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注-中天竺-提婆卷一

卷一 第 720a 页
No. 526
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中天竺国沙门释提婆 注(并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乃是真理之玄宗。法身之
名称。其体则不生不灭。不去不来。量等虚空。曾无
变改。广乃普周法界。无物不容。狭即芥子微尘。未
足为喻。显即参罗万像。隐即无色无名。生死苦乐
轮迁。本性轴元不动。四生三有。大圣共禀无差。此
城他邦。凡愚自舛。是知性凑则三际不易。识浊则
今古相催。业杂乃感果不同。何关本性有异。斯乃
世徒乏志。不自修行。断信续疑。放情散逸。所以轮
回六趣。受报无穷。苦乐交番。何曾暂止。是故上界
仁慈。不悲含识。广演言教。无事无为。接引溺群。令
登巳岸。今即世徒缘逼。无暇遍寻。遂只暗昧守昏。
无由得晓。乃有仁慈后胤。达世根源。撰录大般若
之要言。用显幽秘之义。故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也。文言虽促。义理遥长。若非久积勤功。莫能测其
涯际。但为妄情生灭我见恒存。性外求真。他方觅
佛。遂使甘露徒膳慧日虚明。此等纵属佛生。未曾
有益。提婆乃病愚巳久。岂敢医他。贤士愿闻。那可
缄嘿。今且略陈浅见。注寄文傍。将与理乖。请不依
侮。
卷一 第 720b 页 X26-0720.p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所言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是梵音。此地翻般若为
智慧。波罗蜜为彼岸。蜜多言支。都合即云智慧彼
岸支。云何为智慧。智能观照。慧能證悟。彼岸者。涅
槃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悟者即涅槃。迷者即生死。
支者此观门也。若无正观要门。不知究竟安心之
处。是故依行合于正道。故言支也。心者。此观门即
是众智慧之要宗。趣涅槃城之真路。经者。训常训
径。先圣莫不游从。因是果圆解脱。故言经也。】

「观自在菩萨。」

【菩萨者。虽是梵音。文言不足。何以得然。但以梵语
汉言方音有异。翻作汉语。文言稍不和韵。是以往
日翻译大德。于一名中。略除三字。终须解释。是故
知意而巳。问。梵本真言足者如何。答。即云菩提萨
怛缚。此翻菩提为道心。萨怛缚为众生。问。云何为
道心众生。答。行者常观诸法。不舍须臾。进止威仪
未曾暂息。四心普济。而不见能所可收。为物迁形。
而善权施方便。无亲无党。常存一子之心。不曲不
邪。而随方化物。八风扇之不动。故名行道之人。行
道之人。名中道之士。故名道心众生。又道者乃是
万邦不摧之径。心者即是内照證悟之方。内照外
通相资。万法由斯备矣。又圆明总悟。不复有进。目
之为佛。半月修满之徒。詺之为菩萨也。
言自在
者。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隐显有异。一体不殊。观
卷一 第 720c 页 X26-0720.png
照即自在。散乱即为罔然。观者非一。背为邪见。故
妄念滋多。妄念滋多。即随因迸逸。即无恶不为。以
造业故。随业轮回。业之所使。名不自在。又世间愚
人。常随他语。不自推求。是非善恶。一听他言。得失
进。何曾自说。唯知贪幻欲于盲目。不知受实苦于
将来。一害苦于万人。日夜痛于大圣。是故道心众
生。常观照故。不为一切法与非法。乃至苦乐之所
拘执。故言观自在菩萨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无底。故言深。观照不绝。所以言行。时者。即是
行人运慧悟理。契合之时。故言行深般若波罗蜜
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亦云荫。荫者荫覆之义。
蕴者蕴积之义也。然荫性无迁。空无变改。荫法生
灭故。即色受想行识。他明乃荫集。巳晓即无生。于
观照之时。了无取舍。故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存情逐境不称心。乃烦冤。契意生欣。欲心转炽。此
即苦乐交集。厄者何疑。合道之。于此门中。八风不
动。故言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舍利者梵音。鸟名也。此翻诸家各悉不同。或云秋
露子。或云眼珠子。或云身子。此皆承虚忘说。然舍
卷一 第 721a 页 X26-0721.png
利者。鸲鹆鸟者是。舍利弗母。眼似鸲鹆眼。圆而明
净。又复聪明多知。于时世人皆识因眼。故号为舍
利。既其所生。胜母聪明。世人共识。称为舍利弗。弗
者梵音。此翻为子。故言舍利子。聪明第一。投佛出
家。得阿罗汉果。佛与对谈。故呼其名。】

「色不异空。」

【即色从空而生。念念迁灭。滞心即有质。通情照观。
则毕竟无形。当知妄情非是究竟。凡夫灭色。始得
言空。菩萨不妨参罗。了达色空一体。故言色不异
空也。】

「空不异色。」

【即空中生色。缘会故名色。缘散故言空。色不因空。
不能生长。生空不因色。则不立名。欲显其源。要须
相藉。故言空不异色也。】

「色即是空。」

【即色法妄质。色性体空性。不以灭色始空。故言色
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万像参罗。皆从空出。言亦得言即色。注心观空。见
有空体。岂非空即是色。存吾之者。著空不空。忘我
之人。无空无有。意显清混。故言空则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一荫既尔。馀四亦然。故言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相空。」
卷一 第 721b 页 X26-0721.png

【此则叠前所说。印一切法同空性相。】

「不生不灭。」

【即于法性中。本自不生。今即无灭。无终无始。故言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一切法生者是垢。灭者是净。若我人见者。即有净。
有不净。解脱之人。无净。无不净。故言不垢不净也。】

