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疏法衡钞-唐-遇荣仁王经随抄音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4a 页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三
译经證义讲经律论广演大师遇荣 集

【疏】宿住随念智證明者圣智自在證达明鉴名智證
明智即證明名智證明随念者随所忆念过去世事
明记不忘所随之念名为随念能随即念名为随念
或所随是念能随是智随于念知过去故所随即念
也此智證明近于念故名随念智證明邻近释也智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4b 页 X26-0454.png
从于境以彰其名宿住之随念智證明也死生者诸
有情类死此生彼受报好丑悉能知故死生之智證
明也漏尽者烦恼过失说名为漏圣道断尽彼漏法
故所显灭性名为漏尽此智證彼漏尽理故漏尽之
智證明也或此智明知于自他漏染之法尽与未尽
亦漏尽之智證明也三明如次知去来今三世之境
对治三际愚痴暗故于六通内别以三通立为三明
问如天眼通乃是眼识相应之慧缘现在境如何即
是死生智證明知未来事答由天眼通观诸有情死
此生彼由此引发死生智明知未来世五趣有情死
此生彼今归能引故相即之。

【疏】出三明体者俱舍十智初世俗智唯是有漏第八
他心智通漏无漏自馀八智皆是无漏此初二明缘
世俗事即世俗智唯有漏也漏尽智明以四谛智及
尽智无生智六智为体證诸谛理漏尽性故唯无漏
智若事观中缘四谛理通漏无漏或知自身烦恼漏
尽漏尽身中有此十智明證境界名漏尽智明总以
十智为体通漏无漏。

【疏】神境智證通者神谓神变灵妙之德等持为体境
谓境界所变化事神所变境名为神境或所变境不
可测度名之为神神即是境名为神境圣智自在證
达无拥名智證通智即證通神境之智證通名神境
智證通天眼者天谓色界天趣有情清净色根发识
照境说名为眼依天之眼名为天眼此报得者也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4c 页 X26-0454.png
修得者身通欲色一类圣贤身在欲界由修习力令
自身中上地所摄眼根种子依下地身生起现行能
见被障细远等色报得修得胜劣虽异然体不殊清
净色根而为性故由此天眼发智證通也天耳通准
此。

【疏】若就根本知心非所知所非心者下言加行反显
此言根本者修习成满位也就此修习成满之位知
他心王善染无记非是心所知他心所善染无记非
是心王修加行时观他有情总聚心品善染无记便
得名为他心智證通宿住通名如三明释。

【疏】明五体者若无间道正为断障不发通故解脱道
慧为五通体依前所引十智出体取舍如疏。

【疏】唯四根本者四禅根本地定慧均平复增胜故能
发神通故偏依之四近分地定慧非胜难发通故故
不依彼。

【疏】显扬等者五通尅性以慧为体若引发体定慧为
性若相应体彼慧俱时一聚心品四蕴为性眷属五
蕴性。

【疏】三十七者分为七位一者四念住观观于内外身
受心法也通观自佗故言内外谓观身如虚空观受
内外无观心但有名观法善恶不可得是谓菩萨四
念住观住近念故名为念住念住即观名念住观二
者四正断精进为体尅性能断体即是慧精进遍策
助慧断故立正断名谓未生恶法修习断断未生恶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5a 页 X26-0455.png
法是所应断由精进力令恶不起说名为断断之断
故名为断断巳生恶法修律仪断灭恶之方法律轨
仪名为律仪律仪即断名律仪断未生善法修修习
断由精进力修习生长未生善法令恶不起说名为
断修习即断名修习断巳生善法修防护断由精进
力护巳生善令转增进令恶不起说名为断防护即
断名防护断三者四神足以定为体神谓神变灵妙
之德足者是定神所依故是神之足名神足也欲勤
心观四法为因得神足故四之神足名四神足故对
法云谓由成满三摩地力发起种种神变事故修习
四行谓欲勤心观欲三摩地者谓由慇重猛利乐欲
恭敬方便得三摩地勤三摩地者谓由无间方便触
心一境性而常精进无时暂间心三摩地者谓先修
定触心一境性由于前生数修定力令彼种子功能
增长由种子力令心任运于三摩地随顺转变由此
速證心一境性(劣定名心胜定名三摩地)观三摩地者由闻教法
内自拣择触心一境性(闻思慧名观也)四者五根五者五力
出生众善说名为根胜难屈伏说名为力六者七觉
分觉谓圣道分谓支分为因之义是觉之分名为觉
分轻安者唯识论云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对治昏沉转依为业名为轻安由伏定障令所依身
转安适故舍者体即行舍唯识论云云何行舍精进
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
为业谓由精进及三善根对治掉举静住正直故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5b 页 X26-0455.png
为舍为简舍受名为行舍馀名可知七者八正道正
见正思惟皆慧为体问正思惟体何不取思答由正
思惟能发语言诲示于佗若非慧者馀无此能故对
法云正思惟者是诲示义如其所證方便安立发语
言故正见者是分别义如先所證而拣择故正语等
者以无嗔痴所发身语名为正语正业无贪所发总
名正命此三遮防恶色不起假立无表色名以色思
为体馀名可知。

【疏】故三十七体唯有十者若依大乘九法为体十中
除寻故对法说慧能发语诲示他故名正思惟馀同
俱舍瑜伽论云觉道者众多最胜三十七又云依止
菩萨无碍解由善方便所摄妙智于三十七菩提分
法如实了知然大小乘皆修此行有五义异一求果
异二断障异三二死异小乘修习尽分段生死大乘
修习尽变易生死四悲智异大乘由悲故修小乘由
智故修五利行异大乘二利小乘自利。

【疏】修诸谛观者十地菩萨修十度行游二空观然为
降伏二乘者故故四五六地如次傍修菩提分法谛
缘生观。

【疏】依缘辨观者依十二缘生辨三观也华严经中先
明缘生次下便云此地菩萨观前缘生得入空无相
无愿门(如疏引之)

【疏】异熟等者五取蕴身名异熟果自害自损名蕴魔
也能招之业为士用因正舍寿时所有五蕴名之为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5c 页 X26-0455.png
死而此死果从因得名士用之果名士用果死有自
害名为死魔或蕴魔乐住死魔乐灭蕴死二魔自相
害也。

【疏】体即是慧者四无碍解多以后得智为体缘事法
故义无碍解亦通正智證真谛故初地分得九地任
运离障圆成佛果满足。

【疏】佛果十力者能摧怨敌义不可屈伏义故名为力
具云十智力智体即力名为智力智力有十名十智
力一者处非处智力因果相当名之为处若不相当
名为非处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为依能
起彼彼果故因立处名于此正知名此智力二者自
业智力一切众生各自造业受异熟果于此正知名
此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谓四静虑八
解脱等持者诸有心定等至者诸有心无心定于此
正知名此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大小乘性有软中
上名根胜劣于此正知名此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
力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而修习
之成软中上爱乐胜解名种种胜解于此正知名此
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界是性义若广建立种种种
性一乘二乘乃至八万四千性行名种种界于此知
故七者遍趣行智力诸趣门中随顺正行如贪行者
修不净观等名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门名遍趣
行于此知故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于彼种种有情众
中四方名字假设安立品类差别随先过去宿所住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6a 页 X26-0456.png
事所有自体无量种类皆能知故而此智力近随念
故名随念智力邻近释也于宿住境正了知故九者
死生智力有情命终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
于善恶趣死时生时皆能知故十者漏尽智力一切
诸漏及馀随眠永断无馀所显实性漏尽显故名为
漏尽或知众生漏染尽故名为漏尽智力瑜伽论说
此十智力以慧为体若引发体定慧为性若相应体
四蕴心品故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彼相应心心所
法为智力体若尅实体菩萨地说信等五根为性若
眷属体五蕴为性有定道戒为色蕴故馀四蕴可知。

