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此之若。出离三灾生极乐国。永无此苦也。】
「法界通化。似有还无。个个本无殊。圆明一点。无来无
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法界通化分第
十九。盖法界者。即理事无碍法界也。以布施福德
无故。事理圆融也。既不住相。所以变化有为之福。
通作无为之理。故云。法界通化也。似有还无者。此
七宝布施因缘果报分明不昧。故云似有。于真空
理上。了福德无有。故云还无。犹如云起。虚空常存
实有。浮云似有还无也。个个本无殊者。此句呈前
以福德无故。似有还无。即真空理。人人本具。个个
不无。及十法界众生。均秉同赋。下文行容无殊所
以也。圆明一点者。此理既是个个无殊。这点圆明。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可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无
去无来冥通三际。卓然独存者也。】
「搬柴运水。好用工夫。松稍月朗。衣穿露宝珠。」
【此是科家慈心太煞。分明指示。圆明一点。在日用
间。或搬柴。或运水。皆是神通妙用工夫。石屋诗云。
古人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已躬。添石坠腰舂
白米。携锄带雨种青松。担泥拽石何妨道。运水搬
柴好用工。亸懒借衣求食者。莫来相伴老禅翁。松
稍月朗者。乃科家借事显理。发明事理无碍之道。
可谓。月筛松影高低树。日照池心上下天。悟心云。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青霄更是谁。雾露云霞遮不
有尽。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者。此乃人天小果。有
漏之因。终不免轮回。毕竟有堕落。所以不足为多
也。以福德无者。以离相布施。乃清净无为称性之
福。性如虚空。其福无量。若能施之人。以佛智为本。
修布施行。悉皆离相。不见福为实有。故如来说此
人所得福德甚多。天台智者颂曰。三千大世界。七
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乃如风。犹胜悭贪者。
未得达真宗。终须四句偈。知觉證全空。】
「布施因缘。实人天有漏之果。无为福德。超凡圣通化
之功。噫。有为虽伪。弃之则功行不成。无为虽真。拟之
则圣果难證。且道不拟不弃时。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初一节牒经义。若人以满大千七宝布施因缘。得
人天福。是有漏果。福尽堕落也。次一节。言无为福
胜者。以布施之人。心无住相。了达三轮体空。不执
福德实有。以福德无故。所以变化有为之施。成于
无为之福。是为无漏因果。故能超凡圣通化之功
也。噫者。叹辞也。有为虽伪者。伪者假也。以布施虽
是有为假法不实。以诸佛菩萨若非檀波罗蜜。不
能成就佛果菩提。自利利他之功行。所以六度之
中。以布施为首也。无为虽真者。以无为之道。虽是
真实人人本具。如有行人执著无为。心生拟度。不
肯依法修进。则圣贤菩提妙果。难以得證。可谓。法
身非相。瞻有相而见法身。道果无修。速勤修而成
道果。且道不拟不弃者。乃科家徵问之义。意云。即
既无三恶之道。亦无轮回之苦。其国清净快乐无
穷。故勉云。好念弥陀归去来。所以优昙颂曰。平生
好结净方缘。懒把工夫去说禅。一句弥陀无别念。
不教一个丧黄泉。】
「离色离相。无住无依。法界普光辉。无得无说。无是无
非。无来无去。无相无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离色离相分第
二十。盖如果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不应以具足
诸相见法身也。此达三十二相。了不可得。即真空
实相故。离色离相为名也。无住无依者。因离色故。
即无住。因离相故。即无依。既无住无依。即真空之
理也。法界普光辉者。此理既离色相。尽十方遍法
界。总是一个智境所现。物物头头。皆为一段光明。
故云。法界普光辉也。无得无说等者。此科经文。如
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又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法
身也。以法身无有色相。所以无得无说。无是无非
者。此心不是有。此心不是无。以此心不属二边也。
无来无去者。此心不属未来。不属过去。不属现在。
即三际俱无。故云无来无去也。无相无为者。以此
心无有相状。无有作为。不以诸相见。】
「澄潭月朗。石人戴帽归。」
【此二句。乃科家。发明离色离相之义。以澄潭月朗。
喻如法身清净。明白一色。如寒潭皎月。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成声。触波澜而不散也。石人戴帽者。宗
徵问之义。以何意故。法身非色身可见。善现即云。
如来说具足色身者。乃为众生现身说法。故云。具
足色身。即俗谛也。即非具足色身者。以如来法身。
故非色身可见。故云。即非具足色身。即真谛也。是
名具足色身者。以法身未尝离色身。即俗也。以色
身未曾离法身。即真也。以真俗并显。即为中道。故
云。是名具足色身也。佛又问须菩提云。如来可以
