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4b 页
No. 1707 [cf. No. 245]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
吉藏法师撰
*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所集不同随流各异不能具出。天台智者于
众经中阔明五义。今于此部例亦五门分别
。标其名字示其名下
之体明其纲宗辨其功用论其教相。此则一
经大意略尽委释具如法华经初今略明之。
第一释名者但诸经受名不同。自有单法立名
或单譬受称或单人立名或法譬双说或人法
双彰。所言单法者如大涅槃等从果法立名。
大品般若十地渐备从因受称。单譬者枯树
七车譬喻等经直引譬事得名也。单人者如
七女老女等经也。法譬通说者如华严法华
金刚般若等经也。人法双彰者如维摩胜鬘
四天王问般若仁王般若等经也。所言佛说
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圣言宣畅故名说。仁
王仁者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名
为王。护国者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
王如法治道。万民适乐国土安稳若仁王望
般若。般若是能护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稳由
人柄法。仁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今仁王般
若皆是能护国土是所护。般若者大智论有
二释。第四十三卷解。般若秦言智慧开善藏
师并用此翻。佛国土语般若此翻智慧。又第
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称。般若定实相甚深极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4c 页 T33-0314.png
重智慧轻薄。是故不可称。庄严旻师以此文
云般若名含五义智慧。止是一条非正翻译。
二师各执即成论皆不得般若意。问。论既有
二文今云何通释。答且依论解般若有二种。
一方便门二实相门。所言翻者约方便门翻为
智慧。言不可翻者般若非愚非智故云不可
翻也。但解智慧经论不同。净名经云。分二字
解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
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旧释此文智是有
解慧是空解。今则不尔。众生心念何必是有。
入实相门何必是空。谓善得此意也。成实论
合解智慧二字。文云真慧名智。此意言慧即
是智。又云慧义经中说解智是慧义故名智
慧合释也。问经论何故语言或出或没或开
或合不分明一途示人耶。答圣人非不能一
途分明示人而今出没之言者此有深意。以
众生本来执著难动以是因缘系属于魔。生
死不绝苦轮常转不悟正道。今若复作一途
定说更增其住著所以不定出没。动其生死
根栽令得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说为益厚矣。
若学者定执经论一文以成一家之义为谬甚
矣。问五部八部内何者摄也。答五部如此经
说八部者大品小品光赞放光文殊问金刚般
若道行天王问般若。此仁王问般若是天王
问般若摄。人王亦是天王也。故知天王问般
若所摄也。
次释波罗蜜者名彼岸到。波罗名彼岸蜜名
为到。舍相会实名到彼岸。又因能达果名到
彼岸。应言到彼岸而存胡本名波罗蜜。经者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5a 页 T33-0315.png
名修多罗此翻为法本。理不自发藉教以显
教为理本。教不自起由理故生理为教本。教
理相由并说为本。今正取文为理本。小乘论
有五义一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涌泉义味无尽
故三显示显示诸义故四绳墨除邪得正故五
结缦贯穿诸义故俗训为本。经者綖也文经
义纬织成行者之心故名经也。言序品第一
者发起由藉名之为序。义类相从称之为品。
八内居初名第一也略简仁王波若位地。名
字不同仁王者依璎珞经云有十四王一粟散
王十善下品。二习种菩萨铜轮王。三性种
菩萨银轮王。四道种菩萨金轮王亦名转轮
王。五初地菩萨四天王。六二地菩萨忉利天
王。七三地菩萨焰魔天王。八四地菩萨兜率
天王。九五地菩萨化乐天王。十六地菩萨他
化自在天王。十一七地菩萨初禅王。十二八
地菩萨二禅王。十三九地菩萨三禅王。十四
十地菩萨四禅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
品粟散王。十四王内最下品也。
第二出经体以五忍十地为体。故下文云五
忍是菩萨法具列五忍竟。下结文云名为诸
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故知因修般若得證
五忍。一切佛菩萨无不由此五忍而成圣。故
知五忍十地为体。五忍义下文委释也。
第三明经宗。夫欲讲读经前须识大旨。此经
以无生正观为宗。离有无二见假言中道。故
下文云波若无知无见不行不受不生不灭。
以般若不可思议故。不生不灭者是中道之
异名。不思议寂灭之别称亦名佛性即十方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5b 页 T33-0315.png
佛母。一大事者即其事也。问宗体有何差别。
答诸法本来寂灭何宗何体。今欲为缘显示。
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分为异也。若就通门
宗亦是体体亦是宗。今约别门轮辋喻宗内
空喻体。宗如纲领体如毛目。意云振裘持领
举网提纲裘网之体毛目自张宗体之异其义
如是。
第四辨经用此经以外内二护为用。内护者
下文云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行因
缘。所言外护者下文云吾今为汝说护国土
因缘。令国土获安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
安乐名外护也。
第五明教相。夫欲弘宣正法须识教之偏圆。
方得了悟所禀之教。若具明教相诸经不同
备如法华玄义释。今略明之。若江东诸师三
种分教。一者顿教谓佛初出世顿说深理也。
二者渐教谓从浅至深也。三者无方不定教
谓深浅无定也。但就渐教中有二说。一云渐
有四时此经是第二时说是大乘。二云渐有五
时此经是第二时说三乘通教也。二师并说
般若是第二时说。故大品云见第二法轮转。
今谓不尔。若以大品对初教云是第二时者。
法华譬喻品云昔于波罗捺今复转最妙。且
对初教明亦应是第二时教。涅槃亦云昔于
波罗捺今于拘尸那城说大涅槃。亦对初教
应是第二时。后学宜自研寻不可妄依旧说
也。又十地论师四宗五宗分佛教。今不复繁
文阔说。今依菩提流支直作半满分教。若小
乘教名半字名声闻藏。大乘名满字名菩萨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5c 页 T33-0315.png
藏。今寻诸经论斯言当矣。所言小乘半教者
若明其至理。但人法二空语。其因果但说有
作四谛。斯乃教不尽宗语不极义。说称小根
进成小行有所缺德。名之为半故云小乘名
声闻藏。大乘满字教者若明其理至极。平等
无得正观不二为宗。语其因果即说无作四
谛。斯乃教称大乘宗语极圆旨。说称大根进
成大行具足无缺。名之为满故云大乘名菩萨
藏也。今此经者二藏之中是大乘满字菩萨藏
摄。是故经言行独大乘三贤十圣忍中行唯
佛一人居净土。故云大乘满教谓菩萨藏也。
次入经文。然诸佛说经本无章段。始自道安
法师分经以为三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
三流通说。序说者由序义说经之由序也。正
说者不偏义一教之宗旨也。流通者流者宣
布义通者不拥义。欲使法音远布无壅也。所
以有三说者欲明胜人致教必有因缘。先明
序说开渐既彰。正经宜辨故复正说。圣人大
悲无限众生受化无穷。非止复益当时乃欲
远传后世故有第三流通也。然此三非是三
故三乃是一三耳。序即是正乃至流通即序。
例如三宝一三三一也。文处者此经有八品
分为三段。第一序品即为序分。第二观空品
下六品为正说分。第三以嘱累一品名流通
分。若依文判者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
付属。但前品明付嘱辨不起七难。后品明付
嘱辨经分齐。故言付属品名流通也。
就序品中为二。初明證信序。第二明发起序。
诸师因此二序虽复种种不同。今以四双往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6a 页 T33-0316.png
收义无不尽。第一證信对发起。第二对通序
明别序。第三对如来序明阿难序。第四对经
前序明经后序。阿难亲承音旨名證信序。发
起正经故云发起序。众经同有名通序。发起
各异故名别序。佛口自说名如来序。阿难證
信名阿难序。佛所说者名经前序。阿难后结
集證信名经后序。诸师虽复种种穿凿烦而
无当今置而不论。今且依经前经后一双以释
二序。二序即为二别。从初至大众佥然而坐
名为经后序。佛在世时未有此序。佛临欲涅
槃时敕阿难云。我灭后结集法藏时当安如
