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唐-宗密校讹¶

校讹¶ 第 709c 页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六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璿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二蹑迹断疑。

蹑迹断疑者谓蹑前语迹断彼疑情经中虽不
显有疑辞而伏在文内故但言断而不言起也
弥勒颂中亦同于此故偈云调伏彼事中远离
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疏二初约论分文。

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
段。

示现者二意一则空生假设云为二则指示显
现故。
●二依论科释二十七如疏列。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
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

为求等者指疑起处也此从不住相布施中来
为闻前不住三世空有等相方名真施遂疑云
凡所行施盖为求佛既有所求云何无住又不
住等者此纵难也设使因成无住此亦非理故
次云因果不类故夫为因果必须相类有即俱
有空即俱空染净皆尔既若色相是果云何以
无住为因则因空果有理恐不然今将果验因
因合有住佛说无住是诳我耶。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意云于汝意中还可用三十二相之身见法身
校讹¶ 第 710a 页
如来为不可耶此相是起疑之因故举以问。

本秖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
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释疑起之因也以二乘人唯取丈六相为真佛
既将此相为果故不信无住之因因果不相类
故佛今举果以问令知果海无相自然于因不
惑无住也。

○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空生见佛举相以问即知不得相求故答不也。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
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遮防等者意恐末代众生不达此理取相为真
故此远遮迷见准义则正断空生现行遮防未
来种子也遮断之义具在悬谈论云下引證问
经中云见论释云成就岂合佛意耶答既作此
见必作此證故无违也。

○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徵意云以何义故不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
释意云以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之身相即非法
身之相故即犹是也非犹不也本文犹倒正言
不是也。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
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
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
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
表此法暂有用。

相是等者谓三十二相盖是镜智之上所现影
像既堕有为之数故当四相所迁况对机宜有
校讹¶ 第 710b 页
无不定焉可将此而为法身故言相是有为等
此释经中如来所说身相也佛体异此等者法
身佛体异此有为故说三十二相不是法身相
也此释即非身相偈云下引證具云分别有为
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于中
初二句义当前段后一句当次科第三一句合
当此文故偏引證佛体下转释偈文即经云即
非身相住异下释三相义以前标四相此偈唯
三者以生在过去灭属未来住异二种同处现
在又此二相不相舍离即住而异即异而住以
同时处故合为一恐滥常住但标异也若细下
约义细分即为四也此引唯识释相谓从无而
有名生自有而无为灭前后改变为异暂尔相
续为住然法身如来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无有
变异不可破坏故异此也。

○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
见如来。」

【意云夫一切相皆从妄念而生是故佛相亦是
虚妄若分别不起相自无生即见非相诸相既
亡唯是觉体名见如来由是则知佛身无相。

●疏二初释前二句二初正释。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
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

非但者不独也凡即六道众生圣即三乘贤圣
依有净秽正即凡圣为对依报故重牒之诸法
虽多不出此四虽举四法该一切也此释经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恐人闻说身相非相将谓
唯独佛身今言凡所以遮局见以从下释所以
凡圣染净胜劣虽殊皆从念生无不虚妄念无
校讹¶ 第 710c 页
自相不离觉性念尚无性况所现相而实有耶
以念是所依相是能依所依尚虚能依何有其
犹皮既不存毛将安附。
●二引證。

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
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

于中顺显反显详而悉之。

●二释后二句二初正释。

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
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
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

遮离等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色求空斯
为大失故此遮矣不唯等者又恐闻相即非相
是如来将谓只约佛身相说除佛身外相非如
来故云一切相皆无也此释经中诸字也譬如
镜中现一人像兼现馀物不唯人像空处是镜
馀物空处亦皆是镜合法可知如是了者则知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二引论释四初引起信。

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
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此有二意一證诸相皆无相义以相依念生觉
体尚离于念何况于相耶二證诸相无处皆如
来义离念之相名为法身法身既等虚空虚空
何曾有相无相平等摄一切相即是法身下文
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
义故云不唯等也。
●二引肇注。

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此即明见法身佛之行相恐人闻诸相非相即
见如来便希无相之佛昭然目前若如是者何
殊彼相故云行合等智与理冥心与神会故云
校讹¶ 第 711a 页
行合解通者如前解了一切相非相也前是真
见此是似见故起信云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
相见故。
●三引本论。

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

即前残偈此依天亲论释。
●四引无著。

无著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
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
身住处。

