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得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信
解受持。是为希有。信解受持者。心无狐疑。曰信晓
了义理。曰解。钦承不慢。曰受。佩服不厌。曰持。未来
众生。如斯信解受持。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此
人无我相等者。此言须菩提。徵问前义。以何意故。
得闻是经。实为希有者。斯人依此经修。不起我人
众生寿者四相也。所以者何。以无我相。即是非相。
非相者。即实相也。离一切相。即成正觉。故云。即名
诸佛也。无著云。此人无我相等。显示无人取之执
也。我相即是非相者。显示无法取之执也。离一切
相者。显示无空空相之执也。当知是人。离相清净。
解悟三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契合实
相。究竟涅槃。即名诸佛也。傅大士曰。空生闻妙理。
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华。恐人生断
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经】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云。如是如是者。乃𠃔许之辞也。长水曰。从尔时
须菩提。闻说是经。下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皆是
空生之言。于中大意。有其六种。一闻法悲泣。二信
心生实相。三对彰难易。四明无我人。五法执兼亡。
六尽成佛故。如斯皆是诚谛之言。故佛印云。如是
如是也。又云。若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是人
甚为希有者。以大乘之法。难信难解。此人若闻经
中。无我人等四相。不惊闻诸法空不怖。闻空空不
畏。当知是人。实为希有也。又云。何以故。须菩提。如
来说第一波罗蜜等者。佛自徵问。以何意故。此人
闻法不生惊怖。甚为希有。故告须菩提言。如来说
第一波罗蜜。以显因中最胜。前云。是人闻经。信解
般若。即为第一希有。因闻般若。即生实相。希有之
法。此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若悟非相。于法无著。
即达彼岸。以俗谛中。利益众生。故说第一波罗蜜
也。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
以真谛中法性本空。故又说。非第一波罗蜜也。又
恐人执著二边。以第一义中。离俗离真。即事即理。
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又云。忍辱波罗蜜。如来
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者。忍辱者。六
度之中。第三是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故云忍辱
也。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之苦因。不及持说
之福。此之忍行。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此之
行忍。能达诸法无我。到于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
也。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执著。以俗谛中。
若能行忍辱之行。忍于能忍。此名执著。若以真谛
之中。了能行之行。皆不可得。故云非也。是名忍辱
波罗蜜者。此一句。后人妄添。姑且解之。若是行人。
不住能忍之行。将不住之心。亦乃不存。万为忍辱
波罗蜜也。佛又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者。
佛自引昔。以證今也。如是忍行。我昔曾行。故引歌
利之事。而證之。梵语歌利。此云极恶王。谓如来因
也。意云。此人无我人四相。是人空也。我相即是非
相。是法空也。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空空也。故云。
能离一切诸相也。未审感悟处等者。此是科家徵
问前义。且道须菩提感悟之理。有何奇特处。下文
伸答显露也。】
「 豁开慧眼明如日
返照微尘世界空」
【此二句。乃答上文之义也。以须菩提闻说般若。豁
开慧眼。證无我人四相。空一切法。如杲日当空。】
「 百岁光阴石火光
回头何不早思量
无常相请宜推托
免向阎君论短长」
【前二句。叹人生百岁。光阴迅速。如石火之光。不可
久留也。奉劝诸人。何不回头急早思量。此身既是
不久。何不急早念佛求生净土。舍不坚身。證真常
身也。后二句。诫勉行人。若依念佛法门。出离生死
苦海。得生极乐世界。纵有无常相请。当可推托。不
能拘唤。免入阎君之手。岂可更论短长。可谓。了鬼
神觑不破之机。超生死不相干之地。】
「 真乐真常真净土
宝池宝树宝华开
无寒无暑无凋变
归去来兮归去来」
【此四句。明指西方境界也。以彼阿弥陀佛刹中之
人。寿命皆无央数劫。一生遂补佛位。同證一常乐
我净。即真净土也。不迁不变是名真常。无二死苦
是名真乐。八大自在是名真我。烦恼灭尽是名真
净土也。有七宝池。七重行树。四色莲华。无冬寒夏
暑。春荣秋凋之变。如斯快乐之处。普劝诸人。何不
早离秽土。径往莲邦。优昙颂曰。一心念佛自相安。
冷眼常将世境看。会得目前真净土。此心更不涉
多端。】
「持经功德。福多难比。三时喻不齐。住相布施。终须有
退。」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持经功德分第