具足诸相见法身否。善现即解问义。答云。如来不
应以具足诸相见。意云。如来法身。亦非诸相可见
也。何以故者。徵问之义。以何意故。法身不以相见。
即云。如来说诸相具足者。以如来。为利众生。降迹
人间。现具足相。为生说法。即俗谛也。即非具足者。
然则现相说法。其体元空。了不可得。故云。则非具
足。即真谛也。是名诸相具足者。以法身不离诸相
而现。即俗也。以诸相不离法身而生。即真也。以真
俗互显。虽相而无相。虽说而无说。即二边显中道。
故云是名诸相具足也。】
「有相有身。如来庄严具足。分宾分主。空生解辨亲疏。
直得宾主两忘。色相俱离。如何是主中主。」
【此文牒经之义。有相者。即如来三十二庄严相也。
有身者。即如来十八种好。具足身也。分宾者。即如
来具足色身。具足诸相。乃应身也。分主者。如来即
非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诸相。乃法身也。空生解辨
亲疏者。以空生领解佛意。向佛答云。此法身。不以
色身见。不以诸相见。此是亲切之处而言也。又云。
如来具足色身。具足诸相。乃疏远而论也。此之宾
主。是为教中之说也。若论衲僧门下。实难凑泊。非
言可及。如临济会下。有二僧对面相顾。齐下一喝。
有僧请问临济。此一喝还有宾主也无。济答云。宾
主历然也。可谓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此是极
妙穷玄。言辞路绝也。直得宾主两忘。色相俱离者。
乃科家与人拈情。令人离此二途。别行一路。宾主
两忘者。以临济宗旨。宾者事也。主者理也。直得事
理两忘也。色相俱离者。要人离了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二俱不立也。如何是主中主者。此是科家。要
人直下承当主中之主。即法身向上一著也。】
「 君臣道合无回互
认得分明不是渠」
【此是科家答上之义。君臣道合者。即宾主不分也。
无回互者。即事即理也。认得分明不是渠者。将此
宾主事理。直饶认得分明。犹且不是。不可认著。可
谓眼中拨尽黄金屑。触处纵横鸟道玄。昔僧问曹
山。五位君臣旨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
物。○偏位。即属色界。有万像形。[○@]偏中正者。舍事
入理也。[○@]正中偏者。背理就事也。
兼带者。冥应
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心非偏。故曰。虚玄大
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
详审辨明也。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
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也。时有
还彻也未。玄沙休去。】
「非说所说。不在分别。本性离言说。」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非说所说分第
二十一。盖佛谓须菩提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
说法。故立此名也。不在分别者。言说法者。是俗谛。
非说者是真谛。今以非说所说。乃二谛融通。不分
真俗之别。故云。不在分别也。本性离言说者。此科
佛谓须菩提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
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
名说法也。盖本性空寂。离诸相貌。言词相寂灭。不
可以言说。故云本性离言说也。】
「潺潺绿水。出广长舌。圆音落落。无间无歇。休将耳听。
红炉飞片雪。」
【此一节文。呈前本性。离言说之义乃显无情。善能
说法也。潺潺绿水出广长舌者。即无情说法。以高
山流水。悉皆说法。所以东坡。看无情说法话有省。
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
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也。圆音落落无间无
歇者。亦是无情说法之义。乃明暗色空风动尘起。
山河草木圆音无间。可谓尘说刹说炽然说。三世
十方一时说。何曾间断。故云圆音落落无间无歇。
昔古德。闻殿角铃鸣而惺。偈曰。铜唇铁舌太尖新。
楼阁悬来不记春。言外百千三昧法。因风说与个
中人也。休将耳听红炉飞片雪者。是科家。将前无
情所说之义。八字打开。两手分付。要人离心意识。
领会。出凡圣路头字。故云。休将耳听也。此理若将
耳听终难会。眼里闻声方得知。如红炉飞片雪相
似。言此大冶红炉。岂容片雪飞过。以喻至理岂能
容得言说取舍。意路分别。所以非思量处。识情难
测。真如法界。无自无他。此亦是红炉不容片雪之
义也。潭州长髭旷禅师。初参石头和尚。头问从甚
么处来。旷云岭南来。头曰。大庾岭头有铺。功德成
就也未。旷云。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头曰。莫要点
么。旷云。特请。石头垂下一足示之。旷便作礼。头曰。
汝见甚么便礼拜。旷云。某甲见处。如红炉上一点
雪也。】
「 我心本非有
无心说向谁
所说非所说
为被上乘机」
【起句。我心本非有者。以不著相好。即是法身。故云
非有也。次句。既不取著。即是无心。若无有心。向谁
