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后秦-龙树菩萨卷八十四

卷八十四 第 645b 页


《大智度论释》(卷八十四)

圣者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所为、无所
作,不应分别有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告
须菩提:「诸法无所为、无所作,无有分别;有
所为、有所作中有分别。何以故?凡夫愚人不
闻圣法,著五受众,所谓色、受、想、行、识,著檀波
罗蜜,乃至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念
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是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
作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
度众生生死。』须菩提!我以五眼观,尚不得
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狂愚人无
目,而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众生生
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观不
见众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分别众生有三聚:正定、邪
定、不定?」

「须菩提!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不得众生三聚:若正定、若邪定、若不定。须
菩提!以众生无法有法想,我以除其妄著,世
俗法故说有得,非第一义。」

「世尊!非住第一
卷八十四 第 645c 页 T25-0645.png
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不也!」

「世
尊!住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
「不也!」

「世尊!若不住第一义中得,亦不住颠倒
中得,将无世尊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耶?」

佛言:「不也!我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所住若有为相、若无为相。须菩提!譬如佛
所化人不住有为相、不住无为相,化人亦
有来有去、亦坐亦立。须菩提!是化人若行檀
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
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四禅、四无
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行四念处乃至行八
圣道分,入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行内
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行八背舍、九次第定,佛
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是化人化作无量
众生,有三聚。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化人
有行檀波罗蜜,乃至有三聚众生不?」

须菩提
言:「不也!」

「须菩提!佛亦如是,知诸法如化,如
化人度化众生,无有实众生可度。如是,须菩
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佛所化人
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化,佛与
化人有何等差别?」

佛告须菩提:「佛与化人无
有差别。何以故?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
所作。」

「世尊!若无佛,化独能有所作不?」

佛言:「能
有所作。」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无佛,化能有所
作?」

「须菩提!譬如过去有佛名须扇多,为欲
度菩萨故,化作佛已,而自灭度;是化佛住
半劫作佛事,授应菩萨行者记已,灭度;一切
世间众生知佛实灭度。须菩提!化人实无生
卷八十四 第 646a 页 T25-0646.png
无灭。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信
知诸法如化。」

「世尊!若佛、佛所化人无差别
者,云何令布施清净?如人供养佛,是众生
乃至无馀涅槃,福德不尽;若供养化佛,是人
乃至无馀涅槃,福德亦应不尽耶?」

佛告须菩
提:「佛以诸法实相故,与一切众生天及人作
福田;化佛亦以诸法实相故,与一切众生天
及人作福田。」

佛告须菩提:「置是化佛及于
化佛所种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敬
心念佛,是善根因缘,乃至毕苦,其福不尽。须
菩提!置是敬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
以一华散虚空中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须菩提!置是敬心念佛、散华念佛,若有人一
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如是,须菩提!
佛福田中种其福无量。以是故,须菩提!当知
佛与化佛无有差别,诸法法相无异故。须菩
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入诸
法实相中。是诸法实相不应坏,所谓般若波
罗蜜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

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实相不应坏,佛何以
故坏诸法相,言是色,是受、想、行、识,是内法、是
外法,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
是出世间,是有诤法、是无诤法,是有为法、是无
为法等?世尊!将无坏诸法相?」

佛告须菩提:
「不也!以名字相故示诸法,欲令众生解;佛
不坏诸法法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以名
字相故说诸法令众生解;世尊!一切法无名
无相,云何以名相示众生欲令解?」

佛告须菩
提:「随世俗法有名相,实无著处。须菩提!如凡
卷八十四 第 646b 页 T25-0646.png
夫说苦,著名、随相;须菩提!诸佛及弟子不
著名、不随相。须菩提!若名著名、相著相,空
亦应著空,无相亦应著无相,无作亦应著
无作,实际应著实际,法性应著法性,无
为性应著无为性。须菩提!是一切法但有
名相,是法不住名相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
诃萨但名相中住,应行般若波罗蜜,是名相
中亦不应著!」

