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音¶ 第 664b 页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二
姚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野狐。尚听百丈法。」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得法于马祖。
每上堂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众退唯老
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乃野狐
耳。先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集众演法。有学
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破疑。解
释音¶ 第 664c 页 X24-0664.png
脱野狐身。师曰。汝试问来。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师拈转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方知不落因果。是拨无断见。不昧因果是随流得
妙。所以惺悟作礼曰。某巳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
师依亡僧殡送。师令维那白推告众云。食后送亡
僧。大众聚议一众咸安。涅槃堂亦无病人。何故如
是。师领大众至山后岩。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
法火葬埋矣。】
「螺蛳。犹护金刚经。」
【唐时。所有待制。船至汉江阻风。波涛汹涌满船惊
怖。急将平昔持诵金刚经一卷。抛弃江中。遂得风
恬浪静。待制曰。深忆此经。受持年远郁郁不乐。经
涉两月方到镇江。见船尾后百步。而有一袍。似裘
之状。出没无时。众人疑虑。待制令一渔人取来。乃
螺蛳辊成一团。剖而外湿内乾。待制用手分开视
之。即是所持之经毫发无损。待制惊喜拜而顶受
叹曰。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有数千里。舟船往来
岂有数目。然未闻所持之经。自彼至此。螺蛳一见
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脱轮回。免
死生者也。呜呼。万物之中。最灵者人也。有毕竟不
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所系
而后信者不若螺蛳也。】
「十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
【金光明经佛告菩提树神。昔流水长者。于天自在
释音¶ 第 665a 页 X24-0665.png
光王国内。治众生病苦巳。长者妻名水肩藏。有二
子。一名水满。二名水藏。长者与二子。到一大泽中
见枯涸无水。鱼将死至。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
半身。语长者。言此鱼可怜汝可与水。长者曰。鱼有
几何。答言。此鱼十千。日曝水少将入死门。长者绕
池经行。鱼随视长者寻取树枝覆于池上用作阴
凉。四面觅水忽见一河。名曰水生。长者悲喜至大
王所。具拜告王说如上事。王令自选有力大象二
十头。于其城中复借皮囊。至河驮水速到池边泻
水而满。选一力大之象令子白于祖父家中所用
之食。悉巳运至池边。安置池内。长者依教所说。高
声称念。南无宝髻如来应供等十号。及唱十二因
缘。以此之故。十千游鱼闻法得食。化生忉利皆为
天子。各悟前因悉来酬谢。十千天子各持璎珞至
于长者之家以十千天妙璎珞置于头边。十千璎
珞安于足边。左胁右胁亦然。又雨四华。作天音乐。
早旦王问群臣昨夜何故有如此瑞。群臣对曰。说
如上因。诏令长者问如上缘。长者奏王。恐十千鱼
而得生天。待臣至池验鱼死活复来奏王。遂到池
边见鱼悉死。多有四华遍满池中。还白大王。是十
千游鱼。定生忉利天。王闻欢喜。长者欣然。佛告大
众。此长者。我身也。长子。即罗睺罗。次子即阿难。树
神。即今善女天也。十千游鱼。即今十千天子是也。】
「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贤。」
释音¶ 第 665b 页 X24-0665.png
【昔佛正法之时有五百蝙蝠穴于枯树。时有商人
附火树下。常有道人诵阿毗达磨论故走火烧其
树。五百蝙蝠贪听法音。被火焚毙次夕。见五百人
来礼拜曰。向蒙法力今脱恶报。皆生人中悉皆聪
慧。弃家学道俱登圣果。其后。迦尼色迦与胁尊者。
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论。其五百
贤圣。即五百蝙蝠。因识宿命遂。共作论。以酬法力
之恩也。】
「蟒。闻忏。以生天。」
【昔梁武帝。后郗氏国母。薨后数月。帝追悼之。昼则
匆匆不乐。宵乃耿耿不𥧌。闻外有声。视之乃一蟒
耳。睒睛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谓曰。朕宫严谨。尔
必崇也。蟒作人言曰。蟒则昔日郗氏。妾以生存嫉
妒六宫其性惨毒害人多矣。故罪谪蟒之身。无食
充口。无窟安身。苦不可胜。鳞甲小虫。唼啮肌肉。犹
似锥刀帝闻巳。呜呼感叹。忽尔潜去。帝次日大集
沙门。问其所由。宝志公曰。若非礼佛忏悔莫能救
济。遂采藏经集成十卷依法礼忏。乃闻宫中异香
许久。忽见云上有一天人。容仪美丽谓帝曰。吾蟒
后身。蒙帝法力。生忉利天也。再三致谢言讫而隐
不现也。】
「龙听法。而悟道。」
【龙者。乃龙女也。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
曰智积。白多宝佛言。当还本土释迦佛告智积曰。
释音¶ 第 665c 页 X24-0665.png
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
妙法。可还本土尔时文殊。与无量三乘之众。从海
涌出来诣灵山智积言。仁者于海宫中说何法要
文殊答曰。唯说妙法华经。智积言颇有众生修行
此经。速得佛否。文殊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
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
法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
菩提心。得不退转。慈念众生犹如一子。智积言。我
见释迦如来。于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
许。不是佛舍身命处。而求佛道。不信此女于须臾
顷而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奉上于佛佛。即
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佛言。我献宝珠。
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龙女言。以汝神力
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
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
