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注解-清-敬止卷一

卷一 第 944c 页
No. 57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
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甚深般若
法门。当云何修学。观自在遂说此经。即佛说大般
若精要。传至中华。今从玄奘所译。般若者智慧也。
波罗密多者。华言到彼岸。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
曰此岸。菩萨因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心
者般若心也。此般若心。人人本具。说此经者。欲令
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性故也。经者法也常也。经
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
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
者。即般若波罗密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
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
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观自在。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密多者。菩
萨所修之法也。菩萨因修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
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
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
在。此化他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卷一 第 945a 页 X26-0945.png

【照者观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也。谓
日积月累。妄想众恶。藏于性内为蕴。空者真空也。
色者色身也。即人身也。受者领纳也。想者思想也。
行者造作也。谓造作诸恶也。识者分别也。谓分别
一切境界好丑也。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度者
度脱也。一切苦厄者。世间业报众苦厄也。菩萨由
观照五蕴空寂。离生死苦。复悯在迷众生。颠倒妄
想。悖理乱常。不忠不孝。十恶五逆。致受众苦。说此
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

「舍利子。」

【佛之弟子。智慧第一。因其为众请问。故呼其名而
告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色即四大幻色身也。空乃般若真空性也。众生由
迷真空性体。而受幻色妄身。譬如水之成冰。坚固
无用。菩萨由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法
体。犹如融冰为水也。然色之与空。其体无二。故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
钝根众生不明了。犹存色空之见不忘。故曰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如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
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者。指前五蕴也。空相者。即真空实相也。菩萨
卷一 第 945b 页 X26-0945.png
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实
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净。既无垢净。
岂有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
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即空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真空实相之中。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
二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
识也。有六根对六尘。成六识也。五蕴十二入十八
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色
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以
上三科修学之人。随人根器。但修一科。即能悟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十二因缘也。无明者痴暗也。谓于本性。无所
明了。非瞢然无知。乃违理强觉之谓也。无无明等
者。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其性本空。无生灭相。
故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者。义与前同。生相者。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
也。灭相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
也。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生从无明生。则一
切生。灭从无明灭。则一切灭。若无无明种子。根茎
卷一 第 945c 页 X26-0945.png
何来。因此十二因缘。妄想生灭。缠缚自性。受苦无
有休息。头名无明。亦名烦恼。亦名种子。二名行。谓
造作诸业。此二支前世所作。恶业种子也。三名识。
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名名色。从托胎后。渐生
诸形相也。五名六入。于胎中成六根。而通窍也。六
名触。谓出胎后六根。对六尘而生喜好也。七名受。
谓领纳世间好恶等事也。此五支现在所受之果
也。八名爱。谓贪染世间五欲等事也。九名取。谓于
诸境好丑。生取著心也。十名有。谓作恶业。造有漏
之因。能招来世之果。此三支现世所作之恶因也。
十一名生。谓受来生五蕴之身也。十二名老死。谓
来世之身。既老而死。此二支来世当受之果也。盖
此十二因缘。该通三世因果。何见人生祸福。巳定
此善恶因缘。不肯脩行。妄求富贵安乐。何益不造。
无业无缚。即得清净法身。若造恶业。展转因依。如
轮旋转。无有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
故菩萨说此心经。劝诱于人。依而行之。可出苦轮。
此本缘觉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
无实性。故云无也。】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集
是惑业苦因。此二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
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之法也。说此四谛者。
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脩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
卷一 第 946a 页 X26-0946.png
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
故云无也。】

「无智亦无得。」

【智般若之智也。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
诸法。即人法皆空。智境俱泯。如病去药忘。故云无
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结前起后之言。】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
之法也。菩萨之人。依此法门修学。功成理显。故得
心无业缚。因无业缚。故无生死恐怖。既无生死恐
怖。则无颠倒烦恼。此三障既空。三德乃显。故云究
竟涅槃。涅槃者。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
度即般若。此三德非别有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
即三德。所谓生死即法身。烦恼即般若。结业即解
脱。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
磨镜垢尽明现。斯之谓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言非惟菩萨如此修證一
切诸佛。莫不皆修般若。得成正觉。】
卷一 第 946b 页 X26-0946.png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前是显说般若。后是密说般若。然既显说。而又密
说者何。良以。众生根器不同。所入有异。曰神咒者。
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咒。能灭痴暗。名
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果。无与等者。
名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令诸众
生信受奉行也。】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
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