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不达等者。然诸法性相有别有通。别则如水
以湿为性,以动静为相等。通则诸法同以无
为为性,有为为相。由无是慧,故不能了之。然
了心即根本智,了性相即后得智。二智不显
盖由无明,无明不除不成佛法。故云:「纵出三
界亦滞二乘」等。斯则虽出火宅,犹止化城,不
到宝所。若反推其本由于法执,将知法执是
过患根本也。然此二障非谓抗行,皆由一心所
为,但微著有异。所知则细,烦恼则粗,粗细虽
殊都无别体,犹如一水起动成波微著有异。
于中亦有二义。才动则不能现像,同彼所知,
猛盛则覆舟溺人,况于烦恼。法喻相对,昭然
可见。又心慧解脱,约人料拣以成四句。谓心
解脱、慧不解脱,二乘也。心不解脱、慧解脱,大
悲菩萨也。俱解脱,佛也。俱不解脱,凡夫也。
疏
二执下。
三结以前推穷一切过患根本是其
我法二执,二执若遣二障即除,二障若除则
诸过自灭,由是过患之源即其二执。为除二
执故演斯经,故知此经是大良药。故
《心经》云: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等,乃至
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欲知此经除二执
者。如经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除
我执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除法执也。如
此类例遍于经中。
疏二中二。
初、标
可知。
二、释
疑者。于理于事犹豫不决,即心所法中烦恼
一数。然有二种: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谓蕴在
藏识未显发者,名为未起。现行谓动之于心
或形之于口,名为现起。遮则遮其种子,不令
五波罗蜜之所感得,故言五度为应身因。
疏
若无下。二、反显
非波罗蜜等者,虽行施等由
无慧导皆成住相,由住相故便成有漏,但成
世间善因乐果,故非佛因也。故
《菩提资粮论》云: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馀,皆由智度故,波
罗蜜所摄。
疏故须下。三、结。
福慧属因,即五度
六度是能严也。两足是果,即真身、应身为所
严也。然诸佛果德虽无量无边,以要言之不
过此二。故
《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意谓由无般若,
致使施等非波罗蜜,不成佛因。故须福慧二
严,乃成两足妙体。然前五与第六互相资助,
以真应二果必须具故。其犹胶青彩色,彩非
胶而不著,胶非彩而无色,六非五而无相,五
非六而无因。如经云:「应无所住」,即修慧也;行
于布施,即修福也。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寿者,即修慧也;修一切善,即修福也。此例甚
多。
疏五中三。初、标
真应二果者。然诸经论皆
说三身,此中唯明二者,已合摄故。言三身者,
即法、报、化。如权宗所说:法身是理,无漏无为,
报身是智,转识所成,有为无漏虽證于理,智
且非理,如日舍空。由是理智分为二也。化身
是影固宜不同,由此说佛有三身也。今言二
者,法报合故,以智即是理,如光即珠,是故合
说为真身也。如
《净名经》云:「佛身无为不堕诸
数」,岂言报体是有为耶!又
《涅槃经》云:「若人言
如来同有为者,死入地狱。」是故此中不说于
三,但言二也。故
《智论》云:「佛有二身:一真身,二
应身。」亦云生身应身,皆化身也。
问:「法报化等
为宗。
不一不二者。欲言其一,体用有殊。欲言
其二,寂照常俱。故非一二。
疏以即下。二、约喻
释成则显双取为正
且本举能坚能利一金
刚,以喻观照、实相二种般若。若单取观照则
阙坚义,若单取实相则阙利义。又皆言即者。
释成不二之相。以照而常寂故理非智外,寂
而常照故智非理外。既离理无智、离智无理,
故如金刚即坚即利。
疏万行下。三、约行结显
谓菩萨行中必须具此
若昧实相则难亡分
别,便成住相即堕有漏。若昧观照则阙智用,
便滞偏空同于二乘。故须二事兼行方契中
道。此则如前行玄之义也。由是
《起信论》中止
观合说,
《法华经》内定慧庄严,
《华严》明定慧二
事菩萨依赖,
《涅槃》显定慧不等不见佛性。诸
教中说,无明邪见自此而生。故
《华严疏》云:「万
行忘照而齐修,顿渐无碍而双入」,皆此义也。
二、体分三
初、标立可知
文字下。二、正释
或曰:
「诸家所出教体,皆取声、名、句、文,或通取所诠
之法,今何单取文字耶?」由是疏云:「文字即含
声、名、句、文」,此明具四法也。声即言音。名、句、文
三,即声上屈曲表示,名诠诸法自性,句诠诸
法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也。
问:「四法之中,
文字最居其末,云何摄声等法耶?」
答:「所以能
摄者,有二意。一能显文字有其三处。谓:心上
显即意识境,声上显即耳识境,色上显即眼
识境。今取初者故能摄之。二有声未必有名、
句、文,有文则必有声、名、句,前前未必有后后,
后后必有于前前,如苗必有根,根未必有苗
也。以是义故,故摄声等。文字性空下。明摄所
先发起方说经故。
疏中三段。今初。云云。
疏建
立因者。意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佛临下。佛
将入灭阿难愁恼,阿泥楼豆告阿难言:「汝是
持佛法人,且须裁抑。汝当往彼咨问后事。」阿
难曰:「云何后事?」阿泥楼豆曰:「世尊在日,以佛
为师,世尊灭后,以谁为师?世尊在日,依世尊
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恶性比丘,佛在之日
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遐益后来理
宜结集,一切经首置何等言?」阿难承教一一
咨问。今疏影略不载问辞,但书答语也。
四念
处者。四即身、受、心、法,念谓念慧,处谓身等,即
是念慧所安住处。则念是能住,身等四处为
所住。于此四处安住念慧,名四念处住,带数
释也。
一、观身不净,即有漏色蕴具有五种不
净。一、种子不净。乘过去业识种子,揽现在父
母精血,合成身故。故
《净名》云:「是身如幻从颠
倒起,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智论》云:「是身种不