莲华成等正觉。号曰。华仙如来也。】
「彼物尚能领悟。况人何不回心。」
【此是结前之义也。彼之异类一闻妙法。尚能领悟
得道。而况我等为人。其性最灵。何不回转心华向
道也。】
「或有埋头吃饭。而空过一生。」
【乃是科家。伸后人之病也。或有一等缁白。虽居释
教门中。不修如来戒定慧。只是徇俗而打閧。埋头
吃饭度日而巳。警策云。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释音¶ 第 666a 页 X24-0666.png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岂不哀哉也。】
「或有错路修行而不省这意。」
【此一节。广伸禅病也。虽在禅门学道。不得明师指
教。偶遇偏见之师。授与邪法。错路而修不省大道
也。所以永明云。或起殊胜知解。而好肉剜疮。或住
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或
守静閒居。而坐法尘。或认昭昭灵灵。而为自已。或
认著识神。而为本来人长沙禅师颂。学道之人不
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
作本来人。此明真理之中。但起毫𨤲执著之见。即
是错路而修也。】
「岂识菩提觉性。个个圆成。争知般若善根。人人具足。」
【乃是结前。埋头吃饭。错路修行之义也。斯二种人。
岂识菩提。人人具足哉。岂识者。即争知也。菩提觉
性者。即般若善根也。个个圆成者。即人人具足也。
文之异。而义同矣。】
「莫问。大隐小隐。」
【若明此一段太事。大隐亦可。小隐亦可。若不明者。
大隐小隐。总是徒劳也。大隐者。居尘不染对境无
心。不欣圣位不重已灵。如是之人方可大隐也。若
是初心行人。须居小隐。所以白乐天云。大隐居朝
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大冷落朝市大嚣喧。不如作
小隐隐作留司官。】
「休别。在家出家。」
释音¶ 第 666b 页 X24-0666.png
【佛赞净名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
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有眷属常。
乐远离也。麻谷。南泉谒径山路逢一婆子。乃问。径
山路。向甚么处去。婆云。蓦直去。谷云前头水深过
得否。婆答。不湿脚。谷云。上岸稻好下岸稻怯。婆曰。
总被螃蟹吃了也。然此婆子。论作在家人说话。何
得能奉律仪。修梵行。善知过河不湿脚。螃蟹吃了
稻。虽有在家模样。不可作在家人论也。】
「不拘僧俗。而只要辨心。」
【心者。有四。其一肉团心。五脏中是也。其二赖耶心。
能分别是也。其三缘虑心。能缘外境是也。其四坚
实心。即本觉菩提心是也。此心圣凡本具。所以云。
只要辨心也。昔有一僧参米胡。路逢一婆子。僧问。
婆子有眷属否。婆曰有僧云。在甚么处。婆曰。山河
大地若草若木。皆是眷属僧云。莫作师姑否。婆曰。
汝见我是甚么人。僧云俗人。婆曰。汝不是僧。僧云。
汝莫混滥佛法好。婆曰。我不曾混滥佛法。僧云。汝
恁么说话岂不是混滥佛法。婆云。你是男子。我是
女人。岂曾混滥。似这婆子。如此说话虽是俗人。此
心巳辨了也。】
「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
【此明般若真智外。幻境缘空也。若以识见分别。有
差别相。若以实智观之。诸法泄然岂分男女之异
哉。本无男女者。且如净名室中。有一天女散华。此
释音¶ 第 666c 页 X24-0666.png
女即法身大士现身也。华至诸菩萨身边。即皆堕
落。以菩萨惑习永断。所以堕落也。华至二乘身上。
便著不堕。以二乘人惑习未尽。所以便著也。女言。
结习尽者华不著身。未尽者。华乃著身也。女又曰。
我止此室十二年来。祇闻佛功德香。不闻二乘之
香。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成男。天女曰。我从十二
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此明一切诸
法无有定相。譬如幻师。化作男女等相。幻无实体。
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令舍利弗化为天
女身。女自化身为舍利弗。而问舍利弗言。汝何不
转女身成男子。舍利弗以女相答言。我今不知何
故变为女身耶。天女曰。汝今能转此身。一切女身
悉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
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
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令舍利弗身。还复
如故。天女。问舍利弗言。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
弗言。无在无不在。天女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
在无不在也可谓。本无男女也。以神力故。变自身
为舍利弗变男相作女身到这里。任是天眼龙睛。
觑他不著。所谓。千手大悲难摸𢱢。烁迦罗眼觑无
门。是以科家道。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者也。】
「未明人妄分三教。了得底同悟一心。」
【此明三教所显者。皆是一个道理也。未明此道。妄
分有三。刘谧先生曰。尝观中国有三教者。自伏羲
释音¶ 第 667a 页 X24-0667.png
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也。自老子说道德经。而
道教始于此也。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
也。于是中国。而有三教之序也。未明人者各执已
见互相是非。了得底者。原无二也。大抵。儒以正设
教。道以尊设教。释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
一仁也。视人犹已。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
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肓。则同一化
风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
三教之意。无非要人去恶迁善。所以为善者降祥。
为恶者受殃。古德云。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两心。此
言同悟一心者。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兢起。心平则法界坦然。若
了诸法皆空。无非一心实相。故云。同悟一心也。】
「若能返照回光。皆得见性成佛。」
【乃结前之义也。在家出家。僧俗男女。俱无实体。若
能返照。不逐假相五蕴根尘然后回光。自悟本者
之性。故结云。皆得见性成佛也。】
「又况人身易失。佛法难逢。」
【此下之文。叹人身容易失。美大法难逢也。易失者
身如朝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难
逢者。罕遇也。大法难逢龟值木。胜缘罕遇芥投针。
譬如优昙华。实为希有也。华严经云。宁地狱中多
