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宋-宗镜卷六

卷六 第 712a 页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一体同观。万法无差。凡圣共一家。如来五眼。照耀尘
沙。」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一体同观分第
十八。以恒河沙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以智眼悉见。又云。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者。
以如来智入众生心。既□□心差别。即十法界。同
一真心也。故立一体同观之名也。万法无差者。此
言万法。总该十界。依正之法。如来以法眼。观一切
诸法。无非真空实相。故无差别也。如云。若人欲识
真空理。心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
皆同真法界也。凡圣共一家者。言此四圣。六凡染
净十界。皆从真如妙道流出。故云凡圣一家。既共
一家。即是一体。张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
圣含灵共一家也。如来五眼者。即肉眼。天眼。慧眼。
法眼。佛眼也。傅大士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
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
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此之五眼。通该十
界。而优劣有殊。如经所说。五眼皆如来所具。无非
佛眼也。照耀尘沙者。如来以五眼。悉见恒沙世界。
众生之心也。】
卷六 第 712b 页 X24-0712.png

「三心洞彻。本性无涯。春来日暖。无树不开华。」

【三心洞彻者。言如来。洞彻三心。而不可得。盖三世
之心。过去巳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皆是虚妄生
灭。故求之不可得也。唯有本来之性。无有边涯。以
妄心尽处。即是真性。一切诸法。无不彰显此心也。
春来日暖者。此是科家分明指示。一体同观。万法
无差之义。如阳气初回。春来日暖。柳塘花坞。暖日
和风。三草二木畅茂调达。春意无私。乾坤普遍。故
云。无树不开华。以喻如来具此五眼。观众生心。一
体无差也。】

「 如来具六通
 三心不可穷
 算沙无亿数
 到此体皆同」


【前二句。牒经文之义。六通者。即前五眼之义。文出
般若经一神境通者。能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
为一等。此即身如意通也。二天耳通者。能过人天
耳。如实能闻种种音声也。三他心通者。能知十方。
诸有情类。心心所法也。四宿命通者。能知十方。有
情之心。年月日时。劫量处所。名姓死生。自他等事
也。五天眼通□。能见十方有情无情色像死生善
恶等报□□漏尽通者。能知十方有情。自他漏尽。
不尽等也。今云。如来以六通。观恒沙世界众生若
干种心。反三心皆不可得。故不可穷也。三心既空。
真心自显也。后二句。亦牒经义。指归一体。佛以六
通。悉见恒沙众生之心。即非真心。故以算沙无数
卷六 第 712c 页 X24-0712.png
亿世界。众生心佛。悉了知一一体空。绝十法界之
相状。皆不可得。无非真空实相。故云。到此体皆同
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分名为。一体同观。如来以五眼。观众生妄心。皆
不可得。无非实相。故云一体也。因须菩提闻佛前
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可度。不见我是菩萨为能
化。不见净佛国土。如是则不见诸法。名为诸佛如
来。然则如来具足五眼。岂都无所见耶。此叙善现
疑因。下显所断也。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须
菩提答云。如是世尊。如是者。领其问义。如来有肉
眼。意云。肉眼者。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也。肉眼具五
义。一见粗不见细。二见近不见远。三见明不见暗。
四见前不见后。五见障内色。不见障外色。故五义
也。若是多生。巳种清净善根凡夫具足宿命肉眼。
见百由旬。二乘肉眼。同凡夫见百由旬。菩萨。肉眼。
见三千世界。佛之肉眼。与菩萨同见三千世界。又
能见人中无数世界。巳上总肉眼也。佛复问。如来
有天眼者。于肉眼边引清净天眼。见障外色名为
天眼。如阿那律是也。若佛天眼。能见诸佛所有细
色。净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见恒沙佛土不
以二相。智论云。凡夫天眼。见一四天下。小声闻见
小千界大声闻。见中千界。阿那律。见三千界缘觉
卷六 第 713a 页 X24-0713.png
小者。见中千界。大者见大千界。菩萨天眼。远见一
切世界。巳上总明天眼也。佛仍云。如来有慧眼者。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以能照真理。故名慧眼也。若
二乘慧眼。唯见生空菩萨慧眼。俱见二空。不能穷
尽。如来慧眼。穷尽无馀。巳上总明慧眼也。佛亦云。
如来有法眼者。即后得智。能说法度人也。后得智
者。从根本智后。方得其名。能达俗明真。名为法眼
也。华严钞云。二乘法眼。但见无常苦空等诸法总
相。粗观不能细观。若要不知根欲性殊。非真法眼
也。菩萨法眼。了知根欲性殊。及一切法。若总若别。
若粗若细。无不穷尽也。佛之法眼。所知障尽。无法
不知。无生不度。故云。法眼也。佛又云。如来有佛眼
者前四在佛。总明佛眼。又见佛性圆极。名为佛眼
也。涅槃云。九地巳前闻见佛性。十地眼见佛性。而
未了了。于自身中。十分见一。故知隔罗縠见月。如
来佛眼。无不穷尽。所以圆极净胜。无如佛眼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至)未来心不可得。」

【佛问须菩提。以一恒河中所有沙。一沙对一恒河。
有如是沙等恒河。实无量无边之多。又以诸恒河
中所有沙数。一沙对一佛世界。此沙数世界。实无
量无边不可说之多也。又以沙数世界国土中。所
有众生有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以此则知佛
眼所见。尔所国土中。众生心念。无量若干如来悉
知。以显佛眼圆明了知纤毫无惑。无不知见也。佛
卷六 第 713b 页 X24-0713.png
又云。何以故者。徵问上义。以何意故。如来悉知若
干种心也。佛意云。如来说诸心者即众生若干种
心有染有净。既有染净之相。即俗谛也。非心者妄
识本空妄心空处即真心。是真谛也。是名心者。真
心不灭。不属有无。真俗二谛。即第一义心也。佛又
云。所以者何者。徵释上文。非心之义也。意云本觉
不知。随妄流转。故有三世之念。谓思念前事者。为
过去心。过去巳灭了不可得。思念今事者。为现在
心。现在无住了不可得。思念后事者。为未来心。未
来未至了不可得。三世推求俱是虚妄皆不可得。
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也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
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若悟无法
无相。平常真心。即法体空寂不生不灭。但起念时。
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即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则生
死涅槃平等无二。妄心本空真心显矣。傅大士颂
曰。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
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
坦然平。】