「不增不减。」

【他方入此无碍。则不增。广济有情不亏。名不灭。故
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五荫属诸识。缘生。缘生缘无自性。生必凭空。荫
受之时。空无增减。荫识生灭。毕竟归空。既了诸法
皆空。即知本来无色。若知色本无色。即知受无所
受。受无所受想依何想。想既无想。行令谁行。行既
不行。识欲何识。因于幻色。即起受心。因受心故。妄
想即生。妄想生故。兴诸业行。行有善恶。识有爱憎。
爱憎之心。由于知见。今观照知见根本性空。即识
牙不生。识牙不生。即业种长谢。业种长谢。菩提果
成。故言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即眼能见色。得名为眼。耳能闻声。得名为耳。鼻能
闻香。得名为鼻。舌能辨味。得名为舌。身能受触。得
名为身。意能观法。得名为意。若无色声香味触法。
卷一 第 721c 页 X26-0721.png
即眼耳鼻舌身意何所施。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即
色声香味触法。亦不自说。以是各不能自起。皆是
和合因缘。和合因缘。即生灭法。生灭法者。即是空。
故。言无也。又起信论云。所谓法者。是众生心。法不
自法。由心故法。当知是法。乃属于心。此处似难。故
须问答。问曰。既云法不自法。由心故法。心无定相。
云何由心。答曰。心虽无相。而知一切法。又问。心既
觉知。法有觉不。答曰。法若有觉者。还即是心。故佛
者名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故知法不自法者。为
无情无分别也。由心故法者。心有情识。能分别故。
邪正之理。自然即现。当知法不自法。由心故法。明
知心亦不自心。由法故心。何以故。若无法者。心即
无诸缘虑。以无缘虑故。则无法无心。当知分别者
妄念也。无分别者。会法性也。此之无分别。非总无
分别。是分别分别。是无分别。善知诸法。不逐世迁。
故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界者即色也。乃至无意识界者。即声香味触法
也。界者即十八界也。何故言十八界。内有六根。外
有六尘。中有六识。故言十八界。又眼只见色。不能
闻声。耳只闻声。不能见色。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
复如是。用皆有所。各不相知。故言界也。又眼识为
能观。尘为所观。能所和合。善恶生焉。故知和合之
法。皆是妄想因缘。妄想因缘即是生灭。愚者谓实。
卷一 第 722a 页 X26-0722.png
业种便生。智者了达根本。妄心不起。业种不生。业
种不生。则永辞后有。故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妄心取相。确执不移。名曰无明。了达其源。无明乃
尽。虽有尽与未尽。取舍相自迁流。于毕竟法身。曾
无变改。故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以取相故。有始无终。名为老死。因是厌患生死。脩
心出苦。名为老死尽。以上从无无明巳来。明十二
因缘。为破缘觉疑故。何以故。为行人了达法性。不
逐世迁。不住静乱苦乐相故。故言无老死亦无老
死尽。】

「无苦集灭道。」

【若耽著世欲。则有苦集之患。厌离世间。则有灭苦
之道。菩萨于是中间。不见有苦集可舍。不见灭道
可求。取舍心息。苦乐两忘。说无四谛。断声闻疑。故
言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能观者智也。所观者得也。既以苦乐两忘观心不
起。名之为得无所得。此之一得。不同世得。为破菩
萨有所得故。故言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
碍。」

【愚情逐境。动念为挂。慧识澄神。即无所滞。故言无
卷一 第 722b 页 X26-0722.png
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即明世间执妄。所谓焰中见水。空中见华。乾闼婆
城。如水龟毛。如走菟角。如石女生儿。世间五欲。荣
华富贵等。亦复如是。愚者谓实。贪爱心生。苦恼便
至。恐怖何疑。背正故名颠倒。无常故名梦想。智者
了达梦想空幻本性无生。生由妄念。菩萨常谛。邪
心不起。恐怖无从。正定心神。颠倒情息。故言无有
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即明一切法及行者身中佛性。本自不生。今则无
灭。故言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三世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也。诸者言一切。佛者梵
音。此云觉。自觉觉他。觉了一切。故名为佛。所言依
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是依智慧。到彼岸支。言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云无上正真等正觉道。
是故道心众生。观照不见有苦乐可得故。则无物
能累。故言无上。所證非虚非邪。故言正真。于自他
相。了无分别。而善觉一切诸根利钝进退之志。故
言等正觉果。證此果。皆由智慧。所言得者。如前释
得无所得。行此观者。即游解脱之径。故言道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卷一 第 722c 页 X26-0722.png

【神咒者。即是总持义也。智慧能持一切。故言总持。
因是智慧。故證果非小。故言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愚痴有碍为暗。智慧圆通。岂非明。能因此见智非
小。故言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于诸说中。此演为最。故言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世及二乘智。比量不能及。故言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即明此经能除生死轮转之事。譬如明灯能破黑
闇。亦如妙药消除诸毒。复如金錍挑除眼瞙。举要
言之。譬如如意摩尼宝珠所求皆得所愿皆成。若
人能于此经。成思慧者。除诸恶报。灭三业鄣。亦复
如是。故言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观行不邪。證果不谬。故言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意在智慧。到彼岸支。能总持法。为脩觉人。故须说
也。】

「即说咒曰。」

【意在欲说总持偈言。】

「揭帝揭帝」

【言去去。】
卷一 第 723a 页 X26-0723.png

「波罗揭帝」

【言彼岸去。】

「波罗僧揭帝」

【决定往彼岸。】

「菩提娑婆诃」

【言道心众生。是知有道心者。即能内外推求。内外
推求。即真理自现。达理性故。不为生死所羁。生死
既不能羁。此处即为彼岸。若无道心。即不能谈此
妙道。以不行故。无由到于彼岸。为欲劝进行人。故
言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