劫受苦常要见佛闻法不愿离三途。而生无佛法
处矣。】
释音¶ 第 667b 页 X24-0667.png
「欲超六道之周流唯有一乘之径捷。」
【此勉行人。欲超六道须仗一乘也。六道者。即天。人。
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也。欲要超越六道。免逐周
流者。唯有一乘。是为捷径之法门也。一乘者。显般
若真空也。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即中道一乘。乃为径捷哉。】
「须求正见。莫信邪师。」
【乃科家指示后人。欲究一乘。须得明师指教。方才
无咎也。正见者。直显中道。不落二边也。邪师者。不
体正道。妄传邪法也。圆悟禅师示众云。嗟见末
法之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之道。妄
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妄引。
从上年高宗师。如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得
道。及誇初祖只履西归。普化空棺而去。皆谓此术
有验遂至浑身解脱。谓之形神俱妙而去。愚人厚
爱此者。怕腊月三十日慞惶。兢传归真之法。除夜
望影。唤主人翁。以卜日月。听楼头鼓验玉池水。觇
眼光。以为脱生死法。此真诳諕闾阎。捏伪造窠。贻
高人𠷣鄙复有一种邪见之徒。假托初祖达磨。行
此胎息说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
互指授密传行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或希三
五百寿。殊不知真妄想爱见也。本是善因。返招恶
果。不觉堕在荒草。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之
人。往往而信之。是为邪师也。古德云。归空邪妄诳
释音¶ 第 667c 页 X24-0667.png
愚痴。运气施功透顶皮。捏目生华称佛现。糊窗传
法怕人知。通风定与三千棒。泄漏亲遭八百锤莫
学这般男女辈。生逢王难死阿鼻。】
「悟了方是入头。行得始能脱俗。」
【既是正见修行。直须以悟为期。彻法源底。了悟真
智。方是入头处也。脱俗者。既悟此理。须要称理而
修。如说而行。始能脱得俗谛。之生死也。永嘉云争
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步步踏著实地。头头顶挂虚空。」
【此明行人。既悟此理。了死脱生。不离日用寻常。故
行时。脚踏实地。头上顶挂虚空。不离吃饭穿衣。总
是西来妙意。可谓。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
分别现文殊之心。动止运普贤之行也。】
「用时。则万境全彰。放下。则一尘不立。」
【修行之人。到此田地。能应众缘。不随诸有。万境全
彰。一贯之理。可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山河
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一尘不立者。若是收来一
念元空。诸缘不昧。古德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
行门中。不舍一法。】
「超生死不相关之地。了鬼神觑不破之机。」
【此明行人。修行之验也。果能于诸法中。得大自在。
便能超越生死。鬼神难拘。古人道。若论此事。离心
意识参。出圣凡路头学。千圣难测量五眼窥不见。
故云。生死不相关。鬼神觑不破也。】
释音¶ 第 668a 页 X24-0668.png
「是凡是圣。而同个路头。或冤或亲。而共一鼻孔。」
【此明向上一事。凡圣同途。冤亲一体。故云一个路
头。一个鼻孔也。傅大士曰。众生与南无殊。大智不
异于愚。何须身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
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
如。究竟万缘空寂。推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
倏然自入无馀。】
「如斯实悟。尚滞半途。」
【如斯者。乃指法之辞也。斯者。此也。指前来如此真
实领悟。犹是第二头说话也。唤作途路之谈。未得
到家。故云。半途也。】
「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后一著。」
【休沉者。乃科家。与后人拈情。休认前来悟处。皆是
三玄边事。不可执著也。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玄
中玄。此三玄因机而说。未是声前之道。故云。休沉
向上三玄也。末后一著者。言当人动静一著子。超
出语言玄妙。似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以目前见理
分明。谓之末后一著。又如达磨安心。神光觅心。了
不可得。亦谓末后一著。此是明佛明祖。末后一著
也。若论行人末后之。事平生所作行业。要在临终
舍命之际一念于理相当。洞明真性。安然脱去者。
此是行人末后一著。故云。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
后一著也。】
「且道。即今唤那个做末后一著。」
释音¶ 第 668b 页 X24-0668.png
【此是审察之辞。急要行人著意参详。向下露矣。】
「 青山低处见天阔
红藕开时闻水香」
【此二句。明宗发扬末后一著也。若是行人。向见天
阔处。闻水香时。见闻不昧此理。岂不是末后一著。
所谓三平禅师。颂云。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
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此是
末后句之榜样者哉。】
「 弃却瓢囊击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此四句。元是洞宾。见黄龙。悟道之偈。科家取来。与
行人拈情解疑。言洞宾巳得神仙。而参黄龙发明
真性。始知仙道。未出三界。纵活千岁。不免沉沦。所
以。弃却瓢囊。汞金不恋。自知从前所学仙法。错用
而矣。此述神仙与天齐寿。点铁成金。尚问道而归
禅。何况寻常生死凡夫。岂可错过者也。】
「 始知生死是无常
莫道先从老者亡
大限到来无定准
后生年少也堤防」
【此是举前之义者。既明自性真心。方知生死无常
也。前二句。警策行人。后二句。行容上义。生死无常
者。始自生之少壮。老必形容迁改。病疾摧残。死即
气绝神往。故云无常。莫道先从老者亡矣。不可定
谓老者先亡。少者后亡。若是大限到来。就是后生
难逃死苦。故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
人。】
释音¶ 第 668c 页 X24-0668.png
「 富贵贫穷各有由
宿缘分定莫刚求
不曾下得春时种
空守荒田望有秋」
【此四句偈。是如如居士。劝在家人。种福田颂前二
句是法。后二句是喻。各有由者富贵贫穷。各有分
定。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
后世果。今生修者是。取以目前观之。人生贫富贵
贱。寿夭荣枯。种种不同。无非宿业所践如前生布
施。恩惠于人。今生富贵前生悭贪。障人布施。今生