是等事。故云佛灭后序。第二从尔时十号下
明说经时序。当说经时以事开发故云说经
时序。今前明佛灭后序。若依大智论直依文
帖释不辨子段多少。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
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一如是表
信相。二我闻明阿难承旨證述而不作。三一
时明闻经时节。四明佛化主。五明住处明说
听有方。六辨同闻證不虚谬。然此六事不可
一向属阿难。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得一向属阿难。一时
已下义有两兼。若阿难结集法藏遗旨令安属
经后。当说经时非可无时处徒众。以此而望
即属经前也。此是无名相中一时假名分别。
不可以定执以为诤论也。然释如是有二。初
释置如是因缘二释如是名义。置如是因缘
者出处不同今依龙树释。何以一切经初安
如是者大智论第二卷云。佛将灭度阿难心
没忧海阿泥卢豆是其从兄。云。汝为传法藏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6b 页 T33-0316.png
人不应同于凡夫。若有所疑须及时问。阿难
犹抱感。阿泥卢豆教为四问。佛灭度后我等
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
初作何等语。阿难腾此问佛。佛答初问云。依
自法修四念处。答第二问云解脱戒经是大
师。答第三问云车匿应梵法治。答第四问云
我三僧祇劫集法藏初应安如是等语。三世诸
佛悉如是说也。第二释如是名义如是者信
顺之辞。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言如
是者乃为信也。是故有信之人言是事如是
是其信相。不信之人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
相。故经首称如是也。故肇师云。夫如是者盖
是信顺之辞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
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其如是者正是信
也。又如是者不差异义。今明此法无依无得
无戏论。毕竟清净真实可信故称如是也。我
闻者佛敕阿难出法藏时。当言我从佛边闻
恐人不信阿难以人废道也。我与无我性无
有二为世俗故说我耳。闻亦如是耳根声尘
及以耳识。三处无间和合亦不闻。今言闻者
不闻闻也。问阿难是佛得道夜半生年二十
五始来事佛。佛自成道所说甚多其人并不
在坐。而悉称我闻者其义如何。答报恩经第
六卷具述阿难乞诸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
故皆是亲承也。释论第二阿难自说偈云。佛
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
罗捺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
此谓佛重说名展转闻也。菩萨处胎经云佛
在双林已入金棺起授金手问阿难。自我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6c 页 T33-0316.png
来为诸菩萨说大乘方等经汝悉知不。对曰
唯佛乃知。又问我昔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汝
知不。答曰不知。又问我处在龙宫为诸龙说
法汝知不。答曰不知。又问我昔处胎转妙法
轮汝知不。答曰不知。如是问竟佛告阿难汝
今谛听我当为汝一一解脱。如来口密一时
并授阿难得佛觉三昧。一时并领阿难得佛觉
三昧。出舍利弗问经。阿难修悟不忘禅宿习
总持得佛觉三昧也。若依金刚仙论明三种
阿难。一大乘阿难即阿难海持大乘法藏。二
中乘阿难即阿难陀婆罗持中乘法藏。三小
乘阿难即名阿难贤持小乘法藏。今此经理
玄相寂因圆果满。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故云阿难海称我闻也。问大智论云诸法皆
无云何称我。答虽知诸法皆无随俗故。世流
布语假名为我故无过也。
一时佛住王舍城 一时者即说经之时如说
涅槃二月十五日。此经三十年正月八日为
时。时有三种一三摩耶时即长时。二迦罗时
是短时。三祛楼时是不长不短时。今言时者
三摩耶时。而众师虽复穿凿终成无当。若存
龙树之风须破破一时说三摩耶也。佛者佛
国语云佛陀。此云觉者。既自觉悟又能觉他
故名为佛。智度论云。佛陀外国语此云智者。
知三世众生数非众生数也。住王舍城者有
三。初明住二明王舍三耆阇崛山。住者天住
梵住圣住六欲天名天住。初禅以上名梵住。
三乘人名圣住。此三住中佛多住圣住。又有
八住一者天住住四禅。二梵住住四无量心。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7a 页 T33-0317.png
三者威仪住住四威仪也。四者圣住住三空。
五者寿命住住五分法身。六者依止住住王
舍城耆阇崛山也。七者教化住住十六大国。
八者佛住住第一义谛所言住暂时名在。久
居名住亦可经停名住也。王舍城者外国云
摩诃悦祇伽罗。摩诃言大悦祇此言王舍伽
罗此云城。摩伽陀国有十二城。摩诃陀者名
持甘露处。凡有十二城者一区祇尼大城二
富楼那跋檀大城三阿监车多罗大城四弗迦
罗婆大城五王舍大城六舍婆提大城七婆罗
捺大城八迦毗罗婆大城九瞻婆城十婆翅多
城十一𤘽晱弥城十二鸠楼城。此十二城中
后六城佛少住。前六城中佛不住前四城多
住后二城。二城中多住王舍城为报法身恩。
故少住舍婆提为报生身恩故。何故名王舍
城此城四天王共造。多有诸王佛是法轮王
从多以得称故名王舍城。摩迦陀国王生一
子一头两面四手。时人观之以为不祥王则
裂其身首弃之草野。有罗刹女鬼名曰梨罗。
还合其身以乳养之。年既成长大有力势能
吞并诸国。获八万四千王置五山内。立城治
化以多王所舍故云王舍城。诸因缘非一不
能具述。
耆阇崛山中 耆阇崛山中者。王舍城有六
精舍一竹园精舍。在平地迦园陀长者之所
造去城西北三十里。二少力独上山精舍三
七叶穴山精舍四四天王穴山精舍五蛇穴精
舍六祇阇崛山精舍。此翻鹫头山耆阇名鹫
崛名头。此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7b 页 T33-0317.png
因传名鹫头山。又王舍城南多诸尸陀林。鸟
兽来食多集诸鹫鸟。故云鹫头山也。五山者
东方象头南方马头西方羊头北方师子头中
央鹫头也。
与大比丘众八百万亿学无学皆阿罗汉 与
大比丘众者第六列同闻众。夫一切经初列众
不出四种。一者影向众二者结缘众三者发
起众四者当机众也。一影向众者如分身诸佛
来听法也。二结缘众者于此未悟作后世得
悟因缘名结缘众。三发起众者法身菩萨更
相表发也。四当机众者说经正被得道众也。
此经既尔馀皆类尔就同闻众中有二。初别
列众二总结。就别列中众虽十二大判为三。
前之十众当此土众第十一他方众第十二化
众就前十众。若从大列应先菩萨后及声闻。
若从小列应先列优婆夷等。今何故先列声
闻后列菩萨。然佛法内有二种道。一者显现
道二者秘密道。今以显现道先列声闻。复菩
萨现漏未尽则形无定方。若在先列恐世人疑
故先列声闻也。就声闻众中有五段。一举大
比丘众名二列数三出位四叹德五总结。与之
言共。大者名胜亦云多。比丘五义如智度论。
一名乞士二名破烦恼三名号比丘匹受戒名
比丘五名怖魔。乞士者清净活命如舍利弗
因缘说也。破恶者比名恶丘名能能破恶故
名比丘。三名号比丘如胡汉夷处各各有号
故名比丘。四受戒名比丘五比名能丘名怖
能怖魔军故名比丘比丘非一故复名众。八
百万亿下第二列数。学无学皆阿罗汉下第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7c 页 T33-0317.png
三显位地。阿罗汉有三义初阿罗汉名应供
二阿罗汉名不生三阿楼祛名杀贼。通徒一
一皆有三义。下三果人何故皆名罗汉亦分
有三义又举胜以叹。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有为功德下第四叹德。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者有为举智德无为是举
断德。若约境道谛是有为灭谛是无为。施
功名功归已曰德故名功德也。
无学十智有学八智有学六智三根十六心行
无学十智者四谛法比等智他心及尽无生
此第四果方具。有学八智者是那含人除尽
无生具馀八智。言有学六智谓须斯二人除
尽无生在无学故。除他心智未得根本禅故。
除等智先有非始得故。亦可须陀具六智以
等智非须陀人断结智故除之。三根者。一未
智根在见道未重决断故。二已智根在修道
重决断故。三无智根在无学道更不求胜智
故。三藏师云一自性根本是凡夫二引取根
十信至十地三得果根佛地。若依大品经论
未知欲知根在见道和合九无漏根。作未知
欲知根体。二知根在修道中增进九根作知
根体。三知已根在无学道增进九根作知已
根体。十六心行者若具作经文应云十六心
十六行。经家巧故。一十六心该通二法。十六
心者依小乘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
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
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为