「五眼悉圆明。如揭日曜恒沙之世界。三心不可得。似
拨火觅沧海之浮沤。纵使穷诸玄辩。竭世枢机。到此
总须茫然。且道是何标格。」

【初一节文。牒经之义。众生之心。佛眼悉知悉见。不
独佛眼圆明。照十法界。如来五眼一一圆明普照。
故举喻云。如揭日照恒沙之世界。揭者高举也。如
卷六 第 713c 页 X24-0713.png
杲日升空高下俱照也。如云。佛眼如千日。照异体
还同。所照之境虽多达境本空同归真空实相也。
三心不可得者。亦牒经义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
心。悉皆虚妄了不可得。故举喻云。欲寻此妄心无
有处所。如拨大觅沧海之浮沤。火中决定无水沤。
妄心定无形迹。以显妄念本空。不可寻究也。本净
偈曰。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
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
断一时休也。纵使穷诸玄辩者。是科家发明此心。
至极之处。难以开口。三世诸佛话会不及。历代祖
师忘锋结舌。一大藏教不曾谈著一字。千七百则
公案未尝动著丝毫。故德山焚却钞疏举火云。穷
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
巨壑遂乃焚之。以此心。言说不得。所以到这里总
须茫然也。且道是何标格者。乃科家徵问之义。此
心以何标指格量。向下显露者哉。】

「 直饶讲得千经论
 也落禅家第二筹」


【此二句答上问之义也。以此心。三世推寻了不可
得所以。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元
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到此田地。口欲谈
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故云。直饶讲得千经论也
落禅家第二筹也。昔德山宣鉴禅师。精究律藏。于
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尝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
刚。曾言同学曰。一毫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针针
卷六 第 714a 页 X24-0714.png
锋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后闻南方禅道颇盛。
师意不平乃曰。出家儿。千生学佛威仪。万劫学佛
细行。尚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我常楼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遂担青
龙钞疏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因歇息。买饼
点心。婆指担云。这个是甚么文字。师曰。青龙钞疏。
婆云。讲何经耶。师曰。金刚经婆云。我有一问。汝若
答得。吾施一斋。若答不得。别处去买。婆问云。金刚
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
得。未审上人点那个心。师无语。婆云。饶汝讲得千
经论。一向临机下口难遂指往参龙潭信禅师。发
明心地。将所持青龙钞疏。并平昔所集文字。以火
焚之。方知此心出言教外。所以释迦云。吾四十九
年。未尝说一字。达磨曰。直指本心本来是佛。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使人不泥文字名相也。】

「 心眼俱通法界周
 恒沙妙用没踪由
 云收海湛天空阔
 明月芦华一样秋」


【前二句。牒经义。以如来了三心不可得。同一真心。
又以五眼。照十法界。同观一体。故以三心。五眼体
用双彰能所圆融。充遍法界。无处不周无时不遍
也恒沙妙用者。言此心。虽具足恒沙性德妙用真
空体用周遍法界。以实相妙理亦不可得故了然
无有踪由也后二句。举喻明宗。显上真心周遍。理
事不分之义喻如云收显一色晴空。海湛印森罗
卷六 第 714b 页 X24-0714.png
万象天空映水之澄海阔涵空之相。故天水不分
上下一体也明月芦华者。此言明白二字。月即是
明。芦华是白。月与芦华明白不分同为一色。喻如
心眼俱通周遍法界。事理无碍。故云。明月芦华一
样秋。】

「 荒郊日落草风悲
 试问骷髅你是谁
 或是英雄豪杰汉
 回头能有几人知」


【此叹世人。生必有死。死必葬于郊外。行人往来。至
日落时。四望无人。惟闻草风悲声。此一句言境也
次句是科家问义。故云。试问骷髅你是谁也。后二
句。答上问义。此等骷髅或是英雄豪杰。如三齐王
韩信神机大将。似楚霸主项羽盖世英名。临终未
免无常命尽同归下土也。回头能有几人知者。此
言骷髅既死。神识奔往不能回头。知他是何等人。
或富贵。或贫穷。古德云。我道无你言有。无常来。都
空手。故云。回头能有。几人知也。】

「 末法娑婆人苦灾
 互相食啖恶如豺
 刀兵疫病遭饥馑
 厌离阎浮归去来」


【释迦牟尼佛。一代之教典其法有三。正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人多解脱禅定。多闻修福。受诸快乐
也末法一万年。以解脱禅定多闻修福俱无。人多
苦恼。惟好斗诤。故云。末法娑婆入苦灾也。互相食
啖者呈前入苦灾之义。一切众生造十恶业。轮转
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相杀害。递相食啖。如
卷六 第 714c 页 X24-0714.png
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是也。刀兵疫病者。呈前末法
入苦灾之由刀兵。疫病。饥馑。即小三灾也。瑜伽论
云。末法将尽。有三种小三灾出现。谓饥俭。疫病。刀
兵也。饥俭灾者。至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
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宴会。若
遇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摩尼宝珠藏置箱箧。
而护惜之。因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
灾经七年七月七日方乃得过彼诸有情。起下厌
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也。至于人寿二
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相续
而生。彼诸有情悉多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
方乃得过。彼诸有情。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
减。病灾乃息又至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令还退
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
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刀剑。更相残害。经
一七日方乃得过。复有三种最极衰损。谓寿量衰
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且寿量衰损者谓极至十
岁。依止衰损者谓其身量极至一磔。或复一握。资
具衰损者。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褐为衣中
第一。以钱为庄严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谓
酥蜜甘蔗油盐皆变其味。尔时有情。起上厌离。不
复退减。又舍恶寿量增长善寿量由此因缘。渐增
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为四十中
劫。是时诸趣有情。次第尽没。故结句意云。何不念
卷六 第 715a 页 X24-0715.png
佛。舍此之若。出离三灾生极乐国。永无此苦也。】