贪穷前生杀生害命。今生寿夭前生不杀。今生寿
长。古德云。富贵贫穷各有缘。身遭危厄总由天。功
勋运退翻为罪。善行时衰返作愆。禄少非千愚共
鲁。家豪不在智和贤。古来贵贱皆由命。万事无过
听自然。不曾下种者。犹如春无所种。秋无所收。前
世不曾种福。今生岂能得福。故云。空守荒田望有
秋。此言人生在世。须要广种福田。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故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
果报亦如此。】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
【此科净口业真言。向下十句之文。是科家所立提
纲。于每科经文之前。安立南嘉孩之辞。提举经义。
而不乱也。】
「普供养。我牟尼。」
【此科普供养真言。普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然后
供养我牟尼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矣。】
释音¶ 第 669a 页 X24-0669.png
「将欲诵经。先安土地。」
【此科。安土地真言。凡欲读诵此经。必先安慰土地
以求加护也。】
「金刚菩萨永护坛仪。」
【此科。八金刚。四菩萨也坛仪者。即坛场轨仪也。准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仪轨经说。今以金刚为外
护。菩萨为内护。如此则外魔不能侵。内魔不能起。
以斯内外俱净可谓修习诵持也。】
「云何梵毕。发愿谨受持。」
【此科。发愿文。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
愿。持此金刚经然后作云何梵。请佛说法矣。】
「 一相元无垢
体性离尘缘
专心持四句
且要诵真言」
【此四句。乃科家。复于每段经文之前安此四句。以
为要旨。如衣有领。而衣则顺故曰。要旨也。前二句。
颂理。有何修而不修。持与不持也。所谓一相者。无
相之相。名为一相。直指法身真理。元无烦恼垢染。
故云。体性离尘缘也。后二句者。既是受持此经。须
当先念真言。斯真言者。是诸佛而密用之心印。持
之则功德难量。诵之则现生获益。故须诵念也。】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
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
常当拥护。」
【此明行人。凡欲诵经。祈求加护者哉。】
释音¶ 第 669b 页 X24-0669.png
「净口业真言。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修修哩。萨婆诃」
【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
河水漱。亦不净也。】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
萨婆诃」
【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
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
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此明行人。念真言时。运心作观想。此所供之物。用
净法界嚂字真言。及以吉祥手印。加持二十一遍。
以为清净法食。自然周遍法界。手印者。以右手大
拇指。与无名指相捻。馀三指皆舍散。次念变食真
言。娜谟萨缚怛他㜸多。缚卢枳帝。唵。三婆啰。三婆
啰。吽。行人念此真言。或三遍七遍或二十一遍。由
此真言之力。其所供物。自然变成种种诸天馀肴。
膳。皆有五种色香上味。一一如须弥山。后念此普
供养真言。承斯真言之力。自然普供十方法界。故
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
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感皆饱满。】
「请八金刚。
* 奉请青除灾金刚
* 奉请辟毒金刚
* 奉请黄随求金刚
* 奉请白净水金刚
* 奉请赤声火金刚
* 奉请定除灾金刚
释音¶ 第 669c 页 X24-0669.png
* 奉请紫贤金刚
* 奉请大神金刚」
【青除灾金刚者。即青色金刚。能消灾厄也。辟毒金
刚者能降伏一切恶毒鬼神。及恶龙兽。损害一切
有情也。黄随求金刚者。即黄色金刚。能令一切所
求皆得遂意。为求迁官延寿。福德聪明。钱财妻子。
伏藏宝珠。仙药神通等也。白净水金刚者。即白色
金刚。能清浊水。为除恶业重罪烦恼等。种种灾难
官事口舌。鬼魅所著恶星淩逼等也。赤声火金刚
者。即红色金刚。为求贤圣加护。天龙欢喜。说法辩
才。言音清雅也。定除灾金刚者。即碧色金刚。能除
诸毒灾障。即彼出世间法。欲速满足福德智慧也。
紫贤金刚者为求圣贤位。皆得遂意也。大神金刚
者。为求广大神通。亦得遂意者哉。】
「请四菩萨。
* 奉请金刚眷菩萨
* 奉请金刚索菩萨
* 奉请金刚爱菩萨
* 奉请金刚语菩萨」
【金刚眷者。此菩萨。有广大眷属也。金刚索者此菩
萨。手持罥索。能缚魔魅也。金刚爱者。此菩萨。能慈
爱有情。无不度脱也。金刚语者。此菩萨。能以软语。
劝化众生也。】
「发愿文。」
【发愿者。教中有行愿二途。如云。有行无愿。行必茫
然。有愿无行。愿为虚设。须假行愿相称。方得无咎。
故乃发愿也。】
释音¶ 第 670a 页 X24-0670.png
「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此节之文。未及诵经先须发愿。所谓三界尊十方
佛者。先礼释迦一佛。次礼十方诸佛也。发愿持经
者。先发四弘誓愿。后乃受持此经也。上报四恩。下
济三途者。此明发愿所以。将此归佛诵经功德。用
报四重之恩。普济三途之苦也。见闻发心者。以今
发愿持经。是自利之义也。见闻发心。是利他之义
也。尽此报身。同生极乐者。斯即总伸回向。凡有诵
持见闻读诵。从此世界报身命尽。神识定生极乐
国也。】
「云何梵。」
【梵者梵语唐言净也。即梵天离欲空居清净之义
也。世界始成之际。劫初之时。光音天人。来生人间。
所出音声还是梵音。宛转曲折之音。古时都讲维
那。于此八句。请法师讲说也。】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长寿不坏者。即第一请问也。此文出大般若经长
寿品。佛告迦叶言。欲得长寿者。应当护念一切众
生。同一子想。生大慈悲喜舍。授不杀戒。以是因缘。
则得寿命无量也。金刚不坏身。文出金刚品。佛言
如来身者。是常住金刚不坏身也。复以何因缘。得
释音¶ 第 670b 页 X24-0670.png
大坚固力者。即第二请问也。佛言我于往昔以护
法因缘。今得成就。金刚坚固。不坏之身也。云何于
此经。究竟到彼岸者。即第三请问也。文出名字功
德品。佛言。若有人闻大般涅槃经典。依教修习。能
断烦恼。及诸魔魅。不堕恶趣。故到彼岸也。愿佛开
微密。广为众生说者。即第四请问也。文出四相品。
开微密者。即口密。谓请佛。广为众生说法矣。】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二句。赞美妙法。难遇难遭也。无上者。出世之因。
独为最上。更无过此者也。甚深者。不同世间之法。
泛常浮浅易遇易知。此出世之法。深奥而难遇难
解。微妙而难测难思。可谓。万劫难逢龟值木。千生
罕遇芥投针。后二句。庆幸发愿。我今得遇斯经。如
