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正彼计立二。初立三聚。】
「彼立三聚。一有为。二无为。三非二聚。非二即我。」
【钞。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有为非无为聚。大意
扫除二边。非有非无处。计立为我。
△次立五法藏。】
「又立五法藏。谓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不
可说藏我在其中。以不可说有为及无为故。是为三
聚五法藏者。」
【钞。初标.次释.后结。谓有.无二为遍三世故。又此有.
无二为。在三世中不可得故。彼宗以不可得中。计
立为我。
△二立我所以。】
「大意为双遣有为及无为。故云不可说等。离二边故。
立为我意。」
【钞。大意下立我所以。因双遣有.无。离二边故不可
说也。以不可说中而有我意。
△三出彼宗过。】
「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所
计虽殊。皆立我故。」
【钞。然此一部下破也。谓西天九十五种十一师等。
因计有我。故成外道。而佛法中。佛说一代圣教皆
破有我。故计立我者。是生死根本。云何今佛法中
而立我者。岂非是附佛法中之外道乎。疏所计虽
殊。皆立我故者。正出彼过意。皆遍犊子等五部义
故。
△二。法有我无宗二。初出部名。】
「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多部等。」
【钞。萨多婆等者。即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即是上
座本部宗轮出。论中义。又多同说一切有部。故亦
等取上座部也。三多闻部宗轮出。其中馀义。多同
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实有。故是三全部而言
等者。等取化地部。末计少分耳。
△二立法有我无
宗。所以三。初正彼立宗。】
「彼立诸法不离色心。或立三世无为。或分五类。皆无
有我。以无我故。异外道计。」
【钞。彼立诸法。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不离
色心二法。于色心等法。各各推求谁为我者。谁为
主者。即忽然而得生空观也。及无为自性尚不可
得。何处而立我者。故云实无有法也。或立三世无
为者。即化地中少分义。云过去未来。并皆实有。亦
有中一切法。所知所识。各无自性。故名一切法无
我。疏或分五类。即上三世及无为法不可说藏。前
立有我。今不计我。了无我故。故疏云。以无我故。异
外道计。所以胜前宗部。不立我也。
△二出无我除
过二。初立因缘正破。】
「又于有为之中。立正因缘。以破外道邪因及无因故。」
【钞。于有为中立正因缘者。佛于大小乘教。不离因
缘。言因缘者。即一切有为色心等法也。故圭峰大
师云。夫因缘者有二。一内.二外。外因缘者。谓水土
人时。而芽得生。泥团轮绳水火陶师。而器得成。内
因缘者。外由内变。本末相收。为一缘起。故佛教从
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然有四重。一因
缘故。故生死成坏。涅槃云。我观诸行无常。云何知
耶。以因缘故。二因缘故即空。谓不自生(若自生者。种子不因
他力而成故)。不他生。不共生
生天地。
○八路伽师。计色心二法皆极微作。
○九
目力师。计虚空为万物因。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
随业生。
○十一兼因师。计自在天生。
△三引疏正
破。】
「清凉云。以不知三界由吾自心。从痴有爱。流转无穷。
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安知因缘。性空妙有。中百等
论。亦广破之。」
【钞。以不知三界下。引清凉大疏。破无因及邪因故。
谓不知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皆从自心中。流出动
业。不动业。现行熏
入第八识心中。成种为因。而招当报有漏三界。欲
界色界无色界异热之果。故唯识颂云。无始时来
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解曰。界
者因也。谓无始时来。一类相续种子。而生现行。成
一切法等。由此而有三善三恶趣道。异热果故及
修戒定慧等。而證得涅槃。世出世间果也。岂同外
道。或以邪因及无因等。迷正因缘异计纷然者乎。
故云不知云云耳。
△三结破。】
「是知佛法之浅浅。巳破外道之深深。」
【钞。小乘论中。立生灭因缘之旨。尚以破之。况终顿
圆。三教之旨。而不破哉。
△三法无来去宗二。初出
部名。】
「三法无来去宗。谓大众部等。」
【钞。出部名者。一大众部.三鸡胤部.四制多山部.五
西山部.六北山部.七法藏部.八饮光部。今云大众
部等者。等下六部半义故。所云半者。又等取化地
部中。一少分耳。
△二立彼宗义所以。】
「说有现在及无为耳。其过未之法。体用俱无。」
【△四现通假实宗二。初出部名。】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
【钞。一全分。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一少分即末经
部。其成实论师。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
出家时入佛法中。即经部摄故。
△二立彼宗意。】
「谓就前现在之中法。在蕴为实。在界为假。其成实论
经师。即斯类故。」
【钞。现在法者。即真俗二谛。不离假实。蕴门明义是