净,非馀妙宝物,不从华间生,唯从秽道出。」二、
住处不净。于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常受熏秽。故
《智论》云:「是身如臭物,不因华间
生,不从薝卜有,亦不出宝山。」三、自体不净。合
三十六物以成身故。谓外有发、毛、爪、齿、眵、泪、
涕、唾、垢、汗、便利等十二,次有皮、肤、血、肉、筋、脉、
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中有脾、肾、心、肺、肝、胆、
肠、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等十二。
《智论》云:「地
水火风质,能盛受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
香洁。」四、自相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物。故
《智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
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一旦命终,膀胀烂坏
闻等者。如上四事皆为外国之所闻知。
义净
下。但證远闻之义,以有名称故得远闻。
祇树
下。二、释祇园二
初、总指
舍卫国主波斯匿王,
有一大臣,名须达多,为儿聘妇躬至王舍城,
寄止长者珊檀那舍宅。时长者中夜而起,庄
严舍宅营办肴膳。须达闻已问言:「大士欲请
国王为婚姻之会耶?」答言:「请佛无上法王。」须
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等名佛?」长者广为
说佛功德。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
德无上,今在何处?」长者答言:「在王舍城迦阑
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忽然天明,
其光炽盛犹如白日,即寻光处至城门下。佛
神力故,门自开辟寻路而往。尔时如来出外
经行,须达见已欢喜踊跃,不知礼法直问世
尊。时首陀天,为其长者化作四人至世尊所,
接足礼拜,胡跪问讯右绕三匝,却住一面。须
达见已依而为之。世尊即为如应说法,长者
闻已得须陀洹果。后复请佛:「惟愿临顾至舍
卫城受我微供。」佛即问言:「卿舍卫国颇有精
舍容受我否?」须达多言:「必见垂顾,便当营办。」
世尊尔时默然受请。时须达多回舍卫国,佛
令鹙子同往指授造寺仪式。即须达布金,买
祇陀太子园,祇陀太子施园中树林,二人共
搆精舍。既讫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言:
「所设已辨,惟愿如来受此住处。」佛时悬知长
者之心,即共大众发王舍城,犹如壮士屈伸
臂倾至祇陀园。是时长者以其所设奉施于
佛,佛即受已即住其中。广如
《涅槃经》、
《贤愚经》、
《四分律》、《西域记》说,须者往检。今佛于此说《金
刚般若经》,故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也。
然须达是主、祇陀助成,今树先园后者,以太
子是储君,须达是臣佐,礼别尊卑故尔。真谛
记说住处有二:一境界处。即舍卫也,为化俗
故。二依止处。即祇园也,为统出家人故。又《善
见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举祇园令近人
知,故双举也。」
祇陀下。二、别释三
初、释祇陀
战
胜者亦云胜林,馀如疏。
梵语下。二、释给孤
谓
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拯给孤独名
为善施。又亦等者,就中孤独偏所矜哀,其实
馀人亦非不施故也。
西国下。三、释园字
梵音
具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则僧伽是能住之
众,蓝摩是所住之园,斯则约能要所耳。寺者
司也官舍也。以佛法初来,安鸿胪寺,后置僧
舍,便以为名也。
疏众者下。文二。初、释标类
名
高谓遐迩称誉,德著谓行业恢隆。
怖魔者。谓
初出家日,飞行夜叉唱乃至魔宫闻故怖也。
以一人出家展转化度,损减眷属故。然出家
人从因至果三度怖魔。谓:出家时,发菩提心
时,成正觉时。前二但怖,后乃兴戈为佛所摧,
莫不降伏。
乞士者,谓上从善友乞法以练心,
下从檀越乞食以资身。故
《智度论》云:「何名比
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乞士。」如经中
说:「舍利弗乞食向壁而餐。时有梵志女名净
目,来见舍利弗云:『沙门!汝食净耶?』答言:『食净。』
净目言:『沙门下口食耶?』答曰:『不也。』乃至问:仰、
维、方等?皆答言:『不也。』净目女言:『食有四种,我
问于汝,汝皆言不。我今不解汝说。』舍利弗言:
『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名下
即舍利弗也。复有一婆罗门产子名离多,即
目连也。是二童子共为亲友,于删阇耶外道
所出家。二人同心立其誓愿:『若复更得胜是
师者,为我等说甘露胜道必相契悟。』尔时世
尊有一弟子名曰马胜,威仪庠序入城乞食,
进止有方。舍利弗见已,随到所止,白言:『仁者!
汝是正师?为是弟子?』马胜言:『别有大师,我是
弟子。』又复问言:『汝之大师说何法耶?』答言:『诸
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如是灭与生,我师如
是说。』时舍利弗闻是语已,即于是处远尘离
垢得法眼净。归到所止为目连说,亦复如是。
二人共相领诸弟子,俱诣佛所求索出家。佛
呼善来须发自落,袈裟著体,执持应器,成比
丘相,于声闻众中,智慧神通各得第一。是二
百眷属,悉得出家即受具戒,乃至得成阿罗
汉果。」
耶舍等者。未检。
此常随等者。以此诸人
先并事外,艰苦累劫一无所證,才遇见佛便得
上果,感佛恩深故常随也。然具四众及龙天
等,今但显一隐馀。
流通分中,自俱者下。前则
标指,约主望众故言与。此则都结,主众通论,
首末相望,事不异也。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