十六心也。十六行者四谛下各四行。苦空无
常无我因集缘生灭尽妙离道正迹乘。亦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8a 页 T33-0318.png
十六谛。又解亦可断见道惑十六心谓八忍
八智是也。若依三藏法师所出十六心者三十
心合为四。登地有十金刚心佛地合十六也。
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 言法
假观者五阴等法是名法假。五阴成众生是
为受假。取上二假上名是名名假。无体藉他
名之为假。法假虚实观者相形解也。法假是
实二假是虚故云法假虚实观也。名假虚实
观者名假是虚法假受假是实。故云虚实观
也。三藏师就三性解。法假是真实性受假是
依他性。名假是分别性也法是真实法。假立
以对俗受是妄想依他之心。受纳前境名假
即是一切名相与大品相应也。一一假并称
虚实观者执著成虚忘境为实观者观察观达
为义也。若依正观明假者不如此。因缘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言假名者寂灭无得之名也。
三空观门四谛十二因缘无量功德皆成就
三空者空无相无作空无二十五有名空解脱
门。无其十相名无相解脱门于二十五有不
作愿求名无作解脱门。亦名三三昧亦名三
解脱门此之二法有何等异。三三昧通漏无
漏三解脱门一向无漏。三藏师云三假空名
三空三空即三无性之理。又解十八空名空
门破男女相名无相门不愿中求名无作门。
四谛者有作无作二种四谛。小乘之人智照
未穷智称有量境不极妙故称有作。大乘之
人以无心之真智照无相之虚宗。境穷智极
名为无作。今日所论者是有作四谛分段生
死逼迫名苦不虚名谛。业及烦恼名集不虚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8b 页 T33-0318.png
名谛。寂泊名灭不虚名谛。八道分名道不虚
名谛。问云何名谛答有人言以境为谛。若尔
一切牛马畜生亦应有谛。今解不尔。智照如
实名之为谛。故思益经云知苦无生集无和
合于毕竟灭法中无生无灭。于一切法平等
以不二法得道名为圣谛。十二因缘者过去
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故云十二
也。无量功德皆成就下第五总结也。
复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
缘皆成就 复有八百万下第二列缘觉众有
四。初举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初八百万
者举数也二标名有三别。初。大仙缘觉者昔
因中作国王。将诸䌽女入园游戏竟暂时睡
息。未睡之间树林精妙色叶蓊郁忽尔䌽女
毁坏。王即思惟我不久亦当如此。以外况内
即成大辟支佛故名大仙缘觉。二佛去世后
闲居静室结跏趺坐独悟思惟。忽然成道名
独觉辟支佛。三有七生须陀洹藉前解脱分
善根。人七天七反生更不受第八生即成小
辟支佛。三种辟支佛中先者最大从因缘以
得道故名大仙缘觉也。非断非常下第三叹
德。观十二因缘过去二因缘成现在五果非
断。现在三因缘入未来非常。又从缘生故非
断生已灭故非常又因缘相续有非断即法无
自性非常。皆成就者第四总结也。问缘觉出
无佛世无师自悟今何故列为同闻众。答诸
大仙人在雪山中悟因缘以得道今闻如来放
光动地寻光而来。故阿难即列为同闻也。第
三菩萨众有五初列数二标名三位地四叹德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8c 页 T33-0318.png
五总结。
复有九百万亿菩萨摩诃萨皆阿罗汉实智功
德方便智功德 九百万亿者列数九千万为
九百亿。菩萨摩诃萨下二标名。摩诃萨翻为
大道心众生应云摩诃菩提萨埵。此言大道
心众生以义训释。亦云开士以道开物故也
亦云道人以道所成故。皆阿罗汉下第三位
地罗汉有三义菩萨亦有三义故菩萨为罗汉
也。大集经云大法菩萨名阿罗汉大品经声
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故云皆阿罗
汉也。实智功德下第四叹德。实智者实相
般若。方便智者方便般若此实方便实此方
便实方便也。亦云鉴虚照实名实智清净功
用不著名方便智。功德者施功名功归已曰
德亦云忘功遗德故云功德也。
行独大乘四眼五通三达十力四无量心四辩
四摄金刚灭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行独大乘
者不杂二乘名行独大乘又菩萨有二种。一
者三乘化二者纯大乘演赞其纯大乘故云行
独大乘。四眼者肉天慧法。以菩萨在因未得
佛眼也。五通者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
菩萨漏未尽故除漏尽通。三达者一宿命达
二天眼达三漏尽达。此三能知自他事虚及
实名为达。道理三达是佛得菩萨随分亦云
仰习果德。十力者菩萨十力。一发心坚固
力二大慈力三大悲力四精进力五禅定力六
智慧力七不厌生死力八无生法忍力九解脱
力十无碍力。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慈能与
乐悲能拔苦。喜与众生增上乐舍舍于烦恼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9a 页 T33-0319.png
又舍上三心。四辩者一法辩识万法名体为
诸法立名。二辞辩者解一切众生六道种种
殊方异类言音。三乐说辩者自有无穷辩乐
为彼说。又善见众生乐闻之机名乐说辩。四
义辩者经云无量劫集毗伽罗论故得法辨集
第一义故得义辨。四摄者一布施引不信众
生令入信。二爱语引已入者令修行。第三利
行令修行者得解利益。四同事菩萨同其事
业引之入圣位也。金刚灭定者三藏师云。通
十地皆名金刚又得十地上忍也。金刚者亦
名首楞严三昧。夫金刚者咀坏万物不为万
物所坏。菩萨以此智慧断烦恼。不为烦恼所
坏。释论三种金刚如金刚轮能灭烦恼。是金
刚力碎身舍利是金刚三昧金刚灭定是。一
切功德皆成就者第五总结也。
复有千万亿五戒贤者皆行阿罗汉十地回向
五分法身具足无量功德皆成就 第四明五
戒贤者众有四。初列数二标名三叹德四总
结也。初千万亿举数五戒贤者标名如提婆
波利等问佛何不为我说四六戒。佛答五戒
者天地之大数在天即为五星在地为五岳。
在人为五藏在阴阳为五行。在帝为五帝在
世为五德。在色为五色在法为五戒。以不杀
生配东方东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养生为义
是故以不杀生配东方。北方是水水主于智
智者不盗窃为义故以不盗配北方。西方是
金金主于义行义之人岂可邪淫耶故以不邪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9b 页 T33-0319.png
淫配西方。南方是火火主于礼礼防于失饮
酒之人多有过失故以不饮酒配南方。中央
是土土主于信妄语之人乖角两头。是真失
信故以不妄语配中央。贤者调心修道名贤。
假名行人名之为者。皆行阿罗汉下第三叹
德。阿罗汉者此通名以分有无生不著义又
复修罗汉向名行阿罗汉。十地谓欢喜离垢
明炎烧然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回
向谓十道种始从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乃
至第十法界无量回向。回向有二种一者下
回向所修功德与一切众生。二者所作功德
回向萨波若是上回向。五分法身者谓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凡夫惑累以五阴为身
圣人清高以五分法身为体。无量功德下第
四总结也。
复有十千五戒清信女皆行阿罗汉十地皆成
就始生功德住生功德终生功德三十生功德
皆成就 第五复明清信女众有四。初举数
二标名三叹德四总结。初十千者举数清信
女者标名外国云优婆夷此云清信女夷者名
女。皆行阿罗汉者十地等如上说始生入地
心。住生经𢝜住地心。终生满地心。三十生者
十地一一地各有三生。谓入住满十地合为
三十生也。皆成就者第四总结也。
复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二十二品十一
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
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第六明
七贤居士众亦四。初列数二标名三叹德四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19c 页 T33-0319.png
总结。初列数有十亿者十千为一万十万为
一亿百万为十亿。七贤居士下第二标名。七
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
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
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
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
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