贫得宝。似渴逢浆。愿解者。即希募仰望之义。愿要
晓解。如来真实之理也。】
「恭闻法身无相。非相可观。至理绝言。非言所及。」
【此下之文。是科家所立。以长行为略释也。法身无
相者。即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云。无相。虽言无相。
不同断灭之无。一向全无也。此即无相之相。名为
实相。故云。非相可观。如云。三光犹未照。五眼尚难
窥。至理绝言者至者是拣别之义。不同对事之理
而有名相言说。名是言之路。相是心之路。法身至
释音¶ 第 670c 页 X24-0670.png
理。既无名相。故乃绝言也。如云。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是矣。】
「盖以。因兴四愿。果满三身。酬愿现身。彰言化物。」
【前节明理中绝言忘相。此节明事上。四愿三身。科
家意谓盖以我释迦佛。于因地中。兴起四愿。即四
弘誓愿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果。乃感三
身也。三身者。即法报化是也。佛初成道乃现三身。
一毗卢遮那。即清净法身也。二卢舍那。即圆满报
身也。三释迦牟尼。即千百亿化身也又化身所被
之机。优劣不同。故能被之化身。复有三者。一大化
身现千丈。被大乘四加行等菩萨也。二小化身现
丈六。被三资粮位菩萨与二乘。凡夫也。三随类化
身。即三根普被。六趣皆沾。如为拘尸罗长者。现三
尺身是也。酬愿现身者酬昔因中之愿。故现三身。
须假彰显言教。化生利物。物虽性分本有。必假明
师指示。故曰。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
说。虽慧莫能了也。】
「我释迦圣主。利物情深。悯娑婆流浪之乡。赞严土常
乐之界。」
【前文。总显诸佛出世。皆因四愿而现三身也。此独
言释迦。居此秽土。以利物情深。故处娑婆梵语娑
婆唐言堪忍。此五浊恶世。有种种苦。一切众生。甘
心忍受。不生厌离。故云堪忍。如水之东流。波浪之
相接。去而不返。灭而复生。佛悯此苦。谆谆劝导也。
释音¶ 第 671a 页 X24-0671.png
赞严土者。如大弥陀经。而释迦如来。广说殊妙奇
特之事。又说四十八种清净大愿。十方恒河沙数
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又小弥陀经
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当信是称
赞。不可思议功德也。严者。庄严也。其土之中。宅宇
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等。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
而合成之。此是一种庄严。其馀庄严。亦有无量。常
乐者。无央数劫常受快乐。故云。赞严土常乐之界
也。】
「国名极乐。佛号弥陀。四十八愿弘深。百万行门广大。」
【小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
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
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
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四十八愿
者。愿有通别二愿。前来四愿。诸佛共发。为通愿也。
此则别愿。如药师佛十二上愿。亦别愿也。今四十
八愿者。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
曰锭光。乃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其佛广为
法藏比丘。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之事。而法藏
比丘闻巳。皆悉睹见。遂取诸刹中。无量无边庄严
中。最上微妙清净殊特庄严。总为四十八种。而成
四十八种大愿。此愿则总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
也。百万行门广大者。尔时法藏比丘发是愿巳。是
故入三摩地。经历阿僧祇劫。行菩萨行。故云。广大
释音¶ 第 671b 页 X24-0671.png
者矣。】
「双明真化。应接高低。地前地上皆生。是圣是凡俱往。」
【双明者明真应身。化应身。即胜应劣应也。应接者。
有能应所应。能接所接。高低普应也。地前地上皆
生者。佛告弥勒云。此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
菩萨。往生彼刹。次如弥勒者。皆当作佛。及修习少
功德者。不可胜计。皆当往生也。圣凡俱往者。意云。
不但地前地上菩萨往生。乃至四圣六凡。俱同往
生彼刹也。】
「弥陀缘愿。于是彰焉。净土真诠。由斯显矣。」
【弥陀缘愿者。缘即因缘。是弥陀于世自在王佛所。
初闻法出家等因缘也。愿者。即四十八种大愿也。
于是者。即指法之辞。指经中所说。彰然而明。显然
而著矣。所谓真诠者。即实有之说。故曰真诠者矣。】
「经来自久。久缺宣传。奉报佛恩。当明经旨。」
【乃是科家。指金刚经。自汉唐而来。故曰自久。虽有
注释偈颂者。未有结归指示安养。故云。久缺宣传
也。奉报佛恩者。此是科主致斯科文。略显净土法
门者。只是用报释迦如来。开导之恩也。当明经旨
者。以行人。虽达此法门之高胜。必须当要发明经
中旨趣。此是自问。下文自答者也。】
「 透关妙达如来境
及第高登本分乡」
【此二句。乃是结类前义之辞也。科家意云。佛祖言
教。只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行人不明自巳灵光。
释音¶ 第 671c 页 X24-0671.png
透过语言文字。故云关也。若得根尘顿脱。灵光独
耀。西方东土。净秽何殊。室地荆棘。本来不异。此谓
妙达如来境也。及第者。如禹门三级浪。鱼跳过者。
成龙而去。谓之及第。以此比类将来。须要行人。妙
达佛心。单明自性也。本分者。自性分中。本有之极
乐。故云。本分乡也。】
「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去灵山塔下修」
【此四句。是科家。当面拈出本有之灵山。本有之佛
性。要人莫向外求。远指佛在灵山。近指佛及灵山
总在汝心。是谓心佛不二也。人人有者。乃科家。广
为开示。不但一人独有此佛此山。乃至四生六道。
人人皆具也。好去灵山塔下修者。要人努力勤修。
向五蕴身中。识取无位真人也。下文而显。勤修之
验矣。】
「 外道天魔皆拱手
梵王帝释为呈祥
愿今合会诸男女
同證金刚大道场」
【此四句。明行人识得自心是佛。于二六时中。行住
坐卧。心心念念。对境无情。好也是佛。恶也是佛。若
能如是。感得外道天魔。拱手归降。梵王帝释。呈祥
献瑞。所谓。天龙恭敬。神鬼钦崇。愿今合会者。行人
既有如斯利益。普令合会男女众等。同證心佛不
二法门。金刚般若大智。故云。同證金刚大道场也。】
「 早起忙忙直到昏
不愁生死只愁贫
释音¶ 第 672a 页 X24-0672.png
饶君使尽千条计
直至无常不称心」
【此四句。明一切众生。贪染无厌。法句经云。舍卫国
中。有一婆罗门。自造前雅后堂。凉台温室。老年八
十。犹自经营。佛观老人不久命终。佛生怜悯。令其
闻法。存没皆益。遂往其家慰问老翁。得无劳倦。复
问此何房室。老翁答曰。前雅待客。又问。此何所安。
答曰。后堂自处。东西厢房。男女大小。财物仆使居
之。夏上凉台。冬潜温室。唯此距阳此含未了。佛言。
