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唐-宗密校讹¶

校讹¶ 第 681c 页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二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璿 录记
清荆溪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二结叹四法幽玄三初正结叹。】

「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

【若据前正叙叹中约教义分能诠所诠今于所诠
之中别开行果即四法足矣然教密如前句偈隐
略理密如前旨趣深微行果二玄前文未显故宜
别明行玄者夫菩萨行不出二种谓随相行离相
行也随相即同前策修离相即同前无相玄者妙
也若二行抗行或先或后不名为玄二行同时不
相妨碍乃名为玄若唯随相即同凡夫若唯离相
即同二乘二行相资宛符中道即观空而万行沸
腾涉有而一道清净是菩萨行矣果玄者果即佛
果也此中佛果总有二种所谓真身应身应身有
相真身无相玄者若二身各异相无相殊不名为
玄以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真应无碍故曰玄也所
以经中若以相观佛则是人行邪道不以具足相
发心则堕断灭以此真身应身不一不二故使然
也由斯者因此也即正指说此一卷经是密是玄
也此则结指前文之所明标为后说之所以也。

●二示难了。】

「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

【致使者遂令也由前四法幽玄之故遂令讽诵甚
多而解者极少口讽即读诵其文也牛毛喻其多
也妙解经意乃名心通麟者瑞兽君圣则现角者
麟唯一角喻悟者少也此有两重相望以论多少
谓麟比牛而已少角比毛而又少意谓读诵者多
校讹¶ 第 682a 页
中之多通悟者少中之少。
●三彰谬解。】

「或配入名相著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派其馀
胸谈臆注不足论矣。」

【前四句即但不符圣旨别作意度不得圆畅虽非
邪僻亦名谬解后二句胸谈臆注正是邪谬前言
心通者少不通者多此之三类即是不通之相也
此前两家皆先叙因然后结过配入名相者谓有
疏将法相名句配入其中此则贪著其事好尚法
相也如下经云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乖宗者以经
宗无相真空既以法相解之宁契经旨以不顺理
名之为乖但云一真者但犹独也以闻说此经是
空无相宗则首末作离心离境空无相道理一味
销释故云一真望源迷派者望谓瞻望源谓水生
之处也迷谓昏迷派谓流派路分曰岐水分曰派
意云此经虽宗无相而文义千差今虽符大底宗
源而全乖差别义理故云望源迷派也斯言乃是
晓公起信序文今虽用之而意异彼彼则以一心
为源随缘生灭为派此则以经宗为源义理为派
故不同也其馀等者前则各有一长此乃都来邪
僻前则依人依教此乃率意推胸率尔疏谬之言
故曰胸谈臆注不堪采览置之言外故云不足论
矣就中此释宇内偏多疏主云予久志斯经遍询
诸疏亲见数十本或假托金刚藏或云志公或云
傅大士或云达磨或云五祖或题自名皆好纸好
墨装饰甚华其中文义总不堪采如释舍卫国云
卫者百灵卫护举一例诸首末皆尔苟有无限愚
人不能甄别宝为至妙诚可悲哉故云胸谈等若
将源派约迷不迷前后相望有其四句一迷源不
迷派即配入名相者二迷派不迷源即但云一真
者三源派俱迷即胸谈臆注也四源派俱不迷即
校讹¶ 第 682b 页
下不攻异端是此疏也。
●二引文结显。】

「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

【河沙珍宝者即经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
等恒河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乃至此福德胜前
福德三时身命者即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
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何况书写受持读
诵为人解说喻所句有二意一即于此内外二财
喻之不及二即如下文云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
劫于然灯佛前乃至譬喻所不能及含斯二意故
云喻所不及岂徒然哉者犹言可空如此也意谓
此经句偈隐略旨趣深微寻波讨源卒难得意傥
悟玄理随分受持得福德多不可思议既若如此
非圣智不能造其源常情之流岂合措意此文意
含两势一验凡心不晓二验持者福多也。