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言居士
者外国积财满亿名居士。德行具足下第三
叹德叹德。中有三初总次别后结。别中有六
门叹。一叹其道品二十二品者此人有见道
前唯具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合
二十二道品也。第二叹十一切入。入之言处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为十也。三叹
八胜处亦名八除入。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
若好若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四内无色
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五青六黄七赤八白。
第四叹八解脱。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
色相外观色。三观净色四空处五识处六无
所有处七非相处八灭尽解脱。第五叹三慧
谓乾慧地名闻慧四善根名思慧苦忍已上名
修慧。六叹四谛十六谛如上说。言四三二一
品者叹德中第三结释有三义。一所谓四三
二一品观得九十忍者四即四现忍。从下向
上举之煖第四顶第三忍第二世第一法是第
一四即四现忍。三即除前煖法。二即除前顶
法一即除前忍法四三二一合。十品观欲界
至非想九地即为九十忍也。第二义者四即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0a 页 T33-0320.png
四谛。三即三谛二即二谛一即一实谛。言得
九十忍者地前三贤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
种性于此三十心中作下中上三品观三十心
合有九十品观名九十忍也。第三三藏师解
四即四果三即三果二即二果一即一果。言
九十忍者二十二品从登地已上至佛合十一
位十一位有定慧二品合二十二品。修行此
法从二十二品至四三二一合八十一品。从
此法出四禅四空灭定合九十忍也。一切功
德下第四总结也。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五喜乐天天定
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第七列梵众有四初总标数二别列名数三叹
德四总结初以万数万故故云万万亿也。三
净下第二别列数。三净者第三禅三天谓小
净无量净遍净三光是第二禅三天谓少光无
量光光音。三梵者是初禅三天一梵众二梵
辅三大梵。五喜乐天者四禅有九天。一果实
天二小果天三广果四无相。此四天不论唯
列后五五喜乐者是。五净居天此人喜乐论
义名喜乐。一无烦二无热三善现四善可见五
色究竟。天定功德下第三叹德。天定者报定
即是报禅报五阴也。功德定者净定即是净
禅善有漏五阴。味者即是味定爱著禅定也。
常乐神通者修得神通报得神通二种也。十
八生处功德皆成就总结上四禅十八天也。
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
成就 第八列欲界六天众有四。初列数二
列名三叹德四总结。初亿亿者亿亿重数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0b 页 T33-0320.png
六欲天下第二列名。四天王东方提头赖吒
此云持国主。南方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主。西
方毗留博叉此云杂语主。北方毗沙门此云
多闻主。二者忉利天此云戏乐亦云三十三
天。三者炎摩天此云善分亦名善时。四兜率
陀天此云知足五者化乐天自化乐具而娱乐
也。六者他化自在天他化五欲乐具而自在
受乐名他化自在也。十善下第三叹德不起
十恶即为十善得六天报故云十善报也。功
德皆成就下第四总结也。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
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 第九
列人王众亦有四初列数二明眷属三叹德四
总结。初云十六国者列数也。各各下明眷属
也。五戒十善下三叹德。三归功德者佛未出
归敬邪三宝。诸天邪师以为佛宝四韦陀等
以为法宝诸外道等以为僧宝。如来出世方
归敬正三宝。清信行者四信成就故云清信
也。又普得大乘正信名清信也。言具足者佛
法僧戒四信随分具足也。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第十列五道众或圣慈
力得来法会应列六道。修罗鬼道摄故也。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第十一列他方圣众文
相可知也。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
华各各座前华上有无量化佛有无量菩萨比
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
土 第十二列变化众此是不思议菩萨故能
变十方净土及佛众等来至此土。就文为三。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0c 页 T33-0320.png
一明不思议力能变土。二有无量下明不思
议力能现佛及菩萨。三一一佛各各下明不
思议力能说般若。初明变土者文云十方者。
六方及四维也。净土者如西方净土也。百
亿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也。有无量化佛下
二明不思议力能现佛及菩萨。后明八部者
一刹利众二沙门众三婆罗门四四天王众五
三十三天众六六欲天众七魔众八梵众。又
言龙鬼八部者一乾闼婆二毗舍阇此二属提
头赖吒天王。三名鸠盘荼四名薛荔多此二
属毗留勒叉天王。五龙六富单那此二属毗
留博叉天王。七名夜叉八名罗刹此二属毗
沙门天王。
一一国土佛乃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
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他方大众及
化众此三界中众十二大众皆来集会坐九劫
莲华座其会方广九百五十里大众佥然而坐
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者三明不思议
力能说法。上来别列十二众竟。他方大众下
别列十二众内第二总结众多少。言他方大
众者结前第二他方众。言及化众者结前第
三变化众。言此三界中者结前第一此方十
二众。言十二众者总结前三众。九劫莲华者
九层华座也。广九百五十里者。如双林法会
十二由旬能容巨众。今会亦尔。虽复局狭而
容甚多也。大众佥然而坐者皆坐听法也。问
何故诸天有不闻法者。三途而来受道。答天
台智者言。于此涅槃经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此作四句分别。自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1a 页 T33-0321.png
有乘急而戒缓戒急而乘缓俱急俱缓。以其
过去持戒修定故生天。以其过去不修慧故
不得闻经。三途而来受道者以其破戒堕三
途。以其过去世修慧故为声光所招。俱急俱
缓可知。
尔时十号三明大灭谛金刚智释迦牟尼佛初
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 尔时十
号者自此下次释说经时节就中有七段第一
明如来入三昧分第二放光第三现华第四地
动第五疑问第六作乐叹佛并召十方众来集
第七起定。第一入定入三昧分中尔时者当尔
之时。十号表德使物归依。三明表圆鉴三世
精识物机。大灭者叹佛断德。表自无缚能解
于他。金刚者叹佛智德。又尔时者将欲说法
时。十号表名德远闻为物归信。三明表见众
生根性。大灭即是涅槃。金刚者非因中金刚
是究竟果地金刚道种智也。释迦能仁也。诸
佛各以一德彰号。如弥勒名慈氏。何佛无慈
此即以慈为名。名曰慈氏。释迦能仁亦如是
也。初年月八日者此明时节成道三十六年正
月八日说此经。佛成道七年方说馀般若。案
诸文记二十九年至今时应成道后三十六年。
成道生年六十六方说此经也。言方坐十地
者。以其因圆乃證佛果名方坐十地。此乃反
举昔因非始坐也。又云此是佛十地。初甚深
难知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不可思议地。三
海藏地四神通智德地。五明德地六无垢炎光
开相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无碍智慧地
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毗卢遮那智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1b 页 T33-0321.png
藏地。此出同性经。入大寂室。如来说法先须
入定者。观机审理所以入定也。欲明如来寂
而常用用而常寂。岂可有入出之殊。八地已
上无出入定。如来岂有入起定耶。正示世人
轨则。如来说般若尚入定思惟。况复馀人不
思而说耶。