「法界通化。似有还无。个个本无殊。圆明一点。无来无
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法界通化分第
十九。盖法界者。即理事无碍法界也。以布施福德
无故。事理圆融也。既不住相。所以变化有为之福。
通作无为之理。故云。法界通化也。似有还无者。此
七宝布施因缘果报分明不昧。故云似有。于真空
理上。了福德无有。故云还无。犹如云起。虚空常存
实有。浮云似有还无也。个个本无殊者。此句呈前
以福德无故。似有还无。即真空理。人人本具。个个
不无。及十法界众生。均秉同赋。下文行容无殊所
以也。圆明一点者。此理既是个个无殊。这点圆明。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可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无
去无来冥通三际。卓然独存者也。】

「搬柴运水。好用工夫。松稍月朗。衣穿露宝珠。」

【此是科家慈心太煞。分明指示。圆明一点。在日用
间。或搬柴。或运水。皆是神通妙用工夫。石屋诗云。
古人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已躬。添石坠腰舂
白米。携锄带雨种青松。担泥拽石何妨道。运水搬
柴好用工。亸懒借衣求食者。莫来相伴老禅翁。松
稍月朗者。乃科家借事显理。发明事理无碍之道。
可谓。月筛松影高低树。日照池心上下天。悟心云。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霄更是谁。雾露云霞遮不
卷六 第 715b 页 X24-0715.png
得。个中犹道不知归。衣穿露宝珠者。此引系珠喻。
指示圆明一点。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时
亲友以无价宝珠。系于衣下。其人不知。甘受贫穷。
后至衣穿破坏。露出此珠。其人欢喜。以此珠贸易
所须。得大富贵。六道众生亦复如是。佛从尘点劫
中。而将此理指示。不觉不知轮转生死。今乃遇佛。
开悟自性。方得道果。喻如事法体空。真性自显。故
云。衣穿露宝珠也。古德颂曰。昔年衣里曾系珠。今
日云何不觉知。后逢亲友还指点。犹如久病遇良
医。】

「 珍宝满盈刹
 福德等难量
 若到无福地
 方知滋味长」


【初二句牒经义。以七宝。满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
得福德。利益难量。以是因缘得福甚多。即佛事门
中不舍一法也。后二句。亦牒经义。以福德无故。如
来说得福德多。以布施时。心无执著。希望福德。此
明无相施。即无为福。故云。若到无福地。方知滋味
长。即实际理地不受纤尘也。】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至)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曰。此节经文。名法界通化分。因须菩提。疑上之
心既有住著。是为妄心颠倒。以此妄心。修诸福德。
亦是颠倒。不明善法。故佛断疑问之。舍大千真宝
布施。其福甚多。若执著福德实有。即为住相。其福
卷六 第 715c 页 X24-0715.png
有尽。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者。此乃人天小果。有
漏之因。终不免轮回。毕竟有堕落。所以不足为多
也。以福德无者。以离相布施。乃清净无为称性之
福。性如虚空。其福无量。若能施之人。以佛智为本。
修布施行。悉皆离相。不见福为实有。故如来说此
人所得福德甚多。天台智者颂曰。三千大世界。七
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乃如风。犹胜悭贪者。
未得达真宗。终须四句偈。知觉證全空。】

「布施因缘。实人天有漏之果。无为福德。超凡圣通化
之功。噫。有为虽伪。弃之则功行不成。无为虽真。拟之
则圣果难證。且道不拟不弃时。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初一节牒经义。若人以满大千七宝布施因缘。得
人天福。是有漏果。福尽堕落也。次一节。言无为福
胜者。以布施之人。心无住相。了达三轮体空。不执
福德实有。以福德无故。所以变化有为之施。成于
无为之福。是为无漏因果。故能超凡圣通化之功
也。噫者。叹辞也。有为虽伪者。伪者假也。以布施虽
是有为假法不实。以诸佛菩萨若非檀波罗蜜。不
能成就佛果菩提。自利利他之功行。所以六度之
中。以布施为首也。无为虽真者。以无为之道。虽是
真实人人本具。如有行人执著无为。心生拟度。不
肯依法修进。则圣贤菩提妙果。难以得證。可谓。法
身非相。瞻有相而见法身。道果无修。速勤修而成
道果。且道不拟不弃者。乃科家徵问之义。意云。即
卷六 第 716a 页 X24-0716.png
今不拟无为。依理而證。不弃有为。假施以行。二法
俱备。如何是圣谛之理。圣谛者。即中道也。此之问
义。要人即二边。而显中道也。】

「 达磨当机曾直指
 廓然元不识梁王」


【此二句。答上问头。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此义梁武
帝曾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云。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磨云不识。帝不契。磨遂渡江。至少
林九年面壁也。科家意云。此圣谛之理。达磨曾直
指云。廓然无圣。以此理中。圣名了不可得。故云廓
然。元不识梁王。非但梁王不识。纵使从上诸佛诸
祖。也无他识处。所以云。从来共住不知名。运用相
将任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得明。】

「 宝施寰中福倍常
 华开锦上最难量
 就中拶倒空王殿
 露柱灯笼尽放光」


【初二句。牒经义。一法一喻也。宝施寰中者。以七宝
满三千界布施于人。乃是有为之福也。又云。福倍
常者。虽行布施。达福德无故。了福性体空。成无为
之福。故云福倍常也。华开锦上。此喻七宝布施。如
一段锦。达此布施福德性空。而不住相。似锦上又
添其华。所以即有为施。而成无为之理。事理俱融。
真俗不二。是故称性福德最难量也。后二句。呈前
之义。以不住福德也。空王殿。即理也。拶倒者。即不
住那边之理也。露柱灯笼。即事也。放光者。以无情
之物放光。即事而能显理也。若是行人。布施不住
卷六 第 716b 页 X24-0716.png
福德。无为离相。二边不住。中道不安。所以道。那边
不坐空王殿。争肯耘田向日轮。】

