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A¶ 第 757a 页
* No. 468-A
朕惟。佛道弘深精密。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
觉人。超万有而独尊。从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
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元微。论
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
知。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
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夫一心
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太虚起云。辄
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韬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
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
愿。闵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为说此经。大开方
便。俾解黏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
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
大矣。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
言无以著夫经。爰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
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衷。朕
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
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
468-A¶ 第 757b 页 X24-0757.png
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
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
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因法以悟觉。即得
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證果人天。永臻快乐。
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俟将来。
明永乐
癸卯四月八日序
* No. 468-B
金刚经集注原序
天中天之大觉。圣中圣之能仁。开菩提解脱之门。示
般若真如之理。放白毫光。遍照微尘刹海。舒广长舌。
敷宣最上大乘。斯大乘经者。诚诸佛之灵襟。实群生
之渊府。离名离相。非色非心。盖天盖地。亘古亘今。其
实书不到头。亦乃卷不到尾。迷之则永劫沉沦。悟之
则登时解脱。迷悟虽有差殊。生佛曾无间隔。斯经在
处。即为有佛。洪惟太宗皇帝。不忘灵山付嘱之情。遂
启流通之念。故乃留神内典。简阅诸编选其至精至
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而后
亲运睿思。焕发序文。有云。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
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
468-A¶ 第 757c 页 X24-0757.png
信哉至尊诚言万古为龟鉴焉。奉佛弟子来福等。睹
斯最上大乘。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久病得痊安。如
远客归故里。踊跃欢然。信受奉行。由是会约同志。罄
舍珍资。命工重刊印施。遐迩流传。普愿五浊众生。快
登般若慈航。速达菩提彼岸。仰冀时和岁稔。雨顺风
调。国泰民安。法轮常转者矣。
正统三年六月上旬吉
日大功德禅寺住持右觉义洪莲敬书
* No. 468-C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旧序
金刚经者。乃诸佛传授之心法。而天人光明无尽藏
也。灵山会上。拈华微笑。迦叶(音摄)巳了此一大事。(世尊在灵
山会上。拈起青莲华。迦叶破颜微笑)是时佛本无经。经亦无说。然法无
顿渐。人有利钝。性无加损。乘有上下。由是见闻觉知
文字论说纷然自此而炽。至唐时。解注巳有八百馀
家。心法隐于耳目之传。殃及后代儿孙。莫此为甚矣。
窃以诸佛说法。不离自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
起用。吾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
乱。自性定。常见自心自性。自修自度。不从人得。即是
自性释迦。自心弥勒。先天地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
468-A¶ 第 758a 页 X24-0758.png
为终。所以一宿觉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
真佛。山谷道人亦云。公若知本原佛亦不相似。此又
百丈竿头。进步下注脚也。盖性无生灭。气有聚散。炼
气合性。则千圣同源。万灵常在。经中所谓金刚不坏
身者。此乃学佛之极功。初非有待于外。切忌从人脚
跟走也。尝谓诸佛无轮回。圣贤无地狱。然未至
于圣贤诸佛。随人唱和。一切付之无有。此后世小人。
敢于无所忌惮者。决裂于为恶。趑趄于趋善。流转六
尘。拘挛四相。爱河漂浪之深。欲海沉溺之苦。形骸未
变。而行甚虎狼。幽阴未堕。而魄沉鬼魅。乃知造物之
无造。而四生六道之自造也。我佛大慈
氏横说纵说。感应无边。如一月水万窍风。听其目取
悉皆充足。亦不过为众生解黏释缚。妄幻扫除真实
现前。还汝本来面目。而无一众生可度也。虽然。道本
无言。言之则粗。禅本无说。说之则末。所以德山棒(德山
入门便棒)临济喝。大愚三拳。天龙一指。
468-A¶ 第 758b 页 X24-0758.png
佛祖所诃也。如上见成公案。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
得时。只得弄精神。盖好事不如无也。(文远侍者礼拜。被赵州打一棒。
远云。礼拜也是好事。州云好事不如无)或谓吾道自濂溪河洛诸公开
其秘。朱张文宣二先生集其成。诏如日月。人病弗繇
耳。子于是学。存养省察。亦有年矣。今乃遽然自叛其
说。而于异学张本。以犯天下之不韪。何邪。仆曰此一
卷经穷乡委巷。匹夫匹妇。人人受持诵念。叩其理义
懵然不知下落。今掇拾诸解之英华。因其所向
而顺导之。使人人知佛之行。此亦觉则同觉成不独
成之意。元城刘先生有言曰。刍荛之言。圣人择焉。且
佛法岂不及于刍荛之言乎。公因举法华经云。或遭
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犹如
割水吹光。水火之性不动摇。亦如[这-言+蜀]诸毒苦。吾性湛
然。此乃得观音无畏之力。仆谓若参到无畏境界。则
生死涅槃。犹如空华。得马亡羊。无非梦幻。三境九幽。
皆为净土。玉食粝饭。均是一饱。山林朝市。
到处随缘。逆境顺境。总是乐国。心与般若相应。则六
根四大。何聚何散。身与真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
何乐。(王荆公读维摩经有感。诗云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
通。有黄龙临刑颂云。将头迎白刀。一似度春风。又华严经云。以白栴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得清凉也)此
儒家谓之无入不自得。佛氏谓之随顺觉性也。又况
国初以佛学名家者。不可胜举。如王文正公。[日/黾]文元
公。杨文庄公。文公。近世陈忠肃公。李忠定公。扶皇极。
开太平。持危扶颠。排奸斥邪。风节凛然。与日争辉。然
468-A¶ 第 758c 页 X24-0758.png
亦何贬于儒道。文元公法藏碎金诸书。无非开佛心
见。文庄公平日五鼓盥漱。诵金刚经者。三十年而不
辍。文公与琏禅师游。出其所得。撰景德传灯录。以淑
后人。由是而观。区区之迹。未可论人也。或曰。德山携
金刚经钞。南游见龙潭。至夜入室。揭帘而出。潭乃点
纸烛付之。方接吹灭。山当下大悟。尽焚其钞。(德山长搆金刚
经。后闻南方禅宗大兴。遂携疏钞南游。先到龙潭。至夜入室。侍立更深。潭曰。子何不下去。山遂揭帘而出。潭乃
点纸烛度与。山方接次。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大悟。来日山遂取疏钞于法堂前将一炬火提起云。穷诸元辩
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将疏钞便烧)今子捃摭筌蹄。正所
谓百年钻故纸。无有出头时。答曰。要熟须从这里打
过。如未造德山地位。便欲焚钞。切恐子未梦见金刚
经在。一日举似潘舜卿。龚德庄。大噱曰。唯舜
卿载初清修之士。不茹荤酒。深于此经。同共编集去
取之功尤多。圭捐金锓梓。以广法施云。
宋绍定辛卯
长至日大中大夫浦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
金鱼袋攻仕杨圭谨识
* 金刚经道场前仪
**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
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 净口业真言
468-A¶ 第 759a 页 X24-0759.png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修修哩萨婆诃
** 净三业真言
唵娑[口*縳]婆[口*縳]秫驮娑[口*縳]达摩娑[口*縳]婆
[口*縳]秫度憾
**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诃
** 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誐誐曩三婆[口*縳]袜日罗斛
** 奉请八金刚(真谛记云。六种金刚。对持经人。行获无漏功德。今云八者。以对行人。
转八识成四智)
* 奉请青除灾金刚
* 奉请辟毒金刚
* 奉请黄随求金刚
* 奉请白净水金刚
* 奉请赤声火金刚
* 奉请定持灾金刚
* 奉请紫贤金刚
* 奉请大神金刚
** 奉请四菩萨
* 奉请金刚眷菩萨
* 奉请金刚索菩萨
* 奉请金刚爱菩萨
468-A¶ 第 759b 页 X24-0759.png
* 奉请金刚语菩萨
** 发愿文
「 稽首三界尊
皈命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云何梵
「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拈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祇园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
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 圣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金刚经道场前仪
468-A¶ 第 759c 页 X24-0759.png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目录
* 法会因由分第一
* 善现起请分第二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妙行无住分第四
* 如理实见分第五
* 正信希有分第六
* 无得无说分第七
* 依法出生分第八
* 一相无相分第九
* 庄严净土分第十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468-A¶ 第 760a 页 X24-0760.png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目录
* 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录
* 宝积如来
* 自在力王如来
* 日月珠光如来
* 金海光如来
* 通王如来
* 法常满如来
* 文殊师利菩萨
* 后秦僧肇法师
* 天台智显大师
* 梁傅大士
* 达磨大师
* 四祖忍大师
* 五祖大师
* 六祖大师
* 永嘉大师
* 宗密禅师
* 马祖大师
* 百丈海禅师
* 南泉愿禅师
* 归宗禅师
468-A¶ 第 760b 页 X24-0760.png
* 黄檗运禅师
* 临济大师
* 太阳玄禅师
* 同观察禅师
* 圭峰禅师
* 慈受深禅师
* 祖印明禅师
* 海觉元禅师
* 琪禅师
* 圆悟禅师
* 径山杲禅师
* 保宁勇禅师
* 真净文禅师
* 古德禅师
* 云庵了性禅师
* 茨庵僧微禅师
* 若讷禅师
* 富沙子荣禅师
* 冶父道川禅师
* 唐玄宗皇帝
* 逍遥翁