【疏】十体随应者初牢固力及第六七八九十此六以
慧为体第二慈力无嗔为体第三悲力不害为体第
四精进第五禅定各如自名。

【疏】故一等者金刚三昧属等觉位第十地菩萨近无
等等佛果之位近金刚三昧等觉之位也。

【疏】七贤等者大小乘教皆说三乘五位行相有殊应
各说之今随疏意叙小乘教以补阙略且声闻乘发
心修行从生死地发心趣果总分为二初外凡位后
内凡巳去外凡位者俱舍第二十二云云何方便勤
修趣见谛道应先安住清净尸罗戒为本故次应勤
修闻思修慧谓先住戒以净身器方堪作诸加行善
法功德所依应于解脱具深意乐观涅槃德背生死
过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具闻等慧而令修慧速得圆
满次具三因一者身心远离身远离者离相离住远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6b 页 X26-0456.png
恶朋党心远离者离恶寻思二者少欲知足三者次
应安住四种圣种一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
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此四能为證
圣因种故名圣种四中前三皆是喜足第四即是乐
断烦恼乐修圣道前三助道生具第四助道事业以
诸弟子归佛出家舍俗生具及俗事业世尊哀悯立
此助道生具助道事业令修行者解脱非久俱舍又
云以诸众生于我我所而起贪欲如来为令暂止息
故立前三圣种永除灭故立第四圣种此四圣种无
贪为体内凡巳去者五位分五资加二位名七方便
谓五停心观等也方便者方法便宜为因之义为因
趣入见道位故具此方便贤善之德亦名七贤行七
中前三属资粮位后四属加行位(随疏可知)

【疏】五停心观者以诸众生无始时来流转生死起诸
过失随境而转无由得定證会圣果故佛令作五种
观行停息其心总说过失八万四千约类分之不过
五种一多贪二多嗔三多痴四著我五寻伺对治如
是五种病行如来教示令修五停心观而便得定若
自觉知或教诲他若多贪者作不净观若多嗔者作
慈悲观若多痴者作十二因缘观若著我者作界分
别观多寻伺者作持息念观俱舍又云观虽有五要
者有二一不净观二持息念观以诸众生多此二种
过失增故谓贪猛利数现在前如是有情名贪行者
观察不净能正入修以诸众生多于妙色起贪爱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6c 页 X26-0456.png
贪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
谓于美色相状妙好身体柔软折旋供奉故起四贪
为欲对治此四贪故缘于四境假想胜解作四观行
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治显色贪缘被虫食等治形色
贪缘虫蛆等治妙触贪缘尸不动等治供奉贪如是
数修令贪不起又彼颂云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
观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名为巳熟
修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此颂意说作骨锁观通
治四贪以骨锁中无四贪境故修此观行有三位殊
一初习业位二巳熟修位三超作意位且初位者修
骨锁观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额或馀随
所乐处安止其心心得住巳依胜解力假想思惟皮
肉烂堕渐令骨现乃至具观全身骨锁见一具巳复
观馀人烂堕亦尔观第二具巳渐次一房一寺一村
乃至遍地以海为边骨锁充满为令胜解得增长故
渐略而观乃至唯观一具白骨齐此渐略不净观成
名初习业位二者为令略观以胜解力于一具中先
除足骨思惟馀骨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齐
此转略不净观成名巳熟修位三者为令略观胜解
自在除头半骨系心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齐此
极略不净观成名超作意位如是修习乃至得定此
不净观以治贪故无贪为体持息念观者梵语阿那
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风入身
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7a 页 X26-0457.png
义以义翻为持息念也以慧为性息者谓风念能持
彼息故名持息念分有财释今目慧者为由念力慧
于境中得分明故名持息念邻近释也修此观行差
别有六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者谓从一
至十入息为先出息为后由具四缘息方得转一息
所依地谓欲界初二三禅名有息地二风道通谓口
鼻三毛孔开谓出母胎四入出息地谓粗心现前入
无心定阙粗心缘在母胎中四缘不具生无色界四
缘俱阙此等诸位缘不具故息皆不转具四缘处以
念忆持入出息数离三过失名为正数一者数减失
于二谓一等二者数增失于一谓二等三者杂乱失
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十中间心错乱者复应从一
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然以先入后出共为
一数二三等亦尔随者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
随息而行念息入时远至何所为行遍身为行一分
随彼息入唯心脐臗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随逐止者
谓系心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
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为冷为煖为损为益观
者谓观察息风体巳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
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者谓移转转息风
觉安置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第一法净者所谓胜
进入见道等得无漏净寻伺是散乱之因故令数于
入息出息能离散乱不起寻伺即不散乱也。

【疏】心远离等者离染污作意者及离无记作意者翻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7b 页 X26-0457.png
彼二类亲近修习能引义利定地作意者也。

【疏】缘起观等者观十二缘起从缘而生支支迁变无
常苦空无我假和合故轮回不息皆是无明为轮回
本如是观察对治愚痴。

【疏】界差别观能离憍慢故者随行者病离憍慢也前
不净观足验无我又观缘起及六界差别皆具显示
无常苦空无我故故与俱舍所治有异也。

【疏】总结者瑜伽复云若薄尘行者即便安止于对面
念不必修习五停心观也。

【疏】别相念住等者俱舍第二十三说前修不净观等
巳成胜奢摩他(此云止品)次为成观品修四念住身受心
法名之为别于此四境或以自相别观或以共相别
观是故名为别相念住除身受心馀皆名法谓观身
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所观四境
各别自性名为自相言共相者诸法共有此相名为
共相谓一切有为皆非常相一切有漏皆是苦相一
切诸法皆空非我相于观身时唯不净性谓三十六
物所成性故名自相别观若观此身与一切有为皆
非常相与一切有漏皆是苦相与一切法皆空非我
相空者空其我所非我者无实我故本意但观于身
不欲总观一切诸法是故名为共相观观身既尔馀
三亦然虽有自相共相二类不同总得名为别相念
住以诸众生无始时来由四颠倒流转生死于诸境
事起净乐常我四颠倒故故诸行者为超生死对治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7c 页 X26-0457.png
此失修四念住不减不增观身乃至一极微色一刹
那时亦是苦性亦是非常空非我性如是名为四念
性成满也依俱舍论二义释名一云由念力持慧得
住境是念之住名为念住以慧为体二云谓由慧力
令念住境于所观察令得明记念即是住名为念住
今慧名念性者与彼相应近念住故名为念住邻近
释也。

【疏】杂缘法念住等者引文阙略正理论说别相念住
所观四境前三唯不杂缘第四法念住通杂不杂法
名宽通摄馀境故观别别法名不杂缘若以四境二
二合缘三三合缘总缘四境复以自相共相总合杂
缘法念住境即是别相念住修习成满于此杂缘法
念住之后总相念住之前修无我行次观生灭次观
缘起次三义观谓蕴处界乃至依于闻慧学作十六
行次依思慧学作十六行并是总相念住加行此乃
远从于前杂缘法念住起总观四境摄一切法修四
行相谓非常苦空非我名总相念住亦以慧为体七
贤行中巳上三位名资粮位资粮者为欲远趣菩提
果故积集福慧二种资粮名资粮位亦名顺解脱分
解脱是果涅槃果故分是因义因能顺趣解脱果故
顺即是分名为顺分解脱之顺分名顺解脱分。

【疏】煖善根等者七贤行中此后四种名加行位也此
加行位修习巳久近见道故能与见道为加行故名
加行位亦名顺决择分决择者无漏圣慧顺分如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8a 页 X26-0458.png
此加行因顺趣彼故决择之顺分名顺决择分又正
理云分是段义谓见道智是决择中一分摄故决择
即分也暖等善根顺趣彼故决择分之顺名顺决择
分。

【疏】谓色界摄者意取定善修慧相应善法也小乘宗
说四善根中前二可动后二不可动各有下上劣胜
异故成四善根谓暖位中容造无间等业由福德故
速出恶趣必至涅槃于顶位中不造无间业容造馀
恶业忍世第一不作恶业名不可动故俱舍颂云暖
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世第一离生。

【疏】然此等者疏但说缘而有八类谓谛本名说名为
缘不说其行谓一一谛各有三行上下八谛共有二
十四行若缘若行合而说之总三十二于三品忍及
世第一从广至略勤加修习顺趣见道且下品忍具
观四谛十六行相谓观欲界苦修四行相无常苦空
非我观上界苦亦四行相如是乃至观上界道修四
行相谓道如行出如是名为下品忍位下忍成巳复
观欲界苦圣谛境修四行相乃至观上界道谛但修
三行谓道如行减于一行即中品忍是第一周复观
欲界乃至上界谛修二行相谓道及如是第二周减
二行也复观欲界苦乃至观上界道唯修一行是第
三周减三行也复观欲界苦乃至观欲界道具修四
行不观上界道谛是减一缘减一缘时亦减一行减
缘摄故但说三周减行一周减缘如是渐次略观乃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8b 页 X26-0458.png
至唯观欲界苦谛修四行相不观上界苦等诸谛即
是七周减缘二十一周减行复观欲界苦修前三行
相是第二十二周乃至唯观欲苦但修二行经二刹
那心是中忍位满复观此苦修前一行一刹那心为
上忍位总说名为忍位圆满依俱舍疏第六苦谛四
行随留何行理皆无遮以观行之人有其二种一者
利根利根有二若著我者留无我行著我所者留于
空行二者钝根钝根有二若我慢者留无常行由于
有身迷无常理恃著生慢故懈怠增者留于苦行懈
怠不能强精进故观谛为苦不安隐故进修出离随
留何行即以此行入见道也。