离遍计者不执虚相为实故唯识云圆成实于
彼常远离前性真色身者有两意一则以虚妄
为虚妄但如其事不必取不生不灭以为真也
如以水月为水月虽似而非真矣故华严云于
实见真实不实见不实如是解法相是则名为
佛二谓相即无相同法身故摄末归本名真色
身即真善妙色也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
身法身金刚不坏之身问前则泯相此乃存相
何相违耶答前显法身故云相即非相今明色
身故言无相即相盖以果佛必具二身二身相
即如波与水两论之中各显一义言似相反意
实相符菩萨巧便妙在于此故彼下两文皆證
显色身义耳然此一段疑中从微至著明真应
二身总有六重一明佛相非相二明佛相非即
如来三明一切相皆非相四明一切相非相皆
如来五明唯證相应无佛可见六明无相之相
是真色身然此六重前前则浅后后转深文不
累书理即顿现达者所见必须一时无前后耳。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
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

初四句指疑起处无住等者此指正答住修降
校讹¶ 第 711b 页
问也无相见佛即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未来下结成疑也意云因果既皆无相即因果
俱深如我亲承方能领悟末世钝根云何信受
既不信受空说何益耶。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问意云未来末世能有众生闻此因果俱深章
句生真实信心不颇能也意拣汎尔之信故言
实信。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
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
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魏云等者引魏本会文魏经有之此经阙者罗
什巧译妙在影略耳亦可此文通约现未为问
以佛世时亦有难信此深法者如诸小乘及外
道等法华会上犹有退席声闻况今般若至下
佛答但举末世以况现在末世尚有佛世岂无
故今秦本不言未来等也句诠差别者以名但
诠诸法自性如言色即拣非心等言心拣非色
等然其色心各有多种而未明此何色心耶句
能分辨真心妄心形色显色等故云句诠差别
也章解句者以句虽诠差别而未广显义理以
真妄形显色心之中含多义故章能明之故云
解句章犹彰也疏文顺义故先释句大品下明
信之相谓见有色心三科等法是信一切法也
今以般若照之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不
信一切法方名信般若矣其犹净眼不见空华
校讹¶ 第 711c 页
若执空华岂信净眼法合可知。

○二诃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
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莫作是说者诃劝之辞岂谓后世一向无信如
佛灭后末法之中有戒定者能于深义实有信
心信此为实也。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
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斗诤皆如初二
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
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著云增上戒
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
欲慧出三界。

大集下明佛灭后有五五百岁前前胜后后劣
解脱者證也即三乘圣果禅定者行也即漏无
漏大小乘事理等定也多闻者解也即顿渐偏
圆空有等解此上三者前必具后后未必具前
塔寺者谓不求至道多好有为以身外资财修
世间福业等斗诤者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论
且如西天大小乘宗分河饮水大乘之内性相
又殊小乘之中二十部异各皆党己自是非他
爰及此方未免于是若相若性南宗北宗禅讲
相非彼此朋党互不相许名斗诤也皆如例者
须有五百岁及牢固之言牢固者人多相袭决
定不舍也然此但就增胜说之非不相通如佛
灭后二百年内育王造塔岂局第四耶又菩萨
藏经云后五百岁无量善人修禅定解脱多闻
岂唯一二三耶今经云后五百岁即此时也虽
当斗诤之代亦有戒德之人是知五种牢固但
约增胜而说本疑下即以断疑之文照前呈疑
校讹¶ 第 712a 页
之处是显空生疑于恶世无信也前引魏经以
證斯义恶世尚尔况馀世耶戒定下约三学释
定是福体故对于定正解无倒者既有正解必
无倒惑以解因果无相道理名为实信即慧学
也无著下引證魏经云有持戒修福得智慧者
弥勒颂云说因果深义于后恶世时不空以有
实菩萨三德备三德即是三学今文但取于此
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即是慧也若其无慧
孰能以此为实而生信耶少欲下持戒少欲修
定静乱习慧断惑故言等也言增上者以戒等
三学是增胜上法经中说为三决定义戒出下
辨三益相有戒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四洲
六欲故戒经云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
护戒足勿令有毁损定出六欲者欲界无定故
得定者生上二界故圆觉经云弃爱乐舍还资
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慧出三界者三界之
本是其业惑有智慧者悉能除遣业惑既遣自
然超越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
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浅慧尚
能得出三界岂况大乘甚深般若。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
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
信者。」