●二述造疏意二初示疏论师承有据二初示论师
承斥他添削。】

「且天亲无著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

【梵语提婆盘豆此云天亲是地前四加行位菩萨
即无著弟也无著梵语阿僧祛是初地菩萨即天
亲兄也补处即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上次补佛
处号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二菩萨依禀弥勒
菩萨偈颂造论解经故云师补处尊下悬谈广明
后学下斥其违论即无著天亲之后制疏之者也
何疑者责辞也添即前云配入名相者于本论外
加以大小乘法相行位故云添弃即前云但云一
真者弃却两论别自解释也不知彼人云我胜菩
萨为复不知菩萨所造论耶若言不是我胜菩萨
亦非不知造论但以志道参玄忘言取意捷径修
进不务枝流谁有心力寻于论文者即应责之曰
寻论释经则推无心力推胸率意心力何多且者
校讹¶ 第 682c 页
约截之辞以不论所馀截径而斥意云今不论你
有理无理且论主是入位上流复从弥勒所受义
句此盖佛佛相传展转师授你之后学何得固违
而自率意耶一是凡圣愚智悬隔二是师父之言
背智率愚悖师无礼如父有所作子乃故违岂合
天道耶故此引师以斥也。

●二明今述解不攻异端。】

「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

【初二句对非显是故今者由菩萨展转相授所以
今之述作不攻异端攻谓攻击异谓别异端即端
倪即显诸家却是异端也故云对非显是故论语
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
同归异端不同归也疏是二句出其因由既用本
论释经不攻异端明矣乳非城内者引经喻也涅
槃第十云复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
利故加二分水转复卖与馀牧牛女彼牧牛女得
已复加二分水转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
二分水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水诣
市卖之时有一人为子纳妇当须好乳以待宾客
至市欲买是卖乳者多索价数是人答言汝乳多
水不直尔许之直今我赡待宾客是故当取取已
还家煮用作糜而无乳味然于苦味中千倍为胜
何以故乳之为味诸味中最善男子我涅槃后正
法未灭馀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
是时当有诸比丘抄略是经分作多分抄前著后
抄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杂以世语错定是
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见如彼女人展转卖乳乃至
成糜而无乳味然彼经意以喻涅槃此借用之以
喻般若此中城内之言语稍漫通今取最初新搆
之乳未加水者以为喻也或曰此中岂无疏主自
校讹¶ 第 683a 页
语应同添水乳耶答不然虽有自言但是连合前
后或引文之端皆从本义而非添也。