「世尊!若一切有为法但名相者,
菩萨摩诃萨为谁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受种种勤苦——菩萨行道时,布施、持戒、行
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修智慧,行四禅、四无量
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行空行、
无相行、无作行、佛十力乃至具足大慈悲?」


言:「如须菩提所说,若一切有为法但名相
者,菩萨摩诃萨为谁故行菩萨道?须菩提!若
有为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以是故,
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
种智已,转法轮;转法轮已,以三乘法度脱众
生。是名相,亦无生、无灭、无住异。」

尔时,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
提:「我说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
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


告须菩提:「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
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萨婆若是声
闻、辟支佛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名所谓内外
法,是声闻、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
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道种智是
诸菩萨摩诃萨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道,菩萨
卷八十四 第 646c 页 T25-0646.png
摩诃萨应知:若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应
具足知;亦应用是道度众生,亦不作实际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菩萨摩诃萨
应具足诸道,不应以是道实际作證耶?」

佛告
须菩提:「是菩萨未净佛土、未成就众生,是时
不应实际作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
住道中,应实际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
中,实际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道非道,实际
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住非道亦非非道,实
际作證?」

佛言:「不也!」

「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
处,应实际作證?」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
汝住道中,受诸法故,漏尽得解脱不?」


菩提言:「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漏尽得解
脱不?」

「不也!世尊!」

「汝住道非道,漏尽得解脱
不?」

「不也!世尊!」

「汝住非道亦非非道,漏尽得
解脱不?」

「不也!世尊!我无所住,不受诸法,漏尽
心得解脱。」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
无所住,应实际作證。」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
为一切种智相?」

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
谓一切法寂灭相。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
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
三智结断有差别、有尽、有馀不?」

佛言:「烦恼
断无差别;诸佛烦恼习一切悉断,声闻、辟支
佛烦恼习不悉断。」

「世尊!是诸人不得无为法
得断烦恼耶?」

佛言:「不也!」

「世尊!无为法中可得
差别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无为法中不可得
差别,何以故说是人烦恼习断、是人烦恼习
不断?」

佛告须菩提:「习非烦恼。是声闻、辟支
卷八十四 第 647a 页 T25-0647.png
佛身口有似淫欲、瞋恚、愚痴相,凡夫愚人为
之得罪。是三毒习,诸佛无有。」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若道无法,涅槃亦无法,何以故分别
说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
辟支佛、是菩萨、是佛?」

佛告须菩提:「是皆以无
为法而有分别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
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是佛。」

「世尊!实
以无为法故分别有须陀洹乃至佛?」

佛告须
菩提:「世间言说故有差别,非第一义,第一
义中无有分别说。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言说
道,断结故说后际。」

须菩提言:「世尊!诸法自相
空中,前际不可得,何况说有后际!」

佛告须菩
提:「如是!如是!诸法自相空中,无有前际,何况
有后际!无有是处!须菩提!以众生不知诸法
自相空故,为说是前际、是后际;诸法自相空
中,前际、后际不可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
诃萨应以自相空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
若菩萨行自相空法,则无所著:若内法、若外
法,若有为法、若无为法,若声闻法、若辟支
佛法、若佛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常说般
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
罗蜜?」

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
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诸佛、菩
萨、辟支佛、阿罗汉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
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
分别、筹量破坏一切法,乃至微尘,是中不得
坚实,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
诸法如、法性、实际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以是
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是般若波
卷八十四 第 647b 页 T25-0647.png
罗蜜无有法若合若散、若有色若无色、若可见
若不可见、若有对若无对、若有漏若无漏、若有
为若无为。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无色、无
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复次,须菩提!是般
若波罗蜜能生一切法、一切乐说辩、一切照
明。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魔若魔天、求声
闻、辟支佛人及馀异道梵志、怨雠恶人不能
断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人辈,
般若波罗蜜中皆不可得故。须菩提!菩萨摩
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义。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欲行深般若波罗蜜义,应行无
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亦应行苦智义、集智
义、灭智义、道智义、法智义、比智义、世智义、他
心智义、尽智义、无生智义、如实智义。如是,须
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义故,应行
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
若波罗蜜中,义与非义皆不可得,云何菩萨
为深般若波罗蜜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深般若波罗蜜义
故,应如是念:『贪欲非义,如是义不应行;瞋
恚、愚痴非义,如是义不应行;一切邪见无义,
如是义不应行。』何以故?三毒如相,无有义、无
有非义;一切邪见如相,无有义、无有非义。