* 仙游翁集英
* 周史卿真人
* 晋谢灵运
* 王日休居士
* 庞蕴居士
* 颜如如居士
* 张无尽居士
* 李文会居士
* [日/黾]文元居士
* 刘蚪居士
* 陈雄居士
* 无名氏No. 468
金刚经注解卷之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仙游翁集英曰。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
468-A¶ 第 760c 页 X24-0760.png
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
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剑之有钢
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
若者梵语。唐言智慧。性体虚
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
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乃众生作业受苦。
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
净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
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脩罗地狱饿鬼
畜生)无舟而不渡。以般若六度为舟航。
468-A¶ 第 761a 页 X24-0761.png
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
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
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六
祖大师。一夜听五祖说法。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言下便悟。兹其所以为上乘顿教也欤。
颜柄曰。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
足。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六尘。
理没此一段灵光。终日冥冥。不知不觉。故我佛生
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證菩提。所以
在舍卫国中。为说是经。大意只是为人解黏去缚。
直下明了自性。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如金性坚刚
也。】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
【译者。用中国之言。翻改西土之语也。
按晋书。鸠摩罗什。天竺人也。父鸠摩罗炎。龟兹(西汉
书。龟兹音邱兹)王闻其名。请为国师。王有妹。遂乃逼以妻
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母遂与
俱出家。年十二。其母携到沙勒。姚兴迎罗什入
逍遥园译出众经。罗什死于长安。薪灭形碎。惟舌
不烂。】
「○法会因由分第一」
【说法聚会。由此起因。】
「如是我闻。」
【王日休曰。是。此也。指此一经之所言也。我者。乃编
468-A¶ 第 761b 页 X24-0761.png
集经者自谓。是阿难迦叶也。如是我
闻者。如此经之所言。乃我亲闻之于佛也。弟子尝
问佛云。他时编集经教。当如何起首。佛言从如是
我闻起。
李文会曰。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槃日。阿难问曰。
佛灭度后。一切经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
闻。次显处所。是故傅大士云。如来涅槃日。娑罗双
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优波初请问。经首
立何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若以诸大宗师
言之。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
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
更无别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
是。
川禅师云。如是。古人道。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且
道变向什么处去。咄。不得乱走。毕竟作么生。道火
不曾烧却口。如如。明镜当台万象居。是是。水不离
波波是水。镜水尘风不到时。应现无瑕照天地。我
者。为性自在。强名之也。又云。身非有我。亦非无我。
不二自在。名为真我。又云。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
颂曰。我我。认著分明成两个。不动纤毫合本然。知
音自有松风和。闻者听闻也。经云。听非有闻。亦非
无闻。了无取舍。名为真闻。又云。切忌随他去。颂曰。
猿啼岭上。鹤唳林间。断云风卷。水激长湍。最爱晚
秋霜牛夜。一声新雁觉天寒。】
468-A¶ 第 761c 页 X24-0761.png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肇法师曰。一时者。说此般若时也。
李文会曰。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川禅师曰。一。相随来也。颂曰。一一。破二成三从此
出。乾坤混沌未分前。巳是一生参学毕。时。如人饮
水。冷煖自知。颂曰。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
白蔷薇紫。间著东君总不知。
疏钞云。佛者。梵语也。具云佛陀。唐言觉者。谓自觉
觉他。觉圆满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
迷者曰众生。
李文会曰。佛者梵音。唐言觉也。内觉无诸妄念。外
觉不染六尘。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
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川禅师云。佛。无面目。说是非汉。颂曰。小名悉达。长
号释迦。度人无数。摄伏群邪。若言他是佛。自巳却
成魔。秖把一枝无孔笛。为君吹起太平歌。
六祖曰。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祇者。匿王
太子祇陀。树是祇陀所施。故言祇树。
疏钞云。经云。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拿。常施孤
独贫。故曰给孤独长者。因往王舍城中护弥长者
家为男求婚。见其家备设香华。云来旦请佛说法。
须达闻之。心生惊怖。何也。须达本事外道。乍闻佛
名。所以怕怖。至来日。闻佛说法。心开意解。欲请佛
归。佛许之。令须达先归家卜胜地。惟有祇陀太子
468-A¶ 第 762a 页 X24-0762.png
有园。方广严洁。往白太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
我当卖之。须达便归家运金。侧布八十顷园并满。
是以太子更不复爱其金。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曰
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僧子荣。引智度论三卷云。如来临入涅槃时。
告阿难言。十二部经。汝当流通。复告优波离言。
一切律戒汝当受持。阿难闻佛付嘱。心没忧海。时
优波离尊者。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当问
佛未来要事。于是优波离尊者。同阿难往问世尊
四条事。第一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答曰。一切经
首。当置如是。第二问以何为师。答曰。以波罗提木
叉。是汝大师。此云戒。第三问依何而住。答曰。皆依
四念处而住。四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
观心不住。四观法无我。第四问恶性比邱。如何共
住。答曰。恶性比邱。以梵檀治之。此云默摈。(梵语梵檀者。犹
中国言默摈。默摈者。正如黄鲁直云。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百战百胜不如一忍。摈者。敬而远之之意。此处
恶性比邱之道也)如来于是付嘱言讫。在俱尸罗大城。娑
罗双树间。示般涅槃。阿难闻佛入涅槃。闷绝忧恼。
不能前问四事。
王日休曰。梵语比邱。此云乞士。谓上乞法于诸佛。
以明巳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种福。此
所以名乞士也。大比邱。则得道之深者。乃菩萨阿
罗汉之类也。俱。谓同处也。谓佛与此千二百五十
468-A¶ 第 762b 页 X24-0762.png
人。同处于给孤独园中。
陈雄曰。比邱。今之僧是也。
李文会曰。比邱者。去恶取善。名小比邱。善恶俱遣。
名大比邱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證阿罗汉位。能破
六贼。小乘四果人也。
川禅师颂曰。巍巍堂堂。万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
种光。圣凡瞻仰。外道归降。莫谓慈容难得见。不离
祇园大道场。】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王日休曰。尔时者。彼时也。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
尊。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僧若讷。引毗罗三昧经云。早起诸天。日中诸佛。日
西异类。日暮鬼神。今言食时。正当午前。将行乞食
之时也。
李文会曰。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
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一切世间之所尊也。食时
者。正当午食将办之时也。著衣者。著柔和忍辱之
衣也。
疏钞云。著衣者。著僧伽之衣。即二十五条大衣也。
持钵者。持四天王所献之钵也。
遗教经云。渐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入舍卫大城乞食。」
【僧若讷曰。寺在城外。故云入也。乞食者。佛是金轮
王子。而自持钵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
468-A¶ 第 762c 页 X24-0762.png
李文会曰。乞食者。欲使后世比邱不积聚财宝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巳。」
【僧若讷曰。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
有选择。故曰次第。
李文会曰。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
也。】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巳。」
【王日休曰。乞食而归。故曰还至本处饭食巳毕。收
衣钵洗足者。谓收起袈裟与钵盂。然后洗足。以佛
行则跣足故也。
李文会曰。洗足巳者。净身业也。】
「敷座而坐。」
【颜丙曰。敷。乃排布也。排布高座而坐。
智者禅师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
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證
三空理。跏趺示入禅。(疏钞云。三空者。三轮体空也。施者。受者。并财等。名三轮也。
施者。反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
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云三轮体空)。
川禅师颂曰。饭食讫兮洗足巳。敷座坐来谁共委。
向下文长知不知。看看平地波涛起。】
「○善现起请分第二」
【善现。即须菩提也。起来请佛说法。】
「时长老须菩提。」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468-A¶ 第 763a 页 X24-0763.png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间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
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
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
