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4a 页
* 大智度论疏目次
* 卷第一
* 释序品中缘起义释论第一
* 卷第六
*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义第三十一
* 释初品中三三昧义第三十二
* 释初品中四无量义第三十三
* 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
* 卷第十四
* 释初品中四缘义第四十九
* 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
* 卷第十五
* 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
* 释报应品第二
*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馀
* 卷第十七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4b 页 X46-0794.png
* 释叹度品第五
* 释舌相品第六
* 释三假品第七
* 释劝学品第八
* 释集散品第九上
* 释集散品第九下
* 释行相品第十
* 释幻品第十一
* 释义品第十二
* 卷第二十一
* 释校量舍利品第三十七
* 释校量法施品第三十八
* 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
* 释照明品第四十
* 释信谤品第四十一
* 释叹净品第四十二
* 释无作实相品第四十三
* 卷第二十四
* 释灯喻品第五十七之馀
* 释梦中入三昧品第五十八
* 释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 释学空不證品第六十
* 释梦中不證品第六十一
* 释梦中不證品第六十一之馀
* 释同学品第六十二
* 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 释愿乐品第十四
* 释称扬品第六十五
* 释称扬品第六十五之馀
* 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 释无尽方便品第六十七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4c 页 X46-0794.png
*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
*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馀
* 释大方便品第六十九
大智度论疏目次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5a 页 X46-0795.png
大智度论疏卷第一
也一云行者即是田义。前言归敬佛宝。即是果头大
圣今明僧宝。即次归敬因中诸圣。欲分别因果二圣。
故云圣众行福田也。
学无学人以庄严者。上虽云圣众。未知何者是谓学
无学人。学者苦忍巳上。至罗汉向。三果四向七种学
人。此并怖求进习。名之为学。唯罗汉果既息驾玄厚。
无一所进习。所作巳办。故名无学。学人有十八。无学
果有九。合为二十七圣。若煖等四心。名非学非无学
此义至后念僧章中。别广释也。
就菩萨法中。一未得无生法忍果名学。得无生法忍
果巳上是无学。二者功用道中名学。无功用道名无
学。若对小为言者。地前四十心。应是非学非无学。若
就因果明者。十地巳来是学。唯佛果是无学。今此初
既别归敬佛宝。巳不论佛果。无学也。以庄严者。一云。
明此学无学人。内有胜德。外有异容。共相光显。生物
益。故言庄严。一云。明此人外以戒庄严身。内以定慧
庄严心。此等圣人。唯以戒定智慧庄严身心。故云以
庄严。所以大集经。以四璎珞庄严亦名戒璎珞庄严。
亦名戒璎珞庄严定慧亦然也。
后有爱种永巳尽者。一云。初三句。正明离过。即是断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5b 页 X46-0795.png