十五。以持经功德。胜过三时布施功德。故以此为
名也。福多难比者。言三时舍恒河沙。身命布施功
德。福报虽多。是人天福。未能见性。难比持经功德。
以受持此经。为人解说。即能见性成佛也。三时喻
不齐者。牒经文义。明经中初日分。即寅卯辰时也。
中日分者。即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即申酉戌时
也。有人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经无量劫。而行
布施。不如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写受持读
诵。为人解说。展转胜彼百千万亿倍。故云。三时喻
不齐也。住相布施者。言三时舍身命布施。不达三
轮体空。但得人天之福。终须有退。以未明真性。心
生住著。故有退也。】
「无漏智慧。顿證菩提。花开花㓔。日东月落西。」
【此科须菩提。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解说。皆得成
就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阿耨菩提。
此言无漏智慧者。即是般若无漏智慧。不漏落二
执。二障之中。故名无漏清净智慧。永明云。我法皆
空。故契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执
障消。烦恼障断。證真解脱。所执障消。获大菩提。然
后。行满因门。心冥果海。故云。无漏智慧也。顿證菩
提者。言能持此经。见无漏智。则为荷担阿耨菩提。
故云。顿證菩提也。花开花㓔者。此是科家。分明梧
示。既明无漏智慧。顿證菩提。以布施持经。如花开
花㓔。日东月落西相似。其无漏智。如树常存。岂有
开㓔。如天本净。岂有日月明暗。故云。花开花㓔。日
东月落西也。可谓。云去云来天本净。花开花㓔树
常存。】
「 此经功德胜
谁人解受持
寒山逢拾得
拍手笑微微」
【此四句。以显此经。是大乘教。须得大乘人。方可受
持。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三时布施之功又明此经。是何等人。能解受持。下
句指出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贤。此二菩萨。方堪
受持也。以此二人相逢之际。拍手而笑。方显离言
之道。不落文字。真空无相之理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发最上乘者说。」
【注曰。此分名为。持经功德也。于是。佛乃招告须菩
提言。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
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者。只得人
间。天上之福受尽此福。还复堕落也。若复有人闻
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者。佛意云。若人暂闻
此经。信心归敬。所获之福。胜前舍身命之福。以此
经深明实。相。人法二空。所以胜也。何况书写受持
读诵。为人解说。其福倍倍转胜也。傅大士颂曰。众
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质。施命。为迷情。详论福与智不及受持
经。告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
者。佛意云。以此经捷要言之。此经显般若智体。不
可以心思言议。岂可称量。则其功德广大无边。非
凡情所能测也。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
者说者。意云。此经所谈。乃真空实。相之道。非乐小
法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菩萨心者。乃说此
经。通指行门三教。即通。别。圆。三等之人。为发最上
乘者说者。单指圆教之人也。】
「【经】若有人能受持读诵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只得人空。未得法空。而有四相所在。故于此经。不
堪听受读诵讲演。岂能担。荷无上菩提。以斯之人。
爱乐小法。不信大乘最上法也。佛又呼须菩提云。
生。伹肯依佛教法。专心持念弥陀圣号。即得往生
西方净土。莲华化生。面礼弥陀。亲蒙授记。行时以
莲华衬足。住时于菩萨为伴。證不退位。即与佛心。
同为一体。故云。足下莲华步步生也。】
「 十念圆成一念回
三心果满九莲开
尘劳念佛同时去
归去来兮归去来」
【十念者。即十气念佛也。一念者。即临终一念也。若
有行人。尽此平生。信向西方。每日十气。称念阿弥
陀佛。圆满成就。临命终时。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
乐世界故云。十念圆成一念回也。三心者。谓深心。
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且此三心。当得上品上生也。
莲开。即上品上生也。其馀者。有七日开者。有四十
九日开者。有经八万劫开者。故云。九莲开也。尘劳
念佛者。即在家念佛之人。若能忙里偷閒。专心念
佛。皆得同时。生西方去。故云。归去来兮归去来。古
德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但能诚一念。俱登
上品中。】
「能净业障。尘体双亡。五百亿难量。恒沙诸佛。承事供
养。」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能净业障分第
十六。盖谓此人。今生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
今被轻贱。有犯不校。常行般若观。罪即消灭。故立