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
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
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
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
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会曰。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右膝著地
者。先净三业。摧伏身心。整仪赞佛也。合掌者。心合
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
可比类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
兴敬礼仪。故偏袒。两土风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
弟子侍师。示执捉之仪。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
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
将请以无。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谓启白。希。少也。世尊。佛号也。先叹其
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468-A¶ 第 763b 页 X24-0763.png
【王日休曰。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
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
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
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
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
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
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
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
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
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
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
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欲略其文而便于
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
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
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语者。故谓之觉
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
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
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馀故
是也。佛又云。十一地菩萨。皆有三种愚痴。岂非所
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情。
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陈雄曰。菩萨受如来教法者也。诸菩萨。指大众言
之也。大众听如来说法。固当信受奉行。傥如来不
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则恶魔或得以
468-A¶ 第 763c 页 X24-0763.png
恼乱。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胜法有时而断
绝。故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他恤。惟愿如
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
李文会曰。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
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
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
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
梵语也。唐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
蛆虫蝼蚁。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
动含灵。皆有佛性也。善付烛者。念念精进。勿令染
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奴沃切)多罗三藐(弥略切又亡沼
切)三菩提心。」
【王日休曰。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
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然
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乃无上正等正觉也。
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
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
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
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
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
不复轮回。
僧若讷曰。菩萨初修行。皆发此广大心也。】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468-A¶ 第 764a 页 X24-0764.png
【王日休曰。应。当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须菩
提于此问佛云。为善之男子。或女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也。发求真性
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处也。云何降伏
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土
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
云何可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降住而巳。
李文会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
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
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李文会曰。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
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著诸法
相也。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
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王日休曰。谛。审也。谓仔细听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
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李文会曰。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
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庞居士曰。世人重珍宝。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
静见真如性。
逍遥翁曰。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又
468-A¶ 第 764b 页 X24-0764.png
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王
秽土也。
黄蘖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
以安心。屏事以有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
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
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
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
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
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
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秪益纷扰。故万
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
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
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应诺之辞。
然者恊望之谓。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陈雄曰。唯者。诺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颜丙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谓无上
正等正觉心也。应者当也。住者。乃常住不灭也。须
菩提问有向善男女。发菩提心者。应当如何得常
住不灭。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称善哉善哉。乃赞叹
之辞。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
者。只这是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与曾子
曰唯无异。乐者爱也。愿爱欲闻说法也。
智者禅师颂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此云寂灭一览
集入灭品云能事既毕人泥洹。舍利以留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
468-A¶ 第 764c 页 X24-0764.png
难。二仪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
二仪。所谓包括二仪者。与此二仪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宽。
468-A¶ 第 765a 页 X24-0765.png
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起心修心。妄见是
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
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
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
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
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