【疏】世第一善根等者从上忍无间有善根生缘前苦
谛一行一刹那心如是名为世第一法此与上品忍
有何差别正理六十一云色界善业而有九品谓下
三品暖位所摄若中三品顶位所摄上下上中名为
忍位此二品善三忍摄者上下品善下中二忍摄也
上中品善上忍摄也上上品善世第一摄也由胜劣
殊故成差别此唯一刹那必不相续为等无间缘即
能引生苦法智忍此四善根以慧为体相应四蕴眷
属五蕴。

【疏】有士用力等者有漏心品引于有漏无漏心品引
于无漏如是二类前因后果自类相引同等流类名
同类因等流果今世第一位引于见道离同类因前
一刹那是有漏因引次后念无漏圣道前因后果漏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8c 页 X26-0458.png
无漏异因有士夫之力果从彼生中无间隔名无间
士用果也唯修尔所者唯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为
入圣之缘故不修多即此一行一刹那心似于见道
苦法智忍也。

【疏】八胜处等者初二胜处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贪故
名内有色想后六胜处由久修习内巳伏除见者色
想贪故名内无色想少色者有情色资具色多色者
大地山河等色如是观彼少多色时一一复修七种
行相一若好色谓一向净妙二若恶色与上相违三
若劣色谓不可意四若胜色与上相违五胜知谓奢
摩他道六胜见谓毗钵舍那道(此云观也)七得如实相于
胜未胜二种之中离增上慢生制伏想后四胜处青
黄赤白复各有四行相谓青显青现青光四中初是
总句馀三别句青显者谓俱生青如青华等青现者
谓和合青如衣青等青光者是前三青之上所有鲜
净之光如青既尔黄等亦然作如是等殊胜观时心
胜境处名为胜处非如馀生心劣境胜被境牵迷也。

【疏】初二胜等者依俱舍论初三解脱如次引发初二
次二后四胜处也将能造色随所造摄不言地等初
四胜处依初二禅观色少多不净相转对治欲界及
初禅中显色贪故后四胜处依第四禅观欲界色清
净相转令心忻故审成满故。

【疏】十遍处等者俱舍论说由第三解脱引发前八遍
处后二遍处即是空识遍一切处此亦内无色想而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9a 页 X26-0459.png
观外色谓观所造青黄赤白遍一切处复观能造地
水火风遍所造中故总成八为欲成满前八周遍义
故所缘遍满不过于空能缘遍满不过于识是故修
习后二遍处周遍境处故名遍处。

【疏】后二等者俱舍论说后二遍处如次空处识处无
色界中定善为性非无记染亦非散善性微劣故然
通近分根本定善各缘自地空识为境者婆沙八十
四云谓初习业者先住思惟诸虚空相取此相巳假
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空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初
无色定故说此定名空无边处今明空一切遍处即
是此定缘空为境缘识准此可知。

【疏】及道共等者等于生等四相小乘说此别有体性
有相助力断诸烦恼而与现观同一事业是故总说
名事现观。

【疏】欲谓欲界者由此界中有彼淫食睡眠三欲事故
名为欲界具有五趣今明天趣仁君有六名六欲天
王。

【疏】四大王众天者谓此天王统摄四大洲故名四大
王一洲一王类非一故复名众也妙高四面面各一
王谓东名持国南名增长西名广目亦名丑目北名
多闻此四天王统领诸鬼神等各护一方众生之类
妙高山者梵语世罗苏迷卢此云山妙高今顺方言
名妙高山旧名须弥山讹也谓北金东银南琉璃西
颇胝迦(此云水精)以此四宝成于山体说名为妙出水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9b 页 X26-0459.png
水皆八万瑜缮那量故名为高瑜缮那者限量义西
域记说往昔军行之一程也俗法八十里或四十里
圣教所说十六里也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
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手及持鬘恒憍大
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馀七山谓妙高山形如腰鼓
上下俱阔中腰细狭于其下半从水面上尽四万瑜
缮那量有四层级上下相去各十千瑜缮那量四层
傍出绕妙高山从水面上第一层级出十六千瑜缮
那量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有药叉
神名为坚手守住初层级有名持鬘住第二层有名
恒憍住第三层其第四层是四天王所住之处亦住
所馀七金山上是别聚落也梵语忉利提婆此云三
十三天妙高山顶四方各有八殿一殿一天为帝释
臣帝释居中住善法堂而为其君君臣合说三十三
天夜摩天者此云时分天由彼诸天受其喜乐各有
时分故又婆沙论说妙高山半巳上而无日月诸天
自依身光或珠光等作照导故依华之开合鸟之喧
静或依天众寤寐建立昼夜又以青莲华合黄莲华
开为昼翻此为夜依此等相建立昼夜时分名时分
天睹史多天者此云知足天由彼天众于五尘境不
极贪著知欲乐足故乐变化天者乐自变化所用资
具而受用之非如下二天所用资具从树生故他化
自在天者谓劣天子变于资具与胜天子而受用故
若彼此俱劣者互变受用由彼有情性欲尔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59c 页 X26-0459.png

【疏】摩揭陀国等者是茧儿为此处官立性仁慈不行
毒害之事以德为名名无毒害王也因为国号名无
毒害国智度论中叙世俗说名置甘露处。

【疏】帝释往昔等者旧抄曰帝释前身拘舍王家为奴
众人敬信王放从良结于三十二人治街扫路劝人
行善名闻于上王欲封官佞臣谗之付象令杀象既
不杀封本郡官后娶四妻一名善法二名园生三名
欢喜四名清洁时此郡主共于众人而造法堂善法
夫人作承露盘欢喜夫人绕堂置园园生夫人种植
树木清洁夫人不修福业后命终巳皆生欲界第二
天中随因受果故有善法堂等唯清洁夫人先不修
福生水鸳鸟中时天帝释天眼观见化身同彼教持
不杀戒由本妒忌舍水鸳巳生阿修罗宫中名为设
支帝释娶之归忉利天言设支者或名舍支此翻为
缚美色异常缚男子故修罗生男丑陋生女端正所
以帝释娶之然帝释宫中有苏陀味(此云甘露)由此天与
非天互争色味数兴斗诤。

【疏】色四静虑者色界四静虑也疏唯目定静即虑故
又解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谓寂静定之异名虑谓
筹度慧之别称欲界有虑无静无色界中静多虑少
唯是色界定慧均平有静有虑名为静虑目器界也
四种别者瑜伽论云初有寻伺喜静虑第二离寻伺
有喜乐静虑第三离喜有乐静虑第四离喜乐有舍
念清净静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0a 页 X26-0460.png

【疏】梵众天等者其云梵览摩此云清净亦名极净离
欲界染法于色界得极净名然四静虑皆名梵天初
禅居首故偏言梵中间禅者下二天众有寻有伺二
禅巳上无寻无伺此大梵天有伺无寻名中间禅。

【疏】杂修静虑者俱舍颂云先杂修第四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及遮烦恼退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
言杂修者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
以第四静虑最堪能故若阿罗汉或是不还为杂修
故必先入于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
生多念有漏次复引生多念无漏是杂修定初起加
行如是旋还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
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
满此后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
生一念无漏如是中间有漏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
故名杂修定根本成满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
那似解脱道由此能断杂修定障然杂修定胜劣不
同总有五品谓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
上极品其所断障亦有五品谓一下品二中品三上
下品四上中品五上上品修五品定断五品障逆顺
相对如断烦恼由杂修定及断彼障各有五故如其
次第生五净居以五净居凡夫不生唯是不还及阿
罗汉而居彼故名净居天无始凡夫不生彼故若得
彼定證圣巳后不造新业复无故业诸不还者如何
生彼故依下三天处或初唯依广果天处以杂修定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0b 页 X26-0460.png
前后无间熏修中间有漏助彼前生凡位所造下地
故业令转殊胜感生净居由是圣修杂修静虑总有
三缘一为生净居故二为受用现法乐住故三为遮
防烦恼退故定所依地初唯第四禅修习成巳承此
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身所依地先于欲界人趣
三洲若退失巳后生色界承前势力依色界身亦起
杂修静虑疏中文略初后二天不言杂修。

