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一钵。随缘乞食。古德云。有个安乐法。传从诸圣
贤。但能依佛训。何用置庄田。饥则托钵乞。困来伸
脚眠。丝毫念不起。受用福无边。虽无一物者。美上
随缘过日之衲僧。虽是身贫无有一物。能与有情
众生。而为福田。所以净名曰。施者。无一物可施。受
者。无一物可受。而为福田。谓此真空妙道。施受与
物。皆不可得。温陵曰。普门之中。本无施受。所谓。三
轮体空也。】
「 不觉尘缘起
贪爱转见深
若得回光照
当生即不生」
【前二句。显示无明最初生起之相。此属生门也。因
无明。熟习晦昧。故名不觉也。尘。即所缘之六尘。缘。
即能缘之六根。以第六意识。能缘三世独影境。故
起能缘之识。尘即所缘之父母。为现量境。于六根
发起六识。了别成种。无明为根。后起染著。便要贪
取。因贪生爱。润业受生。故于贪爱为生死根本。以
此相续无有穷尽。故云。贪爱转见深也。后二句。若
得回光照者。此名不受不贪。即还灭门也。显此无
明。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
所得。但能不逐六尘外境。其馀十一支。悉皆空寂。
而回光返照。本来面目。无欠无馀。故于当生。即是
不生也。所以般若经。最胜天王白佛言。菩萨于无
生法。而见有生。佛言。诸法无灭。是故无生。若行深
般若。实知无明生十一支法。若断无明。十一支皆
菩萨不受福德。以须菩提又疑云。菩萨既不受福
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也。佛答须菩提言。菩萨所
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云。不受福
德者。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虽受而不
取著。故得法忍。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也。
天台智者颂曰。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七宝多
行慧。那知舍六根。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若得
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有求有苦。八风五欲交煎。无著无贪。三明六通自在。
便恁么去。水边林下月冷风清。不恁么去。桥断路穷。
别通消息。还委悉么。」
【有求有苦者。牒经中。以恒河沙七宝。持用布施。惟
求福报。虽获福报。而报尽还入三途。故有苦也。而
现世被八风五欲交煎。亦是苦也。八风者。即利衰
毁誉称讥苦乐也。五欲者。即财色名食睡。谓之五
爱欲也。因八风五欲交煎逼迫。溺爱不明。泛滥营
求也。十诵律云。盗心有九。一者乞怜状取。二者现
威仪取。三者称善知识取。四者以法伏人取。五者
设巧计取。六者以钱出息取。七者软语取。八者不
与强取。九者与而复取。皆犯盗心。必入三途。岂非
苦也。无著无贪者。牒经中。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
我。得成于忍。虽作无漏果报。亦不贪著。故得法忍。
即不著相。乃得三明六通。不被生死所系。得大自
在也。佛告狮子吼言。著能相生痴。痴故能生爱。爱
桥者。乃江河渡人之方便也。路者乃入王城之径
路也。以喻教中进道之方。有大小乘。从初发心。至
成正觉。始以五品观行。三种资粮。四加行。各有通
途。津济之桥梁。路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今科
家意谓。不恁么去者。以此理本来现成。不因修得。
故不用此资粮之行。不行此菩提之路。所以桥断
路穷也。别通消息者。此理。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
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祇要行人。于行住坐卧。出
不随应。入不居空。外不寻枝。内不住定。撤开金锁。
打破玄关也。还委悉么者。乃科家徵问之义。我前
来如此说话。你还知么。下文伸答是也。】
「 老僧笑指猿啼处
更有灵踪在上方」
【此二句。答上桥断路穷。别通消息之义也。言此理。
既是本来现成。不假修證。所以桥断路穷。超出方
便。别有一段奇特处。今科家要人。向人境交参。猿
啼之处领会。但能于闻声见色。当人不昧。返闻自
性。返见真理。即声色上显露真心。故云。更有灵踪
在上方。所以永明曰。孤猿叫落中秋月。野客吟残
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 数行梵字云中雁
一曲无生涧底琴
德胜河沙浑不用
清风明月是知音」
【前二句。是科家。显露无字真经。不落纸墨。故云。数
行梵字。如云中鸿雁。次序排空。无有造作。以喻大
乘圆融境界。云腾鸟飞。尘说刹说。无不宣演此经。
可谓。风柯月渚尽演真如。烟霭云林咸宣妙法。又
以一曲无生。如涧水之声。皆为琴韵。水流风动。悉
演摩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也。后二句。科家意谓。
此金刚般若。若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只以四
句功德。胜过恒河沙数。宝施之功德。若以无字真
经。无生之曲。云鸟飞腾。水流风动。情与无情。皆悉
共演。所以受持功德虽胜。于此法界理中。浑然不