久闻宿德。思迟谈讲。吾有要偈。存亡利益。特来劝
勉。答曰。欲得暇隙。后日再来。共相论之。再三止佛。
佛即回去未远。老翁自授屋椽。椽落翁头而死。一
家啼哭。佛言。愚之甚也。死在目前。尚不回心。何由
出离生死。故云。直至无常不称心也。科主。引经之
义。比类一切群生。从早旦至昏夜。不念生死。只愁
贫穷。使心用计。直至无常。不称其心矣。】
「般若大教六百馀卷。佛如来金口宣。」
【此一节。乃提纲之文义。发明八部般若。共六百有
二卷。总二十万偈颂。唯一般若大智。演说八十一
科。独显真空之理也。佛金口宣者。其馀六百卷。多
有佛敕声闻人。转教菩萨所说。此一卷金刚经。是
佛亲口自说。故云。佛如来金口宣哉。】
「六朝翻译。东土流传。」
【六朝翻译者。言此一卷金刚经。历六朝翻译也。一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于弘始五年。在长安草堂寺。
释音¶ 第 672b 页 X24-0672.png
译成十五纸。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二元魏菩提
流支三藏。于天平二年。在洛阳。译成十四纸。亦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三陈朝真谛三藏。于太康元
年。在金陵郡。译成十四纸。名金刚断割般若波罗
蜜也。四隋。笈多。开皇十年。于洛阳。译成十六纸。亦
名金刚断割般若波罗蜜也。五唐玄奘法师。于贞
观二十二年。在玉华宫。译成十八纸。名能断金刚
般若波罗蜜也。六唐义净。于證圣二年。在佛授记
寺。译成十二纸。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故
云。六朝翻译也。翻者。翻梵言。成华言。故曰翻也。译
者。以彼之有。译此之无。故曰译也。东土者。以西天
指此国。为东土也。译出此经。传于天下。教法通行。
故谓流传也。】
「频频持诵。四句真诠。无为福胜。果报利人天。」
【此文。明此经流通之处。若有行人。慇勤持诵。只以
四句之偈。乃是无为之福。所得功德。世世生生。常
在人间天上。受用无尽。故云。无为福胜果报利人
天也。此经中。凡五处。以七宝布施功德。皆不及四
句之福。布施是有漏。持经是无漏。故云。无为福胜
也。】
「 稽首三界主
大孝释迦尊
累劫报亲恩
积因成正觉」
【稽首者。周礼有九品。此即一也。稽者。以首至地。稽
留少时。如臣拜君之礼也。大孝者。呈上句。兼赞词
释音¶ 第 672c 页 X24-0672.png
云。大孝释迦之尊也。转句。行容大孝之因。佛于无
量劫中。在四生十二类。处处行孝。如阇提。割肉供
亲。睒子。侍盲父母。鹦鹉。衔谷等之大孝。至于成佛。
迦维省父。忉利宁亲。举爱道之床足。担净饭之金
棺。谓累劫报恩也。结句。乃大孝之果矣。兹以累劫
孝行之因。今感成佛之果。儒谓。孝乃百行之先。释
谓。孝为万行之本。故云。积因成正觉也。】
「此经。乃大乘教。菩萨摩诃萨。人之所修。」
【此经者。指此金刚经。乃大乘终实之教也。大以拣
小为义。乘以运载得名也。大乘有二种。一大乘始
教。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以始
入大乘也。又五时中。第三方等大乘。方正平等。三
根普被。四教并明故。二大乘终教。说如来藏随缘
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
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又
名实教。以称实理。故名为实。此般若经。即五教中。
终实教摄也。菩萨者。即地前地上菩萨也。地前菩
萨。修大乘始教之法。地上菩萨。修大乘终实教之
法也。教中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
湛。菩提影现中。】
「般若为六波罗蜜之最胜者也。所以。名为般若波罗
蜜。」
【以施戒忍进禅智之六度。唯智般若波罗蜜为总
也。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无夫主所守护者。易为
释音¶ 第 673a 页 X24-0673.png
恶人之所凌辱。布施等五度。亦复如是。若无般若
威力之所摄持。易为魔坏。故云。最胜者也。所以者。
因此智度。为六度之主。故立此般若波罗蜜。以为
题名也。】
「故下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引经之义證此。释成上文。此经乃为大乘菩萨人。
所修而说也。为发最上乘者。释成上文。般若为最
胜。佛为最上乘圆顿教菩萨人。而说也。】
「以此佛说。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凡一十六会。此经。乃
第五百七十七卷。给孤独园。第二处。第九会。说也。」
【乃是科家。叙佛说此般若。卷数处所会名。如斯来
例。明白者矣。】
所以道。
「 昔日如来金口演
至今拈起又重新」
【所以道者。是科家自谓。既是佛说般若。我所以科
文又道也。昔日者。明佛在给孤独园。说此般若金
口亲谈。至今者。自佛说经之后。至大宋第十四帝。
理宗淳祐二年。立此科仪。如佛在世。重宣一遍相
似。故云。至今拈起又重新者也。】
「 此经佛说数千年
无量人天得受传
忆得古人曾解道
更须会取未闻前」
【前二句。明此经。自佛说此经以来。至宋淳祐间。三
千二百二十馀年。故云数千年。诣我大明嘉靖。四
千年有馀。此经受持传写。或人我天。而有无量无
边传之不尽。故云。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
释音¶ 第 673b 页 X24-0673.png
也。后二句。显衲僧境界。忆得古人者。言此经。人人
有一卷经。莫向外求。要人声前领旨。句外明宗。故
永明云。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消归自已。
言言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中生解。只
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
之道不昧矣。】
「 人间阳寿真难得
一寸光阴一寸金
莫待老来方学道
孤坟尽是少年人」
【此四句偈。叹世无常也。初句。叹光阴易度。寿不久
留。次句。勉人。过一寸光阴。如一寸金相似。须要贵
重觉照。不可空消岁月。虚丧光阴。不见古人道。尺
璧非宝。寸阴是竞。三句。意谓。修行不在老少。生死
岂在朝夕。古德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
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结句。说
出生死。不拣年少。所以。孤坟多是少年人也。】
「 在家菩萨智非常
闹市丛中作道场
心地若能无挂碍
高山平地总西方」
【起句。言在家之人。行菩萨六度者。是有智之人。如
维摩庞居士是也。故如如居士曰。身不出家。心出
家者。教中谓之菩萨。所谓。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
生莲终不坏。般若经云。菩萨俱有妻子眷属。而修
菩萨行。或有菩萨。先受五欲。而后厌舍。勤修梵行。
或有菩萨。方便善巧。为欲成熟诸有情故。示受五
欲。而实无染著。次句呈上义。言非常人智之所以。
释音¶ 第 673c 页 X24-0673.png
要行人向闹市丛。中为修道之场。可谓。是非海里
安身。荆棘林中著脚。后二句。是科家。分明指示。彻
底掀翻。若心地。于诸缘无染。于万境无情。了无挂