「 郊园又是一翻春
 骷髅纵横白似银
 日炙风吹休懊恼
 骷髅总是利名人」


【此四句。叹人生浮世。生死无常。其中富贵贫穷。贪
名逐利。皆是常情之事也。起句。言郊外园材。又是
一翻春光造化之境也。次句。谓人死葬于郊外。骷
髅纵横。如银之白。此言人死败坏之相也。三句。此
身既坏。白骨犹存。狼籍遍地。又被风吹日炙。科家
勉云。不须懊恼者。生必有死。成必有坏也。结句。言
此骷髅。悉是争名夺利。悭吝之人。可谓。人间富贵
华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古德云。名利数人皆作
梦。高强几个土中埋。前思后想频频叹。多少英雄
去不回。此颂娑婆众生。而有败坏之苦。后偈指归
净土。永无逼迫之苦也。】

「 净土永无三恶道
 宝方寂静不轮回
 金绳界道经行处
 好念弥陀归去来」


【起句。所谓净土。永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道也。
次句。宝方寂静不轮回者。此言清净之义。以彼国
土无有女人。又不经营衣食买卖交易。所以寂静
也。生彼国者。唯住正念。远离诸根分别颠倒妄想。
即得寿命无量。不受轮回故也。三句。又以彼国所
行径路。皆是琉璃之地。无有墙壁街巷。故用黄金
为绳。以界道傍。为经行处也。末句。科家意谓。西方
卷六 第 716c 页 X24-0716.png
既无三恶之道。亦无轮回之苦。其国清净快乐无
穷。故勉云。好念弥陀归去来。所以优昙颂曰。平生
好结净方缘。懒把工夫去说禅。一句弥陀无别念。
不教一个丧黄泉。】

「离色离相。无住无依。法界普光辉。无得无说。无是无
非。无来无去。无相无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离色离相分第
二十。盖如果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不应以具足
诸相见法身也。此达三十二相。了不可得。即真空
实相故。离色离相为名也。无住无依者。因离色故。
即无住。因离相故。即无依。既无住无依。即真空之
理也。法界普光辉者。此理既离色相。尽十方遍法
界。总是一个智境所现。物物头头。皆为一段光明。
故云。法界普光辉也。无得无说等者。此科经文。如
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法
身也。以法身无有色相。所以无得无说。无是无非
者。此心不是有。此心不是无。以此心不属二边也。
无来无去者。此心不属未来。不属过去。不属现在。
即三际俱无。故云无来无去也。无相无为者。以此
心无有相状。无有作为。不以诸相见。】

「澄潭月朗。石人戴帽归。」

【此二句。乃科家。发明离色离相之义。以澄潭月朗。
喻如法身清净。明白一色。如寒潭皎月。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成声。触波澜而不散也。石人戴帽者。宗
卷六 第 717a 页 X24-0717.png
门以石人表理。无情识也。戴帽归者。表无功用中。
能作功用。此喻法身离相。即色相而见法身。至理
绝言。借微言而彰至理者哉。】

「 知得如来意
 玄空不复寻
 具足非具足
 声色两分明」


【前二句。出如来本意。佛意欲令众生。不可在色相
上见如来。若人达色相本空。而不住著。不妨色相
全体。即法身也。既即色相全体。即是法身。不复离
色相外别求玄空。故云。不复寻也。后二句。牒经义。
若人会得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具足诸相。即
非具足诸相。行人若向声色两处。会得分明。全体
即是法身。古德云。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
所以溪声常泻空王偈。山色全彰古佛身。故云声
色两分明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曰。此节经文。名离色离相分。以须菩提。闻佛前
来所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乃无为真如之佛。又
闻次前所说。变化有为而成无为。乃是无之法。是
故起疑云。既是佛法无为。云何佛身。有八十种好。
三十二相。而可见耶。佛为断此疑。故有是问。云佛
可以具足色身见否。善现领会佛义。答云。如来不
应以具足色身见。意云。如来法身。故非色身可见
矣。以法身离相离名。绝于视听之表也。何以故者。
卷六 第 717b 页 X24-0717.png
徵问之义。以何意故。法身非色身可见。善现即云。
如来说具足色身者。乃为众生现身说法。故云。具
足色身。即俗谛也。即非具足色身者。以如来法身。
故非色身可见。故云。即非具足色身。即真谛也。是
名具足色身者。以法身未尝离色身。即俗也。以色
身未曾离法身。即真也。以真俗并显。即为中道。故
云。是名具足色身也。佛又问须菩提云。如来可以
具足诸相见法身否。善现即解问义。答云。如来不
应以具足诸相见。意云。如来法身。亦非诸相可见
也。何以故者。徵问之义。以何意故。法身不以相见。
即云。如来说诸相具足者。以如来。为利众生。降迹
人间。现具足相。为生说法。即俗谛也。即非具足者。
然则现相说法。其体元空。了不可得。故云。则非具
足。即真谛也。是名诸相具足者。以法身不离诸相
而现。即俗也。以诸相不离法身而生。即真也。以真
俗互显。虽相而无相。虽说而无说。即二边显中道。
故云是名诸相具足也。】

「有相有身。如来庄严具足。分宾分主。空生解辨亲疏。
直得宾主两忘。色相俱离。如何是主中主。」

【此文牒经之义。有相者。即如来三十二庄严相也。
有身者。即如来十八种好。具足身也。分宾者。即如
来具足色身。具足诸相。乃应身也。分主者。如来即
非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诸相。乃法身也。空生解辨
亲疏者。以空生领解佛意。向佛答云。此法身。不以
卷六 第 717c 页 X24-0717.png
色身见。不以诸相见。此是亲切之处而言也。又云。
如来具足色身。具足诸相。乃疏远而论也。此之宾
主。是为教中之说也。若论衲僧门下。实难凑泊。非
言可及。如临济会下。有二僧对面相顾。齐下一喝。
有僧请问临济。此一喝还有宾主也无。济答云。宾
主历然也。可谓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此是极
妙穷玄。言辞路绝也。直得宾主两忘。色相俱离者。
乃科家与人拈情。令人离此二途。别行一路。宾主
两忘者。以临济宗旨。宾者事也。主者理也。直得事
理两忘也。色相俱离者。要人离了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二俱不立也。如何是主中主者。此是科家。要
人直下承当主中之主。即法身向上一著也。】