【疏】娑婆者正云索诃翻为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
多诸怨嫉众苦逼迫堪耐劳倦而忍受之因以为名
悲华经云诸有情类忍耐烦恼不生厌患是故名为
娑婆世界楞严经云何名世界世谓迁流界谓方位
十方为界三世为世故名世界。

【疏】化身变土者彼诸梵王或依定力起变化身来至
佛会或依定力运通来此然欲界之地粗而虚疏不
堪梵王细身依止梵王福德力故宫殿随身自变器
界依之而住。

【经】诸趣变化者变谓变改变小令大变大令小变好
令丑等无而忽有说名为化若变若化无量形类皆
来集会。

【疏】人唯有四无生得故者三乘修通义如常谈婆沙
论说有陀罗尼名因持利持此能往十方世界名咒
得通如龙树菩萨有胜妙药能隐身腾空入水不溺
等名药得通如班足王以业力故承通往来名业得
通鬼趣可知傍生趣中龙金翅等有生业二通俱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0c 页 X26-0460.png
论说地狱趣中初受生时得宿住通能知过去作恶
业等于受苦时以苦逼故即不能忆有业通者如次
疏引正法念说。

【疏】以彼等者由佛动地大悲变化令彼三涂及八无
暇皆离苦难同诣佛所复令一类从彼舍命得生人
天忆宿住事贺佛恩深同诣佛所。

【疏】罗[目*只]者此云执日非天与天战时时四天王先与
其战日月天子助四天王放盛光明射非天眼此为
非天前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云执日勇健者旧
云婆稚新云跋稚迦此云团圆身力充实有胜用故
义翻勇健次执日后与天战时有勇健力故华鬘者
梵语祛罗骞驮(祛骞去声驮字平声)此云广肩膊形貌最大故
以为名义翻华鬘妻公者公犹父也。

【疏】天神者经文巳列三界天众故言阿修罗等也依
舍利弗问经别有一类天趣中神灵通变化名为天
神身有光明住于空界宫殿中也。

【疏】龙神者谓能变化入水腾空兴云量雨阿含经说
龙有四种一天龙持天宫殿令不坠故二人龙在于
人间兴云雨故三地龙持大地故四王龙守王库藏
故正法念经如奉持品引。

【疏】药叉者旧名夜叉真谛翻为轻健神慈恩翻为勇
健亦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生类此雄者也雌者地
行名罗刹婆此云可畏鬼。

【疏】健达嚩者此云寻香行寻食香气作乐求故经音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1a 页 X26-0461.png
义云海中有之属于非天十宝山间而有乐神名乾
闼婆忉利天子意须音乐此神身有异相神知天意
往娱乐之有角者名紧那罗无角者名乾闼婆。

【疏】妙翅鸟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四生妙翅鸟
谓卵胎湿化有四生龙亦卵胎湿化卵生妙翅食卵
生龙设尔欲食胎生龙等鸟即丧命如是胎生妙翅
食卵胎生龙湿生妙翅食三生龙化生妙翅食四生
龙妙翅有四一大威德迦楼罗王有大威德诸龙怖
故二大身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故三大满腹
中有龙食常饱故四如意颔下有如意珠故楼炭经
说金翅鸟王住在须弥山南大海之北各有宫殿广
长二十四万里七重城壁皆是七宝七重栏楯树木
园苑小鸟和鸣以为同类。

【疏】紧捺落者慈恩翻为歌神随佛所说歌咏之故如
世音乐歌君德故正法华中列寻香行及此歌神皆
云天子显是天趣歌神有四如法华经。

【疏】大腹者腹肚大故大蟒者大蛇也蛇王也田蚥者
(音斧)切韵云蜛蚥螗螂之别名此等多于田野中有
故名田蚥无足者蟒有足者蚥皆名大腹。

【疏】以二种业者总报恶业别报善业一趣受果。

【疏】人非人至正法者于八部中有是人形有非人形
也涅槃经说机有四类一者乘急戒缓于戒缓故堕
傍生中于乘急故见佛闻法二者乘缓戒急急持戒
故生人天中于乘缓故不闻正法三者乘戒俱急有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1b 页 X26-0461.png
智凡夫及诸圣贤常生人天见佛闻法四者乘戒俱
缓常处三涂不闻正法又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得
闻法故于乘缓者是名为缓不闻正法沉恶道故此
等八部多是戒缓乘急者也。

【疏】所变之土者法华疏云国土清净者示现一切佛
土清净无比胜出世间善根生故大而且净世间善
根生非净而小也瑜伽论说十八变中此有四种一
者示现示现十方净土相故二者转变即此经文变
净土也三者所作自在谓现师子座现种种华等也
四者能施安乐谓师子座上现佛说法施法乐故。

【疏】师子之座者佛能降魔犹如师子能伏众兽佛于
众中威德自在犹如师子兽中无畏师子人所坐之
座名师子座然现净土表说般若净土因故现百亿
座者表大千界百亿如来同说般若得无畏故。

【经】其中等者问但可显示化众来集何须示现诸佛
说法答意显释迦欲说般若诸佛亦尔表同说故。

【疏】法华等者二禅众生见于下地劫尽火烧我佛净
土如故安隐菩萨天人充满其中以佛国土一处见
异净秽双彰故尔。

【疏】法华白日者经云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
莲华无量义处者若教若理皆是真如所流之义处
者处所出生之义真如从彼所生无量教理以彰其
名无量义之处名无量义处三昧从境彰名无量义
处之三昧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1c 页 X26-0461.png

【疏】今兹等者佛说此经初年月八日入定放光表说
般若八正道体于诸法中为先首故经言八日显非
夜说下云今日如来放大光明表其般若慧日皎然
破痴暗故其犹白日鉴照一切故无垢称云如来动
用施为能令所化有情调伏皆转法轮事无虚设皆
有表矣。

【疏】皇唐御历建寅为正者皇犹大也历算之官御诏
造历故以名焉建正岁首在寅月也昔夏殷周建正
各异夏时建正于寅寅有引也万物引生之月也殷
时建正于丑丑者冥昧之貌万物虽生未萌之月也
周时建正于子子者始生之貌各至一阳始生故为
岁首西天三时略有二说一者准起世经宝积经及
诸部律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时从
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时从八月十六日
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冬时每时四月月有黑白西天
先黑后白合成一月若依此说丑为正月即今十二
月二十三日是春际首黑日八日二者依僧祇律及
西域记一年三时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
热际时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际时从
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际时若依此说寅
为正月即今正月二十三日是热际首黑月八日故
云初年月八日然翻译者废于佛出周时建正子月
但就此方现今所用建正寅月也。

【疏】大寂静者定所證境也谓即般若深广无穷说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2a 页 X26-0462.png
为大离惑业苦名为寂静大体即寂静名大寂静三
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专一境转名为等持而
此等持通凡圣得如来所得胜馀凡圣故复称妙妙
即等持名妙三摩地此三摩地从境彰名大寂静之
妙三摩地也妙观察智相应胜定观所说法然后出
定如證而说法华论云三昧成就而有二意一成就
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故初力
意云若不入定有分别动摇于法不能證说自在今
入三昧身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法便能證说自
在后力意云由入三昧离诸定障随顺于法證说自
在若有定障于證及说不自在故(广如彼疏)定所依地者
谓第四静虑定慧均平功德胜故佛多依之馀地非
胜佛多不依。

【疏】答佛等者佛无散心常在定中略由五义示相入
定一者师范后学令修定故二者显慧必由依定引
发示相入定发胜慧故三者定慧双修不倾动故入
定定满掉散不动说法慧满问难不动四者入定放
光现神变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故又显说法三业
示导利众生故能示能导名为示导身业能起神变
示导神通变化利有情故语业能起记心示导记别
说于他心事故意业能起教诫示导教授修善诫勖
断恶故俱舍说此名三示导大乘诸教名为三轮又
此入定显示如来三密满故放光身密说法语密入
定意密三业深密而无比等下位不测故第五义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2b 页 X26-0462.png
疏。

【疏】若云等至通有无心者九次第定中灭定无心名
等至者此有二解一云等谓正在定位身心安和平
等名之为等在灭尽定有第七八识亦名身心平等
安和至谓定体能至名至是等之至名为等至二云
等者定者定前加行修加时远离沉掉高下失故名
之为等修等加行至定中故所至名至是等之至名
为等至前八以定为体第九灭尽定体(灭定如下)等引者
即前八种有心定也准前等至二义释名。