●二示名题义意在下。】

「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预云。」

【诸家至此皆略判经题今务简削繁下文委释。

●三解本文二初偈文归请。】

「稽首牟尼大觉尊能开般若三空句发起流通诸上
士冥资所述契群机。」

【将欲制疏恐未上符下合故归请也意云法华经
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
佛智圣智尚难图度凡心岂可测量由是祈请加
护冀无纰缪于中前三句归敬三宝后一句祈愿
利生初二字能归至诚稽谓稽留尚书云稽首拜
手注云稽首谓首至地也拜手首至手也今则屈
头至地稽留少时表敬之甚也又礼有三种谓下
揖中跪上稽首今则上礼表无慢心然能归之人
必具三业表佛有天眼天耳他心知故谓以身业
归表佛有天眼见以口业归表佛有天耳闻以意
业归表佛有他心知又圆满三业善故成就三轮
因故以未归三宝之前三业悉皆不善今归三宝
故三业皆善也三轮者谓神通轮教诫轮记心轮
因中身业归果获神通轮因中口业归果获教诫
轮因中意业归果获记心轮据此即三业是因三
轮是果三轮之因依主释也今言稽首即当身业
但举身业馀者自具谓称三宝名及述所为事即
口业也心不虔诚宁肯归礼即意业也牟尼下正
举三宝谓佛法僧为福之田三皆可宝故云三宝
带数释也然有三种一住持者即塑画等像佛也
三藏教文法也五众和合僧也遵守遗言任持像
法名曰住持二别相者佛即三身法即教理行果
校讹¶ 第 683b 页
僧即二乘菩萨三同体者觉照名佛轨持名法和
合名僧于中复有本性观行融通之异皆一法上
说之故云同体于上三中今所归者即别相也五
教之中当其始教以此经属始教故今但取当宗
之中能说般若为佛所说般若为法发起流通者
为僧故非馀教牟尼下佛也梵音释迦牟尼此云
能仁寂默能仁故不住涅槃寂默故不住生死又
寂者现相无相默者示说无说此则即真之应也
大觉者觉即是佛大拣馀圣馀圣虽觉未名为大
二乘偏觉菩萨分觉皆非大也唯佛如来一觉永
觉无所不觉如大梦觉如莲华开迥超群圣故独
称大尊者具上九号为物所尊下文广辨能开下
法也于中能字属佛开字通佛及法在佛为能开
在法为所开般若三空句五字唯局法也然于此
中具教理行果般若果也以是到彼岸慧故三空
理也句即教也理果合论行也以慧照理是菩萨
行故发起下僧也发起上士即须菩提因兴三问
故佛说之流通上士即是弥勒无著天亲也逦迤
解释方始弘传上士者高上之士也或云上人故
马鸣菩萨赞无常经归敬偈云八辈上人能离染
或云大士故大云疏云如斯大士皆归命斯皆通
用故随人称冥资一句祈愿利生也冥资谓暗助
所述即此疏也契合也群机即一切众生也然资
助加护有二种一即显加谓现身说法有所见闻
二即冥加但得智力无所视听今于二中唯求冥
加也以制疏释经唯藉智力但得冥助不须见闻
以此经云若以色见声求是行邪道为顺此教故
不求显然凡所设教皆契理契机今不言契理者
以疏是论文已契理故又疏主于二利中利他偏
甚今唯言契机者悲增之相也。
校讹¶ 第 683c 页

●二开章正释既蒙加祐心通智明约义开章遂申
经旨文二初标列章门。】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辨教
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
义。」

【此依崇圣寺尘外疏唯开四门若准大云疏中即
开六门一明经意二明宗旨三明经体四辨译时
五解题目六释经文今虽四门含六门义谓此第
二摄彼二三第四摄彼五六其馀单摄但小异耳。

●二依章正释四如疏科列。】

「初中二初总论诸教。」

【此中总论如多药共治一病下别显则如一一药
各有功能也。
●文二初通赴机缘。】

「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

【酬因者酬谓酬报因谓因地以佛于因地初发心
时希求无上正等菩提遂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佛道
无上誓愿成于此四中三愿皆毕唯一未圆誓度
众生众生宛在今虽證果不舍因门现身说法济
度群品以报先愿故曰酬因故法华经云我本立
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
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酬请者佛初成
道梵王帝释等请转法轮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馀诸天
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如来默
然受请既受其请故始于鹿苑终至鹤林四十九
年说诸经教救度众生故法华云即于波罗柰转
四谛法轮等也显理度生者此二相从合说然有
通别通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别
则说四谛法显生空理度凡夫外道说六波罗蜜
校讹¶ 第 684a 页
法显二空理度不定性二乘及利根凡夫令入大
乘道说一乘法显法界理度定性不定性二乘及
地住菩萨并上上利根凡夫令入一乘究竟佛道
也。
●二剋就佛意。】

