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
慧净法师 作
夫以。真宗冲粹。妙绝名诠之表。正觉幽凝。高栖像
系之外。将求性相。二智不能照真机。迹被浅深。三
兽无以臻其极。然则即色非色。寄无色以为原。即
空非空。要假空而遣色。故知。至虚无像。而为众像
之宗。妙理无言。抑乃群言之本。斯盖像出于无像。
言出于无言。无言言者。盖感物而言生。无像像者。
亦因心而像著。无言言故。四辨所以弘宣。无像故。
丈六所以垂迹。然则此多心经者。五乘之宝运。严
万德以成等。八藏之妙高。饰四珍而独秀。首称般
若者。古释有三。今解有五。一实相。谓真理。二观照。
谓真慧。三文字。谓真教。四境界。谓诸法。五眷属。谓
万行。要须福智具修。有空齐照。寻诠究旨。会理解
生。慧性慧资。俱称般若。波罗者。彼岸义。离义。蜜者。
到义。由行般若波罗蜜。离诸鄣染。境尽有无。义洞
真俗。觉满寂圆。斯升彼岸。般若者。大经之总名。心
者。此经之别称。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观。常则道
冠百王。法乃楷模千业。摄则集斯妙理。观则悟彼
群生。庶令必离苦津。终登觉岸。一卷者。首轴无二。
名之为一。开合卷舒。目之为卷。故言般若波罗蜜
乘离执。于菩提涅槃门中。而得自在。观色空。即眼
自在。观声空。耳自在。乃至法虚空。即意自在。能观
心空。即内自在。所观境不实。即外自在。内外无有
一法可得。是故得名自在。行者若不用智慧。观诸
法空。攀缘心起。由心起故。取尘作业障。障其圣道。
不名自在。乃为烦锁。无无明锁。妄想锁。名相锁。贪
嗔痴等诸烦恼锁。诸众生在五蕴。枉轮回二十五
有。循环来往。经历三涂。备受诸苦。不名自在。若依
前发慧了达人法皆空。烦恼所知二障俱尽。行名
自在。
菩提萨埵者。西域名菩提是道。质谛萨埵名众生。
即是道心众生。道者。通达义理。通为虚通。达为了
达。虚通了达心境俱空。而无鄣碍。譬如世间之道
有荆棘聚林。坑阱等境。鄣人来往。不名为道。菩萨
若见有心外等境。而起贪瞋。六度不通。一切俱碍。
亦不名为道。菩提名智。萨埵名人。有智人。菩提言
慧。萨埵名人。有慧人。智能鉴有即无有。慧能达空
即无空。空有[口/一/〦/]遣。名为智慧。有智慧者。名菩提萨
埵。今以菩下却提。萨下除埵。义略而言之。故名菩
萨。问曰。比来诸德。皆言观自在菩萨。是观世音。此
说云何。答曰。是何与言。是何与言。一切菩萨。亦入
初地。烦恼障尽。既入四地。法执亦亡。人法二空。与
境齐證。悲智齐设。真俗双行。由有悲故。常处涅槃。
不滞于空。由有智故。常处生死。不染烦恼。不被烦
恼涅槃二法所物。一切菩萨。皆得自在何必观音
独称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为用加行。以无漏智。照
六根。六识。六尘。五蕴。十二入。观心不间。与理相应。
念念进趣。如人远行。脚若不住。即至前所。菩萨修
道所行诸度。心不间断。得至佛果。是故名行。深者。
了达人法俱空。色心齐遣。境观两亡。出于心量之
表。离于言说之外。非口所宣。非心所测。非二乘境
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名为深。般若者。般有二
义。一是清净义。二是胜妙义。永离浑浊。曰清。远尘
离垢曰净。绝待无比。曰胜。心口不测。名妙。若含二
义。一是智。二是慧。智如日。是本体。慧如光。是起用。
体用双言。故名智慧。见人见法。即是妄想。能了人
法俱空。名为智慧。起心动念。见有见无。见心见境。
见空见色。见是见非。心外见有一切法。作二相差
别者。俱是妄想。了达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
无有二相。犹如虚空。见此理体。名为智慧。波罗有
二义。一是此岸义。二是彼岸义。此岸者。一是分段
生死。凡夫此岸。二是变易生死。七地巳前菩萨此
岸。彼岸有五义。一教彼岸。二是理彼岸。三是境彼
岸。四行彼岸。五果彼岸。教彼岸者。此经文相。能筌
一实相法。名教彼岸。即依此教。筌得人法二空之
妙理。名理彼岸。常观此理。心不间断。名境彼岸。双
离二执。即人执法执。双离二死。分段生死。及变易
二了蕴虚空度厄分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形色也。坚湿煖动。即色蕴也。空即虚通。为无
自性故。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为二乘人。灭色
取空。不知空是自心。心外见有空境见境心碍碍。
即名为色。故言空不异色。色即是空者。菩萨了达
色性自空。非色灭空。非是无色名空。非是因观故
空。非心尽故空。非是拆法故空。犹如兔角龟毛。本
无体性。故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者。若心外见空。
即还被空碍。故言空即是色。空不自空。因色故有
空。色不自色。因空故有色。以空知有色。以色知有
空。离空无别色。离色无别空。诸佛或时说色。或时