【疏】此云丰德者上生疏云室利罗筏悉底旧云舍卫
国讹略也此云丰德城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
名也为简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国中有彼
丰德城故室罗筏之国也。

【疏】波斯匿者上生疏云钵剌犀那侍特王旧名波斯
匿王此云胜军王象马车步四军胜故鸯掘摩罗此
云指鬘誓杀千人取指为鬘因为名也。

【疏】舍利弗者具正云奢利弗呾罗奢利此云春莺亦
名鹙鹭即今百舌鸟也彼饮春水即能巧语若饮秋
水即不能言故得二名尊者之母由怀子故善巧言
论生子巳后而无词辨眼复俊相如舍利故弗呾罗
云子是彼生故鹙鹭之子略言鹙子。

【疏】须菩提者正云苏补底此云善现初生之时舍等
皆空善相现故因以为名亦名善吉亦名空生鹙子
善现皆婆罗门种入法因缘如别处说。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2c 页 X26-0462.png

【疏】弥勒者正言梅呾利曳耶此翻为慈三义得名一
辅相家生母怀子巳行慈爱故子从母名二自行立
名自性慈故三宿愿立名于古弥勒佛所发弘誓愿
愿作弥勒故亦是姓者因性行慈立于姓氏谓姓慈
氏以姓标名也师子吼者内證无畏吼法降魔也。

【疏】举此等馀者举三类人皆言等故显遍问也其问
意云如来现相是何意趣作何佛事说何妙法有此
种种异常瑞相然此问众略有二解一云波斯匿王
位居因地不知佛意故问众人二云波斯匿王虽不
知尽佛果境界然亦分知知佛欲说甚深般若如下
文说龙光王佛时王为四地菩萨佛为佛为八地从
彼至今足验位高逢缘不少植业良多岂复睹放光
而不知观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发问以
警群心也。

【疏】为法甚深者此指佛意所欲说法也下位不知上
位意故无能答者也。

【经】广作音乐者以乐供养表佛出定说法音声悦众
意故。

【经】三千大千世界者四洲日月乃至初禅各有一千
以铁围山而总围之量等二禅名小千界复以十个
小千是一万百个小千是十万千个小千是百万以
铁围山而总围之量等三禅名中千界复以十个中
千是千万即此千万总为一亿百个中千是十亿千
个中千是百亿此千中千即是大千世界以铁围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3a 页 X26-0463.png
而总围之量等四禅以大兼小合此小千中千大千
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经】一一光中等者放无量无数光表无量无数世界
诸佛皆说般若于一一光中现无量无数华表众闻
法开因行华结菩提果其华千叶皆作金色表说此
经济大千界诸有情类第一之珍宝故如来三业举
足下足皆转法轮故皆有表。

【经】恒河沙者河有恒神故名恒河正云殑伽讹略云
恒西域记说摩竭陀国西北有九黑山黑山北有大
雪山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香气芬馥闻者醉故雪山
北香山南有无热恼池其池纵广五十瑜缮那量唯
得通者而能到彼其池四岸以金银琉璃颇胝迦四
宝所成金沙布底水味香美具八功德大地菩萨以
愿力故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济赡部洲诸有情类于
池四面各出一河东名殑伽南名信度西名缚刍北
名死多各各出时绕池一匝随自本方流入海中或
曰地下潜流贯中华境即死多河为孟津河之上源
也其殑伽河具五义故经多为喻一由沙多二由世
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投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
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
仍取初出池口长四十里广二十里沙为喻也。

【经】东方等者大般若经四百一说东方盖殑伽沙等
世界最后世界名曰多宝佛名宝性现为菩萨宣说
般若彼有菩萨名曰普光见此光明雨华动地而问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3b 页 X26-0463.png
于佛彼佛具说普光请来彼佛许之尔时普光及诸
眷属到此会中供养赞佛礼佛足巳退坐一面馀方
菩萨来相皆尔。

【疏】闻思等者慧体是一约用就境有多异名谓闻所
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生空智法空智俱空智加
行智根本智后得智皆为观体法苑章云闻慧唯取
意识相应慧为体性所引伴类亦通五识相应慧性
七识不外缘八识佛果起皆无闻慧思意唯取意识
俱慧前五识无行相残故非七识俱在无漏位行相
深胜不思择故佛无思慧非第八俱也修慧之体因
果通论八识俱有名闻所成慧者闻谓能听即是耳
识能闻于声成是生长圆满之义慧者拣择义因闻
法故成于此慧名闻所成慧思谓思数由思筹虑胜
慧方生因相应思成此慧故此所成慧近于思故名
思所成慧邻近释也或依主释修者證义明證境故
体即定数因定相应成此慧故邻近依主如思慧说
皆言所成者显此三慧是彼闻思修三因成也但言
闻慧等滥持业故婆沙四十二说闻所成慧于一切
时依名了义念三藏教及师友教随其所念皆能解
了然成熟位实唯缘义据其初位说唯缘名思所成
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
文而观义故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巳能舍文而观义
故譬如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不舍所依曾学未
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3c 页 X26-0463.png
尔然此三慧三乘凡圣而皆容起发三乘心巳去于
见道前资粮位中散多定少多住闻思少起修慧加
行位中定多散少多住修慧少起闻思三乘见道唯
起修慧内观谛理非散心故二乘修道及无学道三
慧容起菩萨修道七地巳前定散相间三慧容起八
地巳上无漏相续都无散心皆唯修慧依十地论八
地巳上有闻思修慈恩释云以修慧体一刹那中能
取外教而寻义理名为闻慧能深筹度先理后文名
为思慧于此二中能證明显即名修慧圣智迅速于
一念顷义分三慧实无别体唯修慧故于三界中欲
界无修有闻思慧色界无思起心思时即入定故有
闻修慧无色界中无闻思慧唯有修慧其闻思慧不
通根本唯有修慧通加行根本后得智也今此经意
三乘凡圣皆观如来故通三慧其中菩萨见道巳去
二空本智观佛法身加行后得观报化身凡位菩萨
以加行智观佛三身二乘凡圣以加行后得智观佛
化身彼虽證理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经文
大意教示三乘凡圣观察如来色相之身即无相法
身也。

【疏】如来者起信论意心源本体湛然常住非生非灭
性离昏迷独照明灵名为本觉依此本觉一念心起
说名不觉由此不觉迷本觉故妄有轮回生死他国
从于他国他习妙行返趣本觉如从外来故名如来
返本觉时虚妄皆灭生死幻梦事相俱寂唯法身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4a 页 X26-0464.png
来譬如大海波浪息灭湛然寂静也。

【疏】当相者(当相皆去声呼)由此品题契当本文所诠行相故
名当相。

【疏】结加趺坐者婆沙论云以两足趺加其两体䯗名
结加趺坐。

【疏】如覆等者摄论中说摄耳专心勿如覆器故令谛
听令生恭敬勿如漏器故令善思不令颠倒勿如秽
器故令念之如次令生闻思修慧犹如仰器完器净
器。

【疏】云何住至作心思念也者此是论文明诸菩萨悯
念心切求于众生劝令修行出生死苦也作者起也
于一切时起心思念愿化四生无厌倦故。

【疏】是男等者中有末位男子受生于母起爱于父起
恚竞色嗔故居母腹中倚腹向脊以受生时向于母
故女子受生于父起爱于母起恚竞色嗔故居母腹
中倚脊向腹以受生时向于父故男作事顺居母右
胁女作事背迂回不顺故居左胁。

【疏】生之等者瑜伽论说初受生者本居中有极长七
日命终极多不过七七日住造恶业者中有如黑羺
光或阴暗夜(业有胜劣中有二类也)造善业者如白衣光或晴
明夜(中有二类准恶业说)随当生相所往无碍见巳同类及当
生处造恶业者眼视不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
人趣者傍若造不律仪业生地狱中见昔同类喜乐
驰趣遂被拘碍纯苦鬼界傍生亦尔若馀杂业随业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4b 页 X26-0464.png
善恶随处生也居母腹中初一七日内名羯剌蓝此
云杂秽父母不净共和名杂深可厌恶名秽若巳结
凝仍内稀故二七日内名頞部昙此云疱犹如豌豆
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三七日内名为闭尸
此云凝结犹如热血稍凝结故虽巳成肉仍极柔软
四七日内名为健南此云凝厚渐凝厚故由巳坚厚
稍堪摩触五七日内名钵罗赊祛此云形位犹如泥
团五个相连一身四支内风向外击生根形差别相
故即前肉团增长支分相现六七日内名发毛爪位
发毛生故七七日内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明盛显故
经此初后方钩三月种种成就若不增减如是合经
三十八七日在腹圆满更经四日头趣向下双足向
上胎衣遂裂逼趣产门种种众苦于时逼迫然于腹
中或由先业母食灰盐子发毛稀鲜或由先业母食
煖热子黑暗色或赤色生或由先业母食冷食或近
寒室子多顽自母习淫欲子多疥癞癣病等生母多
跳踯威仪不整子支缺减缭戾不安如是秽身初揽
父母不净依之而住后以母之不净而资长之现缘
既尔故业招致百恶所成三十六物不净为体如是
恶身不可受乐轮转不穷受胎微形世世增长(广如宝积)