「复
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色非义、非
非义,乃至识非义、非非义,檀波罗蜜乃至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义、非非义。』何以故?须
菩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无有法
可得——若义、若非义。须菩提!有佛、无佛,诸法法
相常住,无有是义、无有非义。如是,须菩提!菩
卷八十四 第 647c 页 T25-0647.png
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离义、非义。」

须菩
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般若波罗蜜非义、
非非义?」

佛告须菩提:「一切有为法无作相,以
是故,般若波罗蜜非义、非非义。」

「世尊!一切贤
圣,若佛、若佛弟子,皆以无为为义,云何佛言
般若波罗蜜无有义、非义?」

佛言:「虽一切贤圣,
若佛、若佛弟子,皆以无为为义,亦不以增、亦
不以损。须菩提!譬如虚空如,不能益众生、不
能损众生;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般若波
罗蜜无有增、无有损。」

「世尊!菩萨摩诃萨不
学无为般若波罗蜜得一切种智耶?」

佛言:「如
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是无为般若
波罗蜜,当得一切种智,不以二法故。」

「世尊!
不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
言:「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也!」

须菩提
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以二法、亦不以不
二法,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无所得即
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论】

释曰:
须菩提复问世尊:「若一切法无作、
无起相,云何分别有三乘?」
佛可其意,更说
因缘:凡夫人未得道,著五众故,亦著是
空、无作、无起法故生疑:「云何分别有三乘?」
汝已得道,不著五众,亦不著空、无作、无起,
云何生疑?佛此中自说因缘:「我以五眼尚
不得色等诸法,狂人无眼而欲得!」
须菩提
问:「若无法、无众生,云何说有三聚众生?」

答:「我观众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为
欲破颠倒故,分别有三:能破颠倒者名
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
卷八十四 第 648a 页 T25-0648.png
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
故说,非最第一义。」

问曰:
佛实住第一义中
得道,何以答须菩提言「不」?

答曰:
须菩提为
新发意著者故问,是故佛言「不」。何以故?颠
倒有法中尚不可住,何况第一义无所有中
住!
是故须菩提疑:「若二处不住,将无世尊不
得正觉耶?」
佛答:「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道,但无所住。有为性虚诳不实,无为性
空无所有,故不可住。」
此中佛欲明了是事
故,说化佛譬喻:「如化佛不住有为性、不
住无为性,而能来去说法。」

问曰:
化人来去
说法可尔,云何能行檀波罗蜜等?

答曰:

言化人能实行,众生眼见似有所行。
是化
事,如经中说,乃至「须扇多」。
须菩提意已信
伏,种种因缘,化佛、真佛等无异,今犹少疑,问
佛:「若无分别者,供养真佛,乃至无馀涅槃,
福故不尽,供养化佛亦尔不?」
佛答:「供养化
佛、真佛,其福不异。何以故?佛得诸法实相
故,供养,福无尽;化佛亦不离实相故,若供
养者心能不异,其福亦等。」

问曰:
化佛无十力
等诸功德,云何与真佛等?

答曰:
十力等诸
功德皆入诸法实相;若十力等离诸法实相,
则非佛法,堕颠倒邪见。

问曰:
若尔,真、化中
定有诸法实相者,何以言「恶心出佛身血
得逆罪」,不说化佛?

答曰:
经中但说「恶心
出佛身血」,不辩真、化。若供养化佛得具
足福者,恶心毁谤亦应得逆罪。恶人定谓
化佛是真而恶心出血,血则为出,便得逆
罪。

问曰:
若尔者,毗尼中何以言「杀化人
卷八十四 第 648b 页 T25-0648.png
不犯杀戒」?