此名为能净业障也。尘体双亡者此科能持此经。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菩提也。斯言尘者。即八
骨肉纵横狐狼食啖也。以此色身。有如是之苦。故
云。一灵休更入胞胎也。后二句。科家指一条出生
死路。不入胞胎。故指西方世界。若人念佛。于彼国
土莲华化生。身如金色。即得面见阿弥陀佛闻法
受记。證不退位。故云。目击全容归去来。古德颂曰。
好念弥陀归去来。遥登九品托莲胎。华开亲睹天
真佛。一段光明遍九垓。】
「究竟无我。四大全空。五蕴假立名。通达万法。处处皆
空。」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究竟无我分第
十七盖佛说一切法。无我。等相。言辞虽同其义则
别。以前来伹问能住能降之法。只是破情显智所
破之情。即无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
之智。自此之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恐
菩萨将入證道。谓我能安住。我能降伏。存此分别
之心。便是我也。故下文云。如来于然灯佛所。若有
法可得。而證菩提。即为有我。无法可得。无道可證。
是名无我。又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故立此名
为究竟无我也。四大全空者。言此苦依身。以地水
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五蕴虚积而有。凡夫妄计。假
立为我。此我若无。四大五蕴亦空也通达万法者。
此科如来。实无有法。得證菩提。故得受然灯记。又
云。如来者。即诸法如意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
佛法。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即无我人四相之法。
四相。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达一切法。悉皆空寂。
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故云。实无有
法名为菩萨也。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
生。无寿者。是故者。结上文。之义。乃谓实无有法。名
为菩萨。此菩萨巳离四相。虽云灭度一切众生。而
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以真空无相。实无有法。故
佛说一切法。无有四相。其所显者真空无相法也。
佛又呼须菩提云。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佛意云。若是菩萨。修行六度。欲去庄
严佛土。见有净土可严此人未离四相。即是法执。
不达法空。是不名菩萨也。言佛土者。即心土也。以
佛土无相。如何庄严若有庄严。即四相未除。是凡
夫见也。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
名庄严者佛意云。以何意故。庄严佛土如来复以
离相无为。即庄严佛土。又以佛土本来清净。何假
庄严。故云。即非庄严也今云庄严佛土者。以俗谛
中。可说庄严也。即非庄严者。以真谛中。何庄严之
有也。是名庄严者。以第一义中。严而非严。无严而
严。真俗双显。即中道庄严也。佛又呼须菩提。若菩
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节双结
上义。无我即无人执。无法即无法执。以法界混然。
身土平等。向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故云。通达
无我法者。二执既无。二空之理自然显矣。既具二
空。即真菩萨也。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
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除。人法两俱实受记
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妄尽还真。众生何曾灭度。法空无我。菩提本自圆成。
直饶遇然灯印證而不疑。巳隔来世。况释迦重审而
方悟。转涉途程。且道不涉途程底人。脚跟还点地么。」
【初一节文。牒经中之义也。以须菩提。问安住降伏
佛答云。菩萨发阿耨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降伏
烦恼诸妄。安住大乘真理。妄心既尽。真空自显。故
云。妄尽还真也。众生何曾灭度者。亦牒经义。以菩
萨既灭妄心。巳离四相。虽灭度一切众生巳。而无
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了真空理中。生死涅槃尚不
可得能度所度众生亦空。故云。众生何曾灭度也。
法空无我者。亦牒经义。此菩萨巳證法空人空之
理。通达无相之道。以实无有法得證菩提。故受然
灯之记汝于来世作佛。故云。菩提本自圆成也。直
饶遇然灯印證不疑者。此牒经义。谓以实无有法。
得阿耨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
释迦牟尼。此是印證不疑之言也。巳隔来世者。此
是科家把住世尊。料拣之义。意谓。虽是印證分明
作佛。争奈巳隔来世。又过一生。方得成佛。若乃直
下成佛。早是迟了八刻。更待来世转没交涉。况释
迦重审而方悟者。此牒经义。因须菩提闻说。实无
有法得阿耨菩提。故得授记作佛。遂疑既无佛法。
岂有佛果耶。故释迦重审云。何以故如来者。即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