德。后一句次明集德。即是有为功德。于离过中。初二
句。明离烦恼。后一句明离业苦。初句离爱。第二句离
见。爱根本。所谓想受生烦恼。想受亦灭。故云巳除。亦
可前一云离三住地。我所既灭者。离见一处住地。根
巳除者。离无明住地。又云后有爱种永尽者。后有即
是三有。明于果结。爱种者。即是子结。明举爱分烦恼。
诸阿罗汉既断三果或尽。子结永无。小乘虽有见爱
二轮烦恼。然三界受生去留唯听我爱。以爱尽故。三
界业坏。后更不生受三界二十五有等诸有果报。故
经云。唯爱能令诸有相续。有爱则生。爱尽则灭。爱既
闰生。是诸有之本。以据爱为言。云后有爱种。但举其
爱。则知五钝使俱亡。故下论云。若断一事。我则说汝
得阿那含果。若阿罗汉。此未来子果两结。俱巳永尽。
虽有残身残习。是所不论。若三果四向。各分乖尽。今
偏据四究竟极尽之处为语。故云永尽。又且分尽都
尽者。皆各永灭。不复更生。故云永尽。不论如沙井退
者。何以得知。今此中是叹德时。故但取其永尽之义
不取退义。明义意各有时。若贤圣义中。为分别贤圣
有退不退义故。所以论之。今此中但取其永尽义。不
取其不永尽义也。若论菩萨。于初地时。三有果亦皆
永尽。此之现身。酬前因得。前因业烦恼巳谢。更不复
论受后分段身。至于七地。二种生死皆悉永忘。亦云
永尽。故楞伽经云。二种摄受生。智者应远离。即是无
眼及四住。有漏无漏二业摄得。二种二生死。即初地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5c 页 X46-0795.png
离之。此义略出之。后别释果结。未来生死尽。即是非
智缘灭。如人王经说也。问。若生死无分尽义者。烦恼
亦无薄义不。不言断馀三名为薄者。义亦六道馀三
名为分尽也。
我所既灭根巳除者。有人言。我所既灭者。即是见分
烦恼。根巳除者。是爱分烦恼。今师解成实中。虽有示
相不示相之名。而不解释。唯僧祇律中释言。诸贪瞋
等或明外章。名示相。或恨者结在内心。不形于外。故
名不示相。或前明爱种。即爱分烦恼。或所既灭者。是
见分烦恼。而所在前明爱在爱明见者。所以前明不
受诸有者。只由无爱闰故。后有不生。业果相随。义相
涉入。故在前说。今此既是随便所说。是于说时。非行
时故。所以在后明见。于义无伤。一云。此是叹德。既难
除在后而灭。先举胜德叹之。故创云爱尽。成叹德义
也。恨者亦通于见爱。学人亦有亦有。随见随爱等恨
今云巳除者。此二种恨悉除。分除永除。故云巳除。长
法师乃云根巳除。明以三毒为诸见根本。今三毒巳
尽。诸见亦亡。故云我所既灭根以除。我者是我见。所
者是我所见。今明圣智并除。故云既灭。但举我见。则
知五利通除。故云根巳除也。
巳舍世间诸事业者。生死为世间法有为事。若造生
死诸有之业。名为世间事业。明诸圣众必更不造世
间生死三有之业。唯修出世涅槃清净之业。故言舍
诸事业。又云。毕竟不造分段世间生死事业。故言舍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6a 页 X46-0796.png
诸事业。不无犹造无为生死之业。但尔时此业既出
分段世间故。故云不造世间诸事业。又事者是苦。业
者是感苦业。若断烦恼。业种自燋。苦种不续。故云巳
舍事业。一云。事者阴界入等。不造世间五阴等业。故
云舍事业。
种种功德所住处者。此圣众等。具诸禅定智慧。三十
七品等智断功德。积集庄严之所成就。有无量有为
功德。亦有无量无为功德。故云种种。此诸圣众。皆具
此等无量二种功德。为依住处。住言所住。如依因义。
以功德为能依。诸圣人身心为所依。故云所住也。
一切众中最为上者。此句举德显胜。成上第一句义。
欲论诸道。既有九十六种。此九十六种皆悉有众。今
此诸圣众。于九十六种众中。更无过者。最为第一。故
云最为上也。
稽首真净大德僧者。此之一句。即是举德结成也。上
明断德文。还为成此中真净义。总结归敬实僧。真净
者。明此诸圣众等。既真證实相。断除烦恼。皆是真实
清净之众。上圣众大海。还成此中大德僧义。此之烦
或毕竟不生。故云真净也。大德僧者。此圣众等。于诸
众中。其德高广。一切诸道众中。此之僧德最殊胜。故
言大德僧。一云。智断有为无为功德。悉皆成就。故云
大德僧也。问。龙树菩萨既是法身大士。云何乃归敬