所说。故云无心说向谁也。后二句。意云。似此无言
无相之道。虽如来所说一代时教。只为众生不明
此理。故有所说。若以真空理上。元无一字。故云非
所说也。如斯说与非说。唯被大乘之机。非小乘人。
而可担荷。故云。为被上乘机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曰。此分名为非说所说之义也。佛因须菩提。疑
忧归去来也。】
「无法可得。情识难量。本体露堂堂。包含法界。相与无
相。」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名为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盖以佛于阿耨菩提。无有少法。可證可
得。故立此名也。情识难量者。既是菩提无法可得。
非凡夫二乘。妄情妄识所可测量。故云。情识难量
也。本体露堂堂者。科家恐人错过。分明说出无法
可得之道。本有之体。显露堂堂。普天匝地。无处不
周。无时不现。所以遍法界而无外。析邻虚而无内
也。包含法界相与无相者。此一段无法可得之理。
木体堂堂。总统包含。三种世门四种法界。有相无
相悉在其中。所以道。色虚空含法界。端严具足威
神大也。】
「行住坐卧。仔细参详。知音勘破。炎天降雪霜。」
【科家恐人。于包含法界处。深奥难明。又别指一条
活路。却向四威仪中。检点此理。不要放过。故云。行
住坐卧。仔细参详。蒲室颂曰。行住坐卧绝随缘。日
用何妨涉正偏。无影树头风浩浩。夜明帘外月涓
涓也。知音勘破者。科家意云。若是知音具眼者。于
包含时行住处。校勘得破信得及。便知道。冷灰中
豆爆。枯树上华开。热烘烘处还生津润。冷冰冰时
恰要温和。便可指南作北。颠拈倒用。于诸法中。得
大自在也。所以寒山诗云。乐甚无为国。逍遥不住
家。都缘山色好。转见世情赊。六月炎天雪。三冬岭
上华。早来尘累尽。何处发根牙。】
「 无为所得法
得法何所持
无有少法故
三藐三菩提」
【前二句。牒经之问义云。阿耨菩提。为无所得耶。意
云。既是无为无所得法。云何所持也。后二句。亦牒
经义。佛答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
意云。既是无有少法可得。岂有所持者矣。既无得
无持。乃真菩提。故云。无有少法故。三藐三菩提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经】须菩提白佛言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曰。此节经文。名无法可得分。以须菩提。闻前第
十三疑中。如来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受然灯记。
云何却有修證。故疑而问之云。佛得阿耨菩提。为
无所得耶。佛答云。如是如是。此是如来。𠃔许善现
之问。又云。我于无上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可證。是
名阿耨菩提。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
荡然空寂。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显。伹说名
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巳也。智者禅师颂曰。诸佛大
觉智。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
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法无可得。是名阿耨菩提。道无可传。直指涅槃正眼。
只如得而无得。传而不传。毕竟是何宗旨。」
【首初一节。牒经之义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
积行菩萨。[暻-京+恭]腮鳞于龙门。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
会也。】
「 从来无说亦说传
才涉思惟便隔关
语默离微俱扫尽
寥寥独坐古灵山」
【前二句。牒经之义。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此无得中
岂有所说。既是无说岂有所传。所以云。千圣不传。
诸祖不说。故云。无说无传也。才涉思惟者。科家意
云。此无说无传之道。汝等诸人。若是拟议思惟云。
既言无说。今三藏之教。岂非说乎。历代诸祖联芳
续焰。岂非传乎。若如此见解。便于此道。隔千山万
水。远之远矣。故云隔关也。后二句言。语默离微者。
乃肇公。离微体妙品之义。即是出微入离二门。以
此道。语则涉于微。默则涉于离也。科家意云。若于
此道不涉思惟。超出语默离微之外。方是无说无
传之道。故云。语默离微俱扫尽矣。寥寥独坐者。若
于语默离微处扫尽。自然纯清绝点。纤尘不立。毫
发不容。净尽无馀。全归威音那畔。空劫巳前。更有
何法。可说可传乎。故云。寥寥独坐古灵山。昔僧问
明辩禅师曰。语默涉离微。如何道不犯。师曰。横身
三界外。独脱万机前。是也。】
「 炉中袅袅试拈香
普请天龙降道场
功德无边应有报
庄严净土事难量」
【前二句。事也。科家意云。欲求净土。必须建立坛场。
前来严净之中。巳设供养。祈祷三宝。伸请了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