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
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虮虱是
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
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
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
实等所生之虫皆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
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
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巳绝情欲也。此之谓色界。若
无色界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
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
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巳上。
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
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
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
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
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
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
468-A¶ 第 765b 页 X24-0765.png
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而巳。
李文会曰。若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
生者。因境来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
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
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又教中经
云。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
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欻起烦恼为
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内烛。有所贪漏。
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
无所贪漏。即證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
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
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谓凡夫执有之心。妄见
是非。不契无相之理。若无色者。执著空相。不修福
慧。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
依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
慧方便。若非有想者。教中经云。有无俱遣。语默双
忘。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临济禅师曰。入
凡入圣。入染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
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
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
【李文会曰。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
者。悟入也。无馀者。真常湛寂也。法华经云。佛当为
468-A¶ 第 765c 页 X24-0765.png
除断令尽无有馀。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
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
有相之身也。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
悟入。无馀者。无馀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
义。令灭尽一切习气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
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
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證也。烦恼
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
化。皆令得入无馀涅槃。證道歌曰达者同游涅槃
路。注云。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
灭。即无生路也。冲应真人周史卿对吃不拓和尚
指香烟云。要观学人有馀涅槃。炉中灰即是。要观
学人无馀涅槃。炉中灰飞尽即是。
王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
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
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
之所。非谓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
非也。此无馀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
无其馀。故名无馀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
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故为人之业
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
468-A¶ 第 766a 页 X24-0766.png
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因缘。则生于地
狱。如上文九类众生。无非自业缘而生者。是本无
此众生也。故菩萨发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实
无一众生被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见
可度。即是生灭。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
度。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陈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众生不能自悟。佛
实开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自心中愚痴邪见
烦恼众生举皆灭度矣。灭度如是其多。且曰实无
众生得灭度者。盖归之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
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
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
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
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
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
界性。一切唯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
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
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
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
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468-A¶ 第 766b 页 X24-0766.png
僧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巳六识心。相续不断。于
中执我此见。乃计内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称为
人。于此诸境。一一计著。分别优劣。有彼有此。此见
从外而立。故云人相。如众生相者。因前识心。最初
投托父母。续有色受想行四阴。计其和合。名众生
相。如寿者相者。计我一期。命根不断。故云寿者相。
陈雄曰。贪嗔痴爱。为四恶业。贪则为巳私计。是有
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有人相。痴则顽傲不逊。是
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
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
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
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
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
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
菩萨是众生。有是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
故者。辩论之辞也。佛恐诸菩萨。不知真空无相之
说。故为之辩论。而有及于四种相。十七分二十五
分皆云。
颜丙曰。一切众生者。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
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须菩
提及大觉性之人。若卵胎湿化。乃蠢动含灵也。有
形色。无形色。有情想。无情想。乃至不属有无二境。
众生体虽不同。性各无二。此十类众生。我皆令入
无馀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不生谓涅。不死谓槃。
468-A¶ 第 766c 页 X24-0766.png
经云。如来證涅槃。永断于生死。灭度者。灭尽一切
烦恼。度脱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无馀涅
槃。无馀者。罗汉虽證涅槃。尚有身智之馀。经中谓
之有馀涅槃。唯无身智馀剩者。方谓无馀涅槃。又
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悟本性空寂。更灭
度个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觉性
也。
李文会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
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
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證谓證。自恃持戒。轻破戒者。
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
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
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临济禅师曰。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