「 君臣道合无回互
 认得分明不是渠」


【此是科家答上之义。君臣道合者。即宾主不分也。
无回互者。即事即理也。认得分明不是渠者。将此
宾主事理。直饶认得分明。犹且不是。不可认著。可
谓眼中拨尽黄金屑。触处纵横鸟道玄。昔僧问曹
山。五位君臣旨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
物。○偏位。即属色界。有万像形。[○@(─/?)]偏中正者。舍事
入理也。[○@(?/─)]正中偏者。背理就事也。兼带者。冥应
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心非偏。故曰。虚玄大
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
详审辨明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
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也。时有
卷六 第 718a 页 X24-0718.png
僧问曰。如何是君。山云。如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僧曰。如何是臣。山云。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僧
曰。如何是臣向君。山云。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僧曰。如何是君视臣。山云。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
偏。僧曰。如何是君臣道合。山云。混然无内外。和融
上下平。山又云。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
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者哉。】

「 端严相好紫金身
 正眼看来总不真
 要会问酬亲的意
 蕴空无我亦无人」


【前二句。牒经之义也。端严相好者。即如来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也。紫金身者。即如来妙色紫摩金身
也。虽是端严相好。若以金刚烁迦罗。坚固正眼看
来。总是不真。非是清净法身。真如妙理。此法身者。
三光犹未照。五眼尚难窥。如来相好之身者。乃感
报应化之身。因修万行而得。非根本智。故曰不真
也。后二句。是科家。分明指示。审问行人。若要会得
佛与须菩提。如斯问酬亲切端的之意。须是五蕴
皆空。四相非有。亦要了尽能空之法。方是人法两
忘。始会问酬之义也。】

「 圆音唱处响清清
 试听金刚一卷经
 荐取众生方外句
 秤锤是铁太分明」


【初二句。言如来说法。一音普应也。圆音者。以佛演
谈般若大法音声向亮清彻。要人向闻声处会取。
即是此一卷经。众生随类各得所解。十方世界众
卷六 第 718b 页 X24-0718.png
生悉皆得闻。各解其义。故云圆音也。若有行人信
受此法。试听此一卷金刚般若经。其中所说实相
般若。自性法身。四圣六凡。依此而出。即如来所證
所说圆音之义。实有不可思议微妙功德也。故令
试听。不可错过也。后二句。科家慈心太煞。分明说
破。直下荐取。不可向色相。文字上领会。故叮咛诫
勉。荐取方外之句。即指此经般若大智。人人有分。
又恐不知重为宣说。秤锤是铁。太甚分明。何曾隐
讳。迷人只知唤作秤锤。忘却本身原来是铁。一切
众生妄认诸法。不知诸法。原是般若智慧而生。故
云。秤锤是铁太分明也。】

「 陌下桃花春又开
 风吹残杏雪飞垓
 纷纷落处谁人悟
 笑指灵云归去来」


【此四句颂。科家要人。向见色处会取。即是此理也。
前二句。言陌桃花春又开者。不但桃花开绽。又被
风吹残杏。其花飞处。如雪相似。纷纷乱落。谁人悟
得此花落时。唯有灵云一睹便知。豁然大悟。方知
花有开谢。树木常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法有生
灭。性无生灭。所以灵云见桃花而悟道。此乃见色
明心。就路还家。故云。笑指灵云归去来。其文出传
灯录。灵云见桃花。忽然大悟。偈曰。三十年来寻剑
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
更不疑。大沩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汝善护持。玄
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灵云曰。师兄
卷六 第 718c 页 X24-0718.png
还彻也未。玄沙休去。】

「非说所说。不在分别。本性离言说。」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非说所说分第
二十一。盖佛谓须菩提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
说法。故立此名也。不在分别者。言说法者。是俗谛。
非说者是真谛。今以非说所说。乃二谛融通。不分
真俗之别。故云。不在分别也。本性离言说者。此科
佛谓须菩提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
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
名说法也。盖本性空寂。离诸相貌。言词相寂灭。不
可以言说。故云本性离言说也。】

「潺潺绿水。出广长舌。圆音落落。无间无歇。休将耳听。
红炉飞片雪。」

【此一节文。呈前本性。离言说之义乃显无情。善能
说法也。潺潺绿水出广长舌者。即无情说法。以高
山流水。悉皆说法。所以东坡。看无情说法话有省。
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
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也。圆音落落无间无
歇者。亦是无情说法之义。乃明暗色空风动尘起。
山河草木圆音无间。可谓尘说刹说炽然说。三世
十方一时说。何曾间断。故云圆音落落无间无歇。
昔古德。闻殿角铃鸣而惺。偈曰。铜唇铁舌太尖新。
楼阁悬来不记春。言外百千三昧法。因风说与个
中人也。休将耳听红炉飞片雪者。是科家。将前无
卷六 第 719a 页 X24-0719.png
情所说之义。八字打开。两手分付。要人离心意识。
领会。出凡圣路头字。故云。休将耳听也。此理若将
耳听终难会。眼里闻声方得知。如红炉飞片雪相
似。言此大冶红炉。岂容片雪飞过。以喻至理岂能
容得言说取舍。意路分别。所以非思量处。识情难
测。真如法界。无自无他。此亦是红炉不容片雪之
义也。潭州长髭旷禅师。初参石头和尚。头问从甚
么处来。旷云岭南来。头曰。大庾岭头有铺。功德成
就也未。旷云。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头曰。莫要点
么。旷云。特请。石头垂下一足示之。旷便作礼。头曰。
汝见甚么便礼拜。旷云。某甲见处。如红炉上一点
雪也。】