答曰:
毗尼中皆为世间事、摄
众僧故结戒,不论实相。何以故?毗尼中
有人、有众生,逐假名而结戒,为护佛法
故,不观后世罪多少。有后世罪重、戒中便
轻,如道人鞭打杀牛羊等,罪重而戒轻。赞
叹女人,戒中重、后世罪轻。杀化牛羊,则众人
不嫌、不讥、不论,但自得心罪;若杀真、化
牛羊,心不异者,得罪等。然制戒意,为众人
讥嫌故为重。是故经中说:「意业最大,非身、
口业。」如人大行布施不及行慈三昧;行
慈三昧,众生无所得,而自得无量福。邪见
断善根人,不恼众生而入阿鼻地狱。是故
供养化佛、真佛,以心等故,其福不异。
复次,
此中佛说:「置是化佛光相具足,有人见石
泥像等,慈心念佛,是人乃至毕苦其福不
尽。」
佛言:「复置泥像,若有恭敬心,虽不见
佛像,念佛故,以华散空中,其福亦得毕苦。
复置散华,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
其福不尽。」

问曰:
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
毕苦其福不尽?

答曰:
是人曾闻佛功德,能
度人老、病、死。若多若少供养及称名字,
得无量福,亦至毕苦不尽。是故福田无
量故,虽濡心布施,其福亦无尽。
如是种
种因缘譬喻故,真佛、化佛无异;于佛福田供
养者,其福无量,以一切法实相无别无异
故。
尔时,须菩提问佛:「世尊!若诸法实相无
坏故二佛无异,今佛分别说诸法——是色,是
受、想、行、识,乃至是有为、是无为法,将无坏诸
法相耶?」
佛答:「须菩提!佛虽种种分别说诸
卷八十四 第 648c 页 T25-0648.png
法,但以言说欲令众生得解,心无所著。」

若二佛共语,不应说诸法名字。以众生无
及佛者,欲牵引令解故,说「是善、是恶」。如《法
华经》说火宅,以三乘引出诸子。但以名相
说诸法,不坏第一义。
须菩提问:「虽以名
相为众生说,无有实事,将无虚妄耶?」

答:「圣人随世俗言说,于中无有名相著
处。」
佛此中自说因缘:如凡夫说苦,著名、
取相;诸佛及弟子口说苦而心不著;若著,
不名苦圣谛。苦谛即是名相等,无有定实;
凡夫著者亦是名相,无有定实,云何空名相
中著空名相?若空名相中著名相者,空亦
应著空,无相亦应著无相,无作亦应著无
作,乃至无为性亦应著无为性。是法皆如
凡夫苦谛相,但有名相;名相亦不住名相
中。菩萨入是名相等诸法门中,住是名相般
若中,应观一切法无有实。
须菩提问:「若一
切法但有名相,菩萨为何等故发心?」如经
中说。
佛答:若一切法但有名相者,名相中名
相亦空,是法皆毕竟空,入如、法性、实际中;是
故菩萨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能
以三乘度众生。若诸法有定实、非名相
者,即是无生灭;无生灭故,无苦、无集、无尽、
无道,云何以三乘度众生?若诸法但是空
名相、无实者,亦无生灭;无生灭故,无苦、集、
尽、道,亦云何可度?今菩萨知一切法名相等
空,则离世间颠倒;亦知名相空,亦离名相
空。如是离有离无、处中道,能度众生。佛意:
菩萨行是中道般若,得一切种智。
尔时,须菩
卷八十四 第 649a 页 T25-0649.png
提欲难故,先定佛语,乃问:「世尊说一切种
智耶?」
佛言:「我说一切种智。」
复问:「佛常说三
种智,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答:「萨婆若是声闻、
辟支佛智。」何以故?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法,
声闻、辟支佛总相知,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道有四种:一者、
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为
四。菩萨法,应引导众生著大道中;若不任
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
著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缘。世间福乐道,
是十善、布施诸福德;三十七品是二乘道;三
十七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道。菩萨应了了
知是诸道。菩萨以佛道自为、为人,以馀
三道但为众生是菩萨道种智。
须菩提问:
「何以道种智为菩萨事?」
佛答:「菩萨应具足
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虽出入是道,未
教化众生、净佛国土而不取證;具足是
事已,然后坐道场乃取證。是故,须菩提!道
种智是菩萨事。」
须菩提复问:「是菩萨住何
处实际作證?」
须菩提意:若住道中作證,
是事不然,有二过故:
一者、有结使人不应
有毕竟清净正智;若有,则与佛无异;若异
者,有烦恼习气故应有错谬。二者、一切有
为法皆是虚诳,和合故有,假名,无有定实。