说无色。诸法实相中。无色无非色。空亦如此。华严
经云。心能采尽色。丝尽色非心。离心无尽色。离尽
色无心。一切相待并准此。譬如有两目俱睐。在路
独行。其道两边。俱有深坑。其人不见。或落道东。或
落道西。当欲入坑。不见正路。路逢一人。引向中道。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为诸烦恼。蔽于慧目。妄执空
执色。闻说色不异空。即执空是有。为说空不异色。
即执色是真。为说色即是空。还执空为实有。为说
空即是色。还起色执不除。必竟逐语寻声。为此遣
心未尽。今以四重。翻覆心境。方始穷源。譬如有人。
两目俱睐者。凡夫二乘。慧眼未开。不见中道是。两
畔深坑者。执断执常。执空执色。常起有无二边恶
见等是。路逢一人者。即诸佛如来是。教避深坑者。
离二边恶见。为说菩提正路者是。至于空之与色。
皆是自心所变。了知心境不二。故言色不异空。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者。此是心法。色既翻覆四重。心
法不异于色。略而不言。故云亦复如是。颂曰。
「 空色假待曾何实
其中唯有一真如
心境晓同如幻梦
逍遥独步入无馀」
向来所举空色。翻覆四重不同。总明第三空色一
如无二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破生灭垢净增减无有二相。舍利子名身子。母
名舍利。因母得名。故名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者。五
蕴十二入十八界之类。体相俱空。故名空相。不生
不灭者。若见诸法有生。即有法灭。法本无生。何无
有法灭。犹如翳眼妄见空华。即此空华。本无体性。
但为妄想。蔽于慧目。法体之上。而起妄心。有生灭。
五蕴若是有。谓是有故可言生。了达五蕴空。空中
何有生。五蕴若有生。谓有生故可言灭。五蕴本无
生。无生何有灭。故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凡夫
烦恼未除。贪瞋现在。而起我人即执。名为垢。二乘
烦恼巳尽。贪瞋伏离而證人空。得名为净。垢若有
可除。谓有可除得名净。推寻垢体。本来空。即此空
中何有净。故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真如理体。
沉沦六道。未必减少。得出三界。不必增多。在缠名
如来藏。出缠名为法身。出入语言虽殊。真如法体
本来无别。以法性为身。无有障碍。犹如虚空。无有
损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为重破色心二法。齐举五蕴皆空。恐不了为此
重举色心若无自性。故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
行识。颂曰。
「 生灭虚空缘心恋
净识相违识不通
增减了知无损益
即与能仁法性同」
向来所举三相差别不同。总明第四垢净唯真无
妄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为破十二入。如幻缘生无有实。无眼耳鼻舌身
意者。此破六根空。云何是空。眼中。皮皃为地大。目
泪为水大。煖性为火大。动转为风大。问曰。地是眼
不。答曰。是地非眼。水是眼不。是水非眼。火是眼不。
是火非眼。风是眼不。是风非眼。四大各各别。名之
为自相。和合成眼根。名之为苦相。未有四大。无自
性眼根。既有四大。无他性眼根。无自无他。即眼根
空。眼性既空。亦无无眼。自下五根并准此。无色声
香味触者。六根若是有。所对六尘并不虚。推寻六
根既是空。所对六尘明非有。云何名根。为能生诸
识故。云何名尘。能坌污净心故。四尘成四大。四大
成诸根。诸根对六尘。故立十二处。各各从缘生。是
明无自性。问曰。前举五蕴。或举十二入。十八界。即
此三相。有何差别。答曰。譬如网鸟之人。如其得鸟
止藉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若能了凡證圣。止藉
般若一法。不可以一法教人。为根有利钝證有浅
深。是故世尊随机接引。作种种方便。说三科法门。
总令其悟入。颂曰。
「 坚湿煖动为根本
如幻缘生死暂停
内外两边虽有对
观其体性若乾城」
向来所举根尘。两处不同。总明第五十二入中如
幻分。】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为破十八界。前举根尘。两处皆空。是明中间六
识。各无自性。为有根尘。发生六识。云何发生。答曰。
因有色尘。发生眼根。眼识生。因有声尘。发耳根。耳
识生。乃至因有法尘。发意根。意识生。由不达尘。即
妄想起。能为一切烦恼根本。重入本识。成无量三
界四生之种子。轮回六趣。无有休巳。云何名烦恼。
及贪瞋痴。答曰。以眼缘色。名之为烦。色来触眼。目
之为恼。六识缘六尘。名之为烦。六尘触六识。目之
为恼。贪瞋痴者。以眼缘色故。好色即贪。恶色即嗔。
分别好恶。名之为痴。二根中诸烦恼著准此。问曰。
欲作何观行。得勉此贪嗔痴烦恼。答曰。行者若能