实。实者积聚故。界处门者明义是假。假者体假积
聚故。其成实论者。即少分末经部义。
△五俗妄真
实宗二。初出部名。】
「五俗妄真实宗。即出世部等。」
【△次立彼宗意。】
「谓世俗是假。以虚妄故。出世是真。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二。初出部名。】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等。」
【△次立彼宗意。】
「云一切我法。但有假名。无有实体故。」
【钞。中论云。若有世间。即有出世间。既无世间。何用
出世间等。故出世间。亦假名耳。无实体故。以上六
宗通大小乘故。
△七三性空有宗。】
「七三性空有宗。谓遍计是空。依他圆成是有。」
【钞。三性空有下。遍计虚妄。是空观。依他是假观。圆
成是中观。又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
理有情无。又遍计纯相。圆成纯性。斯即法相宗义。
若约法性宗义。了妄即真。以相即性故。
△八真空
绝相宗。】
「八真空绝相宗。谓心境两忘。直显体故。」
【钞。法无相想。思则乱生。故不随智见。离心境故。坐
断有无。超现量故。触处逢真。照体独立故。
△九空
有无碍宗。】
「九空有无碍宗。谓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真如随缘。
具恒沙德故。」
【钞。九空有无碍宗下。立双遮双照方成德性宗义。
互融者。谓有即是即空之有。空即是即有之空。语
空。必摄于有。语有。必摄于空。故曰互融。言双绝者。
有即空。故有绝。空即有。故空绝。言不碍两存者。不
坏空有相。故有即空而不泯。空即有而不忘。真如
随缘具恒沙德者。由有不碍于空。空不碍于有。空
有无碍。离即离非。双照双遮。是为真俗圆融。性相
如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名不可思议德也。故香
林大祖和尚云。一色无边际。红莲到处开。分明离
取舍。那更有安排。端的无馀事。香风时送来。又沩
山师云。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缺。
即空有无碍圆宗之旨耳。
△十圆融具德宗。】
「十圆融具德宗。谓事事无碍。主伴具足无尽。无尽自
在故。以后后之旨深于前前故。」
【钞。圆融具德者。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地即摄
一切诸地功德。此有四句。一一即一切。二一切即
一。三一即一。四一切即一切。又则一句中。容有四
句义旨。如一切诸地。如是乃至无量。依正凡圣心
境法门。莫不皆然耳。故名圆融具德。自在宗义。
△
三料拣。】
「前四唯小乘。五六通大小。后四唯大。七即法相宗。八
即无相宗。后二宗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顿教。
九即终教。十即是圆教。」
【△四摄其所归二。初摄属诸宗二。初有该无属。】
「今此经者。谓前六宗。但有所该。无其所属。即如破相
显性。破相即妄。显性即真。一切法等。但有假名。即该
前故。」
【钞。经云。佛问须菩提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等文。非一。
斯诸文义。皆以一切法等。但有假名。破相显性。故
该前六宗文旨。
△二正属所该四。初属法相宗。】
「又此经除遍计性。我法二执。依他不有。圆成不无。即
含法相宗义。」
【钞。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扫遍计性也。又云。
若见诸相非相。即依他性也。即见如来等。即圆成
实性也。其文非一故。
△二属法性宗。】
「又示三性三无性等。即色即空。即空即色。
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即终教宗。
如法华经中。平等大慧教菩萨法故。」
【△三属顿教宗。】
「又即俗非真。即真非俗。非真非俗。离性离相。言语道
断。心行处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即
顿教宗义。」
【钞。即俗非真者。真不可得故。即真非俗者。俗不可
得故。是故真俗皆不可得。则廓然无寄。一念不生。
即名为佛。是故不说法相。惟辨真性等。即顿教中
义耳。
△四摄属圆宗。】
「后十圆融具德宗者。虽未全摄。亦少分摄故。如前第
五教体浅深中辨。恐烦不引。」
【△二本宗四。初二师所立。】
「若依圭峰大师所判者。以文字般若为宗。以观照实
相为趣。或以无住为宗。以断疑生信为趣。」
【钞。前是圭峰师立。后宗泐大师立。
△二和会二宗。】
「评曰。以无住为宗。即前圭峰义故。谓住而不住。即实
相般若。妙体常寂故。不住而住。即文字观照般若。不
彰而自彰故。」
【△三自评恐谬。】
「以予之意。以破相显性为宗。以观照实相为趣。文中
有段段非相遮义。故云破相。又云即见如来等。是显
性义。又应作如是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来者。即
诸法如义。是观照实相。而为其趣也。」
【△四證后师不谬前旨。】
「今三宗评论无住之宗亦为正义。经云。以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乃诸经之纲领。三藏之本源。故六祖闻之。
豁然大悟。诸佛心印。菩萨依止。是以一即三。三即一
者。无二法故。」
【△三总结。】
「以上第六宗趣通局一科巳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