诸下位声闻僧等也。解言。僧名为众。如人虽复百臈
若人法座。虽唯有诸小比丘。亦须礼拜。何以故。然我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6b 页 X46-0796.png
本敬众。不敬于人。此诸声闻虽言是小。为敬众故。龙
树一人应法须归敬。一云。释迦无别菩萨僧众。菩萨
入比丘众中。还须依僧次第作诸法事。此众之中。菩
萨声闻一切俱有。是故龙树应须归敬也。
一心恭敬三宝巳者。三宝义。此中应广说。自此文来
即是第三归敬僧宝中。第二别归敬权僧三人。次师
弥勒及二经主。此初一句即是结上生下。明论主先
既总归敬三宝巳讫。今次欲别敬三人。是故经言一
心恭敬三宝巳。龙树所以云。一心恭敬三宝者。明诸
菩萨凡所施为终无乱意。归敬三宝亦不散心。至成
尊重。故言一心。一云唯为欲造此论。合法流通。更不
为馀事。故云一心。一云。佛所以说此法者。为欲令物
信解依教修行。我今承顺佛意造于论。亦复如是。与
佛心不异。故云一心也。师又引阿育王来咒释。龙树
既是大菩萨。所以归敬僧者。龙树既迹生像法。欲显
佛在世时诸人德胜。所以归敬。明佛在世时。须达长
者。以百亿斤金。为佛买地立精舍。阿育王。是佛灭后
一百六年出世。为阎浮提王。领地下一由旬鬼神。地
上一由旬鬼神。作铁轮王。王一天下。问诸臣言。佛在
时谁作功德最多名。声最胜。诸臣答言。闻道唯有须
达。用百亿金作功德最胜。此不可及。育王言。我为阎
浮提王。领一天下。何为所作功德名声远布。不如小
小长者子。即以所有一切诸物。悉作功德。至临死时。
始计算之。只得九十四亿金。少他六亿。佛灭度后。大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6c 页 X46-0796.png
铁轮王功德。既不如佛在世时长者。又佛在世时。六
群比丘威仪法则。犹胜佛灭度后。忧婆崛多大阿罗
汉。以此义故。龙树菩萨。将欲显佛在时众僧德胜。令
慕彼时。所以龙树今日虽是大菩萨。亦须归敬。故言
归敬三宝巳。
及诸救世弥勒等者。此句即是生下。问。弥勒既是僧
宝。巳入三宝中归敬巳。今何故复言及诸救世弥等。
解言。弥勒既是当来。此云绍尊位者。故须别归敬。言
救世者。明世间众生行大黑闇。轮回生死。造业无穷
困烦恼病。若无诸佛出世。授以法药。说诸大乘三乘
妙典解脱等法。救众生者众生则常没世间。无由得
出。由诸佛慈悲本愿力故。出现于世。说法教化世间
众生。令远得涅槃出世间果。今日释迦既以本愿大
慈悲力。在于今日。为救世师。弥勒当来。次补佛处。亦
如今佛为救世师。是故归敬。举德显人。故云救世弥
勒等也。一解言若身子善□等者。此当是别归敬二
人。若弥勒者。非独自归敬弥勒一人。何以知然。偈云
及诸救世弥勒等。既言及诸救世。复言弥勒勒。等云
何只言一人。明诸佛道同。今日论主欲作论。弘宣三
世佛法。但寄于此经。以明斯致一。一代佛法既尔。诸
佛所说皆然。今日别明归敬一切十方。以补佛处。如
弥勒等。为救世师。绍尊位者。悉皆归敬。何但独自弥
勒一人。所以偈中言及诸救世。又言弥勒等。若别唯
敬一人者。岂得言及诸救世。岂得言等。一云。及诸救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7a 页 X46-0797.png
世者。即是及二经主。弥勒等者。论其三人。何故知然。
此中既别举名设敬。故不应论馀人也。
智慧第一舍利弗无诤空行等者。此下明别归敬经
主两人此彼若波罗蜜。既是真实空解。平等智慧。无
相之。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无过身子。常修空观无诤
行第一。无过善吉。是故如来命此二人。对说波若。亦
即是表出空慧二种法门。论主今日既将欲知经作
论宣释。故别归敬对扬之主。虽知对扬。不知其德。云
何欲令众生生深敬信。故举德显人。云智慧第一无
诤行等。别明归敬也。二者。明此二人既是声闻。如来
今日对此二人说波若者。当知波若是小乘法。恐有
此疑。论主既是法身菩萨。尚别归敬如此二人。当知
此人非实声闻。此人所说非小乘法。故命说品言。佛
告须菩提。汝当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论主今欲