【反显顺明之意可知。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
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缘胜者虽则益我为友人皆友焉且凡不及圣
小不如大因不及果一佛虽果不及多佛既云
无量千万故云缘胜也因胜者三毒即贪瞋痴
校讹¶ 第 712b 页
此明能害有情故贬云毒以生起即是不善久
伏故名善根故华严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
无始贪瞋痴唯识云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有生长义故名根也善与不善皆由此三苟能
伏之乃名因胜因缘俱胜方起此信是知实信
诚不易得一念尚尔况乎永信及持说等耶。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初明摄受得福显福
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意云信经之人得无量福如来于彼咸悉知见
如是无量福者指信经福同前不住施福十方
虚空不可思量也。
●疏二初释佛知见。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
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
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
语。

行住等即四威仪中各有所作差别故心者即
受想行识四蕴谓相应不相应思何事念何事
取舍忧喜等念皆名心也依止者即色身为四
蕴所依止故今约义标故云依止即行住坐卧
屈伸俯仰等斯则生心起念无所不知举动施
为靡不咸见盖佛智眼廓尔无边依正斯在岂
不齐鉴法华云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心无
形相故但言知身质既彰故得云见斯人德行
既备善根夙成佛不摄受于理如何故云此等
显示等然则佛智无偏观生如一有感斯应其
谁谓之不然论云下或问见之与知说一则可
云何经内具言之乎故云若不说等以凡夫亦
有知见见通肉眼知兼比量由是故有不知不
见今佛知见非同此也谓于见处即知非如比
校讹¶ 第 712c 页
量知知处即见非同肉眼见即无事不知无事
不见经标悉言其在兹矣故弥勒颂云佛非见
果知愿智力现见。
●二释得福德。

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
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
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
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先引经论云下释义能生因者正修福业即信
解持说者也自体果者即熏成种子自体后感
当果也正起者作福之时当于现行彼灭者谓
现行灭谢种子方成蕴在识中用感当果此云
下正会今文以得之一字生取俱含谓生得取
得也秦译之妙其在此矣。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
●疏二初叙意。

由无二执故得摄受。

谓无我法二执分别是得摄受所以也。

●二科释二如疏列。

○文二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
法相亦无非法相。」

【●疏二初节释经文。

初徵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后释二一
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馀趣为人
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
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
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
有。

徵意可知释中我者谓执自五蕴总相为我人
者计我死已生天天死为畜等故梵语补特伽
罗此云数取趣即是人也众生者计我众多之
校讹¶ 第 713a 页
法相续生故寿者亦云寿命计我一生寿命不
断绝故然我是总主人等为别摄别归总故言
我执由是三中皆言计我等也然上四相虽是
经中所无不可不了耳能取等者心境俱亡也
以万法虽多统唯心境心境各有无量差别故
云一切也真空等者虽即诸法皆空非谓一向
非相但以离执真空不断故故云亦无非法相
也。
●二商较经旨。

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
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
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
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

此明得佛知见之兼正也故论下引證中有徵
释详而示之实相差别者实相即无差别但是
能生实相方便有差别耳持戒功德即指前段
信心等者下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弥勒颂云
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不但说者意谓能生
实相有多方便不必独说智慧前云离执此言
般若者由是般若能除执故前约所断此约能
断能所虽异而意不异也。

○二因显未除细执。

未除细执者谓二执俱生任运起者前离分别
粗执已能成就净信得佛知见犹残细执未除
究竟障于圣道故今显示令其断之。】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徵意云以何义故要无法非法相释意云由取
相故即著我人等馀文云云可以详悉。

●疏二初释总明二相。
校讹¶ 第 713b 页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
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

总解等者经云若心取相相中意含法非法相
故云总也亦是等者以次文别明取法非法皆
著我人等相故此且是立其宗也。

●二释别明二相。

若取法下别明二相。
●文二初正辨二相。

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
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
依止不转。

无明使者法执俱生也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
为使现行等者即我执分别现行前已断者示
无我见者结成上义但取等者即前无明使是
所有者转犹起也我想者我执分别现行也依
止者分别种子为彼现行所依止故亦可法执
分别名为依止与彼我执所依止故斯皆不起
也。
●二别解徵意。

中有徵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著我等释云取
非法亦著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文意可知以后释前者不如云以细释粗义则
易见问二乘之人亦有法执云何不起我见耶
答以二乘人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
细尽除是故虽有法执而不起我执今约大乘
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
任运而起也故无著云以我相中随眠不断故
则有我取。

○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
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著我等故所以劝令
校讹¶ 第 713c 页
不应即入中道也以是义故者由是不取法非
法故。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證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
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
随顺于法中證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證智舍教如
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證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
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
故。