「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
众生开佛知见等。」

【唯为一大事等者法华经具云诸佛世尊唯为一
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
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
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乃至欲令众
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准天长疏解云佛之
知见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云大诸佛仪
式说此化生故云事众生有此机能感于佛曰因
佛即应之曰缘故者所以义由此一大事因缘所
以佛出于世也开示悟入者此之四句不出于二
前二句能化后二句所化能化有二谓大开而曲
示此属于佛所化亦二谓始悟而终入此属众生
若准法华论释开者双开菩提涅槃二无上果示
者别示法身显三乘同体悟者知义别指报身二
乘不知说令知故入者因义修因契入故华严疏
主解云开者开除惑障示者示真实理悟者悟妄
本空了心体寂只令悟上真理入者冥于心体石
壁解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开也指示心中了
了分明是佛性曲示也斩新领解决定印可不疑
始悟也一切念想都亡终入也诸家解释旨趣不
同白璧黄金各为至宝。】

「后别显此经五。」

【别显者近指一卷金刚远关诸部般若以同宗故
意明有何所以说无相经于中五段具如下列。

●初中三初标。】
校讹¶ 第 684b 页

「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一。」

【对治者如病设药义见序中我执者有二一凡夫
情计我即执五蕴总相以为主宰二外道神我即
蕴离蕴或大或小幽灵神圣动用难思皆计为实
故云我执计一切法实有体性名为法执然佛说
小乘以除我执今说般若重为此者盖深必该浅
也由是正除法执兼明我空也。

●二释二初总标由执起障。】

「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

【烦恼即根随等此依我执而起如前逐妄中说所
知即根本无明也故起信论云无明义者名为智
碍即所知障也此依法执而起。

●二别示二障过患二初烦恼障。】

「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

【心不等者心本清净自在功德妙用过于尘沙良
由此障覆蔽不得显现故云心不解脱解脱者自
在义不唯令心不解脱复能造业润业业即善恶
不动业也以有业因必招果报即受生也受生之
处所谓五道生而复死往而又来故云轮转轮转
之相已如序中纶轮义也反推其源即是我执故
知我执是过患根本故须除之。
●二所知障。】

「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
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

【慧不等者此即大乘深慧不论小乘浅慧此慧若
发照见五蕴皆空唯是心性离自心外无别有法
今为无明覆蔽不得开发故华严云若不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不达等者
然诸法性相有别有通别则如水以湿为性以动
静为相等通则诸法同以无为为性有为为相由
无是慧故不能了之然了心即根本智了性相即
校讹¶ 第 684c 页
后得智二智不显盖由无明无明不除不成佛法
故云纵出三界亦滞二乘等斯则虽出火宅犹止
化城不到宝所若反推其本由于法执将知法执
是过患根本也然此二障非谓抗行皆由一心所
为但微著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殊都
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著有异于中亦有
二义才动则不能现像同彼所知猛盛则覆舟溺
人况于烦恼法喻相对昭然可见又心慧解脱约
人料拣以成四句谓心解脱慧不解脱二乘也心
不解脱慧解脱大悲菩萨也俱解脱佛也俱不解
脱凡夫也。
●三结。】

「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以前推穷一切过患根本是其我法二执二执若
遣二障即除二障若除则诸过自灭由是过患之
源即是二执为除二执故演斯经故知此经是大
良药故心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
咒等乃至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欲知此经除
二执者如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除
我执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除法执也如此类
例遍于经中。
●二中二初标。】

「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

【如文可知。
●二释。】

「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
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疑者于理于事犹豫不决即心所法中烦恼一数
然有二种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谓蕴在藏识未显
发者名为未起现行谓动之于心或形之于口名
为现起遮则遮其种子不令起于现行断则断于
现行即自除其根本其犹筑堤防水倾津泼燄其
义可见即经下指经也然准经即答三问已展转
校讹¶ 第 685a 页
而断起复连环故云节节至二十七然遮断之言
总有两意一则经中有须菩提陈疑处是现行即
第二第十一第十九馀无问辞皆种子也二即当
时尽是现行望于后代总名种子斯则断现行时
即是遮种子也然二意中后意稍切故二十七疑
皆言断而不言遮也。
●三中二初标。】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
【●二释。】