【疏】瑜伽等者四生合论总四因缘一业思二卵壳三
胎藏四湿润(配四生如疏中)化生最胜具缘少故然佛出世
多化人趣随彼胎生涅槃经说如来不受化生者化
生灭巳无遗体故佛欲留身遗形舍利故受胎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4c 页 X26-0464.png

【疏】人与等者婆沙论说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生巳
羞耻以函盛之弃殑伽河随流而去邻国收得经数
月后各生一子长大骁勇所往皆伏即与般遮罗王
以力共战夫人知之具说前事子若见母必不致害
夫人登城告五百人说前因缘汝若不信皆应张口
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各注其口应时信伏两国和
安布洒陀王顶疱生子颜貌端严王抱入宫诸人皆
言我愿养之此顶生王即是湿生劫初化生胎生如
常傍生具四者如四生妙翅食四生龙鬼多化生少
分胎生如有鬼母告目连言我昼生五百子夜五百
亦然随生即食之终不能充饥即胎生鬼故俱舍云
人傍生具四鬼通胎化二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

【疏】身量大小者俱舍颂云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
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
色天瑜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僧倍倍唯无云减三
佛灭度后一千年初天亲造论说人身量赡部洲人
随身大小各如自肘长三肘半或长四肘若东洲人
等此洲人七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若西洲人等此
洲人一十四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若北洲人等二
十八肘方等自肘三肘半量或四肘量准加可解俱
卢舍者此云鸣唤大牛吼量可应二里故以为名以
其二里开为四分半里成一分也四大王天身长半
里三十三天一里夜摩天一里半兜率天二里化乐
天二里半他化天三里瑜缮那者限量义十六里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5a 页 X26-0465.png
梵众天身长半瑜缮那梵辅天一瑜缮那大梵王天
一瑜缮那半少光天二瑜缮那无量光天四瑜缮那
极光净天八瑜缮那少净天十六瑜缮那无量净天
三十二瑜缮那遍净天六十四瑜缮那其无云天若
依倍增即一百二十八瑜缮那论说减三即长一百
二十五瑜缮那也减三所以者超于三禅变异受故
一向舍受而修习故身量减也又以有情业力之差
感报如是不可以事而责不容增减福生天二百五
十瑜缮那广果天五百瑜缮那(无想有情同广果也)无烦天一
千无热天二千善现天四千善见天八千色究竟天
一万六千是谓色天身量差别地狱鬼趣傍生有情
飞空水陆形量大小无量差别身量不定然化生有
情顿生顿灭卵胎湿生皆渐生长渐而衰灭。

【疏】此明等者菩萨利生于三界中据四生类有情界
说所依器界非此所要乐者叙焉。

【疏】虽菩等者问所化四生总摄五趣其中三涂八难
之类如何化之设人天中根未熟者如何强化故此
释云虽菩萨愿四生等化然其理实所化有情随对
根缘八难之处及非难处待机熟时应时而济非强
化之也。

【疏】趣无中有者无色天趣而无中有不离欲色二界
立无色界故无所往趣故无中有。

【疏】若无分别胜义相应者有相观心名为分别若巳
其相无分别观冥胜义谛妙观相应修一毫善发迹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5b 页 X26-0465.png
趣圣必至佛果岂况多善故令不观色相不观色如。

【疏】此无分别遍下言之者此指经中不观之言应云
不观受相不观受如想等亦尔我人知见常乐净倒
亦不观相不观如乃至力无畏等一切诸行亦不观
相不观如。

【疏】谓于等者谓于四蕴皆离分别巳蕴相故摄相归
性如波归水离水无波波即是水离性无相相即是
性所以性相平等境智皆如如是观察泯一切相意
令对治执有病故能分别心依他起性而亦遣之。

【疏】依蕴妄执先我后法者一切有情无始巳来盲无
慧目不了五蕴从缘虚幻妄计此蕴谓有实我谓有
实法若总执此五蕴之身有实主宰胜妙自在名实
我相别执此蕴一一皆有轨持胜用任持自体名实
法相凡夫外道情见千差总聚论之执我执法各有
四类故各四倒(配数如疏)

【疏】我谓主宰者我如国主实自在故我如宰辅能割
断故又主是我体宰是我用又主是我体宰是我所
二十见中即阴计我是主义离阴计我是宰义和合
十见阴是所计皆名为宰能计妄情名为主也此我
是总人及知见是我名别相。

【疏】离阴计我者如将车人离车有人离阴有我名离
阴计我。

【疏】疏分别我故者分别执著我及我所皆我倒也。

【疏】无著论者彼云取体相续说为我相相续者不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5c 页 X26-0465.png
义总执五蕴体常不断说为我相此前世我是今世
我所执取故今明所取前世我也。

【疏】人者无著论云展转趣馀趣取为人相意云如今
世中人趣之我能趣后世馀天趣等说为人相执取
未来后生异趣即后世我。

【疏】言知者诸论皆说数论外道执有实我我即是思
受用诸法此能知者即现在我。

【疏】言见者谓即我执通执三世推求计我说名为见
即身见也执身为我体是实有身名有身见。

【疏】由斯等者我执为头引生一切诸烦恼障法执为
头引生一切诸所知障由二障故起或造业生死轮
回永沉苦海为障既重故令菩萨修无住行治我法
执于此四种不观相倒不观真如澄心自在豁虚湛
寂修而无修度而无度是谓菩萨修无住行。

【疏】唯无分别者无分别相也无相定慧能治我法二
种颠倒若有相观分别观察蕴相蕴如我人知见常
乐净倒执相不除亦即是病必不能除我法二倒为
令菩萨以无相观对治二倒故佛示云不观色相不
观色如等。

【疏】即相观无相即无相者性相融贯彼此无二所以
即相观无相即无相即相也说此观行意者欲使顺
流者返本迷途者悟道著有者泯相居因者證果息
妄归真究竟常寂也。

【疏】谓令等者为令菩萨无相胜观而现在前所修胜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6a 页 X26-0466.png
行皆悉无相所以能住即是所观诸大菩萨反观自
身而不见相不见如故或有一类胜行高者巳离相
故观于能住即是所观今复示之令不起于分别之
心所以观彼不见相不见如总此两类正离自他分
别之心住无相行。

【疏】又解等者依金刚经住修降伏三行重释前文三
段经意也应如是住者住无相心趣大觉故教化四
生者修利他行化众生故不观蕴相不观蕴如乃至
于佛菩萨亦不观相不观如此等显示降伏著相分
别之心意令遣相契无相理證圆寂故此三为因当
成三德三身佛果(三德如下)

【经】所以者何者前说不观蕴相不观蕴如乃至观佛
菩萨亦复如是不观之所以者何谓也。

【经】以诸等者重广前文不观色等三节文意也前文
虽说遣相之行义意未尽故此徵起而广释之摄相
归性五蕴诸法皆胜义谛是故不观蕴相不观蕴如
等此是所以。

【疏】释法四倒等者众生无始依于五蕴妄执常乐我
净第八识心为能执心而熏习之因此熏成我执熏
习在本识中由此识浪流动不息四相循环有来有
去有生有灭若了彼倒妄计所执常乐我净体即是
空唯胜义谛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是故前说常乐净
倒不观相不观如。

【疏】同真际者离妄名真法本名际万行是用真际是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6b 页 X26-0466.png
体广遍相似用于体故言同真际于诸行中行一切
行虚融无碍等于法性也以是义故于四摄等一切
诸行不观相不观如。