「 我心本非有
 无心说向谁
 所说非所说
 为被上乘机」


【起句。我心本非有者。以不著相好。即是法身。故云
非有也。次句。既不取著。即是无心。若无有心。向谁
所说。故云无心说向谁也。后二句。意云。似此无言
无相之道。虽如来所说一代时教。只为众生不明
此理。故有所说。若以真空理上。元无一字。故云非
所说也。如斯说与非说。唯被大乘之机。非小乘人。
而可担荷。故云。为被上乘机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至)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曰。此分名为非说所说之义也。佛因须菩提。疑
卷六 第 719b 页 X24-0719.png
如来色身相好。既不可得见。如何为人说法耶。为
断此疑。故有是问。云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
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者。此是佛自徵问。以何
意故。无法可说也。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等者。
意云。如来悲愿深重。随感而应。于无说而说。虽说
而无说。众生不达此理。谓佛有说。是为谤佛。不能
解佛所说故。以如来说法四十九年。皆是应机而
说。于真空理中。未尝谈著一字也。所以诸法寂灭
相。不可以言宣。若执佛有法可说。即不解佛义也。
佛又告须菩提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
佛意云。前来有说。则为谤佛。今云说法者。乃应机
而说。即俗谛也。无法可说者。以称理而言。即真谛
也。是名说法者。今于无说中。为生有说。不妨称性
而说。乃于有说而显无说。是名真说。即中道也。尔
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尔时者。当起问之时
也。慧命者。以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
慧为命。故称慧命也。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
法。生信心否者。善现闻佛前云。色身乃非身之身。
说法乃非说而说。既身说俱妙。恐闻者难信。所以
有此疑问。故云。生信心否也。佛答须菩提之问。彼
非众生者。即凡夫众生。于此般若。不能生信也。非
不众生者。即圣体众生。于此般若。能生信解也。又
解云。彼非众生者。非凡夫众生。即大乘之人。能信
无说中真说。于般若智。能生信解也。非不众生者。
卷六 第 719c 页 X24-0719.png
正是凡夫众生。闻说此法。岂能信解者哉。存此二
解。智哲再详也。何以故者。佛自徵问前义也。佛又
呼须菩提言。众生众生者。此牒前文。彼非众生。非
不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者。牒前非是凡夫众生。
是大乘人。即圣体众生能生信解也。是名众生者。
牒前是凡夫众生。岂能信解此法也。】

「如来无所说。慈云甘露洒濛濛。慧命未尝闻。明月清
风空寂寂。正恁么时。且道是何境界。」

【如来无所说者。即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以无
说之说。乃为真说。故喻如慈云普覆。甘露均沾。所
以慈云遍布于十方。甘露悉濛于大地也。慧命未
尝闻者。以须菩提闻佛所说。领解深义。虽说而无
说。乃为真说。闻而无闻。乃为真闻。故喻如明月清
风。乾坤普照也。所以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大品云。听如幻人听。说如幻
人说。无听于无说。是名真实法也。正恁么时者。科
家意云。正当无说无闻。且道是何境界。此即徵问
之义。向下发明也。】

「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科家意谓。恐人闻佛。说此圆顿法门。无说无得。疑
而不信。故此叮咛诫勉。当慎口业。免堕三途。故经
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所以科家
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以般若是
诸佛之母。即众生之性。有情无情。从此而生。故称
卷六 第 720a 页 X24-0720.png
正法也。永明寿云。实相及般若。三毒元无异。若能
信受者。法利广无边。若有谤般若。罪过莫大焉。现
世受殃祸。生身陷地狱也。以此般若。是世出世间。
凡圣之母。犹如大地。无物不从地生。若谤般若。则
谤一切三宝佛地般若。以十法界。从般若中来。若
无般若威光。实无一尘可立也。今引谤此般若。现
世获报者。可诫后来不信者也。唐时。勾龙义。阆州
人。长庆三年。于郪县佣力自给。以邑人有疾。乃往
省之。见寓金刚经。毁谤斥而止之。言便瘖哑。医不
能愈。五六年。每闻邻人念此经。而自责曰。我前谤
此经故哑。若能愈者。终身敬奉。每念经时。倚壁听
之。疑若念得纯熟。一日偶入寺中。逢一老僧礼之。
僧问何事。遂指口云哑。僧以刀割舌下。便能而言。
音与念经。正如邻人之声。久访此僧不见。忽于壁
上。见𦘕像须菩提。曰此是割舌之僧也。】

「 道本无言唤不醒
 药因救病出金瓶
 可怜亿万人天众
 依旧呆呆侧耳听」


【此偈。起句是法。次句是喻。科家意云。其实大道之
理。本无言说。六凡四圣。悉皆具足。众生迷而不知。
所以世尊广说诸经。借有言说。以显无言之道。而
教化之。有情众生。悉皆茫然。而莫晓解。故云。唤不
醒也。药因救病者。譬如妙药。因人有病。方出金瓶
与之令服。诸病皆愈。佛说此法。亦复如是。因众生
有贪嗔痴病。不识自性。故有言说。指示真性。普令
卷六 第 720b 页 X24-0720.png
开悟。除烦恼病。故云。药因故病出金瓶也。后二句。
可怜亿万者。叹机不醒之义。如世尊在灵山会上。
一日升座良久。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
如是。世尊便下座。此显无言之道。合会听众。或人。
或天。而有亿万之数。悉皆不知也。依旧呆呆者。乃
科家。叹此听众。都向世尊言语中寻讨。不能于言
外。荐取无声之道。所以唤之不醒。故云依旧呆呆
侧耳听也。呆呆者。即痴相之貌也。】

「 鼓声集众下林泉
 莫学金刚问普贤
 高坐猊台传秘要
 妙通一指老僧禅」


【前二句。引宗门古德。乃證无言之道。昔高僧上堂
云。鼓声才动大众云臻。无限天机一时漏泄。不辜
正眼便合归堂。更待繁词沉埋宗旨。纵然释迦不
出世。古今常自说。达磨不西来。少林有妙诀。所以。
钟鸣鼓向。无非观音入理之门。柏短松长。尽是毗
卢一真境界。故云。鼓声集众下林泉。此显闻声见
色。皆是其道也。莫学金刚问普贤者。此是科家拈
情。尔时世尊与诸天人。说法巳毕。会中有金刚藏
菩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广大行
门。不可思议。唯愿世尊。略为说之。使诸菩萨依而
行之。佛言。若说普贤行门。经于尘劫说之不尽。欲
要得知。汝入法界藏身三昧。观察方乃知之。于时
金刚藏菩萨。入定周遍观察普贤行门。尽空遍界。
犹如微尘。无量无边。不可说。转不可说。行门微细。
卷六 第 720c 页 X24-0720.png
犹如雨点。莫能知之。还从定出白佛。赞叹普贤行
门广大。穷之不尽。不知边际。佛言。普贤行愿。即诸
佛行愿之本。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况汝一人。岂能
穷乎。故云。莫学金刚问普贤。返显离言之道。非言
所及也。后二句。呈上无言之道。迥超语言也。高坐
猊台传秘要者。以善知识坐狮子座。传授心要不
立文字。即心是佛。莫向外求。故云。传秘要也。妙通
一指者。即是传秘要之义。昔俱胝和尚。凡有人。问
佛问祖。问禅问道。俱胝即以一指示之。如是三十
年。只如此行。再无他说。此显道本无言。令人向竖
指处会取。即动用中显道。故云。妙通一指老僧禅
也。】