拂迹归本。断后代疑。故提名举德。别中归敬。又此二
尊者。皆悉是过去诸佛。既为影响释迦。迹现声闻。示
为弟子。明此波若之理。其深微妙。若非诸佛如来。不
可穷尽。唯佛与佛。乃能究之。故法华经言。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前偈言。智度大海佛穷尽。如
来将欲说此甚深微妙法故。命此二人。此之二人既
是过去如来。论主今日欲断此疑故。所以别敬此二
尊者耳。又法华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
生死。实自净佛道。示众有三毒。又现耶见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众生。今日时众几教相可。正在二人。故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7b 页 X46-0797.png
如来命说。所以别归敬也。舍利弗等立名因缘。如后
文释。
我今如力欲演说者。此两行偈。即是归敬文中。大分
第四明申造论之意。求听请圣加助。所以西国一切
所作。皆悉归敬请圣加助。今日此间行斯法用甚少。
少多行之。不如中国也。我今如力者。即是随力。明波
若实相之法。平等大慧。唯佛乃穷。其理玄远。非义所
测。然我今日既欲宣通此法。齐我所知随力随分。欲
演斯指。故云如如力等也。
大智彼岸实相义者。大智即是摩诃波若。故云大智
彼岸者即是波罗蜜。实相者即是常住波若。义者是
第一义。彼岸有三种。巳如开经中说。今言彼岸实相。
义者。即是无彼此之彼岸。此中虽复亦明此三种波
此岸。但诸佛如来所以说者。只欲令解于无说。今日
经论宗指之意。为欲明第一义悉檀。实相波若无相
彼岸。性净涅槃常住妙理。但其馀者三种悉檀。既未
尽其极。故非正意所明。但炎明之耳。今欲辨者。唯实
相彼岸。故云实相义也。就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
彼岸中。若以因果分门者。今刚巳来犹有烦习等义
故。故亦名为此岸。唯至佛果。方便净涅槃圆足。不同
相涅槃名为彼岸。此是一□大判如是。但声闻所见
执此为实义。故下论云。是声闻法中彼此岸。若言据
二种生死为此岸。二种生死亡为彼岸者。即七地巳
上为彼岸。六地巳来为此岸。若就其似义明者。约次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7c 页 X46-0797.png
第行人为言。地前既未真證明曰断除生死。故云此
岸。地上既真證明白断除生死。名为大乘入涅槃流
如小乘初果名入流义。故云彼岸。若以得相似分常。
圣胎解等。为彼者。则习种巳上。既得入佛道。成于度
义。亦得为彼岸。若习种前。既未得圣胎。未能折薄生
死。故名名此岸。若就声闻回心入者为言。则轻毛巳上
亦有得是彼岸义。当广说。二云。六弊为此岸。佛道为
彼岸者。若据得成度义为佛道者。则习种巳上。得是
相似度义。是相似佛道。得是相似彼岸。初地巳上。为
真佛道。为真佛道为真彼岸。苦提者。此间名道。故胜
鬘经云。无明住地佛菩提智断者。此意云。于三乘道
中。此属佛道智所断。佛道智者。即是大乘道智。此据
因中为语。故云佛道。若至果时。乃是佛果。非是佛道。
佛道据因。当知初地巳上智慧。即是佛道智。当知初
地巳上断无明。佛断穷轻习尽。故涅槃经云。须陀洹
人亦名为佛。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习种巳前
虽有布施。既未得成度义。故施属河中。未得属度。亦
未名佛道。六弊等障人在此岸。若习种巳上施。悉得
为相似渡布施河。巳前施者。既未渡施河。犹名此岸
回心入者。巳如上释。三以无彼此为彼岸等者。以彼
此为此岸者。生死涅槃俱为此岸。无生死涅槃。如为
彼岸故下经须菩提言。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
大智度论疏卷第一
大智度论疏目次¶ 第 798a 页 X46-079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