「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泛论业有三种谓善恶不动受有三时谓现生后
若今世造善恶今世受苦乐者名顺现报业若今
世造善恶次生方受名顺生报业若今世造善恶
从第三生已去乃至百千生方受名顺后报业今
世有人造善恶业目下无报便疑无因果者良由
不达此三时报也故佛名经云行善之者触事轗
轲行恶之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
不分我经中说有三种报如上所叙今言转灭者
二中唯转恶业以违理故时则通三然此恶业受
报准小乘宗说有定不定如初篇四重名为定业
僧残已下名不定业以此对时应成四句谓时定
报不定报定时不定俱定俱不定若此经说者则
不然以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名不决定
业所言不定者或轻或重或受或不受也问若然
者何以大般若中云唯除决定业应受报耶答但
转重成轻非令不受故无违也如此经云若有人
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
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
阿耨菩提言先世者有二意一前生之前名为先
世二未持经前名为先世虽通此二后义为正也
今以三涂之业用轻贱代之令报不定生报现偿
令时不定此皆转重令轻也其灭轻不受经则无
校讹¶ 第 685b 页
文经虽无文义乃合有然有两意一者以重况轻
意云重业既转之令轻轻业故宜不受二则曾堕
三涂之者出在人中犹有馀业即贫穷诸衰等苦
今既不堕三涂则馀业必免亦是时报俱不定也。

●四中三初标。】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

【●二释二初未说失为凡小。】

「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
皆成有漏或滞二乘。」

【佛成正觉者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断结五分法
身初圆示成正觉也未说等者即成道之后十二
年已前但说人天因果及四谛缘生未说三空般
若无妙慧者妙慧谓无相甚深般若也此是法空
之慧以未说般若未显法空故无此慧也施等住
相者等于戒忍等四住于我人众生等相及住法
非法相也既住我法等相则成世间因果故皆有
漏也此说凡夫依人天教者或滞二乘者设有断
惑證真不无厌苦忻乐纵出三界亦堕声闻缘觉
之地此依小乘教者若准凡夫兼无粗慧就胜通
说故言无妙慧也。

●二已说得为佛因二初顺释。】

「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

【即十二年后说诸部般若之教诠显妙慧妙慧即
第六般若波罗蜜以法身是真如妙理本不生灭
但以烦恼覆之名如来藏若妙慧照破烦恼真理
显现成大法身故说妙慧为法身因也五度等者
五度即施戒忍进定应身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紫磨金色之体也此由积集五波罗蜜之所感得
故言五度为应身因也。
●二反显。】

「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
校讹¶ 第 685c 页

【非波罗蜜等者虽行施等由无慧导皆成住相由
住相故便成有漏但成世间善因乐果故非佛因
也故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馀皆
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三结。】

「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福慧属因即五度六度是能严也两足是果即真
身应身为所严也然诸佛果德虽无量无边以要
言之不过此二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
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意谓由无般若致
使施等非波罗蜜不成佛因故须福慧二严乃成
两足妙体然前五与第六互相资助以真应二果
必须具故其犹胶青彩色彩非胶而不著胶非彩
而无色六非五而无相五非六而无因如经云应
无所住即修慧也行于布施即修福也又以无我
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修慧也修一切善即修福
也此例甚多。
●五中三初标。】

「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

【诸经论中皆说三身此唯明二者已合摄故言三
身者即法报化如权宗所说法身是理无漏无为
报身是智转识所成有为无漏虽證于理智且非
理如日含空由是理智分为二也化身是影固宜
不同是故说佛为三身也今言二者法报合故以
智即是理如光即珠是故合说为真身也如净名
经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岂言报体是有为耶又
涅槃经云若人言如来同有为者死入地狱是故
此中不说于三但言二也故智论云佛有二身一
真身二应身亦云生身应身皆化身也问法报化
等皆是佛身法报既其不分化体何故别说耶答
法报皆实所以合论化体唯虚故宜别也。