用也。唯有清风明月。始是知音之者。于无情说法。
无生琴韵。方堪听受。知音赏鉴也。】
「 春来秋去几时休
堪叹众生又白头
东廓郊中多古墓
北邙山下有骷髅」
【前二句。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去秋来。催人易
老。故云堪叹众生又白头。慈明禅师云。昨日作婴
孩。今朝年巳老。浮生梦幻身。人命久难保。天堂并
地狱。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一雨
润无边。根苗壮枯稿。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死
脱夏天衫。生著冬月袄。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
后二句。叹死亡也。有子孙者。新坟古墓。无子孙者。
野弃尸骸。梵天琦云。富谓无贫日。贪思有富年。由
来人作鬼。枉用纸为钱。白骨深泥下。青苔古墓前。
虚空犹可料。生死莫知边。】
「 白侍文章世间稀
尚求兜率厌轮回
我今奉劝文章士
念佛西方归去来」
【前二句。引古为例。侍郎姓白。名居易。乃唐时人。赠
尚书左仆射。善文章。晚节向佛。施所居宅。为香山
寺。自号香山居士。经月不食荤。尝述赞曰。十方世
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巍巍堂堂。为天
人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由是会昌初。有客舟遭
风。漂至一大山。有一道士曰。此蓬莱山一院。锁钥
甚固。曰此白乐天所居。在中国未来耳。乐天闻之。
为诗曰。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
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尝立愿曰。吾劝一
百八人。同为一志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
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舍俸禄三十
万。命工人杜宗镜。𦘕西方极乐世界一部。高九尺。
广丈三尺。中弥陀。左观音。右势至。人天瞻仰。眷属
围绕。花鸟池树。栴檀庄严。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
于佛前发愿云。愿此礼念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
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离苦得乐。断恶修
善。随愿往生青莲华上。重说偈曰。极乐世界清净
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
寿佛所。即俨然而化。故云。尚求兜率厌轮回也。后
二句。是科家举例。劝今文章之士。皆效白侍郎。厌
世念佛。同归西方净土也。】
「威仪寂静。塔丈心路。不用巧分诉。行住坐卧。无尽无
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威仪寂静分。言
威仪者。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是佛应身也。寂静
业。诸佛现十方。故也。何以故者。佛自徵问。何故不
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显法性
真佛也。以真佛无相。亦无来去。法身普遍。如如不
动。偈云。去来化身佛。如如常不动。故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放光般若经云。如者。一无有
二。以谓法性空故。如来者。法空义也。以法空故。而
无有来。亦无有去。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
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
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坐卧经行。本自无来无去。威仪不动。寂然非静非摇。」
【初一节文。牒经义也。如来应身。有来去之相。为化
众生。其法身无为。本无来去。所以肇法师云。解极
会如。体无方所。明即应之真也。从真界起。水月顿
呈。明即真之应也。次一节文。亦牒经义。威仪者。显
应身。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即俗谛也。不动者。显法
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真谛也。寂然非动非摇
者。双遮二边。显中道者也。】
「要解如来。所说义否。」
【此一句。是科家著力为人处。审问行人。解佛深义。
而下文答出也。】
「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
【此二句。答上问义也。此文出华严经。如来现相品。
一切胜音菩萨。而说颂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
一切如来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科家。借后二句。显如来应身。随缘赴感。无处不周。