是故佛言:「不也!」
若住「道」中尚不得,何况「非
道」!「道非道」,亦有二过故。「非道非不道」,以著
心取相故,亦言「不也!」
尔时,须菩提意或作
是念:「佛所得道甚深,不可得底。」是故复问:「菩
萨住何处实际作證?」
佛反问须菩提。

问曰:
卷八十四 第 649b 页 T25-0649.png

佛何以故不直答而反问须菩提?

答曰:

菩提自于所得道中了了无或,贵尚佛所
證故,四句戏论,如有著心不了故问;是故
佛以须菩提所得證反问:「汝得道时住四句
中得證耶?」
答言:「不也!我无所住而得漏尽。」

「汝以无所住而心得解脱,当知菩萨摩诃
萨亦如是,不住四句而證实际。」是故佛反
问。
复有人言:四种答中,是名反问答。

问曰:

须菩提住金刚三昧,心得解脱,云何言「不
住道中」?

答曰:
住名取相,定有是法;是人更
求无为胜法故,不名为住有为法,为不
用故,不于中住。
复有人言:住是名相凡
夫法中,便有分别是金刚,是解脱。得无相
法,则无所分别。
佛为无相法故,反问须菩
提:「汝不应以名相故问,汝不应以名
相为难。」
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种智名一
切三世法中通达无碍,知大小、精粗,无事
不知。
佛自说「一切种智」义,有二种相:一者、
通达诸法实相故寂灭相。如大海水中风不
能动,以其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种智亦
如是,戏论风所不能动。二者、一切诸法可
以名相文字言说,了了通达无碍。摄有、无
二事故名「一切种智」。
有人言:十力、四无所畏、
四无碍法、十八不共法,尽是智慧相,和合名
为一切种智。
复有人言:金刚三昧次第得无
碍解脱故,若大小、近远、深浅、难易,无事不
知。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名一切种智。

菩提闻是已,问佛:「智慧故有上、中、下分别,
烦恼断复有差别不?」
佛言:「无差别。」断时有
卷八十四 第 649c 页 T25-0649.png
差别,断已无差别;譬如刀有利钝,断时有
迟速,断已无差别。如来烦恼及习都尽;声闻、
辟支佛但烦恼尽,而习气有馀。
须菩提问佛:
「世尊!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
佛答:「皆是无为。」

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
佛答:「是
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
复问:「世尊!若
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馀、是断中无馀?」

「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
有人虽断一切
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
相已,则起不清净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
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
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
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而犹有本习。又
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
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
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
悔,犹称「小婢」。如是等身、口业烦恼习气,二
乘不尽。
佛无如是事。如一婆罗门恶口,一
时以五百事骂佛,佛无愠色;婆罗门心乃
欢喜,即复一时以五百善事赞叹于佛,佛
亦无喜色。当知佛烦恼习气尽故,好、恶无
异。又复佛初得道,实功德中出好名声充
满十方,唯佛自知;而孙陀梨梵志女,杀身
谤佛,恶名流布。佛于此二事,心无有异,亦
不忧喜。又入婆罗门聚落中,空钵而出;天
人种种供养。又复三月食马麦;释提桓因恭
敬,以天食供养。阿罗婆伽林中,棘刺寒风,佛
在中宿;又于欢喜园中,在天白宝石上,柔
濡滑泽,又敷天卧具。于此好恶事中,心无
卷八十四 第 650a 页 T25-0650.png
忧喜。又提婆达瞋心以石堆佛,罗睺罗
敬心合手礼佛;于此二人,其心平等,如爱
两眼。如是等种种干乱,无有异想;譬如
真金,烧磨锻截,其色不变。佛经此众事,心
无增减,是故可知诸佛爱恚等诸烦恼习
气都尽。
须菩提意:「若诸法实相中,若道、若涅
槃无所有;若无所有,何以分别是须陀洹
乃至辟支佛习气未尽、佛习气尽?」
佛言:「三乘
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因无为有
差别,而有为法中可得说。
须菩提欲定佛
语,故问:「世尊!实以无为法故有差别耶?」