●二释。】
校讹¶ 第 686a 页

「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
不如实见真身应身。」

【谓十二年前小乘之人唯取三十二相金色之身
以为真佛不知更有真佛故云但言色相不知下
以未达法空故不知此相但是真身之中所现影
像也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既
言是影则知非真故弥勒颂云应化非真佛亦非
说法者不如等者若知真身是实应身是虚又了
相即无相名为真身无相即相名为应身如是见
者名如实见故华严云于实见真实不实见不实
如是解法相是则名为佛若不如是名为不如实
见。
●三结。】

「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證得。」

【发明二果者如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者发明真身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发明应身也又
云则非具足色身发明真身也是名具足色身发
明应身也馀例此知二因等者真身由前慧因證
得应身由前福因證得也前段中云故须福慧二
严等即是约果说因今云故此发明等即是望因
说果如是说者意令众生修二种因證二种果也
然前五门展转相蹑谓说般若经本除二执故有
第一二执虽遣两疑犹存故有第二纵使无疑争
奈先业故有第三恶业既灭无漏因成故有第四
因既昭然果證何远故有第五由是一经大意极
此五重矣。】

「第二明经宗体二初宗。」

【宗即所诠体即能诠今初宗者尊也重也心言之
所尚也然言由于心故故肇公云情尚于空者触
言而宾无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馀皆例
此。
●文二初统明诸教。】
校讹¶ 第 686b 页

「统论佛教因缘为宗。」

【统论佛教者然此方古今教有三种浅深既异所
宗亦殊一儒教主即文宣王谓孔丘也宗于五常
仁义礼智信意以修身慎行治国理家扬名后代
也二道教主即玄元皇帝谓老聃也宗于自然此
即融荡是非齐平生死终归虚无也三释教主即
释迦也宗于因缘意令识迷破惑證真起用也故
云因缘为宗然一代佛教通宗因缘虽小乘生灭
大乘无性浅深有异大约统论皆因缘也然有二
种一世间二出世间世间有二一内二外外复有
二一谓种子为因水土人时等为缘而芽得生又
泥团为因轮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成二内谓无
明为因行支为缘而生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支
前二器世间后一即有情世间故知成此三界世
间只由因缘二字二者出世间有三种一则本觉
内熏为因师教外熏为缘而始觉得生二则始觉
为因施等五度为缘而佛果得成三则大悲为因
众生为缘而应化得兴故知出世间一切净妙等
事不出因缘二字故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
一乘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又云我说
是因缘能灭诸戏论然统收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有义空义假义中义虽浅深不同皆堕因缘也言
有者有生有灭也谓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如
马胜比丘为舍利弗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法
即灭如是灭与生沙门如是说空者既属因缘则
知无体无体即空义也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
说即是空假者如镜像水月虽则不实缘会不得
不现故净名云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中者以假故
非空空故非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为中义故
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又如
校讹¶ 第 686c 页
中论都明有等四义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三乘教中所说空有
中假等义并不出因缘故云佛教统宗因缘也。

●二别显今经三初约法正立。】

「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
宗。」

【别显等者所谓通中之别随何经中所宗各异如
华严法界法华一乘净名不思议真如佛性等也
然般若种类诸说不同准智度论说有三种一文
字即能诠教二观照即能观智三实相即所观境
罗什后来开为五种谓于观照中开出眷属即随
行五蕴及煖等善根于实相中开出境界即俗谛
境此五中唯观照持业释馀皆依主大云解之五
皆持业谓文字性空即般若故眷属境界同文字
故实相即是法身起信论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故然虽三虽五三者为正何则般若所照皆实相
故不唯真如故智论云照色等空即名实性性空
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于
空无著乃是实法色等虚伪诳人眼根故知但约
不颠倒离虚伪便为实相则双实真俗二谛为一
实相也煖等眷属是慧性故相应随行俱观照故
故知观照摄眷属也由是虽则说三已摄于五既
符智论必契深经故三为正然诸家立宗或唯观
照或唯实相此并未当且此经所诠一一离相岂
唯观照教化众生断疑破执岂唯实相故今双取
为宗不一不二者欲言其一体用有殊欲言其二
寂照常俱故非一二也。
●二约喻释成。】

