皆得清净。广大功德。
出离法中。】

「能證平等圣人地故。」

【能證平等。即初地住平等忍。准诸经论。多说三阿
僧祇成佛。今经地前巳经三阿僧祇者。演义钞谓。
地前菩萨。二乘圣者。见初入地。皆谓究竟。故说三
祇成等正觉。亦佛随宜。故宝云经。实经无量阿僧
祇劫。大经华藏品初。疏有会释。又瑜伽说。有二种
无数劫。皆如大经疏钞。】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