结归中者不应取法离有也不应取非法离无
也既离有无即归中道假言显义者谓所言非
法是显法体离于性计若无非法之言罔知彼
义馀皆例此当知义不自显必假于言故净名
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不应等者谓虽闻非法
不得如言便执空义此遮一向执言者也不执
等者谓若全弃非之于言则安解诸法空义将
知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此遮一向离言者也是
则全执全弃二皆不可故华严疏云夫法无言
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偈
云等者馀两句云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论
云下转释偈文得證智等者以言诠智得智忘
言忘言即不住也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随顺
等者未得證智不可都忘其言未达彼岸不应
舍筏实相生者实相名法得实相智无相无得
故云应舍以实相无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理不应者此实相法尚不可得况
离实相外一切法耶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故
故云非法不与理合故不相应以是例非故云
何况。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
校讹¶ 第 714a 页
阿耨菩提云何说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一中来以彼文云不
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非有为者此指偈云分
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
来故云非有为亦是按定立其理也云何下结
成疑既若佛非有为即不合有得有说因何释
迦于菩提树下得菩提前后诸会说法既有得
有说即堕有为云何前言不以相见作无为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意云于汝心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
耶谓我说法为不说耶伊本疑此故举问之。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
故。

佛问等者空生疑得疑说佛即顺疑以问辞虽
云得意显无得试其所答解与不解无著下引
證彼疑有取佛显无取以无破有故云翻也说
法例之。

○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定者实义谓无实法名菩提无实法名如来说
此一向约胜义答也。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引偈者馀句云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
释迦如来是其应化应化之相俗有真无是故
答中皆言无定准金光明经及摄论说佛果无
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此是真
校讹¶ 第 714b 页
佛今既异此岂得言真故云应化非真等。

○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徵意云以何义故无定法可说耶释意云欲言
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谛理若此
欲何说哉说尚不得欲何取哉取即得也是故
上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等。

●疏二初引无著。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
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

正闻等者此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非谓全不
闻不说也如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
法者无闻无得是兹义矣分别性者一切诸法
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念尚无念法岂是法故云
非法法无我者但分别性亡即是法无我理此
理不无故云非非法也。

●二引天亲二初释文。

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
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

依真等者此且标立所依之本后于其上说离
有无一切等者缘生之法本无真实之体亦无
真实之相故云非也实相有者诸法既无即真
实相实相不无故云非非法也此即非却非法
也。
●二通难。

何故唯言说不言證有言说者即成證义故若不
證者则不能说。

难意云本来疑證疑说问答悉以双该今于释
所以中何故但言所说而不言證耶有言下释
也此乃以说反验于證且川有珠而不枯山有
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但言说自表
校讹¶ 第 714c 页
其證也又此言取即是證也。

○四释无取说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徵意云所以言无取无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也
释意云圣人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若有取
说法非法等皆属分别不名无为何为圣人故
无取说等言贤圣者贤即是圣邻近释也。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
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
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
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
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
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證无为故通说为差
别。

魏云等者问行位通于贤圣云何唯取圣人答
若以通论即该贤位此明證果深浅故唯言圣
得名者即差别也以诸圣人皆约證无为差别
之义而立其名如證遍行真如得名欢喜地菩
萨等此则得名差别盖一义耳论意等者谓登
地已上随證一分真如皆断一障二愚即是一
分清净约于此义便立一名乃至佛地例皆如
此非别得法者无得而得即是真得菩提若言
有得即是不得当知菩提树下都无实事故偈
云应化非真佛等故无取说者结归经文无分
别义也具足清净者佛也谓一切惑习悉皆断
除荡无纤尘纯一无杂故分清净者菩萨也分
断诸障分證真如垢未全除故名为分故佛顶
经云馀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广如序中满净
觉者处说无著下约无为差别明贤圣也无分
别者即无为义无所作为故云无为无为真如
校讹¶ 第 715a 页
盖是一法菩萨等者有分别故有所为故如来
等者无分别故无所作故初无为者菩萨也折
伏等者此约在观分别不生分得相应故云显
了后无为者如来也无复分别是真无为即第
一义也此约于佛故复云者更无过上故云无
上觉即佛也三乘下结通诸乘以二乘之人亦
分證真理故此通摄也是知三乘贤圣皆修證
无为所證虽无浅深能證有其差别犹如三兽
同渡一河能度有差所度无别故大品云欲求
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缘觉菩萨无上
佛乘皆言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经云一切贤
圣也。

○二校量显胜四。

问本因善吉起疑所以世尊为断断疑既已何
用校量答论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
意云恐有人闻是法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
言教故此校量显胜令其演说受持故大云于
此开立第五不空福德疑以论文不言断疑故
此不立也。