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
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
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
重重楼阁应时开。
川禅师曰。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
赫分明。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秪因差一念。现出万
般形。】
「○妙行无住分第四」
【奥妙之行。本无住著。】
「复次须菩提。」
468-A¶ 第 767a 页 X24-0767.png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
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
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
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法华经云。
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
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
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逍遥翁
曰。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
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
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佛鉴禅师颂云。
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磨西
来意。秪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
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
临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
来体。碧水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
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
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
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
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他为受施者。
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
468-A¶ 第 767b 页 X24-0767.png
施不爱巳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
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力尽还坠也。
逍遥翁曰。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
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
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法华经
云。若于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
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
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
心者。又何益于事。】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谓形色。声。谓音乐。香。谓鼻之所闻。味。
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欲。法。谓心之所校量思
惟者。乃教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陈雄曰。摩诃般若经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
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色。耳著声。
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触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
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者以
快其欲。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
满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
教法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
切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
468-A¶ 第 767c 页 X24-0767.png
然也。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
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
谓行布施也。又华严二十四卷云。眼识所知种种
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
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
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种种无尽色。
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香。舌常了
种种无尽味。身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
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
声。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
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
女之欲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欲矣。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
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
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
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
为不住色而行布施。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
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
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
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
二边障碍。施心广大。犹若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
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傅大
士檀波罗蜜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
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
468-A¶ 第 768a 页 X24-0768.png
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中道何安。[日/黾]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中之空。二乘著
空。不见空中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见)欲识无生处。背境
向心观。
○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
云戒。二乘之人。意谓从声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
闻乐则喜。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
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色既本空。声
从何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
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傅
大士尸罗波罗蜜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
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二〕出一没。常相远
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證法
王身。
○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
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
贪著。欲行远离。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
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亦无辱。
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
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像。尽入
其中。无有挂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傅大士羼提
波罗蜜忍辱颂曰。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华严经云。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常能脩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
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不住味
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
此云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
食。当如服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黄檗禅师
468-A¶ 第 768b 页 X24-0768.png
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
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
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二乘之人。虽不住饮食
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进。菩
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傅大士毗离耶波罗蜜精进颂曰。进脩名𦦨地。良
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袪。无明念
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
至无馀。
○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
取。外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