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中复于顶上出千宝莲
华华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光亦复尔乃至他方
恒河沙诸佛国土 文云思缘者。最大教起
缘大智明察。故云思缘也。又解思缘者欲说
般若思无相义。缘者缘如法性理也。放大光
明下说经时节中第二明放光。大光明者是
现希有事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得增益亦
欲令众生破无明闇得智慧明也。光有二种一
神通光二智慧光。何故放神通光但有缘诸
子散在十方。若不放光召集不知说般若之
因缘所以放光也。分别法相称物根机故放
智慧光也。照三界中者光之所及也。复顶上
莲华者第三神力。或睹光而发机或见华而
得益故现华也。上至非想者华所至也此经
明无色界有色也。光亦复尔者同于华也。乃
至他方者非但照此方亦遍十方也。恒河沙
佛国者表化道相通也。
时无色界雨无量变大香华香如车轮华如须
弥山王如云而下 时无色界者有人解云。无
色界虽无粗色有其细色。今解不然。色无色
相而无色不色。故云无色界。色欲诸天既闻
般若欢喜雨华供养。就中有三。初无色界天
雨华二色界天雨华三欲界六天雨华。无色界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1c 页 T33-0321.png
雨华中有三子句。初雨无量大香华二香如
车轮三华如须弥山如云而下。
十八梵天王雨百变异色华六欲诸天雨无量
色华其佛座前自然生九百万亿劫华上至非
想非非想天 十八下第二色界天雨百变异
色华。第三欲界天雨华中。初明无量华次明
华生九百万亿劫华次明华所及处也。初放
光欲令众生破闇得明。次现华欲令众生修
因得果也。
是时世界其地六种震动 是时世界其地六
种者第四神力动地。何故动地。欲动众生有
所得心令悟无所得般若也。六动者东涌西
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
没.中涌边没。又解如地经说动涌震起击吼
为六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二
吉藏法师撰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生疑各相谓言四无所
畏十八不共法 尔时诸大众俱共佥然下。
说经时节中第五疑问分。就文有四别。初大
众同疑。各相谓言下第二发言论辨。前已为
我等下第三序其疑事。时十六大国王下第
四明如来事不可知。初文云佥然者咸皆然
也。第二论辨各相谓言者互相咨门也。四无
畏者欲出其疑情先举佛德故明四无畏也。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2a 页 T33-0322.png
一一切智二漏尽三尽苦道四说障道。通名
无畏者十住毗婆娑云不惧外难故云无畏。
十八不共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
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大欲
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
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
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
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
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
年说摩诃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天王
问般若波罗蜜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
大光明斯作何事 五眼者如来一眼即究竟
诸道何须此五将境即智故有此五。肉眼者
照金刚已还一切诸法皆尽。天眼者照如来
果第一义谛名为障外。慧眼者照常无常等
一切法空。法眼者照一切有为法因果理事。
佛眼者即究竟诸道也。法身者真法为体妙
解为躯故云法身也。大觉者觉中之极名大
觉也。世尊者外国云路伽那伽此云世尊路
伽名世那伽名尊。前已为我等下第三序疑
事。二十九年已说四般若今复三十年初月
八日放光明与前何异。于王舍城耆阇崛山
说大品至舍卫国说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
后还王舍城耆阇崛山说光赞般若道行般若
具出光赞般若。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
事正出疑情不决辞也。依金刚仙论明八部
般若。此经明五部也。
时十六大国王中舍卫国主波斯匿王名曰月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2b 页 T33-0322.png
光德行十地六度三十七品四不坏净行摩诃
衍化 时十六大国下第四明如来事不可知
文有二初出波斯匿王名。德行下叹德。初释
名者且明二因缘。若依父母立名曰胜军。与
如来同日而生。后人大雄略能破强敌。凡所
斗处恒胜父母立字名曰胜军。二月光者世
人所号也。佛如日光波斯匿王助佛犹如月
光故名月光也。德行十地下次明叹德。所言
十地者如上说。六度者一檀舍财为能。二尸
罗防非为义。三忍以息瞋为功。四精进以策
勤为用。五禅摄心为德。六般若观达无义。具
智度论释。三十七品者三四二五单七只八。
名虽三十七以十法为根本。谓信戒念定慧
精进思惟除喜舍。十中开六合四为三十七。
开六者分信为二信根信力。戒分为三正语.
正业.正命。念分为四念根.念力.念觉支.正
念也。精进有八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
觉支.正精进。开定为八四如意足.定根.定
力.定觉支.正定。开慧为八者四念处.慧根.
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也。四不坏净者信佛信
法信僧信戒不坏也。行摩诃衍化者月光所
弘大乘也。
次第问居士宝盖法净名等八百人复问须菩
提舍利弗等五千人复问弥勒师子吼等十千
人无能答者 次第问者请决所疑也。居士
宝盖乃至师子吼等十千人无能答者。如来
放光不知欲说何等法。非下位所知。如来出
定会当自说。所以不答也。
时波斯匿王即以神力作八万种音乐。十八梵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2c 页 T33-0322.png
六欲诸天亦作八万种音乐。声动三千乃至十
方恒河沙佛土有缘斯现。彼他方佛国中。南方
法戈菩萨共五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东
方宝柱菩萨共九百万亿大众俱来入此大会。
北方虚空性菩萨共百千万亿大众俱来入此
大会。西方善住菩萨共十恒河沙大众俱来入
此大会。六方亦复如是。作乐亦然。亦复共作无
量音乐觉悟如来 时波斯匿王下说经时序
中。第六明月光及诸天等作乐叹佛召集十
方众来闻经。就中有三。初月光作八万种音
乐。二十八梵下诸天作乐叹佛。三彼他方下
明十方菩萨云集作无量音乐觉悟如来。南
方法戈菩萨者各以一德彰其号也。入二禅
尚无为声判所动。今言觉悟如来者此明有
机感佛耳。
佛即知时得众生根即从定起方坐莲华师子
座上如金刚山王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
地及虚空大众而住 佛即知时下说经时序
中。第七明如来起三昧分。知时者大乘法可
说之时。得众生根者知物机熟也。即从定起
者明如来善深达缘起善识物机欲现大用故
所以起也。如来三业益物上明放光雨华。是
身业益物也。空品已下吐音陈教明口业益
物也。身口不孤必兼于意业。意业冥加动地
等是意业益物也。将欲现口业所以出定也。
方坐莲华师子座者。莲华是濡脆欲现奇特
相也。师子座者如释论云。非是实师子亦非
木石师子。以如来是人中师子所坐之处若座
若床皆名师子也。如金刚山王者。譬如须弥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3a 页 T33-0323.png
山安处大海不为四风所动。表明如来智慧
安处法性虚空不为四种邪师所动。故言
金刚山王也。大众欢喜各各现无量神通者。
上见如来入定广现神力情疑不决故所以不
喜。今见出定坐师子座将欲说法。决我等疑
生我等解。庆利之深故名喜也。地乃虚空大
众而住者。有神通者在空中停。无神通者在
地也。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第二
上来
至此明序分。自此下明正说分。序义既周。正
宗宜显所以明正说也。就正宗文中品虽有
六义约为四。第一前之三品明能护波若亦
名内护。第二护国一品明所护之国亦名外
护。第三散华一品示物供物仪令人供养。第
四受持一品明弘经人德行相貌。劝将来依
凭学经。就前三品即为三别。观空一品明护
果。教化一品明护十地因教物起行。二谛一
品论辨二谛不二。护果内非无因为成护果
护。因中非无果为明其因。无分别中因果本
来清净。为因缘故作一途说耳。勿作有所得
心定执也。所言观空者。诸佛菩萨以无相妙