【疏】虽诸等者问一切法性本来常住无名无说性离
言诠何因缘故安立名字而广分别诸颠倒法非颠
倒法乃至四摄六度俗谛真谛致使闻者依言推度
起诸妄幻诸佛菩萨何用说乎故此释之诚如所难
虽诸法性本来常住无名无说性离言诠然诸众生
生无慧解不识是非若不以言显示是非愚迷有情
无由晓悟修證出离所以于彼无名法中方便以言
而显示之即以其言说无言法令其晓解舍离颠倒
修不颠倒起六度行證真常果故佛菩萨出现于世
广为开示种种法门教示众生学是除非然诸学者
依教修行而未亡相犹谓见有能说所说及凡圣等
自他差别由相拘碍障于上位无相胜德故佛令观
佛菩萨等无二无别无差别故犹如虚空第二解意
逐难广前五蕴之义也五蕴诸法所依真性其体真
实故言以诸法性即真实也性被妄熏者如烟熏珠
珠不受熏由烟熏故而于珠上有烟尘生翳于明珠
人不见珠但见珠上烟尘之相真性亦尔而被众生
妄识熏之性不受熏由妄熏故而于性上有妄尘生
翳于真性人不见性但见妄相五蕴事法来去生灭
今即相以说性五蕴诸法性本空寂唯胜义谛无来
无去无生无灭也次二句意以相同性存于相故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6c 页 X26-0466.png
同名等后二句意教示菩萨安止观心泯性亡相于
所观境圆融绝待无二无别如彼虚空无别无二第
三解意前文世尊教示菩萨不观蕴相不观蕴如等
彼等皆是差别之相不应观之应观法性常住真实
所谓法性常住离三世故无来无去常住不变离起
尽故无生无灭馀文可知。

【经】蕴处界相者大小乘教说三科义少异多同今释
大乘经略叙大乘说如对法论第二卷说蕴义有三
一者积聚义所谓色有十一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
在四内五根色五外五尘色六粗有对色七细无对
色八劣不可意色九胜可意色十近自界色十一远
他界色总略摄义说名为蕴体不可聚聚义名蕴受
想行识蕴义准此二者广大义苦相广大故三者荷
担义荷担杂染故初通凡圣佛非后二次第尔者如
识而住初立色蕴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取
像知故如所取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而了别故故
色受想行识如是次第然由世执我事有五谓我身
具事我受用事我言说事我造作事我自体事今显
是蕴唯法功能无实自性非我我所故唯说五不减
不增彼论又说处义有三一者生长义生长心心所
故二者种子义诸法因故三者摄一切法差别义摄
诸义故然以世间相见问讯涂香受膳侍给分别故
佛说处次第如是界者有三义一者能持自性义由
根境识各持自性故二者能持因果性义由根及境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7a 页 X26-0467.png
能持六识故三者种族义以此六类根境识相各为
族故前处次第识界随生故十八界次第如是能取
于境是内六根界眼等所取是外六境界相依根缘
境似境了别是六识界相由外道等执有实我能持
诸法佛为破彼施设为界界能持法非我持故然般
若说蕴等皆空者由外道等执有实我种种胜用众
生依学永沉生死佛为破彼妄执我故于非蕴等无
言法中方便安立说为蕴等教示众生舍彼学此引
令入真永出生死其二乘等而不了此方便言说遂
便执有蕴处界法如来显彼所执蕴等都无体性于
因缘中无实蕴等法性空理无蕴等相依三无性说
蕴等空故经说言五蕴皆空又云眼处但有名乃至
法处但有名眼处空乃至法处空于十八界次第皆
空然佛说法善染无记色心因果有为无为随机开
示无量差别天亲菩萨立一百法摄尽诸法复以三
科摄一百法令易解故广说心所略说色心明于五
蕴摄一百法颂曰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
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非积聚故非蕴门摄广说色
法略说心心所法明十二处摄一百法颂曰内外各
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意处收八十二皆法广说色
心略说心所明十八界摄一百法颂曰根尘各五界
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疏】种族界义者眼根色境眼识为一种族乃至意根
法境意识为一种族即此种族为同类因引生自类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7b 页 X26-0467.png
等流果故即界是因义。

【疏】执我一常者有情异见妄起计执执我体一而性
常住或执此我胜用领纳或执此我了知取像或执
此我造作事业佛为破彼故说五蕴于五蕴中由受
领纳非我领纳由想取像非我取像由行造作非我
造作诸国外道执我情见乃有多端妄见说法诳诱
众生如来悯彼说蕴处界随彼彼执以此此破是故
总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经】若菩萨众生性无二者前云菩萨应如是住教化
四生不观蕴相不观蕴如乃至菩萨如来亦不观相
不观如经自释云无二无别犹如虚空意显一切诸
法众生菩萨如来皆无二也故以者言牒前问之此
等所明三种般若以此重广前文住化众生无相观
行之义也。

【疏】后列四倒者常乐我净重指前文也众生无始计
执五蕴谓有常乐我净故先标此蕴及四倒后显彼
空。

【经】法性等者经文大意法性真如谓即实相般若不
住五蕴四倒中也何以故以诸法性悉皆空故归胜
义谛一切诸法皆是真空不可更说住彼彼处是故
法性不住五蕴。

【疏】常乐我净者具足应言不住常不住非常乃至不
住净不住非净净谓净倒馀名非净常等亦尔法性
不住四倒中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7c 页 X26-0467.png

【疏】言本等者意显境智俱空也由修空观观一切法
皆是真空渐引圣智见真空境所證之境能證之智
悉皆是空是故能化菩萨所化众生不可更说住彼
彼处以胜义谛一切皆空无化相故若有化相即成
俗谛属后文故。

【经】以诸法性悉皆空故者总论空义略有四类一者
无法空龙树等说第一义谛一切不立廓然凝寂故
名为空二者遍计空妄心所执实我实法情有理无
故名为空慈氏等说三无性义皆依此辨三者因缘
空龙树所造中论说言诸心心所元无自性依四种
缘而假立之一者因缘谓诸种子二所缘缘谓所缘
境三等无间缘谓前引后四增上缘谓他缘助由此
四缘共成心心所法若离四缘而无心法故心心所
一切皆空一切色法元无自性依二种缘而假立之
一因缘二增上缘由此二缘合成色法若离二缘而
无色法故一切色皆是空也如是色心自性本空愚
夫不知固谓实有故佛说言五蕴皆空依世俗谛说
因缘空为遮断见亦名幻有四者胜义空亦名真性
空略言真空谓真如理虚融无碍故与空为性故因
空所显故名之为空此真空义诸教共谈上下疏文
多依第四空义兼显馀空随文可见。

【疏】知断證修者说真令知劝断妄执说俗令解劝證
修学真空俗有次第明矣。

【经】造福等者福是殊胜义由诸善业自体及果殊胜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8a 页 X26-0468.png
可爱名之为福诸不善业自体及果相鄙劣故不可
爱乐名为非福感上二界天趣之业名不动行不可
改转异地受故能感上界定地果故此三行中复有
顺三时异是故言等因果皆有结文也。

【疏】虽下等者寻伺忧苦喜乐入息出息名为八患初
禅出忧二禅出苦寻伺三禅出喜四禅出乐无出入
息火水风灾如次坏初二三禅唯第四禅离此三灾
八患舍念清净虽下三禅有灾患动今约上界定地
名为不动感不动地果之业名不动业第二义云又
初禅业招初禅果不可改转感果决定名为不动。