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
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
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
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又大阳禅师曰。大阳一禅。
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
前。傅大士禅波罗蜜禅定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
遂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
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合论第四卷云。遍计
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
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
妄。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
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
本识究竟。故无分别。傅大士般若波罗蜜智慧颂
468-A¶ 第 768c 页 X24-0768.png
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乾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
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乾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馀气。人见楼阁。忽尔还
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色身为实有也)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妄
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又智者禅师六波罗蜜万行齐修总颂云。三大僧
祇劫。万行具齐脩。既悟无
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證。三昧任遨游。
创居欢喜地。长乐遂无忧
临济禅师曰。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
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
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
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
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精明者。一
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
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
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
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
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
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应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
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
468-A¶ 第 769a 页 X24-0769.png
人天果报而巳。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
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
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遥翁曰。天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
脩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夫
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
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既不受。恶言谤黩。
返自归巳。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
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
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钞云。何以故者。此證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
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
不可思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
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
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
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
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轮体
空。
陈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
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
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未尽
免轮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众生。为
468-A¶ 第 769b 页 X24-0769.png
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徼福。自然
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
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
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
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
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颜丙曰。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中。应当无所著布
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布
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
情尘相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
根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
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
空。非思量可及。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
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
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
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
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遥翁曰。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
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
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
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
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
468-A¶ 第 769c 页 X24-0769.png
样锦。添华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
不阂丝毫念。所以彰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
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
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
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巳觉悟。心无能所。
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
所教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教。住无所住。必得悟
入也。
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
安心耳。
陈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
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
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
经云。得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
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
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
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此住之法
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
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颜丙曰。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
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
468-A¶ 第 770a 页 X24-0770.png
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
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曰。佛言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
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颂云。若论
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
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此如如之理为真实见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
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此凡相各别。
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
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