慧照无相妙境。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故言观
空也。故下文云见境见智非圣见也。又言观
者无得正观也。空者诸法实相法性本际异
名也。非二乘所见空也。就此品分为三段。第
一明申告大众。第二从尔时大王下三问答
月光咨请明护果之义。第三从佛说法时下
明时会得益。就第一申告中有四子句。初知
十六国王意二吾今下许说三谛听下敕听四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3b 页 T33-0323.png
时波斯匿王下散华供养。
尔时佛告大众知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
因缘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因缘护十地
行因缘 尔时佛告大众者将欲为说所以圣
命也。十六大国王意欲问护国土因缘者。王
者本欲令七难不起妖灾消灭。境土清夷万
民安乐此王者本意。此则生下外护经文即
护国品也。吾今先为下二明许说。夫欲卫其
内外先立其内行。内行若成外护得备。所以
先明内护也。护佛果者即生此品护果经文。
护十地行者生下教化品护因经文。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时波斯匿王言
善大事因缘故即散百亿种色华变成百亿宝
帐盖诸大众 谛听下三明敕听许说。将欲
为说先诫约时众谛听者即闻慧也。善思念
之即思慧也。如法修行即修慧也。时波斯匿
王下四散华供养。王言善者述成如来所说
也。顺理益物名之为善。大事因缘者明说
波若言穷理寂。即法华明一大事因缘也。散
华者欲明虔敬于法散华供养也。变成宝帐
者表明于佛田内行因虽小感果乃大。喻若
小华成宝帐也。盖诸大众者表慈悲普覆
也。
尔时大王复起作礼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萨云
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因缘 尔时大王复
起作礼下品中大段。第二月光咨问护果义。
就中有三问答即为三别。初一问答明生法二
空本来寂灭与佛果无二。第二问众生不可得
云何可化。答因缘尚寂何况众生。第三问智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3c 页 T33-0323.png
空。智若是有可辨照用。智既虚寂云何可辨
照。答法尚体空何况于智。初问答中初问后
答。就问中二句。初月光清二一切菩萨下出
所请之事。初请中。大王复起作礼者。月光既
为扣玄之主。将欲兴问先表虔敬也。第二所
请事中初句请护佛果。后句请护十地行。
佛言菩萨化四生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众生
我人常乐我净如知见寿者如菩萨如六度四
摄一切行如二谛如 佛言云下第二佛答中
二。初总标化四生二从不观色如下别约诸
科。释生法二空不可得。同于如义与佛果无
二无别。问月光既称问护佛果因缘。佛应答
佛果事何故云化四生耶。答诸师云云不能
具出。今云欲示因果不二明众生毕竟空与
佛无别。故净名经云。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
二。例如涅槃云我者即如来藏义。此经所辨
四生等一切法悉皆是如与佛无异。若知四生
与佛一无二即是护佛果。如此问答岂是世
人所解。自非久种善根多值诸佛了悟一切
法空只可与此文相应耶。所言四生者从母
胎生故名胎生。毗舍祛母生三十二卵名为
卵生。如庵罗波利淫女名为湿生。劫初人皆
化生也。二不观色如下别约诸科。明生法二
空有二。初广明空是故一切下第二总结。初
明空中四句初明法空。二众生下明生空。三
六度者明行空。四二谛下明二谛境教亦寂。
初文言不观色如者诸解非一。不能具出。今
依大智论解。从缘生法体性自无不假智推
方无也。此欲明缘观俱寂也。故大品云。色尚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4a 页 T33-0324.png
不可得何况非色。如体经意应具明四句。今
为存略故但云不观色耳。受想行识例尔。三
藏师云若遣色归如应云观色如。而文云不
观色如者。若遣色存如则观心未净。今圆观
不观色不观如不见空有不见境智也。下去
诸句例皆尔也。众生下第二明生空七句。五
阴中生故名众生空。我者计五阴为我。人者
假名行人。常乐我净者明众生体空也。众生
颠倒横计于苦无常无我无净中计常乐我
净。故言生死空也。今谓众生我人名颠倒法。
常乐我净四德是清净法。若能体知此二毕
竟空。故云为如。此中欲明生死涅槃不二。如
者佛性法性正道不二之异名也。知见寿者
意识名知眼识名见色心不断名为寿者。菩
萨者大道心名为菩萨。今谓前明众生所化
今辨菩萨能化。能所皆净故云如也。第三明
行空有三句。一六度二四摄三总一切诸行
法。明此等一切菩萨行法皆如故有也。第四
明二谛如者。以空有为世谛有空为第一义
谛。故涅槃云第一义谛如即世谛如。佛言如
是如是至后二谛品自当别释。
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同
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如虚空是故阴入界无
我无所有相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蜜
是故下第二总结答上问护果护因。文有
二。初结上生法二空同法性等真际无二无
别。明四生如与佛如无异即明护果义。是为
菩萨行化。十地下结答护十地行因缘义明
菩萨观解即护因义。初结上生法二空。文言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4b 页 T33-0324.png
一切法性者实相之异名也。真实空者非二
乘所解空也来无所从名不来去无所至名不
去。然法性虽无去来。而宛然去来。不生不灭
者法本不生有何灭乎。同真际者同于诸法
实际也。等法性者释论云。法名涅槃性名本
分种。等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安乐性
者即涅槃之异名也。无二无别者有人言。无
人在法外名无二。无法在人外名无别。今谓
不然。明四生与常乐四德无二无别也。如虚
空者总喻无人法也。是故阴入界无我结上
人无我。无所有相结法无我。是为菩萨下明
菩萨观解。即结答上护因问以悟无所得故
能證十地波若也。故金刚般若云皆以无为
法而有差别。见自他皆无为即以无为为菩
萨体也。
白佛言若诸法尔者菩萨护化众生为化众生
耶 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月光重请前义众
生尚不可得。云何可化就。文有二初问次答。
问中有三初领上义。若诸法尔者牒前也。二
举疑事。菩萨护化众生者王虽闻上说四生
同真际等法性。犹执众生与佛有异。若如上
解直是护化众生何关护佛果。三正难若如
上说众生毕竟空寂。菩萨为化众生者王闻
佛上说众生相寂即作空解。云无能化所化
故生疑也。
大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
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
住 大王下第二答文有五别。初约悟入以
答。若就诸佛菩萨心本无所化及能化。二约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4c 页 T33-0324.png
出用随世谛故有可化众生耳。三还结归悟
入。四明邪正二见皆名为见。五结若能随俗
名字见。实无所见名正见也。第一就悟入答
者文言法性即色受想行识。问何故就法性
以答众生无始来著有情深故佛举性空以
答。法性者第一义空之异名也。就此文有
二初约法明不住。何以故下释不住义是正
见。初约五阴四德俱离名言同绝四句显不
住行。言不住色者知色空不住不但不住色
非色亦不住。亦色亦空亦不住不但不住亦
色亦空亦不住非色非空。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故言不住非不住。又言不住非非色者既
言色非色俱不可得住。岂况非非色当有住
也。
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谛故三假故名见
众生一切生性实故乃至诸佛三乘七贤八圣
亦名见六十二见亦名见大王若以名名见一
切法乃至诸佛三乘四生者非非见一切法也
何以故下释上不住义。非色如者非折色
然后始空。色体本来空故云非色如。非非
色如者非离色外别有空色则空也。第二随
世俗故众生可化。文有二初举惑本二能化
由惑故见世谛所化也。文言世谛故三假故。
如来依世谛三假故名见一切众生即有能化
也。第三还结成上悟入众生不可得义也。文
言一切众生性实故。一切众生即前所明四
生也。性实故一切众生即体是寂皆性实也。
第四明邪正二见俱是见著。文言乃至诸佛下
此句即通举凡圣故言乃至。下更分别邪正。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5a 页 T33-0325.png
小乘以六十二见为邪。计诸阴有即常见执
诸阴无即断见。因此断常生六十二见。然解
六十二见不同且依释论明六十二见。历于
五阴而明神及世间常是事实馀妄语是见依
色。神及世间无常是事实馀妄语是见依色。