【疏】业果处定立不动名者双结二解也故慈恩云若
定地名不动即通一切若不异处受名不动从多分
说如杂修静虑资下故业生五净居有动转故。

【疏】不同等者如欲界中纯十善业感天趣果间断十
善感人趣果谓若有人初修纯十善业必感天趣后
时作恶间彼善业却感人趣即名动业馀趣准知。

【疏】馀之三果者断尽三界分别烦恼證须陀洹果若
断欲界前六品俱生證斯陀含果断后三品證阿那
含果断尽上二界俱生證阿罗汉果。

【疏】独觉地等者依大乘教明独觉性修行得果定不
定性总有四种有一种一性谓定性独觉有二种二
性谓声闻独觉性及独觉大乘性有一种三性谓具
有三乘性者若定性者亦如声闻修资粮等以与声
闻行无异故不定性中无大性者于声闻位资粮加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8b 页 X26-0468.png
行及圣有学皆能回趣独觉菩提若具大乘不定性
者于独觉乘资粮加行有学无学皆可回趣无上菩
提然无独觉得圣果巳回趣声闻声闻劣故得圣果
时无师自觉名为独觉此独證者有彼觉故名为独
觉或觉之独名独觉也梵语辟支迦佛陀此云独觉
者略言独觉观待缘起而證觉故亦名缘觉始从发
心至无学果分之为二一外凡位二内凡巳去且外
凡位者瑜伽三十四末云云何独觉种性谓由三相
应正了知一薄尘种性谓彼种性烦恼微薄由此因
缘于愦闹处心不爱乐于寂静处深心爱乐二薄悲
种性由是因缘于说正法利有情事心不爱乐于内
思务寂静住中深心爱乐三中根种性谓慢行类论
总结云由是因缘深心希愿无师无歒自證菩提准
此论文独觉种性若遇佛世化令修行若不遇佛亦
自依法修声闻行若资粮位若加行位若巳證得声
闻圣果随何位中乃至回趣独觉菩提起善法欲心
巳去皆是独觉外凡位摄第二内凡位巳去者有其
二类一麟角喻二部行皆有资粮等五位修證且麟
角喻独觉资粮位者未起声闻顺决择分从资粮位
回求独觉或有值佛或不值佛成熟相续专心求證
独觉菩提初入资粮不必更修五停心观等先声闻
位巳熟修故依瑜伽论资粮位中修六善巧谓蕴处
界缘起处非处及谛善巧修习然于缘起善巧多所
修习是独觉乘别缘境故如修习过百劫巳出无佛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8c 页 X26-0468.png
世无师自能观缘起故即能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
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此后为欲起加行修习五
根复更修习前五善巧谓蕴处界缘起即起观处非
处以处非处即是缘起差别义故于此修习□□七
智次复修习四十四智即观缘起归四谛门即是第
□□谛善巧齐此总名资粮位也此后即属加行位
摄具观四谛修十六行起煖顶忍世第一法同声闻
说齐此总名加行位也见道位者亦如声闻起一心
真见道次起二心及十六心名相见道乃至第十六
心皆见道位摄修道位者巳于百劫资粮位中修习
妙行必以世道伏下八地修断烦恼虽未断种由世
道力巳亏损故入见道时真见道位与分别惑种一
时俱断唯有顶地世道不伏而此圣者起九无间道
九解脱道断障證理第九无间名金刚道齐此总名
修道位摄第九解脱道即是證得独觉菩提名为尽
智尽智无间起无生智而具成就果位功德定性独
觉乃至涅槃不定性者未趣大乘巳来如是总名无
学位摄名麟角者为彼一向乐处孤林乃至乐住空
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谓观苦谛修空无我行是空解
脱门若观苦谛修苦无常行及集谛四行是无愿解
脱门于此二谛不愿乐故若观灭谛修四行相是无
相解脱门□□□□□道谛自是清净行故非三观
境是谓麟角喻独觉也第二部行独觉谓于昔时依
声闻乘修行巳至顺决择分煖顶□□回趣独觉世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9a 页 X26-0469.png
第一位以时促故不趣独觉于见道位专□□谛亦
无回心或有修行巳得声闻随何等果回趣独觉□
□法欲心巳去皆名独觉外凡位摄自此巳后属资
粮位□□□修习五停心观资粮位中多观缘起修
六善巧极速四生极迟百劫修习次第例前说之或
资粮位经多生数或于加行煖顶忍位亦容经生资
粮位中或有遇佛或不遇佛修习满时由彼因缘出
无佛世自能修习菩提分法从四念住经五根位复
能修习六善巧位作七十七智四十四智观次复引
起加行位等乃至圆證独觉菩提如是名为部行独
觉大义同前部行独觉得圣果巳容可见佛麟角圣
者定不见佛华严经说菩萨在兜率天将下生时于
右手掌中放大光明名严净世界三千界中若有独
觉遇斯光巳速入涅槃若不入者佛光力故移置他
方不得见佛。

【疏】三中根性是慢行类者对前二类尘垢稍厚悲心
稍胜名中根种性由此尘垢而稍厚故名慢行类。

【疏】第二道等者以三类人依六善巧修习福慧说名
为道初二类人依凡夫身修六善巧第三类人依得
圣身修六善巧各求菩提。

【疏】百劫者俱舍论说独觉修行百增减劫方成圣果
是此类也处非处者处是依因义建立义依善恶因
建立果故因果相称说名为处外道妄计杀生祀天
求生梵福与上相违名为非处观彼为境精勤修习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9b 页 X26-0469.png
由斯入圣故名处非处善巧。

【疏】二有一类等者法华疏云若未入声闻顺解脱分
而作独觉便成麟角入决择分巳后作者皆成部行
在解脱分未定生时作独觉者可成麟角生数多故
巳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数少故意云练修相对生数
多者练修时长而根性利名麟角喻生数少者练修
时短而根性钝名为部行前第一类定性独觉及修
声闻顺解脱分未定生者而趣独觉成麟角喻此第
二类巳定性者故成部行依此凡身说当来世见道
修道渐次證彼独觉菩提得沙门果究竟无学。

【疏】三有一类等者此第三类依声闻乘修行得圣證
生空法现量观察四谛境故名證法现观随应获得
初二三果而无力能至极究竟声闻无学也种性力
故回趣独觉复修蕴等六种善巧于此圣身容可经
生依出世道于当来世至极果也毕竟离垢者烦恼
集尽分段苦亡也灭谛名梵清净义故道谛名行行
解义故灭道圆满名为边际独觉无学名阿罗汉。

【疏】第三习等者释前三类修习行相也如彼论云云
何独觉习谓有三类(如疏引之)初类意云修六善巧过百
劫巳出无佛世种性力故无师自能修菩提分法證
生空法现量胜观得无学果此依凡身断尽烦恼究
竟果满故成麟角其后二类即次前文两类部行本
学声闻由彼种性因缘力故出无佛世回趣独觉虽
无师友自能修习菩提分法如次从前第二第三凡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69c 页 X26-0469.png
位圣位回心趣独觉者也然此行位皆修六种善巧
由前巳说故略不言第四住者前三类人所住止处
第五行者前三类人化行之事随文可解。

【疏】唯现等者以说法者令人生解独觉之人现神通
相令人生解决疑起信随求满愿是故说法不发语
言由诸独觉性好寂静若形言说而必集众恐喧闹
故。

【疏】外道等者所执虽无能执之心是依他性故六十
二见亦名为有。

【疏】贤劫等者多类外道起此等见谓色是我或色是
我璎珞庄严我故色是我僮仆属我驱使故色是我
窟宅我在其中住故馀四蕴亦尔。

【经】若著名相分别诸法者疏外释云分别是执著义
教示行人不执世谛但可了知因缘如幻悟因缘空
若着名著相著事法有为相所迷即不能见诸法实
性。

【疏】显扬瑜伽者依常无常门一切诸法五法摄尽前
四无常摄诸有为名依他起性第五常法摄诸无为
名圆成实性遍计无体五法不摄就前四中初三有
漏第四无漏就前三中初二所缘第三能缘就前二
中相是所诠名是能诠由不解相以名诠之故以五
法摄一切法。

【疏】言觉相者觉觉了也妄幻心想皆能了别自分境
相故名觉相自性二相者释上三法遍计自性依他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0a 页 X26-0470.png
自性二种行相如如者即是真如但以二字称呼依
漏无漏门有为无漏皆归正智离戏论故说是离倒
圆成实性诸无为法体凝然故说是常住圆成实性
故楞伽经合以正智如如为圆成实性。

【疏】后世等者今详后世谛文通前四法具三性义三
界因果生死之相分别妄想此三依他三乘因果通
漏无漏若有漏者名为分别依他性摄若无漏者名
为正智圆成实摄六十二见遍计如疏。

【疏】显扬瑜伽属此经者诸法实性不住色不住非色
等明胜义谛摄彼真如三乘因果有为功德通漏无
漏摄彼前四谓有漏者相名分别无漏者正智所摄
然三乘所證无为功德是胜义谛非此所明三界五
趣四生六十二见摄彼相名分别皆有漏故。

【疏】二谛等者前说法性显胜义空此说三界三乘因
果显世俗有其义未了故重广之说二谛品真俗次
第尔者先明胜义令其遣相契无相理后说世俗劝
令修学知妄幻故二谛品广明真俗教示菩萨依二
谛门修因趣果圆成大觉也。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三


** 仁王经随抄音切

脐臗
(上音齐下音宽)
髀胫
(上毗米切下胡定切)
卵生
(上落管切作外俗也)

(莫党切)


(乌庠切)

(乙斩切)
癞癣
(上力代切下息浅切)
缭[户@犮]
(上音了下郎计切)

(古尧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0b 页 X26-0470.png
切)。
𪖻
(许救切正作[鼻*(自/犮)])

(音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