碍。或隐高山。或居平地。总是西方净土。所谓净土
周沙界。云何独指西。心心常不昧。处处是阿弥。故
曰。高山平地总西方。】
「 金刚般若体如如
翠竹黄华满路途
八百馀家呈妙手
大家依样𦘕葫芦」
【初句。言谓。智之大体。即是真如。盖真如体上。自有
本智。能知动静也。次句。指出真如智体。遍在一切
色非色处。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
非般若。三句。言八百馀家者。罗什门下。有八百学
徒。秦主敕僧[/石]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翻译经论。
三百八十卷。八百人中。有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
睿。又有十哲。加昙影。慧严。慧观。僧[/石]。道常。道标。于
弘始五年。在草堂寺。译出此经。故云。八百馀家。所
言呈妙手者。美八百家。善通华梵。单译重翻。度语
润文。依经绳墨。文义精明。皆合佛意。故褒云妙手
也。结句。言依样𦘕葫芦者。是贬也。谓八百人。虽皆
妙手。总是依经解义。如依样𦘕葫芦相似。科家要
人。向如来所说经文之外。荐取本有之智。且道。何
者是本有之智。金刚般若体如如。翠竹黄华满路
途。是矣。】
「金刚般若。人人本具。割断智为初。白云散处。一轮显
释音¶ 第 674a 页 X24-0674.png
露。」
【前文总判六百卷般若。此文别判此经题目。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八字。故以法喻双彰。指归当人也。
割断智为初者。约喻义以为名。以金刚锋利。故能
断一切。喻般若智最利。能断烦恼。即六译中。第三
真谛。第四笈多。同译为断割。第五玄奘。第六义净。
同译为能断也。白云散处者。前文。言金刚般若是
体。割断为用。此二句。言用之功效。故喻云散月出。
妄尽真显耳。】
「影落千江。无来无去。诸人荐取。凡圣一同居。」
【呈前妄尽真显。如云散月孤。此文喻若。水澄月映。
来去无情。水不曾天上邀月来沉于水。月不曾天
上而来投于水底。如云。心如皎月连天净。性寂寒
潭彻底清。所以无来无去也。后二句。是科家。分明
指示。我前来如此。法喻分明。说出此理。汝诸人何
不荐取去。方知凡圣一体。事理无别。故云。一同居
也。】
「 摩诃大法王
无短亦无长
本来非皂白
随处现青黄」
【摩诃大者。乃华梵兼举也。法王者。指般若智为王。
于一切法自在。内不为根识所埋。外不为尘境所
惑。故云自在。此心王之体。无长短之相。无皂白之
色也。随处现青黄者。此之心王。虽无色相。内含三
类种子。遇境逢缘。而能变现。根身器界之法。故云。
释音¶ 第 674b 页 X24-0674.png
随处现青黄也。】
「【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经。以法喻名题。金刚是喻。般若是法也。金刚者。
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
断坏万物也。梵语般若。唐言智慧。性体虚融。照用
自在。能断绝贪嗔痴烦恼。一切颠倒之见也。梵语
波罗蜜。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得證涅槃。即到彼
岸。若著诸相。轮回生死。即是此岸。欲至彼岸。须凭
般若也。经者。径也。此经。乃见性成佛之径路也。】
「宗镜云。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足。」
【宗镜二字。以古金刚注文。元是如如居士颜丙。所
注经题之文。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乃至明了自
性是也。从免逐轮回。不为六根六尘。乃至心华发
明在甚么处。此之一段。是宗镜所说之文。乃科家。
善能点化。裁长补短。续成一段文义。祇是于人发
明自性也。只这一卷经者。不但六道具足。乃至情
与无情。悉皆具足。华严经云。有一大经卷。量等三
千界。在一微尘中。一切尘亦然也。优昙老祖颂曰。
一卷真经念处真。言言流出尽黄金。几多纸上寻
文义。错过西来佛祖心。是也。】
「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六尘。埋没此一段灵光。终
日冥冥。不知不觉。」
【此是科家。自伸问答之辞。曰既是此经具足。如何
不似圣人。放光动地。故答。盖为受身之后。妄被根
释音¶ 第 674c 页 X24-0674.png
尘埋没。妄者。非真实之有也。心经云。是故空中。无
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此明般若体上。既无根尘。故云。妄为六根六尘
埋没。古人道。可惜无价之宝。隐在阴入之坑。何日
得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去也。终日冥冥者。言此众
生虽具此经。背觉合尘。迷已逐物。故云。不觉不知
也。】
「故我佛。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證菩
提。」
【故者。所以也。因众生本具。此段光明。迷惑不知。所
以佛兴四无量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愿救一切
众生。起四弘誓愿。化五乘众生也。苦海者。以生死
苦无边。故喻如海。故我佛出世。种种言教。普令齐
超苦海。共證菩提之道也。】
「所以在舍卫国。为说是经。」
【所以者。结前也。为说者。生后也。兹因前来众生。以
本有之经。埋没不知。所以为说此经。发明本有之
智也。】
「大意。只是为人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免逐轮回。
不为六根六尘所惑。」
【大意者。明佛说此金刚经。大端主意。要人解去。我
人众生四相。及于我所。直下明了真空之性。超出
轮回。不被根尘所惑也。粘缚者。众生认我。则六根
粘湛。妄认我所。则六尘拴缚。我尚空无。根尘何有。
释音¶ 第 675a 页 X24-0675.png
我法两空。故云。解粘去缚也。我粘既解。法缚既去。
自性既明。轮回自免。六根六尘。自然不能所惑也。】
「若人具上根上智。不拨自转。是胸中。自有此经。」
【此是科家。勉励行人也。若是上根之人。不拨自转
者。灵机活落。不劳指拨。不假佛祖言教。向自已胸
中。拈出此经。可谓。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如云。
一生慵懒作。憎重祇便轻。他家学事业。余持一卷
经。无心装标轴。来去省人擎。应病则说药。方便度
众生。伹自心无事。何处不惺惺。斯亦胸中。自有此
经也。】
「且将置三十二分。于空间无用之地。亦不是过。」
【乃是科家。与人拈情也。恐人向此经上作活计。故
将此三十二分。置于空间之地。亦不是过。欲使行
人。离言说。舍筌[/弟]。直下荐取本有真经矣。】
「如或未然。且听山野。与汝打葛藤去也。」
【此是科家。先夺后纵也。未然者。如或未荐本有之
经。且听山野。与汝铺舒梗槩。注解分明。如云。若有
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
搜义理。传唱敷扬。报佛恩德。故云。打葛藤去也。凡
有语言文字。谓之葛藤也。】
「夫金刚经者。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况金性坚刚也。」
【金刚者。标喻也。以自性坚固万劫不坏。故比况金
性坚刚。引喻论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