「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
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

【此显双取为正且本举能坚能利一金刚以喻观
校讹¶ 第 687a 页
照实相二种般若若单取观照则阙坚义若单取
实相则阙利义又皆言即者释成不二之相以照
而常寂故理非智外寂而常照故智非理外既离
理无智离智无理故如金刚即坚即利也。

●三约行结显。】

「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

【谓菩萨行中必须具此若昧实相则难亡分别便
成住相即堕有漏若昧观照则阙智用便滞偏空
同于二乘故须二事兼行方契中道此则如前行
玄之义也由是起信论中止观合说法华经内定
慧庄严华严明定慧二事菩萨依赖涅槃显定慧
不等不见佛性诸教中说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
华严疏云万行忘照而齐修顿渐无碍而双入皆
此义也。】

「二体。」
【●文三初标立。】

「文字般若即是经体。」

【如文可知。
●二正释。】

「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
之体。」

【或曰诸家所出教体皆取声名句文或通取所诠
之法今何单取文字耶由是故云文字即含声名
句文此明具四法也声即言音名句文三即声上
屈曲表示名诠诸法自性句诠诸法差别文即是
字为二所依也问四法之中文字最居其末云何
摄声等法耶答所以能摄者有二意一能显文字
有其三处谓心上显即意识境声上显即耳识境
色上显即眼识境今取初者故能摄之二有声未
必有名句文有文则必有声名句前前未必有后
后后后必有于前前如苗必有根根未必有苗也
以是义故故摄声等文字性空下明摄所诠理也
校讹¶ 第 687b 页
谓依于般若显乎文字文字本空即是般若无别
文字体也然有二意一体属缘生无自体故二非
别有一法为文字体故此皆意显般若是文字体
也其犹镕金成像像即是金也。
●三总结。】

「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含摄之义如上所明能所总该故言理无不尽此
乃文字则该能诠尽般若则该所诠尽诠旨既备
故云统为教体也。】

「第三分别处会二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

【●文二初总示大部。】

「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
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
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

【●二别显此经。】

「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上总明皆如文可知。】

「后别明传译此卷时主。」

【●文三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初通辨诸译。】

「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
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
三藏。」

【流支者天平二年于洛阳译成十四纸名金刚般
若真谛太康元年于金陵郡译成十四纸名金刚
断割笈多开皇十年于洛阳译成十六纸名金刚
断割玄奘贞观二十二年于玉华宫译成十八纸
名能断金刚义净證圣二年于佛授记寺译成十
二纸名能断金刚。
●二剋示所传。】

「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

【如文。
●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
校讹¶ 第 687c 页
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
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
位以释。」

【转授天亲者有说云以天亲久习小乘近从大教
要涤情执故转授之断疑执显行位正宗文中可
见。

●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别二初正明科释所依。】

「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馀论采集
诸疏。」

【兼无著者以显此疏正依天亲傍用无著馀论诸
疏义见开题处。
●二结成立题所以。】

「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不同净名集疏备书四圣之名义即如何晏集解
论语于孔安国马融等注中当者用之不当者剪
之今疏亦尔或双取以各有理或共成一义故两
存焉。】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第二卷(终)

** 校讹


* 第一纸(十六行玄北藏作立楞严寺流通本同误)
* 第四纸(二十行现北藏作见)
* 第六纸(十七行令北藏作今)
* 第八纸(十六行僧北藏作因)
* 第十一纸(二行己北藏作以)
* 第十二纸(六行曲北藏作由十三行示北藏作云)
* 第十三纸(十四行轮北藏作论)
* 第十七纸(十七行失北藏作夫)
* 第二十纸(一行含北藏作舍)
* 第二十四纸(十三行唯北藏作为已上流通本皆同误)
校讹¶ 第 68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