神及世间亦常无常是事实馀妄语是见依
色。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是事实馀妄语是
见依色。色上有四句受想行识上亦各具四
句合有二十句。世界无边无边亦历五阴有
二十句。死后如去不如去历五阴复二十句
合六十句。身即神身异神复有二句合为六
十二见也。第五结若能随俗名字见。实无
所见是名正见。文言大王若以名名见一切
法者但有名无实也。乃至三乘诸佛四生亦
但有名字。若能如此见非妄想见名真实见
也。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有法非非法摩诃衍云何
照大王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法是名非
非法空 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下第三明智照。
文问答为二。问云波若为是有法为是无法。
若是有法可辨照用。般若既非有云何照用。
非非法者应云非有非无。但此经简略故直
云非非法也。一非非有二非非无摩诃衍既
非有无云何辨照。此即举体以难用。摩诃衍
即般若也。故下文云能运载名摩诃衍。即灭
为金刚论其照用名般若。取其运载即是乘
义。故大智论会此二名同为一也。大王下第
二答。文有六第一约悟入以明法空。第二从
但法集故有下约出用随俗以答。第三从善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5b 页 T33-0325.png
男子见法众生下举非显是。第四从大王是
经名味句下格量显胜。第五从大王见境见
智下结上举非显是。第六从善男子若有修
习下劝信受持答上问护佛果义。就第一悟入
中即为二别。初略答二从法性下别历诸科
广答。初略文云摩诃衍见非非法法若非非
法是名非非法空。非非法者非有非无也。法
若是有可如有而知法若是无可如无而照。
以法非有非无故圣照一切如虚空矣。今言
见者乃是无见之见非是定性之见。法若非
非法举法体空寂去离有无名为中道。若能
知有无性离中何所中。是名非非法空者正
明能观所观空。故生法师云。非无有宗宗之
者无相。圣智非无有照照之者无心。故以无
心之智照无相之宗也。境智俱寂也。
法性空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六
大法空四谛空十二缘空 法性下第二别历
诸科以明空显护佛果之般若也。文有二初
约法明空显成实智义。二内空下更举十二
空结上空义。初约法明空有二。初就色释空
次从刹那下约心辨空。所言法性者明一切
法本性清净。即大乘般若体。色受想行识空
者明五阴果报空。十二入是受用空十八界
是性别空。大智度论云。以对病不同说斯三
种。为疑心数众生说于五阴。为疑色众生说
十二入。为疑色心等众生说十八界。六大名
遍到空故阿含经云。六王各诤其大。地云我
能胜载一切万物故称为大。水云我能澍润
一切。火云我能烧照一切。风云我能生动一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5c 页 T33-0325.png
切。空云我能容受一切。识云若无我者色则
败坏虽复各称我大识为主也。故云四大围
空识居其中。五大就有法以辨空第六空大
就无法以辨空。今言有无者是其相待之名
也。四谛者是境空。十二因缘是义空。生住灭
是三世法空。十二因缘义空者还分折苦集
之境。故过去二因现在三因此五是集。现在
五果未来二果此七是苦谛。故云十二因缘
其义甚深。又十二因缘者明十二因缘本来
寂灭非二乘所知故也。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
是法生法住法灭 是法即生者牒上色等诸
法集起故生。即住者有为暂时径停名住。即
灭者不起即灭也。即有即空者集起故即有
自体空故即空。故净名经云亦生亦老亦灭
此中应广明三相。复须悉破今不具说。刹那
亦如是下就心辨空。法生法住法灭者释心
法亦具三相也。
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
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 何以故下释
上色心空故也。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切法
亦如是。上广辨其色略辨其心。今就内广明
其心略释其色空。圣人善巧广略互举。若依
释论此即是散空也。将欲明空先立其法 法
虽无量不出色心。色法者从细微成粗微从
四微成四大从四大成诸根。此明色法也。九
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径九百生灭。
一念有九十刹那合径八万一千生灭。以生
灭折刹那刹那折一念。如是心法不可得此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6a 页 T33-0326.png
明心空。以四大分诸根诸根不可得。以四尘
分四大四大不可得。以粗微分四微四微不
可得。以细微分粗微粗微不可得。摧色至于
极微穷心尽于生灭。色尽心穷[害*巠]然无所住。
无住之住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为空。即是护
佛果也。一切法亦如是者结上色心空也。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乃至一切
法空 以般若波罗蜜空故不见缘不见谛者。
上举法以明智空今举智以明法空。不见缘
者心空也。不见谛者境空也。又解不见缘者
十二缘也不见谛者四谛也。乃至一切法空
总结释空也。约法明空竟。内空下次更举空
结上诸空。上别此总。即显成总别皆空。若能
了悟诸法本来空是名真护佛果也。若依大
论明十八空先总问。若广说诸法无量空随
诸法亦应无量。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
今何以但说十八空。答若略说即事不周若
广说即事繁。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更增
其患。空亦如是。若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
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说空则过多。今
说十八空正得其中今辨十二亦如是。
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
第一义空般若波罗蜜空因空佛果空空空故
空 内空者所谓内六入无神我。外空者外
六尘无我所。内外空者内外外合观皆无我
我所。有为空者色心因缘和合生诸阴界入
等无所有。无为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也。亦
应有有为无为合观文略故也。无始空者将
明无始故先明有始。涅槃云从冥初生大若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6b 页 T33-0326.png
依释论从世性生觉是名为始。破此始故名
无始空也。性空者诸法本无众生计不同。或
谓未来性有性谛如来性等决定是有并
为此空所破如经说。眼空无我我所何以故。
性自尔乃至意等亦如是。第一义空者诸法
实相不破不坏也。对世谛得名也。是诸法实
相亦不可得何以故。无爱著故。般若波罗蜜
空者涅槃云大空者是波若空也。释论云十
方俱空名大空也。因空者金刚已还皆悉空
寂名因空。佛果空者十力十八不共法
等空名佛果空也。空空故空者。释论云空空
者先以法空破内外等法。后以此空破是诸
空是名空空。问空与空空有何等异。答空破
五阴空空破空。如服药能破病病破已药亦
应出。若药不出即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
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故名空空也。
但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
集故有十行故有佛果故有乃至六道一切有
但法集下答中第二约随俗故约出用以
答。上辨于空同入于实今辨其有则为三假
所成名为有。假义如上说也。法集故有者以
细色成粗色名法集故有。言受集者即是受
假。地等四大揽细四尘成名为受集。言名集
者即是名假。名字句等揽声尘成故称名集
故有。因集故有者烦恼业等从缘集起名因
集故有也。果集故有者五阴等报从结业生
名果集故有。十行故有者从十信至十地从
缘集起。通名十行故有也。佛果故有者菩提
涅槃从因行而得故名佛果故有。乃至六道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6c 页 T33-0326.png
一切有者。前列众内但列五道修罗入鬼道。
今具列诸有故云乃至六道一切有也。
善男子若菩萨见法众生我人知见者斯人行
世间不异于世间于诸法而不动不到不灭无
相无无相一切法亦如也 善男子若菩萨见
法众生下。答中第三举失显得。文有二初举
失二于诸法下显得。初举失者若执我想未
忘著法之心弥动重者。斯人同于世情故不
异世间也。于诸法而不动下次显得。若折色
得空斯则坏法名为动也。若能体解色即是
空谓不动也。不到者智度论云平等之法一
切圣人所不能到。善告白佛言乃可馀圣不
能到佛何故不到。佛言乃至佛亦不能到何