○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意云七宝最珍三千最大用此布施福多不多。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
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
珠颇梨。

俱舍等者明三千世界也四大洲者谓东胜身
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日月者即一
四天下同一日月之所照临苏迷亦云须弥卢
校讹¶ 第 715b 页
但梵音楚夏耳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高八万
由旬欲天者六欲天也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
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者色界
初天也于中复有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
天各一千等者如上各满一千方成一小千界
此小千等者又一千个小千界方成一中千界
此千等者又以一千个中千界方成大千界皆
同等者谓四禅已上三灾不及故不说成之与
坏三禅已下统维三灾故云同一成坏就中从
初禅已下同火灾二禅已下同水灾三禅已下
同风灾七宝等可知。

○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
故如来说福德多。」

【答文可见徵云以何义故说多释意云不约胜
义空故说多是约世谛有故说多。

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
约世俗有。

胜义空者此门是绝相无为不可言福与不福
福既不有无以言多世俗有者此门是有相有
为可以言福以有福故兼可言多。

○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经意可知然四句尚尔况全部耶。

●疏二初正释经文。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
趣菩提。

偈释持说因明胜之所以望后经文有似太疾
以偈文连环不可分故悉之受持及说者标二
校讹¶ 第 715c 页
法门不空福德者谓持说此经不同宝施空得
福德更得何物次文是也福不趣菩提者谓宝
施虽多但成世间有漏之福终不能成无上菩
提二能趣菩提者谓持说此经断除烦恼烦恼
尽处即是菩提故。
●二别示句相。

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最妙
也然但义具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
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

诠义等者谓以一句诠一义一义为一句四义
方成一偈一异有空常无常等皆各有四句然
今经四句人说不同有说取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者为四句有说取若以色见我等为四句
有说一切有为法等为四句有说但于一经之
中随取四句经文便为四句有说始从如是终
至奉行方成四句然上诸说皆非正义如凡下
明正义斯则约有无等为四句也谓第一是有
句第二是无句第三是亦有亦无句第四是非
有非无句文义兼备故云最妙以此四义能通
实相即是四门然但下通妨先问且一二二句
皆是四言第三一句独成六字文既增减云何
成偈故此释也持说等者以此四义是万法之
门若了四义即通万法万法既通岂有菩提而
不證哉文或等者但论其义义不在文义必周
圆文从增减义若等者谓阙之成谤具之成门
成谤者谓阙无成增益谤阙有成损减谤阙非
有非无成相违谤阙亦有亦无成戏论谤以有
则定有无则定无馀二例之故成四谤何以故
法不如是故不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
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也具四句者谓义无所
校讹¶ 第 716a 页
阙故有不定有是即无之有无不定无是即有
之无馀亦例之随于一句之中圆见四句之义
不堕增减等谤故成门也何以故法如是故如
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清凉池四面皆
得入但以人依于法法异人乖苟法义之所全
岂菩提而不證矣故言受持此经胜于施福。

○四释超过所以二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徵意云以何义故持说此经胜于宝施释可知。

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
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
因。

诸佛菩提法者拣非馀乘菩提法也然馀菩提
非此不出但举胜者而以例之此二者持说也
了因者以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但以烦
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持说此法妙慧自
彰观破烦恼法身现矣生因者报化之身本来
无有万行所致故名为生故弥勒颂云于实为
了因亦为馀生因魏经云一切诸佛菩提法皆
从此经出。

○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言佛法者约世谛故有即非佛法者约第一
义即无。

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

第一等者谓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
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真谛之理离于迷悟染净
凡圣之相故不可说出佛法之义也故圆觉云
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
校讹¶ 第 716b 页
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然则本论
异此不能烦述。】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六卷(终)

** 校讹


* 第四纸(七行引楞严寺流通本作言)
* 第六纸(十八行明流通本作名)
* 第八纸(十三行云北藏作去流通本同)
* 第十一纸(一行党三行党北藏皆作傥流通本同)
* 第十二纸(十五行意北藏作异二十行缘北藏作终流通本并同)
* 第十四纸(五行受北藏作授流通本同)
* 第十五纸(二行含北藏作舍流通本同)
* 第十七纸(三行残流通本作浅十三行含北藏作舍流通本同)
* 第二十四纸(八行遍北藏作偏九行论北藏作论流通本并同)
* 第二十八纸(八行具北藏作见流通本同)
* 第三十纸(十行魏北藏作为流通本同)
校讹¶ 第 716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