「 有病有危终退堕
 不生不灭不轮回
 西方净土常安乐
 无苦无忧归去来」


【前二句。以净秽两土。苦乐相校也。有病有危者。以
此秽土。人有八苦。天有五衰。人间天上。福尽寿终。
退堕三途。故云。终退堕也。不生不灭者。以净土之
人。无有生死。得大涅槃。寿命无央数劫。一生即补
佛位。然后得入不生不灭涅槃。故云。不轮回也。后
二句。言西方之快乐也。以西方净土。凡所云为。皆
悉如意。无三途八难之苦。有百千无量之乐。故云。
常安乐也。又无贫穷之苦。亦无衣食之忧。黄金为
地。白玉成池。四色莲华。万亿受用。普劝诸上善人。
何不急早念佛同生净土。共證菩提。故云。无苦无
卷六 第 721a 页 X24-0721.png
忧归去来也。】

「无法可得。情识难量。本体露堂堂。包含法界。相与无
相。」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名为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盖以佛于阿耨菩提。无有少法。可證可
得。故立此名也。情识难量者。既是菩提无法可得。
非凡夫二乘。妄情妄识所可测量。故云。情识难量
也。本体露堂堂者。科家恐人错过。分明说出无法
可得之道。本有之体。显露堂堂。普天匝地。无处不
周。无时不现。所以遍法界而无外。析邻虚而无内
也。包含法界相与无相者。此一段无法可得之理。
木体堂堂。总统包含。三种世门四种法界。有相无
相悉在其中。所以道。色虚空含法界。端严具足威
神大也。】

「行住坐卧。仔细参详。知音勘破。炎天降雪霜。」

【科家恐人。于包含法界处。深奥难明。又别指一条
活路。却向四威仪中。检点此理。不要放过。故云。行
住坐卧。仔细参详。蒲室颂曰。行住坐卧绝随缘。日
用何妨涉正偏。无影树头风浩浩。夜明帘外月涓
涓也。知音勘破者。科家意云。若是知音具眼者。于
包含时行住处。校勘得破信得及。便知道。冷灰中
豆爆。枯树上华开。热烘烘处还生津润。冷冰冰时
恰要温和。便可指南作北。颠拈倒用。于诸法中。得
大自在也。所以寒山诗云。乐甚无为国。逍遥不住
卷六 第 721b 页 X24-0721.png
家。都缘山色好。转见世情赊。六月炎天雪。三冬岭
上华。早来尘累尽。何处发根牙。】

「 无为所得法
 得法何所持
 无有少法故
 三藐三菩提」


【前二句。牒经之问义云。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意
云。既是无为无所得法。云何所持也。后二句。亦牒
经义。佛答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
意云。既是无有少法可得。岂有所持者矣。既无得
无持。乃真菩提。故云。无有少法故。三藐三菩提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经】须菩提白佛言(至)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曰。此节经文。名无法可得分。以须菩提。闻前第
十三疑中。如来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受然灯记。
云何却有修證。故疑而问之云。佛得阿耨菩提。为
无所得耶。佛答云。如是如是。此是如来。𠃔许善现
之问。又云。我于无上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可證。是
名阿耨菩提。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
荡然空寂。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显。伹说名
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巳也。智者禅师颂曰。诸佛大
觉智。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
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法无可得。是名阿耨菩提。道无可传。直指涅槃正眼。
只如得而无得。传而不传。毕竟是何宗旨。」

【首初一节。牒经之义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
卷六 第 721c 页 X24-0721.png
阿耨菩提也。次一节。引宗合教。以从上佛祖。不立
文字。即心是佛。所以僧问德义禅师曰。向上一路
千圣不传。和尚还传也无。答云。铁丸蓦口塞。难得
解吞人。颂曰。举体露堂堂。十方无挂碍。千圣不能
传。万灵咸顶戴。拟欲共商量。开口百拶碎。此即是
直指涅槃妙心。金刚正眼也。只如得而无得者。黄
龙南禅师云。大觉于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方證
菩提。而得受记作佛。故云。得而无得也。传而不传
者。昔阿难。请问迦叶尊者。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
传个什么。迦叶召云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
门前刹竿著。阿难于言下大悟。方知此道。只在当
人分上。本无传受。故迦叶云。昔如来将般涅槃。以
正法眼。付嘱于我。我今将隐。于鸡足山入定。以待
弥勒。复将此法。付嘱与汝。汝善传持。勿使断绝。而
说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
法有不法。阿难作礼。故云。传而不传也。毕竟是何
宗旨者。此是科家徵问之义。既是无得无传。毕竟
是何宗旨。下文伸答是也。】

「 三贤尚未明斯旨。
 十圣那能达此宗」


【此二句。答上问义。以上无得无传之道。纵使三贤
十圣。不能明了通达也。三贤者。即住行向。谓之三
贤位也。十圣者。即十地菩萨。谓之十圣位也。今言
未明未达此宗者。以显教外别传之旨。深奥难知。
地上菩萨。尚然未达。其他小圣转更茫然也。所以
卷六 第 722a 页 X24-0722.png
积行菩萨。[暻-京+恭]腮鳞于龙门。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
会也。】