答:「世俗法语言名相故可分别,第一法中无
分别。何以故?第一义中一切语言道断,以一
切心所行断故。但以诸圣人结使断故,说
有后际。」后际者,所谓无馀涅槃。
须菩提问:
「世尊!诸法自相空故,前际不可得,何况后际!」
何以故?因前际故有后际。
佛可其意,以众
生不知诸法自相空故,说是前际、是后际;
自相空诸法中,前、后际不可得。何以故?若先
有生,则后有老死;若离老死有生,是则不
死而生,是生无因无缘;若先老死后有生
者,不生云何有老死?先后既不可得,一时
亦不可得,以是故说:「自相空法中,无有前
后际。」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应以自相空
法行般若,内外法乃至佛法不著故。」

问曰:

上来常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更问?

答曰:

不但问相,人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
蜜以何义故名般若。
佛言:「以第一度,一切
法到彼岸,名般若波罗蜜。」
第一度者,声闻人
卷八十四 第 650b 页 T25-0650.png
以下智度;辟支佛以中智度;菩萨以上智
度,故名第一度。
复次,烦恼有九种,上、中、下各
有三品。智慧亦有九种:下下智慧从钝根
须陀洹来,乃至上下是第一声闻舍利弗等;
上中是大辟支佛;上上是菩萨。以上上智慧
度,故名第一度。
声闻、辟支佛但总相度,于别
相少;菩萨一切法总相、别相皆了了知,故名
第一度。
复次,菩萨度时,智慧遍满可知法中;
二乘人可知法中不能遍满。是故名第一
度。
复次,第一度者,大乘福德、智慧、六波罗蜜、
三十七品具足满,故安隐度。又十方诸佛、大
菩萨、诸天皆来佐助,安隐得度。如人乘七
宝船,牢治行具,上有种种好食、有好导师,
遇随意好风,则为好度;若人乘草筏度恐怖,不名好度。
复次,佛说:「三乘人以是般若
波罗蜜度到彼岸涅槃,灭一切忧苦,以是
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中,
一切法,内外、大小,思惟、筹量、分别、推求,乃至
如微尘,不得坚实。既到微尘,则不可分
别;心心数法,乃至一念中,亦不可分别。是般
若波罗蜜中,心、色二法破坏,推求不得坚实。
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名慧,
波罗蜜,到彼岸。彼岸名尽一切智慧边。智
慧名不可破坏相,不可破坏相即是如、法性、
实际,以其实故不可破坏。是三事摄入
般若中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
罗蜜,无有法与法有合有散,毕竟空故。「是
般若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是义
如先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名般若义。

卷八十四 第 650c 页 T25-0650.png
当说般若力,所谓般若能生一切智慧、禅定
等诸法;能生一切乐说辩才;以般若力故演说一句,种种庄严穷劫不尽;星宿日
月不能照处,般若能照,能破邪见、无明黑
闇故。
魔若魔人、求声闻辟支佛人、外道、恶
人所不能坏。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此诸
恶人于般若中皆不可得故。
复次,若行者一
心信受、讽诵,诸恶不能得便,何况正忆念、
如说行!如是,须菩提!菩萨应行般若义。

若义者,所谓无常义,苦、空、无我义,四谛智、
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知他心智、如实智
义故,应行般若。是般若如大海有种种宝
物,或大、或小,唯一是如意宝;般若波罗蜜亦
有种种诸智慧宝——无常等四圣行、十智,唯有
如实智如如意宝。

问曰:
如先品说:「若常、若
无常等行,不名行般若波罗蜜。」今何以言
「行无常等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已先答,无常有二种:若著心,戏论无常,是
不名行般若;若以无著心,不戏论无常,
为破常倒,又不自生著心,是名行般若。

问曰:
三藏中但有十智,此中何以有如实
智?

