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
云何等者。意明前舍身命即成苦果,今受
持经亦是苦行,何故不成苦果耶?
忍体。经意
云:忍辱波罗蜜者,胜义谛中则无此相,故云
非忍辱等。
断疑意者。若如汝言受持此经,及
菩萨行苦行,便同舍身俱成苦果者。此义不
然。以前舍身不达无相即成苦果,持说此法
菩萨苦行达无我人,知忍无忍、彼岸非岸,直造
本源,岂成苦果?故云忍辱非忍辱等。
忍到等
者。然此以超忍为体,须知本末五重,然后披
疏则明见其理。五重者:一、是本源之心非动
非静。二、不忍谓以怨报怨。三、忍虽不加报未
能忘怀,即未至彼岸忍。四、忘情绝虑寂然不
动,即至彼岸忍。五、非动非静,即超彼岸忍。为
治动心且居静境,动既非实静岂为真?若准
五门方为究竟,与其第一更无二源,体相常
然竟无改易。今言忍辱波罗蜜即第四门,非
忍辱波罗蜜即第五门。
离苦相者,已越第三
彼岸非岸,兼超第四,尚踰静境岂有动心,初
后两端正当忍体。
正明。经徵意云:以何义故,
能行此忍?释意云:以无我人等相故也。歌利
王等,准
《涅槃经》说:「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富单
那城婆罗门家。是时有王名迦罗富,其性暴
恶憍慢自在。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在彼城外
寂然禅思。尔时彼王春木华敷,与其眷属宫
人䌽女出城游观,在林树下五欲自娱,其诸
䌽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为欲断彼贪
故而为说法。时王见我便生恶心,而问我言:
『汝今以得阿罗汉果耶?』我言:『不得。』复言:『获得
不还果耶?』我言:『不得。』复言:『汝既年少,未得如
是二果,则为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情观我
女人?』我即答言:『大王当知,我今虽未断贪欲
结,然其内心实无贪著。』王言:『痴人,世有仙人
服气食果见色尚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
何见色而当不著?』我言:『大王!见色不贪,实不
由于服气食果,皆由系念无常不净。』王言:『若
有轻他而生诽谤,云何得名修持净戒?』我言:
『大王!若有妒心则为诽谤,我无妒心云何言
谤?』王言:『大士!云何名戒?』我言:『忍名为戒。』王
言:『若忍是戒,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
即截我耳。时我被截容颜不变。时王群臣见
是事已,即谏王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告
诸臣:『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不言:『见受苦
时容颜不变。』王复语言:『我当更试,知变不变?』
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菩萨,已于无量无
边世中,修习慈悲慜苦众生。时四天王心怀
瞋忿,雨砂砾石。王见事已心大怖畏,复至我
所长跪而言:『惟愿哀慜,听我忏悔。』我言:『大王!
我心无瞋亦如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我
即立誓:『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
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今疏言,问得四果
者,盖通相而言也。
论云:下义如后释。
反显。经
徵意云:以何义故得知无我等相?释意云:若
有我相应生瞋恨,既不瞋恨则无我相。如昔
立誓若实无瞋身即平复,以无瞋故则知无
我。以无我故,方成真实忍波罗蜜。支,离也。
相
续忍。经意云:恐人将谓只是一度能为此忍,
故说过去已五百生。或恐人言:无我能忍应
可暂时,若使频为必不能尔。故说多生悉皆
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之人,滞情于中乃名
为乐,彼有法执此显三空,是其非处故不能
持说。故魏经云:『若有我人等,见于此法门,能
受持者,无有是处。』当知若能持说,即是乐大
法者,不著我人等见也。」
问:「声闻、缘觉以达我
空,云何经中而言著我?」
答:「以我人等见是心
心所法,著之即是法执,故指缘觉、声闻也。或
可乐小法者,即是声闻、缘觉。著我见者,即是
一切凡夫。」
如塔。经意云:经显法身,依法则有
报化,三身既存,塔庙斯在,是故此处劝应供
养。准
《纂灵记》说,随朝益州新繁县王者村有
书生,姓苟,未详其名,于彼村东空中四面书
之。村人谓曰:「书者何也?」曰:「我书
《金刚般若经》。」
曰:「何用焉?」曰:「与诸天读之。」时人见闻若存若
亡。彼属霖雨流水霶霈,唯此地方丈馀间,如
堂阁下竟无沾湿,于是牧童每就避雨,时人
虽在莫知所由。至武德初,有西僧至,神貌颇
异,于此作礼。村人谓曰:「前无殿塔为何礼也?」
曰:「君是乡人耶?」曰:「然。」僧曰:「君大无识,此有《金
刚般若经》,诸天置盖其上,不绝供养,云何污
践使其然乎。」村人乃省苟生写经之处。自此
遂甃甓严栏护之不令污践,苟至斋日每常
供养,瞻礼者往往有闻天乐之声,迄今其处
雨不能湿。且空书无迹尚乃如斯,况纸素分
明而不能尔。
转罪。经意云:如过去造极恶,合
来世堕三涂者,苟遇此经受持读诵,功力既
著能消极恶,遂以现遭轻贱之事,更不堕于
恶道,即是转重业令轻受也。持经无我等相,
即烦恼障尽。极恶消灭,即业障尽。不堕,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