烦恼山。能坏亦如是。】
释音¶ 第 675b 页 X24-0675.png
「般若者。智慧也。」
【梵语般若。唐言智慧。是故如来。以智慧力。凿人我
山。以智慧因。取烦恼矿。以智慧火。炼成佛性也。】
「波罗蜜者。登波岸义也。」
【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迷则此岸。悟则彼岸者
矣。】
「见性得度。即登彼岸。未得度者。即是此岸。」
【此乃解释登彼岸之义也。若见自性。度生死流。登
涅槃之岸也。】
「经者。径也。我佛。若不开个径路。后代儿孙。又向甚么
处进步。」
【诸家解释。经之一字。以贯摄常法。四字注解。今科
家。以径之义。而释经者。引喻指示。如远行人。依径
路而进。则无颠险迷错。此比修道行人。依经中般
若智而修。则得成佛。故云。我佛若不开个径路。后
代儿孙。向甚么处进步也。】
「且道这一步。又如何进。」
【撒手悬崖下。分身万象中。头头元是道。法法现真
容。】
「看取下文提纲。」
【此一著语。分明指示。要人著眼荐取。】
「此经深旨。无相为宗。显妄明真。」
【此是科家。将此经深旨。从头解释。以无相为宗。即
无住也。以明真为用。显妄体本空。真理自显也。此
释音¶ 第 675c 页 X24-0675.png
经深旨者。即所诠真理。不属有为。故云无相。显妄
者。不言断妄明真。却云显妄明真者。盖妄即真。故
如波即水。不必离波求水。故云。显妄明真也。】
「提纲要旨。剑锋微露。扫万法之本空。」
【提纲要旨者。以般若真空。为此经提纲紧要之旨。
如网有纲绳。众目不乱也。剑锋者。喻般若大智慧
剑。能断众生我人寿者四相。扫除凡夫二乘。人法
执情。故云。扫万法之本空也。】
「心华发明。照五蕴之非有。」
【心华者。心喻理。华喻身。人人本具此心。被五阴身
盖覆。所以不明此心。今以此经般若智。照破五蕴
非有。显出真心之体。故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
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也。】
「直得云收雨霁。海湛空澄。」
【云收者。喻人空理也。呈上照五蕴之非有。而空我
执之情也。雨霁者。唯显一色晴空。譬般若智显也。
海湛者。喻法空理也。言大海波浪。以喻诸法。今言
海湛者。波浪息矣。喻诸法皆空。则法执破矣。故上
文云。扫万法之本空也。空澄者。海既澄清。十方虚
空。现于海中。空海不分。虚融湛寂。上下交映。朗然
无别。此是人法两空。混元之体相也。】
「快登般若慈舟。直到菩提彼岸。」
【此是科家诫勉修进之义。快者。速疾也。慈航者。喻
般若智。为慈航也。菩提彼岸者。喻本觉真心也。要
释音¶ 第 676a 页 X24-0676.png
人登般若之舟。而出生死苦海。直到涅槃之彼岸
矣。】
「且道心华发明。在甚么处。」
【乃是科家。徵审前义之辞。前文以般若智。扫除万
法。心华发明。照破五蕴。此云发明之后。向甚么处
安身立命。此是问义。要人著眼。】
「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此是科家。伸答上文之义。分明指示安身处。唯要
学人自惺也。志书云。五湖者。一太湖。二谢阳湖。三
洞庭湖。四丹阳湖。五官亭湖。又名彭蠡泽。今鄱阳
湖是也。太湖周五百里。有三万六千顷。水面长八
百馀里。只见日月出没水上。故云。月在波心也。说
向谁者。喻上文。心华发明向甚么处。到此言语道
断。心行处灭也。如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
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 法王权实令双行
电捲风驰海岳倾
霹雳一声云散尽
到家元不涉途程」
【法王者。言佛于诸法自在。谓之王也。出现世间。说
权实教。以权智能说法。以实智能證理。非权无以
说法。非实无以證理。前二十年言权教。后二十年
言般若。权实并进。故云。令双行也。电捲者。明佛说
般若时。直显真空。扫除万法。如电捲风驰。海竭山
碎也。霹雳一声者。喻般若现前。心外无法。如云散
长空。心月独朗。唯一真智。无證无修。本来具足。所
释音¶ 第 676b 页 X24-0676.png
以。到家元不涉途程也。】
「 西方净土人人有
不假修持巳现前
诸上善人如见性
阿弥陀佛便同肩」
【前二句。言净土唯心不从外得。人人皆有不待修
持。自然现前。所以净名云。心净即佛土净是也。后
二句。言自性弥陀。若能见得。不离动用。故傅大士
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
居止。纤毫不曾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去处。只这
语声是。】
「 无始无明幻色迷
梦魂生死几千回
一条直路超三界
但念弥陀归去来」
【无明者。乃十二因缘之首。此流转门也。无始者。言
最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祖。自无明
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巳来。名为幻色。是无明所
幻之色。既有一迷。执之为我。便有我所。因我所故。
起惑造业。受种种身。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
果。相续不断。死了生。生了死。如梦中作梦相似。不
知几千回。只在三界无因得出。故科家。慈悲太切。
指出方便之门。故云。一条直路超三界。无曲绕也。
此法门。名为横出三界。但有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故云。但念弥陀归去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二
释音¶ 第 676c 页 X24-0676.png
** 释音
爰
。
握
。
帙
。
蔀
。
镌
。
愔
。
氎
。
凿
。
篡
。
茞
(音臣
草名也)。
硕
。
恳
。
涘
。
肘
。
阆
。
苑
。
挨
。
拶
。
瞥
。
剩
(音胜
不啻也)。
誵
。
讹
。
綟
。
刎
。
矜
。
潺
。
髑
。
髅
。
瑗
。
滞
(音致凝也
淹也)。
筋
。
疲
。
镬
。
娱
。
掣
。
汾
。
隰
。
啖
。
鲙
。
萼
。
庖
。
縻
。
绊
。
鳖
。
啄
。
罩
。
撤
。
陂
。
雱
。
谴
。
厩
(音救〡马
舍也)。
箍
。
胁
。
诞
。
饵
(音贰食也饼也
糕也)。
龄
。
鄂
。
诘
。
轼
。
姬
。
伟
。
讦
。
牾
。
蕃
。
蹑
。
筇
。
皴
。
皲
(音军足折
裂也)。
弭
。
苇
。
谥
。
裰
(音铎补铎
被衣裳也)。
坞
。
裤
。
逶
。
迤
(音以逦也又音
移)。
岚
。
湫
。
涸
。
襁
(音讲〡褓负儿
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二也)。
褓
。
辙
。
汹
。
蝙
。
蝠
。
毙
(音被仆也毙也止也
败也坏也)。
薨
。
悼
。
唼
。
啮
。
缁
。
谧
。
倏
。
捷
。
闾
。
贻
。
[口*]
。
[口*縳]
。
袜
。
嚂
。
娜
。
谟
。
肴
。
㜸
。
罥
。
隙
。
睿
(音泣明也圣也
释音¶ 第 677a 页 X24-0677.png
智也与睿同)。
[/石]
。
鄱
。
蠡
。
距
。
酢
。
诔
。
苌
。
囮
。
奁
。
[彳*真*亍]
。
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