證心。向内返照。诸根体性不可得。即名空门。诸尘
是有。耽染六尘。六尘爱著生死。诸苦逼切。轮回六
道。名为俗谛。为断除生死。灭尽贪爱。执相未亡。灰
身灭智。而證寂灭。出于俗网。故名真谛。四圣谛者。
了达五蕴本空。苦无生处。名为苦圣谛。妄想不生。
无明爱业本来不有。集无和合。名集圣谛。于毕灭
法中。了达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是名灭圣
谛。能知人法俱空。色心俱遣。缘观双寂。境智两亡。
能缘所缘二俱不实。无有二相。犹如虚空。作此观
者。名为道圣谛。问。舍利子。能是小乘法人。苦集灭
道是小乘法。此即人法俱载。无明乃至老死。此是
十二因缘。是中乘法。何故不言中乘人。此则有法
无人。其故何也。答。中乘者。辟支佛乘。辟支名缘觉。
佛之言觉。觉五蕴从缘生。一一蕴中。推求体性不
可得。而證人空。分别烦恼。并皆以断尽。观缘即觉。
名为缘觉。生于无佛世界。无师自觉。亦名独觉。若
在佛前。即名上根罗汉。不得称为独觉。一世界中。
无有二佛。大小虽殊。为乱佛名。不得与佛同生一
处。世尊初成道时。于鹿苑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
行法轮。第一示相转。诸比丘。此是苦。此是集。此是
灭。此是道。第二劝修转。诸比丘。此是苦。汝须知。此
是集。汝须断。此是灭。汝须證。此是道。汝须修。第三
引證转。此是苦我巳知。此是集我巳断。此是灭我
巳證。此是道我巳修。见苦断集。證灭修道。即出三
界。喻如诸子乘于羊车。出于火宅。證得罗汉。是故
观俱空分。】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相。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者。道心众生。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者彼
岸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者。由前观照。三乘境观
皆空。菩提涅槃。性相俱寂。蕴界入等体性恒空。故
无挂碍。无挂碍故者。重叠前文。智慧观照。然始觉
了。无有恐怖者。不为生之所恐。不为死之所怖。故
云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者。心外见
法。名之为颠。不知自心所作。名之为倒。譬如有人
误食莨菪。毒气入心。妄见空华。及针等事。不知为
毒所变。心外妄见针华。终日采华拾针。而无休息。
不食莨菪之人。当见采华拾针。并皆怪笑。唱言狂
颠。一切众生。迷于本性。所见境界。不知从自心变。
乃心外见有差别境界。即以心求境。智者见之。如
狂拾针。而无有异。故言心外见法。名之为颠。不了
自心所作。目之为倒。梦想者。为有所得中作善恶
业。名之为梦。分别涅槃生死为异。名之为想。名相
俱遣。名为究竟。心境两亡。名为涅槃。颂曰。
「 萨埵依空无挂碍
用智修真至涅槃
远离妄想除颠倒
真谓收心向内观」
向来所举菩萨能离所离。除妄證真。差别不同。总
明第八举胜明空离障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佛之言觉。自觉断人执。觉
他断法执。凡夫不能自觉。二乘不能觉他。菩萨不
能觉满。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
觉满。如睡梦觉。如莲华开不染污。二痴睡尽。名之
为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具前释。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总云无上正遍知觉。又菩提言道。
菩提有五种。一发心菩提。在十信位。二伏心菩提。
在地前三贤位。三明心菩提。初地至七地。四出倒
菩提。八地至十地。五无上菩提。在佛果。平等法中。
无有上下。故言无上。凡夫非正非真。二乘正而非
真。菩萨真而非正。诸佛亦真亦正。后三名正。菩提
名道。凡夫非正非道。二乘正而非道。菩萨道而非
正。诸佛亦正亦道。此是诸佛真如法界身。与一切
众生同体。行者若能以无漏智慧。观达烦恼妄想
俱空。法界之身方显。颂曰。
「 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皆依般若得菩提
凡夫有虚修正慧
并与能人境智齐」
向来所举。虽有因果先后不同。总明第九大智乘
因向果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无咒。能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
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一举咒德。二举咒胜。三举咒用。四举咒体。是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