以故。佛即平等平等即是佛。佛与平等无
二故名不到也。不灭者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无相无无相者一切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
相。一切法亦如也者明一切法同一无所得
也。
诸佛法僧亦如也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
四千般若波罗蜜 诸佛法僧亦如也者类同
上释。即是初地一念心具足八万四千波罗
蜜者。是无为法中而有差别无所得一念具
足一切。今言八万四千者是一途法门耳。一
念者论初地菩萨以真如为心。岂有一念也。
今以借下地之一念况上地之积德故云一念
也。八万四千波罗蜜者案贤劫经辨三百五
十度。始从修行度光曜度终至分舍利度为
三百五十度也。一度中则有六度合二千一
百度。一度中复有十善则合为二万一千度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7a 页 T33-0327.png
也。以四善根分之即八万四千诸波罗蜜也。
亦对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即载名摩诃衍即灭为金刚亦名定亦名一切
行如光赞般若波罗蜜中说大王是经名味句
百佛千佛百千万佛说名味句 即载名摩诃
衍者。若据其照用目为般若。论其运载名之
为衍。能运人向佛故云载名摩诃衍。即灭为
金刚者能破烦恼名即灭为金刚。离散乱故
名为定。能利自他无德不包故云一切行也。
如光赞者引證也。大王是经名味句下答中
第四校量显胜。是经者此般若经。名味句者
释论云一字曰字二字曰名。如菩一字提为
一字二字不合不得为名。若合说者始得为
名。四字成句或三字四字八字皆名为句。句
下所以名为味也。百佛千佛说名味句者明
诸佛道同。然诸佛虽殊其说无二。无二之说
即是一也。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中盛无量七宝施三
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
经中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
故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般若亦非菩萨 于恒
河沙三千大千国土不如于此经中起一
念信者此正举校量。初明财施三千后皆得
七贤四果下明法施四果。不如于此经中起
一念信者。无所得般若信胜前有所得财法
二施也。何况解一句者信心尚过。何况解句
义也。言句非句者句无句相故也。亦无非句
相故非非句。又云句非句者文字性离也。非
非句者非前二句也。般若非句句非般若者。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7b 页 T33-0327.png
般若是智句是文。文智皆无所有故云般若
非句句非般若也。般若亦非菩萨者人法殊
别也。此是无别之别也。
何以故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
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
故 何以故下释上人法皆空。十地三十生
空故者分波若为十分即十地也。一地有三
生合为三十生也。十地既空所以般若即空
也。亦非萨波若非摩诃衍空故者。非萨波若
者因时非果也。非摩诃衍者照非运义也。亦
者般若但直非非菩萨。亦非果智及乘义也。
空故者如上释也。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者非圣见也
倒想见法凡夫人也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
也 大王菩萨见境见智下。答中第五结上
举非显是。就文有二。初举非从六识下明显
是。举非中见境见智者上明境智俱空。今菩
萨若有见境智之别者非圣见也。见境者是
其尘执。见智者是识执。言见说见受者是其
人执。此等不见人法二空故名非圣见也。妄
执人法惑心翻境名为倒想见法。违理背圣
名曰凡夫也。见三界者众生果报之名也。此
三界者器世间。三界报者众生受用住处名
为果报也。
六识起无量欲无穷名为欲界藏空惑色所起
业果名为色界藏空惑心所起业果名为无色
界藏空 二从六识起无量下结显是明空义。
就文有二。初明染法空二萨波若下明净法
空。前中初明分段生死明三界藏空。根本无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7c 页 T33-0327.png
明下明变易生死体空。初明分段空者六识
起无量欲者从五欲生遍起烦恼。依欲而生
故名为藏也。空者即体自无也。惑色所起下
明色界藏空。若论烦恼即色爱住地。从色而
生。色界之中具有五阴。色最强故言色也。若
论其业不动行也。若论果报犹属分段。惑心
所起业果名为无色界藏空者。无色界唯有
四众阙无色界故云心也。若论烦恼有爱住
地若论其业不动行。若论果报犹属分段。若
论依报欲色二界辨有宫殿住处。无色界唯
心寂漠无宫殿也。
三界空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三地九生灭前
三界中馀无明习果报空 三界空者总结上
三界皆空也。三界根本无明藏亦空者。明变
易生死体空有二。先明因空次明果空。根本
无明藏是因空。无明犹如大地能生烦恼故
名根本也。若论其业即生漏业。若论果报即
变易三界。三地九生灭下次明果空。言三地
九生灭释有二义。一者八九十地皆有三心。
合九生灭也。第二义者变易三界中各有三
种意生身名三地九生灭。初地至五地名三
昧乐行意生身。六七二地名觉法自性意生
身。八地已上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三
藏师云一见地在初地。二修地在二地已去。
三究竟地在十地。此三地中各有初生。次
住终满为九生灭也。言前三界中馀无明习
果报空者上来明五住正使。此言无明习气
也。
金刚菩萨得理尽三昧故惑果生灭空有果空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8a 页 T33-0328.png
因空故空萨婆若亦空灭果空 金刚菩萨得
理尽三昧者十地菩萨照穷因尽故云理尽
也。惑果生灭空者微习故云惑。惑者一切烦
恼。果者是三界与界外一切果也。生灭空者
是无碍道空。故璎珞经云等觉菩萨与妙觉
佛生灭为异。此明法身带于生灭也。有果空
者苦谛无相名有果空。集谛无生名因空自
上来明染法空竟。萨婆若亦空明净法空。萨
婆若空明智德空。灭果空者明断德空。德行
虽众不出此二也。又萨婆若亦空者明菩提
空灭果空者明涅槃空。
惑前已空故佛得三无为果智缘灭非智缘灭
虚空萨婆若果空也 惑前已空故者如来已
出众惑之外。故云惑前已空又解未断烦恼
时本来寂灭。故云惑前已空。佛得三无为果
者总举三德也。智缘灭者名数缘灭无为。非
智缘灭者非数缘灭无为。虚空者法性虚空
无为。萨婆若果空者明佛果体空。
善男子若有修习听说无听无说如虚空法同
法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 善男子若有
修习听说下。答中第六劝行信受持。护佛果
义。就文有二初正劝信明听说同如虚空。次
大王下总结答前问。初文云听说同如虚空
故。大品云听如幻人听说如幻人说故。无说
无听答上问也故。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
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如虚空法同法
性听同说同一切法皆如也。如虚空者况上
听说如虚空也。法同法性者净名云法同法
性入诸法故也。论其空理绝于听说故云一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8b 页 T33-0328.png
切法皆如也。
大王菩萨修护佛果为若此护般若波罗蜜者
为护萨婆若十力十八不共法五眼五分法身
四无量心一切功德果为若此 大王菩萨修
护佛果为若此者总结。答上护果义也。护般
若波罗蜜者为护萨婆若者广举其因为成其
果。欲明因无别因由果故因。果无别果由因
故果。是故护因即为护果。十八不共法
五分法身者广举果德由因得也。
佛说法时无量人众皆得法眼净性地信地有
百千人皆得大空菩萨大行 佛说法时无量
人下。品中第三大段明诸人悟道。法眼净者
小乘见道。初證四谛明白。故云法眼净也。今
说大乘。何以得小果者。说是其一但受悟不
同所得果异。如净名云。但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又释云如来布慈悲云雨
实相雨。大根大茎受其大润小根小茎受其
小润。悟在物根不在法也。又云始證初地名
见道亦名法眼净。性地者即十解已上。信地
即十信已下。皆得大空者初地已上二空增
长心[宿-百+旲]大寂名大空也。大行者初地已上八
万四千诸度行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二终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序品第一¶ 第 328c 页 T33-032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