其法身寂然。未离本座。可谓。处一座而十方俱现。
演一音而沙界齐闻也。】
「 巍巍不动法中王
那有猕猴跳六窗
笑指真空无面目
连云推月下千江」
【前二句。颂经义也。明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显法身不动。那逐根尘。故喻猕猴不跳六窗也。今
言法中王者。起信论云。法身者。自体有大智慧光
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心。常乐我净。清
凉不变。自在不动。是明如来法身。于诸法中得大
自在。故名法中王。行人若悟此理。六根门头。放光
动地。猕猴安然。六窗阒寂也。后二句。科家直指。法
身无相。至理无形。有何面目。古德云。通身无向背。
遍界绝形踪。科家末后。尽力提持。所以连云推月。
齐下千江。境智不分。人法一体。可谓。混沦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 芦花影里一骷髅
半卧黄沙半土丘
骷髅伹有心头气
争名夺利几时休」
【初二句。叹人死尸骸送于郊外。骷髅遍地纵横。日
炙风吹。狼籍秽恶。丑不可观。尽大地人。悉皆如此。
所谓。昔时要笑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园白骨。变
作泥推也。末二句。叹此骷髅。今朝如此零落。昔年
三寸气在。自恃豪强。争名夺利。无有休息。丹霞先
生诗云。自待烟霞物外求。何须谷口傲扁舟。三皇
社稷今何在。五帝山河总是休。无限豪杰埋土冢。
几多文武卧荒丘。在生祇管争名利。更不回头向
早修。】
「 汉末残唐甚苦哉
人心上下极相乖
贪婪虚伪那堪说
乱世如麻归去来」
【此四句。科家叹时世浇薄。人心乖戾。言汉末者。即
吴魏刘三国。后有五胡。及十六国。各霸为王也。残
唐者。有十国十王。皆僣伪之主。今言甚苦哉者。悲
夫。时者浇漓之世。人者浮薄之流。所谓贪婪虚伪。
不可称说。乃是科主痛切之言。故深嗟之。末句。乱
世如麻者。言说主多则乱。兵戈遍地。男罢耕锄。女
罢机织。率土之民。十亡八九。古诗云。世乱兵荒杀
气纷。美人抱子入宫门。宁干壮士挥戈手。不负男
儿结发恩。玉貌花颜何处是。形骸血迹至今存。吾
来伤感前朝事。为吊禾川烈女魂。归去来者。科家
意云。似此世乱如麻。不如念佛归去。早离秽土。径
达净邦。若是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劝令念佛。
承佛愿力。生于下品。华中受乐犹若天宫。故乃相
劝。乱世如麻归去来也。】
「一合相理。不在分别。处处任宣说。九年面壁。斩钉截
铁。」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一合相理分。以
须菩提答佛。若是徵尘众实有者。若世界实有者。
此二节文。以显界尘无性。以喻法应。无有一异之
都是权也。只是谈其一乘实相。真空实际之中。道
个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者。皆世数而矣。真空之中。
皆无此说。净名曰。法身无为。不堕诸数。使诸凡夫。
悉知如来法应之身。尚是权立之假名。而实不可
得。况我凡夫色身识心。及所有诸法。岂是实乎。故
使凡夫贪著之心。自然息矣。】
「与么会得。返本还源。背尘合觉。不与么会。慈同诸佛。
悲合众生。总不与么。」
【此是科家。诫勉行人也。始一节文。谓与么会得者。
意云。法应之身。既属名数。尚不可得。况我色身识
心。及所缘诸法。皆即虚妄实不可得。故使凡夫意
绝贪求。自然返本还源。背尘合觉也。次一节文。谓
不与么会者。乃科家拈情。要行人不在返本还源
背尘合觉处著脚。须要入缠垂手。和光同尘也。正
同观音大士。初获圆通。得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
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而入十法
界。现三十二应。说法利生也。总不与么者。斯一节
文。是科家将上二法。一齐扫除。与么不与么。总拈
向一边。直显顿宗即心之道。上不见诸佛可成。下
不见众生可度。而向下伸答是也。】
「 巨灵抬手无多子
分破华山千万重」
【此二句。答上总不与么之义也。谓不住一真法界。
诸佛众生了无所有。如巨灵神大用现前。以斧劈
开华岳也。言巨灵者。乃太华山之神。巨灵即乃名
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佛言
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
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曰。师志在
吾前。何来之迟也。既知时至。谓其徒曰。吾始居此。
三睹圣像。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决矣。于义熙十二
年八月六日示众曰。遗尸于松林下。言讫而逝。晋
时刘程之。字仲思。号遗民。彭城人。楚庄王之后。妙
善老庄。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志。不干
时俗。初解褐为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
力辞。性好佛理。乃与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铨。毕
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