「 从来无说亦说传
 才涉思惟便隔关
 语默离微俱扫尽
 寥寥独坐古灵山」


【前二句。牒经之义。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此无得中
岂有所说。既是无说岂有所传。所以云。千圣不传。
诸祖不说。故云。无说无传也。才涉思惟者。科家意
云。此无说无传之道。汝等诸人。若是拟议思惟云。
既言无说。今三藏之教。岂非说乎。历代诸祖联芳
续焰。岂非传乎。若如此见解。便于此道。隔千山万
水。远之远矣。故云隔关也。后二句言。语默离微者。
乃肇公。离微体妙品之义。即是出微入离二门。以
此道。语则涉于微。默则涉于离也。科家意云。若于
此道不涉思惟。超出语默离微之外。方是无说无
传之道。故云。语默离微俱扫尽矣。寥寥独坐者。若
于语默离微处扫尽。自然纯清绝点。纤尘不立。毫
发不容。净尽无馀。全归威音那畔。空劫巳前。更有
何法。可说可传乎。故云。寥寥独坐古灵山。昔僧问
明辩禅师曰。语默涉离微。如何道不犯。师曰。横身
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是也。】

「 炉中袅袅试拈香
 普请天龙降道场
 功德无边应有报
 庄严净土事难量」


【前二句。事也。科家意云。欲求净土。必须建立坛场。
前来严净之中。巳设供养。祈祷三宝。伸请了毕。今
卷六 第 722b 页 X24-0722.png
复设炉然香。其烟气旋转袅绕。即柁曳貌。以再拈
香普请者。所谓行人。昼夜六时。忏悔发愿回向净
土。烧种种香。设种种供。普请八部天龙。俱降道场。
祈求加护。欲使外魔不入。内道可成也。后二句。理
也。言行人。种种行道。所获功德。无量无边。应报佛
祖之恩。庄严诸佛净土。其事实难可校量也。】

「 六欲诸天具五衰
 三禅尚自有风灾
 直饶修到非非想
 也则不如归去来」


【六欲诸天者。此诸天人。未离贪欲。古德云。四王切
近忉利抱。夜摩把手兜率笑。他化自在眼相视。此
是六欲诸天报。故曰六欲也。婆沙论云。总是十善
八斋。故得生天。六欲诸天。六种不同。一者。若持不
杀之戒。生四王天。二者。持不杀不盗之□。生忉利
天。三者。持不杀不盗不邪淫。生夜摩天。四者持不
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生
兜率天。五者不杀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兼
持八戒。生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也。六天受福各
各不同。福尽之时。而有五种衰相现前。谓一诸天
严身具中。出五种音声。善奏曲乐。人所不及。其命
终时。乐音不奏。二诸天身光赫奕。昼夜相照。身无
有影。其命终时。光昧影现。三诸天肤体细滑。入香
池浴。才出水时。水不著体。犹莲华叶。命将终时。水
便著体。四诸天种种境界。悉皆殊妙。漂脱诸根。如
旋火轮不得暂住。其命终时。专著一境。不能舍离。
卷六 第 722c 页 X24-0722.png
五诸天身力强盛。眼不瞬动。其命终时。身体虚弱。
眼便数动。此是诸天。五种衰相现前。则知福尽。堕
落入于恶道。故云。六欲诸天具五衰也。三禅有风
灾者。长阿含经云。此世界。至坏劫时。三灾欲起。此
世间人。皆行正法。正见不倒。悉修十善。上求梵世。
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业尽。来生人间。闻此火灾。无
有师法教之。皆自然而修十善。亦求上升梵世。修
罗亦求上升。东西二洲。例此皆然。北洲闻知。求生
欲界天中。修离欲故。方生梵世。若五逆十恶。谤方
等般若。毁灭三宝。堕阿鼻狱中罪未毕者。以此娑
婆地狱巳坏。转置他方阿鼻狱中受罪。此四大洲
有情尽巳。万亿四天下。皆同名为有情世间坏巳。
如是亦经十九中劫。次坏器世间。然后四洲有七
日出现。天久不雨。万物枯竭。泉源乾涸。众生业力
盛故。生大黑风。吹令海水两皆披分。至于海底。摄
取阿鼻狱中。日宫殿出。人间草木凋落枯死。万物
不生。复生大黑风。摄取第二日出时。小小沟坑河
渠泉源。尽皆乾竭。海水渐下七百由旬。大黑风力。
摄取第三日出时。四大河及阿耨达池。悉皆乾竭。
海水渐渐下千由旬。大黑风力。摄取第四日出时。
四大海水下六千由旬。大黑风力。摄取第五日出
时。四大海水下七千由旬。悉皆乾尽。大黑风力。摄
取第六日出时。地厚十六万八千由旬。悉皆烟出。
须弥及七金十宝等山。上至六欲天。下及诸大地
卷六 第 723a 页 X24-0723.png
狱。皆悉尽灭。大黑风力。摄取第七日出时。四天下
六欲天。尽是大火。直至梵天以火烧坏经一中劫。
此一四天下如此。则万亿四天下皆悉是火。坏劫。
总经二十中劫。此世界坏。有其三种。即水火风也。
坏者亦如前说。如是七次火灾后。世界复成。又被
水坏至二禅天。从极光天。即生大云。降注大雨。其
器世界。如水化盐。消镕皆尽。彼水自竭为一水灾
次复七火。灾度七火灾。还有一水灾。如是火灾。
共经四十九翻。水灾满至七次。复经七火灾后。世
界复成。又被风灾坏至三禅天。其风之力。吹散妙
高须弥。何况馀小山也。第四禅天。虽无外灾。此等
有情。生与殿生。命尽殿隐。如是器情世界。而有成
坏。故云。三禅尚自有风灾也。非非想者。昔郁头蓝
弗。是舍利弗之先师。于山林中坐禅。有鸟鹊声鸣。
不得入定。移恒河边坐禅。鱼鳖弄藻跳水作声。亦
难入定。遂生恶心。嗔言发愿云。于未来世。身入水
中食于汝等。身飞空中啖于汝等。后得灭受想定
生于非非想。寿命八万四千大劫。禅定亦同。受八
万四千劫定与寿命。福报俱尽。命终之后。堕飞狸
身。身同狐狸傍生两翅。入水吞鱼鳖虾蟹。飞啖空
中鸟鹊之类。此之禅定。不出三界。未免轮回。可谓
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也。不如归去来者。若生
净土。尚不闻妇女之声名。岂有三恶道之苦报。寿
命无量一生补处。即證无生不受轮回。故云。也则
卷六 第 723b 页 X24-0723.png
不如归去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