眼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也。佛呼须菩提
而问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见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须菩提言不也。而又白世尊云。不可
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其言不也者。乃大略言之。下
乃详言之也。】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来谓色身佛也。须菩提又自问。何
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乃自答云。如来所说身相。
468-A¶ 第 770b 页 X24-0770.png
非是真实。故云即非身相。谓无有真实身相也。
川禅师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
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
见如来。」
【陈雄曰。须菩提欲人人见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
相之说。色身是相。中无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
法身非相。却有真如本体寓乎其中。若见诸相非
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见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
岂可外求。即吾性见矣。坛经云。佛即是性。离性无
别佛。
颜丙曰。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
如来者。乃自性。不属去来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
而生。若执虚妄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
为子。终无是处。所以佛告须菩提云。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回光返照。
得见身相。无形可得。即是见自性如来。
傅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
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大藏一览集。示
生品曰。菩萨以四月八日因母昼寝以示其梦。从右胁入。夫人梦觉。自知身重。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
八日。菩萨化从右胁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灌太
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为悉达多。汉言顿吉)有身
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川禅师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
468-A¶ 第 770c 页 X24-0770.png
有求俱是妄。无形无相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
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分第六」
【生真正信向心。此人最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
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
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
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脩福者。众善奉行。夫
持戒脩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傅大士颂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
世。唯恐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
此法。定是觉人心。
川禅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
颂曰。三佛仪形总不真。眼中童子面前人。若能信
得家中宝。啼鸟山华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
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六祖曰。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
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
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
468-A¶ 第 771a 页 X24-0771.png
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悯心。不生轻
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
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
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
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箠。不食其肉。常
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王日休曰。何谓种善根乎。至诚称其佛号。或拈香
一炷。或为一拜。或以一物供养。皆谓之种善根。
僧若讷曰。显其巳多种善根者。见佛多。闻法多。修
行多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
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
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
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
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
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脩因于此
日。證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欠安施。(證道歌曰。六度
万行体中圆。注云。六度者。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昏散。智慧度愚痴)
熏成无漏种。(阿毗达磨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
何是有漏。平曰。笊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议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
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
468-A¶ 第 771b 页 X24-0771.png
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
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
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
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
法相。亦无非法相。」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
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
边之著。故云无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馀。颂曰。法相非法相。
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
者相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
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又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
浊波昏。潭清月朗。脩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
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
468-A¶ 第 771c 页 X24-0771.png
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
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
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无
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
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脩證。本自具足。若不决
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脩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
谓言心外有法。故著诸相也。又曰。造恶造善。皆是
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
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
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巳。若
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
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
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
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
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
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
体。无有有无形。有无无自
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
468-A¶ 第 772a 页 X24-0772.png
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
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
船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
亦船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土文所言之意
也。佛尝谓汝等比邱。当知我之说法。如船筏之譬
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船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
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船筏。喻既了
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
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
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
筏。到岸不须船。此言尽之矣。】
金刚经注解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