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遂于西林
涧北。别立禅房。养道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
张等。咸仰叹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确经义。著
念佛三昧诗。以见专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
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
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
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尔。佛为摩顶。引袈裟
以披之。他日念佛。又见人入七宝池。莲华青白。其
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
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觉异香发于毛
孔。乃自谓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
近数百遍。后时庐阜。请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
拜。祝之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
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复以妙法
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
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而化矣。
晋时房翥。暴死入冥府见王。王曰。据汝薄中。曾劝
一人念佛。巳得生净土。君承斯福。亦令得生净土。
翥曰。尚诵金刚经万卷。并礼五台。故未欲往生。王
曰。诵经礼拜。故为好事。不如且生净土。翥良久。王
知其志不可夺。乃放还人间。所谓。三军可夺其帅
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晋时陶潜。字渊明。事如前巳引。居士居柴桑时。与
庐山相近。同陆脩静。常来访远公。远爱其旷达。招
之入社。潜性嗜酒。谓若许饮则住。远许之。潜入山。
久而无酒。攒眉而去。曾著搜神记。多载佛灵验事
也。】
「知见不生。返照还源。本性离言诠。见闻觉知。无正无
偏。无垢无净。无缺无圆。」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知见不生分。盖
须菩提下以四相见佛乃许之。于一切法。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故立斯名。为知见不
生也。返照还源者。此明奢摩陀。定也。以定力故。能
除人法二执。双显人法二空理。故云。返照还源也。
本性离言诠者。此明毗婆舍那。慧也。以慧力故。能
开演藏乘。说出种种法门。导利群生。虽演诸法。了
文性空。得真解脱。故云。本性离言诠也。见闻觉知
等者。明三摩钵提。即中道观也。前文。单明定慧。此
中。定慧双融。见闻者。即如是见。乃慧也。觉知者。即
如是知。乃定也。总言见闻觉知者。双照显中道也。
无正无偏等者。双遮显中道也。今科家。教令行人
不可偏局。寻常日用之中。于见闻觉知处。不可执
著根尘境上。不可离了根尘而别有性。所以无正。
即不住寂寂之中。无偏。即不住惺惺之上。无垢。即
不随掉举。无净。即不沉无记。无缺无圆者。出三谛
之外。三观圆融也。无缺。即三观一心。三谛一境也。
无圆。即一体圆融无碍。三谛历然。乃是一乘深入
之法门也。】
「灵光浩浩。杲日正当天。」
【此二句。法喻双明。三谛圆融之处也。乃至释迦出
世。达磨西来。都显此一段灵光。如杲日丽天。无处
不照。所以玄沙云。尽大地情与无情。森罗万象。一
切诸法。悉在我这光明里。自在受用。故云。灵光浩
浩。杲日正当天也。】
「 知见度众生
众生亦复盲
如来非法相
方到涅槃城」
【上二句。牒经义。谓地前菩萨。加行方便位中。有能
所分别。知见度生。非伹菩萨著相。则所度众生亦
著四相也。如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即非菩萨。斯言能度菩萨既有四相。所度众生
亦有四相。故云众生亦复盲也。下二句。亦牒经义。
明如来。断分别见。不著法相。谓非法相者。不生法
相也。此非法相。即胜谛中。不容他物。离性离相。不
属因缘。乃寂灭坦实之体。故云方到涅槃城也。】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注曰。此分经文。明离我法二见。因前三十分中。界
尘法应皆是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
我法见心。见心乃是凡夫。所起虚妄分别。兹今拈
却令忘分别。即入圣位也。且初离我见者。有真我
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之见者。乃虚妄分别。众生
见也。真我之见者。远离执著。即如来见也。既离执
著。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此不见中。而