答曰:
是故名大乘!大法能受小法,小不
能受大。

问曰:
十智各各有体相,如实智有
何等相?

答曰:
有人言:能知诸法实相,所谓
如、法性、实际,是名如实智相。
佛此中说:「如实
智唯是诸佛所得。」何以故?烦恼未尽者犹
有无明故,不能知如实。二乘及大菩萨习
未尽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名如
实智;但诸佛于一切无明尽无遗馀故,能
卷八十四 第 651a 页 T25-0651.png
如实知。

问曰:
若除佛更无如实知者,二乘
云何得涅槃、大菩萨得无生忍?

答曰:
如实
智有二种:一者、遍满具足,二者、未具足。具
足者,佛;不具足者,二乘及大菩萨。譬如闇
室中,为有所作故然灯,所为已办;后来
灯,其明益增。黑闇有二分:一分,初灯已除;第
二分,后灯所除。第二分闇与初灯明和合;
若不尔,第二灯则无所用。如是,二乘及大菩
萨智慧虽已破无明,佛智慧所除无明分
是诸人所不能除。不得言初灯无照。如
是,不得言二乘及菩萨智慧是遍如实智。
遍如实智,是佛;但如实智,二乘及菩萨所
共。
尔时,须菩提问佛:「世尊!若深般若中义、
非义不可得,云何言『菩萨为深般若义故
行般若』?」
佛答:贪欲等烦恼非义不应行者,
诸法有三分:贪欲等诸烦恼是非义;六波罗
蜜等诸善法是义;色等法,无记故,非义非非
义。若人于烦恼及行烦恼者中,生怨憎心;
于六波罗蜜等诸善法及行善法者中,生
爱念心;于色等无记法及行无记法者中,
即生痴心。如经中说:「凡人得受乐时生贪
心,受苦时生瞋心,受不苦不乐时生痴心。」
是故说:「菩萨应作是念:『欲贪等非义,不应
念以为非。』」如经广说。此中自说因缘:「恶法、
善法、无记法,一如相,无有义、非义,如相无二
无分别故。」
复次,佛得道时,不见一法若义、
若非义。
诸法实相,有佛无佛常住,不作义、非
义。若如是知,即是义;但破分别心故,说:「义、
非义不应行。」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行是离
卷八十四 第 651b 页 T25-0651.png
义非义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复问:「何缘故般
若非义非非义?」
佛答:「一切法无作无起相故
无所能作,云何般若波罗蜜作义以非义?」

须菩提复问:「世尊!若一切诸佛及弟子皆以
无为法为义,佛何以说般若波罗蜜不能
作义以非义?」
佛答:「一切圣人虽以无为法
为义,不作义以非义,无增无损故。」
此中说
譬喻:「如虚空如不能益众生、不能损众
生,虚空无法故,无有义以非义,何况虚空
如!」虚空虽无法,一切世间因虚空故得有
所作;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虽无相、无为,而
因般若能行五波罗蜜等一切佛道法。以
著心故,说「般若无义非义」;无著心故,说「第
一实义」。以世谛故说言义,第一义中无有
义。
复次,般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学有为般若,能具足六波罗蜜,住十地中;
学无为般若,灭一切烦恼习,成佛道。
今须
菩提问佛:「世尊!菩萨学无为般若,得一切
智,云何言无义?」
佛答:「虽得萨婆若,不以
二法故得。」分别取相者,是名二法。
复问:「不
二法能得不二法耶?」
佛答:「不也!」何以故?不
二法即是无为;无为无有得不得相,是无为
法不可行故。
复问:「若以不二法不得,可
以二法得不二法不?」
答言:「不也!」何以故?二
法虚诳不实故,云何行不实而得实法?

问:「世尊!若不以二、不以不二,云何当得
一切种智?」
佛答:「无所得即是得。」
此中二、不二,
即是无分别,皆无所得。是无所得,不以有
所得为行。虽行有为法得是无所得,心
卷八十四 第 651c 页 T25-0651.png
不取相故无所得。何以故?与空、无相、无作
合行故。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四