示有见也。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
解如来所说义也。是故佛以四见审问善现。是人
解我所说义否。善现。解佛问义。答云。是人不解如
来所说义也。何以故者。善现自徵前义。是人何故。
不解如来所说义。以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即
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
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长水曰。佛说我见等。非
宝我人等见。是假名我人等见。众生不解。谓之实
有也。】
「【经】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上文。巳离我见。此文。却离法见。亦是总结降伏。安
住正行也。前第二分中。善现初问发菩提心者。云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来答。应如是住。如是降
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
知见信解。此结前应如是住大乘知见也。不生法
相者。即不于诸法取著。此结前降伏其妄心也。此
明如来说。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是故善
现。闻佛所说之法。即解其义。故佛叮咛发菩提心
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也。须菩
提所言法相等者。佛乃招告善现。重徵上义。谓所
言法相者。知见信解。皆是法相。既有法相数量之
名。即属俗谛也。如来说即非法相者。以三方便中。
无分别之心。故云。即非法相。即真谛也。是名法相
者。以三方便中。分别心空。入无分别之理。非俗非
真。离性离相。故云。是名法相。即中道谛也。】
「若著知见信解。难契如来妙义。悟无我人寿命。还同
阳焰空花。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
即涅槃。祇如法相不生时。还信解么。」
【若著知见信解等者。此一节。谓发菩提心者。于一
切法。取著知见信解。则有分别。既有分别。则成法
见。既有法见。则不能證无分别之理。所以难契如
来妙义也。本科中言。若著见闻觉知。恐誊刻者。误
矣。悟无我人寿命等者。此一节。明善现悟佛问义。
世尊虽说我人等四见。是如来真我也。非同凡夫。
实有妄我也。既非凡夫我见。则知佛之示现假名
我也。如同阳焰空花。皆不可得也。楞严云。知见等
者。此引经文。释呈上义。若著知见信解。难契如来
妙义。此明法见存。而迷理也。知见无见等者。亦呈
上文。悟无我人寿命。还同阳焰空花。此明我见空。
而不实也。祇如法相不生等者。乃是科家手眼。徵
问行人。明前发菩提心人。于一切法上。不起分别
之念。佛印云。如是知见信解。即今法相不生。还信
解么。科家要人。于知见信解。无分别之智。此三皆
空。且道还信解么。下文出其所以也。】
「 大千世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此二句。明法相不生之义也。依报。正报。了不可得。
此明人境。如沤如电。谁起知见分别。所谓百千世
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故云。大千沙界海中沤也。
一切圣贤者。上明法见巳空。此明人见不存。于实
相中。非唯三贤十圣皆空。纵是佛之境界亦空。故
云。一切圣贤如电拂也。】
「 法空非我道非亲
树倒藤枯笑转新
风扫止啼黄叶尽
千林全体露天真」
【首句。牒经义。即经中一离法见也。然有三种发菩
提心者。不分别也。二于一切法。亦不分别也。三于
方便门。知见信解。故离于法见。即法空也。非我者。
即第一义。离我见也。此之我见。即能缘我法之见
心。此之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之念。此念亦空。故云。
非我也。道非亲者。即经中不生法相。此法不生。是
无分别之理。此理亦遣。故云非亲。乃破执情也。次
句。引宗證明。此世尊道。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
解。不生法相。于树倒藤枯。笑转新一般也。昔疏山。
到沩山便问。承师之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疏山曰。某甲
四千里。卖布单来参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
钱还这上座。遂嘱云。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去
在。后到明昭。举前话。昭云。沩山可谓。头正尾正。祇
是不遇知音。疏便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昭云。更
使沩山笑转新。疏于言下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
里有刀也。末二句。明佛说三藏十二部。诸祖千七
百葛藤。尽是止啼黄叶。为化众生。暂止其妄念。及
到理极玄微之处。皆用不著。所以世尊祇得拈花。
迦叶祇得微笑。今此经中。谓发菩提心者。于一切
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正是风扫止啼黄
叶尽处。千林全体独露天真。可谓。皮肤脱落尽。唯
有一真实。】
「 朝日忙忙暮日忙
众生何不早思量
人如春梦终须短
命若风灯岂久长」
【前二句。嗟叹世事无穷。奔忙不定。劝人省悟。急早
修行也。后二句。喻人命不能长久。今日虽安。明朝
未保。如春梦而短。似风灯无常。故石屋诗云。风樯
来往塞官塘。站马如飞日夜忙。冒宠贪荣谋仕宦。
争名夺利作经商。人间富贵一时乐。地狱辛酸万
劫长。古往今来无药治。如何不早去修行。春梦短
者。如黄粱一梦。古云。珊瑚枕上片时间。游尽江南
数千里。】
「 净土缘生称本怀
一灵更不堕胞胎
法身解脱俱齐等
瞥地回头归去来」
【初句。谓净土所生之缘。随心所欲。九品池中。即得
称心而生。既生。欲往十方国土供佛。随心即往。或
衣或食。即得随心而至。故曰。称本怀也。净土诗云。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称身璎珞随
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
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次
句。言此土众生。所生之缘。有三缘会合。十月怀胎。
种种之苦。不得随心。所以科家诫勉行人。一灵真
性。直往莲胎托质。休更入母胞胎也。末二句。谓此
土行人。果能生在净土。即得三德俱备。故云。法身
解脱俱齐等。与佛无殊。既是如斯妙处。此土众生。
何不瞥然急早回头。万缘一齐放下。昼夜专念南
无阿弥陀佛。归净土去也。】
「应化非真。如露如电。有为法。不牢坚。住相布施。果报
人天。」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应化非真分。盖
不取于相。又一切有为。如梦如幻。故立此名。为应
化非真也。如露如电者。明佛现应化之身。示同生
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六喻而譬
之。如露者。以喻妄身。念念迁㓔。生灭无常。似草上
「 演说四句偈
六度巳为初
纵横无挂碍
般若自如如」
【初一句。即是为人宣演解说。一切有为法等。四句
之偈也。次句。言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智慧。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破戒。以忍辱度
嗔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
痴。故云六度也。巳为初者。以布施为五度之首。布
施有二种。一财施。二法施。今科家言。为人演说四
句偈等。即法施。故云。为五度之初也。末二句。科家
意。要为人演说四句偈。以为法施。欲令行人。均脩
万行。成就四心。六度圆融纵横无碍。了一切法体
空。不可得者。独显般若如如理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须菩提若有人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注曰。此分之义。由前十七分中。佛告善现。发菩提
心者。无能度所度之念。至二十六分。二十七分。重
诫执著。相好俱空。则成断灭。及二十八分。但以相
好修福德故。而不取著即證法身。谓有漏不受。无
漏受而不著也。二十九分。应身有去来。法身无去
来。乃至三十分。如来以碎界作尘。喻法应二身。能
一能异。非一非异。三十一分。于一切法不生法相。
故此分经文。而有三节。初节。以无量阿僧祇世界
七宝。持用布施。此是假喻校量。二节。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发菩提心者。乃至其福胜彼。此明持说福
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
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施七宝满僧祇。福有求而即妄。持此经演四句。德虽
胜而非真。晏坐水月道场。成就空华佛事。度幻化之
含识。證寂灭之菩提。凡情圣解俱空。生死涅槃如梦。」
【初节。施七宝等者。牒经中喻以七宝布施。惟在人
天受福。即属有求而即是妄。未离有为。故须遣也。
二节。持此经等者。乃是科家拈情。以受持演说四
句之偈。福德虽胜。而福德非真。以执著无为。亦须
遣矣。所以云。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是
也。宴坐水月道场等者。此文。呈前非真之义。指示
行人。以般若真空之中。受持演说皆是不真。所以
宴坐道场。即同水中之月。持经演说。成就佛事。犹
如空里之华。总言不实之义也。永明寿云。建立水
月道场。庄严性空世界。罗列幻化供具。礼拜影现
法会。施为谷向度门。修习空华万行。是也。度幻化
之含识等者。此文亦呈前非真之义。以为人演说。
只要度脱众生。既是幻化不实。云何度之。所證菩
提既是寂灭。寂灭理中无取證故。佛告清净慧言。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
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證者。永明寿曰。常游如
幻法门。出入无碍观门。降伏镜像魔军。大作梦中
佛事。广度如化含识。同證寂灭菩提也。凡情圣解
俱空等者。乃是科家手眼。拈人执情。我前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